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第1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一、地震对档案的危害及分析

地震对档案的危害主要有以下情况:

1.档案装具被砸毁(木制装具全部被砸碎),档案散乱被埋压在瓦砾和泥土中,使档案受到严重危害。一是地震时房屋倒塌、档案装具损毁,特别是砖混结构库房地震时倾该倒塌,木质装具被砸碎,使档案埋在废墟之中,加之地震后天气异常,伴有阴雨发生,使不能及时扒出的档案被雨水浸泡形成档案砖。二是灰尘中带有大量棱角的固体颗粒,使档案受到严重磨损。三是灰尘吸附有酸碱性成分,会加速档案纸张的老化和字迹褪变。四是灰尘带有大量霉菌孢子,档案制成材料(纸张和字迹)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受到霉菌严重污染。据统计,唐山地震后清理出的被埋压档案,90%以上受到霉菌不同程度的危害。五是档案被埋压在废墟中受到机械性损伤,纸张被折或被撕裂断开等。六是档案被砸丢失。地震后,有的档案被埋压太深,有的因发生地面位移或档案人员震亡埋压位置无法确定,有的因分散保管,不能及时扒出,致使档案丢失。

2.地震引发水患淹毁档案。档案库房一般设在一层或地下室,档案容易被水淹毁。(1)地震发生后造成供水管道被震裂或扭断,流水进入地下室,造成档案被水淹,同时地上库房也有受水浸的可能。(2)震后阴雨不断,地面积水全部涌人防空洞或地下室,致使档案被淹。(3)由于地震引起的土地返浆,地面冒水或泥浆,使一层以下档案库房的档案被水淹或泥浆污染。

3.地震引发火灾烧毁档案。(1)建筑物、构筑物倒塌后,电线短路瞬时引起火花而引燃周围其他可燃物发生火灾烧毁档案资料。唐山矿冶学院(今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火灾,就是由于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烧毁图书资料的典型实例。(2)炉火蔓延引起火灾烧毁文件材料。当时我国北方普遍用炉火做饭,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引起炉火蔓延而未被急于抢救伤员的人们发现,致使一些尚未归档的文件材料被烧毁。值得庆幸的是震后调查,未发现炉火蔓延烧毁大量档案的实例。

4.人为造成档案的次生灾害。地震后,人的第一需求就是生存需求。从事的一切活动首先是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因此可能人为地对档案造成某些次生灾害。(1)把文件资料作为助燃物烧毁。由于震后短时内不能解决食用问题,人们为了充饥要烧火做饭,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捡些被砸散失的文件资料作为助燃物引火做饭、烧水、消毒等等。(2)震后快速清墟复建造成大量档案资料受损。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面临的问题比比皆是,解决居民衣、食、住、行问题是市委当时工作的着力点。而外地来唐的救援、援建队伍的主要任务也是抢救伤员和清墟复建,缺乏对档案资料的抢救保护意识。因此,有些档案资料或是因清理不当受损、或是被误装入清墟车辆而遗失。(3)有些人把震散的档案、图书资料据为已有,造成档案、图书资料的丢失。唐山市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丢失就属此类情况。

5.由于震后保管条件恶劣,致使被抢救出的比较完好的档案资料又重新受到二次损害。震后,有些单位人员伤亡较少、领导档案意识较强,及时组织人员对档案资料进行抢扒和抢救,使许多档案资料免受损失,有些档案资料被扒出后仍完好无损。但是震后工作条件很差,一无库房、二无装具,只能把扒出的档案资料打成捆装入麻袋放在露天,用油毡或塑料布苦好。条件好的也只是放在帐篷或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里。这样本来较为完好的档案资料,又重新受到潮湿、光照和灰尘沙土的污染,有的还会被虫蛀、鼠咬或发霉变质、字迹褪色或脱落,使档案受到二次危害。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这四个环节称为防震减灾活动,确定了“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把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务院还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减轻地震灾害对档案馆及档案资料的破坏,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防震、抗震救灾与重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建设抗震防灾的档案馆。地震毁坏档案资料的主要形式是震毁存放档案资料的档案馆建筑,进而引起火灾、水患、污染等其他灾害使档案资料遭到破坏。因此,新建档案馆必须条例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试行)》要求,具备抗震防灾能力。

建造抗震防灾档案馆,首先要选好地址。新建档案馆选址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如地震易发地带及其附近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和土质松软的古河道、沙滩地等,地势较陡的山坡及河坝旁,地下有溶洞的地方等,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和工程隐患。档案馆要远离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躲开有污染腐蚀性气体单位的下风向,避免上空高压输电线路通过。建造档案馆宜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全,同时交通方便。

其次,档案馆建筑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抗震又适用。要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试行)》要求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档案馆建筑要规则整齐,尽量减少凸出凹进、高低错落;建筑结构以框架结构为宜,并设有地下室。

最后,档案馆建设施工,要选择正规的、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队伍,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防火、防水、防污染、防人为破坏等综合防灾设施齐备。

2.现有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和加固。现有档案馆建筑一般为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有少数多层砖砌体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建筑,凡未按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的,都应进行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确定该档案馆所能达到的抗震能力。达不到抗震能力标准的,必须进行加固。

现有档案馆建筑加固。首先,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查出本地区有烈度参数。然后,请专业建筑设计部门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和现有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结果,制作档案馆加固设计方案,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加固施工。

为预防地震引发火灾,档案馆库区电源总开关应设在库处,并设有防漏电安全保护装置,控制导线及档案库供应导线用铜心导线;档案馆内要杜绝明火;档案馆内不允许铺设燃气管道;用电要注意安全,定期检查用

电设施、供电线路,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档案馆内要配备足够的灭火设施,工作人员必须学会使用灭火用具。

为预防地震引发水患,还应做到:档案馆库上层或屋顶不设置给水设施,库内不设置用水点,给排水管道不穿越库区,生活污水管避免安装在与档案库相邻的墙上;教育工作人员做到安全用水,下班后上班前由保安人员关开供水总阀门,防止夜间漏水或地震时造成水管破裂浸毁档案资料。

