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第1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媒介融合;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83-3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Hena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edia Integration

――Taking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as an Example

Wu Qing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people have stepped into the age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the emerging of new media has enriched the ways and contents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by the public. The service system of new emerging media was taken as the backgrou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by part of Henan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 combining university library and new emerging media in Henan, the digital mode of maximizing service and efficiency was constructed in attempt.

Keywords: media integr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WeChat service platform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介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传播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变的多种多样,促使公众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无形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高校图书馆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运用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建立微信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服务。然而,在河南众多高校图书馆中,建立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屈指可数,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河南高校在新媒介融合大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介技术来扩展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将新媒介的优势作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需要我们不断推进和探索的。

1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河南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1.1 新技术的出现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动力

“手机”和“互联网”这种自媒体的出现,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相结合,多种功能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在上网设备方面,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长到78.5%,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1]。自媒体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信息借助于媒介终端大大提高了其传播的方式。河南部分高校图书馆借助新型媒介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2 河南高校图书馆新媒介利用情况

就河南高校图书馆来说,在运用新技术领域,多数已经使用了“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联合网站以及联合电子图书馆。但运用微信服务平台系统的却少之又少。在新型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为学生们服务是值得各高校图书馆学习和探索的。利用一些新的自媒体技术产生的信息双向互动,不仅能更好地反映读者的需求,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2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2.1 微信开通情况统计

通过手机微信打开“通讯录――新的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进入模糊输入,可以查找到河南高校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图书馆分别是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详情见表1(表中各高校图书馆的先后顺序以搜索时顺序排名)

2.2 微信服务平台运用现状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图书馆运用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屈指可数。在仅有的5所高校中,可以看出除了郑州大学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通于2014年,其余4所高校均为2015年开通。在这五所高校中,信息的频率都不算高。相比较而言,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虽然开通的时间较晚,但的次数比其他高校多,郑州大学图书馆虽然也了10条信息,但由于其2014年10月就已经开通了微信服务平台,因此可以看出微信利用率比较低。而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自2015年1月微信服务平台开通以来,未过任何信息。就微信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来看,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城建学院三所高校的信息较为多样性。主要内容一般都涉及通知、讲座公告,基本图书借阅的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书单排行推荐等。除此之外,的内容也体现出了各自高校不同的倾向性。比如郑州大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了电子问卷调查,同读者展开双向互动;河南理工大学开通了佳片欣赏专栏;而河南城建学院主要针对图书借阅、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知识介绍。从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利用率还是很低的,的消息和内容仍处于探索初期,因此,也暴露出了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3.1 开通微信服务平台的高校数量少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大多数为本校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所发消息都是希望覆盖面广,而不是点对点单独发送,所以群发消息非常适用于高校图书馆”[2]但就目前河南高校图书馆来说,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图书馆的网站来信息,并未开通微信公众号。

3.2 微信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力度小

高校微信服务平台建立的目的就是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使读者随时随地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和内容,为读者带来更方便的服务。宣传和推广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微信服务平台开通的宣传;二是微信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纵观目前高校微信服务平台的宣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账号的二维码,利用学校的网站、学报来告知微信二维码来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就推广和宣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而言,已开通微信服务平台河南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对本校图书馆进行了宣传。比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图书馆的历史以及各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但自开通以来,也只了两条宣传图书馆的信息,并没有新的内容更新。

3.3 内容单一,信息多为单向性

就已开通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信息来看,内容较为单一,多为服务型信息。并且信息采取的方式多为文字性信息,一般搭配一张图片,视频形式的信息几乎没有。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基本都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其中还有“视频百科”和“音乐下午茶”专栏。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及时的传播信息,还能吸引大批量的受众,获得直观和美好的阅读感受,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内容比单一的传播内容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就的服务信息而言,除了内容单一,服务型信息一般都是通知、讲座公告,这种公告类型的信息都是单向性的通知,很少与读者产生互动,除了郑州大学的图书馆新媒体问卷调查,但由于此问卷只针对本校学生开放,因此其他受众无法查看。双向性的信息交流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受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读者的满意度。

