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称理论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生活,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在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条件下)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实证分析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使经济实证化。中国经济学有着深厚的规范分析的传统,致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学的社会价值问题。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文章不是从研究的需要出发运用数学工具,而把数学公式模型作为装点。第二,有些研究成果假设过多而且随意性很大,在资料的处理上往往人为地进行“调整”,降低了论证的说服力。第三,有些运用数学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作指导和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作支撑,往往是前后矛盾或违背常识,貌似科学、严密,实则有很多漏洞,更无法操作。
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现代经济学中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思路。这一方法的理论特征是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析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进程。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4.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5.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 formula)表达。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 things constant,或Ceteris 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6日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因其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的全体老师,在共同组织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向全校9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针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全体经济系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统计分析,集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课程难度方面。调查发现,58%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太抽象,特别表现在微观和宏观的部分章节,如“一般均衡理论”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感觉很难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调查中,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选项上,有高达64%的同学认为是内容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42%的学生认为市场结构理论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大概能够验证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该课程最终考试分数的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期末成绩达到90分以上,并且虽然总体的及格率在86%以上,但仍然有14%的同学没有通过第一次考试。此外,还有47%的学生希望将考试形式从闭卷改为开卷,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写论文的形式来代替考试,而有24%的学生希望提高期中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难度的认识。
(二)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虽然有59%的同学做到了课堂认真听讲和39%的同学做到了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但仅有3%的同学做到了课前预习以及8%的同学做到了课余时间看相关的参考书;这说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还不高。此外,49%的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的同学几乎能把书本上的作业全部完成,24%的同学几乎把精品课程网站上的题目都做了,但是也有18%的同学没有做过作业。在课外时间,有40%的学生会通过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36%的学生会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这说明,我校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以及在开阔学生视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学评教”方面。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方式以及老师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利用方面,4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还是相对满意的,33%的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18%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但仍然有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是不满意的,其主要表现在讲解的太浅,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有28%的学生认为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受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仍觉得网站资源还是太少,有待于改进;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的利用方面,有32%的学生会在该平台上与授课老师经常交流,47%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在此交流,但也有21%的学生与老师在此平台上几乎没有过交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41%的学生最看重课堂讲解的内容选择,40%的学生最看重案例分析,而关注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学生相对较少。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57%的学生认为增加案例教学,但也有9%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另外,在对案例的选择方面,有20%的学生认为案例太过陈旧,应该及时更新,有35%的学生认为案例很贴切生动,还有16%的学生觉得应该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身边案例,这反映了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较高关注热情。最后,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37%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业难度太高,29%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一,20%的同学认为对作业批改与评价不够,16%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太多。可见,广大学生对我校老师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等方面,少数比较优秀好学的同学还是感觉不满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点。
(四)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及学习效果上。对于嘉兴学院现在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38%的同学认为其体系严谨逻辑性强,31%的同学认为其内容分析深入,仅有4%的同学认为其案例生动,甚至还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用的案例不够代表性,或过于陈旧。另外,有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日常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有27%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省略一些内容,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调查中,有41%的学生希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讲课,有26%的学生觉得只要是讲师就够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48%的学生了解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6%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但只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学生对我校教材选择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教材中的案例部分,还有待提高。因此,编写一本新的西方经济学案例集,就非常必要了。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实际,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自身的因素。作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一体,形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该课程从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庞杂,流派众多,在每一章中的概念都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其知识的涉及领域相当广,既有微观原理又有宏观解释,既有实证分析,还有规范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且比较抽象,虽然经济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还是显得相对困难的。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性涉及到数学的表、图、公式的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习惯。但是,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来严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受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也较大,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学生一般也只是注重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记忆,不会去全面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没有能够将知识形成体系,也不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学得过死。另外,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高中时期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更加缺乏兴趣。
(三)教师的因素。学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专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没有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释并分析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授,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较少,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错觉。此外,在对课堂气氛的掌控上,一些教师授课生硬,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问题。
