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气象灾害 应急管理 气象
十几年来我们观测的结果已经表明,由气候的变化所引起的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又明显的上升趋势,它直接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顺利发展。虽然我国已建立了气象灾害以及管理体系,但还不是很完善,各地区在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就经常能感觉到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不强,使得救灾工作无处着手。所以本文通过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治,阐述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并对如何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评价体系有所帮助。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
1、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我国的气象灾害的特点表现为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据统计自1990~2004年间,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为1800亿元,这其中在1998年还高达2998亿元,约占了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同时我国每年的受灾人口有4 亿人次以上,其中伤亡约3000~4000人。农作物的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万hm2以上,使我国损失粮食约200亿kg,倒塌房屋200多万间。由此可见我国的气象灾害不仅对我国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威胁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1)健全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依法发展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将气象防御体系纳入到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加强我国气象灾害的科研开发与信息共享,提高我国气象灾害的预警水平。
(4)增强合作与交流, 主动、积极的防御突发气象灾害。
(5)加大群众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十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要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从我国在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都偏重于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而忽视了对人民生命安全的保护;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也逐渐的向“以人为主”的方向转变。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中这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依靠科学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会使我们付惨重的代价。所以,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必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让评估体现的标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对突发的气象灾害做出正确的防御。
3、预防为主,预防与抗救结合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气象灾害的预防准备工作是否做好,对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活动的效率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在2007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四条就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4、重视预警的原则
在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若是提前几秒钟预警,也会极大的减少人员损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高度的重视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尽可能快的把各类预警信息在即将受灾地区,从而使当地政府和群众尽可能做好相关的应急措施。
5、行政应急性原则
在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时,由于事件紧急,政府必然要使用非常规的方法,迅速的做出应对措施,即使违反相关的法律也一定要采取。虽然短期内这些应急措施会损害公民个人的权利,但是从长远来讲,这些措施却最终维护了大多数公民的权利。在突发气象灾害解决后,会立即回复公民受限的权利,而被征用公民个人财产也会给予合理的补偿。
6、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突发事件会涉及到我国民政、水文、农业、气象、交通、消防等各个不同的部门。所以必须要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抢险救灾原则。否则若是多方领导,政出多门就会造成政策混乱,从而延误气象灾害的处置时间。
7、重视气候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原则
目前我国对于气候评的价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还不是很重视,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形成这个概念,所以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建设公共设施、居民点等项目时,都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当地气候、气象条件,尽可能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8、快速反应的原则
突发气象灾害发生快,扩散快,影响大,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快速反应”原则。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
9、适度反应的原则
目前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认为应急工作中怎么反应都不为过。这就就形成了过度反应,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有甚者还会造成新的混乱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所指的适度反应原则就是要针对不同程度的突发气象灾害,采取不同级别的防御措施。这有助于节省我国宝贵的气象灾害防御资源。
10、依靠法制的原则
这点同前面所说的行政应急性并不矛盾,这两者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防灾救灾工作。而法制依旧要高于行政应急性。行政应急性只是在应急救灾过程中,由于找不到明确的相关法律,或是法律规定程序会影响救灾工作的及时展开时,采用的权益之计;而在有法可依且不会影响救灾工作时,就必须要依法进行。
三、如何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按照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发挥各个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其次,大力加强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技术,充分的发挥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增强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相关部门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信息渠道,不断的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最后,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分工。
结论:
灾害管理是我国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复杂,使得我们在防御气象灾害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对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多角度、多手段的评价和研究,能够增强我国对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军.浅析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0期.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63-03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the perfect fit, the technology will be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IO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main types, infl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introduced. Analysis of IOT technology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d use value, and puts forward the IOT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key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近年来,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效防灾减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大量传感器及感知技术的应用获取监测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纳米技术[2]。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得到不断的提升,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1.1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受有线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其核心技术是传感器节点的定位技术,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有以下四种:1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2基于到达角度;3基于到达时间;4基于到达时间差。
1.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 (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稳定性强、识别速度快、识别效率高等特点。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常由标签、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并通过读取器读取标签信息,最终通过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1.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的特点在于使得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和连接,该技术可以扩展物联网的使用范围,增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应用的必要性
2.1 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影响及特点
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000-4000亿人民币,占GDP的1-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灾害性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繁态势。各类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暴雨、暴雪、雷暴、冰雹、干旱、洪涝等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由于暴雨、暴雪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前预报和预警,并在灾害发生时为指导救灾和转移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及时地信息[3]。
