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响出生率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口出生率 原因 对策
一、我国城乡出生率的现状
20世纪末,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据国家统计局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转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与城市的人口出生率相比,仍高出近4‰(表1)。
但另一方面,我国70%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因此,若想降低整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关键在于控制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而我国妇女的平均初育年龄有所增大,生育率有所下降,说明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表2)。在2000年,城乡妇女的平均初育年龄分别为26.47岁和24.02岁,城乡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大了2.45岁;城市妇女平均生育1.22个孩子,而农村妇女则为2.07个孩子。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城乡生育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农村的出生率明显高于城市。
二、城市与农村人口出生率差异的原因
1.城乡间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影响
虽然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什么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加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城乡人口的出生率呢?笔者认为,只能从政策之外寻找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能在城市取得更大的成功,主要在于城市的发达程度较高,其目标更能符合人们的生育意愿;同时,城市在人口控制上有较为完备的监督约束机制(如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等),使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惩罚在城市显得更为严厉,操作性也更强。而在农村,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使得计划生育政策目标和人们的生育意愿之间的距离过大;同时,农村地区在人口控制上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惩罚相比较也较轻,给计生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2.育龄妇女社会文化教育及妇女就业情况的影响
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受她们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很大。文化素质越高的妇女,育有孩子的数目就越少(表3)。
资料来源:蒋正华《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出生率的影响》,《人口研究》1986年第8期。
在我国,城乡人口文化水平差异很大。据第三、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文盲几乎都集中在农村。从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数的分布情况看,农村占91.93%,城市占8.07%,而文盲、半文盲中的女性人口又占多数。城乡妇女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3.社会医疗卫生条件及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影响
在1980年以前,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只覆盖少数国有企业,而农民只能靠养儿防老,相对城市来说,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多生一个孩子,老年生活就多一分保障。
另一方面,农村医疗环境很差,妇幼保健水平很低,农村的婴儿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农民来讲,现有的医疗保健让他们感到只生一个孩子不太保险,多生几个,以更高生育率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子女活到成年。虽然经济上的负担会有所增加,但精神上的压力小,不会为“绝后”而担忧,加上“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尚存,更是助长他们宁愿罚款也要多生孩子。
4.家庭结构、功能及子女对家庭所具有的价值的影响
首先,人的生育行为会受到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直接影响。农村家庭更多的是传统联合家庭,而城市更多地表现为核心家庭。在传统联合家庭中,封建色彩浓厚,家长的生育观念支配生育行为。妇女无权自主生育,完全是被当作一台生育机器,因此农村传统联合家庭中出生率高。相反,城市家庭生育完全取决于夫妇共同的生育意愿,这种家庭结构出生率低。
其次,城乡家庭的功能也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讲,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较强,特别在生产力水平仍较低下的情况下,家庭的生产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我国农村地区增加家庭收入的最佳办法是靠多增劳动人口,因为多数农民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不可能像专业户、重点户那样主要依靠科技来致富。因此,“多生一个孩子,多添一双筷子”,费用增加不了多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回升的局面,就是因为农民看到了多增家庭人手所带来的好处。
而城市家庭的生产功能基本被社会取代,家庭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消费功能。一方面,多增人口并不意味着一定多增家庭经济收益,相反,将会为了让孩子成才而投入更多的教育培养费。另一方面,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较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势必使居民更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多增一个人口所增加的各项费用也比农村多得多。多生一个孩子,将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准的下降。因此,在城市中人们往往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少生孩子。
家庭生产功能或消费功能的强弱是客观的,而家庭对孩子价值的评估却是主观的,人们对孩子价值的主观认识往往直接对生育行为发生作用。城市家庭中,孩子的价值仅仅表现为带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几乎不存在。相反,为了使孩子成才立业有出息而使父母更加重视儿女智力的早期开发、重视家庭智力投资。孩子能立足社会取得收益时又已达到结婚成家的年龄,另立门户后,不再给父母带来什么经济上的好处。再加上城市家庭中,无须靠儿女养老。然而,农村中的情况却非这样,子女在家庭中仍将承担生产者的角色,而且家庭消费功能较弱使得夫妇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较少。而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收益却是可观的,小孩长到六、七岁便可干些简单农活,还可带弟妹以节省父母养育孩子的时间,一旦成年将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在农村生儿育女是一件投资少、收益大的有利之事,孩子显得很有“价值”,从而强烈刺激了农民的生育欲望。
总之,从家庭这一微观角度来讲,家庭结构、功能以及家庭对子女价值的评估都将直接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支配他们的生育行为,也是造成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异的直接因素。
三、关于对缩小城乡人口出生率差距对策的思考
1.继续坚持并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国家的人口政策对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有直接影响,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生育率大大降低,并对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难以一下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而且过去的工作主要靠的是行政手段,加之人们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的差距,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等等,低生育率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应该把这项政策坚持下去。另外,一些农民不再追求“多子多福”,但是生男孩还是他们的生育愿望。在有的地区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强烈的性别偏好和选择倾向,出现了弃女和超生现象。因此,应从法制上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关于性别方面的规定。
2.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应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淡化“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把本来由子女负担的养老功能逐步转移向社会,减轻父母对子女的依赖。降低农民养老的风险。首先要逐步健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由政府设立计划生育基金,由国家财政、社会筹集和个人缴纳组成;其次,加强对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为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险双结合;另外,强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才能转变农民残存的传统生育观念。
3.宣传现代生育观念
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提高乡村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水平,宣传科学的节育避孕手段,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和意识,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生育观念对人们的影响。逐步树立男女平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