(四)教材的因素。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为材。并且,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做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讲解。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太过广泛,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鲜活的案例做支撑。还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相对陈旧,有点不合时宜。另外,教材版本太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都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这使得缺乏亲切感和认知感,并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适合解释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因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师生之间的教学脱节,缺乏互动。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多媒体的进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很多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在台上不停的讲理论、做PPT演示、播放视频,信息量非常大,使得底下的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认为老师PPT中展示的全是知识要点,前一个刚记好,老师好几张PPT已经翻过,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老师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很累,然而,学习效果却非常一般。在课程考核上,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侧重于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察。
三、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嘉兴学院全体经济系的老师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献言献策,结合嘉兴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完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删除和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专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安排,例如,对学时安排是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学时越多,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应该越多。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重点讲解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章节,例如对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可以多讲讲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多讲讲国际经济学的知识等。
(二)引入案例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突出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尤其应该选择能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和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对国外案例的选择,也应该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并做到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案例选择还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这种多样化案例导入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也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
(三)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学校较早开发的学习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补充,该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进行答疑,实现网络化办公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功编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这里,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五)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办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应该只是强调记忆。在过去,往往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就评断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在此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做题训练,就容易考取高分,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知识又会很快忘记。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为此,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结合嘉兴学院的实际,我们在引入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又创新引入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考核,包括通过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短学期的实验、实训的分析报告、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等,进行多方位的测评与分析,最终确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引入多种方式的考核办法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是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能够逐步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本飞.《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成果,两者既非完全对立,也非完全统一,而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研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歧,解析两者间的联系和结合之处,既能科学地说明两者的本质关系,又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和实效性。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异同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在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端重要地位的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理论体系本身的重要历史地位与政治地位,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研究中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做以区分,挖掘其中的个性和共性。而且,搞清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对于正确看待这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说以及正确理解和处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矛盾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经济学是指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西方经济学是指从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到目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说,以塞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人的《经济学》为代表。
一、起源与轨迹差异
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者共同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以劳动分工为起点,详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初始的分配规律和生产模式。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认为亚当•斯密为自己提供了思想的灵感和来源,只是这两个经济学在后续的发展和继承中走上了分岔路而已。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在描述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上是准确的,但受限于他的时代,亚当•斯密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这一历史规律。马克思通过改进这一学说使之能够伴随历史进步而坚持其正确性。但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原有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思想具化和数学建模的方式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修缮完善,像类似不对称信息、外部性理论等,类似凯恩斯主义则是回应经济失灵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发展完善,它们只是在同一理论源头发生而形成的不同理论。
二、理论形成路径的差异
政治经济学几乎可以算是马恩两人的合作的成果。《资本论》真正的创作时间,应从1844年马克思把研究重点从哲学转入政治经济学后起始,直到1865年底第三部分草稿写作完结,至1867年第1卷的出版,大约20年时间;后期第2和第3卷的写作和修订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总共大约40年时间。所以说,马克思本人对《资本论》核心思想的创作应该集中在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而西方经济学是由西方众多经济学家共同积累而成的。自1870年边际革命的蓬勃,马歇尔的集成,到张伯伦等对微观部分的完成,自凯恩斯开创宏观体系,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塞缪尔森的整合,再到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对自由主义的回归和供给曲线对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创作史的路径,相对于经济来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历的时空跨度更大更长,所以流派缤纷,但是西经的内在体系逻辑不如马经的清晰连贯。
三、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虽然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部分组成,而西方经济学也包括这四部分。然而对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来说,可以援引塞缪尔森在他《经济学》著作里的话:“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决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之用。”简而言之,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中合理配置而使人类需求获得最大满足的一个社会科学;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由此便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有明显差异的。通常来讲,“生产关系”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与生产力建立联系来探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策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相比较而言,马经因为其建立的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故而它对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社会关系更为重视,但西经则对解释和预测表层经济现象更为重视。
四、利益和立场上的差异
经济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科学,所以它有一定利益立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立场。从阶级性上讲,政治经济学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力证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那些被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理应重归工人阶级所有。而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古典主义,通过表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等优势来证明其合理性。但双方无论从彼此汲取多少对自己有益的成分,都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身的本质属性和阶级立场。历史和实践向我们明示,经济学家总会主动或被动地去接受代表自我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代表自我阶级的利益,维护自我阶级的立场,选择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等态度去研究、解释和解决经济问题,鲜有例外。
