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1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极度紧缺;养老机构和床位数缺口较大;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改革老年护理教学,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积极创建一个集“医养融合”、“医教结合”、“养护一体”的,具有养、护、医、教功能,产学研并举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等发展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 老年护理;技能培养;发展路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迫在眉睫。面对我国这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延缓衰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则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战略任务。

1 老年护理职业教育与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由此,《老年护理学》也就成为大中专护理专业新设的一门课程。但是,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学科及相关专业,但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的情况是:美国从1967年就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则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日本于1994年就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而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则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理助手”,学生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通过三年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

那末,我国的养老服务业现状又是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养老。这三种方式(模式)各有优劣,但都是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家庭养老这种沿袭了几千年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更是难以为继。自1999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消息称,截止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路径和对策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遵照总书记关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指示要求。结合本省本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永州职院老年护理教学及人才培养状况,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2.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

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2.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

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笔者认为,在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方面,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2.3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要把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则必须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坚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等四个方面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政府是主导,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社区是主体力量,要激发主体活力唱好“主角”;家庭养老是传统,虽然“421家庭”、“空巢”家庭正在取代传统家庭结构,但家庭养老方式还会延续较长时间;院校是支撑和补充,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业的瓶颈。对此,笔者认为,利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零陵卫校)护理这一特色专业优势,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级护理职教实训基地、三级综合附属医院、闲置的老校区土地和校舍,创建一个带有医护、疗养、休闲、居家、养护一体、医教结合、产学研并举的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即是医院,又是疗养院;即是学校,又是公园;即是居家,又是养老;老者安心,儿女放心的一种养老环境中。这种集老年护理教育、养老机构、教学临床医院深度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养老方式创新,也许在永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说还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第2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顶层设计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属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智慧养老的概念、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策略对策等方面的梳理,从政府、公众、产业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

二、 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使得国家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养老服务等方面面临不断攀升的人、财、物压力。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导致我国人口的高流动性,间接阻碍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十三五”这一新时期,采取有效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从结构上优化养老金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准备已经迫在眉睫。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现有家庭在以下六个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让老人无人照顾、年轻人压力重大的矛盾凸显,“老有所养”受冲击;“医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看病难”“报销难”“养护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老有所医”受阻碍;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较少顾及老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产生“精神贫困化”的症状,“老有所乐”被忽视;当前未能真正从老年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深入探索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和形式,“老有所学”受阻碍;目前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老有所住”遇窘境;目前养老制度、养老政策和相应的养老模式和结构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才干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老有所为”难实现。

三、 智慧养老的定义及优势

1. 智慧养老的定义。“智慧养老”最早是来自英国的生命信托基金会,起初也被称为“智能化家居养老”,意指通过物联网等技术随时随地、全方位监控老年人的各种信息,让老年人在家就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如通过地面安全传感器,可以在老人摔倒的时候发出警报等。而后很多学者对“智慧养老”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如郑世宝(2014)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指出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融合、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左美云(2014)强调智慧养老从衣食住行、娱乐、健康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现在的智慧养老更多的强调智慧、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也更加注重多个主体(老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协作。因此,智慧养老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结合传统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将各方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环境的新型现代养老模式。

2. 智慧养老的优势。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家庭、机构和社区。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即家庭养老,老人在家中自我照顾、由子女照顾、请保姆照顾或由专业服务组织定期提供上门服务。但是该模式存在老人自理有安全隐患、子女忙于工作而照顾不周、专人照顾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即机构养老,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统一的养老服务,难以实现个性化需求。以社区为核心的养老即社区养老,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合作养老机构承担养老服务责任。在该模式下,老人服务消费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服务少有老人问津,服务提供商在运营初期存在严峻的生存问题。而“智慧养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的高科技集成平台可以应用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对其服务进行整合和改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服务能力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智慧养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可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及护理费用过高的问题,提高了服务工作的水平,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和高效。同时,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对接,为老人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供需平衡。此外,通过对涉老数据的收集,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服务能力。

在服务形式方面,运用实惠便捷的包对点服务形式,从家庭及社区层面创新社会保障形式。传统养老的服务形式主要有点对点、包对包两种。点对点服务形式,即老人在家接受钟点工或保姆的上门服务,该服务形式针对性强,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多的人力。包对包服务形式,即将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该服务形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但服务较为单一,众口难调。“智慧养老”打破以上两种服务形式,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信息集成到一个载体,该载体同时连接个人(点)和服务终端(服务包),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自助式”服务。

在服务内容方面,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从个人层面落实社会保障内容。传统的照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普遍位于需求层次的低端,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智慧养老”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助老”范畴,同时兼顾“孝老”和“用老”,让老人摆脱被“监控”、被“服务”的束缚感,通过“嵌入”的方式进行智能提示来提供友好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实现被尊重的需求。“智慧用老”即通过网络技术及社交平台,利用老人的经验智慧,使老人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实现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智慧养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顺应“互联网+”的浪潮,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建立起连接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及政府的适应性系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 发展现状

1. 发展情况。

(1)国外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率先进行了有关智慧养老项目的实践,并获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就有很多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对象的三成都是老人。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并减少了护理费用。英国则使用了机器人护士,服务于家庭或社区。不仅可以完成日常护理,还能够与老人互动,为老人提供咨询建议。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将智慧的理念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通过在家具、地板中植入芯片等方式实现老人生活远程监控。“机器外套”是日本一所大学专门为行动困难、肌肉萎缩的老年人设置的,现已被普遍推广。

(2)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智慧养老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已有很多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得到实施。如全国老龄办计划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并批准筹建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乌镇联合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引进椿熙堂项目,拟建设惠及全镇的“物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沙韶山路社区上线了“康乃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和体检设备为老人提供远程高科技养老服务;常熟市建设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CCH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也积极行动,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一台五网”智慧养老应用体系,通过为老服务热线对接需求与服务,实现多样化养老。老年信息科技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十足。

2. 存在问题。

(1)规范化管理机制、统一信息化标准缺失。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养老服务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需要有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提供保障,而从当前来看,不仅不同省份的智能养老产品差异很大,就连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得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没有规范化,不利于推广,同时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信息化产业发展。

(2)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目前智慧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上;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大多数还是分而建之、分而治之,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规划和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存在譬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无人问津、沟通不畅、体制桎梏等问题;另外,我国养老领域还存在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