此外,档案馆应配备抗震防灾功能的档案装具。

3.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依据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各级档案馆要结合本馆所处地域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从应急机构、队伍组织、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包括:(1)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2)应急通讯保障;(3)抢险救灾的人员、资金、物资准备;(4)灾害评估准备;(5)应急行动方案。

应急行动方案除抢险救灾措施外,还应包括预防地震后人为造成的档案次生灾害措施。即地震发生后,要将抢扒出的档案资料要放在地势较高、通风、便于搬运检查的安全地带;要对扒出的档案和尚未倒塌的库内档案实行全天候监护;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要把档案资料作为助燃物或据为已有等。

4.重要珍贵档案资料可多套分地保存。重要档案资料实行多套、分库保存,是预防地震危害档案资料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抗震救灾的一项得利措施。唐山第一造纸厂档案在唐山大地震中全部震毁,而唐山市档案馆后库(设在遵化县)保存的该厂底图,为该厂的恢复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建议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备用制,也可备份计算机数据分地保存;对珍贵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分地保存。

5.关注地震信息,随时做好档案资料防护准备。目前,我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已有所认识,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过一定程度的预报。因此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鉴于我国目前地震预报水平,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地震管理部门的联系,注意了解地震监测部门有关地震预报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地震灾害对档案资料的破坏。

第2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1.1从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2473座,其中溃坝险情水库69座,高危险情水库331座,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由此可见,水库一旦发生严重震害,不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还会引发次生水灾,其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工程抗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库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研究情况及意义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竣工后,坝高将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将升至170m,库容将从210亿m3增至339.1亿m3,加大了水库再次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库水域范围扩大,在新淹没区内具有发震构造条件的部位上,发生5级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发生后,总体上震级水平呈衰减趋势,在震情发展的预测分析上较有把握,而水库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很复杂,在震群活跃期震级往往维持在一定的水复发作,趋势判断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应急决策的难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堰城区、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对保障水库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1编制完成《丹江口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预案以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为目的,对险情监测与报告、险情抢护、应急保障等方面应急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部署,并根据水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作适时的调整,为水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应急工作提供了指导。

2.2水库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培养了大批运行、检修专业人员。2008年抗击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中,汉江集团的抢险救灾队伍分别担负了抢修郴州城区主干线“两桂”线和疏通高危险级的文家坝堰塞湖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在电力、水利应急抢险方面的技术实力。

3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库的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水平为第二代,随着二期加高工程的进行,应建设和三峡同级的第四代综合观测和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对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要设专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特征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的监测研究,根据诱震预测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抗震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库的防洪安全、水库的安全调水和周边民众的生活安全,还可为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防震减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制订、完善和落实水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预案制订、完善和落实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问题:

3.2.1须做到一旦地震,应快速对大坝的安全作出地震反应评价,提出应急措施,制定抗震减灾方案,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将抗震减灾的方案与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呈报至决策部门,使地震引起的直接与次生性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预防措施重点要对在强震中最易破坏的部分进行改进,或加强结构,或改变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变电站的构架、送出线路的杆塔、设备仪表的保护、闸门的启闭系统、土石坝坝坡、上坝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是变电、输电架构和送出线路的倒塌、送电中断;机电设备、仪表、通讯、备用电源的损坏;其次是边坡崩塌,交通中断;泄洪设施如闸门、启闭机的破坏,导致不能正常启闭泄洪;厂房围墙和生活设施倒塌。地震灾害发生后,关键要密切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损结构、部位及设施,及时对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除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溃坝灾害,对下游大坝造成冲击。因此,预案应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好准备确保大坝的泄洪设施安全,让大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溃坝事故。预案中还需强调,水利部门有权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情况紧急时,可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3.2.4应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

3.2.5与地方政府积极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3.3加强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紧密结合内、外部应急预案

水库的内部应急预案是针对大坝管理单位而制订,外部应急预案是针对政府和公众,对大坝上下游地区实行应急处理而制订,两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应急系统。水库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实际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会、管理、灾害、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科学,它不仅要考虑水库大坝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要重点考虑大坝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协调。

3.4尽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升船机系统的改造,恢复水库上下游的水运交通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将造成公路交通损毁或受阻,短期内难以抢修恢复,严重遏制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入,及受伤受困灾民的运出。汶川地震救援时,交通运输部的工作组提出的“路水并举,水路先行”抢通战略和“打通水库路,开辟疏运码头”方案,对加快抢通救灾运输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广阔的水域提供了打通水上交通运输线的条件,升船机改造后过坝运输能力将提升至300吨级,若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必将成为救援的重要交通生命线。

由于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和地震应急工作的社会复杂性,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很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的建设,认真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抢险的经验,结合水库实际,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使之科学合理有效,并加强与地方的协调配合,做好预案的落实工作。

第3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思考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地震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危害,严重威胁了区域内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如何监测预测地震形成与发展趋势,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相关机构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地震监测预报概述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来说,以多种科学观测为基础,通过正确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与规律,能动地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的科学探索过程。地震监测预报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根据地震监测预报相关基础性学科,可分为地震地质、电磁、形变、测震以及地下流体几种;根据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发生时间范围,可分为临时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四种;根据监测预报方法论和认识论,可分为物理性监测预报与经验性监测预报两种。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地震灾害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社会民众对地震预报的需求尤为迫切,也引起公众和社会对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的重视。新形势下,全球地震活动日益升级,地震灾害威胁日渐严重,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

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随着近几十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显著提升了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在人力资源方面,逐步完善了相关技术配置以及经费支持;在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方面,不断引入新技术,并建立与完善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固定和流动地震观测网络,对于改进地震定位技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数字化率以及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重视度的不断增加,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大幅度地向纵深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全球性最为棘手的一个科学难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国内这种困难也不例外。首先,地震灾害属于一种极为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其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自组织性、随机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了增加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难度;其次,对于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震源区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尚缺乏有效的监测设备,使得人们对于地震孕育、发展及发生规律等缺乏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地震震源处岩石的应力与强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难度显著增加;第三,对于加强的地震(7.0级以上),其在同一区域内发生周期较长,通常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这使得地震监测仪器很难对多次强地震进行观测与试验,对于地震数据采集具有不利影响;第四,对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来说,其重要参考依据就是地震前兆现象,而地震前兆现象种类复杂多样,并且因时因地而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及时准确性。可见,当前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与挑战。

