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块链技术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行业;数字货币;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高级别定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区块链正在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势必对经济模式、金融组织和社会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最初,人们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尽管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争议,但是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区块链却可以继续深加挖掘,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比特币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1]。区块链技术主要由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存储三大技术构成。所谓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点,区块链节点由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识结果需要各个节点达成一致。密码学原理是指区块链技术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数字加密技术。信息加密发送时需要使用公钥,而解码信息则使用私钥。与传统的储存方式不同,区块链分布式储存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布局,而且每个节点的存储都是独立的。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共同维护的数据库,而这三大技术使得存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技术增信,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和重视。
2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各行业融合,形成区块链产业化,而金融行业以其先天优势与区块链技术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理财,还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抑或是中央银行对资本的管控,都需要可信的数据为其决策做支撑。因此,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影响深刻。
2.1供应链金融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经济贡献度高,被称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阻碍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大量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急需资金输血。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不改变现有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区块链平台覆盖整个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小微企业的全部交易信息都上链记录和储存,并支持防伪溯源。至此,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的可信度得以保障。金融机构根据区块链内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借贷业务效率。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便能够更便利地融资,形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双赢局面。交叉验证是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可信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仓单质押融资是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加工后的制成品在交易物流中要经过多个仓库,仓单便是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到仓储货物后开具的凭证,存货人可凭此提取货物或者作为资产质押融资。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之前,仓单质押融资这种极具潜力的融资手段很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仓单容易造假,给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仓单造假通常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机构核查仓单真实性的成本太高,往往会拒绝仓单质押融资,使得小微企业又失去一个可以用作融资的工具。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依靠的就是其交叉验证的共识机制。电子仓单必须多个机构交叉验证才能成功“入链”,成为数字仓单。当存货持有者发起创建数字仓单请求后,区块链各节点会在各自的数据库内查找相关证据,仓库出具库存照片,物流机构出具运输物流记录,质检机构出具货物质检信息等。各个节点的查证过程也就是交叉验证的过程,全部在区块链内完成,可以迅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依靠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一旦核验完成即达成多方共识,有效避免仓单造假。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方法[3]。
2.2数字资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2.2.1数字票据作为金融行业的传统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一方面,大多数电子票据仍然需要与纸质凭证匹配生效,验证和交易流程复杂烦琐;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票据造假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一票多报或虚报的欺诈现象,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和防伪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票据市场面临的困难。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向数据票据转变,成为新型数字资产,票据交易通过区块链平成。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时间戳和智能合约能够清晰地反映票据的签发、背书、流通等全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存储、价值提取和转移,提升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4]。2.2.2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之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衍生出新型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整个过程参与主体多,流程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披露,目前国内市场运作效率不高。此外,资产证券化依赖于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但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风险较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基础资产的准确信息可以实时上传和分享,数字化信息披露能够提高证券化资产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投资人风险,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方便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控,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2.3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是人们在探索比特币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便是创造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的争议,多数情况是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被大众熟知,但是借由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却可以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数字人民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币、硬币等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区块链。首先,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纸币、硬币自由兑换,不会对现有的稳定货币体系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区块链节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的,便于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性与安全性的兼顾。此外,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踪和私钥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范货币伪造、虚假交易和其他不法行为。最后,数字人民币使得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评估和分析,从而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今,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使大众不需要携带纸币便能够便捷地购物消费,但是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直接发行的,安全性更高,摆脱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所需的银行账户绑定限制。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数字人民币则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支持离线支付,简单便捷,对广大老年群体更加友好。2020年末,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丰。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效保障人民币的体系和币值稳定,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必然会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明显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并正式推出后,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4数字征信
自从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征信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普及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经济稳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综合信用的评定需要各个部门多方参与配合,例如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错误记录。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征信系统目前的问题。各利益分散的部门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根据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共识机制原理,一项数据的成功上链需要多个相关节点的验证即可自动完成。而且,区块链内的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有效避免联合造假的情况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各银行在区块链内共享客户信用信息,当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直接查询区块链平台内的数据,而不用向央行申请征信报告的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5-6]。
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投入
首先,在政策上要继续给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加快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补贴。要密切跟进研究动态和阶段性成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尤其要注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尽快将技术上的成就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区块链产业化。其次,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交流,关注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前列,在保证这一地位的基础上应与国际学者展开合作,参与国际区块链应用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2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的法律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欢迎,但其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相关完整的法律还没出台,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和适度的监管。尽管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出现洗钱、非法融资等网络犯罪行为时,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并打击,这就要求现行法律体系与区块链金融不断磨合,逐步弥合两者目前存在的鸿沟,必要时应出整的针对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通过牌照或许可证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业务,对运营者实行实名登记的备案制或审核制。总之,区块链监管需要审慎灵活的监管理念,既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容错空间,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需要把握好监管的尺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既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3加大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
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建设进程。货币是金融和经济的载体,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尽快将数字货币法定化。目前,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第三轮试点,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成果颇丰,具有无限的前景。因此,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逐步的试验和完善后,应趁热打铁进行推广。二是引导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性投入。企业也应将目光放长远,看清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性作用,完善区块链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对区块链数字金融的宣传科普。不了解会导致不信任,因此要提高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就应该普及区块链基本知识,在网络和社区宣传区块链金融的优点和好处,为将来区块链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等领域的试点工作做铺垫。
4结语
在全球进入区块链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翻开了新篇章。区块链技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必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金融行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区块链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征信4个方面的应用模式。针对目前区块链金融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金融行业将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重构自身,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波普尔.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0.
[2]汤道生.产业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73.
[3]张恺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29-30.
[4]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45-50.
[5]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7(2):57-63.
关键词:金融科技;保险行业;互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07-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继互联网金融之后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风口,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改造升级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金融科技的崛起是技术手段变革引发的金融创新,能够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减小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金融实现资金融通的本质作用。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产业之一,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正在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
一、互联网技术给保险行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保险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保险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互联网技术正从渠道、产品、技术和理念四个方面改变着保险行业。
(一)“互联网渠道+保险”。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能够越过公司和人,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向不同地域的客户提品和服务,大幅减少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
(二)“互联网产品+保险”。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上网”时代进入“在线”时代,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传统消费和支付习惯,网络消费、网络支付等行为中蕴含的风险能够派生出新的保险需求,为保险行业开辟出新市场和较大的产品创新空间。