(3)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智慧养老面临技术发展障碍。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刚刚起步,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还处在萌芽期,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仍相对空白。在智能终端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有些终端检测存在误差,售后服务滞后,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同时信息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4)优质智慧养老项目覆盖面过窄。通过比较养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可以发现当前已推广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置以及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烟台、南京、北京等地的智慧养老项目有些仅仅覆盖了部分小区和福利院,多种类似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等优质产品完全可以大范围推广,使更多老人受益,但事实却仅仅覆盖一小部分人群。由此可见,智慧养老的优质项目推广范围有限,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广。

(5)智慧养老项目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在当前的智慧养老项目中,缺乏专门负责的团队进行持续推动,难以很好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涉及技术的专业知识,削弱了专业化。此外,对于如何科学有效接近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等问题,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制定出更加具体、可靠的方案。

五、 发展对策

1.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规范先行。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为老服务发展的保障。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相关标准规范应涵盖智慧养老事业、智慧养老产业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方面。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制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做出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

2. 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涵盖了体制机制改革、标准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够在智慧养老的概念下有效的对接。其实现路径为: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形成智慧养老的数据基础;

第3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失能老人;护理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0-02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13.26%,人口老龄化浪潮中最汹涌的洪峰是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在近年内呈现剧增态势,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 4000万, 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 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

当前,社区、养老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但从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在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改善失能老人生活现状,寻求长期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城市社区长期护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城市失能老人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社区资源利用度不高

首先,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失能老人的合法权益,这就是得失能老人护理体系的建设缺乏制度框架。其次,由于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的监督,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和管理缺乏具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社区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难以培养、力量薄弱。

(二)养老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和社会支持不足

2012年末,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6万个,社区服务站7.2万个。相对1.94亿的老年人口及超过3000多万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来讲,现有的养老护理资源缺乏;城市中很多公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养老资源分配不合理;由于政府对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不足,致使其收费比较高,大部分失能老人由于经济能力不济无法进入养老机构。由于社会关注度不高,相关的非营利组织或志愿者组织难以给予足够的社会关怀和支持。

(三)养老机构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少、水平低

传统的居家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市场上的家政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且费用较高;家庭不具备完善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条件,机构养老也同样达不到要求。虽然大多民办养老机构愿意收养失能老年人,但是由于民办养老机构普遍投资回收周期长,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水平较低,经营环境较差,而且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也不高,使得民办养老机构大都只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项目,缺乏精神慰藉和专业的医疗康复。另外,护理行业中缺少统一、科学的分级护理服务规范、评价标准,对各级别护理的细则服务要求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得各个养老机构的分级护理内涵、收费标准不同,造成一种混乱状态。

(四)护理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全国至少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但从业人员仅有22万,数量明显严重短缺。当下养老院里的护工多为50岁以上的农村和失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护理培训,95%的护理人员没有取得国家养老护理人员资格证书,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工资少等原因使得护理人员具有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即使具备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进而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难以提高。

三、解决城市失能老人护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以老年长期照护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

要发展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必须立法,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法律保障、明确老人出现伤害的责任主体。完善以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保障制度,还需加大对失能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福利制度等制度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赡养制度,利用社区资源对其家属进行护理培训,对有条件的老人进行居家护理;建立统一的失能老人照护机构运营评估机制,使照护机构的运营补贴和运营状况挂钩。真正建立保障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政策法规政策体系。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照顾好“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政府扶持弱者的执政责任。加大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投入,可以通过由政府加大社区养老护理体系建设投资,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收养失能老人为主的社区老年护理机构,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向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倾斜,以补助奖励的手段鼓励现有养老机构接纳失能老人。其次,对特殊困难家庭中的失能老人,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承担部分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从制度上解决失能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制定老年疾病与长期护理的界定标准与支付方式,通过对老年护理需要进行评估分级,实行不同等级的支付和补贴额度,设立相应的支付项目、支付比例,重点解决生活自理困难的医疗护理问题。

(三)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应积极借鉴美、日等国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失能老年人的独立于医疗保险体系以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使成为社会保险涵盖的一个重要强制性的险种。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就是借助社区医保这个平台,坚持“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依托老年护理机构这个载体,将失能、半失能等需长期护理的参保老年人医疗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使失能老人得到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从而全面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社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资源统筹,建立完整的社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成为构建失能老人社会安全网的必要环节。但目前的社区养老还不健全,一般只为老人提供一般性娱乐休闲和简单的身体检查,而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缺失。因此,应该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社区医疗机构,并争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80岁以上和失能老人配备家庭医生。进行社区居民护理培训,动员社区成员,实现社区成员互助。

(五)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养老机构护理水平

我国急需建立一套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护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开设专业护理课程,多渠道培养多层次多等级的护理专业人员。建立长期护理准入制度,从事长期护理的人员必须获得国家认可的护理资格证书并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爱心教育,使护理人员不仅在生活上更专业的照顾老人,还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老人。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的护理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养老护理机构要明确分级护理的级别与服务标准,针对不同等级的护理确定相应收费标准;健全机构的护理服务项目和护理设施,使失能老人可以得到真正的护理和逐渐实现康复。

第4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铁路路基维修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216.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铁路路基是确保线路正常有序运转的基础,路基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上部建筑的稳定以及线路的安全行车问题。加强铁路路基的维修养护工作可以使线路基础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提高线路质量,确保运输通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务系统普遍存在重工程施工,轻路基维护的问题,无论是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设备的更新,还是先进技术的推广,都处于停滞的状态,日常管理也照《路基大维修规则》宣科,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制度方案,更谈不上执行。随着铁路高速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工务系统更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铁路路基维修养护工作。

二、当前铁路路基维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铁路路基维修工作不够重视

铁路路基的维修范围从河下到山上,涉及力学、地质、水保、水文等等交叉科学,加之路基及路况因为山体、地形的自然营力作用的影响,造成各种病害变形。据有关资料统计,60―70%的线路问题是出在路基上,而90%的灾害性行车事故都是因为路基存在问题,可见路基的安全隐患是铁路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对路基的养护维修工作不重视,将直接影响线路整体的质量,从而影响到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然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各级领导和部门对路基养护工作重视不够,对路基维修养护工作缺乏整体的认识,造成内部管理失去高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各车间、工区对路基养护维修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铁路路基维修工作上创新。

