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医养结合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趋势

第1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中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是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为目的,运用整体医学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当前,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在社区内担任全科医生的,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专业多为医疗和护理,医疗模式更侧重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西医注重中、西并重,在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社区全科医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我校在构建社区卫生实践模式中的探索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注重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努力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

2.1组织结构

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需求,我校与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对共建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双方通过共建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促进双方科学发展,卫生实践基地分别在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下辖的8个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学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教学实践组、学生临时管理组,形成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管理联动制度。

2.2教学目的

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群体和社区保健的观念;

②熟悉社区医疗机构相应的卫生法规和全科医疗模式,明确“三级预防”知识;

③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逐步理清全科医学知识结构,逐步完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

2.3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为我校二、三年级中西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全科方向)专业五年制大学本科生。教学内容:熟悉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医疗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安排健康知识宣讲等。

2.4教学安排

采用内容上课本回顾、临床实践、社会活动相结合,形式上固定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我校把社区卫生实践时间定在本科第三、四、五、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

2.4.1固定实践

(课本回顾,临床实践)分两个阶段开展,“课本回顾”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主要学习内容有:社区卫生实践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确卫生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国家关于医疗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简介;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包括健康档案的建立;学习听诊器、血压计等仪器的使用原理,进行心肺听诊、血糖采集、血型快速检测等技能培训。“临床实践”阶段是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科室轮转,分组见习,重点掌握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保健康复;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随访和家访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个人及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书写与管理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固定实践阶段要求本科二三年级学生都参与其中,纳入社区课程教学计划。

2.4.2自主实践

(社会活动)自主实践课程是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平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等。为提高自主实践内涵质量,我校以社区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围绕中医药养生保健、慢病管理、药物合理使用、合理营养、食品安全、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卫生政策、法规等宣讲模块,开展健康宣讲。该阶段分学生自愿申请、带教老师指导、考核认定三部分,作为社区卫生实践附加分纳入教学考核体系。

2.5保证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选取具有奉献、敬业精神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实践,定期讨论、总结、分析,做到全程指导。

(2)举办知识讲座邀请公共卫生专家、卫生局负责人等作为主讲人,开设社区卫生相关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与公共卫生课程开设相结合社区卫生实践与公共卫生课程《社区预防保健》、《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2.6评价体系

以每名参与社区卫生实践的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学生自评,带教老师评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评,学院考核,以及学校从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回的健康知识宣讲群众反映效果等方面考核评定每名学生社区卫生实践成绩,并纳入当学年综合测评体系。

3我校社区卫生实践效果

3.1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

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明显的专业特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医学生人才培养中的趋势和方向。临床与学校课堂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缺少职业环境。我校在制定社区实践方案更多的考虑让学生融入社区的职业环境,培养具有相关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能力(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规的熟悉和运用能力等。

3.2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振兴中医的责任感,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源自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然而,受当前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情况,反映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突出。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报考研究生专业情况为例,近五年来,报考研究生中,有80%以上人报考西医院校。强化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已是迫在眉睫。我校在社区卫生实践中加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且要求学生参与中医药实践、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中医药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如经常性的跟随中医专家义诊,成立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对中医专病专科的宣讲,社区中医药文化调查等。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素养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中西医临床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我校在卫生实践中对其加强医学文化能力的训练,强化文化能力培养,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引导。

4讨论

第2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91-01

一、现代音乐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中教育也随之取得飞速发展,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下,高中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音乐常识普及、音乐作品模仿逐步发展,进入了高品质的、有气质的、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阶段,并大步迈向成熟。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我们,不禁会思考,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音乐教育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得上是有气质的音乐艺术佳品呢?所有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与保留地方民族音乐元素,将本民族特色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有效结合的音乐艺术作品,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音乐艺术审美观和给予学生全面的先进的音乐启发的教育,才称的上是有质量的音乐艺术品,与高品质的音乐艺术教育。

二、民族的,需要经过加工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即为世界的”,我认为鲁迅先生这句话意在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化的民族组成的,世界的本质是多样化,同时也是统一和谐的。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透露出世界的气息,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世界也才称其为世界。

三、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存在的差异与结合

(一)差异。首先,地方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生命与情操的艺术体现。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它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光大于民间,却又找不到真正的作者,我们只能说它是某某地区的地方民歌,小曲或者小调。有了这些意味深邃的、来源广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加之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系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维,即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模样。外来艺术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流入我国人民思想血脉的外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跟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形式和内容的极大差别。比如歌唱的表演形式,现今中国本民族的声乐(民族唱法)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与世界主流声乐唱法(美声唱法,通俗流行唱法)还存在着气息、演唱风格和效果的不同。舞蹈的表演方面,中国以民族古典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在表演上也与美国的爵士舞、拉丁美洲的探戈舞踢踏舞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演奏方面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理念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中国音乐形式以旋律的优美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西方美国的音乐则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以及和声音效效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各国家各民族间的音乐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西方音乐艺术的思想和流派纷纷流入我国,并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如何面对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研究。一是音乐思想内容的结合,内容题材可以从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创作。音乐艺术的元素和动机往往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中西音乐文化想交流的事件与故事:匈奴和亲、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当代众多的世界音乐艺术节等等。二是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上,在声乐方面将中国民族独唱和对唱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国际上主流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合起来。对作品重新加工,配以和声音乐艺术的表演效果。而舞蹈方面则可以从音乐的选择,以及世界各国的舞蹈技巧的结合为主!

