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风险管理与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与战略

第1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第2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第3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随着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多样,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风险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企业的战略与执行相脱节,想要解决此问题,战略地图不可或缺。它通过分析各个层面因果联系来描述战略,把战略制定和执行衔接起来,使风险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地图进行整合分析:首先分析这二者整合的可行性,然后描绘基于战略地图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最后指明整合后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高晨(2007)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地图都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工具,但纵观文献发现以往总是试图将它们定位为一个“全能”的管理控制系统,而忽略了与其他管理工具之间的补充和整合。所以,对于二者的研究多为单方面的,少有对二者的整合研究。

孙慧(2012)指出企业战略风险往往是由于实施过程中与战略目标脱节造成的,这是源于企业对其战略描述不清。例如由于沟通不足,员工难以对企业战略达成共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李玉蕾(2010)利用战略地图,企业可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勾画出战略执行的路径,有助于战略的实施。对于如何建立二者的整合框架,刘群玲(2012)认为要在确定企业愿景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判断企业战略风险再利用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来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得出风险应对方案。王翔(2007)则认为应将企业战略风险分为两类,分别处理,一种是在战略执行与计划发生偏差的时候,利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诊断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另一种情况是在战略失效或遇到新的威胁造成战略不确定时,利用基于战略地图的战略交互控制系统控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很好的落实到员工行动中因此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特点,根据战略地图四层面因果联系的特点设计出基于战略地图的风险管理框架,利用战略地图改善战略执行脱节风险。

三、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地图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战略地图能够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是一??具有强大的执行力的工具,如果将其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进行信息共享和部门沟通的具有更多功能的管理系统,风险管理必然不会只流于形式。二者整合的基础是其具有以下共同点。

1.战略导向性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力求实现四类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战略目标作为最高层次的目标,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导向。战略地图通过分析描绘企业战略的因果关系图,确定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内部流程,协调人才、技术和资本,揭示出当前的战略缺陷和漏洞,预防战略风险。

2.目标一致性

胡玉明(2010)认为从战略地图来讲,其四个视角: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与风险管理的目标紧密联系。从财务层面来说,要关注股东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兼顾长短期利益。在提高生产率改善成本结构的同时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从而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对于顾客层面,企业保持一个老客户要比培养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少得多,而客户流失尤其是战略型客户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会使收入降低,更是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要识别并提高战略客户的价值和忠诚度。在内部流程层面,由于企业内部经营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各类活动都会存在风险并且相互影响,所以改善业务流程也是对风险的预防和抵御。学习和成长则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也是源动力,它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成长还包括员工的发展,将风险管理与其结合,可以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纠正员工对风险管理认识的偏差,在企业内形成风险管理氛围。

3.全员参与性

战略地图与企业风险管理这二者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一致关注和支持。前者向员工描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便员工选择与企业战略一致的行动,后者更是需要每一位员工都能参与到管理的流程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从企业战略出发,着眼于企业整体,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维度,并在实施中相辅相成,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是有必要且可能实现的。

四、企业风险管理与战略地图的整合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地图的整合,本文认为应从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出发,综合分析考虑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后,制定出企业战略,并结合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风险总目标,再通过战略地图的描述,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分析识别出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比如财务风险可能有税收筹划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等;客户风险可能为顾客满意度风险以及营销风险等;内部流程的风险有运营以及合规性方面的风险以及创新风险等;学习与成长方面的风险包括人力资源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以及组织协调风险等。一一识别出这些潜在风险后要根据企业现状对它们进行风险评估,最后针对各个层面分别制定出其可接受的风险分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应对,设计出各部门的行动方案并落实到员工个人的行动上。

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中,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按照重要性的原则来设置关键风险指标和绩效指标,把指标结果作为安排工作先后顺序以及分配资源的依据。此外,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反馈功能也需囊括进整合系统中,用来确保企业的战略实施和风险控制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沟通。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前述各指标的绩效反馈等都是应该学习和吸取经验的地方。最后,奖惩和激励制度的实施是确保整个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员工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五、整合系统的应用

采用整合系统可以将风险信号传递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促使企业选择优质供应商,通过生产销售环节,向顾客传递产品和服务;选择和保持战略型客户,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战略型顾客的忠诚度;不断设计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加以推广宣传,创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社会投资等方面的社会流程操作,提升社会影响力。

在运用整合系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战略地图对战略的描述路径一定要清晰,否则风险管理的实施会漏洞百出;其次,企业的独特性要求整合系统的制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做调整,不能生搬硬套;最后,全员参与是战略风险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将员工薪酬与其岗位的风险业绩挂钩,让员工绩效驱动部门绩效,部门绩效驱动着公司绩效。但是也要注意,员工的绩效考评的重点不在于是奖励还是惩罚奖惩而应该是奖惩的效果,即此项奖惩是否有利于改善员工行为,这才是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

第4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关键词]企业环境风险;风险防范;南京地区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16-04

[基金项目]南京市2009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公众参与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及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200903069)

