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政治文化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1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马克思宗教主义列宁观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就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1]。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经对社会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宗教反映着不同的民族、地区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当然也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基督教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目前世界上信徒做多,它以《圣经》为信仰的根源,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基督教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式像它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2]基督教则常常被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则是拯救,这一理念让人们相信上帝必然会降临,使基督徒在困苦时获得拯救。

在罗马政府统治时期,起初罗马政府对基督教徒是进行迫害,但由于这一精神理念让信教徒越来越多,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庞大的社会力量,这不得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对基督教徒改变起初的迫害政策。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临终前受洗等举动,从一方面表现出当时不同阶级的人对基督教的信仰,更重要的则体现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对基督教的推崇以使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当然从反面也衬托出基督教的庞大,政权与教权的统一甚至教权大于政权。由于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扩张,使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处于愚昧和严酷思想的压抑之下,腐败的教会统治着当时的社会,政权依附于教权而存在,剥削着当时的信教徒。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教皇具有最高的权力,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西方政权与基督教的关系: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对西方的政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圣经》影响着西方的各个方面,她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宣扬着神教崇拜,其实质就是仁爱和公平正义,基督教尊重人权的思想传统。很多重要的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开头,许多元首在宣誓任职时都会引用《圣经》中的一些句子或者章节,要具有贡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你们所付出的爱都是在为主服务。从这些方面,基督教在发展中对政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二、基督教对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的艺术正是形成和发展于基督教中,我们一切的思想正是有了基督教的背景才具有意义。”[3]

1、自身的文学价值

《圣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宗教典籍,是全世界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故事带着犹太人心酸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光辉历程,其中的许多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不管是对于他们还是别的名族都是一部财富巨大的著作。犹太人在《圣经》中所创造了神话传说、史诗、赞美诗等内容和文学形式,运用直喻、引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圣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并且对后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意象、典故、故事的选用

《旧约》中许多著名意象、典故的选用,已经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一般文化意象,比如:生命树、亚当的苹果、橄榄枝等。生命树是《圣经》中记载的一棵树,在创世纪中出现在伊甸园中,其果实能使人得到永远不朽的生命。弥尔顿的《失乐园》则是对《圣经》故事选用的一个最好典范,该作品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而创作,并且讲述了上帝及其不败的对手撒旦的故事。人物所反映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人性的优点与缺点。《天路历程》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这些寓言的使用,每一个人物的对话几乎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中世纪末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尽管具有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它却突破了教会的道德束缚,表现了新世纪的思想曙光――人文主义。

3、基督教义在作品中的渗透

基督教所倡导的原罪意识、上帝的观念、灵魂的学说,天堂、地狱、世俗、此生、来世等渗透在西方许多作品中,《罪与罚》中主人公杀了自己的老婆后,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他自己却陷入了无可自拔的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之中,自己的愧疚一种折磨着他,让他痛苦的活着,当他被信仰基督教的索尼亚所感动后,自首、服刑,最终他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文中所体现的原罪、忏悔和救赎则淋漓精致的体现着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与救赎观念。《神曲》被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大部分,这与基督教义中的天堂和地狱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一生追求,他的所有著作,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代表作三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前面都引用了《圣经》中的话来作为题辞。

第2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1 引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由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的,但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学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在儒家文化中“和”文化是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

2 儒家“和”文化的阐述

“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2]”因此,在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这一思想也逐渐升华为了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即“和”文化。这里的“和”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社会关系之和、人与自然关系之和、人与人关系之和以及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四个方面,体现出的是由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

2.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人与社会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每个人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社会全体成员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儒家思想中提出“为政以德”施行德治,这里的“德治”就是以德治国,这也是儒家积极推进的能够充分彰显其道德哲学的政治价值。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还要施以“仁政”来赢取民心,这既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以民为本的体现。其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强调“克己复礼”的口号,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平衡调节好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最终趋向和谐的社会状态。

2.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

儒家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之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都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开展一切行动都要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在具体的自然万物面前,儒家始终恪守这一原则。

2.3 人与人关系之和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的原则是“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兼容的状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个性的存在,谋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便是抹杀人们的个性、特点,强制性的要求同一性。人是群居动物,因此若要好好生存便需处理好群际关系,儒家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它展示了一种处于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都强调了和谐的现实意义,层层扩展,由近及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

