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主义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源自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开始在我国社会突显,消费主义目的不只是为满足人自身实际的需要,而更是一种追逐物质的欲求。消费主义思潮已经对对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它引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和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使人陷入拜物主义的困境。为杜绝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应该通过法律约束和道德引导,从而确立生态、文明、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符号消费;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人生重要目的价值观念和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消费主义思潮的根源在于资本追求增值的天性,在消费主义所构建的符号世界里,人被编码成没有判断力的消费者,在过度消费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价值认同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可以说,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虚假”的物质欲求,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呈现环境和生态危机
由于工业社会的现代生产模式,一定范围内导致环境和生态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刚刚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的中国,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王宁在其《消费社会学》一书中,从消费和生产的角度,精辟而全面地概括了消费享乐主义是如何给能源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第一,消费享乐主义导致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竞相攀比,从而导致了抽象的需要能力的形成和不断提高,为日后“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消费享乐主义还引发了对时尚流行产品的追逐,人为地提高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率,使得产品使用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浪费了大量能源和资源。第三,消费享乐主义非常重视商品外观的美感和符号象征意义,这使得商品成本因过度包装而不断增加,造成大量资源浪费。[2]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需要,但消费主义思潮这过度的物质诉求是以浪费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
(二)消费群体间公平性缺失,社会危机显露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多的是消费其符号价值。在这种虚荣的社会心理作用下,大众对名牌产品和高档产品的消费趋之若鹜。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攀比,高收入者努力保持其领先的消费优势,不断引领新的消费潮流;而低收入者则拼命效仿富有阶层。[3]在这种消费观念的恶性循环下,引发的是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有的人为了在炫耀性消费中争得一席之位满足其消费欲望,不惜透支、负债甚至做违法犯罪的事。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消减了人们对理性价值的追求,具体表现为社会公德心严重缺失:如三聚氰胺、地沟油和毒胶囊事件,这些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背后都是非法商贩们昧着良心干事,为了拼命赚钱,漠视法律,无视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三)消费主义思潮给人自身带来的困境
在消费主义社会,商品所创造的商品“符号价值”,使得消费不再纯然属于一种满足实际需要的自主,而是陷入各种欲望追赶之中的非自主。[4]事实上,消费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健康自由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消费主义的全面影响下,消费主体被异化成了“消费人”,消费主体被消费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所控制。人们就变成了欲望消费—追求消费—欲望消费的“单向度”的人。[5]学者王岳川尖锐地指出:消费本身成为幸福生活的当代兑现,进而成为人们互相攀比、互相吹嘘的话语平台,从而丧失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丰满的社会存在关系,成为全面的商品拜物教的教徒。2008年上映,收视率颇高的电视剧《蜗居》,以贴近现实生活的眼光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中的很多人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拼命赚钱——花钱(不够花)——还得拼命赚钱。在这个单调的却周而复始的生活怪圈里,人们变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温馨的亲情被忽视,甜蜜的爱情被丢掉,真挚的友情被遗忘。我们的社会生活被消费主义怪圈包围,原本充实而宁静的精神家园已经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下。
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对策
我们要克服消费主义思潮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在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法律约束、伦理引导两个层面着手:
(一)国家应制定引导民众合理消费的政策
我国消费主义突出表现在,富有者引领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空虚;一般消费者盲目追赶,生活压力大大增加。我国贫富差距较大,人们消费水平不一致,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民众消费的消费行为。第一,税收上调节收入分配,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经济收入水平是导致人们消费水平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只有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使富者减少奢侈性消费,同时提高其他民众的消费水平,从而减少社会冲突。第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缩小贫富差距。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起步期,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发挥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第三、对高档、名牌等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调节分配不公.高档、名牌等奢侈品耗费社会资源更多,过度注重包装,所以应通过高额税收来限制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消费。第四、通过立法严格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次性消费品带来的方便背后,是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堆积如山的垃圾,这将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在宣传引导公民少用一次性消费品的同时,还应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社会应加强消费伦理道德观的教育
消费道德观的教育在形式上应该讲求多样化,在内容上讲求实效化,要与时俱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第一,开展传统勤俭节约消费观的教育。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水源、草场、矿藏等人均占有率比较低,所以勤俭节约的美德更是要大力提倡的。第二,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消费观教育。科学可持续消费观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尽量减少无效消费、非理性消费,减少消费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更好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第三,提倡休闲生活方式,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休闲主义生活方式是指在休闲的环境中以休闲的存在方式、休闲的精神状态从事各种休闲活动 [6]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们可以在不花费大量金钱、不使用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情况下过高质量的生活。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欢乐家园,为人们构建起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从而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和皈依。(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45.
