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媒介融合的关键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关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的关键点

第1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第2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摘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关键词 传统期刊 数字化 转型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43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XW006)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媒体数字时代,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具有重大意义。《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表明,2012年中国人均消费期刊2.4册。而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的人均拥有册数是在10~20册左右,期刊发展明显滞后。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是推动新闻产业发展,跟上新媒体数字时代的关键。传统期刊在培养用户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及对期刊数字化技术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数:内容提供商一技术服务商一网络发行平台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终端阅读一移动阅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见表1)。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突围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传媒形态的丰富化、传播工具的多样化、运营模式的平台化等。期刊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通过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融合,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媒介功能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以及传统出版的流程再造。

(1)实现传媒形态的丰富化。新媒体时代,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变革是必然的发展路径。传统期刊应采用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运用新媒体的载体,融人新媒体运作理念,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数据挖掘、实时播报、视频访谈、图解报告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传播流向的辐射立体化。

(2)实现传播丁具的多样化。实际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工具的最终选择是多样化。执行期刊传播功能的不再仅仅是杂志社,一切可以用来与互联网接通的工具,例如手机、博客、微信、论坛、QQ、微博、二维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工具来传播信息。

(3)实现运营模式的平台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期刊的运营模式更趋于平台化运作。通过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的整合分享,重构期刊、网站、微媒体等多媒体运营平台的生产流程,提高了期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水平。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在数字化时代中,笔者认为内容、平台、终端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突围的关键。我们必须创新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的编采方式、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服务内涵和以及服务水准。

创新传播内容。高品质的产品是掌控未来、持续成长的永远的准则,而其价值的核心,始终是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统纸质期刊内容价值的增值是单向链条进行,而要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创新内容的深加工方式,实现多层次内容加工,多级多次生成,多点多面,辐射式拓展价值增值渠道,打造立体多样的期刊内容增值模式。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创新,是汇集全球内容资源,建立庞大的内容数据库,整合资源,机构重组,形成了由内容创造财富的商业模式。

创新平台模式。作为集成了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新媒介平台,具有的快速反应、手段先进、协同创新、规模效应等特点。它综合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DRM技术,通过整合资源,机构重组,构建了一个信息生产、平等分享和自由交流的内容产品运营服务平台。我们要尽量做大做强这种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平台,通过分析、加工、整合,形成规模化的海量信息内容,提供给作者大量的关联度较多为文献,才能快速适应媒介产业变革,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创新终端渠道。大众的阅读方式不仅从传统纸质期刊向新兴媒体转移,而且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无线网络传输的移动阅读转移,电子书、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数字化的全新终端越来也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来说,新的移动终端更加时尚和便捷,其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的先进性更加受到受众青睐。

创新服务意识。当网速发展到极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还是用户服务。成功的用户服务不仅是一次舒适阅读,而且包括延伸到各方面、各层面不同形式的精心服务,即始终抱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关注行业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关注国内外市场新趋势、产业新动向、管理新理念,而且要围绕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刊登的广告等,为读者、广告商和消费者提供多方面的超值服务,只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出版观念,才能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例如,美国《好管家》做一款自行车的广告,他们要把其他多个品种、多种类型的自行车及其参数、性价比等进行横向比较,并形成全球的内容链,为读者和生产厂家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新闻战线》2014年第4期

【2】李雪昆范燕莹:《“数读”期刊:版本升级体验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2日

【3】金鑫柳斌杰:《发展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战略重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8月14日

【4】向飒:《媒介融合下期刊数字化与品牌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敏:《高校科技期刊转型改制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第4期

第3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组织设计;扁平化;虚拟组织

早期学者开始探讨融合时,多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这主要来源于国外的研究,在引入国内时,译作“媒介融合”占绝大多数,但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事实上将关注的视角由“媒介融合”向“媒体融合”转移。无论是学界还是行业,对“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做过多的区分,一般都通用,但随着融合的推进,“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的差别开始显现,所谓的“介质”和“实体”探讨的是不同层面和层次的融合。

1媒体融合下传媒组织设计的关键点

传媒组织设计是对传媒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活动。传统的传媒组织设计原则强调集权和权威,特别是在传媒从事业向企业转变,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组织设计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2001年,文化产业成为全国第十三个上市门类,这标志着中国的传媒组织形态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转型升级。