(三)“互联网技术+保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服务“无缝式”嵌入互联网消费的购买、支付、物流等各环节,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高频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保险公司市场反应速度和能力,能够及时掌握保险行业发展新动向、挖掘潜在客户群体并随时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互联网技术使保险公司核心运营流程和客户服务实现网络化和自助化,提高了保险公司业务效率、管理水平与客户满意度。
(四)“互联网理念+保险”。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凸显“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原先以保险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将逐渐转化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互联网使得客户不再被动接受保险公司推送的信息,客户需求成为新险种出现的源动力,其行为数据将成为保险产品设计和服务改善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全面升级改造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险行业天然具有大数据基因,其本质上就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预测来管理风险的行业。当前,大数据战略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大数据技术将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管理流程对保险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一)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构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数据就是核心资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整合、挖掘等技术获得价值信息。
(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运用,保险公司获取和深入挖掘数据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客户行为数据将逐步实现可获取、可分析、可预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直击客户“痛点”、实现精准营销将成为保险公司重塑营销体系的主攻方向。
(三)大数据技术将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拓宽保险市场,使保险公司能不断提升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将以前无法或难以有效管理的风险纳入保险公司能力范围。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时获得消费投保标的数据信息,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技术,能够根据客户不同风险程度,提供个性化风险解决方案。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业务风险的管理,提升反欺诈技术。
(五)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关键环节和流程,优化保险行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客服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客户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云计算技术是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主机架构模式,实现了系统分层和分布式架构,即通过网络便捷、低成本、随时、按量付费访问定制化、共享化的资源池。云计算技术为保险行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经营效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云计算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业务创新。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为企业量身打造“保险云”,在云端开发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客户通过云端可以“一站式”完成投保、理赔等保险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非高峰时期,可以将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租借给其他保险公司使用,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云计算技术将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新机遇。保险公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保养和维护、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专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益比相对较低。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保险公司可以租用通讯供应商、大型保险公司的设备,将节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以将资金更多用于渠道建设、产品研发、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方面。
(三)云计算技术将为保险公司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提供支持。在信息时代下,保险行业数据规模急剧扩大,保险公司时刻需要处理内外部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可以为保险公司深入采集、存储、分析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大数据分析能力。
(四)云计算技术为打造“行业云”创造了可能,有利于促进整个保险行业加强信息共享。随着云计算技术出现和成熟,在省级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搭建全国保险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了可能。未来,基于云计算技术,将各省信息共享平_整合起来,实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共享,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提高保险行业整体效率。
四、区块链技术给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区块链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以验证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数据块。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交易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交易参与者的身份信息,并将交易信息盖上时间戳后在全网公开,同时发送给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由所有节点共同验证形成“共识”,从而形成无须第三方介入的创新型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与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所关注的“互助保险、数据安全、信息公开透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等要求存在很高的契合度。
(一)区块链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点对点”交易成为可能,有助于形成“去中心化(或中介化)”的自治型保险组织,提供了一种点对点之间的风险融资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微型互助保险创造了发展机遇。这种自治型保险组织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在不需要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让具有共同需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客户自行完成保险交易,通过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的方式直接、主动管理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虽然全网每个节点都保存着每笔交易信息数据,但通过公钥和私钥的设置,每个节点在进行信息查询时,只能查询到交易数据,而个人信息则是隐匿的,保障了个人信息免于泄露,也能够使节点在完成交易的同时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三)区块链使智能合约从虚拟转化为现实。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储存一个到货延迟险,并借助互联网渠道与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相连接,获得购买信息、物流信息。交易完成并确认后,区块链会自动对购物交易进行记录,包括物品信息、发货信息和商家承诺到货时间等,一旦到货时间发生延误,智能合约就会被触发,对投保人进行支付理赔。由于此前交易信息已经被记录且在区块链上并形成“共识”,故而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因素,也不会存在信息伪造或篡改,一切都是在智能合约事先设定的程序下运行,即做到了自动和及时理赔,也避免了欺诈行为,还减少了理赔处理成本。
(四)区块链技术构筑的信任机制能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和客户之间打造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向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购买体验。客户购买保险服务后,全网所有节点都保存有购买行为的副本,购买行为在全网范围将被共同验证并形成共识,确保购买行为真实有效。
(五)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保险平台信息不对称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保险平台、客户、体检机构、医院等相关交易方共同验证的信任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险生态圈。客户身体状况、职业信息、体检、医疗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将被记录并在全网内实时广播,并得到相关交易方的共同验证,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从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六)区块链技术能够进一步压缩互联网保险成本。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所有交易按照既定的规则执行,这对于定制化风险评估、缩短承保周期大有裨益。基于区块链的保险服务,投保、承保、理赔等环节基本可以不需要人为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压缩保险成本和互联网保险平台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释放保费空间。
(七)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交易信息安全、真实可靠,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的特点,使保单不仅是存储在“中心”机构(或中介)的服务器,还在全网所有的节点保存有交易副本,即使“中心”机构(或中介)存储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因操作失误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客户的保单依然可以通过区块链上其他节点的交易副本进行查询,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
五、物联网技术将颠覆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物联网作为一项改变生活、生产、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兴科学技术,实现了由“人的互联”向“物的互联”的转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随着智能设备在家庭、企业、城市、国家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影响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一)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颠覆了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保险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但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穿戴式设备的出现和发展,将成为我健康保险市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将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未来,随着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医学科技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可穿戴式设备、呼叫中心、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可以构建一套集预防、监测、诊断、救助、康复指导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减少去医院就医的次数;通过将健康数据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直接提供给患者,也可以在获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医疗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医疗”。
2、在健康保险领域,可穿戴式设备将成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按照程序设定的可穿戴式设备能够自动采集客户相应的健康数据,海量的数据积累将为挖掘客户保险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健康保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基础。
3、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将实现健康保险的差异化定价。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客户的健康状况、饮食状况、运动状况等信息并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现客户健康状况的“数字化”,精准地评估客户的健康风险状况,并将风险状况作为保险产品定价的依据,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健康保险产品定价模式。
4、可穿戴式设备将为风险减量管理手段提供依据。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示警提示等重要功能。一旦客户特定行为导致其身体健康指标出现异常时,可穿戴设备能及时向客户发出示警信息,对影响客户身体健康状况的特定行为进行纠正和干预,引导客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客户风险水平。
(二)车联网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应用。车联网的概念来自于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能够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车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将深刻影响保险行业,它将变革车险定价模式,全面促进保险行业风险管理与保险服务水平的提升。
1、车联网的应用将推动车险定价模式变革。车联网推动的定价模式变革包括数据基础的变革、定价依据的创新以及定价频率的提升等。基于车联网技术,车险产品将不再仅仅依靠少数几个数据来定价,而是在多维度、高精度的海量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定价;车险产品也将不再仅仅依靠历史数据定价,而是根据实时更新的数据定价;车险产品定价频率将改变过去以年为单位的计算模式,实现以日、甚至是以单次行程为单位的微分化定价模式。
2、车联网的应用将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减量管理。通过OBD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车辆状况、行驶路段、驾驶里程、百公里内急加速/急刹车次数、行驶速度等数据,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掌握客户驾驶习惯,通过实时监控、报警提醒等功能,一旦客户发生危险驾驶行为,能够立即对其进行干预和纠正,并能够通过差异化费率引导客户安全驾驶。
3、车联网技术有助于降低减少保险欺诈风险。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轨迹回放、数据分析,可重构、还原保险事故出险现场信息,从而改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能力。
4、车联网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创新服务内涵。在传统的车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是“弱联接”,只在购买车险产品、发生事故理赔时才发生“联接”,客户才有机会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一般而言,不发生事故或发生事故次数较少的优质客户反比经常出险、频繁理赔的客户享受的服务少。通过提供车联网及后续服务,保险公司将增加与客户的接触点和接触频率,形成两者之间的“强联接”关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进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磊,姚余栋.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谭磊,陈刚.区块链2.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王和.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徐明星,刘勇,段新星,郭大治.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赵大伟.互联网保险的九大发展趋势[J].清华金融评论,2016,(5):87-90。
关键词:慕课;信息安全;大数据;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上海布局的新思维与新举措”;2019年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安全原理”进阶课程建设。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把握信息成为各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注点。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数量不足,而社会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对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
高校信息安全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面对实际网络安全问题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信息发展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学生会面临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差距过大的问题;针对课堂上的教育模式,普遍还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因此,针对已经开设的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更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结合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混合型教学互动方式,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它利用了现代的信息安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整合了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慕课自从美国起源后,全球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慕课的學习浪潮中。现在,慕课已经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慕课这样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尤为重要的。
