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的根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人看到《河南鹿邑县法院原院长及女儿遇害》这条新闻标题,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可能会是这个法院院长得罪了人,遭到报复、仇杀……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幕后真凶竟然是他的儿子!每一位家长看到这条消息都会痛心并且惋惜。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亲人相残的悲剧?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让一个花季少年如此残忍?
在周围人眼中,这个雇凶杀人的18岁男生随和、幽默,喜欢打篮球和网游,和其他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深入探究后就会发现,这出悲剧其实有着深刻的根源。
据媒体报道,凶手高炜晟系父母“超生”,由于是超生的“独苗”(特指男孩),除了被格外宠爱外,家庭对其学业上有很高的期望值,其姐姐对其学业更是监管严格,高炜晟多次向同学表示“不堪压力”。“我也经常幻想杀人,也喜欢在夜里游荡,我怕黑,又害怕寂寞,但我总有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想法,我恨世界,我想把它洗干净……”去年4月,高炜晟曾经在网上发帖,这样描述自己的内心。
于是,悲剧几乎无可避免。一位警方内部人士认为,高考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高炜晟童年的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了高炜晟的人格分裂。
近年来,子女弑父、弑母这一类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透过这些案件我们都会发现,几乎每一起悲剧的背后都存在着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误。要么是过度溺爱,“培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祸害;要么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沾染上了可怕的恶习;要么是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的错误古训,最终打出一个性格怪异、心狠手辣的逆子……
透过这样的案件,我们不得不反思今天的教育。在升学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尽管说“哪一个家长不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但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的成长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好”这么简单。如果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平常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和引导,使之健康成长。
此外,我们还应该反思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沉迷网络暴力文化是导致高炜晟心理扭曲的一个重要诱因。据媒体报道,高炜晟经常玩的网络游戏十分暴力和血腥,该游戏的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不断杀人或者被杀。常有玩家因为不忿被无故杀害或是追杀,就在游戏中的聊天室里悬赏发帖“买凶”。这个虚拟的游戏过程,与高炜晟在现实中的买凶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将网络上的虚拟行为搬到了现实。
多年以前,美国刺客小约翰·欣克利因为迷恋在《出租汽车司机》中的影星朱迪·福斯特,想要引起她的注意,就模仿片中的情节开枪刺杀总统里根。十几年前,美国两名男生在校园枪杀13人后自杀,随后的调查认为,他们是在模仿暴力影片《天生杀人狂》中男女主人公的行为。
因此,笔者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影视文化作品和游戏作品等级审查制度,要让社会明白:哪些东西适合未成年人,哪些东西应该远离未成年人,所有这些,都必须有明确的界定。
关键词 大学生 沉迷网游 思想根源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LU Hangbo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nd college dormitories speed upgrade of the network,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to the college life, some of the students suffer poor self-control, the paper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dulge hazards into the titl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to attract college students own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roots of college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online games; ideological roots
1 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危害
众所周知,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学习上,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上课积极性,占据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2)生活上,当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的大学生回到现实中时,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现象。长期沉溺于网络的学生与现实班级逐渐隔绝,人际关系狭窄,友情淡漠,对班级事务关注极少,孤独感强。(3)思想上,角色扮演类网游由于其虚拟性,没有现实社会中严格的社会规范,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游戏中常会通过暴力输出来解决问题,使得大学生会误以为通过暴力输出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合理的。角色扮演类网游中对于善恶、义务、正义、邪恶等相关观念的判断标准与现实生活中大众的评判标准存在很大差异,长期沉溺于角色扮演类网游之中,大学生会逐渐认同游戏中宣扬的观念,潜意识中将游戏中的弱肉强食以及内容视为合理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会被逐渐同化,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长此对大学生正确道德意识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
2 角色扮演类网游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原因
(1)游戏宣传渠道多元化。自《征途》将游戏广告搬上中央台之后,各大角色扮演类网游纷纷效仿,《轩辕传奇》更是先下血本拍成连续剧热播,同时宣传同名网游,吸引广大观众。游戏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主页、报纸、游戏杂志、彩信、邮箱、论坛、QQ弹窗等方式扩大宣传,使大学生无处可逃,同学间的相互宣传邀请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游戏代言人明星化。以最近被热炒的《武魂》为例,网易花重金邀请范冰冰,吸引了广大的范粉入军《武魂》,在大学生中追星族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心中的偶像,爱屋及乌,偶像代言的游戏肯定愿意去玩。(3)游戏角色丰富化。自韩版《传奇》风靡全国而后又衰败之后,角色扮演类网游中设计的游戏角色已经从之前三种职业演化为如今的五种职业,十大分支,分别为战士(或称为野蛮人、和尚等),近程物理攻击,分支为防御型和攻击型;弓手(或称为猎人、影月等),远程物理攻击,分支为陷阱型和攻击型;法师(或称为玄冰等),远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分身型和暴击型;道士(或称为蜀山等),近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八卦型和攻击型;天仙(或称为蝶花等),远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回血型和施毒型。众多角色的特色设计为各种不同人格的学生提供了符合自己兴趣的选择可能,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技能、团队合作功能,缺一不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4)游戏画面精美化。伴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成熟,2D画面的游戏已经随《传奇》远去,3D版角色扮演类网游为广大玩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画面流畅精美,能精美到游戏人物水中的倒影、行走过程中路边小草的摆动、各种技能施放特效、时装及装备炫彩特效等,满足了大学生对环境及衣物装备的视觉要求。(5)游戏世界生活化。游戏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体系,包含了基本的经融系统、家族帮会系统、好友系统,还有内置的聊天工具(包括文字、语音)。玩家在此不仅可以找到朋友一起打怪升级、物品交换,更能找异性朋友网聊定情、结婚生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期,面对虚拟社会体系中美好的生活愿景诱惑,很难做出理智的抵挡,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被抑制的与异性的交往冲动在游戏中得到了巨大的释放。
