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西方教育的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教育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教育的优点

第1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评价 指标体系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进一步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一问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开放性与质量控制的矛盾,而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途径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和提供完善周到的教学服务。进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的研究,构建电大远程教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体系的特点

我国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外部保证质量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主持评估。我国所有层次教育的质量评估,一直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评估也不例外;第二,缺乏独立于官方和学校自身的第三方的教育认证机构,民间评估机构还不具有权威性,总的来说影响力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行完成,且评价内容都偏重于各种指标的数量,这就使得学校为了迎合评估,盲目追求各种教学硬件和教师人数的扩张。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成人远程教育评价机构,该评价机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部门评估,它服务于各远程教育学校和用人单位,但又相对独立,可以称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当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必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应该在政策安排上确保该评价体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委托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评估,利用研究所的专业人才来保证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公正准确性。

二、电大远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的准备

(1)确定评价项目。确定评价项目就是要决定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评价项目不同,评价的类型、目标、主体、内容不同,评价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因而任何一次评价活动首先要确定清楚评价的项目及目的。例如,如果评价的项目是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评定教师的远程教育能力,那么评价方法就应以教师为主,并从远教经验、设备使用、师生互动等方面作全面的综合评价;如果要评价成人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则应该从完善的教学条件、符合远教规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2)制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方案是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其主要内容有: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即是把评价目标分解,将其具体化、行为化;确定收集信息技术和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撰写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评价工作的指南,是纲要性的文件。一个完整的评价方案一般包括:方案名称和主评单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的组织和领导;评价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实施步骤;评价的预期效果。

(3)建立评价组织。建立评价组织是保证评价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机构和选择人员两项任务。恰当地选择好评价主体,是建立评价组织的关键。另外,对评价人员的甄别和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2、评价的内容

(1)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实现。由于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的学习目的、能力、内容都与普通大学生大相径庭。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重在解决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即使是远程学历教育也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估内容。

(2)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学生是自主的、通过教学资源的学习来完成学业的。因此,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此种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评估,同时注重对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估不可或缺。

(3)办学特色。在这里主要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不同教学。不同的远程教育学校,因为各自的定位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所以在同一远程教育体系内应该具有多样的办学特色。比如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和南昌大学、以及其他试点高校在江西省教学点就在组织结构、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差异较大。在师资结构上,以工科类为主的学校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多些,而文科类学校则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高些。因此,对办学特色的评价也应该是远程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4)学习支持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在校外建设了很多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生、教学组织、教学管理、考试等都是通过学习中心来完成的,相当多的支持服务工作要依靠学习中心。从实践来看,很多管理和质量问题是出在学习中心。同时各教育中心也纳入了江西省远程教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可以看出,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不仅影响本省各远程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与省外试点高校在我省教学中心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该重点考虑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

3、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多年来我国远程教育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电大的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一个远程开放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见表1。

【参考文献】

[1] 王居峰: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2] 马晓燕:远程开放教育中媒体与教学效果间的合理架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 龚永新:电大,走品牌发展之路――兼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0).