由此可见,为解决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应不断的加强对地震灾害探索和积累,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逐步降低地震监测预报的难度,进而增加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成功率。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扩大,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除了依法保护观测环境外,提高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建议

根据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现状以及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提升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质量与效率,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不断深入认识和了解地震孕育阶段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建立防震减灾多环节工作模式,逐步完善涵盖地震前后各时间段的“长中短临与震后”的预测预报体系,即年尺度以内的短临预测、几年尺度的地震大形势预测、大地震震后趋势预测以及十年尺度的中长期预测等。首先,针对国内强震历史发生情况,逐步完善大陆强震动力学研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大陆强震(7级以上)中长期危险性预测;其次,由于国内强震(7级以上)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特点,为对大陆未来几十年强震发生趋势及主体活动地区进行预测,应结合统计分析、物理机理等研究方法,建立全国性的强地震活动与地壳运行、区域重力以及地磁活动间理论模型;第三,针对地震孕育后期、临近地震发生前前兆现象,集中分析地震活动和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观测数据中异常变化,建立健全国内短临地震预测预报体系;第四,对于部分强震发生后发生强余震情况,应对地震序列类型进行及时判定,并及时作出强余震发生时间与强度的预测,提升震后趋势预测预报能力,并明确重点监视防御区,以确保震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现场救援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观测技术对于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中,包含着技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两方面,其中以技术形态为主。通过不断创新观测技术和建立相关理论体系,实现对地震发生数量记录和科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全面、及时、准确性,应不断加强多种地震前兆异常信息识别与提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见,通过建立强大稳定的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体系,不断促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进而为地震预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较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来说,物理性地震监测预报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加严密,并且在描述方面更加精细准确。随着人们对地震现象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物理性地震监测预报重要性逐步与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相一致,并且与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相互共生、相互促进。因此,面对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新形势,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强推进物理性预测预报研究,以提高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整体科学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全球地震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随着人们对地质勘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地震形成、发生以及相关预测工作日渐成熟,并且再加上各种探测技术、地球科学与非线性物理学的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最终会得以实现。因此,应不断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的及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陈章立,李志雄,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一)――地震预报某些经验与做法的再认识及思考地震预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J].地震,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01-18

[2] 吴中海,赵根模,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J].地质通报,2013年10月,第32卷,第10期:1494-1514

第4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德国:两大“武器”应对突发事件危机

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恐怖袭击,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这些重大灾害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德国,有一个专门负责民事安全、参与民众保护和重大灾害救援的指挥中枢――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民众保护与灾害救助局(BBK),这个机构组建的“共同报告和形势中心”及其开发的“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成为德国危机管理的两大武器。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2002年,联邦内政部与各州形成了新的民众保护战略,主导思想是联邦和各州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和解决异常的危险和灾害。新战略要求:更好地协调联邦和各州现有的救援力量,尤其是消防队伍和救援组织,特别是应该建立新的协调工具,并加强信息系统的协调。BBK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上述两项武器。

“共同报告和形势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负责优化跨州和跨组织的信息和资源管理,加强联邦各部门之间、联邦与各州之间以及德国与各国际组织间在灾害预防领域的协调和合作。

“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集中向人们提供各种危急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该系统网络平台有2000多个相关链接,人们从中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有关民众保护和灾难救助的背景信息,也可以了解危险情形下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和行为规则的指导等信息。

另外,这个信息系统还有一个专供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为决策者在民众保护和灾难救助上提供信息。在危险局面出现时,这一内部平台可以帮助决策者有效开展危机管理,大大减轻了决策层的风险评估和资源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BBK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机构,各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了一个跨部门、跨州的多学科防御网络。BBK还得到了德国各个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德国流行病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波茨坦地质研究中心、德国气象服务局、联邦血清与疫苗管理局、联邦刑侦局、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联邦技术救援局、联邦国防军等。

法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浪漫

法国人爱浪漫,爱过节,欢庆聚会或彩装游行等活动已是常事。然而,与人们松弛心态形成对照的是随处可见的监视器、佩枪巡逻的警察,以及不时调整的国家警戒级别。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对待安全问题却显得极为谨慎。平日祥和、浪漫的生活气氛与法国安全体系的高度谨慎表明,法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上实行“外松内紧”策略。

首先,法国历来重视对社会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从不因暂时的太平而麻痹。随着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社会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各种变量对社会秩序影响的复杂性也在增加。法国有关部门定期运用统计资料、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对各种社会和灾害变量进行预警性分析。这些分析对政府适时调整社会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及时缓解和防范危机因素的作用很大。

此外,法国适时调整国家警戒级别,提醒民众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或社会不稳定因素。法国实行的安全警戒系统用4种颜色代表不同警戒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黄色、橙色、红色和深红色。政府首脑有权随时宣布或调整国家所处的警戒级别。比如去年12月1日,由于担心岁末遭到恐怖袭击,法国总理拉法兰宣布将全国的警戒级别从黄色提高到橙色。警戒级别提高到橙色后,军队就会出动。和警察一起加强机场、火车站、轮渡口以及商场的安全保卫。

