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大众媒体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媒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众媒体的特点

第1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文学;文学批评;媒体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学的多种形式的拓展提供了契机,文学的创作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新媒体文学在手机、网络、报纸等传媒的推动之下,更具有平民性、通俗性、娱乐性的特点。而新媒体文学批评也呈现出自由民主等特性。新媒体文学批评借助新兴的传媒工具,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文学批评失去理性的批判角度和思考。

一、新媒体文学批评具有的特点

1、自由民主化的特点

传统的文学往往依附于印刷技术之上,创作形式的单一导致专家对文学评论的垄断,文学批评的内容大多是专家的带有理论性的权威话语。而在信息时代,文学载体的改变使平民能够参与到文学批评当中,批评主体由专家转变为评委,批评内容也由权威话语变为平民话语。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多种渠道。贴吧、论坛、微博、博客等网络社交能够使大众自由的进行评论,立场自由且带有自发性。因此,这种新媒体文学的批评方式既能够使增加网络文学的阅读量,还能够促进网络作者对创作内容的创新。

2、及时反馈的特点

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便捷,此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现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在文学中,互动是鉴赏、交流的关键,没有意识的交流就难以使文学价值得以体现。在互动交流中产生使新媒体文学的含义更加多元化。而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因此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之中批评者更能实现评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为大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新媒体文学批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作者与大众之间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使文学批评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当有新的书籍、影视作品或者电视节目出现时,大众对其的评论也会及时的出现,大众的态度反馈能够更加及时,相比于传统的评论方式,能够使信息传播的更快。

3、通俗娱乐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文学批评的严肃性、权威性的特点,新媒体文学开始向着娱乐通俗的方向发展。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大众对于的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快速,这种对信息的多元掌握,使得大众的思维和知识面得到拓展,消解了以往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和理性,出现了许多风格别致、语言犀利的评论,甚至一些严肃的学术知识也是通过带有娱乐性的方式来进行讲述的。在新传媒方式的不断推动之下,新媒体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展现自己才华、娱乐大众、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为大众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内容更加趋于表层,大众更容易对评论的内容进行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新媒体文学批评更加个性化、口语化和随意化。此外,新媒体文学批评不仅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它还能够体现批评者的情绪和建议。由于一些社交工具的文字限制,因此批评的内容通常也较为简洁和凝炼。

4、批评形式的多样化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大众进行文学批评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会出现对大众的电视采访,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大众的态度。而在一些论坛或者节目中,也会出现投票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大众的观点更加明确,能够展现大众整体的观点。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等电子媒体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视频。语音、图像以及文字,对视听造成双重冲击,能够使大众的感官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使批评的内容更具有趣味。

二、新媒体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错误

虽然新媒体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这种没有强制约束的情况下,批评往往会趋向于个人主义化、情绪化,使整个文学批评的世界呈现出较为混乱,在这种缺乏理智思考的环境中,很容易将金钱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导致审美标准远离原本的方向,显现出新媒体文学批评中的许多错误。

1、批评过于通俗

过于个性化、情绪化的批评内容容易导致对个人娱乐的重视,使批评缺乏统一的标准。对艺术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被日渐繁荣的网络世界所遮蔽,无实名制度的文学批评使一些批评者无视道德的约束,肆意的进行评论,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而大众在进行评论时,有时候还会逃避沉重的话题,只注重消遣性的话题,降低了文学批评的深度。一些人对庸俗的文学作品进行评选,使得文学本身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得到忽视,缺少对艺术负责任的意识。

2、批评的形式过于低俗

由于在网络中进行评论往往是匿名的,不需要真实的姓名,因此对文学批评的随意容易陷入口水仗之中,这种没有意义的语言攻击不仅在网络环境中造成坏的影响而且不利于网络秩序的维护。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恶搞、戏仿等不尊重作者的批评形式,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真诚度减少,甚至会伤害彼此。

3、媒体炒作的特征凸显

现代的许多作家已经被商业包装,与传统精英化、高端化的文学相比,新媒体文学更加趋向于市场化的特点,因此在对利益的追逐之下,要想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就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而文学批评也是利用相同的方式来传达的,所以新媒体文学批评与媒体的宣传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媒体的信息传达非常快。一些作品在没有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被评价而且即看即评。文学作品为了强有力的占有市场,常常利用文学批评通过媒体炒作的形式来制造噱头。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宣传导致文学作品更加利益化,使文学作品失去其本身真正的意义。