2.对铁路路基维修人员配备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的铁路路基维修实际上仅仅是对线路上部建筑的养护和维修,而真正对路基进行养护维修的却很少,导致正常的维修和养护工作无法有效的进行,铁路路基维修人员配备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工务段管辖范围的增加,绝对“天窗修”的大力推行,现有的桥路检养工区定员已经不满足维修工作的要求,且现员紧缺的情况更加大了工作量,从而让路基维修工作处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紧张状态,难以进行认真仔细的维修工作,加班赶工、临时工的补充必然留下安全隐患,长期如此路基设备缺失缺修将会导致很多路基小病害升级为大病害,跟“早预防早控制”的原则相悖,从而增加了经济损失。现铁路基层站段缺员严重,成都铁路局涪陵工务段管辖正线1334.836Km,但全段桥路干部职工定员只有200多人,点多线长,人员缺编严重。如该段管辖渝利线,正线长度264.603Km,时速200h/Km,全线只有3个桥路干部,24个桥路职工(3个线桥车间、3个桥路工区)。由于该线按高速铁路管理,每天夜间天窗点才能进入线路进行设备检查、维修。夜间设备检查,对堑坡、危石等检查造成极大困难,并带来严重人身安全隐患;再者由于渝利铁路区间为长大区间(约40Km),夜间作业封锁点短,轨道车运行速度限制(

3.铁路路基维修作业脱标现象严重

路基在新线建设时,路基基础铺设后,施工车辆从铺设后路基进行运输,导致路基AB填料被污染、板结,造成线路铺砟后渗水性差,线路翻浆严重;还有部分路基隐蔽工程,路堤段回填采用路堑地段开挖弃碴弃土,内大石块多,空隙大,运营中路堤回填土沉降,导致陷穴,给后期线路开通后维修工作增加了难度。正因为在建设之初就缺乏系统性认识,导致后期维修过程中有些铁路路基的病害经过整治得到了改善,但是在治理了老病害的同时又促成新病害的产生,从而造成铁路路基维护工作成了一种连锁反应。例如渝怀线K382+000-K426+768段,因路基回填不实,造成路基内部空洞,线路多次陷穴,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三、铁路路基维修的对策与方法

1.结合设备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维修制度。

《铁路路基大维修规则》和《路基工》是路基养护维修的管理的基础和指南。要结合管辖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段路基大维修规则》,规定路基维修的基本技术要求、确定路基维修组织检查制度、明确路基维修工作哦范围、路基维修计划编制方法要求、路基维修验收办法、路基维修技术安全操作、路基维修单项作业计算标准以及维修质量验收标准等制度,对加强和改进路基维修工作的管理,有效提高路基维修工作的质量,并且让路基维修工作能够按照计划要求严格完成,确保维修进度和最终的行车安全。此外,还应该根据要求对路基维修工作岗位制定明确的责任要求,如班组管理防洪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劳动竞赛评比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对于加强维修管理,提高维修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保证生产安全都有着很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1.明确铁路路基维修原则

明确铁路路基的维修原则是进行高效维修作业的前提。铁路路基维修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延长铁路路基以及附属设备的使用寿命,并充分发挥设备抗灾、抗洪的能力。铁路路基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经常保持路基的牢固、排水等设备状态的完好,并及时消灭各种病害隐患以及一些不利于路基稳固的现象发生,做到预防铁路路基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我们要明确“排水第一、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综合治理”的维修原则。铁路路基在维修工作中要始终立足于预防,预防工作做到位了,不仅能够减轻工作负担,同时能够减少维修费用的支出,为合理控制路基维修成本打下基础;同时要做到病害整治与设备维修、路基保养等紧密结合。铁路路基病害整治工作要尽可能做到治早治小,防患未然。与此同时,在铁路路基的维修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路基的地形情况,因地制宜,有效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而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要将铁路路基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看待。在这个过程中,水是铁路路基的最大敌人和安全隐患,对于地表、地下水的排放和疏导处理,要放在维修工作的首位。这里提到的十六字原则,对做好铁路路基的维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提升铁路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升认识的一个有效方式。

3.抓好铁路路基维修工作组织

要做好路基的维修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铁路路基维修组织结构,通过组织机构的完善、人员的确定实现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从而给予路基维修必要的保证。路基维修组织机设置构形式和人员的配备要根据路基病害情况的严重程度以及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确定。

4.加强路基设备管理

正确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路基设备状态管理是做好路基维修的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通过不定期和定期的检查,及时收集设备的病害资料,将路基设备以及病害情况载入固定格式的卷宗之内,为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分析的数据支持,并以此为前提拟定完善和维修设备状态的各种对策方法,确保维修工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5.加强路基维修技术力量

要做好铁路路基的维修工作,就必须加强路基专业技术力量。目前我国的路基维修队伍中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山区铁路地段,因为地域偏远,多为苦寒地段,往往很少有技术人员愿意在这些地方长期驻留,从而导致这些地方铁路路基的维修人员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无法做好对复杂病害工作的检查、观测、鉴定和预报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在偏远地区投放更多先进的设备仪器,加强偏远地区路基设备的升级,并且通过政策鼓励和刺激的方式,让有专业维修能力的技术人员愿意到偏远山区发展,在偏远山区对路基维修人员做好传帮工作,让偏远山区路基维修人员的技术不断进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维修能力。

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能力

第5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摘要】医保的全面覆盖及较低的统筹层次给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笔者根据新医改对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要求,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医院角度出发,总结了几点切实有效的医保管理举措,促进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有序运行与发展。

【关键词】医院 医保管理 举措

【Abstract】

Full coverage of health insurances and the lower overall level brought difficulties to the hospital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ospital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healthcare reform, from the view of hospit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mmarizes several effective measure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derl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 Hospital,Medical care management,Measures

【Author′s address】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u C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2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2014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1],如今医院服务的对象是各种医保病人。与此同时,医保统筹层次却不高,给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公立三甲医院,2001年设立医保办,至此与我院联网的医疗保险种类已达近二十种。新医改形势下,医保办集政策咨询、医保收费管理、合理医疗服务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笔者将从事医保工作十余年来的体会做一介绍。以期总结工作经验,更新观点,进一步服务好医保,促进医院发展。

1医院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医保种类繁多,政策掌握不熟练

医保办工作政策性强,各统筹地区政策标准不一且时常调整,不同医保种类的相关办理手续也不尽相同,给医务人员及参保病人及时掌握政策和有效沟通增加了难度。医务人员认为治疗病人才是自己的职责,对学习医保政策的意识不强;参保病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政策理解能力有限,对起付线、可报基数、自付比例等概念理解有偏差。

