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医养结合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概念

第1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学界也一直认为,推广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制度的服务方式,学界如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等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陈芍、朱珂函(2014)等认为服务方式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刘清发、孙瑞玲(2014)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嵌入,把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归纳为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和医养结合网络模式。王素英、张作森等(2015)认为要采用“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和“支撑辐射”三种模式,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的“三位一体”。

关于“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于卫华、林丹等(2013)认为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主要机构有护理院、护理型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具有双向转诊功能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的付费方式有论量计酬法、整体费用组合法、整体费用组合加论量计酬法。肖建伶、杨艳旭等(2014)在对北京市50家养老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利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有利优势,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医养结合,完善养老院的护理模式,促进中医药护理,使老年人在养老院中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黄佳豪、孟P(2014)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丁露露、吴美珍(2015)认为还要强调实施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考虑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资料的差异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来安排入住的房间和环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等级的护理内容,再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和病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流程。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为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打下了基础。

(一)宏观因素。学者们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宏观环境出发,指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龄化,源于新时期养老需求发生了变化,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张旭(2014)等提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新形势需要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二是现代养老、养生的基本特点使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养老概念和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

张立平(2013)指出现代养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养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出来,养老的需求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发展;二是养老的原则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追求健康;四是养老的意义由从被动向主动养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学者们从现有的养老模式和长期住院现象出发分析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这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长期住院角度来讲,符美玲、陈登菊等(2013),李杰(2014),冯丹、冯泽永等(2015)指出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长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使用率,不利于医院服务的优化管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对老人而言,要获得由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服务,只有选择住院治疗。病人虽然难以负担住院费用,但是出院可能会导致潜在再住院的风险,缺乏专业护理或医疗照顾而导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医疗风险,患者因其出院面临家庭专业照护缺失与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不得不选择滞留医院,同时也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现行的养老机构不足来讲,刘清发、孙瑞玲(2014)指出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机构养老市场涵盖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纪娇、王高玲(2014)指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倾向于选择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而排斥年龄较高、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导致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严妮(2015)指出,城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带来了空巢老人经济、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孙雯芊、丁先存(2013)从公立医院角度论证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适应当前新型养老的需要,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黄佳豪、孟P(2014)指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

二是费用较大,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沈婉婉、鲍勇(2015)指出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导致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在对黄石市进行研究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赵晓芳(2014)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外部条件尚待改善。黄佳豪、孟P(2014)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冯丹、冯泽永(2015)等认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指出现有的国家财政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医养结合缺乏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统筹,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加入。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措施,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李杰(2014)指出应该尽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法,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纪娇、王高玲(2014)也指出我国要加快公布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式准入标准,规范机构的运转。王等(2015)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制定老人享受服务的时间、频率、内容等标准,定期对老人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价,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到满意的医护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养老机构用地保障、政府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相关税费减免、人员培训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张立平(2013)提出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邵德兴(2014)认为要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周国明(2014)指出,要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投入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社会资本依法举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执业环境。张立平(2013)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沈婉婉、鲍勇(2015)认为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自身的保健意识。耿爱生(2015)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它意欲解决两个问题,即获得社会充分认知和广泛社会支持,两者缺一不可。邓诺、卢建华等(2015)认为作为老人自身也应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及健康知识展览等,为日后“医”、“养”需求做好准备。子女应当对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老人给予情感上的关心,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为了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具有科研实力的医学院校及医院应积极组建老年共病研究团队,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从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龄化。

第四,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李杰(2014)认为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扶持,一方面体现在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补助养老机构的运营。

五、评述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其发展中循序渐进,不是要求其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发展同步,而是要求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我国理论工作者分别从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分别就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必须从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3.

[2]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3.

[3]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5]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6]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8]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

[9]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

[10]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1]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5.4.

[12]夏家红.武汉市“医养结合”模式评析[J].长江论坛,2014.6.

[13]王,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

[14]於军兰,周文萍,张杰,林传俊,徐凌,李京鹤,涂香林,王艳,周琴.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9.

[15]钱红祥,陈荆立.“四大路径”推进医养结合[J].社会福利,2015.1.

[16]陈庆华,侯建媛.“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民康医学,2015.9.

[17]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6.

[18]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9]林丽芬.深化“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J].社会福利,2015.3.

[20]冯丹,冯泽永,王霞,李秀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4.

[21]刘清发,孙瑞玲.远程医疗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5.

[22]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8.

[23]鲍捷,毛宗福.社会医疗保险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8.

[24]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21.

[25]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

[26]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

[27]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28]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

[29]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

[30]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1]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第2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1基层公立医院服务营销现状

1.1服务营销意识淡薄

从管理团队的层面来说,有些管理者认为公立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自然是老百姓就医的最佳选择,无需进行市场营销。从医务人员的层面来说,有些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凭医疗技术吃饭,服务质量或患者满意度的高低与自己关系不大。

1.2服务营销组织不健全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没有设置专职的营销部门,医院高层管理中也没有设立专职分管营销工作的院领导。通常一些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会设立专职的营销部门,因而他们的营销工作比公立医院更加专业。

1.3服务营销理念落后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对营销理念和服务营销手段的认知,还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广告宣传,不能从患者的需求入手,整合医疗资源,制定针对不同需求受众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1.4服务营销效果不佳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有时凭感觉和经验来设计医疗服务项目,不能及时地对市场信息进行敏锐捕捉,不能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决策,营销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2基于波特竞争力模型的如东县中医院竞争环境分析

波特竞争力模型是由哈佛商学院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的获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取决于市场上存在的5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本文以如东县中医院为研究对象,以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为原理进行竞争环境分析。

2.1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如东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63个,其中,非营利性医院11个,民营医院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0个,个体医疗机构166。38个民营医院遍布全县所有的乡镇,均为医保和农保的定点单位;2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遍布全县所有的村,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而在营利性医院中,也有部分是医保或农保的定点单位。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发展,医疗机构的总数持续性增长,而且民营医院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2.2患者的替代选择逐步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放宽,以及基本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生病后尤其是一些小毛病,去医院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去零售药店自行购买药物成为更加便捷的选择。目前,如东县共有药房237家,其中,拥有医保定点资格的药店有124家,占全县药店总数的52%左右。零售药店大多数设立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商业中心和居民区,有退休医生坐堂问诊、有导购小姐热情服务,甚至提供免费输液服务,且药品价格往往比医院还便宜。流程更便捷、服务更热情、价格更实惠的药店自然会吸引一部分患者。