4.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城市的居民对传统生育观念的认同程度较低,他们更关注生养孩子带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意义,尤其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对传统生育意义的排斥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是改变生育观念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农民打工者遍及全国各个城市,这些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自身素质有所提高,生育观念也转变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劳动致富上,同时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能够理智地对待生育行为。很多外来打工人员都不追求多生子女,而是抓住机会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家庭收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对转变生育观念的作用之大。因此,应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发展农村教育,除加强人口意识外,还应增强人们的人口危机感,从而转变传统生育观念。
5.提高妇女地位
在农村,妇女地位低下,只能从丈夫、孩子身上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因而多生子女。而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细化改变了男劳力主宰社会的局面,广大女性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妇女同男性一样有工作,有收入,有自己追求的事业和人生目标,家庭只是其实现价值的一部分,因而生育率低。妇女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妇女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寻求自身的发展;若妇女受社会歧视,不能自立,就难以真正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因此,应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从法制上保护妇女权益,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同时,促进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家庭地位的提高,进而使她们的婚育观念发生变化,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现代婚育观念。
总之,多年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数量得到很好的控制,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出生率的差异,不仅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也要注重宣传生育观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少生优生才是幸福的要旨。
参考文献:
[1]《人口学》,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第4期,第62页
[2]李水练:新型生育文化初探[J]人口研究,2001(1)
[3]赵文琛:论生育文化[J]人口研究,200l
[4]于霞: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5]张浃芹 王家春等:提高妇女地位,稳定低生育水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王学思:生育行为的经济学解析[J]人口学刊,2002(4)。
[7]张本飞: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别的经济解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8]张车伟,中国人口转变的城乡差异及其政策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0(4)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长速度快且高龄人口增长幅度大,山东的人口老龄化变动将会对全国的人口变动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的内在机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宏观上,老龄人口的增多通过影响储蓄和消费基金进而影响积累基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老龄人口增多致使社会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承受过重的负担。微观上,家庭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得年青人用于养老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大大增加,加大了家庭的养老开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还表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时间分配方面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不平稳的特征,研究其变动特征的形成机制对解决老龄化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二、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
通过比较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程在不断加快
根据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类型标准,标准的老年型社会0-14岁少儿的比重应小于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应大于7%,老少比应大于30%。2000年,山东省0-14岁少儿比例为20.85%,低于标准9.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03%,高于标准1.03个百分点,老少比为38.4%,高于标准8.4个百分点,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山东省2007年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儿比例低于标准14.93个百分点,老年比例高于标准2.61个百分点,老少比高于标准33.75个百分点,因此老龄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深化。
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2007年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61%,而2000年时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03%,老年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2.60%,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老年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升高,所以山东省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2、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快,老年抚养系数高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根据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将65~69岁者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者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者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山东省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必然伴随人口高龄化现象。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中低龄者占38.0%,中龄者占47.4%,高龄者占14.6%,而且各市8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全省高龄化态势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7年,中龄和高龄人口所占老龄人口的比重都在进一步增大,中龄人口比重增加4.73%,高龄人口比重增加11:10%,高龄人口的增幅远远高于中龄人口的增幅,中龄人口增幅微小,保持平稳。而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缩小,比重减少了10.16%,降幅较大。上述说明山东省老龄化过程走向高龄老龄化。
在高龄老龄化过程中,山东省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也在增大,这加重了对经济发展的压力。2000年山东省老年抚养比为11.43%,而2007年老年抚养比增加到12.76%。如果我们只考察理论老年抚养比,实际上是将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视为具有相同经济、社会特征的“同质”(homo-geneous)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而事实上,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het-ero-geneous)人。由于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主要要求的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2007年的实际老年抚养系数升高将更明显。
3、老龄人口性别比偏低,但有升高趋势
在所有年龄组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龄组性别比最低,在山东省的人口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特点,2000年和2007年山东省老龄人口性别比急剧下降,与其他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偏低态势。在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中,低龄人口性别比最高,高龄人口性别比最低,即年龄越大,女性老人数量比男性老人数量高出越多。
