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1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历史上每一个传媒的出现和普及都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造就着一个全新的网络受众群。其中儿童也是受众群的一部分。可是网络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这就很容易成为儿童认识领域的障碍。同时黄色信息也充斥着互联网,这很容易影响儿童的心理生理健康,新的社会问题也就会在此基础上滋生。

大众传媒对儿童正负方面的影响

当今社会,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学校就承担着儿童教育的重大责任。可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在日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电视、网络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其画面、动作与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提高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儿童思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它,引导和帮助孩子懂事明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这种影响长期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并非是杀人、放火、流血等,任何有明显而具体的语言或行为的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的情景均属暴力。口语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暴力均为暴力的展示方式。传媒中渲染的暴力或“软暴力”容易给儿童形成先入为主的定性的观念,以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另外儿童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容易模仿暴力节目中的情节、手段,因此产生的影响更甚。

根据上述所讲的大众传媒对儿童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不断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育现代化,来指导儿童对大众传媒的选择。

首先,在家庭中应当注重大众传媒的使用。在与孩子共同享用大众传媒时,应选取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进行观看,如科普知识、竞技赛场、新近新闻事件的发生、艺术作品的欣赏等。

其次,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关爱。儿童过分依赖某些媒体可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健康状况。如果儿童过分依赖媒介,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懒惰情绪,对网络资料的查询就相应会产生过多的依赖性。这样既耽误了儿童吸收课本知识的时间,又减弱了大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指导孩子对传媒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指导孩子应选取知名网站去找寻新闻、资料。在阅读刊物、观看电视时应选取那些能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东西去看,而不是一些花边新闻,这些内容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好的作用,切记一定要正确对待媒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最后,家长对儿童给予恰当的管束,帮助儿童合理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些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训班,一方面充实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存有溺爱心理,并没有过多约束孩子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儿童不良的生活状态。因此家长应严格控制他们在家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并对他们接触的媒介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能学会适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可能也就没有沉迷的问题了。所以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网并非不可上,电视并非不可看,孩子和大人一样,同样有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同样有享受现代化娱乐工具的权利,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道如何自控。这点要以家庭为基础实施保护。

学校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

学校应该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学校可适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以减少和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首先,应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指定可实施不同体例、不同方法的教材,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一定要以现实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说教。儿童进入学校后,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常信任的,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一定要对儿童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耐心说教,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应当摒弃、哪些应当记忆。所谓伦理道德就是要遵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生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及处世能力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而不能一味地通过大众传媒对自己进行灌输,这样只能滋长自己的懒惰行为和不良意识。

其次,对于现在网络媒体的覆盖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在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现在社会由于网络信息冗杂现象严重,黄色信息也在侵蚀着网络,儿童对这些新奇的尚未接触的事物是带有很强好奇心的,所以一定要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大众传播理念,坚决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儿童的意志。

总之,大众传媒虽然存在着劣势,但是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流地位的。它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儿童的成长也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童年想象力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正确引导儿童对它的接触,就一定可以发挥其优势,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而大众传媒本身也要拥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来约束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走上更加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轨道。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1(1).

第2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将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大众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喜欢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很多我们熟知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影视进行传播。

(一)广告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广告音乐属于投入高、收益高的传播形式。在企业广告宣传中,好的广告宣传作品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大众形象,在企业广告宣传片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的背景音乐风格能够首先从大众的听觉让客户主动了解企业的产品,通过音乐艺术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二)影视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很多影视音乐在我们身边一直传唱,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音乐的“保驾护航”,很多影视产品都是通过音乐的传播被大众熟知。中国1990年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渴望》里面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曲《渴望》一直让大众难以忘怀,影视影视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相伴。影视音乐能够烘托影视情节,加上影视原声出版物的发行,让大众逐步对影视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数字的传播形式分析:随着网络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数字音乐的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众通过手机音乐播放器软件了解最近流行的音乐,使音乐艺术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的都具有两面性,音乐艺术的传播也不例外。音乐艺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商业属性,音乐艺术属于人们的精神产品。因此,在现代大众传媒发展中音乐艺术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1.现代的音乐从创作开始需要经历重重“关卡”的运作才能被大众听到。音乐作品要经过层层筛选以及精美的包装才能呈现到大众的眼前。音乐商品化的包装成为了最近乐坛上经常使用的一个代名词。在现代商品营销学中我们了解到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包装设计,通过宣传进入大众的视野里。但这种包装对于音乐创作来说违背了原有的音乐内涵以及创作者要传达的精神。现在很多唱片公司与经纪人为了盈利夸大宣传,使很多好音乐缺乏原有的韵味,因此失去了原有的音乐价值。

2.我国的唱片业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那时候很多不法商贩为了高额的回报,无视法律制作出大量的盗版音乐产品,影响了音乐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很多原创音乐被电视广告所使用,对于滥用他人音乐作品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依然需要相关媒体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进行长期报道,因为很多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缺乏了解。

3.创作行为在人类活动中属于一种精神活动,音乐的创作者通过创作的过程来体现作品中蕴含的意义,用音乐与大众进行有效互动给与大众精神享受。但是如果创作行为与金钱挂钩,这样使音乐艺术失去可原本的精神享受,音乐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正面效应

音乐艺术逐步商品化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音乐艺术商品化的同事不能失去期其精神价值。

