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

第1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一)网络暴力理论维度的探讨与现状分析

网络暴力这一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其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它大致蕴含两方面,一是网络暴力是网民利用网络散布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二是网络暴力是网民通过公布当事人隐私极大地影响了事人的生活。网络暴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无须通过对当事人进行现实版的拳打脚踢,它建立在传统的口水战之上,又是对口水战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崛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各种时事消息的传播、公民民利的行使都依赖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非理性同时也滋生出网络暴力这一现象。

“虐猫事件”真正将人们带入“人肉搜索”时代。人肉搜索像一张网络通缉令,任何违背网民意愿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成为网友的合力追击对象。姜岩死亡博客案和铜须门事件都深受人肉搜索的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网络暴力的虚拟性、匿名性。由于互联网不采用实名制,网民能最大程度隐藏自己的身份,不受现实社会生活羁绊,道德、责任意识下降,易受其他网民激烈言语的吸引。正是这样,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就会脱离一般的社会制约,而变的更为暴力。

网络暴力的非理性性。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两大特性。人们处事奉行敌友、善恶的两极化标准。网民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游戏荼毒,容易形成凡事不考虑后果、反叛易盲目和有事不废话就决斗的处事特征,加上青春期躁动的心理,在网络上容易扮演“愤青”角色。

网络暴力的群体化效应与审判性。人类具有天生的脱离群众的恐惧症,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如果个人在群体之中发出不一样的意见就会受到孤立,为不被孤立个体往往选择随大众。而且一些网民具有审判瘾,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观点无人关注,在虚拟社会中为一雪现实中的耻辱,往往发表最极端最强烈的语言。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及功能

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践踏公民尊严。当事人通过发表一些打破道德底线且具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践踏人权。王宝强离婚一案当中,网民人肉搜索马蓉的隐私信息,争当最高明的侦查心理学家,无视基本人权。

网络暴力扰乱网络秩序,无视法律规制。网民盲目跟风,对网络事件加以炒作,不按社会规范行事,导致网络秩序混乱不堪。网民对现实生活中对法制行政体制制度的片面刻板印象在网络上消除了后顾之忧就肆无忌惮的发表鼓动性言论,以为在群体的庇佑下可以无法无天,司法公信力的弱化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性都导致网民试图逾越道德底线,无法法律现象的发生。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防范网络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要看到其积极作用。网络是底层群众表达心声的通道。群众对现实生活不满情绪的发泄,是社会进步改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革命时代到来以前,大部分人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官僚腐败现象选择闭口不言,根据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可知,人们是权衡利弊之下进行活动的动物,如果做一件事付出的代价大于他所获得的快乐,人往往会选择逃避。自古以来官官相护,使人畏于强权不敢上访。信息时代反腐检举成本低廉并有极大的安全保障,网络平台的公平性给了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有助于将人们从对社会现状无力感解脱出来。公民的正常的利益期待得到满足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网络暴力治理研究

面对日益突出的网络暴力现象和滞后的政府管理,应推进网络暴力治理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增进社会公识中齐头并进。笔者就如何规避网络暴力认为:

(一)发挥道德价值,促进网民自律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讲究教化,不经教育感化,即便列入法律,以国家强制之力予以保障,实际效用也无所发挥之地。根据《著作权法》第33条可知,著作权人一稿多投本属违法行为,可现实生活遵守此规定的人恐寥寥无几。法律明文规定却无人遵守,一则人们架空法律,不利于法律的实施;二则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可能会衍生出很多问题。资政议员胡i泰在道德与法律之争中说,“道德的范围宽,法律的范围窄,法律是国家的制裁,道德是生于人心的。所以关系道德的事,法律并包括不住。”前人所言,于今日网络暴力之事,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建议应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播积极健康网络文化,加大网民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发挥思想意识的先进作用,促进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二)立足技术发展,规范网络运行

网络技术尚不够完善,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催化剂。笔者认为,一方面,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意识,增强互联网社会责任感。各大网站仍进行实名制,网站后台运营者应做好登记备案,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难以追到幕后黑手这一大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衡平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网络技术研究投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过滤不良信息。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育健全人格

许多法律意识欠缺的网民可能违法而不自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让人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网络青少年是年龄结构中最无所事事的群体,不被关注,青少年为摆脱现实世界的无助感与无力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游戏暴力的打杀片段又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应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青少年的德育,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对青少年注重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拥有完善、健康的性格。通过个别教育促进集体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利用集体力量来教育个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用文明的公共话语。

四、结语

对待网络暴力现象,我们要客观分析,不能因噎废食。通过对网络暴力现象蔓延的分析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的使用价值。另外,网络暴力现象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从宏观微观方面双协调,既要合理规划法律制度、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社会道德规范的养成。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及规范作用等,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使人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一个人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增强网民的认同感以及安定感。

【参考文献】

第2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2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成为科技进步造就的时代产物。但是“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就演变成了“网络暴力”,从“美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到我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从侧面反映出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缺失。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严重滞后,本文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私法规制建议,以期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有所裨益。

一、网络隐私权内涵分析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一词源于英文Privacy。最早提出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学者是美国的布兰迪斯和沃伦,1890年两位学者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中提出:隐私权是保障每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情感和心情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交谈的权利。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几乎变为透明的“玻璃社会”, 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网络隐私权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网络隐私权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网络上未明确声明允许公开的所有有关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不被非法收集、公开和使用的权利。”有的学者认为确认“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从立法角度来看,“网络隐私权”概念会使法律过分具体,不符合大陆法系立法技术的需要。笔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并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收集、复制、公开和使用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对网络隐私权的客体、内容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网络隐私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并指导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征

1.客体的广泛性和特殊性

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网络隐私比传统隐私的客体更为广泛,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网络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个人主页、免费电子邮箱以及申请其他服务时,网络服务上往往要求用户登陆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及健康状况;第二类,个人信用和财产状况,包括信用卡、上网卡、电子消费卡、上网账号和密码、交易账号和密码等。第三类,网络活动踪迹,包括IP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只要其能够构成对个人进行识别的信息都是网络隐私权的客体。作为网络隐私内容的私人信息带有强烈的网络特征,所以网络隐私权的客体特殊性表现为私人现实身份及网络身份等蕴含信息的数字化。