4 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发展对策

4.1 加大微信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

“所谓趣味就是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用户看到就愿意主动使用”[3]高校图书馆针对的人群主要为本校的大学生,他们更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相关信息,吸引读者的关注。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众多信息中,有些活动信息比较能够引起受众关注。例如读者可以通过微信的信息进行测试,测试读者为复仇者联盟中的哪个超级英雄,在测试之后揭晓答案,并且可以获取读者本人的专属英雄头像。这样有趣的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进而不同程度的对微信服务平台进行了宣传推广。另外高校也根据学校不同的活动来随时变更微信内容,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利用毕业季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吸引读者关注,寻找与学生们的共鸣,变相对微信平台进行宣传。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用户有深层次的体验,并且采用有奖投票、竞猜、试用等方式鼓励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账号”[4]。

4.2 增强微信信息的推送频率

根据对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调查来看,开通微信的高校所占比重已经很低,即便是有些高校已经开通了微信,也很少主动推送信息。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读者长时间看不到新的信息推送,久而久之就会淡忘甚至取消关注。因此,想要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加强微信信息的推送频率是首先要有所保障的。全国许多重点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都以保证信息发送频率为首要服务宗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内容更新,其设置的“图书馆微课程”为每周一期,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动态呈现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深入的服务、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以及信息管理工具等。其次,从信息的形式来看,微信公众号信息可以采取一次多条内容,合理搭配一次多条内容进行,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

4.3 改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质量

改善信息发送质量是河南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即便频繁的推送信息也很难获得更多读者的信任和关注。

改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质量首先应当提升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多向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经验。信息的发送内容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开放、图书的借阅以及讲座公告等通知,“微信的特点在于支持发送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信息”[5]。混合型信息传播形式比单纯的文字性内容更容易较读者接受,并根据受众的特点适合读者阅读的信息。微信服务平台有着其他信息终端没有的特点和新的技术优势。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开通了发现系统的微信检索功能。点击微信菜单,读者会看到新增了一个“知识发现”栏目,嵌入了summon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该系统可以检索到全球3亿多条学术资源信息,并且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条筛选。也就是说,微信的新技术和图书馆服务相结合,根据受众的需求创新出新的方法和功能,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其次,还应当提高微信服务人员的编辑水平,以保证微信信息内容的质量。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出现,也属于网络传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读者群体,更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水平。微信服务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与读者保持良好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但纵观河南高校图书馆,能够成功运用新技术的高校所占寥寥。河南高校图书馆在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媒介新环境下,应当适度改变一些传统的信息推广方式,拓宽信息推广渠道,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而如何利用微信技术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

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

7505343100851.pdf.

[2] 张秋,杨凌,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2014(2).

[3] 肖金华,黄丽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3(6).

第2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1.1艺术设计概述

艺术设计的内涵十分广泛,囊括了设与计所有的含义。文化和文明衍生出设计这一高层生活理念,设计又不断创新和充实着文明和文化,一个发展健康合理的文明社会一定是一个艺术设计和文明文化良性循环的社会。当前艺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影视艺术设计等都是当前大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需求的设计项目。

1.2新闻传播概述

新闻传播原指新闻和传播,但当前社会普遍认为新闻传播泛指新闻传播媒介(影视公司、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播内容和方式给予受众精神体验。当下新闻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监督和制约社会不良发展态势的作用,同时是促进优良传统发扬、各行各业宣传的重要手段。

2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探究

2.1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联系

艺术品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创造,也是艺术意识的具体表现。艺术活动一经产生就需要经历传播才能到达感受者产生精神体验,可以说艺术创作是为艺术品鉴而生,而传播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重要纽带。如:在突尼斯举办的中国画展经媒体报道掀起了民众对油画和粉彩画的品鉴热潮,同时还增加了中国人民国家自豪感。

2.2广告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广告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从字面上看广告即广而告之,因此广告和新闻传媒的功能本就有重合之处,二者关系密切。广告设计即有浓重的艺术色彩也具有承载传播信息的特点,因此广告的构思、标题、语言、文字、色彩都需精密设计,以方便传播和获得受众认可。

2.3装潢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在当下呈现日渐紧密的趋势。室内设计是以改善室内布局和修饰居住空间、美化生活环境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新闻传播对室内设计进行监督、宣传是促进民众装潢安全、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活动与新闻传播的合作在创造双方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实现一定的社会公益效益。

3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现状

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之间常有相互关联和相互融通的现象,而一门新兴艺术的兴起往往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相互应用配合有莫大关联。实践中艺术设计和新闻传播因其共性而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3.1服装设计和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

服装设计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分为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几个类。服装设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关注由来已久,新闻传媒对服装设计的传播尤为重视。国内纸质传媒有销量很高的时装杂志(《时尚》(VOGUE)、《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服装设计秀长期被国际传媒热捧,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此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尝试与服装设计领域合作争创收视率,如:女神的新装。新闻传媒对时装设计的传播实现其自身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其社会传播义务。就目前而言,服装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实现了双赢。

