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众心理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网络消费概况
1.1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规模
自从互联网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兴起开始,大学生就一直是网络消费的主力人群,据资料显示,中国网民有过网络消费记录的占总网民表的37.8%。而根据已有调查统计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上网,已经达到了人人网民的时代。而其中更是有46.5%的大学生在网上有过消费记录,几乎达到了半数,这个数字远高于中国网民平均水平的37.8%,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消费这种新事物的接受理念。
1.2大学生网络消费金额及消费结构
在网络消费金额上,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600元~1000元之间,1000元以上的占9.8%。其中生活费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伙食费用、同学聚餐、购买教材等,最后有多余的钱才会考虑网络消费。在调查的群体中,每月消费50元以下的与50至100元的数量相等,均占了36.7%,总计达到了73.3%。而每月消费200元以上的占6.7%,属于网络高消费者,这一比例略低于高生活费者(高于1000元)。
在网络消费结构方面,有过网上实物购买占68.3%,娱乐支出占2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8.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饰品、衣服等最受欢迎(如图1.2所示)。
2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及成因
2.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2.1.1攀比消费心理
攀比心理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的心理特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踏入大学之前其消费行为都是由家长严格控制的,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去支配过各种费用,往往仅有的压岁钱也会被父母没收。但是一旦进入大学,远离了父母,可以独立支配各种费用,其消费就显得很没有计划和目的。特别是在数码产品、服装等比较能体现出经济能力和面子的产品的购买行为上。
2.1.2个性化消费心理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识群体,其一直走在时尚和时代进步的前言,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同时其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创意产品、个性定制产品,多数都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比如实下流行的变色杯、55度杯,其从实用性上来说真的还不如普通的水杯,但是加上这些个性化元素,其价格几倍于普通的水杯,而这样也为大学生网络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当前大学生一族都是90后,90后群体对个性化的追求远胜于80后。在长辈眼中看来,很多实用价值很低的产品,在大学生眼里却是价值很高,乐于购买的。
2.1.3从众消费心理
所谓的从众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往往都是天天呆在象牙塔里,缺乏对学校外面世界的了解,自然就没有自信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个时候借助别人的力量、别人判断势必成为其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参考网店的销量。比如在淘宝上购买一件衣服,大学生消费者不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判断这件衣服质量的好坏(事实上网络消费也确实很难判断产品的品质),而是首先看这件产品的销量,他们下意识的认为销量大的产品一定是好产品,毕竟有很多人购买。其实从消费心理的角度上来讲,不仅仅是大学生会这样,普通的消费者很多也会这样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的商家会使劲的刷销量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看身边的朋友、同学有否购买,往往一个产品身边有几个同学购买,就会出现跟风。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2.1.4冲动消费心理
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可塑性较大,这也就是说其消费心理不够成熟。试想一个阅尽人世百态的老人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肯定是年轻人更容易说服。年轻人被身边的朋友或无处不在的广告一煽动总是容易冲动消费,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也是如此。为什么“11.11”天猫能创造这么多业绩的奇迹,不是因为这一天消费者真的得到了多少实惠,而是因为其成功的迎合了广大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冲动消费心理。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怦然心动,于是乎消费就产生了。他们是真的很急需这些产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1.5折扣消费心理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消费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奢侈品,有些正价商品也超出了大学生的购买能力。因此等待折扣时机购买商品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商品往往折扣较大,价格相对便宜, 因此网上淘宝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渐渐被大学生接受。
2.2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 ;健康理性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1)消费过程中存在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从众与攀比心理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几乎会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且潜意识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青年群体,这种心理往往会更加明显。大学阶段是一个让人独立意识增强同时又不能摆脱家庭依赖的尴尬时期,同时接触新鲜事物也更多样,从众与攀比心理导致盲目性消费。
(2)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消费品的种类不断增多。档次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特别是80、90的大学生在学校中是主力,他们追求个性、时尚、独特、品牌。据调查,在衣服、护肤品、电子娱乐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额的比重要达到3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和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方面的消费会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于外国知名品牌的喜爱和信赖程度也很高。
(3)在消费结构方面,男女生各有侧重。男女生在消费方面,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外,差异还是很大。普遍来讲,男生用于电子产品、游戏中的装备及谈恋爱方面的支出比较大。女生的消费中,日常购买衣服、化妆品、护肤品等消费要占到整个消费支出的40%甚至更多。
(4)家庭经济水平决定学生消费的自由度。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学生生活费用的多少。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手上可以支配的生活费金额来进行消费。大多数学生还是会从家庭方面出发适当控制自己的消费额度。消费的总体主流趋势是学习方面的费用开支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其他方面的开支。从这一点上看,大学生在消费中还是趋于理性的。
当然,除了学习方面的支出外,根据调查采访的结果,生活娱乐方面的消费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当然更能体现学生家庭的经济水平。生活费用大部分学生每月在500~600元的处于多数,除去基本生活费其它的消费空间不是太大,而每月在800~900的则属于学生中的“小资”阶级了,而这部分人占的不是太多。每月1000元生活费的学生在消费方面可以说是个“自由人”了,而这样的人数则更是少数。
(5)质量永远是消费的第一道门槛。无论价格、品牌怎么样,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首先注重的还是消费品的质量。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最终极的消费目标。根据抽样采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学生在综合考虑消费品的外观、价格、使用的舒适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上,质量仍旧是一个硬性标准。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原因分析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刺激消费的根源,中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强,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当然也是时代不断进步的受益者之一,市场上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品牌众多的消费品更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
(2)学生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理。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范围在不断的扩大,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和学习方面的消费,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消费,有些对于作为无独立经济能力,无个人稳定经济收入的多数学生来说可以称为“奢侈消费”。
追星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现在追求品牌也成为这个群体的共同爱好。品牌的东西在质量上相比杂牌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追求品牌的主要目的还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攀比现象很严重。
(3)经济来源不再单纯依靠家庭支持。据调查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做兼职,通过自己的劳动也取得一定收入,有些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还算可观。这些额外的经济来源也刺激了学生的消费。并且自己赚的钱花的时候也不用考虑太多,这是大众心理。在可支配资金增多的情况下,消费的自由度也随之变大,那对于消费品的选择主观性也随之加大,同时消费金额也当然会增加。
(4)个人兴趣在消费中存在潜在影响。在消费过程中,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往往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和金钱。在对学生的调查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一个女生,很喜欢毛绒玩具,而且愿意买了收藏起来,据她回答,在她所有的消费中,买毛绒玩具花的钱占了一定的比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常常用在学习上,其实兴趣还是引导消费的“航向标”。
(5)盲目从众导致不合理消费甚至无作用消费。从众心理也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普遍地解释就是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却不关心是否对自己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这种心理不仅浪费了钱财,也浪费了时间和经历。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理性消费
