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

第1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治疗;肝脾不和型

【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38-0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性疾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泻,内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和里急后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以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脾不和型较为常见。自2008年1月以来,笔者用中医综合疗法针对性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收到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型的肝脾不和型。男30例 ,女35例;年龄29~52岁;病程3~32个月;病变范围在直肠13例,直肠乙状结肠26例,降结肠20例,横结肠6例。患者均有长期或间断服用黄连素、思密达、贝飞达等药物治疗史。

1.2 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方以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主要方药为: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党参、 茯苓、 白扁豆、 山药、 砂仁,如矢气频繁,肠鸣音活跃,腹胀者加厚朴、炒莱菔子、木香 ,以血瘀象明显者加赤芍、 当归, 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并加大白芍用量,水煎取药液300ml,分早晚各150ml口服。

(2)中药保留灌肠:主要方药为:白芍、五倍子、生黄芪、马齿苋、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整体辨证施治,并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酌情调整灌肠中药剂量和给药次数。用法为:60~100ml,每天1~2次保留灌肠,以保留时间2h以上为宜。

(3)院内自制剂:紫草油膏20~40ml,用自制肛管直肠推注器于便后推注,每日1~2次,以收敛止血治疗。

(4)配合裸花紫珠片口服以解毒、消炎、收敛止血治疗。因本病对饮食有严格要求,发作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豆制品、坚果、海鲜,注意保暖。

(5)若患者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入院查血常规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值升高,或因反复腹泻出现血钾偏低者需抗生素静点,笔者多首选氨基糖苷类或头孢二代药物,联合西咪替丁,平衡液补液支持、补钾辅助治疗,抗生素疗程5~7天为宜。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肉形成;有效:部分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2 治疗效果:治愈35例,占53.8%;显效:7例,占10.8%,有效18例,占27.5%;无效4例,占7.7%;总有效率92.3%。疗程15~40天,平均24.8天。

第2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养生,又称养性、摄生、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在中国,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熏陶,中医也不例外.其实,就从武术和中医的起源来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加上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汇合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武术和中医之间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医武同源,互相渗透,医是武之根,医武结合,医耀武荣,医是武之宗,医与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它们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只是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所处理的对象不同,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罢了.当他们围绕着现代社会中热门的养生话题开展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联系更紧密,融合更紧密.

1武术养生的特点

1.1武术养生的性质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武术养生,就是指人们利用武术这种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从而达到延命益寿,祛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特别是武当武术,它是在道教内丹静态养神养气的基础上,结合一般武术技击特点,形成的一种以肢体活动为引导,推进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舒筋活络、祛病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形体与神气相济的外技击、内养生的功夫.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生,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目的,就是养生.养生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它却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实现目标.原来打打杀杀、喧器尘上的江湖恩怨,只是出于文人笔下的虚构,而真正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就是众多武术界的前辈们,为了实现自己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夙愿,不断探究人体的极限,从而让武术得到不断吸纳创新,以至成为今天的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1.2武当武术是几千年来关于武术养生的历史结晶武术中,武当功夫是中华功夫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结晶.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健身系统.它以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家思想为主体,又不断吸纳创新、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在武当武术中,即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的脉络,又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中和,不求偏过,讲静中求动,动静结合,一招一式中寓有深意,一动一静中体察灵机.人体的精气神自由舒展,或凝或散,或聚或扬,生命因此而受到锤炼,延年益寿,祛疾疗病,健康快乐.个中滋味与体会,不能言表.

1.3武当武术具有深刻的养生功能和养生价值武当武术发展到现在,它在养生方面存在的意义要远远的高于技击方面的意义.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和平发展,人人需要健康,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主题思想,也是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武术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要,所以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欢迎.每年,武当山道教也会因此而面向社会举办大量的养生功课堂,宣传和宏扬武术的养生文化,为社会造福.特别是武当武术,直接发源于道教,深受道教思想精华的洗礼,以至于形成了现代武当武术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内修外行、刚柔相济的特点.武术养生起于中国东方哲学,品制万变,归根复元,沿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重人贵生、气、阴阳等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认识人在社会乃至宇宙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的社会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中医养生的本质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知识体系,去实现保养生命的过程或做法.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处理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个庞大知识体系中,有自己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秉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对国人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中医养生,只是这个体系中一部分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中医养生,提倡食养,提倡药补,提倡运动养生,提倡养性第一,这些观点,都符合现代社会中关于健康的要求,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中医与武术的理论同源性

(医武同源性)中医的源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这时的医学,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并趋于专业化.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部医学书籍中,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是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么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么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黄帝内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颇深.主要有《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论语》里的两端、中和、和为贵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论,《老子》里的万物源于道等思想,以及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精髓均在这部著作中有所体现.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武术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4武术养生和中医养生共同的原则

4.1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也是一个能充分代表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和谐,它包含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和天人互感等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是道家的世界观、自然观、人体观的要点,也是道家养生哲学的基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由于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生命活动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天人相通,即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老子将这一原则称为“道法自然.”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

4.2重神养气,注重精神的修炼在武当武术的养生观认为,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主张通过智谋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武当武术的养生方法主要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和意念三部分组成,即调身,调息,调心.调心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达到虚静状态.调身主要表现在肢体方面,它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匀速,要显示出一种安逸的静的自然状态.调息表现在呼吸方面,它要求深,长,细,匀等.在动的方面,无论动作多么小,呼吸多么细匀,在本质上都是动;四肢的屈伸是动,肺的收缩与扩张所构成的呼吸也是动.在静的方面,无论动作怎么动,心依然平静如水.而中医养生则认为,养生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重在养神和养气.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主张有度,不可.我们一直把《黄帝内经》视为中医的起源.《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古代人在道教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方面做了最好的总结.《黄帝内经》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

4.3合乎自然规律,倡导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理论所强调的一个共同点,武术和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认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生命活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委调神外,还有静养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方法.中医养生要适时,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四季的更替轮回,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因此,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说:“须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强调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去活动.武当武术非常注重练拳时的时间和方位.练拳的最佳时间一般选择是清晨,因为这时是万物复苏的时间,空气新鲜;人通过一夜的睡眠,这时大脑最清醒,无杂念,易于聚精会神,再加上此时人的身体状况与地磁场相顺;在磁阳出来后则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也正是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顺序,从微观到宏观层层归属,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结构.

4.4中医养生和武术养生异曲同妙武术养生,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一种手段.对于运动养生,中医也有一些经典的做法.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佗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所创作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除此之外,中医的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火疗,等等一些理疗手段,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做到祛病强体,实现养生的目的.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就是重视养生功能的表现,也是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主要依据.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作为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4.5中医食补和药补可以做为养生的补充手段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不可能停止的.人只能通过摄入营养素,排出代谢产物,从而维持着不断的新陈代谢,这是生命的规律.当然,古人不可能认识这么多的道理,但是,他们也知道饮食对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饮食不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说明饮食偏嗜会损伤到五脏,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食补和药补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药材和天然食品,合理地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第3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 含义各不相同, 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 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症是辨证、 辨病的主要依据,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 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 因而病与证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尤其是近40年来更是大力倡导,占据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公认的诊疗模式。但辨证论治并非诊疗的唯一途径,过分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势必忽略对病认识的深化,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因而很多医家提出了应当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1,2],并从诊断、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同时,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且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加以处理,因而实际上还存在着辨症论治。早在80年代,蒋红玉等曾有“三辨论治”的命题[3],最近欧阳先生著有《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一书[4],黄培生亦有“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的论文[5]。为此,我们特提出建立“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已基本建立了病证体系的框架[6]。中医学这一完整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加深中医学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促进中医学对病、证、症之诊断、治疗、方药等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医学现在还有辨体质而治(察体论治)、病因辨治、因人因地因时诊治、方证论治等提法。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思路,但并非中医诊疗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特征,究其实质,仍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如“辨体论治”主要是强调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等素体特征,临床时应据之而进行论治,但“证”是邪正关系综合反应的结果,患者之所以会形成阳虚证、痰湿证等,本身就包括了体质的因素在内,故可融于本体系之中。