第2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1.1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学生数学成绩梁贯成参与第三次TIMSS时,任香港课题组长.在测评中,东亚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欧美学生,而这些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文化背景对学生成绩有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为此他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探求内在联系.2001年他对北京、香港、伦敦数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性别、资历、年龄因素外,仍存在明显差异,他猜想原因可能来自文化差异[1].而这个关键因素,以前往往被人忽视.后来通过比较发现,东亚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教师首先是所教知识的专家,教师对学生成绩期望值很高.东亚教师数学知识比较丰富,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传授大量新知识,内容复杂且较深,讲述了大量证明,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数学.东亚教师强调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过程并重,认同理解和背诵同等重要[2].因此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数学教师能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之一.2006年在他主持的ICMI第13次专项研究-《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数学教育》中指出,学生学习态度、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数学自我概念、经济条件、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对学生成绩影响不显著.东亚各国集权式教育体系、课程资源也不能合理解释学生成绩差异,东亚学生用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和西方学生差别不大,包括课外时间和作业.东亚学生在TIMSS等一系列国际数学测试中成绩优异,与教师态度与品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相关,东亚学生谦虚好学、个人努力、大量练习下的理解是保证成绩优异的直接原因,而这些因素都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3].他在研究中国传统数学观和教育观时发现,中国人重视教育,相信个人努力就会成功[4].这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动机,在学习上刻苦和坚忍不拔,深深影响着数学学习.2010年他利用TIMSS2003中8年级数据研究表明,以快乐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动机共同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并对东亚和欧美发达国家作对比研究.儒家文化促进了东亚学生以结果为导向学习动机的变化,利于两种学习动机协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优于西方学生[5].上述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而影响教师能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习动机发生积极改变,使得东亚学生成绩明显优于西方学生.为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他实施了一系列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增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理解和交流.

1.2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数学教学与学习为深入了解东亚数学教育理论、其特点及潜在的文化价值,他对东西方数学教育作全面比较.他发现东亚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文化,东西方数学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东亚重视学习内容,西方重视学习过程(2)东亚认为理解和记忆同等重要,西方认为记忆是机械学习,提倡有意义学习(3)东亚提倡努力学习,西方提倡快乐学习(4)东亚各国认为考试等外部动机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而西方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才利于学生学习(5)东亚重视社会导向,提倡大班化教学,而西方重视个人导向,提倡个性化学习(6)东亚教师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西方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运用.教学上,东亚普遍教师主导课堂,强调概念和技能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师按照一定程序教学[7].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了有意义教学的实施.他认为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可以实现互补,不能简单认为东亚数学教学就是机械的.学习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考试竞争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相信个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得东亚学生数学学习普遍比较刻苦[8].学生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并不轻松,不认可“享受学习过程”[9],把学习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他将西方提倡的“愉快学习”与东亚提倡的“刻苦学习”进行比较,认为东西方教育者对于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同.两种文化对促进在学习中产生快乐的理解、快乐的时机、快乐和满足的层次不同.西方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应该是愉快学习,而东方教育学者认为学习应该与艰苦劳动相伴,只有艰苦劳动有结果才有真正快乐和满足[6].西方愉快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东方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要考虑到文化价值差异.他后来提出“延后快乐”的主张,强调“愉快学习”应建立于刻苦学习获得成果后,而不是单纯上课开心.东西方数学教学和学习都受潜在文化影响,文化差异是数学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为东西方数学教育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了参考依据.任何教学和学习模式差异都以文化和长期建立的显性或隐性教育范式为基础.接受外来模式要看其潜在价值是否与本民族文化兼容,应该借鉴其优点和长处,还要保留自己的优势.东亚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不能“全盘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东方模式.

1.3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改革对香港的数学教学改革,2005年他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香港数学教学内容远比其他国家深,课堂教学比较连贯且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到数学结果,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学习更加投入.因此虽然华人数学教育饱受批评但学生成绩优异,改革要继承优点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赶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使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2012年他在比较德国和香港数学课程时发现,文化背景以复杂和间接的方式影响课程实施.他后来指出,美国部分州觉得新加坡数学教育很好,便直接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但是结果并不好,他曾经说过“我和很多美国学者讲他们这样是没用的,因为你可以进口新加坡教科书,但你不可以进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确有先进之处,但必须谨慎引入,并批评以前的教改没有分析自身传统文化优势.他在比较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数学教科书时指出,东方教科书按照知识逻辑传授内容,西方重视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东方教科书内容选择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内容选择在于发展学生个性.数学教科书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他提出数学教科书改革中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数学教师教育,他尤其注重专家教师培养.他提出儒学影响下的专家教师应具有很深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鲜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勤奋工作和充满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专家教师能胜任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学者、考试专家、学生和教师表率多种角色.他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利用观察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等方法直接有效,这说明专家教师的定义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他还指出专家教师培养放在一个体系中,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技巧、技能,受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影响,是个长期过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政策制定者们尤其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数学教育改革模式.梁贯成提出用文化差异观点看待数学教育改革,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任何数学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它们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立足本国实际,甄别吸收他国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制定适合国情改革政策,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2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的意义