[作者简介]胡佳丽,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环境会计;王建明,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会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环境会计。(江苏南京211816)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面I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创建生态文明,就是目前重要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的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开展环境风险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风险因素,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同时,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信息,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

一、企业环境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风险无处不在。有关认知性的说法如“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是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中,其表征为“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环境风险,通常较为准确的理解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其产生原因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但从管理的研究角度来说,自然条件难以把握,一般从规范人类活动方面着手。

学术界倾向于从环境管制、环境污染等角度研究企业的环境问题。已有的成果及相关热点包括环境管制、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的现状、技术手段以及此类行为对技术创新、股价、投资决策、国际间贸易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等,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而以“企业环境风险”为概念开展研究的尚不多。以理论分析为主的,如杜敏的《企业环境风险浅议》,也不多。该文探讨了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对策。

(二)企业环境风险的界定和内涵

结合对环境风险的认识,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风险”定义为: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因为危害生态、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等不良影响而最终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不确定性事件。从产生原因来看,企业环境风险总体上源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在外部环境信息中,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的限制以及绿色消费的推崇、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日趋完善,另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核和管辖范围的扩大、各项指标和要求的提高以及违规处罚的日渐严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并且,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大行其道,为满足市场供求中的这项新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生产环节各方面不断改进,避免因市场抵制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来看,环保法规、环境管制、绿色消费等限制都极有可能成为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在企业内部,其所属行业的特点及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生产设备、排放物差异悬殊,当企业属于污染产业时,众多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使各环节都有可能引发环境问题,潜在环境风险也就成了可能。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的限制,企业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将大大提升环境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往往这一类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能力较弱,面临着花费高额污染治理费甚至违法处罚的难题。由这些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的一个方面。

二、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

南京作为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及部分重点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为支柱产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南京市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具体又以石化、塑胶、金属、非金属、机械行业居多。特别是沿江地区化工企业密集,很容易引发爆炸、毒物泄漏等危害事件,因此,开展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

为了充分了解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状况,我们设计了一份专门的调查问卷。通过课题小组的反复探讨及有关专家的修改,我们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内涵,将问卷设定为四大部分,即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信息、企业绿色资源与绿色能力、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其中第二部分针对企业外部环境风险展开调查,包括7小题;而第三、第四部分是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的考查,共9小题。为使被调查企业积极准确地作出答复,我们以正面考查的方式设置问题,对企业是否具备抵抗内部风险因素的各项条件提问。具体调查项目如表1。

该问卷委托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向该地区各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发放,共258份,实际收回174份,回收率为67.44%,为可信赖反馈意见。因部分问卷未对主要调查项目作出回答或回答不完全,将他们从样本中剔出。所以,实际选用样本数为114份。样本行业分布如图1。此数据根据问卷的第一部分,即对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得到。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信息的调查

表2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基本处于中等级(3分)以上,只有极少数企业选择压力偏弱,说明源自企业外部的环境风险总体较大。

具体到各项而言,“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区域的环境管制”对企业产生的压力最为明显,尤其是后者。它表明在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宏观条件下,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环境风险因素,而南京地区各部门对相关要求的特别重视和严格,又使

得该地区企业受到的限制尤其大。近年来,南京市实行主城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或关闭破产;综合整治沿江地区环境,持续整顿与取缔对水源地产生污染危害的企业与设施;采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产品的环保标准等,使得该地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到强有力的限制,违者,则遭受经济利益、企业形象、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损害。

相对而言,“绿色壁垒”和“供应商的绿色要求”给企业造成的压力较小。前者与产品是否进出口有关。南京地区的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受到WEEE和ROHS指令的限制,波及的企业不仅有电子信息产品整机制造商,还包括原材料、化工及包装物料等上下游企业。而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的实施,又对我国化工产品及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制成品的出口形成限制。南京作为全国的化工基地,相关企业对应的环境风险较高。而“供应商的绿色要求”不强烈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产业链的整体环境压力不强,相互间的制约还不明显。

另外,我们还对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作了比较分析,具体如图2所示。图中数据显示,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区域管制给各行业带来的环境风险都较大;而化工行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最为显著,纺织服装业最弱;在顾客和供应商的环保要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建筑、建材、金属、非金属行业受到的影响最明显。综观各项,化工、石化、建材及建筑行业的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相对较大,对于南京地区的支柱产业,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企业绿色资源、绿色能力的调查

表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拥有的绿色资源、绿色能力总体形势较好。具体而言,各企业均保证有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主动性较强,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企业环境风险;而在获取环保认证、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企业的表现不如前两者,部分原因可以理解为这两项要求较高、并非强制实施。但这方面的薄弱对应着生产技术限制引起的企业环境风险,又处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同行业竞争中,若不加强这方面的实施力度,企业就将处于销售等的竞争弱势。

分行业比较结果见图3。可以看到,金属、非金属行业缺少绿色资源、绿色能力最为严重,而“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各行业普遍较差,其中,尤以制药、生物制品、金属及非金属行业最为明显;化工、石化和建筑、建材行业在环保资金及相关设施运用方面作出的努力较大。结合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的分析,说明这些行业在外部压力下对环境风险问题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克服自身的弱势。