3.2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影视艺术设计专业的热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新闻传媒可谓攸关影视作品生死。《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优秀影视设计作品正因充分利用了新闻传播的力量才创造其超高票房,实现其经济效益和艺术鉴赏价值。

3.3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第3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迈入新闻传媒时代,在该时代中,新闻传媒作为最具典范性与代表性的媒介体系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我国新闻媒介的有效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了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终身教育思想而言,早在几千年便成为了人们的启蒙思想。其中,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者之一,他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从本质上反映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并且在《论语•为证》中,孔子将自己一生的教育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外,控制在《论语•述而》中也制定了教学大纲,并对弟子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总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也明确指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并且所提出的“吾生有涯,学海无涯”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源头。在传媒时代的发展中,新闻传媒对终身教育思想非常重视,从西方推崇的平等自由到东方坚持的矜持柔和,都能够将新闻传媒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见展现。从西方知名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人只有接受终身教育思想日后才能成就,而这种思想的接受往往需要从儿童抓起。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受众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而新闻传媒的出现,促使受众变成了媒介受众,各种新闻内容、新闻理念以及新闻媒介的发展,从根本上将这一局面打破。在今天,在以新闻传媒为主的时代中,每一位受众均成为了传媒社会中的主要人物。除此之外,在新闻传媒的影响下,受众往往会在几岁便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基本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新闻传播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所谓的终身教育思想是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学习的一个过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新闻媒介将终身教育思想中的受众、思想与新闻融为一体,促使三者之间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发展关系。除此之外,在受到受众因素的影响中,新闻传播的特点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从家庭到工作,从社会到朋友。近几年,在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与进步中,新闻媒介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特点逐渐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特征。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闻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展现社会事务的关键。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作为最为基础的内容,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进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新闻传媒得到了有效进步,人们获取终身教育思想的途径得到扩大。与此同时,在人们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中,各种类型的媒介产品出现在人们身边,以新闻传媒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下,人们能够将新闻传媒的特点与教育模式进行融合,在将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进行改善之余,也从根本上适应了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媒介传播模式的。除此之外,新闻传媒如今已经成为了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对终身思想理论的传播与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开始,媒介产品、媒介思想、媒介传播的渠道便已经成为了终身思想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在上个世纪新闻媒介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在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传媒、新闻媒介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与依靠。在1970年,朗格朗所创作的《终身教育引论》成为了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著作,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的诞生,其中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基础是以人文理念为主,在通过新闻媒介的角度中实现受众在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思考,这对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朗格朗还认为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各种与职业交往会受到挑战,而这一系列挑战会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命运。其中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快速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存模式发生改变等,在传播学理论中,“沉默的螺旋”在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进一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近几年,在新闻媒介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到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次上,新闻媒介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均会促进终身教育的创新发展,这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而言起到了媒介保障。

三、利用新闻传媒推广终身教育思想

第5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微博;微信;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29-01

0引言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应用新形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传统媒体之一,应抓住机遇,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努力寻求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 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3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77种,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944种[1],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整体影响力还比较低。以纸张为载体印刷出版的传统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程度仍然较低,科技期刊自主网站建设数量落后于国际水平。

2 新媒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应用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技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二维码、App电子刊、大数据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生产和加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和推送给读者,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2.1 官方网站

在Web 1.0时代,建立官方网站是科技期刊联通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提高期刊显示度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国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单刊独立、多刊联合、依托主办单位、加入数据库、依托出版商等方式建立网站,基本具备了现刊浏览、过刊查询、在线采编系统、高级检索、消息、网站链接等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站内容和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可为读者提供PDF和HTML格式的文章全文。

2.2 微博平台

作为Web 2.0的产物,微博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方便快捷地把信息浓缩成精华展现给公众。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顺应潮流,建立官方认证微博,微博平台成为科技期刊扩大传播度的重要阵地。

2.3 微信平台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则进一步扩展了自媒体的内涵。随着3G网络的普及,集通讯、社交、资讯为一体的微信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成为信息传播的又一新型媒体平台。一般来说,微信公众平台可分为订阅公众号和服务公众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注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比微博平台更为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功能,例如移动在线投稿、跟踪稿件状态、登记汇款信息、手机支付审理费、审稿人在线全文审稿、过刊浏览等。

