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大学生的消费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电子商务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网购占生活费比例
在调查的大学生当中,不止女生热爱网购,男生同样也很热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等物流发达的地区,46%的大学生表示网购占生活费的15%-25%,较为恐怖的是有5%的学生在网购上所花的费用占据了生活费的35%至60%。
2.大学生注册电子商务网站
几乎当下所有热门的网购网站都有大学生注册,不管是当当网、京东网一般的B2C经营网站还是C2C经营的淘宝网等,注册人数都不在少数。当然由于淘宝网的普及程度,注册过淘宝网的大学生远远多于其他网站的注册人数。这可以解释为淘宝网的商家众多,各式各样的商品都能找到,覆盖面广。相较于这种C2C模式的网站,当当网以及京东网等B2C网站由于商品具有特殊性而对大学生来说不占优势。
3.大学生花费各项商品比例
大学生基本上消费都是花在了服装、鞋等服饰上,令人咋舌的是不仅女学生在其上消费的人数多,男同学也不例外。其次是生活百货以及充值用品,很多大学生表示很多生活类用品实体店的价钱几乎是网站上的一倍,因此很多同学会选择在网站上购买生活百货类用品。时尚精品这一类的产品,由于价格相对昂贵,所以仅有11%的学生倾向在网上购买时尚精品类产品,虽然奢侈品现象在大学生中似乎有变严重的趋势,但是,从调查大学生网购的倾向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不会选择花很多钱在网上购买这类商品,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并没有太过盲目的在网上购物。
4.大学生消费与未在电子网站上消费比较
由于网购实惠且便捷,所以调查结果显示有40%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所花的费用相比于以前的实体店购物略有增加,而有约30%的同学则没有增加,20%不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销增加较多,而另外还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销有所减少。由此可以推断,能够很理性的在网上购物的同学有三分之一左右,而剩余的学生相比起来就较为不理智,因为网购商品价格低廉,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所以在购物上的花费比以前增多。虽然购买无用商品的人不多,但是由于价格便宜,所以有可能购买数量会有所增加从而仍然导致了花销增加。
二、电子商务对于大学生消费观的SWOT分析
1.Strengths
第一电子商务价格低廉,网上商品的成本省略了中间环节,节省了一大笔成本,同样的商品,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一方,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有限的,如何能在有限的金钱里创造更大的效益是很多大学生首先需要考虑的。
第二是支付方便,新的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不再用繁琐的密码银行卡支付,更有很多手机、电脑都开启了免密码输入的便利手段,一按屏幕便能支付的功能。如今大学生的手机几乎都是智能机,通过下载客户端便可实现手机上下订单,随着团购的普及,出门在外只需用手机便可以方便服务。
2.Weaknesses
第一是无法实体体验,网上的商品毕竟与成品有差别,消费者无法触摸,只能凭着感觉判断,调查结果显示84%的大学生表示均有退货经验。
第二则是退货麻烦。以淘宝来说,虽然很多店铺明确无理由退货,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店铺除了质量问题外不能退货,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对于3C产品来说,退货更是麻烦。据一位在京东商城购买过3C产品的同学所说,退货时要走很多的流程,麻烦而且费事。
3.Opportunities
一是电子商务的普及。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从电脑上转移到了手机、平板等产品上。打破了传统市场在时间、空间和流通上存在的各种障碍,突破了地理空间的界限,扩大了交易机会。
二是大学生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最新的报道,中山科技大学在2013年全体大学生一共消费了8700万元,不禁令人咋舌。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网购人群的一员,会给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
4.Threats
一隐私泄露,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选择在网上购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隐私问题由于网络交易需要买家提供真实的姓名,住址,电话等详细信息,很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很多同学经常会接到陌生电话和陌生短信,这无疑是隐私泄露的表现。
二是服务质量差。网上服务本就良莠不齐,部分网民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遭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找卖家交涉却无人应答。还有买方给卖家差评而遭遇到对方的威胁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如何来面对这些挑战对当下的电子商务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远的不说,就谈谈这一两年间广告界的事件,都让一些“老广告人”都感到有些读不懂。比如几年前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敢去争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因为凡是去那里的中国企业不是无声无息,就是破产跨台,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著名跨国公司却看中了这一媒体高地,他们的日子过的还挺不错。再如这几年儿童用品市场可谓是春秋时代,产品层出不穷,各领几年,却没有一个成气候的。
再说去年的“超级女生”起初并不看好,然而事实却火的不得了,有些方面早超过了中央台的效果,但今年可能就很难说了,因为世界杯正等着中国亿万球迷,加上政府的管制,这让不少媒体陷于两难困境。再看一看大学生的培训市场,多年来新东方学校的培训一直是国内最大的赢家,然而随教育部有关本科生学位不与四、六级英语考试挂钩文件出台以及用人制度更加务实,各地英语培训学校的生源锐减,不少学校如今已面临关门困境。然而另一边的风景独好,你看各大学校门对面或校园内的广告栏上各种健身、瘦身、整容、美容、驾校、考证培训等生意火爆。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学生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女生注意展现自我,男生则更加务实,等等。这一切变化的背后主要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是消费者观念与心理的影响。前者只能顺应,后者可以控制为我所用。所以:在今天的广告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来自同行,而是你对消费者的不了解。
不久暑期将至,学生市场必将成为广告人、商家争夺的地方。在庞大的学生市场中,由于年龄跨度较大,所处环境与成长经历又各不相同,各年龄段的特点会差别迥异,很难统一。广告人要想做好儿童市场,这里主要指初中以下学生市场。首先应去看一看,了解今天的儿童心理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广告投放策略决策。