3 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思想根源
(1)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最大的思想根源是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没有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之外,同学们开始关注自身其他能力的发展,与学生会干事、主要班干不同,沉迷网游的大学生往往没有担任任何社会职务,也没有其他文体爱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而在游戏世界中,只要多花点时间,外加一定的金钱投入即可在家族、帮会、副本团体中得到一定的威信、地位,结识很多朋友一起实现游戏中的共同目标。(2)自我同一性的体现。在实现生活中,大学生的为人处世往往戴着各种面具,无法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同学老师面前。虚拟的游戏世界不受各类道德、法律的约束,大家起点一致、不需学识能力,大学生生尽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通过游戏角色来体现。喜欢辅助的学生可选择天仙等职业,为整个团队加血加防;喜欢暴力输出的同学可选择法师等职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杀伤力来达到;喜欢躲在暗处偷袭的同学可选择弓箭手等职业,隐身后搞突然袭击。每一位学生可在各类职业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游戏中实现同一性。(3)现实生活压力的释放及逃避。当学生面对来自家庭、同学、学习上的压力时,若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类网游,学生可通过击杀怪物或玩家、倒卖东西、开启宝箱等方式来获得刺激感,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释放,会暂时忘记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完全进入游戏世界的生活模式,一旦关上电脑,早已疲惫不堪,匆匆进食后便会呼呼睡去。若醒来还是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学生往往又会进入游戏来逃避这种压力,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4)其他不良心理因素。虽然相对于其他沉迷玩家群体来说,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比例较低,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物质的虚荣心、孤独感。游戏世界中有很多环节设计可体现一个人的地位、能力,包括排行榜、称号、身上的装备、宝石、时装、战骑、宠物、自身修为、灵魂等。装备类道具通过物品的稀有程度及强化等级来体现,修为灵魂通过等级来体现,每一项、每一级均有特殊的展示效果,其他玩家可随时观看。一些学生追求装备、修为的排行榜,一些学生追求时装的独一无二,一些学生追求财富的拥有量等,这些学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通过别人羡慕的目光来达到满足感,跟现实生活中的炫富一样。同时,很容易理解一个孤独感强的学生沉迷在网游的社交体系中。
总之,大学生沉迷于角色扮演类网游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在对此类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所沉迷的网游类型特色、游戏角色、游戏中日常活动规律,走进学生的游戏世界来了解学生本人的性格,再结合学生家境、亲友支持系统,学习情况量身定制引导计划,并配备监督,才能彻底解救学生,使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基金项目:针对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思想根源特质研究。项目编号2012B007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赵丹丹.网络游戏者的人格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发展诚可贵,环境价更高
广东省鹤山市突然宣布取消原计划投资370亿元的金属铀加工厂建设项目,这让中国政府很头疼,因政府试图保证铀材料的供应,以维持相关核反应堆建设项目的运行。据官方媒体报道,今年3月,该计划与鹤山市政府签订协议,商定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和投资方面的问题,随后却遭遇数百名示威者的街头游行。他们穿着统一的T恤,同时高喊口号,打着反对该项目的横幅:“还我们洁净家园!拒绝核污染!”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已走上街头,反对存在环境风险的项目。在公众的压力下,地方或推迟或迁走相关项目,向舆论和民意低头。未经重视的抗议,可能会转化为暴力,成为中国社会动荡的主要来源。
编译:李修远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3年7月13日
“剩女”凶猛
在过去的两年里,谢小姐平均每月相亲一次,如今她在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收入可观,已经32岁,仍然未找到自己的Mr.right。每天她都会接到谢妈妈的电话,总是离不开找丈夫的话题。她有反驳的理由:离婚率不断上升,还不如保持单身。
在中国,女人第一次婚姻的平均年龄一直在上升,上海从2007年的26.4岁升至如今的27.3岁。北京的研究员阮柔安正在写一本关于“婚姻在中国”的书,在书中他提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中国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性别失衡也前所未有,女性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方面。与此同时,住房政策的变化,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使得夫妻面临更大的压力,也更易因为金钱而分道扬镳。
编译:张超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7日
私暴力时代
在机场引爆自制炸弹,在超市买刀连捅四人,当街摔死两岁女童,拿水果刀劫持出租车……这些来自中国各地、原本互不相识的人,现在却被归入同一个社会群体:私人暴力执行者。过去一周来,各地恶性治安事件频发,光是首都北京就连发五起暴力事件,有时评人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私暴力时代”。
关键词:家庭暴力;理论分析;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31-02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特征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的行为。我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主要为男性实施暴力。中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在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时期内曾遭受过男性言语攻击、身体伤害等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1]。它的主要特征有:行为的隐蔽性是家庭暴力最显著的特征,受害女性的外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精神上的折磨却较为隐蔽且不易被发现和关注;家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拳打脚踢、器械攻击、言语攻击、情感折磨等。
当前,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有:家庭暴力侵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如果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女性本人又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在保持沉默、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不理智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家庭暴力给子女造成不利影响,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夫妻双方的吵架、谩骂和暴力行为都会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作用,子女更容易产生恐惧、自卑、焦虑和厌世的情绪,有的子女甚至会选择离家出走、荒废学业、走上犯罪的歧途;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暴力会使家庭逐渐走向破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家庭暴力的理论分析