四、艺术作品的实践

(一)合唱艺术与地方民歌。《放风筝》是一首独特优秀的河北昌黎地方民歌。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十分传神。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在保持歌曲作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加以国际合唱形式的声部化,使表演效果上出现既有民风又有台风的艺术效果,其在2016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艺术展演评比中获省级二等奖。

(二)舞蹈表演与地方秧歌。《绣灯笼》是一首河北昌黎的地方秧歌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曲调细腻,细细道来。原曲为三拍子、中速式,热情欢快、优美抒情,加工后定为A调,就更加热情欢快而嘹亮。在艺术加工的方面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特殊阶段,突出体现河北秧歌中的角色“妞”的形象,加以舞蹈功底深厚的舞蹈艺术学生的表演,以及与灯光道具服装等现代艺术烘托手段的完美结合,达到艺术表演的新效果。体现现代音乐艺术教育与艺术作品的新追求。2016年获得“阳光下成长”中学生艺术展演河北省一等奖,并代表河北参加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比赛。

第3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人工湿地;农村污水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三峡库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污水面广、排放分散、水量偏小、有机物浓度偏高、日变化系数大等特点,农村村落集镇的污水处理,不可能铺设大型污水管网,只能走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处理的道路[1]。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方法有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及其他一些土地处理技术,在这些方法中,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一次性投入低、日常管理方便,很适合三峡库区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要求。本研究首先通过中试试验研究了采用高效厌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探讨了该组合工艺处理农村污水的可行性。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本中试试验设施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某镇,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工艺流程示意图

该系统由格栅井、高效厌氧池、接触氧化池、一级潜流式人工湿地池和污泥干化池五部分组成组合工艺。格栅井设置细格栅网,栅条间隙10mm,污水经过格栅通过提升泵提升进入高效厌氧池,该池HRT为10h,厌氧池出水自流进入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内设软性填料,HRT为3h,采用穿孔曝气管通过充气机曝气。好氧池出水经竖流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湿地池出水经渠收集并经消毒处理后直接排放。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定期排放污泥干化池,干化处理后的污泥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理。

1.2 运行条件

原水为该镇场镇的生活污水,系统处理能力为10m3/d,系统连续进水,连续出水,接触氧化池采取充气机曝气,采取开5h停1h的曝气方式,曝气量通过阀门调节,出水DO控制在2.0mg/L左右;连续运行约4个月,从系统开始启动到调试运行结束用时2个月(2011年6月21日-8月15日),后2个月(2011年8月15日-10月10日)为稳定运行期。进水水质如表1所示。由于间断暴雨的影响,导致进水污染物浓度有较低水平出现。

表1 污水水质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pH:pH-3C型酸度计;COD:重铬酸钾法;NH4+-N: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TN: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TP:钼锑抗分光光度法[2];DO:溶氧仪;生物相:光学显微镜。

2 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效果与分析

2.1 对COD的去除效果

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出水COD为23.3~256.0mg/L,平均值为88.4 mg/L,组合工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70.2%,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图2 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调试运行初期,进水COD浓度较稳定,平均在341.6 mg/L,而厌氧接触池出水COD浓度约为411.3 mg/L,说明投加污泥还未完全适应系统环境,发生了“厌氧增溶”现象,约20天后增溶现象消失,此时接触氧化池有少量挂膜。期间有2天受暴雨影响,进水COD浓度出现较大波动,如图所示,而组合工艺系统出水较为稳定,表明系统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受8月9号暴雨影响,进水有机负荷急剧下降,而曝气强度未及时调低,导致短程接触氧化池出现污泥老化现象,池体表面浮现较多褐色死泥,污泥镜检发现活性污泥中累枝虫等固着型原生动物逐渐消失,出现大量表壳虫和游仆虫等游泳型原生动物,如图3所示。随后通过采取逐渐提升进水有机负荷,定量排泥和适当降低曝气强度等措施,污泥老化现象消失。8月中旬,系统进入稳定运行期,出水COD完全达标,稳定在53.4 mg/L左右。

污泥老化前镜检照片―累枝虫 污泥老化后镜检照片―表壳虫

图3 微生物镜检照片

2.2 对NH4+-N的去除效果

组合工艺对NH4+-N的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组合工艺对NH4+-N的去除效果

由图4可知,系统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出水NH4+-N为1.0~15.8 mg/L,平均为6.5 mg/L,平均去除率为74.4%。

7月14号之前,厌氧接触池出水NH4+-N浓度略高于进水浓度,说明投加污泥未完全适应系统环境,一部分污泥失去活性,且被厌氧氨化,从而使厌氧接触池出水NH4+-N浓度略有升高;最终出水NH4+-N浓度逐渐降低,此时短程硝化池挂膜也逐渐增加。之后,进水NH4+-N浓度略有波动,而厌氧接触池出水NH4+-N浓度趋于稳定,但在8月15号至29号之间,人工湿地池出水NH4+-N去除率急剧降低,最低低至41.7%,是由于8月9号暴雨引起的接触氧化池污泥老化使硝化细菌流失严重,而该细菌世代时间长,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出水氨氮浓度仍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8月29号后,系统开始恢复,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88.3%。