梁贯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异的观点进行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并实施了10多年相关研究.其理论和研究计划有深度、新颖、可持续性,影响到对东西方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等差异的认识,促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交流,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数学教育发展需要.(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各国文化、宗教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都决定着数学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视这种差异,正确认识这些传统但有效的数学教育体系.(2)各国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别人长处,如美国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而亚洲很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数学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课题.但是这些学习与借鉴并没有显示出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国.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学和学习,及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特征,对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育体系优点进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历史、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数学课程和评价体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教师信念和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学生信念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利于发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纪末,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欧美历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东亚学生在TIMSS中的优异成绩引起他们极大兴趣,为此加大对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东亚数学学习,重塑本国数学教育.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适应了政治发展需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对数学教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各层面.对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数学教学实践,更好理解各自传统.还可共享数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实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

3国际影响及评价

第3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交互;教学特点;成效

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实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引导,网络交互不再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是代表了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交互行为的,完成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规划的重大课题。

一、调查内容

1.对象

选择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大学未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的2009级和2010级工商管理大专2个班学

生为对照组,选择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的2011级和2012级成人工商管理大专2个班学生为实验组。

2.方法

比较思想概论、西方经济学2门课程为教学改革试验课程,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实验组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法,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按学校规定的时间统一回校参加集中考核。

3.教学评价

比较思想概论、西方经济学2门课程学习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对成人网络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对照组与实验组全部学生均为统一招生的成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同的课程均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统一出题并以相同标准阅卷,两个组之间具有比较性。

二、结果

比较组与实验组2组学生的思想概论、西方经济学考试成绩分别见表一、表二

表一 2组学生思想概论考试成绩分布情况比较(人)

注:X2=1.268 1,P>0.05

表二 2组学生西方经济学考试成绩分布情况比较(人)

注:对=7.4721,P

三、结论

远程网络交互教学有很多优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为一体;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实现双向教学;突破常规教学的时空局限,营造全新的自学模式。而远程网络教学应用于成人教学,通过研究发现更有其独到的优点。

1.网络交互式教学的优点

(1) 网络交互式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从表一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学生的思想概论的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这门课都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易读、易懂,学生通过远程网络课件进行自学是完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西方经济学考试成绩优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该学科内容需要理解,教师通过远程网络与学生互动,或者不定期查看课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思考与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去理解重点和骓点。

(2)远程网络教学适于成人教育。

远程网络教学之所以适于成人教育,主要取决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

①良好的基础与自学能力。

他们毕业后多数都已经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因此,理解能力强,悟性比较高,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对于大多数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学习目标,并且完成学习任务。

②缓解“工学矛盾”。

成人教育中的“工学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时间的矛盾,上课的时候要上班,上班的时候没法请假上课,导致想学但没时间学。既然问题出在时间上,那么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让学生能在下班的时间学,并且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时间上的要求,即借鉴远程网络教育的做法,充分利用开放教育强大的网络平台,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作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学习,让学生随到随学。这既能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工学结合”。

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学,在教师导和帮助下,反复利用网络观看教师的教案或参考资料,还可以把有价值的课件下载、复制、加工、打印,方便个人随时使用和保存,还可以通过网上平台的测试软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都很强的学习模式同,缓解了学习与工作、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

(3)远程网络教学节约了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我院的网络教学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我院正准备加入电大远程大学。我院多种形式办学,各种层次的在校学生近万余人,教学场地与其他教学资源都严重不足。远程网络教学实施后,成人本科与专科专业中有部分课程较容易,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标;有些课程专业教师不够,这些课程可以采取面授与网上交互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大大缓解学校教室少、教学资源不足的困难,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展网上交互式教学符合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要求的,适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能在教师课件制作方面、平台搭建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因此笔者认为网络交互式教学在成人教育中是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6).

