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历史遗迹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110kV及以上供电系统 继电保护作用 故障处理
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可以说继电保护工作的技术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故障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上。所以,了解和排除继电保护的故障,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故障,成为广大继电保护工作者所共同要探讨的课题。
继电保护是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的应用开始变得更加广泛。继电保护装置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者出现异常状况时,在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自动将故障设备从整个供电系统中切除,或者跳开故障设备,或者发出求救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状况的根源,以减轻或者避免设备的继续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产生不良的影响。
1 110kV及以上继电保护常见故障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回路在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是继电保护工作中的一个人尽皆知的薄弱环节,作为继电保护测量设备的起始点,这个电压叠加到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相电压之上,使各相电压产生剧烈的幅值和相位的变化,引起阻抗元件和方向元件拒动或者误动。
当变电站内或者出口接地故障时,零序电压比较大,而回路负荷阻抗比较小,回路电流不断增大,电压(流)继电器线圈过热后绝缘体破坏导致线路短路。短路持续时间过长就会烧坏线圈,使开口三角电压回路在该处断线,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都曾经发生过。
因为铁心具有磁饱和的特性,属于非线性组件,所以当一次的电流量很大,特别是一次电流中非周期分量的存在将使铁心磁量严重饱和,励磁电流成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加,而且含有大量非周期分量和高次磁波分量,于是,一次电流全部变为励磁电流,二次电流几乎为0。
2 110kV及以上继电保护故障处理方法
2.1 替换法
用运行良好的或者当前运行正常的相同元件代替怀疑的或认为有故障的元件,来判断它们的好坏,可以快速地缩小故障查找范围。这是处理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内部故障最常用的方法,当一些微机保护故障,或者一些内部回路复杂的单元继电器,可以用附近备用或者暂时处于检修的插件、继电器而取代它。
2.2 参照法
通过正常与非正常的技术设备的参数对照,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找出不正常设备的故障点。此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被认为是接线错误,在定值校验过程中发现测试值与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出入但是技术人员又无法断定原因之类的故障。
在进行回路改造和设备更换后二次接线不能正确恢复时,可以参照同类设备的接线进行检验。在继电器的定值校验时,如果发现某一只继电器测试值与其的整体校定值相差太远,此时不能轻易判断这个继电器特性的好坏,或者立刻去调整继电器上的刻度值,可用同样的表计去测最其他相同回路的同类继电器进行定值的比较。
2.3 短接法
将电路回路的某一段或者某一部分用短接线进行人为短接,借此来判断故障是否存在于短接线范围之内,如果不在,可以同样方法进行排查,不断缩小排查范围,以此来缩小故障范围。此方法主要在电磁锁失灵、电流回路开路、切换继电器不动作时使用,借此判断控制等转换开关的接点是否良好。
2.4 直观法
处理一些无法用仪器进行逐点测试,或者某一插件在故障时没有备品进行更换,而又想及时将故障排除的情况下使用。10kV开关拒分或者拒合的故障处理 ,在操作命令下达后,观察到合闸接触器或者跳闸线圈能够动作,说明电气回路运转正常,故障存在于断路器操作机构内部。
2.5 逐项拆除法
将并联在一起的二次回路顺序解开,之后再按照线路顺序依次接回,一旦有故110kV及以上 继电保护的故障处理措施分析,一旦有故障出现,就表明故障存在于哪一路。再在这一回路内用同样的方法查找出更小的分支回路,直至找到电路故障点。此法主要用于排查直流电源,交流电源熔断器投入即熔断等电路故障。
对于直流接线故障,可以先通过拉路法,根据负荷的重要性,分别短时拉开直流屏所供直流负荷各回路,切断时间不得超过3秒钟,当切除某一回路故障消失,则说明故障就在该回路之内,再进一步运用拉路法,确定故障所在的支路。再将接地支路的电源端端分别拆开,直到排查到故障点。
3 结语
当今社会,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技术正趋向微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 、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得历程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继电保护装置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是电力系统得以正常的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网系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电保护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继电保护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必要的损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故障并解决。因此更加全面的了解继电保护故障以及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损失,从而保证了 110kV及以上 继电保护工作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在每一个城市中,究其渊源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当然这些历史全部蕴含在它的建筑中,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假设一个城市中的建筑没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那么这个城市也就缺失其文化底蕴。所以,建筑师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留本城市原有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修改建才能够将这个城市以更加个性的风貌展现出来,并代表城市的历史文化。
1 我国在历史文化区域的保护和改造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具体的就是保护其遗留下来的建筑或者是区域,同时由于政府在最近的好多年中也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政策及文件,这就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作顺利的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有以下的几个典型的事例,在山西省有一个平遥古城,在这个古城的中间位置上是一条大街,被称作是平遥南大街,在对其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主要实施以下方法,将原来的电讯线路和电缆全部由空中架设改为地下埋入,路面在最初阶段是石铺砌后来改为沥青路面,而如今又将其改为石铺砌,同时积极调动沿街的住户开设店面,经常会举行具有地方风情的民俗展览。在我国资助的第一批文明街区就是云南丽江的古城,云南丽江就是用这个资助费用对古城街道中的照明和排水工程开展修复改造,这一举措使得丽江古城在短时间内成为旅游胜地,并快速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教授朱自煊的指导下黄山屯溪顺利实现其规划整治,并作为历史街区的试点保护对象。这个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是由政府出资实施整改的,而店面的整修是由居民自行解决的。现在屯溪老街已经是旅游景区,备受人们欢迎,旅游者在到达黄山景区后并定会到屯溪老街观赏一番。在我国资助的第一批文明街区中临海紫阳街也是其中的一个,先进行局部适用,在有意义的情况下再全面使用,这样的整改使得紫阳街在短时间内依据其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临海的一个新星。江南素有水乡之称,桐乡乌镇就依据这种古镇风貌发展起来,其整修是同济大学中名城研究所提供的整修方案,也就是对老街、老桥和老屋使用旧料进行修补,这样的修补使得乌镇恢复原有的风貌,同时还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2 把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地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
2.1 确定城市建设的权限
