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媒体融合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融合的认识

第1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新型传播人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一、打造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传媒人才

(一)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人才观的改变,已经是一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指出的:“媒体融合”时代应当培养“全媒体记者”,即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二)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这种“全能”不只是懂得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传播特点与理念,包括知识面的复合。

(三)打造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新闻人才

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雷文校长在专题演讲中表示: “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建设“三跨”兼“双师”型师资队伍

1、调整知识结构——组建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新闻学科的师资队伍丞需形成以下的知识与能力基础:(1)跨学科知识基础。不仅是对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核心知识系统的了解,更需要对其他跨部类学科的了解和掌握;(2)跨文化思维基础。对于国际范围内的业界与学界发展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尊重;(3)跨媒体专业基础。应该了解网络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改变,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主要技术方法,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能量互换方式和传播效果控制原则等。

2、强化实践技能——高校和媒体合力打造“双师型”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师资极度缺乏,新闻教育中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实质性合作,实行双向共管互动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曾说:“要培养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媒体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

(二)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

1、宽口径、厚基础——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

面对今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进程推进的新闻业的变化,基于传统新闻业结构模式和运营方式形成的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面临着变革。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考虑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建造。即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2、跨媒体、精专业——构建“平台+模块”型课程体系结构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陷明显: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方法课程欠缺、与实践连接薄弱、新闻学科的课程体系整体上面临着加强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改造。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构建“平台+模块” 型的跨媒体、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1、硬件——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心

媒体融合时代,在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不仅是传统概念中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建设,而是包括日常教学平台建造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未来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

2、软件——构建“五位一体”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型新闻人才的关键。如何把新闻专业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本文认为,高校应严格规范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了强大的实习网络,构建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3、环境——构建模拟仿真媒体作业环境

“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于真实的媒体环境中才能学到真本领。新闻实践教学还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全媒体、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新闻传媒人才是高校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应建设“三跨”兼“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

第2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是客观事实

“新媒体”和“全媒体”,是近几年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两个概念。一般而言,报纸、广播、电视、期刊均被定义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及其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形态则被定义为新媒体。也可以说,“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或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为特点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全媒体”则是目前出现的各种传播方式的总和。

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央高度重视,媒体人也非常关注。在新闻界,如果说201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么,可以将其命名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年。实际上,二者的融合发展并非从今年才开始。

目前,融合发展至少呈现出三种方式:一是传统媒体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自己,二是新兴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发展自己,三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机构联合发展。这些发展方式,无论是否是有意为之,在实践中均已存在。因此,现在要解决的,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或无”的问题,而是融合发展“快或慢”“好或坏”的问题。

二、应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生产优势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新兴媒体的成功或许更多的是依靠电商等盈利模式,而不在于新闻传播本身。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成功的新媒体,并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内容生产,而是建立了一种网络社交过程中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盈利模式。与之相反,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内容生产,其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新闻传播的基础和优势。因此,就新闻传播功能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新兴媒体要强化传播功能,需要寻求传统媒体作为合作伙伴,由此看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当然,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的方式与读者的新需求不适应,二是传播的话语表达与读者的新需求不适应,三是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与读者的新需求不适应。但这些既是传统媒体受到的挑战,也是传统媒体改革创新的动力、方向和潜力。

传统媒体具有新闻内容生产优势,是权威信息、原创信息的生产者、供应者,也是权威信息供应的主渠道,这些优势在全媒体时代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上能紧跟时展的步伐,这些优势仍然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传统媒体只有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才能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发展前景更有信心,才能更好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是党和政府实施领导的工具,是宣传和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是展示党和政府形象的工具;同时也是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生动实践的工具,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工具,是人民群众获取权威信息的工具,是人民群众反映意见诉求的工具。当前新闻媒体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和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考虑员工工资、发行量和收视率等经济效益问题。这就容易导致一些新闻媒体在市场压力下“腿子发软”,在网络的裹胁中迷失方向;也容易让一些媒体人在社会的尊重和倚重下自我陶醉,以“无冕之王”自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色认识和主体意识,在新闻采写和报道中,有时只考虑轰动效应,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忽略新闻报道是否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在推动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必须在新闻传播多渠道格局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在舆论多元格局中发挥权威信息的引领作用,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示范作用,必须在构建新的传播秩序中发挥新闻伦理道义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工具,传统媒体要深刻认识并积极运用它;如果驾驭不好,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就会被削弱。正如高速公路在给我们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往往也比普通公路、石子路更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抱怨和排斥高速公路,而是要通过把握交通规律、完善交通制度、维护交通秩序,更好地规避高速公路带来的的交通风险。传统媒体也要在积极运用的实践中认识并驾驭好互联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其与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方式方面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媒体的融合发展。

