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众心理的解决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以前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有熏陶作用,与其夸夸其谈,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倒不如身先士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四、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学生,使其成为集体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如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总希望做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一点作为一名老师都有深有体会,并不难理解,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诚地告诉学生,使其成为学生集体的道德标准。介绍许多优秀学生的事迹和优秀班集体的情况给学生,这样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大家希望和肯定的行为,因而能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在不自觉的行为中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去努力。
五、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 从众心理 暗示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高档型消费
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
1.2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
不久前武汉市又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超过8000元,最高达到19000元,而最低的消费者达不到2200元。数据显示其中消费的差异巨大。不得不说,这种钱款的出现是不合乎情理的。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攀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比的是学习,可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比的是消费的高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己的所谓自尊心。很多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高端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学生也跟风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端商品。在思想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要在吃穿用各个方面上档次才有自信,才能显得体面。以上现象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未来的道路发展,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1.3超前性消费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根据北京市7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与大学生消费有关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的伙食费开始退出总支出主角的扮演。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费和着装费和通讯费。其中时尚费和着装费占支出的50%而通讯费占10%。而且调查表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80%的大学生都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行为。
1.4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2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自由的开放思想是造成畸形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2.2消费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
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深刻影响的一代。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接受现代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追求时尚,最求个性。学业开始慢慢被忽视,个人价值的体现成为大学生主要动力。并且这样都并没有表现在日常学习中。
2.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受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消费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和崇拜思想。对日常消费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4群体心理的影响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准确性。一个人是抵不过大众消费观念的引导的。在新时代的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社会形态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跟随大流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追求独特,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这样就更难以阻碍从众心理的发展形成。拿生活中最平常的日用品来举例说明。电脑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最新产品。其每一次更新都吸引着大学生的跟风购买。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去购买潮流电子商品。
3 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严重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汇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等所有的力量,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帮助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指引大学生从畸形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用新的消费观主张引导大学生,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6(2):8-10.
[2]王媛,苏桂秋,迟铭书等.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高校对策[J].华章,2012,(28):147.
[3]虞艳丽.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13-14.
关键词 情感 大学生 沉溺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Emotional Support to Prevent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
XING Yanhua[1], ZHANG Rui[2]
([1] Digital Media Arts College,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2] League of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ring us great convenience, but also brought some negative effects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one of which is to enable them to indulge in the network can not extricate themselves. The author by comparing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d in network with other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causing college students' addicted network,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solutions.
Key words emotion; college students; addiction; network
1 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危害
1.1 学生兴趣渐退、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的过度使用,能够极大的消磨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从而更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带来的冒险刺激的、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舒适的放松、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等,都使青少年逐渐产生了"网络成瘾症",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对此失去兴趣,学习热情骤降,学习毅力和自控力大不如前,而且长时间通宵达旦地上网,会造成大学生生活规律紊乱,学业荒废。
1.2 人生关系疏远、人情态度冷漠
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存在感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中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容易误导中学生产生价值偏颇,从而淡化他们在现实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使得其社交面变窄,人际关系冷漠,与真实的人际关系隔绝。
1.3 使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扭曲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可现如今网络被各种混杂、包罗万象的信息充斥着,而西方国家在网络科技走在世界的前端,因此其传播的论调、宣传的思想就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
1.4 威胁到自身的人身安全
大学生并未真正的走出校门,踏入复杂的社会,因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较弱,较容易轻信虚拟世界的一切,会盲目认同网络社会的种种行为,不能对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可想其结果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力或后果。
2 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
归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概括。在主观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满足其情感的慰藉、好胜的心理和求知欲。如上文所述,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上空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而更容易陷入虚拟网络无法自拔。在客观方面,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加剧了网络包罗万象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强大吸引力,此外还存在着大学生还面临着就业难、工作难等巨大的压力,通过网络可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暂时消去烦恼和繁琐的现实矛盾。
但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五个:(1)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够全面,使其在虚拟网络中寻求补偿;(2)媒体与网络的误导;(3)部分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缺乏自制自控能力,不能改变沉溺网络的现状;(4)当前不好的社会大众文化使大学生价值观趋于表层化,“盲目从众”削弱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5)学校教育模式的落后和方法的简单化。
3 大学生沉溺网络的预防及对策
3.1 主动构建校园网络,加强校园风气建设
在各大高校中,我们必须大力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活动,通过开办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给学校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培训的机会和展示个性的平台,以这种方式让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逐渐回归到现实中来。另外,作为学生我们有责任提醒他们必须增强时代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把网络对自己的吸引力降低到最低,要时常提醒自己每次使用网络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控制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以平和平静的心态面对网络、使用网络。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大力度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站、BBS。
3.2 加大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观
为了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只有使大学生树立以学业为主,以各种学生活动为辅的健康积极的网络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不会因为沉溺网络形成各种不良品性。因此,我们要加大学校网络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引导他们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网民,成为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建设的模范标兵。此外,我们还要尽可能多的开展讲座等类似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有关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增强其抵制网络不良思想和文化的防护能力以及抵制网络上各种诱惑的控制能力。
3.3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步入正途
在校园里,普遍认为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成绩不好、懒散堕落,没有人生目标、遭受过挫折和打击、不受重视、内心自卑的学生,为此,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达到维护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3.4 促进家庭和学校合作建立起实时有效的监控系统
学校应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并且鼓励家长主动与老师、班长或同班同学联系,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精神状况,同时,及时协助老师纠正孩子的不良作息习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情感支持防御大学生沉溺网络
当前社会,由于自身或外部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长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逐渐变得易怒易躁,情绪难以自控、举止失态,更有甚者已经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这些学生、关心这些学生,多去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他们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逐步走出人生的困境,从而摆脱网络对他的吸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学校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年级大会、学生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团结互助、相互关爱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自己开导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交际圈。一个健康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告别孤独与无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这个大家庭从此告别网络沉溺。
参考文献
[1] 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学报,2007.19(2).
