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消费主义的坏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主义的坏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主义的坏处

第1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互动教学 教学观念 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而且要改进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形成教师和学生间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关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加工者和构建者是互动式教学的方向。在此方向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的比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走下权威的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学会向学生学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消费的类型”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情境片段:两个老人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老人说,买房子的钱终于攒够了,住上了多年以来梦想的大房子。另一个老人说,在我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现在贷款终于还清了。通过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说说两个老人的消费模式及自己会如何消费。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完毕后,对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一致的:第一个老人的消费属于钱贷两清的消费,而另一老人的消费方式属于贷款消费。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却各执己见。有的同学说:“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消费的方式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来选择,进行适度的消费,不应该贷款超前消费”。有的学生说:“贷款超前消费就是用未来的钱来满足当前的需要,如果现在就把将来的钱花完了,在未来将没有钱偿还贷款,对国家造成了损失,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构建信用体系,因此我提倡现实消费,反对贷款超前消费”。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赞成,因为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就是消费,消费能够有效地刺激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可以贷款消费,那么银行提供这种业务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国家为什么要下调贷款利率,甚至是无息贷款呢,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加贷款刺激消费。”另一位同学站立起来说:“是啊,贷款超前消费就是,用以后的钱来满足当今的需求,不仅可以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并且贷款的程序很复杂,不是谁想贷就能贷到的,还要根据个人的生活水平和信用情况来发放贷款,所以贷款超前消费没有什么坏处。”学生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利导入本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消费的类型。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式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及时的评价。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发表任何意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评价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预测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回答,再对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感到备受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原则”时可以结合目前的拆迁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设问:“国家征收我们的房子,是否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一位学生说:“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要赔偿。”话音未落,另一位学生说:“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认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的过程看做是学生和教师相互学习的过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先来对号入座,看看你属于哪种类型?

打折购物狂

每次看到打折商品都有购买的冲动,觉得这便宜不占白不占,结果买了一堆没用的或者极少使用的玩意,花的钱反而比“有需求时再买”更多。最近几年出现的“APP收集癖”也属于这一种。

山寨爱好者

买很多劣质山寨产品,结果常常因为东西坏掉而不爽。如一个山寨手机用1年挂了,一件便宜夹克穿一个季度就破了。更严重的可能是与下一条的旧物收集癖结合,把这些尸体留在家里,没事时候看一眼又想起伤心往事。

旧物收集癖

家里堆满了各种百年难得用一次的奇怪旧物,可能是多年积攒的破烂,也可能是只用过一次的鸡肋商品,总之就是很多东西,无论怎么收拾整理都显得乱糟糟的。

整洁强迫症

家里很整洁,但其实你每周至少花了累计半天的时间收拾屋子。你很想利用这半天时间看看书、打打球,或者去更远的地方吃好吃的。

工作大忙人

或许你从来不觉得自己拥有的物品有什么问题,也从不为自己花钱多了、买的东西坏了、家里太乱了而烦恼。你只是每天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功夫考虑“繁与简”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可以帮你减掉一大票生活中不必要的事。这些事其实并不是某件物品本身,但却是由某件物品引起的。比如买从来不穿的衣服花了很多钱,用很多时间收拾房间,或者看到乱七八糟的书桌而心烦等等。

这些事情有可能费时间、花钱、占用你的精力、给你带来压力等等,而它们的益处却极其有限,甚至根本没有好处,比如有研究表明,购物带来的很短暂,而买到错误的东西之后的后悔与花掉的钱带来的坏处却很长久。

极简主义就是通过砍掉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来减少这些明显弊大于利的事情,从而改善你的生活。也就是说,减少物品只是手段,减少这些生活中无益的事情,从而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

极简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你觉得人生活下来必须的物品有多少呢?答案是少得惊人。

在真正关注极简主义之前,我在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战争年代的各种故事。在动荡的年代,无论是战士还是逃难的平民,随身携带的东西有多少?别说一屋子的家具了,就连一本《古文观止》都是那么地珍贵。这仅仅是我们祖父辈经历过的生活,而且,当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人或许还正在经历着。

几十年后的今天,大家都习惯了疯狂的消费。你可能会怀疑这种“倒退”的极简的生活怎么可能让你过得比目前更好,似乎只有手机里装了四个PDF阅读app五个音乐播放器,家里放着六床被子七套餐具,日子才能过得舒心。

事实是,你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和你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

《乔布斯传》里说,乔布斯年轻的时候觉得各种家具都不好看,于是住在啥也没有的一件空房间里。乔布斯那阵子日子过得不好吗?没有,事业上他在做改变世界的事情,生活上和朋友弹吉他玩玩唱唱啥也不耽误。他的生活很好,尽管屋子里空无一物。

其次,极简不代表苦行。相当一部分极简主义者仍然用着他们认为最好的手机,穿着可能昂贵但绝对耐用的皮鞋。而且,你在无用的物品上省下了钱,就可以在你认为值得的地方多花一些。绝大部分极简主义者提倡花钱“购买体验”,各种旅行与有益的社交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

可能你觉得,多存点东西总是好的,你就喜欢搜集各种新旧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问题是,“不时之需”真的存在吗?现在商品市场太发达,没什么是临时要用而买不到的。国内大城市更是有京东三小时直达,都不用出门就能买到任何你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或许你说临时买东西贵,但是算一算就能知道,“按需购买”原价商品所花的钱,是远远小于你“遇便宜就囤”而购入的一大堆打折货的。

而且,把自己家弄的跟仓库似的,既占空间,又增加自己收拾整理的压力。现在房价这么贵,一个柜子在你家放一年,租金就值大几百了。想要大房子?不妨给自己的小房子多腾出一点空间。一个堆满物品的复式,留给人的活动空间或许还不如你的小两室一厅大。少点东西,住得舒服,你赚到了。

再况且,如果真是遇上紧急情况,你囤的这些新旧破烂大概也没什么用。如果你缺乏安全感,请攒钱。如果你考虑的是的经济危机,请囤点金银珠宝之类的硬通货。总之,无论你遇上什么样的紧急状况,你那八件衬衫九条板凳十个快递盒子是帮不上忙的。

最后,每个极简主义者自己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你大可不必看到那些极端极简主义者的做法就害怕退缩。选择极简主义不代表你明天就得把衣柜里的物品减到几件,或者把所有家当装进车的后备箱里。、,或许你这辈子永远也不会“极简”到那个程度。但这不重要,这不代表你的“极简主义”就比他们的“极简主义”不正宗。对于简化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简到自己喜欢的度就好。

什么才是真正的极简生活方式?