三、新媒体文学批评实现多元化的策略

第2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广告 精准营销 互动营销 广告主需求着力点 甲方数据营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赢

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下,汽车的普及,为广播广告带来接近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然而作为传统大众媒体,今天的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在广告市场上也正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挑战:新媒体带来的精准和互动营销。

互联网、手机终端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在使用中都会留下可追踪的用户行为和相对真实的用户资料等痕迹,利用这样的痕迹可以轻而易举地创建各种精准和互动的广告营销模式,效果清晰、成本低、效率高是新媒体营销的突出特征。如今的广告主更加注重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以及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告主认可。

目前在企业广告宣传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营销常常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体现大众特征的“规模”和细分市场、社区特性的“精准互动”一直是一对矛盾体。呆板地采用传统大众媒体的规模投放,就会失去精准和互动;纯粹追求新媒体的精准互动却又很难形成规模,造成广告的冲击力和扩散力不足,规模化效益差。“规模”与“精准”真是令广告主在广告投放时难以取舍。

作为传统大众媒体的广播,若能破解规模和精准的矛盾,实现规模和精准的兼得,那必将成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媒体,继续保持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在企业广告宣传要求更加差异化的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者正在结合广播不同于其他大众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在实践中探索着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性逐步建立完善规模中的精准营销和整合营销的创新模式,从而提升媒体营销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广播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市场特征

要想让规模和精准兼而得之,首先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广告传播在广播的规模化与新媒体的精准性上各自的市场表现特征是什么。我们概括总结的两者特性是:

1.传统媒体广告营销的规模化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历史悠久,电视的发展超过80年,广播的历程已经有百多年,报纸甚至超过了五百年的历史;二是作为国家喉舌的传统媒体及严格的监管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三是传统媒体广大的覆盖优势,国家级媒体基本上实现了全国覆盖,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更是实现了领土覆盖;四是传统媒体的接收设备和传输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已经得到全面普及。

2.新媒体广告营销的精准性特点也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技术非常先进,其通过交互式技术、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技术、Apps应用程序和二维码(QR Code)等运用,能够准确记录受众的浏览信息;二是受众参与性高,信息量大。由于先进的技术运用,任何人可以使用新媒体进行沟通及发表信息,但是存在海量信息无法进行准确核实的缺陷;三是覆盖广,但是使用有门槛。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覆盖也可以全国甚至全球无缝覆盖,但是对终端设备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四是技术更新快,受众细分化。由于终端设备和运用软件的无限升级,能够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如果说大众媒体广告的影响力具有规模化特征,那么新媒体广告体现的就是精准性和互动性特征。如何通过大众媒体的优势弥补新媒体营销冲击力和扩散力的不足,把散在的真实需求聚合起来,嫁接精准和互动以提升规模传播的核心优势,是传统大众媒体的突围之路。

二、广播广告可实现精准和互动

广告精准和互动投放的实质是:对广告主和受众需求及产品利益点能够做到精准把握和细分,同时准确、及时、高效地应对这些需求。这里体现两个维度:一是在需求维度上对需求的细分;二是在时间维度上反应及时,把握时机,与时俱进。

中央电台广播广告的低成本制作和发播迅速特征可以很好地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低成本制作可以实现多版本发播,使广告在更多的着力点发力,应对不同细分的精准需求;二是发播迅速可以针对事件和时机进行即时营销;三是可根据广告播出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广告内容,做到内容与需求的实时互动。

与电视媒体一版广告几十万的制作经费和几个月的制作周期相比,和平面媒体定时周期性刊发的特点相比,广播媒体全天多版本广告的滚动更新最为容易实现新媒体的精准和互动效果。接下来我们从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广播广告是如何实现精准和互动的问题的。

1. 广播广告在需求维度的精准着力

大众媒体的传统广告通常只在一个定位点上进行创意并发挥作用,新媒体广告则根据细分市场的受众需求在产品多个利益点上铺排。而事实上,广播的低成本制作和发播迅速特征给我们带来了与新媒体相同的优势条件。

根据CTR市场研究调查,广告主对广告的作用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常见的品牌或产品利益点的宣传外,还有渠道建设、公关、融资、帮助自身团队建设等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每个广告主在不同时期各类需求的比重分布又有很大不同。

图1 广告主对广告的需求分布

第3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营销传播 特征分析 营销效果 发展路径

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媒体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澄宇所说“现代社会的构成有三大要素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大众传媒”。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在传递信息, 同时也在接受信息,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沟通,对企业来说,是传播产品信息、企业文化的渠道,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获得外界各类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传播按目标受众的大小和性质,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精准传播,而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相比差异不明显,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下面就先分析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的特点,再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分析他们相应的适用对象、运作方式和营销效果。