1.1以战略选择为导向

格林斯丁(Grenstein)和迦拿(Khanna)将这种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边界的模糊或消失”。这一描述事实上为产业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因为被高度鼓吹的融合与边界模糊,使得很多传媒企业管理者理所当然的认为行业与行业之间虽然没有天生的融合基因,但后天环境的变化已经为彻底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业务如雨后春笋的铺开,导致多数的业务融合延伸都只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产业融合业已出现,它探讨的是传媒经济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要考虑到以部门间交易规模激增的前提,对过去固有的产业边界进行调整。但企业管理者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时,应该把企业的战略放在第一位,以战略为导向去思考传媒组织的设计,盲目的规模化或者以收购形成的母子公司结构不具备普遍性。彼得•德鲁克曾给过企业一条通用的,简单的建议:知道你身处何处、知道你想往哪儿去、知道如何到达那里。虽然是简单的三个问题,但在当下的环境里,对于开始市场化运作的传媒企业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普遍感到迷茫。这就反映出了一个现象,目前的传媒企业或者说传媒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捉襟见肘,因为长期积累的各种资源在网络的冲击下还能够在一段时间保持市场影响力和注意力,但随着网络的深入,组织结构内部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新部门层出不穷,旧部门不断裁汰,这样的举措更多是为了应对一时的环境变化,当一个风头过去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传媒企业再次进行内部调整,虽然事后的追溯型组织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这中间产生的内耗成本远远超出了组织变革的效能。因此,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在这个大转型时期,除了防守以外,面向未来的清晰发展战略需要被拟定,要切切实实的思考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疲于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中。以战略为导向所进行的组织设计是顶层设计最集中的表现,战略本身就是一种高层的总体构想。目前很多传媒企业设立了类似于新媒体部门,全媒体整合中心等组织上的类融合产品,不仅不能够发挥新组织产品的效能,反而影响了传媒企业日常的正常组织运转,这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的结果,一切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都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组织的迭代问题。

1.2根据环境考量短期与长期效益

通常在分析企业发展环境时会考虑用PEST的模型,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是国家层面的,经济环境是市场层面的,社会环境是历史文化层面的,这三者基本不以单个企业为转移,而技术环境的形成,往往掌握在少数行业标准制定者手中,比如创造了移动智能手机的苹果公司,创造了搜索智能引擎的谷歌公司,创造了电子商务消费的阿里公司,这些公司以技术创造新型商业形态,引领者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一般的企业,特别是传媒企业,除了在政策红利上占有优势以外,行业内最为看重的技术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在进行传媒组织设计时,认清并尽快适应环境至关重要。纵观传媒格局的发展,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用户,报纸用了200多年,收音机用了15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可见环境的变化留给我们作出反应和处理的时间越来越短。传统的思想指导都是以长期利益为主,不过多强调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这是得到普遍认可和检验的,但问题在于长期和短期目标的衡量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了。举例来说,传统主流媒体的目标是打造话语权和公信力,但却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形态出现之后一窝蜂地采取“两微一端”的业务布局,显而易见的是“两微一端”就是获取眼球的短期利益,毕竟没有人不知道媒体发展的下一步捕获用户眼球,产生注意力经济的又将是什么新的媒体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对“两微一端”的布局,传统媒体的位置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的走向。对于众多传媒企业来说,设立新媒体部门,成立项目小组可能都是短期的组织架构,但这样的短期行为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未来的组织建设中,特别是扁平化和虚拟化日渐成为组织设计的走向时,一个个的短期利益和短期目标正构成了长期利益和目标,关键在于对当下身处环境的判断是否正确。能够取得短期效益很多情况下并不与长期效益相抵触,在环境变化下的顺势而为往往只能实现短期利益,因为环境变化的需要对组织进行短期的调整与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对传媒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内耗,但如果这种内耗因为组织的不作为而遭受更大的损失,短期效益的实现就是有意义的。

1.3实现效能是组织设计的目标

组织效能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它代表了一个利益组织,实现其具体目标的程度。简单的说,所谓的组织效能,是组织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物。组织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降低投入与扩大产出的过程。组织复杂性是构成组织的不同元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组织整体表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变异性、不可预知性等复杂特征。它不仅体现在结构的复杂性,也体现在认知的复杂性。媒体融合使得原本组织复杂性这一特征体现的越发明显。组织效能的发挥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计划经济体下的传媒结构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和行为,随着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组织结构开始由单纯的直上直下的直线型向事业部制、矩阵型、网格型等多种组织结构转变,组织的信息系统变得复杂,管理等级和管理跨度开始增加,组织对外界变化的反映开始滞后。高阳在《基因重组:媒体的深度融合及“下一代媒体组织”的产生》一文中提到了“下一代媒体组织”的概念,他认为,随着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之间的“基因重组”不可避免。双方将遵循进化模式通过重组各自优势基因而形成一个新的媒体物种。因此,对多个利益群体或者说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调配就显得格外重要。2013年3月6日,时代华纳集团宣布将旗下负责杂志业务的时代公司剥离为独立的上市公司,对组织进行了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是组织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今年10月,美国排名第二的电信服务巨头花费850亿美元对时代华纳集团进行收购,再一次进行了组织的重构。两次组织上的变动都是在新环境下从效能的角度着手,当然这一效能是否能达到公司的理想预期以及效能能够持续发挥多长时间还有待检验,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在考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将整体效能的发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组织也要伺机而动。

2媒体融合下传媒组织设计的原则

2.1动态性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周围的环境分分秒秒都在发生者变化。1965年,Intel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半导体芯片上可集成的元器件的数目每12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个理论不仅仅是对芯片行业的预测,而是对整个技术发展的预测,周围的环境不仅在变化,而且是指数级加速度变化。古典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指出,合适的管理幅度应该是管理4-5名部门经理,部门经理管理2-3名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管理2-4名工长,工长管理25-30名工人。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组织设计的权威。但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升级,人工智能开始出现在各大流水线,一个工长管理50-80人的规模可以轻松实现。传统的报社,在执行一项采访任务时,通常会配备,记者,摄像,录音等多人采编团队。而现今,各大传媒集团都成立了新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中心等新的组织形态,同时因为采编工具的升级,内容传播速度和形式的新要求,以“超级记者”为代表的采编新个体为众多媒体争相借鉴,采用机器人写稿在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的生产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述都是在组织设计上遵循动态性原则的表现,通过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组织上的融合,以点带面,由单点融合向全面融合延展。

