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医养结合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意见

第1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胸透; 普查; 肺结核; 阳性检出率; 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58-02

肺结核患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就是痰涂片阳性,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涂阳患者每年可以传染给12~15人,让这些人感染肺结核,在12~16人中间就由6%~9%的人可能会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1]。然而,每年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就有632人患有这种病症,每10万人中有232人为涂阳患者,涂阳患者的人数还是相当的大,因此如何提高肺结核阳性检出率是当务之急[2]。笔者所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透对食品从业人员以及公共场合的人员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对105344名食品从业人员以及公共场所人员进行检查。

1.2 检查方法

通过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食品以及公共场合的人员进行专业胸透检查,主要是发现肺结核、肺部感染及占位性病变的人员进行X线片的胸部检查,当发现有疑似肺结核的患者应该交给专业的肺结核医生,根绝患者的家庭病史、痰检情况、临床症状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诊,从而提高肺结核的阳性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肺结核的检出情况

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以来的105 344名食品从业人员以及公共场所人员进行检测,随着每年人数的增加,分别为0.010%,0.005%,0.003%。此三年肺结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632,P

2.2 带来的社会效益

2.2.1 检测出得涂阳患者带来的经济效益 据调查研究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平均治疗费用大约为每人6000元,然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般治疗期限为0.5年,因此,可以得出每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所损失的费用为6000×0.5=3000元,由此得出,每例检测出得肺结核患者减少的社会效益是6000+3000=9000元。

2.2.2 通过胸透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为止,胸透检查的费用一般为49.3元,每例检测出得肺结核患者减少的社会效益每年是9000元,然而因为每例涂阳患者每一年又可以传染12~16人,取平均数为13人,可以计算得出每年每例患者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效益为9000×13=117 000元,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胸透检查,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在目前来看,肺结核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更应该注意对它的防治,做好相关检查[3]。在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就是通过普查的方式进行筛选。早在1996年签署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中就有明确规定对特定群体的普查[4],首先考虑其阳性的检出率情况,其次针对查出后的治疗可能性,对肺结核患者控制治疗后所得的群体利益,这种普查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在公共场所进出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旦染上肺结核病菌,非常容易传染给别人。因此,必须提高肺结核阳性检出率,体检单位应该严格要求检查规范,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5]。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公共场所以及食品从业人员对肺结核病得认识,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应该积极配合相关单位的检查,用人单位也应该在上岗前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该及时上报给医疗中心。

通过上述报告分析得知,食品从业人员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然而肺结核阳性检出率相对来说在下降,从而导致的每例检测出得肺结核患者减少的社会效益是9000元,由每年每例涂阳患者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效益为9000×13=117 000元。由此可见,通过胸透能够有效提高肺结核阳性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刘晓琳,黄兆慧,张才元,等.武汉市健康体检胸透肺结核检查结果及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55.

[2]李洁清,刘伟,商希梅,等.128例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0,9(1):46.

[3]应正巨,董文骏,陈富成.群检胸部X射线透视检查的阳性率调查[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3):78.

第2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复数 整体处理方法 数形结合方法 求简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25-02

复数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扩充而得到的。这一扩充过程体现了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作用,从而使得数学更加光彩夺目,但复数的概念性强,性质独特,且与三角函数、几何、多项式等方面想联系,因此,在复数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了如何在活解复数题中培养求简意识。

(1)在活解复数题中运用整体处理的方法能使求解简单,从而培养学生的求解意识。以下四个例子用了四种方法介绍了整体处理的手段。

例1.已知、是两个复数,,,是正实数,求。

解:

此例从整体着眼,利用模与模及共轭复数的性质,直接从整体出发来计算,若从局部出发进行复数计算求模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例2.已知,求

解:

而,

此例不是直接代入来计算,先整体化简,最后再代入计算,这样简化效果十分明显。

例3.已知复数满足≤2,求的辐角主值的取值范围。

解:设,则

因为≤2,则≤2

故在以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及内部。

当过原点的直线与圆相切时,由得

这就是所求的的辐角主值的取值范围。

此例更是整体处理的精彩应用,乍一看感到无从下手,但对所求作整体迁移,变换了视觉,使问题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轻易获解。

