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

第1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气象;灾害;分类;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1 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可将我国气象灾害分为如下几类:

1)洪涝就是在短时间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地势低洼或者地形比较闭塞的地区因雨水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经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气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山洪暴发,内涝,毁坏农作物和建筑物,严重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和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通信受阻,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部门规定,在24h内降水量为等于大于50mm雨称为“暴雨”。我国的长江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长江三角洲和两湖盆地地区;

2)干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减少,土壤水分亏损,使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了的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灾、城镇用水缺乏,干旱风,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农作物和果树减产,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中,对我国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干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3)台风,危害性极大,主要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山洪暴发、海难、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毁坏农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员伤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还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 ;

4)冷冻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伴随有大风、寒潮、强冷空气、霜冻、积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经济林木、人畜、庄稼冻害,牧场积雪、牲畜死亡,雪崩,电线、道路结冰,交通、通信、送电受阻,还可以引发农林灾害,水圈灾害等次生灾害。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兴建防护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2.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2.2.3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第2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对策

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遭受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随着世界的发展,近年来气象灾害问题变得越来越频繁,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旱涝和干旱等,再加上农民对种植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小。所以,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变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降到最低。

1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

气象灾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气象因素,它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如社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为当时主要以粗犷型的经济路线发展,只看见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丝毫没有注意到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就间接性的增加了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伴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999~2010年之间,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因为这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频发,农作物每年都会遭受干旱、霜冻、低温以及洪涝等自然性的灾害,通过估量,大概有5亿亩的农田受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也因此损失了大约5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口也在极速增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灾害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农业气象灾害在当时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就会突然对农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如今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气象灾害时,预测技术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设备,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高效生产,不会再次发生粮食安全问题。

2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性措施

2.1及时准确的预测农业气象灾害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首先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工作,并且要保证预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应对防护,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相关气象灾害预测部门报道气象灾害的同时,需要准确气象灾害的时间,报道相关的应急对策,帮助农民抵御气象灾害,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非常突然,为了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现象,就一定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一些防御对策及技术,保证农民在第一时间预防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注意是暂时性的改变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这一防御技术使用的非常广泛,有采取滴灌和熏烟的方法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而熏烟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冻和秋季旱霜冻的危害。所以在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御技术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

在准确预测气象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因为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之后,对气象灾害的预防效果比较可观。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适时的早播种,利用返浆水来避免春旱等。

3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效性措施

3.1躲避气象灾害的生产方法

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不仅要以农作物为主体,研究农作物自身的灾害忍耐程度,还需要制定一些能够较好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为了避免林业上的气象灾害,可以采取经济林的栽培,降低受灾程度;为了降低农业受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温室种菜等方法。

3.2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气象灾害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被人类污染,所以,在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时,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的种植和生产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气象灾害应对对策,环境变好,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才会降低。具体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树造林等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加强农作物品种抗逆性研究

除了应对气象灾害的一些措施之外,还需要从农作物本身进行预防。比如,加强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加强农作物的硬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具体措施是通过林业、农业、牧业等方面来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和实验,采用常见的杂交、选育等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新品种应该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的抗灾害能力。

3.4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对策

很多时候,气象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除了研究应急措施和长效措施,还需要对气象灾害发生后的情况进行研究,以便于及时的降低经济损失。事后技术性对策是指,在气象灾害对农业产生影响之后的补救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快速的恢复到正常状态。如在发生了冰雹等灾害时,及时的对那些没有死的农作物浇水施肥,加快农作物的恢复速度,重新获得生机,这一对策也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第3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雷电防御 现状 问题

引言:雷电是自然界一种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强负荷电流、高电压、强辐射等对地面物体产生危害。据统计,1998-2001年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雷电灾害每年都在10次以上,其损失每年都大于5000万元,全国同期平均每年雷击死亡379人、受伤310人,其中有90%以上的雷电灾害是发生在农村。由于雷电属自然界不可抗拒的现象,具有不定性,且雷电灾害涉及到电力、通信、交通等各个领域,却不能被控制。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可利用的途径,加强雷电灾害的宜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加强技术防雷监督研发工作,依托技术解决现存防雷问题,激发潜在雷电防御市场,做到全民防雷,科学防雷。

1:雷电防御现状

1.1舞阳县雷电防御

1.11舞阳县气候环境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偏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于东,自西向东缓斜,分岗地、平原和洼地,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有丰富的农产业和畜牧业,电力设备日趋完善。由于近几年气候异常多变,加上舞阳县地形地貌复杂,时有发生极端雷暴天气。

