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
一、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在教学中,我深感到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
1.资源共享,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信息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库,许多教师利用学科等网站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电脑制作政治课件,使课堂不仅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而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真实生动的感受。
2.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哲学课上学生常觉得生涩难懂,因此在哲学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生活与哲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中“规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展示了“高山流水”的动画,提问:“高山流水是不是规律?”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继续展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以及“苹果落地”的动画,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故事中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好不好?为什么结果却事与愿违呢?(2)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分析: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全面把握、消化和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挖掘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为什么有时1+1+1>3,有时1+1+1=0?”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所提的这个问题的价值,同时我利用自制的课件,我选取了大家熟悉的Flas“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并让学生提出设想,为三个和尚设计组织管理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学生各抒己见,我及时将不同答案中的精华归纳出来,总结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第二种:制定奖惩制度,促使三个小和尚很快把水缸挑满;第三种:三个小和尚就地取材,引水上山。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方案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探究,学生成为思考问题的主体、运用知识的主体,在“合作”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二、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既然运用网络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觉得我们政治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增强网络资源开发的意识,学会从“搜集”走向“收集”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忽略了收集的重要性。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更要学会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平常要多“收集”好的资源及时保存,同时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创造性的利用好网络资源,把自己加工后的网络资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学校教研组要建立网络资源库,学会从“分享”走向“共享”
政治教师不但要在本教研组内和其他教师相互协作,更要与信息技术组教师合作,不仅如此,更要加强校际教研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并充分利用其他兄弟学校的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扩大了信息,充实了教学容量,也获得心灵的启迪。我们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学习与思考、要勤于实践与创新,构建有魅力的政治课堂,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平. 巧用多媒体 优化数学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1革命老区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培养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是革命老区发展的需要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属于革命老区,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2012年,达州市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2 394人,初中在校学生253 309人,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在校学生71 05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4 845人。2013年达州市高考报名人数37 393人,本科上线人数9261人,占高考报名人数的24.8%,专科上线17 770人,占高考报名人数的47.5%。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即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或劳动。面对此种情况,中学需抓好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育,把握发展机遇,以利于终身学习和成长,进而促进家乡建设和发展。
1.2 培养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需要
如今,信息、能源、物质并列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代,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图书馆要给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实践操作的条件。比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发挥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优势,采取全开放形式让学生观看有关科学技术成果的电影和录像,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新的情报资料的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放式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实践。
1.3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革命老区中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能只接受教师教授的课本上的或课堂内的知识,还要学会自学,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要学会向知识的领域求知,变“不知”为“知之”,变“知之不多”为“知之甚多”。每个人在学校学习阶段都不可能掌握他一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一个人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如何培育革命老区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2.1 创设信息情景,激发中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
中学图书馆在广泛采集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的同时应注重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创设信息情景,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让中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以培养中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激发中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课题组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从中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例如,宣汉中学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充分利用这个优质的课程资源,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就安排时间对他们进行入馆知识宣传,带领同学们参观学校图书馆楼,展示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藏书室。从直观的角度告诉同学们中学生活离不开图书馆,学习离不开图书馆。告诉同学们通过纸质图书、期刊、杂志、网络和视频资料等都可以搜集查阅信息资料。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要知道去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丰富自己的知识,从小养成信息意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所关注的信息大部分是高考信息和军事新闻等,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就要在这些方面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激发他们搜集信息的兴趣。
2.2 关注生活,探索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也百般呵护,养成他们很少关心家庭的事情。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鼓励学生去感受生活,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会他们信息处理的方法和途径。搜集信息的途径很多,一般采用看电视节目,听广播,传统的书籍、报刊,利用电脑上网查阅,利用数字图书馆,利用电子阅览室,实地采集等方式。搜集信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面对浩如烟海、杂乱繁复的信息,要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取真,进行识别,并做出正确选择,这才是我们收集处理信息的真正目的。信息处理常用的方法是熟练运用工具书,文献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2.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中学图书馆工作要结合新课改,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和信息,并需要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相应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分析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3信息处理能力培育对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1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自立自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落后于他人,只有具备了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和抛弃。近几年,课题组的同志在学校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开展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育研究,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低头、不丧气,而是利用电脑、网络、书刊等工具查找、收集、整理信息,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同学们在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思考,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这个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得到了提升,为中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有利于培养中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学习;利用