2.4 二维码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方式,通过将具有唯一性标志的二维码印刷在期刊封面页或者文章底部是期刊顺应数字化发展的产物,推动了期刊的传播。主要借助手机扫描,传统期刊上的内容便可以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手机上,读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文章,发表评论,还可以获取与期刊相关的各种资讯,轻松链接到期刊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

2.5 App电子刊

App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相对于上述免费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等新媒体应用,App电子刊的制作需要开发和维护成本,通常是由期刊社或者期刊社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发或者加入期刊整合阅读平台之后,在App Store、Google Play等应用程序商店,读者下载之后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网络条件下进行直接的在线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浏览体验。文艳霞[2]认为,期刊App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期刊数字化的主要形式。

2.6 大数据平台

对于科技期刊所在的出版行业来说,如何将信息存储数字化,实现数字出版的大数据平台,机遇和挑战并存。钟细军等[3]提出了期刊云的概念,建议由期刊联盟或大型期刊社等组织机构牵头,租用基础设施提供商和软件服务商构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期刊云,实现期刊社管理,期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存储与交流为一体的云平台。

3 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科技期刊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收稿-审稿-录用-加工-出版-发行直线型流程,而是不断突破创新,转变成立体型多元化发展模式,新媒体技术已经全面影响到期刊编辑、出版、运营等方方面面。 审稿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帮助期刊实现了编辑网络化,并朝着智能化、云计算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传统的数字出版模式为数据库和单刊上网模式。2010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先后推出了“优先数字出版”和“万方数据优先出版”服务,已经实现了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以单篇定稿和整期定稿为方式,先于印刷版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优先出版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运营的趋势,应尝试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圈子,实现符合期刊自身特点的发行、销售模式。

4 结论

21世纪是媒体融合的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应用,人们已经日益接受移动互联网的资讯获取方式,移动阅读将会为大众所普遍按接受。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应牢牢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契机,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学习国际一流期刊办刊的优秀经验,把期刊着力打造成跨媒介的学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4-08-12].http:///govpublic/80/795.shtml.

[2]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82-85.

第6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其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起步最早,习惯了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电视媒体,在拓展网络新媒体领域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三网融合的时代大势下,更需要抛开门户之见,摒弃传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融合发展进程。本文着眼于视网融合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以期为探索中的电视媒体提供些许思路借鉴。

国内外视网融合态势

基于网络新技术推动的媒体融合,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但从国内外主流媒体机构发展动向看,融合发展是数字时代的电视媒体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英国BBC早在2005年就启动“创意未来”计划,并于2006年7月开始,用一年时间从根本上改组内部机构,使BBC超越传统广播电视模式,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的一体化,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为用户提供他们想获得的信息和服务。

“创意未来”计划是BBC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规划自身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问题。在计划中首次提出“360度全平台”传播理念,在这项理念带动下,BBC实施了多项重大举措,例如建立了多媒体编辑中心,重组了管理机构,整合了BBC受众资源,为用户生产的内容提供平台等等。

在美国,各大电视媒体机构都有自己的网站,并利用网络平台拓展节目影响,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充分实现电视与网络资源的互补。今年4月美国广播公司ABC宣布加盟视频网站Hulu,进而ABC实现了“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媒体”的媒体融合目标,进一步证明电视与网络彼此共生发展的趋势。

受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快速发展的冲击,不同媒体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视网融合发展开始走向深入,电视媒体官方网站由过去电视台宣传窗口的定位正向特色化、商业化的新媒体转型。例如,央视网整合了全台所有新媒体资源,在内容上实行台网联动,经营上实现电视广告与网络整合资源、捆绑销售。湖南金鹰网在紧紧依托湖南卫视娱乐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军手机、网络游戏行业。江苏广电网更名为江苏新媒体,定位于集视频点播、图文资讯、新闻报道、互动社区、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广电门户。

此外,各大电视媒体更加注重与商业网站的战略合作,例如SMG与MSN、YOUTUBE、谷歌有长期合作项目;酷6网、激动网与金鹰网合作,获得“2009快乐女声”网络播出权;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与土豆网结盟等。今年以来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社区型网站开心网,呈现出_r视网融合发展的又一全新形态。自2009年6月,新华社电视打响合作第一枪以来,短短2个月间,已有20余家媒介机构与其联姻,其中5家为电视媒体。它们合作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新的运作方式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视网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分析国内外电视与刚络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其融合模式内涵丰富,包含多个层面,可归结为内容生产的融合、技术的融合、经营的融合、组织的融合和终端的融合。