2.3 对TN的去除效果

系统稳定运行期,TN的去除效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组合工艺对TN的处理效果较好,高效厌氧池和接触氧化池对TN的去除分担率较低,T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人工湿地池,是在湿地滤料中生物膜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和水生植物的同化吸收作用共同作用下得以去除,人工湿地池出水TN平均浓度为13.9 mg/L,平均去除率为54.5%。

图5 组合工艺对TN的去除效果

2.4 对TP的去除效果

系统稳定运行期,组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组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该系统TP的去除主要是由厌氧接触池铁碳床通过电化学原理除磷和人工湿地池去除,接触氧化池对TP的去除分担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接触氧化池剩余污泥排放量少。从图6中可以看出,厌氧接触池对总磷的去除贡献率达到50%左右,再经过接触氧化池过量吸磷,最后在湿地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共同作用下使系统出水TP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平均去除率为77.9%。

2.5 讨论

系统稳定运行期,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分担率如图7所示。

图7 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分担率

综合来看,稳定运行期组合工艺出水各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高效厌氧池、接触氧化池和人工湿地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0.1%、34.0%和15.9 %,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1.8%、54.1%和14.1%,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6.7%、26.5%和66.8%,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49.5%、13.3%和37.2%。

厌氧接触池内设置的铁碳床除了有除磷作用外还能通过铁碳微电解作用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弹性填料能截留大量异养微生物且较高SRT和HRT,使得厌氧接触池有较高的COD去除率;该反应单元对NH4+-N的去除能力有限,主要是通过该单元所产生的CH4和CO2从反应器中溢出从而吹脱去除NH4+-N;TN的去除率也很低,主要是由该单元NH4+-N吹脱量有限,且反硝化作用底物不足所致。

接触氧化池对厌氧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NH4+-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该处理单元,维持出水DO在2.0mg/L左右,且进入该池的进水有机负荷较低,有利于硝化细菌成为优势菌种,使得硝化作用能充分进行;TP的去除是通过聚磷菌过量吸磷作用去除,但由于该池进水有机负荷低和较少排泥量,使得该处理单元TP分担率不高。

人工湿地池作为生态处理系统,在预处理系统之后,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该净化过程是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处理单元对COD和NH4+-N的分担率较低,主要是由于预处理系统对COD和NH4+-N处理能力较强,使其进水负荷较低。TN和TP分担率较高,分别为66.8%和37.2%。

2.6 经济分析

本中试试验装置配置有潜污泵2台(1用1备),充气泵2台(1用1备),混合液回流泵1台,每天工作20h,电价按0.52元/(kW・h)计,根据长期统计数据计算得总运行费用约为0.28元/m3(不含设备折旧费),其中动力费0.23元/m3,药剂费(微量元素等)0.05元/m3。

3 工程实例

在中试试验的基础上,调研小组对三峡库区重庆段两个采用高效厌氧-接触氧化-潜流式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涪陵区南沱镇农村截污处理工程和云阳县盘龙镇农村截污处理工程)进行了现场调研。两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工艺基本相同,都以格栅、高效厌氧和接触氧化工艺作为前处理工艺,主体工艺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

表2 两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数据统计

两座污水处理工程均已成功运营,处理能力已基本饱和,如表2所示,污水排放均已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类排放标准。从而进一步用实例证明了该工艺适用于三峡库区污水的处理,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工艺设计。

4 结论

① 采用高效厌氧-接触氧化-潜流式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三峡库区乡镇生活污水是完全可行的,出水各指标均能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4.1%、86.9%、63.2%和79.5%。

② 高效厌氧池对NH4+-N和TN的分担率较小,对COD和TP的分担率较大;接触氧化池对COD和NH4+-N分担率较高;人工湿地池对TN和TP的处理效果较好。综合来看,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③ 通过两个工程实例的相关数据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工艺适用于三峡库区小城镇污水的处理,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工艺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关键词: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养老护理;新模式

1前言

在我国,家庭养老长期占据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难以保证给予老年人周到的关照。因此,新养老护理模式的开发尤为紧迫,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

2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南通市几十年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早在1982年,南通市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全是人口总数的10%,提前全国1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三十多年来,南通市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逐年加重,老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由此导致南通市家庭出现小型化、结构少子化和年岁高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到2013年时,南通市的百岁老人也突破了千人大关。虽然南通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而且具有浓厚的养老氛围,但是高龄老人的机体能力不断下降,逐渐丧失了自主生活能力,但同正常人一样具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新养老护理模式的探究十分紧迫。

3老龄人养老护理需求

老年人群体在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方面具有许多特殊需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数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高龄老人出现半失能、失能现象的几率较高,在生活上需要人照料,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远高于一般壮年人,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负担。而且在疾病困扰下,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较高。在老龄人的养老护理过程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关注,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城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家庭难以满足老龄人的养老护理需求。

4南通市养老护理新模式

4.1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特点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出的一种社会养老新模式,旨在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使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和社会养老负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通过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包括生活上的照顾、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锻炼以及临终关怀等。目前该养老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需要进行中长期治疗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但随着医学模式和养老模式的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类型也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心理辅导等内容。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都可以在医院、家庭或社会接受养老护理服务。