2.2特殊性

传媒企业跟一般市场中的企业不同,不仅是因为其所提供的产品本身具有差异,还因为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和适应完成所产生的作用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传媒产品是二元产品,与之相配的组织也呈现出双轨制,以党委为中心的行政负责班子和以社长(台长等)为中心的经营负责班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其他行业的党委结果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不外流,传媒企业组织中的党委成分不仅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还要对产品内容进行把关,因此在我国传媒组织演变过程中,党委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96.5%的应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员的管理,包括高管,中层领导以及一般员工。从目前的现实考虑来看,我国传媒企业属于“党管媒体”,尽管不同的媒体企业类型收到的限制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人员使用上依然是“双轨制”,这在转企改制的期刊企业中更为明显。对于期刊企业来说,事业编制员工和聘用制员工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媒介融合的发展,期刊企业性质的不断深入,期刊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大,而稳定性则表现在高管和中层领导的管理上。传媒组织的设计考虑到传媒生产的特殊性需要兼顾多个环节和部门。传媒产品的生产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组织设计中往往忽视打通各个层级和部门角色或项目的重要性,使得传媒体制改革的开展十分艰难。

2.3渐进性

对传媒企业来说,目前的组织设计一般遵循三个基本路径,一是继承式设计,二是调整式设计,三是创新式设计。这可以根据传媒企业的不同体量规模和影响力进行划分。很多传媒企业长期以来沿用事业单位的做法,一套组织结构多年来保持不变,他们认为组织的稳定性能够保证管理的高效,但他们忽视组织建设的渐进性与阶段性。传媒企业组织结构的渐进性是与市场的发展阶段和传媒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表现为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企业状况对组织建设的影响。媒介融合将传媒企业的竞争者扩大到行业外,传媒企业内部各种媒体形态本身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现在还要与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等诸多足够产生影响力的企业展开竞争。竞争的白热化就需要传媒企业对内部组织进行自适应的调整。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例,其组织的设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以控制为主导的组织结构到以创新为主导的组织结构,最后形成以融合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的组织形态,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渐进性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将长期的存在,传媒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数据,再反馈回企业,尽量保持与市场的发展同步,以往机械化的、僵化的、静态的组织结构设计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传媒企业发展要求,既要兼顾短期利益,长期利益,还需要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这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媒体融合下传媒组织设计的方向

3.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现代管理大师前GE总裁韦尔奇强调:“确保组织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合适的人去解决最重要的业务问题,无论他处在企业的哪一个等级和组织的何种职位,也无论他处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组织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以流程为主的网络化、扁平化组织。从目前的传媒环境来看,扁平化组织是围绕流程而不是部门来进行构建,这恰巧是融合环境下对组织流程再造的核心所在.媒体融合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输,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受众已经成为具有充分自主选择和高级要求的用户,以媒体为中心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与迟缓。传统媒体组织的柔性若,灵活性差的问题日益凸显。而扁平化组织管理主体明确、运行成本低、传播效果强、生产效率高等优势,成为媒体融合下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有了长期的积淀,之所以面临生存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固有的模式根深蒂固,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采用扁平型组织结构是为了让整个企业更快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扁平化管理能够扩大管理的孤幅度,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事务。当然单一的扁平化组织并不完善,因此期刊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做适当调整,既充分体现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构建融合型组织结构。

3.2重视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期传媒企业组织机构中过于突出部门的作用,也就是巴斯德组织理论中提到的正式组织的作用,强调个人服从于正式组织,强调“有效性”而偏废“能率”,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组织形态恰好是要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的融合,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传递。组织是一个系统,但作为组织中的个人对组织的选择是自由的,在未形成共同目标时,个人是不会加入某个组织并产生协作意愿的。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在个人对组织认同才自动产生的,这种认同来自于个人对组织目标的判断,依据个人行动的有效性与效能来决定的,而组织通过经理人员的职能,用影响和控制的手段对个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修正。只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不断努力把个人目标内化在组织目标之中,才能提高人员对组织的忠实度。

3.3组织虚拟化倾向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组织的虚拟化。邢永杰在其《基于博弈论的虚拟组织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虚拟组织是为了达到企业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写作和不同能力与资源的整合,以及各方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而构成的组织的集合”。它具有突出的优势、相互信任、机会导向、无边界性、临界的组织规模和信息技术支持六大特征,其与传统的组织相比的差别可以从图2中看出,虚拟组织高度的柔性、敏捷响应性是传统组织不具备的。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所有媒体组织的从某种程度上都带有虚拟的成分,传媒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都可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开展。不同于传统组织借助有形的结构来支撑自己,虚拟组织更多的依靠互联网络和其他平台网络来实现互通互联和整个传媒的运转。虚拟化的组织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灵活多变的媒介环境,特别是在“全民麦克风”和“全民生产”的时代,组织内的成员要快速灵敏的对内容作出反应,如果还通过实体的组织,层级管理,无形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和低效能让传媒企业在融合与竞合中障碍重重。因此,未来的组织设计,会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是组织部门的虚拟,组织成员的虚拟,甚至是产品的虚拟。

4结语

组织建设是传媒融合发展的高层需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部署都有待于组织设计的优化。组织的融合是继内容和形态,或者说平台融合的下一个阶段,是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因此,未来的传媒组织设计会更加的灵活与动态,并伴随着传播方式和传播消费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高阳,原平方.基因重组:媒体的深度融合及“下一代媒体组织”的产生[J].中国报业,2013(12):30.