(2)数形结合方法在简化复数计算中也有很大的优越性。

例4.已知复数满足,且

,求、。

解:

、、在复平面上的同一圆上

显然点在第一象限内(如图1所示)。

又因为对应向量为复数,对应向量所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量,所以只有

故得所求:

本例根据所给复数的具体条件,找出其几何特征,从而使所求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3)运用辐角的运算性质,使有关复数求解的问题变得更加直接。

例5.设复数的辐角主值是,的辐角主值是,求。

解:由辐角的性质,是的辐角,

所以

进而

故可得

(4)巧用复数共轭,易得结论。

例6.设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且知是虚数,是实数。求的值。

解:由实系数方程虚根共轭成对性质知,

又因为是实数

所以

进而

又故

(5)设而不求为计算构筑桥梁,从而使计算简单方便。

例7.设,,

求得值。

解:由,易得

设,

则有,

求得

故。

总之,在复数运算中,要多方面思考,做到不仅会算,更要少算,甚至会而不算,在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

参考文献

[1] 钟玉泉.复变函数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基层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22-02

一、基层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存款负债的真实情况

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是旬末日存款余额,属统计学中的时点存款数,在统计学上时点数与时段数是有区别的。以金融机构存款时点数来反映某段时间该金融机构的存款情况,不够科学和合理。因为受商业银行业务考核和经营规律的影响,月末日、旬末日一般是存款余额高峰期。而月末日、旬末日的存款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一个月或一个旬的存款负债情况。另外,按旬末余额计提准备金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少缴或多缴准备金现象。金融机构可能会将一些存款负债业务如企业贷款产生的派生性存款业务等等,按其需要调节是否在旬末日发生,以便增加或减少该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总量,从而少缴或多缴准备金现象。

(二)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业务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

近年来,新成立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大量出现,基层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业务。但目前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没有对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操作流程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存款准备金管理出现了一些困难。一是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通知程序不明确。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管理存款准备金的职责,《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义务,但是对于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应由人民银行通知银行机构来办理,还是银行机构应主动来人行申请办理却没有明确规定。由于承担存款准备金管理职责的货币信贷部门缺乏规范的信息渠道,无法及时掌握新开业银行机构或开办需要交存存款准备金新业务的信息。因此,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及时交存存款准备。二是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办理时间尚需明确。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业务应给予银行机构一定时间,以做好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办理印鉴卡等准备工作。但当前法律法规没有对准备时间长短的规定,金融机构可能以准备为由,长时间不交存存款准备金。

(三)会计业务上收导致基层央行存款金管理工作职能已经与原规定不符

《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号)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在其法人所在地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并由其法人所在地人行负责其存款准备金管理职责”,也就是说法人机构应在所在地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并由所在地人民银行承担存款准备金管理职能。但随着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业务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县支行会计业务被上收,当地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已经移至地市中支营业部,县支行无法对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开展日常管理。新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模式与仍然执行的规定不符,导致管理上的依据不足。

(四)存款准备金管理违规行为认定和处罚尚须明细

当前,《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对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行为统称为“未按规定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未按规定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行为有多种,性质和产生的后果并不相同。而有些违规行为可能是金融机构为了某种目的而“擅自动用存款准备金”,与一般欠交、漏交存款准备金行为相比,情节更为恶劣,后果更严重。对于如何正确的判断和区分未按规定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并给予相应合适的处罚,基层人民银行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存款准备金监管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存款准备金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属于货币信贷部门的管理职责,但其日常核算、具体操作却在会计营业部门。基层央行货币信贷部门由于无法及时掌握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欠缴及处罚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对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分析;而会计营业部门在日常的柜面审核中只能偏重于对会计核算业务方面的管理,对被考核金融机构报送的存款余额表及相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考核只能限于形式。

