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第1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告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085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不得分。

1.迄今为止,规模的国际性卫星组织是

A.国际电信卫星组织B.国际史普特尼克卫星组织

C.亚太电视新闻交换组织D.欧洲太空社

2.按照国际惯例收取佣金,户外媒介的佣金比率是广告刊播费的

A.10%B.15%

C.16.7%D.17.7%

3.下列广告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广告开始进入现代阶段的是

A.杂志广告B.广播广告

C.电视广告D.报纸广告

4.世界广告行销公司的简称是

A.WANB.IAA

C.WNAD.IIA

5.包含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的受众,或者即将成为现实受众的群体是

A.积极选择型受众B.仰视型受众

C.潜在受众D.纯粹受众

6.奥运会期间,不少广告商借机广告,这种把握广告时机的策略是

A.商品时机策略B.重大活动时机策略

C.黄金时机策略D.节令时机策略

7.按媒介的传播内容划分,中国教育频道(CETV)是

A.综合媒介B.全国性媒介

C.专业媒介D.自营媒介

8.广告创作的主体是

A.构图B.声音

C.色彩D.语言

9.下列用来作为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是

A.产品销售量的月增长率B.产品销售量的年增长率

C.销售利润的月增长率D.销售利润的年增长率

10.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我国历第一条电视广告是

A.瑞士雷达表B.天津牙膏

C.燕舞收音机D.参桂补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不得分。

11.在我国,共同构成全国性统一广告管理法规体系的包括

A.《广告管理暂行条例》B.《广告管理条例》

C.《广告法》D.《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E.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一系列单项广告管理规章

12.目前国内企业的广告管理组织的类型有

A.公关宣传型B.营销管理型

C.销售配合型D.媒体策划型

E.广告主导型

13.按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来划分,广告效果包括

A.到达效果B.促进购买效果

C.认知效果D.长期效果

E.心理变化效果

14.广告发稿方式中的固定频率类型有

A.均匀序列型B.延长序列型

C.波浪型D.递减型

E.渐进型

15.现场广告的具体形式有

A.商品包装广告B.悬挂式广告

C.柜台广告D.地面广告

E.橱窗广告

16.下列不属于广告文案内容的有

A.文字B.照片

C.绘画D.布局

E.色彩

17.现代广告运作的特点有

A.综合性B.规模性

C.可变性D.复杂性

E.引导性

18.下列属于非商业广告的有

A.公益广告B.政治宣传广告

C.政府公告D.竞选广告

E.征婚启事

19.消费者行为具有的特点包括

A.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B.消费者行为往往涉及许多不同的参与者

C.消费者行为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D.消费者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理智行为

E.消费者行为是一个过程

20.主要的广告定位策略有

A.价格定位B.外形定位

C.产地定位D.文化象征定位

E.功效定位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电话调查法

22.广告合同制度

23.媒介计划

24.横幅广告

25.感性诉求广告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简述实施广告制度的意义。

27.简述受众的含义及其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

28.简述广告创意的特征。

29.简述广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国际广告传播的一体化策略与当地化策略,及其各自的理论基础。

31.试述影响广告预算的主要因素。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第2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即便就世界范围来看,档案馆事业都称得上是一项既有极其纵深的历史、又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事业。对于档案馆的性质和功能把握,人们似乎已成竹在胸,而有时又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无时不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档案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笔者在深入档案馆进行实际调研,以及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档案馆的著作、论文等的基础上,就档案馆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技能中的重点问题作了较系统、全面富有创新的探讨。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

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是档案馆学乃至整个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虽然较为抽象和枯燥,但对其的认识与把握,又和对档案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具体、生动的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息息相关。探究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档案馆的属性

属性为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本题分别就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本质属性及多重性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社会性、服务性、文化性、政治性、行政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学术性是档案馆的一般属性。一般属性虽然不能使档案馆和其他社会机构完全区别开来,但对它的研究是认知档案馆本质属性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档案馆工作走出单一天地,开阔视野,广收并蓄,吸纳、借鉴社会上有相同禀性机构的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收集、管理和利用对本地区或国家具有长期和永久价值的档案,为当今和未来的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服务,是档案馆的本质属性。研究和正确把握档案馆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更好地履行职责。

由于档案馆是个复杂多样的事物,它也存在属性上的多重性。多重性体现在:收藏性和利用性统一、行政性和学术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共存、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现实性和潜在性同在。分析、把握档案馆属性上的多重性,有利于提高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档案馆工作。

(二)档案馆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能力,是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本题将档案馆的功能分为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分别作了阐述。