慕课具有学习灵活、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程序命令或者实验操作融入视频中,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另外,慕课的课程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不会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在课余的任何时间,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更好的巩固知识。
基于这些优势,结合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自己,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加深理解。课程不光要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还要面向实际问题,进行课堂拓展实践,以及和社会中的优质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信息安全岗位需求的学生。解决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缺失,研究拓展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培养对象,快速提升高校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基本现状
1.1教材未与时俱进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当今时代信息更新迅速,传统的信息安全教材未能囊括前沿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所发生的相关网络安全问题。例如在数字出版方面,利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中的身份验证和公式机制与知识产权的确权、授权和维权等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管理数字出版和知识产权,从而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2授课方式重理论
信息安全课程理论上包含了编码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等,但是学生只是对相关算法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并未很好结合这些算法的实践操作,尤其如防火墙的基本配置、以及利用Internet密钥交换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密解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操作,所以学生普遍课堂积极性有所欠缺、课后思考有限。
1.3学习方式被动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院校授课的主流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站上讲台教、学生坐在台下学”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被动地汲取相关知识,自主性、积极性和接受度都有限。而且教学任务固定,每节课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有效互动。而且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共享化的优势,存在学生疑虑解决滞后的缺陷。
1.4考核方式单一化
该课程多采用课堂考勤和期末考相结合的这种单一化的考勤方式,但是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计算机、数学、管理等学科,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高要求。且当前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不足,未能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比如引入实践考核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
1.5培养人才供不应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网络安全成了人们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正如《2019网络安全人才现状白皮书》指出,2016至2018这三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网络安全及相关专业开设院校新增数量达到98所,如图1所示,其中华东地区院校新增相关专业的数量最多,达到21所。与此同时,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这一方面的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即使目前很多人可以自学成才,“网络空间安全”也成为一级学科,但目前该领域人才缺口重大。正如智联招聘的《2018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如图2所示,安全大数据分析师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且每年需求仍在不断大幅上升,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接近10%。
2、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建设方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课程不能拘泥于旧的课程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培养新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如图3,在MOOC背景下,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教学基础建设”、“核心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三大层次。“教学基础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结构的基础和保证,“核心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后的延伸。
2.1教学基础建设2.1.1理论教材建设
由上一节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相对落后,读者在阅读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了解到过时的知识,而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对“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六年的总结和发展,以及对最新时代信息安全课程的要求,结合最新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及案例和相關试验知识,设计如下的教材建设方案。
第一点,结合最新技术发展的章节实验。在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章节,设立大数据、区块链体系等最前沿的安全应用相关的章节实验,读者可以通过完成章节实验,检验学习成果,并牢固掌握章节知识点。第二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原理理论部分的章节中,添加多种多样的真实案例,范围可以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民生等等方面的社会应用问题。读者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从而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第三点,强调书籍内容的新颖性。教材既要保留经典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点,也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三五期间的新观点、新理念,如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勒索蠕虫病毒的防范、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新型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数字水印等。读者不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到信息安全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能从教材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信息安全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信息安全建设的方向。
2.1.2MOOC网站建设
在课程前期,搭建信息安全原理这一课程的一个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对于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可由学校老师提前进行相关视频的录制,然后再提交至该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于内容相关的实践操作知识、该知识在社会工作中的相关应用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技能考查侧重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由企业的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提前录制,后再上传至MOOC平台。对于提高学生MOOC完成率,可以通过课程个性化定制、提高远程实现技术的应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弥补社会在信息安全领域这一方面的人才空缺。
2.2核心教学方法
2.2.1MOOC教学
利用MOOC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反复思考,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同时,利用MOOC平台中的强大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视频观看完毕后进行自测,教师从后台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掌握。
如图4,教师和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基于理论知识和实现项目的MOOC平台,形成校企强强联手的知名MOOC资源。学生通过MOOC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与课后练习。
例如对于密码学、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制作MOOC课程,视频以轻松有趣的动画或者是案例来阐述复杂难懂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课程之后,学生可以在MOOC网页上进行简单的加密解密题目的解答,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专业知识的能力。
2.2.2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检测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训中基于硬件实体和老旧的密码技术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应该着眼于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新的教学实验平台,对区块链、数字版权、用户隐私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与时展最紧密的知识和实践,提升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MOOC平台不仅仅能作为一个视频学习平台,更能成为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实验平台。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不仅没有传统实验平台搭建难、维护贵、易损耗的缺点,还有便捷、快速、高效等优点。
例如在网络攻击与防御的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在MOOC平台上搭建一个信息攻防实验平台,让学生分为两组对于OSI七层协议或人工智能病毒互相攻防,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信息安全的攻防原理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心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3拓展教学内容
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服务,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方法。学生在完成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才,还缺乏许多实战项目经验。同时,在企业中也缺乏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例如,高校可以与奇虎360公司进行合作。奇虎360公司作为我国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重要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将奇虎360公司和高校资源互补,解决信息安全课程中的痛点问题。一方面可以邀请奇虎360公司的工程师来为学生讲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如云安全的原理与案例教学、大数据的病毒防范技术、企业信息安全的软硬件基础设置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企业,把教师、学生和企业结合起来,共同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带着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真实的项目工程要求,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加具备实战操作经验和能力。
——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年成长回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和我省首批“全光网”城市,近年来,我市乘着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勾勒出鹤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框架,培育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新动能。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2019年9月30日,作为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中鹤公司)在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这一机遇中应运而生。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年来,云中鹤公司踏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节拍,依托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的优势和资源,专注探索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之道,成为鹤壁东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风劲正当时。一年来,云中鹤公司以技术创新打造城市服务新体验,以技术集成打造城市最大公约设施,以生态孵化打造产业共同体;在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贡献着强而有力的力量。
(小标)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
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在便利店,刷一下脸就能支付;在家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工作;出门办事,数据代替人工“跑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得数据者得天下。在数据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谁能率先驾驭新动能,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赢家。
走进鹤壁东区,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慧书吧、智能灯杆、智慧公交站……处处散发着数字经济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智能要素积聚之城。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日渐彰显,我市已然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在鹤壁东区,众多企业正托举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引擎,云中鹤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置身于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中,作为一家成立一年的“新”公司,云中鹤公司深刻地理解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单单是引进几家龙头企业的问题,更重要在于能否形成具有成长性、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各生态链企业分工合作、延链补链,进而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最大能效,将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如何立足鹤壁,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是云中鹤公司一年来的重要课题,而云中鹤全体员工,用一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在运营模式方面,云中鹤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开放数据和释放需求为源头活水,拉动更多更多资源汇聚多元化创新力量,发挥数字经济的行业平台作用,鼓励人才引入,加强技术交流,引入专家把脉,帮助本地企业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打造“数据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云中鹤公司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依托京东云强大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扎根本地,培育产业生态上,云中鹤公司协助政府部门高效汇聚多方数据,确保数据权威性,并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服务,进而激发不同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打通数据壁垒,降低数据“跑路”成本,大幅提升数据间的运行效率,推动数据交易从“商业化”向“社会化”、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无序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促进产生生态链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驱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生活新生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深化智慧社会建设;同时还将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
