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1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01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上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上又提出了国家进行调节理论和政策,而且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系统,规范,所以有着“社会科学的皇冠”之称。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经济学作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目前《西方经济学》早已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广泛的存在着“上课讲,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笔者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益。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概括、升华。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其理论体系也极为严密、精细、完整、环环相扣,就像其推崇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像一架极其优美、精致的机器。”然而,愈是精致的机器,操作起来越是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西方经济学高度抽象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无疑使课堂气氛显得严谨多于活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每学期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依据该进度表安排的课时数实施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半期考试和学期考试来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备课准备,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授课方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使得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从事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时代,就显得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而受教学纪律的约束,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

3、考试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往往通过学期考试来反映,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能力,很难展现学生的学识及能力。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则难以体现。

4、基于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高校教学特征难以落实到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滞后于时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思路

要提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就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理论联系生活。《西方经济学》源于经济生活,可以把经济学理论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的具体的商品来举例,为什么像一些弹性小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医疗、房地产)价格上涨为导致我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只会影响价格,减少需求,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还而已引导同学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女人甘愿忍受痛苦的高跟鞋?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里,而软饮料的包装却是圆瓶?为什么配置相同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色的比白色的贵70英镑?这样可以使学生眼界开阔,而且可以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竟然是联系的如此紧密,大大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去繁存简。就是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牵涉到复杂的高等数学去推导证明的理论,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博弈论是经济学中比较深奥的理论,比如解释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样就通过去繁存简,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经济学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

第2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参与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及其定位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门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色与伦理特色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布坎南将经济学定位在“介于预测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同时,在过去200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随着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马歇尔指出:“经济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真理本身。”凯恩斯认为“它(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它是一种心灵的工具,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①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本质是特有制度下,一定的意识形态与道德伦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与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经济学原理的综合体。

上海政法学院,以注重培养应用类综合基础人才为目的,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依据西方经济学学科本质,指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培养源于经济发展演变的经济学思维;三是培养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剔出意识形态因素抽象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其中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为后两者服务的。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其效果

根据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质的分析与定位,上海政法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与教授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上,但是效果有限。

2.1 课程改革安排现状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改革依据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群体不同的学习诉求,将西方经济学课程具体划为三个门类。

首先,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分上下两学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共120课时,以充足的课时来增强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可能性。其次,作为在经济管理领域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的专业加强课程,我校针对此类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专题课程,共30个课时,旨在巩固加强。最后,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例如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我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共45学时,旨在对非专业人才进行经济学原理普及。

2.2 教授改革现状

教授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传统的灌输法与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采用理论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随堂提问、课后准备课堂presentation的方式,完善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不足,在强化经济学原理的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关心日常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地依托PPT课件教学,涵盖从基本经济学理论文字的演示、经济学原理的数学推导、经济学原理的图形变换以及经济学案例的播放全部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用于课堂讲授与师生互动,有效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2.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课程安排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旧存在很多不足。

成效方面,通过同学生的日常交流,以及团学定期组织的一些活动(大富翁、理性经济人互动讲座等)来看,学生对实时经济问题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展示了一定的将所学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思维也日渐活跃。而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学习,巩固加强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一效果体现在近两年经济类研究生的升学率指标上。不足方面,从课堂提问、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以及期末试卷的解答中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就课堂提问与期末试卷的解答方面看,学生对于经济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回答较好,但是对论述、案例分析等进行理论扩展分析的能力较差,理解深度有限;学生的presentation,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表象的观察较为细致,感性理解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解释,思维的逻辑连贯性较差,并且跑题现象严重。