2.3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逐年兴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医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人熟知,一些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院纷纷建立。目前,仅如东县城具有医养结合基本概念的养老院就有数十家。尽管规模大小不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些医养融合的养老院,毫无疑问地会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分一杯羹。

2.4供应商市场保护能力日趋增强

尽管目前的药品、器械、耗材等进入医院均需经过招投标程序,但这些供应商,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产品供应商,在产品价格上仍具有较高的话语权。他们通过设置各级别的产品区域,区域不能跨区域进行投标、申请专利特权等方式,保护他们的市场和议价能力。

2.5就医顾客的比价议价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加之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的迅猛发展,患者作为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及规范化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他们对医疗机构比价议价能力的提高,也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层公立医院服务营销策略——以如东县中医院为例

本文研究公立医院的服务营销管理问题,根本目的是提升医院的品牌竞争力。现以“7Ps”服务营销组合理论为框架,分析和讨论基层公立医院的营销策略,以期找到更加适应医疗市场的管理营销体系。

3.1产品及品牌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注重发挥传统中医特色,着力打造富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行为规范的养成入手,凸现中医文化建设的品牌优势。如东县中医院还要加强专科产品服务的纵向深化,以及相关科室的横向联合,有效运用市场渗透、新产品开发填补县内康复领域的空白。

3.2价格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可以引进先进的诊疗项目,开展特殊服务、VIP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或者开展短期价格优惠组合,培养患者的消费习惯;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尽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3.3渠道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可尝试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协作模式,通过优惠体检、基础检测项目折扣等方式吸引患者。如东县中医院要注重医院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以及手机客户端功能的升级,注重界面友好和客户体验升级,如预约挂号、医患互动、检验结果查询、网上支付等。如东县中医院要进一步优化医院现有HIS系统,向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电子病历为核心应用的临床信息系统快速推进,建立医疗联合体,寻求上级医院技术、人员的支持,争取下级医院的市场资源,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向转诊,互助共赢。

3.4促销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建立专职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广告促销活动。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要注重真实性,公立医院的品牌受损后很难修复。如东县中医院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重视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与各大媒体的常态联系,经常利用媒体工作动态、新技术新项目、各种卫生日的宣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提高良性曝光率;若各大媒体对医疗事件进行调查采访,如东县中医院应采取主动、积极的配合态度,指定专门发言人在发生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时,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策略。

3.5人员策略

就医务人员的个体而言,如东县中医院要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并重的理念。就医院的管理层面而言,如东县中医院要树立“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

3.6有形展示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从完善医院的有形展示入手,将医院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展示出来。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性化细节设计,或是超出顾客预期的服务亮点,更能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提高再次选择就医时的依从性。

3.7流程策略

第3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2014年是诚和敬旗下项目集中开业的一年。总经理梁仰?强调“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他同时说:“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打造全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

新天地:在养老产业中,诚和敬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布局?

梁仰?: 我们全国运作的养老设施,分为医养结合型、社区型、城市嵌入型和休闲度假型。医养结合型主要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南里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已运营8年,楼上公寓、楼下医院,目前一床难求。鉴于这种情况,石景山又开了一家旗舰店,预计今年10月底可以开业。社区型养老项目主要与日本木下集团的合资公司厚乐居合作运营,目前有万国城MOMA项目、望京澳洲康都项目。MOMA项目是社区活动站加上门服务的形式;望京项目是一种社区医养结合的模式。城市嵌入型的项目共有4个。还在四川青城山开发了休闲度假养老项目。诚和敬正在编织一个大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满足老人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服务范围也将覆盖社区型养老到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

新天地:幸福汇项目的运转中,“诚和敬”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梁仰?: 我要强调一下,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幸福汇项目是诚和敬和万科合作的第一个养老项目,诚和敬持有项目40%的股份。同时,万科与诚和敬旗下的厚乐居签订了8年的运营服务合同,从前期的项目设计到各种制度的制定,我方全部参与。万科第一个养老项目选择和诚和敬合作本身也是对我们运营能力的一种肯定。

新天地:为了落实北京市“9064”的养老规划,诚和敬正在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遇到哪些难题,如何克服?

梁仰?:社区养老困难在于运营成本高,一是房租;二是人力。依托国企的雄厚实力,诚和敬推进连锁式经营可有效地节约人力和管理成本。目前正积极探索与部委机关老干部局设立养老设施的合作,可以满足老干部们就近养老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新天地: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梁仰?:这个模式让老人不与熟悉的社会环境脱节,亲人探视成本低。以望京项目为例,有一位老人就是社区住户,他的家属探访方便,做好饭都可以直接送来,小孙女在院子里玩,他坐在窗户旁就能看到。随着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养老细分市场将越来越明确,社区型养老需求会更大。

接地气的养老服务

新天地:诚和敬作为养老国有企业,要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服务?

梁仰?:我们坚信养老的核心内容是服务。成立以来,诚和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的养老服务经验。提供短期长期居住、专业护理、失智照料、上门护理等服务。比如旗下的英智在康复医疗方面很有优势。旗下的厚乐居除了服务入住的老人,还开办了老年餐桌及上门护理服务,广受好评。旗下美瑞山在亦庄、朱辛庄、单店项目专门照料失智老人。

新天地:诚和敬是用什么来保证服务质量,如何来解决养老人才短缺呢?

梁仰?:养老行业除了硬件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以望京项目为例,从老人入院评估到每一天护理情况的追踪记录,甚至精细到每个小时的服务记录。店长有日本养老一线企业十余年工作经验,多数员工也在日本养老机构培训,操作经验和服务理念很超前。对于人才储备,诚和敬正在筹建诚和敬学院,与海外合作伙伴黄同开展培训。不光要为自己培养养老人才,还对外输出,为行业发展作贡献。

新天地:与众多外国养老企业合作中,诚和敬是如何“洋为中用”的呢?

梁仰?:在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方面,主要是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一步,引入国外养老机构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先进理念,在人才和培训上密切合作。第二步,雇用国内拥有丰富养老实践经验的人才,根据中国老人的特点进行实践,帮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本土化、接地气。最后,取各家之长,打造自己的运营管理经验。

新天地:“诚和敬金融模式”成为养老领域一个新概念,请问包含哪些方面内容?

梁仰?:养老行业是树,金融是树根、运营服务是树干、项目是树叶,若要枝叶繁茂,一定需要根的营养。目前,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具备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金融资本大力创新和支持。

目前诚和敬在做的金融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研发诚和敬卡:探索提前预收一部分押金,利用诚和敬的国企背景及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支持解决老人的资金安全。

(2)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研发与养老社区绑定的保险金融产品。

(3)与银行信托的合作:研发养老信托产品,针对银行VIP客户定向发售。

(4)建立养老产业基金:通过自建及管理养老产业基金,加大对养老项目投资,积极拓展诚和敬版图布局。相信通过养老金融创新,诚和敬这棵大树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新天地:在养老行业,诚和敬是如何建设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呢?