儿童虽没有收入,但他或她的“钱袋”确很大。据2005年我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0~12岁儿童的年消费总额为60亿元以上。可见,如何给今天儿童提供他们所喜爱的商品和服务,已成为商家与广告人最重要的广告与营销任务。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商品的特性、设计、包装以及广告促销策略关键是要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购买行为。同时儿童商店如何在设计和经营方式上更加便利他们购买行为也是儿童商品营销的重要的方面。儿童消费心理最大特点是从模仿性消费逐渐发展为带有个性与自我特点的消费。从广告媒体选择来看,对儿童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媒体是电视广告,因为商品形象对儿童的个性与自我发展影响可能最明显。有调查表明(2004)75%以上的儿童是从电视中获得新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信息,广告也是儿童获得他们的偶像与自我塑造的重要途径。其次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影响则是同伴、商店和其它广告形式。最新的调查还表明网上购物正在对大城市的儿童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就为广告人选择投放媒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而更重要的是:儿童消费行为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那么谁在影响今天儿童的消费行为呢?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消费行为主要受到父母、同伴同学、教师和商家等影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知道了这一规律,广告人如何投放广告策略就一目了然了。用广告界的行话说就是:找对人,才能说对话,作对事,这是广告投放的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父母的消费观念已不能仅靠电视广告,其它媒介形式如商品推介会、口碑、专家报告以及学校老师的影响可能愈来愈重要,要影响学生市场不能小看它们。商店在儿童购买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商场中各式各样的儿童活动中心,对商品推介作用有时远超过强势媒体广告。因为所有消费活动是在那里进行的,儿童早在四五岁时就开始认识到是商店而不是父母拥有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商店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再看一看中学生市场。从表面上看,我国中学生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各类商品不会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然而事实正好相反,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讲,中学生处于人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渴望个性张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心理与行为上就是强烈地追求新颖、时尚乃至领导消费潮流,特别是偶像人物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最大。广告人与商家对此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中学生手中钱虽不多,但他们消费观念比起家长可前卫与时尚的多,他们是时尚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不论是笔记本电脑、MP3、MP4,还是手机的销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有调查表明,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前,家长们为了满足高考成功的孩子,对这些商品真可有点不惜代价,就是入学后的大学生可能也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更有意思的是,对时尚产品的追求,中学生的消费一点不逊于大学生。看一看今天中学生骑的自行车,真可谓是一道靚丽风景线,他们穿的运动服虽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论是车还是运动服的价钱一定不菲,而且必定是名牌。就是暂时还没有用上或穿上的中学生心里上也早已有了自己追求的品牌。
中学生对传统媒体如报纸不感兴趣,杂志主要是体育类的影响较大,电视媒体上的广告要看是在什么栏目上。中学生的明星热可能是各年龄阶段学生中最明显的。广告人在广告投放媒体选择上,特别是在暑期,要注意大型文娱活动如明星演唱会、同一首歌等娱乐活动对中学生追星与个性张扬有着重要影响。今年对中学生来说,看世界杯比賽可能也是暑假中最快乐的活动之一,毕竟四年只有一次。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手段
一、实施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道授业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课本以及教师所述内容,而很多学生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知识机械记忆、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则会让政治课听起来单调乏味,缺少新鲜血液,脱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效益较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旨在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提高课堂成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主观、能动的态度下积极学习,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知。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兴趣,可以从细微处做起。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搜集新闻、资料或者生活中的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小故事、数据统计等,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堂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在讲《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可在讲授内容之前给学生讲一个引人深思的哲理小故事,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进入正题,探讨生活中自己还遇到过哪些让人深思的故事呢?在学生们的探讨交流之中,其实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们已经领悟了一些生活的智慧,也有了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意识,教学的目标不知不觉中已然完成。带着这种必要的准备,学生学习起教材的内容来不仅兴致勃勃,而且效率很高。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组织学生演讲、表演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在交流与思考中获得真知。
2. 优化教材内容,引人入胜
高中政治课本教材内容在编写上不可能像新闻报纸那样更新很快,而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怎样让政治课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政治课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对一些偏、难、旧的知识予以剔除,而适当增加一些生活化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备问题。如在讲《价值与价值观》这一课时,我没有单纯的讲理论,而是从这样一个案例说起: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为救两名溺水儿童而牺牲。为此,人们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用三个人的生命换来两个人的生命划不来,不值得;也有人认为生命都是无价的,生命换生命,本身不存在值与不值的问题,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怎样体现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大学生见义勇为,而另外一方面捞尸者趁火打劫,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价值选择?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如此的差异?这个受人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索,他们对大学生的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拍掌叫好,对捞尸者的行为极为愤慨。这则事迹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也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反思,从而指导他们今后的言行,教书育人的目标都成功实现。