人自身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起点,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都寄托在个体和谐人格的培养上,儒家认为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健康、和谐状态,就要实现个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这一结果是需要内省、慎独、改过、力行等一系列环节逐步实现的。“三省吾身”就是通过自我分析来调控自身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慎独,是指独处是仍然严以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改过,儒家认为,知错就改、闻过则喜,才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力行,强调躬身实践。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状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调适身心,才能最终实现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儒家“和”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人们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同时,从对儒家”和“文化的理解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生态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3.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4]。它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进行判断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是在其价值反映和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有与其制度、政策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主张“德治”、其次主张人们“克己复礼”。

从这一思想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主张努力约束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现实的规范、制度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树立典型范例或者开讲座的形式,来潜移默化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对生态观教育的影响

“生态观”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共存状态规律的看法。儒家的“和”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就是指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要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取之有度的合理利用大自然。

可以说儒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态观,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做到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和谐生态观开阔了我们的现实眼界,这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人与人关系之和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在其家庭和社会中应该遵守、恪守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观点。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道德的优先地位,“仁”是人的基本德性,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要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并完善自身,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中“孝悌”、“忠恕”是“仁”的思想的内核,是由家庭延及到各种社会关系道德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交恐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儒家“为仁由己”的道德观的教育,从“仁”出发处理社会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找到客服交往恐惧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甚至社会主义道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3.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导,使其心理和行为能够趋于和谐,身心实现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这其中包括自我认知、调控情绪、适应环境、以及待人接物这四个方面。而儒家的自我身心之和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展现的,也我们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由于现代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心理脆弱或者道德示范等,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觉协调身心关系来保障自身系统的健康,也才能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4 结语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也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以儒家“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积极研究儒家“和”文化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及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并将这些思想切实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34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

第3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可以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有着明显的提高。新时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理想、信仰,在学生中流行享乐、放纵、拜金的不良思潮。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形成大学特有的理念与大学文化精神。校园文化传播可以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内涵,内容更丰富,切实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全面的开展起来,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保证。

(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群体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协助,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当代大学生比较自我,集体主义精神缺失,群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很好的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很好的弘扬了校园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了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时期是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误导,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强,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将大学的主要任务内化为老师的教育、科研需求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将大学的办学导向升华为教师的发展导向、学生的成才导向,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三、新时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策略

(一)丰富文化活动

在新的形势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活动内涵的建设,文化活动要有深度,在活动中要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为目标,使学生更加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有品德、有理想、有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实现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沉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大众文化环境的缺失,网络文化的强势影响,校园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校园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流文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使校园文化真正的在思想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4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一、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网络管理效果

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前,首先要掌握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学校中网络平台的建设,让网络信息技术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另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好地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法律以及一些技术手段来调控网络教育活动,健全网络信息,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有害信息的传播。

二、加大扶持力度,保证网络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

网络文化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渗透作用大等显著特征,一定程度上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习成才渠道,加大与外界交流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互联网拓展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的先进手段,用科学理论积极主动地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

(一)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在网络文化平台上,要注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彻底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办公,将网络专项管理经费落实到实际,这样才能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让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中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

在高职院校中,要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及时开发具有针对性与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推广具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网络信息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的。此外还应当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页面,建立相应的聊天平台,并设置关于德育方面知识的问答题,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专业的学者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吸引性,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

(三)创建立体化的网络系统

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专门开辟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但是在创建网站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建设校一级的网站是不能满足全部在校生的。所以就要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中各个院系以及学生团体来共同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站。由校一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主导,其他相关院校相互结合,共同将学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网站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以依靠网站的学生团体在学校方面的引导下,进行相关的教育工作。这样能有效提高校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立体化的网络系统,增大网站的覆盖面。

(四)建设专业的网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团队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满足网络信息化最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要结合理念与方法,还应当要具备开展网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以及素质。所以就要求高职院校中,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技术与理论过硬的团队。只有拥有这样的团队,才能科学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网上思想教育工作。

三、网络文化弥补了高职院校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第5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据有关调查,截止今年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不可避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撑下,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综合体,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体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自我性、虚拟性,不可控制性