2 三种辨治的渊源与存在问题

2.1 辨证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为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张仲景以来的历代医家,分别从六经、脏腑、经络、八纲、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诸多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又开展了辨证论治规范化和微观化的研究,加深了对辨证论治规律与本质的认识。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但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①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②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而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缺乏诊疗的预见性;③有的病情缺少主观症状,而客观检查却有病变,从而形成无症可辨;④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以明确,形成无证可辨;⑤虽然辨证正确而似无误,但按证论治却无效;⑥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2 辨病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病的概念,《内经》已提出了300余种病名,《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都是论病为主的著作。因此可以说,中医对“病”的认识早于对 证的认识,诊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病”,“证”只是对内脏疾病难以认识其本质的情况下,而据全身表现进行诊疗的补充措施。

尽管中医辨病论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对病本质的认识存在不足和针对病进行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中医学的诊察手段原始,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情资料有限,只能起到“司外揣内”的作用,难以认识疾病内在本质,因而许多病名,尤其是内科疾病,不少是据症状而命名,而症状只是现象,难以明确规定疾病的内涵与外延,因而成为中医诊断的极大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是过分地强调和依靠辨证论治,而视辨病为可有可无,因而未重视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未重视针对病的治法与方药的探讨,在现有中医以病为纲的著作中,很难找出真正针对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治法与方药。特别是近代中西医的病证结合,实际上取消了中医的病,更不利于中医对病的诊疗的深入研究,形成用西医方法诊病、治病,用中医方法只是辨证、治证。

2.3 辨症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代无“症”字,仅有证字,而为症证通用。然而在远古时期,应当说最初只是对症治疗,即解除痛苦,还不可能对疾病的本质——病与证作出明确的诊断。事实上所谓“审证求因”,其本义应是指探求出现症状的原因,即据症求因。辨证的本义也是辨症,证据也,辨证论治是根据症状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同时,中医临床上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针对症进行诊疗的有效方法和方药。

由于中医学对内脏疾病认识不够,往往是以症代病,并未真正形成对症状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把对症治疗看成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是诊疗水平低下的表现,甚至当作是医疗活动的缺点。因而妨碍了对辨症论治的深入研究。同时症本身也欠规范,存在着一症多名或一名多症等现象,给临床带来困难。

3 三种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3.1 辨证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已为中医界所公认,主要是能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根据每个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其优越性无须赘述。然而现在中医临床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往往是以西医的病作为诊断,辨出西医病后,再据其所列证型而对号入座地进行治疗,真正按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不够。

3.2 辨病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由于辨病能够把握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同种疾病应当具有共同的病因、病理、病状、演变、预后等本质与特征,应有共同的治疗规律和治法方药,因而辨病论治具有疾病的共性突出,治疗的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中医学不仅要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应补充同病同治、异病异治或异证同治、同证异治,如此则更有利于对病变的全面、深刻认识。

3.3 辨症论治的优点及必要性

症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现,它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航标和纽带,是辨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对症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不可不辨。辨症论治具有应急性的优点,临床上一般是以病为本、以症为标,但标本各有缓急,对于大失血、剧痛、尿闭等严重、危急症,有时已成为整个病情的关键,即急者为先,此时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导尿等急则治其标的方法,解决紧急情况;辨症论治还要求具有灵活性,治法、主方确定以后的所谓“加减灵活在变通”,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主症而加减用药;此外,辨症论治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临床上有时病、证一时难以明确,而病情又不能不进行诊疗,此时则只能根据主症进行暂时性诊断,并作出恰当治疗。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针灸疗法,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症处理。

4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4.1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诊疗方法,如辨体论治等进行挖掘整理,认识其各自的特 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归纳而建立起统一的辨证体系;其次是要明确构成证名诊断的基本要素,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等,并确定辨证的主要项目,如心、肝、脾、湿、痰、气虚、血瘀等;第三是要根据辨证基本内容,规范已有的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证候名称;第四是制定每一规范证候的诊断标准,包括常见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测指标等;第五是确定与每一规范证候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疗法;第六是按规范证名进行诊断与治疗方药及疗效的统计处理、分析校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4.2 辨病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建立起中医学的疾病体系,如克服以头痛、发热、咳嗽等以症为病的现象,确定和分化病种,建立中医系统内科学,对外科等病种则应规范病名;其次是制定各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病学资料、病因、主要表现、检测指标、转归预后等;第三是统计研究单病种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等特点与规律,包括各病的常见证型及演变等,总结病与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是总结、寻找和研究创立针对病进行治疗的专法、专方、专药等,从而加深对病的认识,建立起辨病论治的完整体系;第五是探讨尽管证名相同,但由于病种不同,其治疗方药的差异性,深化病证结合的认识。

4.3 辨症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要为辨症论治正名,充分认识辨症论治的意义;第二是症名的规范,现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其间是非难辨,应予统一;第三是建立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学,即每一主症可见于那些病、证,其诊断与鉴别的依据应当加以明确;第四是进而确定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贡献度,即对各症与病、证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建立起中医计量诊断学;第五是清理治法、方剂、药物、针灸等中涉及针对症的提法,如止血、消肿、平喘、退热、透疹等,规范治法功效等用语;第六是整理归纳针对症进行治疗的有效常用方、常用药、针灸、外治等疗法。

4.4 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

“病”与“证”是不同的诊断概念,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作出判断。通过病名诊断,可以确定该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通过辨证诊断,可以确定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在对病症诊疗时,或在辨病论治,确定专方、专药的基础上,根据疾病阶段性的不同,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等性质,进行加减用药;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治疗疾病的有效专法、专药等运用始终。如瘅病类疾病的病理实质为热,故清热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而不同的瘅病又各有相应的方药,如肺瘅(热病)之麻杏石甘汤、肝瘅(热病)之茵陈蒿汤、胆瘅之大柴胡汤、肾瘅之八正散等。又如肺痨,一方面是寻找以杀灭痨虫为主的基本方药,另一方面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养阴为主,或以益气为主,各随其证而治之。通过研究,若能完成以上任务,则中医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已基本建立。临床时不仅要进行辨证论治,并且一定要结合辨病论治,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辨症论治,三者可有主次,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11~12

2 朱文锋,阳 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2~5

3 蒋玉红,刘安国.论中医“三辨论治”新模式.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增):91~94

4 欧阳.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第4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笔者在对眼科患者近20年的诊治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到有大多数眼疾患者对防范眼睛疾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酿成眼睛疾患的原因知之甚少,应该怎样去防范、保养自己的眼睛也没有去考虑。就此,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1 爱眼、护眼,提高生命质量

眼睛,是人的第二生命,心灵的窗口,人身之至宝。它与人的生活、事业及幸福息息相关,必须时时事事珍爱保护我们的双眼,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明亮的双眼,能够洞察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失去光明的眼睛只能在一片黑暗的世界中,苦苦思索,拼命挣扎,承受着心灵创伤的无比悲痛。我们只有认识到视觉第一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做好眼睛的防护保养,保持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我们的生命质量才能更高,生活事业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2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眼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之说,《黄帝内经·灵枢》、《难经》和《金匮要略》都有“上工治未病” [2~4]的论述,药王孙思邈也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5]的著名医学观点。现代中医眼科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结合临床实际,加强预防医学治未病之眼的研究、宣传与应用。导致眼睛病变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内因,大多由于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二是外因,主要是直接侵入眼睛的各种病毒、细菌和异物以及光污染、噪音损害等。人们只有认识了解造成眼睛疾患的内外因素,才能经常自觉地对未病之眼进行保健养护,提高健康双眼的素质,增强免疫和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就可以防范眼睛病变于未然,这是养眼的根本之法。如日常不注重爱护保养预防未病之眼,只是在眼睛已经产生病变时才去治眼,这是眼病医眼的治标之法。

3 怎样养护未病之眼

3.1 协调脏腑 中医眼科把眼睛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五个部分,它们在五脏中分属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风)、肾(主水),故又分别称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统称五轮,轮属标,脏属本[6]。“有诸内者,必行诸外”[7],眼睛病变大多是脏腑功能失调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因此,用以下方法来协调脏腑功能,以养双目。

3.1.1 按摩腹部 (1)上下摩腹。双手掌叠放在上腹部按摩至下腹部,再由下腹部按摩到上腹部,反复上下往返按摩腹部36次。(2)左右旋腹。先用左手掌以逆时针方向,从肚脐开始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反复旋转按摩腹部1周,再用右手掌按顺时针方向,从肚脐开始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旋转按摩腹部1周,反复循环旋摩腹部36周。

