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研发人员奖励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发人员奖励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发人员奖励制度

第1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集散控制;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绩效奖励

【作者简介】丁正红,深圳市高新现代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59-04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IT行业的兴起,许多IT企业的规模也逐步增大,但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往往落后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使得规模成为了包袱,扩张变成了陷阱。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根据其自身规模的变化,相应地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机制。

集散控制系统也称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来进行现代化生产中的控制与管理。集散控制系统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封闭、分散的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可以完成监控、报警、储存和传输等功能,具有生产指挥、调度和管理的能力。根据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本文创造性地将集散控制理论应用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针对该管理制度的不足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A企业简介及公司管理制度调整方法

(一)A公司简介

A公司是一家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主要的经营项目是机电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经营业务包括软硬件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应用实施业务,是能够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网络组建、系统集成以及现场施工和售后维护一条龙服务的企业。

A公司原来的项目管理模式为将中标的整个项目分为软件、硬件、采购、安装和维护等若干个子项目,而拆分后的子项目分别交由公司的软件部门、硬件部门、安装及采购等部门分别完成,公司总裁或副总裁与项目经理负责各个子项目的协调(如图2所示)。由于IT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发展速度很快,规模扩大,项目增多,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出现了一些弊端:第一,公司总裁已经没有精力全面协调公司所有项目,而项目经理又无法管理部门经理,因此造成了项目协调问题突出:第二,所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软硬件部门的系统协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同时,这给不同部门的统一绩效评判带来问题:第三,各开发部门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而原本作为公司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的部门经理,工作重心则转移到了事务性与管理性工作,造成了公司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A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计划用集散控制理论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调整。针对公司开发部门繁多、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性差的缺点,在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中,撤销开发部门的各个分部,将其整合为一个项目开发部,由副总裁直接管理(如图1所示),而原来的部门则简化为不同的技术小组(如软件技术小组、硬件技术小组等),小组不设组长,只设协调员,负责组内技术人员与项目组的协调及组织项目组内部经验交流、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事务性工作,协调员主要由非技术人员担任。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公司管理体现集中控制,又能解放原部门经理,促其能够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担任研究人员或项目经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部门经理的取消也有利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强化项目经理的核心地位。

(三)A公司项目管理方法调整方案

在公司的项目管理中的变化主要是强化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和优化子项目组运作效率,体现合理的集中控制与有效的分散运作(如图3所示)。调整后的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总体运作,包括项目组人员选择、项目工作分配、项目开发、设备生产和客户交流等等工作,项目经理则只对总裁及主管副总裁负责。这样,既可以排除公司内部的阻力,又可以让总裁从繁重的项目协调工作中解脱出来。

三、公司管理制度变更后具体问题的解决

A公司改变公司组织架构与项目管理制度的初衷是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减少人力管理成本,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以下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项目经理选择的问题

调整后形成总经理一项目经理一子项目的三级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需要考虑如何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分级管理的问题。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项目经理是集中控制的关键,因此公司对项目经理的选择由原来的指定专人改为内部招投标。为公平竞标、科学择优,公司总裁与技术专家组在投标前需列出该项目的最低所需工时等招标必达条件,符合条件的项目经理候选人按要求列出纲要计划、实施方案并计算出项目总工时,经开标、评标流程后确定项目经理。中标的项目经理统筹项目运行,形成了由公司规划到总裁到项目经理负责再到子项目的集中管理机制,有效地减少责任不明和项目整体协调不力的问题。

(二)软硬件模块之间协调的问题

软硬件协调问题是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1.要协调软硬件模块的设计,必须从项目管理方面人手。项目经理作为管理核心,在前期的公司内部投标计划中科学做好全面规划,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部分,找出软硬件设计的关键环节,并分清其中的软硬件主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硬件协调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在设计制造过程及运行过程中,则需要项目经理从中进行协调,协调方案需遵循PDCA循环,即Plan(计划),其中包括协调目标与方针的制定;Design(设计),根据已知的条件和制定的方针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运作,实现设计方案中的内容;Check(检查),总结设计方案与具体的运作结果,检查目标方针与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责任,找出问题;Action(处理),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从技术及成本层面上看,当软硬件设计的关键环节中涉及的协调问题难度较大,项目组自行解决成本较高且不涉及到公司的核心技术时,可以采取子项目外包的形式,外包方案一般由项目经理在公司内部投标过程中提出: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可由项目经理提出,经总裁与专家组论证通过后实行。

