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传统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育方法

第1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针对枯燥而又抽象的高中英语教学,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弃旧吸新,彻底改变教师满堂课地灌输语言知识, 学生被动地听讲, 做笔记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 应该积极提倡活动化教学, 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让他们感到英语学习是一个依靠且属于自己的创造和享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英语新教材走进了高中英语的课堂,使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重大挑战。在新教材的指导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思想和生活理念,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多样化、灵活性的现代式教育。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创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且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方法

1.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英语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英语教材的学习,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因为实际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语境,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对话,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进步。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或者校级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或者是与英语相关的其他活动,使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是一门语言,是我们生活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上,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生动的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1.2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法和句型结构非常重要,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讲”和“写”来阐释教学的内容,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然后将语法和句型背下来。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换言之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让其为我们服务,这样来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显得有点呆板、老套,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运用语言交流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面表达,还要培养锻炼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2.实施分层式教学,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方式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因为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智力水平不一样。那么,在实施分层式教学时,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四点措施。

 

2.1 分层备课

在备课时,教师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备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的英语教学质量。

 

2.2 分层授课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对于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授课;而对于英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掌握较难的延展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课外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2.3 分层练习

布置练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布置不同的练习。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尽可能的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练习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2.4 分层评价和管理

评价和管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评价和管理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进行。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应鼓励学生打好基础,扎扎实实进行学习,一步一步向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靠近。

 

3.发挥教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3.1 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

部分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就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记单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在乎学生记得多少,而是关注学生记住多少。但是,有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就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记多少等等,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可见,单纯的依靠记忆单词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不可行的,而是要加强英语的基础训练。例如,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或者之前所学的知识点,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3.2 创设真实、灵活的语境,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英语与其他理科学科不一样,它是一门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其进行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语境,给予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的语言资料,将现实生活中的资料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说英语”的冲动,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喜爱,从而提高英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2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摘要:世界正在加速经济全球化,英语口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英语口语课程迅速增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问答;句型操练;对话;看图说话;讲故事与口头复述

外语口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方法十分多样。同时,由于口语教学比较灵活,不像听力或阅读教学那样,必须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或语言材料,因此,它一直非常活跃,近年来发展已比较快。然而,在口语教学中,因为教师既要与学生交流,有担任着语言交际指导者的角色,持续面对面地迅速掌握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所以,使口语教学对教师很具有挑战性。我们教师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语言(特别是口语)能力,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问答(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口头问答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问答是使用最频繁与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问答可以根据语言知识与结构的要求进行,如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等练习可以通过一问一答进行操练,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展开,如家庭、业余爱好、体育比赛、气候等都可以作为自由谈话的话题。以问答形式进行的外语教学比较容易控制语言的内容与难度,对刚接触外语的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颇有成效。

但是,传统的问答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其形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久而久之,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没有提问的习惯,不会提问题。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至今仍普遍存在。

二、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s)

我们知道,听说法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进行句型操练。主要做法是,将语言与语法规则列为句型的形式,通过大量、反复操练达到形成语言习惯的目的。尽管句型操练在理论上受到猛烈的评击,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久不衰,经过改进,至今仍被我们外语教师普遍采用。

早期的句型操练多为机械练习:当教师简要说明某句型的意义与用法后,列出一个句型,再给出一个关键词,学生立即模仿,并以此类推,进行操练。如操练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后加s的句型时,练习了规则与不规则动词变化后,教师说:play, plays; he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然后给出一系列动词原形和动词短语,如walk, walk to school; go, go to school; watch, watch TV, 学生便依样造句:He walks to school every day; he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 he watches TV every day等。第二轮时,教师给出句子,如:To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再给出不同的名词Bill, Tim等,要求学生改变主语后依样造句:Bill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 Ti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等。第三轮时,教师要求学生改变状语短语,先给出句子:To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 再给短语every morning, every afternoon, every other day等,这时学生便造句:To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morning, To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afternoon,以及Tom plays basketball every other day等。这样的句型操练十分枯燥乏味,唯一可取的是在做这种练习时要求学生作快速反应,以上的句子一句连一句,不得停顿,思想也得集中。

三、对话(Making Dialogues)

与问答相比,对话教学主题突出,连贯性强,是一个短小的语篇。虽然对话中也有提问与回答,但不少对话不以问答形式表现。对一个陈述句迅速作出符合第二语言习惯的地道的反应,除了具有语言结构的知识外,还需掌握一定的语用规则,对学生的语用训练要求较高。当然,对话难度可以随时调整。