3.1.2 按揉脐眼 (1)以左手拇指依逆时针方向按揉脐眼24周;(2)以右手拇指依顺时针方向按揉脐眼24周。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为先天之本,又为后天之根源。肚脐部血管丰富与脏腑经络相连,统全身的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坚持早晚对腹部和脐眼的按摩,可以加强胃肠蠕动,运化精气,畅通血脉经络,增强代偿功能,调和脏腑功能,使五脏六腑之精气源源不断地上注于目,使眼睛得到滋养。

3.2 养眼保健操

3.2.1 运睛 (1)双眼近视掌纹(约25 cm),默数36下;(2)双眼遥看远方。双目向上、下、左、右四方轻轻张开及合眼各12次;(3)双眼先向上看再向下看各12次,向左看再向右看各12次;(4)双眼睁眼先以逆时针方向往左转眼一周,反复12次,在按顺时针方向往右旋眼一周,反复12次。

3.2.2 按摩眼周穴位[8] (1)用双手食指分别按摩攒竹穴(眉头内侧凹陷处)24下。(2)用双手中指分别按摩鱼腰穴(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24下和丝竹空穴(眉梢外侧端凹陷处)24下。(3)按摩眼角睛明穴(目内眦旁0.1寸)。先用左手拇指及食指的指头捏按眼角12下,再用右手拇指及食指的指头捏按眼角12下。(4)用双手食指分别轻按承泣穴(瞳孔直下,眼下眶边缘处)24下。(5)用双手食指中指并拢按摩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36下。(6)用双手拇指按摩翳明穴(乳突穴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凹陷处后1寸)24下。坚持每天早晚作运睛及养眼保健操,可以放松眼体,振奋视觉中枢,疏通眼道经脉气血,增加眼球弹性,提高眼睛素质,对预防及减轻视神经萎缩、远近视、散光、白内障、视网膜黄斑病变等其他眼疾都有较好的作用。

3.3 膳食养眼

3.3.1 合理饮食 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上注养目,目受血能视,肝血虚则视力差,眼干涩。应常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吃鱼能保护视力,可以防止和减轻年龄老化引起的黄斑退行病变,如禽蛋、牛奶、豆浆、花生、豆类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如木耳、蘑菇、海带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含丰富的维生素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钙、磷、钾等,满足人体的需要,特别是胡萝卜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但要用食用油烧制才能促使其溶解于脂肪内,才能被人体吸收,直接营养于眼。因此,要荤素搭配,烹调合理,营养平衡,脏腑得养,能增强眼睛防病能力,消除眼睛疲劳。

3.3.2 饮食有节 不能贪食火锅、烧烤、肥甘厚味佳肴,不嗜好烟酒,以免脾胃蕴积痰湿热毒,运化失常,阻滞经络,影响精气上注于双眼,常可导致疳积上目(霰粒肿)、针眼(麦粒肿)、云雾移眼(角膜病变、翼状胬肉)等眼病的发生。

3.3.3 服食葱蒜有度 葱蒜辛燥,有发散作用,《冷庐医话》称“韭蒜等耗目光”[9] ,《本草纲目》云“大蒜久食伤肝损眼”[10]。大蒜、生葱可以常吃不宜多食,每人每日食用生葱蒜不超过10 g为佳。眼疾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好忌吃葱蒜,以免影响疗效。

3.3.4 不可贪吃甜食 因甜食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要产生酸性代谢物与体内无机盐与钙互相作用,可使血钙减少,使眼球弹性降低,眼内肌力减弱,眼轴伸长视力减退。

3.4 卫生养眼 食前便后要洗手,不可用手或不清洁的纸帕擦揉眼睛,以预防或减少眼睛炎症的发生。有很多眼睛炎性病变如麦粒肿、结膜炎、沙眼等患者,大多有不良卫生习惯。

3.5 光线养眼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警惕被电焊弧光灼伤眼睛致视网膜黄斑。要遮掩强烈太阳光直接照晒,防止眼睛晶体受紫外线伤害。切忌在强光或过亮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也不可在昏暗的光线下运动休闲,一定要在光亮适度柔和的环境中生活。经常熬夜过度用眼,损伤视力,造成眼睛疲劳,视觉神经严重创伤可引发多种眼疾。

3.6 防噪养眼 噪音能损害人们的视力,它能使眼睛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视力清晰度的稳定性下降,对运动物体的对称性平衡反应失灵,还能造成色觉、视野异常。噪音能使人眼花缭乱,心烦不安,柔和之音令人心平气和、眼明舒畅,耳聪才能目明。

3.7 药物养眼 叶黄素对视网膜的黄斑有重要保护作用,缺乏可引起黄斑退化及视力退化,枸杞子中所含色素,能直接营养视网膜,增强视力。大多补养肝肾的中药都能直接营养眼球。由于视网膜和葡萄膜中的黑色素含量很高,有些药物和它有很高的亲和力,尤其是老年人对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应慎服,长期服用它们很容易损伤双眼视力。

4 欲无眼疾,诊治

其微“目之害者起于微,欲无其患,防治其微”[6]。由于人们对眼保养知识的匮乏,大多数眼疾患者,眼有不适轻伤小疾,掉以轻心,终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不要听信偏方秘方,必须及时到医院眼病专科诊治,并应该定期去医院做眼科检查。前几年有一病员,退休在家,身体健康,喜看武侠小说,为节约用电,灯光较暗,以致视力下降,眼睛受损,多方找江湖郎中、坐堂医生诊治,病情加重,双目先后失明。经诊断为青光眼,施行了手术,缓解了多年的头痛困扰,但双眼视力已经无法挽回,只有永远失明,由于贻误诊治,小病变为重症,逐成不救,这是十分沉痛的教训。笔者将上述养眼之道向一些眼疾患者及亲友作了宣传介绍,坚持按这些方法去爱眼护眼,视力都有所提高,眼疾得到控制并好转,很少再加重复发,老年人打桥牌娱乐也不用戴老花眼镜了,打门球也容易看清楚了。眼睛是人体代谢功能最缓慢的感觉器官之一,只有人们都认识到并重视养眼之道,才能体会爱眼护眼对于人生的特殊重要性。视觉第一,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就自觉地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自我保护的养眼之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是可以事在人为的。

参考文献

1 程士德.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

2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0.

3 徐大椿.难经经释.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7.

4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4.

6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12,47.

7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

8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64,98,137,138.

第5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1及时改进教学内容,迎合畜牧兽医职业需要

根据国内农业院校动物解剖学课程设置尧动物医学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尧饲养动物品种发生较大改变等方面的变化,相应调整及优化动物解剖学的核心内容。

1.1完善课程设置,突出解剖学的重要性

为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国内农业院校课程设置模式,经课程组的申请和学院的慎重考虑,将合并在一起的家畜解剖学及组织学课程再次分开设置成为2门独立课程,更加突出了动物解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2准确选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考虑到饲养动物的种类多与范围广的特点,及时更新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野十一五冶规划教材畜禽解剖学,教学内容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其次,以常见的大家畜和家禽解剖学内容为基础,考虑到牛尧羊尧马等家畜的饲养逐渐增加,相应深化牛尧羊尧马等家畜的系统解剖构造曰同时,随着宠物行业的迅速发展,选择性地将部分宠物与小家畜解剖学作为辅助和参考学习内容,适当增加兔尧犬和猫的系统与器官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内容,上课时尽量结合目前宠物饲养与动医行业的特点,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5]。最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深入,散养役用家畜的饲养比例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伴随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肉用畜禽依然是养殖的主要对象,适当增加学时,加强讲授家畜的运动系统内容。

1.3优化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案

针对理论课程学时合理编排动物解剖学大纲,并依据教学大纲重新修改和完善教案,将教学内容尧学时分配尧重点难点及其他教学细节安排更为准确和清晰,让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变得更为明确和具体。

2努力改善教学手段,注重加强实践教学

2.1针对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强调以实物标本为主,结合使用教学模型尧解剖视频尧多媒体图片播放等多种方式作为直观形象教具,从眼观尧手触尧心想尧脑记多方面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6]。首先,为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课程尽可能少用福尔马林浸制标本,逐步增加更多其他标本类型,包括塑化标本尧干制标本尧新鲜标本及标本模型。其次,购置了畜禽解剖学的教学录像,视频可以更加全面和清晰地显示畜体的系统组成结构与器官形态特征,教学实习期间每天均会播放至少2个学时的录像,通过解剖录像弥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畜禽解剖有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2.2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解剖实践