(三)工时分配的问题

对于项目中工时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采用计划标准工时与项目经理分配相结合的方案。

公司所有的项目首先都应计算出标准工时,项目经理内部竞标中的最低所需工时与绩效考评都需要由标准工时计算。某一项目的总工时可以由其所包括的子项目所需工时之和计算得到。而子项目标准工时的确定则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以往工程中涉及到的类似项目,主要可采取公司定额制来确定所需标准工时,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而对于具有非共性特点的子项目,则主要采取专家评审与内部竞标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标准工时。

在子项目工时的分配问题上,项目经理具有分配权,一般各个子项目的分配工时不能与标准工时相差15%或20%以上,特殊超出范围的则需由项目经理向总裁或主管副总裁申请特批,避免因工时的不合理分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四)绩效奖励考评的问题

新的绩效奖励考评体系是新的项目管理方案的核心内容,本文所设计的奖励考评体系,主要将围绕下述三个主要目的进行:一是项目的完成效果。主要体现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是绩效考评体系的根本目的。二是项目组人员的效率提高。针对项目经理与技术人员制订了不同的绩效考评方案,力争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工期完成项目。三是人才的培养与晋升。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尤其项目经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突出人才的动态晋升,使有能力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骨干力量。

针对上述目标,初步将绩效考评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1.对于项目经理的绩效考评。项目经理的工资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为其工资的固定部分,只与项目经理本人在公司的职务级别有关;对于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则适当简化,主要是项目回款奖励占总绩效奖励的二分之一,总裁评价与项目三个月运行情况共占总绩效奖励的二分之一。其中,总裁评价主要从客户满意度、对于公司技术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于公司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三点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占总绩效奖励的四分之一:项目三个月运行情况是为了检验项目完成后的质量与稳定性,占总绩效奖励的四分之一。

为了更好的为同一客户服务,当客户第二次选择本公司作为方案解决时,内部竞标时将对上次的项目经理进行倾斜。对于客观原因没有第二次成为项目经理的原项目经理(如正在负责别的项目),仍要全力积极支持第二次项目运作,项目结束后可给予第二次项目绩效奖励5%-10%的“优秀服务”奖。这样可以督促项目经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信誉。

2.对项目组开发人员的绩效考评。对于项目组的开发技术人员,工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项目工资+绩效工资。项目成员的基本工资为固定部分,与项目无关。项目工资是按照项目人员参与项目的大小及重要程度而发放的具有一定浮动范围的工资。发放项目工资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公司员工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分散控制。绩效奖励制度是对子项目推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对于子项目的考核是一个难点,因工作内容不同(如软件开发与硬件开发),本文将绩效工资设计为两部分:工时绩效与项目质量绩效。

工时绩效采用以标准工时为核心的绩效奖励制度。项目分解为单个任务后,先由项目经理分配各个任务的标准工时,如果项目人员的实际工时小于标准工时,则按照节约的工时发放绩效工资;如超过则为0。项目质量绩效是根据子项目完成后在整个项目中的运行情况而发放的绩效奖励。如果子项目在整个项目中运行良好。则发放项目质量绩效奖励;否则出现问题,则酌情扣除50%内的工时绩效奖励。因此,该绩效评价体系不但能够调动项目组人员按工期完成子项目的积极性。还可以防止研发人员盲目追求速度,忽视产品质量。

3.项目部研发人员积分体系。除上述常规的直接绩效奖励外,绩效考评体系还包括项目部全体研发人员的积分体系。项目完成后参与项目的所有相关研发人员都将获得一定的积分,其中项目经理的所得积分由总裁和主管副总裁评定,评定的依据为项目的大小、完成效果、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情况,所得分数加入项目经理个人积分。而参与项目的其他研发人员的积分由项目经理、总裁和主管副总裁共同评定,评分依据为所承担子项目的重要性、完成工时及完成情况,其所得分数同样加入个人总分。积分体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积分系统作为评定员工年终奖与职位晋升的标准和依据,可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参与和认真地完成项目,提高对企业忠诚度和认同感。