五、研究内容上的差异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建立的基础。由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政治经济学还认为,虽然变化的供求关系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但商品的价值才是商品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只会使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以供求均衡为基础的,它不像马经那样存在独立于价格之外并决定价格的抽象的价值本质,而将商品的价值视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实物交换比例,在货币条件下表现为商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这样价值就与均衡价格完全一样了。正是因为把价值定义成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在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里,对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转化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一切非劳动收入,工人工资只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全部价值均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而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人”视作起点来研究,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仅把劳动当作一种生产要素进行研究。所以说西方经济学将工人的工资视同如利息、地租一样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贡献的报酬,因而不存在对工人剥削的问题,认为这只是社会成员各方自发自愿交换的结果。
六、研究方式上的差异
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政治经济学认为无论哪种社会形态都不会一直稳定永恒,所以视社会发展为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总会向更高级的形态更替。但是西方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主义和唯心史观的方法论,由于西方经济学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因而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永恒稳定的存在,构建了一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观。政治经济学对规范分析也十分重视,用抽象定性的方法研究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经济制度本质规定,要特别注重对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但西方经济学却重实证分析,通过描述、推理、计量、检验等方式,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具体资源配置、分配制度、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宏观和微观的市场调控方法进行探究,可达到为经济主体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目的。
七、结论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不管是起源轨迹、理论路径、还是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抑或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总之以上多种差异,最终归结为马经和西经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结论上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阐述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它更着重于通过概括经济规律而使企业和社会利润最大化。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却是通过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点来揭示资本主义的黑暗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目的。简而言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经济和供求关系,但政治经济学则着重考虑资本再分配问题,把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过程作为研究重点。
作者:刘玥 单位:西安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德林.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塞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传统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它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从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概念众多、难懂晦涩,而且尚有不能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既与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又与我们不重视案例教学有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是一种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而乏味的理论,不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是对几百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归纳,其产生的背景和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差别很大,这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有种无的放矢的感觉,缺乏兴趣。同时,西方经济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其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和模型,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公式、图表来进行论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许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理论的结论,而不明白这些理论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怎样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许多西方经济学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经济学的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而且案例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都很强,其中有一些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这能吸引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课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都要讲“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这一问题,他们普遍都会谈到一点:“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西方经济学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的思维。而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的,即案例教学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同时,案例教学法还是一种将经济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西方经济学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一,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恰当的案例,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有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概括能力,能够熟练把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所讨论的经济社会问题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而且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通过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辩论。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我国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比较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缺乏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
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还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水平,而普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重视不够。这样作为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个人的事,既没有相应的投入和经费,也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教师由于主要精力在科研上,对教学兴趣不高,又加上案例教学需要经费投入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调查、收集和编写工作,而学校也不会把它计工作量,也不会把它列入考核体系,这对教师教学改革有消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而且质量低
现阶段,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来自国外的经济学教科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背景、经济制度及存在的问题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别,而且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我国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中仅仅分析国外的经典案例是不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还要与中国本土经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收集、编写和设计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本土案例。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在经济学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还很落后,选取的案例质量低。一些案例注重知识性忽视综合性,一些案例没有时代感和时效性,还有一些案例没有针对性和缺乏规范性,没有很好地与所学经济理论有效结合起来,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选择经济学案例教学时,要倾向于国内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案例。同时,这些案例还要跟上我国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特色,使案例教学具有时效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相当一部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强