网络在物理空间上打破了自然疆域的限制,成为一种无界系统,即全球性开放系统。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共享的,基本消除了“把关人”角色,因为匿名和上网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其个体很难控制。上网者在网络上以匿名方式随心所欲浏览信息、发表观点,容易给管理者带来困难,造成失控。网络的不可控性,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更高的理性分析和自控能力。

(二)平等性、互动性、工具性,多元竞争性

网络信息降低了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其平等性感染每个上网者,培养出平等自由的个性文化,而网络作为重要交际和传播工具,超出任何一种传统单向交流工具,便于交流和互动,不同国家、民族的各种信息资源共存,形成共荣共斥局面,因而造就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形式共存,人们在网上自由选择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为了获取可靠依据,笔者于近期对西安培华学院300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知识;网络对大学生个体观念和行为的影响;网络运行问题;学生对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评价,等。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以下影响。

(一)有利方面

1.大学生知识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调查显示,52.33%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学习和查资料,18%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看书,9.7%的学生会浏览红色网页。网络将最新的知识、科技动态、信息资料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有利于我们的大学生全面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资料,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57.13%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问题,83%的学生愿意用网络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而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都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育者大可利用网络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真正做到“实话实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信度和实效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干预。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新阵地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具广阔性,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宣传阵地,调查显示,17.5%的学生希望校园网的设计能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开拓自己的视野,校园网可以结合时代精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利用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

(二)不利方面

1.挑战传统主导价值观

69.98%的学生能够“辩证的、思考性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92%的学生“愿意相信国家的观点,反对、反科学的看法”,20.3%的学生“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26.33%的学生认为网络黑客“很高明”,16.66%的学生认为黑客行为“可以原谅”,11%的学生认为“上网很后悔,浪费了时间”,这表明部分学生在长期接触网络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认识上会出现混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主导价值观念淡化,这对高校的主导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2.挑战大学生身心健康

71.33%的学生在网络上玩游戏,21%的学生打开过不健康网站,57.33%的学生每日上网,30.33%的学生每日上网两小时以内,21.66%的学生每日上网三至五小时,5.66%的学生每日上网六小时以上,部分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导致不能正确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形成消极避世心理,不仅造成交际困难,也会产生多方面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3.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47.33%的学生“经常上网购物”,20.33%的学生“受骗上当过”,网络系统以及一些购物网站的程序存在缺陷导致不计其数的网站被远程恶意网站所控制,存在各种网络安全漏洞。目前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基本已在大学生中普及,在手机已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当前,智能手机正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瞄准的目标,给校园的网络文化安全带来挑战。

4.挑战高校规章制度

12.66%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上说过谎”,6.66%的学生对网络上信息“有剽窃”,19.33%的学生“在论坛、博客上发过发泄性帖子”,42%的学生对网络上不健康信息“不理会也不举报”,因为网络监控困难,网络法律观念淡薄和道德失范,对高校规章制度提出了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管理与建设相结合

1.加强法制、技术管理

为了网络安全,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和加强技术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广泛开展文明网站、红色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通信网络管理和引导,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性影响。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基于当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高校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清除可能侵入学校的负面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选择中吸纳正确信息,让校园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家园。

3.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

这不仅可以为校园网提供安全屏障,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抵御黑客攻击能力和不良站点监控屏蔽能力,切实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有效检测、阻断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加强重要数据备份和网络系统恢复能力,提高校园网络系统的健康水平。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水平和素质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具备深厚的马列理论功底、较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探求思政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转变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保持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和大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5.加强网络学科建设

不断加强网络学科建设,探究网络教育科学化、生活化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在网上的传播,从而做好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这样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二)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1.开辟网络空间,扩展教育手段和功能

面对网络信息多元化,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将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构建健康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新载体、新手段、新阵地,有效发挥网络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转变观念,树立网络传播为高校服务的思想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已处中心地位,大量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新技术的研制、推广和应用,必然通过网络来实现,因此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网络技术为教学、科研提供的便利条件,树立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的思想,指导其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调动日常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1.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核心,是抵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渗透的力量之源。因此,应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养成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创新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

高等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从技术和法律角度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力和免疫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型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张俊.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J].高校讲坛,2008(23).

