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媒介融合的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的形式

第1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视听转型 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而得以发展的。各种媒体的功能逐步得到统一,将各种传统的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媒介之间的联合发展,通过这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介入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整合,媒介功能得到加强。当代媒介所依靠的技术手段日益趋同,使得各种媒介的功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当代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的新概念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布局,通过这种新旧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逐步实现媒介功能的一体化,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讲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通过对于概念的转型、价值的转型、产业模式转型的分析,阐明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带来的影响。

一、概念的转型

事物的变化是一种由外至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受到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动,使得视听转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要想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分析了解,就必须首先对内在的视听转型进行了解,了解其内在的本质、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首先是概念的转型,视听概念的转型是人们对于其认识不断的加深。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信息、文化、媒介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概念的转型。1.信息。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像对于信息进行表现,将一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而信息技术则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新型科技将信息进行传播并对于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对于其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相应的处理。

信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最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再到后来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无线电的使用,实现了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后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将通信、信息业、大众传媒相结合,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信息的传递由最开始的听说时代逐步发展为阅读时代,再到现在的视听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听说时代,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得以实现。发展到后来的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通过文字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使得信息可以利用文字这个媒介进行流传,通过这种文字的交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当电子介质兴起之后,视听时代逐步到来,最为原始的视听就是广播电影以及电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听时代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字、信息的传播均可以通过视听得以实现,这就是新时期下视听转型的重大改变。

2.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财富以及收获的精神财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狭义的分类,则只是侧重于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探求。在新的时期下,文化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及享受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新时期的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包容性。

3.媒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视听媒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也得到了延伸与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视听媒介这一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视听媒介作为媒介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概念,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又可以作为媒介,对于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而视听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

当今,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结构得到了重组,各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转型

1.经济价值。当今世界,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广播影视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文化的传播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视听媒体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带动相应的产业发展。广播影视是视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广播影视世界闻名,虽然其每年的电影产量只占据世界总电影产量的10%不到,但是其电影的票房却占据世界总票房的70%,美国每年可以通过广播影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视听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GDP 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只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社会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媒介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带动视听文化的发展,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听享受,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视听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各个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介来进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大文化的受众面,使得更多的人来接受这种文化,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视听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通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实现世界各地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同时视听的转型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接受方式,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接受文化以及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视听媒介的利用,使得文化的变现更具活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革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3.人文价值。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视听媒介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视听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大视听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新的视听媒介是一种较为便利的社交媒体,公民可以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各种视频传播活动可以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使得自身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升级,逐步变化为人和物、物和物,物人融合的交流网,这种依靠互联网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实现了线上的人际聚合。

三、产业模式转型

1.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一般是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的。借鉴相应的行业发展案例去对相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广告费以及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新媒体的连接尤为紧密,所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中国的传统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与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虽然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了主体地位,是整个电视广播行业的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急需对盈利模式进行改革,支撑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成为了阻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革,新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逐步出现并适用于行业的发展。

2.视听媒体形式下的多元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模式发展,除了从广告、网络收费获取收益之外,更多的新的收入渠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广告体系,建立起定向的、智能广告的新模式,对于市场做出细致分析,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市场细分、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手段,带来了新的广告时代。利用在线视频的付费模式实现了媒体的完美转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APP 模式的广泛运用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利用苹果公司所开发的APP平台进行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流趋势,通过APP平台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收取费用。而智能终端消费也成为了电视广播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了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的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当今社会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

第2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 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模式;原子化分解;个性化重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36-02

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总量增加、新闻阅读形式移动化,使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关键,建立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因此,不断地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探究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关键。而新闻要素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既能通过对碎片化信息的利用,适应用户阅读时间压缩化、阅读形式移动化,又能满足用户阅读需求深度化,成为新闻生产模式发展的很好选择。