一、不同传播方式的特征分析

大众传播指的是由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是一点对多点的。它要求信息传播者将统一的内容尽可能地接触大量的目标群体,诉求产品信息,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传播工具包括综合性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特点有:一是具有组织性,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二是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而且信息传播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三是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传播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四是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大众传播模式主导了工业时代的营销活动,然而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却受到强大的挑战,首先同类产品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创意的传播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其次,媒体数量增长数十倍,信息分流严重,每种传播媒介所能带来的传播效应减少了;第三,顾客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权,他们成为信息传播关系中的控制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小众”传播开始盛行,也就是分众传播和精准传播。

分众传播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其信息传递时多点对多点的。分众传播具有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传播内容,不同的受众需求,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以及有这些决定的不同的传播效果。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媒体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众传播区别于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一是传播渠道多样化。如今,网络媒介、移动电视、楼宇视屏、手机媒介等一些新媒介让受众应接不暇,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受众逐渐分流;二是传播内容个性化。受文化因素、职业因素、生活观念、心理因素以及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等因素的支配,受众对于媒介传播信息的选择将更加精细与专注,他们的信息消费定位更准确,个性化更强;三是受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区别于一般受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门受众,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相同的接受倾向,参与传播活动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这部分专门受众是相对稳定存在的,关键是要找到他们。

二、适用对象分析

鉴于每种传播方式有明显的特征差异,这使得每种传播方式适用的对象不一样,所能取得的传播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若采取最合适的传播方式就可以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众传播的成本一般较高,适用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如中粮集团的产品多是多种电视频道上大范围投放广告;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很多资金用于营销传播,采取成本相对较低的分众传播或精准传播更为合适。

2、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大众传播是一种“广播”,而分众传播是一种“窄播”,如果是处于产品导入期和成长期,需要将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广而告之采用大众传播更为合适,比如黄金酒上市时满世界铺天盖地的广告冲刺着人们的视觉,让他在短时间内几乎人尽皆知;而处于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企业要做的是维持这些客户并向他们传播更深层次的产品信息,这时应该采取分众传播或精准传播。

3、从产品类型上看。同质化程度高的产品适用于大众传播,而差异化程度较高的产品适用于分众传播。如果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也最好采用分众传播。例如汽车,比较适合用分众传播的方式进行营销,例如楼梯电视,高档公寓里的电梯广告等。

三、运作方式分析

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传播活动分为四大步骤:需求分析——选择传播媒介——发起传播活动——传播效果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要确定采取大众传播还是分众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除了要分析产品特征还要分析目标客户特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例如感冒药,因为需求广泛,客户群没有性别、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可以选择电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而像兰蔻这类的高档护肤品,则适合选择专业性的杂志、专业网站进行分众传播。

目前,完全不对受众进行划分的大众传播几乎不存在了,除非不能划分或不需要划分。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尽可能像准确的目标客户传递信息,而不是盲目的传播,这也就使得各类媒介向专业化专业,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开始将自己的种类增多,覆盖面增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报纸、杂志、专业性电台和电视台,如汽车杂志、电脑报,如音乐电台、交通电台,如饮食频道、体育频道等等。

另外,还出现了新型的分众媒介,比如电梯间,地铁站以及公共交通工具里出现的多媒体液晶显示器。例如世通华纳,它号称“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其旗下的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迅速覆盖了中国35个主流城市,8万余辆公交车,12万台左右的电视收视终端。以及目前仍颇有争议的手机,被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的终端。现在手机的主要业务有语音、短信息、互联网接入、移动商务等,而随着3G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真正的宽带移动无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为手机成为全能型媒介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后网络的出现更推动了分众传播的盛行,网络给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从目的性极强的自主搜索信息到不受空间限制的分享交流信息,广泛地信息交流为大众自由的结合为各“分众”群体创造了最为便捷的方式。以我国“豆瓣网”为例,每个注册会员都从自我喜好出发,以“我喜欢的”创立自己圈子,吸引具有相同志趣、品味和爱好的群体,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分众群体。类似的“土豆网”也已然成为各商家竞相争夺的宣传媒介。网络这个充满主动权和互动性的平台,受众群体在结合的过程中具有在其他分众传播媒介中所达不到的自主自愿程度。

