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发展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文化价值观 传播技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新的社会风尚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迫切需要向世界阐述自己真实而不被歪曲的愿望,一个整装出发的政党需要向人民传递其执政价值与理念。在世界第四次传播革命浪潮中,我们不能再把媒体融合发展视为“洪水猛兽”,也必须彻底摒弃“鸵鸟心态”,在权衡利弊中把握新媒体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战略眼光透析媒体融合的特点与规律,在扬弃中把握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的新基调。
当代中国充斥着媒体融合的多元价值观:一方面,西方传统的新闻通讯社、电视台以及新闻报刊等媒介,掌握着世界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量的持续增长,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企图强行向其他国家植入代表自身利益的价值观,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例如美国就主导着包括互联网信息、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器等多层媒介,并由此大力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影响着全球的网络用户。
因此,如何提升媒体融合发展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意识和实际效能,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把握的重大历史课题。 媒体融合发展为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媒体的融合发展可打破某一固定媒体功能的局限性,实现功能的互补与强化。传统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可以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丰富,使媒体功能得到互补与强化。大力宣扬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顺应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当然,媒体的融合不是机械地进行累加,也不是单纯地扩大传统媒体的规模。媒体的融合发展是要将传统媒体的传播观念进行深化改革,拓宽传统媒体的传播思路,实现思维的创新,强化传播的能量,实现功能的互补与强化。传统媒体的改革、新媒体的创新,给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符合我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基本国情。
此外,媒体融合为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多样选择。以前,主流文化价值观一般通过书信、语言、思想教育、情感交流等传统途径进行传播,此类传播途径形式单调、效率低下、耗时耗力。现如今,媒体的融合发展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向转向互动、由显性转向隐性。互联网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格局更加开放,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传播空间更加开阔。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媒体融合发展也容易造成文化价值观传播模式的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一位网络用户都可以形成自媒体,用户可以自主接收和各种信息,但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传播信息一旦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就容易使污秽、诈骗等非主流文化涌入公众的视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同时,媒体融合发展还会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元价值观的竞争和干扰。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且传播的内容趋向于社会化,从而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竞争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在信息、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权,给国家的组织和治理带来了挑战。此外,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很难以明确的标准来衡量与评判各种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涌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一些急功近利、庸俗腐败的负能量混杂其中,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去中心”之后很可能会遭遇“无中心”,这也意味着社会将会缺少一种权威话语,此时,非理性和极端性的话语很有可能登上舞台,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干扰。 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积极影响,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形式
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积极影响。我们应合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优势,大力弘扬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特别是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加强监控与防范非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侵入,可以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避免负能量的干扰。
不断深化和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形式。面对复杂的价值观传播局势,我们必须深化和完善主流理论,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应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这一契机,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度,排除多元化思潮带来的干扰与负面影响,加大力度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民族发展的向心力,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外,对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我们也需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宣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提高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不断深化和完善主流文化价值观,规范传播媒体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坚决打击庸俗、腐败等非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行为,铲除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协同运用大众化策略与小众化策略,改变单一低效的传播模式
人们对于新闻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化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与发展同样需要小众化传播策略的存在,小众化策略被定位为只适用于少数人的价值观传播策略。例如日本就存在服务于小众的出版社,致力于出版符合少数人口味的书籍。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角度而言,传播方式既要有小众化策略,又要有大众化策略。小众化策略往往注重文化价值传播的微观之处,力求从细节体现媒体传播的特色。大众化策略则更多从全局来把握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致力于建立迎合大众的信息传播模式。
传统媒体具有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不高、传播速度慢等劣势,而新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在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媒体的主流思想导向功能减弱,其所传播的信息也良莠不齐。为了加大正能量的传播力度,我们有必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力共推,丰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内容、拓宽传播范围,增加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真实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生活的状态。协力共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融合,有助于全面了解民生与社会动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两种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利用网络平台的前沿技术、运用数据科技,打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传播模式。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柳斌杰:《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核心能力》,《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②陈宗章:《“媒体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创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③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融合;新传媒
“互联网+”含义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据,包括一系列智能的硬件,可以穿戴的设备的一个新兴r代。基于全球海量信息没有成本的前提,“互联网+”基本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形式,其中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很多层次,向着更高层次的传播形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相互联系不在仅限于人和人,而更注重人和物,人和系统。系统和物,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性征就是万物都相连。体现出了互联网的一次重大改革,也即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模式,最终将通过这种方式以互联网的形式在用户中开发出全体的智慧力量,并最后作用于人类的各种感官,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