实验课期间教师示范解剖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验能力。购置鲜活小家畜与家禽供学生亲自动手解剖,通过亲身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畜禽解剖的过程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深刻记忆畜禽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让其掌握一定的解剖技巧与技能,将畜禽解剖学知识深深烙入学生的心里。

2.3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增加鲜活畜禽解剖内容

考虑到理论课时的缩减,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教学实习时间。将原本3d的解剖学教学实习延长至5d,这样便可以将原来安排辅助或选取的部分理论教学同容通过以实习教学的形式加以补充,从而拓宽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原来品种单一的畜禽解剖转变为现在品种多样的畜禽解剖实习。

3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升教学效果

动物解剖学重点讲解畜禽有机体结构与器官解剖特征,理论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强化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采用观察和解剖畜禽实物尧课堂问答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尧主动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能力。

3.1及时改进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强化畜禽的形态与结构性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想象力,将被动尧传统和生硬的教学变得更为积极尧现代和鲜活的教学。当前,学校均采用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上课时在很多情况下主要通过老师制作的CAI课件来获得信息,CAI课件质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常见畜禽解剖内容为基础,强化核心内容,根据畜牧兽医职业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对CAI课件加以完善。

3.2增加标本种类

考虑到福尔马林浸制标本的刺激气味对学生的影响,陆续购置了猪牛的教学模型及塑化标本尧畜禽解剖学录像,不断增加标本种类,既有家畜浸制标本和解剖模型,也有塑化标本和新鲜标本。教学模型和塑化标本可以清楚地显示家畜机体的结构和系统的组成,便于加强学生对家畜的机体结构尧器官形态与位置关系的掌握。新鲜标本既有系统器官标本,也有零散器官标本以及鲜活畜禽,运用新鲜标本便于向学生清楚显示系统的组成及器官的形态特征,可以强化学生对畜禽器官大体解剖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第6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一:

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养老体系建设,近期县委副书记、县长xxxx,副县长xxxx带领有关部门赴xxxx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学习了xxxx市xxxx区福利中心(公建公营)、xxxx区89000民生服务平台、xxxx区福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xxxx乐天养老中心、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单位的经验

参观学习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在全省养老服务方面,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标准、专业程度、产业运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建设规模大。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由企业集团承建,由省发改委立项规划建设集公益事业、养老产业为一体的社会公益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占地4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3万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7000张养老床位,年均接待老年人9000人。xxxx市xxxx区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把89000民生服务中心作为民生领域一号工程。中心呼叫大厅设有49个坐席,点对点承接群众电话、短信、网站、微信等服务诉求;民生大厅设有25个窗口,面对面接待群众来访。同时,借助国内领先的智慧民生社区项目,将智慧移动理念植入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远程医疗、数字养生和居家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首批2万部一键通手机已免费发放到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手中。

二是经营主体活。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招远市政府投资由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招远市金都医院租赁经营,集养老、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总投资3.1亿元,占地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20张。该中心的建设,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要求其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发展成为招远市集护养、休闲、医疗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养老机构。考察公办民营的单位是非政府组织在运营,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强,管理、研发、服务团队精干高效、有事业心。

三是产业链条长。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在做好养老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需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真正把老年服务业办成了老年产业。涉足院舍养老、医疗卫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饮、清洁管家、护理教育、老年用品等领域。

四是服务标准高。考察的几处养老机构都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服务标准。xxxx市xxxx区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智慧养老模式,启用老年人服务热线12349,将服务细化为基础服务、候鸟养生、异地养老、居家养老、精神慰藉、养老护理、特殊订制服务等板块,进行量化、细化、标准化服务。参观学习的养老机构均有自己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团队,从具备国家职业鉴定证书护士资格的人员中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并经过养老专业护理师培训,进行全责护理训练,同时面向社会对相关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失能老人房间无异味、服务人员工作时间无空隙安排等现象,充分体现了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所参观养老机构均实现的医养结合,如乐天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医疗康复中心已与省立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建设综合性三甲医院。乐天养老中心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复合养老的服务模式,其亮点在于将养老服务标准化、模块化,便于复制和推广,为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做了有益尝试。

二、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助养需求多。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8%,高于全国水平(14.8%)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4.6万人,约占全县老龄人口的70%,而且每年还在递增,高龄比重逐步上升,单独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随着高龄比例增多而增加,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二是全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自2014年以来,我县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之一来实施,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县镇村各个层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50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处(7处镇(街道)敬老院,1处光荣院),床位1153张,集中供养了74.5%的农村五保对象和24名孤老优抚对象。建成农村幸福院36处,床位720张,已运营22处;建成运营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处床位80张;民办养老机构2处(玫苑老年公寓、红枫叶老人养护院),床位252张。目前全县共有养老床位1851张,每千名老年人26 张,年底可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的目标。

三是开展多方面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博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个小时的无偿上门送时服务。为336名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采取物质配送、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老人上门医疗巡诊,春节前送食用油、面粉、贴春联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方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进展缓慢,7处镇街敬老院,已经运行多年,但未按要求对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人员现在只能由政府从其他岗位上调用。没有成立社会福利中心,导致部分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无法集中供养。

二是人员方面。养老服务队伍不专业,缺少专职护理人员。敬老院除镇街委派的管理人员外,没有专职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少专业的医生进行值班。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村(居)管理,运营不规范。

三是经费方面。建设运营资金不足,镇街存在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和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部分农村敬老院从五保老人供养经费中列支2013年以来陆续成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标准较低,达不到标准化运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方面。养老场所隐患较多。由于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体制和政策上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闲置场所的基础上因陋就简进行改扩建,建设手续并不健全,没有通过验收或审查,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养老机构(场所)管理服务缺乏规范,目前运营的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在管理服务上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距离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现代养老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村(居)干部对养老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两委干部认为做养老事业无利可图、担心老人在养老场所发生意外,不愿意让老年人入住养老场所,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县仅停留在养老服务业方面,没有形成养老产业,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动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完善养老机构(场所),实现县镇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根据老龄人口的基数和供养需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建议成立我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将老年公寓、县光荣院、县救助站(未成年人养护中心)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院等纳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医疗机构建设康复中心,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城市三无人员、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对象,提高入住率、盘活国有资产。二是整合资源,通过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同时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探索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界线,建设县级综合性五保供养中心,将全县五保对象纳入县级财政供养范围。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建设。将农村养老房建设与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幸福院建设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批建设,形成具备居住、医疗、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公寓式(一室一厅一卫)养老房,实现医养结合、老残托养、产权集中、循环使用等多种服务功能,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四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积极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解决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紧张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将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建设纳入强制性规划审批序列:由规划部门牵头负责城市社区综合用房建设工作,国土、建设、房管、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县城和各镇新建房地产项目的社区,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社区用房面积每百户(套)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其中不少于5平方米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并按每平方米不低于400元的标准进行装修,无偿提供给社区居委会。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施工图)中明确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具体类别、建筑规模、设置位置。二是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动、助餐、保健康复、日间托老等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将民政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录入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业务划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救灾应急、城乡低保、各类救助、优抚对象、社区建设等不同板块。依托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三)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实现对养老行业的科学监管。一是完善制度。制定我县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章程流程,推动我县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农村幸福院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养老机构的基本规范,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二是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明确的机构建设、设计规范,行业准入、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收费机制、护理技术、食品卫生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等具体实施细则,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各农村幸福院成立幸福院监督委员会,做到定期公示公开幸福院账目。

(四)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明确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实施分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护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购买,资金全额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同时分期分批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市、省两级进行中级、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全县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均能够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检查督办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民政、发改、住建、财政、编制、人社、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应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三无、五保等老人的供养标准,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推进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二: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只有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通过县四家班子领导、项目业主单位班子领导分组负责、分点联系服务项目并月报告季总结工作情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谋划项目落地,倾情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开展项目督查,强力推动项目进度。从近几年的项目建设来看,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118个,其中计划新开工51个,续建13个,竣工23个,开展前期工作31个,总投资108.4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2.24亿元。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全市排名靠后,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全市第10位,折射出我县项目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领导和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项目工作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近期,我县正在开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时,已就项目谋划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各单位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解释。但最后报到项目办的项目却很不理想。部分切块组没有集中研究涉及本组工作范围内的项目工作;部分单位上报的项目只需要一年就可实施完毕,部分单位报送的材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部分单位报送材料未经主要领导审核,有些单位只字未报。甚至,当项目办催问材料时,个别单位答复:业务人员下乡了,报送不了材料。还有些单位负责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事的思想,认为谋划项目累人累已,担心后期争取项目难、筹措资金难、推进建设进度难,影响绩效考评,所以不愿意谋划项目。