[2]张勇.组织的有效性———管理有效性的基础[EB/OL].

第4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什么是“全媒体”

近几年,“全媒体”经常被我国新闻传播学者提及并研究。总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对“全媒体”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理念(模式)”说,即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另一类是“传播形态”说,即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来说,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像,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认为,“全媒体”是媒介的三重融合,即传播形态的融合、运营模式的融合、受众与内容生产者融合。①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具备融合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可以预想到的是,全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多种媒体形式堆叠,它将和全球普及的智能终端产生化学反应。在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Jesper Andersen看来,目前多智能终端的态势已成,在未来,家庭网关将与移动互联紧密结合,通过用户的手持终端与家庭终端联接,将出现诸如IP机顶盒及家具统一的DVR终端、基于Videoscape(思科提出的一种视频平台)的家庭智能网关、家居视频监控业务、可携带的内容及流媒体等多业务融合模式。②另外,安卓系统和安装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在2010-2011年的强势爆发,更将传统互联网、3G网络通过无穷无尽的API连接在一起,用户在手机上即可完成诸如网上付款、微博等以往只能在PC等传统终端完成的工作。这些模式的精髓在于移动互联网将各个终端都联接起来,终端的潜力被完全激活了。这意味着流量的爆炸性增长、产业链的巨量产值将被开发。

特质决定“全媒体”爆发势在必行

在新媒体的强大攻势下,传统媒体逐渐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开始节节败退,以往万人空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连续剧的盛况不再出现。多形态、自由度更高的媒体业务开始赢得用户青睐;网络视频开始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播控平台方案,正在积极跨界,(电视)台(互联)网联动如火如荼,传统广电业界面临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媒体”的强势爆发势在必行。

首先,传播手段的改变。在传播媒介运用上,“全媒体”可以运用纸质媒介、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载体。在传播内容上,它可以容纳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在依赖的技术基础上,“全媒体”则可以在广播、通信及网络技术条件下,运用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所支持的终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和信息,实现各种媒介的深度融合。

其次,运营模式的改变。“全媒体”不仅融合了多种传媒媒介、传播手段,更是对传统媒体运营理念变革。它能打破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传播渠道的融合,创造新的运营模式。在这一领域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开始了探索,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合作出现了成功的范例,比如,湖南卫视与淘宝网合作的“快乐淘宝”,将湖南卫视的影响力与淘宝网成熟的交易、支付平台相结合,打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新的盈利点;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众多婚恋网站合作,创造出超高人气。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进军网络游戏领域,打造“电视+网络游戏”新型运营模式。

第三,传受主体角色的改变。在“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在受众总数不会大幅改变的情况下,因为渠道越来越多元,只有打通媒体的边界,才能获得规模基础上的盈利。从前的受众在新媒体形态和新运营模式中,可以便利地参与内容生产,也由受众变成用户。媒体的影响力和经营水平,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新媒体在技术的帮助下颠覆了用户习惯。越来越多的统计表明,用户开始愿意长时间的呆在互联网上,利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视听娱乐。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这样的行为开始变得随时随地。易观国际的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4.3亿,预计在2012年将突破6亿,并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数量。随着未来低成本智能终端的普及,全民互联,可以预期。

另外,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为“全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屏幕技术、无线通讯、多屏互动等技术持续发展,网络视频、社交网站、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互联网业务的呈现出全球繁荣——“全媒体”爆发的条件已经形成。

积极应对,广电有必要针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出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在2000年左右达到了高峰,爆炸性的新信息、新知识充斥于每一台可以连上网络的PC、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甚至电视机等。在5寸、7寸、13寸、15寸……各种屏幕尺寸的终端冲击下,传统电视业务遭受着史无前例的冲击。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媒体由于长期基于开放网络,充斥了大量的内容,这些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了隐患。

无论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抢盐风波”,还是一夜间就家喻户晓的“艳照门”事件;无论是让人感叹世风不古的“拜金女”,还是“凤姐”等自爆其丑的网络名人。这些话题从网络开始,并快速蔓延到公共领域,其影响可见一斑。在未来,OTT TV(互联网电视)模式将进一步发展,开放网络或将和电视终端充分对接,届时全民的媒体思维都将被颠覆——“老广电”马上将遇到“大问题”。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媒体情况,在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求得自身发展?笔者认为,广电首先要跳出自身藩篱,以新思路新应对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规划未来的路线。首先要加快广电体系自身全业务的发展,包括点播、高清、3D等广电既有业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宽带覆盖,积极涉足新媒体领域。其次,广电还要从单一的电视机向多终端转变,向CMMB等手机终端进发。而要完成以上布局,首先摆在广电业界的就是互联互通,过去广电忽视了中间件在互联互通平台中的重要性,要达成上述战略,必须围绕播控平台建立起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个体系的作用,发挥“全媒体”的作用。

