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待网络暴力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环境;社会失范;治理对策
互联网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比如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给公众获取有效信息造成误导;网络作为一个开放领域,许多个人信息极易在不经意间被曝光;网络暴力事件更是令规范网络传播环境成为迫切需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通过网站强化日常自我审查、法律法规界定维权范围、个人增强保护意识入手,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环境。
一、虚假信息蔓延,亟待网站强化日常自我审查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但目前我国的立法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互联网上虽充斥着许多虚假信息却得不到有效清理,导致许多网民因为阅读虚假信息而受骗上当的事层出不穷。比如“魏则西事件”就引发了网民对虚假信息的强烈谴责,将如何规范互联网的讨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魏则西事件”发生于2016年。魏则西是陕西咸阳人,生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二。2014年,他查出自己患了滑膜肉瘤晚期。据魏则西生前描述,该疾病为“一种很恐怖的软组织肿瘤,目前除了最新研发和正在做临床实验的技术,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魏则西的家人带魏则西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的医院,都被告知没有医治的办法。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魏则西求助了百度,他在百度上搜索到武警北京二院,家人还专程到北京去走访,发现很多人在该医院就诊。此时,求医无门的魏则西便选择相信了百度上推荐的武警北京二院。然而,在接受治疗期间,武警北京二院的医生从一开始对其保证可以活20年到随后告诉其家人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最后魏则西通过“知乎”网上的朋友了解到,武警北京二院所标榜的“生物免疫疗法”在国外因为有效率太低,20年前在临床阶段就被淘汰了,而魏则西也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时机,最后失去了生命。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网民纷纷指责百度在不核实信息的情况下就不负责任地虚假的广告,从而使一个年轻的生命错过了真正的治疗手段与时间而殒命。“魏则西事件”折射出的是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蔓延所带来的恶果。当下,网络搜索引擎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学生获取知识到普通民众了解社会动态及生活资讯,互联网已经完全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得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然而在这个新型社会形态下,由于立法的相对滞后,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新型社会形态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当然,互联网的发展也拉近了网民之间的距离,使在现实社会中彼此互相不认识的人能在虚拟空间为“魏则西事件”发声,使其成为一段时间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被列入2016年度互联网重大事件之一。笔者认为,面对互联网上不断产生的虚假信息,各大网站应加强日常的自我审查。“魏则西事件”中,百度作为医疗广告的平台,在未对其广告来源以及可信度做一个前期确认的情况下,就大幅度地进行广告宣传,导致魏则西在投医无门的焦急状态下希望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未能如愿。正是虚假广告延误了魏则西的治疗时间。因此,各大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于广告来源的审核力度,确立广告的认证标准,不能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互联网秩序。
二、个人隐私暴露,需要法律法规界定维权范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比。[1]在新媒体逐渐成为话语表达有机构成的环境下,个人隐私问题也逐渐引起业界和学界的注意。互联网暴露隐私、侵犯隐私权的案件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互联网暴露个人隐私所引发的事件也成为网络社会失范的具体体现。2016年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爆料其妻子马蓉出轨,就此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对马蓉及其出轨对象宋喆的声讨。王宝强作为草根明星,在网民心中构建了极具亲和力的形象特征。这次事件,网民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和同情王宝强,并对马蓉以及其出轨对象宋喆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等进行人肉搜索。部分传统媒体也对王宝强离婚案件进行专题报道,一时在网上形成了舆论热点。通常情况下,行为个体出于羞耻感或屈服于习惯,有时为了避免与社会普世规范相冲突,往往会将一些具有个人隐秘性、不易于公开的情况和状态隐藏起来以保护自己。