3. 有效提问,各个击破
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高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既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在对问题的探讨之中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想要高效提问,教师必须精心备课,避免出现无效提问、重复提问以及坡度太大的提问,尽量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提问,做到环环相扣,各个击破。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问题:(1)谈谈你目前的消费状况;(2)谈谈你对某个现象的看法(如iphone热);(3)如果你中了500万,你会怎么做?这三个提问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够引发他们对消费的思考,促使他们消费观的逐步形成,让全班学生都能够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自卑、不攀比、不铺张浪费、不怨天尤人。当然,提问还包括个别提问,教师可对某个小组或者某个同学进行提问,旨在了解个体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实时调控教学进度等。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多向性格内向的同学提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会与人交流。总之,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还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水到渠成般的轻松。
4. 现代化教学手段,化难为易
高中政治课堂中有些概念较抽象,教材呈现的内容是静止的、单一的,若教师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适当的辅助教学,以动画、新闻、图片、音乐、纪录片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则会从听觉、视觉上给学生多样的体验,让学生乐在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文化与生活》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图片,如舞蹈、音乐、书法、影视、象棋、瓷器等,让学生体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学会思考这种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场景、具体的图片等,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化难为易,让政治课堂不再单调,而是充满活力,魅力四射。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而打造高效课堂能够很好的契合这些理念。教师要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最优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刚.创新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行和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贫困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日益凸显的贫困生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用于帮助高等院校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交纳学费、生活费的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实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对于目前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80%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圆了学生的梦,解了家长的忧,又减轻了高校和社会的负担,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下面谈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
(一)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分析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掌握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最终贷款权,其心理动机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一种“惜贷”心理,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有些农村信用社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工作不落实、提高贷款门槛、增加附加条件等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2.利小成本大、风险大。虽然国家在有关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是贷款对象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其应当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等条件,而且多数农村信用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但由于贷款申请者毕竟是一个特困的个人消费群体,其还贷能力难以预测,加之贷款的额度小、贷款面广、手续复杂、成本高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投入与收益严重失衡,必然极大影响放贷的积极性。
3.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问题。虽然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形成的呆帐坏帐可以全额核销,有的省还设立“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但盈利性的农村信用社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风险还是集中于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由于考核办法、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权、责、利不明确,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较大,对办理这项贷款心有余悸,甚至无所适从,致使积极性不高。
(二)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
作为贷款对象的大学生,其个人的贷款意识、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贷款心态不正及信用观念较差等也成为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部分学生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落后。有部分贫困生由于没有建立起贷款消费的新观念,加之对贷款政策了解不深,对将来的还贷能力没有信心,从而心存种种顾虑而不去申请贷款。