二是新项目大项目策划不够足。个别部门对项目谋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部分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分析研究不到位,在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主要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依旧因循守旧,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办事方法,过多的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了大局利益,谋划项目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深度。有些职能部门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前,我县在建的重大项目中,一部分是因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而谋划的,还有一部分是中央预算内项目,实际主动策划并实施或引进企业实施的项目不多。且从总体上看,多为小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很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项目少,特别是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三是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够实。我县的项目前期工作被动滞后,项目申报和建设处于两难境地。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必备要素严重不足,相关部门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极度紧缺,不少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开展或无法开展前期工作,牵头部门发改局只有1名工作人员且非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项目工作,县里虽成立有项目办,但没有独立的编制和工作人员,项目策划、编制等工作开展艰难。部门沟通不畅,缺乏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土地、林地、水保、环评等多个环节,手续难以审批,打消了不少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业务不熟,报送项目材料不齐、质量不高,反复修改完善报批材料耗时过长,影响全县项目申报成功率。目前,我县前期工作完善的项目几乎没有,没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致项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差,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耽误了项目前期准备的宝贵时间,使项目对上不能申报、对外不能招商,进不了上级项目库。如国家有资金安排,我县却没有成熟的项目可以申报。另外,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管理更加严格,用地指标问题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首要因素。

四是项目征地拆迁办法不够灵。征地拆迁困难是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部分项目因征地拆迁未落实而一直难以动工;还有部分项目受征地拆迁的影响进展缓慢,不能按建设工期顺利完工。

五是项目建设服务意识不够强。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吸引力不足。部分项目存在重招商重争取、轻服务轻建设的现象。有些项目引进来了,因跟踪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业主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中途退出了。另外,我县缺乏完善的项目招投标平台,现有的项目招投标制度不科学,程序繁杂,历时长,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进度。

六是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广。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融资实施大项目难度大。而我县财力有限,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难度也大。在现有建设项目中有的项目靠贷款实施,有的靠财政拨款,有的靠上级补助,真正通过多方筹资实施的项目极少。

七是项目建设管理力量不够力。部分单位对招标机构的资质审查不严,加之我县确定招标机构的制度不科学,有时出现选择的招标机构不称职,造成有的项目投标书主要条款不严格响应招标文件也能中标,造成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争议,影响工程进度;有的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全,过后又在不具备法定变更事由的前提下,采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对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合同价款等实质性内容加以修改;部分业主单位对监理的选择把关不严,选择的监理资质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不记监理日记,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记录的现象,在工程联系单上只签 情况属实,没有具体意见,使很多隐蔽的工程量在结算审计时无法准确核定。甚至对施工单位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工程量、使用不达标材料等问题不加阻止,严重影响工程投资控制和工程质量问题;部分业主部门一但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就放松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一些施工方存在转包工程或同时承包多个工程现象,致使有些项目迟迟未开工,有些虽开工了但却在磨洋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大部分业主单位缺乏真正熟悉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虽安排有专人负责,但因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工程质量及投资的管理。

二、几点思考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强化项目工作力度,有效改变对项目建设不够重视、项目工作长期被动的现状,促使项目建设一业兴、百业旺。

一是要解决不受重视的问题。要营造一个全县上下人人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提升思想认识入手,切实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通过广泛举办政策学习会、项目工作培训班等办法,把做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给大家讲清,让大家吃透,增强大家对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把重视项目工作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从宣传动员入手,创造条件让老百姓也重视项目建设。要加大项目建设对利民便民惠民、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项目建设,关注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推进,齐心监督项目运行。再次,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开创人人重视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包括招商引资、项目争取、项目策划、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监管等内容的奖惩机制,增强重视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工作受重视,把项目建设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要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国家和自治区围绕国计民生不断出台新的稳增长、促发展政策和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和项目对接,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自治区、市相关政策,掌握现阶段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以超前5至10年的战略思路谋划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且符合我县实际的好项目,以便今后在我们需要上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或拿出项目争取企业投资的时候能够及时拿得出、有效果。谋划项目时要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成功率,进一步避免因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损失、时间浪费和机遇丧失。

三是要破解项目筹资瓶颈。筹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合力推进。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上下、内外对接协作渠道,努力引导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合法投入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完善多方筹资机制。可参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机制,突破体制束缚,探索研究一些项目建设多方筹资机制,改变个别地方项目建设等、靠、要现状,形成项目建设工作合力。

四是要强化项目服务和保障。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筑巢引得凤凰来的思路,建立健全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投资增长。除现有的服务项目工作措施外,还要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出台一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具体措施,从税收、土地、融资、规划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园区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园区规划实施,着力夯实硬件服务平台和载体。相关审批部门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审批时限,能开绿色通道的要容缺预审,能不通过串联审批的要改为并联审批。发改部门要积极研究,借鉴自治区经验,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开展联合审批活动,尽最大限度为各单位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是要解决好招投村工作程序繁杂、历时长的问题。国土部门要主动帮助破解各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健全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搞好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尽快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利用土地办法,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五是要及时推进征地拆迁。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言而喻。要定期召开征地问题协调会,同项目业主、有关部门一起寻求突破口,解决用地问题。要加强征地拆迁宣传动员,把政策法规、项目内容、项目意义及拆迁措施等讲深讲透,争取涉及群众理解和支持。要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与被征地群众及被征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及时理清补偿手续、社保手续,及时兑现补偿资金,促进和谐拆迁。拆迁补偿过程中,群众普遍存在怕吃亏的心理,相互攀比,等待观望,客观上对工作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不搞优亲厚友、不搞独断专行、不搞暗箱操作。

第7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脑髓学说;脑病;中医;脑与肾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look 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y and anatomy of the brain,beginning with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and the opinions of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throughout the ages.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is made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bra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ain and the “three treasures” (essence,qi and spiri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ain and the kidneys.I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that the brain organ collects essence,qi and spirit: the body of the brain is essence and qi,and it uses clear-spirit.In addition,the source of brain-marrow is the kidney,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brain depends on the warmth provided by kidney essence and qi.It is hoped that the thoughts in this paper may provide a benefi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TCM.

[Key words] brain-marrow theory;neurological disease;TCM;brain and kidney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脑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中医学对脑的认识源远流长,历代文献对脑的重要性的论述也颇见真谛,特别是明清时期及建国以后,中医脑髓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挖掘和整理中医脑髓理论,对丰富中医脑髓学理论和指导临床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脑的生成

脑的生成始于胚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如《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全元起注《黄帝内经·素问》第47篇说:“人先生于脑,缘有脑则有骨髓。”所以《内经》认为脑是由父精母血结合的先天之精而化生,生成于诸器官的形成之前。脑髓既生之后,补给来源又分为二,首先,由肾精不断化生精髓以充沛。肾有藏精生髓的生理功能,肾精充盛,则髓海得以充养,脑也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逆调论篇》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程杏轩《医述》曰“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化生之源”,说明了肾精化生为髓,充沛脑髓的整个过程。其次,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补充,水谷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脑也赖水谷精微之充养。《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论》云:“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又名脑髓。”水谷是气血津液的来源之一,气血津液对脑髓的生成和营养均至关重要,《灵枢·决气篇》亦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一旦水谷所化之津液严重缺乏,必致“色夭脑髓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脑贫血治法》说:“血生于心,上输于脑。”由上可知,脑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又得肾精的转化为髓和后天水谷的补充以保持其充满[1]。随着医学的发展,迨至清代对脑的生成过程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清·王惠源在《性原广嗣·胎孕化形生禀元质次序论》中,作了形象性的描述“子宫既感凝成孕……如酵水和面,罿郁而热发也,遂成三泡,如雨水滴水之水泡,三泡既成,首成三支,心一,肝一,脑颅一,是胎质模形之兆发也。三泡发后,名曰人胚……夫至三泡,以结成脑颅与头之全体,所以须用多精质之体,与其德也……”。