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现在一些传统媒体的传播大多处于“闭环运行”的状态,缺少对社会评价、受众反馈的科学评估,客观上不利于表达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当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话语体系差异,如果简单地用文件语言、会议语言、机关语言、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往往会出现不愿听、听不进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媒体的传播和表达应该有论理思维,既说结论又讲道理,善于借物说理、借情说理、借事说理,善于论理、陈情、讲故事,这样的沟通才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总之,传统媒体是权威新闻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优势非常明显,只要运用好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思维和理念、新的技术和机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3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一、新旧媒体融合是时展要求

自美国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以来,传媒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了多样化的媒体形态。媒体融合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不仅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以特有的互动性深受受众的欢迎。

新媒体尽管受欢迎,也有劣势。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人才、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更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的形式和互动性方面略逊新媒体,但权威性和影响力还是受众所认可的。此外,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运营和发展形成的品牌效应,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口碑优势。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通过海量的信息储存、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受到受众青睐。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受众逐年减少,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但是,还是有媒体坚定地认为自己仍然具有政策、人才、资源和内容生产的优势,不思进取。这些媒体坚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只要我做的够好,就一定能让受众满意。遗憾的是受众并不买账。还有一些传统媒体,即使已经洞察到媒体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只是想方设法建个网站,弄个手机报,推出微博、微信,推出新闻APP,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往上一贴,就算融合了。结果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依然各玩各的。

从上面分析看出,无论新媒体多么受欢迎,还是一个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受众要的还是权威的信息。新媒体形态无论有多少变化,还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对传统媒体来讲,自身的优势显而易见。新旧媒体要获得成功都需彼此扬长避短,推出对方的优势业务,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仅可以使新闻信息传递的平台多样化,还能使新闻媒体产生规模效益,让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让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接受并参与信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现状

我国对媒体融合概念是2005年蔡文老师提出的。如今,媒体融合进程正在加速。那么,我国的媒体融合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一)新旧媒体融合在不断探索中

我国媒体融合业务比西方国家晚,目前还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媒体融合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新旧媒体融合形成快速发展之势。在内容融合上,新旧媒体在新闻采访、制作和传播上,共享内容,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在终端融合上,媒体间在资源上进行了优化重组,创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APP、微信端等,使新旧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在经营上,积极探索发行融合,推进广告经营和其他经营活动的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其次,媒体融合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关于媒体融合,人们一般认为是传统媒体转型对新媒体的融合,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凭借优势,在技术上同新媒体进行多方位融合,比如《人民日报》。其实,目前也有新媒体靠实力兼并了传统媒体。

再者,中央级的大媒体通过全方位的布局,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走得较快,起了带头作用。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使用全媒体立体互动传播,深受群众欢迎,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新旧媒体融合发生聚变效果得较少

我国尽管在媒体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来讲,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得较少。比如,有些媒体信誓旦旦提出了媒体融合,却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冲击,在投入上舍不得下力气,不下决心优化配置资源,到头来当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也有些媒体,虽然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却认为仅仅办个网站,开个微信端,弄个微博,把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单一重复地放到新媒体平台上,最终也是失败。还有些媒体认准了媒体融合的前景,通过各种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心急火燎地搞融合,却因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盈利模式不清晰,也避免不了失败的下场。

三、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

新旧媒体融合已成趋势毋庸置疑。唯有新旧媒体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思路,并付诸实施才有出路。然而,我国的新旧媒体融合实践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是什么呢?