一、“互联网+”环境下媒体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已经不可避免的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引导下,我们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量日渐加大,传播形式也是更趋多样化,媒体的传播形式也跟着不断广泛化,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也逐渐融合。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产生,电视媒体面临着落后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会因为落后而倒闭。但是新媒体和电视媒体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电视媒体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均衡不同的频道和时间段,档期和编排的顺序也需要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导致电视媒体更新速度进程较慢,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很多大事件,比如日本福岛地震,几分钟消息已经传遍世界,电视媒体就要经过编排后播出,这就与新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传播速度上就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也大大的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看出,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是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环境下媒体融合的现状
由此可见“互联网+”在世界背景下的巨大力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家间也渐渐的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从我国先进的新媒体融合的情况出发,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微观到相关,宏观到全部媒体,都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
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的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更具权威性,相对于新媒体来看,仅仅是通过信息的共享,突破空间限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也使这一劣势有了明显的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尤其是有“互联网+”的支持,各家提高了媒体融合的可能性。我国的各个地区的媒体之间也开始创新并致力开发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依赖于广告模式,和互联网传播等方式。
不管是哪种媒体形式,都是需要强大的后续力量支持,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等等。尽管我国的新媒体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伴随的是产业之间发展和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存在,要想尽快实现“互联网+”的运用,就必须从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入手改变。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具有重大的意义,影响着我国现代传媒体系和媒体国际化的发展,虽然媒体融合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世界角度楚大我们还是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来跟上世界的趋势。
(一)技术途径
在媒体融合与“互联网+”的背景下,实际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程度。传统媒体自身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互联网+”则是对于时间空间限制的颠覆。由此得出,传统媒体应该学习新媒体的发展方式,大力改造新旧传媒,通过提升深度广度,创建一定的技术数字信息平台,保证其有效技能的发挥。
(二)跨产业的途径
媒体中跨产业的融合完全打破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针对当今的传媒行业,我们的资源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争取更多的优势的前提下,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形态,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单看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还有服务的质量提高,都说明了新媒体融合的好处之多。这这个前提下,跨产业的若干理念也就能在不同行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前的媒体市场正在朝着更加明朗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媒体间的跨界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 确保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1.1社交媒体的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
在移动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移动网络的信息能够及时推送、及时交互,手机游戏内容的丰富,手机支付平台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轻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生活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以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高质的移动信息资源传播,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发展危机。在这样的移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广泛的覆盖,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移动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的迅速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1.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快速地前进发展,人们的社交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交形式会导致人们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如何应答这样的需求是移动社交媒体保持自身活力和动力的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为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了电脑,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率是40.7%。这些数据说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为便捷的社交媒体一定会迅速取代较为传统的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谁能更持久地保持强大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谁就能赢得用户,那么如何保持动力和活力是关键。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途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动力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融合社交媒体,其实是把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融入移动社交媒体,成为社交媒体最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内容,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源的问题,也可以把图书馆的用户直接转化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
2.1以双方合作共赢为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双方的利益,共生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作为商业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关注的主要是市场赢利;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平台,其发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广泛传播,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务,双方之间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为了自身的发展双方都必须要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不断挖掘用户,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着眼点都在用户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连接,也就是双方融合共赢的利益基础。
2.2以双方资源有效结合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最理想的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利用移动网络媒体最前沿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利用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共赢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形象和服务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展现出欢迎用户的服务姿态,赢得广大用户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类管理是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对大量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类重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已经开发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3规范法律范围内的著作权保护
一、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作为报业集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张皮”的问题。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办了不少新兴媒体,但如果仅是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新的平台和渠道,简单重复地一下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融合。江西日报社社委会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运用新媒体运作的新思维在整体上进行战略化重组,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江西日报社按照全社一盘棋的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社新媒体建设和媒体的融合发展。报社所属各媒体按照传媒格局发展的态势,认清发展方向,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结合各自定位和特点,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为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组建了江西日报社全媒体中心,打造布局合理、设置科学、技术先进,集采编、、经营、管理为一体的集团全媒体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平台。报社所属的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新法制报、中国江西网都成立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形成了江西日报社微博微信矩阵,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正不断推进。报社的微博厅已经搭建,将全报社的微博整合为一体,整体推出新媒体方阵。在建设好传播平台的基础上,江西日报社转变思维方式,结合技术引领和驱动,与新媒体融合生产出适应受众新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的新闻产品,让受众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目前,《江西日报》已在报纸上设立了三个微博专栏,包括全国首个《微博大赛》栏目、每天就热点新闻发表看法的《微话题》栏目,以及根据微博线索再进行追踪采访的《见微知著》栏目。《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报网融合,依托中国江西网的音视频手段和技术,结合《江西日报》版面资源创办的《江报直播室》专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称号。随后《江西日报》又与中国江西网联合推出了《党报帮你办》栏目,受众提出的合理合法诉求,通过党报和网站记者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深得广大受众好评。为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从2013年7月开始,中国江西网搭建全媒体直播平台,开展“反对‘’实干兴赣――网络听诉问政系列访谈”活动。江西省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在线交流的方式,征询并回答群众诉求,听取群众的相关建议。