[2] 陈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 凌新龙等.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及思考[J].广西工学院报,2006(S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86-03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课程源于现代物流迅速发展的需要,在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它是一门开设时间不长的新兴学科。物流管理属于典型的应用科学范畴,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实际密切相关,该门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应用性,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目前,物流管理课程教材的编写总体不是很完善,受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纯理论介绍较多,事例说明和典型案例介绍较少,内容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仅仅照本宣科讲授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尤其显示出它的独有优势。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物流管理案例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常见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实践证明,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而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再次,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融入到物流管理案例情境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这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把握的环节
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收集整理和精选案例。案例的收集和选择是搞好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关键。现代社会,物流事件层出不穷,收集和选择好物流管理典型案例并不是一件难事。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围绕每章的教学内容,通过大量渠道,诸如各类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栏目留心收集并精心整理。首先,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收集案例。教师收集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注意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要使案例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进而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课时要求和学生特点整理案例。由于教学课时要求和学生特点等限制,收集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将收集的案例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归类、整理筛选出近期有代表性的、生动典型的案例,这样组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再次,教师要根据物流管理课程每章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所以,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主线,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直接决定作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十分广泛,描述的管理问题也五花八门,有国内国外案例,有长短型案例,有简单复杂案例,有他编和自编案例等等。为此,教师要从每章教学内容需要的角度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来为教学服务。
2.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与思考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案例,如何从案例中把握主要精神、抓住关键问题。对于一般小型物流管理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宣读方式让学生知晓案例内容,而对于内容较多的物流管理案例,教师应使学生人手一份,以保证学生仔细阅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类型进行主动思考。一般情况下,物流管理案例的思考通常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方案待决型,它在案例情景描述中点明了问题实质和可供选择方案,学生可权衡比较,从中选定或找出有效解决方案;第二种是得失说明型,它叙述某一物流管理问题实际解决全过程、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第三种是问题待定型,学生的任务包括确诊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选择满意的解决方案。第四种是作业练习型,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提供一个复习巩固的练习机会。第五种是实训操作型,它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结合某具体物流地区或企业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规划、方案或建模等,其要求难度和挑战性均比较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最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思考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在分析思考案例问题时,要找到其理论依据,切忌抛开课本,泛泛而谈,胡乱联系。二是要注意分析角度的灵活性,物流管理案例一般被归类在某一章节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本章节理论解决问题,但现实中的物流管理问题往往涉及面很广,同一个案例实际上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三是解决办法的非唯一性,现实中的物流管理问题很难有哪种唯一的解决方法,对于案例中所明示或暗含的问题,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办法。
3.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和交流。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的是决定案例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特点、学生情绪与状态等情况组织课堂讨论并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的成效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讨论的质量。前阶段的案例收集、整理、精选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案例阅读与思考都是为了服从或服务于这一环节。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其机动灵活、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判断分析、应变处置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战环境中触及大量的物流管理问题,交换思路或创意,寻找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方案,而是使学生从各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活学活用、开拓思维、想方设法,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当然,对有些物流管理案例内容复杂,课堂讨论时间紧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形成主要观点,而课堂则侧重于各小组交流各自讨论观点。
4.切实做好讨论交流后的点评。一般而言,在课堂讨论交流即将结束前,作为讨论交流的组织引导者,教师应花10~15分钟时间进行认真的点评。点评不仅可以对学生讨论交流内容进行升华,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讨论交流的潜在热情。通常情况下,点评主要由教师指出讨论交流过程的优缺点,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当然,教师在点评时,可以在归纳学生各种讨论交流成果与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或另外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念,甚至对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教师的点评应重在讲清事实和理由,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说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学到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是否提高了运用原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点评中应避免做过于绝对的正误评判结论,因为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刺伤学生的讨论交流积极性,更容易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1.明确讨论交流规则。规则既是约束手段,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班级学生人数较少的可实行开放式自由讨论交流。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教师事先应明确有关激励政策,对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肯定,对被动参与讨论交流发言的学生不予加分甚至减分。如果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应在课前将学生按一定条件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并明确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小组成绩就是小组成员的成绩。各小组须根据讨论,分析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和结论。课堂交流时主要是各个小组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质疑,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经受考证。考虑到课堂时间较紧的特殊情况,为了使每一种观点和结论都有发表和接受考证的机会,教师在课前除根据所形成的小组数量分配好时间和安排讨论交流顺序以外,还须对各个小组在课堂讨论交流中的每个步骤、每个问题的讨论时间进行严格控制,要明确规定各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回答,超过规定时间者将被限制回答或予以扣分等处罚。