(一)缺乏新旧媒体融合意识

尽管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尤其在2014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支持力度,但还是有一些媒体对媒体融合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观念和意识。

在要不要融合上,领导融合意识不强。传统媒体领导误认为凭借国家的制度和媒介品牌,就一定能战胜新媒体,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完全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做大做强,超越传统媒体。如果没有媒体融合意识,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

在融合的主导权上,认为新媒体一定会被融合。持这种态度的认为,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媒介运营管理经验,而新媒体既不懂信息生产,也不熟市场经营,必定不会成功。殊不知,新媒体尽管劣势不少,但刚一出现,就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未来发展定是趋势。如果这样的意识不抛弃,传统媒体必定失败。

在融合的技术意识上,缺乏新媒体技术意识。媒体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性、分众化等特点。传统媒体是单线传播,明显缺少技术互动因素。

笔者认为,媒体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政府、媒体领导者和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媒体融合意识。

(二)新旧媒体融合机制僵化

我国传统媒体制度是基于传统媒体、条块分割和严格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在运行模式上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一制度行政管理方式壁垒森严,不能有效地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调配。长期下去,媒体融合当然不会散发活力。

在经营上,媒体融合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加上顶层设计不足,媒体融合管理滞后,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媒体构建的融合框架,只是操作层面个别业务和个别产品的尝试,还不是全局性的战略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机制是转型的最大困难。要使媒体融合长久持续下去,一方面需要体制创新,加强政策支持,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三)新旧媒体融合盈利模式模糊

新旧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模式,需要新的盈利模式来支撑。没有利润,媒体融合就不会有动力。然而,目前新旧媒体融合不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融合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有的传统媒体依然坚持用既出售广告又出售内容的模式经营融合媒体。还有些媒体的媒体融合投入很多,却赚不到钱,没有融合后劲。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二次出售”的盈利模式显然已不能支持其继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媒体采取了提高“出售内容”价格、策划活动等盈利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新媒体的免费或收费APP业务、数据挖掘服务、出售信息、舆情分析等等模式。这些盈利模式看似不错,也还没有真正给媒体带来丰厚利润。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就不能健康运行,也没有生命力。

影响媒体融合的盈利模式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因素。既然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融合,就不能离开互联网做文章。二是内容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技术融合,受众需要权威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三是心理因素。我国受众已习惯于网络新闻的免费模式,对于收费有抵触心理等等。当然,设计媒体融合盈利模式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既需要根据媒介本身的特点,也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环境,才能使媒体融合产生动力。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不但传统媒体的阵地很难坚守,新媒体也不会成功,媒体融合更不会顺利。

(四)新旧媒体融合人才难觅

新旧媒体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人才。具有全媒体素质的专业人才决定了媒体融合的速度和水平。如果没有合理人才储备,在媒体融合上投入的资金再多,设备再先进,媒体融合就无从谈起。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和发展,媒体形态变化,媒体行业壁垒打破,媒体融合的人才缺口已凸显出来。

传统媒体新闻人才尽管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等的冲击,还是无所适从。媒体融合的人才,既要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和制作等工作,也要能够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工作。传统媒体的人员多数对音视频采集、编辑和传输等业务缺乏了解,懂媒体融合管理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说,人才源于培养和教育。可是临阵磨枪式的教育和培养,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媒体融合要求。一些新闻院校教育本来就同实践脱轨,让其培养全媒体人才,培养跨界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媒体也可以自己培养媒体融合人才,从网络技术部门聘请一些高手充实到媒体单位进行新闻业务培养,使其既有媒体技术又懂新闻业务。遗憾的是,这些人员由于受传统用人机制的影响很难留下来。

媒体融合只有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才能顺利进行。为此,媒体就要加快建立媒体融合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打造既具备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技术的推进使新媒体越来越受欢迎,技术的推进也使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革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必然走向融合。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准媒体融合的困境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媒体融合健康、快速和良性发展。新旧媒体融合只有使媒体之间形成合力,壮大实力,才能提高竞争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必将会使我国传媒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XW026)

参考文献:

[1] 范红艳.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视听,2015(1):8―9

[2] 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3(22):181

[3]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2012(8):235―236

[4] 齐峰.媒体融合认识误区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5(2):3―9

第4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

第5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企业;新媒体;发展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领域。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模拟人的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 号):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加快AI融合,发展智能化经济、建设智能化社会,构筑知识、技术、产业三方互动融合及其人、机、文互相支撑的良好环境;发展智能服务(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推荐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政务、法庭、城市、交通军民融合、环保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法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都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的支撑。

