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背景

第1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 东西方文化渊源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 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迁移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 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谈英语教学中对小学生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 曾妍霏 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西洋家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开阔的胸怀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琉璃: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原则 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浅谈“跨文化交流”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论林语堂散文创作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打造高品质高等教育 东西方文化交流课程之教学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赵琳.论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双语播音的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4] 谢玉洁.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视双语访谈节目现状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2.

[5] 双语播音[EB/OL].http:///view/9672365.htm#refIndex_1_9790955.

[6] 文卫化,王圆.从美剧的流行看中国观众对外来节目的接收――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C].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7] 韩飞.跨文化语境下美剧制播模式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7).

[8] 《加里森敢死队》停播幕后.Vista看天下[EB/OL].http:///index.php/Story/details/news_id/2362/newsc_id/18.

[9] 高焕.影视剧中的跨文化传播――以美剧《越狱》为例[J].新闻世界,2009(9).

[10] YYeTs美剧翻译组招募[EB/OL].http:///announcement/index/view/id/49.

[11] 《越狱》公开登陆中国荧屏 广电总局回应称其违法[EB/OL].http:///ent/ds/dsyw/200703/12/t20070312_10665743.shtml.

第2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用语 跨文化交流能力

引言

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世界各国在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那么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怎样进行交流才不会造成误解,给本国带来损失呢?跨文化交流语用问题的研究就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曙光。

一、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很容易产生问题。跨文化交流时,语言文化交流占绝大部分。语言文化交流即体现在口语交际中,由于对别国文化的不熟悉,语言的表达形式通常会以母语的表达形式呈现,这就和别国的语言表达不同,进而引起误解;以下一个例子就可以很直观的告诉我们:

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翻译一个句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炫彩斑斓。

同学们很自然的就翻译成了:Chinese nation is long history,chinese culture is colorful. 这是个很明显的错句。因为在英语里,这句话因该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炫彩斑斓。是这个意思,因此,正确的翻译就是:Chinese have a long history,and their culture is colorful . 不了解别国的文化,就会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闹笑话,并且词不达意。

二、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高的方法

1.明确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语言是表达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流主要依托跨文化语言运用交流,因此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以我国和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为例:要想进行文化交流,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而了解对方文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学习对方的语言,沟通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因此,我国就大力推进英语学习的开展,而美国方面也大力推进汉语学习的开展,通过学习双方的语言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便是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要提高口语交际中跨文化交流的语用能力,就要明确语言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牢固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

2.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风格迥异的文化常识和不同文化的表达形式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会脱离文化本身而存在,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进行公平、得体交际的核心所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这些表现在言语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减少语用失误,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想要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就要多了解别国文化的丰富含义,广泛阅读相关文化的书籍,增强文化底蕴,积累丰富学识的同时多运用,有条件的还可以到该文化地区进行深入观察体验,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差异性,以此来提高对该文化用语的理解能力和语境的敏感性,更加灵活的运用该语言系统,形成当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能减少很多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必要失误,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加强语言实践,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学习一定要多用多实践,在不停的和别人交流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

比如我们中国人见面习惯性的问好:吃饭了吗?吃的什么?一般中国人就会回答:吃了,还好。然后就过去了。但是一般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他们:Hi,how do you do? How about the lunch?他们通常会很认真地回答:yes,pretty good!! I like the beef,but if there are some salad will be better.

上面的对话会让中国人觉得,我不过就是随便问问,你怎么回答的那么详细。而被问者由于他们的文化是这样的,所以就觉得你是想知道他们真的吃的是什么,感觉怎么样这些。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它体现在思想、行为和语言和表达方式上。

在学习他国语言文化时,尽可能的参加一些交流活动,比如聚会,讨论会和一些其他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那种语言环境下训练思维,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只有多和他们交流,不断的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文化,才能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更好理解他们的语言,进行得体自然的沟通交流。

三、结语

作为一个学习别国语言文化的人,难免会犯错误,在进行语言沟通中也会闹很多笑话,但是,要敢于实践,多多和别人交流,逐步加深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减少今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应用失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用所使用的语言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多方面深入认识该文化,就能融入该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减少跨文化交流时的误解和尴尬。

参考文献:

第3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对老挝国家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完善