第6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文化冲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S着经贸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语言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英语文化对汉语文化的猛烈冲击。高校中英语课程的开设、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普及、网络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英语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英汉文化的激荡,对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真空”状态的大学生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二、英语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丰富和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相比,更加强调独立和个性,崇尚自由平等,这种特点和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谋而合。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这种契合,会激起大学生的共鸣。独立平等精神是成熟的重要标志,抓住文化传播契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的独立和个性的成熟。个性的充分发展,必然带来创造力的爆发。英语文化在鼓励创造的过程中更加富有冒险和开拓精神,不保守、敢于挑战权威,引导大学生培养起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英语文化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守时、珍视生命等,通过鼓励学生接触英语语言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因素,能打开学生的眼界,开拓其思路,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英语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英汉文化的冲突与激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方面优势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极大地威胁到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具有民族差异性,在英语文化当中,人们普遍认为有用就是真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使这种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又适逢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面对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和矛盾,许多人感到困惑和迷茫,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内心空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泛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英语语言文化的流通有一定关系。英语文化当中的其他不利思想传播,如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英语文化冲击的对策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应对方法,不断创新,主动适应。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面对英语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网络平台、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甄别鉴别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在科学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尊重文化差异,博取中英文化之长,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顺应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同时,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活动,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坏境中,传承汉语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教会大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汉语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借鉴、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人文思想精华,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启发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政治素养,增强其抵御西方腐化思想侵袭的能力。

3.加快英语本土化进程,积极应对英语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当中,英语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大,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英语在不同地域的广泛使用必将使其融入不同文化,带上各民族特有的烙印,造成英语的日益本土化和独立语言变体的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强势来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积极的引导: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和使用英语,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文化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辨别、吸收和借鉴其中有益和进步的方面促进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促进英汉文化的交融,通过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祖国富强经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传播建立强大的经济政治后盾,以实际行动促进英语的本土化,真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英语和英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给汉语文化造成了很大地冲击,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英语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第7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图书馆以集教育性、广泛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特点,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认识图书馆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了解其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

先生曾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做过精辟论述:“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很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内含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国内外专著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学校中,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重点高校,除了专业学科所需的图书资料以外,还收藏有丰富的文学、科学、美学等具有人文教育精神的文献资料。图书馆是大学生积累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大学时期,大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系统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而这一时期也是他们的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图书馆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更完善的发展。

(二)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

图书馆不仅给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源,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适合其成长,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使其能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是指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其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的形成,并且这种影响是非强制的。图书馆的建筑是图书馆环境的重要部分,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的设计、格局和风格,以及图书馆的风气都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形成发挥着独特作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制度文化的制约功能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图书馆的馆纪、馆规建设,主要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图书借阅规则、馆员继续教育等各项管理制度。图书馆制度文化无论是对作为读者的大学生,还是对图书馆员来说,都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合理规范的管理和制度,能被人们所信服并加以遵从,同时能调动人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度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调整,改善不合理的制度,使其更完善,不仅能起到规范和制约作用,还能起到激励作用。

(四)网络文化的开发功能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图书馆开始结合网络信息和数据库的优势,成为图书馆文化的新鲜血液,网络文化的开发功能是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的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发挥其自觉主动性。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发了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并开展了电子阅读模式,从而为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二、影响图书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图书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状况如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图书馆自身建设、本校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其它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加以阐述,客观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图书馆自身建设方面

图书馆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自身建设是否科学,对其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图书馆自身的馆藏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尤其明显。

1、图书馆自身的馆藏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谈理论,需要全面而完善的内容,而书籍是图书馆的基础,因此图书馆的馆藏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发挥馆藏优势,以优秀的作品育人的角度,图书馆在文献的储备、信息的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否有效的利用这一优势,直接影响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的成效。因此,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否合理完善,对图书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

2、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是图书馆进行合理有效管理的前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发挥其育人和制约规范功能。如果图书馆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合理,或者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会极大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3、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要满足读者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须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也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二)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影响着图书馆对其教育作用的发挥程度。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偏低,加之大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其会对周围事物的影响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会对图书馆对其进行的教育产生抵触,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其次,大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图书馆访问率偏低,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低等情况。同时大学生对图书馆文化的认识的不全面,对其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同样影响着图书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其它影响因素