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戢体形式多元、技术手段先进等特点,但大学生们并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为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大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服务的需求,也为了方便图书馆管理。作为当代图书馆管理人员我们应不断引导和提高大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以促进同学们的学习。
一、应把图书馆当作一个大课堂,汲取新的知识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更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引导学生爱家爱国、诚信友善,教育学生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让青年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下成人成才。在大学,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更要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更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引导学生爱家爱国、诚信友善,教育学生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让青年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下成人成才。特别是随着全面学分制的实行,专业的选择、课程的取舍、学习计划的制定、时间的安排,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做,自主性、主动性成为大学学习中的一大特点。大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的最新文献信息,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否则就无法全面理解,融会贯通教师讲授的知识,更谈不上主动去探寻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二、应利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活中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相当于大学生博览群书,在知识海洋遨游的第二课堂 。很多同学泡在图书馆是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专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应该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开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兴趣,为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图书馆是与课堂并立的人文教育场所,提供了便利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学习平台,依托空间、资源以及活动展览等优势,可为人文教育提供直接支持,图书馆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起到了文化熏陶的作用。读书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工作提前打好基础,所以学生们都应该有系统、有计划性地去看书。现代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这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学业所必需的。
三、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
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环境优雅舒适的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学属于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信息化人才,教会你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挖掘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分析整理利用。去图书馆只是专业知识一个应用而已,并不局限于此。图书馆学学到的知识以及培养的信息素养可以让你从事很多行业,比如数据分析,情报收集等等。国外把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视为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标志之一、称为“大学的心脏”。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启迪思维,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自学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既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知识,又可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的钥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四、应及时适应读者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阅读指导,是指针对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有热心辅导的图书馆工作者,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必须立足于因特网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高校图书馆除了加强检索技术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快、精、准、全地检索到馆藏和网上的文献。图书馆员要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每天的工作,看似重复机械,用心去做却也能乐在其中。只有愿意去做这项工作才会不断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图书管理是一种复杂而繁琐的,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例如,图书馆可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
五、结束语
图书馆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底蕴的载体,是每个大学生必去的场所之一。其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日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歆.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9期.
[2]马秀玉.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大学生提供最佳服务[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3]张金华.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发展,2011年08期.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基于网络化的新环境,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首先,要知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明确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1.利用资源,提高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不只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学的方法技巧去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学校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只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2.探究方法,优化信息整合。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原有的学科教学,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整合,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它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构建知识、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有利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利用、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形式,只要我们的教师做好安排和指导,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与提出问题一获取信息,分析问题―信息的分析,解决问题―信息的加工与创新,我们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社会转型期 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愿意交流的,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明确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循序推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实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农村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针对全国学生,没有考虑地域、城乡差异性。虽然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学校硬件、师资、家长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社区人文等重要因素,农村整体逊色于城市,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细化学段目标,循序推进。
一、二年级,严格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回家后尽量用普通话与家人说话。三、四年级,巩固普通话水平,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简要转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动地讲述故事,用语言打动他人。五、六年级。与人交流说话时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表达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学会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即兴简短发言。
二、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甄别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其购买其它更多学习材料,课本应当就是孩子主要的认知材料,甚至是大多数农村家庭唯一的书籍。因此,农村老师利用好教科书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是经典美文,城市孩子可能吃过花样百出的花生食品,但对花生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对花生生长过程给人成长的启示理解。绝对要逊于农村孩子。
二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只要能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自然、社会、人文,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农村小学生家长难有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挖掘,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更无指望。充其量,农村家长在年节时或外出务工偶尔回乡时,为孩子集中买几本纯粹应试且不一定适用的所谓辅导资料。所以,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甄别出其中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开口表达。结合教材中安排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口语交际练习课。鼓励小学生说说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挖掘课外资源的丰富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开阔与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三、采取适应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情境,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课文教学。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又呈现给学生身边的一些美景,如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园、田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画面,与游客互动,带领大家领略家乡的美。课本中安排的《劝说》、《让名著中人物走上舞台》等口语交际练习课更强调了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农村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农村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少有城市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的条件下,尽量给学生创设课外口语交际实践的环境。