3.对企业管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表4的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总体较好。在建立内部环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近半数的企业能很好地保证“三废”稳定、持续的达标排放,并在废弃物的利用和资源、能源的节约方面表现良好。但企业在通过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力度较弱。虽然这项制度目前并非强制性,但随着各界人士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它的缺失已日渐发展为企业的一项环境风险因素。

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行业在实施绿色管理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图4。总体上,各行业的表现在一般到较好之间。其中,金属、非金属行业在建立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方面最为薄弱;化工、石化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制度建设较好。但是,化工、石化行业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表现明显不如其他项目,制药、生物制品行业也是如此。关于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能源节约方面,各行业表现相仿,均呈较好的态势。因此,企业缺乏绿色管理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相对较小。

4.问卷分析总结

问卷调查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全部现实情况,为尽量减少误差,我们选取了南京地区各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近300家企业为调查对象,并涵盖多个行业,据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南京地区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综合各项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较大,尤其是相关法律制度、行政法规的限制,而对企业内部的环境风险因素控制得相对较好,但在获取环保认证、通过和实施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等具有强有力证明作用的考评方面表现欠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有效控制环境风险的说服力。

三、对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建议

(一)针对外部因素的环境风险防范

企业在规划自身发展的同时,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环境问题及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或变化,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环保方针政策。面对各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企业应积极创新环保技术,努力开发环保产品,减少企业受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限制的可能。

对于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浪潮和不断抬高的绿色贸易壁垒,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活动等形式,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其次,应尽可能地实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相关环保技术认证、产品认证;第三,企业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建立系统、完善的环境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实现“自我规制”和控制社会指责、提高社会信赖度的双重功效。

(二)针对内部因素的环境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应从加强环保意识做起,从根本上确保对环境风险问题的高度重视,把实现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不仅在企业管理层中体现这种思想,还可以通过开展环境风险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将它传达给每一个员工,从整体上提升企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以实现降低环境风险和节能增效的目的。

其次,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控制重大环境风险因素:在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充分开展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工作,避免因规模或其他因素选择错误而造成的环境风险;在工艺设计或设备选择中,实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慎重选择先进的环保技术方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污染防治工程,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防止发生化学物质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当确实发生事故时,努力将污染所造成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1]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 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杜敏.企业环境风险浅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2,(2).

[4] 王建明,马佳轶.企业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完善设计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第5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财务风险/预算管理/评价/优化

现代企业发展日新月异,在其发展过程中,预算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近年来企业财务风险频发的现状,企业经营者将战略预算管理以及风险预防意识融入到管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创建并完善更加高效、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战略变得十分重要,其中,会计预算工作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我国企业的成长环境更加严峻,应当重视预算管理战略在财务管理中合理使用,同时注重推进会计化管理目标的达成,对于企业来讲,重视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便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风险到来之前,根据其种类与特征进行判定与分析,从而优化解决其的相关措施。

一、我国财务风险防范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改革、发展、前进的道路中,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国众多企业中的会计管理工作逐渐注重预算管理的应用,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显著提高。据预算管理的理论支持者与实践探究者的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严峻,因此,财务风险防范战略预算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而且要对其加以运用,依据实际应用情况,对理论研究进行更充分的论证,目前,众多学者与经济分析人员以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发表了与战略预算管理相关的一些文章,结合企业自身特征选择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调整其他方面的管理方案(例如从绩效考核、方略采纳等)以满足职能管理的需求,为高效实现战略管理而进行的财务风险防范与会计预算管理都包含于文章的主演论点中,但就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算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做好企业资金安排、确保业务活动高效、整合人才调动等,才有可能推动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并做好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财务风险防范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目标意识

1、优化企业目标。明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是提升其预算管理质量的关键,所谓的优化企业目标即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同时为市场生产更多的价值,明确企业目标是做好财务风险预算战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情况下,做好企业目标优化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根据企业总体的生产经营目标制定财务风险预算管理的具体目标,并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进行落实,实现企业预算管理与总体目标紧密结合的局面。②注重分解战略目标,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期间,依据实际生产与盈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当某一阶段有所变动时,战略目标应紧随其后,做出合理的改动,以推动本阶段企业的发展。③企业不同级别的员工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能,而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间隔,战略目标的确定应以企业财务状况作为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这要求战略目标要与财务管理步伐相统一,以满足企业中各层级之间的管理,最大化实现战略预算的重要价值。

2、革新战略预算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的战略预算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方法更加全面与具体,财务风险防范预算管理是通过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重视市场调查工作,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指出不同期间所要达成的预算目标以及其在整个战略预算中的地位,同时,为后期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逐次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外,为保证企业所做出的防范措施合理到位,可借助对企业前期战略预算管理的具体信息以及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保证其科学、合理、全面,防止出现突发状况,影响企业整体生产效益。广泛借助科学性预防模型的功能,对财务数据、企业生产指标、销售营业额等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为财务风险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以市场动态作为预算管理调节的重要根据,坚持创新预算管理理念,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要积极借鉴,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创新性。