云中鹤公司总经理邱爱军介绍,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模式、生态体系等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年来,云中鹤公司经过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鹤壁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细化了公司重点发展任务,完善了建设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投资战略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大数据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运行监测机制;深化、细化重点发展任务建设方案,统一管理形成工作专栏;补足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供应链”;利用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提升大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控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正逐步凸显,激荡起阵阵新浪潮。
(小标)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云”的力量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8月20日,《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注重公众体验,实现服务普惠便捷;提升产业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强集约共建,夯实城市基础支撑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是我市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更为我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共性标准,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建设方提供了详实详尽的指导说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云中鹤公司副总经理朱鹏伟看来,《方案》紧盯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发展目标,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服务导向、智能应用”为核心理念,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为手段,对建成“一端”智享生活、“一体”连接政企、“一台”汇集数据、“一心”统筹城市运行、“云网融合”夯实数字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成“感知敏捷、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生态协同、产业共生”的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方向。
9月29日,云中鹤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成功中标。这意味着云中鹤公司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信用、教育、公安、应急、医疗、交通、环保、消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等共计15个项目将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东作为云中鹤公司的投资方,其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多项唯一性的核心专利技术。而且京东已经将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云中鹤公司。”邱爱军介绍,云中鹤公司已实现与我市相关委办局沟通对接,具备跨部门协调以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鹤壁市京东云计算中心由云中鹤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云中鹤公司将依托京东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长期、稳定的本地化服务,保证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整个智慧城市业务管理和后续服务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鹤壁新型智慧城市1234” (一个中枢平台、两大功能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大创新应用)的整体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城市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范围涉及思路、策略、方法、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云中鹤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超迪介绍,规划建设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是智慧城市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建设的基础。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建设周期等原因,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集约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重要要求。云中鹤在市委、市政府和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将秉持集约化原则,致力打造高效和谐的智慧鹤壁,并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体系,为云中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中鹤公司将严格落实《方案》内的工作部署要求,理顺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思路和操作规程,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圆满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李超迪说,本着建设参与方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循规律、练内功,进一步深化、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鹤壁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丰富覆盖维度和建设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生态承载力显着增强、群众幸福感显着增强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前,云中鹤公司接到市发改委邀请,将于今年12月代表鹤壁市参加2020年北京智慧城市博览会。“公司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发展局面已初步打开。”邱爱军说,他们将通过智慧鹤壁项目的实施,实现产品打磨、技术封装、生态培育、团队打造,使云中鹤具备完整实施智慧城市的资源、能力和案例。
近期可为、远景可期。云中鹤公司正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朝气,勇当先锋的志气,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行稳致远。
轴一:在途项目轴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筹备,云中鹤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审计、智慧医疗、智慧应急等多个领域为我市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蓝图。
智慧公安领域,建立鹤壁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密依托“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结构布局,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有效汇聚互联网数据、政府政务数据和城市物联网数据,通过对治安数据的全量全要素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改变目前治安管理数据零散、信息化程度低、态势研判预警手段不足等现状。构建形成“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鹤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智慧教育领域,建立鹤壁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应用模式,形成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做好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推进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系统,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移动支付 挑战 对策
一、 引言
互联网以“开放、协助、平等、分享”为核心理念,自推出以来,就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更促使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持续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在这个追求创新的移动支付环境下,为了抢占金融创新水平竞争的先机,我国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都如荼如火地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在移动支付领域,非银行主导的支付业务的规模与增速明显高于商业银行主导的电子支付渠道,并通过构建O2O支付闭环的方式逐步渗透到商业银行此前主导的线下收单市场。因此,如何把握移动支付的重要机遇和有效应对支付环境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严峻挑战和重要研究命题。
二、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移动支付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我国移动支付主要以手机钱包、扫描二维码、微信支付等方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身处大型商业中心还是巷子里的小铺,随处可见微信支付、支付宝、Apple Pay的身影。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高达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移动支付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覆盖之广,纷纷借助迅速崛起的移动社交工具发力,在移动端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金融服务。自2013年7月招商银行宣布推出首家微信银行以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通微信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上线,移动支付进一步渗透;2014年1月,腾讯微信移动理财平台理财通正式上线,派发红包1000万元;2016年7月,工商银行正式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这标志着工行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2016年9月,京东白条官方消息称正式推出白条闪付产品。现将主要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主要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中国银行 2013年12月,中行推出了“中银移动支付”APP应用。该APP应用整合了中银快付、手机银行支付、协议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产品,全方位覆盖日常移动支付需要。
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抢先于其他商业银行率先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该二维码支付除了具备当前市场主流扫码产品的全部功能外,还采用了国际清算组织的令牌技术对卡号进行变异处理,可为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提供银行级保护。
建设银行 2016年9月,建设银行正式推出了“龙支付”品牌,能实现“一拍即购”。
农业银行 2015年12月,农行联手中国银联推出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的农行HCE云闪付服务,开启移动支付新时代。2016年2月,农行云闪付正式宣布支持Apple Pay。
招商银行 2013年7月,招商银行携手微信,推出首家“微信银行”。2016年9月,招商银行又推出“一闪通”支付模式,客户使用“一闪通”时,只需将手机屏幕点亮靠近POS机即可支付,无需打开任何APP,也无需网络支持。
由此可见,各大商业银行都希望搭上移动支付这辆班车,致力于通过业务创新、加强合作等方式,力图在移动支付业务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同时,随着支付行业电子化、互联网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支付与经济融合进入新阶段,“移动支付”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支付理念和结算方式,引领我们实现由实物货币向虚拟货币的转变。
三、移动支付的发展意义
(一)移动支付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让金融惠及民生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以网点机构为代表的物理金融、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金融、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三大发展业态。这三种业态针对客户的体验与服务升级,分别满足了“定时定点”、“随时定点”、“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毋庸置疑,移动支付延伸了客户服务的渠道并满足了全天候服务的需要,大大拓宽了我国消费支付的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尤其对于一些落后、不发达及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网点成本较高的地区而言,移动支付依托其“随时随地”的特征而将普惠金融传播到这些传统金融的“荒漠区”,使得支付行为下沉到乡、镇、村,从而扩展了用户覆盖,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移动支付倒逼支付清算变革,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支付清算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后台支撑,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经历了手工核实、同城票据交换、电子化和信息化等发展阶段。在手工核实阶段,资金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必须通过信汇或电汇等方式,需要数天才能完成;随着电子联行系统的建成,商业银行也建立了行内通存通兑系统,资金可以实现在一天内完成跨地区转移;现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人民银行构建了由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清算系统、外汇交易系统和各商业银行核心系统构成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使得普罗大众可以轻松享受到跨行、跨地区资金实时到账等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移动支付有利用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力
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等趋势下,各中小银行和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银行比较起来,营业网点少、服务范围有限、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一是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灵活性、即时性和便捷性,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增强和大型银行的竞争力,缩小了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二是移动支付的加入还有助于突破物理网点的束缚,减少增设物理网点的建设费用及人力成本。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ower Group数据显示,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办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仅为传统柜面方式的2%,是通过ATM交易方式的10%。三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扩宽业务经营范围,同时,依靠理财、生活服务、快速转账等增值服务,可以提高客户粘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实力。
四、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运营市场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模式,竞争渐趋激烈
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上游的技术及方案提供方、中端芯片的提供企业,再到下游各行各业的商家。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形成了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每一方都试图占据主导地位,互相合作的同时又互相竞争,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运营市场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模式,产业制度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15年中,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可谓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自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Paypal,成为全球最大。截至2015年年底,支付宝拥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活跃用户数有1.9亿,支付宝钱包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支付宝还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从支付延伸至销售、担保、融资等领域,利用自身的场景优势,将数据和流量转化为其客户关系沉淀,成为客户消费、理财等的优选入口。毋容置疑,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近场支付产业联盟谈判能力低,无法真正主导业务发展
在我国,远程支付业务发展相对成熟,但是,在近场支付领域却发展缓慢,据统计,2015年移动支付中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占比分别为:99.72%和0.28%,占比悬殊。尽管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加入到银联、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机构等主导的近场支付产业联盟之中,致力于与其他产业链运营主体达成合作协议,提供后台结算服务。然而,由于受终端渠道等资源的限制,商业银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参与近场支付产业联盟的过程中谈判能力很低,商业银行仅仅作为产业链主体的协作方参与到近场支付的合作中,无法真正主导业务的发展,容易被边缘化。
五、推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的通力合作,需要在产品模式创新与产业链融入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面对移动支付来势汹汹,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应多角度、多维度应付支付变局。