(一)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把家庭看作是完成社会所需功能的组织,着重强调家庭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所发挥的积极功能[2]。帕森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变迁,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分解以及核心家庭的产生,家庭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功能日渐衰弱,以前家庭生产的功能由工厂接管,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随着学校、监狱、警察的出现减弱等。同时,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出现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打破了家庭的和谐,家庭传统的教育功能被学校取代;家庭的保护和惩罚功能被警察、监狱取代;家庭的赡养功能也被疗养院、敬老院所取代,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家庭的社会功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减弱。家庭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少,家庭成员的集体归属感也在逐渐地减弱。功能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与妇女操持家务和养儿育女的地位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女性的家务劳动者的身份与现代男女平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这无疑是现代家庭解体的重要原因。传统家庭功能正在逐渐丧失,这使得家庭也在逐渐地演变成一个异常脆弱的组织。家庭暴力及其消极后果便是家庭功能衰落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家庭的脆弱使得家庭的凝聚力不断地减弱,这种凝聚力的减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家庭有了暴力倾向。
(二)冲突理论
冲突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的根源起源于权利、财富等,冲突论者认为家庭组织总是与其他社会组织争斗和冲突[3]193-207。例如,经济组织要实现利润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这就使得家庭中夫妻两个都处于工作的重压之下,同时又要满足家庭教育和娱乐功能的要求。家庭的功能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突,夫妻角色上的冲突也在家庭内部不断显现。最终,家庭成为了产生家庭冲突和家庭暴力的温床。冲突论认为家庭暴力往往是男性面临的社会冲突和家庭冲突的宣泄方式,家庭内部受害女性则成为了男性宣泄的出口,在关系越亲密,感情投入得越多的家庭内部,冲突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就可能是非常激烈的家庭暴力行为。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节奏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冲突也不断增多,家庭外部的冲突复杂多样,男性在工作、社交中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冲突,工作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社交复杂等等。家庭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的,家庭经济困难、突发变故、代际差异、家庭矛盾等等。这些内外冲突共同作用于男性,使很多男性不堪重负,在这样的压力下就容易产生挫折、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要寻找一个发泄的机会,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便成了其“攻击对象”。
(三)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总会理性地权衡其行为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霍布斯在其“攻击――赞同命题”中写道:“当一个人的行动实际所获得的期望报酬比他所预期的大,或者说没有遭受到他所预料到的惩罚时,他采取这种赞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这种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就变得越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他预料之外的惩罚或者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报酬,他采取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才更有价值。”[3]219-230该命题认为当施暴者的行为未遭受到他预料中的惩罚时,他就有可能采取对女性实施家庭暴力的赞同行为。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正是由于男性在对受害女性实施了家庭暴力后几乎不受社会干预制约和道德谴责,实施暴力的男性所受到的惩罚也是微乎其微,既没有法律的制裁,也没有公众的谴责,即男性对受害女性实施暴力行为后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如此,这种较小的惩罚结果无形中就助长了家庭暴力高频率的发生,也必然会使家庭暴力的发生愈演愈烈。
(四)符号暴力理论
布迪厄认为,隐藏的符号暴力具有合法性且不易被识别,因此最符合社会系统的经济学,也是施加于人的最经济的支配方式[3]247-255。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男权文化和暴力文化是家庭暴力产生的文化根源。作为封建文化的指导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早就成为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里,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还留有很大的残余。特别是在封建观念较深的农村,父权和夫权观念还普遍存在,家庭暴力的产生大都与这些因素有很大联系。同时,这一落后观念使受害人对于家庭暴力一忍再忍和产生麻木,从而强化了被害人的角色。1949年,波伏娃出版的《第二性》中就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4]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迫地标签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女人永远生活在男人为她们编制的牢笼之中。在家庭层面中,男女的家庭地位不平等。在经济上,女性依附男性,男性因为经济地位的优越,在家庭中掌握着主动权、支配权,夫妻之间一旦产生不同意见或矛盾,男性掌握着主动权,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当矛盾冲突到一定程度,男性的支配便表现为对女性实施暴力。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不仅需要个人的改变,更需要社会方面的努力。
(一)构建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2001年4月我国在新修改的《婚姻法》中,才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明确地写入到了草案总则和法律责任中[5]。所以,没有做到对有家暴的男性实施应有的惩罚,导致他们在实施家暴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小于他们的预期。同时,受害女性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经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于我国女性长期被赋予“相夫教子”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工作的机会,经济上无法独立,在精神和生活上依赖着男性,即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所以,要预防家庭暴力就必须从社会层面上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平等主体地位,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舆论和道德谴责,使得家庭暴力的男性在实施过程中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组建社会支持网络
在实施家庭暴力后,女性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因此,为预防家庭暴力应该组建一个预防家庭暴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利用亲朋好友、社区、邻居、民间组织和相关政府机构,建立精神支持、家暴援助、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支持系统,为夫妻双方提供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在社区中为广大家庭开展家庭暴力的社区教育,宣传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反对家庭暴力的意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区的稳定和谐。
综上所述,家庭暴力作为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正在愈演愈烈,要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必须正确认识,理性思考,尽快建立反家庭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公众树立性别平等的正确舆论导向,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保障受害女性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健康和睦,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3―237.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政治传播;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创新社会治理”,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而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我国自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必要性。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治理研究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能性。更为主要的是,一直以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倍受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政治传播视角探讨贵州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1 社会治理中政治传播的重要作用