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馆的自然功能。它是由档案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其并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正确把握档案馆的自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是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外在实现形式。笔者认为现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功能、资治襄政功能、繁荣科研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推进民主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休闲消遣功能。正确认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档案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也有助于避免档案馆功能开发上的单打一,从而完整、全面地发挥出档案馆的作用。

二、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批判和借鉴

即便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算起,我国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也早已存在和发展了三千多年,而其中的两千多年又伴随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生与死。因此,研究当今中国的档案工作,是不能不探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的特征的。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

研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当然要联系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历史特点。本题首先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几种主要档案

在封建社会里,以帝王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为使其上下沟通,运转自如,必然在官僚机构内部设置一些辅工作,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便应运而生。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档案也从内容和成分上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几种与专制制度密切相关的记注档案、谱牒档案、户籍档案、律法档案、甲历档案等。

(三)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可谓光彩照人,但由于封建档案工作是植根于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之中,统治者的长期钳制和社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得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呈现出了御用性、封锁性。僵化性、垄断性等特点。

(四)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

中国封建档案工作对于铸造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本身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很有长期特色的组成部分。本题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主要有六方面:第一,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由中枢机构直接统辖;第二,把档案的搜求积累当作长治久安的大事;第三,中央档案库是皇家的重要建设;第四,以严酷的律法保护档案和档案工作;第五,档案管理讲究章法;第六,档案利用备受重视。

三、档案馆文化论

文化的讨论从来就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本题从分析文化概念入手,探讨了档案馆文化的定义及其分层把握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及其系统结构

虽然文化没有固定的概念,但人们对文化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承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当然,也有学者依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将文化确定为大、中、小三层含义。“大文化”涵盖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概念的哲学涵义;“中文化”多指精神层面,类似前面的狭义文化;“小文化”则是特指某些专业领域和部门,比如国家文化部管辖的团体,这是一个行政操作性层面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按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系统结构可以描述为五万面:第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头脑、精神支柱。第二,教育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第三,科学是文化的脊梁,是构成文化知识内容的最坚实的支柱,同时又是文化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第四,文艺是文化的血肉,文学艺术使文化有血有肉,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和内容及丰富的情感。第五,新闻出版、信息咨询事业和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事业是文化这个有机整体的神经网络和大动脉。

(二)档案馆文化的定义

所谓档案馆文化,笔者认为实质上指的并不是档案馆馆藏和档案馆设施等物质实体,也主要不是指档案馆学理论方面的精神产品,而主要是指包含在档案馆馆藏以及馆藏衍生品中的精神因素。档案馆文化消费属于发展文化消费。档案馆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档案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第二,档案馆文化服务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第三,档案馆文化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第3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01-02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称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其的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实际中,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地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的密切进行,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方面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乃至研发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从而使以往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因此,全球化无疑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只有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把握和利用历史提供的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步伐,才能进一步壮大自身力量,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2.可以充分利用外资。现阶段,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中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解决经济建设中遇到的资本不足问题。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批准外资企业逾50万个,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 621亿美元,极大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3.全球化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他们掌握或垄断着当今高、新、尖技术。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其活动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推广到全世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我们通过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办厂,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其高新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迅速提高重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以实用技术进入为例,1994年以来,IBM、英特尔、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为使产品更适合中国市场,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据统计,西欧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87家将营业额的3%~4%用于科技研究;美国软件公司1991年在国外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增长了67%。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有利于技术转让,可促进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里的联系和交往,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第一,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入,使中国民众在获得广泛消费选择的同时,还可以领略世界各国的风情和文化。第二,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意义尤为重大的是,一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物质文明相应、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现代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第三,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以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为基础的,而要达到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文化交流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通过同国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开阔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使人们逐步认识了西方经济发展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并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给中国文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国经济。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由此产生了国际经济规范和惯例。而国际经济规范和范例需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制定、执行,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各国参与这些国际组织,享有一定权力,同时必须承担一定义务。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可以在这些组织当中主导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中国处于相对劣势,加入这些组织可能就要让渡更多的国家经济,由此产生地位不对等。因而,对中国损害较大。

2.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进程,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试图通过全球化的新形成,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最终取代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是一种异己力量。美国有些人公开宣称:美国21世纪最主要的战略挑战莫过于如何对付中国的崛起。他们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将所谓的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向中国施加各种压力。利用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经济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试图迫使中国在政治上让步,朝他们所希望的方向转变。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攻势、用来达到政治目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还会加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与斗争将更加复杂、隐蔽和激烈。