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许多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权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网民出于猎奇心理、报复心理等复杂的心态,会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公布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公共领域,这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严重侵犯。许多关于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件由于网友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而不了了之。面对这样的媒介环境,网民更应严格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在网上端正自己的言行。“隐私的隐匿就在于使个人羞于见人的东西与不相干的人隔绝,使得自己起码的尊严得以维系或保有内心的宁静。有些个人信息与事项,如生育能力、收养关系、性生活、生理缺陷、心理疾病、大尺度私照、屈辱经历、堕胎流产、未婚先育、婚外情等,与人格尊严直接相关,这一类信息原则上应该被界定为法定隐私内涵。”[2]对于国家而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明确此类违法行为的规制范围及应该采取的惩罚措施。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以及广泛参与性等特点,导致许多违法行为发生时因侵权人涉及范围广泛、难以取证和“法不责众”等实际情况,而无法惩罚相关人员。对此,制定相关具体详细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三、网络暴力频现,警示大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暴力是一种新的暴力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行为,应该被视为网络暴力。而这种暴力则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失范现象,这种现象警示着公众必须时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3]2016年9月16日18时21分,艺人乔任梁在上海意外身亡。就在乔任梁生命中最黑暗的2015年,他遭遇了两次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第一次是在2015年7月,江苏卫视的综艺节目《我们相爱吧》播出结束之后,乔任梁作为其节目的演出嘉宾,在节目中与徐璐组成的“慌张夫妇”,他们也成为网友心目中非常满意的节目情侣,大批粉丝甚至希望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在一起,并通过乔任梁的微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乔任梁却发微博称,“原来比荒还要可怕,仔细想想可怕的背后它还躲着可怜但不可恨,只是可惜、爱莫能助、时者、势也”,微博内容似乎在指责网友以及粉丝的“一厢情愿”,这条微博顿时引来了大批网友的指责,并对乔任梁进行辱骂以及人身攻击。另外,在天津塘沽爆炸事件期间,乔任梁发了一条微博,因其中“自取灭亡”“人肉”等词欠妥被网友们吐槽。后来乔任梁删了这两条微博,发了一条“天津,平安”,还向牺牲的消防战士家属捐款100万,然而网友依然通过微博对乔任梁不断进行辱骂。这两件网络暴力事件对于乔任梁的事业以及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许多网友打着所谓“正义感”的旗号,一次又一次对一些公众人物或者是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进行道德绑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网络暴力事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新的暴力形态。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网络暴力的群体性等特征,导致发生网络暴力事件时很难明确个人的法律责任。面对这样的尴尬环境,网民则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网民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低调做人做事。其次,在自己遇到网络暴力事件时,不要急于辩解和争论。互联网上“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一方舆论高涨,而网络信息的爆炸以及瞬息万变的特点也会迅速消弭网络暴力事件,网民会被互联网中新出现的热点事件所吸引。因此,就网民而言,出现网络暴力事件时可以选择沉默、不予辩解,并积极取证,待暴力事件结束之后可寻求法律的保护。最后,网民应该克服从众心理,避免盲从,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互联网出现的各种传播现象。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不是消解传统媒体,而是改变了传统媒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15世纪中期,教士团体为印刷术的发明而竞相庆祝,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技术辅助载体,他们那时还没有认识到它会开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4]同样,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极少有人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构筑新型的社会形态。而在这个新型社会形态中,不同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年代正值我国的社会转型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失范现象,从而动摇原有的社会规范。当前,阻断虚假信息的发散、保护个人隐私权、杜绝网络暴力等必须作为治理的重点,通过努力寻找更加科学有效并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环境,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17-01-22.
[2]陈堂发.新媒体环境下对隐私权的认知与保护[J].新闻记者,2013(8):79.