1.音乐艺术能够推动创作的发展

音乐艺术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音乐家如: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美国的伦纳德?伯恩斯坦、艾伦?科普兰;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苏联的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等都曾经为电影作品进行音乐创作。这些音乐作曲家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也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内,为大众创造除了精神财富,给影视作品的投资者创造了经济效益。上世纪50年代以后音乐剧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这极大地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在现代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使音乐艺术创作得到了更加快速地发展。

2.音乐艺术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展离不开大众的传播,音乐艺术能满足大众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乐的商品化主要来源于人自身对于音乐的需求,而这种生活需要音乐。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来满足对于音乐的需求。音乐艺术具有稍纵即逝的抽象特点,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将声音记录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所以研究出了留声机、胶木唱片、录音机、磁带、MP3、MP4、Hi-Fi音响等等;我们从如何记录音乐逐步发展成如何听到好音质的音乐,音乐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了大众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3.音乐艺术能够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随着经济与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音乐这一精神商品要求的越来越高,这个音乐商品市场在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很多有音乐才能的人提供了让大众熟知的机会。因此,音乐艺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视角下,对于音乐发展带来的很多正面效应。

第3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管理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需要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合理落实,做好公共管理工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建设。大众传媒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具备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决策的传播,使民众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大众传媒的反馈性可以让政府了解到民众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见,从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相互结合是时展的必然,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福音。

一、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契合时展的需求,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在思想传播和意见收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①民众和政府之间似乎存在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现阶段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上。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和民众距离接近这一目标,现今的大众传媒已经开始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下面列举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表现。

(一)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阶段的大众传媒由诸多传播媒介组成,包括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在大众传媒尚未发展完善的阶段,传统的传播媒介对于政府信息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民众在信息接收和反馈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现今,QQ、微信公众号、微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政府公众信息的传播,民众可以迅速、便捷地接受到政府传递的信息,了解到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大众传媒使政府信息的传播呈现多对多的趋势

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等等,这些传播媒介难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发展逐渐完善,多对多的政府信息传播得到体现,民众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评论的方式进行多对多的交流,政府已经逐渐开通了一系列的网络传播平台,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成为如今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阵地。

二、大众传媒与政府公共管理

(一)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性

1.政府公共管理的功能

管理功能是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要使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要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保障管理的效果。②除了进行资源的合理规划之外,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挖掘政府部门的工作潜力。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要接受民众的监督,从而保障工作的纯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注重协调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的稳定。

2.政府公共管理的约束性

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方式上要有约束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质量。政府管理具有约束性是为了减少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失策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尚未解决,没有约束性的公共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矛盾的爆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众传媒的介入是保持政府公共管理约束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约束公共管理的管理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大众媒介的作用

1.大众传媒影响舆论

现今,大众传媒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现今的人们逐渐有了选择权,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淘汰,互联网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之一,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诞生和传播的主要阵地。③当前,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舆论的引导,特别是互联网舆论的引导,互联网舆论引导是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工作,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社会新闻,保障互联网新闻的真实性是政府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的工作重点。

2.大众传媒约束政府工作

大众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这是基于政府正确的工作目标之上,政府只有保障公共管理工作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大众传媒才可以配合政府进行舆论引导,这也说明了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各种方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进行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渗透了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一旦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出现偏差,大众传媒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使政府主动纠正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3.大众传媒提高了政府公众管理的工作效率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时候,信息传递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现今的大众传媒,解决了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的弊端,时效性和广泛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飞速提高。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现阶段的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最大的帮助,在于提高了互动性,政府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信息,然后通过微博了解到大众的言论,及时调整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

三、大众传媒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作用

(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警示作用

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公众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前,各种各样的危险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中,大众传媒可以在涉及民众财产、生命危险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始进行报道,避免大规模经济损失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事件的发生。④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有民众的知情权,让民众可以了解事态发展的经过,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例如汶川地震时期,大众传媒的介入使民众及时了解到灾区的情况,使民众有了知情权,从而稳定了人心,帮助了灾区的救助工作,真实的灾区报道,提高了民众对于地震灾害的戒备心理,维护了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大众传媒具有参与公共管理决策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帮助,大众传媒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社会信息,帮助调整决策。大众传媒的出现也为许多平凡的人们提供了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平台,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将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看法提供给政府,从而维护了自身的利益,这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政府除了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民众的信息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之外,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错误决策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保障多数人的利益,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具有监察的作用

监督是保障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了监督的平台。⑤民众在监督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及时的传播,使社会各个阶层都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的纰漏,政府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社会进行检查,了解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极端思想,从而转变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大众媒体的监督,使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体现,可以减少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大众媒体的监察作用不是单一性的检查作用,是民众和政府的相互监察,可以拉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社会平稳地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介入政府公共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阶段我国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是政府决策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政府信息的监督者,可以帮助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也可以利用舆论使政府转变错误的公共管理方式。因此,大众传媒介入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是大有必要的。

注释:

①岳璐、方世荣.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以《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5).

②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

③陈经超、郑海燕.国内媒体建构环境风险话语的特征及其问题——以厦门、宁波及大连PX事件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02).

④孙壮珍、陈文胜.谣言、技术风险与集群行为逻辑解析——以“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引万人逃命”为例证[J].当代传播,2015(02).