在政治学领域,治理一般指国家治理。学术界对于“治理”的界定大致有三种:“社会中心论”者认为治理是一种自组织,它不需要国家和市场干预;在“国家中心论”者眼里,“治理”的意思与“政府或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相同;“合作主义”者将“治理”视为国家与社会间的有效互动或“协作方式”。综合这三种界定,本文将治理界定为一种理念,其要义是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多元化和平等性分工与协作、具有抑制和稳定的目标以及通过协商的方式灵活参与其中,并自觉认同和遵守决策等,目的在于发现并确立公共理性。按照学者们的观点,治理涉及“治理的有效性”和“治理的合法性”、“两个基本问题”或两个重要维度。其中“治理的有效性”派生出“有效治理”和“无效治理”,“无效治理”又有“相对无效治理”和“绝对无效治理”之分。在这些内容当中,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有效治理的实现”以及如何解决“无效治理”两个方面。
国内外学者们认为,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国家、社会与市场间的分工与协作”。要实现此类治理,“对称的信息”是基础,“组织机制”是有力保障,各参与主体间的“耦合”及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关键。可见,政治传播在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传播具有“双向传递”信息的特点,涉及到政治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两个过程,社会治理与政治传播的有效性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即有效政治传播是有效治理的基础,无效治理产生的根源在于无效的政治传播。
2 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状
2.1 贵州民族地区的社会特点
2.1.1 民族成分复杂
贵州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其少数民族成分个数居全国第二位。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大,民族特色鲜明。
2.1.2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从2015年的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看,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与绝大多数非民族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低、高科技产业不发达上。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地形复杂、信息闭塞等的限制,且存在人为排斥工业化及现代高新产业发展等情况,其农业至今仍基本处在人、畜力耕作阶段。
2.1.3 社会维稳难题多
继瓮安时间之后,贵州省虽未发生重大暴力流血事件,但其地处西部且与事故多发的云南省毗邻,云南省的“3・1”火车站流血事件的传播或多或少会对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成为区域维稳工作的强大阻力。而且,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民族成分复杂,与之相对应的宗教成分也复杂而多样。近年来,虽然全省继续加大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但非法宗教活动给民族地区的社会维稳所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巨大。
2.2 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
2.2.1 网络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越来越成为搭载本民族文化、向外界推介本民族的良好平台。在此引领下,贵州省的许多少得褡逡芽始利用网络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甚至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等。但是,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给贵州各少数民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其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一些通过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会造成民众心理恐慌等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
2.2.2 各民族千差万别的宗教、习俗、禁忌也给社会治理增加了难度
贵州省各少数民族之间在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习俗,贵州苗族村寨的寨老――德高望重的人物至今仍然在村寨中享有盛誉,被村民称为“能干人”。寨老因具有公正、诚实、稳重、孝顺等种种值得称颂的品德而受到村民的佩服和尊重,也往往理所当然的成为民众的主持公道者。这种传统的“人治”是“法治”的有效补充,在村支两委成员在村长和村支书没办法解决问题时,寨老会出面调停或解决。因而,在“人治”是“法治”出现冲突时,往往会使社会治理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另外,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和禁忌也不能一味地取缔,如苗族有信鬼神的传统。这样的民族传统往往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关联,取缔了这种习俗就等同于否定其民族,也会给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麻烦。
关键字:网络语言 不文明 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保辉(1979―),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杜君楠(1982―),男,河北蠡县人,保定学院助教,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规范的、科学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种文化的纽带。语言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1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个小的群体。它尽管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但是它与现实语言也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规范。然而,“现在我们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文明”,2如今的网络充斥了不少粗俗、轻佻的语言。例如:
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QNNND(去你奶奶的)、SB(傻逼)、NQS(你去死)、SJB(神经病)、东方不败(不男不女)、469(死老狗)、0748(你去死吧)、0487(你是)、BT(变态)、@%&$$%&(骂人的话),还有嘲讽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
从上文的统计调查中,我们看出,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时的痛快,不顾及历史积淀和词义关联,对词语进行随心所欲的无原则的联想或缩写(这并不是创新),其结果是生产了一大堆的语言垃圾。TMD,NND,(太刺耳,不便多举),这些浓缩的骂言,是标准的语言垃圾,是正常语言中垃圾的异化,如果让这样的语言不停的跳跃在屏幕上,或者是挂在大家的嘴上,进而再成为印刷品,那简真是语言的灾难,世界真的会让人愕然了。那么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呢?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不文明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时,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他们产生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的倾向。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使大学生的成长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他们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贴心朋友,反而给大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他们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大学生不得不去寻求其它的出路,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二、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客观因素