[3]埃米尔•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达5亿之多,网民学历文化程度较高,专本科学生在网民中占较大比例。
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及教育状况
高校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在推进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加速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但是大学生上网间或看看新闻,主要是为了聊天和进行网络游戏的休闲,真正用于学习资料查阅的很少。从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看,当今大学生存在过度上网以致成瘾的迹象,部分学生因此而导致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异常,如由于通宵玩网络游戏而生物钟紊乱,缺乏睡眠而出现面容憔悴、思维迟钝,因网络交友失败而出现情绪低落,受网络言论的影响,不能正确分析与评价,造成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出现违反纪律的过激言行。普遍存在大学生过度上网、沉溺网络荒废学业,人格出现扭曲,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生活与多向的沟通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在内容与形式上需要采取民主自由和生动的方式开展。根据这一特殊现象,高效必须以网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互联网在高校的健康绿色发展。
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的新问题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到各种信息,在网上能够进行自由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稳定性与成熟性。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
2.1 网络的开放性模糊了学生的辨别力
网络信息海量,并时刻在更新和变化中,网络文化信息没有篱墙和高压,具有聚集性,无道德约束、无责任追究。正好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标榜创新、崇尚自我的心理,他们主动上网获取信息,得心应手地查阅知识。但网络文化与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各种真假信息自由泛滥,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并存,无法受到个人控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辨别能力不成熟,很容易被网上的信息迷惑,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网络上暴力言论随处可见,谣言诈骗信息和人身攻击与侮辱性言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大学生在浏览中乐此不疲,部分学生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利用网络科技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2.2 网络的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高校对学生传播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性,但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信息中包含不同的观点,高校教育者设计并传播的思想、信息不能按照预期目标被大学生理解和领会。
2.3 网络监管的非控性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思想的形成
目前,我国针对网络的专门性法律保护还比较欠缺,网络监管和教育不到位,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当前网络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网络监管长期缺位,对侵害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制裁。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得网络不良信息放任自流,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思想的形成。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权力崇拜的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逐渐滋生出向往高消费、功利意识、拜金主义的思想,部分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私欲,不择手段伤害他人,阻碍了学生对主流理想信念的追求。盗用别人号码上网不感觉是不道德的事,错误观念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行为的丢失,甚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高校管理者的网络素质和教育方式滞后,各校园网站多流于形式、沟通渠道不畅,内容更新慢,管理滞后,点击率呈下降趋势,价值导向功能差,思想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反而在信息上出现了横亘于师生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3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1)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水平与思想上的接受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在网络时代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运用媒体的素养和能力,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传播信息,更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言论的需求。例如,挖掘网络资源,将教育信息内容通过图片与动画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加以展现,在相关栏目下开设论坛,让学生踊跃发言,谈体会心得。
(2)适度思想引导。在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教育者首先抓住当前网络信息中的新问题,结合实际辩证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根据网络信息典型案例,分析背景,从正反两方面剖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科学认识和对待网络热点与敏感话题,学会理性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搭建互动平台。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技术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高校要维护好校园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校园论坛,提高影响力。为学生创造平等讨论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通过媒体与大学生互动。实施网络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在对学生思想引导中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肩负新时期责任和使命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调查时间 2002年7月15日~7月30日
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WWW.DIYIFANwen.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历史重新回到了20世纪初期,青年再次成为社会的主力乃至领导性力量呢?很遗憾的是,答案可能不是这样的。 全球化的一代
在中国,社会上很多人对“90后”抱有较多的担忧。这一代人出生时,多数中国家庭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更多。因此,“90后”这代人身上表现出了一些前面几代人所没有的特点,比如更加热衷于物质生活,思想观念上更加开放,责任感也更少,合作精神较差,吃苦耐劳远不如前面几代人等等。
实际上,这一情况不仅出现在中国。环球同此凉热,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此,在发达国家同样如此。
剧变之后,“历史终结了”,西方人甚至认为,全世界只剩下了一种唯一正确的道路,也就是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无论是接轨还是改革,目标都是向这种唯一正确的道路前进。意识形态上新自由主义一统江湖,在他们看来,私有化、自由贸易、代议制民主、言论自由、崇尚个人自由等成为全世界都必须遵循的“普世价值”。欧美的一切都成为全人类必须努力学习的典范,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概莫能外。在此前提下,全世界大多国家都被动或主动地被吸纳进了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实,这是被曲解的全球化。
在一切似乎都有了正确的答案和标准的同时,“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似乎就不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答案已经是确定的了,即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是基于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普及。出生于1990年代的这一代的成长与电脑和互联网普及几乎同步,因此他们在观念上天然地亲近美国的文化价值观。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代人的民族、国家观念淡漠,反感集体生活,以反对和疏离主流社会生活、价值观为荣。
但全球化的首要含义是资本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意味着资本会本能地流向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地区。由于各种产业资本向中国及新兴市场国家流动,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迅速衰落了。比如埃及的纺织业曾经是该国的重要产业,现在已完全衰落,中国台湾地区1990年代以来形成优势的电子产业近年来也已经进入衰落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当然会反映为就业机会的变化,随着传统优势产业的衰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机会也减少了。在各国国内,同样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扩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同时扩大,这就为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年轻人渴望的生活是像美国人那样的物质丰富的生活,而这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支撑,就业机会减少了,他们过上心目中渴望的那种生活的机会也就减少了。近年来世界各地反全球化运动中,就不断出现年轻人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代年轻人可谓“全球化的一代”,既享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他们对全球化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网络化的一代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90后”一代青年最大的特点是对公共事务冷漠,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近年来不同地区和国家发生的社会运动中,年轻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否意味着人们之前的观察是错误的,或者他们又对政治感兴趣了?