产业调整的背后是应对消费型态的回归
实际上,很早开始,一些地板小厂就已经完成了地板品类的综合布局,只不过由于规模小,未对整个地板行业产生关键性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综合化趋势是随着一线品牌的品类格局调整开始的。地板各品类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以往纯粹的品类代表品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泛品类的规模竞争。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几大传统实木地板一线品牌,其强化地板销量都已远远超过实木销量。
实质上,此次产业品类覆盖调整的背后是地板产业应对消费者消费型态的一种需求满足的回归。以往,地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拼的是企业资源的先发优势,一开始做什么品类,就坚持到底,努力追求做专业化的品类代表,然而,作为“低关注、高参与”建材家居业一份子的地板,消费者从一开始是没有清晰的品类划分概念的,木地板整体是作为一个大类呈现在消费者购买清单中的,装修前费用预算意识的导向作用,使得消费者头脑中只有一个概念:以最合适的费用买到最具性价比的地板产品。于是,定位狭窄的“拥有南美大森林”的广告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买得起的好地板”的泛品牌诉求。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随着消费型态中消费者认知这根“指挥棒”而舞动的。
瑞辅盛特营销咨询认为,从地板产业化开始以来,按时间先后顺序,行业消费需求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基本装饰需求、个性装饰需求、风格需求、产品核心功能需求。
在基本装饰需求阶段,木地板产业作为一门新兴行业,能满足与其它铺地材料差异化的基本装饰需要,因此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更快地引进相关技术或产品,谁就能抢占品类先发优势,一些具有诸如进口地板国内商或木材贸易商身份等天然条件的企业在那时脱颖而出,圣象、富林就是那个阶段强化地板与实木地板的代表品牌。
随着产业发展的日益成熟,竞争厂家之间的初级价格战(当年四合与圣象的竞相价格拼杀名噪一时),结束了强化地板价格高于实木地板的短暂历史,也使得木地板产品的供应日益丰富起来,在家居系统匹配观念和现实条件尚不具备状况下,日益增强的购买力使得消费者对地板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喜好的行为,菲林格尔就是以对丰富花色的独占和“只要你喜欢”的品牌诉求开启了一个满足个性装饰需求的新时代。
在地板消费需求转向风格匹配的时候,房产建筑、家居搭配的各种主义早已风行了好几年,作为房产下游产业的地板行业也日渐主导起巴洛克、洛可可、美式原味、简欧等风格产品设计,以作为对产业链之间的上下呼应,更加注重与建筑、家居内饰的风格化匹配成为这一阶段地板行业满足即时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
那么,当地板行业在风格匹配上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无差异时,谁又将主导下一阶段的营销方向呢?瑞辅盛特营销咨询认为,地板行业将沿着类似于家电业成熟化阶段的营销轨迹,将品牌之间对消费需求满足的竞争演变成为成熟产品的核心差异化卖点竞争。在满足风格匹配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一些具有明显优势且带有关键突破性的差异化产品将主导各自领域的竞争走向,诸如美的的变频空调,美菱的保鲜冰箱,世友的钛晶面抗刮擦地板等,地板行业又将回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差异化产品功能竞争时代,而这些能够提供行业突破性解决方案的功能性产品又将给各自品牌打上深深的功能烙印,品牌功能化为消费者在选择该品牌时提供一个足够有力的“目标-满足”产品心理暗示,诸如“新鲜的美菱的”、“买变频选美的”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差异化产品功能一定要是核心的,最好是关联到曾被行业普遍忽视或是被认为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最为有效,如钛晶面地板就是因为解决了一直被认为是实木地板“固有”缺陷的娇贵不易打理这一难题,而被市场所普遍推崇和追捧,耐磨耐刮擦也因此成为了世友地板的品牌代名词。
当然,除了要关注行业消费需求变迁的同时,主导下一代地板营销方向的,还有对下一代主力消费人群独特消费型态的研究。
地板行业新消费型态洞察
不只是地板行业,现在几乎是所有民用消费品行业都将自身营销的关注点放在了对下一代主力消费人群消费型态的探索上。80后成家立业带来的买房潮,使得他们日益走进地板行业营销研究的视线。思想开放、行为中庸是这一群体在新消费型态中体现出的最主要特征。
一般而言,地板消费作为家庭装修中的最后环节,大多数家庭装修进行至此,花费多多少少已超出预算,这时候80后行为中庸的消费特征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费用角度考虑选择不同铺地材料搭配的分区域使用(地板+地砖、实木+强化等)或直接使用性价比高的强化地板,是该群体地板产品消费的主流,这一特点对地板企业营销方式在不同品类搭配等价值点选择上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80后新的媒体接触习惯使得其购买决策呈现出新特征,其决策链过程大体为:从网络获取详细产品信息 形成备选名单 利用节假日时间前往建材城实地考察 网络再次核实形成两至三个品牌的购买意向 持续关注目标品牌信息 形成购买决策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循证医学;Meta分析;新辅助化疗;生存率;前瞻性研究
Evidence based medical research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III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o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III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Methods Domestic and overseas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with evidence based medical research method. Correlativ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1, 3 and 5 years survival rate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group and surgery alone group were meta analyzed according the acquired data. Results Total 12 domestic and overseas literature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ditions were detected. Meta-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and 3 years survival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ut 5 years survival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5 years survival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en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were meta analyzed alone.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alone to long-term survival rates of III stage NSCLC patients were still not definite. We still need more multicenter and large sample prospective random control studies.