高校在管理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健康理性消费的引导,从而塑造出更加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1)开展以“健康理性消费”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要积极地倡导学生从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出发,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来约束自己,进行合理消费。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等于骄奢逸,更不等于可以随便浪费。消费不仅要与时代的发展联系,更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健康理性地消费,不浪费适用于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时期。
(2)进行阶段性调查,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帮助、引导学生走出盲目消费的误区。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让人在感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刺激,更具有说服力。学校可以通过收集的数据和亲自进行的调查来说明盲目消费造成的后果,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而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开展知识性讲座,帮助学生科学理财,提高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从这些角度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金钱的管理能力。
(4)在学校开展合理消费的实践比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合理消费的好处,从而也可以强化学校合理、科学、理性消费的良好风气。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和健康的消费观,为社会输出具有健康消费心理的社会成员。
(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行为,让合理消费的健康心理进入学生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详细为学生分析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矫正学生攀比的不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3]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4]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作者简介: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摘要:“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碰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碰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摘要: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猜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摘要:
(一)社会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虽然从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人们并未从本质上划清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经验为本质特征的实用理性仍然发达,相信“能见为实”,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实验检验,科学推理,使得许多迷信思想以讹传讹,久酿成灾;也使许多迷信思想死灰复燃。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市场经济风险,加上我们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地开发和塑造期,也因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至今社会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来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传播和迷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新问题摘要:重学习轻思想,重成绩轻素质,重课堂轻课外,重批评轻引导。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迷恋。教师队伍应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熟悉,但这方面的目前状况并不令人满足。
(二)个体原因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迷信操纵者善于察言观色,使得迷信行为以假乱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学,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这是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己经享有崇高的威望。传统的迷信假如要继续生存下去,假如要想占领部分市场,就必须变换形式,进行科学的包装,些现代的占术师、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划,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为自己披上件“科学”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说成是科学猜测,重拾封建糟粕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尚未把握科学方法的人来说,听是某某猜测学,便误以为是门和其它学科并立的科学,其实和真止的科学猜测风马牛不相及。由于现代迷信以科学的借口出现,常使一些科学索养较低的人们真假难辩,从而把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仰。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漂亮的神话故事做铺垫,非凡轻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猜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征,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猜测和自己的某些特征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喜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摘要:当猜测的结果和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猜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经常表现出很轻易就忘记这样的猜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猜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猜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3.模拟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拟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拟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拟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和被模拟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拟而来的。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奢侈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自氏族部落时代延续至今,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加剧,当然物质文明的今天也不例外。一股互相攀比的"洋消费"热正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始了研究性调查活动。
二、课题目的
学生大肆挥霍已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中,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提高适度消费,从思想上引导同学们重视节俭的良好作风,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
面临现时中学生的不适当消费,我们对某中学200名学生作了调查,发现当中近半成学生每月零用钱消费50元以上,而且大部分的消费都用于购买零食或追潮流,其中经常购买零食这一习惯更成为现时中学生容易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目前中学生高消费也不是在学习上,而是在娱乐方面,这也导致中学生成绩不能提高或下降。我们对以上现象作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引导中学生适度消费的建议,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准备工作:学习有关资料,了解中学生消费方式。
2.咨询老师意见,设计问卷调查表格,总结完成过程。
3.采用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4.网上资料查询
四.课题研究成果
合理的满足-避免学生对物质的过度要求
中学生是否存在令人担忧的高消费问题?如今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消费观念?近日,本班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对200名在校生进行消费状况问卷调查全面展示了目前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结果显示,虽然个别学生的确存在高消费的现象,但初中学生的整体消费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担忧。32%的中学生每月零花钱50元以内,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的中学生只占63%。学生们零花钱的用途主要集中在购买书本等学习用品和吃饭、交通等日常开销(占44%)上,分别只有7.6%和3.4%的学生将大部分零花钱用于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交通。
一、对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1、直接购买行为分析
中学生个人零用钱的多是少除受家庭的制约外,与其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有显著关联性,消费活动相对集中。男生与女生相比,需求结构也有一些明显差异。把零用钱用于"体育用品"的男生比女生多19%用于"娱乐"的多18%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多11%,女生只用于购买书籍的人数比男生多8%,总体上说,男生的消费愿望显然强于女生。
2、间接购买行为
所谓间接购买行为是指中学生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长完成的购买活动。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声听等,一般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导性的。
3、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很多。在问道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会拒绝名牌,但一般而盐,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二、中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
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在保龄球道边,卡丁车上总能看到身挎书包、胸佩;"某某中学"校徽的学生族的身影。如今,很多学生对"ddr"(跳舞机"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消费心理的支配。