当下跨文化交流的发展速度较快、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也各有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较多,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对跨文化交流的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很容易使得老挝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差,进而从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以及产生压力。这对于今后老牍家跨文化的交流具有较为消极的意义。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掌握老挝相关的文化知识就不能够保证不影响老挝留学生的正常文化,在保证不干涉双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支持服务。

2.忽视了潜在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总是只看到表面的问题,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当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只有两个国家的交流,更多的是多个国家的融合,这使得在跨文化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潜在的问题。而这些潜在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这种忽视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为跨文化交流服务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3.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对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的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等待改进和完善。大多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具有不错的专业素质,对跨文化交流基础都有着很好地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但是却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一些技巧,没有较为合适的服务方式,使得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隔阂,交流过程产生困难,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学习氛围,反而使得交流过程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据调查了解,部分条件不允许的学校,跨文化交流服务人员的配备不全,经常让年轻、缺乏经验的服务人员直接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这无论是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综合素质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有效策略

1.了解老挝国家的国家风俗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特色的风俗习惯,在中国,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差异性存在一定的,更何况是从东南亚来的老挝的留学生。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对老挝的一些国家风俗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多的保证其今后生活的顺利。国家的风俗较为广泛,服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风俗知识,主动地避开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将与留学生由于文化产生的差异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以为相同地区的老挝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本国的朋友也能够使得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具有归属感,让他们能够更加舒适的在国内进行交流学习,对改进老挝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也能够产生积极地效益。

2.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

只有改变传统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各国留学生的积极性,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现在的多媒体网络信息工具,了解当前较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可以运用一些国家在多媒体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学习其他国家的交流管理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学习。同时,在了解其他国家跨文化交流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务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充分的跨文化交流服务资源能够使得服务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务的个性化设置,这对于跨文化交流服务的效率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

3.为老挝留学生提供良好的留学氛围

良好的留学氛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狭义的留学范围内,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所谓广义的留学氛围应该还包括由于地方位置不同所带来的气候差异以及一些在饮食上的不适应,这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反差,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将留学生的这种反差平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帮助他们缓解一些不适应,使得老挝的留学生能够在中国得到积极地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对老挝留学生数量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下,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能更加奠定我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服务综合素质提高的可实践性使其能够在国际留学生的交流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全面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的效率。当下,留学生跨文化支持服务中还存在着一部分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服务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雷生.关于韩国高校中国留学研究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英文)[J].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服务与研究.

[2]苏大林.老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128-152.

第4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运用到跨文化交际。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用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交流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跨文化交际下的语言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交流的文化背景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文化差异明显会增加一定的语言障碍;如果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语言交流就需要在同一个文化平台上传递,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准确的传递给对方。

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具备一下几个步骤:要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对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尊重别人的文化,同时,理解别人的文化;跨文化交流时,添加一些交流对象可以接受的文化,可以最快的传递信息。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开始。众所周知,较高的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文化意识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达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除了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外,还需要注重英语和西方文化教学相结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反过来推进语言的学习。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中英语学习基本上是通过英语课堂来实现的,一个星期大约5次英语课。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还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主动的在课下自主学习英语。首先要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文化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将英语学习和日常用语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还使其与母语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应用到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并对其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刻的印象,对语言的学习也更加顺利。

(二)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

由于高中教师有着非常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安排,平常基本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接触到跨文化知识以及阅读相关外国书刊读物。因此,很多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水平停留仅局限于以往累积的低层次水平。这就表明,教师需要继续补充外语知识储备,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多吸收外语文化,才能为以后进行有效的旅游英语教学打下基础。

(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寻找到一些素材,并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改编,融合为一体,然后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输出。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利用微课这样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展示学习的某一板块或者重难点,代替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讲授,这样可以培养出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在实际生活中插入跨文化知识

现如今,很多学校会在西方节日的当天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课外活动,比如万圣节、圣诞party等,让学生亲身体会西方的文化,就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介绍给学生,比如介绍中西方不同的胖瘦观念,所选择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理念等。在这个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日俱增,对现代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更好的传授专业知识,从而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第5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跨文化交际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出国留学、旅行变得更加简单,大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以文化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从课程设置上看,除英语必修课外,大学中还开设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英语专业选修课。如美国历史与文化、英国小说选讲、欧美影视作品赏析等文化氛围浓厚的课程收到更多学生的喜爱,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跨文化交流的无处不在。换言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外国文化,从文化根源上了解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能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进而降低交际难度。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1.语言教学与文化内容相脱离

