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及病症特点,分析了儿科病情观察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儿科特点的中医病情观察原则,认为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把握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的要点和方法,是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第一手材料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 病情观察原则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观察质量是衡量护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观察不仅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病情观察及观察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都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属“哑科”,病情叙述不清,检查不能合作,又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转危转重,又因其喜动、顽皮,往往能掩盖病情,所以,小儿病情观察无论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都应具有儿科特色。只有结合儿科特点细致入微地观察把握病情,才能准确诊治和有效护理。中医儿科的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观察全面细致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原序》),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更为突出,如果病情观察稍有疏忽,处理稍有延误,病情就很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儿科的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深入病房,认真巡视,不走过场,耐心细致全面观察,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不但重点审视患儿的精神、形态、睡眠、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情况,还要细致观察小儿的囟门、面色、苗窍等局部变化,以了解其病症之所在,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以及病证之轻重。如发热患儿,应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试体温,全面了解其发热特点、患儿精神状况、汗出情况及舌象、指纹的改变,以辨别其热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症之轻重。若患儿体温逐渐升高,无汗出,舌尖红苔薄,指纹浮紫,证属表热而病轻;高热持续不退,患儿烦躁不安,伴汗出,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其热在里,病情较重;若出现超高热或体温骤降,均为重证,应提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观察细致而全面,才能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基础。
2 循证观察病情,善于分析处理
小儿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成人迅速,并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不同而病证多端;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感邪后更易从热从火而化,以致儿科临床实证、热证较多。因此,结合小儿病证特点,循证观察病情,更有利于准确分析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病变状态,运用获得的临床证据,采取个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辨证护理。
2.1 轻证审苗窍,以察病症之征兆 苗窍是脏腑病变的外观,也是儿科病情观察的重要部位,脏腑轻证内在病变不显凸时,往往先反映于相关官窍。严密审视苗窍变化,可诊察病变部位,判断病邪性质及预测病症征兆。① 察目:白睛赤色多为风热,黄浊多为湿郁,淡青为肝风盛,色黄兼身黄多为黄疸;目泪汪汪且红赤,须防麻疹;哭而无泪多见重症脱水;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须观察小便量及血压;目睛呆滞上视、斜视多属惊风。② 察鼻: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涕浊而黄为风热入肺;鼻翼煽动而气急为肺闭,属重症,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必要时给氧。③ 察耳:耳背红纹浮现兼身热、面赤,谨防痘疹,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以及疹点透布情况;耳腮部漫肿须注意痄腮。④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见脾虚血少,鲜红为邪热初盛,唇周发青为缺氧发绀的症候。
2.2 重证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状态和面色,神色是脏腑气血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观神色可知气血之盈亏,病情之轻重。重证患儿更应细观神色变化,推测病变之端倪,辨别邪正之盛衰,及时应对处理,防止病端严重。如小儿面呈青色而神态不宁,目向上窜视属惊厥先兆,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施服清肝熄风药物,可有效避免惊厥。面呈苍白而神疲肢厥,应防阳气脱失,宜回阳救逆及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面色萎黄无华而神倦,属脾胃虚弱,非疳即积,应注意饮食辨证调护:脾疳者宜以食麦类食品为主,常服莲子、淮山粥健脾消疳,养胃扶正;乳儿疳证宜食奶粉、黄豆粉、红枣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属气虚,患儿卫阳不足,不禁风寒,易患外感,产生变证,护理上宜注意寒暖变化,常服玉屏风散,以免发生感冒。
2.3 观察主症特点,以辨证候之性质 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内为乳食所伤,外为六所侵,故儿科临床应特别注意消化系、肺系病变,临床应仔细观察主症特点,以辨明病变脏腑、性质以及证候错杂的复杂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准确依据。如小儿咳嗽,病多在肺,应注意三望一听(望鼻、咽、舌,听咳嗽声),观察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气味等性状,以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咳声重浊,痰色黄稠,鼻孔干燥,流涕黄浊,咽红舌红,为表热证,护理应从解表、清热、宣肺着手;咳痰白稀,喉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质不红,为表寒证,宜以散寒、宣肺为护理原则;若咳嗽气急,伴发热,鼻煽,痰鸣,唇青,为肺气闭塞之重证,当清热宣肺、涤痰定喘,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防发生变证;若咳而无力,痰鸣,食纳减少,神疲气短,多为肺脾气虚,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须辨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复杂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证迎刃而解。
2.4 细观舌象、指纹,推断病情进退与轻重 《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提示疾病的预后。患儿舌红苔黄,属里热实证,继而又出现舌红无苔,则为阴液损伤,虚热内生,说明病情加重,应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腻多属脾虚寒湿内蕴,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困脾,脾运乏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此外,舌象变化与小儿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联系,现代研究已有显示:易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阳多阴少舌易感儿(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IgA低于正常舌儿童,但高于阴多阳少舌易感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白厚)[1]。这虽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观点一致,但更说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儿的易感程度。因此,细观小儿舌象特点,对预测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质制宜对易感儿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转贴于
观察小儿指纹可根据指纹的隐露、颜色、淡滞、部位、形态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判断预后。小儿正常指纹为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情较重;如现于命关或“透关射甲”,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纹色紫多为热证,色浅淡见于虚证。现代医学认为,指纹是食指的皮下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2]。结合临床所见,凡有透关射甲者,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故观察指纹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关射甲,可作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判定标准,静脉压越高,指纹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预后多不佳。指纹的色泽与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相关[2]。如小儿热盛伤津,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指纹色紫;小儿贫血时,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色淡。
2.5 洞察病变趋势,预测疾病传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肌肉柔弱,不耐风寒,五脏六腑气弱,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儿易患温热病。正如叶天士所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小儿温热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洞察病变顺传或逆传的发展趋势。顺传表示病情的渐进性,疾病按一般浅深层次而传变,由轻转重,无急剧变化,预后亦较好;而逆传则表示病情的暴发性,病情急剧变化,并见心神方面的病变,如神昏谵语,伴舌蹇肢厥,舌红绛等,病情较重,为病至逆者。如麻疹为麻毒时邪外袭,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随即时邪由卫入气,由肺及脾,正气驱邪外达,则见皮疹出现,疹透邪泄,热退身凉,此为顺传;如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护理不当,或邪毒过重,则易出现逆证,麻毒时邪内陷心包,疹出复隐,神昏,肢厥。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其逆传。
3 根据时间节律特点,观察病变规律
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的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变规律,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易发热,且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发热患儿应特别注意午后及夜间的体温变化;支气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与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易袭肺卫,引触伏痰有关。故须加强易发时段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发作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作。