2.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对政府和学校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只要我的学习成绩可以,经济上的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所以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在接受资助的形式上,有调查显示,更多的贫困生愿得到不需承担还贷责任条件又不是很高的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选择贷学金。
3.部分学生独立性太强,不愿意父母再为自己负担大学所需费用。有的贫困生因为成长环境的因素,生活能力较强,认为父母供养自己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愿意再让父母为自己分担经济困难,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学业,所以这部分同学不愿选择“以父母为申请人”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更希望获得在学校办理的工作后由自己来还款的助学贷款。
(三)从高校的角度分析
按规定在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时,“贷款申请人必须提供贷款对象所在高校出具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证明》”,高校事实上成为连接农村信用社和学生的中介,作用非同小可。但许多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认识不够,不能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简单的视其为学生(或学生家长)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事,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不组织、不引导,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新生事物,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国家虽有政策,但并没有妥善的相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及管理措施,而且有关助学贷款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国家助学贷款
政策宣传不够,措施力度不强,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据调查,有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和教师不了解大学有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致使经济困难的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心情喜忧参半,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学业。
二、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加快发展的对策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体现党和国家的温暖,又能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方面
1.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在实际的操作中增加服务网点,不限制办理时间,为贷款学生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2.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的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使放贷风险降到最低点;建立合理的可控制性助学贷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贷款对象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同时做好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为有效地防范助学贷款中的金融风险创造一定的条件。
3.改进助学贷款工作中一系列环节,保证助学贷款的良性运作。农村信用社应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合理调整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工作人员,并为助学贷款的信贷员制定更为合理的工作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及时将贷款情况反馈给学校。
(二)学生方面
1.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转变学生及家长观念,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明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意义、政策措施、办理程序等,为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家长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
2.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自己的贷款消费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改变“将国家教育贷款当作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的错误观点,自觉增强自身的还贷意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助学贷款创造条件,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方面
1.要提高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改变此项贷款学校没有介入,与学校无关的错误观点。应该认识到,学校也是此项贷款的受益人之一,学校只有和各地农村信用社配合,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2.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向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反映,以便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3.学校应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学生在校情况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被转学、休学、退学、开除、失踪、死亡等,随时通知相关信用社,减少贷款损失。
4.通过对学生在校的品行考查,对有违纪或不道德信用行为的学生不予出具相关证明,为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工作把好第一关。
(四)政府方面
1.着力研究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相应政策、方法和管理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对个人信用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及时跟踪贷款人的信用信息,同时采用媒体报道监督、政府干预等手段,促使个人树立金融意识、信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减少贷款风险。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法律环境。用法律的手段明确农村信用社、高校和贷款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协助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社会责任,明确贷款人违约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确保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状况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2).