2、兴趣性
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有的学生是diy(组装电脑迷)或"小网虫",钱包里的不少储备自然花在采购相应的软,硬件或书籍上…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学生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的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的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三、据以上分析,剖其原因
1、个人素质不同
这关键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浪费的同学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今天有钱就花个痛快,明天没钱再想办法,一天糊里糊涂过日子,花了多少钱,自己都不知道,这样钱花得自然就厉害。而节俭的同学知道,哪些地方该花钱,那些地方不该花钱,心中有数,所以花的钱就少。
2、家庭背景不同
有的同学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需要的东西买,不需要的也买,有些东西纯粹是为了攀比,大手大脚惯了,根本不认为这是奢侈,浪费。有的同学从小生活在朴素的家庭中,深知这是父母的血汗钱,总是思量、思量,恨不得把一块钱当两块钱使,很节俭。
3、心理不同
有的同学家庭里条件不好,吃好的,穿好的,抽好的,心里不平衡,"你能,我为啥不能"没钱就向同学借,家里要,说什么钱不够花,吃不饱,的勒紧裤带上课,家长一看,自然是心疼,手里有几个钱就往学校寄,"可怜天下父母心",孰不知他们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攀比,久而久之,养成浪费恶习;有的同学家里条件好,可他认为,外在美是虚伪的,只有内在美是永恒的,穿的衣服能看过眼就行了,余下的钱用来买几本好书,提高自己的修养,这类同学相对是比较节俭的。
四、消费调查总结
通过对200名学生的消费调查,发现了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勤俭"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从这些日常小事中看到我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思想品质。以小见大,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将来。古往今来,每个成功者的生活都是节俭的,可以从中得到"成于节俭,败者奢侈"所以大家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节俭来约束自己,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如下:
1、家庭环境中,孩子自己能干的事尽量让他自己来干,从小事做起,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使其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打消啥事都靠父母的依赖思想。
2、母给孩子钱应适量,该给则给,不该给就不给。
3、组织学生劳动是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社会义务劳动,要求他们运用脑力,依靠双手,付出辛苦,洒下汗水。从而,是中学生逐渐增强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勤俭意识,自觉抵制洋消费。
关键词:阻碍;建筑;创新设计;原因;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reasons of abstracting the building innovation design, hoping people can take warn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block;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design; cause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仅能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内部障碍总习惯于将已有的固定模式机械地再现或套用过去的“正确思路”或“合格答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会屡屡不加思考地用同一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这种习惯性倾向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用它来处理口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1 传统定势
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主体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对问题的评价、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历史上,每种观念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实践水平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它产生的根据和存在的合理性。当实践向前发展了,时代向前迈进了,深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则不愿随实践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成为一种思维的惯性力。这时,原本适时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称之为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进行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套路、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它使人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空间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fit就无法实现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传统观念是阻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大敌。
过去做建筑喜欢用简单的象征手法,二层房子四根柱子表现“二忠十四无限”,7米1代表建党,8米1就代表建军。马国馨院士也曾经陷入这种定势之中,他在回忆抗口战争雕塑园的设计时谈到:“我们一开始也做了方案,想往概念上套,因为‘七七’发生在卢沟桥就在地上做了好多‘7’的形状,像箭头似的,这就显得有些缺乏想象力”。
这种简单的象征手法无疑是为使建筑设计获得更多的“理由”和“依据”,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并相信它们定能引起人们如何丰富的联想,获得怎样美妙的精神享受。但是,仅仅通过文字的方式给建筑加注脚,使人们从中“读出”在建筑中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东西,并由此体味出“丰富的”意义,恐怕是很值得怀疑的。这种解释和表达“含义”的方法往往穿凿附会,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地步。如郑州的“二·七”纪念塔,一定要造成两个七层的塔,连并在一起。造起来之后。实在矮胖得难看,只好改成九层。而其“雄辩”的解释是:九等十二加七,仍然象征“七七”!
2 崇洋定势
一些业主把“西化”和“现代化”划上了等号,认为到“西天取经”才能得到真经。这是中国开放后突然发现自己远远落后于西方、因而特别重视学习西方这一历史性状态有关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历史的逻辑性,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是永远合理的。这样的风气下,即使是建筑师自己做的方案,也要挂上合作设计的牌子。
在国内的重大建筑的中标方案中几乎很难见到中国建筑师的影子。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大剧院到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CCTV大厦,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很多重要的楼盘项目等等,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在颇受垢病的CCTV大厦设计方案上,中国建筑师似乎很想展开自己的话语,但在实际的评标中,橄榄枝却伸向了库哈斯。从业主到建筑师的“崇洋定势”,造成“挟洋人以自重”的误区,阻碍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3 经验定势
除了传统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固定观念一一经验,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实践领域、该学种范围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现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现有实践和经验的范围,于是就产生了经验定势。经验定势与传统定势的区别在于,传统定势是侧重于从时间角度,从历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观念则是侧重于从空间角度,从共时性方面加以说明的。与传统定势一样,经验定势也是思维创新的大敌。因为在经验范围以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有什么创新的。一旦思维超出了原有的实践和学科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只适用于原领域的固定观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4 从众定势
从众就是跟从大众,追随大伙、随大流,它是思维定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人在认知判定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不顾自身条件,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观念。从众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有利于群体一致的行动,这是它的优越性所在;但是显而易见,从众定势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形成创新意识。从众心理的形成,常与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相联系:从众可以不冒风险,对了皆人欢喜,错了大家都不丢面子;从众可以维持和谐局面,避免发生分歧、争吵和斗争;法不责众,即使是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人人都有份,可以不受到追究。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显然对创新思维是不利的。
5 权威定势
世上少不了权威,因为人们需要导师、顾问与教练,尊重各个领域的权威是当然的,但迷信权威则不可取,因为这种心态会扼杀创新精神。
权威定势一经确定,就会因有关的因素而不断强化。在传统社会里,权威定势往往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培植而强化。除了出现不断强化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现象,就是把个别领域的权威,过分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于是,某一领域的“明星”,成了无所不能的各种领域的权威。一些权威“出言为法”,总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而迷信者生怕自己的意见与权威被不符而被视为异端,像粉丝对待他们所崇拜的明星那样自目的追捧、无条件的全盘接受。如此一来,如何思考,如何怀疑,又如何发挥他的自由和个性呢?
安德鲁是当下走在现代建筑最前端的领军大师,其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曾经成为多方争论的焦点,虽有很多缺点,但仍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并建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人对权威的崇拜。
6 结束语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内部障碍主要指创新主体的思维定势。这里所说的定势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薛侠,崔波.谈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9.
[2]郭彦琼.从建筑设计角度浅析建筑节能.广东建材.2010.11.