1 新闻要素的原子化分解

1.1 新闻要素原子化分解的含义

所谓原子化分解,包含两个关键的方面:首先是聚合,即将大量来自多种媒体源以及不同社交媒体的信息聚合;其次是精简,是将事件中的各种元素:背景、数据、引言、图像、地图等各自输出。美国的新闻客户端Circa的新闻是由多个卡片组成,Circa官方把卡片称作“原子单元”,一个原子单元承载了事件的一个要素元素,即“新闻点”。这些新闻点保留了新闻最核心的信息,其目的是为“跟踪者”分段讲述新闻,实现通过生产轻便灵活的小信息来避免新闻网站的嘈杂重复。针对这一新闻生产模式,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网络心理学专家何凌南认为,“我们现在打开智能手机,就会被大量信息淹没,把新闻拆分到最小单位,是一种很好的创新,Circa这种轻便灵活的小信息,更可能被

接受。”

1.2 新闻要素原子化的必要性

1)减少新闻冗余,适应移动时代的要求。

传统新闻一般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作,这容易产生信息冗余,迫使人们不得不跳过已经了解到的新闻信息,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原子化的实现,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既减少新闻冗余,又减轻用户阅读的时间负担,适应移动时代用户的阅读需求。

2)呈现原始信息,促进用户自我思考。

原子化新闻是以“新闻点”的形式呈现,减少新闻二次甚至多次编辑,降低因新闻版本演变导致的新闻失实和用户被引入编辑思想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Circa团队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其信息块和信息卡片是客观的,不会出现“据推测”、“个人观点”和“深度分析”这样的表述。这种新闻模式,使信息呈现原始状态,让用户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标明信息来源,提供远近新闻。

原子化新闻来自多个新闻源和社会化媒体,它将社交网络、各个媒体的信息聚合,并明确标明信息来源。其中,既有来自权威媒体的新闻,又有来自用户身边人的信息,所提供的新闻既有权威性,又有接近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原子化的新闻是以“点”的形式呈现,仍处于碎片化状态,难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线索,使用户的阅读表现出浅层化的特点,只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却不太清楚事件的多维效果。加上环境、时间、职业等因素,使用户产生不同需求。如关于两会的报道,有的用户只需了解发生什么,并不十分关注为什么,更不会探索怎么做。但对于处于执行者、决策者、学者等身份的用户,则会格外关注“立体化”的两会。因此仅实现新闻要素的原子化分解是不够的,还应继承新闻发展中的经验,实现个性化重组,让新闻“立”起来,“深”下去。

2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

2.1 个性化重组的原因

1)重组,将“新闻点”组成“新闻体”。

对于很多用户,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希望了解立体的事件。如人们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反应一般是:在第一时间想了解事件的过程、影响、最新进展以及各方说法、社会反应等。在第二时段,经过调查,有95%的人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事态的发展、新闻的背景、在这件事上各方的观点。第三时段,突发事件发生3~5天后,被调查者中有60%的人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深层次的信息,或是与事件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内容。

通过重组,将新闻要素“点”状形态,连成多条线索,最终实现新闻的“立体化”。

2)用户对新闻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差异论认为媒介信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与用户的个性特征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信念、价值观、态度、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用户不同,决定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加上自媒体不断发展,个性化新闻成为必然趋势。

3)不同媒体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媒体有不同特征。报纸以文字见长,在对事实的描摹上技术手段限制少;加之,思维通过文字体现,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作者思维的过程。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体,主要是视觉媒体,通过视觉,使用户产生“眼见为实”的接受心理。广播媒体以“实时”为特点,既占据时间生态位,又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这种特性,使广播节目采制播出相对于报纸、电视更为简捷。加上是听觉,使广播可以占据人们碎片化时间,让人们可以一心二用,如可以在开车时收听广播等,提高广播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力度。网络媒体突出“广度”和“交互”,具有实时信息功能,更为与众不同的是信息海量和多向交互的特点。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不同的媒体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个性化新闻。

总之,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个媒体应该跟上时代,不断创新,推动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

2.2 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的方法。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要满足用户个性化、深度化的需求,既要生产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又要推送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

2.2.1 同一媒体生产不同个性化新闻

在媒体融合时代,要充分利用“融媒体”这一媒体的特点,生产不同个性化新闻。

报纸发挥文字优势,体现报道的深度,如《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口号,向广大读者提供完整、深入的新闻,实现新闻的时新性,时评的纵深化。

电视,通过“现场”优势,既提供现场直播,又通过组织现场画面,记录现场,使“现场”报道既能迅速满足公众对新闻事件信息的需求,也在分析、解释事实,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具有极大说服力。