内容生产的融合。即电视、网络在同一平台上生产信息产品,共享信息采集资源、生产资源。例如融合之后,BBC以前在电视和网络各自为政的编辑记者现在都在一个大编辑平台办公,以新闻主题和类别为线索开展合作,而不是按照媒体平台来划分。当前,国内视网融合仅在个别媒体、部分栏目上实现了内容生产的融合,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的融合。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中,声音、文字、图像分别在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载体上传播,新技术的发展驱动了媒体融合,也为信息传播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例如在BBC,所有的采编系统都是一样的制式,这就从硬件上保证了所有新闻素材都可以上载,并且供他人分享。一线记者在现场通过各种设备获得的声音,图像和信息,都上载到一个“口袋”里面,所有采编人员都可以自由的采集他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该系统会自动记录下采集的时间、内容、操作人员等等。所以,不管这个采编人员在非洲,美洲还是亚洲,只要他使用这个系统,BBC所有记者搜集到的信息就可以全部共享。

经营的融合。电视与网络有着不同市场和经营方式,视网融合初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经营经常出现不同层面的竞争,随着融合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经营理念、市场手段和盈利模式开始出现交叉和相互渗透。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业务融合发展的需求最为紧迫,广告主在购买电视广告资源的同时,越来越希望能够同时实现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移动媒体等在内的一站式打包服务,在市场需求推动下,电视与新媒体广告资源的联动推广、整合营销、特色化广告定制都成为媒体经营的常态。

组织的融合。电视台与网络媒体实现融合后,将产生新的组织架构和媒体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所有部门、人员、技术支持都在为共同的目标服务。BBC要求所有制作人员都必须在BBCweb2.0的背景下工作,都要有媒介融合的意识,在制作本平台节目的同时为BBC在线提供素材,以循环开发利用BBC的媒介资源。组织的融合将推动传统单一媒体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瓦解和重构。

终端的融合。3G的到来加速了广播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走向融合,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将在不同网络时间实现自由转换和传输,电视节目通过不同网络在各种终端进行接收成为可能,内容传播的融合体现为电视、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的三屏融合。随着3G商用普及,手机有可能成为能收看音视频、图片、文字,随时随地,互动无极限的一大赢家。

视网融合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视网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壁垒、体制不活、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的等困难依然阻碍着未来发展,但电视媒体必须抓住新技术浪潮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认清方向,加快融合进程。

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内容更加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以内容为王,才能真正抓住受众。电视媒体坐拥诲量内容资源,但是缺乏针对新媒体受众的市场研究和特色内容的开发,大多网站的内容只是电视内容简移。另一方面,日益发展壮大的视频网站为正版内容付出了高昂成本,也正在绞尽脑汁介入产业链上游制作环节,打造自己的制作团队,从而降低成本,提供特色化精品内容。视网融合中,电视媒体,必须一手加强版权保护和海量资源的再利用,一手加大投入,利用自身专业的制作团队开发适用于新的传播渠道和市场需求的大量新产品。

体制机制创新是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国外对比,受制于政策壁垒和机制不活,我国视网融合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各级电视台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特色化网站很少,能够实现盈利的更少,距离“网络新媒体阵地”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我国电视媒体长期处于事业体制,运作网络新媒体不免受到体制的束缚,经营思路保守,激励机制缺乏。然而,业内专家表示,电视台运作新媒体,核心在于机制的转换,必须符合商业规律,面向市场,公司化运营。

第7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时代;现状与发展

21世纪以来,新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中,这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不得不开始一步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首先应当认清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持续发展。

1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历史变革,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下,人们可以轻轻松松见到昔日难见的精神盛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居民都可以随时都可以分享到最新的信息和新闻,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家常便饭”,而且为人们带来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并且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总收入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据报道2011年高达2894.79亿元,同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广告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广告收入获得大幅度增长,广告资源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除广告外,有线网络和电影票房的年收入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总收入中也占有很大的比率,目前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实现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在公益、融合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作用的加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发展的较为顺利;其次,在宣传推广方面,广播电视在创新方面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而且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的融合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有研究表明,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相关人才重度紧缺,但是实际上,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并不少,但是人才的种类过于单一,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行业对于工作人员更加偏重于传统的专业技术,因此招揽人才时要求过于单一,这也造成了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传统的广电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新型市场和技术下的人才需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技术革命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引进更多懂得战略规划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2.2 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电视台或者电视节目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为达目的而盲目的模仿那些受到好评或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来抢夺电视市场,这种做法不仅使许多的电视节目出现雷同,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电视台的资源相当缺乏,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引进优秀的节目,更没有能力制作优质的节目,因此难以吸引足够的观众,没有收视率,更难有经济效益。