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是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为此,法国还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以测试政府部门的紧急救援和协调作战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和公众的应对水平。去年10月,巴黎市警察局、消防队和医护等部门在市中心地铁站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防生化袭击演习。演习的内容是:两名“”在逃避追捕过程中打碎了含“不明气体”的容器:正在进站的地铁列车紧急制动:顷刻间,数十名乘客“中毒晕厥”。率先到场的消防队员和警察初步断定“不明气体”为“化学毒气”。几分钟后,巴黎市启动防生化袭击紧急行动计划,大量警察、消防队员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履行各自职责。与此同时,警方启动“红色警报”行动计划,并通告全城,要求在“毒气”散布过程中离开现场的乘客立即前往各指定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从世界范围看,在应对突发灾害时,国家法律也起着重要作用。法国在宪法中规定了紧急状态制度,给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详细规定在紧急状态时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充分、有效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同时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此外,法国《紧急状态法》规定内阁部长会议有权宣布紧急状态,规定内政部长有权命令关闭紧急状态区域的剧场、酒店和公共场所,规定了军事法庭有权受理有关的案件。

正因为这些原因,法国人平日才能享受到安宁与轻松的生活。

美国:应对地震灾害的经济与教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属全球地震高发地区之一,其中西海岸最大城市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恰好处于全球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内。如何应对地震灾害成了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加州地方政府不断探索的课题,这其中不乏一些经验和教训。

洛杉矶地下2万米左右深处就有一个断层。地震学家预测,洛杉矶在一两代人内发生里氏8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在频繁的小地震和可能的大地震威胁之下,美国及加州地方政府部门制订的一些规定、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对青少年防震意识的培训成为了美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核心优势。

加州当地的建筑条例强制规定,所有房屋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抗震要求,而郊外民房则多是独立式单层或两层木质结构建筑,这样在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可减少房屋垮塌的危害,降低人员死亡率。此外,加州公路四通八达,地震后救援工作很容易在短时内顺利展开。这些优势在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中得到了体现。

预测地震仍是世界级难题,提高防震意识因此成为应对地震灾害的主要环节。美国地质调查局及教育部门多年来始终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的教育,普及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知识。例如加州的中小学在每个学期开始时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交给学校统一保管,内容包括必要的药品、干粮及与家长及外地亲属的联系方式等,以备万一。

尽管有一些成功经验和优势,但美国在应对地震灾害时仍然有一些教训及不足之处。

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区发生里氏6.7级地震。此次地震中,总共有11所

医院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无法使用,这使得这些医院非但不能为地震中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反而需要把医院中的原有病人疏散到别的医院去,从而给附近承担震后医疗服务的医院增添了负担。鉴于此,加州立法机构在这次地震后通过一项立法,限期要求加州所有医院必须把重症病房和急诊室设置在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内。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灾区疫情问题。加州北岭地震发生数周后,在灾区及周边地区暴发了罕见的孢子菌病,这种由于吸人空气中的孢子菌而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震后8周内出现异常上升,并导致多人死亡。专家认为这是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导致空气中出现大量孢子菌所致,大多数病例出现在山地滑坡的下风地区,而有关部门在救灾时对此类病疫考虑不足,使该病发病率出现上升。

美国的震后救援被纳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内。这一体系由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个层次组成,不足之处非常明显:由于它强调属地管理,即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先由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无论灾害的规模及范围有多大,救援的指挥和决策工作都由当地政府官员负责,而州或联邦官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即便是总统也只能对救灾工作发挥象征性的支持作用,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救灾的资源调配和工作效率。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在相对贫困和对灾害准备不足的地区,这样的体制往往会造成救援工作迟缓,从而使灾情扩大。2005年发生在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韩国应急管理:机制完善法律健全参与面广

作为我国的近邻,韩国也是一个灾害类型多样化的国家。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灾害,韩国建立了适应本国特点的危机管理机制。每年5月25日为韩国防灾日,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通过防灾训练让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熟悉防灾业务,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法律法规

韩国的危机管理机制井然有序,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总体来说,韩国有关突发性灾害应对的法律分为战争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大类。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韩国政府针对灾害预防、防灾体系建设、灾害救援、灾情调查、恢复与补助等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自然灾害对策法》、《灾害救济法》、《高压气体安全控制法》、《生命救助法》等。

决策与协调

为了预防大规模突发性事件,韩国政府设立了一个常设性的机构――中央灾害对策本部。它隶属于国家行政自治部,由政府23个部门的局长级干部组成,行政自治部长官担任本部长,行政自治部和建设交通部次官担任副本部长。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种防灾对策,审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协调各地的防灾计划。当出现大的灾情时,中央灾害对策本部负责灾害情况,并协调政府各部门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救灾抢险。中央灾害对策本部还负责对气象厅、交通部水利局、韩国水资源公社等机构以及地方灾害检测单位提供的各种灾害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

与中央灾害对策本部相对应的是在韩国16个市(道)、245个市(郡区)以及基层的三级政府逐级设立的灾害对策本部,各级政府行政首长担任相应的灾害对策本部的本部长。地方各级灾害对策本部的主要职责是在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设立总协调官、编制官、担当官等,并由通信、电力、运输、军队、警察、红十字会、新闻报社等参加,组成各种领导班子,贯彻执行中央的防灾、抗灾计划。

韩国还设有保健福祉部,该部门在防范天灾人祸尤其是流行性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管理

韩国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增强国民的危机意识,并构建多层次的信息平台。韩国重视对民众的危机培训教育,有关部门印制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发放给民众。

在灾害信息方面,韩国《信息公开法》及相关法案都有相关规定。中央灾害对策本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灾害信息和灾害警报的工作。借助韩国手机基站密布、手机信号基本没有盲区的特点,2004年韩国消防防灾厅开始通过手机短信向灾害多发地区的居民灾害警报。

资金保障

第5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房屋建筑 结构 抗震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据统计,每年世界范围内发生地震的次数已达50 万多次,而国内的地震次数便占了当中的 1/3。地震灾害严重损害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带来了严重灾难。因此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充分考虑。针对地震灾害采取有关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损害,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本文就对房屋建筑在结构抗震设计上的若干要求展开了研究。