而且,网络的出现使得精准传播越来越有价值,目前我国网络上比较普及的精准化传播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网络论坛传播模式。在互联网中,基于BBS 功能的网络论坛具有多人参与、即时互动、讨论交流、去中心化等特征,比如百度贴吧;二是“博客”精准传播模式。博客传播正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大众传播的运作模式。博客加入原创内容,常常挖掘出记者遗漏的东西,尤其是目击者博客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如同“911”这种短暂的历史事件,目击者博客成为唯一的新闻来源。我国存在很多专业知识“博客”,一般刊登学者或是业余学者对某一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文章,同该专业领域的学者或爱好者进行交流,并传播信息。随着“博客”发展的日益成熟,其专门化、专业化、互动性、文化知识层次特点也愈加明显,势必在精准传播领域大展拳脚。

四、营销效果分析

国内领先的电影传媒——央视三维影视传媒,到目前为止,央视三维全面整合全国高端影院映前广告资源,打造出最具传播价值的电影广告联播网络——“银幕巨阵”。目前媒体网络已覆盖国内近80座重点城市、200余家核心高端影院近1800块银幕,深刻影响着近3亿人次的主流电影受众,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整合传播专家及电影增值服务运营商。这是一个分众媒体方面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

然而,选择这样的信息传播通道一定可以取得显著的营销效果吗?不一定,影响传播效果有很多因素,除了根据自己企业的特殊性选择大众传播模式还是分众传播模式之外,即使选择了适宜的传播模式,还有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存在,包括一是营销效果不是由传递出去的多少信息量决定,而是由受众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决定,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带有个性特征、具有感情等几个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受众并不会全盘皆收地接受大众传播中的信息, 他们会根据个人及所属群体的喜好来加以选择;二是选择的媒体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偏好,因为信息能否被受众接受主要看受众接收到信息时的态度,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受众都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做不同的理解,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三是受众是否会在接收到信息后采取行动是判断营销效果的关键。如果受众认可了你传递出去的信息,但是因为自身情况不会产生购买行为也是没有效率的,这也是大众传播的缺陷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很可能不是企业的目标客户,不会因为接收到信息而产生购买行为。

五、总结

随着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传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一概而论了,上面分析的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对象也已经不是绝对的了,正如有位学者研究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原本只针对小众特殊群体或者高端精英群体营销的产品及品牌,如高档汽车、高档化妆品、高档房产、石油及油等,却将广告积极投向了面向大众传播的电视媒体;而一些原本面向大众销售的产品及品牌,则正逐步舍弃大众渠道,通过一些营销动作针对小众群体及特殊群体进行销售。它反映了营销传播的一种新趋势,即营销“小众化”,传播“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针对小众群体开展营销活动( 即使产品及品牌实际上适合大众消费),与此同时又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 即使产品及品牌目标消费者仅仅是特定的小众群体)。面对丰富多彩的媒体世界,营销活动应该更加灵活,富有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喜军.整合营销传播:从艺术到科学的变革[J].当代经理人,2010,(02).

[2][美]邓肯.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4.

第4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科普传播 大众媒体 新媒体 策划 立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83-02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普场馆。上海科技馆作为国内较早兴建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普场馆之一,于2001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如何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有重点、有选择、有效果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特别是让公众受到科学精神的启迪?这是我们科普工作者一直苦于思考和着力努力的方向,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1、从传播学分析科普传播的内涵与特点

1.1 传播学与科普传播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以大众传播为主。

任何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肯定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曾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一个是“刻板成见”。前者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后者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科普传播也属大众传播的范畴之一,是现代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传播的目的在于切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使公众能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并自觉运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切身体会到,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日渐亲民化,科学观念也越来越深入融合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但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在许多领域仍然缺乏科学精神,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传播的缺失。

1.2 科普传播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迅猛到来,由于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数量发生急剧变化,也造就了科普传播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信息传播量巨大,促使科普传播开始走分众化、专业化之路:

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受众细分,科普传播正步入走向专业化、分众化。针对所要传递的科普知识特点,细化目标观众,运用更加专业细分的媒体工具,可吸引到与其条件最相匹配的观众前来参观,更有利于其自觉接受科学知识普及,提升科普传播效果。

(2)信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促使科普传播开始注重运用新媒体;

具体表现为:随着网络、手机媒体等第四、五媒体的逐渐崛起,新媒体己成为公众日益广泛使用且喜爱的工具。其优势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使用便捷。

(3)信息技术多样化,促使科普传播方式创新,注重互动体验。

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更加注重互动体验的传播方式,如:博客、微博等迅速火热,它们具有:互动性、纪实性、快速性、国际化、个性化等特点,适应了大众的全新需求。