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主管部门针对新媒体的特质,成立了网络视听管理的新机构,以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和监控。针对新媒体乃至“全媒体”的管理和监控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新媒体出现了不少内容参差不齐,甚至违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加强自身的监管;第二要从单纯的数量取胜向质量取胜发展;第三要在确保导向正确的情况下再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三网融合、媒介融合、产业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全媒体”发展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广电部门如何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取得先机,激流勇进,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在融合、改革的基调中大踏步前进,是每一个广电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一个广电人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第5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媒介广告;“重庆形象”;述评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158-02

新时期以来,当广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时候,也悄然成为现代城市形象的特殊构成要素,并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城市形象的新视点。英国城市规划专家G・卡伦认为:“在所有景观因素中,广告最具个性,对于20世纪的城市景观来说,广告的潜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户外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这些具有完整表达系统和富于修辞特征的语言产品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作用正在为人们逐渐认识。一个城市的广告不仅将城市的特征表现给受众,还将城市的文化与理念通过广告中生动的图文表达,具象地呈现在受众眼球之中,从而实现城市魅力的有效传播。

因此,在学界,关于广告对城市形象提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课题。重庆城市形象研究学者有所论及,但是对重庆媒介广告在构建城市形象中作用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目前学界对广告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户外广告以及城市形象广告两个大的广告类别上。学界一致认为,广告尤其是户外广告以及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构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中比较缺乏房地产广告、城市门户网站广告等新兴广告形式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

关于重庆城市形象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主要表现在重庆形象传播(张春林,2009)、重庆传媒形象(陈林侠,2007)、重庆旅游形象(李佳等,2003)、重庆城市品牌形象(张等,2007)、重庆城市视觉形象(周光明,2007)、重庆城市文化形象(张凤琦,2002)等几个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应该说学者们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结合某一具体的媒介,如重庆地名、店名、楼盘名、新闻、广告、本土电视栏目、本土电影等,来谈提升重庆城市形象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较少。总之,在过去的研究中宏观地分析重庆形象以及城市品牌形象、旅游形象、视觉形象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微观地探讨具体的媒介如广告等提升重庆城市形象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我们认为,要研究媒介广告对“重庆形象”的构建,应该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以分门别类地考察调研重庆媒介广告中重庆卫视广告、重庆户外广告、重庆门户网站广告等在构建重庆形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然后对所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最后总括重庆媒介广告对构建重庆城市形象的作用及策略。针对每一个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等进行大范围的实证调研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调研问卷和广告文本语言策略和视觉语言策略反馈表,并走访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了解重庆城市形象构建思路与对策。主要的研究思路如下:

1.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行之有效的调研问卷和广告文本语言策略和视觉语言策略反馈表,并走访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对重庆卫视广告、重庆户外广告、重庆门户网站广告等进行大范围的实证调研活动,并对所得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找到重庆户外广告、重庆卫视广告、重庆门户网站广告等在“重庆形象”构建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视觉污染严重、视野不够开阔、宣传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等。

2.个案研究:分别探讨重庆户外广告、重庆卫视广告、重庆门户网站广告等广告文本语言与视觉语言在“重庆形象”构建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分别分析考察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所在。

3.理论构建:最后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完成理论建构,即大众媒介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从而将语言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科研究的跨越与融合。

通过广告对城市形象提升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能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人们对重庆媒介广告的认识,并对媒介广告文本语言及视觉语言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着重研究利用重庆媒介广告塑造重庆城市新形象,并企图以此来指导和规范重庆媒介广告的制作,为重庆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决策提供参考。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专业知识的发散和运用,拓展到城市形象的升值,从而达到一种城市形象与广告理念完美交融的状态,使得城市在广告运作中得到形象改善与凸显。

参考文献:

[1] 张金花.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6).

[2] 孙平.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理论与城市整体形象构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 谢春林.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4] 董娅南.从城市形象谈户外广告的传播与审美[J].美术大观,2008,(9).

[5] 李丽丽.贩卖城市――城市形象广告分析[J].公关世界,2005,(9).

[6] 于凤静.鞍山城市形象广告的文化建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 李宗诚.论城市形象的广告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6,(27).

[8] 李宗诚.影视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J].电影评介,2006,(20).

[9] 王剑英.城市形象广告漫议[J].湖南包装,2007,(3).

[10] 陈卓.西部城市形象广告片的民俗文化元素――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桂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11] 张春林.重庆形象传播策略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2] 陈林侠.方言剧与传媒新形象:从道德到消费――从重庆卫视的方言剧说起[J].齐鲁艺苑,2007,(1).