1.2经济利益驱使,导致费用控制难

由于现有的财政补贴机制、“以药养医”机制及医保结算方式,使得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存在凭经验用药等欠合理的情况。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参保患者主动要求使用进口药、昂贵的药,这也不利于医院控制医疗费用。面对医保管理机构每月的病案审查,使得医院与医保管理机构似乎站在了对立面。

1.3医患信任缺失,难以有效沟通

收治的病人若是因交通事故、打架、酗酒、吸毒、自杀、工伤、生育等入院的,即不可享受医保待遇者,住院期间为自费性质。此时,医保办的职责就是向患者解释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及报销范围,部分参保人表示不能接受,认为既然交钱参保了只要住院就应该享受医保待遇。除此之外,参保人的期望值与实际报销比例有差距[2],心里难以接受,也给有效沟通带来了障碍。再加上社会媒体对于个别医生不当行为的大肆炒作,更影响了医患关系和谐、医疗市场的安定有序[3]。

1.4医保信息化程度尚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医院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和相关的通讯设备,为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提供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信息,同时还对一些行政管理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存储以及处理等,并将有效的数据进行提取,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4]。在新医改形势下,医保管理机构对医保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监控及事后分析相结合。如果医院信息化程度不能达到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会导致监控网络和指标控制的水平较低,加大监管难度。

2医院医保有效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政策宣传,定期组织培训

由于医保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并且涉及到每个医护人员,因此做好医保工作首要目标即为做好医护人员的政策宣传及培训工作。近年来,我院通过网上宣传、触摸屏宣传、医护专题培训等方式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平台,并且定期组织考核。随着医保工作的逐步深入,医保办工作人员还参加临床科室的早交班或周会,现场进行政策讲解,强化医务人员医保责任意识、规范医疗行为。

2.2规范收费行为,合理调控费用

在医院各项收费项目中,根据《江苏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认真落实价格收费及公示制度,对于医院收费与医保中心有出入的项目召开专项讨论会。杜绝医嘱与计费项目不符或无医嘱收费等收费不规范的行为。自2013年来,临床科室在诊疗过程中若使用到贵重药品、自付比例大于20%的药品或高额耗材,一律与患者签定《医保病人自费协议书》,使病人明确知晓各项收费,“明白消费”。考虑到新农合参保对象为经济条件较弱的农民,因此在新农合病人使用贵重药品或耗材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另外,每季度按科室或诊疗组分析住院均次费用,并实时监控费用特别高的病例。通过各项措施,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相结合,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监控,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保障参保病人的权益。

2.3加强病案管理,减少医保拒付

病案作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康复等整个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字性材料,已日渐成为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医疗费用考核和支付的重要依据[5]。因此,做好病案管理,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医保拒付。例如,各类检查报告或治疗单及时随同病案归档;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或使用与疾病诊断无关的药品时,病程记录中中须有相应的病情描述;有使用限制条件的药品必须严格按照限制性条件用药,无使用限制条件的药品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严格掌握出院带药的相关规定等。

2.4巧用语言艺术,真诚用心沟通

医保办是为医、保、患三方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医保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及医保政策,更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6]。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在面对患者的咨询与投诉建议时,根据患者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运用语言艺术解释患者的疑问,如对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要有同情心、耐心解释政策;对于语气差、不讲理的患者,可以与患者一起查阅相关的医保政策。但是不管是何种个性的病人,都应态度和蔼、语气柔和并且语速较慢。在与上级医保管理机构沟通时,尤其是在发生扣款申诉时,要巧用语言艺术,以具体病例为依据,加强说服力。在与医生沟通时多用理解类语言,让医生知道学习医保政策虽给工作增加了压力,但是熟练掌握医保政策可以加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

2.5完善信息系统,加强监管力度

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医保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完善医保管理体系。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在已有院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自费知情同意软件、特殊医疗审批软件、病种控制软件、出院医疗费用自动复核软件等,这些专业软件给医生诊疗过程提供了方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保管理效率,加强了医保监控。

医保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且涉及到医院及相关管理机构的多个部门和环节。由于目前医保统筹层次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实原因给从事医院医保工作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反思,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发现问题。存在问题不仅不会影响医院的管理水平,更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如鱼骨图、流程图、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的学习和应用,促进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央广网.2014年我国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EB/OL]. [2014-08-07].http://news.cnr.cn/dj/201408/t20140807_516163763.shtml.

[2]胡华,胡熙耀,邓燕,等.三甲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1):64-65.

[3]文光慧,乔岭梅.医院医保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9):72-75.

[4]项志英,余小峰.规范医院医保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J].医学信息,2014,27(1):110.

[5]李廷珊,陈纯真,丁惠.浅谈病案在医保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3,13(4):117-119.

[6]李晓洪.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语言艺术[J]. 中国保健营养,2013(5):2688-2689.

膳食补充硝酸盐有助高血压患者持久降压

第6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 经济情况 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63-02

一、江苏省东台市基层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流入的情况

1.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补助。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东台市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中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已近5年,财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机构药差等综合补助制度已日趋成熟。根据各机构中的对人员经费等经常性收支差额结合“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的原则进行核定,并按期预拨,年底或年后由财政及主管部门共同组织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的原则确定年度补助额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零药差”医疗服务,“以药养医”现象根本消失,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补助经费,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近几年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流入项目之一,医防并重的业务开展模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经形成。

3.债务化解等政策性补助。2012年对基层医疗单位中的基建设备投资等原因形成的债务进行一次性整体剥离,此次补助实质上是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历史陈账进行了补偿,切实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负担,确保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转提供了保障。

4.作为第三方付费的医保基金。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量等因素分别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门诊账户制度、限额报销制度等结算办法给予补偿。一般诊疗费等政策性补偿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额度。实际医疗保障覆盖后,客观上减轻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同时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经济流入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鲜有欠费现象发生(不考虑“三无”病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业务量的稳步增涨,近几年来,在基层医疗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业务量平均增涨率仍达7%。

5.医疗风险基金及医疗责任商业保险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在经常性支出中按医疗收入的1%列支医疗风险费,建立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商业保险及医疗事故、纠纷赔偿,有效转移、减少医疗责任风险负担。

6.基建、设备财务投入机制正在形成。各级财政、主管部门采取扶持、标准化建设补助、重大项目补助等形式立体式、多渠道逐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基建及设备投入,有力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之需。

二、多渠道经济流入现状对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影响

1.政府财政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机制的建立,医疗保障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形成,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补偿,彻底打破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的单一的经济流入模式,多渠道经济流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2.“一般诊疗费”等收费项目的确定,理顺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医务人员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问题,并由医保基金承担80%,减轻患方的负担,增加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转变了过去着重于供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渠道,并增强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职能,适当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负着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责任。实现了趋利性的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转变。