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等6位省领导以及17位厅局主要领导通过中国江西网和《江西手机报》的视频直播与群众在线交流。江西日报社整合旗下的《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新法制报》和各媒体所属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播形态,实行全媒体联动报道。截至目前,江西省领导和厅局主要领导在线交流,中国江西网全媒体问政平台累计收到受众意见、建议、投诉、问题4740余条,随后又在媒体上公布了省领导在线交流所受理的830多个问题办理结果,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彰显出全媒体报道的巨大影响力。
为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信息日报》在全新领域利用微博扩大该报影响力,他们通过媒体融合,统一进行新闻主题策划、活动策划和网友投票等多种活动,开设了特色栏目――《微博报料平台》和《失物招领平台》,其中《微博报料平台》已成为《信息日报》第二条新闻热线。通过设置议题,加强策划,《信息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使的内容,无论在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粉丝活跃度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江南都市报》通过报纸和法人微博还与受众积极互动,在2013年4月1日发起的“晒我的中国梦”的活动中,仅仅4天的时间,通过微博“晒”梦想的网友将近40万,增强了“中国梦”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的影响力。
二、没有移动传播力,难言舆论引导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移动化转型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既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新的受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在“纸阅读”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屏阅读”的渠道越来越多。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大量的受众在哪里?在移动终端上。武汉大学教授沈阳指出,国外有人研究发现,用户每天触碰手机平均达到150次。国内近期的调查发现“95后”年轻人正在形成只要能用手机解决就不用电脑的习惯。这意味着抓住了移动化,就抓住了用户最大化的碎片时间,也就抓住了社会受众。
纸媒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进行移动化转型,提高移动传播水平是媒体融合的趋势与方向。江西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全国推行“一省一手机报”5个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2月25日,重新打造的江西省最大的移动媒体――《江西手机报》正式上线。该报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管、江西日报社主办,定位为江西省手机版党报,在短信、彩信、移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平台开展全媒体报道,短信彩信版每天早晚各推送一次,移动客户端实现了全天24小时更新。除了每天通过《江西手机报》和手机客户端等广泛推送和江西日报社各媒体记者的优质原创新闻内容外,《江西手机报》客户端在头条、江西等新闻栏目基础上新增了投诉互动栏目,增加用户跟帖评论、专题报道等功能,使读者阅读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报道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
今年3月,《江西手机报》派记者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并进行了4场视频直播。为了增加传播渠道和覆盖面,《江西手机报》将江西各地原有的手机报全部整合进来,内容上采取“N+1模式”,前面为当地新闻,后面为统一推送的新闻,目前已经完成了6个设区市、18个县市区手机报的整合,统一平台用户已经突破百万。其余各县市区地方手机报整合仍在进行中,到年底用户将达到300万。《江西手机报》还面向市场进行推广,通过报社的纸质媒体进行推介,派发10万多张免费手机报充值月卡,并联合省内各高校开展“手机党报进高校”大型文化公益活动,为广大学生免费安装下载(并注册)客户端,让主流声音及正能量进高校。计划到2016年,《江西手机报》的用户要达到1000万。
为了加强移动传播力建设,江西日报社还打造集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为一体的微博矩阵。除《江西日报》法人微博微信矩阵外,作为全省政务微博龙头的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江西”,也设在《江西日报》微博工作室,“江西”已与全省80多个厅局和所有的设区市建立了联系,各厅局和各设区市的重要信息,纷纷通过“江西”第一时间播报,创办仅两个月,已吸引粉丝70余万。“江西”被人民网和新浪网评为全国“政务之星”和全国“最佳创新应用政务微博”。《江南都市报》微信不断开创发展新模式,与江西移动合作推出微信订报,利用微信这个新兴平台吸引更多年轻的读报群体加入,形成一条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融的通道。该报还与江西移动打造微信粉丝矩阵,微信矩阵粉丝超35万,强化了传播效力。
今年4月,《江南都市报》法人微信进行二次升级,版块区分更有特色,功能更为强大,每天推送新闻外,还可以通过自定义平台,进入掌上江南版块。这个版块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还是一个电台,一本艺术杂志,一份出行指南……集新闻性、服务性于一体。最热活动和我要说说版块,是与受众互动的主要版块,通过这两个平台,受众可以报名参加各类公益性、游玩性、趣味性的活动,还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述说心情与感慨,弥补了报纸互动性不足的缺陷,成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融合的载体。今年6月,人民网研究院的《2014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江西日报社所属的《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双双进入中国报纸移动传播百强,其中《江西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排名第二。
三、实行“一岗双责”,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记者的全媒体素养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编辑记者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达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的目的。2013年9月制定了《江西日报社“一岗双责”实施办法》,提出纸媒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在向各自纸质媒体发稿的同时,应积极采用适当形式,向各自媒体的法人微博微信、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发稿;应注意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采集视频或音频内容,向新媒体发稿时,可同时音、视频内容;纸媒记者也可挖掘微博上的好线索进行深度采访,变成报纸新闻。同时制定了基于全媒体的采编流程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比如给江西日报社所属媒体法人微博发稿,原创的单条微博以及微直播、微话题、微访谈等微博专题,进入微博评分评级,评分评级的结果作为报社编辑记者微博工作考核和奖励的依据。
同时,依据思想深度、语言活度、传播广度,将单条微博和微专题各分为三个等级。根据转发数量,将单条微博分为三个等级:三等微博,转发数达百次以上,计50分值;二等微博,转发数达200次以上,计100分值;一等微博,转发数500次以上,计300分值。以微专题所有微博转发数为统计数,将微专题分为三个等级;三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200次以上,计150分值;二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500次以上,计300分值;一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1000次以上,计500分值。通过考核使记者编辑“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报社同时加快记者编辑的跨媒体转型,通过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他们的全媒体素养。让报纸记者不仅做到能写、能拍、能摄,还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处理在第一时间以更灵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新型采编及流程。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企业;新媒体;发展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领域。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模拟人的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 号):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加快AI融合,发展智能化经济、建设智能化社会,构筑知识、技术、产业三方互动融合及其人、机、文互相支撑的良好环境;发展智能服务(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推荐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政务、法庭、城市、交通军民融合、环保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法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都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的支撑。
二、传媒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大量媒体信息不仅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传播,还向网站、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延伸。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及应用也日益重视。(1 )传媒企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其引导能力和传播效果。(2 )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大,涉及传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3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合成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例如:个性化信息流分发、今日头条算法推荐、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4 )人工智能对传媒企业影响深远,促进其新业态产生及媒体融合发展。