(2)积分系统可作为项目经理投标资格的依据。公司得到项目之后,首先按照项目大小及重要程度分为二至三个档次,只有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研发部人员才能申请项目经理投标相应级别的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项目经理高效完成项目,从而可以获得积分投标更高级的项目,另一方面普通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积分的积累逐步达到项目经理的分数要求,从而调动了普通研发人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增加公司的内部竞争,每年年底所有人员的个人积分都将减少20%,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小研发人员与项目经理的积分差距,调动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项目经理的忧患意识,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公司的项目运作效率。

(3)积分系统可以作为公司研发人员末位淘汰的依据,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2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1、协助经理调查和分析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为招聘、合理配置、定员定岗、管理层的人事决策等提供依据。

2、协助经理建立特殊人才(如售后工程师、研发人员、海外销售人员等)的储备机制及长期招聘渠道。收集和关注国内知名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前程招聘等)的人才信息。

3、在实际中完善及制订招聘流程及相关表格

4、协助各部门实施招聘。

5、建立招聘档案。

二、培训及考核

1、新进员工岗前培训

制作一份新进员工岗前培训教材。

2、展开在职员工的素质及企业文化培训。

2、协助经理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3、根据公司现有绩效管理制度,开展员工绩效考评组织与实施工作,推行新的绩效考核标准。

4、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

三、规章制度

1、协助经理审核、修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2、监督及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3、惩罚及奖励制度

按公司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给予违规者相应的处罚。对予应奖励者要做到及时及有据奖励,并公布。

四、劳动关系管理

1、退休

协助经理完善员工退休、资遣管理制度,为办理退休、资遣事项提供依据。

2、辞职

协助经理完善辞职管理制度,为办理辞职事项提供依据。

五、薪酬管理

1、根据公司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协助经理建立及完善公司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2、直接薪酬由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固定津贴、绩效工资、年终奖金组成。

3、间接工资则由员工福利组成。

六、行政事务

1、车辆管理

协助经理开展相关工作。

2、公章管理

协助经理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制作公章使用管理登记薄。

3、办公用品管理及购买

对办公用品要及时做好保养及维护,以保证公司工作的开展。采购办公用品一定要做货比三家,保证物品的实用性及耐用性。

4、会议安排

协助经理安排会议议程及相关准备工作。

5、档案管理

分类编号专人管理公司档案。

6、公司邮箱管理。

准时收发邮件,慎重妥当处理邮件。

7、部门预算

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费用,按要求提交每月预算。

五、其他事务

1、证照的申办、年审。

协助经理进行资料准备及提交工作。

第3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30-1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其行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良好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畜牧兽医行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其产业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水平,增强其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促进畜牧兽医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重要性

现今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并且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程,牧业的发展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只有以科技作为底蕴才能更快的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作为向导力量,市场的发展作为方向,以加工业作为生产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进程,我国的农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畜牧业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其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想要其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逐步的提升其科技的发展。

2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分析

2.1 资金不足,技术设施简陋

当前,许多的地方都缺乏和行业发展的规划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良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做为基础,这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技术来进行该行业的运转,这样也就使其在生产中的效率有所降低。另外,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导致科技难以跟上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就不能满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多种需求,所以,要想畜牧兽医类科技得以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化的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队伍整体的素质较低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业务的水平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实施水平,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研究开发的工作。因为,畜牧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比较低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本身就是处在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就很难会对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也不会使畜牧兽医类科技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工作条件太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工作的,这样就走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吸引不到人才,就不能很好的对其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2.3 保障缺乏力度

当前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保障,这样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过于缓慢。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相关的科研人员就不会有更深的投入,畜牧兽医类科技的更新也就会随之减慢。另外许多的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保障,全靠自身来获得研发的资金,这样是很不利于科技的更新发展的。

3 加强畜牧兽医类科技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技术设施。资金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机制的转变,研发最新的科技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使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开展得更加的有力,使其更快的发展。

3.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畜牧兽医行业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其科技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注重相关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出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促进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此外还要使工作人员的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

3.3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其科技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些奖励的制度建立,就会增强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这样良性的竞争能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4 总结

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程,优良的畜牧兽医类科技可以促使畜牧行业快速的发展,所以加强其科技的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艳,江,梅小伟,许小成.畜兽医科技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现代畜禽养殖业,2012,(08):82-90.