梁仰?:其实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在名字中。

第一个字“诚”,做人做事都要诚实、诚信,承诺给社会的,承诺给老人的,承诺给员工的,都要努力做到。

第二个字“和”,和谐、和气。无论是对同事、对合作伙伴、对客户,都要和,家和万事兴,无论小家庭,企业,对我们的国家,都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字“敬”,敬爱、敬业。对人要尊敬,对工作要敬业。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话老理不老。另外,我认为“敬”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敬畏”。做人做事要慎重,不要只以法律为底线,不要以会不会被别人发现为底线,人要畏。

这三个字不仅是做事业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德”的最高境界,很难做到完美,但是员工都在高标准要求自己。

其实,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总部组织员工每周到下属养老机构担任志愿者,自从去年8月份启动没有中断过。一是要充分与客户沟通,了解老人和家属的需求。二是做养老这一行的,必须有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员工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和老人就像一家人一样,见了面都很亲。

新天地:诚和敬也在四川青城山“落子”,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请问北京的老年人多久能“尝鲜”呢?

第4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和”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治疗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音乐创造与欣赏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中国传统音乐崇尚的“中和”是一种讲究节制和适中、主张化冲突为统一的和谐美。在“中和”的原则下,中国传统音乐强调在“中”(“中正”)的制约下达到“和”(和谐)的状态, 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通过音乐抒感也讲究节制,“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而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保持心性平和、凡事中正而有节制,才是养生之道,“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精神上清心寡欲、摒弃杂念,气血就能平和畅达,这与崇尚“中和”的我国传统音乐审美观不谋而合。千百年来,在“中和”的审美标准要求下,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大多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崇尚和谐、自然,在情感表达和体验方面大多符合中医养生学的要求。《史・乐书》中说道:“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这里明确指出音乐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涉及到音乐对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于人品德培养的积极意义。清代医家吴师机直接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从古至今,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方面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平衡人的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发源

在远古社会,巫师是氏族、部落中负责与鬼神相通的人。大量资料表明,原始歌舞和原始人类的巫术崇拜活动有关。在甲骨文中,舞与巫是同一个字,那是因为“这些巫师往往能歌善舞,在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舞蹈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1]另一方面,据考证,中国古代在周之前, 巫、 医不分家,巫的职司之一即为医,巫师可以通过巫术驱灾辟邪为人治病。汉字“医”古为“t”,又写作“”。因此“巫医同源”的说法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远古社会,巫师不止要知晓巫术,还要具备相当的医药知识和音乐技能。“巫师”不止是“巫师”,还是“乐师”和“医师”,“这就决定了‘巫医’治病的方式往往合祭享祷禳、歌呼舞乐、砭药洒涤、催眠暗示于一体。”[2]赖文教授在《匪与五音配五行五脏》一文中对古代文字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力证“贰薄“ ”“ ”三字同源,从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来看,“乐”、“药”的繁体字分别是“贰焙汀八”,“”在古代也有“贰钡男捶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中国古代音乐与治疗的关系。“医药同巫术,巫术饰以歌呼乐舞,这一医巫兼施的医事形态强化了先民对乐、药、疗三位一体的认识,以语言表示则成为音义相通的同源词;付诸实践则成为祝由医术;约定俗成并加以概括总结,就成了早期的乐疗理论。”[3]

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途径

(一) 乐以养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是事物的空间结构之“中和”,它是指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构成一种能发挥最佳功能的和谐结构。就阴阳五行而言, 也有其空间布局:“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终也, 土 ,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土居中央。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之义》) 董仲舒认为五行这种空间位置排列结构是“天次之序”,是“不偏不倚”的结构,这本来就是一种“中和”的结构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医学有“五音五行”的说法,由于五音分别对应五行,因此五音也是处于一种“中和”的结构之中。《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而宫、商、角、徵、羽则组成了“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与五音的对应关系为:“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根据这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认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因此五行音乐能起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当然,五行音乐养身并不是用某一个乐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个音来使得身体处于“和”的状态。五行、五音、五脏对应关系如下:

另外,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在聆听音乐时乐音、情感、脏气共鸣互动,从而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调节心情的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实际上是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乐音的震动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适当的声波(如具有“中和”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使人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同时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人体更加生气蓬勃。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具有良性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古琴音乐的旋律接近脑电波“α波”的波长,即波动频率在7Hz~2Hz(次/s),因此能诱导被称为“放松波”的“α波”出现,并可分泌β-内腓肽这种使人产生愉的化学物质。[4]

(二)乐以养性

1、以乐怡情。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最早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音乐对于人的性情乃至健康的影响。医和认为过度宣泄感情的音乐,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甚至产生疾病,而只有中正平和的音乐,才能节制人心,使人保持平和本性和远离疾病。“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乐化》)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开阔;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行列就会整齐了,进退也协调统一。所以,乐表现了天地间的协同一致,是中正谐和的纲纪,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汉书》对于这一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崇尚轻微淡远、幽静恬淡的美,《老子》认为养生应该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认为过分华丽悦耳的音乐,既不虚也不静,自然对健康无益,提出“五音令人耳聋”,只有“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音乐,才能使人的精神情志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调养。嵇康明确提出了音乐的养生功用,“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若以此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古代医学典籍都一致认为“中正平和”的音乐才有利于调节人的情志。

古琴音乐尤其追求以中正平和之音、清微淡远之境达到养神养心的目的,清代《五知斋琴谱》谓古琴“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说的是古琴能调畅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欧阳修在《送杨序》中写道:“余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在文中欧阳修自述曾经患有“幽忧之疾”,多方求医无效。后来欧阳修向好友孙道滋学琴,只要抚弄琴弦,投入到琴声中去,他便万事离心,烦恼尽除,不觉间抑郁症竟痊愈。欧阳修因此将此法推荐给好友杨,后者由于屡试不中,抑郁成疾。欧阳修特地送给他一张琴,称用药物治疗不如以琴曲来排遣忧思的效果好,并将自己用古琴治疗“幽忧之疾”经历及体会写入了《送杨序》。该案例被《寿亲养老新书》收录,成为古代音乐治疗的经典医案。《孔子家语》则这样描述古琴的修身养:“琴之所贵,贵在中声为节,不卑不亢……故能使体静而新鲜,体静则阳气不燥,如是则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生气得养。”因此弹奏古琴时要做到“神闲”、“意定”、“貌恭”、“心静”,方能达到心平气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欣赏或是演奏古琴都对人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