3.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使资本主义更容易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向社会主义输出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来“规范”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由于文化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激增,促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这种文化侵略的积极性。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品,面临着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冲击。肯德基、迪斯尼、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又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市场,特别是原来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4.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也时有流入。文化影响的突出特点是辐射范围广泛,具有长期效应,在方式上以隐形为主,进行潜移默化。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文化遭冲击最大者当属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注重自我修身养性,推崇品质和意志的锻炼。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这种以儒家道德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和否定而出现滑坡。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滑坡,再加上在经济体制转型、商品意识不断强化期间,新旧体制的规范在承接上存在着缺陷和漏洞,犯罪一时呈急剧上升之势。

三、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放宽经济管制的同时,强化市场规则的建设。放宽限制与加强市场管制同步进行,特别是应该加强对产品在市场营销最后阶段的管制,即当商品到达消费者的最后一个阶段要从严管理,为此需要制定各种限制外国产品销售和保护本国产品销售的政策和规则。这种策略的核心不是通过关税提高外国产品的销售价格,而是通过销售资格或开业权来提高外国厂商的销售成本。

2.继续进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加强。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只负责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布局的协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落实法人资本所有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3.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超强综合国力,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中国处于相对劣势,国家经济受到一定威胁。所以,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要提升自身综合国力,扩大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广阔的经济生活领域,消除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人态度不一,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是共存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已经发生,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办法是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更好地适应它。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变不利为有利,最终促进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

[2] 孙宽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4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出本国国界而进行的,不仅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只是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之内进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创新,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在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及其关系发生的一些列的改革与调整的现象,这些改革与调整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领域。

(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国际贸易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首先是把贸易开放看成了本国对外开放的起点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其次,对于外贸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贸易在本国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协调国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外贸还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西方国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偏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外贸的特征,具有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核心和基础,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各个方面。

(二)制度和局势的创新从过去军事和政治色彩较重的贸易集体转变为根据地区和领域划分的各贸易利益集团,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开始淡退,接连而来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新生力量出现并相互制衡,区域性为特征的贸易利益集团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向东部地区转移。在制度上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世贸组织的出现已彻底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组织制度的一大创新。世贸组织管理的幅度和范围、协调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优胜于关贸总协定,WTO更具权威和有效性。其次是协调制度的创新。区域性贸易利益集团的发展驱使着相应的贸易协定和协调制度的建立健全。再次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公正。贸易制度上的创新和局势的转变都是国际贸易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和特征,同样意味着以往的贸易格局和制度的淡退和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

(三)产品和政策的创新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看,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工具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和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国际贸易也迎来了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网络信息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颠覆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传统模式。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的结算、筹资、销售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促使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革新和进步。贸易限制措施由过去直接性为主转变为间接性为主,贸易限制措施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更加隐蔽低调,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政策的综合性更强,更加全面,包含的范围也越广。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相关成员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标志着区域性贸易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强化。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其创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国际贸易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贸易的创新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创新集合了政策、构成和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使其充分体现在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第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其立体性和全面性使得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方面呈现了同步性,这些时间的分水岭准确地划分了国际贸易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在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中,自由和开放是其所突出的主题;第四,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还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产生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所谓电子商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兴起于近些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狭义方面,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商业贸易;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融合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的商务活动,并对这些商务活动进行综合的电子化的运作。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才逐渐得以兴起,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不再像之前那么纷繁复杂,而是更为的简化,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距离都有大大的缩小作用,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也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简洁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更加地高,因为电子商务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和交换,而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易速度,同时有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新的国际贸易主体产生,实现了更加快速高效地供给给全球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有了大大的简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的流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物流运输的格局,大大地提高其服务效率。

四、网络贸易的兴起

(一)网络贸易的含义所谓网络贸易,是指的交易的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种在线交易,网络贸易的实质也是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贸易所利用的主要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融合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不再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省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很多不必要得环节。

(二)网络贸易的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我国得网络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网络贸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体制虽然得到了改革,经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整体环境还并不适宜于网络贸易的发展。虽然如此,但我国的网络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家开始对于网络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在资金上都有所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贸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活动在我国经济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对于传统的贸易意识加以破除,才能使得网络贸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络贸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对其发展方式加以探索,只有将网络贸易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去,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面临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无所畏惧,并借国际贸易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观念思想,快速适应新形势当代已经是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格局。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战略定位,转变思想和理念,提高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我国的国家化企业,应当用大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使我国能迅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稳定国际竞争地位。

(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信息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一定层面上看,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对国际贸易创新方式的适应和运用能力,因此尽快进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从而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顺利推广和提高。

(三)重点扶持企业网络技术的学习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运作方也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从而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扫清障碍,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难的问题,所以需要从管理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再逐步展开,实现全方位网络化经营。