为何疯狂
便于复制:“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精神不是很强,每当有一种的新模式出现,便会引来无数跟风。其实,外界对团购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团购的门槛很低,因此很多人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拉手网CEO吴波对《广告主》杂志这样说。单从进入门槛看,团购确实比其它互联网行业或者电商行业要低。因为团购可以没有产品、没有仓库,无需现金流,只需一个网站作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就可以,最低投入也就是建个网站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形容团购是“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的行业。但是做好团购的运营和服务,门槛其实很高,它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网站运营、线下商店的整合沟通、物流、客服等等。这些环节都做好并不容易。
前景看好:“近两年,‘本地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迅速,而团购则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电子商务将本地服务更好地传播出去。当两个发展迅速的行业结合在一起时,它会不会产生1+1>2的效果?大多数人对此持肯定的态度”,满座网CEO冯晓海这样解读团购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出口额大量减少,国内产业结构也面临优化升级,在国家鼓励消费相关政策的拉动下,餐饮、娱乐、购物等本地生活服务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电子商务从2009年开始进入了爆发的一年。而团购则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利用双方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例如本地生活服务可以减少对电子商务虚拟交易的担心,而电子商务则可以帮本地生活服务迅速增加销售与提高品牌知名度。
符合消费者心理:“团购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两个心理:一是实惠心理,二是人多购买安全的心理”,淘宝聚划算总监慧空这样说。团购产品一般以吃、喝、玩、乐等相关的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附加值比较大,可是获取新客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由于团购让利幅度大,让消费者感到了很大的实惠,自然会引起消费者关注并消费;同时,由于团购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和购买量,消费者看到很多人购买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一般都会认为此产品或服务是安全的,是可以购买的,所以购买的人会越来越多。
团购核心价值之解读
促销:尽管大部分团购企业都不承认团购是个促销平台,可事实是商家确实可以通过团购平台,利用低折扣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消费者进行购买。电子商务专家龚文祥在微博上曾透露,美特斯邦威在淘宝聚划算做过一次专场,一次销售1000多万,20TiA进行了团购。大部分消费者都知道美特斯邦威这个品牌,之所以会进行团购,就是因为它比平时卖得便宜。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团购其实就是起到了促销的作用。
广告:“对于企业来说,团购是一个营销推广的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说,团购就像超市里的堆头产品,是对人们消费的一种指导”,吴波这样总结团购的核心价值。他认为企业总有推广的需求,团购对于企业就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式,因为它并不需要企业前期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而是采取分帐的方式,团购为企业带来多少销量,企业才会给团购网站多少“广告费”;“实惠”是众多消费者的追求,可是面对线下众多商家,消费者不可能一一观察了解,团购却可以帮消费者解决这一烦恼,起到消费指南的作用。团购网站不仅会对线下商家进行筛选,而且还会谈到很好的折扣,从而把最实惠的商品与服务摆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轻松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与服务。
整合:“团购本身并没有什么前途,聚划算的最终目的是把线下优质的商家吸引到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上,使他们电子商务化,把他们的线上交易变成一种常态”,慧空这样描述聚划算的使命。团购主要是以提供本地生活服务为主,餐饮、娱乐、休闲等都包括其中。尽管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可是这些行业好像还是很少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不涉足并不代表这些行业不需要电子商务,由于这些行业的商家一般规模都比较小,没有相关资源来做电子商务。而团购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机会,因为与团购网站合作,商家无需担心技术问题,只需提供团购的商品或服务就可以。一旦这些商家通过团购体会到了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他们自然会将电子商务营销变成自己的常态。
团购差异化之方向
服务:“服务是拉大团购网站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团购只要把消费者服务好了,让消费者满意了,就能从众多团购网站中脱颖而出”,吴波特意指出了服务的重要性。作为现在全国最大的团购网站,拉手网在服务上做得一直比较优秀。为了满足不同人的消费需求,拉手网于2010年9月率先推出了一日多团业务;面对个别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拉手网对于产品团购实行先入库,先由拉手网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然后对消费者同时再采取“三包”服务;对于过期未消费现象,拉手网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实行过期未消费自动退款政策。
顾客不是傻子,即便听不到骂声,好赖脸还是能看得出来。试想一下,给顾客脸色甚至辱骂顾客,顾客下次还会再来吗?这个小细节恰恰说明了北方生意人没有理解顾客决策的复杂性,不能站在买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看就买”已经被顾客埋进了坟墓,取而代之的是“看看再买”。
作为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必须认识到并理解顾客购物决策的复杂性,并且不同顾客购买决策的复杂性也有所不同。
顾客需求的复杂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顾客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除了追求物质满足,还追求精神满足;除了追求个性,还要树立个人形象;除了自我实现,还要塑造社会角色……
顾客已把一些产品或服务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这被美国营销大师迈克尔·R·所罗门(Michael R.Solomon)称为“延伸的自我”。更确切地说,消费者所消费的那些产品和服务其实只是一种“道具”,或者说能够让消费者演好某一种角色或者不同情境下多种角色的“道具”。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消费者需要把自己角色化,并通过产品消费来彰显其社会角色,包括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社会形象,乃至追求得到社会的确认与认可。万宝路香烟塑造了一群狂放不羁、自由豪放、浪漫潇洒的美国西部牛仔的个性形象,这些西部牛仔展现出强有力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男人。“万宝路”所象征的西部牛仔性格几乎成了一个真正男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性格,成了众多男性追求的一种角色偶像。
购买心理的复杂性
顾客购买心理是指顾客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组成,是购买决策的前奏与基础。
由于顾客心理活动复杂,具体购买需求多种多样,顾客购买决策的心理活动外人很难觉察,对此我们称之为顾客购买心理暗箱。无论是店长还是营业人员,在面向顾客销售或服务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弄清这个心理暗箱,然后采取相应的销售或服务策略,实施有效诱导,促进销售或再销售。
顾客购买心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顾客购买心理的多元化。顾客购买心理多种多样,诸如:
求实心理——追求实用价值;求新心理——追求时尚与新奇;求美心理——追求欣赏价值与价值;求名心理——崇尚名牌;求廉心理——追求便宜廉价;偏好心理——注重自身兴趣爱好;疑虑心理——害怕上当受骗;隐秘心理——私下购买,不愿为他人所知;自重心理——希望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安全心理——希望安全而无后顾之忧;攀比心理,通过消费进行自我炫耀;从众心理,跟风、模仿、追随消费……
其次,也体现为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心理活动与变化。按照通常来理解,在顾客购买过程中心理变化常常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注意阶段、兴趣阶段、联想阶段、欲望阶段、比较阶段、信心阶段、行动阶段、满足阶段。然而在现实销售服务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甚至难以捉摸。
捕捉顾客心理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察言观行、善于观察,并多向顾客提问,让顾客尽可能多说、多行动,这样就可以侦测顾客的心理活动信息。
被誉为全球推销员典范的汤姆·霍普金斯 (Tom·Hopkins)就是一个捕捉顾客信息的高手,并借此实现成功销售。
爱斯基摩人居住的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那里到处都是冰雪,巨大的冰盖占据了80%以上的面积。如果作为冰饮公司的销售员,你怎样才能把冰块卖给爱斯基摩人呢?