(1)切实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问题初步解决后,一些“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解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取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促进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财政按服务项目及工作质量进行补助,防保工作经费有了保障,工作有了积极性。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配备人力、物力,加强防保工作,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当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当前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自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形成了医防并重的运转现状。

(3)积极开展多样性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惠民体检、专项检查、特种病例筛查、特定人群优抚医疗等多种形式惠民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也逐渐增多,多数任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这部分的工作约占总工作量的10%。

三、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情况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补助投入仍然不足,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死亡率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医疗设施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等投入、更新改造能力受限,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提取修购基金,而财政补偿机制尚有待完善,房屋、设备更新、补充投入机制并未形成,其更新、补充难以及时进行,一些不得不进行的投入也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业务正常的运行。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虽然基建投入逐年增加,但如果考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因素,基建投入并没有增加。近几年基建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我市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屋破败,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投入水平不足引发人才流失。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命脉。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人才培养和人员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我市的基层医疗服务人才每年有超2%的成熟人才流失,影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引进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2.医疗保障补偿结算方式对医院医疗导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现象仍然存在,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的制度必然导致个人账户资金的大量积淀,浪费同时并存,相对应的却是医保统筹基金严重不足。我市统筹基金的超支风险伴随着制度的建立始终存在,实践中统筹基金超支风险的问题并没有突出显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实行了风险转嫁,采取总额预算支付方式,将超支的基金转嫁给了各级医疗单位。近三年来,我市在总额预算支付方式下,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出现了超预算额度现象,无一幸免,不足现象,严重的超出率达65%。医保基金总体平衡的表现是以医疗机构的重大损失为代价的。

3.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的能力受限。编制不足,人员流失,中医药业务萎缩,转诊制度缺失等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能力不足的自身原因,同时在总额预算支付的医保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业务的增涨,不能增加医保统筹基金的流入,但业务支出确是真实地增加,也就是说,业务增量越大,医保超预算额度越严重,收支倒挂现象越明显,在生存压力下,基层医疗机构不得不背道而驰,控制业务总量。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1.根据“合理、必需、节约”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基建、设备、人员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各基层医疗单位从地理、功能等布局上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对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调配,避免重复浪费。对已投入的资金定期考核和绩效评价,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收入全额上缴专户、支出核定下拨、收支计划控制、集中核算与考核管理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正确使用财政补助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二来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统筹和调配;最后有利于基层医疗单位的负责人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医疗单位的管理,围绕以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为中心,多展思路,多出谋划策,不再为了资金的运转而去追求医院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

3.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结算方式。首先,本着“重监督、多补偿”的原则,加强保险基金平时的不定期监督,对于同一病种不同病情的患者区别对待,增强基金结算的灵活性、多样性。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结算、拨付,不得无故延迟或少拨。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不予结算。

4.建立“三无”病人专项医疗求助基金。“三无”患者主要是无钱、无家属、无证件人员,许多“三无”患者是没有法定监护人和经济来源的精神病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多年来,我市多家基层医疗单位本着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收治了一些“三无”患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这些病人欠下的大量医疗费,也让资金并不宽裕的基层医疗单位雪上加霜。为了进一步体现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应设立“三无”患者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政府财政在测算各医院往年“三无”患者欠费情况的基础上,每年注入一定基金,以用于对社会“三无”病人的救治。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加话语权。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医保等制度,合理用药,自主地节约医保基金。同时提供医疗服务中准确的收入、支出构成及收支情况以及医疗服务的合理性等指标,清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状况,保证其医保基金请求权的合理性。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等详实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医保政策提供帮助和依据,以便在医保定点协议内容、支付方式改革中,为基层医疗机构争取有利的条款,有益的支付环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成为合理医疗费用的当然承担方。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坚信,只要紧紧围绕医改目标,在党和政府医改方针的指引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勤奋努力,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和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宗禾.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多渠道补偿.中国财经报,2010.12.16

[2] 卢惠华.浅议医改、新财务会计等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师,2012(3)

第7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Abstract:The reconstruction modern harmonious medicine trouble relations are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question.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my Chinese medicine trouble relations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y analysis its origin, then has carried on ethics ponder and the discussion emphatically to the medical trouble relations' related question,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reconstruction modern harmonious medicine trouble relations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疗模式 医学伦理学教育 对策

Key words:Medical trouble relations; Medical pattern; Medicine ethic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吕志远(1969-),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讲师,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系书记,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及医患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13-02

一、当前医患关系现状

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疗纠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等。

究其原因,来自主客观两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说,医方因素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其管理层面、技术层面和医风医德层面都可能存在问题。部分医院医疗质量不高,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误诊误治造成差错事故发生;医方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加重患者负担;医院制度不健全,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的问题;医务人员自身修养欠缺,忽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等。1 同时,由于患者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生有不信任心理,或者由于疾病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也有可能成为医患冲突的挑起者。

从客观方面来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医疗保障制度高水平、低覆盖,医药行业监管无力,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都有可能激化医患矛盾。而我国规范医患关系的法制建设滞后,用于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也明显不够完善,在这样的局面下,医患关系逐步走向紧张。

二、医患关系中的有关伦理问题

要深刻理解医患关系,并提出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有必要透过医患关系的现状和表层,带着人文和伦理的视角来深层次思考医患关系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1.关于医患双方关系的伦理学思考

医患关系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的以医生为主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主的群体在诊疗过程中建立的伦理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变成为特殊的交易关系,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并解释这一社会现象。从医学伦理学意义上理解,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在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 由经济关系决定, 依靠自觉力量(基于已有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医德规范) 维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

医患双方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医患双方由于专业分工、专业知识背景差异尤其是各自权益不同,存在角色意识的差异。医方的角色意识形成的主导思维是: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是否是疾病的演化趋势,是否是技术水平与设备性能的问题。而患方则主要考虑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医方是否有责任以及怎样才能获取最佳补偿。这就是为什么当双方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就存在归因的认识性与动机性偏差,从而产生医疗纠纷。3

2.关于医疗模式的伦理学思考

很多时候,医患纠纷的发生是由于医患双方社会知觉偏差造成的,如患方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过急,忽视了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医方需求无限扩大;又如患者由于疾病带来不良心理影响,迁怒于医务人员等。这些现状是和当前对于医患关系的物化和功利化倾向联系起来的,所以,有必要对现有医疗模式进行伦理学分析和认识。