(二)优化企业现有体制

1、体制是约束生产力以及管理效果提升的主要障碍,因此,优化企业现阶段的体制对于改进企业生产方式,提升财务风险预防措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具体的财务规划以及相关预算工作,首先要确立企业的整体生产目标,引用常规假设推动生产销售活动,虽然当前的市场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即由之前的买家决定论转换为卖家决定论,但这种思想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优化企业体制要求统一财务风险预算管理体制与企业生产发展目标,并将预算管理任务合理分配给不同部门,由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做好预算监控工作,以保证企业在每个生产阶段都有明确的预算管理方式,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便可在第一时间找到原因,从而做好应对工作。

2、坚持创新。运用零基预算管理方式,即对于一段时间内企业整体工作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总结,并以数字报表的形式进行呈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一目了然的信息(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企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成效,规避风险的方法等)。在零基预算推行阶段,应当假设企业全部的资金在当前的业务中已经得到运用,因此,年度工作总结时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增加财务管理所消耗的费用。这与仅仅包含调整相应预算、定期进行项目预算、做好固定预算工作的传统预算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突破,一般来讲,传统预算方法所涉及的财务管理范围较窄,定期预算时间间隔过长,当企业两个阶段衔接时存在风险隐患,则无法通过预算做出及时的预警,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创新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方式是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重视对财务风险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其思维方式,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化知识培训,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财物管理人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财务风险预算管理,减少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企业财务风险预算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当今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更具有挑战性,本文从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算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从目标与体制两个方面的优化措施,以提升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做好不同阶段的预算管理,为企业生产发展做好资金保障工作,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长远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云芝,俞峰. 基于人本视角的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研究――以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管理为例[J]. 财会通讯. 2012(28)

[2]杨德艳,王金永. 主成份分析法在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以青岛海尔为例[J]. 现代商业. 2012(21)

[3]陈哲,田静. 博弈论视角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构建的思考[J]. 北方经贸. 2012(07)

第6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611130;2.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3.爱尔兰国立大学 科克大学学院)

摘 要:把理论、资源基础观和高阶梯队理论相结合,系统梳理并综合分析董事会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2007-2013年间我国沪深两市25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1274个企业-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系统广义矩(GMM)模型,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上述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董事会治理;财务风险;分层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68-05

收稿日期:2015-02-01

基金项目: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货币政策与企业财务脆弱性互动机理研究”(JBK1307088)

作者简介:陈丽霖(1979-),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秦博(1983-),四川攀枝花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爱尔兰国立大学科克大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作为当代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资源基础观(RBV)认为,董事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从而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1]。理论则强调,董事会在平衡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与作为人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换言之,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高阶梯队理论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董事会人口学特征结构会导致董事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事实上,在董事会治理过程中,企业正面临着如何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以确保既能吸引优秀董事又能保护股东利益不被董事侵占的双重挑战。Carpenter(2004)指出,在有关董事会与风险问题上,理论忽略了决策者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偏好的差异,而高阶梯队理论和RBV则忽略了问题的影响,因此,把它们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将更具解释力[2]。

与其它行业或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于微观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更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上述技术应用或产品开发都面临比传统产业更高的风险,因此,风险控制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其主体性更为凸显;其次,无论是对于微观企业管理者还是对于政府等宏观调控机构而言,与边缘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衰成败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虽然有学者探讨了普通企业的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关系进行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拓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李维安等(2009)认为,董事会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与董事会有关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进而维护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3]。McConnell(2012)进一步指出,这种制度安排涉及到董事会的各个方面,就风险视角来看,与董事会能力、风险偏好、动机等方面相关的制度安排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4]。

(一)董事会能力与财务风险

从群体角度来看,董事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董事个人能力的集合。Wiersema & Bantel(1992)指出,在董事会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中,通常把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董事会能力的变量[5]。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成员的校友资源等越丰富,信息渠道的质量就越高,进而董事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无论是信息获取能力还是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董事会制定出更符合企业实情的方案,从而越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二)董事会偏好与财务风险

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存在紧密的联系。Bruce & Johnson(1994)在一项针对男性和女性在赌博行为中差异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冒险的倾向显著更低[6]。任颋和王峥(2010)认为,就中国情境而言,受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女性大多更注重家庭,从而在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中,女性董事的比例普遍较低[7]。因此,与男性董事相比,这些少数的女性董事对于保住其工作职位的愿望更为强烈。Huang 和Kisgen(201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企业财务风险会对董事工作表现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当面临重大决策时,女性更侧重从个人职业安全感影响的角度支持财务风险更低的方案[8]。从决策群体的角度来看,董事会中女性董事比重越大,越有利于董事会对企业财务风险偏好程度的降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女性董事占比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董事会动机与财务风险

从董事会治理角度来看,实现动机趋同,关键在于对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1.董事会激励与财务风险