相较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必修课程,文化类英语选修课在课时和内容上都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外语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将英语课堂变为了语法课堂,这类以语言知识为主线的英语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部分学生尚未摆脱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将学习重心放在了单词学习、语法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使英语学习成为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非文化内容的学习。

2. 部分教师缺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文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了解文化思想内涵来实现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将交际能力应用到生活当中。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文化教学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局限于书本内容,无法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思想理解的深入学习。过分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的同时也使英语学习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教师英语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缺乏也会从思想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忽略英语学习的作用和意识,进而削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教材内容单一,文化内容陈旧

纵观大学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其中与外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部分并不多,且内容主要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看,过于贴近日常生活的大学英语教材限制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将学习内容局限在日常生活上,削弱了英语的使用性和文化性。此外,传统教材以词汇学习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行文写作能力,课本内容更新缓慢,大多沿用经典的英语课文,而忽视了新近文化内容与文化现象的收纳。这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是脱节的,缺乏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恰当的教学内容使英语学习无法满足出国交流的各种需要,也使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尽快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困难。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简单来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源于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不同,即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为尽量缩短差异,使学生尽快适应日常英语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薛恒的英语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理解英语思维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内容,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思维定式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使他们无法准确把握话语的隐含意义。而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学生站在英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省略从汉语翻译为英语这一过程,真正做到用英语思维思考英语文化。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通过加强口语和写作练习来养成新的思维方式,逐步摆脱汉语思维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影响。

2.促进师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养成

即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观念,将英语从一门工具性的语言转变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媒介,充分发挥英语在文化思想交流中起到的作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能使学生更好的处理不同场合中发生的不同事件,并更快更好的适应自己在新环境中的新身份,进而更快融入到外国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和学生要改变原有的文化意识,抱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借鉴的新思想开展跨文化的沟通交流,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听多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英语新闻,帮助他们了解外国的文化现状及其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同时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使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生词、语法,进而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了解的同时进行。

3. 营造交际范围

应充分发挥外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跨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语言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通过营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学生能更加灵活的应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

第6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 价值观 外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统计,2008年,往来于中日两国进行经贸、文化、科技等活动的人数已超过480万人次,中日友好城市达233对,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规范。具体地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事,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方式。

交流这一概念较为复杂,定义颇多。一般认为:“交流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信息传递,人们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交流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行为,因而,这给交流带来了难度。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呢?首先,只有对日本文化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生活习惯方面的表现

1.打招呼、寒暄。在会话中,经常会听到“こんにちは” 这句问候语。对于这个词, 学研国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是白天的问候语,是白天与他人见面或拜访他人时的寒暄语,可以理解为你好.其使用对象主要是一般关系的人或生人,而不用于自家人或亲朋好友”。比如:同学同事之间见面多是“おはよう”;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多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朋友,熟人见面多是“おお”、“おっす”。新世纪大学日语第二册刊登了水谷修教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30多年以前,在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面:由于感情不和,夫妻二人离了婚,结果孩子由母亲抚养。当父亲再见到久别的孩子时,在父子目光对视的瞬间,孩子说出了一句话,这就是“こんにちは” 。这个幼小的孩子说的这句台词非常精彩,它如实地刻画出了当时父与子的关系。在正常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孩子是不会对父亲说“こんにちは的”。然而,当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换句话说,当变成外人的关系时,才有可能使用。

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中也同样提到了的用法。一个住在日本人家里体验生活的美国高中生向这家的主人问候时说了一句“こんにちは”,结果主人听了十分惊讶。在寒暄语中,“さようなら”这句话也不能对家人使用。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一文中,其中提到:一个小学生认为,总同样重复同样的寒暄话是无能的表现,就决定换一种不同的寒暄方式,于是,早上上学前,他没有使用平时总说的“いってきます”,而说了一声“さようなら”,在厨房的妈妈一听,顿时神色大变,跑到门口连声追问:孩子吓得连忙跑出了家门。在家庭成员之间,若不是在永别时,“さようなら”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恋人之间说了这个词 ,则为分手之意。如果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可以说“じゃあ”、“じゃ、また”。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可以说成“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所以“さようなら”与中文的“再见”是有所不同的。