4.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

4.2.1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由医疗机构创办将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为老年病患提供养老服务,并满足其医疗和护理方面的需求。目前该模式主要通过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实现,由公立医院率先实行,利用其医疗资源优势,整合养老功能,可以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在老年人病情突发时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4.2.2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通过对过剩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功能调整,使其直接转型为老年护理院或康复院,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机构,为需要的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目前主要对城乡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转型,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半失能、失能老人,同时也是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主体。

4.2.3养老与医疗结构的就近合作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政府的整合下,采取就近合作的原则,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和双向就诊,可以有效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通过医疗结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其提供免费入院体检服务和绿色抢救通道。建立双向就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由护理院提供病后护理。

4.2.4以养老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引进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转型为医养结合模式的负荷机构,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在照料其生活、对其进行精神慰藉的同时,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

4.2.5居家医养模式

居家医养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在社区签约的居家老人提供生门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对能够自理的老人进行提早的疾病预防,并为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降低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的发展几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南通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步加深,养老负担已经成为社会最普遍的家庭问题。医养集合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通过医疗服务与护理服务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参考文献:

[1]邓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江苏省部分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6.

第5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 医养结合 健康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B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未富先老矛盾逐渐凸显,养老成为现实且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若处理不好,将影响并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做了重大改革和尝试,全面开放了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目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构成了我国养老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据《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14)》调查和分析,我国80%~90%的老年人是慢性病群体、亚健康群体,对医疗的需求是年轻人的3~5倍。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以后,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会保持在1亿人规模。高龄、患病、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而供给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在此状况下,2015年11月卫计委、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指导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及管理标准、规范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

《医养结合指导意见》出台时隔近一年,“医养结合”试点范围不断被扩充,“医养结合”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二是尽管部分地区的“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地区对于“医养结合”操作存在误区,普遍存在医院里面建养老院和养老院里面建医务室的行为,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专业性和安全性。具体点讲就是:①在医院里增设养老床位,一是能增设的规模有限,二是往往老年人一旦住进去,就有可能一直待到终老,周转率极低,造成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功能和医保服务功能的资质准入门槛高,且运营成本高,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无力支撑,再就是养老机构担心增设医疗服务后,会产生医疗纠纷或事故,而对增设医疗功能的意愿不强,只能增设简单的医务室,提供一些常规的检查、日常用药等,老年人在此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三是养老床位供给不足是每座城市的现状,再加上多数医院受医疗资源局限,自身床位供给也不足,无法“分身”也成为了制约“医养结合”落实的因素。四是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控制,以及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养老等社会福利用地供给较少,导致大多数城市市区内的养老设施多为租赁房屋改建而成,新建养老公寓多在市郊,距离医院较远,虽有一些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距离远,给患病、失能、半失能、80岁以上老年人造成不小的麻烦和困惑,其“医养结合”效果不佳。五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医养结合”落实的难点主要在于政策壁垒和资源壁垒。解决政策壁垒对于政府来说可能不是难事,相信国家会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捋顺相关政策。然而资源壁垒解决起来往往没那么简单。本文笔者想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一谈其助推医养结合的作用和可能性。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居住的社区/小区/组团内或周边都配套有幼托园、医院或社区医疗站、文化体育广场、超市、商场、银行、邮政网点、市政设施等,这些都是居民生活需求的基本设施,也是城市规划所要求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明确指出:居住区用地应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类用地,并给出了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见表1)。

《规范》还对公建用地应建设施做了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并规定了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规范》中居住区用地的构成不包含“社会福利用地”,也未在应建配套服务设施中要求建设养老院、福利院、养老公寓等养老设施。

2010年底住建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8大类,又细分了35个中类、43个小类。规定: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其中服务设施用地又细分为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约5%~8%,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不应小于5.5m2/人。《标准》并未对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指标做进一步的要求和控制。笔者查阅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文本和图纸,规划均未明确城市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的指标,图纸中标注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也是极少。由于城市规划原因,导致市区内养老用地供给不足,市郊养老公寓距医院较远的现状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就是从城市规划角度窥见的养老用地、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试想一下,若加大养老用地的供应,并规划养老用地与医疗卫生用地的邻里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同时加大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并辅以相关城市规划规范,对于医养结合的落实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指导和控制将有助于推进“医养结合”的落实。

助推“医养结合”落实,城市规划方面可做的改革、改变、方向等相关探索如下:

一是首先要增加社会福利用地(养老用地)的供给规模,解决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二是规划调整社会福利用地和医疗卫生用地的位置关系,使两者为相邻关系,这样养老机构和医院既相互独立,又可实现资源的分享或共享。医院和养老机构各自做自己专业的事,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为老服务的同一个目的。三是规划增加居住区周边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并增加居住用地内医疗服务站等服务用地的指标,这样可以使居家养老的老人在社区内或附近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四是协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并允许养老机构利用旧工业厂房和设施改造为养老院、养老公寓,或将该工业用地调整为养老用地,以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第6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关键词:泛在网;医养结合;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16-02

泛在网络下,信息化系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如今,我国老年人数量虽逐步上升,但在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依旧非常小,这样的比例势必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不便。只有了解清楚阻碍老年人了解泛在网、应用泛在网的因素,发现医养结合模式的问题。我们才能更有效的设计出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面临的各种老龄化引发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

1 我国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达到4.8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不提出对策来对抗这个趋势,社会一定受到巨大的影响,国家还可能面临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多重挑战[1]。

