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范文

网络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1篇:网络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所得的203份数据,归纳了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的表现,分析了农村留守少年成长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要与留守少年建立专业关系,对他们进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以自身来影响他们,也要尽力改善案主的家庭环境。在中观层面,农村的乡镇村委会要逐步完善有关留守少年的资料,及时给予他们关注与照顾;学校要全面关注留守少年的状况,定期与其沟通交流。在宏观层面,对于留守少年的关爱与保护缺少不了政府和社会系统的帮助。

【关键词】 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留守少年是指年龄在13-15周岁,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由祖辈或其他亲友照管的初中学生。他们在这一阶段,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急剧变化,情绪躁动不安,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初二时期尤为明显,因此也称“初二现象”。

在农村,留守少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其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学界大多数集中于留守儿童研究,与农村留守少年有关的基础资料较为缺乏,而从社会工作视角展开研究的更加缺乏,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少年的“初二现象”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留守少年的生存现状,并对社会工作干预的空间作一详尽分析。

本文基于陕西、四川、河北三省的实地调研所得到的数据,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对留守少年进行介入与辅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家庭、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的表现

203位留守少年中,有118名男生,占58.1%;85名女生,占41.9%。这些留守少年中有76名是父母单方外出打工,占37.4%;父母全都外出务工的有127名,占62.6%。在父母全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少年中,93名是由祖辈监护,比例高达73.2%,其余的留守少年都被寄养在姑姑或姨妈家,还有少部分由同辈监护。可见,隔代抚养是最常见的抚养方式,这也是使留守少年的教育出现缺失与弱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科技的日益进步大大帮助了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情感表达,随着手机低龄化趋势的不断扩展,打电话、发短信也随之成为了留守少年与外出务工父母联系的最佳方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少年内心的情感压力。

初中时期作为少年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亦是成长中最叛逆的时期,最易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心理及行为上的偏颇。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农村留守少年在初中时期的行为表现,本文将从心理健康、自我认同、朋辈关系、行为偏差四个方面来对“初二现象”进行阐述,进而用以剖析“心理断乳期”的农村留守少年在父母外出务工环境下的心理动态及行为表现。

1、心理健康

从整体上看,农村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良好,但仍存在部分个案心理健康程度偏低,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部分留守少年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大部分留守少年心理状态良好。同时,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生的健康程度相对较高,而男生相对较低。部分原因是因为男生和女生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不同,女生之间的情感较为细腻,她们更倾向于向他人倾诉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或是痛苦,接受他人的安慰后会使焦虑或是痛苦感有所缓解;而男生遇到问题后更倾向于自我化解,由于年龄阅历不足,他们的自我安慰常常失效,无力感油然而生,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内心的情感反复积压,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外打工情况不同的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少年比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少年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由父母一方照顾的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由非父母照顾的儿童,特别是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几方面。

2、自我认同

此部分从学习成绩和人生目标两个部分对农村留守少年进行考察。首先,学习作为初中生的一大重任是考察其自我认同的重要指标。调查初步了解到农村留守少年的学习态度普遍较为积极,但是成绩较为不理想,在学习上呈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人生目标作为留守少年对自己未来轨迹思考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考察他们对于未来的认同程度。在这方面,留守少年大部分表现出希望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自主能力较强,自我意识过盛。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在他们的未来规划中,父母占据的比重较小。他们很少会在谈论未来的话题中提及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是将期望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可以看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消极形象在少年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监护人能力不足,导致留守少年不仅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而且还逐渐走向依靠自己的极端。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这就造成了留守少年自我意识过强和“心理未断乳”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进一步影响了初中时期留守少年的行为。

3、朋辈关系

留守少年因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主要以隔代抚育为主,同辈群体则成为留守少年交往的主要对象。基于调查数据得出,大部分留守少年的朋友数量较为可观,与普通青少年一样拥有正常良好的朋辈关系。在交往动机层面,留守少年交友时更着重于单纯的情感方面,他们更愿意选择脾气相投的玩伴,相比于家境、相貌等硬性标准,性格、兴趣的选择标准更符合农村少年的单纯而不带城市功利色彩的社交特质。

朋辈关系不仅仅指同性之间的交往,还包含了与异性的交往情况,称之为性别角色的认同。由于农村教育环境的限制、父母性别角色参照的缺失和祖辈知识水平低下等原因,留守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容易走向极端,一是异往困难,二是异往频繁导致“早恋”现象。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少年来说,父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只表现在对于子女的普遍教化,更体现在他们之间的日常交往模式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关爱的缺失让留守少年在面对青春期的疑惑时无所适从,父母角色的缺位让留守少年没有可效仿的对象,只能自己摸索解决方法,从其他途径如从同性和异性朋友那里来寻求心灵的依靠和安慰,或是消极地一味躲避。这一方面使得暗恋和早恋现象在外出打工父母所营造的“温床”上疯狂滋生开来,另一方面又使很多拥有消极态度的留守少年无法拥有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影响到他们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能力。