4 注意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情绪相对不稳定,如见非常之物,不识之人,或身处特殊环境及进行各种诊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恶症,或因疾病原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和紧张感,情志影响可导致体内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小儿心理特点,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陪床者交谈,以获得患儿的心态信息,并主动、热情、积极、耐心、关心患儿,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患儿的信任,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及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具有儿科特点的病情观察原则和方法,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此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是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护士熟练掌握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处理,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一直是神经外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1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120例,女90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伴不同程度的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CT检查:额叶出血68例,颞叶出血59例,基底节区出血82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1小时~7天。
危重期的护理
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为主:⑴制动:安慰患者,嘱其保持安静,就地抢救,减少搬动。取平卧位,头部略高,并偏向一侧,颈部后仰。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再度出血。⑵维持有效地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内异物,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吸氧,呼吸不规则时可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⑶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快速静滴,配合速尿运用可增强疗效。⑷降压:血压明显升高者,采用静脉泵入硝普钠控制血压值,半小时后根据血压情况重复使用或用其他药物迅速降低过高血压,减少继续出血。⑸急救观察:动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肢体活动等情况每15~30分钟1次,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1意识观察: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它的改变多较瞳孔早。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压高低的指征之一,反映了颅内出血量及病情的轻重,可用简单的问话和刺激试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2观察瞳孔变化: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和对光反射情况,如一侧瞳孔扩大,对侧肢体瘫痪,多表示对侧有血肿存在,可能引起脑疝;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扩大、固定,各种发射消失,往往是临终症状,需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应。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变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升高。血压过高又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又使脑供血不足,一般维持血压在150~165/67.5~75mmHg。脉搏细弱不规则,可有循环衰竭的现象。呼吸的观察应注意频率、深浅度,有无鼾声样和抽泣样呼吸。不规则的呼吸和呼吸变慢是颅内压增高的特征。出现呼吸节律平整,同时血压下降、脉搏减弱而不规则是呼吸衰竭的临终表现;脑溢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可能有低热,但在发病早期体温急剧上升,半小时内突然升到39.5℃,以上应考虑中枢性高热,提示病情危重。4及时发现脑疝前驱症状:脑疝前驱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大小不等,若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即为脑疝症状,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抢救,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加速尿40ml,15~20分钟滴完。
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
危重患者咳嗽吞咽发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护理上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护理要点如下:1呼吸道管理:危重患者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宜过湿,咳嗽反射减弱者,30~60分钟听呼吸音1次,定时翻身与扣背,有痰鸣音时及时行气管内吸痰,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2~3天后给予鼻饲饮食。2预防胃溃疡:脑出血患者常由于丘脑下部受到损伤而引起胃部应激性溃疡和出血,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性质,必要时留置胃管,定时抽取胃液做隐血试验,从胃管内注入洛赛克、H受体阻断剂等,护理同消化道出血。3预防感染:常见的为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长期应用光谱抗生素的真菌感染。因此,严格无菌技术,观察体温、脉搏血象变化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脑出血患者常因昏迷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呼吸道阻塞、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气管插管或切开,2~3小时给患者翻身扣背1次。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无应激性溃疡可选择经口或鼻饲营养。经静脉营养者应保护血管。合并糖尿病用RI,合理安排补液时间,防止夜间低血糖反应,长期卧床者口服缓泻剂。5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出血多者48小时内除预防褥疮外禁止活动,2周后可根据不同情况做按摩、推拿,尽早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以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
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为5.6%~14.0%,15%~25%脑卒中患者死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以吸入性肺炎为主因此,积极预防吸入性肺炎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卒中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原因、诊断和预防作一综述。
1 脑卒中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1.1 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这些因素易导致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有报道显示[4]临床上多达70%的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王霞等[5]对13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发现其发生率高达52%。Katzan等[6]调查发现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可高达64%~78%。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球麻痹、或者脑干(延髓)梗死,导致真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造成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意识障碍常见于脑干(桥脑中部以上)、丘脑、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或出血的脑卒中患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患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清除或防御功能减弱,口鼻腔分泌物不能及时咳出导致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认知障碍也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大面积、多发性、额颞叶等关键部位的梗死或出血,常有认知障碍,严重者有痴呆。认知障碍尤其痴呆患者,对进食的时机、量、性状、速度缺乏正确的判断,又反应迟钝,吞咽发射减弱,易出现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7]。
1.2 脑卒中患者一般状态 高龄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37岁[8],而年龄和卒中后肺炎相关,Kown等[9]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肺炎的比率随年龄增加,年龄每增大1岁,肺炎发生率增高2%。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是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高血压伴发率达81.1%、糖尿病为54.4%、高血脂为68.4%、小于50岁脑卒中患者吸烟约占63.9%[10]。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防御功能、肺部基础病变、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与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密切相关[11]。由于脑卒中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老年人因退行性变化,牙齿间隙变大,易引起食物嵌塞,口腔、咽部分泌物中存留大量致病菌,易随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12]。
1.3 护理相关因素 包括饮食的选择、、鼻饲、吸痰等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吞咽液体比固体食物更困难、饮水呛咳,因而,饮食选择应避免稀薄以减少误吸。而不当也是造成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原因之一,平卧位加上老年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屏障作用减弱,食物容易反流发生吸入性肺炎。对于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鼻饲是提供营养,减少患者误吸的重要措施,但鼻饲护理不当,包括:一次鼻饲量过多、速度过快、胃管置入深度不够、移位,也可导致食物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吸痰是减少反流和减轻误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方法不当亦可导致误吸引起或加重吸入性肺炎[13]。
家属对脑卒中、吸入性肺炎的认识不足,如盲目认为自己进食比鼻饲好,稍能进食就排斥鼻饲,进食的量以为越少越不易呛咳,进食越稀薄越易下咽等,也是造成患者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13]。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食管下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活动不协调等均可增加发生食物反流的机会[14]。
1.4 药物因素 脱水剂可造成支气管分泌物黏稠,使其排出困难;镇静药能够抑制呼吸和呼吸道保护性反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功能,导致二重感染;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可改变患者机体的正常菌群结构,导致气道细菌定植,耐药菌株出现;这些因素可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上升[15]。
2 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 ℃;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啰音;④外周白细胞≥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时排除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16]。
脑卒中吸入性肺炎病原学诊断发现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吸入性肺炎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占54.2%: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3.2%: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属;假丝酵母菌占22.6%[17]。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检测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2%;革兰阳性球菌19.6%;真菌15.2%;混合感染40.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属多见,且耐药率较高[18]。