2 泛在网对老年人的重要性

泛在网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生理需求方面,专家设置了老年人服务网站,提供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产品。在安全需求方面,利用高端科技技术,制造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应急设备,方便快捷的电子档案等,随时对老年人进行安全防护。在社交需求方面,泛在网提供电子邮件,QQ,微信等便捷服务,老年人通过与家人交流,情感上可以得到满足。在尊重需求方面,通过评价网站,老年人的地位得以认可。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寻找合适的工作,让老人实现自身的价值[2]。

3 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养护人员专业素养过低

当下中国虽然养护人员数量庞大,但是真正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少之又少。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医养结合培训机构,国内高校中也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这就导致如今的养老机构专业性严重缺乏,老年人在身体出现状况时,并不能由护理人员及时直接地解决,而是只能转移到就近的医院治疗,这不仅会造成对医院的资源占用,还会延误老人的病情。

3.2 政府职能行使不到位

我国设立的老年人管理部门过多,每一层养老机构都由不同的机构审批和管理,每个的机构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人员层级不同,政府对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也不同,而且妇联,民政局等部门又不断介入养老服务中。这时候,虽然每个部门分工明确,但是多个独立部门的加入,很容易造成职能交叉,导致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政策很难满足每一个部门的需求,政策很难落实,老年人们不能及时地享受到政府的福利政策[3]。

3.3 机构间衔接性过低

我国的许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承担的任务过多,不仅承担着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收容工作,同时还收容着许多可以自理的老人。由于我国的医养结合机构与其他机构衔接性过低,以至于在老人恢复健康后不能为老人制定转移工作,从而造成很多生病的老人无法入住,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3.4 老年人导向型产品过少

泛在网下,我国大部分产品导向过于年轻化,如网页设计过于先进,老年人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内容与老年人生活关系不密切,并没有抓住老年人的眼球。老年人在运用智能化工具时,因为身体机能下降,会表现的不灵活,易疲劳,加上时代的不同,老人没有系统接触过泛在网方面的知识,记忆力又大幅度衰退,学习的动力几乎为零。另外,老年人消费观念落后,他们把休闲活动,使用互联网等视为奢侈的享受,只追求衣食住行的满足;种种因素导致老年人与泛在网的隔阂越来越大。

4 创新型医养结合发展模式

随着老龄化加深,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题,必须进行机构养老模式的创新,鼓励养老机构增强医护功能,维护老人健康状况;同时应该利用政策创新,整合我国医疗和养老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养老发展模式的创新,提高我们养老产业发展水平。

4.1 建立专业化培训网站,提高医疗人员素养

我高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数量过少,以至于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出现改变时,护理人员并不能够及时解决而是转移到医院救治,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延误了老人的病情。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对此,建立专业化的培训网站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通过聘请国外专业人员或三甲医院养老方面的专业医师,定期为护理人员在线授课,每个护理人员通过在线注册在线付款即可享受在线课程。这样不仅为医疗人员提供了一个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它的便捷、兼容性高还大大的降低了人均费用,减少了医疗机构的培训负担。此网站同时要提供专业的测评系统,通过定期对现有经过培训的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考核,筛选出更加优秀的养护人员来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护服务。而测评成绩较低的护理人员则需要重修培训课程直至该护理人员符合医养结合机构的专业水平为止[4]。

4.2 细化养老设施,建立智能化网络平台

我国的养老公寓虽多,但是真正做好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少之又少。参照西方国家细分养老设施的方法,我国可以设立多层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种类型的公寓安排医护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护理服务,以便随时监控老人的病情并及时治疗。同时,建立控制病人转移的网络服务平台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可以随时记录病人的档案、录入各医养结合机构的位置信息、医疗资源使用状况等[5]。一旦病人出现状况,可以根据病人的信息将病人的档案等转移到与病人情况相符并且距离最近的医养结合机构,以保证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最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病人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时,该平台也会及时将病人转移到合适的医院,保证每个机构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医疗资源浪费。

4.3 建立虚拟增值服务平台

根据老人的特定需求还可以建立虚拟“增值服务”平台。首先,平台可以与多家餐饮公司合作,在平台上推出专门针对老人的老年餐,如糖尿病人的少糖餐,高血压病人的低盐餐等,从饮食上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另外,平台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接送服务,在老年人需要出行时,平台上推出针对不同健康程度老年人的出行方案,帮助老年人选择合适的接送设备,以保证老年人的出行安全[6]。

5 结语

在泛在网的视角下,建立创新型的医养结合模式,不仅能提升我国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而且节省了政府的成本,更符合我国的基本。

参考文献:

[1]周燕珉,等.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刘美霞,娄乃琳,等.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南.德国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借鉴研究[J].国际经济,2013(10):87-88.

[4]吴双,吴茵.在宅养老模式下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1(5):75-77.

第7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在现有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需求,以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探索开办养老机构,看上去无疑是既符合趋势又顺应政策的成功之举。然而,近年来各地医院开办养老机构的探索,虽有个别成功案例,整体上却难以应验这一似乎有些想当然的看法。

医院开办养老机构面临窘境,政府大力倡导的医养结合在实践中同样并非一路畅通。看似坦途却难以走通,到底是哪些层面的因素在堵塞着我们的“医养梦”?