第4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方式 情境教学

大众传媒也叫“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专门收集,进而进行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也进而加快,当下的大众传媒主要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大众传媒现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大众传媒大范围覆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高校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下,利用传媒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确保大众传媒在舆论宣传符合我国的政治基调,保证大众传媒的运营环境健康,强化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觉悟,使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形态,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时效性得以提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效果。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由于大众传媒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非常强。

(二)丰富了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这使得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快捷地获得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了解社会热点,更真切地体会社会中的真善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还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自我教育等方法,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传统方式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融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如声音、图像等,通过大众传媒声色俱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和学生进行平平等交流,使学生敞开胸怀进行表达和接收,同时远程教育的开展更是为大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信息量巨大干扰学生选择

大众传媒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是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干扰学生选择,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现如今,我国对大众传媒的信息监管制度仍不够完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低俗信息仍然泛滥,学生在选择信息时受到干扰。

(二)消极内容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为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粗鄙的电影、电视、杂志不断涌现,其中的消极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媚俗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错误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学生道德意识模糊、道德观念浅薄,对我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离。

(三)异域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在我国占据了巨大的空间,经济大国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大肆地向我国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媒体发表一些虚假言论,混淆视听,蒙蔽大学生。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侵入对我国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产生排斥心理,盲目崇拜异域文化,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提高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把握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我们就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应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大众传媒在对舆论、价值观进行引导时,应切实转变宣传观念,担负起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在信息的选择上,语言的运用上都要起到积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传播信息道德同时进行文化传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约束大众传媒宣传手段和内容的法律和制度,确保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受影响。

1.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立法进程

德国在1997年颁布了全面规范传媒行为的法律《多媒体法》,在此之后,又颁布了《青少年保护条例》,以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低俗出版物。我国虽然颁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针对大众传媒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因此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我国的立法进程,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

2.加大力度控制传媒技术

信息产业部应尽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数据库,将IP地址定为索引的主要方式,使受众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和选择,防止不健康信息对互联网的侵袭。

3.加强监督

组织形式多样的监督和检查,对大众传媒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大众媒介进行净化、监督和防护,确保大众传媒的行为有利于人们思想健康。

4.学校应提高教师能力,加强监督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师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尽快出台促进大众传媒正面教育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出版物、校园网络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学校刊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站,可开设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把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束语

大众传媒的本质就是宣传,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教化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是大众传媒的义务和责任。面对复杂和激烈市场竞争,大众传媒应以为指导,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觉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智.论全球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现代传播,2010,(9).

第5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运动 虚拟现实 注意力经济

难以想象如果现代人的生活里没有网络、电视、广播、报刊……那会是怎样的景象,现代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传媒对生活的巨大影响,从早上醒来睁开眼睛那刻起,一个人每时每刻获取的信息里无处不见传媒的影子:无论是打开收音机收听早间新闻,还是展开报纸浏览最近发生的大事,又或是打开电视观看天气预报……人们关注的是信息,而对这来到自己身边的信息所依赖的媒介却习焉不察,大众传媒就是这样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悄无声息又无孔不入,暗中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建构和认知。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现代体育运动也深受媒介的影响。媒介不仅是体育运动的报道者和记录者,而且深入到了体育运动机制的现实建构之中,成为左右体育运动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体育运动也并非消极地受到传媒的影响,它也以自己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媒,甚至它自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传媒。

一、大众传媒、虚拟现实与体育的媒介化

什么是大众媒介呢?通常认为,“媒介就是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1]。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提出了“拟象”、“仿真”、“超级真实”等术语来描述这种高度媒介化的现实。广义的仿真指摹仿,包括仿造、生产和狭义的仿真等;广义的仿真物即广义的拟像;狭义的仿真则指超级真实的再现,其仿真物为狭义的拟像[2]。

而“超级真实”又是什么呢?这要从鲍德里亚对符号价值的界说讲起。鲍德里亚认为,对于人而言,事物都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作为物品的价值和作为符号的价值。事物的文化价值主要是由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决定的,人类的社会活动总是伴随着符号交换,而对事物和符号的摹仿就是仿真。依据生产“符号价值”的因素不同,他将人类社会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在传统社会里,符号价值由种性决定,“在种性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没有时尚,没有社会流动,只有社会分发。在这样的社会里,符号受到禁令保护”[3]317。比如同样是龙的图案,对于不同官阶的官员而言,他们衣服上所被允许出现的图案是不同的,处于下级的官员不能使用上级的官员衣服上的图案,否则就会被视为冒犯和不敬。在这一时期,事物的符号价值主要由仿造的水平决定,所遵循的是自然价值规律[3]302-328。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神圣价值开始解体,符号的神秘性被打破,人们生产出的物品带有了全新的属性:这些物品的价值完全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表现出交换价值,没有什么原型。比如鞋厂批量生产的鞋子,它们都是流水线的产物,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无所谓哪个是原本,哪个是复制品。这一时期,符号价值主要由生产的水平决定,遵循的是商品价值规律。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仿真时代,仿真更发展为拟像,它不再需要什么原型。这时事物的符号价值主要由仿真决定,所遵循的是结构价值规律。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世界完全被拟像与仿真所控制,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于是“拟像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一种超级真实(hyperreality)”[4]。