低龄、中龄、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增长速度各异,其中,中龄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6%;中龄次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8%;低龄最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5%。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时间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共同作用于老龄化的程度和进度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导致,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加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现了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的同时“夹击”。山东省现在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山东省的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已从实行计划生育前1973年的35.38‰下降到2007年10.30‰,28年来共下降了25.08千分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人口死亡率已从1973年的8.12‰下降到2007年的5.52‰,共下降了2.60千分点。由此可见,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即底部老龄化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人口控制政策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强有力杠杆。同时,由于山东省生育率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其结果,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也将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继续提高,表现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也就是顶端在变宽,于是以死亡率为主导的“顶端老龄化”开始显现。
2、队列效应与死亡率影响高龄化水平
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生率,它通过人口惯性以人口队列的形式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二是人口死亡率,特别是老年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在人口出生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进入老年及高龄的人口数增加,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收缩放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必将带来人口高龄化的出现。山东省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主要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生育高峰及80年代生育波动的影响。生育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但也正是生育水平的及时控制决定了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时期不会很长,水平不会很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队列效应在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过程中的作用显著。进入本世纪后,在生育率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年龄越高,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渐渐淡出,死亡率的作用则在日益加大。
3、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趋势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的态势是人口发展的规律,而山东省老年人口性别比出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作为沿海相对发达的省份,每年都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当他们陆续进入老龄,必然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男性老人存活率也升高。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生理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男性老人平均预期寿命小于女性老人,因而总体上导致男性老人数量少于女性老人数量。
三、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
1、山东省老龄化的东西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导致老龄化程度及速度、老年人口特征等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以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标准,把山东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地市,西部包括枣庄、济宁、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个地市。
在老年人口比重上,东部地区几乎所有地市都高于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平均比重(9.61%),只有东营(8.93%)例外。在东部地区中,沿海的地区的威海(11.78%)、烟台(11.53%)、青岛(10.19%)等有明显高于该区中的其他5个地市。西部地区的所有地市的老年人口比重无一例外的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老少比大于西部地区,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东部地区明显小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东部地区年轻,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分地区来看,青岛、威海、日照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高龄人口占老年的比重都在18%以上,高龄化趋势较为严重;而德州、滨州等后进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较轻。
2、山东省城市、镇、乡村之间老龄化的差异
山东省城市、镇和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城乡差异显著,即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城市>镇的特点。而2007年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1%,镇为9.07%,城市为8.65%。乡村比城市高出1.66个百分点,比镇高出0.24个百分点。且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镇>城市的特点。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地域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了东西部老龄化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一般认为,人口转变大致经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发展阶段,并同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阶段,2007年山东省出生率为10.3‰,自然增长率仅为4.78‰。在低生育水平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出生率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2000年山东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各市地出生率普遍较低,威海市的出生率降到了7.08‰,烟台市的出生率为8.01‰;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各市地都有较高的出生率,大多数都在10.0‰以上,聊城市的出生率高达13.08‰。与此相对应的是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使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大幅度下降。山东省东部地区各市地,除潍坊、日照外这一比例都已低于20%,生育率的下降抑制了年轻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萎缩,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增加。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不断上升。因为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总和生育率已远远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无太大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将会不断上升。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健全,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偏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低5个千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各市地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各市地偏低。青岛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为46.04‰,而德州为59.83‰,死亡率的下降使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老化,加速人口老龄化。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发展迅速,计划生育开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较高。相反,经济基础较差,计生工作起步较晚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老龄化达到的程度也较低。
2、人口迁移是城市、镇和乡村老龄化变动的主要动因
人口数量与出生率、死亡率和医疗卫生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北京、上海等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分析了医疗设施条件、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等变量对各地区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影响。
关键词:
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医疗机构
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地域人口增长既来自初始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来自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移流动)(LiGuoping,ChenXiuxin,2009)。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人口增减与迁移(王露,封志明等,2014)。医疗机构数量对人口数量变化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人口数量的总体分布是,东高西低,南稠北疏(柏中强,王卷乐等,2015)。医疗机构多、条件好的地区,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好的医疗救治和保健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使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大于医疗条件较差地区。