2、以乐释怀。除了儒道两家宣扬的中庸淡和的怡情养生思想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娱乐人心、宣泄感情、调节情志的功能。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使人“欢放而欲惬”,即音乐能给人带来美感和,一旦人内心的审美欲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更加健康和快乐。陶渊明一生将琴与诗、书作为人生伴侣,作为生活的情趣之所寄,“寄心清商,悠然自娱……曰琴曰书,顾盼有俦”,[5]并认为音乐有宣泄情绪和调节情志的功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黄帝内经》中记载:“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而音乐是实现这种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古代著名医案中记载有用音乐宣泄情绪而治愈疾病的例子。如明代万全诊治一患儿,该患儿伤食、抽搐,用药之后昏睡,目闭不开,万全便叫小儿平时的小伙伴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而安。”[7]现代,根据“情志相胜”的原理,郭子光教授和张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针对具体病症,开出了“音乐处方”:古琴曲《幽兰》、《梅花三弄》等,具有清幽柔绵的意境,可以用来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胎教等,为“音乐安神法”;古琴曲《流水》、《阳关三叠》等,爽快鲜明,可以用来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为“音乐开郁法”;《小胡茄》等,曲调凄切悲凉,可以用来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为“音乐悲哀法”;又如《离骚》、《满江红》等,音乐激昂悲壮,用来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为“音乐激怒法”;再如《黄莺吟》、《百鸟朝凤》等,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为“音乐喜乐法”。[8]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在释放与中和人的负面情绪方面具有积极的研究前景。

(三)乐以养德。道德培养本不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医家和儒家都强调“仁、和、精、诚”的价值理念,表现在养生文化中就是重视伦理道德的修养,把修身养性看作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明代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孔子也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这里反映出“仁”和“寿”的联系,强调了仁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则为“德以养生”的命题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才将道德培养也纳入到广义的音乐治疗范畴中来。

德能养生,那“乐”又何以养德呢?孔子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从中可以看出 “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乐”在中国古代作为文明形态与“礼”捆绑在一起,形成礼乐文化。“礼”与“乐”结合的契机在于二者都以“仁”的道德内涵为基础,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实现交错重合。《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乐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和”,缓和“礼”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对立,使人心境和谐情绪安定,另外还可以疏导节制人欲、净化人的心灵,有利于社会安定。从“乐教”思想和礼乐文化来看,德育价值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永恒追求之一。朱熹也强调音乐应“养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进而“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始终以“促人中和”、 “养中和之德”为己任,大多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在音乐形式、内容和表现表达方式上都以“中和”为标准,具有显著的德育价值,。明末琴家徐上瀛在其《溪山琴况》中提出二十四况,开篇就明确指出“首重者,和也”,又曰“弦上之取音唯贵中和”。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都将音乐修养(主要是古琴)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古琴成为古代文人必备修养的“琴棋书画”之首。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就提出弹古琴是为了修炼自己的道德和仪节,而非声色之欲。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琴道》提出:“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以乐养德”,以“中和之乐”养“中和之德”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

结语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类亚健康状态和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即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无虚弱”,这是一种全新的健康概念。以“中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养身”、 “养性”和 “养德”的关注不仅涉及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还进一步引申到用音乐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理想境界,这正符合上述了“生物-心理-社”的现代医学模式。因此,在当今社会,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古老的乐疗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医学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

[2][3]赖文.匪疗与五音配五行五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9-122.

[4]边江红.古琴音乐疗法概况及其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4-145

[5][6]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81,200

第5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摘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建立富有时代信息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反映以人为本,强调高尚品德、医疗责任,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国医院文化博大精深,医院文化摄影展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文化摄影展;学生综合素质

TheInfluenceandSignificanceof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for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

Abstract: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ultureinhospitalandsetuphospitalculturewithtimespiritandone''''sowncharacteristicsisoneofthemosteffectivewayforhospitaltoenhancethe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The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washeldtoreflectpeople-oriented,possessionofnoblemorality,medicalliability,deepmedicalandhealthreform,andbuildaharmonious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whichisofgreatinfluenceandsignificanceofenhancingmedicalstudent''''soverallqualities.TheChinesehospitalcivilizationhavebothextensiveknowledgeandprofoundscholarship.Photographyexhibitiononcultureinhospitalcanimprovethestudentcomprehensivequality.

Keywords:Hospitalculture;Photogrtaphyexhibition;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特有的精神财富,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兴趣与重视。医院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生活信念、审美情趣、思想作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包括医院文化的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

1医院文化摄影展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临床学院应使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形成合理有序的素质教育大局。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为了丰富和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倡议下,院工会在住院部等大厅处举办了“用心灵感悟大世界,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职工摄影展,通过作品折射出医院的综合实力,彰显出医院的自身形象,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举办摄影展,摄影的真谛是让瞬间变为永恒,从拍摄的对象、取景、各种镜头都可以完美地演绎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及反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内涵。来院的同学经常观看、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进入临床实习的同学们。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1]。医院领导、教师、学生都重视临床实习,摄影展中也有反映教师与实习同学在一起参加各种健康有益活动的照片。大学生们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2]。

2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意义

2.1领导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在首要位置有《憧憬未来》与《留念》二幅照片,内容为医院领导向国家卫生部领导介绍医院基建模型等,表现了院领导平时的工作情况,反映出院领导班子德才兼备,具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方法,勇于创新的工作胆量,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并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重点抓“十六大”精神的落实与贯彻,深入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3]。《全院领导班子与6位优秀科主任的合影》展示学科评估表彰的工作。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学科评估,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2.2榜样力量激发了学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多幅照片反映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老师们的廉洁行医、无私奉献、勇于实践、忠于职守、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已是时代的需要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教养,有仁有义,有情有爱,视病人如亲人,品德高尚,善于“医人”的高级医学人才。《严谨的态度》展示原副校长、四位博士生导师认真查房介绍急诊范围,脑血栓超早期溶栓治疗的照片,表明了教育的目的要求,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思想境界、情感、心灵都得到升华。医院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医、教、研相统一,鼓励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工作,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文明礼貌,廉洁行医,团结协作,保守医密,严谨求实,奋发进取。

2.3干部的优秀品质鼓励和教育广大学生院手外科专家认真做手术的照片,腹部外科专家进行微创手术照片,展示他们精湛技艺、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理念。妇产科《问诊》,妇产科教授耐心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及时明确诊断、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珍惜生命、认真负责,这些优秀品质都非常值得广大同学学习。