广播媒体应充分利用“实时”特性,增强在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力。此外,广播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生产有质量的个性化产品。

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特点,提升信息的广度和交互性,争取网络世界的信息主导权。据统计,《穹顶之下》12个小时后,点击量突破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播放量以每小时50万次迅速增长。截至3月2日上午9点30分,《穹顶之下》在全国各大视频网站总播放量即将突破2亿万次,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柴静雾霾调查的阅读数达3亿。

同一新闻事件经过不同的媒介加工,最终会成为不同媒介产品。因此,在融媒体下,不同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生产个性化新闻产品,实现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新闻联播对全国“两会”期间,各媒体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积极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做了数据统计。数据显示:人民日报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制作新闻,实现发稿量600多条,总阅读量超过7.6亿次。新华社利用二维码,使读者可以随时获取“两会”资讯,并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光明日报用多种方式: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对“两会”进行复合式报道。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首次推出 “微视频”报道,400余条“V观两会”微视频,拥有超过3000万次全网阅读量;并首次将微信“摇一摇”功能运用于两会报道。央视网推出的“漫画两会”,点击量达到213万次。

2.2.2 不同用户推荐个性化新闻

新闻要素的个性化重组只有经过个性化推荐才能完成最后环节,到达用户手中,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推荐,有三种方法:

第一,基于内容的推荐: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内容的元数据,发现内容之间的相关性,探究用户的历史喜好,推荐类似属性的内容给用户。如Circa的跟踪提醒:根据用户对新闻的关注,了解用户的兴趣,自动推送与信息相关的内容给用户。

第二,协同过滤: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以往的内容偏好,发现与之偏好相似的相邻用户集,再根据这些用户的历史偏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这种方法可以共用其他用户的经验,有效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偏好。

第三,混合推荐:方法有好几种,可以先使用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内容推荐算法各自得出结果,再将结果用线性公式按权重予以组合,得出最终推荐结果;也可以先用一种算法产生初始推荐结果,再将此结果输入另一个算法,产生最终推荐项目,即分层机制。

如《今日头条》的核心功能是推荐搜索,一方面,通过机器系统更新,利用用户使用《今日头条》所产生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推荐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用户所绑定的社交账号,根据账号的标签、好友、转发等信息大致分析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新闻。

这种个性化推荐完成了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抵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正向点对点传播迈进,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新闻要素个性化重组,弥补原子化分解的碎片化、浅层化缺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成为时代潮流。

总之,媒介融合步伐加快,为新闻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提供方便。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实现新闻原子化分解与个性化重组的结合,有利于发挥两者长处,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融媒体下各个新闻媒体的质量与价值,实现新闻革新。

参考文献

[1]钛媒体.再评Circa另类新闻阅读:搞的定什么,搞不定什么?[EB/OL].(2013-11-18)[2015-3-14].

[2]传媒.人究竟想在手机上阅读什么?Circa的拆解新闻“幻想”[EB/OL].(2013-11-07)[2015-3-14].

第3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产融结合;安全;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98-02

义煤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完善以战略管控为主,运营管控为补充的战略管控体系,推动企业坚持产融结合发展模式,走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和合发展道路。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武予鲁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凝聚合力,突出安全,创新发展,为加快企业科学跨越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综观集团公司的所有文件,其核心都包含着三个主题,一是安全生产,二是资本运作,三是和合发展。在这三个主题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的发展环境,就没有产业的快速扩张,就不会有产融结合的发展动力,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资本化就是企业不再走简单的依靠自身积累实现滚动发展的道路,而是要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这是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义煤实现科学跨越、乘势腾飞之路,是产融发展的思想基础。