【Key word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meta analysis;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survival rate;prospective study
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多学科治疗中化疗占重要地位,可分为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1]。新辅助治疗主要对象为局限性广泛期患者。辅助化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但1995年Meta分析显示辅助化疗无益于生存率[2],然而在2003、2004年ASCO会议上Le Chevalier、Winton、Strauss[3~5]报告的3项大样本随机研究提示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NSCLC的生存率。本研究通过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对Ⅲ期NSCLC的新辅助化疗对患者远期生存影响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复习国内外文献,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1.1.1 外文文献 检索工具采用在线PubMed,网络地址:ncbi.nlm.nih.gov检索时间不限制,外文检索策略见表1,表2。 表1 外文文献检索策略 表2 外文文献检索策略 两种检索方式共获得相关研究文献37篇(不包括综述),对文献进行复习后,符合条件的文献共5篇。
1.1.2 中文文献 检索工具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策略见表3。表3 中文检索策略
1.2 统计分析 采用Meta分析专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r 4.2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相关研究文献[1~14]来源情况 见表4。
2.2 相关文献研究数据 见表5。表4 相关的文献题录表5 相关文献研究数据说明:S直接手术组;CS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对于只提供百分比的文献,按照100例折合计算。
2.3 Meta分析结果 根据获得的文献数据,分别对两种疗法的1年、3年和5年生存情况进行Meta分析。
2.3.1 两组患者1年生存期的Meta分析森林图 见图1(略)。 图1显示7个中有7个研究的95%可信区间横线与无效竖线相交,表明该研究结果认为有7个关于辅助化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治疗NSCLC对患者1年生存期影响无差别。
Meta分析结果显示:7个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7.17,P=0.31),合并效应量WMD采用固定效应模型,WMD的合并效应量(total)为1.09,其95%CI为(0.83,1.44),合并效应量的检验(test for overall effect)Z=0.65,P=0.52。根据此分析结果,可认为辅助化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治疗NSCLC对患者1年生存期影响无差别。
2.3.2 两组患者3年生存期的Meta分析森林图 见图2。
图2显示11个中有5个研究的95%可信区间横线与无效竖线相交,表明该研究结果认为有5个关于新辅助化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治疗NSCLC对3年生存期影响无差别;另6个研究的95%CI的横线落在无效竖线的左右两侧,表明该6个研究认为两组结果有差别。
Meta分析结果显示:5个研究结果与另6个研究结果不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52.92,P
2.3.3 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见图3(略)。图3显示10个中有7个研究的95%可信区间横线与无效竖线相交,表明该研究结果认为有7个关于新辅助化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对患者5年生存期影响无差别;另3个研究的95%CI的横线落在无效竖线的左侧,表明该5个研究认为两组结果有差别。
Meta分析结果显示:7个研究结果与另3个研究结果不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276,P=0.003),合并效应量WMD采用固定效应模型,WMD的合并效应量(total)为0.61,其95%CI为(0.48,0.77),合并效应量的检验(test for overall effect)Z=25,P
2.3.4 国内研究两组对患者5年生存期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见图4。(略)图4显示6个中全部研究的95%可信区间横线与无效竖线相交,表明该研究结果认为新辅助化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治疗NSCLC对3年生存期影响无差别。
Meta分析结果显示:6个研究结果间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χ2=7.71,P=0.17),合并效应量WMD采用固定效应模型,WMD的合并效应量(total)为0.94,其95%CI为(0.62,1.1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test for overall effect)Z=1.17,P=0.24。根据此分析结果,可认为国内研究,两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5年生存期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临床流行病学是循证医学(EBM)的基础,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应用。Meta分析作为一种新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和手段,已为临床医生实践、医疗卫生决策者及其他用户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临床研究依据,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研究依据,促进了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被认为是当前和未来20年间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发展趋势[15~19]。
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或诱导化疗,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这一阶段的术前化疗,反应率为39%~82%,切除率为51%~88%,病理完全缓解率为0~11%,术后死亡率为0~17%,中位生存时间12~21个月。其最大的收获在于说明了这一综合治疗模式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20]。
1994年报道的2个前瞻性随机研究,是可手术的ⅢA期NSCLC术前化疗的经典之作。Rosell[2]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们均认为新辅助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
1998年和1999年上述2个研究单位相继发表了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结果,引起所有关注肺癌研究的学者专家的高度兴趣。Roth[3]的结果显示,术前化疗组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3%和36%,而单独手术组则只有19%和15%。术前化疗改变了可手术的ⅢA期NSCLC的自然史,因而,可手术的ⅢA期NSCLC再也不能采用单独的手术治疗的模式了。
Rosell等[5]对他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7年的随访再评价,术前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0%和17%,单独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总的3年生存率为5%,没有5年生存率(P=0.005)。这一结果强烈提示,即使是术前的短期化疗,也有益于改变CT上的N2肺癌及估计仍可手术的ⅢA期NSCLC的自然史,这一结论基本与Roth等的结论相一致。