[2]宋家荣.助学贷款运行不畅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3,(1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51号),2004.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修身、俭廉、和谐、养生、保健的积极作用。饮水思源,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生力军,推动茶文化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教育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着礼让、养生、修身的社会功能以及廉、美、和、敬的精神内涵。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传播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中国茶文化在不断发展,泡茶方式从唐代以前混煮法发展到唐代的煮茶法,再到宋代的点茶法,最后到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方向发展[1]。制茶法也有龙团凤饼、团饼茶、散叶茶,直至显示茶叶色、香、味、形的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青茶和黑茶等,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世界。高校学生作为茶叶消费的特殊群体,孕育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调查数据表明:50%以上的高校学生喜欢饮茶;饮茶以绿茶为主;能够接受的茶叶价格相对较低;重视茶叶质量胜过品牌;对新型饮茶方式表现出较高认可度;但对茶叶品质鉴别以及茶文化知识相对缺乏[2]。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教育,让大学生广泛参与茶文化活动,以茶育德,以茶养智,以茶养生,对缓解学生压力大有裨益,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生力军。
1茶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育德修身
茶圣陆羽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3]。现代庄晚芳把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并倡导“通过茶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4]。因此,茶文化教育是当今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
1.1和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三教共通的哲理,茶和天下。茶是一种和谐健康的饮料,通过饮茶能平和心境,营造和谐气氛;茶能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5],茶的和谐得到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喜爱。相比之下,酒是一种烈性饮料,酗酒会使人失去理智,滋生事端。人们常说“酒是战争的文化,茶是和平的文化”;“酒是男人的文化,茶是女人的文化”。欧洲科学家也高度赞誉中国茶叶“把西方人从酗酒中解救出来,是东方给与西方的伟大慰藉物”[4]。在高校倡导“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喝好茶”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也将为那些终日忙碌而倍感疲惫的莘莘学子们开辟一片清新自然、充满着诗意的栖居!
1.2廉
茶秉性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常作为节俭和廉洁的象征。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淡泊超然的精神涵养。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茶味苦涩,苦后回甘,体现着吃苦耐劳精神,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密不可分。目前,部分高校学子存在铺张浪费严重,奢靡之风盛行的现象。结合茶文化学习,对树立艰苦朴素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美德,锻炼吃苦耐劳意志,培养攻坚克难信心,摒弃享乐主义作风有着重要作用。
1.3美
历代文人引茶入诗、以茶作文、以茶绘画,形成丰富的茶文化内容,也产生了茶美学意境。审美茶的意境不仅是艺术家诗意栖居的家园,更是人们生活中怡情悦性的方式[6]。现代社会中,饮茶品茗被视为美的休闲方式,茶香袅袅入教室,把茶香融入书香中,人醉茶香里,体现了校园另一种美的意境。学子们在清静的处所斟上一盏茶,看茶汤的透彻,观茶叶的沉浮,品茶味的甘涩。这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自身修养的陶冶。品茶悟道,促进同学间沟通与交流,提升了美的意境。
1.4敬
“敬”为敬爱、尊重之意。孔子曰:“人无礼,无以立”。孟子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乃礼仪之邦,朴实善良的人们古道热肠,热情好客,客来敬茶是待人接物的起码礼节。敬茶是表达主人欢迎之情,拉近主客间距离的一种简单而实用方式。杜耒《寒夜》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赠友、以茶联谊,品茗之中,联谊达礼,终以致和[7]。通过参与茶事活动,大学生们在敬茶过程中学会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养成谦和友爱、文明知礼的良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茶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养生保健
茶为药用,自古有之。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3]。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高度概括了古代茶的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茶叶中含500多种化合物,有多种医药保健功能,概括地说有“三增”作用(增美、增智、增寿);“三降”作用(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作用(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除此之外,茶还有防龋固齿、抗菌消炎等作用。
2.1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茶叶碱、咖啡碱等嘌呤类衍生物,通过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介质,能降低神经系统噪音,提高神经信号传导,使人耳聪目明。实验表明:经常喝茶的人患白内障概率较不喝茶人下降50%。文人爱茶,以助文思。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诗曰:“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可见茶的提神醒脑之功。
2.2防治坏血病
众所周知,坏血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C所致,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绿茶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茶叶曾经在航海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数百年前,坏血病一直困扰着西方航海发展。中国明代郑和却能成功地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各国进行陶瓷、丝绸和茶叶等贸易。郑和团队之所以能规避坏血病风险,原因之一就是出洋船队的饮食有如下规定:“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物件,照人数依例关支”。这看似不经意间的规定,使得漂泊在海上的中国船员获得西方船队难以祈求的维生素C,巧妙地躲过坏血病的魔爪,足见中国人的智慧。贫血是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缺维生素A、缺钙、缺铁、PEM)之一。贫血将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造成贫血的原因有许多,如维生素C缺乏、缺铁、缺锌等。维生素C促进人体对铁吸收,防止贫血。年轻的学子们通过饮茶不仅补充水分,也补充了维生素C。