三、传媒企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媒体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① 机遇。促进智能升级: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营销等);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② 挑战。AI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大量高质量专业知识资源、数据格式不统一;传媒企业和读者之间、生产与发行之间渠道不够通畅。(1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领先于观念认知水平。当前,传媒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观念意识、认知维度、重视深度三个方面:① 观念意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媒体融合,认识不充分、不到位;② 认知维度,在媒体企业生产领域的各环节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③ 重视程度,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三方面是传媒企业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发展因素。(2 )传统的媒体企业较难适应变革。① 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难匹配。② 资金受限。有关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引进与研发,以及数据库平台搭建与管理的资金投入都较高,可用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利用。③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技术、运营等部门,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传媒企业出现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形。(3 )传统媒体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经验不足。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媒体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形式,促使智能化应用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媒体企业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4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是传媒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砝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不少媒体企业积极、大胆尝试,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撑“数据清洗”及其相关工作,并最终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据。(5 )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因此,保障用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的安全,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精准、优质的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传媒企业发展建议和趋势展望
(一)发展建议
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而更是媒体企业掌握变革发展的金钥匙。只要能在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媒体企业成功地进行变革发展就多一分把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企业的发展与变革。(1 )战略、路径的智能化发展。传统媒体企业应当根据本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早谋划、早制定智能化发展路线,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赢得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力量,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媒体平台,不断开拓先进技术的研发途径和探索其可行的引进渠道。(2 )从传统思维转变到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企业有了巨大压力。不论愿不愿意去直接面对,传媒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变革道路已经箭在弦上。因此,传统媒体企业需要利用全新的观念来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探索更适合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转型。加快转型,改变思维,增强媒体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对内容创新起的重大作用的准确认知,实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企业中应用模式。(3 )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发技术优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企业既要提高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又要创新变革媒体企业的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生产要素的完美整合,探索资源、人才,管理、功能、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4 )推动内容完善创新,增强智能技术引领。媒体企业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前沿科技技术充分地对内容进行创新,有机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媒体企业既要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还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形式形态、提高产品优质品质。(5 )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快发展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企业需要不断地跨界整合并完善市场技术资源,在生产产品、终端、渠道、人员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掌握媒体市场主动权,构建合理、完善的信息传播链。(6 )重视挖掘数据,重塑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企业应重视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融入进媒体产品生产的全流程中,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探索并建立传媒企业数据链。(7 )打造智媒体团队,创办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需要智能编辑记者人才,未来的媒体人才队伍应当是智能型人才团队,即“全媒体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媒体企业需要科学制定全媒体、智媒体人才的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人才培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业务培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架构智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路径。
(二)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企业也面临着将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局面,从生产内容、分发产品,到内容表现、销售管理,其工作流程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融合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媒体全要素的生产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媒体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新型媒体企业平台,创建信息服务智能媒体库。2.新媒体形态显现多种多样传媒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逐渐涌现,不断改革、发展、演化迭代,智能化科技媒体产品健康发展。3.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从事高科技技术研发创新的公司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以芯片、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媒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合作,为编发联动工作提供有效路径。4.媒体专业界限变宽媒体人的角色边界逐渐宽泛,优质算法和吸引广大用户是媒体企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媒介素养将更进一步地深度重构,传统意义上的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不断调整、改变,跨专业、复合型已经是对传媒人的更进一步要求和代名词。5.音、视频生产消费晋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快速发展,音视频内容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创意空间进一步拓展,音视频内容消费迅猛增长,人机交互界面重塑,媒体企业新流量拓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6.版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技术将进一步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强力支撑内容变现、盈利模式改革创新,增加传媒版权领域新规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传媒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合理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才能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皓.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风景名胜,2019(06):290-291.
【关键词】 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机遇;发展策略
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即时性、海量性和丰富性特点,迅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宠儿,对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兴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发展的新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新兴媒体在互动性、传播范围及即时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而传统媒体却在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表现出新兴媒体无法具有的优势。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前,传统媒体应抓住发展的新机遇、破解发展的新挑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夯实发展基础,开拓发展道路。