2.对数字的好恶。在日本民族看来,奇数是招福的数字。所以喜欢单数,尤其喜欢“3”这个数字。不喜欢双数(8除外),尤其不喜欢“4”这个数字。因为日语“4”的发音“し”与死(し)相同,所以避讳“4”这个数字。日本的个人电话,私家车牌,房间号码都没有“4”这个数字。譬如4人喝啤酒,不可以要4瓶,而应该要3瓶或5瓶。送人礼物也不要送双数。这和中国好事成双,以双数为吉利的习俗完全不同。

3.对称呼的好恶。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二十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在日本人看来,年轻代表着青春、活力、生命。 在《おばさん和阿姨》这篇文章中,讲的就是一位学日语的中国的中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日本女性把围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说:“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结果,这位女性很不高兴。在日本,称呼50多岁的人时,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国多称呼为“爷爷”、“奶奶”。汉语的“阿姨”虽不能说与年龄完全无关,但主要是敬称。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却主要强调年龄,有时还带有负面的意味。称呼二十多岁的女性为,就会让她以为自己不年轻了。同样,称呼五十多岁的日本女人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会很不愉快的。再者,“あたた”一词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对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称呼丈夫称之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一些语言习惯用在日语中。

三、思维方式方面的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性处理人际关系,对对方的心情想法乃至感情都是体察入微的,即:以心传心,是以体察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时时处处虑及对方,为了不在感情上伤害对方,不使对方丢面子,避免摩擦和不愉快,总是不明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是以暗示或含糊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图。拒绝对方时,总是采取一种很委婉的方式,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下面一例:

上司の木部と部下の佐藤さんの会:

木:佐藤君、新宿にいい日本酒の店があるんだよ。仕事がわったら一にどうだい。

佐藤:いいですね。 あ、でも、部.大申しないんですが。

木:どうした?

佐藤:今日は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

木:ふん、そうかい。なにかあるのかい。

佐藤:ええ、は来大学代の後の婚式の司会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今夜これから打ち合わせも兼ねてちょっとむになっておりまして。

木:あ、そうか。 じゃ、仕方がないな。

佐藤:せっかくのおいなのに、申しありません。

木:いやいや。じゃ、またにしよう。

佐藤:また次の会に、ぜひ。

木:分かった。じゃ、また。

木:お先に失礼します。

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拒绝方式。佐藤在受到邀请之后,首先是接受对方的邀请。由此表明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自己很愿意去的意思。接着,才说实在抱歉,告知对方自己还有别的事。后面使用了“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省略了いけません”。语气委婉,暧昧,表达了说话人的心情。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恐怕会直截了当地拒绝。首先说:“今日はだめです。行けません。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不行,我还有别的事,去不了)。这样的话,对方可能会不高兴。

四、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这里所指的价值观是指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群体所共有的。它是判断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标准,并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针。在交流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离开价值观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学聚会,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摊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摊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以前所讲究的义理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希望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时一事,过后与此事无关。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再者,日本人请客时会根据客人的数量适量点餐,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有5人却要点8人的量。日本人认为,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菜尽量吃完是对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牺牲肚子也要尽量吃完。如果剩余过多,主人会以为饭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会不开心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请客时用吃不完的美酒菜肴招待客人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会令主人很难堪。因此有些中国人觉得,请日本人吃饭时日本人很不客气。日本人很小气。曾经有一位同学说:“咱日本外教太小气,前天请我们几个同学吃饭都没吃饱。”“那么饭菜都吃完了吗”?“没有,剩了不少,都吃完了,多令外教难堪啊!”所以,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一定要对异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五、加强外语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外语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努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一目的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不仅培养其语言技能,还必须重视语言表达是否妥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汉语与日语两种语言学修养,而且还须具有中日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长学生对日本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可利用外籍教师,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往,通过个人间的交往使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通过看不同的背景的电影,电视画面,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使学生确立一种科学的,宽容的态度,切忌用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去理解,去阐释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排除偏见,积极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养成与异文化异民族共存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2]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3。