对话可在教师与学生中进行。此时一般由教师采取主动,对话的目的常为示范。如在教授新课时,介绍了新词与必要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可先与一个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话,有意识地引出课文,然后全班学生根据示范,两人一组模仿或自编对话,在课文出现以前,学生就通过自己的对话实践熟悉了课文内容,比让他们被动地听课文录音有效的多。

进行对话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少数参与对话学生的语言质量,令一方面应尽量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但是由于教学班级的人数很多,在全班只有二至四人说话的情况下,必须设法让大多数人与他们一起活动,共同提高。这时可要求听对话的学生在少数人对话后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评议,甚至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评比与竞赛;或可要求对话人结束对话后就内容向全班提问。因此,每组对话不宜过长,以便记忆要点,集中评议,同时也可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做对话练习。

四、讲故事(story telling)与口头复述(retelling)

除了自编故事外,讲故事与口头复述都是根据已听到或度过的语言内容进行连贯讲话的过程。虽然无需自己创造与自由发挥,但绝非照本宣科就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首先,讲故事与复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描述已获得信息的能力,其内容必须精炼,反映原故事情节或原文的基本精神,不能太离谱,也不能支离破碎,离开主题的自由创造应及时制止。

其次,讲故事与复述在语言上的要求是培养连贯说话的能力,因此,除了应该正确运用运用知识与格式外,运用的组织也应严密,层次分明,并富有逻辑性。一般可分成开始、发展、与结尾等部分。在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注意纠正学生语言知识方面的错误,忽视了帮助他们提高组织连贯讲话的能力。事实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五、口头作文与报告(oral composition and report)

口头作文是由教师出题、学生有准备的连贯讲话,口头报告则是学生自己选题、向老师与全班所作的报告。它们不同于叙述课文或现有语言材料的复述,两者都由学生自己构思,自己选择语言结构与词汇的表达思想。由于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具有组织语言的能力、相当好的外语基本功与一定的词汇量,其教学对象应是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口头报告则可繁可简,可长可短,除了尚未练习连贯讲话的低年级学生外,一般可用于各类水平的外语教学。

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偏重于书面语言,因此,传统的看法是,口头作文应有发展连贯讲话能力与为书面作文作准备的双重教学目的。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实际上,口头作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口语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有利于提高书面写作水平,那就是它的副产品。虽然口头与书面作文在组织结构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使用口语与书面语的特点很不相同。在进行口头作文教学时再去兼顾写作,往往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

对口头作文上的要求是具有自己的观点,且表达清晰,组织合理,层次分明。同时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基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可将作文练习分成三个阶段。

1.模仿(mimic)阶段:选一些好的口头作文有重点地向学生示范,然后根据学生水平,练习一些口头作文经常需要表达的语言方式,再分阶段练习如何组织与分段,如怎样开始与结束等,最后,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要求学生作简短的连贯讲话。

2.引导性表达(guided production):通过看连贯的图片,帮助学生构思;还可将口头作文开个头,让学生继续说下去。这些练习是从模仿到自由作文的过度。

3.自由表达(free production)阶段:可先在小组中准备,再放手让学生自己作口头作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来。

口语是由社会驱使、心理机制运行控制的人际间语言交流活动。口语教学中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处理好准确性与流利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准确性与流利程度都不能偏废,但在我们初中阶段应更重视准确性。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口语教学方法,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我们就应采用。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那我们就尽量选择适合适当的口语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在我们的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胡建明.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按照省林业厅《20*年辽宁省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要求,结合我市林业工作实际,制定本要点。

20*年我市林业系统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针,推进我市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普法工作开展

(一)按照“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要始终把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作为首要宣传工作来抓。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普法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深入学习宣传林业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今年要以新《森林防火条例》颁布和新出台的《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为宣传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学习宣传活动。认真学习《*市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标准》,继续深入开展《森林法》、《种子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与林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三)认真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林业职工和林农安全生产、保护生命财产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依法保障林业职工及林农根本利益。

二、用重点法制宣传带动全面普法深入开展

(一)继续做好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林业干部职工、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工作。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对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继续加强对林农和林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加大对林农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和引导广大林农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常识和法律途径。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林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加强对林区青少年的法律宣传教育。