国内最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大样本观察新辅助化疗加手术和直接手术对患者疗效的差别的研究见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心外科周清华等[8]报道的624研究,结果发现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为73.57%(231/314),病期下调率为43.63%(137/314),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15.92%(50/314),手术切除率为97.69%(296/303),手术死亡率为0.66%(2/303),新辅助化疗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5%、67.46%、33.9%和29.34%,先手术组1、3、5、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87.53%、51.54%、21.9%和21.64%。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对数秩和检验,术前新辅助化疗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随后的多个临床中心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李强等[9]在1990年1月~1995年1月期间对137例Ⅲ期NSCLC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77例分为试验组,接受以CAP(CTX+ADM+DDP)、EP(DDP+Vp-16)为方案的短程术前化疗1个周期,然后进行手术治疗;60例被分为对照组,先行手术治疗。结果发现接受短疗程化疗的试验组患者的病期下调率为8.9%,手术切除率试验组为97.4%(75/77),对照组为96.7%(58/60);两组在手术并发症、死亡率、术后生存质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短程化疗试验组术后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5.5%、23.3%和1.3%;对照组为63.3%、43.3%、21.7%和1.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10年生存者。提示术前短疗程化疗不能明显下调Ⅲ期NSCLC的病期,术后也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第三军医大学的姚珂等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了456例患者,结果发现新辅助化疗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7%、52.99%和31.8%;对照组分别为69.82%、41.44%和22.97%。试验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为了总结国内报道,得到一个一致性的结论,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分别对1年、3年和5年生存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的Meta分析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1年、3年生存期影响差异无显著性,而对5年生存期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期。而将国内几家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仍然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
从本次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的综合分析来看,我们国内尚不能确定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还需要进行多中心、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得到符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较为普遍性的结论,用于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Rosell R, Gomez-Cordina J, Comps R,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plus surgery with surger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1994,330:153-158.
2 Roth JA, Fossella F, Kamoki R,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with surgery alone in resectable stage 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1994,86:673-680.
3 Roth JA, Atkinson EN, Fossella F,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enrolled in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with surgery alone in resectable stage 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1998,21:1-6.
4 Pass HI, Pogrebniak HW, Steinberg SM,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interim analysis. Ann Thorac Surg,1992,53:992-998.
5 Rosell R,Gomez-Codina J,Camps C,et al.Preresectional chemotherapy in stage 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7-year assessment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ung Cancer, 1999,26:7-11.
6 Depierre A. Overview of the role for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ung Cancer,2000,29(Suppl2):12.
7 Ichinose Y, Tsuchiya R, Kato H. Randomized trial of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surgery versus surgery forstage 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Japan clinical on cology group (lung cancer surgical study group) 9209. Lung Cancer,2000,29(Suppl2):173.
8 周清华,刘伦旭,李潞,等.术前新辅助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国肺癌杂志,2001,4(4):251-256.
9 李强,宋煜宏,郑智元,等.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短疗程化疗的临床评价.肿瘤防治杂志,2003,10(5):505-507.
10 李坚,俞力超,狄镇海,等.新辅助化疗治疗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评价.实用癌症杂志,2003,18(1):80-82.
11 廖美琳,周允中,丁嘉安,等.围手术期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探讨.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62-966.
12 姚珂,向明章,闵家新,等.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1):611-613.
13 彭忠民,陈景寒,王潍博,等.新辅助化疗加手术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5):864-870.
14 廖美琳,周允中,丁嘉安,等.完全性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化疗的随机研究.中国癌症杂志,2005,15(3):228-233.
15 杨浩贤,吴一龙,凌莉,等.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4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循证医学,2002,2(3):132-139.
16 徐秦,鲁瑞萍.关于/Cochrane协作网标志及其意义中的一点异议.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60-62.
17 郑利荣,Meta-分析在循证医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医院管理,2004,4(6):32-33.
18 李良寿.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第2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5.