[2] 徐雪高,陈洁,李靖.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J].中国畜牧杂志,2011,(20):57-64.

[3] 梁明振.发挥学会优势,促进畜牧兽医事业健康发展[J].学会,2008,(06):41-49.

第4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知识经济

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而当前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情况都将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志;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权利。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

有些高校缺少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行使是分散的。许多知识产权机构一般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或专职管理人员,甚至有关人员根本不懂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管理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无人负责的状态。

(二)缺乏知识产权专用经费及有效的政策导向和利益机制

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缴纳申请费、维持费、实审费和授权登记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缴纳机构的费。如果到国外申请专利动辄需用上万元。目前,高校中职务发明的专利费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由于课题组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课题任务一旦完成,专利维持就显得很困难,而发明创造的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以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一些有前景的专利由于无法按时缴纳维持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它的审查周期长,往往需要二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授权,其效益的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仅由发明人决定专利维持与否,就很难有效地保护高校的专利。这与无知识产权专用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明文规定了对发明人员的“一奖两酬”,但至今许多高校由于经费不落实,对这一规定未能兑现或兑现不到位,影响了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积极性。

(三)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

目前高校在科技活动中,技术泄密问题比较严重。现在高校仍有一些科研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属于学校职务成果的技术资料,私下去从事校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兼职活动,泄漏了高校辛苦得来的成果。而且由于人员流动中有关人员离职后和高校签订的合同方面不够完善,甚至有些人员是借着自己手中所掌握的高校知识产权成果来谋取高薪和好的职位,许多科研数据和成果被流动的科技人员无偿占有和带走。还有一些科技人员故意?昆淆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的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把其手中应属与职务作品的成果当成非职务申报专利进行转让等,这样都造成了高校的损失。

(四)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人员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工作模式,在选择科研课题立项时,不是以市场经济前景为指导,而是以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忽视查新工作,在不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不管研究的课题内容是否重复、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将他人已完成的项目、已取得专利的发明创造进行立项,重复研究,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使高校的科研水平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高校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所得的“研究成果”得不到法律保护一旦形成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容易造成侵权,使高校在经济上蒙受损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制约了高校的科技创新。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认识上存在差距,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校管理和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缺乏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的程序掌握的不够全面,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战略高度、全局观念,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专门人才。另外,管理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重视程度不同。这些原因,造成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目前,仅靠部分科研人员自身力量保护、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激励机制

高校的排名,教师职称的评定等都要依靠科研成果作为必备的基础条件,而专利技术的成果在近几年得到部分确认。科研成果是以、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鉴定和获奖结果等为体系,多数专利技术不作为评价因素。这些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了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奖励、绩效考核,使学校和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去增加支出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科研人员又无法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有效的回报。

(三)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重视专利技术保密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的观念,许多人对知识产权的概念、意识非常淡薄。研发人员自己不注重保护研发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同时有些人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保密意识,造成技术泄密,失去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

(四)对研发的课题和项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位。研发人员未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新动态,并受不同地区、研发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新技术运用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研发的课题缺乏前瞻性,造成项目重复和浪费,科研成果难以实现转化,制约高校科技创新。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部门

受国外著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启示,目前我国国内高校也开始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中国科技大学就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该校的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在理顺产权关系、保护知识产权、规避技术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综观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实例可以表明,要防止高校知识产权流失,减少高校无形资产被任意侵害和流失现象,必须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建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体系,设立合理的管理机构。

(二)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涉及到高校科技成果的专利保护或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高校校名校标以及有关服务标记的使用权利保护等,具有涉及面广、管理复杂的特点,所以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将有助于减少法律纠纷,预防高校的知识产权成果流失。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关键是应该在我国高校中推广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是在国际知名大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保护和管理高校知识产权的手段,它有助于高校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要求任何人员在进入高校的时候,了解学校的有关知识产权条例,统一与学校事先签订书面知识产权协议。