1、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家庭和社会两大环境的综合作用中,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已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形成基本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思想行为习惯,图书馆文化的影响是在其现有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以有的思维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2、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

第8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青年亚文化一词和相关的研究在我国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在高校里,其对大学生思想有着重要的的影响,但并未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对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做出理论上的阐释,使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能够正视青年亚文化问题,并深入研究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问题。同时积极寻求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接点,从而制定出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应对策略,来减轻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也译作 “次文化”)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鼻祖芝加哥学派提出,对于亚文化以及青年亚文化,不同的学者和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青年亚文化的界定,可以这样来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 “是指青年群体由于受个体青春期的影响,产生与主流文化有一定差距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在解决社会结构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过程中,表现在话语方式、行为方式、想象方式等方面的标新立异,形成了偏离甚至排斥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由于这种文化代表的是青年群体的利益,被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处于边缘、次要与支流地位的亚文化。

作为亚文化的一个分支,青年亚文化必然具有亚文化所共有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但是,除了这些共性特征之外,青年亚文化还具有与青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突出特点,如动态性(不稳定性)、多元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从内容上,青年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

亚文化的影响下,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具有弹性,青年亚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青年亚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打上青年亚文化的烙印。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对抗,青年亚文化甚至出现反叛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主流价值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力量下降,青年亚文化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等价值观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比如他们中的部分青年为达到快速成名的目的,通过在网上上传自拍照,甚至来换取网友的关注,可以说是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故青年亚文化中物质化,享乐化等消极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他人等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十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和学习传统文化,是对当前形势科学的判断,具有高瞻远瞩的远大战略意义。

(二)从形式上,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像封杀“超女”那样将其直接消除。当代社会网络发达讯息传播迅速,全球发生的一件事,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后世界各地全都知道了。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成长和形成。青年亚文化正是通过网络,通过社会繁多的媒介不断的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青年亚文化的客观存在,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他更加相信自己看的到听到的,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传统的说教及大道理的阐述已经与时代不相适应。这些道理的说教传授在网络多元影响面前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所以,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办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探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三)从工作目标上,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

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是青年文化的一种,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社会负面,肮脏破烂,非要把它消除不可。它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青年亚文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加速了青年社会化的进程,实现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增强了大学生的群体归属和认同感,拓展了大学生创新的平台和空间。它的消极作用体现在:社会角色重合错位,价值取向引导紊乱,催动大学生信仰失落,影响大学生性格完善。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辨识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并正确引导其充分发挥积极意义,采取积极措施,消解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消极作用。

四、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一)抓好“两课”教育,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青年亚文化下,“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使命更加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进行三观教育的主课堂。高校必须抓好“两课”教育,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尊重当代大学生特点,避免枯燥的内容讲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二)抓好高校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机制

高校承担着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必须要抓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要培养和配备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知识和业务水平过硬的专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要引导教师一改常态的理论灌输和思想灌输的教育方法,积极提倡生活化教育,要避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然而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并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同时它还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机制。保证大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受到正面的引导,免受青年亚文化消极作用的影响。

(三)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展相吻合,不断改进其内容和形式。青年亚文化本身就是在与时俱进,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摒除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开办学生论坛,发放调查问卷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调查大学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指导。学校从而更好地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

大学生思想受青年亚文化影响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网络等社会媒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在学校教育工作方面下工夫,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追踪溯源,从源头上下功夫,那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或者其他手段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媒介的本质,不断增强辨识媒介信息和正确使用媒介的技能,特别是要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不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帮助青年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媒介,批判性看待青年亚文化,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并抵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中不健康文化,将会使青年亚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青年亚文化,应该引起国内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青年亚文化的实质,改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和创新工作方法,来消解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只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端正立场,做好正确引导,即使青年亚文化客观存在,也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抵制其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孟琳琦.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黄志梅.浅论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应对策略(A).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3] 张晓刚.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7).

[4] 李海峰,赖雄麟.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2009,(1).

[5] 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6] 周围.青午亚文化对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5).

第9篇: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 文化素质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