三、用多措并举的普法形式增强普法宣传实效

(一)继续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活动。20*年要把法制学习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使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经常化、规范化,在工作中做到依法行政。

(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本单位门户网站、网页上进行法制宣传;加强对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创新报道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案件报道中,可作案例分析,指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

(三)搞好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开展各种专项法制宣传;继续做好“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认真组织落实好国家林业局普法办统一部署的全国林业系统年度普法考试工作。

(四)继续运用普法培训证书制度促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法制培训情况及考试成绩登记入册,作为被培训、考核、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用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法制宣传教育顺利实施

第4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传统教学 合理选择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曾经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传统教学课堂往往会产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缺点,学生被动学习,不能激起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系统中丰富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可以加强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如在化学教学中,价键理论中分子结构、杂化轨道、杂化过程,立体化学中的旋光异构等,由于内容抽象,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传统的板书式的教学,在黑板上用平面结构来表示分子立体构型,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而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则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分子的立体构型,将分子的手性与旋光性等性质很好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展示试验操作,模拟实验过程

如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及规律都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但由于受时间、观察条件、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演示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如有些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些成本高等,更加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演示实验。把实验制作成动画或录像等视频文件展现给学生,可以增强试验的可见度,弥补课堂演示的不足。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和误区

1.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盲目崇拜现象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些地方是现代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如在化学教学中,对一些经常用到又难写好的结构式符号、化学反应、合成过程,要通过板书一步步带领学生得到最终结果,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化学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实验都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许多,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然而,有许多教师认为,教学的现代化就应体现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因此不分课型一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甚至从组织教学到讲授到巩固训练都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只点一下鼠标,计算机就将所有的教学过程向学生展示,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学软件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旁听的场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师生之间没有知识的传递,更谈不上感情的沟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2.多媒体课件内容太过花哨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是,有些课件不论是从背景、动画还是从音乐、图片、录像等的插入上看,界面过于花哨,内容华而不实,形式呆板,东拼西凑,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往往显得主次不分,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知所措,没有表现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这就是说,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丰富多彩,却忘记了多媒体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很大程度上有了一个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课件的制作要求取材合适、得当,不要太过花哨。

三、对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脱离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很容易变成各种媒体的信息播放课。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纠正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才算得上是现代化的教学法的错误观念。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重效果,不可为了技术而技术。

2.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多媒体教学并非适合各种课型,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课件的使用应适度适当,利用课件展示的应是现实教学中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现象。与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互动性强,更能充分发挥教育者本身的魅力,学生易记笔记,课堂教学速度较慢,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教学内容中如那些抽象的概念或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运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就会比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要优。然而在教学内容如中有立体构造、图片、实物形态等,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来演示。

第5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微课;专业课程;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73-02

一、引言

微课最早由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在1993年提出[1]。旨在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微课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在课下学习利用的资源[2]。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3],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

从微课的应用上看,国外已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得益于国外灵活的教学体制和组织形式以及较系统的微课资源平台,而与微课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也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极少,仅有一些学校将之作为第二课堂。然而,我国更多的是将微课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间相互交流、评课等实践,各地区、各学段的微课大赛便是通过该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评选优秀教学课例。文献以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将微课引入课堂的具体教学应用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3]。

目前的微课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微课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在兼顾“碎片化”和“知识脉冲”的同时仍然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重微课之间、微课与传统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连接。

本文针对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在《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中的实践,提出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交叉融合,旨在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师、学生能力,进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就其实现过程和方法,可在专业课程中推广、普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文针对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为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学时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目前该课程教学只有30学时,而理论教学内容繁多,因此部分相对简单的内容只能略去。这对课程的系统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一辈学者编著,在理论方面讲解细致、内容翔实,但在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时,部分内容不能与当前现状很好衔接,因此撰写一本符合时展形势的教材或参考讲义势在必行。(3)课程开设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现状之间的冲突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要求学生对该学科理论及实践都要有初步地认识。但是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同步,实践教学在本课程结束后,这使得教师“教”的难度与学生“学”的难度都有所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4)系统性不足。一方面由于学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完整的课程构架。

2.教学方法分析。(1)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课时(包括单元和章节)为单位开发,课时较长,课程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2)传统课程的内容,从规划、设计、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即师生时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也缺少开发教学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形成了效果较差的“灌输式”教育。(3)专业课程介于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对学生基本功要求较高,且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实际机械有一定的想象力。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制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这些机械设备等只能停留在课本或想象中,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畏难情绪高、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