建筑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展现,是一个无字碑,蕴含了众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它也是文明进步和文化变迁的具体体现。现代城市的建筑,不仅要包含现代化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历史文化遗迹的前提下融入建筑风格,使得建筑不仅富有民族气息,还富有中华特色。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享有的权限有很多,对历史名镇、名村以及名城的科学认识,并掌握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同时还应该详细的了解这些历史遗迹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恰当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个人精神的体现,将全部的镇、村以及名城等详尽的展露,部分甚至能够被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风貌。除此之外,不同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所以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个性保护,对名城中的关键性部分实施保护,也就是对历史风貌、历史地段、古城格局、文物古迹进行整体保护。在历史文化的名城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迹,它是历史走过所留下的脚印,所以恰当有效地保护古迹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对遗迹的保护还应该和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周边的事物相结合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凸显其价值。建筑的保护和文物的保护有所差别,因为一个城市的建筑能够反映这个城市的风貌以及其变化。
2.2 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观念
第一应做好整体的城市规划工作,保护历史名城和文化古迹。我国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具体包括文化名城、文化历史保护区以及文物保护机构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的名城设计保护应从以下四方面开始,包括总体保护规划、实施科学措施、出台科学保护原则、建立文化保护区。文化历史名城的保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需要将其划分为多个具有差异性的区域,同时将文化街区作为其建设规划的核心,同时还应该在建筑的附近设立控制区,这样能够将街区的风貌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然后我们应将理性科学的建筑观念作为立脚点,也就是对老街区实施有效地提升、对新区实施筹划开发、恰当确定社会经济、的有效地对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展开布局,严格的控制城市向外扩展,同时还应该全面保护基本农田,这样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公共交通事业。另外对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保护,积极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的理性化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可持续发展、显著性、优美性、经济性以及人文性等五个方面,不仅如此还应该兼顾动态与静态、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数量与质量、内容与形态、共性与个性有效统一的原则。
2.3 把整治保护设计与旅游景区或旧区的改造设计相区分
在部分城市中,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旅游收益,他们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整修看成是旅游资源的二次实现,部分地区错误的理解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误以为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就使得在实际的管理中出现很多的弊端。同时还有部分地区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使得将其在街区中原来的全部住户外迁,对此地实施整体的改造。这样的将原来的街区作为是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实施整修的方式,使用商业的手段对其实施开发确实能够获得非常丰厚的效益以及利润。但是由此而进行的房地产开发完全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进行的,所以在具体运行的时候就不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产生顾虑,最终导致破坏历史文化遗迹,严重的甚至导致历史文化遗迹的消失。所以,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就应该依照科学的方法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的界定旅游景区和保护园区的范围,使得历史文化遗迹可以得到良好的整修,发挥其个性特征。
3 结语
概括地说,想要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良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那么就应该对历史文化遗迹有着详细全面的了解,同时真正的掌握其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这样才能够将设计出的建筑项目与其文化底蕴更加接近,展现其民族特色,中华风貌。
参考文献
[1]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1)
关键词:高句丽遗址 分级 要素 保护
一、遗址概况
1、高句丽遗址简介
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极其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其存在时间由公元前7年到公元668年,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在我国东北,高句丽政权影响极大,在辽宁东部山区建立了多个独具特色的防御城堡,用以抵抗中原势力的征伐。其中重要山城有70至80座,小型山城及墓葬哨所等不成规模的遗址节点上百座。
2、高句丽遗址分布状况
高句丽遗址多分布于辽宁东部山区,皆在辽河以东九个市的范围内,其中大连9座,营口8座,鞍山、辽阳、沈阳各1座,丹东17座,本溪10座,抚顺13座,铁岭7座。山城布局都是经过通盘考虑,能够充分利用山势与地形。选址的共同特点是:在河流谷道旁的山高崖陡之处,在水陆要冲的交通孔道上,在两河交汇的高山与深谷中,凡是具有山势陡峭易守难攻之处,必定在入选之列。
3、高句丽遗址保护现状
首先保护力量极不均衡,对于其有大遗址特点的文物保护缺少整体性的思考。除了已经被批准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无女山山城之外,其他遗址基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大部分曝露与风吹日晒之下,很多遗址更因为交通设施和村镇的建设而遭到破坏,另外对山城之外的高句丽遗址、遗迹则更疏于保护,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自然消损状态。
其次,对于辽宁地区高句丽时期遗址、遗迹的保护层次单一。没有把辽宁众多高句丽遗址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
二、辽宁高句丽遗址保护的分级要素
规模
高句丽遗址大小不一,规模不定,在这里,暂时将山城周长小于2000米的山城定为小型山城,大于2000米小于5000米的山城定为中型山城,大于5000米的则是大型山城。相对的越大型的山城相对遗存的历史信息越多,遗址本体保存下来的节点越多。所以,遗迹规模被作为分级的第一项重要依据。
古建制
从山城形制看来,基本功能上弱化生活要素而强调军事防御。山城的建设目的也多是防御外敌入侵。所以从整体排布看来,根据史料记载以及专家学者的分析总结,辽宁区域内的高句丽遗迹主要沿着两条军事路线排布,一条是新城、南苏、木底及南北二道,另一条则是经由辽南再转向东部的建安道。在两条防御路线上,存在多处遗迹,且很多处遗迹已经得到确凿证据同史料中记载的重要古城相吻合。这些与信息吻合的山城遗迹自然构成了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它们是历史最为有力的见证。所以,高句丽山城的古代建制亦为当今遗址保护的级别分类提供参考标准。作为所有要素的第二条,在诸多大中型山城中寻找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节点。
地理及区位影响
高句丽遗址本身所处的空间位置明确、重点突出、能够凸显防御体系节点的;或者极具选址代表性,和环境结合紧密,突出反映军事防御生活状态的;遗址所在区域极具文化代表性,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或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些都将被作为二级以上节点进行保护的考虑。
保存状况
高句丽遗存由于数量众多,遗址所处环境多变复杂,遗址本体年代比较久远,遗址载体存在各种破坏因素等等,使其保存状况有很大不同。保存较好的山城,城市体系清晰可见,城墙、城门、兵营、哨所、水池、马道以及墓葬等均有保留;反之,也存在几乎看不到遗址本体,反应不出历史价值的遗址。我们本着以抢救为主的目的,但已经损毁的无法重建,所以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还有保护价值及开发价值的遗址上去。
功能特殊性
高句丽遗址除了防御用的山城一类,还有墓葬和其他种类的遗迹。平地城、墓葬、山城、半山城、山谷城都属于形式上得特殊性,在分级时要考虑进去。
文物保护级别
高句丽遗址因为地区和重要程度不同,从世界级文化遗产到县级文保单位,保护级别与名目各不统一,这也是对遗迹进行分级的一类依据。
各要素量化标准
三、辽宁高句丽遗址分级保护体系
一级:五女山山城、凤凰山山城
一级保护遗址无论从规模、古建制、保存状况、功能特殊性、保护级别以及地理区位影响上都毋庸置疑享有最高的评估价值。这种级别的山城除了要对遗址本体采取最为切实恰当的保护方法,还要对其展示、遗址载体和周边环境进行着力保护。对于遗址本体,注重对其城市格局的保护,对若干城墙、兵营、望台、城门等节点进行加固措施,对于破坏严重部分采取回填覆土并在其上种植标识性植被的措施。
二级:高尔山山城、大黑山山城、吴姑城山城、海龙川山城、得利寺山城、城山山城、高丽城山城(盖州)、催阵堡山城、五龙山山城、娘娘城山城、得胜堡山城、太子城山城、下古城子平原城、桓仁将军墓