2.4教师的人格风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应社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进行学科合理整合,扩大选修课范围,突出以人类的人文关怀,特别要加强和提高人文科学和行为医学的比重和地位,重视医学论理学的教育,重视人际交流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加强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训练。

2.5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业务学习的影响我们应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了人类的幸福、维护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幅中医科《传帮带》的照片表现的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无论是其价值还是行为准则都贯穿着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中医的望、闻、问、切之传统诊断方法,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关注。中国进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动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4]。大家认真学习,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向老年患者宣传药物知识,解答病区和门诊老年患者用药疑问[5]。临床医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责任心[6]。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重要途径,从事药学同志也是如此,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主流是药学监护,其本质特征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7]。医乃仁术,由于医学研究和实践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的全部活动必需由道德思想体系来指导。医生和患者作为社会角色,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双方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牢固树立人才兴院,探索责任、奉献精神、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时间就是生命》,表现急救中心医务人员上救护车出发去抢救病人。《国际援助》是护送我院成功救治的德国友人卡尔思佩斯先生乘德国空中ICU回慕尼黑的场景之一。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体现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8]。

2.6医院文化摄影展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带教加拿大实习生缝合操作,学习病理知识的《我在中国当病理医生很高兴》。胸外科带教加拿大实习生《方便的网络》,教留学生上网查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住院处与门诊相继应用计算机,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在医疗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使医院与社会两方面取得明显效益[9]。各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10],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恰当精选教学内容[11],注意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实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7医院文化摄影展对科研工作的影响《索》反映博士点科研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标本,《阅片讨论》反映血液肿瘤科的教师认真阅骨髓片,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作为学生,更应珍惜时间,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各种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8医护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一组护理方面的照片,其中展现护士为患儿作静脉注射的《一针见血》,护士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提问的《有问必答》,说明了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2]。朝气蓬勃的护理团队,团结向上的医疗集体,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2.9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幅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师生情》的照片,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体化培养[13],导师具备奉献精神,提高研究生手术技能,使研究生取得很大的成绩。《同心同德》反映原副校长与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及全科同志的合影、齐心协力在医、教、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10不断攀登高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3位老专家教授阅读资料、著书、撰写文稿的图片,医学之发展总是要在反复中不断总结、著书立说形成理论[14],作为青年本科生,更应继续努力,学习老教授们继续钻研,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大公无私、具备奉献精神、多做工作、多做贡献。总之,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展出大量医院文化的照片,医院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医院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业文化)展照片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致谢:作者感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会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及各位摄影爱好者提供医院文化内容的宝贵照片。

参考文献:

[1]张恒文,余万桂,何晓斌,等.中医临床带教内容与方法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4.

[2]刘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574.

[3]杨博宇,赵梦溪,路璐,等.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其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2):245.

[4]刘冬玲,金萍.浅谈中医中药的发展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3.

[5]余淑芳,杨祚荣,李燕君.药师应关注和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8.

[6]付志荣,蔡玲.谈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6.

[7]舒琴.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创新举措[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171.

[8]杨博宇.隐性课程对综合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影响与意义[J].农垦医学,2004,26(1):49.

[9]李玉澄.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87.

[10]李正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的意义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0.

[11]赵岩,刘孟安,李治淮,等.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152.

[12]史素萍.浅谈我国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76.

第6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治未病”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治病不仅是简单的治疗,而且还包含有预防发病和治愈后防止再复发的思想,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与21世纪的预防医学理论体系相一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让国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才是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目标。不能简单停留在治已病,浪费庞大的治疗费用。强调国家对中医“治未病”的重视,2009年治未病纳入新医改,治未病医改政策将落实到试点的三级中医医院。2006年10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今后国家将加大诊断、检查、保健预防的药物费用医保报销力度。现就治未病的理论进行如下探讨。

⑴治未病概述:中医学是以整体辨证观为核心的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它以极其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科学和哲学融合的医学体系。丰富的疾病预防及大量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被世界广泛关注。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治未病”,这一理论的内容与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基础之上的。

⑵“治未病”理论:传统医学讲的“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例如:唐代孙思邈“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朱震享《格致余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也”。“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⑶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关系:强调“治未病”,不是忽视“治已病”,“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治未病”是“治已病”的更高境界,可以减轻“治已病”的压力,“治已病”对致病机理和诊疗手段的探索,可以有效指导“治未病”。

养生保健是实现“治未病”的根本手段,“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到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世医家倡导的包括运动、饮食、心理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⑷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出现异常灾害,人类就会发生疾病;只有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形神合一观”即治未病还应遵循形与神的和合,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调神与养形是统一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动态平衡观”即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明确了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第7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中医阴黄证;动物疾病模型;药效

[中图分类号] R25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c)-0043-03

[Abstract] The level of TCM syndrome model preparation is the crux for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CM drug's quality,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 derived from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s. The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tablished model are always neglected because the evaluating parameters are often selected from one or more enzymologic indexes associated with hepatocyte injury, and the detecting methods are mainly adopted colorimetric methods, whose accuracy is restrained by the sensitivity and detectability of the instruments use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for these animal models were local pathologic injury, static level of index, micro-changes without 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etc., which were greatly away from the TCM syndromes in humans with integral, dynamic, and could not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harmacodynamic material basis objectively. This research could be helpful for screening out essential parts of Yin-huang Syndrome and developing more suitable remedi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offer a new theoretical method for the replication of syndrome animal model.

[Key words] TCM jaundice of Yin-huang; Animal model; Pesticide effect

阴黄作为黄疸的一个证型,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最先提出“阴黄”这一概念。书中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不同进行分类。该书在对阴黄证症状进行详细描述的同时也阐述了其发病机制。阴黄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目俱黄,头痛而不发热。疾病产生主要是由体内阴气盛而格阳于外,又外感热毒所致。阴黄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宋代政和中敕编《圣济总录》。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首次提出阴黄的病名。通过对临床治疗病案的分析与总结首次讨论了阴黄的辨证施治。至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代医家顾松园、叶桂、沈金鳌在对前人治疗案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详尽地分析阴黄证的病因病机,并将辨证论治系统化,提出了治疗的原则,对现代临床上阴黄证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1]。

1 历代医家对阴黄证病因病机的论述

1.1 脾虚寒湿学说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指出阴黄症是由于寒湿在里不解的缘故。《临证指南医案・蒋玉式按》中论述:“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浊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类证治裁・黄疸》论述:“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指出阴黄发病是由于寒湿困脾,治疗的重点应是健脾运湿。

