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学工程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第1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第2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主要课程,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硬件制作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科学的选题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4-6]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的选题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建设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选题大部分是沿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选题,如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语音放大器、函数发生器、交直流放大器、数字电子钟、定时器、智力竞赛抢答器、简易数字电容测试仪等选题,这些题目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联系较少。这样既不能体现专业特点,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

2.课程设计内容不完善,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应该是由许多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多个方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在:只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对于任务分析、方案选择、分析计算要求较少,把课程设计简化成操作实训;不重视测试和数据分析,不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使用设计软件和选择流行器件,只使用过时的器件,甚至老旧的分立元件,制作的电路达不到任务要求。这些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练习不够、电路设计能力偏低、综合调试能力不高。

3.评价方法和标准简单,随意性大

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流于形式,从而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电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不能快速适应社会要求。

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几年来,在“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点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计选题库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有大量的课程设计选题,但这些选题中,大部分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区别。为此,学院组织教师从众多的课程设计选题中,选出若干与专业相关的训练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并对每一个设计选题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和目标,构成课程设计选题库。题库中题目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和设计内容的统计分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选题占总选题的72%,这样就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另外还结合专业的特色,对与医疗仪器密切相关的设计,如测量心电、脑电、心音、血氧饱和度、脉搏波等信号的电子系统的采集电路部分,要求学生做成完整的模块,作为以后系统课程设计的子模块。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指导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全程指导,有问必答,甚至直接给出参考电路的指导方式。教师在给出选题和要求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选题范围内选定设计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方案,独立设计,最终完成设计并进行完整的调试和测试。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每周留出固定或灵活的课堂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直至课程设计结束。

3.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深加宽课程设计的训练内容并提高要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后,实验室只负责提供材料及仪器,其他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多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践步骤确定、任务分析、方案选择、电路设计、元件选择、电路布线、印刷板设计及制造、元件测试、电路焊接、系统调试、测试方案设计、电路测试等训练步骤,并将这些步骤作为课程考核的训练点(见表2)。通过这种完整的训练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还能较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重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学生掌握和使用工具软件和最新芯片

做到软件和硬件结合,学生除了完成电路设计以及硬件的焊接、安装、调试外,还需要至少掌握一种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和一种电路仿真软件,有条件的学生还应掌握一种数字电路设计软件(如EDA软件)。学生既要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元件的选择和使用外,还应尽量掌握和使用最新的集成芯片,以进一步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这样,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培养学生兴趣,将课程设计与创新课题训练相结合

鼓励教师将本科创新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等进行简化、分割,形成适合课程设计的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电子产品整机设计、开发、组装、调试,并且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不断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D.Enderle.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刚,张旭.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余学飞.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剑,杨立才,刘常春.“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15-17.

第3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学 教学思考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院科合字G201201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8-01

现代生物技术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意愿来创新的生物机能和生物类型,实现造福和改造人类。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的成功运用,逐渐发展成了系统生物学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工程,不断使生物技术涉及到环境、农业、工业、医药、海洋、空间等诸多科学领域中,可能会在进一步的细胞计算机、细胞制药,乃至生物太阳能和环境保护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科学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和地位。该课程也是一门综合型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需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一直都开设了现代生物技术理论课程,但由于缺乏实践创新,导致大部分同学在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信息时代,生物技术在不断的日新月异,面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时间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加上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定的教学时数下,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根据现代生物技术课程的更新快、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加之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掌握基础、应用到实践中的原则出发,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已进行了思考,并加以实施。

1.教学指导思想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学校而言,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高效、实用、先进”。近年来,全球教育均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培养教育模式单一的影响,造就了他们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差,造就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要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适应社会,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所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思扬主编教材,其余多种教材为辅,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备生物科学基础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大四学生,他们对于生物前言知识和热点话题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1-4]。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讲授可以分为:(1)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怎样推动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时刻关注生物技术的新成果和动态。(2)上游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以及转基因工程。在这一部分的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研究思路及方法,怎样利用这些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不断创新奠定基础。以细胞工程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的情况下,多多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来介绍细胞工程在动植物、环境、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局限及展望。(3)下游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是加工应用阶段,通过下游工程实现了产品的企业化、商品化,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工厂,医院等地方认识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技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物技术无处不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3.1教学新理念的形成