随着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董事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关联的程度逐渐增强,作为经济人的董事个人,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会强化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会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质量的监控。此外,董事持股比例增加不仅增强了董事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动机和能力,而且增进了董事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源的投入量,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质量。Beasley(1996)的回归结果表明,没有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显著高于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这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9]。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董事会监督与财务风险

就董事会群体而言,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关系,由于独立董事与企业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更不容易与企业内部人形成“合谋”,因此,理论上来说,独立董事具有最强烈的监督企业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关注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其原因在于,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与独立董事监督不力的关系更为直接,从而对独立董事自身的声誉及独立董事这份工作会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Deutsch等(2011)对独立董事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独立董事有较强的动力对CEO的冒险行为进行监督和劝阻,从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因变量是企业财务风险(FR)。在实证研究中,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财务领域的学者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来衡财务风险,为狭义的财务风险,而决策理论的学者则通常采用企业收益率的波动性来衡量财务风险,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本文侧重从财务领域研究财务风险,因此采用总资产负债率(及财务杠杆)来衡量。

自变量是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EDU)、女性董事占比(Woman)、董事会持股比例(Stock)、和董事会独立性(IND)。董事会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采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11]。董事会持股比例指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会独立性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在董事会治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因素、年度因素和行业因素。主要变量的符合与测度见表1。

(二)模型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在研究战略资本广度和深度与竞争优势关系时,分别构建了如下的回归方程:

本文在检验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采用了动态系统GMM方法。具体来说,在回归分析过程中,本文采取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

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最新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截至2013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时窗定为2007-2013共73年。然后,利用WIND 资讯获得沪深两市的2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初始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的筛选:(1)剔除ST和PT企业;(2)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2007-2013年间253家样本企业共1274个企业-年的观测值。由于作为控制变量的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的数据截至2009年,考虑到我国市场化程度处于“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中,因此,2009-2013年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统一采用2009年的数据。

样本企业的数据主要来自WIND资讯及企业年报。由于不同年份的样本企业数量不同,属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加上时间序列较长,满足了构建面板模型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0 和Excel等软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差异较大(从18.36%到78.91%),财务风险均值为60.45%,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均值为33.94%,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62.50%);女性董事占比的均值为19.22%,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30%);董事会持股比例均值为16.49%,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5.58%到46.02%);董事会独立性均值为39.48%,企业之间的差异相对不大。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统计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超过0.4),这符合H1-4的推断。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相关,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性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可见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适的。同时,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大(小于0.35),适宜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董事会治理(包括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有效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做法,采用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具体来说,即首先引入全部控制变量,用这些变量构造出不包含自变量的模型1;然后,依次加入用于衡量董事会治理的四个指标值(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从而构造出包含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模型(模型2-5);再次,通过比较模型的解释力及变量参数显著性水平的变化,来考察董事会治理的单个方面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净贡献;最后,把四个自变量一起放入回归方程(模型6),用于考察董事会治理对财务风险的综合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

表2的Arellano-Bond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说明本文的样本适宜采用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通过过度识别检验,说明回归中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性质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企业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这表明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加入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后(见模型2),财务风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变成了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地区市场化程度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显著性消失了,而企业性质、成长性与财务风险相关关系的显著性下降了;此外,调整拟合优度从10.24% 提高到14.51%,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在5%水平上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企业财务风险随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H1得到验证。

在分别加入董事会女性占比(见模型3)和董事会独立性(见模型5)之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都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有所降低,调整拟合优度都有所提高,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具备显著性,说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独立性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降低,H2和H4得到验证。在加入董事会持股比例之后(见模型4),董事会持股比例在10%水平上与财务风险正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基本不变,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也不具备显著性,H3未得到验证。

当把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独立性全部加入回归方程后(见模型6),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在5%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董事会独立性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监督机制是控制财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而提高董事能力和降低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由于董事会持股比例的水平相对较高,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有可能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因此,并无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可见,回归结果符合理论、资源基础观(RBV)和高阶梯队理论的相关观点,也凸显出企业在配置董事会的过程中同时关注董事会“资源提供之手”和“利益侵占之手”的重要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稳健性检验: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流动负债的偿还问题,因此,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流动负债比(流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作为企业财务风险衡量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归;其次,作为替代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对于样本选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本文通过剔除财务风险的异常值(即把三倍标准差以外的样本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后重新回归来缓解。三项稳健性回归的结果都表明,虽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有所变化,但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基本结论不变。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201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采取分层系统广义矩(GMM)回归模型,在控制内生性及样本选取误差的前提下,实证检验了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和董事会动机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当全面考察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董事会治理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变。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通过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来加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能有效缓解企业的成本,进而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同时,董事会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的上影响到决策的效果,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董事会的风险偏好程度体现了董事会风险相关决策的意志,因此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水平;最后,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董事会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容易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因此,在配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董事会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董事会的资源提供职能和利益侵占行为,力求实现合理均衡,从而便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BARNEY J.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643-650.

[2] CARPENTER M.A., GELETKANYCZ M.A., SANDERS W.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 Antecedents, Ele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30(6):749-778.