1 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是义煤乘势腾飞的助推器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向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迈进。产融结合就是将产业和金融业相结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思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义煤集团乘势腾飞的助推器。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集团在度过了初创期后,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在快速成长时期,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亟须大规模地构建销售网络、稳定原材料供应、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实现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产能。这时企业集团发展中的最主要矛盾是产业迅速膨胀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企业集团通常会选择有较好融资功能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对象,通过参股或控股形式进入金融产业。2007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班子的正确领导下,义煤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和谐友好科学发展,两大跨越又好又快;大型集团行业聚集,外向拓展相关多元;基础结构升级,运转高效现代制度;企业增效职工富裕,本质安全平安义煤”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强势起步、强势跨越、强势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义煤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通过资源整合,成功的实现了在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古和蒙古国打造五个千万吨煤炭基地的战略构想,形成了煤炭、煤化工、铝工业三大主业,开创了八极推动的新局面。原煤产量由2006年的1600多万吨,一步步跃升到2011年的3200万吨,是2006年的近两倍;企业生产经营总额由2006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00多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倍以上;实现利润49亿元,是2006年的6倍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00亿元以上,是2006年年末的4倍。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全国500强大企业中位居400位,比2006年以前的排名提前90位,在河南企业100强中,排名第19位。尤其是企业的成功上市,大有能源的组建,为义煤的强势跨越奠定了广阔的融资基础,为义煤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但是,由于美债、欧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际金融形式异常复杂,全球通货膨胀、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难以遏制的大趋势,中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气候、国内通胀、通缩压力影响,GDP增速明显放缓,证券市场波动较大,金融融资难度增加,靠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和保证义煤“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为企业发展打造强势融资平台,才能有效的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产融结合?按照国际惯例,通行的产融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即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债券债务关系相联系的结构方式;二是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它以股权为纽带,通过证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来实现产融结合。三是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之间以提供咨询服务而实现彼此结合的方式。在建立与完善产融结合机制过程中,可以以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为基础,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为突破口,注重发挥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产融结合通道。从国际许多大企业成功运行的例子看,银行是较好的融资平台,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实现产融结合;如果大规模公开募集债务,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是融资利用的工具;而通过产业基金来融资,可以选择信托、投资基金等金融组织形式达到融资目的。当然,每一种融资平台都不可能绝对不受限制,各国通常都会通过监管法律或法规对关联交易活动给予一定制约,而且面向公众融资的比例越大,这种管制就越严格。义煤集团实现产融结合就是要按照董事长提出的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实现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本快速扩张,实现跨省、跨国经营,形成以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为重点,合理规划各种产业要素,形成产业链条,制造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形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滚动发展的能力。

义煤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强化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支撑。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按照工作留人、待遇留人,以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尤其是熟知市场规律,具有一定前瞻能力的资本运作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企业强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按照资本化的要求,按照资本市场的通行法则,制定完善科学的资本运作制度,形成完善的资本运作和管理机制,不断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为义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产业运作管理,促进产业做强做大,增进企业抗风险实力,为产融结合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巩固和强化安全基础设施,以安全高效的工作业绩提高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坚持文化引领,推进文化管理,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企业品牌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 耿村煤矿为义煤践行产融结合模式建功立业

安全生产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是产融结合的保障。没有产业的强势发展作支撑,就不会有产融结合模式的出现。耿村煤矿是义煤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矿井安全管理持续稳定,原煤生产蓬勃发展,文化管理稳步推进,职工收入不断提升,原煤工效和生产成本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一个安全高效、和谐发展的新耿村,已成为义煤强势发展的新亮点。

耿村煤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创一流,防冲防火重实效,瓦斯治理上台阶,文化引领促和谐,人本管理增效益。总体要求是: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两项管理、注重三个提升、抓好七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概括地讲,就是“12371”系统工程。

“1”就是明确一个理念――抓安全就是抓发展,坚定不移的把安全质量第一、生产效益第二落到实处。“2”是强化两项管理――即安全质量管理、成本预算管理;“3”是注重三个提升――即提升防冲、防火和瓦斯综合治理水平,增强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综合自动化矿井建设水平,增强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和谐矿区建设。“7”就是抓好七项工作――即进一步深化安全质量管理,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进一步抓好采掘接替,实现矿井科学发展;进一步抓好精品五优矿井建设,不断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以成本为龙头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抓好以低碳经济为方向的非煤经济发展,支持选煤厂建设和安全高效运行,壮大我矿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矿井文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人本管理方针,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最后一个“1”,就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安全生产零事故。

第4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出版 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554150)

注 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⑧尹章池:《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编辑之友》,2009(5)。