2、我馆利用大众传媒在科普传播中的做法与经验

上海科技馆建立近十年来,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不断提升与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2009年我馆从英国引进的迄今为止以“外星生命”为主题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外星生命探索展”为例,根据我馆公众调查显示,网络(包括本馆及其他网站),已成为吸引大众的不可忽视的媒体手段。

2.1 科普传播注重内容与对象

传播效果好坏实质上取决于内容。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将科学内容传播到位,这样才能产生最佳传播效果。从传播层次上,可分为:

(1)浅层传播。即:馆即将或正在举办的科普展览或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的传递。传递要求:快速、覆盖面广、准确,不求深度解读。适宜对象:公众。

(2)深层传播。即:将展览或活动所蕴涵的科学内涵、意义及展览中未曾揭示的更深层次的科普知识等,向公众予以深度解析。传播要求:在时效性上稍差,但是注重深度挖掘与剖析。适宜对象:专业性强、指向性明确的公众。

我们也可做好传播对象的细分。如:我馆在2006年引进推出的极致探索科普展,偏重于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观众,白领、高校师生等,可重点在时尚类、高校媒体平台上加强宣传:在2010年刚推出的“彩虹儿意乐园”展区,则偏向于低龄儿童,可重点在亲子类、教育类媒体上加强宣传。

2.2 科普传播注重创新

为进一步追求传播实效,增强传播力度与广度,我们除了传统传播方式(如:新闻会、开幕式等)外,必须注重策划性新闻。即:在传播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借鉴营销手段,不断创造让大众眼睛为之一亮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点。

新闻已进入一个策划的年代。要改善传播效果,提高传播影响力,更好地传播科学理念,必须加强科普传播的策划。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整体包装、立体传播的方式。

(1)寻找展览活动最大亮点,策划科普传播

抓住引起公众共鸣的亮点,将传播效应放至最大。2007年暑期,“消逝的恐龙王国――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作为我馆大型临展隆重推出。为了全方位、深入宣传该展览,我馆在前期精心策划,进行整体包装营销:以“恐龙化石”为主,有关该展览的背景(缘起、准备)、展示设计、展览内容、展示亮点、展示动态花絮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等,都成为境内外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焦点。恐龙展成功吸引了114万人次的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平均日参观流量达3.5万人次。此外,我们同步引进IMAX巨幕大片《恐龙归来》,与展览相互衬托,票房也创下新高。

(2)根据节假日特点,策划科普传播

针对节日的特性和观众的特殊需求,在节日里推出富有特色的临展或科普教育活动,并运用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方式立体传播,提高传播力度与效果。

2007年“六一”儿童节,我馆与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合作,推出“科技探秘,智慧寻宝”六一特别活动。“寻宝”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团队游戏,在科技馆举办可谓首创。它不仅激发了小朋友探求科学知识的无穷热情和兴趣,而且从潜意识里帮助其树立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也增强了小朋友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SMG新娱乐调频《好运二人转》栏目进行全程直播,为六一节的科技馆增添了别样生动的色调。

(3)组合包装科普大餐

上海科技馆在科普传播中善打组合牌,围绕寒暑假、黄金周和学生旅游时节,以立体交叉攻势,做好宣传推介。如:以生肖展为龙头,推出“寒假知识之旅”;以“汽车能源未来展”为

龙头,推出暑期“清凉科技之旅”等。

我馆也曾数次尝试打破文化与科学界限,举办融文化与科学之美的科普教育活动。2007年10月,我馆与加拿大塔菲尔乐团共同合作推出《四季:太阳的轮回》音乐会;2008年中秋节举办“听秋赏月,感悟自然――上海科技馆中秋活动”。通过观月、赏月、识月,了解鸣虫的自然与文化,感悟“天人合一”的内涵,深化上海科技馆“自然?人?科技”的大主题。

2.3 科普传播注重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但是一般大众却对科学的艰深望而却步。可见,科学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纸上,而是要不断地被创造、分享、流通与加值。

与新媒体联手互动。根据艾瑞网提供的《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调研报告》。2009年互联网成为受调查网民最经常接触媒体,中国深度网民比例从2008年64.3%上升到2009年67.8%。近年来,上海科技馆也充分重视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来加大传播力度。我馆的品牌科普活动项目――科普大讲坛一经创立后,立即与东方网成为特约合作伙伴。东方网对每期全程文字网络直播。2009年我国百年难遇日全食,我馆与东方网合作报道日全食活动。东方网在我馆设立直播传输点,即时传送文字与图片,把日全食全貌对网友进行直播,产生良好效果。