2.2 物联网技术特点及优势
随着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原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物联网的技术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弊端。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和远程监控能力,并且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大幅度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4] 。这些优势给有关部门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为防灾减灾节省的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5]。
2.3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前景
2.3.1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
目前有一种叫ZigBee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和优势对于建立智能气象观测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点如下:
1)低功耗: ZigBee设备非常省电,仅靠两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6个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时间,而目前使用的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功耗都要远高于ZigBee设备。如此低的功耗对于气象灾害监测点往往建在极端恶劣且没有供电设施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2)时延短: ZigBee设备的通信时延是30ms,休眠激活的时延是15ms。如此短的时延即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又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这非常符合智能气象观测网的技术要求。 为大幅提高智能气象观测网的通信质量提供了基础。
3)网络容量大: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ZigBee网络, 而一个Zigbee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5个设备。如此大的网络容量可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点的密度,为灾害监测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4)低成本: ZigBee模块的初始成本在50元人民币左右,估计随着ZigBee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成本还有很大的降幅空间。
5)安全可靠: ZigBee技术采用了双向确认的数据传输模式, 每个发送的数据包都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如果传输过程中接受方没有确认,发送方将启动重新发送,直至发送成功。同时支持鉴权和认证, 采用了AES-128的加密算法。
综合以上技术优势和特点,构建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将成为目前的最佳选择[6]。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没有供电设施的无人区或者电力设施落后的乡村和山区,并且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的报文比较小,易于传输。因此,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完全符合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的要求。
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点由一个主控制器和若干个传感功能节点,主控制器和传感功能节点的距离在10米至100米之间。传感功能节点(RFD)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拓扑图如图1。
每次观测采集数据时,由主控制器呼叫传感设备建立连接,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汇集数据,通过科学的算法得到精确的数据,再由主控制器通过现有通讯手段将数据传送至信息中心或者应急指挥中心。
2.3.2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害应急救助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气象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通过科学引导、统筹规划,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体化的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和统一指挥协调机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7]。
3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架构
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主要由智能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系统、预警信息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图2)
3.1 智能观测系统
智能观测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构建气象智能观测网,解决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异常和缺测,提高实时观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用性,进而大幅提高采集数据的质量,实现观测精细化。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远程控制和设备自检,提高自动站设备的稳定性,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2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利用GMS、CDMA和气象卫星等网络,建立观测网站点与网络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畅通。前端气象灾害监测可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技术组网并将传感信息互联上传,物联网网关设备将采集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3G、WLAN、北斗等通讯接口回传至网络中心。
3.3 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对前端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特定的数据计算方法对实现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特定格式的灾情报文。最终发送给预警信息平台。
3.4 预警信息系统
根据实时数据自动预判灾害预警,及时会商,并利用现有自动化的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信息联动,确保政府和人民群众及时获得灾害预警信息。
4 结论
随着RFID技术、ZigBee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准确性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气象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物联网随时随地获知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提高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大大提高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减少或降低由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董爱军,何施,易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框架体系初探[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4):61-65.
[2]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物, 2009,23(12):1-7.
[3] 梁慎青,李永生,李泽杰.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5):3646-3648.
[4] 王建宙.“物联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J]. IT时代周刊,2009(10):20.
[5] 张霭琛.现代气象观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一、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继续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综合监测体系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增设城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开展能见度自动监测和土壤水份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快以车载式流动地面观测站为主的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实现对重要水库、重点江河流域、气象灾害防御脆弱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气象灾害监测。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逐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报。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依托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影视、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加快农村乡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二、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组织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加大对人工增雨作业系统的投入,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努力缓解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用水的紧张状况。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大防雷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测,开展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商业中心、各类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村两级要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等队伍的作用,扎实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特别是对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等进行隐患排查,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人员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认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认真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大对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的内容,切实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四、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防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衣食住行更加关心,所以,人们对气象服务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运作很可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能够使得人们将气象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进行公共气象服务,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5项措施,对气象工作给出了相关建议,对我国的气象服务的发展给出了积极的帮助。