六、结语

第5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摘 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范围内掀起了革命性的改革。本文简述了多元文化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国内大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大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全球的形态由过去的单一性单元社会逐渐转变为多元的意识社会形态。多元民族的多元性文化在全球社会进行激烈的冲击和辩证。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开始兴起。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近些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它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方向的理论风暴,更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力的证明。多元文化下的大学音乐教育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深刻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含义。我们应在音乐教育上赋予其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文化吸收和改良。高校音乐教育不仅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更促进大学生对美学和音乐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及现状

1.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

“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国家或者民族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多元文化论”的核心是承认其他民族文化和贡献,倡导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由此构成了世界的多元文化。受到“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念开始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了世界音乐教育中备受重视的趋势之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在使学生在多元的音乐文化熏陶下认识世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具备欣赏各国文化下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1.2、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相比其他国家较为不足。各种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我们的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从总体形势上来看,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不完善。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体系不是很完善。除了一些音乐专业院校给声乐学生进行的必要声乐培训外,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关于多元化音乐的知识讲解。因此时下大学生多数喜欢普遍流行的通俗音乐,并不能深入了解更为多元化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背景。这些外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领域对大学校园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和体系建设。

二、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

2.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各国不同的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该国家的民族文化构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音乐认识观点国际化全面化具体化。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习借鉴文化差异中的优缺点。通过拓展音乐学习领域的不同文化交流渠道,使学生具有欣赏不同音乐的能力,产生音乐演奏和音乐创作的热情。通过音乐教育的自由传播,使学生享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美学盛宴。

2.2、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大学的开展意义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基于现阶段文化教育的需求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音乐教育上的弊端,为学生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这样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符合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需要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现在高校中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和社会都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传承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多元文化领域开展大学音乐教育,正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交流和学习。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音乐更是无国界的文化标志。多元文化的音乐突破了国家的限制,不仅仅打破了长期居于首位的欧洲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更使得中国的音乐教育面向世界展现异彩。在大学校园里音乐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研究,而由此成为不同音乐之间的交流碰撞。

三、大学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当今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是以全球化的音乐学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系。大学高校的音乐教育更要加强时代特征,紧跟时展,谋求自我能力的硬件转型和软件提高。积极开设相关课程,探索转型性音乐教育方式的新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3.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点转型是基础

多元文化领域的音乐教育发展是世界音乐教育所共同的认知变型。发展多元文化领域的音乐教育就要转变长期存在人们意识中的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观念。欧洲的乃至西方的古典音乐作为世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和音乐风格。但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都在不同的时期拥有着丰富的不同形式的音乐表现特征和内涵。要在高校实施多元性的音乐文化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创新音乐学习的路径,加强本国音乐文化教育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教育的碰撞和接轨。在这样的理念中,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独立的、先进的体系框架。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绝不仅是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繁琐式填充,更是结合我国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等多方面的体系建设。

3.2、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是核心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包含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也应该涵盖我国各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不仅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学习,也应该重视各国的艺术音乐发展和当今的流行音乐。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世界音乐的内容增加。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上不仅要增加对世界音乐史和民族音乐的概念性理解内容,还要加强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学习。例如:“亚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等。在欣赏国外音乐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背景,做到真正的寓情于景。另一方面要兼顾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

3.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教师综合素质的加强是保障

教师作为音乐教育课堂上的传授者和设计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能否得到良好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的音乐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适应时代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其次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技能,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音乐修养和知识储备。

四、总结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时展的进步性要求。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多元化音乐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的音乐教学单一性问题。使音乐教育走向多元化、全面化、具体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必然会出现困惑与问题,但这作为发展中的动力因素将会更好的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构建新型音乐教育体系,开创我国音乐教育的崭新时代。(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玛措.探究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J].音乐大观,2013,12:21.

[2] 张帆.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04-205.

第6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 预制语块 英语影视教学

一、引言

预制语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受到很多的关注,语块教学在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显示出了其优势。英语影视教学是技能教学其中一环,是一门集视听说、文化和欣赏能力培养的课程。语块教学的方法在影视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实现词汇和表达法的整体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影视材料中语言和对白的理解能力。