我国高校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强,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案例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教师也是如此。引入案例教学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由于认知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引用案例。有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引导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应实行开放式讨论,片面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甚至允许学生讨论偏离主题。还有些教师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们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地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纠正对案例教学的错误认识,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要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得到各高校的支持。第一,主要是政策、文件支持问题。各高校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就应提出案例教学及其基本要求,在课时保证、成绩考核等方面要支持案例教学的开展、进行,要使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当前的案例教学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第二,主要是网络支持问题。为了给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学校应该开通案例教学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同意见,或将收集到的更新更好的案例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来供大家交流,并得到教师的指导。第三,主要是经费问题。各高校应加大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收集、整理及编写等相关经费的投入,应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和必要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需要的案例
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其关键环节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而要选择合适案例,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在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增加一些能积极反映我国经济生活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案例。在选择和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几点:一是案例不仅要具有知识性,而且更要有综合性。“案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讲究的是学习效率,应该能让学生在既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因此一个案例最好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就能够掌握多个知识点;二是案例要有时效性和实践性,即案例的选取一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量选择近年内发生的案例,甚至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案例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反映同一类事例的共同特点的案例来进行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理论及其精髓,同时还能触类旁通,理解类似的其它问题。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当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布置学生要熟悉或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案例教学,教师最好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介绍和引导;同时还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掌握了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能少了学生的参与。但是,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与教师互动,还需要一定的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案例教学会变得十分被动。如果教师此时强制性的提问来代替自由发言的话,课堂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这又回到了过去“填鸭式”教学,案例教学就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最后,要把案例分析能力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四)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对授课老师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还不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他们的案例教学能力,包括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组织和实施好课堂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定期举办案例教学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同时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经验的教师搞讲座,或组织关于案例课的观摩课、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三是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聘用企业家为高校兼职教师,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Abstract: There exists rich theories in modern economics that are helpful to train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have propensities to elaborate economic theories and neglect teaching the economic ways of thinking, however. Improving the ways of teaching economic theories can nurture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关键词:创业能力;教学改革;经济学思维方式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teaching improvement;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02-02
0引言
随着劳动市场就业压力的加大和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而毕业后的自我创业,成为许多大学生选择的灵活就业方式。本文讲的创业,主要是指就业者处于自我雇佣的状态,是一种劳动方式,并不限于创业团队的商业形态。自我创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创业者具备敏锐的眼光、创新的精神、踏实的作风等基本素质之外,经营管理才能也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能力,而经营管理才能的形成需要创业者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将理论付诸创业实践。而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基础,对目前高等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单纯的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较为庞杂,而数学工具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门课程的繁难,西方经济学课程成了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国内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如何对复杂的理论内容进行通俗化解释,并较多的运用案例教学对讲授的理论进行验证。而殊不知,枯燥的理论内容一则通俗化讲解较为困难,二则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本身对复杂的理论具有“抗拒”心理,而目前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较多的是国外的典型案例,这使得学生感觉离我国的经济现实“很远”,这些都使得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成了一门令教学双方都感觉困难的学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困难使得教师过多的关注课程的讲授,而忽略了这门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理论内容虽然较为庞杂,但就本科教学而言,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逻辑上较为严谨,体系较为完整,课程内容包含的基本思想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这门课程也是学习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等各种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对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选择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对方案的理性选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面临选择作出理性的选择,对于创业者尤为重要。比如,对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理论“经济人”假设的掌握,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营管理中作出理性的选择。西方经济学中厂商行为的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营管理中对生产、定价等活动作出科学的决策。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作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指导。如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中机会成本、经济成本等概念的引入,对于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进行经营决策的选择,评估成本收益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但由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较为繁难,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讲授知识,学生非但难以掌握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更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较多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经济现实理解经济理论,指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并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经过反复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思考的能力。
3基于提高创业能力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必须引导学生能够对遇到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在案例的选取上尽量选择国内的经济案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感受较为深刻的案例。如讲授限制价格理论时,可以例举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在价格管制下,学校食堂的行为选择等。特别的,可以要求学生亲自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汇总到授课教师处,教师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讲到结论之处时,可以请学生对结论性的知识进行归纳,然后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并指出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之处。比如,宏观经济学讲到凯恩斯乘数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理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总需求组成部分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均衡产出成倍的变化,是否与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结论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适时总结,总需求组成变化引起了其他部分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总需求发生了成倍变化,进而均衡产出也就发生了成倍的变化。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国内本科教学的现实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大量使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在每章结束后安排一次专门的讨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归纳该章的内容要点,指出掌握该章内容的关键之处,并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评价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主动的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安排