无论你是真心发现自己被盲目的消费与过多的物品所累,还是只是好奇打算开始一段尝试,或者干脆就是不宽裕的,来体会一下极简主义生活都会是一个有趣的经历。

特点一:拥有比较少的个人物品

要想减少物品,就两个方法:闭源和增流。闭源,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相对好办。增流呢,稍微困难一点,或许需要你暗暗下定一些决心,才能把多年不用的东西处理掉。处理的方法,无非捐赠、转售,或者直接扔。对极简主义者来说,这其实也没什么难的:“我一年没碰过这玩意了,说明即使我不拥有它,我的生活也还是照常,甚至更好,因为少了东西,多了空间,少了压力。”所以,如果你想开始的话,先看看自己有多少压箱底但从来不用的东西吧!或许“从来不用”并不代表“毫无用处”,但既然你不用,就不要让它继续占用你的空间和你的脑子了,果断处理掉!随着你从生活中拿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在乎的。

极简主义者能够欣赏“旧物”的美。他们选购新商品的标准很明确。耐久与实用是第一硬指标,剩下的才看个人喜好挑一挑造型啊之类的。于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这玩意我是否会(像我现在计划的那样)经常使用,以及它多久需要更新换代或者会坏掉。极简主义者其实并不关心你的图标是扁平的还是拟物的,或者一台路由器是否长得像触摸板。五年后我会不会还在用它,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除了服装、鞋帽之外,即使是电子产品,五年也是很靠谱的数字。我的MacBook购于2009年,用到现在快五年了。除了编辑高清视频略费劲(但我也照样用它做了不少),其它一切都很好。我估计还能坚持个一两年。?当然,如果你赶上诺基亚N73到iPhone 3GS这种“革命的五年”,大概东西得淘汰得频繁一些。不过,改变世界的事可并不是经常发生的。

特点二: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与打扰

很难想像一个物质上崇尚极简的人,会允许电子邮件、QQ之类的东西一天到晚在手机上乱跳不停,打断自己的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化你的信息来源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极简主义不代表你不使用社交网络,它只是代表你不需要在社交网络上关注那些从来不在乎的奇怪账号,以及不要让毫无意义的通知出现在你的手机上。

例如我在用QQ、微博、人人、知乎、Facebook、Twitter,但是我的手机上没有装以上任何一个app。这些地方没有值得我随时待命的内容,也不是我不得不用的和他人紧急联络的手段。每天在电脑上查看一次就足够了,只有老板发来的电子邮件才会在我手机上推送通知,其它的一律不显示。

以上只是我的做法,并不代表标准的极简主义者行为。如果你的工作要求QQ二十四小时在线,或者有朋友有紧急的事情时喜欢上Q找你,你当然可以把QQ装在手机上。极简主义的重点是,想想假如你可以关闭这玩意的推送通知,世界会停转吗?你会丢工作吗?会导致你的家人在着急的时候找不到你吗?如果不是,减掉它。

特点三:找到生活中你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个目标似乎并不容易,即使完全做到了表面上的极简生活,这一步也不是那么水到渠成的。在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繁杂之后,你还是要去找到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家庭、事业、影响力、朋友、信仰、美、帮助别人等等,都很好,每个人的选择重点可能也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真正重要的东西肯定不是物质与消费。极简主义能做的,就是帮你去掉这个很可能成为你生命里干扰项的东西,让你更容易找到你自己真正想找的。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怎样将极简生活落到实处?

欲望极简

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专业素养、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物质极简

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需求,不买不需要的物品;

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次品;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

用瓷杯、钢杯代替纸杯;

用电脑写东西,少用纸,养成纸质文件扫描、存档的习惯;

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

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精简出门行头,只带必备的物品;

精简银行卡,仅保留一张借记卡和一张信用卡。

信息极简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

少看微博、朋友圈;

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

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

精简电子邮箱数量;

APP使用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程序。

表达极简

写东西、说话,尽可能简单、直接、清楚;

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工作极简

使用有效的GTD方法,不拖延;

及时清理电子邮件,不要让它们堆积起来;

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尽可能不做Multi-task(同时进行多项任务)。

生活极简

慢生活;

不做无效社交;

坚持锻炼;

穿着简洁、不花哨;

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第3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 扇形开发 杂交开发 反求开发 个性开发

一、扇形开发新思维

扇形开发新思维——发散思维,它是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使思维从一种事物发散到多种事物,从而跳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启发经营,创造灵感。一些企业家借助和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扇形开发的经营开拓方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功效。如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个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把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铅铝做纪念尺、水泥块整理成小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让大家作为有意义的纪念品选购。这样一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争抢一空,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从这一实例中不难看出,斯塔克就是借助和运用了发散思维,从垃圾这一点,伸展出多向利用的放射线,使开发呈现出扇形状态,从而拓宽了经营开发范围,创出了变废为宝的佳话。

发散思维与扇形开发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不仅仅限于产品开发,在产品营销、人才的多向培养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可借助和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扇形开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还未跳出人们固有的单向思维定势,不善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企业经营中,不能由此及彼,因此,市场难以不断拓展扩大,人才难以不断涌现,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要搞好企业各方面的开发,厂长、经理就必须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改造,努力跳出固有的那种狭窄、单向的僵化思维定势,学会进行科学的发散思维,在企业经营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由一点发散到多点,从而培养起由一事物到多事物的由此及彼、扇形开发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杂交开发新思维

杂交开发新思维——辐合思维,它是以已有的事实或命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逻辑,沿着归一的或单一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的思维模式。由于它是在已知前提下从一些事实中引出惟一的或习俗上可接受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也称作“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使思维主体将多路思维集中向一个中心点,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开拓新特色,创出超凡出众的新优势,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因此,它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青睐,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中运用较多,成效卓著。如江苏省宝应市的一些厂家,运用辐合思维进行杂交开发,他们掌握了消费者日益重视自身保健和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两则信息。本来,曾有过利用这两则信息分别研制适销产品的打算,后来,运用辐合思维,将两路思维引向一个交结点,杂交创新,培育出了药膳疗效食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这的广泛欢迎,并飘扬过海,出口创汇。此外,如把人们爱香、爱美和服装日趋高档化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既香又美的微囊上香剂羽绒服;把富裕起来的人们爱旅游和爱美容两则信息勾起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旅游化妆盒;把城市环境污染亟待清除和建筑材料正朝隔音、保温、抗压方向发展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一种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等。