一、建立模型
(一)数据收集整理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医疗条件以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量来表示。本文主要以2012年各地区人口数量和医疗机构数量为依据,分析医疗机构、出生率及死亡率对各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变量设计其中Y表示各地区人口数,X1、X2、X3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0表示不变情况下的人口数量。1表示出生率的权数,2表示死亡率的权数,3表示医疗卫生机构的权数。μ表示随机扰动项。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解释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各地区人口数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相关预测,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三)模型的拟合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1)0=2398.986,表示在出生率、死亡率、医疗卫生机构保持原有规模,我国各地区平均人口数仍有2398.986万人。这种结果符合人口增长规律,合理。(2)1=-94.10499,表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出生率每增长千分之一,人口数量减少94.10499。在2012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这种结果符合我国国情,合理。(3)2=-61.60816,表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死亡率每增长千分之一,人口数量减少61.60816。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结果符合我国国情,合理。(4)3=0.110645,表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机构每平均增加一个,人口数量平均增加0.110645万人。合理。综上可知,该模型符合经济意义,经济意义检验通过。2、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R2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由回归参数估计结果可得,样本决定系数R2=0.71926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68807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不高。(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给定显著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2和n-k-1=27的理解值Fα=(3,27)=2.96。由OLS回归分析表得到F=23.05884,由于F=23.05884>Fα(3,27)=2.96,应拒绝原假设H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出生率、死亡率、医疗卫生机构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我国地区人口数量有显著影响。(3)t检验针对H0:βj=0(j=0,1,2,3),给定显著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27的tα/2(n-k-1)=2.052。由上表中数据可得,与β0,β1,β2,β3对应的t值分别为0.880478,-0.838065,-0.145195,7.109085,β0,β1,β2的t检验值小于tα/2(n-k-1)=2.052,其t检验不显著,但是F检验值明显显著,这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3、计量检验(1)多重共线性检验由相关系数矩阵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去检验和决绝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X2,X3的一元回归。可见,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而言受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最大,与经验相符合。因此,选X3为初始的回归模型。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1,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第二步,引入X2,拟合优度有所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
二、模型评价
(一)模型的不足之处模型的主要不足表现在出生率和死亡率值太小,导致模型的拟合优度不够高,此时不能充分反映出生率、死亡率对各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其他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1、农业产量提高的原因。农业生产技术中,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有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农业的生产成本,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决定人类生产食物的能力。2、医疗卫生的因素。医疗水平的提高。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3、经济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人口是会迅速增长的。100年人口可以实现翻两番,接近饱和。后来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加大,加之政策上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自豪,使我国人口在50年内翻了一翻还要多,达到目前的13亿多人。4、其他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在现代社会,有的夫妇不能生育,有的夫妇不愿生育,甚至不育文化理念(包括丁克家庭)也是影响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在了解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后,我们就可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人口适度和谐发展政策,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政策建议
(一)应尽快调整和完善现行人口政策“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中国基本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30多年,对我国人口总量控制以及促进优生优育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该政策在当时短缺经济条件下对改善中国人口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无疑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应。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不断减少,以及哺育养育孩子的成本加大,人口出生率会不断下降,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达到零增长,甚至会变成负增长,使中国面临与上世纪70-80年代完全不同的人口发展形势。所以,事易时移,由于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加速到来,中国人口政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如果政策与时俱进,可能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积累一批新的人口红利。中国急需尽快调整人口发展政策,实现从惩罚政策向激励政策转变。
(二)人口政策事关国家安全人口,不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综合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载体。人口政策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也事关国家安全。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持续多年人口净流出,并且生育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不仅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确保一定的人口规模也是大国人口安全必须考量的基本因素。
(三)加大医疗机构投资建设一个老龄化社会,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对人口发展、迁徙意义重大。根据人口迁徙规律研究,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多,设施健全发达,流动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空间地理特点(雷光和、傅崇辉等,2013)。鉴于中国目前的人口现实,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设施投资,增加医疗机构,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医疗投资,以及农村医疗投资,一方面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指引人口合理迁徙分布,缓解城市压力。
参考文献:
[1]0LiGuoping,ChenXiuxin.EmpiricalresearchoninfluencingfactorsonpopulationgrowthofBeijing-Tianjin-HebeiMetropolitanRegion.GeographicalResearch,2009,28(1):191-202.
[2]王露,封志明,杨艳昭,游珍,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12):1790-1798
[3]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J],地理研究.,2009(1):191-202
[4]柏中强,王卷乐,杨雅萍,孙九林.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8):1229-1242
[5]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等,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J],西北人口,2013(5):1-8
【关键词】 少子高龄化 日本经济影响