主要对遗址本体进行原址保护,并对遗址载体进行一定的加固措施,根据其不同的特殊属性来有针对性的做出特定保护。例如,与其他文化遗址混杂在一起的高尔山山城,或是对五女山山城起拱卫作用的下古城子平原城。最具单体特色的遗址网络节点基本都划分成二级遗址。
三级:其他中型山城
主要对遗址本体进行原址保护,并对遗址载体进行一定的加固措施
四级:小型山城、附属墓葬及哨所望台等单独节点
不做特殊保护,保持其原貌并适当加固即可。
四、结论与探讨
Abstract: Theflame mountain in Turpan, with its unique landforms and drought and heat climate and the thick west lodge culture, attrac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visit. But th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resources value of the flame mountain are researched seldom. By the author's working in this area, they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geological remains formation mechanism, 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flame mountain in Tur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logy,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everybody to study.
关键词: 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资源价值;开发与保护
Key words: g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flame mountain;formation mechanism;resources value;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62-02
1交通位置
火焰山山脉呈东西走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具于吐鲁番市以东10km,距乌鲁木齐市183km,东距鄯善县98km,距哈密市324km,南距若羌县450km,北距奇台县290km,区域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
2.1 中生代―新生代红色碎屑岩是火焰山形成的物质基础火焰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这些岩层极易风化破碎,造就了火焰山形成的物质基础。
2.2 火焰山背斜是火焰山形成的空间格架燕山运动时期,区内发生隆起,使下、上白垩统间成假整合接触。至白垩纪末期,区内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褶皱,这一运动的标志是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间的不整合,也是火焰山的隆起基本形成,也就是火焰山背斜的形成,为火焰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搭建了空间格架。
2.3 风蚀和水蚀是火焰山形成的外动力在火焰山背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与之配套的近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以及垂直的断裂和裂隙或节理,在此期间,断裂活动较强烈,表现为中新生代地层内大量发育的高角度逆断层和一些冲断层,因此,在火焰山南北两侧形成东西向的纵向断裂,而在火焰山山体上,则形成南北向的横切火焰山的横向断裂。微小的破裂面便成为成为风蚀和水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场所,因此便产生一条条,一组组状若火炬的冲沟等微地貌景观。
2.4 氧化环境是火焰山的火红颜色成因火焰山的整个山体,全部由桔红、褐红色的砂岩和泥岩组成。这些砂岩和泥岩是中生代白垩纪早白垩世的砂粒和泥土堆积而成的。当时气候异常炎热,堆积的砂石泥土中的铁元素经过高温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构成了火红底色的火焰山山体。
3火焰山地质遗迹资源价值
火焰山地质遗迹区是一个由构造地貌景观、岩石地貌、流水地貌、泉水景观、河流景观、西域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集于一体的综合型区域,景观资源品位高,组合巧妙,功能齐全,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
3.1 景观资源规模宏大、位置奇特、气候特殊、文化底蕴厚重
3.1.1 红色的地层造就了红色的火焰山火焰山由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套红色地层组成,颜色以桔红、棕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周边为农田绿洲,火焰山突兀耸立在吐鲁番盆地绿洲中部,形成“万山丛中一片红”的宏伟景观。
3.1.2 火焰山背斜构造是火焰山的真实写照火焰山整体为一倒转背斜组成,其核部被风化剥蚀,在地貌上形成大型单面山,北侧平缓、南部陡峭。受风蚀和水蚀作用,山体坡面上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间距20-30m不等,深度5-6m,冲沟形态状若熊熊燃烧的火焰,加上该区极高的地表温度,形成了型似、神似、炽热如火的“火焰山”,景观极为壮观。
3.1.3 中国第一低地是火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火焰山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吐鲁番盆地,其南部的艾丁湖湖面比黄海海面低154.31m,仅次于中东地区的死海,是世界第二低地,中国第一低地,火焰山就位于这个特殊而神奇的地方。
3.1.4 “飞鸟千里不敢来”是气候干热的体现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8℃,火焰山山体阳面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加之构成山体的岩石为红色、棕红色砂和泥岩,在阳光照射下,热气腾腾,红光闪耀,状似火苗上窜。
3.1.5 厚重的多元文化是火焰山的底蕴火焰山地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高昌文明更是丝路上一个璀璨的明珠,再辅以《西游记》 的传奇故事,火焰山地区应该是古丝绸之路黄金线上的必游之地。火焰山周边景观极为丰富,有中国最低的内陆湖泊艾丁湖,中国现存古代西域大型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我国西域历史博物馆和壁画艺术宝库阿斯塔那古墓群与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有规模宏大,造福千秋的地下引水工程坎儿井。
3.2 品位高、特色强、组合佳火焰山集大型的构造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土林、神奇的泉水、潺潺的河流,大漠风光等各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西部大漠粗狂沧桑的风光,又具江河秀色,周边地区即有历史文物,也有民族风情。这些资源有机的组合,构成了极具品味和特色的地质大观园。
4火焰山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
4.1 地质遗迹开局原则
4.1.1 规模适应原则火焰山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是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火焰山处于吐鲁番旅游核心地区,地质遗迹景观周边存有重多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为了管理工作方便开展,区的范围划分以包含主要地质遗迹资源为主。
4.1.2 有效保护原则有利于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游览与服务等关系。
4.1.3 完整性和连续性原则区内的碎屑岩地貌、构造地貌和水体景观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布局要遵循遗迹的完整性和遗迹之间的关联性。
4.1.4 有利于游览和方便管理的原则根据区内资源的空间展布、组合形态,以及游线组织的合理性和保护管理的可靠性等,进行分区规划;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科考、观光、休疗度假、服务接待等多种需求。
4.2 地质遗迹开发保护措施根据火焰山地质遗迹景观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质演化价值特点,结合实际地理位置,利用地质体分布形式作为划分依据,对火焰山地质遗迹由老至新,实行三级保护,并按等级制定以下保护措施。
4.2.1 Ⅰ级保护区①严格保护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严禁对地形地物人为改变或破坏;②在一些易受游客接触而破坏的地质遗迹附近设置必要的保护隔离措施;③除必要的安全、卫生及旅游设施外,不得任意修建建筑物,有碍景观视觉审美的已有建筑物应拆除,必要的旅游设施,其体量与风格应与自然相协调;④景区内除解说牌、方向牌、公益提示牌外,严禁不当的商业广告;⑤对景区内进行生态复育,在适当区域进行绿化培育;⑥严禁采石,未批准不得采集岩石,严禁交通工具在区内行驶。
4.2.2 Ⅱ级保护区①保护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严禁开山采石、开荒、建墓;②可以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以不破坏景观,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并要控制其体量与风格;③区内居民点实施调控,严格控制其发展;④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但不宜搞城市园林化。