现代医学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过程,人文关怀日趋被推崇。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却正朝向生物、心理、社会、工程模式逐渐物化,大量的物质性诊疗媒介介入医疗过程,医患之间人文关怀的日趋缺失,医患双方沟通日趋减少,医患关系日趋冷漠。4

另一方面,医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但它是以保障人身健康、维护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消除疾病危害、挽救生命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行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人的生理与心理结构,这就决定了医疗行为的高风险职业特征,所以,医学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不同于其他一般服务行业。医疗行为可能会发生不能预见或者难以避免的不良后果, 疾病可能会产生出不以人的意愿控制的某些致害因素。事实上,医疗行为的负效应给带给患方的生理损伤与心理挫折感,正是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

3. 关于医疗行为中知情同意和患者隐私的伦理学思考

据统计表明,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与此相关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如打砸医院、辱骂、伤害医务人员等事件屡见报端。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由于对于患方知情同意权利的坚持和保护不够,往往给后来的医患纠纷留下祸根。

在医学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这一点体现在临床实践中,集中表现为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尊重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医患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医疗供方诱导患方就医逆向选择,并产生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行为。5 在诊疗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是指患者在完全知情后,自主、自愿、理性地做出的负责任的选择或决定,是一种有利于患者保护自身利益免受不必要干预、自己为其生活负责任的道德实践。患者的隐私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所表现出的,涉及患者自身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包括:身体隐私和医疗信息隐私等。但目前的现实是医院往往不能保证足以保护患者隐私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随意泄露患者的疾病信息,或在未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随意采集病患资料以作研究。

知情同意以及患者的隐私权作为保护对象出现在我国的宪法和民法等其它的部门法中,而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应该立足于维护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承担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并保护患者的隐私的义务,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肯定人的生命的神圣性,在注重生命质量和价值的基础上尽力维护患者的生命权利。

4.关于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思考

医方是医患关系当中的主体之一,在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方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医学伦理学教育原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医学生能够在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深层次思考并做出独立判断。然而,我国现有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往往停留在医学常识和医德说教的水平上,未能成为帮助医学生进行道德分析、准则与价值评判的理论体系,进而达不到医学伦理学的高度。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着与医德教育混为一谈的现象。事实上,医德和医学伦理学意义并不相同。医德重视个人修养,更突出个性和体验。医学伦理学则是医学和哲学伦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哲学伦理学的高度探究医学伦理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和基本的医德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体系,它在注重医德的元伦理的普遍规则基础上剔出经验的、感性的、零碎的成分,实现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单一性的有机结合以及普遍原则和医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另一方面看,正因为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和哲学伦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医学伦理学又容易介于医学和哲学伦理学的夹缝之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应用伦理学学科。医学伦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应用伦理学而不是哲学伦理学理论的简单套用。

三、对策研究

要想重建现代和谐的医患关系,除去对于医疗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之外,还需要从人文和伦理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将医患间的技术沟通与非技术沟通统一起来,重建人性化的医学和医患关系。通过前面对于医患关系中相关问题的伦理学探讨,可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从其他层面和角度提出重建现代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对策和思路。

1.克服医学模式的物化和功利化倾向,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

现代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悄然发生物化,医生减少了对患者自身体验的关注,护士减少了主动巡视病房的意识,原本以医患直接交流为前提的传统诊疗模式逐渐被取代。

要克服医学模式的物化和功利化倾向,重拾医患之间的人文关怀,就需要医方提供人性 化的医疗服务,这是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这就要求医方在面对医学模式的演化时,要在重视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科技含量及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顺应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视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大力推进,构建平等主体间尊重、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患方及全社会对医疗行为的科学认识,使其对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有一定了解,不能将医疗行为和其他一般服务行业的服务尤其是服务结果等同起来,不能功利化地要求医疗结果只向着好的、患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2.坚持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尊重,充分保障患方知情同意和隐私权

这就要求医方改变原有滞后的对患者的平等主体意识,以尊重为前提,真正体现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切勿以“家长”自居,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为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具体来说,医方应努力克服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最起码努力缓解这一现象,保证患方的知情同意。同时,应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恪守职业道德,提高对保护患方隐私权的认识,保护患方的身体隐私和医疗信息隐私,努力改善诊疗环境,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患者的医疗措施,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真正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尊重、人文关怀。

3. 转变医学教育模式,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现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往往把医学伦理学变成了医学常识和医德说教课,必须转变转变医学教育模式,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从边缘化的境地中拉回来,提高其地位和水平,培养出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既不能停留在医学常识和医学职业道德说教的水平上,也不能简单附属于哲学伦理学。

更重要的是,医学伦理学教育者要加强哲学伦理学的理论修养, 加重医学伦理学的伦理学分量,剔除那些不必要的烦琐的医学常识的说教,从医学和哲学伦理学中吸取必须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医学伦理学独立地成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并真正为医学生未来从事医学工作做好相关铺垫。

此外,有必要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课程,2003年, 南京医科大学牵头编写和出版了《医学沟通学》教材, 并将医患沟通学课程列为医学生必修课课程, 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供了平台。7还可在临床实习阶段引导学生努力钻研医学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学习沟通技巧, 掌握沟通技能。

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参与,更需要医方付出更多努力。医方应该立足于维护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对人的生命保持最高度的尊重,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邱仁宗 翟小梅.生命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1.

[2]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化解的建议[J].前进论坛,2002(3)

[3]吕自力,马韵,冯震博.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医患矛盾的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9)

[4]宋华,宋兰堂,黄涛,陈文敏.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年9月第19卷第9期

[5]秦其荣,朱捷,江启成.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18卷1期

[6]任丑.对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 年第4 卷第5 期

[7]王锦帆,季晓辉,王心如.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 6)

注释:

1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化解的建议

2 吕自力,马韵,冯震博.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医患矛盾的分析

3 、4 宋华,宋兰堂,黄涛,陈文敏.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

5秦其荣,朱捷,江启成.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的伦理思考

第8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药膳;养生行业;景宁

丽水市景宁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县深厚的中医药、畲医药文化历史渊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当地极富特色的养生药膳。为了助推景宁地区养生药膳文化的兴盛发展,也为当地养生药膳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依据,笔者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当地的乡村医师、畲民间医师、药农、各酒店、特色小吃店、农家乐、当地百姓(含汉族和畲族等少数民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中医食疗药膳的源流变革、特点、分类以及现代研究进展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设计《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文献整理、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法、调查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养生药膳行业的优势