二、传媒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大量媒体信息不仅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传播,还向网站、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延伸。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及应用也日益重视。(1 )传媒企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其引导能力和传播效果。(2 )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大,涉及传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3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合成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例如:个性化信息流分发、今日头条算法推荐、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4 )人工智能对传媒企业影响深远,促进其新业态产生及媒体融合发展。

三、传媒企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媒体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① 机遇。促进智能升级: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营销等);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② 挑战。AI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大量高质量专业知识资源、数据格式不统一;传媒企业和读者之间、生产与发行之间渠道不够通畅。(1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领先于观念认知水平。当前,传媒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观念意识、认知维度、重视深度三个方面:① 观念意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媒体融合,认识不充分、不到位;② 认知维度,在媒体企业生产领域的各环节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③ 重视程度,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三方面是传媒企业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发展因素。(2 )传统的媒体企业较难适应变革。① 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难匹配。② 资金受限。有关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引进与研发,以及数据库平台搭建与管理的资金投入都较高,可用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利用。③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技术、运营等部门,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传媒企业出现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形。(3 )传统媒体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经验不足。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媒体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形式,促使智能化应用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媒体企业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4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是传媒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砝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不少媒体企业积极、大胆尝试,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撑“数据清洗”及其相关工作,并最终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据。(5 )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因此,保障用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的安全,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精准、优质的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传媒企业发展建议和趋势展望

(一)发展建议

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而更是媒体企业掌握变革发展的金钥匙。只要能在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媒体企业成功地进行变革发展就多一分把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企业的发展与变革。(1 )战略、路径的智能化发展。传统媒体企业应当根据本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早谋划、早制定智能化发展路线,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赢得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力量,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媒体平台,不断开拓先进技术的研发途径和探索其可行的引进渠道。(2 )从传统思维转变到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企业有了巨大压力。不论愿不愿意去直接面对,传媒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变革道路已经箭在弦上。因此,传统媒体企业需要利用全新的观念来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探索更适合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转型。加快转型,改变思维,增强媒体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对内容创新起的重大作用的准确认知,实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企业中应用模式。(3 )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发技术优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企业既要提高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又要创新变革媒体企业的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生产要素的完美整合,探索资源、人才,管理、功能、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4 )推动内容完善创新,增强智能技术引领。媒体企业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前沿科技技术充分地对内容进行创新,有机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媒体企业既要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还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形式形态、提高产品优质品质。(5 )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快发展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企业需要不断地跨界整合并完善市场技术资源,在生产产品、终端、渠道、人员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掌握媒体市场主动权,构建合理、完善的信息传播链。(6 )重视挖掘数据,重塑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企业应重视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融入进媒体产品生产的全流程中,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探索并建立传媒企业数据链。(7 )打造智媒体团队,创办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需要智能编辑记者人才,未来的媒体人才队伍应当是智能型人才团队,即“全媒体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媒体企业需要科学制定全媒体、智媒体人才的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人才培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业务培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架构智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路径。

(二)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企业也面临着将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局面,从生产内容、分发产品,到内容表现、销售管理,其工作流程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融合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媒体全要素的生产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媒体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新型媒体企业平台,创建信息服务智能媒体库。2.新媒体形态显现多种多样传媒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逐渐涌现,不断改革、发展、演化迭代,智能化科技媒体产品健康发展。3.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从事高科技技术研发创新的公司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以芯片、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媒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合作,为编发联动工作提供有效路径。4.媒体专业界限变宽媒体人的角色边界逐渐宽泛,优质算法和吸引广大用户是媒体企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媒介素养将更进一步地深度重构,传统意义上的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不断调整、改变,跨专业、复合型已经是对传媒人的更进一步要求和代名词。5.音、视频生产消费晋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快速发展,音视频内容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创意空间进一步拓展,音视频内容消费迅猛增长,人机交互界面重塑,媒体企业新流量拓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6.版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技术将进一步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强力支撑内容变现、盈利模式改革创新,增加传媒版权领域新规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传媒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合理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才能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皓.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风景名胜,2019(06):290-291.