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所讲知识进行模块化,如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动植物、医药、环保等应用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分化,先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感受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最后在由老师解疑答惑,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虽是教学的基础,但体现教师专业水平关键还在于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现代生物技术教材,内容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上课时大致需按指定教材上,但实际上一本教材不能完整体现出全部内容。那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双语等)来提高学生的观赏性,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不仅加深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除用板书、多媒体等传统教学手段方法外,更多应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一些探究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试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已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深入研究,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假设、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定让学生不断的通过实验来完善理论知识。

3.4考试成绩计算多样化

对于课程学习的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平时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期末考试、实践教学、出勤率来综合评定。在试卷命题时题型一定多样化、灵活化,一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体现出学生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思扬.生物技术概论(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吕虎,华萍.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6

[3]王永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教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马越.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第二版)[M].中国轻工业.2015

第4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毕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毕业后短期的培训,这个要求一般均可达到。而当前用人单位热切需要却最难招聘到的是具备一定行业特长的信息化人才,即掌握某领域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这种跨学科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往往需要在一个行业里面深入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都难以达到要求。于是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单位招不到人才,学生找不到工作[1]。怎样培养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开设计算机或信息类专业的各高等院校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全国还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这些高校近年来均开设了计算机或信息类相关专业,其初衷就是培养具备行业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然而,根据有关企业在业内的调查了解,行业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在就业时并未显示出足够的竞争实力,许多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高校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也不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学校所设计的培养目标[2-3]。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各大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又该如何考虑?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1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困境

导致行业特色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学校供通才,企业需专才。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其中通用课程与行业课程结合不多,达不到开设这个专业的初衷。部分行业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忽视本行业特点,仍以国内一流理工科名校的相关课程体系为参考,以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以培养研究型的通才为目标;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除外)更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明显。

2)学科被边缘,学生被专业。在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往往被主流学科边缘化,不受重视,造成“一本院校,二流专业”的现状;招生时,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例过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被专业”,抵触情绪很大。再加上职业规划指导不到位,学生总认为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比不上综合类或理工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后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可以从事或要从事的方向,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专业难定位,学科难发展。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如何定位?这个问题仍未有定论。如果定位过高,而实际教学团队和相关科研实力又不能胜任,则培养出的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相关行业知识又不够丰富,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鸡肋”。如果定位过低,学生理论知识过于浅薄,又会造成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能力不足,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如果定位长期摇摆不定,则会影响学科的持续发展,造成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科研工作缺乏动力,又进一步导致了学科的被边缘化。

2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走出困境,必须“认清现实,更新观念,找准定位,长远规划”[3-4]。首先要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理工科名校相比,在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其劣势;然而,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与行业需求结合得更深入更紧密,这是其优势。其次要改变固有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观念。虽然在高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是那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毕竟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得更多的是大量的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最根本需求。基于现实的要求,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深入结合本行业特色,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和发展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辅。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对行业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相关行业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进行工作。由于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行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长期渗透,因此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积极主动的寻求发展。现以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谈谈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一些新举措。

3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我校为医科类重点院校,原名为“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并于次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负责培养。我校最初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基本参照国内知名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设置,后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每4年修订一次。在近7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逐步找准定位,现2011版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已基本修订完毕。在最新的方案中,为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点新的举措:

3.1调整教学计划,适应行业需求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大大增加了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置行业基础课程,并加大高年级相关选修课的分量,让学生逐步进入行业知识领域。仅第一学期以政治、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为主,从第二学期开始,除高数、物理、程序设计、电子技术等工科专业基础课以外,还逐步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信息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由我校基础医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全学时授课。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除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必修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原理与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等结合了医、工两行业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的需求。#p#分页标题#e#

3.2加强实践教学,夯实工程基础

工程能力,特别是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两个学期,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每个学期都有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如: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始接触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后续学期通过“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不断扩展和加深对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经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将大大加强。同时,在新的培养计划中,还提高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配备课程设计,提高应用水平

仅仅通过单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往往浮于浅表,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在三、四年级每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了1~2周的课程设计,用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转流程进行基本了解,还要求实现其中一部分科室的数据库访问功能,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的行业知识。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通过对建立企业门户网站等大型商业案例进行设计与实现,使学生经历了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不仅掌握了对常用开发和测试软件的基本应用,还加强了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4接触企业实训,明确就业目标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第四学年基本不给学生安排课程教学,而是以进入企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为主。学校和学院通过直接或间接与IT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项目引进来,以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的过程。一方面,引入企业实际的应用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协助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从而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作纸上谈兵,远离实际应用需求的弊病;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尽早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的就业目标更明确。

第5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摘要】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药领域对医药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医药特色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 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 2005,(6):79-80.

[2]周毅. 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 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 2003,(4):35-37.