3.2.1 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很多是经济理论的阐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体系完整但相对简易的教材,同时编写讲义并印刷发给学生,在讲义中,教师可以多编入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条件许可时,教师可以出版适合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教材。
3.2.2 制作PPT,编写习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较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较丰富,可以制作PPT以提高教学效果。PPT制作应简洁,注重对理论知识进行“点睛”,如讲解GDP的含义,让学生掌握理解GDP关键在于“有没有创造新价值的生产性活动”等。PPT主要概括每个理论的要点,具体的讲解留给教师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PPT中可以编入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每章内容讲授后,授课教师还应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习题的编排不能过于简单,应注重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
3.2.3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表述形式数学化的处理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中,注重数学手段的运用已成了常态,而数学本身的繁难使得学生往往对数学形式表述的理论“望而却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数学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的说明可以放在每章内容的“附录”中,让学生在理解基本的理论思想后,再逐渐理解理论的数学表述。
3.3 重视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做事应先学会做人,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的理论容易引起学生误解,诱导学生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而中国在实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没有加强社会道德水平建设,市场经济在“推崇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对一个社会而言,如果社会道德崩溃,将导致经济建设成果的丧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诸如“最优化”、“均衡”等理论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经济学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到经济学的结论是在严格的假设下分析得出的,对现实只能进行有限的解释,而社会的发展存在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学方式单一,为以“教”取代“学”的全包制教学形式
同其他许多课程的教学一样,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开始到结束都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由于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
2.考核方式单一,为以“理论成绩”取代“实践成就”的理论考核方式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式,仍没有跳出“复述型考核”的窠臼;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述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再者,由于要照顾考试内容,加之课时有限,教师讲课只能囿于教材内容,不能太拓展开来分析问题,各高校的教务部门对于答案的要求均是标准答案,标上具体分值,就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市场经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单一,为以“国外案例”取代“国内案例”的案例应用形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用案例讲授。目前,许多高校在初级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中国学生学完了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怎么运行的,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范例,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美国的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完整的教学体系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界定,本科低年级、本科高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相应选用或组织编写教材,还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及科学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步骤。西方经济理论知识正式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是在改革开放后,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推进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一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学科,相比之下我国高校20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时间确实太短。所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我国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构建
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隶属10个学科门类。其中,英语、生物科学、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商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学、美术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体育教育、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应用化学、英语、制药工程等17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要从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创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出不同教学体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创新思路
(一)理论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经济学知识素养
理论教学的创新主要从配备专业教师、选择合适教材、采用先进教法、进行有效考核等四个方面入手。齐齐哈尔大学专业较多,按照学科隶属可以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
目前,全校没有开设西方经济学选修课,究其原因,是西方经济学教师数量少,只能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授课任务。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对于经管类学生至关重要,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应学习西方经济学,以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学校应该把西方经济学设为一个校级教研部,像大学英语教研部那样,分为基础教研部和专业教研部。基础经济学教研部负责全校理工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专业经济学教研部负责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使全校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经济学素养。
(二)发挥双语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学术交流和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从提高师资外语水平、科学合理选用教材、创设双语教学氛围、教会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思考如何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兴趣,引导思维、培养能力。在网上或者杂志上选取与课程相关的外文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取,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其目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来,对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外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双语教学课堂应创建双语教学氛围的内在环境。在课堂上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多提些问题,鼓励学生用外语来回答,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帮助学生用外语来表达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在双语课堂上,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宽容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齐齐哈尔大学目前开设双语教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开设效果较好,应该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英语专业开设双语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发挥其英语优势,带着兴趣阅读国外经济学著作,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成为衡量高校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高校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式、相互衔接、科学的体系。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除了计算机模拟实践、情景模拟、论文写作等校内实践课程外,还要有实地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实践和参与企业经营等校外实践课程。另外,在各高校举办各类培训、实习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齐齐哈尔大学学生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创业实践、企业经营策划、毕业论文等课程。对于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多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定期面向社会开放西方经济学课堂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实践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mode.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学》在基本范畴、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分析方法以及运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它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专业课之一。在内容方面,本课程主要给学生完整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使之能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能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此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1拓宽经济学专业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如果专业面太窄,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学生寻求工作的范围和机会。同时,市场经济变化很快,人们的工作岗位转换与流动性都较大,专业面窄了,会产生“用非所学“的现象。此外,学生入学到毕业,需要四五年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就业的困难。因此,要拓宽大学经济学专业面,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能力以及较宽的经济学知识为主,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在最大程度上是职业知识,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学或专业培训获得的。在美国,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应聘到公司工作后,常常先被送去听专业知识讲座或是去上专业知识课,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是很正常的。