2.激发讨论交流热情。课堂讨论交流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立刻就能产生的,它需要任课教师的长期培养和瞬时激发。因为讨论交流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而言论压力和害羞则会严重阻碍讨论交流的进程。作为任课教师,平时应该告诉学生,在所学科目里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不要迷信所谓“权威”和“大家”,每个人的言论和观点都应值得尊重和保护。应该让学生知道:任何嘲讽或者不尊重别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尤其要敢于发表有别于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在具体实施课堂讨论交流前,教师应事先安排部分骨干学生课前做好一定准备,包括列写交流发言提纲等,以便在讨论交流中带头发言,从而达到瞬时激发现场讨论热情,活跃讨论气氛的效果。但是,在案例讨论交流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不少学生会偏向支持大多数人支持的或者看起来更具倾向性的观点,而那些“少数派”或“反对派”往往在这种气氛中显得孤单薄弱,甚至会产生思想观点的动摇,选择沉默或者放弃。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讨论交流的开展,它会使讨论交流最终变成随大流式的附和。所以,有时适当地给“少数派”或“反对派”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控制讨论交流节奏。在案例讨论交流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随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对讨论交流的有效控制和正确引导十分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情形是现场讨论交流发言热烈,但仅限少数思维活跃学生,或者是讨论交流内容广泛,但浮于表面,缺少深度,有的甚至游离主题。这时,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首先,教师要围绕物流管理讨论问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不要同时讨论交流多个主题,以免学生分散精力,突出不了重点;其次,教师要对一些有实质意义的物流管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分析,从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以免讨论交流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围绕讨论交流主题,及时对不相干的讨论予以纠正,防止讨论中偏题或游离主题;最后,教师要适当控制讨论交流中思维过于活跃和发言过于积极的学生,要积极启发和鼓励那些害羞、不自信或者沉默寡言的学生发言,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培养锻炼。
参考文献:
[1]韩翔,浦徐进.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
[3]周德峰.案例教学法与管理类课程改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4]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论文摘要:师范类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但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多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迷茫、困惑、失落、焦虑等不良心态,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师范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师范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师范生是一个专业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合理、职业目标定位相对明确的大学生群体,但由于整个的学习过程相对比较封闭、实践能力较弱、生活阅历浅、个体独立性不高、社会认识相对简单或片面、就业渠道相对单一、缺乏教师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师范生在面对走向社会第一步的就业挫折时,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师范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2552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及以往工作经验来看,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就业压力与困惑心理
师范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将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或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教育系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有些师范生由于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晰、教师职业目标规划不完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以及考研结果、情感归宿、离别感伤、经济状况、未来前途和跨行业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方面的影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师范生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而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趋于内化,这无形中更进一步加重了师范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调查显示,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占11.1%、有压力的学生占88.9%,其中,有正常压力的学生占38.4%,压力很大但能正确处理好的学生占37.4%,压力很大、很苦恼、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占13.1%。在压力来源方面,学习压力占21.9%,经济压力占21.3%、就业压力占38 %、能力压力占11.6%、其他压力占7.2%。在就业压力原因方面,就业岗位不足、竞争太激烈占75.5%(其中:理想工作岗位少占24.1%,大中城市就业岗位少占18.7%),专业不对口占7.6%,能力不足占10.2%,自我推荐不够占6.7%。其中,大中城市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则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职业目标期望与失落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心理,师范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单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向往高薪水、高起点、高收人、高回报;向往能到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中小城市、基层学校、私人学校或企业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城市占48.3%、中小城市占34.9%、农村占8.6%、去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6.6%、偏僻边远地区占1.6%。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大多不希望再回到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不愿“吃回头草”。特别是许多男师范生,就读师范本身就心犹未甘,感觉屈才,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不看好,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希望能从跨行业就业中找到理想的职业。由于师范生的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进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行为的偏差。
(三)不科学的就业观念
当前虽然教育行业已经成为比较好的社会就业选择,大部分师范生的择业观念及心态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能更加倾向于务实与理性。调查显示,在职业目标选择方面,从事教育工作占49.3%、国家公务员占20.9%、企业职员占14.4% ,其他工作占15.4%。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及社会转型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不良职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仍然存在并影响着一些师范生的就业。一些师范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及职业的长远发展,在择业标准中把工作条件、经济收人放在首位,忽视自我兴趣、能力和特长,对个人及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认识不周、定位不准,从而导致不能选择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及岗位。调查显示,在择业单位性质方面,事业单位占39.9%、国企单位占25.3%、外国独资占20.5%、中外合资占10.7%、自主创业占3.6%。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求稳定、求就业一次性到位,无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先择业,后就业,再创业”观念认识不到位,希望一次就能选定理想的终身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主创业。还有些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人职匹配等,从而人为增加了就业难度。
(四)就业人格缺陷