[3] 李维安, 牛建波, 宋笑扬. 董事会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及研究脉络评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1):130-145.

[4] MCCONNELL P.J.. The governance of strategic risks in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J].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12,5(2):128-142.

[5] WIERSEMA M.F., BANTEL K.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1):91-121.

[6] BRUCE A.C., JOHNSON J.E.V.. Male and Female betting Behaviour: New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4,(10):183-198.

[7] 任颋, 王峥. 女性参与高管团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5):81-91.

[8] HUANG J., KISGEN D.J.. Gender and corporate finance: Are male executives overconfident relative to female execu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8(3):822-839.

[9] 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4):443-465.

[10] DEUTSCH Y., KEIL T., LAAMANEN T.. A dual agency view of board compensation: the joint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 and CEO stock options on firm ris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12-227.

第7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Liu Jian'ge

(Fengfan Co.,Ltd. Non-ferrous Metals Branch,Baoding 071100,China)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下,通过对现代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分析,提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y er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the importance and focus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关键词:企业 战略 风险 管理

Key words: enterprise;strategy;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53-01

0引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化的新的竞争形势下,使企业战略选择的因素更加多样化、更具不确定性。由于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可变性的存在,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战略风险管理是根据战略的分析与制定、评价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这三者,通过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的监控,并且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损失的后果,这样达到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过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长远的影响。

1强化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意识,规避企业风险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企业是可以通过风险缓解、风险转移、风险消除、风险保留等措施来规避风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的竞争已经从机械化的时代转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为此企业应建立一套经营风险机制,通过现代的企业制度,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使管理层能随时监控战略风险管理,并且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每个员工,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战略风险管理的特性,实行全员的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意识,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的战略规划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为达到此目标而奋斗。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机遇与风险往往并肩而直,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具有风险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权衡其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企业应成立一个风险团队,对一些突发事件及战略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使战略风险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能够蕴含于企业的产品中,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无形价值。

企业的风险管理包括了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应变策略。企业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应对风险作出适时调整,对风险进行持续监察。企业应当控制企业的风险容量,当超过风险容量时,企业应通过有效的风险策略,结合风险控制体系,通过一些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譬如:调研法、系统思考法、状态确定法、VAR、财务指标法等,来降低或消除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使企业有序的发展。

2做好战略风险管理控制,认识到其重要性

目前我们应转变旧的观念,树立现代的企业风险意识,开拓思路,思路出战略,战略出效率。战略的好坏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而风险是跟企业的目标紧密相联的,目标定位越高,风险越大。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出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降低企业战略失败的可能性及业绩表现的不确定性。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变化周期的缩短,突发性增加了,企业要不断的对风险进行分析,从市场、人力资源、文化、利润、内部控制等角度对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一些重要的风险实行动态预警机制,采取各种方法降低风险。风险是要不断的进行评价的,每一种可能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加强监察,企业才不会偏离发展的轨道,务实的开展战略风险管理。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有效的信念和边界等管理控制系统及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来实现。管理层可以通过企业的信念与边界系统排除那些与企业战略不相符并可能带来风险的机遇,以免战略失效。战略失效包括早期失效、偶然失效、晚期时效。当企业因承受能力的不同面临风险时,可以通过风险辨识与评估、风险测绘、风险定量、风险机会辨识、风险降低行动方案规划、资本调整决策等步骤,按优化排列顺序,明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最好靠提前反应性变革,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来规避风险。战略风险管理的技术主要有四种,即:多元化风险管理、各种形式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实物期权。在选择战略风险管理技术时,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含人员素质和能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资金及资本结构的配置等,通过几种技术的有效组合以确保收益成本下的边际利益最大化。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保护资产的安全及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发展。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能释放企业的资源和资金储备,并将稀缺的资源投入与战略相一致并融入企业价值的活动中,以便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增加值。

3创建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风险管理是一项思考企业未来、辨识发展机会的有用工具。企业在战略风险的管理方面不仅仅涉及企业的某个方面,而是会统筹企业的全局。加强战略风险管理,公司能够将战略威胁转变为成长机会,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了企业更长远的发展,企业应将战略风险管理不断的与企业融合,形成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能更好的将风险化为机遇,做好风险回避,为企业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风险。而防范风险是基于战略现实的考虑,对企业的方针、目标事先做好规划,以防不测,从而减少企业损失。同时,也可以让职工能够长期保持危机感,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寓于全体职工,使职工的凝聚力形成合力来抵御风险,从而形成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防火墙”,以免碰到“病毒”,使企业战略达不到实际要求,而“半路夭折”。

在21世纪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企业需要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创新的速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可以做到适时防范风险,更好的采取防御措施,使其成为企业不可复制的资源,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使企业战略得到更好的执行,使企业充满生机、“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龙颜.企业风险战略管理模型[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16).