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改革效果的实现。

3.1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进而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有教学材料独特性、高度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突出的启发性以及高度的互动性特点。”②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错把举例当案例,大量地课堂举例替代了案例。举例属于讲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理解知识点,相对于案例,例子选取随意,学生不需要主动参与,讨论价值较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二是现有教材以及课程教学中,本土案例极少,即使存在本土案例,也普遍存在综合性不强、缺乏代表性、时效性、设计不缜密等问题,大部分案例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象及问题的经典案例,与中国经济实际相脱节,缺乏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直观性,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3.2 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注重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形成自我观点,清晰表述自主意识的课堂环境,授课过程中参与式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学生的presentation环节。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点所在,搜集现实经济问题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经济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效果实现的现阶段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小班授课,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是西方经济学其基础课的特征在师资有限、学生众多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小班教学;二是学生形成一个规范的presentation。一个规范的presentation需要学生至少具备如下的基本能力:首先是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将经济学原理同经济现象相联系并运用数学、图形等进行辅助分析的能力;再次是收集有效资料分析资料,理清所要阐述内容的条理以及逻辑发展关系的能力;最后是简明清晰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对于这些能力的专项训练是缺乏的,学生普遍不具备上述能力,制作presentation的基本能力较差,因此参与式教学效果实现有限。

3.3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新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得以普及,其作用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充分展现了特有的扩展信息量、节省实践、活跃课堂气氛的优点;尤其是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中,明显提高了信息传授的效率,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③西方经济学的特征决定了,其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以一种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存在大量的公式与图形的推导,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主要以PPT课件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而由于师资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静态陈述,并没有将动态的数学推导、图形曲线的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导致纯粹依靠PPT课件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相关内容的结构逻辑、变化过程与规律,虽然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堪忧。

4 细节上深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必须要从细节上完善教学改革内容中的各个方面。

4.1 加强本土化案例的编撰与推广

学校应组织经济学教研室教师以及有经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现象、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概括与总结,对应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学原理与知识点进行筛选,并按照经济现象与问题描述—产生后果描述—解决问题方法描述这一思维逻辑进行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编撰,旨在形成恰当的西方经济学辅助教学资料,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更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更加贴近中国现状,增强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直观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开发学生观察思考经济问题、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小班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专项训练

50人以下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小班授课模式,可以使任课教师轻松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经济学素质与学习状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团队交流,有利于增强教学改革的效果,有条件对学生进行较好的专项训练。笔者认为专项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新闻等渠道,收集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动态与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关心实事经济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逻辑、经济学图形分析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用语言来描述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讲述经济学结论的同时,不能忽视数学推导,要不断运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某些已经讲过或者类似的问题进行数学推导,将经济学思想用数学逻辑进行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应用于解释经济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图形解释时,注重对经济图形基本要素、图形基本含义以及图形的变幻推导重复地展示给学生的同时,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图形以及图形变换的工作,增强学生图形联系经济学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抓住主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济学思维逻辑。教师可以进行专题讲座,采用灌输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讲述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断剔除与论题无关的资料、吸收论据,分析资料的共性与不同,形成“现象—问题—原因—可行的解决方法”这一基本思路,并且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追问式提问的方式来不断巩固这一思维逻辑。最后锻炼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资料,熟悉经济学术语的应用,并在课堂上规范经济学语言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好的经济学语言视听环境。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布置经济类文章读后感及小论文作业,批改中对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术语进行修正,逐步规范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经济学语言表达能力。

4.3 加强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互融合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西方经济学这一逻辑性强、理论推演过程复杂的学科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以PPT代替板书,虽然能够在观感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逻辑推演方面的动态性的缺乏,使得教学的结果不能保证,一定要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下找到一个比例平衡点,充分利用PPT节约课堂时间、视觉效果强烈的特征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论等基础知识点以及案例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巩固基础理论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手段—黑板教学亲自演示理论的分析逻辑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理解经济学知识点的基本思路,提升教学手段改革的质量。

4.4 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监督

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监督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完善系部或者教研室的自我监督机制,例如阶段性地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效果研讨会,分析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的不足,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改革的细节内容,同时要健全向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实施学习听课的制度,进行教师业务素质拓展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教师内在素质;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采用学生评价、教师间互评、督导评价、教学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评价高的教师及时地进行相应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评价低的教师,查找问题所在,必要时进行严格约束,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注释