2.3防癌抗癌
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被称为生命保护神,抗癌之王。硒有保护心肌,防止心脑血管硬化,增强机体免疫以及抗癌等功能。缺硒会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肝坏死、肌肉营养不良等疾病。茶树是一种天然富硒植物,茶叶是积累硒的主要器官,硒在茶叶内转化成硒蛋白[8]。所以,茶叶是理想的补硒食品,经常饮茶,可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达到防癌抗癌目的。另外,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茶多酚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2.4抗辐射
茶多酚能够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在人体内扩散。茶多酚是紫外线的过滤器,能够阻挡和清除紫外线,抑制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减轻色素沉着,对皮肤有保护作用[9]。临床上,茶多酚对肿瘤患者放化疗时引起的放射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们被辐射所包围:手机辐射、电脑辐射、电器辐射等。坚持喝茶,既能解渴,又能补充茶多酚及微量元素,还能抵抗辐射带来的伤害,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2.5美容减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茶的减肥瘦身、美容养生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促进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体形;儿茶素能加速胆固醇分解,提高体内脂肪燃烧速度,从而达到减肥目的。茶多酚还能抑制络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形成,具有美白的功效。民间验方:用茶水洗脸,既可以去油消脂、抗菌消炎、还可以打通毛孔,美容效果理想。这对于追求“以瘦为美”、“以白为美”的高校女大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饮茶理应成为大学生的最爱,成为“慰藉心灵的鸡汤”。科学饮茶,引导学生健康美,正是茶文化教育在高校中起到的保健作用。
2.6益寿延年
人的衰老是由于氧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攻击伤害所致。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有效消除氧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自古茶人多高寿:古有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吃茶去”的赵州和尚、“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今有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庄晚芳、陈椽、张天福等无一例外的高寿,均是吃茶养生的极好见证。茶的保健作用“重在预防,贵在坚持”;饮茶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其结果是“人登寿域,度百岁乃去”。
3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发展茶文化
唐代陆羽倾其毕生精力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挖掘和推广茶,使茶成为世界饮料之王,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因此,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盛赞中国茶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陆羽功不可没[3]。自古以来,茶要热饮,冷茶易浊。陆羽也说:饮茶要乘热连饮,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但在追求“天然、健康、快捷、方便”饮食潮流的当下,大学生们喜欢在茶汤中加入冰块,甚至直接用冷水泡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研发“开瓶即饮”的茶饮料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诉求,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飞越。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发,市场出现冰红茶、凉茶、别样茶等系列冷饮。以健康为卖点的茶饮料,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接受,这种创新无疑发展了茶文化。
3.2加强爱国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由于缺乏名牌产品,导致中国茶叶创汇位居世界第四的尴尬处境。仅英国一个“立顿”品牌茶,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10]。世界上茶叶消费最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人普遍喜爱饮茶。据统计,英国人均消费茶叶每年在3公斤以上,居世界之首,而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中国,据农业部统计,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仅为0.4公斤,不及世界人均0.5公斤的消费水平[10]。振兴中华茶产业的重任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倡导“茶为国饮”,任重道远。
3.3提升思想境界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发展,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遍布中国城乡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是快餐文化的缩影,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茶文化的“静”引导和修正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抛开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以品茶的心境品味生活,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丝凉意,用品茗的“慢节奏”抑制生活的“快节奏”。
3.4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茶产业带来蓬勃生机,而茶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据调查,茶产业每年需要20万人就业,每年茶专业毕业的学生仅4000人,造成了茶专业人才极度短缺的现象[11]。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茶专业人才是今后高校培养的一个方向,大批茶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将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闫茂华 陆长梅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李家华,卢晓慧,蒋梦瑶,等.高校大学生茶叶消费情况与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03-16905.
[3]闫茂华,陆长梅.浅析陆羽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和茶医学的影响[J].农业考古,2014(02):188-192.
[4]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05):11-14.
[5]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02):317-321.
[6]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等.我国茶文化及茶审美认知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8):182-184.