二、政策建议

(一)建议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数

为能更全面和科学地反映商业银行旬度存款的基本情况,建议总行将以一般存款的旬平均数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数。与美国的准备金制度比较,我国准备金制度对货币流通的稳定性显然要弱得多,因为我国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只保持在旬末这一天,其余时间并不具备制约存款的功能,商业银行在牟利动机下,可能在这其余时间扩张存款,在旬末这一天将存款余额降下来以降低经营成本,造成货币供给的大起大落。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确定按平均余额计提准备金的基础上,同时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做出相机决策:当通货膨胀压力大时,采取类似无时差准备金制度的计提方法,以使货币供给量适当减少;面临通货紧缩时,则可采用时差准备金制度,从而缓解通货紧缩,并给以商业银行足够调节头寸的时间,帮助债务负担较重的商业银行度过困难时期。

(二)建议出台《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对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工作进行明细规定

明确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工作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规定法人机构应自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或经监管部门批准开办外汇业务后若干时间内,主动到人行申请存款准备金交存工作,将首次交存存款准备金工作确定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存款准备金交存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明确会计业务上收后县支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职责

建议修改原有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会计业务上收后县支行承担除存款准备金账户管理以外的其他职能。或在会计业务上收县支行增设专门终端,为这些县级支行提供对所辖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查阅权限,继续保留其属地管理的职责。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处罚办法

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规章制度,有效地实现提供有力的法律环境:一是建立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要在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缴存存款准备金情况进行必要的登记,定期考核,并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违规性质严重的,应及时进行处罚。二是对于违反存款准备金缴存的各种情况,可参照批准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对不同层次的违规行为进行准确界定。如截留占用、挪用、迟缴、少缴、拒缴等,应有明确的区分和界定,并注意处罚标准的一致性,以确保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明确内部职责分工,提高存款准备金管理的整体合力

建议总行出台相关制度和办法,建立对存款准备金有管理职责的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机制。会计、营业部门应将日常的考核信息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货币信贷部门,对于欠缴等异常情况应在发生时及时通知货币信贷部门;事后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存款准备金缴存和处罚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营业部门反馈。货币信贷部门定期对法人金融机构报送的会计资料进行专项现场检查,以确保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真实性,并及时分析研究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效应,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廷军.存款准备金管理问题初探[J].西南金融,2009,(2).

[2] 陈翔,张悄悄.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纵横,2008,(10).

[3] 杜铁忠,谢芳泉.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金

Proposal and discussion about further improving the grass-roots central bank depositsreserve management at present

HONG Chuan-yao

(Haikou center branch,China people;s bank,Haikou 570105,China)

第4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中学处于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今天还不重视解决中小学环境教育这类事关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问题,抓住青少年这段最佳教育时机,明天必将产生大批新一代不知环境保护重要性而干出自毁家园蠢举的“环境盲”来。那将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失误!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2亿人,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社会,必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教育的效益,因此,在中小学学生大力推进环境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地理教学中应为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

1.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有许多章节涉及到了环境问题,从地理环境的各圈层、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环境等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环境问题做了阐述和分析。如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等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结合教材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现状,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人均资源等人口剧增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措施和政策,使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口意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索,通过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质量、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并切实提高其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全体公民的参与是环境教育的目标,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1 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

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有关沙尘暴知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知识、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等知识进行专题讲座,还可利用校内宣传窗,黑板报、广播站、闭路电视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宣传,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实施问题探究法,举办环境夏令营和环境调查活动。

通过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或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去开发区、工厂等地考察、参观,去环保监督站调查,听取有关技术人员的介绍和讲课,让学生自己去身临现场,去搜集有关的环境数据和环境资料,学生在整理数据、计算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就会将学生平时学到的各种环境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并联系当地实际总结出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这样,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精神能得到提高。如通过让学生调查于桥水库水质和水污染问题、人民西路大气污染问题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 实施活动参与法,鼓励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环保中去,树立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例如:让学生去街道捡拾塑料饭盒等垃圾,清除白色污染,让学生明确了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差,环保的难度还很大的事实,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确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要求每个学生每年义务植树3-5棵,让大家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4 实施游戏法,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和环保小论文比赛。