[13] 李佳.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塑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4] 李飞.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5] 张.重庆城市品牌形象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第6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 解说词 形式表现

前言:

在媒体形态高度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专题片作为电视传播媒介的重要形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风格,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能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画面生动之外,解说词是否优美富有文采就显得十分重要。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画面必须与解说词、音乐等元素综合在一起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传递创作者的意图,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把画面比作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那么解说词就是流动的血液,它给予了电视专题片生命活力。

正文:

1.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表现特性

1.1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来表现,新闻类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突出的是事件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这类解说词写作要以真实为基调,充分体现新闻的“五要素”,让观众看了觉得可信。叙事类电视专题的解说词则要委婉一些,它追求的是语言流畅、通俗贴切,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专题片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而人物电视专题讲究的则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解说词的语言运用一定要有感情,不能平铺直述,苍白无力,这样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一定要根据专题片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所独有的艺术性。

1.2 图文并茂的融合性

电视专题片是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品,该节目离不开两大要素,即解说词和画面,只有两者相融相通,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更完美地体现作品的主旨,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解说词与画面的融合,要符合规律,切实做到画面生动,解说词的内容能够扣人心弦。画面在制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剪辑和删除的,这里要充分重视具有引导力的细节画面,如人物访谈类的电视专题片中,对于能够体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画面,如人物的眼神以及细微动作的变化,都可以代替冗长的解说词,避免两者的重复,但是这些画面播放以后,可以通过解说词来强调,这可以填补画面没有涉及到的空白。

1.3规范用语的严谨性

在实际创作中,电视画面和解说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加强的辩证关系,二者在功能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要求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一定要严谨。现在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电视节目的制作越来越趋于娱乐化和大众化,这种消遣式的观赏习惯对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使观众对电视专题片的审美出现了疲劳。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广为观众接受的重要传播形式,电视专题的解说词除了适应观众需求通俗易懂外,一定要强调它的严谨性,用词一定要规范正确合乎逻辑,要在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真实的同时完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2.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2.1注重节目的整体,保证解说词的统一

解说词的写作要从节目的整体上去把握和创作,在写作之前,要以专题片的主要内容为基点,对解说词的构思做整体上的筹划,先确定风格和总的方向然后再写作,以故事发展的线索为依据,提前设置问题,逐一回答,并巧妙地设置悬念,防止漫无边际的陈述。同时,要处理好文章前中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开头阶段要做到纵览全篇,言简意赅,但要新颖、博人眼球,还要紧扣节目的主旨,做到统领全局,为下良好的铺垫。节目的就是解说词的中间阶段,这是把节目引向一个新的关注点,这就要求灵活运用语言,写作手法要尽量多元化,结尾不能长篇累犊,要做到简单明了并设置悬念,让观众去联想、去思考。

2.2画面与解说词相一致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要围绕画面表情达意,决不能与画面孤立开来,要以画面表现为主,解说为辅,这个辅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画面所不能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概括,否则就会词不答意、弄巧成拙。电视节目的画面一般由叙事画面和同期声画面组成,连接它们的纽带是解说词,解说词运用得当,才能使二者完美结合,使整部片子浑然一体,否则就会产生割裂感。需要强调的是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好节奏与长度,解说词太长有说教之感,太短又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同期声也一样。

2.3增强节目的鲜活度,解说词要注重把握细节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专题节目篇幅比较大,在微电视剧等节目的冲击下,怎样让受众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欣赏该类型的节目,除了鲜明的主题之外,把握细节是关键,细节决定节目制作的成败。尤其在解说词的写作方面更要注重细节,画面的表达功能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同期声的画面,更需要解说词来弥补不足,要善于使用把握细节的解说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及时描写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注重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细节,这和创作者的人生阅历有一定关系。电视专题片有很多细节语言,作为节目的制作者,要做到有选择地使用,要彰显细节语言的特点。

结语:

总之,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类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这类节目的标志性元素,只有做到解说词和电视画面的有机统一、巧妙配合,才能让电视专题节目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建英.如何写好新时期电视专题解说词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干.2014(11):107.

第7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电视传媒已进入产业化时代,电视媒介间的竞争也从单一传统广告经营竞争上升为电视媒介所参与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化态势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电视传媒的管理变化,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取胜,电视传媒必须掌控其所参与的产业价值链,挖掘产业链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获取最大赢利空间,才能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价值链、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ValueChain)”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在其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价值链是从价值角度来界定企业在竞争活动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突出产业链“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结合电视传媒的行业特点,从电视传媒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角度出发,电视传媒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围绕电视传媒的产业发展,从创意设计、制作节目、节目播出、广告投放等所涉及创造价值的环境资源和服务的集合,也就是一系列对电视传媒产业发展起“增值”作用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有机整合。

二、我国电视传媒产业链的现状

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政府到产业都全面推动电视传媒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型。这种市场化独立经济主体的确立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利条件,促进了产业链雏形的形成。但从产业价值链整体结构框架、内在运作规律等方面来看,产业价值链目前的状况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

三、电视媒介产业价值链的多元化延伸

从电视媒介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结构图可以看到,电视媒介的盈利大致来源于节目内容、广告、其他增值服务这三个环节,因此,如何在这几个价值创造关键环节进行多元化经营与延伸,将成为我国电视媒介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掌控内容产业链

媒介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从满足受众需求和媒介融合角度来看,内容在电视媒体价值链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使得内容环节成为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环节。而掌控内容产业链的关键点,应从电视媒介内容运营中的品牌栏目和电视剧两方面进行运营延伸。

⒈ 品牌栏目的价值延伸

    品牌作为一种具有“内在价值”和“交易价值”的无形资产,本身即是财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具有品牌价值的频道或栏目因为具有一般栏目或频道不可企及的收视率和观众忠诚度,不但广告价格比非品牌的栏目或频道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因为品牌产生的高关注度,必然带来可观的广告效应、名人效应等品牌效应,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赢利空间,有利于提升电视媒介的竞争力。