1.12舞阳县雷电防御工作现状

2010年8月底舞阳县气象局联合移动通讯开通了雷电灾害防御短信平台,通过通信平台定时为用户免费发送有关雷电防御知识,及雷电预警信号,同时加强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了社会公众防雷意识。自短信平台开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得到用户好评。同年的12月份,河南省舞阳县政府《舞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雷电灾害防御这四个工程的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依托现有现代化建设成果,与省市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建设紧密衔接,进一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014年3月14日,我县气象局通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走进街乡活动,为学校赠送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中小学雷电防御手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明白卡》等相关气象资料,并安排气象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了气象观测、气象灾害防御、雷电灾害防御等气象科普知识,从科学方面提高民众防雷意识,借机拉开“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序幕。同年(2014年)的5月30,我县为有效防御并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现状,制定了《舞阳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明确了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发改工信委、住建、安监、房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并协助工作;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的新建、扩建及改建工程项目的单位、建筑、工程、场所及设施。

1.2雷电防御标准化工作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电子电气化产品,尤其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进入家家户户、各行各业,计算机软件技术涉及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航空、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弱电设备对电磁干扰特别敏感,雷电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灾害之一,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伤亡、损失日趋上升,因此,科学、全面防雷在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迫切重要。雷电防御标准是技术服务、指导设计和施工监督并验收,确保防雷装置的全面合理运行。防雷技术服务是科技、技术、服务型的社会安全保障服务,积极推进雷电防御标准化是加强气象部门管理的需要。2010年12月23日,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对提高雷电防御产品质量、规范雷电防御领域业务流程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要求进一步提高科技内涵、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开放合作、加强自身建设,为促进新时期防雷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雷电防御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主要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雷电防护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和气象行业标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多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2:雷电防御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防雷问题较为严重

从大多数的雷击事件看出,农村雷电防御远比城市薄弱的多。由于农村偏远,交通、通信不够完善,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条件有限,导致防雷意识浅薄,缺乏基础防雷常识;人口居多,但住房分散,高大树木较多,随意拉撤架空的线路更增加了雷击率;居民房建筑属于自住房,未经标准化施工、设计,所以安装在屋顶的热水器、电视信号接收器等均没有做防雷装置,容易引雷入室;技术条件落后,民房多数未经正规设计和检测,线路架设不规范,接地不合理、防雷装置不合格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雷灾。

2.2现有雷电防御产品业务不够成熟

现代化经济发展是高智能化电子、电气、通信等微电子设备的时代,这些承载着社会经济前景的设备在耐过电压、过电流能力上及其脆弱,雷击产生的强电流、电磁感应、静电感应等袭击到弱电压设备上很容易引发雷电灾害。雷电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我国防雷行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在风险评估、雷电调查、跟踪监督、产品测试、局部雷电定位网的建立和应用等多个服务项目上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但是,在多样化的雷电防御方面工作,我们的实际可用的产品业务还不成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雷电防御业务的需求。

3:加强好雷电防御工作建设

针对我国雷电灾害及雷电防御现状,气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专项预案,规范全国防雷减灾管理。重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将防雷减灾工作具体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能力建设,推进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多渠道筹资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存在的防雷设施不足、雷击隐患普遍存在的现状。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做到预案联动、信息共享、措施联动,同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气象雷电防御技术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智刚 曹俊峰 汤宇 刘越屿 黄小倩 雷电防护标准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410007

第4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第5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就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气象灾害 ; 农业生产 ; 影响分析 ; 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河南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洪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2.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②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③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2.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2.4 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2.5 大风。大风标准:风速≥1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2.6 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2.7 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2.8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3、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3.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3.2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3 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第6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第一条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

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

第四条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的气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六条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艰苦地区和海岛的气象台站的建设和运行。

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八条外国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气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编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一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

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合格;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在气象业务中使用。

第十四条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三章气象探测

第十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向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未经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不得中止气象探测。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适时基本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六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气象资料共享、共用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其他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交换有关气象信息资料。

第十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钻井平台和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国际航线上飞行的航空器、远洋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报告气象探测信息。

第十八条基本气象探测资料以外的气象探测资料需要保密的,其密级的确定、变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

第二十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和采石;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其他影响气象探测的行为。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四章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并配合军事气象部门进行国防建设所需的气象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保证其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六条信息产业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确保气象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无线电专用频道和信道受国家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挤占和干扰。

第五章气象灾害防御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可能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及时报告有关气象主管机构。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的水情、风暴潮等监测信息。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御气象灾害的需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信息,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并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有关工作。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并使用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