近年来,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及对于结婚、生子价值观的变化,日本整体的出生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日本的少子高龄化(15岁以下人口低于65岁以上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日本政府2008年4月22日公布的2008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警告称,如果对少子老龄化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日本15岁以上的可就业“劳动力人口”仅为4228万人,不足2006年(6657万人)的三分之二,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白皮书还强调说,尤其是“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人口退休的不断增加,预计劳动力人口将呈现老龄化与递减的趋势”。到2050年时,日本即将面临“超少子高龄社会”,平均每1.5名有职业者就需养一位高龄者。
本文从导致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问题如此严重的原因以及其将为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15-49岁内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在二次大战前出生率就开始降低,但战后的20世纪40年代后半出现婴儿高峰期,1948年人工堕胎合法化后,进入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的高度成长期,合计特殊出生率还维持2.13名的安定情况,但1975年则跌到2名以下,1997年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2007年总人口开始出现“自然减”现象。和欧洲其他少子高龄化国家相比,日本的速度可以用“快得惊人”来形容,究其少子化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出生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年轻人,在经济发达、成长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养育儿童的数量越少,越能维持自己的轻松富足的快乐时光”的利己观念,人们普遍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必然会导致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第二,为了保证个人在经济上的独立支出,享受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最近的年轻人结婚年龄持续攀升,晚婚必然会导致晚育。尤其是一部分女性的晚婚、不婚和少生孩子,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性考虑”,而不是自然选择。日本读卖新闻社在2003年进行了婚姻问题的全国舆论调查,其中有52%的人认为“女性不结婚也能够幸福”,而在20-30岁日本年轻人中,接近7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结婚”。这种想法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为邻国日本的将来担心。
第三,非婚一族的出现加剧了少子化问题的严峻性。非婚一族中女性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这背后的确有一些现实的“理性计算”理由。一是来自于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使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的各个企业不欢迎育儿母亲。二是女性为在工作中得到晋升机会,会花大量的时间进修,从而错失了结婚的最佳机遇,随后则产生放弃结婚的念头。三是现代年轻女性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她们热衷于交友聚会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一旦结婚育儿,就会被家庭这个禁锢套牢,失去自己的理想化生活。
第四,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倾向仍然存在。他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等事务,导致妻子在身心上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从而众多女性拒绝走向婚姻的殿堂。
急剧发展的少子化问题直接加速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有专家分析称,从少子老龄化的成因来看,70%是由于低出生率,30%是由于低死亡率及长寿化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男性60岁和女性64岁;60年代上升至68岁和73岁;90年代已经达到77岁和84岁;到了2006年,日本人人均寿命男性79岁,女性85.81岁,男女综合平均寿命为82岁,蝉联世界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出生率急剧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的是长寿化的缓慢进程。因而,由少子而带来的老龄化进程就显得尤为迅速。少子老龄化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老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老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本产业竞争力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高龄少子化社会在养老、医疗和保险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日本随着高龄人口长寿化以及高龄者人数激增,需要照护的老人也与日俱增。然而,受少子化影响,年轻人抚养老年人数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一部分女性在高学历化与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下,纷纷投入就业市场,这就使得原有的家庭内部介护不得不转型为由社会以及国家共同参与老人介护,加大了政府的资金投入,给国家经济带来了繁重的负担。
第三,高龄少子化进程的加剧将会导致日本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重重阻力。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高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会间接造成了储蓄能力降低、投资能力降低、经济成长率低下、社会保障费负担的增加、现役劳动者的所得低迷等中长期对经济成长的坏影响等问题。
综上所述,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的发展导致的经济上的诸多危机将会日益严重。在改善方案方面,日本应该参考荷兰、瑞典、德国等欧美诸国的劳动力政策方向以及医疗保险和老人介护政策,考察促进国民就业、支持劳动参加等具体政策,进而弥补本国政策不足之处,积极度过高龄少子化面临的各种危机,保证本国政治经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为了解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妇女产次、妊娠结局现状及关系,为提高农村地区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信息基础,统计分析安徽省定远县20个乡镇汁划生育部门日常记录的3 698名妇女的产次及妊娠结局资料。结果:计划外怀孕占总怀孕数的9.36%,高胎次及计划外怀孕妇女流产、死产比例偏高。建仪:计如生育部门和妇幼保健部门应当通力合作,加强对汁划外怀孕、人工流产的管理工作,为广大妇女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保健及计划生育服务。
妊娠结局能够反映孕妇孕期保健状况和生殖健康状况。妊娠结局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关,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孕妇的不同产次对妊娠结局有影响。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研究这部分人群中不同产次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我国当前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服务,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为了解农村妇女产次与妊娠结局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我们对安徽省定远县20个乡镇1999全年怀孕的妇女的妊娠结局进行了分析。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资料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芬兰国家福利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课题“中国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评价项目”的基础调查资料。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定远县计划生育部门记录的20个乡镇中1999年1月1日-12月31日怀孕的所有妇女的人口学特征、怀孕状况及妊娠结局和婴儿死亡等资料。
1.2资料分析
建立epinfo数据库,资料二次输入,进行核对检查后转人5P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 1出生情况
调查的20个乡镇1999年总人口数为296235名全年孕妇总数为3 698名,活产婴儿为2 92名,人口出生率为9. 86%明显低于1998年全国农村人口出生率17. 05%。
2.2孕妇的妊娠结局、产次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孕妇的妊娠结局、产次和年龄的构成情况,见表1、表2、表3。
由表2可看出,在有产次记录的3598名孕妇中,计划外怀孕孕妇(计划外2胎以上者)占孕妇总数的9甲30写,提示在调查地区有必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对避孕措施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减少非意愿妊娠和非计划妊娠。
由表3可见,孕妇平均年龄为26.6岁,不同产次的孕妇年龄差别有显著性(PC0. 05)。生育第1胎和计划内2胎妇女平均年龄为24. 93岁和29. 57岁,分别高于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农村妇女生育第1, 2胎时的平均年龄23. 45岁和27. 40岁。有研究显示,孕妇平均生育年龄高的地区人口出生率偏低因此,该地区妇女生育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是调查地区人口出生率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计划外2胎年龄小于计划内Z胎,可能是由于生育政策影响。生育计划内2胎必须是在第1胎5岁后方可生育2胎,而计刘外怀孕者则无此因素的影响。
2. 3出生婴儿产次及性别分布
调查出生婴儿为2 920名,其中有12名婴儿未记录产次。2908名婴儿的产次及性别分布见表4。
由表4可看到,该地区出生性别比为1. 59,明显高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出生性比例1. 12而且。人群中不同胎次的出生性别比不同,随着产次的升高,性别比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P
2.4流产情况
调查妇女中流产数为548名,其中有6名流产性质不明。表5反映了不明流产性质与产次的分布。