3 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意义较发生后治疗大,早期干预不但可以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还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3.1 早期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意识障碍、认知功能 进行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评定是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必需的检测。意识障碍可采用GCS、ICS和APACHE Ⅱ临床评分量表[19],认知功能可选用MMSE,通过早期评估可明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有意识障碍或重度痴呆患者予以鼻饲、或根据病情予以胃肠外营养支持,其他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有洼田饮水试验,其简便易行,故临床常用;吞咽试验联合脉冲氧饱和度监测能有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准确率高达95%,而且发现隐性误吸的概率比单纯饮水试验更高[2022]。B超可检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舌运动,对人体安全,短时间内能反复检查,能在床边进行[23]。吞咽功能评估可以早期发现误吸,尽早采取对策,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2 适宜的饮食护理和进食 适宜的饮食护理和良好进食可以减少误吸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4]。脑卒中患者的食物形态根据其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先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又不易松散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然后过渡到糊状,当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时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普食和液状食物。食具应选择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放在舌根处,使患者容易吞咽。一次进食量先少量(3 mL~4 mL),然后酌情增量。进食视病情而定,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稍向前20°、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这样,可达到最大气道保护,防止误咽;卧床患者一般床头抬高30°仰卧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软枕垫起,家属于患者健侧喂食,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应抬高床头30°~45°保持30 min防止食物返流[25]。胃食管反流发生误吸时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因此在观察护理中要有高度的预见性。应当密切观察脑卒中患者的意识、吞咽、咳嗽、咳痰情况以及胃食管反流的自觉症状,如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烧灼、咽部不适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误吸[26]。
3.3 正确鼻饲 鼻饲前要回抽胃液,确保鼻饲管在胃内;痰多、或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鼻饲前给予翻身拍背、吸痰。鼻饲时,抬高床头30°~ 45°或半卧位;一次鼻饲量不超过300 mL;若鼻饲时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右侧卧位,吸出气管内吸入物。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 min,鼻饲后30 min内避免深部吸痰引起剧烈咳嗽而致食物反流、误吸。更换鼻胃管时应将管口折住,迅速拔出,以免胃管内残留食物误入气管[27]。
3.4 加强口腔护理、促排痰 口腔护理能减少病原微生物在口咽部的寄生数量,有助于提高咳嗽反射敏感性,同时提高口咽部感觉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和咳嗽中枢的敏感性,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8]。促排痰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9],引流如侧卧位、翻身、拍背可以促进排痰;痰量较多又不易引流者可借助负压吸引排痰;痰液过多有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可能时,予气管切开、气道湿化和吸痰,以利痰液排出。
3.5 吞咽困难的治疗
3.5.1 吞咽的康复训练 改善吞咽功能的训练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模拟空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颊肌的训练、触觉味觉刺激、刺激舌的运动、咳嗽训练等[30,31]。杨素红[25]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前及摄食训练,发现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郭英俊等[32]每日对脑卒中吞咽困难者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并适当选择食物、餐具及一口量,发现可防止误吸。刘丽芳等[33]对轻、中、重度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予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5.2 吞咽困难的物理治疗 Claire等[34]认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将电极作用于头颈部肌肉群,通过电极产生的脉冲刺激萎缩或轻偏瘫的肌肉组织而达到治疗效果。超声波治疗产生作用的基础是其温热、机械及理化等效应,超声波由声能转变为热能,局部脑组织的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及脑细胞营养状态。李华洋[35]研究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病率。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方便、无创、易操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36]。高压氧疗法可改善微循环[37],保护病灶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病率。
3.5.3 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 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以针灸最多见。王宝玉等[38]研究表明低频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郭翔等[39]采用悬灸颈、头部热敏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评估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舌下针傍针刺法、自然生物电推拿配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0,41]。
3.6 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合理用药 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保证每日所需热卡及所需营养,通过鼻饲改善电解质紊乱、营养状况、避免慢性消耗及误吸,保护心、肾、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感染几率[42]。对于脑卒中患者,应严格按临床用药指征合理用药,慎用镇咳、脱水剂。在未获取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前,可采取经验治疗,采用广谱抗生素,待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相应调整用药。
3.7 医护合作式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喂食注意事项、食物选择、咽部滞留物的去除方法、出院宣教等。医、护、患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增进沟通,可使医、护、患的关系更进一步融洽,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43]。
4 结 语
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各环节处理不当均可增加其发生率,临床常将重点放在脑卒中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容易忽略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这一隐患,导致患者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目前已有一些关于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文章发表,但所述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大多不够全面,且以具体护理方法为主。本文从脑卒中、老年因素及护理等方面全面叙述了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诊断及预防措施,旨在提示医务工作者积极控制吸入性肺炎相关因素,以降低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脑卒中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龚杏月.脑卒中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406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31):3839.
[2] 杨云梅.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3):150158.
[3] 许旺,陈丽君,黄晓波,等.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351136.
[4] Power ML,Hamdy S,Singh S,et al.Deglutitive laryngeal closure in stroke patients [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141146.
[5] 王霞,梁卓燕,杨瑞萍.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的早期评估及治疗[J].武警医学,2008,19(5):436438.
[6] Katzan IL,Cebu l RD,Husak SH,et al.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8,60(4):620625.
[7] 董素琴.脑卒中吞咽困难致误吸的原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09,7(10):26852686.
[8] 裴少芳,金兴中,刘毅.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及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疾病及精神卫生,2010,10(3):263265.
[9] Kown HM,Jeong SW,Lee SH,et al.The pneumonia score:A simple grading scale for prediction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J].Am J Infect Contral,2006,34(2):6468.
[10] 谢淑萍,赵立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年龄等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217220.
[11] 唐红宇,杨期东,张智博,等.脑卒中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3 水平的动态变化[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151153.
[12] 张秀果,田悦平,曹奎粉,等.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6):33743375.
[13] 张迎伟.脑卒中患者鼻饲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7,5(5):344.
[14] 魏向东.急性脑血管病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J].临床,1996,3 (3):149.
[15] 卓安民.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感染杂志,2005,1:77 78.
[16]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388416.
[17] 郑洪,陈佳宁,禹玺,等.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8(3):372375.