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六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

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活动的。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新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使用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造成危害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安装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三)从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使用的气象资料不是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审查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不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或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不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伪造气象资料等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二)气象探测,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和近地层的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

(三)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四)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五)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气象台站和其他开展气象有偿服务的单位,从事气象有偿服务的范围、项目、收费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据本法规定。

第四十三条中国人民气象工作的管理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

第7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健全和完善

1四川色达县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气象情况概述

四川色达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0.16℃,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6℃,最高温一般在23℃,一年之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可以达到2451.1h,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6514mm,降水大多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五月份一般是四川色达县的农业季节,在五月下旬,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7.5℃,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多,日常时间较短,土壤的墒情一般。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常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暴、短时间暴雨、大风天气以及下击暴流等,就降水来看,文章所研究的四川色达县暴雨的降水量达到了23.4mm,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从本次降水的雨量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降水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夜间,降水区域的中心降水量达到了50mm,随着降水中心的逐渐移动,降水量和降水天气范围都有明显的增大。从总体上来看,该地区降水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且移动性较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会造成该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避免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该地区应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做好防御工作,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和成活,而保证畜牧业正常发展是当前该地区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点。

2当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四川色达县地区属于纯牧业县之一,其经济建设基本以牧业为主,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要求。地区要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地区的资金支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难以开展。在这个体系的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之中,要想高质量的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就需要将体系运行扩展至地区的县级以下各个部门,并在基层之中大量建设气象服务站,设立气象灾害应急员和灾害防御措施等,这些体系功能的完善和建设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援。四川色达县地区在发展过程之中不具有支柱性产业来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收入,经济上的发展不足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财政缺口较大,增大了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难度。(2)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部分调查显示,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无法及时根据气象服务信息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处理,在四川色达县地区还未能完成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覆盖,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农业从业者并没有接受防治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的培训,对于这种灾害之中需要采取的防雷安全措施、防泥石流措施等都没有充分了解和熟练地掌握。气候服务体系要想达到设计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门除了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外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其接受到气象灾害警报之后的处理措施和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教育。当前在该地区的气象灾害的思想支持建设显然质量不高,忽视了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和牧业进行安全的重要性。(3)技术支持力度不足。当前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服务气息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的气象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该地区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天气主要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对流天气的主观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产生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及其周边的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将其数据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发生情况向分析和比对之后,得出结论。对其环境场条件的观察主要是通过雷达和遥感技术观察来实现的,一般在研究之中也将环境场条件分析称作对流天气图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天气预报过程之中的天气图分析,通过观测资料构建对流天气的综合图来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象观测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传统通过的人工观测,且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气象观测网络的布置不合理,无法做到全地区的观测,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区密集而部分地区稀疏的现象,影响了气象观测的进行。因此,在未来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需要提升技术支持的力度,将体系的建立和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3建立健全气象服务体系的措施分析

当前在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观测和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气候观测预报技术的落后和政府财政支持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1)完善观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工程建设人员需要根据四川色达县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分布情况,建设较为完善的气候观测预报体系,适应本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特色,提升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由于强对流天气的观测技术特点,地区发展人员可以在建设之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和高空观测技术对该地区气候变化进行观测,建立满足地区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预防处理体系。(2)发展减灾防灾气象服务体系。四川色达县的强对流天气会带来严重的地质气象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雷暴天气以及山体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该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往往在灾害之中无法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建设部门要同时建立灾害处理体制,制定完善的灾害防范措施,在灾害之中尽可能多地减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四川色达县建立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之中,为了提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来建设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气候服务体系,保证气象检测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之中具备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推动地区农业发展。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地区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创新,完善有地区特色的气象体系。(4)建设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平台。上文之中提到当前在四川色达县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气象信息无法及时获知,从而影响了人们根据的气象信息进行提前的气象灾害防范的效率。因此,要想提升气象服务体系的效果,工程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传输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提升气象信息被人们了解的速度,从而提升反映灾害、预防灾害的效率。技术人员还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作为信息查询的渠道,实现气象资源的查询和分享,实现农业从业者和气象研究人员的沟通。

4结语

在农业生产之中提升对气候灾害的防范能力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实用性的气象服务体系可以降低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在当前在发展过程之中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侯海博 单位:甘孜州色达县气象局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25.