第一,政策规划引领,养生药膳前景良好。2012年5月丽水市政府的《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在景宁县建设养生(养老)基地、民族医药养生园,立足民族习俗、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平台,推广畲族传统民间膳食食谱等养生项目,创建集养身、养心、养颜、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畲乡风情养生度假基地,打造丽水二级养生(养老)基地。该规划的出台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提供了千所未有的契机。

第二,医药资源丰富,养生药膳食材多样。景宁县畲族医药资源丰富,全县有植物178 科,691 属,1552 种。此外,景宁还是多种食物和药物的重要产地。如盛产食用菌,属明太祖皇封以种菇为专利;还是浙江省的黑木耳、厚朴、茯苓重点基地之一。名贵中药北冬虫夏草、灵芝也有产于景宁。此外,当地民间拥有大量有效的畲医验方。养生药膳食材的多样化,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民族特色鲜明,养生药膳疗效显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其中,一些中草药经过历代人的验证,其性温和,毒副作用小,治疗保健作用显著,被用于药膳制作,景宁当地沿传了多种特色的养生药膳。如畲族传统名菜“龙风呈样”是一道具有排毒养颜健身作用的养生药膳;畲族传统食品乌稔饭是具有健脾开胃驱湿的绿色食品。

第四,绿色药材环保,养生药膳效益可观。景宁县气候适宜种植,当地民间药膳用中草药广泛分布在山区丘陵,对土壤、水分无特别苛刻要求,有的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面积广泛综合利用山林地,药膳用中草药一般不施农药,是符合国际饮食潮流的绿色食品,因此市场前景广阔。

2.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养生药膳行业的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药膳食疗并未形成一个产业链。本研究发现景宁县城有大小酒店、特色小吃店、农家乐185家左右,其中以经营药膳食疗为特色的不到10%。而从采访当地药膳经营者可知,药膳食疗的营业额只占收入的2-3成,甚至更少。因此,药膳食疗未在景宁形成一个产业链,缺乏规模效益。

第二,当地消费者对养生药膳的认知度、接受度均不高。本研究对景宁畲族自治县200人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3%的人表示对药膳十分了解,22%的人比较了解,而59%的人不甚了解,16%的人对药膳一无所知。而从大众对药膳的接受程度来说,38%的消费者对中医药结合餐饮有兴趣,52%的消费者对此不太关心,10%的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从以上数据推测,养生药膳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度可能并不高。

第三,养生药膳产品层次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数据显示,其中表示接收药膳消费标准为50元/人以下的人,占51%;50-100元/人,占41%;100元/人以上的人,占8%。而景宁药膳馆及以养生药膳为辅的餐厅在药膳餐品的销售中多数以低价位的餐品为主,菜品比较单一,中、高价位餐品所占营业份额少,缺乏多元化的药膳餐品,因此,不能完全吸引不同经济能力和养生要求的人们,极大地影响了养生药膳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养生药膳的经营模式尚处于粗放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调查发现有42%的消费者喜欢中医坐诊,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推荐消费;16%的消费者喜欢根据自身对药膳的研究,自主挑选适合的药膳;15%的消费者希望亲眼看到药膳的制作过程;27%的消费者比较关注经营养生药膳企业的资质。而调研中也发现景宁当地的养生药膳经营场所均不提供中医或畲医师现场指导和药膳现场制作演示,当地市场也没有开发适合各类体质人群养生的养生药膳食包供消费者选择,也没有出现形成品牌的养生药膳连锁经营店。

三、建议与前景

1.加强养生药膳基础研究,切实提高疗效

要结合景宁当地的实际,以提高药膳疗效为抓手,对当地特色药膳配方进行整理,进行科学性的基础认证,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治疗方剂、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

2.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竞争力

要建立养生药膳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完善人才的奖励机制。还要通过举办全国性药膳制作大赛、药膳文化节等方式加强与全国各地药膳从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为药膳行业人才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为景宁养生药膳行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优化行业经营模式,积极挖掘创新力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药膳需求,畲族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需要突破传统的工艺方法(如开发养生药膳速食包),走向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行列,并加入网络等现代销售元素,让养生药膳进入实体零售市场(如超市)或网络销售平台(如开设网上药膳食肆),再进入寻常家庭,从而带动药膳产业的发展。同时,经营模式也可以与时俱进,如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个人具体状况,结合气候时令,采用厨师、药师、医师合力的方式,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药膳,充分突显中医药、畲医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可以开展现场教授消费者制作相对简单的药膳等。此外,现有实力较强、有经营基础的养生药膳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制定科学的品牌打造计划,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景宁本土养生药膳品牌,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4.打好政府养生政策牌,充分发挥协同力

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是丽水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区域定位。要整合畲族特色药膳食疗资源,努力开发具有较高保健效果和推广价值的中高端系列产品,积极推进“食养”内涵建设。还要充分发挥已有的畲族文化和旅游品牌优势,采取网络、公关、社区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营销和推广,促使在较短时间内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树立鲜明的形象和品牌。也可以与相关行业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如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养生药膳旅游产品;与健身美容企业合作,丰富其养生服务的内容, 提升其服务的档次;与各医疗机构合作,联手推广康复养生药膳。“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将大大拓展景宁养生药膳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鲁明源.中医药膳科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9(11).

[2]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4).

第9篇: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PPP模式;供给方式;养老服务业

一、引言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区域内数量和增长率不均衡,老年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如何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生活、消费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中的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老年人产品的平均供给量仅为实H需求量的10%,而且区域供给不均衡,低供给与高空置率并存,养老服务业存在严重的有效供给不足。然而,目前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都没有解决好养老服务行业的有效供给问题,在此背景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PPP模式(公私合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新型模式,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且在各方面作用显著。然而其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期。那么,“PPP模式下,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如何呢”?