2.侵权手段的技术性和隐蔽性

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网络上非法获取他人的隐私,然后进行披露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撑,作为普通的网络用户,其具备的网络技术及安全防范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其侵权手段具有高科技性,侵权行为可以在瞬间完成,侵权行为人会以十分隐蔽、极具专业技术的方式窥探、披露他人隐私。

3.侵权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网络的高效便利特点,网络信息的公布具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公民的隐私一旦在网上披露,就会有不特定的人不断的刷新网页,即使把信息的源头删除也无法控制住它的蔓延速度,因此信息一旦公布就无法消灭。不仅将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物质损失,同时也有可能给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侵犯网络隐私权行为的后果极其严重。

二、美国与欧盟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美国采用的是以行业自律为主、立法规制为辅的保护模式,美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没有制定一系列法律,而是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规范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这种行业自律机制主要是对网络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益进行保护,其中最具特色的形式是采用建议性的行业指引、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安全港模式等手段进行行业自律。

(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欧盟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是立法规制模式,从法律上确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济措施,用立法规制进行强制性保护个人隐私权益。其主要内容包括欧盟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隐私权保护指令》《电子通讯数据保护指令》等法律文件。

比较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是立法模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可减轻法律机关的负担。但是行业自律模式缺乏强制性,所以大多时候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网络用户对行业自律协议和网络隐私保护声明几乎没有任何控制能力,不可避免的会引发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的优势是:立法保护为网络隐私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保护,使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但是因为法律具有稳定性、滞后性和僵化性,不能紧跟网络发展变化,也不利于激励网络服务商,可能影响到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挫伤行业的积极性。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力度不够

隐私权在我国的《宪法》中没有获得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地位,这就为部门法构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造成了很大的立法困境,《民法通则》也没有将隐私权明确规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是通过一些司法解释将其在名誉权范畴下给予间接保护。对公民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予以规定,是立法对隐私权保护的一大进步。

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我国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法第2条第2款明确提出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第36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和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其中,对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和救济方式也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过于笼统,不具有操作性。

2.公民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法律观念淡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传统没有西方国家的健全,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在我国受到立法保护比较晚。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公众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和技术性的特点,网络个人隐私权往往会被很多人忽视。

3.网络经营者对个人隐私信息管理缺失

我国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行业自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这两大公约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操作性不强,缺少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内容;也没有规定侵害网络隐私权的网络服务商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和惩罚方式,有的网站的隐私声明形同虚设或者隐私声明保护的是网站而非网民,很难真正确保网络服务商能够保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

(二)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的重构中,综合借鉴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应采取以立法规制模式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综合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制定专门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单行特别法

目前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已经对隐私权给予保护,但是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我们应该借鉴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单行特别法。该单行特别法应明确界定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和权能,规定应当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围,制定侵害个人隐私的侵权责任,规定网络服务者应加强信息监管,不得个人隐私和虚假信息,否则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侵权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对于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还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等。

2.完善行业自律的监管法规制度

在允许行业自律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网络经营者自律情况的监督管理。首先,用行政手段对行业自律保护个人隐私的行政监管,要求各网络经营商制定各自的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声明或规章,自律声明中应具体列明网络用户享有的隐私权的范围,明确网络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建立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由网络经营者联合组成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组织共同成立网络隐私达标认证机构,负责对各个网络经营者个人隐私保护的状况进行评估和认证,最后授权通过认证的网络经营商使用达标标记。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行业自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但是存在内容简单、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没有起到真正的自律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美国是行业自律实施最有效果的国家,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引导、规范、支持互联网行业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公约。

3.实行网络实名制培养网民自律意识

实名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实现网络实名制可防止网络欺诈,减少违规行为,可有效降低传播谣言、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问题发生的几率。但是从韩国实名制的兴废过程来看,网络实名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网络黑客窃取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侵犯个人信息安全。但是不能因为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失败而否定网络实名制,应该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扬长避短。对于实名制的用户信息在实际中存在泄露的隐患,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应制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对于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给予严格的打击,从而保障网络实名制没有后顾之忧。

4.增强公众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增强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使用户既懂得利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不忘尊重他人的网络隐私权。网络用户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积极使用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免遭他人侵犯,如详细了解网站的隐私规定;不要在公共计算机上填写个人的真实资料;了解网站对个人资料收集、使用的声明;谨慎对待网上购物,在决定参加网上购物之前,对网上商城的信用和隐私保护情况进行调查;选择使用加密软件,谨慎处理垃圾邮件等。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2]陈煜.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2008(2):21.

第3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本文以现如今普遍存在的“密码危机”为入口点,分析了现在国内外用户口令设置的特点和危害,然后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密码管理软件并就如何设置安全性高的口令提出建议。

【关键词】用户口令 密码危机 身份

1 调查背景

使用口令进行身份验证是一种古老、易于实现,也是比较有效的身份认证手段。现如今很多系统都采用口令认证的方式把好第一道关,然而,近年来有关网络密码泄露、黑客入侵、用户私密信息曝光等新闻屡见不鲜,对黑客来说,利用暴力或其他方法破解网站数据库是轻而易举,其中很大的因素都是因为用户使用了弱口令,即那些容易被他人猜测或被暴力工具破解的口令。

2 用户口令现状调查

2.1 我国

近些年,我国发生了不止一起的密码泄露的案件,在乌云漏洞平台的弱口令事件,通过搜索“弱口令”可以发现很多弱口令的信息。通过对这些网站大量的用户密码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了很多相似的密码,并得到了如表1的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密码设置最多的还是纯数字,而且相似度很高,很容易猜测,风险极大。对不同密码类型及特殊字符分析总结后,我们得到表2。

表2显示,和用户名相关或E-mail、手机号比较受欢迎,另外,人们也很喜欢用自己的生日作为密码,这些方式都很不安全,特别是对于了解用户的入侵者而言,很容易就能通过个人信息猜解到用户密码。