第8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关键词] 柔性战略 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决策期权链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旨在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

所谓柔性战略,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套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

在当前的复杂动态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新水平的动态性、易变性和不确定性。被动滞后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在前所未有的动态风险面前显得无所适从。笔者尝试将柔性战略思想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使其通过强化管理柔性,根据环境变化,迅速调险战略以实现控制乃至利用风险的目的。

战略柔性视角下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各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和维护系统的有效运行。一方面,柔性战略资源、能力等是风险管理系统战略柔性支撑的主导因素,决定了风险管理系统的战略能力;另一方面, 风险管理系统的决策行为 ,是风险管理系统战略柔性生效的必要环节。所以,笔者下面就这两方面分别阐述柔性战略视角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机理和运行模式。

一、利用柔性战略,构建风险管理柔性支撑系统

以柔性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增强风险管理系统所拥有的实际与潜在能力的多样性及其反应速度和战略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消除风险甚至利用风险;更好地确保企业各项机制的有效运行;更好地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是构建风险管理柔性支撑系统的主导因素和充分条件,决定了风险管理系统战略能力的质和量。以下,笔者分别就以上柔性子系统对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展开论述:

1.基于资源柔性的风险管理

基于资源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风险的划分上依据风险的损失(收益)特征将风险划分为收益风险、损失风险、不确定风险三类;而与这三种风险相对应的抵御、回避、转化策略不仅依赖于资源积累和资源柔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的资源积累和有目的的资源柔性提高来支持风险策略和面对风险,由此企业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而这正是企业挑战风险走向成功的关键。

2.基于能力柔性的风险管理

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随机出现和不可预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的能力并没有和环境的变化保持同步,从而导致企业风险的激增,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建立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能力柔性,从而降低不确定性甚至是驾驭环境的变化从而化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3.基于生产柔性的风险管理

传统的生产部门追求稳定性,刚性强而柔性弱。在现代生产中,如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企业时刻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系统需要迅速识别出产量和品种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若干风险预案,而预案的成功实施则离不开以制定弹性的生产计划,采用柔性生产技术组织生产,强调技术和设备的可重用、可重组等等为手段的生产柔性的支持。

4.基于组织柔性的风险管理

组织柔性高的企业一般是通过采取权力的适度分散、鼓励学习与创新活动等措施, 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以最小的时间、成本、精力代价和业绩损失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或反击,,以达到快速防御风险的目的。

5.基于文化柔性的风险管理

文化柔性是企业文化对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管理者等致变诱因发生变化时的重塑性。文化柔性的强度主要受制于企业文化是否属于创新型或学习型。在文化柔性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及时吸收、利用新知识以重塑企业文化和适应新情境,风险管理的功能逐渐地由“被动监控型”转变为“行为引导型”,引导员工坚持不懈地获取、创造、储存、传递和利用知识,并及时发现和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为实现“无风险的创新”保驾护航!

6.柔性战略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理论模型

设F表示企业系统总柔性;Xa代表企业系统第a个子系统的柔性程度;L1(r)为未导入战略柔性时的风险损失,L2(r)为导入战略柔性后的风险损失,M(F)表示柔性战略导向下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程度(设0<M<1,0表示完全没有弱化风险,1表示完全消除风险),C(F)表示设计和实施柔性战略所增加的成本;∏表示以柔性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减少的风险损失,则

F=f(x1,x2,x3,x4,x5,x6)(1);

L2(r)=L1(r)〔1-M(F)〕 0<M<1(2);

∏=L2(r)- L1(r)〕-C(F)(3)

其中:式(1)表明企业系统总柔性是各子系统柔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系统总柔性随各子系统柔性的增加而增加;式(2)表明柔性战略的导入使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控制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从而减少了风险损失;式(3)说明风险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是各子系统都能达到一个适度的柔性,从而使整体柔性效果最优,同时考虑柔性战略所花费的成本,只有当M(F)>C(F)时,构建柔性战略系统才是经济可行的。

二、柔性战略视角下的风险决策期权链模型

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风险系统是复杂而又动态的个体,可以拆解、分析、了解、管理,并且一直都在流动和演变。因此,风险管理过程不应是一成不变或各自独立的。为了对现实和潜在的动态风险做出迅速有效的应对,风险管理系统应该随时识别和创造出新的、多样化的风险战略或战略的组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借鉴柔性战略中的期权思想,不断调整和选择风险战略,以降低风险、消灭风险乃至利用风险。

所谓期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延迟决策的权利,也即在不确定性得到一定的释放后再作出决策的权利(Pindyck,1991;Barney,2003)。

如图所示,企业发展面临很多现实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相应地面临很多对策选择,这些等待确认的选择是一个期权集合,这些期权被称为影子期权,要行使这些期权,系统首先要对被识别出来的现有及潜在风险进一步估计和评价,针对各种风险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影响程度、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等,制定出避免、保留、减少、利用、转移等风险战略或者几种战略的组合,即形成真实的复合期权,期权被执行后, 应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反馈,当形势发生变化和获得新的信息时,风险战略方案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延伸、延期或调整;最后对实施的效果及差异进行评估,以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系统。