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比
1、专业性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专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明显优于新兴媒体。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是在专业的制作之下形成,具有真实性强的特点,这也是导致传统媒体在即时性上差于新兴媒体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其信息量大,且内容缺乏专业性,导致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2、传播范围
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主的新兴媒体在传播的广度上明显优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搜获新闻信息,决定了其观众范围广。而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传播范围上受限,相对狭窄的传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3、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兴媒体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微博、微信和论坛等新兴媒体,其传播平台具有互动性,受众不仅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平台传播内容,进而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互动性上比较欠缺,使得媒体传播效力相对较弱。
二、新兴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机遇
1、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机遇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优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也是推动传统媒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采访技能的融合方面,传统媒体可以依托新兴媒体的先进性,优化与调整传统的报道方式,转而通过微博、微信及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提高传统媒体发展的能动性与广泛性。
2、产品数字化的创新机遇
数字化是当前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媒体着力于产品数字化发展,是适应新兴媒体时代的必然举措。一方面,新兴媒体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逐步转变发展的形态,转而以数字化的产品迎合受众的需求。如,在很多报纸中,二维码就在其中广泛使用,便于读者在信息阅读的同时,同时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网站,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3、发展模式创新的机遇
新兴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冲击是巨大的,如何在挑战中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契合媒体发展的大环境。首先,传统媒体要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在依托新兴媒体优势的同时,要逐步转变自己的发展姿态;其次,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兴媒体,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增值服务,如开发搜索引擎等;再次,新旧媒体间不应以敌对的方式谋求发展,而应更多地以相互融合的姿态,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媒体产物。
三、新兴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1、坚定地发挥自我优势,夯实发展基础
传统媒体在专业性方面,表现出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而内容为王的竞争核心,突显出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兴媒体下的传统媒体,要坚定地发挥好自我优势,夯实发展的基础。首先,新兴媒体内容具有转载的随意性,而传统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正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传统媒体要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展现新兴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魅力;其次,传统媒体在即时性方面显然不足,面对这一先天性滞后,传统媒体应进一步注重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并做好包装等工作,强化新闻信息的专业性优势。
2、深入推进融合,创新传播模式
融合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谋发展前途的必然需求,也是传统媒体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新兴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是,深入推进两者的融合,创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是传统媒体谋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实现电视、报纸与网络的移动接入,是当前最为积极有效的融合。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强化与互联网的合作与互动,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进而不断地提高媒体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为信息的获取及挖掘,创造良好的途径。例如,重庆市秀山广播电视台在2011年以前一直用模拟信号传输电视节目,且电视频道只有三十几个,秀山台在16.17频道,收视率很高。自从改用数字信号传输电视节目以后,电视频道增加到200多个,秀山台改成了307.308频道,再加上各种新型媒体的增多,秀山台的收视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面对这一现状,秀山台充分依托移动终端,开通了《掌上秀山》APP,市民可通过下载《掌上秀山》,随手关注该台的自办节目《秀山新闻》《边城叙事》等栏目,增加了秀山台的收视率。
3、着力人才培养,开发个性化产品
个性化是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媒体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强化个性化产品的开发。首先,传统媒体要立足于受众的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如,央视手机客户端就是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实现新闻传播及互动;其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受众的个性需求。在新兴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要转变发展姿态,始终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获得受众的肯定与欢迎;再次,传统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大力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充实媒体队伍,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予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传统媒体“谋发展、求共存”的关键。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好自我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两者融合、强化人才培养,从本质上夯实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推动传统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05.
[2] 邹祥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策略[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3] 王桂芳.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J].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12.
[4] 陶伟.传统媒体如何改革以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版),2012.08.
[5]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新听界,2009.01.
【关键词】党报 变革 转型 新型主流媒体
现今,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地方党报再坚持单一的纸媒传播形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受众的需求,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发展新型媒体已是大势所趋。
《包头日报》作为我国西北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报纸,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充分运用党报自身的品牌价值资源优势,将报纸与网络结合,及时制定了发展新媒体的基本思路,整合原有的新闻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同时全力打造以包头新闻网为主体的新媒体集群,目前形成了“两报一网四微一端一视频”十大新闻平台, 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融合。
一、坚守纸媒阵地,阅读城市的最佳选择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优势渐渐下降,受众群体逐渐被新媒体分解,但作为党报,肩负着传播党和群众声音的重大职责和神圣使命。因此,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党报都要坚守住这块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确的声音。
《包头日报》作为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报纸,面对媒介和受众群体取向的新变化,及时转变办报理念,将《家庭周报》《包头本周》撤并,保留《包头日报》以及旗下最有影响力的《包头晚报》,集中人才做好日晚两报,在办报中始终坚持“三个坚守”,即坚守党报性质、坚守党报使命、坚守内容为王,显示出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使日报、晚报依旧是“阅读包头的最佳选择”。
新媒体时代信息纷繁复杂,人人都可以新闻,这就造成了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在新媒体扰乱民众视听的当下,党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摒弃虚假新闻,以正视听就成了党报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权威而专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党报不仅质量高,而且有敬业和专业的采编队伍,制造出的“新闻产品”不仅都是高质量产品,而且更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具有极高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这是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二、打造新型媒体,阅读城市的最新选择