二、预制语块

预制语块是词汇和语法结合的一种表达模式,是一个比词汇大同时又比句子小或者相当于句子的语言单位。“预

制语块”的概念最早由Becker于1975年提出,并在The Lexical Approach (1993) 和A Lexical Approach (1994)这两本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张荣丽,2008)预制语块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存储于使用者的脑中,在使用者认为有需要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记忆中调度出来,这种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被视为一个整体,使用者可以直接或者稍加加工便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意义。如“How about?摇?摇 ?摇?”这一语块, 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来填入不同的单词或短语:going for a picnic, this one, next week等,即可表示不同的意思。所以使用者将How about?摇?摇 ?摇作为一个语块而不是两个单词来记忆更为有效。而语块理论则是对语块的含义、类型、特点、应用等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理论。从语块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看,语块习得对于外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外二语预制语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二语预制语块的习得过程,2)不同二语学习者的语块习得上的差异,3)二语预制语块的教学。(王立非,张大凤,2006)第一个方面研究得出在二语预制语块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一般要经历公式性和创造性使用预制语块的阶段。第二方面则分析不同的学习者在语块习得上呈现出来的差异及原因。第三个方面研究主要着眼于语块理论的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都对外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了解学习者的语块的习得过程,以及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习得上的差异,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语块理论优化外语教学。

三、预制语块在英语影视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影视欣赏是一门面向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的课程。这门课程以其生动形象、知识丰富、教学灵活性强普遍受到高等院校的肯定和推广。这门课程既可以面向非专业也可以面向英语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是一门集视、听、说、写训练和文化学习于一身的课程。

要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赏析影视材料的方法,最基本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而材料的语言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一手资料。学生通过视和听这两种手段获取语言信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学的不同阶段,材料语言的展示方法也有所不同。1)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或是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同时提供中英文字幕,学生在通过听这一途径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看的途径补救。而且除了有英文原文外还辅以中文翻译,学生可以更迅速地了解材料语言的含义。2)针对已掌握一定视听能力的学生或是教学的中级阶段,教师可以只提供英文字幕,学生在没有中文翻译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听和阅读英文字幕的方法获取信息,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在面向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学生或是教学的高级阶段,教师可以提供无字幕影视材料,学生必须通过听和观看画面结合的方法理解材料的语言,是要求较高的学习任务。

因此,无论针对哪种层次的学生或是在教学的哪个阶段,学生的语言基础是他们能否很好地理解影视材料语言的关键。教师在训练学生视听理解能力的时候,首先应该以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法。而运用预制语块教学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熟悉多种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内容。

1.根据不同类型影视材料语言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取不同的预制语块。

影视材料的种类繁多,材料的语言会因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同一类型的影视材料中根据内容需要也会呈现出不止一种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常见的特色语块,便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词汇部分和听力部分的教学,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内容和对材料作出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古代题材

古代题材的影视材料语言的使用跟时代有很大关系。有些语言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低或者完全被弃用。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听力练习中接触这一类的语言机会很少。即使在其他课程中接触到,但由于影视材料语言的瞬间性,学生在材料中遇到这些语言时作出的反应会比遇到经常接触的材料时的反应要慢一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进行语块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形成整体记忆和整体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例如Your Majesty. My Lord. 等称呼语。

2)现代题材

现代题材的影视材料语言比较通俗,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掌握了很多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现代题材的影视材料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口语、俚语、流行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大的障碍。由于影视材料的无注性,学生一般无法从画面和字幕中获取这些表达法的真正意思,从而造成理解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常用口语表达语块的机会,学生在理解口语化程度高的表达时则更得心应手。

例如:go a little cuckoo in the head (脑袋有问题)(Madagascar)

bust one’s ass (找某人麻烦) (The Pearl Harbor)

live for_________ (为_________而狂热) (101 Dalmatians)

Are you nuts? (你疯了?) (Tarzan)

That’s freaky looking. (看起来很怪) (Tarzan)

3)新闻题材

新闻题材的影视材料理解难度较大。由于一般新闻报道是无字幕节目,学生在观看节目时只能靠听和观看画面这两种手段获取信息。而且新闻语言比较正式,句子长且结构复杂,播报速度快,学生要完全听懂并非易事。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更大,这是由于非专业学生受到新闻听力训练的机会少。在教授新闻题材的影视材料时,教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和一些常见的新闻语块,提高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能力。

例如:claim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uicide bomber

presidential election

economic recession

除了一些词组以外,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抓住新闻导语的5个W(what, who, when, where, why) 和1个H (how)。

4)娱乐节目

娱乐题材的影视材料语言比起新闻语言难度相对较小。娱乐节目的语言或平实,或有趣,或有煽动性,主观性任意性比较强,同时也存在速度快,有时出现口语表达的特点。语块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重点掌握一些常出现的介绍性的语言或者主持人常用的表达,降低材料的难度。

例如:This is for you, people at home! (这是为你们,家庭观众们准备的!)

Now let’s welcome Contestant No_________! (下面欢迎_________号选手!)