三、微课与专业课程传统教学的交叉融合方法

对于专业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是很难也是关键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加入了大量图片、部分实验模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课程系统的认知,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微课的加入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这种立体式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形象思维能力。

1.学生需求。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个别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提炼专业课程中的疑难问题,这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只有完全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材料。

2.问题反馈。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微课,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反馈得到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并通过在课程中加入学生的试讲环节,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3.课程挖掘。以知识点结合实务操作进行课程研发。传统课程以章节、小节为单位,包含多个知识点,而且每个知识点从了解到应用进行教学研发,而微课程研发更多以“知识点+实际应用”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

4.反馈与逻辑。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课程评估。单独的微课程由于时间段其实是轻逻辑的,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逻辑的作用曾有很多教师打过比方,是串起知识点的珠子,当很多知识点出现时,能帮助学员记忆的只有一个知识点,所以串珠子的线就不需要了。

5.优化与改进。将学生的反馈、成绩、评教、微课等系统分析,做出优化改进方案。

四、学生与教师的交叉融合

1.学科与课程系统框架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会涉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微课的加入,构建多学科系统框架,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需要构建课程内容的系统框架,加强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教学―科研互助。教学带动科研,科研辅助教学,加强科研、教学研究、综合素质训练,以提高教师水平。教学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难点内容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只有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才能在授课时讲出思想,把握好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

3.学生体验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学”,且要学之有效,难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在于让学生深入课程内容,这就是体验。学生体验式教学只是众多体验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方式最易实现,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或站在教师的位置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大家,这也更容易让学生、教师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以“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微课与专业课程《透平机械强度与振动》传统教学的交叉融合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提炼关键疑难点,通过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第6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一、引言

面对人们热衷的交际性,启发性语言教学方法,一些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诸如模仿,背诵等显得有些呆板无趣,缺乏活力,甚至被认为是妨碍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绊脚石。但随着专家学者们在语言教学领域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上述传统语言教学方法又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其价值也正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模因论作为语用学领域的新理论,对研究语言教学有较大的启发与帮助作用。我在其指引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现象产生了较大兴趣。本文拟以该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对英语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提出些许见解。

二、模因论与英语传统教学方法

Richard Dawkins在其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这一概念。“meme”在国内有许多种译法,何自然教授将之译为“模因”。[1]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2]语言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模仿,复制,得以不断积累,运用,最终实现了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模因论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教学起到指导与启发作用。

从本质上看,模因的核心就是模仿。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模因,其传递复制自然也离不开模仿。结合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与传播来看,模仿行为贯穿其中。同化记忆阶段表明只有通过与模因的接触,并且反复接触才能使模因真正进入宿主大脑;表达传播阶段使得模因被输出,并传递给其他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模因。这是模因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缺一不可。着眼于此,语言的学习或者说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输入,表达输出,最终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因此,模仿、背诵这些传统方法理应成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帮助学习者增加语言输入,并为其语言表达做好铺垫。它们与诸多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并无冲突,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当然,要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基础”这个作用也并非易事。模仿、背诵不能成为语言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孤立地将语言学习等同于模仿、背诵。如何将模仿、背诵合理运用到语言学习中,将模仿、背诵与语言创新相统一,将模仿、背诵灵活地融入到语言交流中都成为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模因论的英语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提高模仿、背诵这些传统方法有效度能更好地实现其帮助语言学习者积累正确的语言,运用地道的语言,从而促进语言传播的功能。我认为合理有效的模仿、背诵要杜绝任务式的,孤立的,不加选择的死记硬背。结合模因论相关内容,本文对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1.模仿、背诵需渗透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

从模因复制传递的四个阶段看,模因在同化阶段进入宿主的记忆,在记忆阶段较长时间停留在宿主记忆中,实现其内化;随后,模因通过宿主和外界手段在表达传播阶段得以输出。同样,语言模因在人类社会中也必须经过这四个阶段复制并传递下去,既需要前两个阶段的输入行为,又离不开后两个阶段的输出行为。