[18] 戴莉莉.张舯.金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401041.
[19] 马永盛,陈亮,衣兰凯.GCS和ICS及APACHEⅡ三种临床评分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7611765.
[20] Lim SH,Lieu PK,Phua SY,et al.Accuracy of 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compared with fiber optic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FEES) in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Dysphagia,2001,16(1):16.
[21] Chong MS,Lieu PK,Sitoh YY,et al.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useful as screening test for a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cent and previous strok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3,32(6):790794.
[22] 贾海燕.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2,29(2):119121.
[23] 苏义基,周璐瑶,丁建新,等.B型超声检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运动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7):3234.
[24] 李来有,李欣.史欣.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124125.
[25] 杨素红.32 例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99200.
[26] 颜国慧,桑宝珍.脑卒中后胃食管反流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3):609610.
[27] 黎华.56 例脑卒中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并发症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867868.
[28] 程建群.老年脑卒中患者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3233.
[29] 徐娟.86例急性脑卒中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的诊疗体会[J].内科,2009,4(2):208209.
[30] 金玲.急性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4243.
[31] 刘军.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871188.
[32] 郭英俊,王玲勉.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早期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2):12581259.
[33] 刘丽芳,王丽芳,张重梅,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4):631632.
[34] Claire L,David B.Dysphagia in Stroke:A New Solution[J].Stroke Research Treatment,2010,57(4):16
[35] 李华洋.超声波治疗脑梗塞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31(3):5657.
[36] 范文可,吴毅,路微波.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15418.
[37] 邵金花,赵爱娟,郭丽曼.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1592.
[38] 王宝玉,成惠娣.低频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2242225.
[39] 郭翔,费桂珍,洪邵华.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22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6162.
[40] 孙燕,曹铁民.舌下针傍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96例[J].四川中医,2009,27(9):106.
[41] 刘红玲.自然生物电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43例疗效观察[J].内科,2010,5(5):486487.
直立倾斜试验是评价药物治疗及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的重要标准。临床数据表明,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约有80%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其预后效果较明显,但反复发作,容易导致意外。直立倾斜试验分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为分析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昏厥的护理措施。现以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66例血管迷走性昏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366例患者中,男124例,女242例,平均年龄(27.4±12.6)岁,晕厥发作次数(3.4±2.6)次,病程(36.8±33.5)个月,经多普勒、头颅CT、脑电图、心脏电生理、心脏X线摄片、常规12导联心电图等检查仍未明确晕厥原因,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检查。
1.2 护理方法
1.2.1试验前护理 大部分患者因曾发生过晕厥,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应亲切友好的态度接待患者,并向患者耐心讲解试验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说明实验的安全性,为患者解答各种疑惑,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进行试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1]。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作好记录,充分掌握患者晕厥前兆及发病诱因等。
1.2.2基础直立倾斜试验护理 试验前应停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应超过5个半衰期,禁饮咖啡、酒类等,避免自主神经功受影响。试验前8 h禁食禁水,将检查时间安排在早晨,采用心电监护仪及多功能监护仪检测心电图和右上肢血压,采用电动倾斜床作为倾斜装置[2]。待患者情绪稳定、安静平卧10 min后,再进行心率计血压测量,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取头高脚低位,迅速倾斜电动床,倾斜角度为70°,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及血压变化。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背部或头部出汗、发热等症状,并伴有全身乏力、气促、大汗、头痛及面色苍白等晕厥征兆,应做好随时停止倾斜试验的准备。若患者未出现阳性反应,应继续观察45 min[3]。
1.2.3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护理 经基础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阴性患者,在保持相同倾斜的情况下,给予0.2 mg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直至阳性反应出现后停止试验,并将床位旋转至水平位置。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各项体征变化,如患者20 min后未出现晕厥反应和晕厥先兆,血压及心率稳定,则停止试验。
1.2.4晕厥处理 在试验过程中,若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明显,或心电图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应立即将倾斜床调整至水平位置,并进行紧急抢救,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顺畅,并给予氧气呼吸,必要时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抢救,并给予药物治疗。
1.2.5 试验后护理 嘱咐患者取平卧位卧床休息,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待患者血压、心率完全稳定后送回病房。应嘱咐试验结果呈阳性患者,在变换时应保持动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站立,注意休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该组366例患者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阳性率为分别为33.3%(112/366)、71.6%(58/81),整体阳性为46.4%(170/366),见表1。
其中,血管混合型12.9%,心脏抑制型16.5%,血管抑制性7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χ2=12.364 1,P
3 讨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由于脑血流量短暂性减少引起,导致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出现调节性发射障碍[4]。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反射环混乱,在直立状态下,下肢静脉处于过度充盈状态,造成心室过度收缩、容量减少,并对室壁张力感受器产生刺激,通过迷走性神经向中枢神经发送错误的神经冲动,降低心脉管的交感活性,增强副交感活性,从而造成血管舒张,脑供血不足及血压过低的现象,引发晕厥。硝酸甘油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直立引起的下肢静脉充盈程度,降低回心血量,使脑供血减少,触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5]。在该研究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为33.3%,出现阳性时间为(25.4±8.3)min,81例经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阳性者为58例,出现阳性时间为(4.9±2.4)min,此结果与徐安杰、焦芳霞等医学工作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倾斜试验的阳性检出率。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症状反复发作,病人生活质量下降,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状态。临床上通过有效地治疗和正确合理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05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均为2008年9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43例,年龄在50-82岁之间,平均年龄59岁。其中冠心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扩张型心肌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6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分级,其中Ⅱ级24例,Ⅲ 级51例,Ⅳ30例。
2 发病机制及治疗
心力衰竭时发生心律失常与基础心脏病有关,如长期心肌缺血均可能导致心肌受损和纤维化,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可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时的神经激素作用有关。另外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还与电解质紊乱,使用某些药物有关。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脏猝死和改善心功能,且应避免使用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及引起新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包括病因治疗以及药物、非药物治疗。