图 柔性战略视角下的风险决策期权链模型

三、结论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被动僵化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已无法应付一系列动态的危机,建立一个以柔性战略为导向,有效适应环境、驾驭企业风险的风险管理系统日显重要。柔性战略在优化企业风险管理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对柔性子系统的构建和整合,对风险管理系统给予支持和保障。第二,柔性战略的战略期权思想可以帮助风险管理系统迅速作出并实施有效风险决策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决策之间的快速转换。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红: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益李垣汪应洛: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守凤:基于超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柔性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P].武汉理工大学,2005,4

第9篇:风险管理与战略范文

【关键词】 工程设计企业 风险管理 对策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情况、新事项逐渐增多,加之内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所以当今企业必须全面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工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实践,认为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信息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监督与改进等方面来开展。

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企业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确保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与沟通;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确保企业不因灾害性事件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企业应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应以现有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为基础,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首先,根据企业组织架构特点建立整体覆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成立由企业领导担任组长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指定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领导为本部门、单位的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指定领导亲自负责有利于明晰责任,提高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为促进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需在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置具体职能部门为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全面组织协调企业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负责组织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日常维护及改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组织收集风险信息,建立风险事件库;辨识、分析、评价风险,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建立公司重大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指导、监督所属各单位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等等。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则负责对其职责范围内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下属各单位应全面贯彻落实企业总体风险管理制度,按照整体要求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其次,除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之外,企业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和基本工作流程,为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和工作依据。一般说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工作办法、不同风险事项应急预案、风险控制程序等。风险管理基本工作流程为: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二、风险信息识别与评估

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顺利地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充分识别内外部情况,找准和找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事项,并对其进行分类。一般来说,以管理要素为标志,工程设计类企业的风险可划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资金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海外风险七大类,每一类中又分别包含若干不同的风险事项。

各类风险包含的主要风险事项如下。战略风险:包括战略制订、战略实施、战略动态调整等;运营风险:包括公司治理、重大决策、机构设立与注销、市场经营、管理创新、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职业健康、国家安全与保密、宣传与信息安全等;财务风险: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经费管理等;资金风险:包括融资、金融工具使用、资金结算、担保、外汇管理等;投资风险:包括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法律风险:包括合同管理、合规审查、重大法律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管理等;海外风险:包括市场经营、市场环境、运营监控、海外投资等。

企业可根据识别出的风险事项建立风险事件库,以便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随时查找、对照、评估效果、完善措施。同时,由于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风险信息进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要根据不同阶段风险事件的变化及时更新企业风险事件库。风险事件库应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类别、风险描述、发生条件、风险后果、风险应对措施几个方面。以工程设计类企业最常面临的几个风险事项为例,列举风险事件库相关内容(见表1)。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识别和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等方法。企业各部门和下属各单位处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第一线,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查找和收集风险信息,分析风险发生的条件及可能性的高低,评估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提出重大风险,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应在结合各单位、各部门提出的重大风险和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整个企业层面上的重大风险和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

经过评估的风险,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经常、很大、中等、偶尔、极少五种情况;按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可分为灾难性、重大、中等、轻微、可忽略五种情况。风险发生可能性很大并且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就应判断为重大风险,需要引起企业高度重视。

三、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企业可结合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担等适合的风险管理策略,并针对各类风险特点,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应满足合规要求,满足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并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例如,对于日常流程和制度无法预控,一旦发生损失较大的重大风险,应制定专项风险应对方案;对于日常经营及管理活动中的重大风险,应针对风险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制定或完善内控制度和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由事后控制变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风险控制;对于其他风险,应针对风险所涉及的各项流程,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建立或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均应在充分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上报公司高级管理层(设有董事会的公司还应对上报董事会审议的事项进行规定)讨论、决策,并由监事会(监事)进行监督。

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一般包括重要岗位权力制衡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利益冲突回避控制、经营活动分析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控制等。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风险管理措施的实现。

现以工程设计企业战略制订及调险为例,论述其管理措施。企业应制订具有引领性和可执行性的发展战略,否则可能会导致企业盲目发展,丧失机遇和动力,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甚至造成经营失败。针对这类风险,企业制定了明确的控制要求:战略规划制订前需进行详细调研;应具有保障实现发展目标的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对战略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履行适当程序调整规划。再根据各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措施:首先,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分管领域业务进行分析预测,制定分目标,根据公司近年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和上级要求,在全面分析现状和预测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总目标;其次,根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战略执行情况和内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情况,评估调整规划要求,经决策层审批后年度工作计划。

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动态调整过程均严格执行控制措施,避免了因发展战略脱离实际、偏离中心而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败;也避免了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而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四、监督与改进

企业只有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改进,才能实现整个管理环节的闭合。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制定监督制度,明确检查对象、内容、方法,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监督中的职责权限、程序、方法和要求。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内控措施及专项风险应对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施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在重大风险,如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结构、重要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时,还应组织对相关风险管控的专项监督检查。

此外,企业还应从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培训、风险文化营造三方面为顺利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注重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报送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运行;加大风险管理的培训,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高风险岗位的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风险管理理念、管控核心内容、操作规程的培训;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各级领导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积极传播风险管理文化,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意识和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