2.3 新媒体的发展给广播电视造成了危机

在新型市场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广播电视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办法将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利用,因此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危机,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广播电视的观众越发减少,严重影响到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3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于各个方面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对于目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改革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刻不容缓。为了适应广电事业的发展需求,应当完善人才选聘制度,不仅要发掘身边的人才,更要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同时还应当开设定期的培训和进修,并且设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3.2 完善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体系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市场垄断,并且建立起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时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和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合理配置节目资源,将众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增加创新性,出品更多的优质节目,提高广播电视的吸引力,增加观众对于广播电视产业的关注和喜爱。

3.3 促进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产业的结合发展

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而且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发展,即跨媒体发展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所谓的跨媒体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从单一媒体经营向混合媒体经营的转变,即实现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的相互渗透和经营。我国的媒体在我国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一直以来都是单一媒体的运行形势,各个媒体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因此打破这种局面是非常必要的,跨媒体经营模式有助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以及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广播电视产业是一种传统媒体,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当对其进行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对其体制和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第8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动态海报;互联网

新媒体相对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形式更能让人们所接受。科技的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能够接受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海报传递的信息慢慢的被弱化,动态海报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的创新,以多种形式存在,具有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1新媒体与海报

1.1 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1.2海报

海报设计被人们称之为瞬间艺术,海报设计的成功与否在它在最初的10―15秒内能吸引人,并且从画面中获取信息。在新媒w兴起的年代,互联网等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媒介,电子通讯平台与网络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广告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动态海报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海报的动态设计也开始成为热点,它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展现二维、三维的画面,也逐渐融入四维中。动态海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具有时间性。具体来说,传统海报是表现在二维空间上,是禁止不动的,我们称它为瞬间的艺术。而动态海报是以动态表现的,它有时间区间。

2.动态海报与海报动态设计

2.1 动态海报

动态海报是以静态的海报为基础,相比静态海报内容上较为丰富,在文字、声音、图像、色彩、效果和载体等组合成海报形式上表现力更好、更直观。这种形式是依托新媒体的技术产生的表现形式。

21世纪,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学科的融合发展,数字媒体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信息应用设计和娱乐方式设计的融合体。新海报更好表达出海报的形式美,元素的运用变化过程更讲究节奏与韵律感。图形自身和位置的变换与时间的节奏变换相协调,在变化的过程中围绕主题以及整体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感来表现和把握。

2.2 海报动态设计

海报动态设计的工具与传播载体是数字媒体、网络等,其形态可以是数字化的信息,而本身是没有实体的编码形态,计算机可以通过编程实现数据的操作处理,可以通过编码的翻译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另一种是通过二维和三维的设计软件,由二维的软件与三维软件建模结合形成海报的动态形式。通常我们是用第二种方法研究海报动态设计及其效果传统海报的设计主要是由手绘与PS、AI等平面软件制作出来的二维画面,它的载体多为在二维的平面上。运用软件包括:3dmax、AE、Rhino等结合平面软件PS、AI。数字媒体与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结合给海报动态设计带来新的技术优势正是我们传统海报设计表现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动态海报可以利用技术制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塑造空间感。静态的图片只是给了我们一瞬间的美感,连续的视频、动画不管是在整体还是细节的交互都能给人们新颖的感受。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数字化互动交流是现代信息传播的理念,调动观众的兴趣不是被动的欣赏海报,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接受海报展示的内容。交互性是数字视觉传达设计最大特点。

3.海报动态设计形式与传播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为了更好地互动交流,以及视觉传达与接受的提高,新时代的传媒也需要创新、发展。新媒体的是以网络为载体,高新技术支柱,利用计算机技术,把视觉、听觉在数字化环境中融为一体,我们称之为动态海报。海报的动态设计是平面海报的发展与延伸。作品的设计与发展是人们对形式多样化的追求,是创意形式的技术进步所推动,新的创意和形式可以更好的让设计师与观感者有更好的交流。