1 对公共气象服务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要能够进行充分地理解,公共气象服务能够引领气象事业的发展,也是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有了公共气象的预报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气象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要加快各级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对各类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救助能力要进行积极培养,能够将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将整体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进行提高。
2 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做好
2.1 进行气象灾害防御计划的制定
气象的形成具有地域性,在进行气象灾害防御计划制定的过程当中,要对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进行结合。对当地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要进行深入调查,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要切实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对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进行详细地建立,还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对气象灾害防御计划进行制定,并且将计划进行具体安排,逐步实施。相关部门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计划的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因素。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改进,要做的就是增加其覆盖率,尽量降低气象灾害或是气候的变化引起的对一些工程项目的不利影响,要在最大程度上将气象灾害造成的伤害降低。
2.2 进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体系的建立
进行气象的预测,就要进行气象监测站的建立,要结合一个省对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求程度,将气象预测做到群众满意的程度。要能够将重大气象灾害预报工作做得更加准确,并且要具有时效性。尤其是要能够培养随时预警的能力,将预报做的尽量精细化,对气象灾害要进行认真地分析,对一些有特点的气象灾害要进行重点预防,对气象监测系统要加快建设的速度,使得城市居民能够尽早得到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帮助。对不同的气象问题要进行不同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要保障能够将气象问题解决。
3 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
3.1 引入科学手段,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制作
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气象部门要进行更好地管理,将预警信号的制作、流程进行规范,将灾害预警标准明确出来,实行分级预警责任,将制作时效有效地提高,将预警的发挥作用的时间、等级、区域、防御提示等都要明确标注出来,能够做到指导明确、用语规范、操作性强,能够起到适当的气象灾害预警的警示与防御的作用。
3.2 建设预警信息平台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仅要制作,还要进行,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能够郑重对待,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当中,能够将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做好,能够解决天气预报和紧急警报插播的情况。还要开发利用农业网站,利用手机短信的高传播效率和宽广的覆盖面,对农村信息员、乡镇气象助理、安全信息员、大学生村官、供销信息员的组织,进行信息传播平台的完善管理,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建立人民群众进行气象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3.3 进行部门间的合作,能够将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传递
气象部门要能够和当地的媒体、电视台、电台进行沟通合作,将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递,特别是在出现紧急气象预警信息时,要能够将紧急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不能因为信息的传播问题而造成了损失,新闻、电视媒体要将气象信息进行播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工作。
4 将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进行落实
4.1 要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主动提高上来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和进行气象服务工作的核心目标,要将重要天气过程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工作做得更加到位,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上来,这样才能够做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提高,使得气象服务的相关工作得到更多人的信赖
4.2 要能够将各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重视起来
进行气象探测对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能够代表气象探测所得到的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这样还会影响到天气预报进行气象服务和探测服务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会影响到我国的气象服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5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稳步进行,人们对气象服务的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就要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同时,还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将气象灾害的预防做到及时、准确,使得人们不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蒙受一些损失。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看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大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市居民的信息覆盖率还不达标,对城市当中的各种资源,像是媒体、电视台、电台的利用海拔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气象预报工作,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做得自然也不够到位。本文对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的气象事业的建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瑛.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探讨[J].北京农业,2012(6).
关键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6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 disaster)即为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暴雨、台风、干旱、冰雹、冰雪等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1]。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典型的例子,2010年8月我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受强降水袭击,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4.7万人受灾,死亡1 492人,失踪273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其强度和频率为过去50年的最高[2]。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需要人们积极行动[3]。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和目标。以诸暨市为例,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观测站网,其空间分布密度要求达到5.5 km以内,农村气象监测站95%以上要实现自动化,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要提前至30 min以上发出,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要在95%以上,向农村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要达到8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农村边远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力争将气象信息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地带。
1 气象防灾减灾概述
1.1 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设立气象机构以来,气象防灾减灾就一直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4-5]。国务院近几年陆续下发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指出,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能力建设,尤其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认为,气象防灾减灾已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需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重视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因此,充分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针对性、敏感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国外防灾减灾简况[6]
美国防灾减灾具有统一高效的救援指挥协调机构。譬如,美国每年有950余万个家庭和4 0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灾威胁,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洪灾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性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灾害看得同等重要,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首相任中央防灾会议主席;英国政府很早就建立起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应对机构。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由所在地方政府迅速负责处置,以便最快捷地救援受困人员以减少损失。