表5可知,不同性质流产的产次分布有明显差异(P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反映人工流产强度的指标,由表6发现随着产次的增加,人工流产的强度不断增强,人工流产活产比从第1胎的。0. 04增加到计河外2胎的0.48 (P
2. 4胎次与死产的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中死产记录共170例,其中有S例无产次资料。胎次与孕产的分布情况,见表7。
由表7可看出,第2胎的死产比例为。明显大于第1胎的0. 04 (P
3讨论
3. 1存在的间题
本次调查的资料显示,研究地区人口数量控制工作做得较好,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P
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到2015年,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便所有的妊娠都成为有计划的妊娠,所有的出生都成为合乎意愿的出生,中国离此要求还相差甚远”。
本次研究发现,不少计划外怀孕的妇女为逃避计划生育的检查,不愿到正规医疗或计生部门接受人工流产等医疗计生服务,而宁愿选择卫生、技术条件相对较差的私人诊所接受服务,这是妇女健康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隐患。
随着生殖健康概念的提出,人工流产作为终止意外妊娠的一种主要措施,其安全性以及对妇女生殖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危害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在医疗条件差、无菌操作不严格的地方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以及对于妇女原有生殖器官炎症在人工流产术前未经治疗或术后未及时控制等情况,都可大大增加生殖道感染的风险帕。因此,减少意外及计划外妊娠的发生、降低人工流产率,是保护妇女生殖健康并减少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本次研究地点是在安徽省经济落后、生活较贫困的农村地区,“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使得当地妇女中及其家庭中存在着强烈的男孩偏好,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母要健康、家庭乃至社会都是极为深刻的。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为了追求生男孩的目标,怀孕妇女私人下做性别鉴定,人工流产女性胎儿,造成多产次妇女流产比例偏高。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当地乡镇的卫生院及计划生育部门基本都配置了B超设施,而私人诊所中拥有B超的也很多,客观上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 2建议
应当促进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部门协调工作,加强对计划外怀孕的管理工作,为广大妇女提供更为有效的保健及计划生育服务。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已形成良好的网络,对于人口的出生率及生育间隔的控制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应当利用这一网络的作用,在解决计划外怀孕及人工流产问题方面,促进计生与卫生部门的协作,在上述部门加强管理和教育,禁止进行性别鉴定,同时加强对私人行医的管理,更好地保障妇女的健康。
[关键词] 营养治疗;妊娠糖尿病;新生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037-02
The influence of nutrition treatment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newborn
WANG Yuhua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d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Qidong 226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nutrition treatment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GDM) and newborn′s influence. Methods: 100 case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were stochastic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from January 2010 to July 2011 in our hospital, each group of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n′t given the nutritio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e nutrition treatment. Observed the change of blood sugar, 2 h PG and hemoglobi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r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cesarean section rate, huge birth rate, newbor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 (ARDS) and so on.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asting blood glucose, 2 h PG and hemoglobin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huge birth rate, incidence of ARDS and neonatal weight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s of above target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trition therapy; Gestational diabetes; Newborn; Impact
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内分泌疾病,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5%,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GDM不仅可导致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以及产后糖尿病等发病率的明显增加,并且会导致巨大儿以及ARDS发生率增高[1]。目前,GDM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年龄、肥胖、遗传以及饮食都是其发病的因素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本院自2010年1月以来对5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GDM患者100例,符合GDM诊断标准:糖筛查显示血糖值≥7.2 mmol/L,且口服葡萄糖粉75 g行OGTT结果异常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初产妇71例,经产妇29例,年龄24~32岁,平均(26.7±3.2)岁,体重60~75 kg,平均(66.2±10.2) kg。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年龄(26.5±3.0)岁,体重(65.8±10.1) kg;治疗组初产妇36例,经产妇14例,年龄(26.9±3.6)岁,体重(66.3±10.4) kg。两组患者的初或经产妇数、年龄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相关的饮食营养控制治疗;治疗组进行营养治疗。按照个体差异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摄入,标准体重给予147 kJ/kg,体重增长过快者给予126 kJ/kg以下,早、中、晚各占20%、35%、30%,其中3次加餐为5%;糖、蛋白质以及脂肪的摄入热量比例为5∶2∶3。避免摄入含糖份高的水果和饮料,主食以杂粮为主,优质蛋白质含量不低于膳食蛋白质总量的1/2,油脂选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或茶油,增加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摄入量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保证一定的膳食纤维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红蛋白的变化,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红蛋白
具体见表1。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红蛋白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红蛋白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以及ARDS发生率
治疗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以及ARDS发生率分别为42.0%(21例)、2.0%(1例)以及2.0%(1例);对照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以及ARDS发生率分别为74.0%(37例)、14.0%(7例)和16.0%(8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对产妇和新生儿都具有不利影响,易造成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畸胎和死胎,新生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低血钙和红细胞增多症等[2]。妊娠糖尿病的治疗多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适宜采用口服胰岛素,对于轻度的妊娠糖尿病大多可以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治疗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3-4]。有研究认为,规范的营养治疗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并保证孕妇的生理需要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控制治疗不仅有利于控制孕妇的体重、改善高血糖状态,且能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强与胰岛素的结合力[5-7]。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营养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且治疗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以及ARDS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营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于新生儿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花超.营养治疗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及其新生儿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2):739-740.