第6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督导;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9-02

世界督导制度建立已有200余年历史,具备了完备的教育督导体系、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等。但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历史短暂,作为高校内部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全面开展工作不到10年,还处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同样如此。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方)与社会力量(投资方)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公办民助形式的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深化教学领域里的各项改革,确保教学中心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Y学院自2003年就成立了教学督导组。通过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学院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加强教学的动态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仅就Y学院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体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主要有宏观协调指导型、督学与督导分工协作型、附属教务处型、专业院(系)所属型、校与院两级并存5种类型。Y学院教学督导实行院(系)所属型,教学督导组是在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协助教务办公室对全院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经常化检查、监督、指导和考评的工作机构。教学督导组直接向院长负责,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与教务办公室同级,便于工作的开展。

一、教学督导成员的选聘

1.教学督导组成员的必备条件。根部我国《教育督导暂行条例规定》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Y学院制订出教学督导组成员的任职条件:关心学校发展,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身体健康、热心并能坚持此项工作。

2.教学督导组成员的聘任。教学办公室根据以上条件考虑学科的需要,在校本部离退休教师和干部中选聘。教学督导组一般由3~5人组成,并可根据情况临时增聘,督导组设组长1人,成员由院长聘任,聘期2年,可连聘连任。学院专为被聘人员颁发聘书,并以学院文件的形式发至全院各系,公布教学督导组成立、督导组成员名单、督导组的权利与职责等,形成广泛的舆论,以利于开展督导工作。

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

高等院校教学督导是学院对其内部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也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Y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具体如下。

1.检查。学院组织教学督导成员每学期进行两次常规性检查。一是开学初的教学秩序检查:主要检查教师到岗、学生到位、教材到手、教室落实等情况。二是期中教学检查:除了对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教学进度情况等常规检查外,每学期根据学院的安排,都会有不同的内容。

2.听课。这是督导组经常性的工作。督导组采取随机和有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经常随堂听课。根据每学期教学工作重点,确定听课计划安排,有目的、有计划的解决1~2个教学问题。如: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参与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其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根据工作需要,督导专家须填写听课意见表,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教师教学决策参考。

3.评估。评估是教学督导组的重点工作。主要是按照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对全院所开课程进行评估。具体做法是协助教务办公室制定各种评估文件和评价表等。如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Y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分表》,此表由学生填写。期末,教学督导组成员发放给每一级每一专业学生无记名填写,填写完毕后,由教学督导员收回。此表重在考查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且各方面的权重有所不同。通过学生的打分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该教师。从而产生管理学上的“鲶鱼效应”,促进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效果

1.保证教学秩序。每学期检查工作,使全院各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督导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随机与有针对性的听课和检查考勤情况,使教学工作处于动态监控之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营造重教氛围。教师应以教学为本,但由于Y学院的特殊原因:任课教师多为外聘,这些教师身兼数职。因此不少教师对该院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自学院开展教学工作以来,督导组成员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随机听课,把教师置于被检查被评价的位置上,发挥了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调控作用。

3.解决教学问题。督导组长期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因此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学院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对一些突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做出处理和解决。如督导组发现学生下午上课迟到的特别多,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经过反映,各班加强管理,这种现象已明显好转。

四、建议

关于高等院校督导工作,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但仍然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措施。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特殊形式,在教学督导工作上也有其特殊性。Y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教学督导信息反馈,重“导”促“建”。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教学工作关键和保障,同时它自身是一个闭环系统,而信息反馈与落实是这个闭环系统实现循环的关键和保障。目前,学院督导工作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估,忽略督导专家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落实,重“导”促“建”作用发挥不够。为保证教学信息有效传递,应及时听取督导专家的意见,形成定期汇报制度和紧急情况汇报制度,建立院系相互沟通和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环节的衔接。同时,充分发挥督导专家的指导作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建设,确保质量。

2.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储备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学校督导专家聘任虽有一定条件,其优势和劣势在工作中也是非常明显。因此有必要根据学院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中老结合、学科齐备的优秀督导专家队伍。督导队伍应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不断吸取“新鲜血液”,使督导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依靠教师做好教学督导工作。高校教师作为督导组的监督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见解。督导工作应依靠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督导工作做好。但在督导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对督导工作有些不正确的看法,督导人员应及时与教师沟通,让他们积极配合,虚心接受督导,自觉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刻苦钻研业务。

总之,在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践证明,它在强化常规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在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玉林.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4.

[2]黄葳.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

[3]刘智运.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与督导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

[4]左彪.教海导航——教学督导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