1.3 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当前,气象部门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7-8],气象部门向农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针对暴雨、台风、冰雪、高温、干旱、雷电、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做好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台风灾和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工作[9],使农村公众做到早防范以及采取抵御异常气候变化的对策;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农村乡镇(街道)设立气象工作站并建立气象协理员制度,村(社区)建立气象信息员制度;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准备实战演练,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有效提升农村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诸暨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诸暨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 2013年被福布斯排列为全国10强县级市的第2位。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19°53′~120°32′,北纬29°21′~29°59′之间,区域面积23.11 万hm2,下辖3个街道、24个镇乡,常住人口在150万左右。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贯穿诸暨境内,防灾减灾、防汛抗洪任务较为繁重。从表1可以看出,暴雨、台风是影响诸暨最主要的2种气象灾害。为此,就诸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思路及策略从5个方面展开探析。
2.1 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布设应“全覆盖”
诸暨市自2013年开始开展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建设,此项工程是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机构队伍覆盖、预警信息覆盖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3覆盖+1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程。其中“3覆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全覆盖,包括加快推进农村自动气象监测站、气象卫星接收、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的立体监测网。截止到2013年底,诸暨市已建有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站33个、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灰霾监测站1个、雷电定位监测站1个,但离多手段、高密度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网要求尚有距离,仍需加以完善[10]。为此,诸暨市亟需加强在杭金衢、诸永、绍诸等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主要输电线路沿线,浦阳江流域重点水利工程,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五泄―浣江―西施故里”4A级旅游景区等部位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达到对暴雨、台风、干旱等影响全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同时,建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系统,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分析。
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精准快”
据调查,诸暨市的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而是更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对天气预报警报的“精准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信心进行预防。从现阶段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应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短时、超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针对全市27个乡镇(街道)的分片气象预报警报。还要积极发展延伸期预报业务,开展月、季尺度的中长期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建立专业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11]。
2.3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应“全方位”
诸暨市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正在打造气象信息进“56个社区、790个村庄、278所各类学校、86个企事业单位、8家医院、5个车站、9个专业市场”的全覆盖工程。在手段上,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还应扩大在农村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iTV气象直播频道,乡村安装大喇叭等。目前,诸暨市已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38块, iTV气象直播频道用户40个,乡村大喇叭790只。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好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做到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从“全方位”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角度看,诸暨市尚需从多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
2.3.1 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设施工程建设 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标准化的多要素综合气象监测点,重点是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以及装备保障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
2.3.2 完善覆盖全市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推进农村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好气象频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主平台,升级气象灾害短信应急预警平台向偏远乡村发送的性能。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各个乡村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2.3.3 建成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诸暨市是浙江省较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县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及7、8月间,诸暨市人影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重点是抓紧建设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2.3.4 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和防灾减灾示范创建,做到100%乡镇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100%乡镇完成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30%村(社区)完成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
2.3.5 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重点是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做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手册进村入户,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纳入农村干部及农业技能培训体系。
2.4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应“政府化”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意见》(〔2011〕33号),其别强调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2012年,诸暨市政府明确了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安监等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并要求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部门联动就是各个部门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按照本部门的特点进行防御,譬如暴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诸暨市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起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机制。除国土部门外,诸暨市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机制,与水利部门建立防洪抢险应急保障机制,与林业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等级防范机制,与民政部门建立“应急避险场所”救援保障机制,与安监部门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监督机制等。由此可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必须高度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充分突出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2.5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应“持续化”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要更加注重坚持政府主导和管理机制的创新[12-13],同时,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和形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2012年起,诸暨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的资助。在具体实践中,诸暨市政府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4]、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的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大力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
3 结 论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大面向广大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无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 何林.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J].科技园地,2006(2):35-35.
[2] 国效宁.广东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81-185.
[3] 陈振林.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J].阅江学刊,2013(6):21-25.
[4] 王云,梁阿锋,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2):70-72.
[5] 张洪涛.山西省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规划[J].山西农业科学,2009(9):62-66.
[6] 郑言.国外防灾减灾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J].现代职业安全,2009(8):65-67.
[7]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8] 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9] 葛慧君.抓好4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浙江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J].浙江气象,2012,33(2):1-2.
[10] 张新龙,张彦辉,魏学,等.浅谈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92-93.
[11]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4):62-67.