第6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5G;融合传播

5G的应用和普及,给传统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5G具备传输效率高、传输速度快、传输稳定性强等一系列优势,能够弥补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同步直播中的缺陷和技术空白,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价值;另一方面,5G能够帮助电视新闻节目构建多种传播渠道及平台,进一步彰显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理念,勾画新闻节目传播发展的新蓝图。

15G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5G是基于4G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其传播速度快,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信息传输需求,有效解决传输过程中的延迟问题,实现通信数据的稳步传输。不仅如此,5G通信设备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其消耗的功率也远远小于4G通信设备,能够完成极为高效地传播。5G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速度快、传输性能稳定等特点,是新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5G的综合通信能力比4G的更强,其对应的服务对象也更加广泛。同时,5G能够实现更加多样化的通信模式,满足信息传输的个性化需求。在3G时代,由于通信传输能力有限,手机移动终端只能接收少量的图片和信息,无法实现大量数据的传播;而在4G时代,各项技术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善,能够实现视频内容的同步传播;随着5G时代的到来,4G时代的传播模式也有了颠覆性的突破和创新,包括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等技术,都能够在5G时代得到应用。由此可见,5G不仅是时展的重要核心,也是现代新闻媒体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传媒行业需要借助5G的力量实现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

25G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和影响

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需要在对应的行业中进行长期的适应和融合,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5G基于自身强大的功能和特性,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首先,5G网络的覆盖,能够强化地区通信的服务能力,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增强网络传输稳定性,助力新闻资讯快速传播。例如,某电视台的新闻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的发酵,能够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社会群众能够通过多个途径接收相应的新闻,无须借助电视机等设备,接收新闻的流程简化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则在5G时代的冲击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电视台的新闻影响力降低。其次,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的社会争议问题,会由于节目的收视率低、关注人群较少而被社会大众忽视,从而降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甚至会导致相关新闻被淹没在网络洪流中,无法形成有效的新闻效力。特别是在5G的影响下,海量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极大地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降低了部分新闻的影响力,甚至会导致部分新闻的后续报道无疾而终。再次,5G时代的到来,需要新闻产业从业人员给予5G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分析和掌握5G的功能和价值,充分认识5G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5G为基础构建新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体系,打造新时代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持续打造新思维、新理念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搭建现代新闻资讯服务领域的生态闭环,实现传统电视新闻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及电视新闻节目的蜕变和革新[1]。

3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基本现状

3.1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意识落后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部分传统电视新闻平台对5G的认知程度有限,缺乏相应的格局意识,特别是对5G通信技术给电视新闻领域产生的影响缺少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在5G时代错失快速传播的重要契机,从而给自身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影响。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意识落后,不仅是电视台的损失,也是所有新闻行业的损失。因此,电视新闻行业需要深化对5G的认识,加大对5G的应用力度,以更高的维度、思想、认知理念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构建现代化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框架[2]。

3.2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渠道缺失

在5G时代的影响下,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由传统的电视、广播转为新媒体,信息也实现了海量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率和传输质量。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电视新闻节目未能在新媒体等平台建立自身的传播渠道,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例如,某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仅依靠电视渠道进行传播,其受众群体逐渐减少,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可以说,其对于新媒体渠道的错误认识造成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急剧下滑,进而形成节目生态发展的恶性循环,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核心价值的传播,甚至对电视台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随着5G的应用和普及,国内各个地区通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此,电视新闻媒体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提高节目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保障自身节目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领先,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3]。

3.3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人才匮乏

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需要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从业人员。人才是保障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持续改进的重要前提,人才匮乏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应对多种应激性、多发性、关联性的节目传播问题,具备在多媒体领域快速传播节目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极为匮乏是电视新闻领域的核心问题。人才是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持续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电视媒体行业需要不断引进大量的传媒人才,实现电视新闻节目多渠道创新发展。缺少相应的人才会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动力不足、传播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创新,从而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被淹没,成为电视新闻历史上的过客[4]。