5)黑人英语

黑人英语是标准英语的变体,黑人英语自成一体,有其源自标准英语却又有别于标准英语的特色。黑人英语在英语影视材料,特别是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出现机会较大。而学生在平时练习中接触到的黑人英语并不多,了解一定数量的黑人英语语块及其特点对于全面地了解材料内容有重要意义。

例如:There ain’t no God!

He don’t exist. (Con Air)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黑人英语中谓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双重否定表示否定等特点。

6)涉及文化背景的题材

影视语言有其一定的民族性。(朴哲浩,2007)这是由于语言本身植根于文化中,因此在影视材料中反映文化的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影视语言。特殊的文化背景表现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承载文化的词汇是影视语言理解的一个难点。各种文化词汇和表达可能涉及宗教、历史、文学、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语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背景,从而尽可能消除理解障碍。

例如:Tuke: Do you wanna play I Spy?

Rutt: Yeah.

Tuke: Okay, I spy something... green.

Rutt: Tree?

Tuke: Ohh!

Rutt: Okay, my turn. I spy something... tall.

Tuke: Tree.

Rutt: Ohh! (Brother Bear)

对白中的“I Spy”是一种少儿猜谜游戏,就是游戏一方说一个看到的东西的特征,然后让对方根据这个特征来猜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spy跟间谍没有关系。

7)其他专业题材

不少影视材料还涉及其他比较专业的题材,如经济、政治、军事、医学、法律、饮食、体育等。其中一些专业的词汇和表达记忆难度大,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词汇和表达,让学生形成语块记忆。

如警匪片中常出现的警察用语:

Turn off your engine!

Lie face down on the ground!

Spread your arms and legs! (Crash)

Place your hands in the plain sight! (Thelma and Louis)

2.在学生获取了一定数量的预制语块后,帮助学生将所学语块运用到其他影视材料的理解欣赏上。

学生掌握了部分语块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影视材料供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可以先针对某一种类的影视语块进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语块;然后进行综合练习,多种影视语块在材料理解中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各种影视语块并能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成就感。

3.组织学生进行影视材料配音、模仿表演等预制语块口头输出练习。

学生在渐渐清除视听方面的障碍后,教师可以组织语块的口头输出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有如配音、模仿表演等,学生自由组合并选择感兴趣的影视材料,在经过角色分配和练习后,在班上进行演示。通过口头的输出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记忆预制语块,并且建立一定的语感,提高口语能力。记忆牢固的语块对学生日常的口头表达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适当的语境中可以信手拈来,而且表达地道,流利程度高。

四、结语

影视教学是一种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的教学方法,也是集语言教学和人文教学于一身的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能力。而预制语块理论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将语块作为一个语言单位进行教学可以克服单个词汇教学不连续和语用功能少的缺点。在通过影视材料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教学环节中,语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语言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2]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

第7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注重基础,期望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全面梳理高中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基本技能的目标。当前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基本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好比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显然低效而无趣,并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改变复习课的模式,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势在必行。

一、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的。它是学生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案导学”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能减轻学习负担,以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3.新课程的理念。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一堂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包含了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二、学案的编制原则与格式

1、学案的编制原则。

精心编制的学案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基础。学案编制要坚持以下原则。

针对性。它指的是学案的编制必须围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此外,学案的内容必须符合学情。

知识问题化。即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是复习课的主线,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注意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学案的编制格式。

(1)课前导学,明确考点。

这是学案的第一部分,它使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范围与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如:《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2)答疑解惑,各个击破。

这一环节,主要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

探究1:请运用“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里的反映”的原理,分析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探究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有何异同?

探究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材料略)

①在“理与欲”的关系上,朱熹和李贽各持怎样的观点?

②朱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③据材料二、三回答,黄宗羲等人是如何对待儒学的?

探究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探究5:梳理自古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地位的变迁。

(3)落实基础,巩固提高。

鉴于浙江省文综卷中历史学科的题量是12道选择题及两道主观题,故每课

后习题基本与高考保持一致。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练习,例:7、材料分析题(材料略)

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8分)

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12分)

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流程

(一)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一轮复习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但如果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罗列,不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对一堂高效的复习课而言,必须缩短这一环节所占的比例。笔者的做法是:复习一课的内容前,要求学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笔者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历史教材的三级阅读法”。

第一级:阅读“章”“节”“目”,构建内化的知识框架(具体方法略)。第二级:阅读“段”“句”“词”达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每段的角度化内含。 二是明确该段与子目的逻辑关系;三是明确、理解、记忆关键句和核心词(时间、地点、人名、概念)。第三级:阅读课本“辅助材料”,拓展视野,突破重难点。