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需要掌握抽象、概括、判断的基本功,还要有能力把遐想千里的各路思维牵引回来,在思维交结点发起攻势。在思维攻势中,还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思考,不但在时间上要连续不断,而且在空间上还要组织好“火力网”。不少企业家,善于运用辐合思维,使经营谋划中纷繁复杂的思维资料,得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挥出提纲挈领、收拢梳理、集中使用的功能,进而使思路逐步清晰、理顺,本质渐渐显露,最终在一点上取得突破。

辐合思维对于企业确定营销地域、扩大外引横联、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多角化经营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目前对辐合思维的运用偏狭,影响了企业经营创造性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延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好在许多企业已看到了这一点。随着创新思维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的领域定会越来越宽广,在企业经营的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反求开发新思维

反求开发新思维——逆反思维,它是经营者根据人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不同于常规的经营变革,并贯穿始终的思维。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比如自然语言中的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居安思危、存不忘亡、从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格言,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科学研究中的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并建立起来的。比如哥白尼的日新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公安干警对案情的反向推理;企业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政治、军事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运用逆反思维的典型例证。

这种思维不同于常人常规的正向思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思维方向的独特,所以在经营中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消化和引进技术时,它的应用更有非凡的功效。如有一家工厂,在引进工作中,注重通过逆反思维进行反求,对引进的德国先进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洞察了该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的内部状况,掌握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掌握的技术自觉向其他产品转移,在大量的反求工程中举一反三,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进效益。逆反思维与反求开发,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坚持全面分析研究,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进行反求;又要坚持系统分析研究,对一个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都进行反求;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看外观,同时运用一切科学测试和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通过破坏性研究作深入反求。特别要大力加强测试、分析、计算技术,以求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精髓,并融会贯通,在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引进效益中,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四、个性开发新思维

个性开发新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思维方式,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核心在于相同当中找不同,统一当中找差别。所以,它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不同性、特殊性,更加关注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性;它善于打破和超越思维常规,对一些“完善”的事物或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清理和更新,不惟权威、不惟书本、不惟经验、不惟众。求异常常表现为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求异思维在企业经营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且运用范围也比较广泛,特别在一些企业的个性化经营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十分精于新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德国企业,就很注重运用求异思维指导个性开发。该国有一个补齐公司,专门生产和出售消费者在别处无法买到的商品,如六指头手套、少一只袖子的西装、跛足者皮鞋、断腿者裤子等,都可以在那里补齐。这种迥别于他人的特异经营,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特异消费者慕名前来,企业生意很是兴隆。由此可见,求异思维指导下的个性开发,的确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高招。它非同于寻常和有异于传统的开发方式,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色,取得了“以特为贵,以异为俏”的市场竞争优势。

求异思维与个性开发技艺,说出来并不神秘。在企业创造实践中,外延很大,除指产品的功能、款式创新外,还包括质量优、价格廉等等。通俗地讲,这一技艺,就是企业界都很熟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廉”的竞争术,不过它在许多方面更多地采用了“人弃我取”的经营方针,因而,更有效地坚持了求异思维的创造真谛。近来,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又创出了“人易我难”的求异思维路子,他们上的新品,都是别人很难上得去的高新技术含量产品,因而站到了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使产品的个性化特色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利用创出名牌这一新潮竞争手段制胜市场,也是新形势下求异思维和个性开发的好路子。

反求开发新思维——逆反思维,它是经营者根据人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不同于常规的经营变革,并贯穿始终的思维。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比如自然语言中的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居安思危、存不忘亡、从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格言,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科学研究中的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并建立起来的。比如哥白尼的日新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公安干警对案情的反向推理;企业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政治、军事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运用逆反思维的典型例证。

这种思维不同于常人常规的正向思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思维方向的独特,所以在经营中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消化和引进技术时,它的应用更有非凡的功效。如有一家工厂,在引进工作中,注重通过逆反思维进行反求,对引进的德国先进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洞察了该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的内部状况,掌握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掌握的技术自觉向其他产品转移,在大量的反求工程中举一反三,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进效益。逆反思维与反求开发,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坚持全面分析研究,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进行反求;又要坚持系统分析研究,对一个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都进行反求;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看外观,同时运用一切科学测试和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通过破坏性研究作深入反求。特别要大力加强测试、分析、计算技术,以求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精髓,并融会贯通,在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引进效益中,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四、个性开发新思维

个性开发新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思维方式,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核心在于相同当中找不同,统一当中找差别。所以,它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不同性、特殊性,更加关注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性;它善于打破和超越思维常规,对一些“完善”的事物或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清理和更新,不惟权威、不惟书本、不惟经验、不惟众。求异常常表现为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第4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经世济民;均衡分析;行为经济

经济学界从不乏不同意见。当今经济学教育虽有大致相同的体系,但研究角度仍百家争鸣,既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争论不休,还有奥地利学派,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学派,公共选择以及新兴的行为经济学不停加入混战。知名经济学家常提出相左的建议进行论战,实践结果也常常戏剧性反转:冷战头十年,苏联还是“风景独好”,给政府进行经济干预提供了一个完美榜样,萨缪尔森这样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艳羡不已;转眼九十年代,经济崩溃,巨变,哈耶克在去世前见证了自己宣传了一辈子的极权主义必亡。

张维迎教授在天则经济所双周论坛上介绍新书时,提出“重建经济学”。经济学大概念里充满矛盾和冲突,没有理论作用于实践是无往不利。如今提出“重建经济学”,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旧的经济学是否统一过?”“我们用什么理论建立新的经济学?”。

所构建的新经济学,目的在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领域,若无任何共识性的理论体系将其变为一个独立学科,帮助它能划分边界,经济学的学科概念也将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新古典理论成为必然选择。即使新古典主义是正统,熊彼特的继承者们依然会强调“企业家”这个概念在萧条中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哈耶克米塞斯们依然相信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选择,让市场充分竞争会产生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强调的思维――最优化。无论是从理性人假设,还是专注于稀缺资源的配置,都为寻求最优解。现实中当然没有一个完全的“理性人”,也没有准确无误的供给需求曲线,人们将因为自己的偏好、所处环境、面对的人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经济学的存在,是引导生活中的人遵循一个理性人的思路,改进自己的行为和状况,直到达到最佳。随着数学工具和量化工具逐渐发展,将更好地为不同情况下的非理性人展现出各种可能路径。相比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而言,新古典的体系和脉络更为完整和简洁。这都归功于模型的运用,使新古典理论具有很好的解释性以及良好的扩展性用以分析问题。