4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策略

4.1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理念要与时俱进

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务必要与时俱进,实现多维度的构建和发展,满足各个传播渠道的建设需求,实现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新目标。目前,我国各地区电视新闻节目都在积极开展融合传播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对新闻传媒渠道、新闻传播平台、新闻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省级电视新闻节目,其传播效应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社会价值,其融合传播理念务必要与时俱进。电视媒体要注重对5G的认识,了解5G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从实际出发,有效推动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模式的建立和运用。此外,小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大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形式,都要借助5G进行创新,不断打造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模式和新样板,实现多维度、多体系、多框架新闻节目传播理念的搭建和应用,推动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5]。传播理念要想创新和升级,需要对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人员层面进行创新和优化,特别是对于5G时代的客观认识,需要进行质的改变和升级。制度层面,要开展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不断构建新模式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不断补充当前制度层面的缺失和空白,从而确保新闻电视节目传播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技术层面,主要是传播理念的强化,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加大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度,通过技术改变传统新闻的呈现方式。人员层面,需要不断普及创新传播技术的核心理念,构建媒体人员多样化的思维体系,推动新闻节目的发展。由此可见,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施,为新闻节目的改变构建有效的生态闭环,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传播力,扩大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4.2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有局限,主要是因为电视台的传播渠道单一。因此,在5G时代,电视媒体需要创建多种传播平台,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多渠道传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基于5G的功能和特点,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快速传播,统一各个平台的新闻传播形式,规范相应的管理章程,强化多平台统一的管理策略,在保障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节目的融合传播效率,提高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另外,新闻节目需要重视各平台的特殊需求。以抖音为例,其要保证节目内容的及时性和影响力,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进行制作和传播,如此才能够在抖音平台中引爆相应的话题,实现相关内容的广泛传播。不仅如此,随着5G的应用和普及,电视新闻媒体要最大限度提高新闻的质量,应用多个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实现新闻传播模式的融合和创新,打造新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体系,实现多模式的同步运营,提高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传播平台不仅能够影响着新闻节目的传播质量,还能够对新闻的传播力起到重要的影响。以抖音平台为例,好的新闻内容结合好的新闻平台,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成效,特别是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实现传播质量、传播范围、传播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改变。作为新闻节目,其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增加传播平台,构建新时代的传播体系,打造更有活力的媒体融合共同体。此外,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要积极探索5G网络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渠道,实现新闻节目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4.3深入实施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保障电视新闻节目持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5G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各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对新时代电视传媒人才的重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培养人才的环境,为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工作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对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电视台还是高校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保障人才发展的环境,根据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和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策略。其次,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以5G的应用为发展契机,不断落实相应的人才发展策略。再次,电视台要提高人才聘用待遇,实现人才发展和新闻节目制作质量的同步提升。最后,以各大新媒体平台为主,加大各个渠道的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多种框架体系的新时代新闻节目,实现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同步传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核心影响力。人才是增强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新闻节目的制作、编辑、特效等都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而高质量人才是决定新闻节目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人才聘请制度进行创新,对人才高度重视,从而保证自身制作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节目传播的内在价值。此外,电视新闻节目通过长时间努力和投入,可以构建新时展格局,以更高层面的认识来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助力媒体产业升级。

5结语

5G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借助5G提高自身节目的传播能力,体现新闻节目的核心价值,推动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5G时代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与元宵特别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110-112.

[2]董枫.5G时代大小屏融合路径初探:以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双屏融合发展项目”为例[J].中国报业,2021(13):70-71.

[3]郁永淮.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究[J].新闻前哨,2021(7):60-61.

[4]朱瑞君,胡啸.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融合创新:以央视《晚间新闻》天气分析节目为例[J].记者摇篮,2021(4):38-39.

第7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趋势

目前,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放缓,整体的态势呈现回调迹象。就此,各大媒体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并对此做出相关的调整,如央视及各大卫视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广播媒体继续抢占部分市场份额;纸质媒体经营受创,出现跌幅;互联网媒体渐入缓慢趋势。[1]在这样一个态势不甚美好的时期,各大媒体逐渐认识到了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媒体融合注定成为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

1 近两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

1.1 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媒体一直是主流媒体,其广告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并始终雄踞在媒体市场总份额中比例最高的位置,但近两年,该广告市场份额逐渐下滑,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广告市场份额下滑至预期的23.4%,[2]这较2010年―2013年,持续增长的电视广告收入趋势是截然相反的,直至2014年和2015年,迎来持续负增长趋势,根据广告市场的下滑形势,电视媒体雄踞的广告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已逐渐受到互联网媒体强大的冲击和挑战。