当然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同,所以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协定。在制定高校知识产权保证书的时候,可以参考西方一些著名企业与雇员签订的知识产权保证书,采取利益平衡来买断雇员受雇期问几乎所有的智力成果,这样有利于减少纠纷与摩擦。也就是说该制度的推行必须和合理的奖励制度相配套,不然就会打击有关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实行合理的技术保密制度

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本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保密制度,使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落实到科研课题组、实验室等。学校各个单位要制定有关的保密规章,规章中要明确表明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对外发表文章、展览新科技和新产品以及交流有关资料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防泄密,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技术资料、实验记录等有关档案的保管必须规范化,对于应该采取保密措施的要采取保密措施,以防有关资料外泄,同时制定严明的保密纪律,并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

另外由于知识产权大部分都有时间限制,到达一定时间的发明、技术就要进入公有领域,只有少部分的知识产权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四)建立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

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励有关人员:

1.名誉奖励和经济奖励并重。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相结合,对于在知识产权取得及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者,在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时优先考虑提升。同时高校可以把从专利中获得的利益拿出一部分来,专门成立有关专利的奖金,用于奖励发明人和在专利保护管理中有突出成绩的管理者。

2.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分成。高校知识产权成果顺利商业化、转化后,一定要把转化后的收益分给原发明人一部分。这一部分收益分给发明人的形式可以根据发明人的选择或学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给予一次性的资金奖励或分期给予奖金,也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个人技术股相结合,制定专利转化后明确的发明人可以占有技术股份的激励政策,适用股份奖励。这里强调的是,对待专利发明人,要注意给予他们奖励和从他们自己的发明专利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是两回事,要实行奖励和利益都要给的制度,不能从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中抽取份额用于奖励有关人员,这样会打击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五)积极构筑产学研新机制

通过与各地区、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参与地区或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以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风险投资开发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把学校和企业或地区经济开发捆绑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如高校通过科技协作网,向社会、企业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科研能力,同时了解企业的科技需求,使高校和社会能够有效地沟通,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成果转化环境。要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企业的友好合作,建立“强强联合”的产学研联合机构,发挥学校的知识产权辐射源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达到双赢目的。

第5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 电网企业;精益财务管理;管理体系

精益财务管理就是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的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产分布广泛、工程业务量大,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构建一套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的精益财务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益财务管理体系

精益财务管理体系应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集中资金管理为线索,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其他业务整合在一起,细化各业务活动价值管理。

(一) 建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生产经营业务的实时监控

以针对企业特点的预算管理手册的方式,统一规范预算报表格式,设计预算编制的参考指标体系,建立预算编制与评价模型,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为生产经营部门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创造条件。借助信息化手段将预算的编制从过去的年度预算,发展成为季度预算、月度预算;从过去的固定预算发展成为滚动预算;从过去的局部预算发展成为全员预算,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通过从商业计划到预算编制、从预算审核到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事前预测与实时监控。电网企业生产预算或业务预算重点是成本费用预算,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拓宽预算内涵,形成购、销全过程的预算体系。

(二)实行集中资金管理,合理统一调度资金,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转,控制经营质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集中资金管理要求对各项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统一使用。对企业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各银行账户应严格按用途存放和使用资金。

(三)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实施精益成本费用控制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及相关各环节、层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目标利润而预先设定并力求达到的成本指标值。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内容。精益成本费用控制应当以“细”为出发点,尽量对每一岗位、每一业务环节的具体成本费用支出,均建立一套相应的业务规范和目标成本考核标准,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各部门的特点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然后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各成本项目考核指标落实到人或物,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

(四)建立以企业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考评体系

建立现代、精益的财务管理,必须改变传统以总量考核来衡量绩效的传统做法,建立起以企业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考评体系,量化经营活动。在建立考核体系及奖励制度上,可区分人员类别,按业务性质不同分别对业务人员、生产人员、研发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体系,从责任成本法到关键绩效指标,从平衡计分卡到质量成本过程控制,通过考核体系的科学化使财务科学地引导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考核与奖励机制,以制度引导和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的修订体现企业发展方向,进而实现业务模式的逐渐合理转型。