新媒体时代,使得新闻报道呈现立体化跨界发展的态势,只靠单一报纸占据新闻领域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建设新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纸媒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场由新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传媒界的变革,是一次以纸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进军和占领新媒体的广阔空间的主动出击。正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包头市也已认识到了新旧媒体融合的重要性,把新媒体建设作为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去年年初,市委宣传部指示包头日报社要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搭建党报沟通市委、市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提升党报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包头日报》依托其党报的品牌公信力,以及专业化的新闻采编队伍,全力建设新媒体,陆续建立了包头新闻网、包头手机报、微博矩阵、微信矩阵、APP、网络视频等平台,实现了一元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格局,使得《包头日报》这个主阵地又增添了新的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也促进了这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党报在媒体格局变革中的迅速转型。如今《包头日报》的新媒体成为“阅读包头的最新选择”。
新媒体建成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例如增加了“全媒体网络问政平台”,打通网络问政平台PC网页、官方微博、微信问政、手机APP客户端全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四通道。成为连接党委政府和市民网民的桥梁。把政府的工作在智能新媒体上予以实现,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实现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体现了智慧行政。
包头新闻网作为新媒体的主体,日点击量最高已逾60万人次,在最近的全国排名中位居第13位;《包头手机报》是自治区12个盟市中订阅用户最多的地方性手机报;视频频道也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走在自治区地市新闻门户网站的前列;包头新闻网新浪微博已成为包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微博之一;“包头新闻网微信平台”在全国300多家地市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已连续半年多排名第一名,在最近的全国微信平台排名中位居第13名; “包头首发”已成为包头地区手机移动端的领跑者。目前,包头新闻网六大平台的粉丝量已经超过百万,并成为包头日报社的一支劲旅,将建成为乃至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
三、展开全媒体攻势, 阅读城市的最全选择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一些人特别是中青年人更多地青睐于网络、手机等这些新的传播媒介。所以,以前以纸媒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媒体要想持续发展,就要向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转变,向全媒体方面发展。
包头日报社紧跟时展步伐,迅速由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利用新旧媒体的平台展开全媒体报道,形成强大的全方位的传播攻势。即整个报社建立一个新闻资源管理中心,将日报、晚报以及网络媒体的新闻资源统一在一个大的稿库里,利用先进的技术,整合优质的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各个不同媒体按照各自所需要的内容取稿,进行加工,形成终端产品,各传播平台同时运转。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媒体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对一个活动全方位的推进,形成强大的声势和极大的影响力。
如7月6日,由《包头日报》推出的全媒体聚焦达茂旗旅游文化节活动,先是在包头新闻网和日报、晚报的微信平台公告信息,然后第二天在两报分别以整版的形式刊发详细内容,做到了深读和细读相结合。这种全媒体报道的形式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游客,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后,又策划开展了全媒体聚焦固阳等活动,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同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些全媒体聚焦活动举全社之力,全媒体集合发力,轰炸式宣传,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既稳固了报纸的老读者,又大大增加了新媒体的粉丝和点击量,得到了报道方及社会的认可,也给报社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出版融合;图书馆;融合发展;全民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G25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35-03
〔Abstract〕Publishing convergence have being ma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convergence.Reader is also showing a new feature in reading the publication convergence products.Thi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purpose of the library to provide excellent reading environment for reading the publication convergence products.Therefore,it must form a three-in-one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make the two become intimate partners,and promote each other in the integration,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publishing convergence;library;convergence development;mational reading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融合与创新中寻求突破。出版业作为媒体发展的一部分,受媒体融合进展的影响,也在同步进行融合并逐步形成出版融合体系。在形成出版融合体系的同时,各类图书馆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无形的或是潜移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涉及图书馆的方方面面,诸如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内部布局、信息资源结构、服务空间、服务手段等等。这种影响就跟传统出版与图书馆发展历史一样,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随着出版融合形态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必将做出一系列的响应来适应出版融合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势在必行,以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满足读者的“悦读"所需,为推进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专家化、多元化、立体化、微观化、移动化、特色化等服务提供一定支撑或帮助。
1出版融合与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分析
11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探讨
随着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等关键词语不断升温,出版融合也随之被提出,从而化解了出版行业不同出版形态之争,使不同出版形态在融合的背景下各自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出版融合的概念是什么呢?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大多是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手机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传统出版与自助出版融合、科技与出版融合发展等提法,甚至于出现了融合出版的概念。梁小建[1]、蒋建国[2]、柳斌杰[3]等学者专家在发表文章的标题中都使用了出版融合,但在正文中都]有给出其概念或定义。曹继东在《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一文中提出:“融合出版”是在“媒介融合”学术语境下、顺应中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产生的新兴出版现象,是解决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问题的新兴出版范式[4]。这个定义是融合出版,但在定义中出现了出版融合,其内涵已经非常接近出版融合的内涵了,就像最早使用融合概念的“媒体融合”和“融合媒介”一样,都是“Media Convergence”。因此,融合出版和出版融合应该是学界对“Publishing Convergence”的理解不同,其意思和内涵是一致的,也解决了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数字出版、“云”出版之争,因而都纳入融合出版的范畴。
出版融合解决了出版领域不同出版形态之争,然而在图书馆界类似之争也由来已久。各类型图书馆发展之争自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上提出数字图书馆以来一直在进行,也一直没有定论。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与现代服务到底如何协调、分工和布局,成为图书馆界的难题。现在出版融合的出现,图书馆融合发展也将成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这是因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出版业的。原因在于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出版界提供的,并且最早的收藏基本上都是图书。后来随着期刊、报纸的出现,图书馆收藏的内容就开始变地越来越丰富了,再后来的视听、音乐、影像、视频等开始慢慢进入图书馆的收藏视野,并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使出版和图书馆开始进入数字世界,导致传统与数字化之争慢慢白热化。现在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刊、电子报告厅、在线学习资源,数据库等数字化产品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出版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图书馆的发展,而广大图书馆的发展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市场,并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支撑性的市场。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12年中国有普通本专科以上教育层次的学校3 253所,在校生25 632 973人;中等教育81 662所,在校生94 214 196人;当年出版图书种数414 005种[5]。如果仅按照生均每年新增1册图书来算,图书馆对出版业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还不包括3 076家各类公共图书馆所购图书)。这一数据还仅仅限于纸质图书,庞大的数字、网络等资源还不包括在内。由此可见,出版融合与图书馆的发展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12研究的意义分析