一、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受地震灾害影响,地震范围内的建筑物会被严重破坏。由于地震而引起的地质运动可导致建筑直接面临结构破坏,由此可见,地质条件也属于房屋建筑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需对建筑场地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应首选地质坚硬、地势开阔等有利于抗震的地质条件,从而减少地基土在地震期间的沉陷程度,预防房屋建筑发生坍塌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山坡边缘、河岸等地质软不利于抗震的地段,以免在地震期间,在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房屋建筑出现倒塌的情况。若实在无法避免此类地段,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抗震措施。第三,不应选择自然灾害并发区域等危险地段(如地陷、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段)作为房屋建筑的建造地段,以避免地震灾害并发其他自然灾害而导致房屋建筑破损程度加重。最后,建筑场地的土质刚度、覆盖层厚度等也属于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一项重要因素。有关研究指出,建筑地段的土质坚硬、覆盖层薄属于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损害程度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选址时,还需要对土质及其覆盖厚度进行考察。

二、 房屋建筑的地基和基础设计

首先,在建造房屋建筑期间,同一个房屋建筑结构单元不允许建造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并且在地基选择和处理上,尽量全部应用天然地基或是桩基,尽可能避免出现两种地基各一半的状况。从而可以避免不利因素,保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其次,在埋置房屋建筑的基础时,需注意其埋置深度的控制。若基础埋置深度过浅,将会减少房屋建筑的嵌固作用,增大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间的振幅,提高震害发生几率。因此在设计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时,应尽量增加其埋置深度。并认真做好基槽回填工作以及夯实工作,确保回填土和基础的侧面紧密接触,提高房屋建筑基础部分的稳定性。

另外,对于砌体结构的房屋建筑是由上部建筑、基础两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建筑室外地坪下,不应应用内外交圈基础圈梁,以免影响上部建筑和基础的整体性。此外,应将上部结构构造柱钢筋嵌入基础圈梁内,从而加强上部建筑和基础的连接牢固性。若建筑建造地段的土质刚度较弱,则还需设置圈梁在基底底部。

三、 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在地震期间,房屋建筑的受损程度与建筑质量之间呈正比关系。也就是建筑质量越重,建筑的受震害程度则越严重。反之,若建筑质量越轻,那么其受震害程度将会越小。其次,建筑结构越稳定,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也越高。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尽可能最小化建筑质量,以达到最小化减小房屋建筑受震害程度的目的。一方面,减轻房屋建筑围护结构的质量,从而达到减轻房屋建筑墙体质量的目的。若建筑的墙体质量过重,将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在面临地震灾害时,易受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对减轻墙体重量这一点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在建筑屋盖设计期间,应尽量选择质量较轻的材质。并且不要在建筑屋顶设计中添加不必要的附属物,以免增加屋盖重量,间接增加建

筑高度,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若在屋盖设计期间,个别突出形状是必须建造的,则需要通过设计尽可能降低其高度,并增强牢固性。选择质量轻的材料,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

1. 合理控制房屋建筑高宽比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其受震害程度与建筑本身的高宽比具有一定的关系。受地震作用影响,房屋建筑的倾斜程度(侧移程度)会因为其本身高宽比越大而越严重。同时,房屋建筑的层数越多,其在地震灾害中所面临的破坏也会越严重。因此,为了保障房屋建筑对于地震破坏的抵抗能力。在设计期间,需对其建筑的高度与宽度进行合理控制。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在保障房屋建筑的抗震要求的条件下,对房屋建筑层数进行合理调整。

2. 规则性设计房屋建筑结构

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上,均匀分布结构刚度与质量、规则设计建筑平面与竖向结构构件布置等是保障建筑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房屋建筑具有平面设计复杂,而质量、刚度等分布不规则的情况,在面临地震时,房屋建筑将会产生扭转情况,水平体系构件应力突变导致房屋建筑主要受力构件受到严重破坏。其次,在建筑竖向结构构件的设计中,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有明显的突变,在地震期间发生严重震害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若建筑采用复杂的建筑体型,也会导致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其中顶部局部突起将会因为高度过高而引起鞭梢效应。

3. 合理处理房屋建筑的防震缝

若房屋建筑结构平面或者竖向不规则,需处理好建筑的防震缝。设置防震缝期间,可将房屋建筑划分为相互独立且规则的结构。防震缝两边结构单元之间设置足够宽度的缝,彻底分开防震缝两边的上部建构。防震缝宽顺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放大,同时可以在防震缝两侧布置垂直相交的抗撞墙体。

4. 合理布置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纵横墙

墙体属于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由于房屋建筑的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墙体数量,若承重墙体布置时随意加大墙体间距和不均匀布置,将会降低房屋建筑的刚度以及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期间,需均匀分布房屋建筑的横墙以及纵墙,从而确保房屋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5. 合理布置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构造柱以及圈梁

构造柱、圈梁等均属于提高砌体结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构造柱有利于增强建筑墙体的抗剪性能,并改善建筑结构变形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从而使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仅发生局部变形,不对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布置构造柱时,需以《抗震规范》作为布置依据,在墙体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促使墙体材料由脆性演变为延性。另外,圈梁也可以提高墙体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对于增强房屋稳固性、整体性等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情况下,还可抑制墙体产生裂缝。

五、 结语

目前,抗震技术属于房屋建筑设计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抗震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根据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对房屋建筑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房屋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尽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损害。本文只从基本概念做出阐述,实际设计还要运用静力和动力的数值计算手段,用数值计算结果来量化宏观指标,帮助工程师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1]唐与拓,金燕,于得水.多层砖混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措施[J].山西建筑,2009(12).

[2]张建,倪彩琴.浅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05).