网络空间使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取决于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虚拟情境的特征。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象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种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个人身份、及社会地位等都被淹没,人自身也成了数码存在。因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约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空间。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丧失殆尽,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
三、家庭、学校与社会在面对网络语言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重要因素
面对网络的冲击,他们的反应显得苍白无力。有不少的教师不理解学生文章里出现的网络语言,还有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对待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许多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大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而且有些家长在电脑、上网方面还得向孩子请教,至于网上传播的什么内容,孩子们交流什么主,如何进行交流,怎样有效监督他们的网络语言,他们无法及时全面掌握。而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在传统德育模式的主导下,学校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大学生。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并重的地位,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该以语言文明为前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荆莉.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5)
[4]朱萍.网上聊天语言的特殊语境和交际特色[J].语文建设,2001,(8).
[5]徐峻蔚.青少年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05,(9).
摘 要 在体育课上,时常有学生态度消极,厌学、甚至抵触情绪的现象发生,主要表现为假装生病,借故请假甚至顶撞教师。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给出一些对应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育 消极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表现
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非常有利于身体的发育。但是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出现消极厌学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再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尤其是女同学因为生理性的原因,而忽略了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
二、消极情绪根源探究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内因
1.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第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惰,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在教学中,内向型和抑制型的学生在学习中,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学习体育会产生信心不足,造成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外向型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缺乏进取,学习中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不良的消极心理。第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2.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是造成初中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主要因素。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外因
1.“应试教育”“重文轻武”思想作祟。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学校的领导将学习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使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体育在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削弱。“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他们不顾一切让子女升学、成才,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
2.家庭教育影响。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被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小胖墩”比比皆是,一些简单的素质练习都完成不了,回家还要抱怨,有的家长就会心疼的不得了,竟然想老师申请让孩子少参加体育锻炼或者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单亲家庭的孩子情况就更为复杂,可想而知,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未来是怎样。
3.现代网络游戏的危害。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展迅速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里,整个精神都被五彩缤纷的情节吞噬。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游戏主要以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昼夜盯在电脑前,影响健康,摧残身体。
三、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端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指挥学生这样做,或者安排学生做那样的练习,一副命令的口吻,高高在上的样子。学生嘴上不敢说。我们学校对体育老师的要求就是与学生一起做练习。其实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也希望在老师面前不经意地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需要。
(三)揣摩学生心理,和同学们做朋友
初中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姓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很难揣摩,但是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就必须做到“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迅速地做出反应,明白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变化。
(四)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很多,在这里涉及到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加以认真落实,从个体差异,身体健康水平,身心理需要等多个角度认真研究学生,合理地选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从网络世界中吸引出来。
四、结论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消极厌学情绪,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知道学生的内心需求,优化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2001.5.
[2] 季浏,符明秋.当代运动心理学[M].西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网络围观 概念 特征 作用
关于网络围观,目前学界尚无人给出学理上的界定。分析发现,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在依据网络逻辑构建的虚拟社会场景中的常见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在网络匿名性、“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下,网络围观通常会显现出道德与责任的缺失,进而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正因如此,目前国内通常以“网络暴力”来泛称一些网络围观现象。然而考察发现,网络围观在时下中国的特殊情境中,有时也会彰显其积极的建设作用,仅从“暴力”的维度来概括是片面的。