随着印刷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版业和图书馆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出版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云”出版、出版融合方向发展的同时,图书馆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其馆舍布局,资源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模式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以满足读者对不同形态出版资源的需求,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6]。尽管目前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直接成果不多,但出版业与图书馆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出版形态不断创新,出版融合产品不断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广度、深度、渠道等都在日益变化,为全民阅读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文化产品。而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资源组织、加工、利用、服务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出版融合产品的变化与创新。因此,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出版融合对图书馆的馆舍、布局、网络硬件等方面都会提出新的要求或需求,以此来满足出版融合相应产品的存放和保存问题,从而促使图书馆对其硬件条件进行改造、升级、革新、新建,并融合所有新旧硬件设施,为提供新的出版融合产品服务创造条件和做好准备;第二,出版融合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图书馆将有更多的资源类型选择权和更多类型资源重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全面以及更加个性化、定制化、专家化、立体化的服务资源,从而促使图书馆服务手段、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第三,出版融合对图书馆人员配置的需求将发生量变或质变。有的人员配置可能要完全新建,如数字图书馆的网络部;有的人员配置可以通过培训或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如数字图书馆下的信息咨询工作。图书馆人员配置的变化都是为了提供新的出版融合产品服务的需要;第四,出版融合对图书馆的服务也带来巨大变化。图书馆一站式服务、移动服务、微服务等都较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质变与量变,读者也开始从被动服务向主动要求服务变化[7],图书馆满足出版形态变化的步伐加快,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之争得到有效解决,融合发展成为新亮点、新常态。
2研究的主要内容剖析
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就是要围绕“出版融合”概念的界定,确定出版融合内涵、内容以及各类出版融合产品形态的特点和产业生态链,然后梳理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影响的脉络和图谱,并从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探讨产生影响的具体方面和产生影响的原因。与此同时,针对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带来的各种影响,图书馆事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如何适应出版融合产品形态的内在需求,并为适应读者利用这些出版形态所开展的相应工作,实现图书馆早期被动服务,到图书馆主动适应新型出版形态服务的潜在要求。因此,确定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的内容,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探讨出版融合单一产品形态和整个产业生态链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进行内在关联研究,认真分析这种影响对图书馆各个方面的潜在需求以及如何进行相应配套,以解决硬件、陈列、布局、资源、人员、服务等方面的瓶颈或难题,以便及时为读者提供新型出版形态服务;另一方面,对图书馆事业融合发展过程的各种变化,是如何及时反作用于出版融合的,从而推动出版业的发展,二者循环影响,最终推动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图书馆事业也与时俱进,在服务读者的途径、渠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效果越来越好,出版融合与图书馆发展关联图如图1所示。归纳起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4个方面:
1)梳理并明确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影响的全局图谱,分析出版融合对图书馆馆舍、布局、软硬件、资源、人员、服务等的潜在要求或需求,为图书馆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做好准备。
2)研究二者在资源建设、服务设施、终端设备等方面优化组合、互通互用、共享共赢,共同打造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环境,为出版业与图书馆在资源对接的环境建设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O2O,实现一站式配送、传输,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形成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
3)在环境建设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图书馆如何针对不同的融合出版产品开展资源建设和优化,从而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用户开展针对性的服务进行资源准备。通过资源建设,让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全民真正“悦读”,为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做好服务。
4)通过对二者融合、创新、发展的研究,使二者的生态链更加和谐、自然,图书馆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反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为出版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适应出版融合ν际楣莘⒄褂跋斓亩圆哐芯
通过出版融合与图书馆发展关联图不难看出,在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目的就是为形成一个出版――图书馆――读者三位一体的循环发展环境,促进图书馆的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共赢目的。因此,要探索出解决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影响的策略,就要以明确出版融合整体产业链和出版形态为重点、以探索出版融合对图书馆事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为关键、以寻求图书馆如何行之有效地接受和适应各种新型出版形态的内在要求为突破点、以思考图书馆如何适应针对不同出版形态开展服务的模式、手段、方式、方法创新为切入点、以研究出版融合与图书馆事业相互关系为纽带,最终实现出版融合发展带动、促进、形成图书馆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使二者成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实现真正的双赢。
31以明确出版融合整体产业链和出版形态为重点,强化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我国将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以明确看出,出版业将是纸质、数字、音影、视频、网络、动漫、游戏、电影等出版形态共存、共赢,融合发展的时代,载体形态也将是声、光、电、磁等并驾齐驱的共荣时代,书店、音像店等的销售模式也将发生质变,网络、移动终端服务将成为主流,在线教育、MOOC、O2O、微平台等将在出版业中大行其道。由此可见,现在的出版与传统出版已经形成了鲜明差别,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环节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影响,必须要先明确出版融合整体产业链和出版形态,以便使不同的出版形态尽早、及时地到达有需求购买的图书馆。这一要求涉及出版策划、传播策划、营销策划等,并且环环相扣。由于是融合出版,同一项内容可能会涉及很多类型的出版形态,所涉及的产业链也就更加广泛。如果融合产业链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出版产品的传播和营销,更会影响图书馆的选择,最终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或利用。因此,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影响,必须以明确出版融合整体产业链和出版形态为重点,强化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32以探索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为核心,剖析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影响的因素不同的出版融合产品,其载体形态是有差别的。如何购买和利用在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较早的图书与视听产品就长期相对独立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并隶属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现在的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据库的生产也往往与传统出版相分离,使得同一内容的多形态出版产品不能同步与广大用户见面,用户多样化需求常常被扼杀。随着网络出版、移动出版和出版融合的出现,这一矛盾才慢慢得到缓解,图书馆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也就更加多样,选择出版形态的机会增多,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这种多变还包括,对馆舍条件的利用,空间的布局、人员的配置、资源的优化、服务的模式等等。因此,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甚至于影响到了图书馆的发展全局。这是因为出版产品是图书馆服务的源泉,现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出版融合的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都是在“融合 创新 发展”的主题下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二者相互促进。由此可见,研究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就必须剖析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影响的各种因素,研究思路才会明晰,研究才会有针对性和效果。
33以寻求图书馆如何行之有效地接受和适应出版融合的内在要求为突破点,解决图书馆适应出版融合的软硬件支撑问题融合出版的每种出版形态存在差异,导致图书馆要为这些差异寻找合适的保存和利用的环境。