① 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

第3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Guo Yiq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式 体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 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 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 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 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 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 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6]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第4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本科 互动式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10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管理学门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科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大都反映,该课程枯燥、难懂。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理论性、逻辑性强,抽象、深奥;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单一所造成。因此,要提高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找到适合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经济学理论抽象、枯燥,需要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为核心命题,在长达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内的丰富的理论内容。但是对于本科生而言,这些理论是抽象的、深奥的。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中各种经济变量关系的描述,其论证和分析往往借助于函数与图形、高等数学工具等,因而理论是深奥的;另一方面,经济学模型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而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因而是抽象的。面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多本科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很多困难。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

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而要作到这一点,任课教师就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如果教师不注重情景设计、不注重启发与引导,不联系实际案例,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就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产生厌烦情绪。在教学信息反馈中,有些同学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短期目的是拿学分,长期目的是考研。他们觉得它很抽象,纯粹是理论性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

2.经济学思维的养成需要自主学习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经济模型本身的含义、观点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特点和思维过程。可见,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原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借助它们来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比如,在学习了边际分析,国民收入均衡方法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是静态分析,什么是比较静态分析等。

我们知道,一个人思维模式是在主动的、自觉的、自主的思考、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自主形成的,而不可能在外界压力强迫之下形成。经济学思维同样必须是在学生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熟练才能形成。那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概念、观点,在没有思考、探索的基础上机械地记忆模型分析的过程和步骤,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也不知道原理形成的过程,更不知道用这种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因而难以养成经济学思维。学生反映的一个常见现象是:学的时候还知道,学完就忘了。

通过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本科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僵化、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探索互动的、灵活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知觉和情感,调动他(她)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强化经济学思维的养成,从而有效地提高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高校教师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互动式教学是一个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在教学中也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二、互动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是指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进而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思维范式的教学方法。[1]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转变为师生交互式;二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三是教学方式由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那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采用那些课堂形式开展互动教学呢?

1.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相互研讨,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西方经济学某一专题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达到思考、辨析和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后,就可以我国目前“双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展开讨论。更多的讨论题目涉及:企业的定价策略,垄断的利弊、规模经济、劳动的跨时替代、萧条经济学等等。

讨论课不是简单的自由发言,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教师的角色来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干兴趣的题目,并把已有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在讨论中要注意激发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使课堂形成辩论气氛,并适当给予引导、启发,最后一定要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从学生角色来看,学生要广泛地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在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的基本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准确的阐述,科学的辩论;在课后要发现本小组的讨论中出现的漏洞和错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形成正确的认识。

2.案例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归纳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感性的、具体的经济事件分析中,理解经济学概念、掌握经济学原理,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可以供我们使用,比如“蜜蜂与果园”、“灯塔”、“微软垄断案”等等。但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我们要更多地选择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现象和案例,比如我国农产品价格扶持制度,1992年的通货膨胀现象,2008年的经济萧条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对经济学规律有所感悟,不断熟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2]

3.网络交互式课外活动

QQ网络聊天工具是课堂教学之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的一个不错的工具。教师可在任课班级组织《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小组,并组成QQ群,组织开展课后互动讨论。学生可以随时向授课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回复。《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QQ群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点对点的针对流,解决了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的个性化问题。如果在讨论某一个热点问题时,有更多的成员在线,有更多的同学要发表意见,则就会形成一个互动学习的群体,讨论的气氛就更为浓厚,受益面就更大。比如在讨论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时,就出现了较好的讨论互动氛围,同学们兴趣高,观点多样,你一言,我一语持续一个多小时。网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更为有效、快捷的交互工具。课后,学生可随时通过校园局域网访问多媒体课件,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就此展开讨论。目前,这种方式正在不断普及,有很多教师经常开展在线答疑活动。[3]

网络交互活动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等优势,使《西方经济学》课后辅导和互动的空间和时间极大地得到延伸,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限制。