2.2 国外

据报道,不久前,美国密码管理应用程序提供商公开了2015年度最弱密码,“123456789”,“password”,“football”等再次中枪,尽管黑客猖獗,数以万计的网名密码被盗,可是很大一部分用户似乎并没有因此提高安全意识,从今年的榜单来看,人们设置密码的偏好也会受当年流行元素影响,比如设置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如《星战7》中的“princess”。

3 口令空间及密码熵的概念

我们用口令空间和密码熵来衡量一个密码的安全性大小。

我们定义口令空间=A^L ,其中A表示口令的字符空间,L表示口令的长度。口令空间越大越安全。

更为精确的衡量标准是密码熵。密码的破解难度依赖于密码的不确定性,与密码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密码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小,也就越容易破解,反之。

用位表示的熵(H)计算公式如下:

H=log2(b^m)

其中b表示密码的字符空间,m表示密码密码的长度,公式表明,密码长度一定时,随机选取的密码强度最大。因此要想让自己的密码更加安全,根据密码熵的公式,显然,扩大字符集数量或者密码长度,以及尽可能随机的密码组合会更加可靠。

5 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防止自己的口令被破解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给出如下建议以提高口令强度和安全性:

5.1 口令长度不要太短

除特殊要求一般至少设置在8位以上。位数太短,使用暴力破解很容易。

5.2 口令组成不要太单一

不仅要有数字、大小写字母,还要加入若干特殊符号,比如#、$、%等。

5.3 口令内容不要是很容易理解或猜解的

比如不要用生日、电话号码、单词、句子等。这种方法很危险,因为黑客随时可以从一些社交网站上获得你的个人信息。最好设置复杂、方便记忆的个性口令。比如使用诗句的开头字母:“病树前头万木春”――bsqtwmc,或者使用一些公式:1$=6RMB,即1美元等于6元。

5.4 口令最好定期更换

使用密码管理软件;不要多处使用同一个口令(防止黑客一旦破解其中一个便能很容易得到其他口令);不要无意间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口令密码(社会工程学)等等。

5.5 使用一次性口令认证

对于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系统,如银行取款系统,建议使用一次性口令认证,如动B令牌。

6 结语

种种泄露事件一次又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黑客随时利用漏洞进行攻击。我们要做好全面防范,首先就是要让自己的密码变的可靠。本文介绍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加强密码强度,保护好个人隐私安全。

参考文献

[1]魏为民.国内网络用户密码分析[M].上海:电力学院出版社,2013(12).

[2]胡旭.计算机口令的设置与技巧[D].辽宁林业学院,2012(04).

[3]严霄凤.基于熵的密码强度估值[Z].北京:中国赛迪实验室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3(11).

第4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攻击性;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一、引言

攻击在现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有体现,可以表现为身体上、言语上等诸多方面的攻击或者说侵犯行为。家庭暴力则是指发生在因血缘、婚姻、收养或其他亲密关系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口头上、身体上、精神上的攻击行为,或者是对孩子、老人的恶意疏忽行为,使受害者受到了生理上或精神上的伤害。家庭暴力可能会造成死亡、身体上的轻重伤害或精神痛苦。本文讨论的主要涉及家长对孩子的家暴行为。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进入到了21世纪,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仍然存在大量的暴力行为。当然,众多家长可能都觉得事出有因,一般来说,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二是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思想作祟,觉得对于比较顽劣的孩子只能采用这种手段;三是家长个人原因造成的,比如事业生活比较潦倒、离异、酗酒、嗜赌成性等等,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自然形成了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同时对他人的暴力行为给了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压抑的一种释放。

已经有大量数据证明:遭受过家暴的孩子,在社会上(包括学校)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以至出现许多校园暴力直至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以Z省针对校园暴力事例的调查显示:有48.7%的学生承认对其他人有过暴力行为,89.3%的学生确认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所有校园暴力事例中,受到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的受害者超过80%,其中教师体罚学生占27%,害案例16%,一般欺负行为占19%,破坏行为占31%。这些事实绝大多数跟许多学生的攻击性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家暴的责任不可推卸。

二、个案分析

(1)本案基本情况介绍:小李,男,十六岁,初三学生,自小就有厌学行为,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也几乎无法自行完成作业,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学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由于父母都是成功人士,认为他顽劣的表现和极差的成绩很丢自己的脸,因此经常对他实施暴力教育。但长此以往,小李对学习的兴趣更加讨厌,形成恶性循环,家长越暴力他越不听话越不学习。平时父母工作还比较忙,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对老人也大呼小叫,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地,小李学会了撒谎,开始偷爷爷奶奶的钱,并且开始对同学有攻击行为,成为班级里的“小霸王”,并在六年级时参加了社会闲散人员的小团体,偶尔聚众斗殴。进入初中后变本加厉,言语和行为上都很具攻击性,一言不合即发脾气使用暴力手段,经常旷课、打架。初二时开始接触网络,整天流连于学校附近的网吧,迷恋网络游戏,为了跟爷爷奶奶要钱经常威胁老人要离家出走,声称加入黑社会。

与调查人员交谈时,小李认为现在自己长大了,身体变强了,从小不能按自己想法生活,现在终于可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打不动他了。社会上谁对他不服,他就会报复,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2)背景分析:小李小时候父母为了生意经常不在家,把他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他非常顽皮,而爷爷奶奶溺爱过度,使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对他疏于管教。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他,他犯了错就以暴力手段实施教育。刚开始,每次被打以后,他还能老实一段时间,装模作样的学习,后来发现父母根本没时间总看着他,爷爷奶奶又年龄大了管不住他,他就开始我行我素。有时候受到了家暴后,受到同学的嘲笑,就以暴力手段报复,发现渐渐的同学怕他,既让他给带来了“成就感”,又好像心理平衡了许多。就这样,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以暴制暴的行为准则。

三、讨论

1.本案例中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分析

(1) 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与孩子缺乏合理沟通,信奉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

(2) 祖父母身边长大,溺爱使得孩子缺乏对老人的尊重,父母的暴力教育使他产生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概念,并在付诸行动后强化了这种想法。而家长没有即使发现苗头,使他越走越远,他的攻击性人格逐渐形成。