第4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澳洲课程故事》: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和详细的指导性计划,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帮助。笔者认为,教师和家长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也是这样的,毕竟,这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独生子女的时代我想对孩子的爱更应该是“大爱”。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澳洲课程故事》:我们在做教学准备时应该好好研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笔者以为,我们在做教学准备时应该好好研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最好发展。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学生究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如何教他们更容易理解,而不是站在老师自己的角度,而很多老师恰好选择了后者。这才是课程改革后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2课程改革的矛盾

《澳洲课程故事》: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时候真是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到底该提供给孩子怎样的发展机会、条件和空间。笔者认为,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助。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计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子女学会自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是不是连端杯水都不舍得让孩子做?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不灵活的,生存能力比较差。中国的课程设计与西方发达国家课程设计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重知识取向,一个重能力取向。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扎实吗?我们基础知识扎实的标准主要是考试。课堂上没有适当的作业量和形式多样的联系与训练,能是高质量的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考虑远一点,像这堂课上学生面对那么复杂的生活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还怕解决不了更复杂的问题吗?在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那是将来个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新的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希望,这里不仅仅有制度、体制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背书、记忆是固有的传统,要改变积淀几千年的文化习惯,一定是任重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正努力改变着很多不适应时展要求的东西。比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问题,新教材的许多内容已经与儿童的生活贴得很近了。而且,很多数学问题我们看上去已经生活化了,但是实质上,它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意,以及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以外,与原来不怎么生活化的题目没有真正本质的区别。孩子们照样天天练习!我们需要的应是让学生真实的去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在纸上做操作题。在小学阶段可以很灵活。数学老师应该使数学实践活动围绕孩子自己的真实生活展开,成为一种真实的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从《澳洲课程故事》中想到的

第5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关键字]契约意识;高等教育;文化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07-04

[作者简介]李忠伟(1980―),男,河北定州人,硕士,河北联合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悠悠进程中,我们追溯文化遗留的印记可以发现,每种文化都蕴含着各具特色的思想及价值观,而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又决定着教育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外来文化伴随经贸的全球化,不断涌入我国,使得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不断地摩擦、碰撞、冲突、融合,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包括生活习惯也都趋于多元。

文化制约教育,决定教育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教育适应、传承并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载体,教育与文化互相交融渗透,文化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考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概念最早由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包括精神、物质和行为三种文化内涵;狭义文化则多从精神层面进行定义,即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或民族)形成的历史现象,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内容,及其整体意识形态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所谓多元文化从表面上看是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化的并存现象,是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的产物。实质上,文化的多元化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吸收、发展、并存和相互影响的现象。

多元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都各具特色和相对稳定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认同感也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同文化的不仅表现在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的自由平等,还意味着彼此共生共荣,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要求。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意思就是求多元文化内在的“和”而不是求表象的“同”,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同因素不同成分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是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基本法则,每一种文化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都有其优点和相对真理,因此,既要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也要突出个性。同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更新创造,其动态变化和相互并存态势为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土壤。

不同文化模式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多元文化模式特有的和而不同特征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应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首先,多元文化教育通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偏见,促进各民族成员的主动性的发展、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多元文化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以民主的方式发展和管理高等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和高校治理的权力均衡;第三,多元文化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使得高等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契约文化”及其理念

(一)契约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美国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成功范例,当我们从文化角度去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时,“契约文化”贯穿始终。本文中的契约不是指狭义的契约,即合同、协议等概念,而是一种理性思考、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契约”一词最早出现在埃及,但其文化源头有两个,一是世俗社会理性、自由的古希腊文明,二是神圣的基督教文化。