第6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生态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于1989年在提出建立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提出的,它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①生态安全具体体现为生存资源满足和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状态,与生态环境能力密切相关。

预警即提前警报,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和灾难进行提前警报,以采取相应的防范和避免措施,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生态安全预警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预警分析、预警对策。预警分析是对生态系统的逆化演替、退化、恶化等现象进行识别、分析和诊断,并由此作出警告;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对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或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表现出的征兆进行总期控制与矫正。②通过这两方面的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礼记·中庸》曾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才能对事情的成功有利。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其设立不但有利于维护维护生态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生态危险进行提前预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减少因为生态灾害而带来的财力损害。

2、是坚持预防原则的重要举措。

由于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后的危害严重性和不易再生性,预防原则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保护中的预防原则是指人们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同时采取预防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相应措施,从源头保护环境。而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中的预防原则,即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的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需求,从而实现生态安全与稳定。

三、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规定和不足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组织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很多学者如郭中伟、傅伯杰等在不同的领域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也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③当前我国法律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规定散见于各类部门规章、条例中,如2007年6月11日起由中国气象局颁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于传播办法》,对于气象灾害进行预警的方法进行了规定。同时各地方也颁布了诸多地方法规,针对各个地方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章和条例从法的角度上对于预警机制进行了规定,对于完善预警机制,规制社会秩序,维护生态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政府部门反映过慢,不能及时的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

近期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在呼喊"多难兴邦"口号的同时,也要检讨自身的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减少由于生态危机而带来的损失。以地震灾害的法律规定为例,当前地震预警机制主要适用1998年12月16日施行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今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施行,它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曾在24年前遭到清理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予以肯定,并将其纳入国家监测和预防体系。但总体上对于地震预防的规定不是很详尽。而且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当前对于地震预防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认定不但不明确,而且还存在处罚过于轻泛、不严厉的情况。因此,在当前生态危害日益严峻的时刻,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有效的修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大惩罚的力度,真正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二,多为地方性法规和部门条例、规章,效力等级地下,且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

目前我国对于预警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见于部门法规、规章及条例,处于效力等级比较低下的地位。而对于预警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时候只会考虑本地区的生态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具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法律作为效力层次等级最高的法,可以从最高、最广的角度对相关行为进行调整。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相关法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

第三,对象范围过窄,规定不详尽。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生态安全的保护就要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保持水土、水源、动植物资源、大气、矿藏等能被人类做到合理、有序、长期的利用。而当前我国对于生态预警机制所涉及的范围仅涉及到气象安全、食品安全等几个层面,只将着力点放在这几个方面,并没有做到全面系统的进行预警,这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显然是不足的。

四、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发展和健全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现实的生态状态,迅速有力地调整当前的政策,对当前发生的温室效应、火山喷发等生态危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生态预警作为预防生态危机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予以规定,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权能。二、将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发展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对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设立相应的生态预警机构的政府部门进行严肃处理。三、积极鼓励推动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预警研究机制的进行研究的步伐,使其朝着更加全面、完善、科学的发展。

其次,应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法》,从法律的层次和高度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作出系统的规定,整合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生态状况来进行预警机制的规定。同时还应当扩大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范围,将其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从而对各类生态危机的出现都可以作出及时有效的预防,并提出向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生态安全。

最后,要明确处罚原则,加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规定的各类行为要区分其界限和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处罚,根据其犯罪性质、主观心态、客观后果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界定,做到权责明确。同时要加强打击违反预警机制规定的力度,对于在预警工作中、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以及知情不报、只顾自身安危的公民都应作出相应的处分。从而充分发挥出法律的震慑作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①肖笃宁,陈文波,郭福亮.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②仇蕾,王慧敏,贺瑞敏.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J].软科学,2005,19(1):46-48

第7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社区防灾体系;社区空间防灾;应急反应;防灾意识

中图分类号:TU97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破坏性之大、辐射范围之广、关联性之强给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社区作为城市居民聚居的最小区域单元,其安全性成为社区安全措施和防灾措施的有力着落点,也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防灾社区的概念

国际城乡管理学会的DonGeiss最早提出防灾社区的概念,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认为防灾社区是长期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减灾工作,促使社区在天灾到来之前采取预防灾害的措施,做好防灾救灾准备,提高社区自救互救能力,减低社区的易至灾性,避免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尚春明,翟宝辉.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001年国际减灾日的行动口号是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策略(Community Oriente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r)。由此可见防灾社区旨在强调灾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减灾、预防措施来减少社区的易至灾因子,同时还要做充分的准备应对灾害的到来,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国外防灾社区的经验

美国

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十分重视防灾社区(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建设,以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增强社区的防救灾能力,提高社区的防灾安全性。防灾社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5).]]: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生后公共部门可以协助社区救援;社区能够独立进行应急救灾管理;社区能够依据灾前的复建计划进行重建;社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在北岭地震后,部分城市在灾前就制定了灾后复建规划,并从立法层面对灾后基础设施的恢复,住房等的重建做了相应的部署以应对灾害的发生。从联邦、州到地方的防震减灾规划和操作手册成为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依据。在州层面,加州《城市规划授权法》(Planning Enabling Act)为地方政府依此法制定其他相关法规和成立执行机构提供了依据,也在地方层面的地震带安全防灾和地方震后重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指导角色。在地方层面,加州各县市等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法中,也都纳入了对防灾减灾因素的考虑。[[[]万小媛,张纯,满燕云. 防灾规划体系在社区重建中的作用:美国北岭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1(4).]]由于灾前已有充分的防灾准备计划,灾后社区重建在既定的重建计划下由政府部门根据法规中的权责进行相互间的协调重建。在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的推动下,在重建两年后社区经济基本恢复到灾前的水平。同时美国还积极推行“社区紧急应变队”,主要目的是教导民众紧急应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灾害发生后而政府紧急救援队伍未能及时赶到,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团队相互救助以保证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使社区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等三大功能。[[[]卢宏.国外民众的防灾教育[J].中国减灾,2008(10)]]