一、均衡分析的实用性限制

(一)“企业家”理论。张维迎教授谈到的“企业家”理论,与哈耶克所宣传的“local knowledge”理论不谋而合。每个人只有有限的能力对资源正确配置,中央计划者缺少这种对具体问题做出更好判断的能力,因此需要很多对于地方情况更为清楚的人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面对萧条,普通人看到恐惧,企业家看到机遇。正因为企业家的努力,而不是中央计划的政策,经济才走出了萧条的泥沼。但模棱两可的问题是,怎么去辨别企业家,能不能培养企业家,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缓解萧条。哈耶克的理论显然更加含混,不仅没有指出某一类群体,甚至无心去为萧条开出一剂药方。市场最终终究会将问题解决掉,我们永远不要妄图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替代市场去做出选择。

(二)完全竞争理论。张维迎教授对于完全竞争的批判同样符合实际。垄断到底有什么坏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会形成效率损失。但根据静态分析,某些行业的投入成本很大,或者行业存在者会进行掠夺性定价,将竞争者赶出去。垄断行业是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打破垄断者地位。显然结论是荒谬的。无论是诺基亚庞大的手机帝国,还是IBM在PC业务的霸主地位,均被创新者在极短的时间内颠覆。不仅没有任何政策对垄断制裁,芬兰政府甚至还极力支持诺基亚这一标杆公司增强市场统治力。明显,随着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对诺基亚的替代,所有人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即便同样是手机,却在性能上差异显著。领先者想继续创新领跑,追赶者或想在技术上赶上,或想另辟蹊径成为领跑者。无论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寡头市场,可以肯定的是,竞争总是存在的。只是这种竞争存在市场表现形式之下:在没有质变的创新环境里,表现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在有质变的创新环境里,表现出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对市场垄断。可见传统经济学对于竞争只是着眼于市场结构的认识是偏颇的。但影响最大的,是基于误导性理论的实践。顶着反垄断的名义而行反竞争之实并伴随着高额的制度成本,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二、均衡分析新方法论构想

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学派,其分析方法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外较为特别。它常使用利弊分析,强调所有经济决策都一定有代价。具体到经济情境,第一讲究“洞见”,第二讲究减少对市场干预。因此,该学派认为:市场问题市场终究会解决,任何政府有意识的行为都无法毫无后遗症地治愈市场短期的“萧条”。这无疑狠狠打击经济学教育的积极性。正如凯恩斯所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人的短视和现实决定了没有人愿意花财力培养出一群经济智囊,每逢经济危机则宣称:政府什么都不该做。即便奥地利学派的观点长期而言尊重了市场的客观规律,但实践中无法为深陷水火的民众缓解燃眉之急。

张维迎教授提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合作的,研究市场就等于研究人类合作。市场最初只是人类进行交换的场所,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它从场所变成了一种稳定的机制,这种机制不直观,没有人去规定它该是什么样的,所有规则都在市场演变的过程中被市场的参与者规定、传承和改进。最终,市场完成资源的配置,资源从不太需要它的地方去了需要它的地方,彼此构成有益交换的基础。因此,研究人类合作和资源配置并不冲突,仅存在不同的关注点,即人类合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对象,包含人类的偏好、心理、环境等因素,而资源配置相对而言是静态的。

重建经济学应将更多动态因子纳入新古典学的静态分析,使经济学更贴近现实。既能准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指导政策的实施,也将培养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和指导的人才。

三、结论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主张的经世济民,坚持理论应与数据一致。在此之前,经济学家曾经建立大量关于人们消费模式的刚性假设的简单模型。但是,经过仔细梳理后,这些模型中的假设与人们应对真实生活价格变化的数据并不一致。显然,对于理解政府调整税收、超市促销商品等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的不是严苛假设下的简单消费模型,而是人们应对价格变化的真实反应。迪顿认为,旧模型可能因为假设过于严格而失败,继而开始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根据实际数据建立“近乎理想的需求体系”模型。

我们逃不开经济周期,相比之下,能提出如何医治当下经济问题的学派更被需要。被新古典分析体系证明,便具有了可以实行的理论基础。若经济学能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突破新古典的桎梏,重视实际中偏好、行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将经济学由模型主导演变为实际数据引导模型建立,基于证据的经济学则得以建立。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宝良,郭其友.消费、贫困与福利的微观实证研究及其扩展――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1:85-97.

第5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91-03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一、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称作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环境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是环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一个社会个体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环境成本,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将成本分散为社会承担,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问题。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权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公共产品,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于是,“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二是“市场缺陷”导致负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内部成本紧密相连,私人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此种物品的破坏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产成本中,因而各个经济主体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回答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场和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们能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环境负外部性又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现。

市场在环境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说市场之于环境保护是有缺陷的,失灵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产权相关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才能充分调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所有人的财产,就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财富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愚蠢到要等个合适的时候来使用这笔财富,他只会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这样,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人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不会去珍惜公共资源,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产权不清晰是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证是公共牧场,由于公共草场无人负责,人人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导致过度滥用,草场毁坏。在中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存在隶属关系混乱,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脱节,这导致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受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根本不可能明确产权或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从而导致外部性。一些环境资源不能界定产权主要是因为不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个人享用、受益的同时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气和深海资源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产权界定成本高得无法估计,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地步。基于这一点,如果明确其产权,由某个人独占使用,整个社会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负外部性的产生。对于基础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产生足够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没有效率。这是因为,大气和水等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污染物排放是对共有资源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的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有一片市场失灵空间――即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许多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动植物品种等。前面所说的外部性,不论是排污也好,还是公有资源的收获,它们都有市场收益。而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不存在市场利用问题,只是伴随着其他经济活动而被随意处置。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罢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河流淤塞和污染,但这种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价格为零,因而市场活动主体涉足这些领域动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资,进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但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却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导致政策失效。一是国家宏观决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环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误,会加速环境资源的退化。如有些国家的法律许可污染者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会把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明知其对环境有害却允许其投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政府的这些短期行为多半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优先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终伴随决策全过程。如果政府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当的补贴和税收形式从而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使得价格偏离真正资源成本,也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与扭曲,政府实施的时滞和寻租活动等问题,而且政府人有自己的利益动机,行为受各利益集团影响,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导致政府失灵,影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政策失效带来的结果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却产生了外部效应。

三、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现,而且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应结合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的影响,将(下转300页)(上接292页)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有创建市场(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利用市场(补贴、环境税费、执行债券、押金―退款制度),环境规制(标准、禁令、执照、责任、不可交易的许可证和配额),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加贴标签、社区参与)。具体有两大环境经济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给负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二是科斯手段,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因为自然资源禀赋使用价值、物质性效用等属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自然资源具有价格的外在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经济领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的自然性与其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的冲突,使得环境资源的产权安排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私有产权结构,而应通过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和国家产权的结合性安排,来内化负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3]樊胜岳,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9.