一般来说,现代广告就是指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 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以达到 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海报只是局限于平面,新媒体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海报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天地。动态海报可粗略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动态展示的海报,再者就是海报内容的动态展示。动态展示的广告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楼宇广告、户外广告都可以是其的载体。楼宇间主要是液晶显示器、电梯等候区的液晶电视、广告机等是动态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还有是网络传播,个人媒体如博客、手机等媒介。在电影《终结者》的宣传海报上,设计师改变以往平面海报的风格,取而代之的事动画形式的动态海报,在海报的动态设计上,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效果,似的海报具有故事的时间性,根据时间的推移展现故事画面最终的呈现效果。在这网络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不断革新时期,海报动态设计会越来越好的发展。

4 结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更加的广泛,海报动态设计有了新的生机。影响、声音、特效等融入,设计方式也更加现代化,更加的新颖精细。各种元素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新媒体呈现的海报动态的设计细节更加的生动。

平面海报是动态海报的源头和截点,海报的动态设计发展是平面广告的发展与延伸。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事物发展终究替代旧的事物。新媒体环境下,新海报会替代旧海报而更好的去发展。传统海报有它具有的特点,新海报只是替代了它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可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才是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的。

注: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项目编号:201610191192

参考文献:

第9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生态纪录片;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02-02

工业时代,人们从自然环境中大量索取自然资源,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再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雾霾、泥石流、干旱等恶劣天气现象或自然灾害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反省生态的重要性。如今,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诉求。生态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是生态文明和人文关怀意识在影视方面的建构,生态纪录片的终极影响力不仅仅是描绘大自然环境的美丽风光和普及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反映自然环境客观现实的同时,用生动、接地气的笔触描绘着生态和谐的美丽蓝图,浸润着高深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美学之维,给人心灵的震撼、反思、启迪。在全媒体融合的强大传播背景下,生态纪录片的发展要结合时展的特征与社会环境的真实现状,创新一系列自身发展条件,有效而有力地传播生态正能量,弘扬生态保护意识。

一、全媒体语境的阐释

当下时代处于全媒体时代,也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时代。新媒体、跨媒体、融媒体是全媒体研究的延伸。如今的全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更是新旧媒体融合、孵化、重构的一个概念。人们不仅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接收信息,而且从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的媒体形态接收信息,并且具有受众及时参与、实时反馈的作用。我国生态纪录片数量并不多,直到新世纪以来才逐渐兴起,生态纪录片一开始以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受众面窄,市场空间狭小。但如今的全媒体融合的现状为我国生态纪录片从生产、创作、营销、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媒体的融合将大大助力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成为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的“春天”。

二、全媒体语境下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理念变迁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体传播形成新旧媒体融合、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形态多元化趋势,媒体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的特点。生态纪录片的传播平台主要是传统媒体电视台,全媒体的融合为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电视、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态纪录片作为传播生态人文关怀意识与传承中国特色生态思想与智慧的重要影像承载形式,其创作理念在新的生态媒介环境、消费时代大众审美情趣、视听美学、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作用下也开始了与时俱进的嬗变。

(一)主题表现对象。由人到动植物等微小事物的转变。优秀纪录片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沙与海》《望长城》等,虽然它们涉及我国自然环境,但生态意识并不明显,主要展现大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表现人文主题,人文思潮与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1978年-1999年这一时期我国各类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表现对象聚焦在“人”身上。直到200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开播,弥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空白。它用人性化的故事和拟人化的风格再现了森林中可爱生命的存在,传达出世间万物生命都是平等与自由的,动植物与人一样,都应受到尊重与爱护的生命价值理念。新世纪,生态纪录片逐渐兴起,如《平衡》《可可西里》《水问》《寂静山谷》《美丽中国》《第三极》《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它们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把镜头对准了森林中的动植物,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动植物这些微小生命的生存状态、动物间丰富的情感映射了人类自身,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人们一样,都是生命体。人与自然万物只有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才会得到真正保o,人类才会总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