第8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麦干热风;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S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38-01

干热风俗称旱风、热风,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随着当今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剧,全球温度在逐年升高,干热风更加普遍。它是一种包括干、热、风3种气象要素特征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必备的前提条件为高温、燥热、低湿、干燥及伴随有一定风力作用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1]。

1 干热风的危害

我国的北方农作物主产区,特别是河南主要小麦产区,受害面积较广。干热风一般发生在5―6月少雨、高温的天气里,因为在此时,正值北方地区小麦抽穗及扬花、灌浆期,也是小麦生长的敏感时期,这种气象灾害天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平衡,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更加影响籽粒的灌浆成熟,造成小麦青枯、早死,严重瘪粒,甚至大面积减产。

1.1 小麦开花期间遇干热风

若在小麦开花时期遭遇干热风气象灾害,小麦的芒尖干枯,叶片卷曲凋萎,花药也会破裂,从而导致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穗数减少。这一时期干热风发生区域较广,全国各地都能受其影响,造成小麦大面积干枯、死亡,产量下降[2]。

1.2 小麦灌浆期遇干热风

如果在小麦的灌浆期间遭遇干热风气象灾害,则会使小麦的灌浆速度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导致灌浆停止,当温度超过30 ℃这一界点时,小麦的淀粉总含量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0 ℃为最低,最终影响淀粉粒的形成,造成籽粒瘦瘪,小麦的产量降低。

1.3 小麦成熟期遇干热风

若小麦的成熟期遇到干热风,小麦的籽粒会出现早熟现象,从而导致小麦的千粒重下降。当受到较弱干热风的危害时,小麦的千粒重比平均值能下降1~3 g,受到严重影响时,一般可减产3成以上。

2 干热风的防御措施

目前,相关部门和人员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防治干热风对农作物的伤害,结合生产实际中小麦干热风所带来的危害,应及时预防干热风影响,下面提出防御措施,为安全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1 适时播种,打理农作物

了解和掌握了干热风发生、发展的规律之后,要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一般认为,落黄好的小麦品种都比较抗高温、燥热、低湿、干燥等,目前推广较好的品种有周麦16号、18号及22号、众麦1号、矮抗58、泛麦5号、8号、温麦18号、19号、新麦18号等。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手段防治干热风的发生,将小麦的播种期安排到最佳时期,尽量减少小麦的晚茬面积,而且要做到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合理施肥,由此来改变田地土质的理化性状,并且要适时适量灌溉,争取小麦能够高产增收。

2.2 尽量改变田间小气候

干热风主要是通过高温、干燥、低湿加剧小麦植株的蒸腾作用,使水分供需失衡,阻碍代谢活动,破坏叶绿素,从而导致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所以植树造林,实行林粮间作是改土治水,改善田间小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田间空气和土壤里的含水量,使小麦植株的蒸腾强度变弱,故而根系部位的吸水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通过田、林、井、渠等的综合治理,改善麦田小气候,营造防护林带,使小麦灌浆过程明显、平稳,共同建造一个水源充足、减缓风速、控制旱情的小坏境,增强田间抗灾保障能力,尽量做到防御和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使小麦稳定高产[3]。

2.3 采取化学防御措施

采用化学防御措施对防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量试验结果和相关人员的实践经验证明,用适量的氯化钙或复方阿司匹林浸种能够很好地预防干热风的危害。实际中也多采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效果较好。小麦的孕穗期、抽穗期和扬花期,还可以喷洒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750~1 125 kg/hm2。但此溶液不能与碱性化学药剂混合使用。小麦的开花期和灌浆期间,相关人员可适量喷施20 mg/kg萘乙酸,以提高小麦植株抗干热风的能力。在孕穗和灌浆初期适宜用食醋4.5 kg/hm2或醋酸750 g/hm2,加水600~750 kg/hm2喷洒小麦,对干热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认真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应用烯唑或三唑酮醇与氟氯氰菊酯和多效唑或芸苔素再加上优质多元素叶面肥对植株进行喷洒施加防范[4-5]。

在我国,小麦是继水稻之后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的飞速增长等状况,人类对小麦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因此,了解和研究干热风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小麦危害表现及程度,做好监测、防灾减灾的防御工作,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人员作出更大的努力。

3 参考文献

[1] 于培彦,杨桂清.小麦干热风中长期预报模型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91(4):4.

[2] 李东升.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对策[J].河南农业,2007(6):16-17.

[3] 刘鹏飞,王晋旭,袁娟,等.小麦干热风害及预防措施――以山西省晋城市小麦为例[J].农民科技培训,2010(4):31-32.