(一)监管部门应完善支付结算制度,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现行的《支付结算办法》颁布于1997 年,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支付结算业务监管需求,监管部门应结合国内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实际,加快制订《支付结算条例》,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在完善传统支付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将网上银行、移动支付、自助银行等新兴结算方式、结算主体纳入管理范畴,并对新型支付手段业务流程及电子支付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促进电子支付法制化、良性化、规范化发展,引导支付结算市场有序运行。
(二)商业银行应着力于优化产品布局,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
移动支付产业竞争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之争。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主要提供查询、转账、缴费等简单服务功能,本质上只是对银行传统服务渠道的延伸,并没有深入客户的核心需求进行产品、模式上的创新。因此,为适应移动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应紧密立足于自身的整体战略,着力于优化产品布局,创造应用场景,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一是应加强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紧密关注,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近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布局,包括NFC、二维码、LBS等,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二是按照“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与外部机构合作服务的能力,将支付等金融服务面向移动支付运营商、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聚焦发展、共促融化,探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通过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导流,融入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内涵。三是顺应当前020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拓展O2O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放式平台跨界合作,围绕村、社区、校园、医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场景,不断丰富移动支付的服务体系,从支付运营、金融运营向商业运营转型。以移动支付为纽带,把服务细化到场景,通过场景嵌入自家的产品与服务,尝试业务突破,提高服务覆盖率。同时,通过分析客户支付行为及商家交易信息,实现业务场景、产品规则及信息推送等定制与组合,利用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优势,将信用卡分期、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与移动支付进行捆绑,为客户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三)发挥移动支付特点,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普惠金融”的号召,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终端存储容量大、覆盖面广、能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的特点,根据我国“三农”地区现金流通不便、支付结算手段匮乏的现状,全面推出快捷的小额非接移动支付产品。同时,注重加强与新农合、新农保业务的整合,加强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及应用,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出低成本、易操作的移动支付产品,拓宽农村普惠金融“新内涵”,使得普惠金融能更广泛地惠及更多群体成为现实,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出新的有效途径。
六、移动支付业务的展望和总结
根据央行最新的2016年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增势明显,其中,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61.37亿笔,金额为29.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46%和10.20%。笔者看来,商业银行应认清大局与大势,适时调整运营模式,以客户的核心利益诉求为导向,着眼跨渠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客户体验,不断拓宽业务发展空间,争取在这场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因此,面对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商业银行应在明确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开展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支付业务,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打造自身主导的消费场景,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海颖,张云华,周振宇.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分析及其盈利测算[J].上海金融,2011,(9):15―21
关键词:税收征管智能化;税收负担;减税降费;税务智能
近年来,减税降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2019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这显示了减税降费政策初具成效。但与此同时,这也是首次扭转了我国常年持续的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局面。由于减税降费政策的目的在于结构性地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因此在这个背景下,重新讨论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现实意义。税收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但现实中税收直接决定于税收征管模式,而我国税收征管模式长期实行“以计划任务为中心”的模式(冯海波,2009),即税务机关以计划的税收数额为目标开展征管活动,这使得税收受到税收征管水平较大的影响。学术界对于宏观政策和税收征管模式如何影响企业税收负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代表的观点认为税收计划的制定,会传导征管压力,进而影响企业税收负担(薛伟等,2020)。现有研究文献从税收征管机制层面解释了如何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但较少文献从税收征管的执行层面来进行讨论。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界定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基本内涵,分析税收征管智能化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智能化发展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税收征管智能化与税务智能
税收征管智能化往往会被等同于人工智能在税收征管的应用来理解,但这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人工智能最早被构思设计应用于商业智能,其具备数据读取与分析、红色报警、报表展示等功能,进而在税收征管领域得到应用。智能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发现模式及其变化的能力。而税务智能是基于税收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和理论模型,利用数据仓库、OLAP分析、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量的涉税数据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分析,深度挖掘有效信息、总结潜在规律和经验,从而帮助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制定税收政策和决策的程序系统。税收征管智能化则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在对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得包括税收分析、纳税服务、风险管理、税务稽查等在内的税收征管全流程逐步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税收征管智能化与税务智能的共同之处在于依托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税务机关的征管效率的提升、纳税人纳税遵从度的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税收征管智能化侧重于过程,而税务智能更侧重于结果。随着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税务智能的普遍应用。
二、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具体来说,税收征管智能化是分阶段发展和推进的,可以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申报纳税和涉税信息、资料、数据的无纸化和电子化,税务机关可以全面搜集、记录、储存、查阅涉税数据,为进一步的分析积累大数据。在大数据作为开展税收征管的基础后,税务机关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针对具体实际业务设计供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使用的操作平台,将大量的重复性、低风险、程序化程度高的工作在平台上完成,逐步实现办理业务的自动化、后台化、高效化。同时,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中级阶段,税务机关会有意识地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在税收风险管理时,税务机关会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构建风险指标体系,以风险指标体系为主导,计算机随机选取为辅助,开展重点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进入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高级阶段的前提条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专业人工智能已经普及应用。税务智能会深度挖掘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背后的行为模式和偏好,针对不同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另外,税务智能会参与到税源管理工作和决策中,利用大数据分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税收增长和经济运行状况,对税收征管做出预测、规划、判断和辅助决策。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区块链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首先会实现政府机关内部的数据共享,税务智能可以从第三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比如纳税人在办理出口退税时,税务智能可以自动调取、比对海关部门的报关数据,再次验证纳税人出口退税资料的真实性,进而防止出现海关无报关记录,而税务机关进行退税的情况。税收征管智能化的三个阶段按照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以进行重新划分,初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较低,中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高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因此,税收征管智能化又可以划分为低智能化阶段、半智能化阶段和高智能化阶段。
三、税收征管智能化影响企业税收负担的理论分析
税务机关税收征管面临主要的问题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一方,依法征税时享有要求纳税人提交准确纳税资料的权利,而纳税人须要依法履行纳税申报的义务。但现实中,纳税人出于降低自身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不会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利润告知税务机关,甚至通过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虚假申报等方法,作出偷逃税等违法行为。而税务机关由于自身技术条件以及执法队伍规模的限制,无法对众多的纳税人逐一进行检查,在实地检查时,也出现了传统税务检查方法落后、不能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独立验证等情况。税收征管智能化可以实现在事前对纳税人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在事中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在事后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风险进行评估管理,这将大大改善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税收征管智能化改善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后,由于企业无法继续隐瞒收入或者转移利润,企业实际承担的税收负担将有所提高,同时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收入也将有所提高,且提高的幅度随着税收征管智能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税收负担按照承担税负的主体和范围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是一国(地区)税收收入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而微观税收负担是某个企业的税收负担与经营收入(或销售收入)的比值。由于企业是纳税人的主体,所以宏观税收负担也可以通过将微观税收负担与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由于税收征管智能化的提高将影响所有企业的微观税收负担,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波动较小,因此宏观税收负担也会受到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影响。由于名义税率短期内不会变动、长期内不会大幅变动,因此税收与经济之间会保持一个基本固定的比例,进行同步增长。但现实中,早期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无法征收到企业实际应该负担的税收,往往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少于实际应该负担的税收,这形成了早一期与晚一期之间的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会因为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逐渐提高而逐步缩小,在这个逐步缩小过程中,税收征管智能化会给税收带来了一个额外增长。这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常年来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现象。图2反映了我国2004~2018年税收收入与GDP的整体变动情况。从图1中可知,各省平均税收收入增速常年高于各省平均GDP增速,但在2009年、2015年和2016年这三个年份税收收入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前者是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大量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下滑,税收收入明显减少;而后者则是在2015年《预算法》出台后,税务机关逐步开始放弃以税收计划为中心的征管模式,而是逐步加强税收征管的智能化建设,因此当年的税收收入有所调整,进而影响税收收入增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解构内涵: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
在全球经济陷入动能不足、增长疲软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步入L型增长的新常态。以往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增长,政策层面不断出台加码刺激需求端的各项措施,但现时刺激举措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步显现资金“脱实入虚”的副作用。显然,仅依托需求侧调整的管理方案,已不足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反观供给侧体系,国际经济遭遇增长动力严重衰退,国内经济面临企业盈利下降、传统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需求消费外流等难题。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结构性问题,着力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供给结构,使之与需求侧管理协同调整,是走出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改革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践行者与助力者的双重角色。
二、角色定位:商业银行是改革践行者与助力者
(一)直面挑战:勇做改革践行者
经济粗放式增长时代结束,以往支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各项红利逐渐消逝,银行业发展面临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不再、成本优势消失的现实情形,随之而来的是利润下滑、不良攀升、竞争激烈、需求变化等转型时期的多重挑战,作为“践行者”开展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三期叠加”对银行业利润侵蚀的挑战。经济步入换档期、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迎来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对银行业利润造成明显冲击,2009年上市银行平均利润增速高达58.3%,此后几年逐渐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5年平均利润增速骤降至5.8%。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乏力,扭转利润增速下滑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内在动力。
二是多重压力下不良率上升的挑战。落后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趋于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面临企业经营困难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提出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将进一步加速不良资产的暴露速度。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产能将在短期内加剧不良率和不良额双向攀升,银行业务拓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寻求破解路径。