鲍德里亚用超级真实一词来说明现代社会生活不再是“在那里”的客观存在,而是彻底沦为了符号化的幻像,完全成了摹仿的产物。日常生活里不再有什么“实在”、“本质”、“真实”,一切都被“理想化”的模型所主导,不再是戏剧描述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戏剧:人们从《精品购物指南》里学会如何穿衣打扮,从《心灵鸡汤》一类的畅销书里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从肥皂剧里学习如何谈情说爱……显然,这种“超级真实”主要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录像就是对现实在影像上的虚拟,录音就是对现实在声音上的虚拟,而现场直播只是意味着“在信息中事件及其复制品的瞬时接近”。

借助于鲍德里亚的“超级真实”来考察现代体育运动,就会发现它已经高度媒介化、娱乐化了:体育运动从业者变成了形象刻板的体育明星,对体育运动的报道变成了“媒体奇观”,体育变成了一种景观。

从精神实质来看,体育是以身体训练为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文教育[5]。而教育又是什么呢?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解释,教育是“指保育(养育、维系)、规训(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6]。按照这种观点来看,体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部分,是个人自我完善的手段,这就意味着行动者的亲身参与。而现代社会里,被媒介所广泛报道的体育运动却并非如此,它是由“众多行业赞助,全民参与的带有一定商业性质的活动”[7],公众对体育运动的这种参与是间接和虚拟的,更多的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与作为人文教育的体育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随着体育运动被传媒变得娱乐化,体育运动从业者也变成了大众的消费对象――体育明星。有学者指出:“大众所迷恋、追逐、崇拜的偶像明星,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自我,而是经过大众传媒包装了的外在形象。……由此而产生的明星崇拜就成为伴随着对形象化的文化的一种消费。”[7]当运动员的形象变得比他的运动成绩还要重要时,媒介已经征服了体育。

于是,对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就变成了“媒体奇观”,因为媒体倾向于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来观察和报道事物。有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就是一场体育媒体奇观:“技术精湛的球星、狂热的球迷、性感的球星太太、充满悬念的比赛结果、层出不穷的花絮新闻”,“媒体打造的体育‘奇观文化’,把体育简约为形象、展览和故事,并且运用各种娱乐形式向不同阶层的大众推销运动员的形象、人品和成绩,每天的体育新闻报道都是按照娱乐的要求来构思”[8],在媒体打造的体育奇观面前,人们都变成了看客和观众[8]。

二、传统体育媒介、注意力经济与作为媒介的体育

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媒介可分为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纸质媒介等类型;按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媒介又可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两大类,围绕着体育这一内容来源,就形成了体育媒介,这就是对于体育媒介的传统定义。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多种媒介类型,涵盖了从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纸质媒介等诸多类型,是对各种媒介在内容上的定性。

随着社会的高度媒介化,体育运动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对体育运动的报道被传媒变得娱乐化、体育运动从业者变成了形象刻板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是体育运动本身就变成了媒介,并成为左右其他媒介的重要力量。

1997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用以说明在互联网时代过剩的信息里,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9]。有学者认为:“媒介经济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10]以奥运这一重要的体育赛事为例,奥运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媒介的销售收入,二是来自赞助商与广告商的赞助。赞助商之所以会投资奥运会,就因为它本身汇聚了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商机。正如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所指出的:“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如果这种注意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将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适当超前。”[10]从注意力经济的角度来看,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赛事乃至体育明星就是一种媒体,发挥着媒体的功能[7],它几乎整合了电子广告媒介、印刷广告媒介、事物广告媒介、户外广告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等所有媒介[11]。从历史上看,可口可乐、耐克等国际品牌的成长无不得力于国际体育赛事的传播,这已足以说明体育赛事作为媒介的影响力。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像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在他的成名背后所隐含的就是中国13亿人口对美国NBA的关注和由此带来的电视广告收益以及与之相关的体育服饰、用品销售的增加;火箭队以姚明为商品性形象与国内的一些企业达成的上千万元的广告收入协议,以及围绕他展开的商业文化运作[7]。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的背景下,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现代体育运动不但深受媒介的影响,而且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媒介,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媒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佚名.虚拟现实、沉浸及其文化意涵.虚拟无忌网站.

[3]让・鲍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载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New York:Semiotext(e),1983:2.

[5]王学锋.教育学视域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体育学刊,2007,(9).

[6]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7]刘瑛,张永军.消费经济视觉中的体育明星及消费文化功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

[8]陶玉流.媒介再现与体育真实建构.体育文化导刊,2008,(4).

[9]传媒观察.从“二次销售”到“购买―销售”.省略/a_ArticleShow.aspx?view_id=40619.