1.2 脾肾亏损学说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述:“阴黄之病何以然也,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指出阴黄的发病是由于情志不遂,脾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黄疸之色即脾土之色。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由于脾肾亏虚所致的黄疸定义为黑疸。指出“色黑为劳”,“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腰如水状不治”。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论述:“黑疸由于脾肾两经,纵酒贪色则伤肾,寒饮则伤脾”。明代李中梓、清代顾松园提出阴黄脾肾虚寒说,如《医宗必读・黄疸》篇云:“亦有脾肾虚寒,脉沉而细,身冷自汗,泻利溺白,此名阴黄”。从历代医家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阴黄的发病均涉及到脾肾两脏气血亏虚,属于黄疸重症,预后不佳。

2 近代医家对阴黄病因病机的认识

潘雪飞等[2]认为阴黄的病位在肝,肝胆血瘀是主要的病机,治黄重在养肝化癖。叶放[3]认为阴黄是由于脾肾虚寒,寒凝血瘀,导致脉络不利,郁而发黄。郭华丽[4]指出阴黄的发病主要原因是脾脏受损,从而导致寒湿不能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无源累及先天之本,肾阳的温煦功能受损,不能有效的助肝阳运化寒湿,肝失疏泄,寒凝血瘀,胆汁淤积,逆于肌肤而发黄。黄疸日久,迁延不愈,湿热之毒蕴于体内,瘀血阻滞,则两目黄而发黑,是阴黄血癖证表现[5]。潘学柱[6]指出:阴黄的主要病位在肝,肝阳虚损,寒凝肝脉是主要的病因病机,治疗应当立足于振奋肝阳,促进胆汁的疏泄。潘雪飞等[7]认为肝气虚是阴黄发病的主要原因。肝主疏泄,使人体气血得以布达周身,肝气受损,肝阳不得伸展,胆汁失于温煦,淤积外溢,而导致肌肤发黄。肝气虚损,不耐疲劳,而出现四肢倦怠乏力。阳虚阴盛,产生两胁胀满,筋脉拘急,四肢厥冷的症状。阴黄证的发病与脾胃肝胆密切相关。肝体阴而用阳,脾胃虚寒导致湿邪内停,脾土侮木影响及肝,导致肝体虚损,胆汁疏泄不利,郁久发黄。

韩秀珍等[8]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阴黄证多是由于在肝病的治疗中久服寒凉、泻下药物引发,或是由于采用西医的方法辨病不辨证所致,或是由其他疾病日久误治发展而来。如临床治疗久治不愈的各种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胆囊炎等疾病。唐玉廷[9]认为素体阳虚,脾阳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关幼波[10]认为:阴黄的发病主要有三种情况:①患者正气尚可,由于感受寒湿之邪,寒湿困脾所致,属于阴黄轻症;②由于患者脾阳素虚,湿从寒化,困阻中焦;③由于误治、施治,阳黄日久转为阴黄。吴定文[11]亦认为,素体阳虚是阴黄发病的根本,感受寒湿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导致湿从寒化,胆汁排泄不利,浸肌肤发为阴黄。

3 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复制研究

近年来复制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多是采用化学的方法,使动物的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功能损害或改变,从而模拟人体的疾病或临床证候。张赤志等[12]采取实验大鼠大黄灌胃18 d,于第19天给予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的方法复制阴黄证动物模型,并用茵陈术附汤以方测证。实验结果发现阴黄模型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5),经茵陈附术汤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均较阴黄模型组明显下降(P < 0.05),结果表明采用大黄与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的方法复制的阴黄证动物模型具备脾胃虚寒、免疫力低下的特点,并且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卢家兵等[13]采用大黄联合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的方法复制阴黄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表明阴黄证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凋亡情况,阴黄证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免疫细胞凋亡有关。曲长江等[14]按照传统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建立病证结合的阴黄证动物模型,并用中药复方茵陈术附汤以方测证,对阴黄证动物模型进行病因病机、证候、临床生化指标的观察和评价。佟欣等[15]从阴黄形成的病因病机入手,复制病症结合的阴黄证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大黄、乙醇、α-异硫氰酸萘酯三因素复合诱导,造成阴黄证实验动物模型,并用治疗阴黄证的经典方剂茵陈四逆汤治疗进行反证,证明该模型成立。实验表明,阴黄证大鼠出现活动减少、倦卧、扎堆、进食减少、条状稀便等症状与临床阴黄证患者相似[16]。同时其肝脏病理学及肝功能等客观化指标改变与阴黄证的临床研究一致[17]。

4 总结与展望

尽管学者们对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复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模型复制的思路和方法存在问题,因此不能有效地反映临床上阴黄证的表现特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人类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标准与方法体现着某种生命观、疾病观和方法论,是实验医学的基础。中医药学的研究应当突破引经据典、临床总结的固有模式,与实验科学相结合,探寻疗效物质基础的证据,伦理学也不允许直接通过人体进行实验研究,故动物模型成为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向现代化发展的桥梁。证候是中医学诊断治疗的基础与依据,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制备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评价动物疾病模型的指标,仅停留在对静态而单一的生化指标的分析,这样的动物疾病模型,无法反映疾病对机体的整体影响和疾病发生、转归的动态过程,更不能客观地评价药效和药效物质基础。此外,在对模型进行评价时选取的生化指标标准不统一,为多种疾病的共有指标,缺乏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低,对致病程度低的模型,得不到阳性结果,难以评价模型的优劣。因此,证候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评价指标、可重复性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复制应该从疾病产生的原因、临床发病的症状和有效经典方剂治疗的角度思考[18]。从中医阴黄证的病因可以对造模因素进行选取,如脾脏阳虚、终日纵酒、饮食不节。临床发病的症状即指四诊信息,成功的动物模型应有畏寒、便溏的脾脏阳虚症状和由于胆汁淤积而表现出的身黄、目黄、小便黄。能够对模型体表特征所反映的病理机制进行概括,如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临床经典方剂的选取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中“有是证,用是方”演绎,“是方”必然对应着“是证”,依据“以方验证“的共识,若是“是方”对“某证(对于动物实验而言就是某种药理动物模型)”有效,则“某证”就是“是方”对应的是证。同时,应充分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从整体观出发,选取能够客观评价动物疾病模型的有效动态指标。

[参考文献]

[1] 姚惠萍,刘庆帮.略论阴黄理论的形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11-13.

[2] 潘雪飞,张长法,邱蔚蔚,等.养肝化癖退黄法对阴黄患者HA、LN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3(4):209-210.

[3] 叶放.温通汤治疗阴黄证36例临床小结[J].江苏中医,1996,17(12):7-8.