1.2 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广播的使用人数,伴随着使用移动APP终端方式收听广播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逐渐重视广播这一媒体形式,据2014年的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数据表明,在2014年上半年,广播媒体的实际广告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1.3%,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实现了增速回归,[3]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又出现了颓势,从CTR媒介智讯上的相关数据可知,2015年,三季度广播媒体的广告花费的同比增幅为-0.71%。

1.3 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

纸质媒体,曾经是主流媒体之一,但是近两年发展形式较为落后,广告收入也在颓势不减,据统计在2015年1月―11月,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35.7%,跌幅明显,而广告收入的减少源于部分行业广告主缩减了广告投放。

1.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媒体相比较其他媒体发展规模始终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一直是近几年来主要的广告收入提供方,但是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尽管数据显示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是增长的,但相比较2014年,则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增速也明显下滑,所以在经济行压力下出现这种状况是无可避免的。

2 就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趋势来探讨其调整策略

2.1 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电视媒体主要分为央视、卫视以及地面台三大块,若要继续保持电视媒体最大的广告市场份额就必须三方共同做出调整。首先,是央视和卫视,应该仍以视频为主体,在视频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之上发展其他内容,加强与互联网的合作,积极调整pc端结合移动端的传播方式,强化内容,互助合作。例如,央视和卫视可以继续拓展内容平台,积极凭借并发挥资源和人才等优势,加快电视媒体之外的传播渠道,进行移动端的布局;对于央视都有的体育赛事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以此实现多平台、多屏幕、多终端的媒体体系,扩大原有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对于地面台而言,就应该直接针对受众,直接加强宣传与销售。

2.2 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

广播媒体能够在近两年相对发展较好,源于其听众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首先,从听众处入手,要不断提高广播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听众;其次,创新广告经营,拓展线上广告宣传和线下活动营销方式,增加媒体广告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带动宣传和销售;然后,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借助新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价值,拓展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提高自身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如植入微信推送等形式,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媒体优势价值。

2.3 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面对如此不良形势,纸质媒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首先,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凭借新媒体技术形式和传播渠道来打破原有媒体的固有限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都做出系列调整,如建立相应的媒体融合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面;其次,引入多渠道的经营方式,拓展纸媒的广告收入,如报纸广告可以引入影视、电商、游戏、旅游、教育等各个行业,实现全面的行业收纳;最后,提高与互联网集团的合作,可以通过上市等形式实现资本力量和资本思维的转型。

2.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媒体发展独具优势,但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媒体优势。首先,稳抓技术和数据两方面的广告主的营销预算。目前网络广告市场的热点是程序化购买,所以要想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依靠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采用技术手段优化整个网络广告的投放环境和投放方式,提升广告投放的整体效率,确保网络广告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告主的注意;其次,可以加大社交媒体广告和视频广告的市场投放比例,增加广告收入;最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合理运用PC端广告投放渠道,做到新时代下媒体的大融合,最终实现媒体共赢。

3 结语

目前,传统的媒体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媒体融合已成为了行业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各大媒体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努力地做出相关调整。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应该从宏观的层面予以支持;对于各大媒体来说,应该从微观的层面去调整内容和体制,而这就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清晰认识和思维转变,只有思维转变了,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地做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邵华冬,张弛. 2015-2016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6(2):33-37.

第8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媒体建设的基本方针,但究竟什么是媒体“融合”,究竟如何推进“融合”,不少人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从全世界范围内近30年的实践来看,“融合”只是以综合性传媒集团为组织架构,实现不同媒体之间某些资源的共享、某些环节的借重和全媒体产业链的建构。美欧国家的很多大型传媒机构都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只是并没有模糊不同媒体的属性,也没有阻碍媒体各自的分工,报纸依然是报纸,广播依然是广播,电视依然是电视,从来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有人所想象的“水融”。

媒体的发展规律表明:即使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凭借独有的优势,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广播产生后,报纸因时效性不及而市场份额大幅缩水,从此变得更加重视深度报道,更加注重针对特定人群;电视产生后,一统江湖的广播只好退居二线,变得更加突出区域色彩,并且更加针对“有车族”。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调整得快的机构得以继续生存,调整得慢的机构则惨遭淘汰。也就是说,各个“辈分”的媒体都有独特的规律,必须根据其规律性构建相应的运营管理体系,进行体系的创新和变革,这是媒体发展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开展促进资源共享、产业链建构、媒体互动等层面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四世同堂”。但无论怎样“融合”,都不能越过传播规律的“边界”。