[3]王铁桥:《中日文化差异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4]水谷信子:《心をえる日本座》,研究社,1999。

[5]金田一春彦:《日本の言表》,社,1992。

第7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问题 对策

英语作为当前的全球性语言,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英语教育,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英语意味着学习与英语相关的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下,客观上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因此,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跨文化教育起步较晚,同时也缺少对非专业英语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目前,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如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措施,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这些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看,教师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外语教学观念陈旧且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不高,跨文化能力不强,跨文化教育的知识普遍欠缺。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提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首先,语言无法脱离文化,学习某种语言必须学习相应的文化。在现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导致误解就在所难免。大学英语教育就是要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不仅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其次,跨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一致。在多元化背景下,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也日趋多元。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群体,促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交流。

再次,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的危机。通过跨文化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文化都具有平等的对话交流权。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外来文化,合理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从而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最后,跨文化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现今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跨越国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面对的不再是国内市场,而是世界范围的大市场。教育合作、教育一体化是发展的方向。跨文化教育在这种新的教育观中必不可少。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既能了解世界文化,又能传播中华文明,帮助他们冲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普遍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乏一个明确详尽的可行计划;教授的内容零散,教与学的随意性大;跨文化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内容较少,侧重词汇和阅读能力的学习。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学习的意识,即使有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常常缺乏跨文化理解力和语言技能。

(一)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尽管部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他们普遍缺乏跨文化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部分英语教师反映自身缺乏关于跨文化和交际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还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理解力。此外,中国文化的修养和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欠缺是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掌握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平衡。在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时,难以做到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在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上,也存在有失偏颇的地方。作为语言的讲授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的英语教师,如果本身对本国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识理解,就不可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多数教师不具备在两种语言应用上的深厚功底,对两种文化间的异同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只强调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教师要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以一种跨文化的开放心态、全面的视角对待中西文化教育。

(二)学生对跨文化学习意识不足。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环境,同时也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制约,无论是学习外语的起点还是学习环境,都制约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可能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成为一个直接目的。这种外语教与学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首先,学生只重视知识的接受,忽视已有知识的运用。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其次,当代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很自然就形成一种无端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所以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学习中西方文化。

(三)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一直没有把文化教育放到教学要求中。目前的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育无纲可依。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教学的目标和通过语言教学获得的文化成果混为一谈。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材和阅读教材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较缺乏,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很少。同时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英语表达水平的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解决跨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的效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外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外国,外国也要向我们学习。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成为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一)增强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在教学课堂上广泛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课堂教学积极导入文化因素;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全方位设计各种活动,充分将文化教育融进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让文化学习渗透到阅读、口语,语法,词汇等外语教学环节中。把整个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文化教学的过程,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实践获取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扬弃整合,把静态的文化语言学习过程转变成动态的文化素养的构建。

(三)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教材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英语教材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教材内容应兼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介绍文化知识要兼顾语言形式和交际原则,追求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四)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辅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有效传播文化。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最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提高文化素养,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嘉荣.当前大学英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4]董晓波.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5]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第8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俄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培养

为了让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对跨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所谓的“文化移情”,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动转移到对方的文化背景立场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具体交际活动。文化移情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

一、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除了文化移情之外还涉及到:交流能力,容忍能力、应变能力、文化学习了解能力、态度表述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什么说文化移情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呢?主要原因与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有关。首先是其在语言语用方面的表现。这个主要是指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而信息接收的一方可以从说话一方的角度对表述内容进行准确理解。这时就需要信息接收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能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其表述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例如:俄语中“расти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直译过来是“成长像雨后的蘑菇”,但翻译理解时则是“如雨后春笋”。这主要是中俄经纬度存在差异造成我们常用来做比喻的作物不同,这是就应该运用文化移情能力对其表述的内容加以理解。其次是在社会语用方面的表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设计到社会的文化背景交际,这时就要运用文化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的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例如:见面打招呼是在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社交礼仪,再找过我们习惯用“吃饭了吗?”、“你去哪儿?”等招呼用语,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俄语中类似“Позавтракаешьлиты?”“Кудаты?”这样的话语会让俄罗斯人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在这种时候就要充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做出一定的理解和让步。