第6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自觉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网络正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交思维模式。聊天、写博客、充当网络、做版主等等,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色彩。

但网络的负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6.校内媒体: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大众传媒应改进在大学校园内的有效传递

1.大众传媒应引导大学生杜绝“信息糟粕”,有效吸取“信息营养”。

从受众层面来讲,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缺少辨析与合理使用的能力,对信息中的糟粕缺少抵制的意识与勇气,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令人担忧。在信息污染当中,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有句话说得好,“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部分的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获取信息、并从中汲取营养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应当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2.媒体报道高校学子,应当立足主流,弘扬正气,向社会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关于大学生报道的负面新闻占了多半,个别媒体热衷报道大学生交友被骗、打工被骗、同居、浪费现象严重等等,而对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典型却鲜有报道。这类不负责任的报道长此以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还有很多大众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名,利用媒体颇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宣传,宣扬和倡导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青年学生产生炫耀、攀比、超前等不健康消费观念。甚至还可能唤起一些大学生潜意识里的非理性需求和欲望,进行不顾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的消费。这类报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多多弘扬积极健康、朝气蓬勃、自强自立的主流大学生形象,为大学生校内校外创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3.大众传媒应该增强与高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大众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王雷:《试论大学生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与整合》[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②戴怡平:《现代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挑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⑤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

第7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陕南民俗文化;传承;变迁;影响

陕南位于汉水流域上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地处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会之处,由于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独特性,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既交叉融合,兼容了中原和西北地区的许多特点,又形成了自成体系、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年节习俗、婚姻习俗、民间活动、其他习俗等。

民俗是人们(包括不同民族、阶级和阶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创造、孕育和传承的风俗、习惯、心理、观念。[1]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们普遍认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有着浓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认知和思维判断都有一定影响。

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传媒以其强大的传播速度、力度和新兴的传播方式,加深了报道内容,也加大了民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民俗的跨民族、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给传统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极大地影响了民俗文化传播。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陕南民俗文化日渐受到新传播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随之出现变化,一些传统民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被简化,而一些新的民俗文化慢慢被人们接受并融入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像结婚穿西式婚纱、礼服,但仍保留了陕南当地的特有风俗,如公婆化妆等,只是其中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一、陕南民俗文化的变迁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交往、信息传播的工具,其诸多的传播优势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工具来反映、记录、描述和诠释民俗文化,其对民俗文化变化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发生变迁和整合。

民俗文化传播环境的变迁。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任何技术都在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积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传播环境是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如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媒介环境、教育环境等,是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共同构筑而成的整体环境。传播环境往往以特定的时代、民族、区域等为传播背景,民俗的变迁是一种客观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民俗文化往往和特有的传播环境紧密相连,传统的相对稳定的传播环境保证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纯正性,但也带来了传播范围小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步、交通的便利、地区交往的频繁、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群体范围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旧时的较为封闭的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民俗传播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播环境的改变相应地带来了民俗文化的变迁。

民俗文化传播媒介的变迁。传统的民俗传播,大多为口语传播、小范围的群体传播、仪式活动传播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记录、反映和传播民俗文化的媒介日趋增多,如2011年汉中本土电影《迷途》就是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宣传了本土文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近年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已深深渗入民众中,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全新变革和媒介空间的扩大,新的传播媒介日渐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途径,加速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般而言,传统民俗文化只在特定领域流行和传承,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打破这种时空局限,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较长时间的传播,且媒体化的民俗文化更易于被反复复制、加工,不断活跃于传播领域,影像传播中,民俗文化已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传播元素,只是这种民俗是被加工、改造过的“民俗”。

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变迁。民俗在数千年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根据时代、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变迁、融合和创新。如陕南旧时兴盛的赶庙会,多设在寺庙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时间举办,以寺庙的名称为会名,赶庙会也被称为“赶会”。这类庙会,其实就是在过去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人们进行物资交流的一个场所。随着交通逐渐便利和物质的丰富,现在的庙会已经不是传统形式上的商品买卖场所,而是庙宇确定的会期,以进行敬神祈祷、许愿还愿等仪式性活动为主,有时还会安排一些当地的戏剧、杂耍或颇具特色的民间活动。再如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结婚时接亲、送亲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如果在路上遇见另一个结婚的,叫“冲喜”,是不吉利的,新娘之间要互换腰带、手绢或提前准备好的小礼物,而现在都是坐汽车结婚,路上遇见另外的新人也不必下车互赠礼物。

当然,这种民俗文化的变迁和受众心理变化也有一定联系,受众的需要和选择心理也会促进其有意识地选择保存和传承一些和自己生活紧密相关或自己能理解、记忆的民俗,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变迁。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陕南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性特征。民俗文化有了大众传播媒介这些新兴载体,其传播广度和速度、便利性有了极大改善,大众传播媒介和民俗文化两者的结合,极大地增加了民俗文化的传播速度,跨地域、跨媒介传播,使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了一种基于现代化传播环境和传播手段下的全新的民俗文化氛围,增强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性、迅速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民俗文化成为大众传媒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了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使之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大多是通过对民俗内容报道、民俗文化意义的解读等方式表现出来,如媒体对于褒河栈道、汉中社火、饮食小吃等的报道。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观点,民俗具有四种主要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此外,它还可以在一定时期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外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民俗传播,就是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使人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民俗生活,同时反映其时代变迁。”[2]陕南民风淳厚,历来有着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民俗,2010年8月,陕西城固县博望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创以“知足知恩、知荣知耻、知法知德”为主题的“六知”农民教育活动,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引起社会、政府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新华网、网易等纷纷予以报道转载,正面且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了陕南优良的民俗文化。