2 脑的结构

脑居于头骨之内,合信的《全体新论》云“头骨居上,共八骨凑合而成,以保护全脑”[2]。 《寓意草·卷一》亦云“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其生理解剖,常与髓合并论述,《灵枢·海论》曰“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有关脑的结构,在《道藏》中收载的历代道书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述。人脑大体上分为“九瓣”或称“九宫”,即四方四隅,并中央,皆为神灵居住之所。而现代神经解剖研究明确了人脑由两个额叶、两个顶叶、两个颞叶、两个枕叶以及中央部位间脑等九个部分构成。脑内九宫名称及功能,从道书《大洞经》开始逐渐固定下来。《道藏·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云“夫却入者从南却往就项后之北是也,两眉间上却入三分为守寸双田……凡一头中有九宫也”。这是对九宫的名称和解剖位置的描述。古人通过研究发现,脑髓结构细致精巧,沟回众多,复杂难分,谓有“百节”。如《道藏·云笈七签·黄庭内景经·至道章》载“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古人还认识到脑与脊髓的关系,如宋·邵康节曰“今视藏象,其脊骨中髓,上至于脑,下至于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缘及五脏相通”(《观物外篇》),说明脑与脊髓相连,并通过“细络”和内脏相通。清代刘思敬在《彻剩八编内镜·头面脏腑形色观》中对脑的解剖论述更为详细,“……颈节膂髓,连脑为一…… 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而外坚,既以保全体气,又以肇始诸筋,筋自脑出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顶内,导气于五官,或令之动,或令之觉。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脑与周身联系之要约”。虽与现代解剖学认识有出入,但说明古人对脑及脊髓、神经已有较类似的描述。

3 脑的生理功能

脑为髓海,由精气所化生,有九宫百节结构,为元神之府,能过经络、脊髓等与全身密切相连,具有主持思维、发生感情、产生智慧、控制行为、支配感觉、统帅全身的综合作用,因而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3.1 脑为髓海,内蕴清灵之气,为元神之府 脑为至清之脏,不能容邪,犯之则病。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真头痛》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又“头为诸阳之会”,头位居最高,属天阳之位,只有阳气通达,才能“若天与日”,使脑髓转运疏泄,以敷布周身,故脑内蕴清灵纯阳之气,不能容邪,邪犯则病,病则难治。《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耳目皆由以禀令,故聪明焉”,脑以清灵为其性,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灵动机敏。又脑为髓海,髓属液,至清至纯,水谷精微中和合而为膏者才能得藏。清灵之气“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证治准绳·眩晕》)。在正常情况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以保持脑髓清纯灵动之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说明脑是精神汇聚之所,以主神志活动。《颅囱经》云“……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程杏轩引《会心录》曰“夫六府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人之元首,至尊而不可以犯也……盖脑为神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脑藏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以上所论皆言脑神之至尊至重。脑神总领众神的作用,即言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只有脑髓充盈,脑神得守,才能发挥其“以御邪气,陶甄万类”的作用,人体生理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元神一语,本出于道家。元者,初也、始也、根也,动之端也(朱熹《性理精义》),此神乃五神之主宰。如唐《仙籍旨诀·道生旨》云“元神如主,千神如臣”,“阳神者,是纯阳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藏诸体之神,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诸体之神”。清·王宏翰《医学原始·元神元质说》认为“元神即灵性,一曰灵魂,一曰神性,一曰神灵,即天之所命之灵性也”。元神之发生,是脑髓阴阳互相摩荡之结果,故曰“脑散细微动觉之气” [3]。“动觉”其意有二,“一使周身有运动之德,一使周身有知觉之德” [4] (《医学原始·动觉至细之力德论》)。元神外发而表现为神机(张景岳曰“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神机为元神之使,将元神传达至全身各处。神机所行之路为神经(明·方有执《本草抄·桂枝》“用经之权,神经之妙用也”),该“神经”内通清窍、经络、脏腑、血道、气道,外联皮毛、肌腠、筋、骨,故脑髓通过元神、神机、神经,行使统御生命的“神明之主”功能。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实用中医脑病学》认为李时珍虽然提出这一著名论断,但是并未说透。认为“神”,广义是指生命的外在征象,也即每一个活的机体一切生命机能状态如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语言气息、表情动态、面目五色等的外象表露,而狭义之神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为直觉和思维过程,如《灵枢·本神》所指的神、魂、意、志、思、虑等,这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志意等过程;二是指情感过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亦称五志,分属五脏,五志的表露反映五神的变化;三是创造性思维,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若风吹云,故曰神”,即超常智慧与灵感,这实际就是脑为元神的具体表现[5]。脑髓元神又为五官九窍之司。五官是灵机之窗,故脑又称为“清窍”、“清空”、“机窍”、“窍络”等。窍者,神机出入之所;络者,传导、反射之路。以上所说诸窍,皆由脑之祖窍所统,何以言之?祖窍受元神所主,具开合、升降、出入之能,诸窍为祖窍所使,而生传导、反射之功。因此,脑髓既是接收之器,更是传出指挥之官。五官九窍之生理作用,是脑神生理功能向外之表现[3]。总之,“夫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修真十书》),故陈绍勋曰:“头脑为神、魂、魄、意、志会聚之所。”因此,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祖窍,而生精神、感觉、意识、思维、记忆、运动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哀、乐、爱、憎、视、听、嗅、味、语言等功能(任继学《脑髓述要》)。

3.2 维系经络,内外协调 从形神合一的观点来看,因头为精明之府,神机之源在脑,故邵子说“形统于脑”。《黄庭经·泥丸》亦云“泥丸百节皆有神”。《东医宝监》亦云“神为一身之主”,“头为天谷以藏神”。所以人体百节都与脑神有密切联系,而经络为传导传达之路,如唐容川曾明确指出“脏腑经脉,皆交于脑,源流出入,岂无其路”[6]。《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此语说明人身十二经脉与其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所有的气血运行都上达于头面部,通过头面空窍,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如督脉和足太阳经直接入络于脑;手少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阳、足阳明的经别从目系和脑相联系;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的经筋均从目周围的孔窍联系于脑。脑又和脊髓相接,占据人体中轴,通上贯下,联内系外,使脑和周身组织发生密切联系,神气由此游行出入,发挥其重要的生理作用。在经络与脑的关系中,尤应重视脑和督脉的关系。督脉总督诸阳,贯脊,入颅络脑,统帅和调节全身阳经之气血,如《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诸经脉上会于脑,在督脉监督下,接收脑的支配,进而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另外,督脉还起着输布精髓的作用,在李梴《医学入门·卷首》中言“脑者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从现代解剖学观点来看,督脉的循行部位正是中枢神经系统之所在,是脑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枢纽,所以有“督为脑之经脉”之说。

4 脑与精、气、神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生理情况下,精化气,气生精,精成髓,气助精,气旺则精足髓充,髓充则脑健。任继学教授认为精、气、神构成人生命之三维体系,并对三者关系论述甚详。

4.1 精是脑生成的物质基础 “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脑为髓之海,脑髓是脑最基本物质,其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先天之精又是如何生成新的生命而化生脑之真气的呢?脑髓初生之时,形成而未判,左右不分,形质莫辨,此之谓无极。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万事万物之化生,皆始于无极。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性理精义》),即指此而言。无极之真,“真”指真精、真气,真精在真气催化下,形成为脑髓,脑髓由阳气相互转化,一分为二,分为左右。脑之左者主动、主升、主开,右者主静、主降、主合,故脑髓为太极之象。这也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之理。《性理精义》云“太极本无极也”,而万物又“统体一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柔阳刚,阴舒阳缩,催化脑髓生出“多细络如细腺(线)”,内涵“多精质之体”(《性原广嗣》)。在太极的作用下,方化生出一百六十亿个脑细胞,而编织成人体的重要器官——脑。先天之精固然是脑髓生成之原,但依赖“肾精转化”和水谷精微之气以补充。肾精转化的途径是肾之精髓,灌注骨孔,供全身主骨的脊髓而上输于脑,使脑得其养,水谷充养于脑,乃真气之并而充身,其“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外溢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由此可见,精是脑髓生成的基本物质。