[7]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02):46-65.
[8]温立香,郭雅玲.富硒茶的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01):201-206.
[9]黄玉梅.谈谈茶叶中茶多酚的药理保健功效[J].农业考古,2010(05):255-258.
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但生源综合素质差是不争的事实。中职生读职校的失落感和学业不良、由于职业准备不充分造成决策困难和决策后失调,这些原因决定他们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中职学校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德育课在自我认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门德育课程要把促进学生自我认同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优秀的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生,自我认同,德育课
中职生既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未来劳动者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常常发生角色混乱,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现代化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各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
中职生存在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产生内在的连续性,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和外界,悦纳自己,热爱生活,奋发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拥有自信与自尊。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缺乏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混乱,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认识不清,自我认识中还存在较多矛盾;缺少远大的理想,对人生感到迷茫;缺少自我归属感,不情愿成为一名中职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和学校缺少积极情感。自我意义感丧失,对个人前途不看好,没有学习动力。
中职生和大学生一样要面临职业发展和价值冲突,如专业选择、专业适应、就业选择、升学还是就业等,这些使他们不得不早早的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选择、自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将自身作为认识对象。中职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产生诸多困惑,这加剧了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如果这一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和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中职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读职校的失落感和学业不良
近年来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中职学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初中毕业生数量总体下降、大学和高中的连年扩招的现实困境,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职业学校对相当大一部份学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较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比较迫切。加之受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大多不考虑子女的智能特点,盲目期望独生子女读高中、读名牌大学,将来从事体面的工作。
中职生大多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其实际文化水平与所受教育年限应有的文化水平相差较大。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扮演着“学业不良”学生的角色,产生习得性无能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回避因感到无能而出现的自卑感,学生大多产生高外在低内在的归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弱。
笔者让中职一年级学生用十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近半数的学生用贬义词来形容自己。在解释该评价的来源时,很多学生回答“老师认为我不是学习的材料”,“父母和亲友认为我没有什么能力”,“没考进高中让我丢尽了脸面,做人没意思”。
中职生不同程度存在学习懈怠倾向,课前不预习,课堂学习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心理上表现为缺乏自信,逆反,目无法纪,无责任感,自以为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行为上表现为厌学,说粗话,抽烟,打架和早恋。
(二)面临就业、就读选择和决策后失调
由于做出决策而产生的认知失调被称为决策后失调。决策所导致结果的日益不确定性使得个体的决策后失调日益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同。
中职一年级时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会有许多不适应,怀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所选专业,是否还要坚持本专业学习。在中专三年级时学生面临着“就读”和“就业”的选择。选择就读的学生将参加“三校生”高考,选择就业的学生经用人单位面试后下厂实习。在高考机会来临时,家长和学生非常兴奋,做出就读选择。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好,进入高复班后很快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产生不适应,后悔放弃就业机会,在自怨自艾中煎熬。选择就业的学生将迎来一批又一批企业的招聘面试。到底参加哪家企业的面试呢?通过面试后要不要去这家企业实习呢?以后还会有更好的企业来招聘吗?我的选择是最好的吗?很多中职生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存在决策矛盾心理,无论做何种选择,当学习和工作遭遇压力时又陷入惘然若失之中。这种失调的日益增加会加重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面临着学校——社会的角色骤变,从单纯的校园 走进复杂的社会,学习应付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其中的过渡充满坎坷痛苦,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顶岗实习学生流失现象大都说明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不适应。
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中职学校要实现培养优秀劳动者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把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教育贯彻到教育和教学中。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专业课程、班会课、主题活动等教育途径相比有着突出的优越性,除了课时有保证以外,各门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自我认同教育,也有相关知识点与之相结合。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落实此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在各门德育课中开展自我认同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开展准职业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准职业人”的角色,它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自身条件,研究分析职业需求,将个人与职业两者进行合理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
一位数控专业的学生谈到: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我无精打采地来到了石化工业学校,那时候的我虽然嘴上一直说着无所谓,但是心里却是极度的失落、痛苦。每天回家之后爸爸妈妈也不给我好脸色看,还时不时说上我几句。甚至有一次在生气的时候下爸爸满脸失望的看着我说;“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我陷入绝望的深渊。
由于这位学生和他的家长对中职教育没有信心,导致该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了适应问题,这类现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学业特点。学生了解到自己具有多元智能,除了语言、逻辑智能外,还具有其他智能,在中职学习环境中,自己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实践证明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逐渐接受“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职教信念,重新确立对学业和生活的信心,认可自己,规划自己。
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生涯发展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可行性条件分析。如中期目标,了解知名企业员工所需要的条件,争取进入以知名企业冠名的班级,走好进入知名企业第一步。