(3) 经过对小李进行了气质测试,发现他抑郁质19,粘液质15,多血质9,胆汁质9,属于典型的抑郁粘液质。在小的时候,他恐惧暴力但不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家长只知使用暴力也忽视了与他的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知道如何沟通了却早已对家长失去信任,从而泛化为也不愿意与其他人合理沟通,认为暴力就能解决问题。

2.本案例孩子攻击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1)暴力教育使得他形成暴力思维和暴力惯性,攻击行为成为他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潜意识里,攻击行为也是他认为的最佳也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长期受到的暴力教育形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理压抑,当他发现对其他人的攻击,自己的心情也随之放松,就使得暴力行为成为了的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或者是获取心理平衡的方式。

(3)从小没有学会如何与人沟通逐渐成为沟通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攻击行为是他在同学或者圈子里树立威信获取安全感的手段。

四、结语及建议

(1)孩子的攻击性与家庭暴力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受到暴力教育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

(2)家长有必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家长有必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沟通,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孩子心理,做到有的放矢。

(4)家长有必要多采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顽皮行为不能一味采取暴力手段。

(5)学校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老师应该在校园里建立起一种公平平等的环境,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使成绩差的学生受到歧视,更不能体罚。有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科,青菁.儿童攻击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2(5)

第5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防治校园暴力,这回出招挺细

日前,多部门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不仅明确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也提出了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多次实施暴力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等具体举措。专家指出,任何情境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允许,必须做好早期发现,惩戒和教育并举,防止受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前,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之后,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针对学生欺凌问题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3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

与以往不同,《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举措,如“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等。

事前

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识

《意见》提出,针对欺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强调“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意在坚决对欺凌、暴力说“不”。

“在施暴者的心中,欺凌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可以容忍的。”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分析,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指导下,欺凌和暴力才会屡见不鲜。《意见》明确,任何情境下以任何形式诉诸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树立“欺凌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指导他们正确判断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瓦解欺凌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

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心防”和“人防、物防、技防”同等重要。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谈到,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物防与技防已受到相对的重视,人防问题也有相应的责任制度规定。这次多部门出台的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的《意见》,将学校安全管理视为预防学生欺凌与暴力发生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心防”的重要性。

《意见》强调,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程斯辉认为,这正是旨在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安全。此外,应该对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事中

早期发现,监控上下学重要时段与路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范国睿认为,每一起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被施暴者双方都是受害者。被施暴者一方,身心受到伤害;施暴者一方,人格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对待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无论是用教育的方法还是法治的方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人格与心灵健康。在应对策略上,应当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其中,现场干预一环,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校园暴力事件正在发生时,应该如何干预呢?

《意见》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重点监控学校周边、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管控。”

“早发现,是迅速、妥善应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认为,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从学生的行为、情绪、衣着、用品等方面发现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及早发现尚处隐秘期的欺凌和暴力现象,并且实施早期干预,将欺凌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阶段。

范国睿指出:“《意》要求,在地方和区域层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此举意在明确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形成合力,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的视线。

事后

惩戒教育结合,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

《意见》指出,“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裴涛分析说:“我们要惩戒和杜绝的是欺凌和暴力的行为现象,而不是要讨伐和清算一个个迷失自己的孩子。《意见》的出发点是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改正错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意见》还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有专家分析,这提示了作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对施暴学生一味批判、恐吓、全盘否认,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理解自己施暴行为的前因后果,并学习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这样才能惩教结合,立德树人。

面临日益频仍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世界多国都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

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对学生欺凌和暴力实行“零容忍方案”。

2003年,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反欺凌行动》。多数中小学制定了专门针对欺凌的措施。

2013年,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欺凌对策推进基本法案》。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

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使中小学生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对监护者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此外,《意见》强调,在报告、宣传及处置等各环节,要“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对此,裴涛认为,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必须通过反复确保所处环境的安全稳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因此,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传播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泄露孩子的隐私或揭开孩子的伤疤,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裴涛说,“无论如何,要将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来源:人民网 记者 赵婀娜/文)

记者调查

三问校园暴力

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暴力”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被逼、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恶霸”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将施暴视频公之于众有利还是有弊?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治欺凌事件?

一问施暴心理:为何暴力行为频频出现,施暴学生不以为意?

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

在校@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场“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还有些孩子主动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将暴力行为当作一场“表演秀”……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大脑的前额叶还不成熟,加之荷尔蒙激增,所以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民主协商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储朝晖解释道:“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也就是说,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二问网络传播:施暴视频是否应该公之于众,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与过去相比,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有着更易传播、更易扩散的新特点。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一起发生在校园角落里的暴力事件,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众人皆知。

而施暴视频到公共平台之后,由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人们会对受虐者产生同情、对施暴者加以谴责、提高保护自我意识、告诫自己不可施以暴力等等。效果也可能是消极的,施暴者的引以为傲、叫嚣者的更加嚣张、学生们的主动效仿,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一些视频材料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直接把暴力现场展示在屏幕上,甚至过度渲染细节,这些都是应该严令禁止的。

因为孩子们在观看欺凌暴力视频报道时,往往缺少家长或学校的合理引导,这就很容易让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观看者,成为欺凌暴力的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这些视频也很有可能造成‘观察学习’效应,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行为,成为校园暴力的反面教材。”

“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视频的,目的在‘警示’,而关键在‘怎么说’。”杨芷英认为:“暴力事件可以报道,典型事件也应当通报,媒体可以做道德上的评价,行为上的指导,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细节,不要出现暴力打斗的具体场面,否则便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导致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因此,此时的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裴涛说:“虽然施暴视频的传播具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期待尚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受害者都敢于暴露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对受害者而言,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特别是要防止网络传播导致的事态蔓延,避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三问解决之道:是惩罚不够还是教育不足,防治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何在?