锤炼胆量。农村孩子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可进,也进不了电影院,听不到音乐会,很少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跟团游玩,孩子接触大场面、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少,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生普遍腼腆、矜持、“放不开”,开口的胆量很小,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农村教师,首先要在学校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勇敢答问、勇敢争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鼓励孩子在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学会尊重孩子意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凝心聚神。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发展至“口语交际”,“听话说话”是倾听和表达,“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和交流应对,强调了瞬时互动性。因此心神不宁,应对就难以抓住关键,《晏子使楚》除了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机智,更要理解应对者冷静的重要性。
修炼涵养。农村小学生成长过程所接触到的文明场所一般只有小学校园、校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未成型,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滥,农村孩子平均接触到赌博、争吵等不文明现象的机率远高于城市孩子。这种生活环境浸染下的孩子,呈现出的将会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农村教师要防微杜渐,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与人交谈时,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礼貌。三四年级时,要用课文《孔子拜师》、口语交际练习课《我看到了……》等,培养学生交谈中倾听的认真态度,激发请教意识,敢于与人商讨不同的意见。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用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口语交际练习课《聊聊热门话题》等,提醒注意语言美,不说脏话,抵制农村粗俗、不文明的语言。
一、教师要努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差异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积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扩大知识面,才会对各种人文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一门大学科,涵盖很多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和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会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课内资料也有课外资料,包括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而课内资料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资源主要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期刊杂志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就可以将绍兴地方戏的特点及鲁迅的生活经历作一个全面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要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教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包括一些社会调查,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注意渗透育人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健康的品性和人格是学生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应努力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学生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学会宽容、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要懂得友善、懂得尊重别人等。
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这一章节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净化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从自我做起,不随便丢弃废弃物,不随便破坏花草植被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的活动,走进生活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道德修养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从古今中外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白求恩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启发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何去体谅别人;教学《陋室铭》一文,启发学生如何洁身自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各类企事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急需培训当代科技知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犹如而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大多数员工素质都不高,都没有规范地时员工进行正规而系统的岗上继续教育,而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岗前技术培训,仅其实力,也无法进行系统的、前瞻性沟培训,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较慢。因此,企业也就缺乏足够的后劲,较强的竞争力。 国家在近两年内,将彻底完成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届时,国家除保留一部分依然从事公益事业的全额事业单位以外,其它将转成差额补贴和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无论全额还是差额的或是自收自支的,所从事的工作难度都将比现在要大,涉及当代高新科技的层面都比现在要紧密。都需要一大批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各种学科日渐融合交叉的特正。仅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自学或单位送出去短期进修,是远远不够的。
二、科技进修院校独有的培训资源形成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便捷优势
由于各全日制局制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都有自己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目前都承担着全日制不同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和公务员的在职培训任务。实际上,前述的院校也不宜搞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前述院校教材的审定,较之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显得比较滞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则需要紧紧跟踪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在这方面,各级科协主管的科技进修院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各级科协所属的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就是十分可靠而丰富的新知识信息源。只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采集整合就可以了。而且,在中国科协还有直接同国际上数十家科研机构、学会、协会交流的便利条件,更容易实现紧紧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动态。况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会有一些职能从现在的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进而转移给各级协会、学会、研究会。这样各级科协将会扩大现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力度。所以由市级以上科技进修校院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鉴于新时期形势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市级以上科技进修院校的指导力度,充分利用这部分继续教育资源。应紧紧依托各地科学技术协会所直接管辖的科技进修院校,充分利用科技进修院校与同级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联系紧密的长处,充分利用与国际同类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级科技进修院校,既有编制又有一定经费的优势,进行既能紧密跟踪当代国际高新科技走向,又能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进行既有前瞻性,又有本地实际性的大科学观的培训。其次建议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需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科技进修院校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并不断更新带有共性的继续教育公共教材,整合继续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资源优势,择优聘为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客座教授,组成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讲师团”队伍,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抓到实处。
关键词:化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46-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学科试题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重视考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课堂是教学的落脚点,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那么,如何将信息素养有意识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与化学学科内容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要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建立信息意识是理念上的变革,要让学生觉悟到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生存的重要资源。
1.用好化学课程信息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学。化学教科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能力的最重要素材。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趣味性强,这为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借助这些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2.利用教师自身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应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收集、运用信息素材, 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每一堂化学课都有新的信息带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知识背景新颖,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就会高涨,同时这种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诱导学生信息意识的产生与强化。