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开展针对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基于GIS技术将各类灾情数据进行直观表达,通过各类专题图对灾情信息进行直观分析,为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应急救灾行到提供了直观数据支持。
【关键词】水产养殖 GIS 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比较典型的就有低温寒灾、台风、赤潮、暴雨等。广东作为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水产养殖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台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且灾害发生范围广,危害面积大,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广东水产养殖业应对气象灾害方面的现状,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建立基于GIS的灾情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进行空间维度的直观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主要的数据源支持。
1 系统主要功能
广东水产养殖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又是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频繁的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本系统在多年气象灾害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二次加工,建立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将灾情数据进行多为直观展现,为灾前准备、灾时应急、灾后评估提供详细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
结合目前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的特点,本系统研究重点内容是以台风、暴雨、低温寒潮等灾害为主要对象,建立这些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模型,以GIS空间地图为基础,分析这类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特点;建立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等指标的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对过往重大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示,结合基层防灾减灾实际情况,设计应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应急系统。系统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1.1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
根据已有资料和渔业部门、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史数据,研究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情况,建立水产养殖业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格局专题图。
1.2 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历史气象灾害统计数据,采用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法分析技术建立主要气象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是对养殖水体、养殖品种、养殖设施的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主要气象灾害灾情评估模型。
1.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借助GIS可视化技术开展气象灾害在沿海不同地区的危险性分析,以及各个区域遭受灾害的暴露性、脆弱性分析,开展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软件,实现对灾害的风险指数评估以及风险等级评估。
1.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开展水产养殖业气象灾害风险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分析广东沿海水产养殖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集合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建立适用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 技术方法
系统研究的基本流程分为:灾情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入库与管理;灾情指标体系建设;灾情风险分析评估;应急管理研究等几部分。
系统在技术实现方面采用PHP+MySQL+Baidu地图开发,基于B/S模式和多层框架结构,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建立安全、可靠、易于维护的信息系统。
3 灾情专题图实现
专题图能够将多种属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多尺度表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在空间数据分析领域广泛。本系统可将各类灾情数据按照不同的参数要求自动生成各类专题图,如图2所示,通过设定灾害类型、专题图类型、灾害区域以及灾害起止日期,可生成相应的专题图。
系统支持的专题图类型有点密度、柱状、饼图等6种。通过页面脚本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可以实现相关专题图操作,以下给出部分示例代码:
// 百度地图API功能
var map = null;
function SquareOverlay(center, length , width , x , y , color){
this._center = center;
this._length = length;
this._width = width;
this._color = color;
this._x = x;
this._y = y;
}
//百度地图API异步功能
function loadMapJs()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http:///api?v=2.0&ak=UPjLWesAvHLvpjeTGkXMbUk7&callback=init";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varlabel_map = new Map(); //地址 - 覆盖物(标签)列表映射
//加载地图
map = new BMap.Map("allmap"); // 创建Map实例
// map.centerAndZoom("城市", 9);
map.enableScrollWheelZoom(); //启用滚轮放大缩小
//限制缩放等级
map.setMinZoom(8);
map.setMaxZoom(13);
var city = "**市";
map.centerAndZoom(city, 9);
4 结束语
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水产养殖以及气象灾害方面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普遍偏重于信息监测、信息采集与、气象预报预警等方面,缺少有关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开展了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研究,通过灾情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指标库建设、以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将各类属性数据以空间直观方式进行多维展现,提高了数据可视化能力,对加强灾害风险评估,提高应急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春,刘会平,潘安定等.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3(02):182-186.
[2]马晓群,王效瑞.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01):105-108.
[3]王炜,权循刚,魏华.从气象灾害防御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法转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01):7-13
[4]卢廷军.基于SuperMapIS 下的WebGIS的开发[J].测绘通报,2005(07):58-59.
[5]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作者简介
吴卫祖(1959-),男,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智能信息处理。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县气象局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和气象雷达、卫星信息利用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加大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密度,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积极建立水务、国土、环保、交通等行业气象资料共享机制,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县气象局要组织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乡村、河流、山区、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雪)、大风、干旱等灾害中短期预报,着力做好突发性局地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拓展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增加气象灾害信息内容和播报频次,及时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设施建设,在全县分两批布设气象预警设施,首批在十个乡镇和部分山区村、中小学校及景区安装气象灾害电子显示屏等预警接收设施。加强对公路、铁路、厂矿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乡镇(街道)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校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乡村、山区、学校等预警信息渠道。
(四)加快移动气象站建设。新建移动气象站,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县委、县政府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科学手段。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抓紧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要根据我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普查结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切合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职责分工,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防范体系建设。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宾馆及其他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防洪设施、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重点抓好建筑、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交通、金融、广播电视、文物、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等重点行业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以及定期检测工作,要将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
(四)认真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县气象局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各有关单位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大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县气象局要在干旱缺水季节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完善人工增雨作业布局,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做好人工增雨工作。
(三)加快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快暴雨(雪)、雷电、防汛抗旱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乡镇气象协理员队伍,开展教育培训及实际演练工作,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县气象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将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作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指导培训。
(四)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预警灾害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南部山区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五、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提高气象灾害科技保障能力。县气象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县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县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灾害防御和预警监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善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方面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一、 梳理高频考查内容,确立备考重点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
进行,不可简单套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就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气象灾害 ; 农业生产 ; 影响分析 ; 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河南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洪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2.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②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③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2.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2.4 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2.5 大风。大风标准:风速≥1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2.6 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2.7 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2.8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3、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3.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3.2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3 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