供需错位困局待解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一场大火,为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爱心养老院的“夭折”平添了一把火,更“烧”出了公众对于民营养老院安全性的质疑,而这也正是当前中国养老面临的窘境之一:公办养老院进不去,民营养老院信不过。

根据国家民政部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 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 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 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来自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有2.12亿,其中15%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4.3亿老年人,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供需矛盾突出无疑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在总体的供需矛盾之下,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记者的采访中,天津市东丽区养老院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我们作为区属公立养老院,无论是服务设施还是安全性等方面都要好于其他民营养老院,人气也较高,但床位十分紧张。”据媒体报道,有些热门公立养老院甚至到了“排队10年也住不进去”的地步。

与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现象并存的是有些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的现象,这一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

其原因是公立养老院进不去,很多老年人及家属就将目光转向了民营养老院,然而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民办养老院价格十分昂贵,有的甚至要收70万元以上的押金,这让不少老年人望而却步。而价格低廉的民营养老院,往往在条件与设施上却有所欠缺。“这样的养老院感觉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不敢让老人住进去。”一位正在选择养老院的女士对《中国医院院长》表示。

民办养老机构在经营上的窘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资金压力。

据了解,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往往来自硬件投入方面,不乏有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感叹“公办和民办差太多!”――得不到政府支持的民营养老院在土地和硬件上的成本非常高,并直接反映在收费标准上。而为了节约成本,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往往无法按照国家统一的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但面对养老事业的旺盛需求,地方监管审批部门往往又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供需错位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民政部在2013年3月的《养老服务基本情况》中表示,当前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机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此外,民间参与也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政策助推“医养结合”

除了供需矛盾,现有单纯的养老服务体系也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

今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中显示,当前养老最强烈的需求是健康医疗。从疾病谱转变看,慢性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老年群体对上门诊疗、急诊联络等医疗服务需求强烈。

据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刘荣玉调研显示,在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内设简单医疗室的不足60%,配备康复理疗室的不足20%。另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左右,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一些高龄老人的失能问题摆在了面前。”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表示,对于需要医疗照护的失能高龄老人,传统养老院无法担负起照护的责任。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姜文浩则表示,“敬老院能够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一旦健康出现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大家所关心的。医疗机构应该担负起长期照护和老年康复的责任。”

事实上,由于目前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而长期以来卫生系统管医疗,民政部门管养老,医疗和养老体系长期割裂、未能对接,造成老年人就医不便,不得不经常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这不仅增添了老年人亲属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了难以解决的“压床”问题,浪费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倡“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模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须。

2013年9月,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包括“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可以说为医养结合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政策的推进下,各地纷纷开始了医养结合的探索。

例如,北京市民政局去年联合北京市发改委等9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医养结合: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申请独立设置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内设医务室、卫生所(室),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等形式;周边医疗资源丰富、自身难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可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

上海市也在今年启动了新一轮养老改革,提出将在50家养老机构新建内设医疗机构,并在医保批准联网后纳入“三段”结算。在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的《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定义为“医养结合”支持平台,要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向所在辖区的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它还要与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达成合作,会同社工、志愿者提供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对社区老年人的服务继续深化。

天津市也将通过“养老机构把医院请进来、养老院走出去与医院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双向合作。

随着政策的推动,各地公立医院也开始了主动性探索。

公立医院“牵手”养老

“在这住着挺舒服,也安心,住下就不想走了。”住在北京金泰颐寿轩敬老院的张大妈对记者表示,而她安心的原因正是敬老院医养结合项目的实施。据了解,北京市第二医院与北京金泰颐寿轩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姜文浩表示,医院为敬老院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派医生每周定期到养老院巡诊一次,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如果敬老院的老年人出现突发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医院将为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接入院治疗。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医院)则推出了公立医院“搬进”养老院的新模式,与沈阳市松蒲博爱敬老院合作,建立了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医院)大东护理院。

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更与多家养老机构成立了“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康复医养联盟”,进行了“医养护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平时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一旦发病就由责任医生、护士进行治疗和专业护理,在康复期间则有康复中心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

总的来说,这些探索通常都建立了医养联动的机制,由医院派出专家为合作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方面的支持,发挥护理团队专业优势,为养老机构的养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开辟绿色通道,方便从日常养护到入院就诊以及住院治疗的实时联动。

除此之外,也有公立医院选择了跨界办养老院,例如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以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重医一院”)。

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的“牵手”,让养老机构获得了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了服务能力,也让公立医院扩大了服务覆盖面,打破了两者之间割裂的状态。

贵州君跃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松认为,公立医院涉足养老,一方面是养老需求以及政策推动,另一方面则是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他表示,破解资金困局已成为医改的不变课题,但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对公立医院造血功能的研发,因此将视野拓宽到关联领域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必然。其次,一旦公立医院作为独立主体介入到具体的养老服务开发中,项目所涉医疗服务需求、潜在的诊疗分级制度设置、多点执业条件的创造以及此种新兴业态的开发对医疗投入的回报,无疑可以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通道。

多方整合是关键

尽管“医养结合”看上去形势大好,在实际中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首先就是经济效益问题。“目前医院以多点执业的方式为敬老院提供服务。”姜文浩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医保机构给医院的医保总额并未增加,尽管敬老院内可以实现医保报销,但“医保额度是给敬老院的”。

同样选择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也遇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日常运营是微利,如果算上房屋、设备折旧、人员支出等,肯定亏损。”副院长齐峰这样说道。