⒉ 电视剧的运营

电视剧经营,作为电视产业内容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台的整体经营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电视媒介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电视剧。近两年,在市场生存和广告创收的双重压力面前,各级电视台大部分将自己的黄金时间和核心竞争力放在电视剧的播放,使电视剧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要求电视台必须具备市场前瞻性能买断某电视剧的播出权,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电视剧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二)丰富广告产业链

从广告的角度来说,对广告单一形式的依赖是当前我国电视传媒的一大软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广告经营市场中,要吸引广告主以及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在广告上有所创新,用新的广告的营销模式来进行广告经营管理。传统电视广告传播效果已经被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大大削弱,同时打扰式的广告模式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排斥,广告的营销模式有待创新。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植入式广告模式、电视购物等模式正成为当今广告营销的普遍趋势。

⒈ 植入式广告

如果把传统的硬广告比作疾风骤雨的话,植入式广告就有点像杜甫诗中所描述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植入式广告即是将商品信息融入节目内容之中,让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自然地接受商品信息。由于植入式广告采取主动、灵活、渗透式的营销方式,广告、节目和频道的品牌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广告味淡化。同时,植入式广告能够实现品牌与品牌的共赢。

⒉ 电视购物

由广告产业链衍生出来的边缘产业,最有代表性的是电视购物频道、电视直销节目及其衍生的各类电视购物网、直销店等。电视购物作为一种电视业、企业、消费者三赢的营销传播模式,促进了电视产业增值,提高了电视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传统广告之外的电视产业赢利的第二大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电视购物显示出传媒整合零售业的迹象,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掀起零售业的革命性变革。

⒊广告时段的风险投资

对广告时段进行风险投资也是可以开拓的新领域。传统的电视媒介内容运作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节目换取广告时间,另一种是直接出售节目。但近几年,有些电视传媒尝试将剩余的广告时间作价入股,以此作为投资从而获取企业的股份,并一举获得成功。这种经营方式使许多有发展潜力但缺乏广告资金的企业愿意与之合作,而这种另类投资不但成功地消化了原来过剩的广告时间,同时还获得额外的回报,为电视媒介产业经营开拓了新的赢利模式。

(三)挖掘活动产业链

目前我国电视媒介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在活动方面开发得并不充分。挖掘活动产业链就是电视媒介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充分挖掘并满足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潜在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如今的电视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仅从电视中获取新闻,丰富知识,而是希望通过电视媒介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获得更多的体验、张扬自己的个性。电视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举办各种电视晚会、电视论坛、电视评选、体育赛事等活动,在短时间内聚合受众的注意力,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延伸自己的价值产业链。

四、产业价值链的多元化延伸过程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通常情况下,多元化战略的目的是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以及成功的经营策略,便会走进经营

的误区,结果事与愿违。电视媒介经营的多元化延伸也隐含了空心化的风险。因此,价值链的多元化延伸还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⒈价值链中的链接点与链接点之间的关系

例如:节目设置规划与运营应形成协同效应,避免产销脱节。在频道设置、节目设置上应事前经过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用差异性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地跟风开办栏目,贪大求全“近亲繁殖”,趋同质化严重。

⒉链接点与价值链整体之间的关系

电视媒介产业链所延伸的经营范围应与媒体总体文化内涵相一致,媒体品牌的“无形资产”在产业链中占据的成分越高,其开发越趋于合理性,成功率也越高。例如:电视媒介在选择或策划活动时,一定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媒体的特色和定位,符合媒体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的活动项目,这样才能不断给自己的品牌加分,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品牌特色。

⒊价值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媒体经营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短期的发展观念,要用全局的发展理念,强调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利益出发,回到链接点,而不能为了个别链接点的局部利益,破坏整个价值链的良性运转。例如:近年来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不少真人秀节目本身就是模仿欧美的产物,而这个模仿的产物现在又被不断地复制,最后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与观众的视觉疲倦。从长期利益角度看,这种无序竞争的盲目跟风,不注重自身电视节目内容的研发投入,节目就会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处于弱势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传媒在依托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进行不同方式的内涵延伸,将改变电视媒体过去依靠广告收入的单一赢利模式,给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与管理带来机遇与活力,同时,延伸也使电视媒体的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盈利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吴曼芳:《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版

马建平 卞华 :《媒介经营管理创新思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8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 广播电视 安全播出 威胁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15-01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高科技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播电视播放中结合高科技技术,使得广播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作为我国公民的精神食粮,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的传播途径,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改革,广播电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进入数字化电视以来,广播电视从单一的播放模式转移到数字化自动播放模式,这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带来新的挑战。使得高科技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产生威胁,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做好相对应的措施是广播电视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范防。

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入,广播电视作为多媒体的领头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信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广播电视播出如果出现不安全状况,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广播电视作为直接面向大众的关键媒体,一旦在播出时出现安全事故,必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确保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高科技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威胁

我国广播电视对高科技的运用与融合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还是存在一定威胁性,现存在的威胁有以下几点。