4.2.3 Ⅲ级保护区①从整体上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确保Ⅰ、Ⅱ级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②加强绿化,区内林木不分权属都应得到保护;③区内村落、民舍建设必须与环境协调,加强村落民舍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5结束语
吐鲁番火焰山是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遗迹景观。宝贵的地质遗迹景观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需要全人类共同进行保护。
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景观极富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均属“保护型”的地质景观。因而在进行建设规划和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按原有形态、内容及环境条件尽可能完整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在区的建设中应避免人为造景,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伍德公园;植物恢复;历史文化遗迹;旅游与产业
1项目概述
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位于英国赫里福德市的西部约17km。它拥有超过139hm2面积,基址东北面临山体,并形成了一处历史性的公园绿地。这个区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园以自然风格为主的英格兰景观设计,基质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设计的宗旨是恢复场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公园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2项目定位
将公园的使用功能转化成旅游性能是设计的一大特色,旅游业对大自然的自然资源要求低,所以在环境的破坏方面比较少,通过自然环境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匹配,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此项目可以实现公园景观环境再造的生态、资源合理化利用的作用。
3规划设计方法与构思
场地拥有最大的挑战就是:植物遭到大量破坏,针叶树被彻底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得原本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未受到保护,所以本文将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4设计内容
4.1气候特点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气候主要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
4.2雨水和雨洪管理
对于雨水的管理,模拟自然界雨水的循环过程,采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3大措施循环利用。采用梯田的造型来减少雨水的冲刷和收集雨水。
场地主要拥有农田与森林。从地形来看,场地呈一个凹型,根据山脊的走向,结合等高线的划分线性进行环形的植物种植与植物的修补。呈现梯田的形式出现。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并保证缓解雨水的冲击力。由于英国的雨水比较多,而且暴雨来的很凶猛,所以缓和雨流很有必要,一部分雨水自然下渗,剩余部分的雨水可以根据地形的螺旋状进行流动,收集流下山脊的雨水,可以用来浇灌植物,也可以用于鹿园平日使用。
继续种植原有农田,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并灌溉暴雨之后储存下来的雨水,种植一些适宜鹿园动物食用的植物,可减少食材来源的路程,节省经济的浪费和人力的付出。具有自体调节功能,起到很好的生态循环、繁衍的效应。
4.3采石场景观
采石场在2个山脊中间拥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浅坑,宽度大约是2~2.5m,从沟渠的底部起保持平均高度1.2m,沟壑宽大约2m。对于一些相对深一点的、安全性能强一点的小块岩石可改造成攀岩,一些浅坑可以做成水景或者是历史重演的情景等景观节点,增加公园的景色与特色。
4.4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用极富韵律的曲线、塑造错落地形,用抽象而简单的几何形体堆砌公园形体。以大自然的博物馆形式展现,提高公众参与度。
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原始质朴,休闲活动区域大部分采用采石场遗留下来的碎石、老红砂岩、手推车、围墙进行装饰造景。用这种复古色彩的公园元素,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场景的原始与纯朴。表达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运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使景观提升到一个更为丰富的层次。
大地艺术的介入,增加了现代人们对当时环境和空间的解读和思考,也对公园环境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探讨。
4.5文化遗址
“无为而治”可以说是现代体现时代感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将基于历史的现实情境,重新解构和模拟过去的情形,构建原始历史,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当然,公园加入了游戏的成分,利用场地的碎石建立起游乐设施,对碎石进行刻字讲述历史,纪念历史,家庭可以进行猜字游戏等,既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乐趣。老红岩石是公园特有的稀有资源,可重新利用,恢复年代的场景,并且人们可以重演故事,使人们充分参与体验环境中来。
关键词:古镇特色 存在问题 探索与思考
嵊州市崇仁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明清历史建筑遗存和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是嵊州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崇仁古镇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核心建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处于现实发展的节点上,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1.古镇特色分析
崇仁古镇不但保持了宋代遗风、明清特色,而且有一百多座江南传统民居式的台门建筑,构成了崇仁镇的古典特色。
1.1历史悠远 内涵深厚
位于嵊州西面的崇仁是一座美丽而幽静的江南千年古镇,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崇仁古镇自宋代起裘氏家族的繁衍发展贯穿始终,在崇仁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崇仁也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1930年裘光贤在崇仁的戒寺创办女子越剧科班,培养出筱丹桂、贾灵凤等一大批名伶。崇仁还是著名的围棋之乡,清末有“崇仁五虎”,近代有“新五虎”,建国后又冒出“小五虎”,可谓高手辈出,战绩显赫。著名棋手马晓春祖籍亦是崇仁,其启蒙老师是崇仁的董樟根。此外,著名目录学家张秀民、教育家裘翌芳、著名风云人物王金发、张伯歧和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金禄甫等亦是崇仁人,真算得上英才荟萃、名人辈出。崇仁还是民间艺术之乡,崇仁的紫砂工艺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狮、民乐、大头荷等列入绍兴市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格局完整 类型多样
崇仁的核心保护区传统村落保存非常完整,老台门鳞次栉比,中小建筑沿街而立,街、巷、弄格局完整,尺度适宜,深巷小径曲折悠深,古风古韵,韵味无穷。传统村落中的基本元素如建筑、水井、沟渠、晒场、绿化的相对关系完整,风水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崇仁历史遗迹类型丰富多彩,有宗祠、寺庙、庵堂、住宅、店铺、园林、近代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等多种建筑遗存,更有古井51口(家谱中有记载的28口),人工池塘、沟渠、桥梁完备。最早遗迹为三国时期的“方井”,自三国时至建国后,历代遗迹均有保存或记载,现保存完好的遗迹较多为清晚期至近代建筑,并有大量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遗存,类型非常的多样。
1.3结构完整 堪称典范
崇仁的传统村落从选址到建设,从建筑到街道格局,从功能结构到空间结构,从基础设施到防御体系无一不是布局合理,结构完备。街道布局灵活机动,整体呈现不规则的方格网状布局,以上街和横街(包括竹行街)组成“一纵、一横”十字骨架,形成主街、支路、小巷、备弄四级道路体系,按照建筑布局的要求灵活组织,道路蜿蜒曲折、空间变幻多样,路路相通、巷巷相连。崇仁古镇区域面积约三十公顷,保存至今的老台门150余座,精华区域面积3公顷,都为清一色古建筑,无一现代建筑杂处。再加上几个布局均衡的主要池塘,形成了完备、合理的消防系统。总之,崇仁在建筑和规划领域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崇仁已经可以算是浙江省内传统城镇建设的“经典之作”。
2.存在问题
2.1专项规划欠缺
从规划角度上看,崇仁古镇还没有制定保护与开发的专项规划,其开发利用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和规范的制度性约束,导致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村镇建设控制不力,保护区内和周边环境目前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和手段,新的建设仍在进行,新的破坏仍在发生,崇仁历史文化保护区亟待进行严格控制。