2.5 建立环保兴趣小组。

第5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教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为雪耻拿破仑战争中德国的失败之辱,特别是为了让德国人取代法国人,获得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他创建了柏林大学,贯彻其首先提出的“研究教学合一”的理念。如此改革,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60年后,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法国,此后德国的科技实力位居世界首位近百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大力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科技方面的崛起。

我国重视科教兴国,注重创新立国,但从我国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来看,目前的本科生课程中科学前沿课程很少,绝大部分本科生徘徊在科研大门之外。据调查,国内本科生教学较强调知识的学习,而较为忽视让其参加创造性活动。本科生对近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要比传统知识薄弱,对科技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理解较差;同时本科生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理解还有所欠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国采矿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毕业生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在采矿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中,存在合作内容有限、合作层次低、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创造性教育不足。在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与科研相结合、设计与创新相结合。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和相应实践环节,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教学或问题情景式教学,将学生带入一种研究的情景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一批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了新的思想就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本科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科研的环境。该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一、“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一所办学十多年的独立学院,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50多年办学历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逐步形成了“ 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三个实践环节、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条主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成公共课和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第二个层次,完成采矿工程专业主干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多个专业研究兴趣方向,如矿压理论与控制方向、通风除尘方向、系统工程方向等,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第四个层次,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毕业设计模式,形成适应现代化矿山的运作理念,丰富毕业设计内容,让设计与科研相结合。

三个实践环节:狠抓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地点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内容不全面、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如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实现校企“双赢”局面;实习内容和过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综合能力提升:建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完成前三个教学层次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深入现场实践,通过科研课题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为根本,针对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托行业、融合市场,构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进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采矿工程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把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根据“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中,在强化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借助科研平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突出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理论教学重点进行重新的分析和确定,在专业课中增设了“矿山地压与控制”、“数值化矿山理论与实践”、“控制爆破”等课程,增加了“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课时,将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融入教学中。同时,将电工技术、矿石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和计算机高级语言等课程调为任选课程,压缩了“选矿学”课时;开设科研引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科研、了解科研,掌握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增强科研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强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在任选课中增设“科学研究法”、“创新理论”、“科教应用型人才孵化”等课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和成果,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建立实习、科研和就业基地,为采矿工程专业“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施

1.实施条件

(1)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我院该专业建有产学研基地十余处,采矿工程专业依托母体在有色行业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产学研基地既有大中型矿井又有小型矿井,开采条件从地表到地下、从简单到复杂,开采矿种从有色金属矿山、黑色金属矿山到非金属矿山几乎应有尽有。现已将地压监测与控制、采矿工艺优化、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矿山数值化建设结合到实践教学中。

产学研平台基地的建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丰富了实践环节的题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校内科研设备和采矿实验室平台构建。我院采矿工程专业具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并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探地雷达、激光探测仪、地应力测试仪、爆破震动测试仪、Flac岩土工程专业软件等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展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研究,包括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采空区监测与岩石冒落规律研究、矿山基建期岩体稳定性研究、矿山三维数值矿床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和复杂应力环境下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均用于实践教学中。数值模拟实验室(Flac岩土工程专业软件)和Surpac数值矿山实验室建成了开放实验室,学生在第二课堂有了实践模拟的平台。

2.实施过程

我院采矿工程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每年招生规模在60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分阶段加以实施。大一、大二强化基础,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大三、大四强化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和校外实习科研基地,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大一、大二学生强化基础学习,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科研与教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将矿山企业急需解决而已解决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技、创造发明的动力,增强实际教学的效果,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掌握从如何选题到围绕课题如何进行信息的调研、选择、收集、分析、研究方案的制订、实验或研究报告的形成等一系列程序和规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给出一些综合性或实践性题目,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大三、大四强化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科研课题资源。

1)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研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将科研内容引入实践教学中,可以丰富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形成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新动态、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和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并在实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怎样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矿山企业的需要。