[4] 郭华丽,陈犁.辨证分析治疗阴黄证60例[J].山西中医,1997,13(5):19-20.

[5] 张赤志,陆定波.阴黄辨证探源[J].湖北中医杂志,1996, 18(6):17-18.

[6] 潘学柱.“寒滞肝脉”、“阴黄”病机辨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2):9-10.

[7] 潘雪飞,张长法.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1998,5(10):8-9.

[8] 韩秀珍,王玉祥.阴黄病因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4):22-23.

[9] 唐玉廷,李淑清.阴黄辨析及治疗(附104例临床资料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9):535-836.

[10]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8-19.

[11] 吴立文.阴黄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1-412.

[12] 张赤志,曾浩,程良斌.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7):43-44.

[13] 卢家兵,张赤志,晏雪生.阴黄证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3):150-152.

[14] 曲长江,杨雪山.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88-689.

[15] 佟欣,王喜军,孙晖.茵陈四逆汤对阴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87-92.

[16]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2.

[17] 潘雪飞,张长法,邱蔚蔚,等.阴黄形成机制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7,(9):560.

第8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在我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医疗改革还没有开始,从中国当年的公费医疗制度,突然面对美国的医疗状况,先就吓了一跳。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朋友突发急性阑尾炎,急送医院开刀。这是我在美国看到的第一个“案例”,留下很深的印象。首先是,住院时间非常短,入院马上手术,手术之后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复很快。其次是,接到第一张账单,看到金额不大,你千万别高兴,账单不是一张,而是从不同单位陆续寄来。第三是,医疗费最后加起来,在我眼里完全是天文数字。这个住了一天半医院的普通阑尾炎手术,账单是7000多美元。

当时我刚到美国不久,从这个案例进入,对美国医疗制度开始有了最基本的概念。

一是病人住院时间短,是由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决定的。医疗时间无端加长,保险机构就要支付额外费用。因此,医院和保险公司双方都雇用专家,严格商定医疗措施和时间,把医疗仅仅限定在“必要”范围内。病人得到“必要治疗”的权益,由医方的利益来保证,对“不必要治疗”的限制,由保险公司的利益来限制。

二是美国诊所多,医院少。它们的差别是设备有无或者多寡,住院一般都是医院。医院、诊所都不“养”医生。医生和麻醉师、放射师等都是个体户。他们只是在医院、诊所挂单,可以挂几个地方,随叫随到。所以,病人收账单的时候,各收各的,五花八门。关键是,由于长期市场机制的发展,医院、医生一般不会供不应求。同时,美国医、药分家,诊所也没有自己的药房。

医生的规范职业教育、严格的行会制度、激烈的竞争,维持了医生的一流业务水平。后来,我们自己有了就医和住院的经验,住院完全是住宾馆的感觉,环境好,护士照料周到专业,每天的菜谱和饭店一样,不让家属插手任何事情。后来知道,那是医院竞争的结果。反正食宿和医疗一样,都是保险公司付账。朋友账单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购买保险,不能有侥幸心理。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美国医疗保险制度。

美国的医疗制度,其实是公私结合的。退休老人有国家的基本免费医疗照顾,这是“公益”的部分。市场机制的私有保险业,主要是退休前的那一段。从理论上来说,私有保险制度也应该是运作良好的。因为保险公司是根据你开始购买保险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来决定你每月支付的费用。而且个人保费除总体费率增长之外,不再增长。就是说,假如你年轻力壮20多岁开始买保险,每月只要几十美元。这一辈子都是同样费率。涨价只是像每年的通货膨胀那样,涨一个比例。而假如你40岁才进入保险,你每个月可能要付200美元。也就是说,同样一个40岁的人,假如你是20岁开始买保险,和你40岁开始买,每月交纳的保费相差非常大。所以有许多美国人在进入老年时,会选择继续自己的私人保险计划,而不要公费医疗。

健康保险的投保有很多选择,你可以买全保,就是医、药自己一点不出钱。这样,每月保费要高得多。多数人会选择其他方式,就是自己付一个起点费,例如,500美元或1000美元以下自己付,1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自己付20%,保险支付80%,高于10000美元,全部由保险支付。这样,以自己承担小病的部分责任,来降低每月的保险费。我的一个朋友,自己是牙医,很重视投保,他在一场自己失误的事故后高位截瘫,保险公司支付他此生的全部费用,包括照顾他一生的家庭护理员的费用。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假如每个人都很好地规划自己,很早开始买保险,一辈子的健康保险费用,并不是很大的负担。还有很多工作单位支付雇员的全部或部分保险费。退休后,正好接上国家免费的老年基本医疗照顾计划。

尽管如此,美国的医疗制度仍然饱受指责。因为在实践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抱侥幸心理不投保,这些人往往是穷人或新移民。美国是一个永远不缺穷人的国家,仅非法移民就有将近1000万人,近年平均每年合法移民在300万人以上,绝大多数是穷人。他们怎么办?根据美国的法律,医院必须对急症病人不论身份、状况先作救治。我自己有过急症的经历。那个时候,他们并不知我有没有保险。假如我没有保险,一样要救。对真正的穷人就医,各地都有不同政策,政策也一直在调整中。例如现在,不论你的存款数额,只要年家庭收入少于一个金额,就享有政府的免费医疗?穴当然有相应的生活救济?雪。美国穷人只要生活处于某个水平之下,都有相应的州或者联邦医疗福利计划,享受免费医疗。我的中国籍朋友在留学期间怀孕,没有在美国交过税,因为符合穷人标准,当时享受非常好的产前检查、营养补助、生产、产后母婴保健,甚至奶粉、尿布都是免费的。当然,新移民普遍根据自己的习惯行事,有的急症治了先逃掉再说,也有人隐瞒收入。在美国,不论是否有保险,急病、重病、事故,同样得到救助治疗。这是美国医疗费用昂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普遍在为穷人,甚至大量来自外国的穷人分摊费用。

美国始终没有英国那样的全民公费医疗,这和美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有关的。美国人很强调要对自己负责,它的传统文化认为,过分福利会养懒汉,全部国家负担的医疗制度会浪费无度。这种观念和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别。美国的邻居加拿大,就是和英国类似的制度。我的一个朋友移民到加拿大后,把自己的牙全部整修一遍,花了国家近万加元,自己可以一分钱不掏。相比我们在美国看病跑医院的谨慎,确实形成鲜明对照。美国人认为,一旦国家全包,必定造成巨大的医疗浪费,失去监督和利益平衡,花国家公款,必定大手大脚,最后必然导致税收高。加拿大的税收确实非常高。美国人认为,现行制度下,不会造成失控的浪费,谨慎的福利制度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因为不需要高福利逼出来的高税收。