4.课堂实验

经济学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作为模拟的市场主体展开市场竞争或交易,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经济法则,掌握经济规律。由于其理论结果是自己感悟而自主“生成”的,而不是被教师“灌输”的,因而理解就更为透彻。它有助于改变学生固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经济原理的理解,因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经济因素的可控性是比较低的,因而课堂实验也只能是一种辅的教学方式,课堂实验数量要少而精,否则就会失去其说服力。比如: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决定问题等就可以精心进行市场模拟。

5.形成性评价改革与教学互动

目前,各普通高校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形成性考核以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依据进行考核,而终结性考核主要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为依据。我们认为,改革形成性考核的标准对于促进教学互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出勤、作业和期中考试三个部分,但不能有效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恰好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比如,学习的态度、发现问题的数量、回答问题的质量、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采用多元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大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参与课堂活动程度的评价并记分,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开展。[5]简单的做法是对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要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更为复杂的做法是鼓励开展案例分析,或是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分析,对于态度积极的、分析质量高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并记分。

6.“小先生”活动

学知金字塔表明,在“满堂灌”式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只有5%;而在“学生当老师,教别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保留度高达90%。[6]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了学生当先生的“小先生”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来当“小先生”,指导他们积极开展搜集资料、备课、讲课等教学活动环节。在选取的内容上要相对简单,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宏观经济学中简单国民收入理论模型等等,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对于“小先生”来说,这是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因而积极性很高,这使他们能够积极深刻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并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对于其他同学,他们会产生“我也要当小先生”的想法,由此在班级形成“人人争当小先生”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们会更主动地学习、完善自我,每个人会学习他人的优点,而每个人的优点又都成为他人学习的内容,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从而形成主动交流、互相探讨的交互式教学形态。

三、经验与问题

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我们对枯燥的经济原理和方法产生了兴趣,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这种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死记硬背,有助于我们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三是课上发言记成绩挺好,使我们很有成就感,让我们上课不走神,总是在绞尽脑汁思考问题,这样记起东西也比较牢固,而且比最后突击的学习方法好。

参考文献

[1] 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 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7(24).

[3] 敖玲玲.《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的纵向对比研究.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4] 刘华.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新策略――课堂实验的探索.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07(4).

[5] 陈四辉,杨习虹.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成都大学学报,2007(3).

第5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6日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因其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的全体老师,在共同组织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向全校9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针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全体经济系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统计分析,集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课程难度方面。调查发现,58%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太抽象,特别表现在微观和宏观的部分章节,如“一般均衡理论”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感觉很难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调查中,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选项上,有高达64%的同学认为是内容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42%的学生认为市场结构理论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大概能够验证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该课程最终考试分数的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期末成绩达到90分以上,并且虽然总体的及格率在86%以上,但仍然有14%的同学没有通过第一次考试。此外,还有47%的学生希望将考试形式从闭卷改为开卷,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写论文的形式来代替考试,而有24%的学生希望提高期中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难度的认识。

(二)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虽然有59%的同学做到了课堂认真听讲和39%的同学做到了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但仅有3%的同学做到了课前预习以及8%的同学做到了课余时间看相关的参考书;这说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还不高。此外,49%的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的同学几乎能把书本上的作业全部完成,24%的同学几乎把精品课程网站上的题目都做了,但是也有18%的同学没有做过作业。在课外时间,有40%的学生会通过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36%的学生会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这说明,我校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以及在开阔学生视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学评教”方面。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方式以及老师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利用方面,4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还是相对满意的,33%的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18%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但仍然有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是不满意的,其主要表现在讲解的太浅,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有28%的学生认为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受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仍觉得网站资源还是太少,有待于改进;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的利用方面,有32%的学生会在该平台上与授课老师经常交流,47%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在此交流,但也有21%的学生与老师在此平台上几乎没有过交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41%的学生最看重课堂讲解的内容选择,40%的学生最看重案例分析,而关注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学生相对较少。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57%的学生认为增加案例教学,但也有9%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另外,在对案例的选择方面,有20%的学生认为案例太过陈旧,应该及时更新,有35%的学生认为案例很贴切生动,还有16%的学生觉得应该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身边案例,这反映了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较高关注热情。最后,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37%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业难度太高,29%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一,20%的同学认为对作业批改与评价不够,16%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太多。可见,广大学生对我校老师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等方面,少数比较优秀好学的同学还是感觉不满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点。