结合我们现实中的语言学习来看,在听与读的语言训练中,模仿、背诵地道的,有价值的英语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接触,反复接触,理解,内化这些语言模因,这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假说不谋而合。充分实现语言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表达所需的各种语言形式。在听力练习中,纯正的听力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音环境,地道的语言表达。学生的任务不仅局限在听懂并完成练习题这一阶段,而且应该就某些对话通过Pairwork进行模仿,提高语音水平,熟悉地道的口语表达。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Speaking Out板块,通过让学生模仿Model,帮助他们纠正改善语音,还可以帮助其掌握一些常用表达,譬如,表达喜好厌恶之情,除like,dislike以外,还可以用“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类的表达。它们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信息,这也正合乎“形式不同,内容相同”的基因型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就“读”这个环节而言,我们大多数的精读课堂都正努力融入这些传统手段。我认为,背诵段落并不是模仿背诵的唯一形式,我们还有许多形式有待挖掘。我们应鼓励学生借助录音跟读,大声朗读,通过模仿强化学生对连读,吞音等形式的掌握。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与其说这是重复,不如将其看成一种模仿。两篇相似的文章有助于学生熟悉某一话题或者领域文章的风格,抑或有助于用词或句式等语言形式的重复性强化输入。譬如,学生学习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篇文章,我们又选取了另外一份材料The Voices of Time,文章内容既帮助学生强化有关时间观的语言表达,又有助于其对文章提到的因时间观的理解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做进一步理解。

当然,模仿、背诵也应当与说、写训练相结合。以上述听、读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我们应将模仿、背诵延伸至说、写训练中,使模因实现其完整意义上的一个周期。同样,我们就上述例子作进一步延伸。当学生输入“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类的表达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该模因加以表达传输才能保证这一语言模因成为真正的语言模因。因此,我们布置给学生这样的任务:根据所在单元的Music这一话题,讨论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并将所学like/dislike的相关表达融入对话中。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对该模因的最初步的运用。就写作而言,将开头,结尾,过渡等常用句型结构,不同风格篇章的词句特点等介绍给学生供其模仿是非常好的办法。但是,使模仿成为灵活模仿,使所写篇章达意,自然而不造作则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2.模仿、背诵与科学选取的语言材料相结合

在很多声音相互竞争得到拷贝的情况下,最成功的声音乃是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个指标上表现值都很高的那些声音。[3]据此,模因又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4]因此这为我们科学的选取语言材料提供了依据。一般意义上讲,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该选取的是含有强势语言模因的语言材料。结合强势模因的特点,不难发现这样的语言模因往往是得到广泛接受的,使用频率高或者说交流中被广泛运用的模因。模仿背诵这些模因将为学习者现实生活中语言的表达,思想信息的交流提供有力的基础。因此在一般的英语学习中,我们就不能选取过于专业的,涵盖较多生僻词汇的语篇。而一些含有经典话语的篇章则是选择中的佳品。它们实用性较强,历经时间的沉淀为大多数人接受,语言一般也较精湛优美。比如,名人演讲等内容经常会用作模仿背诵的材料。

当然,选取材料还应依据学习者自身的专业背景做适当调整。与其专业相关的语言材料对他们来说也可看做是某一领域内的强势模因。比如,艺术类的英语教学,教师就可以补充一些艺术英语材料。一方面,这些语言材料对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能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这些语言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变动的强势模因是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活跃的模因。[4]因而,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熟悉具有时效性的语言。对它们的模仿背诵有利于我们理解生活中用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帮助我们准确表达时效性的信息。这一点在科技领域,政治领域表现尤为明显。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时展相一致的语言材料应当予以重视。为此,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媒体优势,我们可以挖掘很多相关的语言材料。

3.模仿、背诵与语言运用的统一

语言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凡是活的语言,都应当说无时无刻不在变异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语言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出现变异。语言正是语言模因不断变异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5]

因此,模仿、背诵与学习者语言运用或语言创新并不矛盾。模仿背诵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活动,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将原文一字不落地背诵完毕并不意味着背诵任务的终结,还需要被灵活运用到现实语境当中,甚至产生语言变异,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来看,语言学习者既要掌握“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又要掌握“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只有当学习者可以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也能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内容时才能实现其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准确地表达思想这一交流的目的。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宿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模仿背诵,以及随后的语言运用中。从教师为学生创造使用机会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通过替换性练习掌握某些固定语块或者称为语言模因,然后通过翻译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完成翻译等实际任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语言。此外,我们还可以再创造语境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譬如,通过“film”话题的材料学习,鼓励学生课后用所学词汇、语句编造对话,讨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及喜欢的原因,引导学生使用电影获奖情况,演员阵容,电影组成要素等所学知识点。我在授课班级中发现学生表现力很强,他们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门影片展开讨论,自然融入很多所学知识点。此外,学生在表达喜好时,还对前一单元所学的表达喜好的语言结构加以模仿。在运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创造新的模因组合,对语言灵活的甚至是创新的使用也就得以实现。