2.2专业水平不高
从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上看,古镇保护对象十分复杂,现有的文物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对许多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古建筑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即使有保护的意识但急需保护的专业指导和必要政策宣传。需要将自发保护的状态上升为系统的、专业的、经过统一规划系统安排的有序保护状态。
2.3保护意识欠强
从历史沿革和现实需求上看,有些村落建筑数代传承,难以确定产权归属,保与拆、修与不修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建筑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在高农保率的约束下,农民无地建房,违章建房屡禁不绝,导致村落原有的历史格局和文化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4 要素投入不足
从要素投入上看,古镇保护与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财政又比较紧张,用于这方面的经费相对较少。同时,古建筑修缮的技术人员缺乏,民间技艺的传承断代,都制约着保护进度。
3.古镇保护对策
加强崇仁古镇保护,要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3.1坚持古镇保护的规划性 恢复历史建筑风貌
把保护古镇贯穿于整个开发利用的始终,委托省古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崇仁古镇保护规划总规及详规》,完成对现有154个台门的建档立册工作;成立古镇旅游开发管理处,聘请古镇义务安全卫生监督员,并投资300万元修复部份急需修理的古建筑。在具体实施中,既要注重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注重保护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两者相互烘托,相互辉映。既要保护其本身,又要保护其所在的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2坚持古镇保护的特色性 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性是构成其保存价值、研究价值、展示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构成和显示古镇特色的最主要条件。崇仁古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建筑特色、传统文化特色和演化特色。古镇历史特色是特有的,是一个古镇区别于其他古镇无法拷贝的个性特征,古镇特色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历史文脉的延续。特色需要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崇仁创造古镇特色的基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响古镇特色,可以加强古镇内部资源的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吸引外部资源和投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3.3坚持古镇保护的层次性 保留镇域发展空间
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要求,结合其保存现状、区位关系、价值地位,结合古镇发展及旅游服务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划定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实行分级、分层次的保护控制措施。对保护区内各类建筑进行分级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整治方法、控制手段。结合古镇建设发展要求对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和发展要求进行分级控制,进行有层次的调整,留出古镇发展空间。
3.4坚持古镇保护的阶段性 使开发利用有序推进
保护规划应分清轻重缓急,实行分期实施。在近期落实“抢救第一”的方针,为保护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中、远期措施则建立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走出“古镇开发古镇”的单一模式,把古镇与周边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旅游区,与城隍庙、越剧博物馆、瞻山庙、大龙谷联合推出了“嵊州一日游、二日游”特色旅游线路。
3.5坚持古镇保护的延续性,传承地域文化
适度保护历史上形成的功能形态,对于那些可以保留或可以恢复的传统功能形态尽量保留和回归,特别是要保护古镇原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及民间文化艺术,充分利用围棋、越剧、建筑、饮食、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系统挖掘和研究古镇的文化内涵,并根据台门建筑特色、三雕建筑艺术、古井文化、迷宫军事建筑思想等四个古镇特色,提升文化资源品位。
参考文献:
[1]夏春燕.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陇西;文物资源;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3-02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51.4万人。它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家族的发祥地。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陇西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陇西文物资源现状
(一)历史文化悠久
陇西是甘肃的历史文化名城、丝绸古道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战国时期秦穆公开疆拓土,秦献公设立豲道纳入秦国版图,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增设襄武、兰干二县,与豲道同属陇西郡(治狄道),境内形成三县并存的局面。东汉灵帝时,确立豲道为南安郡治,境内始有郡级建置。曹魏黄初元年(220),又将陇西郡治迁到襄武,境内又形成两郡分辖态势。此后,“陇西”一词便长期沿袭,名实合一。境内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有战国秦长城、古墓葬群、摩崖石刻、道观寺院等文化胜迹,有李家龙宫、头天门牌坊、李贺墓及李贺南园、读书堂、五李亭、太白井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有建于宋代的威远楼、元代的府文庙大殿、府隍庙抱厦、清代的保昌楼、文峰塔、普陀寺大殿、棂星门等古建筑,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仁寿山森林公园、塔坪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二)遗址、遗迹分布广泛
陇西遗址、遗迹分五大类共224处,其中,复查137处,新发现87处,古文化遗址121处,古墓葬4个,古建筑7处,古名居41处,石刻28处,近现代类26处,具有文化遗址多、民居多、石刻多、堡子多的“四多”特色。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战国秦长城),省级文保单位8处(威远楼、保昌楼、李家龙宫、文峰塔、暖泉山遗址、吕家坪遗址、梁家坪遗址、西河滩遗址),县级文保单位15处(庙坪遗址、包家坪遗址、堡子坪遗址、杨家屲遗址、汪公神道碑、头天门牌坊、大成殿、隍庙抱厦、棂星门、普陀寺、宝庆寺过殿、明代北关城墙、大井、小井、董家门革命纪念遗址)。
(三)馆藏文物丰厚
陇西县现有馆藏文物4025件,其中一级文物4组6件,二级文物55件,三级文物400件,一般文物3564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包括书画、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砖瓦、化石、货币等类。这些馆藏品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反映了陇西数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
通过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登记11大类14小类32项,录制影像带50盘,拍摄照片1200张,整理归档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丛书10本,制作了陇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陇西方言、传说、故事、丧事礼仪、传统手工制作、云阳板、扇鼓舞、民歌、竹编、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为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已有陇西云阳板、仁寿山庙会、陇西民歌、陇西腊肉、陇西荞粉、陇西担担面、陇西剪纸、陇西香包、陇西民间故事、陇西草编等32项进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陇西剪纸、陇西香包等23项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陇西云阳板、陇西民歌、陇西腊肉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陇西文物资源的保护、传承、发扬与利用
