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范文

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

第1篇: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范文

大数据对客户信用构建的影响

银行在客户信用构建时,传统方式是通过实体机构对经济社会的渗透与接触,人工收集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并通过中心化系统处理数据以完成客户信用评估。以社会分工的组织形式解决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这种传统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个体信用评估的边界成本,从而实现专业化信用中介的经济功能。这种中心化集中处理的模式,受到信息收集成本的限制。故银行业评估客户信用时采用数据通常较为单一,以结构化的经济数据为主,效率较低;并主要聚焦于正态用户,缺乏对长尾用户的关注。

不同于传统银行业所依赖的经济性数据,涉及个体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实性数据都可能成为信用评估的依据,如:网络消费与交易、个体通信数据、交通地理轨迹、网络社区记录等等,过去未纳入银行业客户数据的信息受到征信评估的广泛重视,这依赖于数据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个体生活的数字化趋势。

相对于传统银行业依赖于个体接触实现信息收集的模式,大数据征信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大数据突破基本经济数据范畴,扩大了行为数据来源,从而为改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的资源;在信用风险定价上,大数据模式下个体数据具有易得性和广泛性,具备了成本优势和信息基础以扩展覆盖到长尾客户的服务上;且不同于调查和实验数据,人类行为与观点数字化所产生的数据本质上是田野观察数据,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数据生成中的主观因素。银行业在客户信用评估中引入大数据已成为必然。

但信息化时代的海量数据,由于数据来源与传播差异,各种虚假、欺诈信息充斥其间,噪声数据对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严重干扰。信息泛滥、数据可操纵使得数据本身面临信任问题。数据清洗与鉴别为大数据应用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这类数据灾害在数字化社会中因数据爆发式增长而愈演愈烈,数字世界中数据本身的信任问题、数据的无序生产等成为大数据征信中的重要阻碍。

数字世界中区块链认证模式及其对传统信用中介的威胁

“区块链”是指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动态编程数据块链,本质是对数字世界中数据与代码的认证,使用某类区块链协议的数据或代码,被赋予了某类共识性信任。区块链解决数字化社会中数据与代码自身的可信任问题,从而改善了大数据应用中数据处理成本急剧恶化的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在面临大数据资源拓荒时,对数字矿产资源有了辨识标签。

由于解决了数字世界中的认证问题,区块链对客户信用的构建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类似于现实世界银行等信用中介对个体经济事实的审核,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事实审核成为信息时代信用构建的重要基石。

对于信用构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了大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信息社会中各类数据的生产,具有了潜在的价值意义。扁平化的数据生成、传播与共享,有效地改善经济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授权模式,克服大数据应用中的隐私权问题,从而使得开源数据的透明化使用具备了法理与伦理基础。

通过对程序代码的认证,区块链技术可将金融交易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有效融合在执行过程中。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与定价方式,例如“智能合约”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具有无限想象空间。

区块链通过对数字事实的认证,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特征,为实现信用的共享式评估与可编程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传统基于规模化优势的银行业等金融中介信用评估模式,由于其覆盖范围小、数据片面、调整僵化等局限性,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社会的扁平化、共享式特征,要求信息社会的个体信用评估,转变为基于技术与平台资源的分享式信用评估模式。区块链解决了数字世界中数字事实本身的信任问题,奠定了信息社会信用评估的技术基础,信息社会的个体信用权威中心面临重构。

因此,具有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势的机构或组织纷纷进入信用评估市场,试图争夺信用评估的核心地位。银行业具有的传统实体与专业人员的规模化优势,在信息社会中极度弱化,这使得银行业信用评估面临迫切的转型需要。而拥有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拥有互联网客户平台资源优势的公司,甚至未来拥有智能产品的“物联网”平台类制造业巨头,都可能凭借其数据优势与平台资源切入征信业务,挑战银行业信用中介的核心地位。

基于区块链构建客户信用的银行业优势及其转型机会

与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资源的公司相比较,开展区块链信用构建,银行虽然在新技术和平台资源上存在劣势,但也具备一些核心优势。