三是新兴业态冲击带来的经营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快速改变各个行业形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颠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借助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的便利,分流银行客户,挤占存款收益,如余额宝、财付通等互金产品的兴起,另一方面通过布局金融牌照,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流闭环,分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集团的涌现。新兴金融业态满足了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转换,以灵活的营销方式和快捷的运营模式,抢滩金融业竞争市场,银行业正遭遇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拓展经营模式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是转型时期风险加剧的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新旧动能切换与经济转轨容易引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蕴藏新一轮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面临如何管控风险组合冲击的难题。如政府债务风险转嫁,前期政府投资刺激产生的隐性担保逐渐抽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需警惕这部分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嫁。又如国际金融风险传导,转型时期金融双向开放步伐加大,国际市场的风险传导加速,容易诱发国内风险点,且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受到外部金融市场冲击的风险更大。如何确保不确定环境下的庞大资金安全,抗击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亟待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
(二)把握机遇:应当改革助力者
银行业承压的同时,一些新的业务亮点,新的发展契机也随之呈现。商业银行作为改革助力者,把握改革新机遇,发展金融新业态、助力实体新动能,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内在使命,决定银行业的未来前景。
一是金融服务空间拓展的机遇。首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催生新型金融服务。本轮改革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同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据挖掘服务、航天航空技术等新兴业态,融入互联网、物联W、云计算等智能模式,新兴产业初创期将释放大量金融需求,扩张信贷融资需求,催生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商业咨询等服务需求。其次,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拓宽并购服务空间。改革推进压缩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涌现企业兼并重组浪潮,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主导的央企并购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复杂的交易结构带动并购贷款、投行业务发展,涉及资管服务、专业咨询等业务支持,将为银行业带来优质的资产业务。第三,居民个性消费升级,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下,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能力将全方位提升,消费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迎来新机遇,将拓展消费信贷、信用卡服务、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扩大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此轮改革推动下,将加大在惠及民生的交通设施、通讯设备、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助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较大,带动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银行业作为重要的资金媒介,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张中大有可为,既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活水,也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效率。
三是资产证券化提速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的质量效率型增长,要求将资源从增长乏力的行业中转移出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恰能契合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激活金融资源存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融结合力度。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能掌握优质资产,提高经营运作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经验相比,中国已证券化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发展空间较大。2015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提速发展,国务院部署增加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具有乐观的前景。
四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据测算,“十三五”时期绿色融资资金需求在14.6万亿,绿色发展面临庞大的资金需求,但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银行业绿色投融资发展前景广阔。金融产品在绿色经济、能源经济领域的创新极为迫切,参与到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能源融资、碳排放权交易中,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是跨境金融发展的机遇。开放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又一重要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项区域开放政策陆续出台,带来跨境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机。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民币入篮SDR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入优质境外资本,加速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此催生跨境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促进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区域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业掘金国际市场开辟“新蓝海”。
三、精准发力:银行支持的兴业样本
挑战蕴藏机遇,改革焕发新生,面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革故鼎新,金融业态格局大变、砥砺前行。2016年以来,兴业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总行层面出台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分行层面落实各项具体业务推进计划。以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为使命,以集团综合经营、总部协同创新为优势,融合兴业特色,实现精准发力。
(一)多管齐下去产能,优化投向调结构
一方面,同步采取多项举措,助力去产能决策。一是强化对钢铁、水泥、船舶、煤炭、电解铝、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控,实施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从客户资质、合作情况、区域差异多维度构建准入评价标准,逐步压缩退出产能过剩项目,对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实行限额指标管理;二是加强集团联动,发挥子公司牌照优势,积极探索债转股、股债结合、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创新资产处置手段;三是把握企业兼并重组时机,推动使用投行类直接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非传统银行业务,推进重组业务;四是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前瞻性确定风险客户预判,审慎介入相关产业。
另一方面,推进去产能同时,扶持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信贷投向、设立产业基金等模式,支持a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紧抓绿色发展契机,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突破9000亿元,余额超过4300亿元,支持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PPP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突破;陆续发行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释放绿色信贷规模超60亿元;参与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28亿元的PPP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改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项目;落地安徽盛运环保集团4.2亿元的绿色金融产业基金;为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办理三板贷1000万元。
(二)聚焦地产去库存,布局消金促消费
准确跟进政府去库存政策导向的内涵,支持房地产和相关消费品去库存。一是推进差异化服务房地产行业,在区域、客户、项目、产品的选择上,推进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客户定级分类,优先支持重点城市库存去化,并立足集团联动优势,探索提供房地产开发全流程产品服务。二是加大力度布局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品去库存,推进交叉营销,围绕购房按揭,对购房者装修消费、家电家具采购消费等相关需求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利用社区银行和消费金融子公司优势,提升消费融资便利。截至2015年末,兴业消费金融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9.48亿元,创新推出多种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三)分类有序去杠杆,业务创新显成效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围绕股权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调整负债结构,针对性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一是针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为企业开展财务结构优化服务,通过提业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股权类、债务类业务,拓展资本补充方式。2016年上半年,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约2367亿元,标准债券承销、资本性融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都呈现良好势头。二是支持政府债券置换平台融资,参与PPP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目前已启动运作总规模达200亿元的PPP引导基金,助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信心。
(四)主动服务降成本,多举并措扶实体
落实国家降税减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减免银行业收费等相关政策,主动制定降成本策略。一是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资金和过桥资金,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对小微企业、涉农客户等实施优惠政策。二是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批发式全链条服务,简化业务流程,灵活融资手段,用好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大数据技术、云服务等智能化手段,削减客户服务使用成本,如已推出的“收付直通车”互联网跨行智能收付平台,既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便利,也切实降低企业结算成本。
(五)积极助力补短板,一业一策定方案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短板部署方案,立足优势,积极对接。紧跟政府补短板重点项目导向,将金融服务补短板集中于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区域特色四大领域,针对各领域金融需求特点,一业一策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从投入力度来看,兴业银行计划将新增500亿元资金,支持福建省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强化资源保障,为补短板重点项目安排全年风险资产额度200亿元,设立绿色审批通道,确保各项服务高效落地。从具体服务来看,继续推进养老金融战略,提供养老产业融资便利,致力打造零售养老品牌;完善医疗领域金融支持,开展医疗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围绕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现代农户定制融资方案,推广企业网银“融资直通车”、“兴E融”等在线融资系统;强化跨境金融服务,夯实国际结算便利产品,利用好自贸区政策红利,推广跨境贸易融资产品。从落地方案来看,兴业银行已参与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经济建设专项产业基金,为福建海洋产业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参设总规模80亿元的福建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参设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2亿元,助力发展军工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已完成自贸区利率互换交易,发行自贸区机构外币存款证,推动区域开放进程。
四、统筹协同:银行支持体系的全面构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线,尽管当前金融机构支持改革力度不断加码,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多方协同合作,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构建体系为目标,从输入要素、内部管理、供给产出、外部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考核及培养体系,通过绩效激励和培训激励,发挥劳动要素潜力。一方面,改进激励考核机制,改变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引入竞争性考核体系,推动建立现代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员工技能培训、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企业认同感。
优化财务资源结构,以提质增效为发展导向,商业银行财务结构要转变以往重资产、扩规模、拼成本的发展模式,寻求轻资产、高效率、轻成本的发展路径。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着力发展低风险、低消耗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把握资管、基金、信托等轻资产业务重点。发挥集团化运营优势,立足全局配置优化财务资源,借力资金规模报酬效应,实现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有效管控,依托集团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客户搜寻和维护成本。
优化信息技术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紧扣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依托金融科技发展,加大力度建设科技引领发展平台。商业银行应把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搭建协同高效、线上线下联动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完善革新智能化服务,以技术要素优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更新管理体制,改善内生动力
商业银行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最根本的是要深化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商业银行才能提升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形成经营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改M业务管理体制,推进业务条线管理和矩阵式管理,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组织架构,以灵活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完善服务流程体系,结合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提高总行规划引导能力,推进子公司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以集团客户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为保障,搭建高效的集团协同服务体系。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监管架构和职责,提升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风险管理。
(三)激发供给创新,深挖需求活力
供给端改革与需求端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客户金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类授信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客户在财富管理、财务咨询、跨境配置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进而倒逼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催生提供咨询式、融智式的金融整合方案。一是在零售产品方面,着力改善零售客户体验,借助智能服务技术,更新完善在线支付、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产品,大力推动私人银行产品创新。二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开展交易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财富管理功能,立足集团联动优势,形成闭环高效的集团金融服务链。
(四)政策预期稳定,形成托底支持
改革必然带来转型阵痛,触发局部不确定因素,因此金融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稳定的外部政策体系托底,确保金融支持效力。一是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清理僵尸企业等举措,将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确保民生安全,推动改革平稳进行。二是宏观政策预期透明,明确金融支持导向。相对清晰的宏观政策逻辑,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当前供给侧改革推进仍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层面适时明确主导方向,有利于金融服务的及时调整,确保有效供给。三是强化金融监管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大,国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面临潜在冲击,加之改革推进,国内金融风险进一步叠加,急需构建更具针对性、全局性的监管体系,防范转型时期爆发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2]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
[3]徐洁勤,陈璐,王纪东,朱太辉.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难点与对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6,8.
[4]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4.
[5]王硕.供给侧改革与并购金融[J].中国金融,2016,5.