在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我没成年”似乎成了施暴者有恃无恐的借口。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相对较低,如法国是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是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州是7岁。

作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此外,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也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但是,在我们对施暴者强烈谴责、严肃处理之余,也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施暴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些孩子或是迷失在暴力的情境之中、或是得不到正确的情绪疏导、或是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应当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τ谟泄暴力行为的孩子,不要另眼相看,而应该用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说:“此外,通过教育引导、事前疏导的方式,将暴力从源头上掐灭格外重要。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规则、明事理、主动拒绝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则应以身作则,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丁雅诵/文)

观点聚焦

终止校园暴力要标本兼治社会学校家庭须齐心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亮点颇多,不仅对预防校园暴力的保护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护人追责等环节也有明确表述。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谓五花八门。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花季少年的这等嚣张和无所谓,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次《意见》的出台,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顽疾。

校园暴力的发生,首先体现的就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暴力实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维权意识,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心理教育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摆设。除了对学生的惩处和教育之外,本次《意见》加强了对家长的问责制度。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有几个问题极为突出:一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方往往得不到有效惩处;二是在一些学校,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一些所谓的“差生”被边缘化,他们往往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周围充满破坏情绪。

第6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一)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妇纲”等夫权思想根深蒂固,有些男性始终认为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对妻子有支配权,可以随意干涉和处理妻子的人身权利,因此稍不如意,就将妻子当成攻击的对象。发生在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暴力不断增多,大多数就是受夫权思想的影响。

(二)经济收入悬殊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一方面,一些男的因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滋生了“饱够思欲”思想,于是赶时髦热衷于婚外情、找情人、包“二奶”,产生对妻子、家庭的不满甚至厌恶,一种是为了踢掉原配,人为制造矛盾,采取毒打妻子、在外人面前侮辱妻子人格、进行待等手段,直到妻子无法忍受提出离婚为止;一种是报着玩玩而已的态度,强制妻子接纳第三者,妻子不服即发生家庭暴力。另一方面,女方收入超过男方,男的觉得没面子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对妻子产生怨恨,于是把妻子当作发泄的对象而实施暴力。此外,还有一种是家庭困难,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承受不了生活压力为泄苦殴打妻子。

(三)立法不完善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禁止使用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在20__年4月实行的新《婚姻法》也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发生家庭暴力可提出离婚,在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的有力制裁主要是依靠《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和《刑法》有关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相关规定。对于那些伤情轻微、施暴情节较轻、后果不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只能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因此处理力度弱,致使施暴者过后打得更凶。

(四)社会宽容促进家庭暴力的肆虐。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社区居委会(村)不告不问、单位不管,执法机关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如不构成犯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也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预防作用。普遍存在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处理偏轻,打击不力,甚至以情代法,以情抵罪。这虽有立法不完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上对家庭暴力的认可态度。

(五)女性软弱促使家庭暴力升级。有些女性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遭受家庭暴力时,妇女不反抗,有的怕招人耻笑,被人瞧不起,不愿意对外张扬;有的慑于丈夫的威胁,怕招来更大的伤害,不敢对外公开。施暴的丈夫当其第一次出手没有遭到反抗,便变本加厉,暴力越来越升级。试想,在发生家庭暴力时,受害妇女如能作出强烈反抗,反抗失败,即把家庭暴力公诸于众以寻求帮助,家庭暴力还会如此猖狂吗?在接待来访中,还发现有一部分人求助的目的只是想通过教育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根本不希望丈夫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见,女人的软弱是促使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几点思考及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发祥地。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势在必行。通过上述对家庭暴力现状、危害和成因的分析,反家庭暴力应做的三件事是:一预防暴力发生,二制裁施暴者,三救助受害妇女,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的,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与妇女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并借助新闻媒体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予以曝光,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从而提高广大妇女对家庭暴力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营造一个尊重妇女、保护妇女、共同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创建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倡扬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等家庭新风尚,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家庭观念,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

(二)加强和完善立法,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有力保障。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目前,有关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法条中存在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因此,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就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一些可操作性条款,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同时,建议制定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类型、施暴人应负的民事和刑事责任、执法工作人员职责及相应监督机制作明确的规定,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家庭暴力,改变目前对家庭暴力避而不管、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的状况。

(三)构筑反家庭暴力的社会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反家庭暴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执法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径。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家庭暴力案件,建立增设“家庭暴力报警点”,“110”工作人员对家庭暴力报警案件做到迅速出警,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解救受害妇女,对施暴者进行严肃查处。社区(村)是家庭暴力的重要发生地,是保护妇女人身权的第一道防线。社区(村)要关心所在地每一个可能发生暴力的家庭,调解家庭矛盾纠纷,将家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充分挖掘社区的

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组建一支有工作能力、有法律知识并热心这项工作的维权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及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妇联组织要履行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有效地为受害妇女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优化家庭氛围,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促使家庭成员间地沟通与和睦。形成一个社会、社区、司法、妇联齐抓共管的社会网络。 (四) 建立社会救助机构,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家庭暴力发生后,妇女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伤害,束手无策,甚至是流落街头,无处可逃。如何救助这些受害妇女,让她们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和实际帮助显然十分必要。建议设立妇女维权站、心理咨询站、妇女庇护中心等妇女救助机构,工作职责是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咨询,介绍反家庭暴力的常识,提高维权意识建议;安定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绪,给以心理疏导与治疗;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临时住所,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第7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思科路由器;使用安全;访问控制

路由器是局域网中重要的网络设备,它主要在网络层实现子网之间及内外网数据的转发,是不同网络间进行数据通信的必经通道。目前很多路由器也可以集成防火墙等安全模块,因而路由器通常也会成为防止外网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攻击者如果获得路由器的控制权,他们就既可以窃取路由器中的重要信息,又可以以该路由器为跳板去进一步攻击其他网络设备。对于大多数局域网来说,加强路由器的安全防护已经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最常用的思科路由器介绍一些安全防护措施。路由器的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路由器自身的安全和路由器中数据的安全。路由器自身安全主要指确保物理安全,主要是防止非法用户对路由器进行关机、重启、添加/移除模块等操作。数据安全主要指路由器启动所必需的操作系统、配置文件及工作过程中生成的路由表、日志等相关信息不被非法获取、修改、破坏。配置文件和路由表等数据可以反应网络的拓扑结构、安全设置及网络数据包转发的依据等信息,一旦泄露或损坏会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当前针对路由器的攻击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方式:非法接入和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DoS)。非法接入是指未授权用户通过种种手段非法接入到路由器上获得控制权,继而进行修改配置文件、添删路由信息等危害路由安全的操作;拒绝服务攻击主要是向目标路由器发送大量的无用信息从而消耗目标的系统资源使之无法响应正常的用户请求,进而使得目标系统因遭受某种程度的破坏而不能继续提供正常的服务,甚至导致物理上的瘫痪或崩溃的攻击手段。针对这些攻击手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路由器安全。