网络围观概念的提出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现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架构,而且事实上建构了一个“超真实”的“虚拟社会”。人们通过延伸的感官以真实的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到这个新社会场景的建构之中,演绎出各种新兴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围观即是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网络围观现象。近年来,诸如“孙志刚事件”、“芙蓉姐姐”、“虐猫女事件”、“铜须门事件”等一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维度的思考。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事件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首先,这些网络事件均发生在网络媒体构建的虚拟社会场景之中;其次,在这些网络事件中,网民是以一种延伸的视觉参与围观,同时发表言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再次,有时围观这些事件的网民会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事件主体的态度,比如对当事人的声援、救助或是恐吓、骚扰等,进而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例如在“孙志刚事件”中,围观者以极高的热情表达对正义的追求,由于事件主角的平民角色和悲剧基调,围观者中坚持正义的理性支持者取得优势地位,他们不仅在虚拟世界的围观中表达对孙志刚及其家属的同情与支持,而且将这种情绪延伸至现实世界中直接的帮助,最终促成了该事件的解决,并迫使一部法律被废止。在这场“拔刀相助”的侠义式围观中,围观者及其言行表现出的建设性作用最为充分。这种围观超越了传统现实的围观表象,实现了围观者心灵与行动的双重互动,并最终汇集成一股改变事态发展的力量,形成了虚拟世界的一种奇妙景观。
网络围观的界定及分类。网络围观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质架构和网络化逻辑的基础之上,以延伸的视觉形成的虚拟围观现象,围观者在网络空间对被围观者进行话语评判,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网络围观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网络围观的主要特征是围观者观而不语,我们将其归为虚拟静态围观。比如平时网上看新闻、泡论坛、看影视视频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网络围观,在这种围观中,围观人数一般较少,围观者大多不发表或极少发表言论。这种围观由于不会产生激烈的话语论争和现实影响,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也不将其列入讨论之列。第二个层面的网络围观的主要特征是围观者既观且评。在这一类围观中,围观者通常会在一定的虚拟场景内(通常是BBS论坛)针对客体展开激烈的论争,但这种围观只停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围观者的行为不会延伸到现实生活。我们称这类围观为虚拟动态围观。第三个层面的网络围观是影响最大的一类。其主要特征是围观者既观又评且行。换言之,围观者不仅在围观客体的过程中发表言论,而且其情绪会跨越虚拟的网络世界,以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对围观的客体造成影响,我们将这类围观界定为动态围观。在动态围观中,一部分产生破坏作用的围观被人们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围观的三个层面可以相互转化。一般的网络围观都会有一个静态的过程,随着围观人数的增多,围观形势越来越严重,虚拟的静态围观逐渐转化为虚拟的动态围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化为动态围观;同样,一个动态围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并最终演变为虚拟的静态围观。
网络围观的特性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社会景观。综合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网络围观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几个特点:
自发的虚拟现场围观。首先,网络围观是发生在以互联网为物质基础的虚拟的网络场景之中,围观者没有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然而,这种参与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因为在网络中,围观者的内心是敞开的,想法是有形可见的(通常表现为围观者的跟帖)。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这在传统“安身立命”、“明哲保身”“少管闲事”思想占主流的现实围观中很少出现。其次,网络围观具有自发性。所谓自发性,即“自我生发之意,自我生发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譹?訛。网民参与网络围观的行为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行为。这种自发性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社会的诸种经验、习俗、惯例、语言和道德等要素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支配、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本身……”?譺?訛。更直接地说,其实“并不是人控制着文化,而是文化控制着人”③,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使得围观“看热闹”成了中国的一种社会常态。于是,位于不同节点的个体闲暇时会在流动的网络中游走挖掘,自发寻找那些足以引发兴趣的围观客体,一旦发现便不假思索地参与其中。
此外,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网络的匿名性提供了自由真实表达的背景和平台,放大了(或在心理感觉上实现了)渴求自由的人类内心追求,压抑的自由表达欲望得以释放。这也是自发围观的一个重要动因。
无组织的群聚。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有组织的行为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且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而自发参与围观的网民“大多是彼此无关的个体,在散场后便四散而去,消失于茫茫人海”⑤。网络围观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不言自明,……他们彼此站在一起,仅仅这个事实,并不能使他们获得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点”⑥。通常一个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个节点的网民聚拢在一起的磁石,而这些围观者则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铁屑,彼此孤立,互不相关。
这种非组织的群聚有时也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其原因是这种群聚中存在多个“心理群体”。围观者虽然分布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但“……成千上万孤立的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⑦,这些心理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它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讁?訛。因此,当网络围观中的这些“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是网络围观有时产生破坏作用的重要原因。
情绪性和可能的破坏性。心理学研究认为,虽然情绪能够在意识中呈现,个体也能够感受到情绪,但情绪多是自发的,而且个体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加以控制。特别是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便获得了一个集体心理,这使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个体单独时完全不同”?輥?輮?訛。网络实际上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类群体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也会推动虚拟的动态围观转变为影响客体现实生活的动态围观,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从而显现网络围观破坏性的一面。在“虐猫女事件”、“铜须门事件”和“姜岩事件”中,少数围观者出于对当事人的不满,直接对当事人进行骚扰、恐吓,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而且对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伤害。“姜岩事件”中的两位主角不仅辞去了工作,而且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精神疾病;2007年1月,一位26岁的女歌手不堪忍受网友的话语打击而自杀;2008年10月,韩国名星崔真实,同样也由于无法承受网民谣言的巨大压力而自杀。网络围观的破坏性可见一斑。