[6]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供给侧框架下的金融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16,6.
摘要:个人助理的涌现和成长,依赖于智能经济生态,个人助理与智能经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智能经济是泛在的、融合的新经济形态,是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结果,是科技、经济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技术驱动的鲜明特征。智能经济时代,增强人类智力的技术比增强人类体力的技术变得更加重要,作为人类智能的个人助理日益成为智能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物种。个人助理的发展体现着智能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趋势,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息能力,进而影响市场供需关系,催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构筑起人机共生的新经济生态。
关键词:智能经济;人工智能;个人助理;信息能力;隐性需求;经济增长
作者:苟尤钊1,吕琳媛2(1.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311121;2.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成都610054)
从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到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智能科技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催生了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以智能计算为生产方式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经济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延展。横向上看,基于智能硬件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形成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热点领域。纵向上看,从链条前端的研发设计延伸到后端的终端消费市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能技术驱动的智能经济正催生着新物种的涌现,重新定义着人与社会、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如何按照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行生产,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变得更为智能,成为智能经济和智能产业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智能化的信息决策辅助工具,正在成为社会经济体系运行的新支撑点[2],特别是在与用户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一类特殊的智能机器人——“个人助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消费者提供着专属个性化的智能服务。个人智能助理(PersonalAssistants,简称PA),作为智能经济生态中的关键物种,在生产、教育、医疗、交通等各类交互场景中广泛应用,拓展着智能经济的新边界,体现着智能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趋势。
一、智能经济的内涵
智能经济的出现与以往的工业革命有着本质差异。智能经济借助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更大程度上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3]。“第二次机器革命”“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概念参见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2014年版。的特点在于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它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效应更为明显[4]。
智能经济是由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智能经济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概念紧密相关却又有差异。信息经济提出近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网络经济。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没有获得像智能经济一样的影响和关注,智能经济刚提出就获得了西方国家、社会、企业层面的支持,且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5]。借鉴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智能经济是建立在智能技术基础之上,重视技术应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要形式,以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为应用领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智能化的全新的一种经济形态。2019年1月,阿里研究院在《解构与重组:开启智能经济》中指出,智能经济是使用“数据+算法+算力”的决策机制去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生产和服务方式、以满足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经济价值追求方向三个特征。尽管围绕着智能化技术能否带来经济增长存在着争议,但报告中依然描绘了智能经济的未来图景:依赖强大的计算能力,满足用户实时、个性、碎片化的需求,并据此进行生产,实现供需之间的精准匹配。[注]这个全新图景的实现依赖于新的物种。早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就提出智能模式,最简单的智能就是机器人。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将更广泛地应用到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智能经济发展的关键物种。
二、智能经济中的关键物种
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构筑起智能经济的基础设施,在这些技术驱动下,新物种正重塑着智能时代的新未来。近年来,以苹果Siri、微软Cortana、亚马逊Alexa、天猫精灵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大量涌现,他们也被称为个人智能助理。2018年华为的全球产业展望中明确指出,未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将实现从工具向助理的角色转换和升级,到2025年智能助理普及率将达到90%,智能服务机器人将为12%的家庭提供服务[6]。个人助理将构筑起机器互联、人机协同共生的新经济生态。智能化的个人助理基于海量动态的数据充分了解市场供需变化,总结规律,并预测未来,为智能经济的来临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助理不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想法和规划,而是渗透到用户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伙伴,实现了人类脑力的延伸与,为经济决策的智能化和消费者主权时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颠覆了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关系,其出现使得智能经济真正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购物、社交、娱乐等活动的形式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然而,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看,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像淘宝、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型企业与在线市场。但从用户的视角来看,用户的线上行为被各大平台所切割,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散在微信、淘宝、滴滴等应用中形成数字碎片,各平台都只能分析人的局部信息,很难整合个体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所有用户需求之间的联系。个人助理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能汇聚来自于各个平台的海量信息,更能从数据海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了解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只是消费者需求冰山上的一角,隐性需求才占据了消费者需求的绝大部分,围绕着消费者服务的个人助理,能够胜任匹配这些隐性的需求,更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更能满足智能经济所追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个人助理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内涵与意义的一种人工物(Artifacts),[注]社会因素的建构作用对个人助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工具,它的发展是嵌入在智能经济的社会情境中的。随着与用户的“日夜陪伴”,个人助理正成长为智能时代的超级物种,如何认知和对待这类智能化的人工物值得新时代的人类深思。作为人工物的个人助理,既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同时又作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因此,我们既要关注人类在技术层面对自然世界的加工和改造,更不能忽视人工物指向的人类目标和遵循的人类意志。智能经济是科技与经济、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产业化是人工物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途径,产业实践活动成为理解个人助理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视角。
三、产业视域中的个人助理
个人助理通过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声音、图像、语言等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模拟人类思维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如果说之前的技术革命更多解放了人类的体力,智能革命则释放了人的脑力,是人类全面解放的必然要求。作为人工物的个人助理,其价值无法独立存在,需要在产业化的进程中生成与建构。产业实践塑造着个人助理的价值和特征。只有那些吸收、融合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个人助理,才能获得成长需要的养料和动力。
(一)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个人助理的研发和生产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其自身功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转变。早期的助理属于被动式的计算程序,主要帮助用户完成简单的任务,比如闹铃提醒、定时发送信息等,需要用户主动设置规则才能完成任务,智能化水平较低。早期的助理使用比较麻烦,人机交互生硬主要依靠键盘,反应速度慢,使用的人群和场景非常有限。随着用户对计算能力和高服务品质的需要,个人助理的功能经历了快速的调整和变化。随着4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分析、计算变得越来越便捷,用户与个人助理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从文字转向了语音,语音助手成为个人助理的新代名词。个人助理能够将人的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并按指令完成任务。虽然初期识别准确率不高,很多复杂任务无法完成,但从文字到语音交互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5G网络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智能助理将加速显现出替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计算设备的趋势和优势,成为智能时代用户最亲密的伙伴。
(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个人助理的研发与生产在逐渐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着专业化分工。微软、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等先驱企业的贡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服务商、用户等主体的参与和协作。个人助理从最开始功能简单的信息处理设备发展到如今成为智能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集体参与和协作的结果。个人助理是一个知识密集度高、技术高度集成、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活动,涉及诸多不同门类的技术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外观设计上,需要材料学和设计学作为知识储备;在芯片设计上,需要软件和电子工程等技术作为知识储备;在数据传输中,需要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支撑;在数据分析中,需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等等。个人助理产业活动集中体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分工与合作。
(三)产业配置过程的社会化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有研究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中,相对于政府的帮扶政策,市场竞争更为重要[10]。在个人助理从发明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产业配置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助理,作为人工智能系统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目前已吸引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三星等公司纷纷加入竞赛,研发推出了Siri、GoogleAssistant、Alexa、Cortana等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通过招募人才、组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紧锣密鼓地百度度秘、阿里小蜜、腾讯叮当等,从个人助理角度切入构筑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格局。除了企业参与,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20世纪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背后都离不开公共资源的投入,政府为个人助理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开启智能经济新未来