3 护理
3.1 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使室内空气新鲜及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利患者休息。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急性期可采取下肢下垂或四肢轮扎,减少回心血量,改善肺淤血,同时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协助患者生活护理。还要使患者精神上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紧张、焦虑、保证充足的睡眠。
3.2 吸氧:用鼻导管或鼻塞给氧,急性心力衰竭4-6L/min,并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因酒精可以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气体交换功能。慢性心力衰竭2-3L/min。并监测血氧浓度及血气变化。用氧过程中,指导病人不可随便调节氧流量,如有不适,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3.3 病情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时应进行心电监护,同时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准备电除颤器备用。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或心律变化。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恶性心律失常转化。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心律平、慢心律、异丙肾上腺素、异搏定、西地兰等。如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5次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心率120次/分等立即报告医生做适当处理。对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患者,要随时安装心脏起搏器。如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停博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
3.4 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饮食,并且要少食多餐,以避免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而增加心脏负担。限制钠盐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心功能Ⅰ级者每日食盐量约5g、Ⅱ级者约2.5g、Ⅲ级者约1g。若有水肿时,则需无盐饮食和低钾饮食。应用利尿剂后,尿量增加宜多食含钾高的食物。对于食欲差、进食少、使用强利尿剂者,不宜过分忌盐,禁食腌渍类、罐头、乳酪等。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g,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g,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量,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以保护心肌,饮食应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在应用洋地黄治疗时,宜进食含钙低的食物,忌食含钙高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咖啡。
3.5 用药护理
3.5.1 利尿剂:尽量在白天使用,防止夜尿过多,影响睡眠。用利尿剂时注意电解质情况,并定期复查,防止出现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肌肉注射时避开水肿部位。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无力、腹胀、恶心等症状。严格记录24h出入量,监测体重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5.2 洋地黄类:定期复查药物浓度,洋地黄中毒时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及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或心电监护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静脉推注西地兰时,速度要慢,一般不少于10分钟。
3.5.3 血管扩张剂:使用血管扩张剂易发生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头晕、心悸等,因此用药时应从低剂量开始,严格遵照医嘱调整药物用量,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一旦患者出现心率过快、血压过低,或出现头晕、心悸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用量。应用硝普钠时应避光,每4-6h更换一次,以免影响疗效。
3.6 心理护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情较重,反复发作,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再加上患者经常出现胸闷、心悸和周身不适及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顾,患者有焦虑、恐惧和烦躁心里。要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和掌握患者精神状态或情绪变化,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增强治疗信心。
3.7 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无渣,骨隆突处垫软枕,每2h翻身一次,定时按摩。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水肿部位应轻握轻碰。
3.8 健康指导:卧床期间应协助并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恢复期每日进行适量的活动,以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疲乏等不适为度。指导患者自测脉搏,出院后服药定时、定量、定期复查,有明显症状及时就诊。
4 体会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症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和适当运动,注意调节饮食结构,能够对药物治疗起到辅助作用。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冬艳,宋建文.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8):749-750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护理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由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造成组织低灌注的临床综合征,也可称为泵衰竭。近1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住院的病人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这种严重并发症。病人左心室梗死面积达到或超过40%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可能高达85%。
一、病理生理学
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左心室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机体会代偿性地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水钠潴留,并选择性地收缩内脏血管。但是这些代偿措施会增加心脏负荷和氧耗,使心脏泵血能力降低,特别是那些伴有心肌缺血的病人。大量血液回流又会导致肺水肿。最后,当代偿机制不能维持有效灌注时,会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和多脏器衰竭。
由于任何病因造成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和心排血量下降时,均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如MI(最为常见),心肌缺血,肌功能障碍和终晚期心肌病等。
其他病因包括心肌炎,心脏骤停后或长时间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机械功能异常,如急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室间隔穿孔或室壁瘤等。
二、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肠管坏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脑缺氧。
死亡。
三、评估
病史:具有造成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的疾病病史,如MI或心肌病,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情况。
主诉;病人患有上述心脏病变时往往会由于心肌灌注不足和缺氧而主诉心绞痛。
尿量少于20ml/h。
视诊:通常会有皮肤苍白、感觉功能下降、呼吸浅快等。
触诊:可发现脉搏细速,皮肤潮凉。
血压听诊:通常成人的动脉平均压低于60mmHg,脉压差减小。
慢性低血压的病人,在休克体征出现前平均动脉压可能会降至50mmHg。
心脏听诊显示有奔马律,心音低弱。如果休克发生原因为室间隔穿孔或肌断裂时,会出现全收缩期震颤。
虽然在心力衰竭或其他类型的休克时也会出现类似的临床表现,但上述表现对于心源性休克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压塞病人会出现心音遥远。
四、辅助检查
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显示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增加,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前负荷)和左心室排空阻力(后负荷)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心泵功能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热稀释法测定显示心排血指数降低[小于1.8L/(min/m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显示由于血管收缩力降低引起的低血压。
动脉血气分析:可能会出现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
心电图:可能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室壁瘤的心电图征象。
血清酶学检查显示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时,提示有 MI、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CK同工酶水平增高时可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导管和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心泵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心脏压塞、肌梗死或断裂、室间隔穿孔、肺栓塞、静脉淤血(与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持续正压呼吸有关)、低血容量。
五、治疗
治疗目标为通过药物治疗和机械辅助装置的联合应用,以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降低心脏负荷,改善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静脉用药包括:多巴胺,是一种血管加压药,可增加心排血量、升高血压及增加肾灌注;米利农和多巴酚丁胺,为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如果必须应用一种更有效的血管收缩药时,可作为选择;硝普纳,是一种血管扩张药,它可与血管加压剂联合应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后负荷)和左心室舒张未压(前负荷)来进一步改善心排血量,病人的血压需达到足够水平才可应用硝普纳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呋塞米(速尿),可用于减轻肺充血。