2)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本科生经过七个学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训练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承担科研项目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选取科研项目中适合学生开展的论文题目,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科研课题中。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课题结合使毕业生直接参与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应用开发课题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的工作方法,同时掌握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的解决方法,便于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3)大三、大四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大三、大四年级中选拔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高、热爱科研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地压监测与控制、采矿工艺优化、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数字化矿山建设等内容。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在井下看到、体验到教师的科研成果,了解成果的科学原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到教科书中不曾介绍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测试、实验工作,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极大地强化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由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申报,由学校的专家进行评审,对一些有较高科技含量、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课题,学校从科研基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学科竞赛。对科研成果、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可认定相应的学分。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1.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目标定位,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了从大一到大四嵌入的科研课程,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科学研究嵌入理论教学,形成一种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一方面能真正掌握到教科书中没有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测试、实验工作,加深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由知识的灌输转变为能力提升的目标。如我院采矿工程专业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数名学生获奖,2011年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有2名学生获一等奖。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竟争力

第6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改革基本上都是利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它的主要的做法就是像工科的教学方式一样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由于在一些高校中课堂的教学与实训的教学大不相同,学生也非常的分散,加上一些复杂的因素,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与校外合作的企业发现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是淡出这种人才的培养合作模式,加上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呈现一些职业分类的复杂性等特征,使得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实施,成为以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就必须对这种方式进行改革,走出一条依靠企业的工学结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专业课程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学习一体化进行教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课程的设置就是利用实践的锻炼来验证理论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课程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项目导向型、学习型以及任务型,这三种课程类型中最为常用的就是项目导向型,其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点,然后根据设置的课程来设计所要实践的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然后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认真的分析其专业的任务,然后按照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设置好学习情境以后,学生按照这种情境来完成自己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在课程的一开始首先完成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穿行实训,把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做,做中学,以便完成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

要使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坚持“项目导向”型的课程积极的探索校企共建专业的模式,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中迅速的适应社会,还能避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三分钟热度”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1)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与当地一些有名气的企业进行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实现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这样对企业和学校来讲是双赢的模式,企业不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人才,学生还能够借助企业的一些高科技的机器锻炼自己的技能。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学生职场化、师生身份双重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个高校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专门人才,尤其的建筑工程专业,更是随着如今大建设、大发展的潮流下不断的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高校对这门专业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基本上大学3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管理,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的结果来发放劳动的报酬。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1)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要大力的推广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企业作为主导地位,学院作为辅助的地位,这样利用双元的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很多高校目前的学生实训基本上都是学校自己的进行学生的管理,在实训的期间虽然也不断的强调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进行学生的培训,但是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合作,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对这种机制进行改革时考虑到了工学结合以及定岗实习的模式,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成功的经验,在确保企业的利益前提下建立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双元教学模式

(2)实施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

这种方式能够改变目前企业目前学生实习没有报酬的现象,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分摊教学的成本,在这方面政府和学校要进行相应的界面税费或者给予企业相关的补贴,来促使企业有这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让学校主动的把学生实习的费用与企业分享,同时学校也要时刻的为企业服务,比如员工的培训、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3)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尽量的避免传统的课程的教学机制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和方法的制定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4)注重学业和就业相结合

学习和就业是一个一始、一终的关系,没有好的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实习开始就应该把就业的问题加以重点的考虑,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实习的主要目标上,精心的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真正的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结论

随着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大力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如今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5%,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吴秋凤.实施产学结合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第7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园艺 实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赫尔曼・施奈德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学生是很难在课堂上和学校的实验室里学到的,而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到车间里、到工厂里去亲身实践。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他设想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了一定的实践认知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相关知识。这正是赫尔曼・施奈德后来萌发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培养人才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的理念

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 A Manifesto),对“工学结合”首次给予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将职业行为规范细化,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策略

根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并结合中职园艺专业的特点,以及我们学校自身的状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内实训

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专业技术的认知实践。校内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相对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几种作物的生产管理,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确定实训指导老师。学生和老师与基地管理部门签订“承包合同”,作物周期管理结束后,学生写出实训总结;管理部门、老师和学生对实训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加强实训的内涵建设。这一模式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作物生产进行管理,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最主要是了解了园艺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增强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二)就业需求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就业岗位,比如园艺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园艺植物造景等。根据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而了解专业的学习任务,要求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要大于1∶1,提倡和激励实践和理论融合的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以“双证制”为导向,制定教学计划