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经过笔试和面试等层层筛选后,由36名青春洋溢的学生组成的‘拜耳班’正式成立了。随之,我们班也成了全校的焦点,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代表了整个班级的形象,所以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大家能体会到学校和公司对我们班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关怀和爱护:在硬件上学校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设施;从软件上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最好的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从中可以看出,进入企业冠名班的学生自我认同感得到提高,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掌握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实质是自我评价的困境,个体处理不好“社会角色”与“自我”的关系。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悖于个体的兴趣、爱好、志向、意志,而且个体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认同自己在角色行为中的价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准职业人,而不是前途无望者,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将社会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表现出对角色的热爱和尽责,在职业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是一门德育选修课程,本课程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自我认同教育渗透在心理健康课的始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做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综合统一。
心理教育要先发现问题,再对症下药,才能有良好的辅导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直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合理的自我认知。ABC理论告诉我们,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培养自我认同感可以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入手。
学生中存在着各种认知曲解,如:“我是差生”,“我是天生的失败者”,这是认知曲解中的“贴标签”,一旦学生将自己归类为差生,他的行为举止就会越来越像差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中考失败,意味着我不是个好学生,我的人生失去了价值。”这是“过度引申”,这种认知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存在“糟糕至极”信念的学生会消极预测未来,“这次面试不成功,我完了,没有企业会要我。”
通过这些不合理自我认知,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自我定位就是个体根据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自己的素质、需要出发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行自觉地选择。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使个体容易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失去生活的主动权,迷失自我、丧失自我。不合理认知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容易被教师察觉。而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教师透过现象看问题,要以学生的不良认知为切入点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解决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社会。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社会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的学生,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社会适应良好”这一标准 ,不突出社会积极、主流价值观教育。而《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两门显性德育课程则强调这一点。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在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诸多的原理都可以与学生自身成长相联系,让学生获得启迪:如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制约个人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学会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联系;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原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自身矛盾是个人发展的动力;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事情成就大成功;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挫折中积蓄前进的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规划人生要做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通过哲学课教导学生要争取生活的权利,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以科学的理性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私德与公德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关系,用坚强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发展作睿智的思考,在生活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例如教学中经常使用叙事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周记、打工传记来深入观察、反省、了解自己,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从成功的人士那里找到自我的影子。又例如,让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让学生尝试勾勒自己的一生形象,明确人生价值取向。在叙事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念得到进一步澄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人生重大事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取反应自己个性和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门课的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该课程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解决学生对社会现象似懂非懂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合理自我定位。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包括哪些内容?学生们认为包括房子、车子、孩子、旅游休闲、赡养父母等,不断做“加法”。接下来让学生预算实现这些项目所要花费的费用。比如房子,有的学生说需要50万,有的说需要100万。比如买一辆汽车,有的学生说需要5万,有的说需要20万;一辆汽车每月的花费,有的说800元,有的说1000元……教师带领学生把所有的项目作了折中预算,学生面对约300万的总价唏嘘不已。学生纷纷开始说,我不要汽车了,我不要旅游啦……他们做起了“减法”。中职生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和支出缺乏合理的估算,存在攀比消费心理,对社会现象缺少深入了解。教师将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生活理想,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亲身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发现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反思自我价值,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还可以开展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中受到教育。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无不是建立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基础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目的来对待。”中职生自我认同水平的高与低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德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晓宏陈建军.论职校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刘合群梁洪泽主编.“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马建青主编.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尹岩.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 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J].科教文汇
[6]江怀芹.用叙事方式培养中职生的合理自我认同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