历史上,古希腊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农业发展,但却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商业繁荣和以自由交换为特征的商业文明的形成,成为契约理念产生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推崇的平等自由观念和理性原则,成为契约理念产生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而“自由”“平等”和理性原则正是契约文明的核心,这样以“自由”理念和理性原则为核心的契约文化伴随商业文明萌生了之后,“自由”理念和理性原则从商业领域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伴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形成西方契约文化的核心理念――契约精神。而神圣的基督教文化则通过上帝和人之间立约(旧约、新约)的独特方式透露着最原始的有关契约的理念,上帝通过立约和守约受约束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人通过守约获得上帝的怜悯和救赎,从而达成了契约上的平等。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企图分离它们是荒谬的。高等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培育和倡导契约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文化,进而构建高等教育模式,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因此,从文化,尤其是契约文化入手研究高等教育文化显然是合适的。

(二)“契约文化”理念:契约意识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伦理性和整体化为文化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注重信用、和谐与群体间的联系;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其后又受基督教、文艺复兴运动等的影响,其核心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中心,重视理性、科学和个人的发展。从文化内涵和本质分析,中华文化属于整体文化,形成了大一统和群体意识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注重人格尊严、平等和个性解放,具有个人本位的社会特征和契约精神。因此,二者是可以互补融合的。

中外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与和而不同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这一共同点就是“契约意识”。契约的作用不在其表面形式,而在于履行及其精神力量。“契约意识”就是一种人格意识、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理念和约束,“契约意识”意味着每种文化相互平等,只有通过“契约意识”才可以相互吸收和发展,也意味着每种文化形态的自由发展。因此,基于“契约意识”,西方契约文化理念与我国文化传统是互不矛盾的,“契约意识”既是西方文化契约精神的价值追求,又是我国文化守信精神的言中之意。借助“契约意识”及其渗透调节功能,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而“契约意识”的形成、渗透及调节需要借助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才能被社会认同。“契约意识”作为一种约束,就是思考问题都以契约精神作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思维取向和思维方式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与契约的显性特征相比,“契约意识”则较为抽象,可以说是一种隐性契约形式。然而,实质上二者的契约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又是一致的,因此,条件成熟时隐性契约可以转变为显性契约。

(三)中西方契约思想比较

契约精神和“契约意识”是市场经济的文化属性,因为经济主体是相互平等和意愿自由的,只有通过契约才可以实现合作。这种契约文化理念伴随改革开放,也不断流入我国,使得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千年的儒家思想传承、特定的思维惯性和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复制西方的“契约精神”理念,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摩擦碰撞和融合创新中,基于“契约意识”,将西方文化契约精神和我国文化守信精神相统一,提出适应我国现实和国情的文化新理念。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受基督教“原罪说”文化源头的影响,西方的“契约文化”注重制度建设,文化传统以民主法制、规则为背景,为克服“人性之恶”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契约的建立必须以两个以上经济主体的相互平等和共同的约定为前提,并依靠外在力量的裁定履行契约。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守信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必要条件,是品德与行为的统一,注重通过修身和自律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因此,这种守信精神和中国的人治传统,是靠自律诉诸行为的。

第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具有个人本位的社会特征和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这种契约精神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真正平等,人人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契约关系。中国以伦理性和整体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虽然也提出了“民本思想”,但并不是契约意义上的民主,人际信任和交往不依靠约束和契约,而依赖人治和感情。

第三,西方契约文化中作为契约文明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通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科技传播以及市场经济等的影响,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主流价值观。中国的“儒家文化”虽也包含了契约思想,但缺乏自由、平等理念,还不是一种契约文化。

因此,中国“儒家文化”的“守信精神”属于心态层面,注重通过修身和自律诉诸行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西方文化的“契约精神”属于制度层面,其核心本质是自由、平等,注重制度建设,是一种社会规范。