关键词:利福平;老年肺结核;机体免疫
老年肺结核是当今社会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由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该病症正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 胁[1-2]。临床上治疗肺结核通常以药物疗法为主,利福平作为治疗肺结核的有效药物,口服制剂成为最常使用的药剂形式;但实践证明,利福平口服制剂不利于患者肠胃吸收功能的发展,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抑制性。有关学者指出,市场上新出利福平注射液对提高肺结核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肺结核的治疗进展,本研究对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老年肺结核的效果进行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其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与45例对照组。本研究选取的90例患者均符合老年肺结核临床判断标准;所有患者都充分了解了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25例;患者年龄64~85岁,平均年龄为(74.21±4.3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4岁,最小为65岁,平均年龄为(75.13±4.0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本组患者使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法,使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636)、吡嗪酰胺(广东台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947)、乙胺丁醇(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49)等;其中,异烟肼0.4 g/d;乙胺丁醇0.5 g/次,3次/d;吡嗪酰胺0.5 g/次,3次/d。治疗共持续90 d。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结核治疗法的基础上,对本组患者进行利福平静脉注射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利福平注射液(沈阳双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725)。剂量为0.6 g/次,与250 ml生理盐水相混合,进行静脉注射,1次/d静脉注射,共持续90 d。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吸收情况以及炎症因子情况;其中,病灶吸收情况以X胸片进行观察,炎症因子情况以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病灶吸收情况分别包括显著吸收、吸收以及无变化、恶化四个等级;炎症因子情况包括CD4+、CD4+/CD8+、IL-6、IL-10、TNF-α5个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应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总吸收率达到了95.56%,对照组仅为75.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情况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3 讨论
肺结核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又可根据其发病情况分为初始期肺结核、T细胞反应期肺结核、共生期肺结核以及细菌外繁殖传播期肺结核[3-5]。在肺结核的发病机制中,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主要影响因素,免疫功能的损害将导致患者肺结核病情加重。从临床治疗研究实践中可知,利福平是抗结核治疗的首选药物,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细菌繁殖的效果。本研究以利福平静脉注射治疗法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利福平注射液以静脉滴注途径对患者施以治疗,经观察检测,患者在接受利福平注射的30 min内其血药浓度可至峰值,能有效提高患者器官的药物浓度,达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对老年肺结核患者使用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法,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有效性,对恢复患者免疫功能效果较佳,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小玲.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老年肺结核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176-177.
[2]梁伊乐.利福平静脉注射对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3):126-127.
[3]汤玉冰,林志鹏,高乾峰,等.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8):5527-5530.
关键词:消费主义;90后大学生;消费观;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41-03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把崇高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实践。”[1]源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表现为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仅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80年代末,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伴随着全球化蔓延到中国,通常表现为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三种形态。其主张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着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摇着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威胁中国文化安全。基于此类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对消费主义秉持批判态度。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不仅对当代社会消费观推波助澜,还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社会主流消费观。因此,研究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通过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在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塑造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
人类已进入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较快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2]
20世纪二三十年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思潮,利用发达国家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隐形的文化强制形式,通过资本输出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中国,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表象和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宣扬,刺激、诱导着90后大学生盲目追逐被这种文化霸权制造出的消费欲望。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下转向个人主导,他们在消费中逐渐对消费品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产生诉求。
(二)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变
伴随中国经济运行三次大型周期性波动而发生的积极变化,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资源环境、金融环境、信息环境和流通环境不断改善,与之相应的社会消费观念、模式和水平亦不断发生改变。国民在增加物质享受消费比重和扩大享受型消费所占比率的同时,逐渐弱化了生存消费的国民消费主体性。
消费主义所提倡的享乐、自由、奢侈的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重义、节欲的消费道德相冲突,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导向下消解着中国传统的消费道德。在消费品充足和信息来源广泛的全球市场下,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消费中体现着开放性和先锋性。伴随着近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蔓延至高校,不断冲击90后大学生传统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基本表征
(一)存在炫耀性消费
在西方国家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渗透下,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部分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体现出崇拜和追逐符号性消费的特点。他们在这种变异了的消费选择中盲目地追新求异,推崇个性,喜欢时尚,崇尚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片面地把消费数额和消费档次的高低作为博取同辈群体的认同和羡慕的重要标志,渴望“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及身份,从而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3]
(二)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
部分90后大学生奉行“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消费结构本末倒置,彻底将个人消费娱乐化、符号化。在这种异于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极端享乐主义支配下,青年学生作为“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4]为维系享乐主义消费支出,部分青年学生选择信贷消费,却因高透支额和低偿还率陷入个人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导致失衡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5]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三)追求实用性消费
90后大学生主流消费趋于追求物有所值的实用消费。有着独立主体意识的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易接受新鲜事物。即使在当代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下,在个人固有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思想发生碰撞时,更多地表现出其理性的消费观――选择在实用消费的基础上兼顾自我个性的彰显。他们通过对商品,尤其是贵重商品相关信息的了解,综合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本人经济承受力,理性选择消费对象。
(四)暗含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证明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在部分90后大学生中也是适用的。在当代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大众传媒的刺激和诱导下,一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坚定其已初步树立的理性消费意识,个体消费观受同辈群体消费观引导,在群体压力下抛弃个人独立消费意识和消费主张,通过对同辈群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采取与群体一致的消费行为,形成群体模仿式消费。这种通过将自我认同危机外化为依赖外部力量进行的自我身份定位,体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
三、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一)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威胁部分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西方文化霸权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中国国民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错位,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威胁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下价值转换通过思想灌输和形象启发等途径背离了商品价值规律,导致消费使用价值萎缩和符号消费泛滥。作为未来社会消费主体的90后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社会主流消费观的导向推波助澜。
因青年学生的消费观还未定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其大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动摇了青年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上的迷失。”[6]传统的节俭美德在消费主义过分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的意识形态冲击下被青年学生忽视了。
在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影响下变异了的消费观在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中不断蔓延,“不仅表现在购买时尚、高档消费品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表现在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时尚、高档消费品欲购不能的焦虑心理以及压缩基本消费需求以追求时尚和高档的消费取向上。”[7]这种异化的消费观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至上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最终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