[4]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The Extern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CHEN Yu-ling

(Economical School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w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threaten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ity to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problems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Externalit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mainly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is a policy tool from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that starts from affecting the cost-income,then guides economic parties to make a choice to ultimately benefit the environment,whose main objective is to weaken or even eliminate the external influence and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第6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记者:据我们了解,信息产业部自去年组建以后,一直在致力于政企分开、引入竞争,酝酿对我国电信运营业进行结构重组。您在今年2月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国电信”的重组方案已经提交国务院,大家都很关心目前的进展如何。

吴基传:信息产业部提交的方案国务院基本上已经批准了。总体上讲,中国电信将按专业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无线寻呼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和固定电话公司;还有一家卫星通信公司,它的资产原来就不在“中国电信”之内――这样合计起来,原邮电部所属的通信企业就成了四个独立的、服务业务各有侧重的电信公司。

方案既定,信息产业部现在正在抓紧实施。按照计划,今年要在操作层面上完成这一架构。

记者:电信改革是世界潮流,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在海外成功上市,中国的电信改革开始启动。您作为原来的邮电部部长和现在的信息产业部部长,能不能对改革进程作一回顾?

吴基传: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电信改革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邮电合营、电信业务行政性垄断。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改革历程也都类似――先把邮和电分开,然后政企分开,电信部门进行公司化改造,然后上市。只不过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先于我们十几年或几十年。

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国家于1994年批准成立另一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的联通公司,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信事业的改革步伐。这个趋势我们是早就看到了的。1997年邮电部时期,我们就决定了邮政和电信两项业务要分开,电信也要按不同的业务来运营,要实现专业运营、规模效益。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从组织结构上进一步确立了政企分开原则,为我国邮电体制的改革、邮政和电信业务分营以及电信业重组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改革、改组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1997年中国电信(香港)在海外上市,就与我们当时按电信专业运营的思路有关。我们想做点试验,加上又有香港特区这么个好的窗口,就剥离了广东和浙江两省的移动业务,与国际电信业、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了对接。

我想指出的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合一,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尽快向国际电信业的运营方式靠拢,我们电信改革的跨度是比其他国家大的。但是我们的进度并不慢,邮电分营从1997年先试点后全面推广,1998年一年就完成了。据我所知,从德国邮电部到邮电分开,再到德国电信上市,经过了8年时间。

还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电信改革一般是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作为依据的,而我们是在没有电信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无法可依,凡事就得协调,而协调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我们也有我们国家自己的特色,即有中央、国务院的权威,有服从统一指挥调度的优势。

以后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层物理网;现有固网的所有者权益毋需调整

记者:您如何评价方案实施之后中国电信业的格局?

吴基传:电信实现专业运营之后,有利于各专业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规模效益,从根本上是有利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服务的。并且,“中国电信”分出独立的移动通信公司,联通也搞移动通信,又能促进两者之间的竞争。寻呼业务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公司,现在社会上的寻呼公司有1000多家,它们之间也可以形成竞争。

剩下一个固定电话公司,固网业务目前还不是“切”的问题,而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完善整体网络的服务功能,保持网络的先进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并与其他电信业务运营商实现互连互通,为其提供网络服务的问题。至于各区域性公司和各省公司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因为它们的通讯质量、服务态度,包括一部分地区的资费也不完全一样,还是有所竞争,用户还是有所比较。

记者:信息产业部如何考虑有效利用广电网和电力网、铁道网的剩余容量?

吴基传:现在所讲的广电网大量是指各个地区的接入网,而整个干线传输还是要通过国家干线网。国家干线网包括原来电信的干线网,电力、铁道、广电等专业部门也有一部分传输干线,将来也应该连起来,构成一个国家整体的干线网络。

接入网部分比较复杂。现在电信的接入网也有到用户的,也有到楼的,也有到小区的。从现有技术的角度讲,目前有线电视的接入网要实现交互功能还比较困难。从技术发展的走向讲,将来三网要合一――包括话音业务、图像业务和数据业务,就是一条线到家里,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的服务,这就是“光纤到户”。当然,技术走向是这样,具体到每个国家,实现的时间和程度还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水平。

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应该服从于信息产业部的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层物理网,而不搞两层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统一规划,并不意味着网络的所有者权益要发生调整,广电还是广电的,铁道还是铁道的;只有一层物理网,也并不意味着网络上只发展一种业务,而是多种业务,不同的业务或同一业务可以有很多个公司经营。

记者:有意见认为,广电网是宽带网,做因特网业务有着技术上的优势,同时中国的因特网业务又亟需加速发展。此次电信改革有没有赋予广电网这项权利?

吴基传:现在还不行。目前对广电网的要求是网台分离,网络实行统一技术管理。按照信息产业部成立时的“三定”方案,广电网络管理的政府职能归属信息产业部。在目前的情况下,广电网还是负责广电业务的传输。但有一些城市像上海,在这个问题上正在做一个很好的试验,它把几个网络做成一个平台,在它上面进行各种传输业务。

此次电信改革重组,还没有涉及广电网络怎么改。

国内资本市场也要利用;“中国电信”重组对中国电信(香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记者:此次伴随“中国电信”结构性重组,还有电信资费调整的问题。这也是大家寄予期望的事情。请问具体方案何时出台?

吴基传:资费调整的方案国务院也已经批了,很快就会公布实施方案。就拿较有代表性的电话初装费来说,以前是1000~3000元,现在调至500~1000元。电信业发展了,电话的容量增加了,市场又相对减小了。现在城市的电话普及率已经超过26%,整个全国的电话普及率达到了10%,不能为了收取初装费而抑制通信需求,所以要降低资费,启动市场,促进发展。初装费的下调,3月1日就要开始实行。

记者:电信资费调整以后,电信运营商的资金来源相对会受到影响,而电信业又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那么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电信业有没有新的构想?会不会考虑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我们已经看到,您刚才也谈到,中国电信(香港)上市带来了资金效应、改革试验效应,甚至还有稳定香港资本市场的效应。现在香港的红筹股一片凋零,惟有中国电信(香港)还是发行价以上的股票,已被公认是最成功的海外上市。

吴基传:此次电信改革之后,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一定会逐步调整。初装费、附加费等等,随着电信业发展,现在是下调,以后恐怕还要取消,那么投资从何而来呢?就是要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还不仅仅是融资一个目的,更重要的,资本市场的约束机制对公司的运营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上市公司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中国电信(香港)公司的上市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当时我们邮电没有分营,政企没有分开,电信各专业还没有独立核算,很多东西不适应市场要求,上市工作量非常大。我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当时很多融资中介机构认为根本不可能;但通过努力上市了,而且现在看来很成功。

中国电信(香港)在1997年10月23日开盘,那一天号称“黑色星期四”,当时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香港股市掉得相当厉害。第一天跌破了发行价,但第二天就反弹回来了。1998年它经历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风雨雨,表现一直是相当稳定的。究其原因,是它的背后有一个坚实的企业基础,有一个坚实的市场需求的基础。只要这两点有保证,资本市场还会接纳我们的。

至于国内资本市场,我想国际能上,国内也应该能上。

记者:此次“中国电信”重组,移动通信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对中国电信(香港)会有何种影响?