治疗措施还包括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它是一种可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脏工作负荷的机械辅助装置。可膨胀的球囊泵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到胸降主动脉,心脏舒张期时球囊充气扩张以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心脏收缩期(主动脉瓣打开之前)时球囊放气以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后负荷),如此可减轻心脏工作负荷。心室射血改善可显著提高心排血量,而随后的外周血管扩张又可继续降低心脏的前负荷。
当药物治疗和IABP无效时,可应用心室辅助装置。
六、护理措施
在ICU,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穿刺时使用大号穿刺针(14-l 8G),以方便必要时的输血操作。
特别关注:为腹部创伤导致体克的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时,一定不要选择下肢血管,避免液体通过破裂的血笾渗漏到腹腔。
每1-5min监测并纪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外周动脉搏动情况,直到病人病情平稳。每15min记录1次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心律。若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往往会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脏缺血、心律失常,继而使心排血量降低。因此当发现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应增加吸入氧流量并立即通知医师。
当病人血压持续下降伴有脉搏细弱时,往往提示由于血容量下降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密切监测PAP、PAWP和心排血量。 PAWP过高提示有心力衰竭、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血指数降低,发生这些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必要时为病人插入并留置导尿管,每小时监测尿量。如果成人尿量低于30ml/h时,应加快输液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液体负荷过重的征象(女PAWP升高),若病人尿量仍无改善时应立即通知医师。
静脉给予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以增加肾血流灌注和尿量。可根据监测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和PAWP确定补液量。为精确测量CVP,应选择右心房水平测量,并保证每次选择胸部同一个参照点。
采集动脉血标本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经面罩或气管插管给氧以保证组织的氧气供应。根据血气指标调整氧流量。许多病人需要给予100%浓度的氧气吸入,有些病人需要给予5~15cmH2O的呼气末正压或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监测血象和电解质水平。
治疗过程中,应评估病人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并及时发现变化。如病人皮肤潮凉往往说明存在持续的外周血管收缩,提示体克会逐渐加重。
特别关注:当应用IABP治疗时,移动病人应尽量减小幅度。避免下肢过度弯曲造成导管移位或断裂。当气囊扩张时病人绝列不能采取坐位(即使拍X线片时也不允许),否则球囊会造成主动脉撕裂而致病人立刻死亡。评估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的颜色温度,以确保下肢供血充足。经常观察伤口处敷料以发现有无出血并按常规更换敷料,还要观察穿刺处无血肿或感染征象,引流管需定时做细菌培养。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应逐渐减少球囊充气的频率以帮助病人脱离IABP。脱机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及有无胸痛,有无心脏缺血和休克复发的症状和体征。
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应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以保证病人有较好的休息并尽量保护病人的隐私。在尽可能情况下允许病人家属探视并安抚病人。
鼓励家属表达他们的愤怒、焦虑和恐惧。
参 考 文 献
[护理评估]
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第二度II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的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常见护理问题]
①活动无耐力。②焦虑。③舒适的改变。④有受伤的危险。
[症状护理]
(1)心悸①症状明显时,病人应卧床休息。
因休息时,全身组织耗氧减少,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从而减慢心率。②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③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无效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胸闷、心绞痛①发作时,病人应停止原来的活动,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耗氧。②遵医嘱及时用药,防止心室率过快或过慢。③帮助病人避免或消除紧张情绪,以防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绞痛。
(3)头晕、抽搐、晕厥①由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者,立即遵医嘱用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或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术。②由于心室率过慢引起的阿一斯综合征,可立即用拳头尺侧以中等强度力量从20~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1~3次,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心跳,无效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③发作抽搐、晕厥时,应注意保护病人安全,防止舌咬伤、坠床、呼吸道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
(4)休克、心力衰竭休克时应重点注意: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皮肤等情况。②注意保暖。
[用药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用药时,应掌握用药剂量、时间和方法,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容易出现副作用;浓度太低、速度太慢又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应严密观察,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许多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等应在监护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情况下使用。
[心电监护]适用于做心电监护的严重心律失常有:心室扑动与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II型和三度)、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由于病人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其心、脑、肾血液供应骤然减少或停止,临床上常出现休克、晕厥、抽搐甚至猝死,如果及时发现、处理得当,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故应加强监护,将病人置于CCU病房或进行床旁心电监护。
[心理护理]大部分心律失常病人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病情反复发作,因疾病的长期折磨,病人和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消极、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既可以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又影响疾病的康复,护士应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取得病人的信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及时给病人以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心理,帮助家属调整心态。
出院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诱因。
(3)宜低脂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饱餐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4)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心律失常的病人,如果不伴严重疾病,可以照常工作;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卧床休息,防止意外发生。
(5)有晕厥史的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发生头昏、黑蒙不适时应立即平卧,以免因晕厥发作而摔伤。
(6)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关键词:脑血管病 并发症 治疗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5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72-03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有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院自2007年8月―2012年8月,共收治脑血管病人305例,现将脑血管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294例,其中男170例,女124例,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60岁。出血性病人100例,缺血性病人194例,全部病例经CT和(或)MRI确诊。
2 治疗和护理措施
2.1 急救治疗和护理。①制动安慰病人,嘱其保持镇静,减少搬动,取卧位,头部略高,并偏向一侧,颈部后仰。②维持有效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内异物,舌后坠者用拉舌钳拉出,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控制。③缺血性脑血管病符合溶栓标准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余者采用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循环、扩容或抗凝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降颅压等治疗。④降低颅内压排除肾衰外,迅速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配合运用速尿,以增强疗效。⑤血压明显升高者,根据医嘱给予降压处理,0.5h后根据血压情况重复用药或用其他药物降低过高血压,减少继续出血。⑥动态观察病人神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1次/10~20min,及时采集血、尿标本送检,发现变化及时报告。
2.2 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