(二)消费观教育缺失的客观因素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伴随着家庭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能力普遍增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部分家庭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家长本身就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践行者,在家庭和个体消费中体现出明显的符号性、炫耀性和超前性的消费烙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消费观本身就带有消费主义倾向。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发展教育多元化的积极诉求,通过文化殖民将消费主义作为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准则渗透扩张到校园。中国部分高校对消费主义辨识不足,民族文化“免疫力”薄弱,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且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中对“三观”足够重视却缺乏针对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或在涉及消费观的教育中,教育内容过于空泛、流于表象。导致青年学生培养树立科学消费观得不到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三)消费观主体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激荡,多元文化纷至沓来、涌入校园。由于部分90后大学生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中国国情和个人消费水平不能清晰定位,对文化安全威胁缺乏警惕,对消费主义本质及影响缺少认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影响,过于重视物质消费,轻忽精神消费,缺乏消费自律。伴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弱化,他们的消费观在消费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碰撞冲击中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扩张中,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为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
四、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反思
(一)维护文化安全,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殖民
“长期以来,教育始终是一个政治的战场,而且到21世纪的新千年之初依然如此。”[8]在当代,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势扩张,折射出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青年学生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弱化。文化危机意识不足、文化安全意识缺乏的90后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最易受到影响的群体。
因此,90后大学生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重新审视并理性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清醒认识到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重点将消费主义作为普世准则予以推行的目的是消解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意图改造和重构国民生活方式。
为此,大学生们应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勤俭节约的消费道德,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要素,增强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们应将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警惕文化侵略,抵制文化霸权,强化个人文化自觉意识,对抗消费主义文化殖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补位社会教育责任,引导消费观塑造
首先,家庭要端正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子女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和适度消费的行为习惯,避免经济上的盲目纵容。改进教育方法,纠正子女不当的模仿消费,克服媒体诱导,减少消费主义对消费观的冲击。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减少物质挥霍浪费,在生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为子女抵制消费主义做出表率。
其次,高校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理论概括、案例分析、开放研讨和考察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消费观专题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统一,将学生的消费道德考察制度化并落实到评优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思辨思维。通过校园传媒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辨识并抵制消费主义,削减商业传媒宣扬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诱导,教育学生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理性消费。
再次,党和政府有义务树立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的形象,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弘扬传统美德,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等理性消费观。从社会主体舆论导向上抵制消费主义,批判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建立健全传媒约束机制,将商业传媒消费至上和享乐主义观念的宣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树立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主体教育,健全人格
作为独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90后大学生已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在消费中通过客观评价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经过自身审视,确立合理消费期望,正确引导和控制个人消费行为,能够有意识地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健全人格。
90后大学生应加强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认识到“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9]。尤其注重个人消费道德的建设,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增强个人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财能力,在消费观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冲击时能理性直面消费文化多元化。
90后大学生还应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对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失范行为自我剖析,将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念内化为个人消费行为准则。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消费理性,有效控制消费中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减少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以树立节俭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总之,引导90后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金伟.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01.
[2]吕青.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34.
[3][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
[4]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
[6]吕青.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71.
[7]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5.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 符号 现代传媒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
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而且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明显,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70年代后法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加入。随之,对消费主义特征的研究也日渐盛行。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而当下正日益成为时尚的大众文化研究。越来越侧重于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它们以时兴一时的符号学为工具对西方社会日常的消费文化现象进行广泛解读和分析,并深刻挖掘消费者对其消费行为和被消费产品所赋予的意义。
符号学认为文本的文化功能应该是大众文化研究关注的中心。大众传播就是有关“符号的选择、制造和传递的过程。以帮助接受者理解传播者在心中相似的意义”。简单地说,符号学就是关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科学。具体来讲,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符号意义来源于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消费主义的传播既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消费符号化倾向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更是对这些符号化特征的强化。也就是说,这种符号化方法既是人们日常生活表现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方法使人们的消费具有更多的符号化特征。
就现代消费的特点来看,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它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愈来愈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随着商品的丰富。追求使用价值需要的消费逐渐得到满足,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把人们的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这后一种意义,由于依托符号体系自身的编码规则,与商品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从而也就脱离了传统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范畴。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可以说也就是对欲望本身的消费,因此是虚幻的和无止境的需求。这种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欲望以及由这种欲望所推动的消费行为的现实意义与后果,体现了现代消费的本质。
合理满足消费的使用价值与无度占有符号意义的消费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伦理、观念、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由于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经过媒体的引导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无形中就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其所规定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之中,这本身又构成了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条件,消费从而也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主义既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对消费品的绝对占有与消费方式上,又体现在消费观念中。观念上的消费主义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在还不能消费,但已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实际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去追求心理上或观念上的消费,如“逛商店”、“买概念”等。这类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在观念高消费与实际高消费之间产生经常性的矛盾、焦虑和紧张。高额或高档消费生活方式在任何时代都有,所以一般意义上说高消费并不一定就等于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更多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超越目前消费水平和能力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无论是观念上的还是实际中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正当性以及现代传媒对这种生活方式推销的成功,都主要借助了所消费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在大众中造成的心理与社会动力。正如威斯科夫在回答美国比较富裕的人为何还会持续不断地增加他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时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主义的风气。消费主义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教义,即认为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位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在现在条件下,人们之所以被商品缠住,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改变了,而是因为购买是一种不仅被权利结构所允许。而且还好似受到它积极鼓励的令人愉快的行动。”
二、全球化动力:消费主义文化扩张
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扩散是如何实现的?美国学者彼得・伯杰在论及文化全球化时。指出全球化有四种主要力量:商界精英、学术界、大众文化和社会文化。就我国而言,这四个当前的全球化力量对我国的影响大小不一。跨国学术和跨国商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们均局限于各自相关的社会阶层,而大众文化和社会运动则不然,它们均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由于社会运动对全球化的影响因事而异,因此,总的看来,大众文化方面的全球化力量显得最强。“消费主义现在已成为大众文化的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