大众传播时代,陕南民俗文化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期,大的社会环境赋予了民俗文化传播活跃的氛围,因此陕南特有的民俗文化要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传承,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强化并泛化其自身的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手段和民俗文化的艺术性相融合,使民俗文化更具传承性。传统的传播环境保持了民俗文化传播的稳定和纯正,但也限制了其在大范围传播,其传承的范围往往越来越小。传承是文化的代代相传,大众传播媒介先进的技术性和良好的存储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形成纸质、影像资料或电子文档保存,避免了某些民俗文化在某一时期的小范围传播中遗失。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方式破坏了传统的传承氛围,对民俗文化传承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大众传播通过技术手段很好地保存、推广、宣扬了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一些不利于口语传播的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任何民俗文化,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受众知道、了解、关注,才能激发人们去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欲望。另外,随着博客、播客、拍客的兴起,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的结合,使得更多的民俗文化得以被人们(更多的是青年一代)发现、挖掘并随时进行传播。

如汇聚了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吴楚文化,极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作为陕南民俗文化重要传承的汉中社火,本是由民间发展而起,起初为群众拜神祭祀的活动,后逐步演变为群众吉庆的集社活动,多为民间自发行为,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汉中社火进行相关报道,将这种传统的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陕南民间艺术融合了大众传播媒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保护,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每年都由政府组织协调,或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由乡镇轮流入县城进行社火游演,或组织参加陕南首届民歌节、汉中市文化艺术节、南郑县“两节一会”等活动,社火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媒介欣赏到这种独特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深受群众青睐,增强了民众的历史文化感。

传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从陕西的汉中、安康等地方媒体看,对于陕南民风民俗的报道还是较为频繁,如社火、皮影戏、桄桄戏、丈头木偶等,这些都是艺术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目前地方媒体文化报道的内容之一,但遗憾的是,地方媒体的影响力不大,难以形成大范围传播,而国家级媒体对于此类报道是有限的,报道内容也更多选择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民俗文化,而且报道过程中,往往融入编导、主创等媒体从业人员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易使民俗失去原生态的面貌,传播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这样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也会逐渐影响受众对于地方民俗文化的认知。

大众传播媒介的兴盛,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在对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为受众提供的是一种典型的媒体环境,传播的是一种影像化或媒体化的民俗文化,弱化了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如过年时人们不再走亲访友拜年,甚至也不再写信、寄贺卡,而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博、微信等方式拜年,一些传统的年节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或忽视,媒体化的年节民俗更多地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民俗。而且传媒在传承民俗、创造新民俗文化的同时,民俗文化的大众传播慢慢脱离了传统民俗活动特有的氛围,未能有效发挥民俗文化独有的感染力效果,且媒体化的民俗文化传播的传受双方缺乏面对面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俗文化的现场性,难以引发受众的认同感,降低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大众传播媒介时代,传播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变迁,使得大众传媒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媒介手段影响民俗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和无法更改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民俗文化是需要传播的,只有在传播中才能焕发其新的生机。应当看到,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和受众间构建了沟通和传播的桥梁,我们在尽可能利用大众传媒发挥其传播、传承民俗文化的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善设议程的功能,更要注意维护陕南固有的民俗文化传播、传承的原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认知陕南特有的民俗文化,让其在时代演进过程中,在保持陕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具有越来越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资助课题《传播学视阙下陕南民风民俗变迁研究》(SLGH1241)]

参考文献:

[1]李乔.谈谈民俗的特点[J].道德与文明,1985(5).

[2]葛苑菲.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及其功能[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

第8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中图分类号:R 246.81 文献标志码:A 机制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治疗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的有效方法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川芎嗪组(C组)、针刺组(D组)和针刺加川芎嗪组(E组)。C、D、E组分别给予单纯川芎嗪、单纯针刺(穴取“听宫”“翳风”“外关”)和针刺联合川芎嗪治疗。10 d后检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Ⅲ波反应阈值、Corti器部位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E组ABR阈值低于C组(P

[关键词] 聋/针灸疗法;庆大霉素类/中毒;川芎嗪/治疗应用;药物协同作用;豚鼠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arget action of Ligustrazine in treatment of toxic deafness induced by Gentamicin in guinea pigs

ZHENG Hua-ping1, WANG Feng1, XU Quan-zhen2, XU Fei1, ZHANG Guo-jun1, WANG Peng2, Director

s: WANG Yong-hua1, LIU Jin-hong1, FAN Bing-hua2 (1.Deafness Rehabilitation Institute, 2.College of Acupuncture &massage, Zhejiang Chinese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 effectivemethod for treating Gentamicin-induced deafness and themechanism.methods Guinea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normal control group (group A),model group(group B), Ligustrazine group (group C), acupuncture group (group D) and Ligustrazine plus acupuncture group (group E).The group C, D and E were treated respectively by simple Ligustrazine, simple acupuncture at "Tinggong" (SI 19), "Yifeng" (TE 17), and "Waiguan" (TE 5), and Ligustrazine plus acupuncture.Ten days la-ter, th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thresholds for the wave Ⅲ, apoptosis and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Bax proteins in the organ of Corti of the guinea pig were detected.Results In the group E, the ABR threshol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C (P

KEY WORDS:Deafness/am ther;Gentamicins/pois;Tetramethylpyrazine/ther use;Drug Synergism;Guinea Pigs

近年来,随着各领域靶向性治疗的研究,耳蜗靶向性研究逐渐兴起,运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手段,