(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财务信息化是促进公司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科技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现代化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提升财务基础工作质量。 引入精益管理,就是要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为此,公司应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硬件的投资,引入科学的财务软件平台并且不断进行培训,按模块完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进程。

电网企业精益财务管理应树立“大财务”的观念,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个业务环节,以企业价值为中心,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业务流程。

二、构建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前提

精益财务管理是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精益体系的顺利推进。

第6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时代的发展已演变为以知识产权为轴心的竞争,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预言,本世纪将会使知识经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具雏形,但在管理体系与责任划分上仍尚待完善,与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探究力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1.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长

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增长势头强劲,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亦得到增强。2012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万件,占总量的两成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前五。2013年报告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超三成,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专利结构与质量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如吉林大学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3件,此外,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今年达到102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113项发明创造成果专利,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新型专利36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以上案例均证实,我国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专利成果转化效果已得到显现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推行产-学-研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简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促进专利的转化,均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如柳铁职院将本校的百余项发明创造成果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部分专利还应用到教学工作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生产中,目前除了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外,还可以委托企业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二、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由此提示我们,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管理工作还存有如下问题:

1.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体制并不在少数,尽管各校均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转让等方面仍有不足,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力度与实效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将其工作纳入于科管部门,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某些高校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工作重点仍局限于专利的申请。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高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体系尚未完善,高效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尚未得以显现。由于配套体制的不健全,高效对于自身知识产权与成果缺乏严密的保密制度,缺乏完善的专利转让与合作项目签约制度,高效与合作对象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责权。

尚未形成长效的知识产权运作机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无明确的政策指导,缺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专利技术与成果缺乏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全面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较差,而教师群体则注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与成果评估,而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

2.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高校未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对本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考虑不周,无法准确衡量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结果为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反衬出相关个人意识的淡薄,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关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较为模糊,另外,高校亦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内一项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较多,但主要功臣却屈指可数,但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推行均衡主义,结果导致发明人的权益与地位受损,笔者认为,应按照付出比例突出发明人与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分配差异,如此才可极大地激发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另外,高校在科研人才与科研设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则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愈发紧密,但二者的成立性质、经济地位、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校企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上也易发生分歧,企业大多认为自身出资后就有权享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独立申请权,而专利成果对高校与企业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依赖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则需要的资金支持,因而二者分配宜均等,而不宜实行差异分配。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以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得以长效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

笔者认为可适当借鉴OTL管理模式,具体为主要科研人员向OTL提交了技术成果后,由OTL管理人员实施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再制定相应的许可方案,包括知识产权的形式选择与专利申请方案,科研成果营销方案,许可谈判与产权收益的分配。在生成许可协议后,OTL管理人员还与企业继续保持联系与沟通,如可要求企业根据协议内容递交财务报表,推荐新发明与新技术等。各大院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对校长负责,下至各个院系相关的负责人员与教职工,未明确职责范围,可划分若干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管理;科研成果的后期筛查、评价、转让、收益分配等工作。此外,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东南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亦为有效的尝试,该系统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科研立项、计划、合同、成果、专利、成果转化、人员、经费、学科建设等全过程。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经费与成果管理等种功能,不但可作为评估教师科研水平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2.多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等因素看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或法律常识的认识均有待提高。要想提高高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首先应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计划,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经济常识,列举知识产权管理实例进行剖析,确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培养相关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3.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之余,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为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该类激励机制需对高校与科研人员间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示,高校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扶持基金,并根据本校实际,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考量。

4.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收益

高校在顺利完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后后,需谨慎对待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制定明确而公正的分配原则,适当增加主要研发人的分配比重,突出收益分配中的技术要素原则,可按同一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例的划分。至于收益分配方式的选择,高校既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可分期奖励,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成果转化后发明人应有的技术股份份额的激励政,实行股份制奖励。正确处理好专利收益与奖励的关系,否则将大小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中略显不足,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析,可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应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积极措施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莉、王先锋.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0):32-33

[2]徐鹏杰.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3):55-56

[3]冯爱玲.论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4-66

[4]陈梦.基于耦合机理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系统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12):63-64