当然,即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教材的方法,也未必能完整地列出知识体系。为降低难度,起初我会给学生许多提示,而后会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减少。到了高三,大部分学生就能掌握此项技能。如《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跃局面》一课,一学生就构建了这样的比较成熟知识体系(图略)。

学生完成这一预习作业后,要抽一部分批阅。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督促学生预习;二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可简单带过,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存疑之处。

(二)课中运用学案导学

第一步:夯实双基,合作学习。

如前所述,为督促学生将预习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学生如何知道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正确与否?我的做法是课前请学生板演或投影某位学生的作业,然后让这位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这一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之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以六人为单位,分成9个小组,每组设一位发言人和记录员(负责记录要点),集中讨论学案中所列的5个探究问题。学生如果有疑问,可向教师咨询。

第二步:展示成果,限时训练。

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展示不仅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强化其学习动机;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小组展示成果,一般以自愿为原则,其他小组补充为主要形式。但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容易出现某些小组一枝独秀,其他小组坐享其成,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观察,多鼓励、多指导主动性偏弱的小组或学生。此外,小组展示的成果无论多完美,也不能说明学生已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必须通过习题来巩固、提高。此课的剩余时间,用于限时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第三步:习题讲评,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是放到第2课时进行的。习题讲评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找出并纠正答题中的各种错误。二是概括和归纳知识,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笔者一般是这样操作的:搜集学生的典型错误,制成课件。课堂上请学生分析错误的根源并尝试自我纠正,进而归纳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以学案中第7题为例,学生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后两问。如第(2)题的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这实际是考查理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发展历经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九渊开创心学的三大阶段。因此,这个小题应有6分。有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略)她的答题思路基本正确,但出现多点重复(二程本是“北宋五子”中的人物,无须单独列举)及史实错误(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阴阳家的思想)。分析“所带来的影响”时,该生的答题角度单一。显然,这位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影响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解题指导。

第(3)问乍一看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略)。

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时,该生明显偏题。首先,她的答案来源不符合“材料三+书本知识”的要求。其次,题目问的是“儒家思想”的变化,这要结合书本知识及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着手。回答“时代特征”时,该生的优点是层次清晰,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明清时期总体特征的概括,即: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此外还出现了明显的史实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诞生于近代的19世纪60、70年代,而非清朝初年。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讲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解答主观题,关键是审题(一审材料,二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和答案来源);组织答案前要先构思,构思要周密;答题要有层次,层层摆要点;表述用术语,突出关键词;字迹要清楚,卷面须整洁。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及解题技巧,进行变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学案导学的思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中运用学案导学的益处很多。

学案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了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此外,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学生为了构建知识体系,必须熟读教材,进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学生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等明显提升。通过同学之间交流、整理信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变化。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满堂灌”,对于学生能掌握、分析的知识点,决不越俎代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有所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从过去的“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然,学案导学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法不灵活,流程单一;生成意识相对薄弱。学案减少了教师的“教”,增加了学生的“学”,突出了学生主体意识,但设计好的学案会影响“生成”的魅力,这就需要在预设的同时预留出“生成”的空间。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完全同质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出版社,2002.

[2] 朱世光《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第8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 读报 看新闻 阅读 观察

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对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再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听和读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的环节,而说和写则是对所吸收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输出。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环节的储备,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多渠道收集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呢?

一、养成读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

1.读报、收看电视新闻是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变化便捷而重要的途径。语文学习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必须养成读报、收看电视新闻的好习惯。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大事,对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但要做到了解,还要能和周围人谈论交流,有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比如,一度成为网友关注焦点的“周正龙虎照”事件、“范跑跑”事件,不但要了解实情的原委,还要养成通过事件本身透视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危机。“周正龙虎照”是各地争相用各种借口套中央财政补贴的造假典型。而“范跑跑”事件则透视出个别教师责任的缺失,师德的沦丧。这样才是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全过程。要了解国际局势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引起的相关反应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为以后的“说和写”环节的输出做好信息储备。

2.克服实际困难,解决信息的来源。现如今许多中小学是全封闭寄宿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语文老师要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解决学习和现实的矛盾。比如,鼓励学生到学校报栏阅读的习惯,也可以为班级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专人管理,在全班传阅。在固定时间收听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养成随时摘录、整理新闻信息的习惯,解决寄宿制学生缺乏信息来源的问题。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在校园,眼中有社会,心中有世界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生活氛围中,感受到所负担的社会责任。这样也不必为学生作文的立意不够深刻而担心了。