日本

1991年,日本成立了灾害应急处置指挥协调机构东京都防灾中心,作为全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采取应急指挥行动。在社区里面成立 “自主防灾组织”,本着自己的区域自己来守护的精神,与居民通力合作,开展防火、初期灭火、救助伤员、引导避难、灾时烹饪等多项教育及训练活动。[[[]刘向群. 日本人的防灾意识[J].经济杂志,2009(4).]]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神户市在灾后社区重建计划中,提出要建设富有安全感、生命力及魅力的社区。在防灾方面,十分重视社区的防灾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设防灾生活地带,包括邻舍地带、日常生活地带、行政区划地带。其中邻舍地带主要是针对社区的防灾建设。邻舍地带是由市民主导建立独立的生活地带,强调本地居民主导的独立生活模式,目标是在社区里的小学、中学、公园及其他公共机构联合组织地区性的防灾点。以社区内的中小学为主要避难场所,以社区已有的行政、医疗、治安、消防等部门为据点,同时以社区内的街道、景观绿化等的防灾建设为支撑,尊重社区的色彩,建立以社区为中心,安全既舒适的社区居住环境。在具体的防灾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引进防灾指南及讲座以提高市民防灾警觉性,组织社区以便防灾运作,订立防灾图标,提升社区防灾能力。加强有防灾功能的设施以便做灾时的基地,包括防灾电台、私人发电机、福利设施的供能。善于利用水源如雨水、井水、河水。发展安全既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社区道路系统规划、社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社区防灾活动、社区防灾资料库,并派专家援助。

第8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安全问题异常突出,严重威胁人民宝贵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例如,20__年的韩国大邱地铁火灾;高雄地铁、新加坡地铁、广州地铁3号线工地地面坍塌;北京5号线的施工事故;上海地铁4号线管涌;上海地铁1号线停运62rain等突发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分析各国的事故和灾害案例,以便研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应急对策,对于改善地铁的安全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地铁突发事件典型案例

地铁在运营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是指列车脱轨、冲突、解体、路外人员伤亡、群死群伤、火灾、爆炸、毒气袭击、地震、恶劣天气、突发大客流或因重要设备严重故障、损坏等原因造成中断运营的非常事件。

近年来,地铁系统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下面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表1所示:

袭1地铁突发事件典型案例

事件特点及原因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车站及区间隧道的破坏主大地震,山阳新干线高架桥坠要为:中柱开裂、倒塌,顶落。神户有466根地铁车站和板开裂、坍塌及侧墙开裂区间结构柱严重破坏。地铁系破坏区域地震烈度均为7,原有设计中均未考虑地震统遭受的因巨大破坏。素。

(续)

事件特点及原因

大火燃烧到后续进站列车,

20__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并且波及车站;运营员和列

市地铁遭人为蓄意纵火,造成车司机在火灾发生时措施不

198人死亡,146人受伤,导致当;车厢里大量人员死亡;

大邱市地铁系统陷入瘫痪安全疏散导向灯和路标没有

。起作用

,许多乘客在逃难中

窒息死亡。

沙林毒性强烈,作用迅速,

1995年3月2O日,日本东京中毒后主要症状是:大声咳

地铁发生沙林毒气泄漏事件,嗽、头昏、恶心、呼吸困难、

造成l2人受伤,约5500人中眼睛看不清东西。在不明毒

毒,有16个地铁车站受到毒气源、毒物名称的情况下给诊

袭击,东京交通陷入一片混乱。断、救治、洗消和个人防护

带来极大困难。

冻结设备发生故障导致冻

20__年7月1日,上海地铁结壁融化,强度降低.无法

四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站抵挡侧壁的水上压力,造成

区间风井距黄浦江岸堤53m处渗水、涌砂,引起地层沉降;

发生特大涌水事故。对周围环浦江大堤断裂并沉降,江水

境造成严重破坏。倒流,并从风井口流人隧道

内。

该工地临近珠江.地质条

20__年4月1日,广州地铁件复杂,土层自稳能力极差,

三号线沥疆站发生严重的塌方地下水丰富;由于连降暴雨,

事故,对周围多处居民楼造成砂层含水量加大,加重了连

严重的危害。续墙背后的土压.导致事故

的发生。

20__年7月14日,由于供电由于用电负荷太高,供电

设备故障,上海地铁一号线莘设备直流开关跳闸,导致列

庄至莲花路区列车停运达车触网失电;启动蓄电池供

电系统,而蓄电池出现故障,

62min。

最终导致3列列车无法启动。

《安全》20__年第6期

2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由于地铁深埋地下,环境

封闭,人员密集,通风疏散受到极大限制,一旦发生

意外事故,伤亡损失往往非常严重。按照突发事件的

起因,可将地铁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

件大致分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事件、工程事故和运

营事故。下面分别针对这几类地铁突发事件进行分

析。

地铁遭受的自然灾害,以地震灾害为主,从工程

建设角度来考虑,新建的地铁工程结构设计上基本是

安全的,但目前,国内地铁工程的抗震设计仅仅是停

留在结构的分析阶段,缺少抗震性能化设计。1995

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就是因为没有考虑抗震设计,才

造成了地铁系统的严重破坏。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好,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抗震并采取