1.高科技技术发展不平衡威胁着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模块又分为技术队伍模块、安全管理模块、资金保障模块。每个广播电视在安全模块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还由于很多省、市、县的电视广播安全模块技术没有形成安全的联合制动,所以使高科技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存在了一定的技术性威胁[1]。

2.高科技技术投入不均衡威胁着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由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中有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存在,很多广播电视台,只注重了对设备的投入,而忽略了专业人才、软件的开发和升级的投入,投入相对较少,如果将其投入到安全播出相关的流程管理、系统开发等业务时,会出现没有必要的状况出现。技术的投入不均使广播电视媒体没有较强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2]。

3.高科技技术的不健全体系威胁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高科技技术的不健全体系,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备份系统等等,不健全的科技技术体系进而影响了电视的安全播出,这些问题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埋下隐患。

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对措施

1.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系统技术

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广播电视朝着数字化电视与网络化电视的方向发展着,但是这样的发展也成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新的隐患。为避免其隐患的发生,应提高广播电视播出技术,从广播电视的播出、传输、管理等都应向着网络互动、协同智能等的方向发展,并提供跨网络、跨终端的平台与服务,广播电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现代科技技术进行融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更加的全面可靠,将广播电视安全播调控在可控范围之内。

2.提高广播电视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时数据信息庞大,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中涉及到的监测数据、音视频信号等模式的数据都已经逐步向着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着,因此,可以借用大数据智能技术来整合资源及共享资源,扩大大数据智能信息的开发,开发大数据智能信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有利信息,这样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并建立预防性问题解决方案的[3]。安全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发展方向之一。

3.提高广播电视应急指挥调度技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技术虽然比较的完善,但也备不住突发事故的发生,所以提高广播电视应急指挥调度技术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发展技术和重要工作。应急指挥调度体系是将安全播出系统进行监管,提高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优势,对多种指挥调度手段有效利用,共同协调,利用多信息资源共享、大数据的智能监测、多媒体自身预警等共同完成,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时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就能及时的发现并有效的解决[4]。

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建立统一的监测管理

对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应该从多层次方向发展,通过各层级的联动、技术共享、监测管理等手段,建立完善的跨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预案体系,智能化全程监管,共同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播电视安全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多媒体。提高安全播出技术,科学合理的解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所出现的问题;提高安全播出保障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高科技技术来解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问题;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意识,做好电视安全播出的防预工作。更好为人们服务,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群. 探讨电视安全播出防范关键点[J]. 科技传播,2016,20:61-62.

[2]宁海萍.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J]. 新媒体研究,2016,20:27-28.

第9篇:媒介融合的关键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艺术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作为连接受众和信息的桥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观看或者收听不同风格节目的需求,催生了不同的主持风格,其带来的信息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主持人来说,信息传播效果一方面反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反映主持人的现场控场能力及应变能力等多种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主持人的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主持人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一、播音主持概述及语言艺术特征

播音员主持人借助媒介和自己的声音来传播信息,在广播电视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在工作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进行加工处理,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将之传递给受众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来临之前,通过电视、广播的形式进行传递信息是主持人唯一的传播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给受众带来一定的距离感,给受众的感觉也是高高在上和过于正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播音员主持人不再局限于以这两种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是可以通过一些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一来能够拉近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样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作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积极地迎接挑战并不断完善自我。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加强播音语言的规范性。电视和广播是主要依靠声音传播的媒介,对主持人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主持人不仅需要加强对受众的视觉影响和听觉影响,还需要调动两者产生双向互动,帮助受众加深对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另外,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以新闻播报为主的主持人,必须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无误,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加信服。在报道的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在报道风格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绝对不允许对于新闻稿件做盲目修改,不可做过度夸张处理。

二、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主持人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1.语言趋向口语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比比皆是,受众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接收到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广电媒体之前的播报方式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避免在播报信息的过程中出现过多的专业化术语,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所以,主持人在开始播报之前需要对稿子进行认真阅读,直接剔除一些无用的信息内容。对一些比较难懂的术语可以选择口语化处理方式,播报语言趋向口语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众接收到最有用的信息,准确掌握信息的关键点。另外,播报时也不必一直字正腔圆,可以在准确播报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语气的变化,使播报更贴近受众的生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表达趋向个性化。新媒体时代,风格一成不变的主持人俨然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对此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改变,促进个性化表达。不同的节目及不同的新闻报道需要选择不同风格的主持人进行报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喜爱,不断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同时,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播音主持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从网络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这也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独特风格,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同的主持人风格不一,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播报的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时刻保持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受众,得到受众的喜爱。

三、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发展措施

1.树立个人品牌,形成独特品牌。作为主持人,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主持人需要严格审查自己即将播报的各种信息,确保所播报的信息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通过高品质的信息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另外,作为公众人物,主持人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要承担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2.创新节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之外,还需要谨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牢记于心。主持人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更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来向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很多不同之处,主持人需要积极探寻两者的不同点,并尝试性地借鉴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推动个人工作。

3.以个人风格引导节目风格。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话题的传播,人们了解社会新闻和社会话题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新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话题的掌控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明确本节目的整体风格特征,之后根据节目风格挑选适合的话题进行播报。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风格跟节目风格应该是一致的,与所选话题也是一致的。播音员主持人还需要认真阅读受众的每一个问题,同时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调整节目主持风格,使节目更具特色,得到受众的喜爱。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