基础课按园艺专业学习要求,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将技能训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贯彻产学结合的思想;使实践教学环节与技能鉴定紧密结合,培养既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掌握熟练的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既拿到毕业证,又可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以作物生产过程为导向,结合园艺作物生长特点进行实践教学

以作物、生产任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开发。将农艺工、果树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按季节分模块组织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目的。

(五)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推进工学结合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各种关系积极寻求企业合作,选择一批与专业对接、技术先进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优势等来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训和实习,达到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中职学校应当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提高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可以与相应企业共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在农产品投入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智能控制、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质量溯源、农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使教学、生产示范、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融为一体。

三、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适应企业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养目标。要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教高[2006]l6 号

[2]陈继红 《“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J] 科技信息 2007(21) 232-233

[3]龚雪梅等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 87-89

第8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第9篇:医养结合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临床进行HCV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1],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试验中有许多因素如不注意可能导致假阳性的结果。现对我院2004年5月~2006年4月检测的抗HCV抗体结果中16份弱阳性标本进行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4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测HCV抗体的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DA-7600核酸扩增实时荧光基因分析仪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IONAD MODEL1575自动洗板机;普朗DNM-9602酶标仪。试剂: HCV-RNA测定试剂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HCV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

1.3 方法 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V抗体弱阳性的标本中3>S/CO>1的16份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

2 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略

由表1可知,酶联免疫吸附法HCV抗体阳性的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有75%的阳性率,其中假阳性的有25%。导致酶联免疫吸附法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2.1 标本的处理 标本分离不好即进行加样,血清与纤维蛋白原分离不完全,使纤维蛋白原吸附于孔壁,难以清洗彻底;标本重度溶血;相邻的标本出现阳性污染。

2.2 加样 加样时间过长造成加样后放入恒温箱前等待时间过长;标本加完后加酶试剂时溅出孔外;加样后孔壁上贴有微小血块。

2.3 温育 温育时未贴封片或加盖,使标本或稀释液蒸发吸附于孔壁,难以彻底清洗;温育时间人为延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紧附于反应孔周围,难以清洗彻底。

2.4 洗板 (1)手工洗板时,孔与孔之间液体交叉。(2)自动洗板机洗板时,洗板针堵塞,抽吸不完全;洗液量不足,导致洗板不彻底;洗板次数少。

2.5 洗液 混合使用不同厂家出品的洗液。

2.6 读板 读板时板底不清洁。

2.7 显色 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产品的显色剂;加显色剂时溅出孔外造成液体回流。16份阳性标本中有4份是15岁以下的男性儿童,且不具备明显危险因素,可能是血清中存在某种干扰因素,有待于今后找出原因。

3 解决方法

(1)标本若为凝固血,最好将标本先自然存放1 h,再用3000 r/min离心15 min;标本若为抗凝血,采血后必须立即颠倒采血管5次以上,放置一段时间后,3000 r/min离心15 min。(2)加样后加贴封片及时放入恒温箱。(3)加酶试剂时不要滴出孔外,如有用吸水纸轻拭吸干。(4)严格按说明步骤控制操作时间。但适当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阳性标本特别是弱阳性的检出率,对阴性标本无明显影响[2]。(5)保证洗板针畅通,洗液注满各孔,洗完后在吸水纸上轻拍吸干。(6)显色剂不要混用;不要用过期的显色剂;加显色剂时不外流。(7)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要混用,试剂在用前应在室温中放置30 min。(8)每天应做质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

4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其原理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抗原抗体的酶标记,以酶催化底物显色来判断结果。影响酶联免疫实验的因素较多,诸如标本的采集保存、试剂的准备、加样的技术、孵育温度的控制、显色反应时间的控制、洗涤反应板的方式等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均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避免了这些因素,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对可疑的标本要进行复查,不能确诊的要做HCV-RNA测定,以确保检验质量,杜绝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