吴基传:我看没有坏处只有好处。专业运营,规模效益会发挥得更充分,而且移动通信是现有电信业务中最有成长力、效益最好的业务。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移动上市的原因。不用担心国内的调整,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中国电信业越发展,对中国电信(香港)后续的支撑力就越大。

广大投资者尽可放心,中国电信(香港)在招股书上作过的承诺不会变。新成立的移动通信公司也好,政府也好,对投资者是负责任的。

很快将制定电信管理条例;IP电话业务要发展,但不允许擅自经营

记者:一年以前,您从一个政企合一机构的首脑易位而为电信企业的监管者,能谈谈在角色转换方面的感受吗?

吴基传:这个问题我想很简单。一个人在什么位置上做什么工作,说得土一点,就是“屁股指挥脑袋”。好比你原来在那个通讯社,现在到了这个通讯社,你是为那个通讯社服务呢还是这个通讯社?信息产业部担负的是国家职能,我作为部长,就要行使国家职能。

信息产业部的职能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用户的权益,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一是保证企业的运营服从国家的整体规划,保持国家网络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二是通过法规对市场实行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三是管理好国家的通信资源,比如频率资源、码号资源、卫星轨道资源等等。

记者:无论电信业的现实格局如何,一部《电信法》对于有效监管、建立竞争的框架都是十分必要的,您在上面也曾经谈到这一点。据我们了解,《电信法》的准备也已经好几年了,现在进度如何?

吴基传:一个国家的《电信法》的出台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据我所知,德国、法国的《电信法》,光是修改就花了几年的时间,文本足足一米多厚。一部完整的法律的出台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又常常感觉到无法可依的不便。所以此次电信改革之后,信息产业部会很快制定一个“电信管理条例”,据此来行使监管职能。对于运营者,这是个约束;对于用户,这是个保护。

记者:前一段福建的IP电话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不知您对此有何评论?

吴基传:作为IP电话这个业务来讲,信息产业部是要支持、要发展的,要为用户提供IP电话服务,并且我们也在做相关的试验。对于福建这个案件,当事人没有经过批准,擅自经营,这是不允许的。

经营电信业务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颁发经营许可证。电信业务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因为电信服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长期消费。如果没有监管,比如某某办个寻呼公司,他把用户的钱一收,走了,用户找谁去?还得找政府。所以必须对电信业务的运营者进行资格审查,登记发照。

第7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难点;应用;会计

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管理会计这门学科,会计界为之耳目一新。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已被“零敲碎打”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就尝到不少实实在在的“甜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承包经营,市场竞争加剧等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将越来越重视管理。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内部会计”、“决策会计”,将会更加受到重视和运用。如何使管理会计更大众化,更具有实用价值,这是会计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五个方面简要分析管理会计应用中常遇到的难点,意在抛砖引玉,希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一、决策者问题

管理会计认为,决策者能够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独立作出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企业的不同决策层次,利用管理会计的独立性是相同的,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该理念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提炼出一个决策,排除外界因素,有利于数学上的推导及证明。另一方面,表明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切实可行,以此为基础,选定的其他决策方案也是有效的。当然,对某些行业的某项财务工作而言这个理念有其不恰当之处。

管理会计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基本上都参与了市场竞争。虽然有政府的干预,但主要是企业对市场的利用与操纵。企业不会简单地受市场支配,各级决策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认清形势,预测,利用市场指向,利用其有利的方面,英明决策,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影响企业决策有多方面的因素,如财务、人事、竞争对手、市场行情及其他非因素。管理会计提供的决策方案主要是从财务入手,体现成本最低和目标利润最大这一原则,不考虑企业决策者之间的联系与制衡,依赖于定量分析,外部其他因素对企业目标的影响未作妥当的考虑,这正是阻碍管理会计应用的一个因素。同一企业之中,不同层次之间,决策的着重点不同,子公司与母公司,分厂与总厂之间,车间与厂部之间,对最佳决策的认可各不相同。鉴于此,根据管理会计有关原理可以认为,企业各决策者可以相互的实用意义要大打折扣。

二、企业外部环境问题

管理会计提供了很多预测、决策方法,这些方法大都沿袭于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决策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引入之后,很多运用者既没有按照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时进行适当的变通,也没有足够地考虑到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而是试图从会计的角度使这些方法得到新的应用,以致给工作制造疑难问题。如,变动成本法下的保本分析,总是假定价格不变,单位变动成本相等。作为数学推导,静态理想的模式,可以为人所接受。但是,在一定时期,单价不变难以成立,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要求得出各产品的变动成本已是相当困难,使其不发生变化就更难了。一些简单的预测方法,如高低点法、回归法等,本是一种理论上的趋势预测方法,恰当运用也仅仅能预测企业管理中某些方面的变化趋势。众所周知,企业生存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单个企业不能左右市场;从这点上看,企业生产上不存在完全的线性关系,显然这种预测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但要把预测的结果认为完全正确的,并作为决策的依据,那就是削足适履了。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的是一个稳定、宁静的外部环境,认定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许多因素都将不变或只呈规律性变化。在资金流量分析,长短期投资决策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管理会计更适宜于应用在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中。

有了外部环境不变这一前提,各种会计技术方法便有了立足之地,都经得起严格的数学证明。由此产生出定量分析的各种结果,可操作性强,稍加比较便可获取最佳方案,看起来令人信服,这正是管理会计引人入胜的地方。

三、技术方法问题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管理会计在核算形式上灵活多样,并无一套固定的程序,既无须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也不承担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责任。决策科学、数学方法等相关学科与企业经营管理之交叉部分,都可以成为它的方法。由于管理会计在理论上和方法有一种超前趋势,可以超越现实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因而理论与实务之间存在差异,过多地注重定量分析,缺少定性分析也是管理会计缺陷之一。定量分析需要有完整、准确的资料为前提;否则,只能将错就错。事实上,在会计实务中,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要获取准确的量化资料是不容易的,因而必须依赖于定性分析。由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市场行情的专家,根据各自的经验,综合多方面的意见,经过分析判断,提出定性分析结果。定性分析不能得出精确的数据资料,但它可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考虑更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再结合定性分析,管理会计所建立的大量的数学模型才会有生命力。