我想,医疗制度只是一个子系统,它需要整体社会政策的支撑。美国医疗制度并不完美,可是它能够长期在正常运作下逐步修补,基础之一是法制的完善。因为不论是医疗欺诈还是保险欺诈,都很容易发生。必须通过很强的法律手段,基本抑制这两类欺诈,才可能运作下去。

我国的医疗改革无疑是难度极大的系统改革,有必要全面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外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解决好医改这个难题。

编后:

回味权威部门年前的“医改不成功”结论,也许很少有人对这个结论感到吃惊。如果吃惊,也大多在于:你们才说出来啊?中国人可都知道了!――老百姓或许还不能把医改不成功的根源说个一二三四,但已经持续了数年的“看病贵”、“看病难”让每一个人都深有同感,大家心里对几年来医改的成效早有了自己的判断。

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走自己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总体上的改革成功就可以忽视一些细节上的失误。对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改革方案进行整体上的否定并公之于众,还是很需要勇气的。求真务实,也算是改革的一项成果吧!

第9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保险;医养结合;老年保险市场稀缺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应景而生。本研究将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目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探求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道路。

一、国内外老年长护险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长护险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推出长护险产品,但无论是条件还是保险的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体制转换、社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面对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时期,而长护险是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个人经济压力和国家金融压力,完善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修订的《老年法》中,国家还明确提出要逐步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同时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如江苏省也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探索建立个人、政府等多方分担筹资的长护险制度。据了解,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首个试点城市于2016年1月建立并实施基本长护险制度,2017年徐州、苏州两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现阶段南通、徐州已经陆续组织实施。在覆盖范围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全体居民纳入长护险辐射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通过估测筛选后符合一定标准,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的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筹资机制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建立了政府补助、医疗保险以及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其他试点城市中,青岛市的长护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较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中的照顾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为失智人员设立了失智专区,为其提供长期、日间和短期护理。然而,从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内容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政策中缺少针对性,这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方案评估工具的缺失,服务方案评估工具是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者服务专业程度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寻找长护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身体状态及具体需求的最优供求匹配。国内的长护险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长护险制度建立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制度的初始阶段,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融资机制上;第二,严重缺乏基本的数据,现有数据也不准确。商业长护险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时数据。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护理服务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产品制定准确的价格。同时,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长护险,并且公民的总体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在长护险领域,商业保险仍在不断寻求改进。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强制实施长护险,目的是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长护服务提供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家庭财政负担。德国的长护险是义务保险,有“跟随医疗保险”的特点。戴卫东(2015)也表明在“十四五”初,在长护险成型的情况下,应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推进大面积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日本的长护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和德国一样,日本的长护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并由法律加以规定。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较为全面,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外,还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日本不但设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还加长了养老金交付的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养老金发放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典型国家之一,长护险由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护理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险。设立商业性长护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高收入者对长护险的需求,保险种类多、条款灵活。

二、我国老年长护险现存问题

(一)老年长护社会保险没被纳入社会保障法我国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立法上解决。很多发达国家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其已建立老龄长护保险制度,有法律支撑,能为老年长护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老年长护保险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无法为老人提供强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可为长护保险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并无相关税收优惠。护理行业发展落后,护理机构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如今强大的需求。护理行业发展落后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护理机构方面而言,国内护理机构通常都是养老机构,这种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运作,社会化程度较低,且设施老化、服务不到位。从护理人员方面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能上岗,而我国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普遍偏低,而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需求不断上升,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因此,护理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有待完善。

(二)我国社保经验不足社会保险涉及问题有:养老保险只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医保也缺乏长护的内容,也没有涉及长期康复护理与老年人的重疾险等商业险种。其次,商业保险已发展成形,长护保险虽然已推出,但是存在门槛高、保障低、保障人群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及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全面化。

(三)居民投保意识不高1.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最大因素便是收入水平,高额的保费使他们无法承担。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居民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保险更无从谈起。2.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身边有许多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和新闻,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信任程度降低,以至于减少了对保险的购买力。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家破人亡,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保险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将其忽视,花大笔的保费而不一定得到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3.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理性思考。保险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后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这对于热衷于即使效应的中国人眼里,投资保险显然不划算。一旦风险发生,便有一木支危楼的效果。Rivlin和Wiener(1998)发现老年人在年龄増加的同时身体机能也在下降,老年人需要同时承担急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费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减少老年人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负担。由此看来购买长护险不仅能减少未来风险发生时要支付的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保障。

三、关于我国老年长护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长护保险体系财务模式决定了长护保险制度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长护保险制度能否长期运营的重要因素。国际来看,实施长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促进财务模式的长期运营,都加入了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中国可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多层次长护保险体系。盛和泰(2012)对常见的长护保险运营方式,政府主办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由政府委托商业机构运作型进行比较,由政府主导交付专业机构运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各自的优势,降低规划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效率,满足居民长护保障需求。蒋虹(2007)表明,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应建立全民的长护保险,但从国情看,应设计以商业性为主,社会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补充要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开发更多新兴的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而,保险公司可以把传统形式的养老保险与社区养老服务或家政公司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的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发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可以解决护理型保险保费较高的问题。

(二)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结合的长护服务体系,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长护服务供给责任的有效方式。Lakdawalla(2002)将长护险分为专业护理和非专业护理两种,专业护理由专业护理服务提供者或养老机构提供,非专业护理由子女或亲属提供,非专业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专业护理的需求,但不能完全取代专业护理。因此应当建立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能得到家人的陪伴。1.建立非正式护理支持政策使其成为长护服务福利供给的职能主体。一向非正式家庭护理人提供不限制用途、不需要纳税的现金支持;二为满足条件的家庭护理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三颁布多项弹性工作的请假制度,方便服务。2.支持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正式护理服务并同时发展居家护理。政府对正式服务者的资质、数量、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规制,加强培养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健全相关保障制度,鼓励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老年人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住所,这样不仅能降低所需护理费,也能使老年人得到全天候的专业护理。3.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降低保费成本。政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护险,由于长护险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的扶持。因而政府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构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为国家解决老龄化严重问题,也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不可小觑的利益。SheilaRaffertyZedlewski和TimothyD.Mcbride(1992)发现老年人口递增会使人们对长护险的需求成倍的增加,但老年人对长护险支付能力有限,因而降低长护险保单成本是扩大长护险购买量最有效的措施。4.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使人们改变对传统保险概念的偏见。保险公司可以添加真实的案例,提高民众对长护险的认可度。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使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也能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机构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