信用客户传统资源。由于社会分工,银行业拥有庞大的金融客户群体,几乎涵盖全社会经济个体。首先,个体银行账户数据是信用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含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信息,即使在区块链大数据范畴下,银行账户数据仍是信用构建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种专业领域数据使得银行业在信用构建中具有先天优势。其次,银行客户数据记录具有历史性,难以寻找替代资源,这通常是科技企业或新兴“互联网+”平台企业所无法追溯生成的数据资源。当然,要体现这一竞争优势,需要银行业对传统业务数据进行数据资源转化与保护,并逐步采用区块链技术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标签、认证,通过版权保护与主动授权管理,逐步形成“互联网+”社会下的信用数据资源供给中心。

监管门槛与成本优势。基于社会个体征信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国家监管严格。这提高了该领域的准入门槛和成本,而银行业相关业务准入与牌照管理上,由于传统经营业务因素,具有先天优势,这对于试图进入信用评估领域的新兴科技公司或平台公司则是巨大的阻碍。

专业人才聚集优势。影响信用的因素众多,不仅涉及个体经济状况,与个体行为、观念及社会经济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关联。征信技术发展的跨领域与领域交叉虽然成为趋势,但信用评估与管理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其专业特殊性是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难以完全掌握的,“码农”对个体信用风险的理解一定与金融客服人员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银行业积聚和培育的大批信用评估专业性人才,这是新入公司难以实现的。

机构信用优势。面临“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创新信用产品,老牌商业银行多年累积的信誉可减少客户顾虑,提高客户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和合作度。如花旗银行2015年发行的“花旗币”(Citicoin),首日上线兑换达7.32亿美元。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银行业信用评估模式成功转型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可改善征信成本。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客户信用评估可使用的受信任数据突破了传统经济数据的范畴。在“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技术可无限地使用与分享信任数据,由于区块链技术可大幅度减低海量数据的噪声和虚假数据问题,使“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收集、处理与使用更快捷,成本更低廉。从而大幅降低银行业客户征信的数据处理成本和自动化运维成本。(2)拓展信用评估覆盖范围,扩大客户群体。区块链技术可以方便地嵌入“互联网+”社会下微观经济个体的行动流程,从而覆盖传统人工收集信息无法顾及的客户群体。可针对特殊群体,如没有银行账户(或账户数据信息含量稀少)但能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展开信用评估,扩展信用产品服务对象。(3)改善信用产品管理成本。区块链可以使信用评估、定价、交易与合约执行的全过程自动化运行与管理,从而降低人工与柜台等实体运营成本,并能大幅提高银行信用业务处理规模。(4)提高信用创造能力。区块链下的可信任代码技术,使信用产品的全过程都具有动态编程能力,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信用产品的创新空间。如“智能合约”模式对各种金融场景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5)可挖掘信用客户平台资源,拓展传统业务范畴。区块链使得银行业深度嵌入实体产业的运营过程,一方面提高产融融合度,另一方面扩展了信用资源的可应用场景,提高信用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2篇: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医院管理;医疗服务;重大疾病

1价值链理论及其演进

价值链一词最早由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的价值活动,即企业本身的利润创造过程。波特指出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与企业主业务和服务相关的基本活动和协助基本活动进行的辅助活动。并提出企业竞争力由整条价值链决定,而不是由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决定,即企业价值链理论,又称传统价值链理论[1]。MichaelE.Porter在企业价值链基础上,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也取决于一个大的价值系统(产业价值链),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内部在价值创造环节上各企业之间的组合和相关联系的变化;另一个是产业链外部经济情形发生变化对产业链结构的影响[2]。英国学者HinesPetal将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至产业总体范围,并将顾客和原材料供应商纳入其中,他认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应该是生产的目标和终点,而利润是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并由此提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目前,学术上将海因斯有关价值链的研究定义为新价值链理论[3]。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变动越发重要。JeffereyF.Raypot和JohnJ.Sviokla将实物价值链以信息的形式反映在虚拟的信息世界里,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虚拟价值链的产品本身就是信息,它不仅能帮助管理者管理实物价值链,创造附加值,同时也能创造价值[4]。DavidBovet在《价值网:打破供应链、挖掘隐利润》一书中提出价值网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将处在价值链上不同阶段而又彼此联系的企业和利益关联方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5]。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对Porter的基本价值链概念进一步延伸形成现代价值链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传统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吸收包括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而形成的,以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基本价值链思想,从不同视角探讨价值实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6]。