上海天伦医院于2013年着手试行医养结合模式,改造出100张老年护理床位,每月的护理费、床位费、餐饮费加上医保报销后自付的费用,比请个保姆还便宜,大受老年人欢迎。然而作为医疗机构内的养老护理床位,却得不到民政部门对养老床位的补贴,也没有卫生部门的补贴,只能靠医院承担。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对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例如天津规定对新建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由原来给予每张床位一次性建设补贴4000元提高到15 000元。但这真金白银的补贴,却与医疗机构内的养老床位无关。

补贴不到位,费用也收不上来。“护理费1小时几块钱,多少年没涨了,低到招不到人。”姜文浩直言,“跟敬老院合作后,我们派了专业的康复师,1小时20元,还不如做足疗的。”医疗技术本该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过于低廉的价格更让医院介入养老的动力与后劲不足。

而不合理的定价也影响到护理人才的招聘和挽留。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人才的匮乏和养老人才难以稳定在养老服务业的岗位,是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原因在于现在的薪酬待遇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其次是行政许可和审批的问题。尽管进入2014年后,国家陆续推出了30多项养老产业政策及指导意见,包括取消行政审批和事前审批、改革企业登记制度、人才培养、养老用地、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有桎梏。姜文浩举例,医院曾考虑在北京金泰颐寿轩敬老院设立第二门诊部,但由于北京五环内公立医院严禁扩张,因此无法得到行政批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姜文浩表示理解,但不可讳言的是当前医养结合在政策上仍受到阻碍。

“现有的医养结合政策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远远不够。”专注老年医学研究的陈峥目光放得更长远,“公立医院办一个养老院,怎么收费?怎么服务?有点乱,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年人从失能到临终,以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了,不能以综合医院的平均住院日等标准来要求,其应对策略也不是简单的医养结合概念,而应该是一整套的体系。”

因此陈峥认为,应该做好几大整合。首先是从费用上。“国家养老还是自己掏腰包?医保付费还是成立护理保险?谁来掏钱决定了后面的服务。”陈峥表示,日本在2000年成立介护保险后,护理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果没有人支付费用,护理院就无法成立,国家应该有相应的系统,出台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

其次是管理的整合。一直以来都是民政部门管养老院,卫生部门管医院,医养结合往往是各自出台各自的政策。陈峥指出,对于需要医疗照护的失能老年人,应该完善护理院的建设,这就需要卫生、民政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筹整合。

最后是机构之间服务的整合。“医院、护理院、康复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什么人该住到哪去,不能光凭自己的意愿。”陈峥认为应该有一个评估体系,由医生、团队说了算。根据区域服务,通过评估个人失能程度,再安排到相应的机构。陈峥强调老年医学应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多学科的服务,需要医生、护士、护工、社会工作者等多方位的整体服务。

第8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国之稳定在于民之安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老保障已经成为万家和谐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性事业。3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强调推进医养结合,如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消费、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家覆盖三支柱医养的养老保险公司,泰康如何利用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养老金事业?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华。

全面参与医养改革

3月8日,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上,李艳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作为保险业内为数不多的女性董事长,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推进国内医养保障体系建设。在李艳华看来,身为保险人,理应通过不断的努力,让百姓健康、长寿、富足地生活下去,“医养保障是国计民生,一头连接百姓、一头连接国家。”她介绍,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实现全民覆盖,能够满足国民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但是,养老市场供给需求不均衡的状况比较突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的持续增长,医疗护理、慢病康复和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李艳华告诉记者,医养是泰康力推的全新战略,与保险、资管一起,成为泰康的三大核心业务。集团一方面积极布局与各省市及各大央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职业年金等项目;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政府医保改革,探索医疗控费体系,借助大病保险及基本医保经办系统的力量,与智能审核监控和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保系统。

服务、产品、投资是养老保险公司的重要竞争优势。作为一家覆盖三支柱医养的养老保险公司,泰康养老主要以服务雇主为端口,提供一揽子福利解决方案,并将服务延伸至雇员甚至家属。同时,公司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优势,提升医疗基金运用效率,配合政府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到医疗与养老有机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深耕养老金业务

泰康在养老金投资领域深耕已久。据了解,2007年,泰康取得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为进军企业年金市场赢得了机遇;2016年11月,泰康又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对于已进入大资管时代的各类机构而言,将“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管理牌照收入囊中,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据人社部公布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共计76058家企业建立了年金计划,参加职工2323.92万人,积累基金10666.31亿元,较2015年年底增加12%。从企业数量看,2016年三季度较2015年年底增加604户企业,职工人数增加7.7万人。

2016年年金市场增速从总体上看有放缓趋势。目前年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各大央企及国有企业为主,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国家调整经济机构,进行供给侧改革,部分行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益欠佳,导致整体年金规模增速水平放缓;另一方面,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仅覆盖0.3%的企业和7%的基本养老参保职工。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集中在电力、石化、电讯、烟草等垄断或资源性行业,而由于政策要求对年金的参加标准有一定的要求且并非强制性参加,所以很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等新经济组织转而选择其他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而作为养老金第二支柱之一的企业年金增速正在不断降低。