下面来看看美国销售大师汤姆·霍普金斯是如何做的。
“您好!我叫汤姆·霍普金斯,在北极冰饮公司工作。我想向您介绍一下北极冰的许多益处。”
“北极冰?真有意思。这里到处都是冰,而且不用花钱,我们甚至就居住在冰屋子里。”
“是的,先生,看得出您很注重生活质量。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的冰不用花钱吗?”
“很简单,因为这里遍地都是冰。”
“您说得非常正确,您使用的冰就在您的周围,而且日日夜夜,无人看管!”
“没错,这种冰太多了。”
“是的,先生。现在冰上有你和我,那边还有正在清除鱼内脏的邻居,有嬉戏玩闹的小孩,还有北极熊留下的脏物……请您设想一下好吗?”
“我宁愿不去想它。”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的冰会不用花钱,能说这就是‘经济合算’吗?”
“对不起,我突然感觉不大舒服。”
“我明白。在饮料中放入这种无人保护的冰块,必须先进行消毒才会真正感觉舒服,是吧?那您如何消毒呢?”
“煮沸吧,我想。”
“是的,先生。煮过以后您又能剩下什么呢?”
“水。”
“将冰块煮沸,冷却成水,再冻成冰块,这样是在浪费您自己的时间。假如您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今天晚上您的家人就能享受到干净、卫生又富有口味的北极冰饮料。噢,对了,我很想知道您那位清除鱼内脏的邻居,是否也乐意享受北极冰带来的好处呢?”
“您这种冰块饮料的价格是怎样的?”
最后,汤姆·霍普金斯成交了!在这个过程中爱斯基摩人从最初的排斥、怀疑到最后的认同、接受,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最终接受建议而购买。
购买决策的复杂性
在过去,顾客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决策过程主要受商品(或服务)介入度以及品牌差异度影响。或者说,商品(或服务)是否容易认知以及不同品牌商品(或服务)之间是否容易比较,直接关系到购买决策的复杂程度。
然而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及现在经营理念的影响下,顾客购买决策的过程发生一些趋势性变化:
首先是购买决策的计划性与随机性。计划没有变化快。哈佛商学院杰拉尔德(GeraldZaltman)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95%的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这也说明顾客的即时购买决策大多是非理性的,也印证了70%以上的消费者行为是冲动性购买。冲动性购买的存在常常打破了预先的购物计划,在种种因素刺激下购买决策变得瞬时化,“秒杀”成为一种现象。
另据国外市场研究显示,有许多因素能够使购物者在商店中作出购买决策,因为至少70%的品牌选择都是在商店中完成的,68%的购物者不按计划购物,仅有5%的购物者对某个品牌的商品非常忠诚……
著名消费行为专家菲利普·格雷夫斯(Philip Graves)指出,“一个品牌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无”意识中被选择出来的:这与消费者的期望很类似,即在意识心理参与思考某个问题之前,无意识心理就已经找到了答案”。这恰恰说明了“消费者所买的,常常不是他们所要的”。
其次,“快决策”与“慢决策”混杂。对于强烈性的目的性购买,购买决策周期也被顾客“拉长”,顾客在购买消费上显得拖拖拉拉。原因很简单,顾客要“比”,要比质比价。
当然,比质比价包括两种情况:线上比价,线下购买;线下看样,线上购买。这比过去单纯的线下比质比价要复杂一些,并且决策参考要素的维度已经立体化。同时在某些购买行为上,购买决策周期却在缩短。诸如网购一族,坐在家里或者坐在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购买,不仅随机性强,而且决策周期缩短。
就拿购买家电产品来说,奥维咨询(AVC)的研究表明,家电网购的消费者群体以40岁以下为绝大多数,达到了总消费群体的85%比重,而这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更是成为第一大消费群体。家电网购受消费者青睐的最大因素是“价格优惠”,主流家电网购平台的价格几乎要比传统渠道便宜10%以上。其次是“购买便捷”,相对于在传统渠道购买家电产品动辄2周以上的购买决策周期,网购渠道这一过程几乎不会超过1周。
再次,“自主决策”与“被决策”兼具。随着顾客购买的理性化程度与购买专业性的提高,顾客开始重视自我决策的空间与自由度,这不仅体现在顾客的购买主见上,也体现在顾客的个性化消费上。
然而无论男女,顾客又常常是感性动物,感性常常战胜理性,理性意识常常被感性意识所左右,甚至可以说“顾客的购买是感性的,不买是理性的。”或者说,顾客很容易被引导、被影响,乃至“被决策”。在关键时刻给顾客加上倾向购买的力可以强化顾客购买动机从而采取购买行为,即顾客购买动机具有可诱导性。
那是什么因素影响到顾客决策呢?诸如人的因素,或者说营业人员的诱导性。所谓诱导性是指营业员针对顾客购买主导动机指向,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向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资料,对商品或服务进行说明,使顾客购买动机得到强化,对商品或服务产生喜欢倾向,进而采取购买行为的过程。顾客购买动机的可诱导性为商业企业扩大商品销售提供了可能,营业员的诱导可促使顾客的心理倾向购买方向,有利于帮助实现销售。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境影响。在顾客购买行为中情境因素对顾客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情景就是指消费或者购买行为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环境因素。情境由一些暂时性的事件和状态所构成,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将会有不同的行为。面对同样的营销刺激,如同样的产品、服务或是同样的广告,同一个顾客在不同的情境下将会做出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的消费行为。