2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

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价值链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易学明、金洁提出医院价值链理论是将医院的文化、技能、服务等元素结合起来,转化为流动的价值,最终以服务客体的价值观来评估和确定医院的价值[7]。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理论,金千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是通过分析、收集、加工、存储各个“链”上的信息,实施对医院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为医院增加价值的一种管理活动[8]。

3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3.1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医院整体管理研究

3.1.1适用于医院整体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郑大喜运用价值链管理理论,探讨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构建医院价值网,明确医院顾客及其需求”、“找准医院价值链关键环节,寻求医院盈利有效途径”和“开展医疗价值工程分析,引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三方面的应用,提出加强医院价值链管理的设想[9]。周新燕、戴文娟认为将价值链管理引入医院,通过梳理医院内外部作业链条,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卫生费用的降低,形成医联体的长效机制[10]。

3.1.2适用于医院成本管理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王涤非、张晓莹、孙莎莎以现代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价值链理论在军队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价值链理论有利于整合成本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效能,降低内部成本消耗,从而提高效率[11]。徐向天运用价值链理论对医院耗材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控制关键点,并予以优化,构建医院耗材价值链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成本的精细化控制提供参考依据[12]。吴强、韩芸等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医院2014—2018年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得出案例医院成本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出该医院在日后发展中需要树立长期并有效的价值链观念[13]。

3.1.3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医院价值链管理分析

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互联网与价值链的结合也已应用于医院管理评价。向永胜、葛静静等以新价值链理论为基础,选取丁香园作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其针对顾客打造全方位、多环节、全过程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最后提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创新,需要企业以顾客需求为战略导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顾客体验,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14]。CoryandarGilvary,NeelMadhukar,JamalElkhad-er等提出当前整个医疗行业价值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即从早期药物开发到临床决策系统,都在寻求将人工智能(AI)纳入决策过程,进而通过案例证实AI可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15]。

3.2以新价值链理论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疗服务行业,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李增笑、张慧英通过对患者到达的时间间隔、提供医疗服务时间、各环节的服务台数量、门诊业务流程等价值链各环节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费用最小或价值最大的状态,提出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实现每一环节患者满意度及价值最大化,才能确定最佳服务流程[16]。杜祥、杜学美、邵鲁宁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对医疗服务供应链进行价值分析,提出通过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顾客满意度[17]。程明以XH医院为例,对其进行医疗服务价值链分析,指出其在流程设计、价值活动时间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可采用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改善,为我国类似公立医院提供价值链优化的新思路[18]。王红娟分析了基于客户价值链理论构建医院客户服务中心的意义,提出在医院客服中心建设过程中,务必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提高患者满意度[19]。

3.3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重大疾病分析

A.Reimann等以罕见病为研究对象,指出由于该类疾病具有复杂性,对护理患有罕见疾病的患者需要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价值链”模型,从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两个方面为患者护理,但是能满足这一模型要求的医疗机构很少[20]。NabilAmara等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加拿大2012年7月到2013年3月176名患有遗传性乳腺癌的患者进行调查,并详细介绍遗传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价值链增值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遗传顾问在家庭乳腺癌高危妇女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便于指导卫生专业人员在具体环节进行针对性护理治疗[21]。RobaiGakunga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肯尼亚30岁至60岁患有乳腺癌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对癌症护理价值链各流程进行严格指导和干预,对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22]。

3.4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徐勇应用价值链理论分析药价虚高的原因,提出药价的构成除了药品本身的研发生产成本以及相关的运输费用之外,还有以药养医转嫁的医疗服务人员的收入,医疗机构有关人员的回扣,以及处于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利润[23]。张振菊等提出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院服务流程,却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并提出价值链的介入应该要达到患者付出较小代价而获得健康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但由于环节的繁多,最终到达患者手中的价格是颇高的[24]。李银才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患者越级诊疗现象,探索分级诊疗形成机制,他指出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阻碍分级诊疗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分级诊疗的发展[25]。王天鹅、姜天一则提出药品从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都要以价值医疗为导向,形成一个价值链闭环,即通过价值医疗才能使患者健康利益最大化[26]。