短暂性和复发性。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是由围观者决定的。一旦失去了围观者,网络围观即告终结。短暂性是流动网络与浮躁心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它不同于现实围观的“一哄而散”,因为被围观者仍然会以“展览物”的形态存在于“现场”。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尘封已久的“朱令事件”曾在1995年于网络,后于2000年、2006年先后两次成为网络围观的热点。网络围观的复发性显现出网络的张力和弹性逻辑,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有时会激起网民新的兴趣,时空得以延伸,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非主流的哄客心态。哄客心态,即是怀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心理围绕在围观客体周围的起哄、看热闹的心态。哄客心态并非所有网络围观的主流,但却是常见的围观心理。特别是在对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围观中,哄客心态常常会成为主流心态。学者朱大可认为,哄客是那些渴望民间丑角诞生的娱乐群众,他们对每一个自我献身的“呕像”做出热烈反响以期从他们那里榨取最大的娱乐价值。其进一步将哄客划分为三类:笑客、赞客和骂客。笑客是以娱乐自身为特征,赞客则对围观客体报以欢呼和掌声,这两部分群体不会对围观客体造成任何伤害。而以嘲笑和谩骂为武器,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尺度、用语言去斥责反对者的骂客则是围观客体的杀手。
现实围观中,由于围观者直接暴露在现实世界中,心理负荷使围观者更倾向于做沉默的旁观者;而在网络围观中,匿名性保障的安全减少了围观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更多的个体倾向于表达真实的心态,他们或笑、或赞、或骂,从而形成了网络围观的哄客心态。
网络围观的作用
传统话语中,网络围观始终是消极的和破坏者的形象。应该承认,网络围观无论是对被围观者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冲击和影响,然而其积极的建设作用亦不可低估。
第一,网络围观的建设作用。
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中国法制尚不健全的当下,网络围观起到了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完善的积极作用。在“孙志刚事件”中,围观者话语关注焦点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从“孙志刚事件”本身转移到收容遣送制度,论争过程把原收容遣送制度的种种弊端暴露无疑;围观者对法律更新迟缓表现出的愤慨对权力精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并最终导致一部法律的废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
网络围观是网民了解社会动态并从话语论争中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较之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更加丰富的网络 媒体已经成为网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无法在传统媒体上被关注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中出现,使人们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社会。不仅如此,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在“真理”与“谬误”的论战中彰显了理性的力量,既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性养分,也会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地波及和震撼许多浅薄无知的内心。
第二,网络围观的消极作用。
网络围观中,被围观者不仅面临隐私可能遭到暴露的危险,而且还必须承受激烈话语带来的精神重荷。而当虚拟动态围观演变成动态围观之后,被围观者更要承受现实的种种不可预知的影响。“姜岩事件”中,被围观者的隐私信息被网民公开,被所在单位暂停工作后被迫辞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不仅如此,来自网民的恐吓和威胁也使此事件的当事人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出现精神抑郁,最终只得拿起法律武器来抵挡围观者的进攻。“民众狂热而非理性的群众暴力行为,是这个事件的根源所在。人民高呼着正义的口号,用某种极端甚至野蛮的方式,在精神上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摧毁,当这种‘群众暴力’发泄在了错误对象上时,所酿成的悲剧会是非常可怖的,足以将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彻底摧毁,甚于对肉体的损害”?輥?輰?訛。正如卢梭所言,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伪正义。
网络围观有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大规模的围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引起民怨的积聚而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特别要注意的是围观中存在各种“心理群体”潜流,如果任由情绪在这种群体中感染和流言在这种群体中传播,很容易导致虚拟的“心理群体”演化为现实的社会集合行为,从而对社会和谐与安定产生破坏和影响。比如在“海艺事件”中,愤怒的围观者直接来到当事人所在单位进行抗议,影响了该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于虚拟世界,并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建设作用,也要重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大监管力度和立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注 释:
①吕俊华:《为自发性正名》,《百科探索》,1995(7)。
②董冰:《自发性刍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③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④百度百科:2008-07-1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688236.html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传播媒介与受众间的壁垒,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消融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使传受双方站在平等的对话平台上,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媒体林立
传统的大众媒体作为传媒机构,基本上属于组织和大众共有,受众几乎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需要的新闻,更谈不上发表。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聚类的碎片化信息,不同特点的受众在新媒体上自成群体,共享群体内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受众自己成为媒体信息的建设者,他们通过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自己喜好的信息。互联网上自媒体林立,参与传统媒体的竞逐,受众的个性化得到彰显,人们主动设定和接受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新媒体唤醒了受众传播信息的本能,形形的自媒体信息传播站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
2.信息选择增多
传统媒体典型的特点是主导受众型,而新媒体则是受众主导型。借助于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们既可以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可以主动地信息,可以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参与讨论或者投票活动。这些改变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受众参与信息的需求;受众的信息选择增多,既可以通过专业新闻机构,也可以通过网民的自媒体,还可以在自由的互动中获得信息,信息多样化成为新媒体的标签。
3.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牢牢保持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表现形式,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和视频,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数字技术支撑下的信息存储功能满足了新媒体整合各类信息的需求,非线性的信息结构模式使得用户按照个人的喜好获取信息,并选择各种感官的信息表现形式。
4.时效性的信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24小时畅游新媒体成为现实。新媒体强大的后台信息程序,能够迅速捕捉到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并对此作出反映,特别是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用户所到之处的见闻借助于微博便传播开来,时效性被进一步凸显。