一、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

对于网络安全来讲,任何情况下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再严密的防范措施最终都是要靠网络的使用者来执行的,如果使用者特别是网络管理员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一切技术手段都是空谈。因此管理部门首先要注意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员的日常使用行为;再次要进行分权管理,将使用者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等不同身份并授予不同权限,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确保路由器的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指设备本身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保证路由器的物理安全:一是将关键设备单独放置在有专人值守的房间;二是为设备配备 UPS 电源;三是限制人员出入;四是为设备提供专用机柜并加锁,以防止有人擅自打开设备并添加或更换 PCMCIA 卡等模块。

三、加强用户账户和口令的管理

路由器可以使用用户账户和密码来识别用户接入,合理地创建用户账户并指定合适的密码,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除了创建进行网络管理的管理员账户之外,还可以为一般的网络使用者创建一些普通用户账户。为每一个用户创建一个用户名,可以方便管理,提高安全性。这些账户应该根据用户的身份和需要通过Priviledge level 命令为不同的用户指定不同的用户级别,使之拥有不同的权限。管理者还要注意及时清理那些为临时使用者创建的临时账户。黑客攻击前通常会利用默认口令、弱口令或密码破解软件对目标系统进行口令攻击。Cisco 设备拥有控制台(Console)、AUX、虚拟类型终端(VTY)、特权用户等几种口令,它们主要在路由器进行本地/远程登录及登录后在不同视图间进行切换时提供密码保护。我们要尽量选用好记的并符合密码复杂性要求的口令。较长的并且包含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等多种字符的密码能够有效防止黑客对口令进行暴力破解。另外设置密码的有效期限并定期更换密码也是保护口令的好方法。

特权用户口令的设置可以使用 enable password 命令和enable secret 命令。 由于 enable password 命令设置的口令以明文形式存在于配置文件中,所以要尽量使用采用 MD5 散列算法对口令进行加密的 enable secret 命令设置特权用户口令。为防止黑客通过读取配置文件而得到各种密码,可以使用 servicepassword-encryption 命令对系统中的口令进行加密。

四、限制对路由器的非法访问

路由器的接入方式有以下几种: 通过主控 Console 口接终端配置;在 AUX 口进行远程配置;利用虚拟类型终端(VTY)端口通过telnet 或 SSH 进行配置;从 TFTP Server 上下载配置;通过 Web页面进行配置。这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 Console 口直接配置和通过 Telnet 或 SSH 进行远程配置。通过 Console 口访问,需要路由器和终端利用专用线缆直接相连,用户接入后将默认获得最高权限,因此加强对 Console 口的接入限制十分必要。我们首先加强对设备本身的安全保护,从物理上保障路由器不被非法接入。如果不是必需,建议禁止通过 AUX、TFTP、VTY 及 Web 页面等远程方式访问路由器。如果确实需要通过 VTY 进行远程访问,建议使用SSH而不是Telnet进行远程连接。对于通过VTY登录的用户,最好进行身份认证:小型网络可以使用本地认证,而规模较大的网络建议使用RADIUS/TACACS认证。另外还可以结合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来指定能够访问Console口和VTY端口的主机,禁止其他主机访问,同时可用 Exec-timeoute 命令规定会话的空闲超时时间。

五、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默认情况下,Cisco 路由器会开启许多网络服务功能(根据IOS的版本不同会有所区别),而这些网络服务功能很多时候并没有被使用,但开启它们却会给系统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要尽量关闭那些不必要的服务。

六结语

通过以上安全措施,可以为路由器建立一道保护屏障,有效防止用户的非法接入,从而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信息与电脑,2009(7):1-2.

第8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电子游戏;暴力;攻击;对策

一、电子游戏的暴力化特征

电子游戏产业规模近年来呈现急速膨胀的趋势,其经济规模和参与人数在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其产业规模已经超越音乐和电影等其他老牌娱乐媒体。而且电子游戏产业主要以青少年为市场目标,因此电子游戏暴力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很多研究都证明:媒体暴力对人类攻击性有促进效果。而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元素又特别密集。从上世纪末起,美国连续发生校园枪击案,这引起了社会对暴力游戏的普遍关注,大家发现:暴力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者也不仅仅是在其中发泄,暴力游戏可能成为暴力行为的准备工具。游戏者可能在游戏中进行练习,然后在现实中实践暴力行为。因此,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具有可操作和激发现实暴力的特征,其影响力超越传统媒体。

尽管针对电子游戏暴力化的非议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暴力电子游戏相关产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越发壮大。近十年来,电子游戏产业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不但游戏的画质和仿真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游戏进行和营销的方式也有了质的变化。在过去十多年游戏产业的增长中,大部分业务来自网络游戏,游戏中的对手也不再是电脑角色,而是其他真实的游戏者,这让游戏与现实的界限更加模糊,当然也就更加引人。网络游戏还具有按时收费的特点,这使得开发者将游戏设计的重点放在吸引人长时间游戏上。这除了导致游戏者沉迷,也使得游戏者接触游戏内暴力成分的机会更多了。

由于故事情节设计得过于暴力容易招致“教唆暴力”的责难,所以目前主流电子游戏都尽量避免游戏情节的过分暴力化,但对暴力场景的渲染仍然与日俱增,只要让游戏者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或者是有理由攻击的即可。一些游戏甚至只剩下暴力厮杀,连故事性内容都省略了。这看上去没有表达什么负面的价值观,其实会让人更倾向于在现实中使用暴力而非协商来解决问题。由于以上种种情况,今日的暴力电子游戏已经普及到让大众麻木的程度,几乎已经不再有人因为别人在游戏里杀人而大惊小怪。

二、游戏暴力与游戏者的攻击性

关于暴力游戏与攻击性的研究和其他暴力媒体研究不同,电子游戏具有互动的和可操作的特点,游戏者会得到密集的操作反馈。因此,电子游戏者在信息获取和行为强化模式方面与其它媒体使用者存在本质区别。