4讨论

自价值链理论产生后,国内外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医疗行业方面,提出遵循价值链理论的医院管理,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高医院全面发展,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活动价值的增值。虽然学者们对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已经进行充分的研究,但仍具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4.1研究对象相对单一

当前研究对象相对单一,研究视角立足于微观层面。大多数学者以某个地区某一家医院为代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而未进行多个地区、多家医院的比较分析,使得研究结果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4.2研究方法缺少定量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或专家意见法对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但缺少量化指标进行定量研究。

4.3研究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不够明显

第3篇: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全面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

1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组合给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一方面,企业内审工作的推进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企业的风险管理也不断地带动内审工作的

不断进步革新。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研究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为企业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与管控提出优化措施,以便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2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2.1理论基础

在我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上,互联网+金融的组合实属创新之举。它的理论依据有KMRW声誉模型、互联网经济学理论、梅特卡夫定律和长尾理论等。其中,长尾理论由安德森在2004年首次提出,此理论认为在商品的需求曲线上,这些尾部的商品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模样,尽管这些尾部的商品零散,但是由于数量巨大,累计之后的份额却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超过主流市场的商品价值。这个发现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尾部客户,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争取大客户。这个思路的转变使得原本这些无人问津的商品现在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在长尾理论中,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加快,准入门槛变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得以下降,消费者开始重视这些本被人忽视的商品,进行买卖交易。

2.2主要特征

2.2.1低成本普惠金融发展的局限性是成本和收益的不一致,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短板。互联网金融可以将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揽入金融市场之内,重新进行金融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降低相关的运营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打破传统金融的束缚,从而形成规模优势,获得效益。

2.2.2高效率互联网金融不受空间地点与时间的约束,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运营。只需要保障相应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正常工作即可,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业务运转效益高效。

2.2.3重体验互联网金融使得客户在获得服务之后可以立即反馈服务的效果,实现高效沟通,互联网企业在接到反馈以后可以进行服务改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式的沟通和交叉链接的体验。同时,客户可以通过平台购买机票、预定酒店、代交交通罚款等,方便快捷。

2.2.4多风险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互联网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持,这些现代通信技术在给予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技术风险,如黑客与木马会盗取客户的密码,造成资金安全隐患。

3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企业在获得有效信息以后可以立即反应,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保持市场灵敏度,这同时也意味着各个企业获得信息的时间差不断缩小,竞争更加的激烈。此时,内部审计在企业防范风险的作用就由于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而逐渐重要。面对各种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业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内部审计不能再向之前仅仅提交合规性检查报告给企业的管理层或董事会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应当及时转变,适应时展,不再拘束传统的监察职能,而是审时度势,为风险管理进行服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监督、防范、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和危害,变以往的事后风险管理为主动地进行事前、事中管理,重视风险评级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3.2维护个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契合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不用去银行柜台,就可以轻松在手机客户端实现基金投资、个人存款等操作。金融的互联网与互联网的金融化的交互发展,使得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广大群众,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4.5%,这个数据完全可以印证前文提到的长尾理论。越来越多的网民汇聚在一起,给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然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分析客户的消费偏好,获得顾客的消费数据,这样客户的隐私就得以暴露。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认定其中的合理界限。因此,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有的放矢,抓大放小,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尊重消费者隐私,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给广大的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吸取2种行业的优势,取其精华,再加以利用,大大扩展了金融服务行业的职能广度,挖掘了普惠金融的深度。但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结合了2种高风险的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也急剧增高。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整个行业缺乏清晰的监管标准、明确的监管分工、科学的监管方式等,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需有效的管理条例,来实现合理与效率的平衡,主个体之间的协调,实现技术与创新的突破,实现事前、事中的引导。在此背景之下,内部审计就可以对一些合规合法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明确企业经营的边界,扫除“灰色地带”,防范各类风险,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发挥内部审计的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