结合现代靶向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中医耳聋研究领域的突破点之一。有研究[1]表明,针刺特定穴位能够增加药物靶向吸收的效果,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它能够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耳蜗外淋巴液,直接作用于耳蜗和听神经,从而发挥作用。本实验采用庆大霉素耳聋豚鼠模型,应用听觉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多种技术,观察针刺对川芎嗪耳蜗靶向性治疗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与方法

健康活泼、无耳疾、耳郭反射灵敏的白毛红目豚鼠48只,体重240~300 g,雌雄各半,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研究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浙)2005-0021],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川芎嗪组(C组)、针刺组(D组)、针刺加川芎嗪组(E组),除A组样本数为8只,其余4组每组均为10只。D组和E组:每日腹腔注射庆大霉素(批号:06012122)100mg/kg,针刺动物处于清醒状态,用固定装置(自制)固定,针刺穴位参照文献报道及实验动物解剖学与人体穴位相应部位[2],取双侧“听宫” “翳风” “外关”穴,用G 6805型电针治疗仪刺激,疏密波,频率4/20 Hz,强度1~2mA,强度以针刺部位颤动、动物能忍受为宜,每日1次,持续刺激20min;E组针刺完毕立即灌服川芎嗪(盐酸川芎嗪批号:050101),

每日200mg/kg。B组和C组:每日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mg/kg,C组腹腔注射后,立即灌服与E组等量的川芎嗪。A 组:腹腔注射与B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皆连续干预及观察10 d。观察期间,混合饲养,每日测量体重调整药量。

1.2 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试

用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后,在隔音的电屏蔽室内采用NGT-Ⅱ型脑干诱发电位仪进行ABR测试。记录电极置颅顶正中,参考电极及接地电极分别置于给声耳及对侧耳后皮下。带通滤波为100~3000 Hz的短声刺激,叠加512次,扫描时程10ms,TDH-39型耳机输出,重复率10次/秒,距离豚鼠耳道口0.5 cm,以Ⅲ波为基准确定反应阈。分别在实验前、处死前进行ABR测试。

1.3 标本固定

停药后第2 d,待测试完ABR后,用1%戊巴比妥钠按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迅速断头,取出听泡,在解剖显微镜下刺破前庭窗及蜗窗,右侧蜗尖钻孔,灌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pH 7.4)后浸入该溶液24 h。

1.4 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

常规包埋石蜡切片,厚4 μm,平行蜗轴5 μm连续切片,按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及Bax/Bcl-2染色试剂盒步骤操作。

使用HPIAS-1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中国武汉同济千屏影像工程公司)对凋亡和免疫组化Bax(一种促凋亡蛋白)及Bcl-2(一种抗凋亡蛋白)的表达采用半定量检测分析,即对每张切片采集Corti器部位(×200倍)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得出积分光密度值(IOD)。

1.5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0.0软件统计包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后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ABR阈值检测

各组ABR结果如表1所示。各组实验前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给药10 d后,模型对照组ABR阈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川芎嗪组、针刺组和针刺加川芎嗪组平均阈值虽然在治疗干预后有所增高,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

表1 各组豚鼠实验前后ABR波Ⅲ反应阈值比较 (x±s,dB SPL)

2.2 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 的表达(见表2)

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呈黄色或棕色,细胞核呈蓝色为阴性。模型组可见大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见图1),IO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

3 讨论

3.1 针刺加川芎嗪对庆大霉素(GM)的防治效果

ABR阈值的升高与内耳细胞结构受损有关。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加川芎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GM对内耳结构的损伤,改善听功能,针刺特定穴位能明显增强川芎嗪对GM的拮抗作用。

研究表明,GM可通过细胞凋亡方式引起毛细胞死亡。细胞凋亡TUNEL原位标记染色结果显示,各治疗组染色阳性细胞均有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加川芎嗪组作用更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Bcl-2即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ell lymphoma/leukermia 2),Bax基因与Bcl-2约有2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故称Bax为Bcl-2家族成员。Krajewski S等[3]提出Bcl-2基因促进细胞生存,Bax基因促进细胞凋亡,Bcl-2/Bax比值决定细胞的存活与死亡,比值高,细胞生存率高,比值低,细胞凋亡率高。Bax及Bcl-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能上调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而针刺、川芎嗪、针刺加川芎嗪调整凋亡相关基因Bax及Bcl-2的表达,降低Bax/Bcl-2的比值,以针刺加川芎嗪组对Cortic器部位Bax蛋白表达的效果最明显。这表明,GM损伤后,Bcl-2蛋白家族参与了庆大霉素诱导的内耳损伤,而针刺加川芎嗪可能主要通过下调Bax的表达,降低Bax/Bcl-2,在一定程度上拮抗GM的耳毒性,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针刺及川芎嗪。

3.2 针刺促进药物靶向性疗效的可能机制

耳与经络关系十分密切,《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内耳疾病多由局部经脉郁闭,气血运行不畅,耳失濡养所致。针刺手太阳经穴之听宫、手少阳三焦经之翳风、外关穴,可激发经气,疏通耳部经络,增强耳脉气血的运行,平衡阴阳,调整内耳功能;针灸借助经络由表达里,通调阴阳,调和气血,药物藉脏腑由里达表,使经络疏通而奏效。