2.2.1 再出血与再梗死者:①保持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出血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病人躁动时给予镇静剂应用,防止引起血压升高致再出血。②脑出血病人严格监测控制血压,应用脱水降压药物,以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③脑梗死病人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扩容、脑保护药物应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针应注意药量准确,必要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避免使用影响抗凝作用的药物。④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大便干燥,用力排便时引起再出血。
2.2.2 肢体功能障碍:①对自己不能翻身的病人,帮助其定时翻身、更换,必要时,经常给予肢体按摩,防止肌肉萎缩。②按照肢体功能丧失及恢复程度,帮助病人逐步进行床上运动、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等康复训练[1]。③加强对病人的保护,防止病人训练受伤。
2.2.3 窒息及肺部感染:①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里向外,频率为每秒2~3次,促进痰液排出,并经常听诊肺部,评估气道情况。②对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气管内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相对细软吸痰管,并每次更换;动作要轻柔,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5s,应做到充分有效的吸痰;痰液黏稠难以吸出时,可雾化或气管切开,用等渗盐水10ml加α-糜蛋白酶5mg气管内滴入,每次5~10ml,以刺激反射和稀释痰液并能起到湿化呼吸道作用[2];定时更换和消毒气管套管,同时定期留痰作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达到控制肺部感染的目的。③应用呼吸机者应方法正确,并加强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处理,1次/d消除气囊上的滞留物,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④有吞咽障碍者应尽早鼻饲,积极预防食物返流,鼻饲后病人取头高脚低位30min,由口进食者应注意食物勿入气道。
2.2.4 腹泻及便秘:因脑血管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引起胃肠的分泌、运动亢进或减弱,出现腹泻或便秘,特别是鼻饲后更易引起腹泻。一旦病人出现腹泻,立即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做细菌培养,除外肠道传染病,可予以蒙脱石散治疗,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由于翻身、更换床单及处理大小便时腹部受凉引起腹泻。对腹泻病人,采取侧卧位,便于观察和处理病人排便,并随时保持周围清洁干爽,避免湿疹和糜烂。便后用0.1%新洁尔灭清洁,用干棉球擦干,保持肛周干燥。对3d未大便者应给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
2.2.5 褥疮:脑血管病人因运动及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发生褥疮。应定时翻身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骨骼突出部位可放置气圈、水囊袋、海绵垫,有条件者可应用电气垫。一旦发生褥疮,用2.5%碘伏局部涂擦,也可用鹅颈灯局部照射20min,促进炎症的吸收,最后用百多邦软膏或炎敌油局部涂抹、无菌纱布敷盖固定,每天进行1~2次,严禁用龙胆紫外涂。
2.2.6 上消化道出血:①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胀、肠鸣音活跃、躁动、呃逆、尿量减少等要警惕消化道出血[3]。②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消化道出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③病人应依据病情使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消化道止血药物如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应用,必要时依据血常规结果成分输血。④急性大出血病人应禁食,小量出血或出血停止后应给予过滤全流质,口干严重者可给少量冷开水,并立即快速输液,但要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⑤观察呕吐物,大便的颜色、量、性质、出血时间,必要时留标本送检。⑥出血后1周内尽量不做胃肠钡餐透视和其他器械检查,但诊断不明时可做胃镜检查。
2.2.7 心血管并发症:①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轻心肌的负担。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全身冒冷汗等梗死前期症状。②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良刺激,限制探视。③给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勿饱食。④静脉输液者速度勿过快,一般为15~30滴/min,以免加重心脏负担。⑤定时翻身做四肢被动活动,预防褥疮和栓塞形成。⑥常规行心电监护,必要时做24h动态心电图。如发现室性频发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室颤时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准备电击除颤。
2.2.8 吞咽障碍:病情允许可以进食的病人应鼓励其自己进食,不能进食应鼻饲饮食。有如下注意事项:①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吸,待见到胃液后方可注入流质。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从少量开始鼻饲,待病人适应后可逐渐加量,每次最多不超过200ml,15~20min内推注完毕。每天鼻饲4~6次,间隔时间不小于2h[4]。②吞咽锻炼阶段: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训练:将消毒棉棒蘸少许冰水,轻刺激病人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其完成空吞咽动作,每天进行2次。吸吮训练:将戴有指套的食指放入病人口中,让其模仿吸吮动作,充分体验吸吮感觉,每天进行20次。吞咽训练:让病人取头部前屈、躯干前倾30°健侧在下的侧卧位或舒适的坐位,采用菜泥、粥类、蛋羹等半流质食物作饲饵,每次进饲1/2勺,随后嘱其进行1~2次空吞咽动作。③吞咽实施阶段:喂饲时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将病人头部偏向患侧80°~90°,以扩大健侧咽部,配合吞咽动作将食物由健侧送入。保证定时、定质、定量喂饲。
2.2.9 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血管硬化或高脂血症,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之间平衡紊乱血流淤滞。同时这些病人多因为有偏瘫或疾病要求,使下肢不能活动或活动减少,这些因素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20°~30°。这种可使骼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也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同时使用频谱仪热射和硫酸镁湿热敷。告知病人避免肢体大幅度活动、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快速溶解血栓栓塞。在进行溶栓治疗时,要注意防止自发性出血的发生,必须定时检测凝血指标,其中凝血酶时间是治栓治疗较可靠的检测指标。治疗期间凝血酶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且要每天复查,并以此调节溶栓药的剂量。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肝素治疗的检测指标,治疗时APTT应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为度,如并发出血,血小板低于50×109/L,APTT延长至对照值的2.5倍以上应暂停使用药[5]。同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如皮肤淤点、淤斑、牙出血、咯血和消化道、泌尿道和脑部有无再出血。积极做好脑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做到:①做好脑出血病人最初24h内的抢救护理。②定期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及时了解水电解质平衡及肾功能情况。③对长时间不能进食者,以插管鼻饲供给热量,同时,注意抽吸胃液观察消化情况和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必要时留置胃管,定时抽胃液做隐血试验,从胃管内注入止血剂、H2受体阻滞剂等。④对留置导尿管者,定时并做好24h尿量记录,注意观察尿液颜色。为防止泌尿感染,可用洗必泰液冲洗,2次/d,1~2d更换引流袋1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并用新洁尔灭擦拭尿道口。因此,做好脑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能及时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麻痹思想,防止并发症发生,有利于病人康复,减轻病人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左鸿,龚惠云.脑血栓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训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7):115
[2] 赵小爱,王有梅.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持续湿化54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116
[3] 王敏香.急性脑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及护理6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4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护理
主动脉夹层 (AD)系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 ,使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 ,并沿主动脉环状或(和 )纵轴扩展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而胸主动脉夹层更是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一种心血管急症。其发病 24h 死亡率为20%~40%,1周内为 60%~70%[1]。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各医院绿色通道的建立及介入治疗,手术治疗, hybrid技术应用治疗主动脉夹层,再加上护理水平的提高,使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均有改善。因此,护理对促进此类患者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控制血压和做好疼痛的护理对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2],现将我院44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经增强CT、心脏彩超或者MRI确诊 ,病程小于2周的胸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32~72岁, 平均(57.7±9.5 )岁。有明确高血病史者35例,其中30例未经治疗或未正规治疗。治疗结果:除7例夹层术前血肿破裂出血死亡外, 余3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