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一些师范生在就业人格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不足、抗挫折能力差、自卑与自傲、偏执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很多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客观、合理、全面的认知和评价,突出的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心理。不少师范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打击就一跟不振,陷人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科学预见更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能很好地通过总结求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一些师范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以及平时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这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教育系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社会背景下,对就业渠道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善于跨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逐渐失去了对求职的信心和勇气。一些专业较好、就业渠道较宽泛的师范毕业生则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甚至于自傲;这部分学生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想象,一旦遭遇挫折则容易陷人自卑、自责,甚至于一撅不振。自卑与自傲是一些师范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就是对自身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社会现实也缺乏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执心理,如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对专业对口的偏执等;还有些师范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心理,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等。就业人格缺陷是影响师范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五)不良就业心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就业也是一样,如焦虑、急躁、消极等待、攀比、嫉妒、抑郁、说谎、侥幸、懒散、逆反行为等不良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顺利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于急
躁,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分析与判断,没有合理的教师职业目标规划,缺乏对自我职业价值的理性思考;一些毕业生消极等待,得过且过,在消极等待中丧失了很多宝贵的机会;一些毕业生自恃水平高、能力强,但在择业过程中却处处碰壁,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心理;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等因素,相互攀比、盲目攀高;一些毕业生心存嫉妒,产生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不健康心理,甚至于有极个别同学作出了一些不良举动;一些毕业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一些毕业生无视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一些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表现出严重的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群体形象;一些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师范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客观现实,心存不满,甚至于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等一系列身体机能不良反应等。以上各种不良就业心态都是影响师范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高师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如迷茫、困惑、焦虑等不良清绪也是正常的。师范生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科学、理智的选择。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心理困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适。 (一)认清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师范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师范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教育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教师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师范生就业现实。其次,师范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师范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理想职业时,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明确职业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找工作不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师范生在考虑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人、工作条件、就业地点等因素,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职业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工作条件不太理想,但发展前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地区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当前许多师范生不愿意到西部及东北等经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业,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经济、教育发展的热点地区。因此,师范生抢先到西部或东北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就业,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或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悦纳自我,捕捉就业机遇
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师范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正确认识自我职业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只有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自身的潜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认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同时,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认识并悦纳自我以后,要善于抓住有利机遇,做到主动出击,毫不犹豫,有敢试敢闯的精神;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惧怕失败;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系统及科研部门不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唯一渠道。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顺利就业。
(四)直面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师范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师范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师范生今后的教师生涯或其他职业生涯都将是非常有利的。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认清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形势,明确教育人才素质需求标准,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或素质不高,出现求职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自身定位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你择业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等,对此师范生要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具体原因,并认真对待,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悦纳自己,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心态,缓和心理冲突
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也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某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师范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慰藉,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法,如向朋友、老师倾诉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以求得心理平衡。最后,还可以采用自我转移、自我松弛法,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心理缺陷。其实.生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只是在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适作用下,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而已。因此,师范类毕业生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客观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完善,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六)充分发挥心理咨询部门的作用,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