3、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科普传播所起的作用

3.1 向公众传递科普理念和知识,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

一般来说,受众理解新闻有两个层次,一是了解“事象”,二是了解“意象”。其最终目的是把握新闻的“意象”。

有效的科普传播能够深入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度与兴趣。例如:美国著名探索频道选择和制作节目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看是否满足观众的好奇,二看是否启发观众。他们认为:“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最高宗旨:鼓励观众对知识的追求和欣赏。”

3.2 利用传媒力量,对公众进行科学的正面引导

媒体介入科普传播,不仅可以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公众采取科学的态度行动。例如:我馆与英国使领馆文化教育处合作举办的“零碳城市”活动、“创意世博气候酷派”设计先行展等,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与报道,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积极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从而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3.3 利用媒体的特性寻找科技馆的目标观众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传播者要尽量针对受众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诉求,使传播信息看起来更有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影响力与特殊性,寻找与开发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感兴趣的共同区域,培养更多热爱与钟情科学的目标观众群。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上海科技馆已举办大型临展52次,接待观众约700万人次;举办科普活动约2200场次,接待观众200万人次。

3.4 了解公众对展览的意见。搜寻反馈信息

公众是科技馆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办的展览与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就在于是否能够满足观众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观众的兴趣所在、意见,借此改进。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设立专题,设置有奖问答,征询网友意见,了解大众对活动的了解程度,培养潜在观众。

信息时代的发展,大众媒体的种类层出不穷,新特性鲜明,且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为此,公众利用媒体平台接受海量信息的习惯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这都是需要我们在科技馆建设过程中不断探讨总结。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13.

[2]傅爱军.中国科技新闻十大百姓化趋向[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73-74,124.

[3]潘友星.科学传播的跨文化属性,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第8卷.

[4]陈刚等著.Discovery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23.

第5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BI也可称为企业行为规范,是指在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状态、表现与过程。企业及其品牌形象取决于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行为表现、对企业理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企业行为规范的执行程度。医疗机构的BI是践行经营理念的内在相关管理流程网络,以及其中细化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外树立医院形象,打造医院品牌建设的载体。VI指的是企业统一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具有一定规则的、设计定型的、统一的视觉图形设计系统。VI分为基本设计要素和应用设计要素。基本设计要素包括医院的LO-GO、整体基色调、诊疗环境、诊疗设施、医务人员衣着打扮等。应用设计包括医院文化建设、传播医院正面形象等。医院形象的塑造,必须靠MI、BI和VI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MI为总领,通过制订和落实各项BI并运用VI进行不断的增强效果,从而达到MI的目标,医院得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广泛高速度传播。没有这种信息的有效传递,深居小巷之内的酒再香,恐怕也不能成大气候。任何信息的传递都需要一定的介质,即我们所说的传播媒体。众多传播媒体中,以大众传媒使用最广,形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微博、微信、QQ等)、内容最为丰富,技术发展最快。

2.1传播机构高度专业化

大众传播工作要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从事,如记者、编辑、制片人、主持人、网络制作人等。

2.2传播对象高度大众化

大众传播拥有大量的受众,涉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

2.3传播内容大众化

由于面对整个大众,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要求能够为大众所关心、所接受,能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读者、听众或观众。

2.4传播手段高度技术化

现代大众传播必须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如印刷、摄影、微波、通讯卫星、电波等等,其技术程度越来越高。

2.5传播活动高度化

由于使用现代的传播技术能够大量高速地复制和传递信息,使传播活动能够大范围覆盖,高速度进行,具有强大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现代大众传播的这些特点把它与医院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后者的感受对象也是社会公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借助大众传媒的功能树立医院形象的思想和方法。

3医院形象与现代大众传媒的关系

3.1医院与大众传媒关系现状

媒体信息传播是一个医院实现发展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创造既有市场又有艺术魅力的媒体传播方式,追随服务对象意向,可以比较准确地到达目标受众,起到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形成的传播契约关系的作用。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具体的形象,通过运用统一的视觉设计手段,向公众传播,创造企业的个性,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医院必须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获得新闻媒体的理解和支持。新闻媒介包括纸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腾讯、微信等,现在医疗市场被媒体认为是一个能迅速吸引关注的话题,媒体会抓住医院在医疗技术、诊疗环境、服务过程、经营情况以及患者的一个问题,进行宣传和传播,而且不同的媒介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需要宣传的问题的对象和时候性选择不同媒介进行传播。