至少就他们目前的表现而言,作出这一结论为时尚早。
这一代人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是网络化生存的第一代,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严重依赖于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网络给人一种虚假的自由的感觉,实际上网络中的权力结构与控制无所不在,只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罢了。对年轻人而言,网络提供的自由既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中的消极自由,也不同于积极自由,而是另外一种状态,即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以看客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新闻热点事件,无论是灾难、战争还是政治危机。
社交网络的兴起与繁荣是这种状态的集中反映。在这里,无论是否具备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意对任何人、任何问题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嘲笑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和各种权威。这里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虚幻的平等的感觉,但他们可能忘记了这只是网络,离开网络,他们嘲笑和讽刺的对象与他们实际上并不平等。在每一个新闻热点事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得到别人的认同,的确能增强他们的存在感,但这只不过是对在现实生活中深刻的无力感的一点虚幻的补充罢了。 灾难性的后果
同样的,他们走上街头,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了运动的意义,也不意味着他们认同发起者的目标。更多的时候,他们仍然只是从这种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在乌克兰持续的政治动荡中,同样的一群人可以因为反对尤先科走上街头,也可以因为反对季莫申科走上街头,然后又因为反对亚努科维奇而走上街头。而且,每次都会有人采取暴力措施,破坏公共设施,或者向警察投掷燃烧瓶。在埃及,同样的一群年轻人,反对穆巴拉克的时候非常积极,穆尔西上台后又反对穆尔西,穆尔西下台了他们又可能以穆尔西的支持者的面目出现,继续留在广场上。对缺乏真正的主体意识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参与政治带来的存在感,而不是为了一个确定的政治目标而斗争;毋宁说,参与政治并没有改变青年对政治的淡漠,即使他们表现非常极端,他们在内心中也并不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
就政治而言,在变革和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破坏旧秩序,同样需要建设新秩序,甚至可以说,建立新秩序比破坏旧秩序更重要。如果没有确定的政治目标就破坏掉原有的政治秩序,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在埃及、乌克兰都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青年们热衷于破坏现存的政治秩序,却不知道如何建立更好的新秩序,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于是便导致了持续的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政府声音:公共场所网吧最健康
在2008年9月初进行的广东文化部门调研座谈会上,文化局相关负责人特别谈到争议较多的网吧行业。其发言人表示,“网瘾对青少年确实有一定影响,但网吧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他认为,在所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中, “网吧是最干净、最健康的一个”。实际上,在网吧这样的开放型场所上网,反而能控制青少年浏览不良网页。“当青少年独自在家上网时,不良网站的危害会更大。”
在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青少年是可以去网吧的,但是网吧应该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进行区域的划分。比如将成年人区划为A区,未成年人化为B区,这样管理起来就容易得多。在A区上网可以持续到深夜12点,B区要求在晚上8点就停止营业,在青少年离开该区域后,剩余的4个小时这个区域可以提供给成年人上网用。如果这个方法在时间点上不那么容易管理,那么可以规定周一到周五的时候青少年不能进入网吧,但是周末和节假日就可以。黄书记认为,这才是开辟一个绿色健康网络环境,鼓励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不再产生叛逆和逆反心理的正确做法。他还说,现在的做法其实是让网吧和未成年人格格不入,现代人不可能不接触网络,但作为主要的网络接触地点,网吧却对青少年禁闭门户,不能达到网吧成为一个学习、交流场所,这种堵法只能是暂时的,而非长久的。
两种声音,虽然还只是对网吧客观评价的一个侧面,但体现了政府部门正在逐步放开网吧监管的想法。那么,网吧是否能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为未成年的网吧问题最后迎来解决方案呢?