1.2临床表现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形式多种多样,病死率高 ,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对于有高血压病史 、以胸腹部疼痛就诊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我们的体会是:临床上如有突发剧烈、撕裂样持续不缓解的疼痛(尤其是胸背痛) ,且随血管走行部位延伸,伴大汗、晕厥或肢体感觉、活动异常者,尤其是体征上有:①血压较原有水平明显升高 ,或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就诊时血压高 ,四肢血压不一致者[3];②存在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体征及疼痛部位有血管杂音者,更应警惕主动脉夹层存在的可能。强调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及仔细查 体,特别是在心脏及疼痛部位听诊的重要性 ,以及足背动脉短缺体征。主动脉夹层的最终诊断还需依靠超声心动图、CT、MRI及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加以明确。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为疼痛者38例 ( 86.36%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68.18%),28例降压治疗后疼痛迅速减轻或者消失, 17例(38.63%)于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杂音且心脏超声提示存在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表现为疼痛伴面色苍白、心悸、大汗、烦躁不安等休克表现 ,血压反而升高的患者13例(29.54%); 8 例(18.18 % )双上肢脉搏跳动不对称;4例( 9.9% ) 出现双下肢脉搏跳动不对称; 7例(15.90% )新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 其他较少见的表现有心力衰竭;4 例(9.09%), 胸腔积液2例(4.55%),晕厥3例(6.81 % ), 单侧下肢缺血表现2例(4.54%),低血压2 例(4.45%)。临床护理中发现此类症状或体征,应警惕主动脉夹层可能,及时报告医生,以免耽误患者治疗。本组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即采取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 、镇痛、硝普钠控制血压 ,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等治疗,同时积极准备手术。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干预
由于本病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而持久,加上昂贵的手术费用和对愈后的担忧,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等负性心理,使病情加重。因此术前详细讲解本病相关的知识及手术过程,列举成功病例,使患者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与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沟通,获得经济与情感支持。本组有 5 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经过护理人员鼓励及有效的治疗,疼痛减轻后能积极配 合治疗。本组患者经护士介绍主动脉夹层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获得本疾病治疗及护理知识 ,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为提高生存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部分患者合并情绪燥动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引起夹层破裂的风险,故对于不合作患者可适当镇静。另外,我们发现,无论在病房或ICU,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周围环境非常重要。本组中2例患者因相邻病床患者的抢救而造成精神高度紧张致术前夹层破裂。
2.1.2活动与饮食指导
主动脉夹层患者动脉血压增高及左心射血速率增高,加之活动及用力,均可使夹层进一步剥离撕裂[4]。术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换及用力增加腹压的活动,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进食易消化高纤维素的饮食,少量多餐,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缓泄剂,尽量床上大小便 ,保持大便通畅。为患者提供安静舒服的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
2.1.3病情观察
2.1.3.1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监测,快速降压以硝普钠最常用,本科35例患者入院后均用微量泵以 12.5ug~5ug/min 持续泵入硝普钠,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使血压维持在90~120mmHg/60~80mmHg,同时给以 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60~80 次之间。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纠正缺氧状态。应用硝普钠应现配现用,6h更换 1 次,注意避光使用,大剂量长期应用后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谵妄等不良反应[5]。
2.1.3.2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是 AD 患者最特征的临床症状,疼痛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并且开始最为剧烈。疼痛可直接反映病情的进展,如果疼痛减轻后又突然加剧,提示夹层分离继续扩展;疼痛突然减轻或消失是主动脉夹层停止剥离或夹层血肿破向血管腔的指征[6];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理。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镇痛、镇静治疗。本科5例患者通过使用降 压药物,疼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2 例应用硝普钠降压后疼痛无明显改善,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mg加非那根50mg肌注,患者疼痛减轻。
2.1.4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能、心血管及肺功能检查。双侧腹股沟区及左上肢备皮,进行抗生素和碘皮试。术前禁食4h,术前 30min 给予安定 10mg 肌注,通知手术室,各种抢救药物及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过高血压一方面使吻合口、伤口大量渗血,另一方面使腔内人工血管有向远端移位及扭曲、成角,甚至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7]。因此术后在保证重要脏器血供的基础上需严格控制血压十分必要。患者术后送入ICU 持续心电监护,每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本组25例患者术后均应用硝普钠维持血压在90~110/60 ~70mmHg,同时口服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在 60~75 次/分之间[8]。
2.2.2切口护理
由于由于术中长时间体外循环和低灌注压及手术过程中患者全身肝素化,所以术后患者血液成分破坏严重,造成凝血机制障碍,伤口容易出血。患者绝对卧床24h,术侧下肢制动 6~8h;每小时观察手术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及皮下有无血肿,皮肤周围有无淤斑。胸腔心包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量,每天伤口换药 1 次。合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抗感染治疗,保持外部切口周围清洁。
2.2.3肢体血供的观察与护理
AD 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及附壁血栓,手术操作时阻断动脉,因而术中术后可引起血栓形成并栓塞的危险[9]。术后应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定时按摩制动肢体,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现异常情况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本组有 1 例原有脑梗塞的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1级,经过 4 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肌力恢复到4级。
2.2.4肾功能的监测
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可能造成一定的肾功能不全,再加上术中长时间低灌注压都会加重肾脏的损伤,故术后需密切观察尿量、尿色的变化[10]。使尿量不少于每小时30ml,定时监测肾功能,并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情况。使用硝普钠降压时血压不能过低,需维持稳定的肾动脉灌注压。本组患者通过定时监测肾功能与24h 尿量,发现有2例患者术后合并肾功能衰竭,经透析后恢复顺利。
2.2.5感染的防治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全麻拔管后协助患者排痰,鼓励咳嗽,每日行超声雾化2 次。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有 2 例患者术后发热达38.5℃,经细菌培养确诊G-菌感染,给予敏感药物治疗与精心护理,体温恢复正常,胸片示无肺部并发症发生。
2.2.6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告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而引起血压波动。注意休息,近期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坚持服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心率、血压,定时来院复查。一般术后第 3、6、12 个月复查 1 次[11]。
3小结
主动脉夹层具有起病凶猛、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使我们体会到,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围术期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确保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正确指导活动与饮食、严格控制血压、及时缓解剧烈疼痛,密切观察各种诱发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危险因素;术后要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预防并发症。出院后加强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通过总之,护理人员细致、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治愈率,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群开,李秋屏,孙诚.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救及护理.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3 , 21(4):420.
[2] 邓永连. 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观察. 当代护士, 2004 ,(3) : 33 34.
[3] 柳桂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支架置入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4):1881.
[4] 黄芳梅,蔡立慧,钟晓珊,等.主动脉夹层 43 例分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617~2618.
[5] 黄新天.主动脉夹层的治疗[M].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3):
[6] 樊桂英. 16例主动脉夹层血肿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4, 10(5) : 477.
[7] 汪忠镐、陈学明,等.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动脉瘤[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403-405.
[8] Hugan PG,NienaberEM.Theinternationalregisteryofacuteaorticdissec-tion (IRAD)[J].JAMA,2000,283(5): 897.
[9] 马胜军 、冯致余 、马增山 ,等. 外科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7 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2006 , 22: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