[2] 陈洪敏,李涛.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0,31(5):608-609.
[3] 李守洲.妊娠糖尿病的营养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62-1863.
[4] 陈艳鸿,方咏红,郑迅风.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对妊娠糖尿病的意义[J].海南医学,2006,17(8):72-73
[5] 朱玉珍,韩婷,谭佳玢.营养干预对妊娠糖尿病的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86-87.
[6] 程云,程建华,柏玛丽,等.138例妊娠糖尿病营养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0(10):26-27.
1.学会判断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描述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征,并能分析人口时空分布规律。
2.理解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实际意义。
3.掌握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
5.能够运用资料、图表等探究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二、考点解读
考点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状况、人口问题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正是由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问题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根据数值特征判断。
3.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主要表现在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考点2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2.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与民工荒。
3.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考点3 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考点4 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特点及判读
1.柱状图。
该类图示往往以不同时间或地区设置不同的矩形短柱,用其长短或高低来表示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增长率的高低或人口构成的对比。判读时应首先明确图例,然后分清各类数据的时空差别,最后对照柱高比较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口数据。如图2所示:
2.曲线图(折线图)。
此类图可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分析统计人口数量或构成比例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判读时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和每一段或不同曲线的斜率,从而掌握不同时期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如图3所示:
3.扇形图和饼状图。
此类图常用来表示不同区域人口所占比例或数量对比。判读时,主要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或者是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来分析人口比例状况或人口数量高低。
4.三角形统计图。
该类图示往往用来表示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读图时首先要明确三边分别代表的人口构成数量轴;然后过图中的点,沿各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作平行于各底边的线,并相交于对应边上(如图6中A、B、C三点);最后读出各交点的数据,并检验三种人口构成的和是否为100%。如图6所示 :5.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7、图8: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7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做出一条对角线(图8),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8中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6.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结构。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9:
(2)定类型。
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图的基本类型对比: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即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外来常住人口的总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慢慢减少。故选A项。第(2)题,上海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说明中小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说明了这些中小城市承接了从上海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C项。第(3)题,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参考答案】(1)A (2)C (3)D
例2 (2016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列关于三者关系排序正确的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意义。第(1)题,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第(2)题,人口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
【参考答案】(1)D (2)C
例3 (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表1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表中四省,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题思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紧缺的资源;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参考答案】C
例4 (2015年高考V东文综卷)图13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解题思路】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减少,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海南、广东、浙江经济发达,迁入人口多。
【参考答案】B
例5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图14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逐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查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1)题,根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来实现的,B项错误,D项正确。教育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的现象,B项正确,D项错误。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项错误。
【参考答案】(1)D (2)B
四、命题预测
综合分析近三年的各套高考试题,高考命题在本部分呈现以下规律:
1.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一般在4~12分,难度系数0.7~0.8。
2.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政策变化,考查关于对人口增长状况的预测及人口问题。
3.联系热点,与区域图相结合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以统计图表呈现信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常考点。在今后的复习中要重点关注各种人口统计图分析和最新的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影响,关注二孩政策、延迟退休、人口红利等热点问题。
五、能力测试
图15为四国2010年和2050年(预测)每100劳动人口(15岁~65岁)的家属(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2010年尼日利亚每100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由于尼日利亚( )
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迁入率高 D.迁出率高
2.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人口迁移量增大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城市化速度加快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图16为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 )
A.总人数已超过3亿
B.就地务工人数超出外出务工人数
C.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D.月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4.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
D.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台湾地区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偏爱兔宝宝,避开虎宝宝,更期待龙宝宝。读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图17),回答5~6题。
5.台湾地区下一波人口出生峰值期和低谷期可能出现在( )
A.2023年、2022年
B.2024年、2025年
C.2026年、2025年
D.2024年、2022年
6.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的( )
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波动大
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