第5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第6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 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7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融合与全能文化。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媒介融合最根本的社会背景是数字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明显而突出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特征与全能性特点。它不仅能代表大众文化的特质,也包含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二、集中生产与公民写作。融合的媒介要求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运行向整体联动发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诞生了。融合新闻主要特点是将多种不同传播媒介的新闻活动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的方式开展新闻的传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中生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介机构的联动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公民自媒体写作。

三、内容融合与平台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包括内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融合。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等;从传播平台和载体上来看,则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融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活动要具有跨多种媒体的编采能力,比如,报刊与互联网的文字撰写、电视节目的采编录制、新闻栏目的组织编导等;在媒介融合的机构框架中既能关照全局、协同合作,又能够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好信息的传播。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转变和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融媒专业技能。媒介融合是不同传播媒介的重组或者说是整合,交融与互动,是不同传播载体在信息的采、编、播、发的全面合作。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媒体、融和式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媒体集合在一个传播工作平台上,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根据各自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制加工,完成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大众。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闲的特点:也就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发展变化为职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共同分享;新闻编采流程由以单一媒体独立采编传播为基础转变为以科技平台为整合的、多种媒介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形态由线性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式、全方位的状态。

新闻记者页不可能再如过去一样只为某一类型媒介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要同时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容形态上也不能只提供单一的信息形态,而是要求记者能运用图文音响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为大众传媒和受众工作,为传媒集团之中的多个媒体数据库服务。

二、复合式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剧增,特别是在自媒体条件下,公民新闻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在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有更专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究才能吸引受众。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记者还必须善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作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新闻的易受性大大提高,尽力降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才可能受到新传媒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多媒体思维方式。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呈现传播多渠道、多平台特点,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和,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从信息的发源地开始,新闻记者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什么样的载体。同时还要对传播效果给以更多的关注,以便更好的改进报道,最大限度的提高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生态环境的嬗变,迫使新闻传播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这种改变最终将引发整个传媒格局的蜕变。在这种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中,我们看到整个传媒发展环节链条的联动,彼此互为环境,相互作用。关于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和对策仍有巨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红祥文教资料 2012-02-05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黄建友当代传播 2008-11-15

第8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在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下,可以说媒介融合有两大趋势:一是传统媒介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谋求多媒体化经营,以求实现自身与依托于网络的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二是新媒体――主要是新闻网站谋求获得采访报道权,充分利用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多媒体性、强互动性等先天性的长处的同时获得在内容渠道上的突破,谋求摆脱传统媒介的内容控制。学界将这个两个趋势表述为媒介融合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层面,即媒介的组织结构性融合。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种所谓的组织结构性融合指的是同一个传媒公司或者集团旗下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媒体等媒体形式,各类形式的媒体在统一的发展目标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的共享,这些媒体平台之间能够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获取利润。这种组织结构性融合的实质,将是不同的媒体之间所有权的整合。以我国目前条件,这显然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而且必须要认识到,这样的分析还是停留在传统媒介-新媒介这样的二元架构当中,并没有认识到在这一阶段上已经、必然要产生一种消弭传统媒介-新媒介两者之间界限的突破,不再仅仅是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而且要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

这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将是一种或几种整合了以往的媒介形态,突破了以往媒介作为人体感官功能的部分延伸的缺陷,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重新整合了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态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世界的媒体化社会特点,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以网络作为载体平台和发行平台,最终通过各类不同的多媒体终端设备呈现出来。这些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MP3、MP4或者手机,甚至可以是概念中的其他终端设备。这样的新景观表明了这些全新的媒介形态是区别于以往的任何媒介形式的全新媒介。

电子报刊:平面媒体的整合

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平面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在内都仅仅是人体视觉感官的延伸,因此,具有极强的单向性和极弱的互动性。然而目前已然出现的一些新形态,依托于网络这个平台的新媒介,不能不说是媒介整合的一个结果,甚至可以说是这种整合的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些新形态的媒介主要指的是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

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是一种多媒体化,互动性极强,具有自身发行渠道,并且日益方便获取的(多种接收终端,不仅仅是网络,如前文所述)传播形式,这当然是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式。当然,目前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的发展还不成熟,我们也不能够断言,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就是平面媒体和新媒体整合产生的最终媒体形态。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已经是具备了媒介融合条件下整合媒体形态的诸多特点,越来越具有独立性,笔者以为至少是媒介整合产生的新媒体之一种形态的雏形了。