3.2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媒体的正面宣传和传播

①积极主动地与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公众舆论影响面大,可以对就医选择起引导作用。要懂得新闻宣传规律,医院最好设置对外宣传部门,配备具备新闻传媒或具有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人员,这样便于与媒体沟通和建立关系。经常把医院的正面新闻信息提供给新闻媒体,如医院的发展规划、新技术项目、医患之间的好人好事、医院发展中碰到的困难等内容,把这些内容通过媒介传播给群众,争取各界和老百姓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理解和了解。要到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医院的医疗技术、科技成果,介绍新项目、新技术,宣传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等,使社会了解和认识医院。②重视公益宣传,积极和传播媒体举办公益活动。医院可以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特殊日子,积极与大众媒体联合举办健康宣教活动,包括联合开办健康宣教讲座、健康互动栏目、义诊义医、赠送健康教育资料和药品。主动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塑造一个诚实可信的公益形象,这会为医院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形象。

3.3了解媒体的不同特点,为医院形象宣传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宣传媒体形式

由于信息传达技术的进步,媒体承担情报传达的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所以想要建立企业形象的经营者都必须特别关注媒体的信息传达作用在企业实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3.1.1要想使得医院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医疗条件外,对自身形象的宣传广告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如今这个信息快速传播交流的时代,如能在宣传广告上占尽先机,对自己的发展无疑将起到很大的帮助。聚焦媒体,就目前来说,宣传广告媒体的投放有以下几种方式: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网络、流动车辆和招牌等。运用各种媒介组合,在树立医院形象的引导期采用密集型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强大的攻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患者对医院的关注。媒介组合:以报纸电视为主,车体广告、招牌、灯箱广告为辅。节假日配合广告宣传,在新闻媒体上,做适当的报道。

3.1.2根据医院形象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宣传媒体与宣传形式。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同一话题采用不同的宣传媒介,将会取得不同的宣传效果,医院应针对不同宣传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如导诊人员介绍、图文展示、新闻采访报道、拍摄宣传片及编发内部刊物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时,为了使医院宣传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应增强宣传内容的通俗性、广告性等特征,拍摄、制作、撰写反映医院文化、技术力量、相关健康常识、好人好事等的电视节目、“拉拉宝”、墙报、大型图片展、LED显示屏等,这样可以更加刺激群众的眼球,达到健康宣教目的,又能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树立医院良好形象。①医院形象战略中的理念宣传较适合于使用报纸和杂志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它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进行间断刊登,这样做既节省开支,又能激发读者断点记忆功能,增强读者的印象。宣传册以实用和就诊导航为特点,在色彩和内容上尽量突出医院的特点,为患者提供各种信息。②医院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内容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电视、广播或者户外招牌、流动广告载体(如交通工具)等媒体形式。人类对外界信息的获得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电视作为一种快速的信息展示交流平台,对人的视觉冲击也最大。它以直观的画面,声音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信息需求者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也最大,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传播保证了电视媒体的宣传效果。广播电台是电视的一个互补,它具有移动性强,收费低廉的特点,收听方便,对开车一族效果明显。主要宣传医院的新技术项目、强势科室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流动广告载体则较适合于进行导医导诊服务的开展。③网络是当今大众媒体中适用性最广,互动能力最强、传播最及时、费用较低的一种,它几乎适用于医院形象战略中的每一项内容。

4结语

第6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 纸质媒体 财经类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转贴于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瞭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第7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新闻传播;传统;网络;特点;影响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革,新闻传播更是如此。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借助网络平台,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这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利害关系,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水平和技术。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性

自媒体亦可称之为“个人媒体”抑或是“公民媒体”,所有人均可借助网络平台随时新闻信息或者个人观点。目前,生活中常用的自媒体有微博、微信、论坛以及QQ等。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新闻传播逐步向平民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利用先进的科技,所有人均能新闻,亦可随时随地对新闻予以评论,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二是新闻传播的交互性进一步加强,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有人均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亦能随时转变成受众,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得新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同时也加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三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效率都得以大幅提高,同时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加快了新闻的传播;四是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变得很不容易控制,正是因为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成本更低廉,言论也更为自由,导致自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很难掌控,新闻的可信度明显降低,自然也很难保障其质量;五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中出现的纠纷增多,如版权及侵权纠纷等,但是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使得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出现一些不良的新闻传播现象。总而言之,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尚不成熟,故而研究当前新的新闻传播途径对以往的传播方式造成的影响,将是健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深刻剖析自媒体新闻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对受众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影响