三、“契约意识”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载体,教育源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制约教育,高等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培育和倡导契约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先进文化,进而构建高等教育模式、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作为专业和学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具有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优点,融汇中外优秀大学精神;同时,更应注重吸取民族文化和包括书院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独特的高等教育制度。

(二)推进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

文化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性,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课程种类、形式和实施方式等方面也应多样化和“因材施教”;基于“契约意识”,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使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过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相互融合,将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增加课程性质的职业化渗透。当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哲学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三)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中外交流与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开展出国留学教育,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知识。政府在制定出国留学政策和导向时,不仅要注意国别的多样化,避免留学国别和学科领域的一窝蜂现象;也要注意出国人员的低龄化和人才外流问题,提高出国留学教育的效益。二是,吸引国外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着力从学科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三是,广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可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兼采中外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交换学生、使用国外先进教材、外语教学等多种形式,但要注意教育问题和文化取舍标准。四是,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国际知名学者到国内任教和讲学。五是互派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四)努力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自主创新

相比西方高等教育 “问题研究”取向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以学科建制为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以潘懋元先生、王承绪先生等为代表的几大学科团队,注重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和自主创新,以期在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建立新学科和完善学科体系、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等方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赵穗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第6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黄淮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思想与理念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教学模式的改进属于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09-02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批经济类人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会影响到学校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会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的情况是老师教学水平一流,学生勤奋好学,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美国学者乔尹斯和韦尔在他们的著作《教学模式》中给出很多实例证明了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朝纵深的方向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是从大量的资料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出现脱节,真正研究教学模式的老师很少,而研究的又不教课,教课的不研究,鲜有教师尝试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更不用说有教师对《西方经济学》这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因此通过研究《西方经济学》这一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于瑞士的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老师的帮助,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以学生为本,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倡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有意义积极建构。建构主义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学习的含义:第一,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第二,学习建构过程中包括对原有知识的选择、加工、处理以及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第三,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世界观以及对世界赋予意义。人们对外部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不一样,原因是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基础来进行意义建构或者解释现实世界的,而每个人所拥有经验和信念不同,没有唯一的标准理解,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团队协作就会使得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智能。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每个人都一般都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形式与发挥程度不一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中没有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造的人才,因为他们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智能特性和发展方向等。不同的学生表现聪明的方面不同,学生不存在聪明或不聪明的问题。好的教育可以很好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因此,应该在全面发掘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给学生创造展示各种各样智能的场景,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激发其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每个学生在某一方面都是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智能,只要能切实做好因材施教,学生都可以成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优势与不足,选择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类型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合作教育学理论

合作教育学是20C 80s后期出现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该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阿莫纳什维利,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呆板、僵硬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内部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能力和动机,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取消用简单分数对学生的评价。提倡师生关系平等,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尊重。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发扬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帮助的合作学习。

合作教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其实验教学体系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确立教学民主,师生互相尊重与合作、共同创造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排除师生交往中一切有损儿童自尊心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二是取消传统教学中用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的实质性评价取而代之,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三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以儿童个性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学要先于发展,创设优化的教学和教育条件,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应有的最优发展;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丢弃死记硬背、使学生厌倦的消极的教学方法,提倡能推动学习独立钻研、主动进取的积极地教学方法。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当前的研究对教学模式还没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研究这一领域的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教材选择、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上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我国的李秉德认为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稳定的教学模型。何克抗则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总的看来,各种教学模式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本文教学模式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本文界定传统教学模式是指“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下面就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优点

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重复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此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大的优点是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地讲解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可以实现在短期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师可以比较清楚这一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研究历程,大致明白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哪些知识可能会有困难,哪些知识可能更为容易理解,这样就避免学生在学习上少走许多弯路,从而使教学显得有效率。