在应用中,实际工作者不断提出问题,在经济批量方面和质量管理方面向会计理论挑战。  (一)经济批量方面

经济批量是指企业为适应其标准产品的总产量而准许某一部门的最大逐批产量。经济批量模型可适应存货的批量。在管理会计中,确定经济存货量的因素有: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费及全年需求量等。利用这些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很快就可以求出每次最佳进货量。实际工作者认为,确定每批进货量并不这么简单,首先公式中的因素都不是常量,其次尚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经济批量的形成。

日本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最佳库存模式是库存为零,也就是消灭库存。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目标,其实质还是尽量减少库存,减少存货上的资金占用。“库存为零”是对经济批量的一个挑战,奉行这一原则的日本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当然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生产,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产供销渠道,有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质量管理方面

我们知道,管理会计总是围绕目标利润最大化这一中心。然而,利润只是企业的一个经济目标,企业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样要负起社会责任。在产品质量控制上,管理会计主张把质量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如果提高质量带来的收益小于由此增加的成本,则宁愿质量稍低。这样做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足:1、容忍质量偏差,这类产品进入市场后,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2、近来虽然取得较好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技术进步,危及企业的长远利益。

日本一些企业采取了相反的做法,认为“一切暇疵都可以消除”,因而企业为追求质量常不惜代价。以各种途径激励员工重视产品的质量,鼓励职工不断创新,这些企业的产品往往竞争力强,在各国都大有市场。我国也有很多企业提出的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容许质量偏差”不能不说是一种经营中的“短期行为”。

四、基本假定问题

运用管理会计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基本假定问题。主要的基本假定问题有四种,必须予以考虑。

(一)成本性态可分

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始终。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等都要求成本可按其与业务总量的依存关系加以区别。但在实务中,企业品种、工序繁多,各项费用发生频繁,很难真正按个别产品划分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二)信息无代价

即决策者可以不花代价取得所需的各种信息。但各方面的信息需要经过多环节加工整理才可能成为决策有用的信息。因而信息要花时间花代价才能获取。如果决策者把信息的代价考虑进去,那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就不会那么理想了。

(三)决策目标统一

即企业投资者和决策总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最优方案才可推行,否则如果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最优方案就要重新考虑。另外,单个决策者可以脱离企业其他决策者,独立决策。

(四)经营环境稳定

许多方法都是假定一些因素在规划期内不发生变化或是规律性变化,因而这一假定成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预测、决策的数学模式便可以建立起来,就可进行精确的量的分析。

可是,这些假设,有些还无法证实,也有些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脱离不同行业的会计事务,难于得到实务界的认可,因而妨碍了管理会计知识的广泛应用。如果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探索更好的方法,就一定能更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五、管理会计的目标问题

管理会计的各项决策总是围绕目标利润最大化这一中心。“社会责任”、“社会成本”等问题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实现其经济目标,同时又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讲究社会效益。会计必须计量、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于是,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企业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社会成本,如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此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职工安全措施,生活福利及教育培训等问题也会对企业的利润目标产生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社会责任会计要反映:(一)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二)对社会的净贡献;(三)企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四)企业对消费者所尽的责任等。它认为只有企业实现了一定的社会目标,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显然,这是对管理会计利润至上这一原则的一个冲击。

第8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 扇形开发 杂交开发 反求开发 个性开发

一、扇形开发新思维

扇形开发新思维――发散思维,它是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使思维从一种事物发散到多种事物,从而跳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启发经营,创造灵感。一些企业家借助和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扇形开发的经营开拓方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功效。如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个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把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铅铝做纪念尺、水泥块整理成小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让大家作为有意义的纪念品选购。这样一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争抢一空,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从这一实例中不难看出,斯塔克就是借助和运用了发散思维,从垃圾这一点,伸展出多向利用的放射线,使开发呈现出扇形状态,从而拓宽了经营开发范围,创出了变废为宝的佳话。

发散思维与扇形开发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不仅仅限于产品开发,在产品营销、人才的多向培养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可借助和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扇形开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还未跳出人们固有的单向思维定势,不善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企业经营中,不能由此及彼,因此,市场难以不断拓展扩大,人才难以不断涌现,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要搞好企业各方面的开发,厂长、经理就必须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改造,努力跳出固有的那种狭窄、单向的僵化思维定势,学会进行科学的发散思维,在企业经营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由一点发散到多点,从而培养起由一事物到多事物的由此及彼、扇形开发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杂交开发新思维

杂交开发新思维――辐合思维,它是以已有的事实或命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逻辑,沿着归一的或单一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的思维模式。由于它是在已知前提下从一些事实中引出惟一的或习俗上可接受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也称作“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使思维主体将多路思维集中向一个中心点,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开拓新特色,创出超凡出众的新优势,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因此,它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青睐,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中运用较多,成效卓著。如江苏省宝应市的一些厂家,运用辐合思维进行杂交开发,他们掌握了消费者日益重视自身保健和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两则信息。本来,曾有过利用这两则信息分别研制适销产品的打算,后来,运用辐合思维,将两路思维引向一个交结点,杂交创新,培育出了药膳疗效食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这的广泛欢迎,并飘扬过海,出口创汇。此外,如把人们爱香、爱美和服装日趋高档化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既香又美的微囊上香剂羽绒服;把富裕起来的人们爱旅游和爱美容两则信息勾起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旅游化妆盒;把城市环境污染亟待清除和建筑材料正朝隔音、保温、抗压方向发展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一种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等。

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需要掌握抽象、概括、判断的基本功,还要有能力把遐想千里的各路思维牵引回来,在思维交结点发起攻势。在思维攻势中,还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思考,不但在时间上要连续不断,而且在空间上还要组织好“火力网”。不少企业家,善于运用辐合思维,使经营谋划中纷繁复杂的思维资料,得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挥出提纲挈领、收拢梳理、集中使用的功能,进而使思路逐步清晰、理顺,本质渐渐显露,最终在一点上取得突破。

辐合思维对于企业确定营销地域、扩大外引横联、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多角化经营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目前对辐合思维的运用偏狭,影响了企业经营创造性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延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好在许多企业已看到了这一点。随着创新思维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的领域定会越来越宽广,在企业经营的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反求开发新思维