(四)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及学习效果上。对于嘉兴学院现在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38%的同学认为其体系严谨逻辑性强,31%的同学认为其内容分析深入,仅有4%的同学认为其案例生动,甚至还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用的案例不够代表性,或过于陈旧。另外,有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日常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有27%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省略一些内容,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调查中,有41%的学生希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讲课,有26%的学生觉得只要是讲师就够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48%的学生了解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6%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但只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学生对我校教材选择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教材中的案例部分,还有待提高。因此,编写一本新的西方经济学案例集,就非常必要了。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实际,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自身的因素。作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一体,形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该课程从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庞杂,流派众多,在每一章中的概念都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其知识的涉及领域相当广,既有微观原理又有宏观解释,既有实证分析,还有规范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且比较抽象,虽然经济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还是显得相对困难的。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性涉及到数学的表、图、公式的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习惯。但是,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来严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受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也较大,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学生一般也只是注重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记忆,不会去全面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没有能够将知识形成体系,也不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学得过死。另外,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高中时期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更加缺乏兴趣。

(三)教师的因素。学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专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没有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释并分析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授,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较少,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错觉。此外,在对课堂气氛的掌控上,一些教师授课生硬,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问题。

(四)教材的因素。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为材。并且,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做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讲解。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太过广泛,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鲜活的案例做支撑。还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相对陈旧,有点不合时宜。另外,教材版本太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都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这使得缺乏亲切感和认知感,并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适合解释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因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师生之间的教学脱节,缺乏互动。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多媒体的进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很多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在台上不停的讲理论、做PPT演示、播放视频,信息量非常大,使得底下的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认为老师PPT中展示的全是知识要点,前一个刚记好,老师好几张PPT已经翻过,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老师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很累,然而,学习效果却非常一般。在课程考核上,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侧重于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察。

三、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嘉兴学院全体经济系的老师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献言献策,结合嘉兴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完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删除和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专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安排,例如,对学时安排是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学时越多,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应该越多。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重点讲解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章节,例如对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可以多讲讲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多讲讲国际经济学的知识等。

(二)引入案例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突出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尤其应该选择能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和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对国外案例的选择,也应该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并做到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案例选择还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这种多样化案例导入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也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

(三)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学校较早开发的学习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补充,该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进行答疑,实现网络化办公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功编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这里,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五)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办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应该只是强调记忆。在过去,往往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就评断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在此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做题训练,就容易考取高分,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知识又会很快忘记。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为此,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结合嘉兴学院的实际,我们在引入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又创新引入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考核,包括通过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短学期的实验、实训的分析报告、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等,进行多方位的测评与分析,最终确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引入多种方式的考核办法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是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能够逐步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本飞.《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第6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双语教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1.2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3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1.4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涵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3.2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贴于

第7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8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启发式;教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24-0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实永远是鲜活的例子,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西方经济学》在教学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按照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微积分》学习之后,《微观经济学》通常被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宏观经济学》通常被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前者是从微观视角,即从消费者、生产者的视角观察经济世界,而后者则是从宏观视角即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视角观察经济世界。无论前者和后者,对于同学们来讲,都是比较抽象的,好像距离现实世界很远,而且整本书都充斥着图形,到处都是图形分析,因此,看起来比那些没有很多图形,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学科来讲,这门课似乎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首先要克服同学们的畏惧情绪,在课堂上,用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因为现实永远是鲜活的例子,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济学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分析中,需求和供给的例子。需求就是在一定时期中,消费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的数量。我们哪个人没有需求呢?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能离得开需求呢?我们吃饭要吃米饭、面条,各种蔬菜、水果、肉类,无不是产生了需求才有了购买的行动;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中,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者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的产品就不能转化为商品,就卖不出去,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