以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为例,此类游戏会在屏幕上模拟出第一视角的视野,游戏者则必须通过操纵键盘鼠标来移动视角,寻找对手,然后使用鼠标瞄准射击。游戏的核心行为是“射击”或者说“射杀”,这一行为的强化则来自于目标中弹后的变化,以及奖励。为此,游戏在形态上真实的,甚至是夸张的再现了可能发生的场景――如支离破碎的尸体,而且对这一行为给予额外奖励。例如,每射杀一个目标立刻增加游戏角色的装备资金,或者直接增加游戏角色的生命值等等,这些反馈都属于及时地正强化。这一游戏过程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流程类似:主动搜索攻击目标;使用虚拟出的武器(一般是枪械)攻击目标;最后因此获取奖励从而强化暴力行为。这种强化过程简单有效,在行为心理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游戏者在游戏中,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的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攻击对象和方式,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攻击内容。这些方式在传统媒体中难免会受到批评,甚至背上“教唆暴力”的名声,但在游戏的虚拟空间中则很少被媒体关注。例如,麦克杰克逊在其著名音乐电视“黑与白”中,曾经毫无理由的砸毁了一辆汽车,结果引起舆论强烈的批评,认为这是教唆未成年人暴力,最终迫使歌手公开道歉,并对作品删节。而在当代的一些所谓“开放性”游戏中,游戏者可以不受约束的毁坏任何出现的物品,并充分发挥自己在破坏方面的想象力。游戏制造商则借口这是让“游戏更加真实”,或者发表一些“在游戏中发泄可以缓解愤怒”这样毫无科学依据的论调。

在网络游戏中,这种攻击性操作的目标更加直接,因为游戏中的敌人已经是真实的他人了。与其他竞技的和平对抗方式不同,竞争本能在这里是经常是通过模拟伤害他人性命的行为来得到体现的。研究证实,这种游戏方式对游戏者的攻击性会产生更加强烈的促进作用,远非传统媒体可比。国外已经对此类影响进行了多年研究,相对来说,国内的研究还显薄弱。

三、监管对策及展望

在美国,今年校园枪击案频频发生,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指出,开枪学生所热衷的游戏中,有很多场景和射击方式都非常接近犯罪现场,暴力游戏对此类事件有催化的作用。这些研究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并引发了一系列控制和改善电子游戏暴力化趋势的尝试。

电子游戏在表现内容和游戏方式方面,都朝着更加暴力化的方向发展,监管部门对于这一趋势采取了一些措施。除了对游戏生产、运营行业进行的整顿规范以外,国外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的媒体与家庭协会曾经向家长们发放了一份暴力游戏举报卡,其中除了向大众宣传暴力游戏的现状和危害,还列出了当前最危险的暴力游戏名单,并要求持卡人提供其他暴力游戏的相关线索。这一措施还可以提醒公众对游戏中的暴力保持警惕。此外政府还经常对影响力较大的暴力游戏进行监督,甚至提讼,禁止此类游戏的公开发行,或者至少在某一范围内的商业运营。例如,史上第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Wolfenstein3D》就因鼓吹暴力而遭德国政府并禁止运营,另一款著名游戏《DOOM》则因其中对肉体的破坏画面过于逼真而在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同时被禁。此外,一些国家实施了游戏分级制度,强制性要求游戏生产商发行针对低年龄人群的版本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监管措施是以严格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美国著名的人类攻击性研究专家Anderson教授就曾对暴力电子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向国会听证小组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以及监管建议。由于这些结论和建议的科学证据较为扎实,因此为政府的监管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在我国,政府监管措施虽然也征求了专家意见,但背后尚缺少坚实的研究基础,这也是今后国内学术界需要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国外关于暴力电子游戏监管的政策实施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虽然早自2000年开始,政府即依据专家的研究结果,多次推出在未成年人中限制暴力电子游戏的销售、传播和使用的行政法规,但是结果却令人沮丧,因为“迄今为止,美国国会关于游戏内容方面的议案都没能成为法律”。而设法阻碍这些限制法规通过的,都是暴力电子游戏销售的既得利益者,如“娱乐软件协会”、“视频经销商协会”等等。这也提示我们,未来的市场监管也必须考虑并防止这些来自暴力游戏的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

【作者简介】

第9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操作系统;攻击类型;加固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01-02

0 引言

Widows操作系统有简单易用、界面友好等特点,但是也是黑客攻击的重点。对于网络管理人员而言,要了解攻击Widows操作系统的类型,然后结合自己单位具体的业务,对操作系统做安全加固,做到防患于未然。

1 攻击的类型

Wi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的攻击方式比较多,主要的方式如下:

1.1 缓冲区溢出的攻击

在正常的情况下,应用程序会检查输入数据的长度,不允许输入的数据长度超过操作系统分配的缓冲区长度。但是,大多数应用程序在开发时定义的变量的数据类型总是与所分配的存储空间相匹配,也就是说数据长度与缓冲区长度相匹配,这就为缓冲区溢出留下了隐患。黑客攻击时,向缓冲区内输入数据的长度超过了缓冲区的长度,就实现了缓冲区溢出的攻击。

在目前的所有的攻击手段中,最常使用的是缓冲区溢出,被广泛利用的在50%以上。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利用fingerd漏洞的蠕虫。在缓冲区攻击中,最有危害的方式是堆栈溢出。黑客利用堆栈溢出,让函数返回时改变返回应用程序的地址值,让其指向任意的地址值,导致应用程序崩溃而拒绝提供服务。

1.2 拒绝服务攻击[1]

攻击者利用伪造的源地址或者被他控制的异地的多台“肉鸡”计算机同时向所攻击的服务器发出大量的、连续的TCP/IP请求,从而使目标服务器系统瘫痪,无法为正常的用户提供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是利用TCP网络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发送大量的非法的TCP请求,使得被攻击服务器的资源耗尽,不能接受合法用户的请求。

1.3 口令破解攻击

黑客利用社会学等攻击手段或者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台高速计算机,结合数据字典,猜测各种口令组合,最终获得进入操作系统的密码,为将来的获取网络权限打下基础。