贝尔克又进一步将情境因素细分为五种:第一、购物场所的物理氛围,包括商店的地理位置、内外部装饰、音响、光线、天气和商品的摆放等;第二、购物场所的社会氛围,如是否有人陪伴、陪伴人的个性特点、陪伴人所起的作用以及陪伴人与购买者之间的互动;第三、时间相关因素,如购物的季节、月或周的某一天、一天之中的某一个时刻等;第四、任务类型,如购买意图、计划购买与非计划购买、选择标准等;第五、购前状态,如顾客是否高兴、是否满意、是否身上带有足够的钱款等。
最后,购买决策的个体性与团体性。通常来说,顾客喜欢自主决策,自主决策可以体现自身的眼光、判断能力与自信程度。一般而言,低介入度商品或服务自主决策的空间比较大,而具有高技术、高复杂度、高总价特征的高介入度商品或服务则不然,常常需要团体决策。
顾客决策的团体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化决策。家庭成员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提议者、影响着、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等角色。购买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但是购买的决策者通常不是家庭这个集体。当某个产品对整个家庭都很重要且购买风险很高时,家庭成员倾向于进行联合型决策;当产品为个人使用或其购买风险不大时,自主型决策居多。
7月的车站,依旧是挥动的手,挂在脸上的泪,写在眼里离别的惆怅。他们毕业了,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亲吻,拥抱,甚至亲密,因为毕业,因为距离,而渐行渐远……
在策划这个选题之前,我们在互联网百度搜索里分别键入:大学生恋爱,大学生同居,大学生怀孕,大学生结婚等词语,在1秒钟的时间里,分别得到以下相关数据:125,000篇,17,400篇,11,000篇,129,000篇。这组数字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当我们走近那些曾经在校园里恋爱和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我们发现大学恋爱并不是像想像的那样美好,存在很多问题。
采访:你为什么在大学里恋爱,结果怎样?
受访者之一:从高中阶段的苦海中游到清闲的大学,恋爱是我休闲和打发无聊时光的方式之一。
结果:分手
受访者:刘柳 女 24岁 导游
受访地点:本刊会议室
你说,一个人受伤了?该不该疗养一下。在高中阶段,我是一只可怜的猫头鹰,白天,我是不敢睁眼看人的。那时,我偷偷地对一名我好感并追我的男生说:“如果你在三年后还是这样对我热情不减,我非得和你轰轰烈烈地谈一场不可!”谁知这话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班主任在班会上拿我做例子,谈了早恋的危害,虽然没有点名,但同学们热辣辣的目光投向我,都知道是我。下课或放学,有同学见了我就阴阳怪气地笑:你准备怎样轰轰烈烈呀?和我也来一场吧?
我当时非常胆小,一听到这些,就有些无地自容。每天就独来独往。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那位男生也报考了我同一所大学。
刚开始时,我是不想谈的,因为我们的“前科”,但后来,越来越无所事事,越来越无聊。这里不担心高中时的排名,也不必大一统地上自习。而那男孩又在拼命地追我:三天送花,四天请吃。
我想我还是谈吧,要是这样无聊下去,这四年还不把人憋死。于是我把恋爱当成一种解决无聊的休闲方法。
恋爱,是美妙的,特别是当我献出初吻的时刻,现在还历历在目。但它带给我的好处和坏处也不是我想像的:好处是你不时会有惊喜,有人呵护。坏处是,热了一年后,我又觉得无聊:每天就是在一起吃吃饭,一起回寝室,一起为考试作弊“献计献策”,一起在无人的地方搂抱接吻。室友笑了:你得再换朋友或者深入一点,才不无聊。我说,我才不呢,没见到那么多有了"深入"的同学的痛苦样吗?何必自己害自己呢?
大三时,不知怎么的,我陷进去了:就是那种很俗的说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想和他结婚,我说,现在有文件,大学生可以结婚了。我们应该有个结果。男友说:不行!我们还没有一点基础。说这话时,他盯着他的《托福三月通》,我知道,他要出国了。
大学毕业,他如愿以偿,考取了美国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有了全额奖学金。
开始,我们还有书信倾吐衷肠。半年后,他转弯抹角说,他不配我,说我可以找到更好的。
我一听哭了:你看这世界上的感情,明明是他不要我,还说他不配我,多么堂皇的理由。
我没有高中时的悲伤,我知道,恋爱,只有两人“尘埃落定”时谈最好。大学恋情是走不出校园的。
受访者之二:看着她们一个个眉飞色舞地谈论恋爱中的男友,我好像面子上特别过不去。突然我想到那句话:到了恋爱的岁月,你怎么不恋爱呢?除非你是猪。
结果:分手
受访者:赵烟烟 女 21岁 营销经理
受访地点:武汉广场
你来采访我,我告诉你一句话:大学恋情都是短命的。不是有资料说90%的大学恋爱是失败的吗?
你问我恋爱的原因,那很简单:从众。人家都在谈,你干吗不谈。何况恋爱又不是要你去赴汤蹈火。网上不是有句话,大意是:乌龟嫁人了,鸟儿恋爱了,亲爱的朋友,你呢?