同样,在宏观视角中,经济学也同样在我们身边。比如,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是否发生了变动,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国家大事如GDP、总需求、社会当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央银行为什么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的利率等等,很多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

这样,通过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事例的介绍,同学们就会逐渐消除对这门课的畏惧情绪,并由此产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奠定这门课程学习的思想基础。

二、学会看图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学会看图,几乎每个重要问题的理解都是通过图形进行分析,这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图形,这里我们用图形建立起《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一般地,很多同学会觉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似乎有着一条鸿沟,好像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好像二者是两张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个方法,通过供求曲线图将二者联系起来。可以说《微观经济学》整本教材就是在说明一个图形,即供求决定图(如下图),也就是经济中供给(S)、需求(D)是如何决定的、供求(S&D)又如何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0)与均衡数量(Q0);产品市场是如此,要素市场也是如此;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的分析。

而《宏观经济学》其实也是在说明一个图形,即总供求曲线图(见下图),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的变化,即由微观的个体变为宏观的整体,所以这里的供给是指总供给(AS),需求是指总需求(AD),《宏观经济学》同样要说明的问题是总供给、总需求是如何决定的,总供求(AS&AD)又如何决定了市场一般均衡价格水平(P0)与均衡数量(Q0)。但同时要讲清楚,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的总需求,因此,不再仅仅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且包括了企业的投资需求,政府的政府购买需求,国外的净出口需求;总供给则相对较为简单,虽然是整个经济的总供给,但仍可以看作是由企业来进行这种供给。尽管《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内容更为复杂,但其显然是具有这种图形分析上的相似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同学们就不会觉得《宏观经济学》那么难以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建立起来微观和宏观相互联系的桥梁。

三、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知识不断巩固、深化的过程

克服了畏惧情绪,建立了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就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重视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显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老师必须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幼稚,此时一定不能轻视,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透彻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经济原理从而对经济现实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例如,对于“需求”这个概念的理解,必须强调这个概念中的每一个词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你可以改变这个概念中词汇的表述顺序,但绝不能漏掉一个词。“需求”这个概念的表述是:在一定时期中,消费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的数量。需求的主体是消费者,首先,前提条件是:一定时期、任一价格水平。需求是某一个时期的需求,时间变化了,即使其他都不变,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需求和当前的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相同的;“任一价格水平”是指,需求不是某一个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而是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因此,在图形上,需求不是表现为一个点,而是表现为一条线。如果是某一个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则不能称为“需求”,而是称为“需求量”。其次,“愿意而且能够”是指消费者愿意买这种产品,而且有着经济实力去购买,如果不喜欢,不愿意购买则不能构成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同样,喜欢且愿意但是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也不能构成对这种产品的需求。

同时,强调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理论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清楚,概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上,这一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相同的;理论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

现实中,同学们最担心的就是学无所用,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学习时可能记住了,一下课或者考试结束,就“全部还给老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把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加强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反过来再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活学活用。举例来说,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理论,就是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中听到、看到的所谓“消费”和“三驾马车”。通过理论的不断应用,才能使得理论能够被记得牢,用得恰当。

五、参与式教学

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言,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强调在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通常围绕某种比较容易理解的理论,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通过各种媒体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走上讲台,做一次“老师”,讲给老师和同学们。然后,由同学们对其讲解进行评论,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思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不断地自我总结

我们在第一堂课上会给同学们关于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析框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往这个框架里添砖加瓦,在每一章节开始要说明要学什么,这一章节的内容和前面、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一章节结束后做一个小结,再次强调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学期结束,这项基本工作也就接近尾声,最后一堂课,我会做一个关于这门课小结,让同学们回忆在我们这门课的每一部分,学习了什么,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些内容是如何串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样,从总体上,对这门课的内容和特点加深了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课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七、教学相长

第9篇: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