正确的构造措施,例如:若采用明沟法隧道设计时,

隧道周围的地基变形很大,容易导致上下楼板间的相

对位移,应加强楼板与边墙、中柱与板底的连接构

造。

由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可以看出。当地铁内发生

人为火灾事件时,由于车辆材料防火性能不好、车站

通风及排烟系统设计不合理、安全疏散引导系统有缺

陷、对运营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足、应急安

全设施准备不足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

故,因此应规定铁路车辆使用不燃内装饰面材料;加

强车厢的灭火器数量与性能;改善排烟设备性能,设

置烟屏蔽;改善紧急导向灯和路标系统;设置车厢紧

急出逃窗El;对乘客普及从车厢和地铁站逃生的知

识。

地铁在施工阶段发生的工程事故很多,通常是由

于施工设备出现故障,施工工地存在安全隐患,而施

工单位往往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上海地铁四号

线而言,由于施工方未能及时观察到冻结壁融化,对

冻结壁稳定分析不到位,造成了严重的工程事故,因

此,加强施工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监测数据是十分

必要的。而对于广州地铁三号线塌方事故,如果施工

单位能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对基坑进行加固,加强基

坑连续墙、周边地表及建筑物的监控、量测,通过反

馈的数据分析基坑的稳定性,就可能会避免事故的发

生。地铁在施工阶段的安全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运营阶

段,因此,一定要消除施工阶段的安全隐患问题。

上海地铁一号线由于供电设备故障造成长时间停

运的运营事故,说明随着列车使用频率的提高。应对

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保养并及时掌握车辆蓄电池的老

化情况,提高设施设备的完好率。为了防止此类事故

的再次发生,应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检查力度,增强对

故障的判断能力。

综上,应加强对地铁工程的施工管理,对施工影

响区内的环境安全状态做出及时、可靠的评估,及时

进行预警和报警,并提出建议与处置措施。为了保证

地铁的安全运营,应加强对地铁运行重点岗位人员及

各类操作维修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加强

对车辆、设备,特别是安全维护系统的火灾报警、自

动灭火、环空通风、应急照明、安全疏散等 消防、安

检、监控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加强

对车站、列车的安全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及

时排除隐患。此外,还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突

发事件应急方案,以便发生突发事件后,将事故与灾

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结束语

地铁工程建设从来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重点工

程,是城市的重要生命线工程,所以,地铁工程从工

程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乃至运营及管理的各个阶

段。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隐患均应高度重视,并根

据各时期的技术经济政策在建设与运营管理过程中予

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苏经宇,马东辉,苏幼坡,贾抒,刘瑞兴.地铁恐怖

事件与基本对策,建设科技,20__年7月

[2]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厦其对策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3]现代社会需要高度关注“地铁安全”,解放日报

[4]林翱.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学报,1996

[5]王瑞民,罗奇峰.阪神地震中地下结构和隧道的破坏

现象浅析,灾害学,1998

[6]贺长俊,王良,苏靖,油新华.地下工程事故案例厦

风险预防

第9篇: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石油管道;储运过程;风险预防措施

前言

石油及其石油产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管道是储运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主要途径,为了保证我国石油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对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1 短期利益导致石油管道储运过程存在的风险

许多石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石油管道占用的过程中会采用补偿的措施,这就导致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管道使用的土地上修建建筑或者种植树木等,通过该种方式获得石油企业的补偿。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的趋势下,将已经用于管道建设的土地转批给其他企业,以此获得利益,但是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闲置条件告知土地使用企业,这些企业在管道上方建设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这给石油管道储运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2 人为因素导致的运行风险

人为因素导致石油管道储运过程出现的运行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石油管道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的运行风险,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石油管道事故中,有将近20%的事故是由于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的,该种人为因素导致的管道运行事故包括紧急状况下的工作失误、违章指挥、误操作等;另一方面,人为破坏,石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其自身的价值相对较高,导致一些治安不好的地区,盗油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许多盗油团伙逐渐延伸到全国范围,不法分子在盗油的过程中,会破话石油管道,这对石油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并且在管道抢修方面需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1.3 自然因素导致的运行风险

石油管道在储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例如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当石油管道遇到这些自然灾害后,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会对石油管道造成严重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石油属于易燃易爆物品,还可能造成火灾,危及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4 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的腐蚀风险

石油管道采用直缝管、无缝管、螺旋缝管等钢制材料的管道,这些管道一般深埋在水中、地下,或者暴露在空气中,随着管道运行时间的增加,石油管道会受到水、硫以及其他介质的腐蚀作用,尤其是埋设在地下的石油管道,非常容易受到腐蚀的危害,但是地下石油管道的防护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给石油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导致石油管道在储运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腐蚀风险。

2 应对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风险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石油管道储运过程的完整性管理

完整性管理是通过运用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对管道进行实时管理的一种模式,为全球最先进的一种管道安全管理系统,对于防范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整性管理模式是保证我国石油管道输送安全运行以及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途径,该种管理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源出现的概率,显著的改变现有石油管道的安全管理模式,促使我国石油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向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够降低石油管道在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还能够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大气环境。完整性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事后被动抢修的模式,实现事前控制,对于预防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的风险以及保证石油管道运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降低人为因素对石油管道储运造成的影响

导致石油管道被破坏的人为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因此其处理措施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针对石油管道工作人员造成的风险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对石油管道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抢修,让工作人员亲身体验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进行操作,防止误操作的出现,以此保证生产安全;强化对所有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的对石油管道储运过程进行巡视,如果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还有一些失误操作和违规操作时由于工作环境导致的,因此应该不断的改善工作环境,尽可能的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在关键位置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这样能够提醒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避免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人为破坏方面的措施主要加强反盗油工作,盗油现象不仅会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的威胁管道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因此,石油企业应该与地方政府部门、公安部门等加强合作,严厉的打击违法盗油行为,同时可以研发和应用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实现对石油管道的全面检测,及时、准确的发现石油管道的泄漏点,然后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保证石油管道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3 加强石油管道的防震处理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作用下,会对石油管道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石油管道的防震处理至关重要。石油管道常用的防震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管道穿越河流时,需要进行降坡敷设;滑坡区域铺设管道时,必须保证管道的稳定性;管道穿过地震带中的农田时,必须安装截断阀;提高地震带管道的焊接质量,然后采用超声波探伤技术、射线探伤技术等对焊接质量进行检测。

2.4 预防石油管道腐蚀问题的防范措施

预防石油管道腐蚀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从管道外壁入手和管道内壁入手两个方面。对于从管道外部进行的防护,通常选择在管道的外层涂刷绝缘层,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管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同时,石油管道长期埋于地下或者水中,普通的钢管材料的防腐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可以选用聚乙烯胶取代传统的钢管,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石油管道的防腐性能,并且该种管道还具有成本较低、安全性能高、使用方便等众多优势,在未来的石油管道铺设施工中,应该尽可能的采用防腐性能高的管材;对于从管道内部进行的防护,通常采用对石油天然气进行净化,不断的提高石油天然气的质量,该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防止对石油管道造成的腐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石油管道的安全,延长石油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国家在管理石油天然气时,应该把好质量关,对于不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石油天然气不予以输送。同时,在石油管道的内部上涂刷一层二道环氧树脂,能够显著的提高石油管道的防腐性能,延长石油管道的使用寿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为了保证石油管道储运的安全运行,势必应该全面的分析目前石油管道储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不安全因素对石油管道储运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闫锋.论油气储运中存在的风险和防范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80-81.

[2]孙长友.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