四、结语

总之,从模因论角度看,模仿背诵等传统教学方法对语言学习仍具有较大意义。对其有效利用可以为广大师生搭建坚实而又丰富的学习平台。模仿背诵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通过语言材料的科学选择,通过灵活创新的使用,这些语言模因一定能为学生理解,并最终活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2]何自然主编.谢朝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3.

[3]Blackmore著.高申春,吴友军,徐波译.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54.

[4]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9-150.

第7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1病例报告

男,55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骨后闷痛4 d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嗜烟酒. 患者症状胸痛于每日上午7:00~9:00出现,持续10~30 min,有时伴心动过缓,严重时感头昏、出冷汗及恶心呕吐,一次发作时ECG示Ⅲ, 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平时ECG正常. 体检: BP 21.3/13.3 kPa,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无扩大,P 7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Ⅲ期. 给予阿司匹林、鲁南欣康、齐拜心通po,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于晨间仍偶有轻微发作性胸闷. 入院后第12日上午8:25患者突发胸骨后闷痛,全身大汗淋漓,黑朦,测BP 9.1/6.0 kPa,P 38次/min,ECG示: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 Ⅲ, AVF导联ST段弓背抬高,Ⅰ, AVL导联 ST段显著压低. 即予阿托品1 mg iv,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后心电监护示ECG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逐渐演变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升至100次/min,BP升至20.0/12.0 kPa,症状历时约25 min. 此后随访ECG未见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心肌酶谱正常,最后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症状控制出院.

2讨论

第8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困境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于教学的需要与现实的需求。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现行很多教材,或者学科化痕迹严重,或者内容偏深偏旧,或者偏重理论而实践与能力欠缺等等,这些既与“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也使教师的教材选择无法达成完美。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比较成熟的网络技术为主,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其主旨在于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领域相关技术的深入掌握,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社会生存提供必要的技能。但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并且为学生提供的用以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相关设备,亦数量少且水平低,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实验教学不能按要求进行,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技能系统。

3.忽略学生的分层教学需求。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零起点”,毫无基础,有的则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初步使用能力。学生的这种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若无视这一差异而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则无疑会在“一视同仁”的幌子下,造成学生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即水平较高的学生抱怨“吃不饱”,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埋怨“吃不下”,产生了学习的畏惧心。这些在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

(二)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传统的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实践交替进行的方法,以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加学生练习实践的方法。经过多年的使用与完善,这两种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1.教师角色的转换不及时、不到位。新的教育理念肯定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学生的正当需求理应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积极正面的回应。但部分教师仍然把学生当作课堂的“观众”,无视其主体地位。

2.分层教学的欠缺,使部分教师无法适应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下”的现象同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新的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师仍未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不能认同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发展、独立发展与师生关系平等等观点,仍坚持传统的“分数唯一”“先天定型”“绝对服从”等观念,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的精神与动力。

4.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形式松散,实验内容不成系统。结果普遍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极不匹配,不能学以致用。

这些弊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低效率,急需得到改善。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路优化与践行

(一)及时更新教材与授课内容,强化实验教学,创新教学体系

及时更新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及时关注新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出版与选择,毕竟这是日常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为弥补因出版周期较长而导致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教学需求和实践需求的现实状况,教师有必要在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前沿的同时,及时在授课过程中更新授课内容。

例如,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网络操作系统、组件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管理等,是多数现行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在随时更新。所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只有随时关注计算机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系统,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实验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更是学生形成、熟练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这种重要性,使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交互式教学,如现场模拟、项目设计制作、社会调查等。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网络教室的组建、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等,以丰富教学过程。

(二)以人性化导向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与家庭,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背景和行为习惯等,这使得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需求与行为特点也是不同的。同时,作为一门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综合性学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又是比较高的。这就使得教师没有办法也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待各具个性的学生,必须要开展层次化教学,以学生为本,尽力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合理教学,以最大程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9篇:传统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日语口译;同声传译;训练