杰姆逊曾经说过,世界文化的标准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当今世界文化的标准化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化的大众文化的全球扩散。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突,其核心是价值冲突。
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所能做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融入全球化并致力于规避风险,改变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与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我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
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表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商业逻辑正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
国内理论界对传媒市场化及消费主义文化多持否定、批评的态度,认为它导致传媒粗俗化、庸俗化、文化矮化等,其实西方社会对此也不乏警觉、批判之声。
一般地说,传媒市场化能使传媒自我修正、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给传媒带来持续的活力与生机,给受众带来多样化和优质的信息服务等。因此有人宣称,不妨让文化在市场中发展它的多元
性,让人们各取所需,择善而从。
(一)立足中国国情,以全球化的眼光正视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丰富,而且也使其成为中国大众的具体生活信念和价值坐标,成为引领人们进行生活改造的基本动力。人们开始把目光从理想转向世俗人生,重视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重新确立了感性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现代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正内在地体现了时代文化的这种现状及价值取向。应该说,现代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在客观上释放了人的欲望,起了“让生活美丽”的作用,体现了对于世俗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它相对于过去物质贫乏、精神扭曲时代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当今开放、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富裕社会”。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相当影响力的消费观、价值观、社会观,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传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迈入经济全球化的新境界。经济全球化也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市场经济规则,实现以物为核心的消费全球化。而经济、消费的全球化,是以广告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播撒的消费文化为其前导的。因此可断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传媒将不可避免地带有日益浓重的消费主义倾向。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倡导体面消费、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和扩大再生产的本质需要,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断蔓延。加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肆意宣传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它深刻着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了畸形化消费和奢侈化消费的趋势。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不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消费主义为背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
首先,消费主义追求无止境的极端人生价值。它是以追求无止境的体面消费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为目标,倡导从消费中获得愉悦,并将其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消费主义倡导和鼓动社会大众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大小的标准,鼓吹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将其视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目标。“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它倡导“消费即人生,人生即消费”的人生哲学,无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追求物品的实用性,却将物品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无限扩大,其本质上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世间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费。他们认为,不仅物质生活资料、文化艺术产品、人际交往关系等可以用来消费,甚至个人的尊严、人格、甚至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者将追求价值符号消费作为普遍的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态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比尔・麦克认为“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3]15
再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者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更是社会大众消费欲望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望的无限满足才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所在,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物质消费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消费主义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为最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无限的拥有物质财富、及时享尽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大量出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费主义以其隐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消费主义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甚至是极难抗拒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文章谈到:“一直以来亚洲以勤劳的道德观而声名远扬,但现在又有了一个追求奢侈享乐的名声,全世界的奢侈品生产者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为消费主义的主要传播载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大众传媒直接将消费主义的商业运行审美标准通过影像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刺激这种隐蔽渗透和诱惑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拉大。由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价值观还未稳固成熟,部分学生在受到周围各种消费因素的诱惑与影响下,理性消费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费欲望急剧膨胀,消费行为日渐趋向感性化。在消费实践中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实践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主要影响表现在:
1.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日常生活消费、考级等辅助学习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日常交际消费四大方面的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少数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在学习消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外,休闲娱乐和高档生活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品牌笔记本电脑已经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动辄追逐产品的更新换代,交友应酬、高档化妆品、高档品牌服装在学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他们在追求消费品牌方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在少数学生中日渐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事实。“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5]
2.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作为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青年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为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了信用卡、借记卡的提前透支消费,加之部分银行系统在各高校安排有专门的银行卡办事员驻点,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持卡族”,这种非现金交易的各种银行卡消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费所带来的物质的同时,也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无力偿还银行消费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手持更多的银行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法勉强度日。
3.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下,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逐渐开始追求商品的时尚价值,形成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他们认为,消费成为一种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手段,对消费品的无休止的时尚追求不仅能带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还能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装饰高雅的用餐环境、价格高昂的惬意饮食情调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青睐的新潮流。
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责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就是做好应该做的份内事情, 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集体及国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社会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并为之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严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以个人支付能力为前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等现象。这种行为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学业的同时,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学习、生活方向的迷失,进取精神的退化,从而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国家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顾的心理,对自己的民族精华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个体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现实牵引力和动力,最终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2.集体、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公共场所要充分体现公德意识,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部分学生将经济收益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他们注重个人付出的回报、注重彼此间的物质攀比和个体享乐,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薄弱,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为应付考试、寻找工作的功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淡化。他们更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却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却要求低或视而不见,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埋头奋斗的实干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3.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下,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处于被家长老师管理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消费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满足,很少主动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 , 才能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
四、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范畴最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路径为:
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是要从个体所处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健康、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对错误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将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施难点、热点问题纳入刑事政策将于中,加强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个人实际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相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成员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得以加强,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3.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感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崇俭”、“节约”是中华传统消费价值导向的核心, 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导“知足知止、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儒家的“倡俭戒奢”的消费观,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这些传统消费思想都具有生态伦理消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历代先哲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社会责任代代承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贤正气,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等系列活动,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扩大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4.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主观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养成习惯。通过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养成,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积极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尽可能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进取教育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大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易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中,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和促进集体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体奋斗成才的目标,形成乐观精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产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劲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时代易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央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力措施下,广电、网络等社会媒体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评判、谴责与遏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道德楷模,倡导大学生励志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马树林,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关键词]大学生时尚消费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9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1-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尚消费应运而生。时尚可以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1]同时,作为一个动态化的概念,“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价值判断的过程”。[2]21世纪中国进入了波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各种消费符号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神经,他们的行为、意识烙上了当今时代的消费印记。[3]
一、研究综述
(一)时尚消费的定义
在波德里亚的系列理论中,消费是一种享乐主义。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认为,时尚消费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本文中所定义的时尚消费是从流行潮流的角度,对流行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时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二)时尚消费及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
1. 时尚消费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消费文化的理念。汪新建,吕小康把时尚消费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认为它是连接个体消费者和文化世界的媒介。人们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原因,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建构,产生认同感。戴光全,陈欣,刘丹萍认为,后现代的时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特征有:分裂、超现实、反区别与区别、怀旧和不确定性五个特征。[4]国外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时尚与消费。波德里亚指出: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受到“物”的包围。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附加在物品身上的符号价值,对符号价值的追逐成就了对时尚的迷恋。消费成为消费者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替代性满足的一种工具。人们通过消费来传递意义和信息,来表达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和情趣。
2. 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孙琦瑛认为当代大学生是时尚易感人群,他们的时尚消费倾向表现在:在消费观念上,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和情感满足;在消费内容上,更加关注时尚潮流产品和时尚休闲服务;在消费方式上,更加崇尚网络消费和刷卡消费等时尚化手段。
二、研究工具和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西南大学毕文芬自编的《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调查问卷》和《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调查问卷》。选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三所学校,每所院校各发放问卷100份,共300份,回收294份。
三、研究结果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年级与身份所属感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7
(二)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的关系
1.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表1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
注:*:p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认同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45(P
2.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表2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
注:*:p
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相关性;占有欲因子与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与身份区隔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影响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身份所属感与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年级、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身份区隔感与专业、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因子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大四比其他三个年级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独生子女更加看重身份区隔感;月消费在1200元以上的学生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身份区隔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看重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身份区隔感;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更加看重个性化、身份符合感。
(二)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占有欲并不强,这说明了南宁市大学生并不觉得时尚消费越多越快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高消费心理并不是很强,这说明了大多数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并不追求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南宁市大学生有品牌意识,受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相对比较大。这充分验证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
(三)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相关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其时尚消费认同产生重大的影响。
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了大学生认为时尚消费越多越幸福,希望通过高消费和追随大众来寻求身份所属感;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高消费心理因子、受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大学生希望通过时尚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个性;身份区隔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占有欲因子、高消费心理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学生认为消费越多越幸福,追求高消费,认为通过时尚消费可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自己区别于他人。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纲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
[2][德]齐奥尔格・齐美尔著,费勇译.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
[关键词] 非理性消费 消费自尊心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消费主义
在当今社会高消费水平的思潮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消费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吃喝、电子、服装和化妆品等方面上的消费,更是以女大学生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和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2007级有69.8%的学生每月开支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学生消费就更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10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学生电子游戏花费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危害。
1.追求超前高消费
就目前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2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追求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以女大学生为主,男子大学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大学生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大学生则力求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目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0%,此外还有电脑及相关消费,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mp5、服装和化妆品、发型、生活用品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新宠。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费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他杂费),最高的达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另外,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总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消费心理分析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一味追求高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从众、暗示、时尚消费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他们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绍先.失落的潇洒――畸形消费面面观[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