二、广泛阅读,在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

语文信息不仅指各种社会信息,还包括各种文学性期刊、文学名著所传达的文学方面的信息。文章内容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人们的思想意识;文章中人物形象以及他(她)代表的阶层的社会意义;文章对读者产生的思想影响;名著中广为流传的典故、成语、歇后语等等。都属于语文学习所要提取、记录、加工、整理并能够再运用的信息。

在这个环节中,仅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进行有区别地加工整理:对励志型故事的主题进行概括、分类,以备作为以后写作议论文的论据,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对不同内容表现人性美的文章,要总结出其反映了中国怎样的传统美德,或赞美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把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和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为以后的写作打基础。对于优美的散文,应注重欣赏它们优美的词句和文章的组材方法,让学生对其文字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体会作者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倡从不同的角度欣赏。

对于名著阅读,更要注重信息的提取,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把握,学生读完能够综合全书内容快速提炼出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北京,仿佛听到老舍在述说着祥子由一个自立自强、纯朴青年被黑暗社会变为堕落者的过程;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讲述鲁宾孙航海中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根据需要从名著中提取整理信息。①名著中的人物及其相关内容的信息,如,鲁宾孙在荒岛的第一夜是在哪里度过的?再如,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有关鲁智深的三个故事,并简述其中一个。②通过对名著内容信息的整理、加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③总结性和拓展性信息。名著在其流传的漫长过程中,不断被人研究、提取、升华,许多内容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成了智慧的化身,请你写出三个和其有关的成语、典故或者歇后语。

三、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中收集信息并处理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是最大的信息库,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善于思索,便会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从花开花谢、春华秋实、草木荣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以及引起的遐思。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有着独特的美。但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领略其美妙。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观看了“大林寺桃花”后的感叹。在一般人眼中的依旧的海棠,到李清照眼中却是“绿肥红瘦”,若不是敏锐的观察力是万万发现不了的。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感悟,从大自然中发现平凡中的独特,平淡中的美丽,常见中的哲理,并随手记录下来,这都是信息的搜集整理。

2.留心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透视其反映的社会变化。现在城乡的发展一日千里,让学生记录身边环境的变化。比如,周边街道、道路的变化,住宅楼的建设,城市休闲场所的增加,城市绿地的扩大等等。农村的,可以对比新旧房屋的变化,路面硬化的情况,街道的改观,健身器材的出现,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以及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等等。对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电话、手机、网络这些通讯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生活中燃料的变化等等。从中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思想意识的进步,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都是我们语文要搜集整理的信息。

3.观察周围人的行为,从中有所感悟。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不同的群体的服饰、语言、行为等各不相同,反映出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范。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人的言行,并思考他们的言行所反映出的美与丑。比如,一位店主砍掉商店门前树木的树冠,把广告牌固定上去。一般人看到可能没什么反映,但有一位学生就以《带枷锁的大树》为题目写了篇日记,就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来提取信息:人们环保意识不强,随便砍伐树木,破坏生活环境。

总之,语文信息的搜集、整理,遍及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有意义的信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第9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2019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教材)

2.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的观点是(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3.课程科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课程管理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合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机构上,朋友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一、填空题:

1.考试一般有______、______和___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2.在近代教育,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

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___和_______。(启发式、注入式)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___,发展学生的___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6.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

8.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9.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10.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11.教学是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2.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___。(单一课、综合课)

13.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___。(基本要求)

14.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15.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1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17.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问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3.简要说明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4.试论述因材施教原则。

5.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6.试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三、简答题

1.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未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从教师教的方法看,评价标准有:

(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教态从容。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基本标准有:

(1)学生注意力集中;(2)思维活跃;(3)积极参与;(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教学每题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2)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3)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

(4)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7.班级授课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

(1)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

(4)教学内容和教学防哪个法的灵活性有限。

8.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材建设的突破;

(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3)师生关系的突破;

(4)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扩大了教学规模。

一、选择题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作到(以教学为主)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4.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积分外,还有一类是(等级制记分法)

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6.班级授课指在我国正式实行一半认为是啊(清朝末年)

7.在近代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衡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

8.以下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开而弗达)

9.课的类型一半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

10.《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1.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1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实验法)

1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15.人们常说:"教无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6.下列符合我国古代给额教学的特征的是(学生的年龄能够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17.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引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演示法)

二、辨析题

1.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2.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三、论述题

1.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

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

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2.试述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

1)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为制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2)这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般地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和内在属性?

3)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这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②掌握知识上发展智力的基础

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4)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4.试述直接经验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日呢使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2)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教学中要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5.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4)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6.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贫农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