我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开始我的恋情的。
刚进大学时,我没有准备谈朋友。我有考研究生的计划。到了大二时,身边的同学好心好意地对我说:烟烟呀!你不要执迷不悟,你要抓住青春的尾巴!你没有听人说:对于大学女生而言,大一俏,大二臊,大三大四没人要。如果现在不谈,你错过了大好时光,以后谈就没有意思了。
我看着说这话时的同学,一脸兴奋地依偎在男友的肩头,好像中了500万似的。
最要命的是周末,她们都在宿舍里忙乎着打扮,有的去蹦迪,有的去约会。只有我孤零零地在寝室里。
女孩要是决定谈朋友,总会在几天里找到东家,不管是不是像我这样相貌普通,只要不是太丑。
我决定谈了,说到底我谈朋友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我怕别人说我是“落花流水”。
我的另一半是我主动去追的。他是我们系的头儿,就凭几个媚眼和一封电子情书,他就成了我的俘虏。
我算是体会到了出双入对的魅力了。那种心里痒得慌的感受真的是无比美妙啊!有一天,我们一起去庐山春游时,一位算命先生看了他的手相后对我说,你的男朋友的爱情线开了很多岔,他注定有很多婚外情,你要维持你的幸福,必须对他严加看管。
春游回来后,我处处对他进行防范,我不想落得别人笑话。我一定要把我们的这段感情修成正果。
我们在校园外面租了房,对于男朋友,我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一方面我对他的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给他所要的一切,包括我的身体。另一方面对他的感情“严防死守”,一有不好的苗头,坚决扼杀。
可后来呢?我还是为自己的青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四时,他一头扎进了别人的怀抱,还在我的面前装出一副幸福样,对那女孩颐指气使。
我决定在我28岁之前不再谈恋爱了。这种东西,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现在想起和他同住出租房,为他堕胎的日子,心里便莫名地痛。我丢了一切,也包括爱情。
受访者之三:“大学校园是男孩练兵的好地方!”多么富有激情的话儿,我就是上了这句话的当了。
结果:分手
受访者:欧阳键 男 24岁
受访地点:武汉汉口江滩
我是从农村考进一所名牌大学的,进校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仇富心里,原因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比我们乡下来的同学富那么多。他们过一个生日可以花去几千元,而我连学费都要眼泪巴巴东拼西凑,我时时思考,我要如何改变命运。
有一天,和我一起考进大学的老乡来我这里玩,一下子把我看呆了。他和我一样的穷,当然是以前,现在来我这里时,手挽一名美女,美女珠光宝气的,他呢?一身的名牌,抽着玉溪烟。我好奇地问:发啦?他笑笑:发了!我问怎么发的?他说:就这样发的!说着,他将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我们乡下学生,有一种资源可以让我们发财,那就是身体。你我都长得不赖呀?我问:你把自己交给富婆了?他不屑一顾:我才没有那么傻?她是富姐。
后来我知道了他这小子,一进校门就处心积虑要找一位大款美女,为自己找一个光明的前途。为此,他翻遍了系里的新生登记表,目标锁定在几个女生。现在终于如愿以偿。那女生是一名地产商的千金。
我无比好奇,这样财色双赢的事,我希望发生在我的身上。
在那位老乡的帮助下,我和他说的“金条”谈上了,金条是对一个叫霰霰的女生的称呼,她妈妈是服装集团的老总,她是典型的骨感美人,身上的肋骨历历在目,像一根根金条,又因她家有钱,便称之为金条。
金条是扩招通过关系进校的,他爱上我,无非是,考试时,我可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给她抄袭,还有我的“一表人才”,再就是我还算幽默的谈吐吧。
她母亲对我印象很好,为我们买了房子。我们搬进去后,夜夜逍遥。
毕业后,我们还交往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我看到一本书上的一句话:没有爱情的结合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仔细思考后,与她一刀两断了。
受访者之四:青春是美的,恋爱也是美的,恋爱是自然而然的事,谁也阻挡不了,不是有“青春逼人”这句话么?只要真心,相恋会有好结果的。
结果:结合
受访者:周热 女 28岁 教师
受访地点:名典咖啡屋
大学里恋爱,不是不好,我和先生就是在大学里恋上的,现在我和先生开玩笑说,要是我在大学里不要你,恐怕你早被坏人害了。
现在的婚姻太没有保障了,功利的因素太多。要想找一份恋情不容易。想来想去,还是校园的恋情纯情。
我们当时是在图书馆认识的,我们都爱看书,我发现有个男孩老是坐在我的对面,一读就是七八个小时而且不吃不喝,我那天给了他一袋饼干和一瓶水。他一惊,还是接了。就这样,中了我糖衣炮弹的他对我有好感了。
我们谈朋友很平常,也很平淡。我经历的都是别人经历过的。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我们在结婚前,还没有发生关系。不是我们不想,是双方都克制着。我们不想对方为未来的爱情失去什么,遗憾什么?就是不成,也不会后悔,也不会对以后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我们毕业前约定,我们都考研究生。那段时间,我们废寝忘食,发誓一月不见面,我们做到了,也都梦想成真地考取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我在学校找了一份工作,先生在报社工作。现在有房,有车,有了孩子,按照国际上的惯例,我们也算成功的婚姻吧。
我们的大学恋情太平淡,真的没什么好讲的,就这么多。反正我觉得,在大学里,不管谈还是不谈,都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你们记者也不要炒作,更不要责怪大学生恋爱。我奶奶说,她当年15岁就嫁了。你们记者想想,要是我们不谈恋爱,大学毕业出来就22岁了,再谈朋友就有些难了。
专家发言: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
受访专家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受访地点:武汉市委四楼会议室
观点:大学恋爱的精神价值比生活价值大
大学生恋爱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总体上讲,现在的恋爱,包括大学生恋爱,并非都是为了婚姻。恋爱和婚姻不一定发生联系,它是两性生活的目的之一。当然这种两性生活,不一定是上床,它可以是感情的交流,是共同的学习。它是大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之一,它的精神价值比生活价值大得多。
大学生的这种恋爱观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农业社会,介绍对象就是为了婚姻。到了工业社会,物质生产分离了,恋爱的地位没有那么高,恋爱的功能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前恋爱是一种婚姻的手段,现在不一样了。
我是赞成大学生恋爱的,我们不能违背历史,大学生到了恋爱的年龄,该恋爱了。大学生可以在不违犯校纪校规的基础上谈恋爱。
受访专家张继良:武汉创维婚恋研究中心主任 婚恋问题专家
受访地点:本刊接待室
观点:大学恋爱的基础太薄弱了
我认为大学生的爱情是走不远的。其一,许多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打拼,进入大学后,那种以前的情感压抑和自由的限制,必须有一种释放的方式,恋爱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这种仅仅以满足心理需要的爱情是很难走远的。其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而爱情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出于猎奇的心理,收获的只能是青春的苦果。其三,大学生还不是“社会人”,一旦即将毕业,他们面临的将是择业的压力和生存的压力,校园里的那种风平浪静的爱情是不是能够经受得起这种考验呢?其四,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和的便利才走到一起来的,不是有些大学里有安全套自动出售机吗?这种基础对于爱情大厦来说太薄弱了,有人说,爱情就像一场战争,没有打赢战争的实力,失败亦是必然。
幸福关怀:谈一场永远的恋爱
诗人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一个人步入青春期后,性开始慢慢成熟。从性心理角度来讲,大学生恋爱很正常。从生物学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还没有成熟。
首先表现在单相思与爱情错觉上,这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其次是恋爱动机不纯正,他们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最后就是对于失恋的准备不足,不能及时消除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忽视了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谈一场美好的恋爱呢?