博客:新媒体在内容获取权上的突破尝试

博客,是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标志。今天,博客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甚至,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年度人物,都是“你”。《时代》周刊认为,每个使用互联网的网民都是2006年度影响力最大的人。这充分表明了内容的提供者角色已经在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时代下移到每一个个体。这种传播特点表明: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传播者,都成为内容提供的媒体。笔者以为:内容获取的权利正是从这里开始取得了突破。

实际上,在博客出现以前,各类论坛上的新闻线索和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但是,只有在博客出现以后,特别是新浪名人博客出现以后,充分利用了名人身上的新闻性,众多新闻信息的实际上遵循了这样的一条轨迹:博客提供新闻――新浪确定新闻价值,给予报道――传统媒体或者照搬或者跟进报道。翻看2006年的报纸杂志,我们会发现众多这样的例子,典型的如“馒头血案”、“韩白之争”、“虐猫追杀令”和“洪峰乞讨”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这就是突破。因为它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特权,甚至初现了重新划定内容提供者角色、划定议程设置者身份的端倪。这样一种角色的颠倒,其重要意义在于新媒体摆脱了扩音器的尴尬角色,而成为具有强大功放的独立主体;使得新媒体在自身的众多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控制,从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整合,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的独立媒体。

电视媒体:步入整合媒介阶段

“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从比特的角度来思考电视才能给它带来最大收益。”这是关于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与新媒体进行整合的一个典型表述。实际上,从电视媒体产生到今天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最近几年的变革是最具革命性的,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业务作为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正以锐不可当之势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强大的网络支撑下,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崛起,呈现出丰富的整合特征。

包括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在内的各类具有整合特征的新兴媒介形态都具有强互动性、多接收终端和小众化传播等传播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电视媒介的整合比平面媒体走得更远――已经是一种媒介整合的新媒体,依托于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接收终端传播。

结语

第9篇:媒介融合的形式范文

在口语传播时代,家庭透过教导子女以维系其生活方式;到文字传播时代,学校逐渐扩展为一种培育宗教及政治服务人才的机构;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公共教育和注重阅读的、跨越时空的自我学习成为可能;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运用,推倒了学校的围墙,使人们能够分享运用视听觉经验、进入开放式学习的乐趣;网络的出现,则全面解构知识权威,进入开放、互动与知识融合、文化融合的学习时代。现在,传播技术革新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不仅共存共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相互融合。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能力:听觉、视觉,甚至味觉、嗅觉等将不断被发掘和使用,并以融合的形式有机地接受信息。这便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媒介融合的意义和内涵超越技术层面,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对此,不同的学者从多维的视角提供了不同的见解。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在媒介组织中6个层面的含义。根据宋昭勋先生的介译,它们包括: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合并、媒介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杰金斯(Henry Jenkins)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思考更为宏观开阔,他提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个层面: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这些层面的融合都应该被看作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整体性影响。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地产生了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类新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传媒管理人才,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体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然而,这种归纳只是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强化综合技术培训,形成技术与能力的增量。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要走技术化道路,这无疑会形成新闻传播教育的“偏向”。

这种技术化偏向在新闻传播教育起步的时候就已产生。19世纪末,当一些新闻传播教育的先驱试图把新闻学引入大学课堂时,反对者以技术主义的方式进行阻拦,认为新闻人才主要学习新闻报道的技术,而报馆是学习新闻报道的最佳去处;而像普利策这样提倡新闻教育的人又大都把新闻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难以与现代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精神相贯通。可以说,以职业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化路线曾经是横亘在新闻传播教育走向大学道路上的障碍,幸好美国新闻教育之父布莱耶(Willard G. Bleyer)深谙大学教育之道,把新闻教育的合理性建构由专业化需要推扩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全,与现代大学教育精神一样,着重于培养学生博学多才、保持自主心态和自由思考的习惯,不仅关心普遍的知识,关心如何做事(to do),同时关心如何做人(to be),以克服专门教育或学徒式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分裂,从而与大学作为社会变革的“轴心机构”和精神文化中心的功能保持一致。顺着这种思维,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关注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s)和管理能力(management skills)的培养。