7.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21日公布了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首份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美国总人口为3.087亿,比2000年增长9.7%。
材料二 图18为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三 美国本土略图(图19)。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的发展特点。
(2)指出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并描述其特点。
1. 企业对产品的定价必然是消费者、竞争者与产品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结果。
当前,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常用的定价策略有基于成本、基于竞争者、基于市场需求三种基本定价策略。当前社会是一个买方市场(个别产品可能仍是卖方市场,这属于市场中的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意义,在此不纳入探讨的范畴),企业的任何策略、任何举措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同时,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说没有替代品,因此,企业需要考虑竞争者的反映。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对产品定价时,必然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总的来说,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不是基于单一因素制定价格,必然是消费者、竞争者与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结果。
2. 不同市场的产品需求差异,是市场需求本身差异导致的。
企业在不同市场投放产品的差异是由市场需求差异导致的。企业为了盈利,必须考虑市
场的需求,基于市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投放。如果企业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被市场认可,企业必将退出市场(在此,不考虑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产品。毕竟,这部分产品是市场的少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投放时,必须考虑不同市场的需求差异。
市场需求差异主要表现为,市场消费习惯的差异。其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可以纳入消费习惯差异的内容。由于某地具有某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使当地具有了某种消费习惯。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地区,人们是不吃猪肉的。正是由于具有的这种消费习惯的差异,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差异。市场需求的差异,必然导致对产品需求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基于市场消费偏好,有针对性的投放产品。
3.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亦称,需求价格弹性,它反应了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表现为需求曲线的斜率。
在区域市场中,需求弹性反应了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对价格变动的激烈程度。当需求弹性(取正值)>1,市场需求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区域市场属于价格高度敏感型市场。当需求弹性(取正值)=1,市场需求变动幅度与价格变动幅度相同,区域市场属于较强价格敏感型市场。当需求弹性(取正值)<1,市场需求变动幅度低于价格变动幅度,市场属于低价格关注型市场。
3.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具有欲求并具备相应的购买能力的人。市场需求可以分作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两种类型。
3.1.1 现实需求影响因素。
现实需求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人口购买力、目标市场比重三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现实需求量=人口数*购买力*企业目标消费人群比重。
1) 人口数量衡量指标。现有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 购买力衡量指标。区域市场宏观经济形势GDP;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收入);
3) 企业目标消费人群比重衡量指标。目标消费人群的比重由区域市场的消费偏好比重来反映。具体可以归结到,人口年龄结构分层数量和具有目标市场可支配收入者数量两者。
3.1.2 潜在需求影响因素。
潜在需求影响因素包括潜在人口数量、潜在购买力和潜在目标市场比重三方面内容。三者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潜在需求量=潜在人口数量*潜在购买力*潜在目标人群比重。
1) 潜在人口数量。潜在人口数量影响因素包括现有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趋势和人口死亡率趋势三个方面的内容。
2) 潜在购买力。潜在购买力具体可以通过GDP走势(近几年GDP水平)和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发展趋势(近几年收入水准)两方面来反映。
3) 潜在市场比重。潜在市场比重,是由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可支配收入变动,人口结构变动引起的。
总的来讲,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现有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区域市场GDP、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人口结构七个方面。为了反映市场的发展趋势,需要考量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GDP、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
3.2 产品价格影响因素。
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者三个方面。
3.2.1 产品成本。产品成本分作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含管理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分摊费用。变动成本有产品原料成本、生产工人工资、运输成本等组成。在区域市场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输成本、工人工资、固定资产分摊的费用(店面、仓库分摊费用)几个方面。
3.2.2 市场需求。市场对价格的期望水平、接受程度。这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由企业投放市场的产品做支撑,渠道、品牌作保障。
3.2.3 竞争者。在区域市场,企业必须考虑竞争者的价格水平。企业的进入区域市场,必将进入原有市场的某一个战略集团。同一战略集团的企业在区域市场中,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竞争者也会密切关注彼此的市场动作。因此,企业选择进入某一区域市场,必须考虑同一战略集团竞争者的现有客户类型、产品特点、渠道特点、企业实力(社会影响力、企业资源等)。
因此,企业对区域市场考量时,就价格影响因素来讲,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工人工资、房屋租赁费用、居民收入水平、企业产品竞争力、企业品牌因素、竞争者客户类型、竞争者产品特点、竞争者渠道特点、竞争者企业实力等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区域市场价格差异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市场需求类与产品价格类方面:
关键词 适龄人口 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规模
近4年,高考报考人数持续下降。用“盛极而衰”来形容最近4年高考报名情况,毫不为过。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考人数开始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从当年的288万,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050万,此后开始逐年减少,1020万、946万、933万、915万,形势急转直下。虽然有各种原因导致报考人数下降,但是其主要原因是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人口明显减少。为此,总的来说,高校主要通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保证生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数之比。根据我国情况,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规定为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在2002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说明我国的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且处于逐年上升阶段,截至2010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逐渐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规模该如何预测呢?根据毛入学率的定义,高校在校学生数 = 适龄人口数 ?毛入学率,所以要预测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只要预测出适龄人口数以及毛入学率。
1 适龄人口数预测模型
某年份的适龄人口为18~22年前的出生人口去掉死亡人口之后的和,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角度可以估算出2012-20 27 年间的适龄人口数。由于适龄人口范围为18~22 岁, 所以对应于2012-2027年间适龄人口的出生年份段为1990-2009 年。据此建立适龄人口预测模型:
= = ()8 ()
其中表示年份的适龄人口总数;表示年份时的年龄为的适龄人口数;表示年份时,年前的人口出生数;由于儿童的死亡率比成人高,所以分成8岁前和8岁到适龄阶段为不同的死亡率; ,分别表示8岁前和8岁后的死亡率。这里取 = 7‰, = 0.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带入可以得到2012-2027年的适龄人口的预测。
2 毛入学率预测模型
根据1998-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建立毛入学率模型为:
= +
其中表示第年的毛入学率,1998年的时间起点,定义为第一年。利用1998-2010年的数据,得到回归模型为:
= 8.277 + 1.423
相关系数为0.9916,相关度非常高,所以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模拟效果非常好。
3 高等教育规模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