个人助理的崛起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趋势。首先在科学方面,挖掘与分析数据的方法越来越先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发展,赋予助理两个方面的功能:向内注意用户的需求,并根据优先级别、场景等,主动寻觅满足这些需求;向外扮演“守门人”,帮助用户屏蔽外部无用或有害信息。其次在技术方面,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与发展让数据获取变得更加容易。用户不需要主动地输入文字或语音来“指导”助理的行为,个人助理会通过观察用户行为不断优化学习能力进而了解用户。Fitbit手环、Logbar戒指等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数据采集能力。个人助理可以从心跳、手势、语音、肌肤等各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发掘更多更完备的高价值信息并同用户一起管理需求。最后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科学研究与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真正到来。不对称性基本原理[注]认为,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消费者给予商家施加更强的选择压力。个人助理将会在冗长的隐性需求和社会联系列表中,根据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寻找最合适的产品或服务。而如果这样的列表是在商家手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选项。未来,个人助理的重心将放在消费者,它会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与此同时,商家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整体经济的增长会惠及所有人[11]。
智能经济的良性运转依赖于数据和信息,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第一次以一种无形产品的形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面对大量信息的产生,信息过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快速高效地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来满足需求。这个需求既包含了用户可以主动描述出的显性需求,也包含了用户自己都不清楚的隐性需求。全面深入挖掘用户多样的、个性化的隐性需求,帮助用户提升其“信息能力”,是智能经济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个人助理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一)对消费者信息能力的影响
如果说从工业革命的汽车飞机到通用型的机器人,我们的机体能力得到极大扩展,未来我们会看到,个人助理会使我们的信息能力大大扩展,赋能消费者。
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供需关系模型包含两个参数,即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两者之间呈负相关。这一模型暗含了一个重要假设:消费者和商家一样对这些商品的质量完全知情,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对于二手车、教育培训、保险理财、旅游等比较复杂的产品,由于信息不足,消费者很难了解它们的真实质量和适用性。他们在进行购买决策的时候只能根据已经获取的信息做出判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12]。他用一个二手车的例子阐释了信息不足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
市场中的信息不足往往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存在:消费者比商家更清楚他们自身的需求,而商家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销售的商品。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个商品的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有内行和外行的区分,我们称这种差异为信息能力(informationcapability)的差异。如果进一步推广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差异考虑进去,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实中二手车市场并没有出现失灵。只有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就是所有消费者的信息能力都为零的时候,才会导致市场失灵。当消费者信息能力无穷大的时候,他们对商品完全知情。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处于这两个极端情况中间的灰色地带——消费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一个产品。对于越复杂的商品,消费者信息能力的差异就越明显。
考虑信息能力之后,新供需模型将包含四个参数,价格(price,用p表示)、数量(quantity,用q表示)、质量(quality,用Q表示)和信息能力(informationcapability,用c表示)。信息能力刻画了人与产品的特定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产品的信息能力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产品的信息能力也不同: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专家,但在另一些方面可能完全是外行。一个人对于某一产品的信息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自身属性与外部因素。其中,自身属性包括技能(天赋、经验等)和努力程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一些外部因素得到提升。比如,你去二手市场买车的时候,会叫上身边特别懂车的朋友,这个其实就是在帮助你提升信息能力。显然,个人智能助理相比人具有更强的存储、记忆、分析能力,是帮助消费者提升信息能力的一个有力工具,个人智能助理将缩小消费者信息能力的差异,即使是针对复杂度高的商品。
(二)对供需关系的影响
个人助理对消费者信息能力产生影响,进而会对市场的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对于给定信息能力的消费者,他购买产品的概率依赖于产品的质量。信息能力越强,购买概率对质量变化越敏感。我们在研究中给出了不同信息能力情况下消费者需求(以购买概率形式体现)随商品质量的变化情况[13](如图1所示)。在这里,假设价格是给定的,消费者的需求width=199,height=33,dpi=110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分段函数形式[14]。从图1可以看出,购买概率随着质量连续变化,对于给定的信息能力,质量越高购买概率越大。当信息能力很小的时候,质量上升对于购买概率的影响很有限,如图1中c=0.1的情况。当信息能力较大的时候,质量提升对购买概率的影响明显,如图1中c=1的情况。当信息能力非常大的时候,消费者只接受高质量的产品,低质量的产品即使质量提升,对于购买概率的影响也不大,但是高质量产品提升质量,对购买概率的影响就比较大了。由此可见,个人智能助理将帮助消费者更清晰地洞察产品质量的变化,以更高的概率购买高质量的产品。
个人助理对信息能力的影响不仅影响需求方,也会影响供给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家并不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现有的信息对买方需求做一个预期,并根据这个预期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确定价格和质量,而这个价格和质量又会进一步影响买方需求,进而再影响商家的决策,因此供需是相互影响且不断变化的。商家所谓的“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对买家需求预期的一系列反应策略集合。
总而言之,个人助理对信息能力的提升作用将加速市场从合作区向竞争区转变。提高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将产生两个相反的效果:一方面,信息能力的提升推动了销量增长;另一方面,有效竞争使得利润率下降,两方面的影响共同决定了商家的利润曲线。
下面考察市场的总收益,即商家的收益和消费者收益之和。在市场的演化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现有资源的分配过程,也包括新资源的创造过程。如何分配和认知现有资源将影响未来资源的产生。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消费者信息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个人助理的推动下,利润下降迫使商家必须另寻出路,挖掘新商机,于是“新饼”就诞生了。“新饼”诞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信息不足,然后“新饼”也会变成“魔饼”进行新一轮的分配过程。这样的过程会周而复始地进行。经济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螺旋式上升,如文后图5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参与分配的“魔饼”是消费者的显性需求,也就是冰山上的部分。“新饼”是隐性需求,是一些没有被认识到的商机。相比显性需求,隐性需求数量更大,但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很难预测和利用。隐性需求将成为未来智能经济最大的蓝海,个人助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需要信息中介的参与。信息中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由商家买单的诱惑型中介。这类中介往往以一个较为实用的服务开始来吸引消费者。到后期,他们则会将用户的隐性需求提供给有付费意愿的商家从而实现获利。诱惑型中介会使用“推”的方式把顾客的隐性需求转化为可以盈利的“魔饼”,比如在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中推荐各种产品,都属于“推”模式。事实上,广告的目的就是选择性地把消费者的隐性需求传化为显性需求,以符合其盈利目标。例如,谷歌Gmail和百度搜索功能都是免费的,广告才是真正的主要收入来源。微信的广告推送功能里面那个“不感兴趣”的按钮实际上也是在进一步洞察消费者。
未来,相比诱惑型中介,个人助理将站在消费者一边,能够更精准地记录全部数据和信息,并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个人助理原则上拥有全部访问权限,能够获得、抓取并储存消费者发出的所有个人信息碎片,因此它能够获取到的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要比诱惑型中介窥探到的信息多得多。与诱惑型中介不同的是,个人助理不会利用消费者的弱点来获取利益。个人助理保持海量数据处于亢奋状态——一旦环境条件匹配,相关的数据就可以立刻被激活,这种模式被称为“拉”模式。相比两种模式,“拉”模式下,消费者的主动性更强,幸福感也更强。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越快,就需要更多的“新饼”变为“魔饼”,对比两种模式,显然“拉”模式力量更大,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样性。一方面,对于显性需求,个人助理将帮助消费者提升信息能力,加速产品的成熟过程,从而施加更多选择压力给商家,迫使商家创新;另一方面,相比诱惑型中介,个人助理可以全面记录消费者信息,深入挖掘消费者隐性需求,让低频的长尾需求时刻处于待激发状态,一旦遇到合适的情景,就会被激发,用来满足当下的需求。个人助理所提供的信息匹配能力,在产品多样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总之,不管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群体层面,个人助理都会提高多样性。
因此,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帮助提升消费者信息能力,让他们快速消化产品,再产生新的需求,让“新饼”出来的更多更快。个人助手无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会帮助消费者捕捉与梳理他们的隐性需求,在掌握了消费者庞大的隐性需求之后,它会主动向外寻觅,这就可以赋能于消费者,提高寻觅商品和其他需求的主动性。未来,个人助理的成熟和发展将加速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正是智能经济的重要特征。
五、结论与展望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工智能具有十分鲜明的性质,可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15]。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建立在智能科技基础上的智能经济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焦点。人与物在数据构筑的智能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个人助理为代表的智能机器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人助理帮助人类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人类一同塑造着一个全新的智能经济体。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建立起智能技术驱动的新经济生态,以个人助理为代表的智能机器将无处不在,成为这一生态中的重要角色,改变着我们从信息获取、需求满足到决策制定的方式,成为智能经济中的新物种。
当前,个人助理的发展还处在早期。2017年,全球顶尖信息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的分析显示,Siri等智能助理的应用使用率仅为35%[16],数字并不乐观。有效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消费级市场有待成熟,建立起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还需时日。尽管还有诸多瓶颈需要突破,然而人机共生的新经济生态已然来临,催生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飞跃:《人工智能:第三轴心时代的来临》,《文化纵横》2017年第6期。
[2]韩筱璞、苟尤钊、吕琳媛:《联合经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全新范式》,《财经问题研究》2018年第10期。
[3]穆良平、姬振天:《中国抢占智能经济发展先机的战略要素及重点领域》,《理论探讨》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