二、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上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外语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立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思想方面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思想上先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因此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先要从思想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文化内容的敏感性。有专家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和社会组织等五项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化感知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例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要在这样的思维差异进行有效的贸易谈判,敏感的文化移情意识必不可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认真研究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之外,还应该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身份辨认、兴趣推断等具体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在思想上的文化移情敏感度。文化适应和顺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主观上都会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习俗的衡量标准,这样就导致我们对外来文化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或者主观认知偏差。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时,除了要让学生对文化具有敏感的感知能力外,还需要学生对外来文化具有一定的适应和顺应能力。例如: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Седьмомнебе”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如登天堂”,直译成中文就是“第七天空”。因此在为俄罗斯来的代表进行住宿安排是,房间号中带7的话会让对方有更愉悦的心情。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设计应对方案的方法对学生在文化适应和顺应方面进行移情能力的训练。

三、结语

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移情能力在俄语教学中的教学和训练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立足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下的文化移情能力更是外语人才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先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移情意识,在通过对不同文化的适应于顺应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文化移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交流,在多元文化之下任然能张弛有度的保留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徐玉敏.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第9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交流;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45-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上的依赖促进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严重的影响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这使人们认识到,国际商务活动和商务谈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市场、价格、质量、运输等与利益取向相关的直接因素,还取决于人们的语言、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背景、传统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原则等间接因素(统称为文化因素)。这就要求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者不但要具备经济、商业知识,还需要深刻理解对象国的文化,文化也是影响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框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商务交际。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都十分重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培训,许多经贸类大学也都把跨文化商务交流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跨文化交流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首先由外语教师结合语言教学,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把跨文化交流理论应用到商务活动的时间研究就更晚。近年来,随着涉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商务活动影响的问题日渐突出,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不少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文章及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论文,在高校教学中,除了在外语专业中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外,一些院校还在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中开设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以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商务交流中的实际交流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部分矿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寻找矿产资源,参与国际矿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对所在国的文化了解较少,对文化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两国关系,惨痛的教训使这些企业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跨文化商务交流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其中科蓝煤矿枪击事件就是教训深刻的一例。

科蓝煤矿是在赞比亚南方省锡纳宗圭地区的一家中资企业,近年来数次发生示威和肢体冲撞,发生了致使双方15人受伤的枪击事件。此事不但对在比亚的中资企业影响很大,其影响甚至上升到了两国关系。

科蓝煤矿在经营中忽视了中赞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劳资双方及当地群众的关系恶化。首先是制度文化冲突。由于该国曾长期被英国统治,受西方影响很大,有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科兰煤矿作为外资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冲突事件就使当地政府和民众无法容忍了。其次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赞比亚当地员工的生活习惯是有钱就花,没有积蓄,“理财”观念是过一天算一天,和中国人虑后、储蓄的习惯截然不同。他们没有储蓄,而每天的生活需要钱,在这种情况下该拿到的钱不能及时拿到,他们的不满情绪就可想而知了。其三是不同文化中行为习惯的冲突。非洲人性格外向,喜怒哀乐均形于外,表达诉求的方式比较简单,在其要求得不到合理回应时就容易发展为暴力,以宣泄不满情绪。科蓝煤矿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从而使一些小矛盾发展为大问题。

综合归纳分析,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可以从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几方面体现出文化差异。例如,一国际公司在卡塔尔进行谈判时,由于负责人忽略宗教因素,携带了白兰地准备在仪式上与同事庆祝,结果使公司成为了不受欢迎的公司。又如,一中方企业为欢迎俄罗斯公司的代表团,特别布置了鲜花,可是他们不了解俄罗斯人认为双数是送给死人的,使这次会晤非常尴尬。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对商品的包装材料、结构、图案以及文字标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国家规定进口商品的包装禁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六角星与以色列国旗中的图案相似。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贸易合约的损失。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流理论妥善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于提高对外商务交流水平、减少对外商务交流中的矛盾和摩擦、促进对外商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如果我们对异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或学习不够。就常常会出现摩擦,影响国际合作,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在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时,我们必须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敏锐性,了解多元文化,掌握异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以上对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商务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国企业要想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舞台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灵活地应对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常婧.简议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J].经营与管理,2007(5).

[2]王颜敏.浅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J].绥化学院学报,20l1(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