二、文献综述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8)、欧盟委员会(2003)、中国国家财政部(2013)等权威机构,皮尔逊和麦克彼得(1996)、曹远征(2003)等学者都给出了PPP模式的解释。综合多方观点,本文认为PPP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中,政府与政府之外的其他企业和组织之间的一种以特许协议和合同为纽带和保证的合作关系,强调利益、风险共担。

国内外关于PPP模式应用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了解决大萧条带来的财政危机,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入私人部门参与公共项目的建设运营;20世纪80年代,中等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出BOT模式的融资方式,随后经过发展成为现在的PPP模式。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数量达到千篇左右,梳理文献的研究对象我们发现,PPP模式几乎应用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主题一般集中在必要性、存在问题、机构建设和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上。然而PPP模式在养老服务行业的相关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讨论应用的必要性和引入PPP模式的优势、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及风险的分担等方面。其中,王经绫和华龙(2014)从我国养老机构供求差入手,理论分析了政府提供养老机构建设的义务,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的主要现实问题和PPP的特征和功能,认为我国养老机构引入PPP模式非常有必要;段洪波和杨竹晴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养老服务行业推进PPP模式的必要性和两者的对接能力,并从界定财政职能、提高社会资本积极性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郜凯英(2015)分析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王海霞(2014)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新加坡、美国和台湾地区养老机构各自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王培培和李文(2016)探索了PPP模式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重构和具体模式的探索,重构了四种以合作为核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现有文献对PPP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应用中的很多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PPP模式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有效供给”并没有明确的介绍。因此,本文从供给侧的角度,基于PPP模式的基本特征,从所有权、经营权、公私合作程度三个维度探讨PPP模式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

三、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供给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主要为传统家庭式和家政服务式两种模式,社会养老主要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且已基本具有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服务标准等相对高效的运营系统。综合分析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功能日渐弱化,缺乏对老年群体日常优质护理照料;第二,社会养老专业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和供需失衡现象严重。2014年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机构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27.2个床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94110个,其中仅仅提供一般照顾的养老机构,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机构的空置率高达48%。但是具有完备设施和高水准服务的高级养老机构因为收费标准高于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入住率也不高。同时,养老服务机构的特殊性使得其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较弱,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第三,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相应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形成明显的供需失衡现象。如果按照老年人护理对护工需求量的3:1的标准来计算的化,全国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为1200万人以上,是现有的具有资格证书的全部养老护理人员的200倍左右。此外,老年护理的医生更接近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而目前我国对老年护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普及处于起步阶段,培训也相对匮乏。

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养老床位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税费等方面补贴,公共产品(水、电等)的价格优惠。如此巨大的投资增量,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可能会使得养老滞后和养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其次,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支持性政策缺失。一方面社会力量面临着拿地难、融资难、门槛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政策的偏向使得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大量的公共资源,公办养老机构因其所有权性质和缺乏竞争等原因,出现公办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管理无效率,民办养老机构面临更大的经营性风险等问题;最后,虽然国家现在鼓励公私合营(PPP),然而因处于发展的初期,路径选择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结构改革没有大的贡献。

四、PPP模式下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本文拟从政府视角以所有权、经营权、公私合作程度三维度探讨PPP模式下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模式。

首先,从所有权维度,根据PPP项目的分类和特点可以将所有权转移的方式分为四种:(1)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私人部门只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2)私人转移到政府;(3)政府转移到私人再转移到政府,即政府在运营期内先将项目设施出售给私人部门并转移所有权,运营期结束再转移给政府部门;(4)政府转移到私人,分为完全私有化和部分私有化。政府对所有权的控制程度越高,时间越长,所有权的收益就越大。

其次,从经营权维度,根据对项目的控制程度,从小到大分别是经营权属于私人部门的私人经营、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经营、经营权归属政府的政府经营。

最后,从合作程度维度,根据PPP项目的特点和基本的实施流程我们选取招投标、设计、融资、建设、经营和移交六个环节为PPP项目选择合作伙伴的关键步骤,每一关键步骤从共享、沟通和协作三个维度,反映和测量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程度,且假定每个环节的得分均为1。

接下来我们从交易合作变化规律出发,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个维度上采用定序变量进行测量,我们遵循越有利于政府得分越高,越有利于私人部门得分越低的原则,根据得分在三维图像中得到每一模式的唯一点,然后根据路径识别的原则,如:同一选择路径内所有权或经营权利控制程度相近,路径内满足合作程度从低到高等原则设计合适的路径。结合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特征,认为养老服务行业比较适合采取的路径有两种,第一种部分私有化到全部私有化,这种模式适合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小、经营绩效不是很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私人部门负责经营项目,改善养老机构的床位、专业人员的供给等问题。如果经营效果较好,且政府财政呈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的话,可以考虑仅仅采取部分私有化的模式;也可为了满足较高增次的需求,将其全部私有化;第二种为政府回租到建设外包到政府回购,这种模式政府控制最终的所有权,同时也强化对经营权的控制。对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短期让渡所有权的形式获得融资,在项目需要扩建的时候选择合作程度更高的模式,完成项目的扩建,然后政府再收回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当然上述的路径选择有三方面的缺陷,第一:以政府的角度来考虑的,比较适合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第二:打分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不同的得分具有不同的路径选择;第三:以公办养老为主要考虑对象,忽视民办养老,在实际的养老服务供给侧的调结构过程中还要统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格局,统筹城乡养老机构格局和多层次的养老格局。

五、政策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法律保障,完善立法实现PPP模式落地。加快PPP相关法律的建设,规范参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促进风险和收益可预期,从根本上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如建立养老机构转项基金等。最后,建立违约金担保制度,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逐步使得民办的养老机构或公私合营的养老机构享受和公办养老机构同等的待遇。

其次,政府要科学引导和规划,推动养老服务行业走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道路。不仅要开发基本的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开发大型社区养老、高档养老,提供专业康复、医疗、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的医养复合型养老服务机构。给予郊区和城镇养老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得养老机构成功的转型升级。采用大量准确而生动的宣传,让广大人民认识到各种养老的特点,并且要提供专业的人才,多方考虑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机构选择,避免因为认识不足和盲目选择带来的资源浪费。

再次,在养老服务行业的PPP模式的选择上,政府要适当的借鉴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经验,但是要逐渐避免常用PPP模式的选择决策惯性,拓宽PPP模式的应用范围和在养老服务行业的独特性,制定“养老服务行业PPP模式选择指南”。

最后,从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改善养老服务行业全方位的、高服务水平的养老服务水平的空缺;养老服务机构要和当地的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医院的医疗人才,提升自己的人才质量和弥补人才短缺。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

[2]蒋诗泉.基于灰色理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05).

[4]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01).

[5]张云迪,王满.PPP模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财政监督,2016(15).

[6]巢莹莹,张正国.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基于PPP模式[J].经济论坛,2016(04).

[7]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公共治理,2016(03).

[8]王海霞.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9]段洪波,杨竹晴.PPP模式与河北省养老服务也相对接的SWOT分析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