如何才能让网吧最健康
网吧最健康是有根据的。这不只是说网吧的环境好,同时还包括多种软性环境。
当前网吧非常注重环境装修,气氛的营造已是不争的事实。好的装修对用户的吸引力有目共睹。而这在营造出网吧上网环境出众的同时,也将网吧的形象提升了一个档次。当用户走入网吧,看到明亮的上网大厅,干净整洁的电脑桌和键盘等,都会让人觉得网吧的环境越来越出色。
当然这只是目光所及的环境,在政府部门眼里,网吧环境的改善并不仅仅是这硬件环境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其他环境的改变有目共睹,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网吧环境与黑网吧横行的时期相比所带来的变化。
首先,网吧是各类公共场合监管力度最大的场所。和公共场合相比,从2002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有关网吧的政策,清除黑网吧,违规网吧,净化网吧市场的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网吧经历了优胜劣汰,现在存活在市场上的网吧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方式。然而,不管经营手法有什么不同,都处于政府部门严格的监控下,尤其是在未成年人问题上,正规的网吧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道门槛将把目前网吧的用户锁定在了以大学生为主,城市白领、社会人员为主的群体中,达到了净化的目的。
其次,内容屏蔽为青少年上网内容提供了绿色屏障。互联网是个大染缸,什么内容都有。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甚大的黄色、暴力、恐怖等信息层出不穷。如果放任青少年在非校园或者网吧的场所上网,这类内容往往会成为不良的诱导剂。尽管过去很多网吧为了提高上座率对这些内容放任自流,但随着网吧大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类屏蔽软件在网吧环境中的强制安装,网吧的上网内容管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黄色、暴力、恐怖类网站青少年都无法再接触。也正因为如此,惠州市委书记才会认为,在网吧群体上网的大环境下,其实很多青少年的恶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当然,前提是网吧的监督力量不会减弱,并且网吧的环境还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再次,网吧的实名制和身份登记制度,为网吧人员流动提供了强大的监督作用。早前很多舆论认为,网吧作为公众场合,什么人都去,还不用登记的现象让网吧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但是在强制的身份证登记和实名制推出之后,每一个上网人员都有备案,促使犯罪行为的下降,网吧治安环境的提升。
当上述3种环境的改善综合在一起,正是本次出现的两种声音对网吧现状的肯定与支持。这也表示,网吧现在其实已经具备了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条件,那么,青少年在网吧解禁是否可期呢?
解禁限制令,网吧尚需努力
要解除这项禁令,不妨让我们来想想是什么造成了这项限制令的出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网吧对青少年上网的放任导致了大量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而这类社会现象在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后就会导致政府不得不对网吧下了限制令,将网吧最重要的客源拒之门外。
这几年的发展,网吧正在逐步被社会广泛接纳,高端网吧的出现也为网吧确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尤其是一些地方网吧率先做出了在不同的时期,比如节假日,有限的开放给青少年上网之后,这项举措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反感,反而得到了不少支持的声音,正因为如此,才给了网吧未成年禁令解禁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现状;关爱;健康成长
据有关数据表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因此产生近22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儿童占86.5%。
近些年来,城镇的很多职工下岗后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托付给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代管监护,因此,城市中就形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正如专家所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包括教育、生活、心理、安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么多的留守儿童,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该拿什么来关注他们,来爱护他们。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心理承受能力差
留守的孩子多半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隔代教育要么是溺爱,在家是宝贝,凡事必须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养成了自私狭隘偏执;要么是深深的代沟,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他们把心事深埋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显得内向孤僻,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怨恨情绪。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要么享受爷爷奶奶的溺爱,要么把心灵之门紧闭,自信心消失殆尽。
2.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的孩子能自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是凤毛麟角。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会取得好的成绩?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道德缺失
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对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孩子认知的三大因素,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影响到行为。现在的留守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等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道德问题。