(一)完善措施,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保护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把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完善保护规划,明确职责,出台政策,落实措施,坚决杜绝“失管”及人为破坏现象。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文物资源保护合力,坚决杜绝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要抓住陇西县是全省文物大县这一有利因素,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向群众宣传“文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文物资源同样体现一个地区竞争力”等理念,让文化资源走近群众,让群众了解和热爱文化资源,促进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三是加大投入,扩大保护范围。当前,陇西县文保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历史遗迹的建设修缮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文化经费覆盖面狭窄,且数量较小。建议我县每年应拨出不少于50万元的文化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从社会、企业、个人等方面,多渠道引进和筹集资金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实现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四是科学规划,制定保护方案。要使陇西县文化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只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才是有效保护、传承、发扬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前提。因此,相关部门要周密准备,高品位、高标准制定陇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历史保留
引言:
时代在变迁,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应该尊重历史。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就是肯定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古建筑见证和记录了最真实的历史,是我们还原历史的重要方式。对于因为年代久远而受到破坏的古建筑我们要积极修缮保护。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保护历史古建筑的规模、布局及其背景环境
如果损坏了它,就等于损坏了古建筑的整体,如果去改变了它,就会改变了古建筑的背景环境,也就损坏了或改变了它的总体和整体,其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这种规模、布局及其背景环境,是历史古建筑的整体原貌,也是反映出了历史本来面目的客观情况。对古建筑的利用,要坚持“合理利用”,这里所说的“合理”,我认为就是在保持古建筑原状、原貌、安全、无碍的情况下利用,不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因此建议:任何开发性的建设和旅游设施(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与古建筑的范围间距,一定要设在1000m以外,或者更远些。如果将现代建筑设置在古建筑周围,使古建筑成了闹市之中的几间古旧房屋,那就大大损坏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古建筑的真实环境,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性和历史面貌。这是现代开发建设中应十分注意和禁忌的。
2 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原状、原件、原构和古香古色的历史风貌,是修缮古建筑应予遵循的一条原则
任何古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过去已经损毁了的建筑,要想恢复,必须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经反复论证并经相应的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无据恢复、任意扩建、改建和增建,都是篡改历史,都是改变古建筑的原貌和原状,也都是喧宾夺主的做法。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执法者,要坚持原则,当仁不让。
任何一处古建筑,都是数以千计的构件组合而成的,修缮保护时,要尽量使用原有构件,腐朽者剔补、墩接,劈裂或折损者粘接、加固,千方百计地保护原有构件,任何一个构件都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换构件本身就降低古建筑的原真性,不是迫不得已(即残损过甚无法加固或已缺失构件)不轻易更换构件,因为更换构件较多,必然大大降低古建筑的价值,如果更换构件半数以上或者更多,那就不成其为古建筑了,而成为复制品或仿制品了。这样的修缮等于破坏。这其中不仅仅是木构件,也包括砖、瓦、勾头、滴水、脊饰吻兽、木雕、石雕、琉璃、彩画、装修、壁画、塑像等各种艺术部件。因此,修缮古建筑,安全拆砌、认真检修、加固保护各种残损构件,就成了修缮保护古建筑时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了。而且必须有人传承和监督执行,才有实效。
3 古建筑中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信息应当保留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的,有关狂风、暴雨、大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因素的损伤破坏,所遗存的遗迹、遗痕和重修加固的历史信息,应当尽可能予以保留。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信息”,是指对古建筑安全保护有利和对历史事件的记印确凿,在不影响古建筑安全和造型艺术的情况下保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真对待。历史上后人修缮更换过的构件,这是古建筑所经历的历史变革和历史信息,是反映古建筑的本来面目的证据,有些已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应视作原状保护。例如: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屋顶上元代修葺瓦顶时,添配了两只仿唐式的鸱吻,金建文殊殿上,元代添配了脊刹,制作年代和匠师姓名皆存;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辽代建筑屋顶上保存两支近代鸱吻和垂兽;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建筑上明代更换了琉璃脊饰吻兽,年代匠师留题其上,完好无损;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元代建筑上清代更换了大部瓦件和脊饰吻兽,光泽如初。这些都已成为有价值的历史古建筑,切不可任意损毁,更不可以仿制品代替这些真品。
4 关于修缮保护古建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问题
在修缮保护古建筑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大多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建造起大型公棚,在工棚内施工修缮,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有的用机械镟制圆形构件(如柱子、椽子等),代替手工制作,改变了原有的工艺技法,是不可取的。还有的用电脑制作板门、枋材和各种平面型木构件,甚至有的用机制砖瓦、石料、栏板、望柱等,代替手工作品。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观感效果和古建筑的历史原貌是有很大差距的。更重要者,在修缮古建筑时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承重木构件或加固基础,这需要慎重考虑甚至坚决反对的。因为许多现代化材料耐久性很差,水泥100年老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木构件60年老化,用它们修缮保护古建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损坏的更惨更严重,而古建筑多要保持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它们相互间的耐久性极不协调。因此,许多新材料代替木构件、砖石构件或加固基础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改变了古建筑的质地和原状,而且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有的同志用水泥加固原有的夯土或灰土基础,还有的同志用水泥灌注殿顶脊兽内空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保护古建筑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一劳永逸,短期行为对历史遗产是极为有害的。
5 关于油饰彩画问题
古建筑中凡是还保留油饰彩画遗迹的(如: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芮城永乐宫各殿等)那是古建筑的原有面貌,应该千方百计的予以保护和保留。大多数古建筑受历史消磨,油饰彩画多已不存或者大部损毁。若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较短,参照旧构件上隐约可见的油饰格调、彩画图案和色泽予以修复,必要时予以做旧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是唐、五代、宋、辽、金、乃至元代建筑上,历史较长,油饰彩画多已剥蚀不存,或者外檐不存,仅存殿内油饰遗迹和彩画片断而已,这样的建筑除保存旧有遗痕外不必再恢复彩画,而应按旧木色涂生桐油防腐,刷土朱色做旧,以求古香古色的风韵,千万不可把早期建筑上涂上明亮的油漆和新颖的彩画。如果在元代以前古建筑上涂抹上新鲜的油漆和彩画,就如同在80岁的老人脸上把皱纹填平(或拉展)抹光,化妆成一个青少年人的脸型,再涂上粉白胭脂,这和他的高龄是极不相称的;也如同把商周青铜器上的绿绣用砂纸全部擦掉,使其明光锃亮,那样,还像是西周青铜器吗?可以肯定地说,把早期古建筑涂上新鲜的油漆和彩画,破坏了它古香古色的风貌,破坏了它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沧桑感,也就严重地破坏了它历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即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