4.2 气是脑功能发挥的根本 “气”是生命起源化生之本,生长壮老已之能,故为人主要生理之渊薮,所以《灵枢经·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而人身内外、上下之气,皆禀受于父母之精。此精内胎祖气,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曰:“祖气者,含抱阴阳。”也就是父母赋予阴气、阳气,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为用,转化为真气。真气者,为气之根,又命元气、原气,“脑为真气之所聚”。由于气具有功能和物质的两重意义,所以脑之真气亦不例外。就功能而言,神的产生依赖于元气与肾精,所谓“气者,神也”。就物质而言,一方面“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另一方面,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所以精之活性,必须依赖气之催化作用,才能发挥其功能。“三宝”中元气是维系其他二者的桥梁,在病理情况下,元气虚则精神俱衰。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4.3 神为脑之用 神为生命起源之一,又是生命活动存在的象征。神始于男精女血交媾之中,“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夫神者,生之本”,“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养生类纂·养生部》)。人之生长衰老死亡,无不与神息息相关。《灵枢·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灵枢·移精变气论》则更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元气是脑主神明的根本,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是脑的核心功能,若精不化气,气不生精,精气亏虚,脑失所养,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有神衰失用,脑神不足的表现,有神失本位,散乱迷惑的表现,有神明蒙蔽,明君失主的表现。综上所述,脑是人身三宝(精、气、神)汇注之脏,以精气为体,神明为用,三者必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平衡。

5 脑与肾

肾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体具阴阳,系水火之宅。人之五脏六腑和经络的生理活动,皆发源于肾。所以,肾是生命之根,精微之府,气化之基。肾藏精,生髓以充养骨骼,脑为髓海,是精髓聚会之处,正因为肾精化生脑髓,肾为元气之根,从而保证脑神之用,所以彭用光说“肾受精气故神生焉,传曰:聚精会神此也”(《体仁汇编》)。周学海亦称:“大气者,精之御也,精者,神之宅也,神者,气与精之华也。各生于五脏,而五脏之中,又各有所主,是故气之主,主于命门;精之主,主于肾;神之主,主于心[7]。” 周氏虽云“神之主,主于心”,而“脑为元神之府”,故心之神实亦受命于脑,所以肾为精气神之本,只有肾气旺盛,肾精充足,才能生髓而上通于脑。

5.1 脑髓之源滥觞于肾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肾为生髓之官,脑为聚髓之海。脑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形体生成后,又为肾精转化为髓而充沛。管子曰“肾生脑”(《管子·水池》),《素问·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灵枢·海论》中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指出了脑髓上界在天灵盖的百会穴,下界在风府穴,“督脉贯脊,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风府以下为脊椎管,脊椎管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之髓孔上通于脑,合为脑髓,由此可见,脊髓原与脑髓相通。同时“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故督脉上通于脑,下通于肾,而脊是精髓升降之通路。髓之生成皆由肾精所化,肾中水精得以命火激发,则直接入督脉注入脊髓,上行于脑,泌其津液以润养脑髓。此理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肢体痿废方》描述甚详:“背脊一条髓筋,乃是髓入脑之来路……细按其道路,则以肾系贯脊而生,脊髓上循入脑,于是而为脑髓,是脑为生髓之所,乃聚髓之所,故名髓海。”程杏轩在《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脑》中对此也有所论述“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门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之脑,以为生化之源”,具体地说明了肾精化生、填充脑髓的过程。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中也指出:“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因此,肾为脑之本,肾气之强健、肾精之充盈,于脑髓发育之健旺有密切关系。此即叶子雨《伏气解》所言“脑髓即由肾气从督上滋”,可见脑髓-脊髓-骨髓,皆由肾生,是一源三歧,肾脑关系甚为密切[3]。《中医药汇海·论脑以肾为本》中对此阐述得更为透彻:“脑为髓海……脑髓之充实,皆由脊髓上输所致……故脑性最灵,善能记忆,人之灵固莫负于脑,然其实起于肾。”

5.2 脑之功能赖肾中精气温煦 肾中精气充盈,髓化生有源,髓海得养,髓海充足,则脑之功能健全,脑所主之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是脑者,精气之所会,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肢体痿废方》)。肾藏精,又主命门之火,肾精能生髓充脑,命火能温煦脑髓,所以能保持脑髓的经常充足,以发挥其正常功能。再者肾寓元阴元阳,为五脏之本,气血生化之根,十二经脉之基,生元神而藏于脑,肾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发挥其寓化神机、帅遣阴阳、荣营四肢百末、辖管五脏六腑、行使统帅之功。反之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失所养,产生种种病变,《素问·逆调论篇》“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陈修园《医学从众录》指出“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虚而头重”;均从病理角度反证了脑髓必须靠肾精化生,髓海得满,脑的生理功能才得以发挥。

5.3 精以生神,精足神强 肾主作强而出伎巧,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髓又上通于脑,脑为髓海,府精神明,故精足则令人能力坚强、智慧灵活。而伎巧之所以出,乃脑之神明为用的结果。“肾藏志”,记忆事物者谓之志,唐容川说“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忆,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中西汇通内经精义》),所以人之脑力足则才智精力从生,而生之者在肾。若肾精不足,还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和肢体的运动。《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唐容川云“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脑贫血的治法》中更是明确地指出因髓海不足而导致肢体偏废的机制:“人之脑髓空者……甚或猝然昏厥,知觉运动俱废,因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源也。”肾又主五液,《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肾阳之蒸腾气化正常,津液代谢正常,其清者才能“和合而为膏,内渗入骨空”,发挥其濡养作用而“补益脑髓”。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肾为髓之源,脑髓在头,所聚之真气必须下降,以激发肾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肾气通于脑,肾精必须上奉于脑,化生脑髓,使髓海充盈而保证脑的正常功能。所以陈士铎说:“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相殊,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自通(《石室秘录·分治法》)。”朱沛文也明确指出:“内肾为脑之源,脊髓为脑之本……其曰精成而脑髓生者,谓肾精成而脑髓生也……小儿精少脑未满,老人精虚脑渐空,故记性皆少。脑原于肾,非明证乎[5]!”总之,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而藏于肾,为全身阴阳之根本,而后形成脑髓,化神寓于脑,神宅于脑而施神机于周身。精亏则神衰,神灭则精亡。精充神足,则精气神之用(即神机)灵通,百骸俯首。精气神的功能(神机)之于形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统调人体内部的各系统器官之间及肢体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整体的完整统一;(2)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由于精血匮乏,血运迟滞,不能上奉,则脑髓失去精、气、血的滋荣,脑络失养,精神失用,神机失守,结果导致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出感知、神思、语言或运动等功能的失常或丧失,以及对诸脏腑功能调控严重紊乱,即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参考文献】

1 张雪亮.中医脑髓理论初探.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4):4-5.

2 英·合信.全体新论.1581,2.

3 任继学.脑髓述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162.

4 清·王宏翰.医学原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3.

5 阎孝诚.实用中医脑病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9,11-12.

6 张.唐容川医学全书: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1.

第8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人性化;事前管理;事后管理

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往往是从个人寿险开始的,尤其个人理财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今天,个人寿险更是成为中国百姓重要的理财工具。尽管中国人的保险意识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保险业无法忽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老百姓对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对保险营销充满了不理解和偏见。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由于保险公司特殊的销售模式造成的,但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却在于中国保险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有限。管理的提高需要首先对寿险营销管理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反思。这里并非否定现行的管理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探讨和完善这些原则。

一、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重要

这个原则几乎没有人明确反对,但实际管理过程中却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往往偏向于结果导向。保险营销采用的是人制,人的所有收入来源就是佣金和奖励。人目前的角色比较尴尬,大多数人队伍的管理干部(外勤)几乎不去制止人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的收入与所管辖人员的佣金是有直接关系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那就是保险公司必须强化内勤对外勤的管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控制营销团队建设的过程。因为从本质上说,保险公司的内勤更加着眼于长远利益:

1.人的录用。制定严格的新进人员录用标准,格外重视是人的品格因素,并且在流程和制度上保证得到落实。

2.人的培训。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外,职业道德和法规的培训要坚持不懈。同时通过身边业务精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人能明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是不明智的。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

3.人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至少要本着“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保证团队的正气。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过程要进行必要的监控,比如认真填写拜访记录、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准客户随机回访等

4.人的发展。对于人的晋升,重视业务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必须把业务品质作为关键指标对待,放弃了业务品质指标的晋升制度就是一种恶的制度。