你要有迎接爱的能力。这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作出判断,并作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你要有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利,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你要有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你要有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2009年5月7日晚上8时许,25岁的杭州青年谭卓在越过斑马线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超速行驶的三菱跑车当场撞死。肇事者胡斌是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年仅20岁,当时正在与朋友玩飙车游戏,结果撞上了谭卓。事发后,肇事者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这场交通肇事案,案情不复杂,本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但是案件中受害人和肇事者的身份被网民和媒体贴上了标签,具有了特殊的符号意义。一方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上进青年”,另一方是冷漠、毫不在乎、在车祸现场谈笑自如的“富二代”。身份上强烈的对比使事件引起网上数以万计的帖子和评论,“杭州飙车案”成为网络舆论激荡的公共议题。这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分析。
一、网络舆论
事发后,各大网站和媒体都对此事做了大量报道,网民帖子铺天盖地。当有消息称肇事者因为高额赔偿可能获轻判时,新浪网上很多网友评论――“有钱就可以买人命啊”“这就是努力赚钱的好处,赶紧赚钱吧”“社会就这样,在钱是一切的情况下,除了无奈,就是无助”等等。这些言论经网络传播形成了“网络舆论”。
所谓网络舆论,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信念的总和。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①网络舆论的主要形式是网络中的媒体言论和论坛以及网民的帖子等。由于网络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它参与性、主动性的特点,在制造公众舆论上具有优势。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某一事件的细节,激发公众讨论,形成公众议题。网络舆论平民化、去中心化,是公民表达权的一种实现途径。
二、网上
当各大网站和全国性媒体报道这个事件的时候,杭州当地的报纸《钱江晚报》对此事只字未提。杭州的19楼论坛――这个论坛隶属于当地的报纸,也在不停地删除网友对此事的评论。至于警方所宣称的“70码”速度,网民也普遍持怀疑态度。当地媒体的做法和警方的报告触怒了很多网民,网络上质疑当地媒体和官方的帖子也越来越多,飙车事件演变成了一个新的“”。
网上指的是网民对民生、政府管理、腐败、社会道德等热点问题,在网站、论坛、博客等空间,通过短信、QQ、MSN等新兴媒介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引发网络舆情漩涡,形成网络。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民很容易聚集起来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且网上影响的面积大、范围广,经过网络的传播将潜移默化地改变网民对政府部门的看法。②
网上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不能正确地反映民意,甚至演化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网民通过谩骂、人身攻击以及人格侮辱来攻击当事者。大多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怒,对待人和事非黑即白,缺少理性的判断。“杭州飙车案”中网友对肇事者胡斌的谩骂和激烈指责就显示出了理性之外的网络暴力倾向。
三、信息鸿沟
一起交通肇事案,但是一开始网民就把它定义为“富家子飙车撞人”。网民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很多是激烈且不理性的,要求严惩肇事者,这个“严惩”本身就带有刻板成见。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要交给法律来裁决,网民不能单纯站在同情和人性的角度来判断这个案件,这说明部分网民在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上有欠缺。中国社科院的法学专家刘仁文认为,法官应该理性地对待民意,民意也应当理性地尊重法律。不同的认知之间会出现“信息鸿沟”。
联合国发展署将信息技术拥有、信息技术利用以及信息创造能力方面显著的差异化现象称为“信息鸿沟”,也称为“数字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③
虽然现在网络普及了,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但每个人信息利用水平不同。由于不同人群对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对信息判断、吸收、处理能力的差别,也造成了“信息落差”、“知识分离”等问题。在经济、文化及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的人更具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即使能在网络上接受到海量信息,也无法正确分析这些信息,容易失去理性,容易在道德的符号意义下形成网络暴力。
四、沉默的螺旋
齐鲁电视台《开讲天下》节目对“杭州富家子闹市飙车撞死人该不该严惩”展开激烈辩论。节目直播当晚,山东观众短信投票支持严惩该富家子的有16091人,认为应该宽容不必严惩的只有1756人,即支持重判的占所有投票人数的89%,接近九成。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 “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④
网络上,多数网民持相同意见,少数人认为不该丧失理性,公众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有所改变。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个人在表明意见时不用过多地担心自己会陷入劣势意见,个人意见的表明更大胆和自由化,网民更倾向于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跟随他人的意见,使“沉默的螺旋”被弱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沉默的螺旋”式的从众心理从网络上消失。有研究者认为,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
五、议程设置
这起普通案子演变为公众议题,网络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与唐纳德・肖认为,新闻媒体通过对信息选择以及连续、长期报道,将影响公众对什么是当前重要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的判断。媒体对议题的优先报道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长远看媒体议程将影响公众议程。⑤在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来,通过引发议题和影响议题来进行议程设置。一方面,网民自发在论坛上发帖,赋予某些事件显著性,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这些事件上来,形成“非强制性”议题。随着议题的深化,公众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不断跟帖,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引起媒体注意,提上报道日程。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会影响报道议程,尤其是它的非理性情绪会导致舆论“一边倒”的现象。网络舆论出现后,媒体跟随报道事件,促使事件最终成为公共议题。
参考文献
①林凌、赵亚涛,论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
②魏文彪,网上须网下消弭,东北新闻网,2009年6月1日
③牛培源、邱均平,我国信息鸿沟现状的数字化解读――基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3-2007)的计量分析,情报杂志,2008年第12期
④谢新洲、王宇,“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新华网,200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