6 总结研究保护古建筑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方法,加以科学的传承和发扬是大有好处的
历史上许多建造和修缮古建筑的材料、技术、经验、加固措施和工艺流程等,都是很有科学成就和实际效果的,且已经过历史检验是很耐久的。千万不可以认为:历史上的做法都是“落后的”、“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东西。试举几例略加证实:敦煌莫高窟壁画千年有余,色彩仍旧;高平开化寺壁画九百年,繁峙岩山寺壁画八百五十年,芮城永乐宫等几处元代壁画,都已近七百年之久,迄今色泽入股,既不落色,也不变色,难道不值得研究探讨吗?还有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唐代燕尾彩画、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梁架彩画和眼壁彩画、芮城永乐宫各殿内的元代彩画等,何以能存在至今,难道不值得总结研究吗?犹如:许多唐宋(八百年或千年以上)古石碑,仅碑身下部一个小小榫卯,粘接后千年仍固,有些石碑长期在露天处存放,风吹雨淋,冬寒夏暑,依然坚固无恙,这难道不值得研究总结吗?还有许多板材、枋材、板门、隔扇、棂花、装板等,受风雨飘洒的部位略显缝隙,不受风雨侵袭和无潮气的部位依然严实坚固,其粘接力和耐久性难道不值得认识继承吗?还有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榫卯,从柱子、额枋、斗、梁架等各个部分,都是以榫卯相连接和拼合的,一些角梁、斜梁、趴梁、杠杆、斜昂、挑杆等方面的榫卯尤为重要,它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榫卯不固或随意删去,都会造成古建筑的安全隐患,洪洞广胜上寺前殿1958年修缮时即是如此,部分榫卯损毁,过角梁下斜折损,前后檐斗外倾,迫不得已加支撑保护,1978年再修。至于古建筑中几处用灰土(即白石灰与黄土拌合的三七或二八灰土)已被今人传承使用,但其传承方法有误,操作工艺变异,致使灰土凝聚力和荷载功能大减,甚至失效,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7 关于培养专业队伍问题
历史古建筑的材料选择、保护修缮技能、工艺流程、专用材料的加工炮制(如熬桐油、溶鱼鳔、烘干木材、烧造停泥砖瓦、补配琉璃缺件等),都需要专业组织机构和技工队伍。当前,不少古建筑的修缮队伍缺乏专业技能,甚至招收农建队承做,专业技能和操作方法都极不适应,材料加工和一些专业技术都已失传,某些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细部手法已被抹杀,一些石雕、木雕、砖雕等艺术部分粗制滥造,或者用机器加工雕饰砍磨,代替手工制品,有的用清漆代替桐油,有的用化学颜料代替石色,几个月或一两年后色调大变。所有这类情况,都严重损坏了古建筑的价值。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并不在修善者本身,某些材料奇缺,修缮技能(特别是手工操作技术和雕刻技术)失传,没有专业队伍系统地认真研究操作应该是其主因。
8 结语
总的来说,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我们要综合统计古建筑的数量,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的方案,以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建筑保护技术来对古建筑修缮保护。我们要确保古建筑能够流传更加久远,不仅要对其进行保护,还要用对修缮方法,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洛阳的基本情况和城市特色
古老而美丽的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两岸,现辖8县1市6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36万,市区人口140多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光,艳丽的牡丹,便利的交通,构成了洛阳独特的城市魅力。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洛阳历史悠久,在中国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从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起,先后有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道学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东周“礼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以张衡地动仪、浑天仪和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印刷、指南针为代表,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许多重大成就,大都是在洛阳取得的。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使炎黄子孙寻根于此,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俯首皆拾的文物古迹
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75处、市县级571处,其它重要文化遗存400余处。共出土馆藏文物近40万件,约占全国十三分之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位尊“释源”和“祖庭”;邙山上有以诸朝皇陵为主的全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并建有世界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
除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洛阳山河形胜,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类、景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石窟、博物馆、古城遗址、宗教建筑、名人故里、古墓、碑碣石刻、民风民俗、探祖寻根、节庆活动等10类、36处;二是自然景观,主要有山地、河流、峡谷、岛屿、岩溶、水库、温泉、瀑布、原始森林等。主要景区北有黄河小浪底水库旅游区、青要山自然保护区,南有中岳嵩山和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鸡冠山溶洞、灵山寺、陆浑湖游览区以及毗邻的少林寺等。
甲于天下的牡丹文化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洛阳牡丹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已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700多个品种。清明前后,满城牡丹绽放,万紫千红,流光溢彩。每年4月10日―25日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洛游览观光、洽谈贸易,已成为展示洛阳传统文化和牡丹文化的重要舞台和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实践
洛阳的城市特色既为名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又使名城保护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煌煌祖宗遗业、灿灿文化珍存,我们既自豪,又感到压力沉重。下面,我就谈谈洛阳在保护和发展名城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与发展名城,必须做好五个结合:
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工作方向
一个城市应按它的先天条件来制定发展目标,这个先天条件不仅指自然条件,还包括人文历史条件。根据洛阳的先天条件,我们确定了“把洛阳建设成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提出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首先,洛阳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遗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洛阳自古皇家园林、民间园林、寺庙园林林立,宋代就有“天下名园重洛阳”之盛誉,名甲天下的牡丹更成为洛阳的象征和重要标志,加之白云山、花果山、青要山、龙峪湾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旅游区,为我们发展以古文化和历史名胜为核心,以山、林、水、石等自然风光为圈层的旅游业,把洛阳建成国内外闻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展示都风貌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为城市发展确定方向、描绘蓝图。保护和发展名城,必须切实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坚定不移地按照规划办事。一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以保护好名城风貌及文物古迹为前提。名城及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伴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风貌也会发生日新月异的演变。