所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首先要把工夫下在新兴媒体的体系建构和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上,放在发展思路的拓展上,这是考虑问题的基础,其次才是如何处理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媒体机构机械地理解“融合发展”,不考虑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不考虑全面筹划和顶层设计,梦想实现所谓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开始就把工夫下在如何整合资源和实现“一体化”上,此举无异于一叶障目,必然越走越茫然。

总之,模糊“融合”发展的边界,只讲“融合”不讲新旧媒体的不同规律,不讲各自的体系创新,就会混淆不同媒体的特性,导致思路混乱,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结果必然是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失掉机遇,失掉市场。

(北京广播电影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袁正领/《光明日报》2014-09-20)

第9篇:媒体融合的认识范文

一、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观念落后

传统媒体之所以会面临很大的窘境,主要就是因为当前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的发展观念较为落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许多人并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认清形势,这样就无法促进观念转变,跟不上时代步伐。一些传统新闻媒体偏安一隅,不求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尽管一些传统新闻媒体开设了新媒体平台,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

(二)信息传递速度慢

信息传递速度慢也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大硬伤。比起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获取与制作都要遵循严格的流程,通过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后,再结合节目风格进行选择,这样必定会影响信息的传播。相比之下,新媒体主要基于互联网之上,具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其传递信息速度很快,而且拥有海量信息,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很大,传递信息比较滞后。

(三)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目前,传统新闻媒体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并不如新媒体那般灵活。传统新闻媒体需要根据节目的定位与受众群体特征进行节目编排,其所推出的内容较为大众化,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用户接受信息通常较为被动。不过,用户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选择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可见,传统新闻媒体若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必然会陷入发展的困境。

(四)与用户之间缺乏良好互动

传统新闻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始终是单向新闻传播的方式,用户接受新闻十分被动,缺乏有效互动。而且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生成有严格的执行标准,这种标准也将大大限制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新媒体却可以充分支持与用户的互动,这样就会积累更多用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微博,写博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传统新闻媒体所欠缺的。

(五)缺乏与时俱进的人才

传统新闻媒体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有许多人并不能很快适应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与环境的改变,这样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也会因此受限。一些新闻媒体人员对于传统新闻媒体传播规律十分了解,却不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这样必然会影响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发展路径

(一)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媒体融合之中

传统新闻媒体若要实现转型,首先需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媒体融合所带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充分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媒体融合关系到整个媒体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因此,传统新闻媒体要正确认识媒体融合,树立全心发展观念,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具备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大局,积极与新媒体开展合作,取长补短,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只有从思想上改变,才能落实到行动之上,而这正是广大传统新闻媒体成功转型的关键。

(二)依托先进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时效性较差,而且新闻传播程序较为复杂,这样就不能保证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播给受众群体。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传统媒体要引进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简化新闻信息编辑的流程,提高信息生成的效率,依托互联网传播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对于广大受众群体而言,及时有效的信息是吸引其眼球的第一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递则更需要加快速度,才能占据先机。

(三)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重视深度报道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博得广大受众群体的喜爱,还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尽管如此,信息量过大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新闻的深度却有待进一步挖掘。在这一点上,传统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优势。通常,传统新闻媒体的节目都是精心制作,根据受众群体的口味进行传播,因此,传统媒体要保持这种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新闻深度,进行深度报道,提高传播效果。要善于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不同视角看待事件,从而获得更有质感的报道,增加新闻的感染力。重视深度报道的关键在于用心,在快节奏的今天,传统新闻媒体要以不变应万变,通过深度报道博得受众的认可。

(四)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加传统新闻媒体影响力

传统新闻媒体要重视与受众的互动,不要将受众当做被动接受新闻和信息的容器,需要维护与受众的关系,加强互动环节。传统媒体要建立新媒体信息平台,与受众充分互动,吸取受众的建议,不断改进节目的不足。同时,传统媒体要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这样就可以提高传播效果,加强媒体的影响力。

(五)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