图书馆先后出现的视听资料室、电子阅览室、VPN认证系统、无线网络建设等都是为了解决不同出版形态阅读的需要而建设的。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这种融合建设的力度将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走进图书馆将发生视觉上的重大变化,传统资源在服务亮点中几乎被忽略,融合一体的阅览环境将使你眼前一亮,各种电子设备使用资源说明将是你最为关心的,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只能或可能是你辅助阅读的工具,这种变化让你觉得各种出版形态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目前,为了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步伐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或是信息服务空间已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布局,读者已经可以在图书馆的“学习空间”里学习、漫步、休闲、穿越、思考、研究……,这就要求图书馆不断根据出版融合的形态,解决相应的阅读空间,平台,并不断对图书馆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升级,以适应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需求。
34以探索图书馆全新的服务模式、手段、方式、方法为切入点,满足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利用需求资源形态在变、保存或存Ψ绞揭苍诒洹⑻峁务的方式也在变。这种改变都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对不同出版形态资源的需求而发生的。最早的电话咨询被认为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通过复印传递咨询结果一度被认为是传奇。现在图书馆的服务可以是自助的、也可以是定向、更可能是专家化的或个性化的,24小时服务不间断,传统服务也延伸至社区、地铁口等地的自动移动服务设备,二维码、微薄、微信等微服务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或手机等设备更是成为贴身阅读和服务的利器。面对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图书馆必须要以变应变,以融合对融合,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创新服务模式、手段、方式、方法,以迎合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需求。图书馆从封闭式管理到半开放式管理,再到全开放式管理,似乎已经很大胆了,但现在对图书馆一站式、一点式服务要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就是满足这一呼声的产物。随着出版融合的发展,刚刚构建的学习空间又似乎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高度浓缩的虚拟图书馆将是发展的趋势,读者在任何空间都能得到所需的资源。因此要大胆探索图书馆全新的服务模式、手段、方式、方法,以满足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小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版融合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2,(9):16-19.
[2]蒋建国.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J].出版参考,2014,30:4.
[3]柳斌杰.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J].中国出版,2011,(11):8-10.
[4]曹继东.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4,(9):15-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50-01
2013年对我国新闻传播也提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新旧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传统媒体若是没有走出创新的道路,必然要被新媒体挤出媒体市场,怎样才能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我们根据当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媒体的发展环境
1.媒体的现状
网络时代对于媒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媒体由于网络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于新媒体的参与,媒体的格局发生变化,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临新媒体如此猛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产生生存危机,其要以新思想、新观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任何应对措施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舆论导向。
2. 融合的必然性
网络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消除各个媒体、国家、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媒体的大融合,其受众群包括所有的群众,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门槛低,可重复性,可搜索,传播范围广、打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接收,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被动接收性,同时用户的参与度也不断加深。网络媒体还可以根据特殊用户的需求,点对点的实施专项。
传统媒体由于多年发展,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并不会快速消亡,新媒体却正处于最佳的发展期,两者的融合使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扩大传播范围,开展媒体业务,打破媒体界限,与各个商业相互合作,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这样促使传统媒体与时俱进,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内容主提供方,两者融合,互助互利,共同创建现代传播体系,促进我国媒体与国际媒体逐渐接轨。
二、融合道路的应对措施
1.观念的转变
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媒体的发展模式,其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和海量性,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充分体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媒体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单向传播的方式、适应受众的选择功能,建立双向传播的模式,注重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根据受众的需求,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
1.分析受众,找准市场定位
传统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其如何扭转不利的局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深入受众的心理,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人们的共识,但是其灵活性远不如网络媒体。利用两者的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媒体。
电视网络建立并不仅仅是电视栏目的移植。首先是对媒体受众的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媒体的受众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曝光率和粉丝数,而传统媒体的重点在于收视率和可视性,因此电视网络公布的视频应该针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传播,才能真正融入网络媒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不同,传统媒体应该对公布的信息进行调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根据其公布的信息和视屏的浏览量和转发量来逐渐调整其公布的内容和风格,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2.资源共享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吸引受众的亮点仍然是内容。现今我国媒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我国首次成立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其负责央视付费频道市场化的运营现今数字频道基本普及,还增加30多个境外频道,除了网络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将这些媒介集成在一起,丰富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增加受众的参与度
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伴随性,人们不仅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还可以通过投票、发表言论和搜索等途径参与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型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采取不容方案进行传播,增大受众的点击率,以此同时传统媒体利用新兴媒体受众参与度高的特点,增加传播信息的互动因素,将受众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成员。传统媒体也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充分体现自身丰富的资源,更好的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
三、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
根据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可知,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个方面的突出就可以立足于媒体市场,未来媒体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道路中,内容、网络、终端、技术、资本、人才和受众是决定其主流媒体地位的发展要素。七个要素的相互依赖、整合才能持续保持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导向的权威性的不动摇。
传统媒体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建立三个内容:一是融合媒体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整合信息内容的汇聚平台和技术平台;三是建立信息汇聚平台、语音视频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
未来媒体的发展要遵循融合媒体的发展规律,以网络媒体为主体,遵循受众的意愿,建立用户体验的融合媒体,即抛弃传统媒体的专断独行,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而建立面向用户、你爱我播、互动参与的传播模式,媒体和用户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正确的舆论导向,而非实施传统媒体的霸权主义。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融合道路要以互联网为主体,顺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为融合道路建立良好的政治和市场环境的基础,并且重视市场机制的运作,两者在竞争、合作中互助互惠,共同进步,形成双赢的局面。
结语: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现代传播体系必然要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必然性。传统媒体在融合道路上不断丰富传播形式,优化传播内容,顺应受众需求,逐渐将其融合到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中,顺应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立斌.传统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4)
[2] 朱春阳、张亮宇、杨 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