二、拿什么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孩子的内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留意他们的思想变化。很多留守儿童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学校的集体生活会让他们茫然,再加之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会感到恐惧。这就需要老师像父母一样,用亲切的语言、耐心的行动,告诉他们学校的规矩,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甚至要身体力行帮助他们,随时和他们在一起,告知、检查、纠正、鼓励,规范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做好他们的良师益友。
2.搭建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平台
现在学校都有校讯通,老师要和家长交流,要求家长多和孩子电话联系,了解孩子的需求,因为亲情是谁也无法取代的。
3.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清理周边环境,让孩子在充满文化的宁静环境中成长。学校自身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室、寝室都装扮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让他们动手参与布置,即学会了做事,又创造了美的环境,这样也会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4.定期开展班级活动
孩子天性好动,喜欢表现自己,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开阔心胸,达到教育的润物无声。
5.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要保持童心和爱心,不断反思自己,如果我们老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就会伤到他们的幼小心灵,我们觉得他们不该犯的错他们偏偏犯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静待花开一样给孩子时间,千万不要急躁甚至大发雷霆,请记住:在该犯错的年龄没有犯错也是一种遗憾。我们曾经也是那样长大的。
【关键词】:教学管理爱心心理保健
“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已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渐渐变得平淡,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渐完善或替代着教师的教学工作。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智商高,思维活跃。激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已不存在什么障碍。然而就其成长历程:尤其心理发育,意志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足,心理脆弱。缺乏百折不挠的毅力;浅薄浮躁,缺乏刻苦钻研的耐心;拈轻怕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笔者就多年积累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与各位就职于教育战线的同仁们做一探讨。
一、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校园暴力”事件,自云南大学马加爵同室操戈残害同学之后几乎就不曾间断过,尤其过去的2008年更是时有耳闻;浙江盘溪中学女教师家访被学生残害,山西朔州郝旭东献上年轻的生命,政法大学程春明,湖南澧县曾庆岩死于学生的屠刀之下。更有什么“短刀帮”“姐妹党”横行于校园,使往日神圣的校园不再平静。这一例例骇人听闻恶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反思:现代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在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衣食无忧,倍受呵护。优越的家庭条件下造就了一个个“天之骄子”;目中无人,自私,心眼狭窄,受不得半点委屈;渲染暴力血腥的小说网络游戏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成为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对象,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青少年时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激烈变化,引起他们的世界观,行为方式的极大变化,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心理敏感,特别易遭受挫折,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表现为直接破坏或迁怒于他人。作为教师要熟悉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释放他们的过剩精力,宣泄他们的情感压力。多与他们交心谈话,升华其情感,提高其涵养,培养他们对生活中逆境,坎坷的承受能力,是目前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教师要做好学生保健医生的角色。
二、做一个爱心使者
中医上说;“急则治标,缓者治本。”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其情绪冲动,行为过激时,帮助其疏导,宣泄,做心理保健医生;在日常教育中倾注爱心,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即教师还要做一个爱心使者。
爱心常常能创造奇迹,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随机各选三个班,然后煞有介事的进行发展预测,并且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班级进行复试,结果是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的增长明显比其他同学快。而事实上那份名单是随机的,是实验者随便指定的。罗森塔尔等人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教师又暗将期待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教师的爱心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是人类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教师的爱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发对人生的信心,学生在教师的爱中会意识集体以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从而激发其心灵深处的潜在能量。教师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开诚布公和他们交谈各种问题,要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又是可信赖的长辈和学习的表率。平时要注意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待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期待和意图,从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