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专业且复杂,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新闻采集人员和编辑人员的一些价值观、人生观汇聚其中。当受众接收到相关新闻信息时,就必须接受这些观点,而无法表达个人的观点,这导致受众的思想会受到约束和抑制,其传播效果也还不够深刻。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同时,自由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传受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受众可以和新闻媒体一起表达观点,能体现真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由于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这就使得新闻传播变得相对感性,新闻内容会根据大众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拉近了新闻和受众的距离,让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对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媒体新闻与传统新闻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传播者和受众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即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二者可以相互融合。而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则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说,新闻传播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受众,存在局限性。但是,自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从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另外,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相互融合,让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改变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变得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大众。

(三)对社会舆论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只能当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新闻传播垄断了大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尤其是当遇到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事情时,如果当地媒体闭口不言,将会侵害受众的知情权。新闻传播更偏向于播放有正面影响的事件,也就是报喜不报忧。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社会舆论将新闻信息传播带入一个新时期。首先,人们对新闻传播的监督意识以及能力大幅提高,受众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其次,新闻信息源逐步扩展,使得不论小事、大事均可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构建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体现出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以及普遍化特点。社会大众对大至国际、小至社区中出现的新闻都可知晓,从而真正实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晓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大众的新闻参与度,从而使得新闻传播逐步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自媒体迎合了时代变革的需求,对传统新闻的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利大于弊。总的来说,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促进新闻行业快速发展,并且由于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和经验,其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途径丰富,使得自媒体新闻传播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创作出精彩、生动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长海.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合作[J].青年记者,2015(08):52-53.

[2]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58.

[3]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5-49.

[4]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43.

第8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闻评论 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语言特点有: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2.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有:

(1)短小精悍。简短有力地点评出事件的内容事实,具体精悍。

(2)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评论语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形象具体。从多方面讲述事件背景及内容表现新闻事实。

3.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二、新闻评论要运用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新闻舆论场。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作为媒体应该做到汇集、引导、影响意见的提出,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的能力培养

1.新闻评论语言的能力要求:

一名称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1)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新闻工作者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2)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进行判别的能力。

(3)精湛的传播技能。传播能力则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充分而巧妙地表达。

2.学习新闻评论语言特点的重要性:

(1)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2)是由当前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急迫需要所决定的。

第9篇:大众媒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随着音乐媒体的不断兴趣,大众音乐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音乐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对于中学音乐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一些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而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大众音乐文化会影响学生逐渐走向歪路,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基于此,大众音乐的多方面发展使得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中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与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实际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继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2]。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

大众音乐文化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学术理论界没有被明确规定。诸多西方学者和中方学者普遍认为大众音乐文化与当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是以电子传媒为主要媒介而广泛被传播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消费时代中,使用消费意识来引导大众。大众音乐文化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后的产物,也是一种人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大众音乐文化是历史特定时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媒介来产生文化效应[3]。

二、大众音乐文化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影响

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为:(一)大众音乐的民族地域化特点;(二)大众音乐创作群体的自由化特点;(三)大众音乐题材自由化的特点。由于大众文化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所以使得大众音乐文化广受中学生的喜爱。如广场舞神曲《小苹果》、《ppap》和《最炫民族风》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学生对其好感度也很高,学生们对上述三首神曲争相模仿。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大众音乐如同春风一般很快进入到人们的心窝,逐渐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基于此,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到中学音乐教育中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

三、现阶段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一)存在的基本问题

1.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对中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势必会对中学生起着消极的作用。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处于不稳定阶段,因此一旦中学生将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众音乐文化现阶段逐渐走向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较为优秀的节目应运而生,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等,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在中学生中间产生了明星崇拜行为,在追星的过程中会放弃学业,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二)实施对策

在大众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更为广泛。初中生面对新的音乐文化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大众音乐文化的优秀方面逐渐深入到初中音乐教育领域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改变中学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基本问题。1.提高师资力量。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知识也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在瞬息万变的音乐领域中,音乐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储备新的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社会音乐文化;2.规范媒体传播。诸多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媒体形式,部分媒体为了争夺大众眼球,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介夸大了相关报道,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反而被埋没,而一些庸俗的音乐却被大肆传播。此种情况出现使得中学生对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定位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应该从媒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方面来进行提高,继而选取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进行传播,让中学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数据理论支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感。

作者:刘敏华 单位:安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肖玲.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16,16(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