反求开发新思维――逆反思维,它是经营者根据人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不同于常规的经营变革,并贯穿始终的思维。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比如自然语言中的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居安思危、存不忘亡、从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格言,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科学研究中的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并建立起来的。比如哥白尼的日新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公安干警对案情的反向推理;企业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政治、军事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运用逆反思维的典型例证。

这种思维不同于常人常规的正向思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思维方向的独特,所以在经营中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消化和引进技术时,它的应用更有非凡的功效。如有一家工厂,在引进工作中,注重通过逆反思维进行反求,对引进的德国先进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洞察了该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的内部状况,掌握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掌握的技术自觉向其他产品转移,在大量的反求工程中举一反三,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进效益。逆反思维与反求开发,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坚持全面分析研究,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进行反求;又要坚持系统分析研究,对一个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都进行反求;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看外观,同时运用一切科学测试和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通过破坏性研究作深入反求。特别要大力加强测试、分析、计算技术,以求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精髓,并融会贯通,在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引进效益中,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四、个性开发新思维

个性开发新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思维方式,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核心在于相同当中找不同,统一当中找差别。所以,它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不同性、特殊性,更加关注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性;它善于打破和超越思维常规,对一些“完善”的事物或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清理和更新,不惟权威、不惟书本、不惟经验、不惟众。求异常常表现为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第9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平台 理论思想 高效 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55-02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说到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种理论思想的本身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是正确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那么,这种思想必将被人民所利用,必将具有传播的动机和需要。而传播一种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可以将理论变成实践,改变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思想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人民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x理论思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大众公认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理论思想,为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播理论思想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正独具鳌头,发展速度让其他行业望尘莫及。我们可以认为,理论思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的工作重点。而网络世界中,青少年的人数占了一大半,所以,高校如何把握这个机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网络世界的人群众多,本文就将重点放在了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类人群身上进行讨论。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与理论思想传播的有关因素

与理论思想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有利的因素,又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对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实,理论思想是一种学术色彩很浓厚的理论,当代的大学生大都浮躁,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去感受的魅力,所以,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做出相应的措施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1.理论工作者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能否理解理论十分关键。上文提到,理论思想是一种学术色彩很浓厚的学科,所以,单凭学生个人是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哲理的,这时候,理论工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理论工作者的作用重大,我们更要注重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可是,实际上,并不需要我们深入的调查,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水平良莠不齐。例如,我们在网络上或者一些杂志上面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章,只要我们用心阅读,就很容易发现大量的问题。有的作者自己本身对理论的理解就有偏差和错误,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出来误导消费者。还有的作者写作功力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无法深入地探讨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关系,一旦深入就会显得毫无逻辑和说服力。另外,还有作者自身的能力不足,他们发表的作品整篇都只是无力地空喊口号,空洞无物,根本没有任何有力的理据来让读者信服。其实,不用我们调查,很多大学生已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大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经典,所以平时他们吸取理论思想的渠道就是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等,但是由于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高低不齐,大学生很多时候看到的作品都是空洞无物的,逻辑存在问题的,或者理解有误的,这些作品的存在很容易误导大学生,让他们对理论思想产生错误的理解,又或者会影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学生对的接受程度。

2.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思想的挑战。根据数据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网上存在很多不同的非理论思想会严重影响到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社会的思想发展都是比较单调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过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不同的理论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这一时期群众的接受程度也变得更多样化,一些人更愿意去接受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工具,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想狂潮也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思想体系,例如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等。随着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些多元的思想潮流更是得以更加迅速地传播和普及,对理论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威胁变得更大。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理论思想产生了质疑,因为市场经济与理论是有一定矛盾的。而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肯定会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一方,就是支持市场经济而排挤理论思想。通过网络传播平台,这种质疑和排挤更是迅速和进一步地放大,极大地影响理论思想的正确传播。

3.多样的网络环境让理论思想缺乏存在的空间。目前是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秒钟,网络世界都会产生无法计算的信息数量,在这些不断涌现的网络信息中想要让理论思想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一部分是用来看视频,看娱乐;一部分是用来玩网络游戏,消遣时间;一部分是进行网上购物;其他的就是用来聊天、学习、查找资料等等。每个学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上面所说的各种娱乐方式就已经占据了他们使用网络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大学生都是利用各种零碎时间上网的,所以这些娱乐方式肯定会挤占了他们阅读理论思想的作品的时间,挤压了理论的传播空间。

二、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思想的有效传播

面对种种的挑战,我国应该如何从中发现机遇并且利用网络环境将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播呢?接下来,笔者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1.积极运用网络,定期举行网络会议。跟高中、初中不同,大学生更多的时间不是在课堂上度过,他们有更多空余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他们的时间支配更加自由。这个带来的坏处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空闲的时间,将大家聚集起来进行理论思想的传播。所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也应该紧跟步伐,多多进行网络会议,通过网络来交流。大学生的手机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随身携带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很快地找到大家并且聚集起来。

例如,班主任或者是班长可以专门在微信或者是QQ上建一个群,然后定期在群上召开网络会议。在召开会议之前先提前通知会议时间,要求召开会议的时候大家都要在线。然后召开会议的时候,支持人就可以通过语音等直播的方式进行会议,传播理论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传播,的确比线下传播要有效率得多。

2.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利用网络传播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线下的理论实践,来巩固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要求带领学生参观理论的作品展览馆,博物馆等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有关理论的调查项目,让学生自己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分享。榱斯睦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教师可以把调查项目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的动力。教师要经常举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行动上理解和接受理论思想。

3.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要实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提倡了很多年,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只会制作单调的PPT这个阶段。其实,现在上课可以直接利用网络上面的视频教学,还有更先进的PPT展现形式,已经与单调的PPT不同了。教师要实现教学工具现代化,就一定要掌握新型的教学工具,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紧跟教学前沿科技。否则,教师难以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思想讲解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不仅要更新教学工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更新。通过构建的网络分享平台,教师可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学生交流,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线上模式来交流。课堂的实践是有限的,而且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敢在课堂上面提出相关问题,教师也没有很多时间来逐一回答学生的问题。所以,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匿名提出问题,老师利用空闲时间来解答。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双方都比较方便。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之下,理论流派必须加强忧患意识,正视这一次的挑战,抓住巨大的机遇,维护好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防止非理论思想或者是反理论思想的反扑,也防止西方流派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侵蚀;加大理论思想的传播力度,加深人民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哲理的理解,强调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传播,让其成为往后传播理论思想的主力军,成为理论思想的守护者、宣扬者和理论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杨坤.大学生理论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12.

[3]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92

[4] 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1-11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