4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的风险

4.1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互联网金融公司常常利用自身平台和大数据优势,使自己成为整个信用创造体系中的关键桥梁。相较于传统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上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联合贷款模式之中,利用信贷分工的手段,使自己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不受监管,让银行承担金融监管职责和信贷的风险。例如,在消费信贷余额中,多数信贷由银行提供,但是银行并不能控制这部分资金的潜在风险。这种联合贷款模式巧妙地使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在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便使得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受有力的监管,有监管失效的可能性。银保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2020年11月公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网络小贷新规”),目的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管。此次新规的,宣布了新监管时代的到来,因为其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等都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会使得其更加规范的运营。例如,其第二十条要求,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这就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同时运营多个小额贷款公司,而是应当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需要对自己旗下的多家小贷公司进行重组,退出之前的灰色地带,在阳光下严格按照新规当中对小贷款公司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进行发展。

4.2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由于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看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丰厚的利润之后,也纷纷加入。在网贷市场里,除了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先驱蚂蚁集团之外,平安、腾讯、京东、小米、美团等也纷纷加入,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追随蚂蚁进行放贷业务。另外,在长尾理论之下,尽管中小微客户资金量小,但是汇聚起来的用户数量巨大,下沉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金融公司依赖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利用低净值用户的规模化来不断挖掘下沉市场,提高交易效率,获得巨大收益,长尾效应更加明显。

4.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平稳运营,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内部控制如果存在缺陷,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如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鉴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尽管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发展历史较短,各个企业都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例如,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股东权利过大的问题,往往利用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来进行利益输送,同时股东权利过大,会严重削弱监事会的独立性。因为监事会的成员大多就是本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尽管监督长拥有核查权与决策权,但是由于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最终导致权利形同虚设,不具有实际效力,架空的权利与职能并不会进行有效的监督。

4.4内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结合了2种高风险的行业,其风险不言而喻。传统的审计方法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手段处理数据,找出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无法有效地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其所有的交易记录、用户数据等都是利用计算机及时处理,保存电子凭证、账簿等。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往往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防范和控制风险,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庞大的交易数据面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熟悉互联网金融流程,根据系统识别出的各种风险,进行数据处理,寻找隐蔽线索,找出漏洞。

5建议与启示

5.1加强风险的预测和预防

互联网金融风险复杂多变且具有隐蔽性,因此,更需要内部审计发挥在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中坚力量,进行事前、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体来说,在内部预测时,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当注意内部控制结构是否合理有效,观察业务模式是否合规,检查资金流向是否健康,分析是否与社会福利相悖,应当面面俱到,考虑风险的可能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防范。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除了可以帮助企业尽快适应资本市场的监管,进行稳步发展,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树立企业形象。在外部预防中,要随时警惕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更新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总而言之,应当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进行早预测、早预防,及时地控制风险会使企业更加平稳地经营发展。

5.2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业务风险的管理

尽管长尾效应显著,可以积少成多,最后累积起来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这些利用长尾理论累积起来的大量资金同时也带给企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谨记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之中,应当将汇集的大量资金投入风险低、收益高的货币基金,遵循分散性原则,不仅要争取最大的收益,还得保证安全性,不断优化自身的资金配置。同时,还要在公司内部设立合理的准备金率,以便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生挤兑事件或者遭遇基础利率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短缺,不至于让企业落入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5.3找准市场定位,回归金融科技本质

互联网金融公司往往倾向于强调其是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原因之一是如果试图摆脱身上的“金融”影子,科技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估值;另一个原因就是科技行业相比于金融行业监管较松。然而,在如今监管大环境变化的趋势之下,互联网金融公司更应当找好自己的市场地位,抛弃打擦边球的想法,认识到监管大环境的改变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限制,回归金融科技的本质,尽快适应新监管时代的到来,从而更加稳妥地进行市场活动。

5.4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精心栽培。对审计人员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同时学习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知识等,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对本企业的内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阔视野,以便帮助内审人员更好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适应节奏。

6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