5.人的薪酬。单纯以业绩量来计算收入的佣金的方式是有天生不足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控制性的因素,比如将人按品质划分级别,不同品级的业务员可以享受不同的佣金比例,并且差距可以拉大;或者采用佣金预留制度;或者降低首佣比例,加大续佣比例等等。此外,必须精心设计人的福利体系,让人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

二、标准化与人性化结合的管理

我们遵从于服务营销学中的技术核心分离法,对后援管理进行标准化与对前线管理人性化相结合。于是营销管理就必须体现出更多的人性化。

我们通常喜欢把营销当作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个性化的,因此,很多保险企业的销售可以称为“精英销售”,但公司的盈利却很少,甚至出现亏损,公司经营的不佳又将导致营销精英的最终离去。这个悖论更加说明我们必须要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营销的人性化。

我们再来观察中国比较优秀的大型保险企业,比如中国平安,发现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开发大多数人的销售潜能。他们重视营销团队的整体营销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推销能力。如何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其结果就是平安的人的整体业绩水平和专业水平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的人性必须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人性,我们的标准必须是体现人性化的标准。 转贴于

三、预防性的事前管理优于纠错性的事后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的营销管理而言,预防性的事前管理和纠错性的事后管理都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进行判别:预防性的事前管理优于纠错性的事后管理。它们体现出不同的管理习惯和管理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性管理的特点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已经预料到问题可能会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所以事前管理往往体现超前性和领先性。为了达到预防性的效果,管理行为必须进行前置,经常性的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培养了管理人员的良好的习惯。

纠错性的事后管理体现的是管理中的例外原则,它的最大特点是哪里发生问题,就到哪里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纠错性的事后管理处理得再妥当,损失实际上已经不可避免了,所以我们说预防性的事前管理优于纠错性的事后管理。但是再好的管理也会犯错,所以必须进行纠错性的事后管理。纠错性的事后管理必须体现及时、适当和损失最小原则。

所以,事前管理优于事后管理,事后管理不可忽视。

营销管理的原则还有很多,比如集权与分权;适当授权;管理伦理等等。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耐心而细致的进行探讨和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保险营销管理水平,从而让保险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社会就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张代军:保险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9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执业兽医;动物解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27-02

动物解剖学属于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中兽医、动物检疫、动物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动物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畜牧养殖业的深度与广度已发生悄然变化,同时自2010年起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已在我国全面推行,这些变化对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执业兽医资格制度的推行将使动物解剖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加强国家兽医队伍建设,更好地与国际执业兽医资格实行制度接轨,自2010年起,我国全面实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专业应届毕业生及相应学历兽医从业人员需要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书,获得执业兽医资格证是从事兽医事业的前提条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兽医体制改革,更加从严规范了兽医执业的准入门槛,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与水平要求。动物解剖学作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基础理论考试内容之一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畜禽种类多与知识内容广的特点[1]。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执业兽医需要掌握更为全面与丰富的动物机体结构知识,以适应兽医技能水平高及养殖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二是依然存在的传统教学问题也促进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创新与改进。传统教学问题与新的职业要求并存:由于家畜解剖学教学内容较多,且主要是形态与结构学的内容,显得枯燥难学与难于记忆;实验课所用浸制标本具有较强刺激性气味,许多学生不愿接触标本,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2]。此外,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潮流,各种类型小动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伴侣,例如犬、猫等各种宠物及赛马的饲养逐渐兴起,促进了宠物医生及赛马等兽医职业工作的发展,他们的诊疗动物种类已经不局限于传统饲养的家畜,这些变化反映出改进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与急迫性[3-5]。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显现出不少的弊端:在新的网络与信息时代,运用传统呆板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使学生对上课颇感厌烦,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被灌”的感觉,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2,6]。

动物解剖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和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加强动物解剖学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及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这是摆在动物解剖学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有必要对动物解剖学教学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近些年笔者主要根据以上情况对动物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以下完善与改进。

1 及时改进教学内容,迎合畜牧兽医职业需要

根据国内农业院校动物解剖学课程设置、动物医学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饲养动物品种发生较大改变等方面的变化,相应调整及优化动物解剖学的核心内容。

1.1 完善课程设置,突出解剖学的重要性

为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国内农业院校课程设置模式,经课程组的申请和学院的慎重考虑,将合并在一起的家畜解剖学及组织学课程再次分开设置成为2门独立课程,更加突出了动物解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2 准确选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考虑到饲养动物的种类多与范围广的特点,及时更新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禽解剖学,教学内容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其次,以常见的大家畜和家禽解剖学内容为基础,考虑到牛、羊、马等家畜的饲养逐渐增加,相应深化牛、羊、马等家畜的系统解剖构造;同时,随着宠物行业的迅速发展,选择性地将部分宠物与小家畜解剖学作为辅助和参考学习内容,适当增加兔、犬和猫的系统与器官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内容,上课时尽量结合目前宠物饲养与动医行业的特点,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5]。最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深入,散养役用家畜的饲养比例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伴随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肉用畜禽依然是养殖的主要对象,适当增加学时,加强讲授家畜的运动系统内容。

1.3 优化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案

针对理论课程学时合理编排动物解剖学大纲,并依据教学大纲重新修改和完善教案,将教学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及其他教学细节安排更为准确和清晰,让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变得更为明确和具体。

2 努力改善教学手段,注重加强实践教学

2.1 针对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强调以实物标本为主,结合使用教学模型、解剖视频、多媒体图片播放等多种方式作为直观形象教具,从眼观、手触、心想、脑记多方面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6]。首先,为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课程尽可能少用福尔马林浸制标本,逐步增加更多其他标本类型,包括塑化标本、干制标本、新鲜标本及标本模型。其次,购置了畜禽解剖学的教学录像,视频可以更加全面和清晰地显示畜体的系统组成结构与器官形态特征,教学实习期间每天均会播放至少2个学时的录像,通过解剖录像弥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畜禽解剖有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2.2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解剖实践

实验课期间教师示范解剖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验能力。购置鲜活小家畜与家禽供学生亲自动手解剖,通过亲身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畜禽解剖的过程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深刻记忆畜禽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让其掌握一定的解剖技巧与技能,将畜禽解剖学知识深深烙入学生的心里。

2.3 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增加鲜活畜禽解剖内容

考虑到理论课时的缩减,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教学实习时间。将原本3 d的解剖学教学实习延长至5 d,这样便可以将原来安排辅助或选取的部分理论教学同容通过以实习教学的形式加以补充,从而拓宽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原来品种单一的畜禽解剖转变为现在品种多样的畜禽解剖实习。

3 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升教学效果

动物解剖学重点讲解畜禽有机体结构与器官解剖特征,理论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强化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采用观察和解剖畜禽实物、课堂问答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主动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能力。

3.1 及时改进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强化畜禽的形态与结构性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想象力,将被动、传统和生硬的教学变得更为积极、现代和鲜活的教学。当前,学校均采用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上课时在很多情况下主要通过老师制作的CAI课件来获得信息,CAI课件质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常见畜禽解剖内容为基础,强化核心内容,根据畜牧兽医职业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对CAI课件加以完善。

3.2 增加标本种类

考虑到福尔马林浸制标本的刺激气味对学生的影响,陆续购置了猪牛的教学模型及塑化标本、畜禽解剖学录像,不断增加标本种类,既有家畜浸制标本和解剖模型,也有塑化标本和新鲜标本。教学模型和塑化标本可以清楚地显示家畜机体的结构和系统的组成,便于加强学生对家畜的机体结构、器官形态与位置关系的掌握。新鲜标本既有系统器官标本,也有零散器官标本以及鲜活畜禽,运用新鲜标本便于向学生清楚显示系统的组成及器官的形态特征,可以强化学生对畜禽器官大体解剖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针对动物解剖学具有内容多和记忆难的特点,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同学完成,以便让学生在课后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强化和巩固。实验课期间,通过布置作业、绘制实验报告,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解剖实验内容的记忆。

通过以上的教学创新与改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和广泛的动物解剖学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促进教师提升了授课水平,激发教师对本课程教学发展的探索精神,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教学理论,切实提升了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孙裴,魏建忠,李郁,等.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60-162.

[2] 陈耀星,马云飞,王子旭,等.动物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6-68.

[3] 贺俊平.提高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2):178-179.

[4] 宋宏立,刘文霞,史蓓蓓.对提高动物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