5.高强度的互动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具有用户自媒体属性的媒体形态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平台。所有新媒体的参与者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是发声者,影响着平台上的其他用户。多对多的交流形态、标签化的信息聚类使得用户自发细分、畅所欲言。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为新媒体的信息整合而变得更易寻找,各个层次的网民因为匿名、开放变得敢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袒露心迹,这种平等开放的互动性成为新媒体特有的现象。
二、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风险
新媒体的匿名性、开放性为社会结构的重构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诸多迷思。在这个虚拟平台上,汇聚了各个层次的网民,他们的声音不断壮大,由其构建的舆论场在转型期此起彼伏的舆论中继续起着放大、扭转甚至颠覆的作用。从播放媒体时代到去中心化的交互媒体时代,舆论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并且融为一体,网民相比于旧媒体的受众,在心态和行为上呈现出新的特征,享受着更多的自由。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正在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言论环境,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参与工具和渠道。新媒体为网民构建的自由言论环境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繁荣景象下,各种社会风险也暗藏其中,并深刻震荡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目前新媒体传播现象的社会风险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领域。网民滥用新媒体的自由环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等问题,导致了网络社会传播风险的增加,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打破道德底线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网络暴力的出现是发帖者、跟帖者和网络看客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违背社会公德的发帖者传播信息,汇聚网民的眼球;缺乏自我判断力的跟帖者疯狂转发传播;好奇心强烈的网络看客促进了相关事件点击率的提升。于是,成千上万口诛笔伐的网民对事件当事人的精神摧残不断高涨,自由表达言论的权利在这里被异化成支持“道德正义”的伪军,社会道德底线被破除殆尽。
其二是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谣言。正如现实中的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一样,网络谣言以其快速广泛的传播效力影响着舆论的走向。网络谣言的者为了赢得网民的注意,不惜捏造突发事件、涉及名人公共领域的话题性事实,以博得网民的同情或认可,其他网民因为对事实的判断能力有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量转发评论,谣言便在新媒体上不胫而走。近年来,影响比较广的网络谣言如“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等,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恐慌,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三是网络水军充斥。网络水军是近年来衍生出的职业,属于网络营销的进阶。网络公关公司雇佣网络水军为他人或企业发帖回帖造势,从而获得其他网民的注意,营造话题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很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进行网络营销,达到宣传推广产品的目的。但是,由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网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水军这个群体的素质。事实上,网络水军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他们可以为幕后的商业企业迅速地捏造恶意信息并打压竞争对手,也可以为商业产品恶意提高人气,吸引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更加严重的是,无良的网络水军受雇于国外别有用心的机构,不断在互联网上攻击性信息和制造谣言,激化网民间的矛盾,进行网络文化渗透。
这些新传播现象严重玷污了网络环境,极易放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风险也随着新媒体对信息的聚集扩散效应在网络上不断蔓延,并折射到真实生活中,对社会、个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因此,面对新媒体中的新传播现象,新媒体管理者们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规避社会风险的升级。
三、新传播现象的社会风险规避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他们在新媒体上找到了体现自身权利的载体。但畅所欲言的背后便是网络言论繁荣下的社会风险,无论是从真正保障人们的自我权利角度上,还是为了净化网络环境,规避网络社会风险都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规避网络社会风险,在管理层面上可以采取的对策是:
第一,立法先行,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目前,我国网络立法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尚有距离,一些网络新传播现象在法律层难以圆满解决,因此,现阶段加快推进我国网络法制建设,确立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是规避网络社会风险的根本保障。
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力,网民在新媒体上追求自我权利的同时,又会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而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也必然更加理性,能有效地消除恶意中伤、谣言诬陷等现象的发生。法律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明确网民在网络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严重触犯网络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依托于网络法律法规避免网络不良舆论带给当事人意外伤害。
第二,建立舆论引导和网络快速反应机制。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信息,政府机构作为强有力的管理者,应自觉居于主导地位,在借助法律管理网络舆论的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密切关注网络事件发展的进程,及时相应信息,用正确真实的信息引导舆论。创立开放性的网络信息管理互动平台,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及时与网民沟通交流,引导网民的言论朝着积极、真实的方向发展,将可能的社会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网民,积极参与网民的互动讨论,甄别不实信息和恶意中伤的网络舆论,实时过滤、筛选和纠正信息,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增强网络自身对不良信息的抵制。
第三,重视网络问政,提供民意宣泄渠道。网络谣言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够透明有关。网络使用门槛比较低,我国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网民很容易被他人左右,进而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对网络不良舆论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贫富悬殊,竞争激烈,人们必然积攒有怨气和不满,当无处宣泄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便找到了网络这个匿名开放的平台。网络宣泄成为网民诉说愤懑的方式,为网络不良舆论导致的社会风险埋下了隐患,因此,开放网络互动平台,主动问政,可以疏解情绪。
与此同时,提高网民素质尤为重要,提高网民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需要让多元的网络观点启发民众理性思考,通过合理的沟通舒缓和解决人们的困境,避免矛盾在网络上激化。
第四,有限实行网络实名制度。新媒体负面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网络匿名性,人们敢于放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去考虑这些见解会给社会带来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实名制成为一条有效解决途径。不可否认,网络实名制确实是规避新媒体中传播现象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特别是网民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功能将会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