三、做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现在的学生由于养尊处优,很容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自私自利个性,目无尊长,生活得轻飘飘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责任感,使命感。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这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课题。笔者曾在主题班会上讲述过一个“来自-500米的母爱”这样一个真实小故事;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四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失去了丈夫,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只身到一私营煤窑背煤挣钱,在面临塌方,生存无望之绝境时,用自己的血在墙上写到:“孩子,好好读书。”无私的母爱,强烈地震撼人心,听者无不动容,似乎看到母亲那热切期盼的目光。
人是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任何人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所以在校就应该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在越来越重视情商的今天,一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四、做学生未来择业的指导师
平时在与学生交谈中,常常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心理的那份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心理很矛盾:一方面想极力挣脱父母的关怀庇护,另一方面内心里又对父母深切依赖,将未来寄托于父母,一方面表现出潇洒从容,未来事业成竹在胸的样子,另方面对走向社会充满迷茫,恐惧。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时展继承传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只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然而伦理道德不同,历史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所以在面对伦理道德在今天的传承应该更加谨慎。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因此,伦理道德的传承也要在批判中进行传承。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异类诗人走红“谈诗”变得流俗
近日,北京9岁男孩梁胜杰(笔名铁头)的一组诗作在网上广泛传播,他的作品引起广泛争议。他也被称为“最小诗人”。这是诗人的寂寥岁月,这是诗人的喧嚣年代。一边是职业诗人境况惨淡,一边却不断有“诗歌票友”一夜蹿红。当诗歌本身的荣耀不再,写作者独特的身份,便显示出一种“决定意义”。
不知从何时起,写诗者身份的新奇性,总能在第一时间引发热议。脑瘫的余秀华、年幼的铁头,人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总难免会在意他们的特殊身份,很可能就调低了心理预期,甚至于产生某种审美错觉。铁头的诗歌,真的足够好吗?虽是见仁见智,但有几点是确定的。首先,倘若以文艺评论的严苛标准量之,其诗只能算是泛泛之作;再者,他的某些诗作流露出的成人化、早熟化倾向,本身就是可疑的成长危机。铁头或许只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更多认同的孩子。
各式走红的异类诗人,只是兜售着一种戏剧化的个人故事,只是充当着不愿正经读诗者的“替代方案”。当余秀华、铁头爆红之后,“谈诗”正变得流俗。网络之上,那种浮夸、草率、偏执的话语口径,正在取代我们关于严肃诗歌的审美趣味和批判传统。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网络文学共有151款作品影视版权售出,预计2015年网络文学产值将突破70亿元。近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网络文学水涨船高,大有“井喷”之势,甚至走出国门,在海外赢得众多粉丝与掌声:《甄嫒传》出口美国,《琅琊榜》播出韩版……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当前网络文学存在大量跟风、雷同乃至抄袭现象,这都是商业化在作祟,值得警惕。
目前国内学界缺少真正的网络文学批评。如今小学生、初中生都有了移动终端,他们是潜在的网络文学阅读大军。在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网络趣味前,培养和树立好的阅读标准和趣味十分重要。
【对比解读】
网络文学的确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特点。对此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能以一种粗暴的态度,直接挪移传统文学的批评范式来打击网络文学。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以期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的哥爱心接送VS小面馆温情
孤残女生上学不便18名的哥轮流接送
2015年11月4日一早,昌吉市城建出租公司的一辆出租车早早等候在昌吉市儿童福利院门口,来接平平(化名)去上学。驾驶员刘师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不容易,我们城建出租公司要将免费接送她上学的承诺践行下去,18名驾驶员将按班轮流接送,值班表一直安排到平平(化名)高中毕业。
平平是一名弃婴,身患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而且脊柱侧弯,双腿变形,行走困难,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但身体的残疾没能阻止她对知识的渴望,目前她已是一名高三女生。
“孩子上学真的不方便,每天都需要接送。但我们福利院人手有限,每天按时接送真的保证不了。”福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天气逐渐变冷,天黑的也早了,孩子上学、放学都成了我们的心病。”
“公司安排我们轮流接送平平上学放学,我没有一点意见,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谈及对此事的看法,刘师傅如是说。
爱心承诺持续蔓延,18名的哥的爱心从未停止。福利院离市区较远,师傅们会提前起床,早早赶到福利院门口,害怕孩子受凉;师傅们在等孩子的时候,车不熄火,打开暖风,让车内和室内一样暖和;送到学校门口,驾驶员师傅一直看着孩子被老师接进校门,才会驾车离去。
老人到面馆吃剩饭 女老板为其端一碗新面
2015年11月1日中午,网友“小5写日记”到水文巷的一家面馆吃饭,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旁边一张桌子边,端起别人剩下的半碗面吃了起来,面馆女老板看到后,走了过来,给老人盛了一碗新面,整个过程都让“小5写日记”拍了下来,并发到了微博上。看到这条微博的很多网友随后前往面馆,用吃面的方式为这位女老板“点赞”。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件事,就按照微博上的地址和照片,找到了这家面馆,吃一碗面,也算是用这样的方式给好心的女老板点个赞吧。”市民张先生说,“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但是让人看了觉得心里很温暖,我觉得这就是巨大的正能量啊。”