现在,媒介融合赋予这些能力以更丰富的内涵。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媒介融合呈现了新的反思对象――“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这是一种文化转型,而且这种转型“……如同文艺复兴一样,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把关人目标的冲突,会使我们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法律领域发生相应的争论。而这些争论既将推动文化多样性,也会推动文化同质化;既会推动文化商品化也会推动草根文化生产。”融合文化并不像传统政治经济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所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都是一种合作,是构成霸权的方式。因为毕竟在融合文化中,受众的媒介文化生产和消费确实影响了媒介中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另一方面,融合文化也不应该因为拥有更为积极的受众,从而如同文化学派所提出的那样,由于具有大众的文化经验而赋予信任。即使在融合文化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受众的抵抗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融合文化的研究,我们既要继续对文化同质化保持警惕,同时还要利用这次文化转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协商,突破过去对文本意义的关注,通过寻求打破已经固化的权力勾连,探索新的大众的文化权力实现途径,以更为开放的视野探讨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变幻莫测的权力互动。

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媒介融合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多样化,综合化的要求.过去是报刊主要提供文字和图片,广播主要提供声音,电视台主要提供声像。而在网络的媒介平台上,所有采集的信息被电子化地分解为更便利快捷利用与再利用的信息,相同的新闻可以同时出现文字、声音和移动图像不同组合的多种形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多样化要求。与此同时,媒介融合形成了“杂交的媒介生态”,即商业的、公共的、政府的、个人的、专业的、业余的等等一切机构与群体甚至个人的信息都混杂在一起,难以剥离,也无法简单地概括与区分。这就需要运用综合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媒介生态的媒介化社会的复杂问题。

在管理能力方面,媒介融合不再仅仅要求对于单一类型媒体的管理能力,而是对于媒介平台的综合管理能力。也不再仅仅要求对于媒介的管理能力,而是对于媒介化社会和融合文化的综合管理能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可能在推进媒介人才能力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闻传播教育融合,即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向博雅教育前进,形成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过去,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很难达到这种统一,在形式上为各种媒介形式所切割。如在中国大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告学专业、出版与编辑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把学生框定在狭小的专业技术领域。其中,传播学专业被肢解成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失去了传播学所应有的学科内涵。在教学内容上,越来越技术化的专业课已占总学分的37.57%,甚至还有继续加大比重的倾向。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我们迷失于专业技术化而不能自拔。而我们之所以迷恋于专业技术化,是因为人们更容易自觉接受它的控制,而且人们越是要求自己不受不确定性的事物的影响,就越是愿意接受技术的统治而不愿为自由创造去冒险,技术专家就越是有更多的机会强化他们的权力。这就带来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两种危机,一是制度危机,即用一套系统、精致的技术指针来规范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研究,使之非人文化、片面化,同时又把新闻传播教育置于市场机制之中,使其世俗化、功利化;一是知识危机,即专门化、经验化的研究取向无法形成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积累,只能进行低层次的知识复制,或者无法摆脱“殖民化”的学术话语,不能形成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

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媒介融合来改变这一状况吗这取决于我们看待媒介融合的角度。如果我们只是认为媒介融合是技术融合,只是看到传媒业需要通过融合扩大媒介内容管道,依次扩充利润;消费者需要运用更新的媒介技术掌握媒介内容流通的主动,并实现更强大的互动。那么,我们依然只是会走技术化教育道路。如果能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赋予人才能力的丰富内涵,看到技术融合背后的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即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媒介融合使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仅仅靠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课程已不能适应其变化,只有在知识层面实行完全的科际整合,让各学科在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公共论域”中建立融合,使学生对新闻传播现象和问题作出多学科层面的分析与综合,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变化与知识创新要求。更进一步地,新闻教育要合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回归其应具有的人文质量,维护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价值,综合性地开发人在身心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批判精神层面的价值认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在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上的统一。■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注释:

Willbur Schramm:《人类传播史》,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Jenkins, H.Convergence I Diverge. Technology Review, 2001June. 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