2.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影响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优化课程结构上,以与拓宽经济学专业面相适应。中国大学经济系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经济学、又懂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并且熟悉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就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经济学家应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创建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3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优选教学内容
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侧重于经济学应用的教学内容,按照应用经济学的体系讲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侧重于经济学理论学习,培养理论研究能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2.4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在8%,这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财政金融措施及如何控制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必须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行。研究与控制经济运行规律,,其实质就是研究与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重视数学基础和定量分析方法,就要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总是三位一体,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5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经济理论迅速发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加强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优化以及提高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把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校际间的教授访问、讲学、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与合作研究,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美国大学,例如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每周都安排三四个学术讲座,多是邀请外校(包括国外)知名教授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不断扩大课程教学的息量和教学效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扩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这实际上提出了令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经济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经济学是解释世界,追求科学,还是改造世界,实现人文?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运用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角度对此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解释。该书认为,经济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具有人文性。作者指出,如果忽视了经济学的人文性,就会使经济学走向“科学困境”。经济学若想摆脱当今的“科学困境”,就必须走向人文。J.M.布坎南在《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一书中说:“假如我们围绕所谓的‘具有自然科学性’的经济学……打转……我们就会在促进人类进入衰败过程。”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对现代经济学进行了反思,一方面肯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合理性――科学的追求;另一方面指出了现代经济学的缺陷,即缺乏伦理学的内容。现代经济学要克服这一缺陷,就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必须和人文结合起来。朱成全教授在其专著中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
1.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经济学是什么”一直是经济学哲学的根本问题。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争论、困惑和危机都会上升到这一问题及对其回答。对此问题的回答最终会体现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两大思潮,尤其是前者。这就是说,应该从这两大文化背景来理解经济学。
从两大文化思潮的对立、影响,可以得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总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这表明科学与人文是有区别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表明科学与人文又是相互联系的。科学与人文的相对确定性的区别表现在:科学多是以外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人文多是以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科学主要以实证方法为主,而人文主要以解释学方法为主;科学的认识成果一般具有共识性,而人文的结论通常是个别性的;科学往往要根据实验或实践来判别,而人文往往很难通过设计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判别。简单地说,科学偏重真,人文偏重善和美;科学被称为“工具理性”,人文被称为“价值理性”。科学与人文都是对人或人类社会最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
经济学具有科学性,这是因为从科学的划分标准来看,经济学有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检验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或解释世界,以至于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但是,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有重大区别的,自然科学通常能够做到“价值中立”,而经济学却往往很难做到。所以,如果经济学完全具有科学性的话,就意味着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必将导致经济学的“科学困境”。
摆脱经济学“科学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经济学还具有人文性,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表明了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经济学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还应从人文角度来进行理解。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来看,经济学是人学,毕竟具有人文性,经济学中充满了价值分析和道德特质。
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科学,就是科学主义的理解,必将使经济学走向“科学困境”,而缺乏人文性。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人文,就是人文主义理解,必将使经济学缺乏科学性。
不少学者乃至“大家”都有与此相近的观点。盛洪认为,经济学就其最高境界来说,不是科学,而是人文,他大呼“经济学精神”;汪丁丁认为经济学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他也直言“作为人文精神的经济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处于科学与人文之间。
2.阐明了经济学的境界
依据冯有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经济学可以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西方经济学还处在功利境界,具有科学性,但尚未进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缺乏人文性。虽然西方经济学有人文追求,但是,这从属于科学追求,且局限于功利追求,所以,西方经济学仍然缺乏合理的人文追求。经济学既有科学追求,又有人文追求,并且强调通过科学来实现人文追求,所以,经济学思想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3.经济学不仅要应用科学方法,更要应用人文方法
由于人文学科是以人文世界为研究对象的,所以,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意义”的理解方法,而不能像研究自然界那样去进行实证分析。特别强调的是,人文学科必须遵循的历史学科的原则和方法,即历史主义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人文学或人道主义的方法。经济学的德国历史学派则在某些方面不自觉地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4.要从“经济人”与“道德人”、“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同时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来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具有西方文化特色,我国应当以为指导,参照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思想,这样,才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构建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
5.西方经济学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西方经济学要从功利境界提高到道德境界、天人合一境界,当然离不开的指导,还应当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天人合一”思想、“人际协调、道德修养”思想、“义利”思想、“中庸”思想、“自由经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意象语言,进而,当今西方经济学才能克服其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科学与功利境界的缺陷性。中国传统哲学中意象语言是一种介于概念(或科学)语言与诗性(或人文语言)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中意象语言有可能全面地把握经济学的本质。
6.广义的人文指标
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人文应该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且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科学标准,而科学应该以人文为价值规范。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又称功利与人文、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功利与人文,又称为“功利”与“超功利”的关系。人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功利性的,同时还要有超功利。所以,超功利的终极关怀固然表现为对功利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是内含有功利追求的,其使命就在于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由于科学是人的事业,所以,对科学进行批判,就必然会揭示出科学中的人性内容,这就是说,哲学不仅仅是科学,更重要的是人文。冯友兰先生指出,学科学的目的,是使人能成为有一定职业的人,这至多是人的“生存意义”,而学哲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生活得更有价值。由“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科学”可知:科学是人文的基础,人文规范科学。
既然人文以科学为基础,人文因素也就包含着科学因素,当然包含着经济因素。所以,可以将包含经济等在内的人文因素视为广义的人文因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学术界一直在开展“国际人文因素项目”研究。“人文因素”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和全人类层面上的生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