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若不把名城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名城风貌及文物的破坏将不可避免,其保护工作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五十年代,我市一期城市规划采取避开旧城建新城的思路,跳出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和金元古城三大遗址,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河以西平原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区,既保护了重大历史遗迹,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1994年开始制定的第三期规划,采取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镇发展相结合的方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团式布局结构,更加突出名城及文物保护,并由以往单纯的遗址和文物的保护转变为遗址保护、内涵揭示、风貌展示、生态环境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对名城的全方位保护。特别是把隋唐城洛南里坊区定为非建设用地,新区建设跨越隋唐城遗址向南发展,得到国内规划界的高度评价。二是加快制定详细规划,使名城保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名城保护,不仅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而且要作为城市交通、市政、园林等专业规划的指导原则,根据保护对象和范围,分门别类制定详细保护规划措施。近几年,我们先后完成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夏都遗址保护规划》、《汉魏故城保护规划》、《隋唐城保护规划》、《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措施,使文物古迹的保护、
开发、利用有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结合依法治市,强化法律保护
法律法规是整个经济社会有序了解情况发展的规范和保障。健全和完善名城及文物保护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严格依法保护名城,是做好名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市方略,针对名城的保护相继了一系列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法》出台后,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洛阳市实施细则》。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与管理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审批基建项目的制度:建设项目施工前,必须向文物部门提出钻探发掘申请,待文物部门视地下文物情况审批处理后,规划部门方能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建部门方能准许施工,银行方能贷款。由于严格实施了这项规定,既配合了基本建设,又遏制了基建施工中对古遗址、古墓葬的破坏,较好地实践了基建与文物保护“两利”的方针。
结合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名城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历史的纪念堂,又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载体,有着古代文化的丰富遗存和深厚积淀。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传统特色得以发扬光大,给子孙后代传留相对完整的历史。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揭示城市历史,代表城市风貌的文化遗址、遗迹,已发掘的,进行保护性复原显示;未发掘或已消亡的,实行标志性显示或封闭性展示,为人们提供追溯历史的线索。如,能够揭示洛阳千年形象的是五大都城遗址,我们结合考古研究和城市规划,对已发掘的商城遗址,按其帝宅旧制建设博物馆,对游人开放展示;对未发掘的东周王城和隋唐城里坊遗址,拟划定范围进行绿化或规划建设遗址公园,搞标志性显示。第二,对于能够代表名城独特文化个性,成为名城标志并有重要影响的文物,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全方位宣传,使名城特色更加鲜明。牡丹是洛阳传统名花,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自隋唐以来,在国内外影响逾千年而不衰,已成为洛阳的标志之一。为了使牡丹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把牡丹定为市花,全面加强牡丹研究和繁育,并实施牡丹产业化,制作牡丹宣传画册、电视专题片和各种纪念品广为宣传。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花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已成为洛阳市和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第三,对于内涵深邃,国内外影响较大,而现有遗存较少的文化类型,应在保护基础上,抓住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现象,进行再现性和纪念性开发建设,引导人们去思考、探究其文化底蕴。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已成为萦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纽带,洛阳也因此成为华人华裔寻根问祖的热点。为挖掘并展示河洛文化内涵,我们在修缮保护黄河岸边仅存遗迹“龙马负图寺”的同时,又在王城公园建立河图洛书纪念碑。第四,对于已经毁损的重点名胜古迹,按旧制重新兴建;对能够点化名城历史或特性的古代重点艺术珍品,进行商品性仿制开发,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我市开发生产的杜康酒和唐三彩工艺品,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既突出了名城古文化特色,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合城市形象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在加强名城保护的同时,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一批交通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和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二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为核心,实施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着力创造绿树成荫的城市生态环境、霓虹似霞的城市夜景、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优美和谐的市容环境和便捷有序的交通环境。三是加强文物古迹周边环境治理。保护文物周围环境、创造与文物风貌相协调的视觉空间,对于展示文物魅力、体现文物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前些年,一些部门和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文物保护法》,在龙门石窟等著名景区周围建设了许多与景观不相协调的建筑物,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风貌,降低了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形象。199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近20万平方米。治理后的龙门石窟再现了青山叠翠、伊水中流的秀美伊阙风光,关林、白马寺也恢复了庄严肃穆的景象。三大景点治理改造的完成,大大提升了文物的整体形象,2000年龙门石窟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发展名城,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保护和发展名城,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名城,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还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名城发展服务。洛阳虽然文化遗存丰厚,但地下文物多,地上文物少。因此,我们在注重抢救和保护的同时,也积极利用,使其为旅游业服务。近几年,我们筹资维修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万佛山石窟、潞泽会馆、周公庙定鼎堂、干唐志斋等重点文物,并建设了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馆、都城博物馆、文物精品馆等“馆”,既保护了文物,又通过文物展示转化成为旅游资源。如将西汉到北宋时期的23座墓葬整体迁移或复原,并集中一起,建成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朝代、系列化古墓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二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坚持分类指导,对不同性质的文物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法。2002年10月,已投资400余万元的我市重点工程河洛广场工程,在建设中发现了东周车马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