经络的结构体系是药物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4],其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部位处分布有大量的神经干、支,血管、游离神经末梢等。穴位是内脏病理生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针刺作用于穴的信息可能通过经络结构体系、细胞连接通讯传递到特定的效应靶器官。中药川芎归少阳经脉,听宫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交会穴;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又为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具有和解少阳、清降三焦之火、清宣少阳经经气的作用。可以推论,通过针刺听宫、翳风及外关穴,可能增加川芎嗪对少阳经的亲和力,使川芎嗪更多地分布于靶器官部位。

现代医学研究[5]表明,经络的循行与神经、血管、淋巴管的循行分布基本一致,与人体应激系统也有密切关系。针刺作用于人体特定经络,能够促进血液运行,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对脏腑组织器官、血液等有特异性调理作用。内耳微循环直接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影响,还受植物神经及局部调控机制影响。可以推论,针刺听宫、翳风、外关穴位,通过刺激耳部周围的神经、游离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增加耳蜗的血流量,从而使趋向于多个脏器的药物具有针对性地、更多地进入耳蜗,使药物更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

有研究[6]表明,针刺刺激以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相关的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进行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功能的调节作用,同样也可使川芎嗪随生物信息的调整和加强而快速、大量、及时、准确地到达耳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另外,根据受体理论[7],针刺听宫、翳风及外关穴可特异性调整耳的功能,那么,也可能改变耳蜗部位相应受体的数量和质量,增强药物与耳蜗中受体结合,加强了药物的吸附与代谢,从而增强药物川芎嗪能够大量、准确地到达耳蜗。

总之,针刺加川芎嗪对内耳的保护作用明显强于单独使用针刺或单独服用川芎嗪治疗。针刺听宫、翳风及外关穴对川芎嗪治疗内耳疾病有一定的靶向协同作用,能增强该药对GM所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效果,这为临床上使用针刺特定穴位加强药物治疗耳聋这一手段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成泽东,陈以国,张利泰,等.针刺对大鼠体内中药有效成分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51-53.

[2] 李辞蓉,华兴邦,周浩良,等.豚鼠针灸穴位图谱的研制[J].上海针灸杂志,1992,11(2):28-30.

[3] Krajewski S, Krajewskam, Shabaik A, 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in vivo distribution of Bax, a dominant inhibitor of Bcl-2 [J].Am J Pathol,1994, 145(6):1323-1336.

[4] 邓亲恺.经络实质辨析――关于经络本质与生物学基础的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4,21(2):63-72.

[5] 黄炳山.经络结构应是应激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5-6.

[6] 陈军德,李武.药物归穴现象与经络的作用机制[J].中国针灸,2002,22(10):667-669.

第9篇: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预警性

相对于我国公共管理而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预警性,能够对社会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报道,能够对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况进行报道,从而引发人们的警惕性,让人们对突发事件有所了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大众传媒对地震的现状进行了及时报道,并且将地震的情况进行了传播,不仅保证了地震事件的真实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了灾区现场报道的有效性。此外,根据大量的事实表明,大众传媒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公开性能够保证大众传媒发展与运行的基本准则,能够让社会产生一定的报道反应。此外,从效率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将涉及的公众利益的真实信息进行报道,能够避免灾难性损失,能够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报道的透明度,尽可能将不良信息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议程设置是建立在环境监视功能之上的。议程设置功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传媒设定了议程日程的基本功能。在大众传媒中,新闻传媒所传播的基本信息能够以议程的方式进行展现,并且所产生的影响下能够对受众的思想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新闻传媒所选择的播报内容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并且传播媒介在根据现实环境中所选择的报道内容在经过加工之后能够积极呈现给广大受众。从现实角度出发,社会的现实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对于部分公众而言是不理想、不规范的,如果想让她(他)成为公共管理中的主要对象,则需要对社会问题进行转换,而大众传媒所具备的议程设置功能则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接触信息,并且能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传播,使其能够连续性的进行报道,从而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大众传媒对社会事件的客观报道能够提高受众的认知程度,能够引发受众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提高受众的认知度,从而将媒介议程积极转化为公众议程,形成焦点效应,产生强大的舆论引导,促使公共事务进一步调整。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监督作用

自古以来,监督是保证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批评专栏使受众的参与意识得到加强,新闻传媒针对性的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报道与批评,从而提升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除此之外,各种社会中的而不良现象也会通过新闻传媒进行报道,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以及《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在全国受到了关注与重视,此类节目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是该类节目将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发挥。现如今,我国民众在表达自身意愿的时候要求自身权利的合法性,而大众传媒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键因素,能够引导社会与民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改变社会舆论监督现状。此外,近几年在科技的发展中,网络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不仅改变了媒介的生存格局,并且也从根本上促使新闻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全面性。网络的出现让广大受众拥有发言权与表决权,在形成双向互动模式之后,能够有技巧的对政府政策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促使人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四)大众传媒具有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

通常而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始终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公共空间能够使政府决策具备有效性与实效性。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出现,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聚集在一起,对其进行讨论与分析,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我国政府形成新的决策意见。此外,大众传媒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在传媒的平台中,不论是个人、团队、政府还是其他均可以针对决策问题进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对决策的内容进行解读,并且能够深化受众的理解程度,提高受众参与决策的基本意愿以及参与能力。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还能够通过公众群体将错误的信息进行取消,完善决策体制,将社会各个阶层的意愿进行充分反映,从根本上带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