这里之所以用“大致”和“比较清楚”这两个词,主要在于西方经济学教师再怎么知识丰富、有专业的教学经验,总会不经意地在教学过程中带着教师自己的个性偏好。有些教师对学生更为注重进行分析方法上的培养,有的则更关心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有些教师更偏爱理论讲授,而有的教师则可能认为应该教会学生各种分析工具的使用、各种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些事实,从而证明理论、发展理论。而老师总是不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教学观点,而更倾向于自己所特有的教学观念,常常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深信不疑,由此而总是运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缺点

传统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这一教学模式没有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总是用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容易出现满堂灌而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事实上,教学活动本来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若这两方不能有效地沟通,转而变为相互不理解,甚至于相互抱怨,那么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如果我们能够稍作思考,我们能够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可能就会使得教学结果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全面革新教学理念

如果对上述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全面革新教育理念。由于教师的传统观念很牢固,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激发老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动力。我们可以用发达国家成功的例子进行引导;也可以邀请一些名师进行指点;更可以通过一些培训,让老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要用积极主动的精神投入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教会学生西方经济学知识”。现在改变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获得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以此更快更有效地去获得更多同类型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能力素质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二)建设师资队伍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更要具备“能文能武”的双师型素质。也即是教师要同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管理手法和表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的专兼职教师每学期都要去一线企业进行锻炼实践,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以促学。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构建于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机制

要改变过去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一套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重新设定教师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反映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程度,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的可借鉴性,这个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升,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依据目标、重视过程、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学生的学术成果;学生的企业实习成绩;学生的项目开发成果;教师课程开发的成果;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和理念以及主持和参与项目的成果,将这些指标和其他的相关重点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当中,从而实现量化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韩红莲、张红程.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6).

[2] 吴克勤.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3] 王尚户.地方应用型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0(7).

[4] 李瑢.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5] 陈金松. 西方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

第7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一对俄罗斯夫妇带着一个看上去五六岁的孩子游览花园,突然,孩子掉进了一个一米深的肮脏的泥潭里,他大声的呼救着,希望爸爸妈妈拉他上来,可是,父母乡没有看见一样,从旁边绕过。一群中国的留学生看见了,想要救那孩子上来,旁边的夫妇却摇了摇头,示意不可。孩子在泥潭里又哭又闹,留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孩子不再哭叫,不一会儿,那孩子从泥潭里爬了出来,父母赶紧抱起他,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不由得为之震撼,深感那孩子从泥潭中爬出的快乐、自豪,无比的骄傲。再看看下面,却使我无奈的摇头叹息:“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溺爱让孩子不会爱。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我觉得,中西方的教育,不仅仅是现象上的不同,本质更是有许多区别。先看中国的教育:从小到大一直是围绕载题海之中,无穷无尽,从小学就开始拼命的写作业,作业成了难以跨越的小山。然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以玩为主,直到高中才紧张的学习。但是,中国的孩子数学能力却特别的强,有许多逻辑数学的世界纪录都市中国人创造的。由于基础知识的优越,我们还是很占优势的,外国国家的公司,总愿意雇用我们,我们的思维能力所向无敌。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几分钟之内就算出了无数又长又繁杂的式子,创立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中国的历史上也出了很多数学名人,解答了百年难解的难题。况且,如今的学校也很注重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就更胜一筹了。可是,尽管我们国内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强,从小学开始不断的做练习。一个教授,他谈到中国人数学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能力那么强,却最终都不喜欢数学?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想继续读博做一个RESEARCH,找班里数学成绩比较好的中国人一起,他们都不理我,跑出去赚钱了!”中国还是有一些不足和缺憾的,虽然优点也不少。 再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并不亚于西方各国,(尽管有部分家长与之相反)。我们中国是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受到儒家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美德的。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会说“礼貌”、“美德”、“尊重”等等非常复杂的词语。小学,我们就学习各种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初中,我们更是学习孔孟之道,相濡以沫。我们从远古时代就是礼仪之邦,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彬彬有礼的炎黄子孙。