第9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我县气象事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气象部门的不断努力下,气象事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人工防雹增雨、防灾减灾、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尚未形成、气象监测系统远远不能满足高准确率预报的需要、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亟待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更好地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渝府发[*]144号)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切实将发展气象事业提到我县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特别严重,在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近年来,我县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损失逐年增加,气象灾害损失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7个百分点,尤其是*年的高温干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多元,其中农业损失达2.4亿元。另一方面,我县气候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生态与农业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保和生态价值。因此,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我县建成山川秀美、生活宽裕、文明和谐的“三峡门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确保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形成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接近全市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工作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气象科技、业务服务和一流台站建设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二、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满足精细化天气预报要求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达到全县每个乡镇都建有一个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在20×20公里。建成车载数字化雷达系统,提高对降水和风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重点加强主要江河流域、主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等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把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全市统一建设计划,通过市县共同加大投入,逐年逐步实施建设,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和稳定可靠运行。县气象部门和县发改委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县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建设重点予以实施,做到合理布局、统一建设。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要以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十一五”末,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5个百分点。要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评估和应用,逐步实现天气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化。进一步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组织开展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异常的监测诊断分析,提高应对极端气候、异常气候的能力。加大对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县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

(三)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大平台,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使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技术更先进,服务质量更优质,服务效益更显著。要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公共气象信息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加强气象影视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影视的覆盖面、时效性和节目质量。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播发工作。气象部门可以在大型商业区、车站、码头、学校等重要公共场所已设置的公益广告设施上,设置气象预警标识,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政管理部门要予以协助。

(四)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围绕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建设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实现观测数据共享。气象部门负责气象信息共享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规划实施重大科技计划中,要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加大气象科研的投入支持。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部门的合作,积极引进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利用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教育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按照总理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提出的加快“一流台站”建设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多方筹资、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的投入力度,实行中央、市级、区县政府配套投资、共同建设,促进气象台站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气象综合服务作用

(一)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防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根据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评估信息,要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播发给广大社会公众。影视媒体要在显要位置悬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标识,并适时增播和插播重大气象灾害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防御、救助和灾情调查工作,要积极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防御措施,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灾害的评估工作。

(二)做好三峡库区气象服务工作。要围绕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加强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及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建设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峡库区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同时,要加强三峡水库形成后库区局部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影响的研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三峡库区局部气候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与适应措施研究。

(三)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开展城市持续性高温、暴雨、大风、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开展城市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要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医疗气象业务服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四)强化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加快农村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气象预报服务的精细化,提高农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获取气象信息难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建立信息完备、功能强大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为发展特色农业、数字农业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加强农业干旱、森林火灾、森林植被、作物长势、地表温度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农村集镇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农村公共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气候论证和气象系列化服务,促进农村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四、切实做好气象安全保障

(一)做好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构,构建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提高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做好交通安全气象保障。要加强气象与交通部门的协作,建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交通气象信息系统,为公路、长江航运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在县域骨干公路关键路段、高速公路上建立安全特种气象站,加雨、大雾、高温、冰雪等影响交通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继续完善长江航道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电子屏幕、手机等形式为交通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

(三)强化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合理布设雷电监测网,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警预报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服务。要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认真执行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和防雷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从源头消除雷电灾害隐患。要加强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防御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增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大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四)做好煤矿、非煤矿山气象安全服务。要加强气象与煤矿部门的协作,建立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特种气象观测系统,加雨、雷电等气象因素引发煤矿、非煤矿山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开展矿山水害、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逐步完善煤矿、非煤矿山安全气象等级预警预报系统。

五、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深化气候资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工作。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研究光、温、水、风等各种气候资源分布规律,摸清气候资源状况,建立完整的气候资源信息库,开展气候资源分析、区划和评估,提高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前瞻性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时,要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要建立重大农业开发项目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制度,在新品种引进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型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论证工作。

(二)加强人工防雹增雨工作。我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风雹灾害严重,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开发空中水资源,扩大云水资源利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装备先进的探测和作业设备,建成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作业指挥系统和高炮、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作业催化系统。在产烟重点区、冰雹易发区和易旱区加密作业点,加强炮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作业条件,提高作业人员技术水平,逐步改善作业人员待遇。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我县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气象能源,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价值,要进一步组织开展全县太阳能、风能资源普查工作,为我县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领导,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二)依法开展气象业务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改善气象行政执法条件,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系留气球施放等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标准体系。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气象事业财政预算比例,进一步完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气象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步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系统设备的作用。支持为地方服务的气象事业,重点保障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防御体系、风能太阳能及空中水资源气象开发应用体系等重大气象工程和重大气象科研项目,切实加大对气象部门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投入。

(四)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有关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