[5]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16):65-66

[6]潘丽,张义平.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失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0):56-57

作者简介:

第7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1.科研工作开展的宏观协调问题

⑴教师资源不足,教学上离不开,部分教师周课时在20学时以上,超负荷工作没有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⑵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不熟悉,长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备课、讲课上。

⑶教师对科研认识不够,长期对科研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科研工作应该是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科研意识淡薄,认识有误。

2.科研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⑴相关科研政策出台较晚,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清楚,不会作科研,不敢作科研。

⑵缺乏科研激励机制,科研奖励力度不够,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不愿意去做。

⑶科研经费的使用过于死板,科研申报渠道有限。

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措施

1.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

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来看,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引进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最大可能地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让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挤时间、找项目、勤钻研,努力通过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

2.加快制度修订步伐,尽快出台科研激励政策

⑴修订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特别明确教师科研工作的奖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⑵科研管理部门应对科研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是推进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且对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简化审批程序,注重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科研工作环境。

⑷开拓项目申报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科研机会和平台。

三、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几种方式

激励可以定义为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是一个适用于各种动力、欲望、需要、希望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力量的一个通用术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中应全方位地开展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般来讲,科研管理中可采取下面几种激励方法。

1.尊重激励

受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尤其是受管理者和领导的重用,这会给人一种鼓舞力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使人自愿地去认真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他们更加强烈地需要这种精神,一方面教师们希望管理者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希望管理者看到自己在学院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希望管理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予以肯定,或通过管理者在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来取得精神上的满足。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应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长处及如何利用他们的长处,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2.目标激励

通过自我激励、调节、控制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人们设置的目标,即目标激励。科研管理者应利用这种激励方式,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科研发展情况,为本校教师设置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要使科研人员在所设置的目标中看到个人价值的意义和自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程,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3.政策激励

政策激励是一种鼓励措施,从政策中体现出组织对科研人员的关心、爱护、尊重和重视。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公平、舒适的研究环境,同时可根据研究贡献程度制定奖励制度,避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感到不公平,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管理者要运用好奖励这一政策,奖励本身可以使人获得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不但能激发获奖者,还会刺激他人发奋工作,同时这一政策还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增强了学院科研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授权激励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教师不需要坐班,这样就养成了即便是他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也不希望管理部门过多地干涉,教师只希望管理部门做一些引导、建议性工作,教师自己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有一定的职权,管理部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会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重大,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就会加强,就会取得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授权,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很清楚,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应多听取研究人员的意见,提高效率,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规划

1.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建立教学、科研共享机制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于本科院校要繁重的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加繁重,根本没有时间顾及科研,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越来越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学院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如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学院应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教学、科研共享机制,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学院今后科研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学院来说,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因而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应围绕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将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项目纳入院内科研计划,如将“课件制作”、“实验仪器制作”“、办公自动化”“、实验设备更新改造”、“校园网络”等领域的开发、革新项目都作为科研项目给予立项和经费的支持。这样既提高了师资水平,又强化和壮大了科研队伍。

2.积极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研工作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与本院科研人员有很大关系,在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科研动力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制度与办法,更应注重引入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当项目立项和结题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在项目获奖后,设立奖励办法和重奖高层次科研成果;对于成果转化,设立科研人员个人科技股和高比例收入提成。同时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科研团队专项基金、青年科研专项基金等。还可以考虑当学院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时,设立临时科研编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完成后可取消科研编制,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科研和教学时间上的冲突,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承担更多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创造了条件。

3.实现教学科研量化管理,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调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确定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这就需要学院在制定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办法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照顾到教学又要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发展。学院可根据不同的职称,提出完成工作量的不同标准,并将工作量直接与教师的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实行教学、科研双向考核,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第8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 “双师型”教师 培养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人才竞争不断白热化,“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决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更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校企深度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举措和创新性模式,是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提出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三点建议:

1 推进“研究休假”制度,构建两支优势互动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为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培训中的“研究休假”制度,首先,大力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从事实际业务工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最新问题和科技动态,更新和扩充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具体胜任要求,使得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建议企业实施旨在提高拔尖人才专业能力的“研究休假”制度,让这些高端人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职业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培训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提高其教学能力,使之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实施“真题真做”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验表明,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交流平台,深入一线做好实践课题研究,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将与企业生产、经营、人事、财务、营销密切相关的、直接从技术市场前沿和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性课题,由企业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与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特点和进度安排等方面的要求,实施“真题真做”实践模式而不是纸上谈兵和简单模仿跟随。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真题真做”实践模式,一方面,可以带动一批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参与项目实践、产品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职业院校教师一起在生产一线和产品市场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必然能够在沟通交流中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中的难题,极大地锻炼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丰富其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第9篇:研发人员奖励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39-02

企业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管理人员价值理念的变化、企业员工的思想多元化,企业档案管理如不能跟上变化,不断寻求创新,就会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1 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管理意识缺失,管理思维狭隘

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认为档案室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可有可无;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能够应付别人查阅、借用就可以。由于这种思维的长期存在,企业档案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思路都存在很大的欠缺,普遍存在着重收集、重制度、重数量和轻应用、轻创新、轻质量等现象。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对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不重视,有可能会造成某些重要资料和资源归档不及时和流失。对企业的基础性数据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会造成企业的经济决策不科学、不到位,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欠缺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各个部门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也不例外。现代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之源和指引前进方向。而现实中,部分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形成有效地迎合机制,致使档案的利用周期、利用形式、利用效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和不足,直接表现为创新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1.3 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致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存在可有可无的现象,档案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和粗糙。一方面,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对档案管理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仅仅做的就是把相关材料放入档案盒中,保证其不丢就算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档案管理专业毕业,不具备专门的档案管理知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装订等业务并不了解。人员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档案管理力量,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1.4 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档案室的硬件环境设施对于档案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有些企业的档案室的硬件环境设施较差;有些企业档案较多,档案室空间有限;有些企业“六防”设备不健全,造成档案材料出现虫咬、霉变等现象,致使出现档案材料的美观程度欠佳和重要材料损坏等现象。

2 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优化的路径选择

2.1 优化工作人员激励机制,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

极性

一方面,要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要通过档案文件中蕴含的信息知识、情报性价值、现实利用价值深刻领会。要重视运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彰显档案管理的实际价值和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创新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档案管理人员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考核他们的标准应是服务质量,在一个企业内部应与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有所区别。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考核档案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工作的职员,会使档案管理人员在考评时处于劣势,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要重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要不断创新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要既能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行之有效地考核,又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 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强化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

一要优化档案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档案工作是通过提供服务才发挥其作用,因此要重视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要明晰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二要优化档案服务方式。要创新性、开拓性地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销毁、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得到重视。三要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2.3 优化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

一要安排专门的档案收集工作人员。档案的产生,不要单纯地依赖档案室的几名工作人员,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档案重要性意识,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基层单位都设立档案收集员,由他们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的档案材料,然后根据模板式档案收集记录方式进行记录整理,确保最大限度地收集本单位档案。二要不断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一切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应严格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三要尝试对档案收集人员采取奖励制度。对于能够主动发现档案,能够创新档案管理办法的工作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档案更好地位企业提供服务。

2.4 优化档案保管环境,确保档案管理模式先进性

一方面,要确保档案管理具有专门的档案室,确保档案室室内温、湿度随时可调节,保证纸质档案不会发霉、虫蛀等。另一方面,要促进档案保管逐渐实现信息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音频、视频等数据形式保存的档案逐步成为档案保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档案资料存入电脑中,特别是一些涉及企业发展的机密档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法分子所窃取。“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出现,一是要加大档案信息网络监控力度,不断提高对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信息存储设备进行杀毒。二是企业要积极开发或者引进可以具备建立档案数据库对档案进行加工,并且对加工后的电子档案方便快捷地转换到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模块化管理,实现全文检索和权限的控制。”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时代的新科技新领域都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档案管理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到企业人事、科技、管理、销售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意义重大,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时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档案管理的创新。只有通过分析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形成科学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梦临.浅议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J].起重运输机械,2010,(10).

[2] 李兆明.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1).

[3] 王道英.企业档案管理的措施与效果分析[J].发展,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