第8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应该说,这些做法从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挑战值得注意。从现代教育结构上看,国学作为一个学科,与现代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兼容性。现代中国教育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遵从的是以西方现代科学分科为基础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转移到中国,是以中国传统知识结构的解体为代价的。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传统知识结构已经散落为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现代学科。国学的诞生,恰恰是现代中国面对“西学”的挑战,重新整合传统知识架构的结果。遗憾的是,这一整合的成果并没有流传下来。

设立国学学科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修完学业以后的学位授予问题。此前,广东中山大学曾以“博雅学”的名义,对一批学生进行教育,但最后没有学生获得“博雅学”学位,学生最终散落到法学、文学、哲学等现代学科之中。国学的设置可能面临着类似于“博雅学”的困境。

另外,国学设置的师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代教师的知识训练是以西方科学知识架构为基础的,它与中国传统知识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这是多数现代教师难以承担“国学”教育的客观原因。因此,国学教育,第一步恐怕还不是大规模推广国学课程,而是先塑造具有初级国学知识结构的教师。

对于国学知识的传播与讲授,当细加遴选,仔细实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精华与糟粕俱在,优点与缺点同根。我们之所以复兴国学,不是为国学而国学,不是为恢复一个曾为现代哲人所否定和批判的“老大中国”,而是建立新的中国,新的文化。古人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中的“维新”精神,才是今天的中国最应汲取的。

第9篇:西方教育的优点范文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兰兰在家很少画画了,即使画了也不肯给妈妈看。妈妈问兰兰:“女儿最近怎么不爱画画了呢?你一直都画得很好呀!”哪知兰兰嘟着小嘴说:“是呀,在你眼里什么都好看。”妈妈吃了一惊:“不是这样吗?是不是有人说你画得不好。” “不是啦,哎呀,不跟你说了。”兰兰嘟着嘴走开了。妈妈不明白,哪个孩子听了夸奖不高兴?为什么自己的夸奖会让孩子反感呢?

其实,现在很多妈妈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她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素养,也知道很多传统教育方法不科学,比如批评、责骂等粗暴方式。所以,当社会上盛行西方的“夸奖式”的教育方式时,妈妈们都纷纷采纳。“夸奖式”的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的确是一大进步,然而“夸奖”二字太过简单和模糊,很容易让人误解并滥用,如果使用不当其结果未必如妈妈们所愿。

我们先来看看滥用夸奖的常见情况。

应付式的夸奖。文中兰兰的妈妈就是很好的例子,表面上妈妈一直在赞扬孩子,其实那不过是一些美丽的词藻。拿画画来说,妈妈根本没在意兰兰画了些什么,里面的人和动物在干些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孩子需要妈妈发自内心的关注和评价,应付式的夸奖传达给孩子的不是得到理解、认可的喜悦,而是漠不关心的敷衍。

夸奖对象分不清。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父母就常会用“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很能干”等模糊、总结性的词语去表扬孩子,而没看到孩子做事的好奇、认真、努力、热情等闪光点。结果这种表扬只是膨胀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大的心理。

夸奖动机有偏差。很多妈妈夸奖孩子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得好或比原来更好,而不是因为真正发现孩子的优点,及其做事情的良好表现。这种理想和现实不对等的现象迟早会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的愿望成为沉重的包袱,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压缩了他的发展空间。

那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何夸奖才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呢?

关注孩子的所做、所想本身。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有时我们也搞不清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因此,评价孩子所做的事情时,要先帮助孩子分析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和过程,认真仔细地问孩子他是怎么想的,这样做和那样做有什么差别,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结果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不要用结果去衡量孩子做事情的标准。

把“事”和“人”分开。许多家长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做得非常好时,会用“你很聪明”“很能干”等褒扬个人的词语去表扬孩子。其实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事情做好了是一回事,人聪明与否又是另外一回事,用所做的一件事情的情况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是不科学的。所以家长在夸奖孩子是要尽量就事论事,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模糊的、总结性的词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