一般来说,所谓同声传译主要指的是会议同声传译,即译员利用大会会场的电讯设备,通过耳机收听发言人的讲话,随即通过话筒,用所译语言把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形式同步传译给听众。具体解释来说,它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的语言转换活动,它要求议员在听辩源语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的主题知识迅速完成对源语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转换和目的语的计划、组织、表达、监听与修正,同步说出目的语的译文,因此同声传译又叫同步口译。

同声传译需要译员精神高度集中,而且比即席翻译在速度上要求更高,几乎没有任何时间思考或组织句子,要求译员在思维上敏捷地做出判断,并能及时跟上讲话人的速度进行表达,并且做到语音标准、声音悦耳;再加上当今世界上的信息量大,瞬息万变,给译员同声传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同声传译的工作者经济回报会很高,但是由于高难度的工作以及对译员极其高的要求,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工作者还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的。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口译课的教学,在学生四年的学习基础上也开设了同声传译的课程,这就要求同声传译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双语能力,同时也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经验,对日语口译课堂上的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逐一介绍,以期待对教育同仁有所启发和帮助。

同声传译的课堂训练方法:

一、影子跟读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影子一样地跟读,这种练习方法要求学生在倾听源语讲话的同时,以落后于源语2至3秒的时差,如同影子一般将所听到的源语语言用相同的语言完全、准确地复述出来。同声传译的练习方法很多,同步跟读的练习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基础但是很实用的练习方法,不但适合在课堂上使用,也适合学生课后的自我训练。

练习的步骤可以首先从母语开始练习。中国的学生就从汉语开始跟读。建议教学中利用同声传译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从耳机中听到中文朗读资料后,像影子一样跟在它后面重复。虽说是母语,但是有很多专业词汇、较难理解的句子等,想要流利地复述出来,还是很困难的,需要反复练习,同时也建议教学工作者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资料让学生练习,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词汇量。中文练习熟练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来进行日文的复述。要体验日文和中文练习中语言速度、语音语调的不同,日文练习会较中文练习有些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从一行一段开始,最后完成整篇文章或者整段视频的练习。如果播放的是视频,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读的同时注意日本人说话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培养综合素质。

影子练习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高度的集中力,因为在2到3秒的紧张训练中,学生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一旦中断,就很难再跟上练习。同时影子练习也可以训练学生同时处理听解、理解、记忆、复述、监听等多重任务的能力。

二、复述和概述训练

复述和概述训练也可以分为中文训练和日文训练。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将所听到的源语复述出来,教师在选取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先以语速相对较慢的录音开始,要循序渐进地采取由短到长、由慢到快、由浅入深的训练方法,材料也可以先从较简单的音频资料到视频资料,再从视频资料到较有难度的音频资料,锻炼学生的瞬间记忆和复述能力。

复述练习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训练学生的概述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词和内容的中心思想,再进行内容再现能力的训练。

三、视译训练

所谓视译就是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然后一边听取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比较正式的发言,通常都是宣读事先写好的讲话稿。因此,视译训练的方法既是一种同声传译的方式,也是一种口译的训练方法。教师要抓住视译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视译练习。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但以下四种较为实用:

(1)学生手持演讲资料,一边在头脑中默读源语,一边大声地说出译文。学生人数较多的时候,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先在自己的组里进行,一个人发言,其他人边听边用笔画出错误或者自己认为翻译不妥当的地方,之后再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由全班同学监听,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两个人一组,合作者各持一份讲稿,前者读原文,后者进行同声传译。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训练,这样既可以练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训练方式中,译者的声音不能大过发言者的声音,不然会听不清楚要翻译的内容。

(3)很多时候,讲话人发言时,虽然提供了发言稿,但经常不完全按照事先写好的稿子念。根据这一情况,在以上两种训练方法达到熟练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言人有意偏离稿件来训练译员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模拟同传训练

在进行了以上三种训练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议模拟实践。会议内容可以教师拟订题目,也可以学生自己拟题。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大量的会议同声传议前的准备。同声传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同声传译会议模拟实践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以培养学生做同声传译的信心。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都是同声传译的基础训练方法,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口译训练,也适用于学生的自我练习。要明白,做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人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大量的、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做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工作者,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不断练习,不断自我完善。同声传译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探索新的口译训练方法,为培养出合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声传译人员做努力。

参考文献:

[1]V本庆一.实用日语 同声传译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谭晶华,徐F.新编日语口译基础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