(二)故事化叙事策略与平民化立场。“最好的纪录片故事,就像难忘的文学作品或发人深省的戏剧情节一样,不但以直达人心底的故事吸引观众――基于情节和任务,而且以主题甚至是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讲故事是人类交流中最自然的一种形式。理解和创造故事的能力对人们在纷杂的世界成功生存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②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美丽中国》《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注重讲故事,注重从大自然环境中挖掘生动、有趣、惊险刺激的情节,构成一系列故事。用故事吸引人的持久注意力,用平凡有趣的小故事来感化受众。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在国际生态纪录片中已广泛运用,因此我国生态纪录片也应及时与国际形势接轨。主创人员应立足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物种丰富的地域优势,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在生态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细心捕捉故事化元素,用美丽动人的故事串起一串串珍珠,给人“美”的感受与“美”的思考。彭辉导演的纪录片《平衡》将拍摄视角对准了一位平凡守卫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可可西里的扎巴多杰人物身上,采取客观的跟踪采访的拍摄视点,真实再现了主人公扎巴多杰恶劣的工作环境,展现了主人公热心、勇敢、执着,不畏一切艰难条件誓死保卫野生动物的可贵精神,同时揭示了当时生态保护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导致野生动物被猎杀、生态保护工作人员工作艰辛的真实情况。纪录片《平衡》用客观、真实、平等的拍摄立场,诠释了主题“平衡”的多重意义,给人深刻的反思与心灵的震荡。纪录片《水问》反复把拍摄对象对准平民老百姓,从他们的亲身经历观众可以体会到水质变坏、水资源缺乏的真正原因。全媒体语境下,互联网电视、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普遍、重要的接收方式,即时性、双向互动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生态纪录片的创作要具有眼球效应,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视听感官。讲述方式要故事化与娱乐化,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还要及时总结观众反馈的意见融入创作中,以接受主体的审美期待视野为主。

(三)微观化叙事与电影化镜头语言。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播不仅仅限于在传统媒w(电视、报纸、杂志等)平台上。如今新媒体的势力逐渐扩大,对传统媒体的消解、融释作用越来越强。影视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主要平台形式传播发展,但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形势背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影视作品的传播发展渐渐向新媒体平台倾斜。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这一新媒体手段,安装相关媒体客户端,就可以观看各种影视节目或其他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进行评价、信息反馈。不仅如此,受众在消费影视节目的同时,还可以用手机拍下视频自动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或平台发表自己对周边事物的影像化感悟,将镜头面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微观化、平常化的小事。

基于以上全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信息或影视作品创作者与接受者能够双向互动的形式下,生态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人们周围自然、生态生活环境的影像传播形式,也要结合时下全媒体深度融合传播信息特点与受众更容易接受微观化、平常化事情的心理特点,把自然界或人们生活周围环境的微小、平凡、接地气的事物展现出来,以小见大,平凡中凸显普世的、映射人们心灵的价值或精神,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是一档美食类题材的纪录片,但是它时时刻刻向人们传递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生态良好的地方必然潜藏着山珍海味,人们可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得到生态自然环境给予的各种美味。《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始用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呈现了父亲、哥哥、弟弟之间浓厚的亲情。弟弟上学之前,哥哥为了送弟弟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参天大树,采到蜂蜜与大家分享。哥哥白马上树采蜜的完整过程用了5分多钟,采蜜过程创作者把它细化、用微观化镜头展现,融汇了亲情的温暖、采蜜的艰辛与惊心动魄、一家人最后其乐融融享用美味的幸福感等各种有意味的情感形式。如此丰富、接地气的影像片段,定会激发受众观看的兴趣、达到情感的共鸣。电影化、零碎的且遵循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镜头组接方式,富有节奏感和娱乐气息,它是全媒体融合发展、时展与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结果。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第一集《锦绣华南》,畲施珍历经20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小扬子鳄。特别是当幼小的小扬子鳄刚孵出来时,特别脆弱,她就在自己家里修建了一个周围围着栅栏的池塘,细心呵护它们,并且一直到它们6个月后能独立生活。如此充满光辉人性与仁爱的情景可以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若都让关爱永驻世界,世界将永远是和平美好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件平凡而渺小的事情就能让人了解社会百态、获取人生真谛。因此,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应该注重微观化叙事和镜头语言的电影化,叙事过程中应注意故事的情节起伏、真情流露和结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后期编辑工作。

三、总结

全媒体语境下,媒介融合的走向,使得信息和资源公开、共享,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形成了自觉的、即时的、高效的双向互动模式,这是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在创作与传播方面的一大趋势。全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的生产、营销、传播与发展带来宽广渠道和平台的同时,也对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提出新要求,那就是要结合全媒体传播特点,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来呈现生态纪录片画面,如碎片化镜头组接,融专业化、国际化制作模式,故事化叙等。还要不断更新其创作理念,要做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更加接地气的生态纪录片,从而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为我们的生态家园都作出一份贡献。

注释:

①希拉・科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9.

②罗伯特・麦基.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何苏六.透视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J].电视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