1.4 欺骗用户攻击

攻击者将非法网页伪装成用户所需正常业务的网页,用户在没有仔细辨认的情况下,误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被攻击者获取。该攻击手段是欺骗用户攻击的手段之一。

欺骗用户攻击其类型分为IP欺骗、ARP欺骗、电子邮件欺骗、DNS欺骗和WEB欺骗等等。

1.5 扫描程序和网络监听攻击

攻击者利用扫描工具扫描目标主机是否存在漏洞,如果存在漏洞,则利用该漏洞进入系统,通过提升权限获取超级用户的管理权限之后,利用监听工具收集目标主机的敏感信息。这种攻击方式就是扫描程序和网络监听攻击。

2 加固的策略

为了有效的防止系统被攻击,而导致敏感数据泄露,则需对系统进行加固。下面介绍基于Wi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的安全加固策略。

2.1 通过补丁管理加固系统

对于补丁的管理工作是系统加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步骤分两步:

第一步:使用极光远程扫描漏洞,或安装微软安全基准分析器Microsoft Baseline Security Analyzer扫描漏洞。

第二步:安装系统补丁,修补漏洞。

2.2 通过账号口令方面加固系统

2.2.1 优化系统帐号

优化系统帐号的目的是减少系统无用账号,降低风险。查看是否有不用的账号,系统账号所属组是否正确以及guest账号是否被锁定。其加固方法有二:

方法一:使用“net user 用户名/del”命令删除账号。

方法二:使用“net user 用户名/active:no”命令锁定

账号。

2.2.2 账户设置口令

在设置账户口令时,增强口令的复杂度及锁定策略等,降低被暴力破解的可能性。可通过三个方面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第一,设置密码策略,要求密码必须符合复杂性要求等条件。具体设置为:启用密码必须符合复杂性要求;密码长度最小值为7个字符;密码最长存留期为90天;密码最短存留期为30天;强制密码历史为1个记住密码。

第二,设置账户锁定策略。具体设置为: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为1分钟;帐户锁定时间为1分钟;帐户锁定阀值为5次无效登录。

第三,设置交互式登录配置为不显示上次的用户名。

2.3 通过限制网络服务加固系统

2.3.1 优化服务

在优化服务时,考虑在不影响正常业务的情况下,关闭不需要的服务,减小系统被入侵风险。具体关闭如下服务:不适用自动更新可以关闭Automatic Updates,不适用自动更新可以关闭Background Intelligent Transfer Service、自动分配IP地址的服务DHCP Client、Messenger、Remote Registry、Print Spooler,不使用文件共享可以关闭Server、Simple TCP/IP Service、Simple Mail、Transport Protocol(SMTP)、SNMP Service、Task Schedule、TCP/IP NetBIOS Helper等等。

2.3.2 关闭共享

关闭系统里所有的共享,尤其是默认共享。关闭C$,D$等默认共享的方法是在注册表里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选项,新建AutoShareServer(REG_D

WORD),键值为0。关闭ADMIN$默认共享的方法是在注册表里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选项,新建Auto

ShareWks(REG_DWORD),键值为0。

2.3.3 网络限制

对网络访问进行四个方面的设置。第一,启用不允许 SAM 帐户的匿名枚举选项。第二,启用不允许 SAM 帐户和共享的匿名枚举选项。第三,禁用将 “每个人”权限应用于匿名用户选项。第四,启用使用空白密码的本地帐户只允许进行控制台登录选项。

2.3.4 通过使用安全文件系统加固系统

①使用NTFS文件系统,增强文件系统安全性。

②查看每个系统驱动器根目录是否设置为Everyone有所有权限,如果有则删除Everyone的权限或者取消Everyone的写权限。

③限制命令权限。

在不影响正常业务的情况下,对系统的部分命令应当做限制,只允许system、Administrator组访问。建议对以下命令做限制,%systemroot%\system32\cmd.exe、%system-root%\system32\regsvr32.exe、%systemroot%\system32\tftp.exe、%systemroot%\system32\ftp.exe、%systemroot%\system-32\telnet.exe、%systemroot%\system32\net.exe、%systemroot%\system32\net1.exe、%systemroot%\system32\cscript.exe、%systemroot%\system32\wscript.exe、%systemroot%\system-32\regedit.exe、%systemroot%\system32\regedt32.exe、%sys-temroot%\system32\cacls.exe、%systemroot%\system32\、%systemroot%\system32\at.exe。

2.3.5 日志审核

①增大日志量大小,避免由于日志文件容量过小导致日志记录不全。建议设置:日志上限大小为16384KB、达到日志上限大小时为改写久于30天的事件。

②对系统事件进行审核,在日后出现故障时用于排查故障。建议设置:审核策略更改为成功、审核对象访问为成功和失败、审核系统事件为成功和失败、审核帐户登录事件为成功和失败、审核帐户管理为成功和失败。

2.3.6 启用安全策略[2]

激活审核策略有利于网络管理人员很好的掌握机器的状态,有利于系统的入侵检测。网络管理人员可以从系统日志中分析是否存在暴力攻击、越权访问等非法操作。当开启系统安全审核后,如果用户存在改变用户口令、修改账户策略、访问未经许可的文件等操作时,都被审核日志记录下来,可供安全分析使用。建议至少审核用户登录、用户管理等事件。

2.3.7 仔细设置每个内部用户的权限

为了保护网络系统的资源,在给内部网络用户开设帐号时,要仔细设置每个内部用户的权限,一般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也就是仅给每个用户授予完成他们特定任务所必须的服务器访问权限。这样做会大大加重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量,但为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安全还是应该坚持这个原则。

2.3.8 加强对操作系统运行的监控和记录

网络系统管理员,应对整个操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记录,这样通过分析记录数据,可以发现可疑的网络活动,并采取措施预先阻止今后可能发生的入侵行为。如果进攻行为已经实施,则可以利用记录数据跟踪和识别侵入系统的黑客。

2.3.9 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检查

操作系统的运转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它的安全管理也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在为系统设置了安全防范策略后,应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并尝试对自己管理的服务器进行攻击,如果发现安全机制中的漏洞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不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崔敏.于常见网络攻击类型及防火墙防范措施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