这位女老板告诉记者,平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比较窘迫的人来这里,吃别人吃剩下的面,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不忍心,一碗饭也不算啥。她不好意思地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会被发到网上,更不知道有网友来支持我,我说怎么感觉今天中午的生意要好一些呢。”
【对比解读】
“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是啊,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善意,转化成小小的温情,给世间添一抹温暖的绿意;那些不经意的小小温情,成了生活的添加剂,平凡而又真实,而这真实的温情,更多的是温暖了我们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许多小小的善举,总会感化他人,温暖人间,愿这小小的温情传递更多的温暖。
名人去世乌龙VS网络低俗用语
名人去世新闻为何频闹乌龙?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去世”的消息,搅动大众神经,事后证明是谣言。一条宣称“杨坤吸毒被抓”的假消息,也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事后经澄清才知是一场误会。
歌手于文华在微博上爆料阎肃去世,该信息经几家门户网站转载后广泛传播,很多网友甚至在微博上点起了蜡烛以表悼念。孰料,没多久后,阎肃家人出来辟谣,原来老爷子确实因病住院,但处于好转中。这令于文华及多家门户网站尴尬不已,主动站出来致歉。
在文艺界,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本应严肃对待的新闻报道却变得如此不严肃,不禁引人深思。名人去世消息,一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抢发或独家一条名人去世的新闻能赚到不少阅读量、点击量。正因名人效应的存在,不少媒体往往会盯着他们的生死,以至于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不分真假,争相转发假消息。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着实不少,阎肃老爷子这次算是“躺枪”。
诚然,名人去世是重大消息,媒体力争在第一时间抢发也无可厚非,但有些公共媒体往往处理得极不严肃,毫无新闻专业精神可言。比如,他们采用的消息,往往来源于并不可靠的自媒体,如个人的微博、微信。而为了抢时间,一些公共媒体的官微也根本不加核实、分辨,就转发,并点上蜡烛,送上“一路走好”的祝福语,实在是荒谬至极。在今天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公共媒体随意转发自媒体消息已成为“习惯”,这很容易造成假新闻,闹出令人尴尬的乌龙。
网络语言别拿低俗“任性”
教育部近日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状况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低俗化的网络语言,误导广大受众,不应任其泛滥。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是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网络语言是一个阶段内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语言随之日新月异,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蛮拼的”“给力”“点赞”等一大批简洁、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沟通心灵、传递爱心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逼格”“尼玛”等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也广受诟病。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或是情绪发泄式的网络谩骂,或是以恶意中伤为目的的语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部分网民的消极情绪,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充斥屏幕,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对新鲜网语接受快,容易不加辨别地使用网络语言。长此以往,难免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对比解读】
无疑,我们已经渐渐进入自媒体时代,但网络不是单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人的“公地”。因此,使用网络,应恪守被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各大媒体在转发自媒体新闻时,更应严格把关,精心过滤,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叶良辰VS成志教育
叶良辰是我们的“时代病人”
因为武侠味儿十足的对话,叶良辰忽然就火了。随即他开了微博,粉丝众多。不过后来,他的微博却越来越不对劲,有事没事硬套自己的语录,还用鸡汤文字拼凑深情告白。之后,叶良辰出单曲的消息传来了,这个在陕西卖米线的小伙子,似乎“病”了。
这是一种什么病呢?从诸多网络小说里能看出些许眉目,那些网络小说主人公的典型特征,就是“无理由的牛逼”。他们光彩夺目,女主角、宠物、神功都自动上门,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不需要刻苦修行,一路过关升至最高战斗力,然后扫荡世界。事实上,这些小说代表了一种底层的原始幻想,抽离掉了现实所有扫兴的元素。但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在我们活着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或者你能力够强,或者你背景够硬。
很遗憾,对于一部分青年来说,他们两者都没有。社会阶层壁垒分明,他们在城堡外绝望地徘徊,但又不愿意寻找向上攀升的通道,只能在这些粗糙的枕边读物里寻找。
如今,叶良辰似乎被铺天盖地的名声冲昏了头,误以为自己不再是米线店里的打工仔。他开始录制新歌,频繁参加访谈、网络直播、拍写真。事实上,我希望叶良辰别再火了。早点在遗忘里感受世界的冰凉,他才能快点从一场白日梦里清醒。
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清华大学附小在庆祝和纪念学校百年华诞的过程中,总结百年办学历程的精神遗产与文化积淀,提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清华附小提炼的成志教育,既是中国文化秉性的传承,也是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成志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表现为三个方面:承志、立志、弘志。
无志不立。一般而言,“志”有两种:一个是做事的志向,一个是做人的志向。小学教育与高中、大学教育的成志在对象和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小学指的是做人的“志”,而立志是立人的核心。成志教育,非常符合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志向”是一种具有统领性的品质,也是道德素养的基础。没有这种“志向”,一切的道德培养都是妄谈;志向出现了问题,则所有的成长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