李艳华介绍,泰康在企业年金方面依托养老金产品的业绩优势及投资服务能力,在巩固现有投资管理资产优势的同时,通过优化系统和服务,提升投资能力,强化风险管控。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进程,积极参与由人社部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相关研究工作。2017年,各地的职业年金即将进入筹备运作阶段,泰康养老遍布全国的分公司也正在积极参与各地政府机构职业年金落地的相关工作,全力协助各地政府机构为广大机关及事业单位员工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障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公司是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单独成立、主营企业年金业务的专业机构,其公司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按照人社部规定的年金管理人职责进行架设。作为年金计划的专业管理机构,养老保险公司目前占据了企业年金法人受托73%的市场份额,集合计划受托管理规模825亿元,市场占比约94%。在李艳华看来,养老保险公司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是受托能力更强。保险系受托人在战略发展方向、机构协调与管理、战略资产配置、投资监督、运营服务、受托管理验和能力等方面具备了完善的受托能力。

二是深耕养老金管理,更具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本身以企业年金、团体年金、团体保险、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等养老金管理业务为主,且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与企业年金的长期投资特性相匹配。

第9篇:医养结合趋势范文

社会发展和改革处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委里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以创建丽水国家公园为主线,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各个领域按计划有序推动改革和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9年主要工作亮点

(一)丽水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2017年12月启动创建国家公园以来,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社会处积极主动开展创建工作:2月组织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赴龙泉、庆元两地开展调查研究,考察了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梳理了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基本思路。3月份编制完成《丽水市建立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表,分解工作任务,并按方案时间节点安排启动相关资料收集工作。4月初成立了以吴晓东市长为组长的丽水市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4月底完成可行性论证和专题研究,同期启动开展国家公园范围边界划定和功能区划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丽水市建立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方案》的要求正式启动了《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2月5日,《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初稿形成,目前,正对总体规划初稿做进一步修改。

(二)推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丽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打造国家级数字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我市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性经济发展,1月份,市政府做出了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重大布署后,社会处紧紧围绕工作要求,赴北京沟通梳理合作内容,积极协调各方,确保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按时顺利签订。合作协议将汇集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相关人才及资源优势,在丽水筹建数字生态经济研究院,为当地培养、储备和输出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重点开展数字经济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提升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双方同意在推进丽水市建立数字生态产业创新基地和一揽子数字经济应用示范工程,帮助丽水申请创建国家级数字生态经济示范区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同时,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自2019年开始每年在丽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数字时代生态文明全球峰会”,不断提升丽水的城市品牌知名度。

(三)高质量开展争取资金和项目工作。

2019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个,资金4225万元。其中,社会服务项目争取到2431万,占全省投资总额的22%;职业教育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 1060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连续11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项目争取资金734万。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有效改善我市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我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增强兜底保障能力。认真组织完成了2019年我市社会领域中央投资项目申报工作,为日后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创造条件。2019年力争社会类项目资金8000万元,其中,市本级1000万。

(四)项目管理完成情况

2019年共受理项目31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1.22亿元,全部都已办结。其中出具项目服务联系单4个,审核、核准项目27个。其中教育项目11个,总投资5.53亿元;卫生项目7个,总投资3.03亿元;旅游项目2个,总投资9291万元;体育项目1个,总投资470.2万元。

根据委内百日攻坚工作部署,负责开展丽水市应急救灾中心项目攻坚行动。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抓难题攻坚,攻坚期间,共召开4次项目协调会,全程跟踪服务涉及项目审批建设的各阶段,对项目的不同阶段按照项目的实际进行调整优化。该项目已于11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

(五)提案办理工作

今年共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23件,其中市长领衔办理的重点件1件,主办3件。认真组织开展丽水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要以“国家公园”为目标引领“丽水大花园”建设的建议》(案号:A016)的重点建议办理工作。针对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出的提升国家公园定位境界、全域统筹、抢抓机遇申报等建议举措,各相关创建单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丽水国家公园的创建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和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议提案办理。

(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工作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方式不断规范,为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难题,2019年,共参与配合召开了29场次的项目协调会。重点协调推进全市社会领域项目谋划和落地工作。协调解决社会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有关扶持政策、投融资模式、基础设施配套等重大问题,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工作推进进度,推动一大批社会项目加快落地,促进了全市有效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七)其他各项综合工作。

及时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十三五中期评估、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期评估、我市足球规划调研、瓯江山水诗之路规划编制丽水区域内调研、健康丽水建设、全域旅游创建相关工作。编报丽水市2019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重大储备项目入库以及配合委内处室完成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先行区创建方案重大项目库梳理等覆盖全市性的综合工作。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完成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

以边界划定和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丽水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的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和功能区划,提出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等。围绕规划目标,确定规划任务,重点包括生态系统保护、构建新型管理体制机制、社区协调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和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建立由一个总体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组成的丽水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有效指导国家公园建设。

(二)做好课题研究,深化项目谋划

开展丽水医养(康养)课题研究。针对我市养老发展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服务内容单一等现实困难,整合养老院、各级医疗资源最大化区域内资源利用率,以建成以一个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研究目标,推动丽水市医养(康养)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争取2019年6月提交《研究方案》初稿,2019年10月争取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积极谋划一批符合丽水实际,对创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具体推动力的社会领域基本建设项目。结合丽水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资源,谋划丽水医养(康养)结合产业园项目,通过专业医疗机构牵头,养老机构配合,实现区域内医养协作整合性医养模式,打造解决老人全面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动医养全产业链能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