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创新是信息加工和运用的关键。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化学平衡这块中学化学的重点兼难点内容时,首先让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样?蔗糖在溶液中慢慢溶解了,加到一定量后就不溶解了。追问,不溶解了是否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的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的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了蔗糖的饱和溶液。进一步得出溶解平衡是个动态平衡。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观看一定量的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的全过程。有了这个溶解平衡原理的知识,并结合反应速率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迁移到普通的可逆反应中,从而得出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材进行透彻地分析,并尽量让学生已牢固掌握的知识得以应用,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来探未知。其实,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比如:我们知道在Mg-Al原电池中,Mg是原电池的负极,Al是正极。如何更换电解质溶液而使Mg电极作为原电池的正极而Al作为负极呢?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联想到以前所学的知识,Al溶于NaOH溶液中,Mg不溶于NaOH溶液。类似的问题:请你判断Al-Cu和浓HNO3组成的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分别是什么?这些是一种高级的知识迁移,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本质上进行联系对比,从异同点上进行比较识别,从知识的相关性上进行辨别和选择,培养学生真正弄清知识之间的区别、联系、变化以及因果关系,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加强学生信息利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数据的处理,信息提示型练习,课堂资源的优化来实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初始信息,可能混杂有错误的、无用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甄别、筛选,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只来自于老师的信息,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并且学生仅是接受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体系,那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思维,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以一种问题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新知识这种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信息建立起人为的或实质性的联系,使学生能通过运用各种策略活跃思维、获得新知。教师可多设置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进行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问题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别人传达的信息中寻找启迪,学会分析、比较和评判。教师对这些办法和答案正确与否暂不作任何评价,但鼓励学生在别人传达的信息中寻找启迪。等到学生再也提不出新想法为止,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修改、合并。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意见、反思个人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主阵地,不断努力探索和挖掘培养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化学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素养;方法途径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观念,因此,利用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情感等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本人总结了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指导学生科学记忆,提高地理知识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对地理知识记忆的要求,强化了运用地图、资料进行说明、分析、归纳等要求,但这不是说可以放弃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知识与技能是相互关联的。亚里士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地理学科的特点也要求地理学习要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和数据,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巧记地理,快乐学习。
1.歌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如,教学我国《行政区划》时,34个省级行政区的记忆确实有些困难,我就给学生出示七字歌: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北天津,两湖三江安上海,云贵四重南,新青陕甘宁西北,两广福建生海台,港澳回归喜团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忆省区名称,位置和简称的知识也在其中,可谓一举多得。
2.形状记忆法
这种方法能唤醒学生想象力,激活思维,让学生感觉记忆的快乐。如,长江干流像“L连着W”,黄河干流像巨大的“几”字,广东省像“大象鼻子”,陕西省像“跪着的兵马俑”,法国像个“六边形”,意大利像“一只长筒靴”等等。
3.表格记忆法
这种方法可以把知识收集、分类,进行比较记忆。如,教学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学生反映记忆效果很好。
其实,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有了方法,学生就觉得记忆不是一件难事了,就更加热爱地理、热爱学习,知识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地理能力素养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这对于能力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1.引领读图、用图,养成良好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的种类很多,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地理漫画等。每一类图都有特定的含义,起着不同的作用,读图、用图时要认清地图、明确主题、掌握方法。如,教学《中国的地形》时,可以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空白图”引领学习:第一步,读中国地形图,找出图上地形类型有哪些(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得出地形类型多样。第二步,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看分布。第三步,继续读中国地形图找主要山脉,看走向,看山脉两侧分布的地形区。第四步,总结我国地形特征: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五步,练习在中国地形空白图上填写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把知识回归于图。再如,教学我国的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时,就要用“飞来的山峰”“小草的哀求”“就地取材”等这些地理漫画,它们更为直观,能有效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所以,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正确读图,还要合理用图,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良好习惯自然形成,地图就成了学习的好帮手。
2.提供探究平台,掌握思维方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了解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提供探究学习的平台。如,教学我国《西北地区》时,我设计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填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 ,有高大山脉 ,海洋水汽 ,导致气候 ,所以,植被以 为主,河流多为 ,是一个以 业为主的地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影响经济发展,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从而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地理不能仅以书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完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分组调查家乡土地的利用类型、所存在的土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学生的调查结果交上来,是令人欣慰的。土地利用类型:家乡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问题:乡镇企业飞速发展,耕地减少,有污染土地的现象。解决的措施:宣传保护环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绿化活动;向政府部门建议进行污水处理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潜力得到极大激发,学会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为以后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地理情感素养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说明,在学习中学生的亲身体验非常重要。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很重要,我们不仅要讲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爱上地理课。在地理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如,经纬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大洲图、中国轮廓图、中国政区图、长江水系图、黄河水系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折线图等,通过一系列的绘图练习,把空洞的地理事物用地图表达出来,学生感觉真实了、具体了,这就让学生增强了对地理事物的情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另外,我还会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学习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我就展示了一幅中国某城市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这样的地理课学生很喜欢。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地理”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去发掘。我一般是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国疆域辽阔,位置优越,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我国是具有世界上所有地形的国家,有世界的最高山峰;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我国物产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我国正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等。
3.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课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地理教育肩负着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观念的重任。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以小见大。例如,2013年冬天,华北地区雾霾天气较多、较重,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在雾霾天气里的感受,由此,我组织了一个专题讨论:雾霾产生的原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怎样防治。因为学生都有感受,并且从电视中经常能看到、听到相关报道,所以,发言踊跃:“人口增多,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燃烧煤炭,秸秆燃烧,不利于出行,影响健康,关闭重污染企业”等都出现在他们的发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