4、行为偏差

由于农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以及隔代教育不当的教养方式等原因,农村留守少年极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即背离、违规范的行为。事实上,正直初中时期的农村留守少年会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对自由独立的渴望加剧了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欲望,因此会产生些许不良行为。另外,封闭的农村地带使留守少年并无太多施展自己内心想法的空间,使得一些轻微不良行为如懒散、爱讲脏话、过度沉迷网络成为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最有效的表现方式。其实,在这一特殊时期,留守少年张扬个性,追求潮流,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断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视网媒的冲击,他们拥有不良行为其实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为偏差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差异恰恰符合普罗大众对青春期男生的刻板印象,他们在该年龄阶段出现的叛逆现象明显超过同年龄段的女生。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的表现为心理健康程度良好、追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过剩、朋友数量较为可观但与异往易走向极端以及轻微程度的行为偏差。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少年在初中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其表现于情理之中。但对于部分心理健康程度偏低或是有严重偏差行为以及交友困难的留守少年,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少年成长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健康程度良好但自我认同感较低

可以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农村留守少年或多或少的对现在的生活有一些不满意,甚至有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但是他们对未来基本上都抱着乐观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对未来的生活有较为美好的预期。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对未来虽然缺乏明确的规划但渴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另一方面来看,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较低。虽然他们普遍拥有较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成绩不甚理想;他们对于未来拥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渴望自己能够独立并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们的监护人乃至朋友、老师形成明显的反差,呈现出内心渴望与现实状况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这样一个青春狂飙期尤为明显,在身体发育想要挣脱束缚的同时,现实不得不将他们的幻想打破,伴随着父母教育的缺失以及隔辈教育的局限,留守少年的心理极易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很显然,这是由于留守少年深处闭塞的农村地带,他们不仅长时间不与父母接触,在狭小的范围内身边接触的人也是很有限的,因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农村留守少年在自己所能涉及到的空间内生活,很少与外界联系,会导致他们对自己所思所做缺乏认同,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自尊自信。基于多数留守少年都是隔代监护,使得他们有心里话无人诉说,有疑问无人解答,逐渐在认知上产生偏差,拥有一些错误的自我概念,以至于影响他们之后的人生。

2、交友极端且伴有早恋现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从三四岁开始,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就远多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同辈群体则成为留守少年交往的主要对象。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网络从多元化转向单一化,他们更多地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朋友对自己影响较大,因此朋辈群体在留守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成年人间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等很容易相互影响,加之缺乏有力的监护体系,留守少年一旦误入歧途则后果不堪设想,故朋辈群体给予留守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事实上,大部分留守少年并不缺乏朋友,他们并没有因为缺少父母关爱而变得自我封闭,相反很多留守少年活泼开朗,人缘极佳,与普通青少年一样拥有正常良好的朋辈关系。但也有少数留守少年性格极为内向,人际圈范围狭窄,并且拒绝与陌生人沟通,表现出典型的社交障碍与社交焦虑。开放与活泼,闭塞与害羞,这就使得留守少年在人际关系上呈现出较严重的两级分化。

另外,正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少年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性意识的逐渐萌发,逐渐产生了与异往的心理需求。但在异往问题上,大部分留守少年表示与父母没有交流。可以理解的是,留守少年的父母们外出务工,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以后可以更好地生活,他们将全部心血放在大城市里的生计和饭碗上,无暇顾及留守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所以对于留守少年敏感青春期的异往问题知之甚少。

几乎所有留守少年都表示不会主动和父母谈及异往问题,而粗线条的父母也基本察觉不到孩子微妙的青春期心理变化,这就使留守少年在面对青春期的疑惑时无所适从,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出解决方法,有些甚至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偷食禁果。因此父母在留守少年青春期成长中的缺位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联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和解决办法,同时也应重视父母、老师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和疏导排解。

3、有轻微程度的行为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村留守少年存在至少一项不良行为,并集中于懒散、撒谎、爱讲脏话、过度沉迷网络等一些较轻微程度的不良行为,而危害更甚的比如抽烟、喝酒、违反校纪校规、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出现较少。即使轻微也需学校和社会重视起来。

究其农村留守少年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除了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父母角色的残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等原因,最直接的应当归咎于隔代教育不当的教养方式。众所周知,由于留守少年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家庭主要通过隔代抚养,监护留守少年的重任就落在了祖辈的身上。一方面,从监护人的管教情况来看,他们多用讲道理、训斥或体罚的方式来教导留守少年。由于老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教养留守少年的机会并不多。另一方面,基于隔辈沟通的代沟,不少留守少年表示他们常常会由于沟通困难就索性减少沟通的频率。这使得监护人的教导行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致使留守少年的行为受不到有效约束,行为偏差无可避免的出现。这种理性与暴力相交织,孤独与陪伴相纠结,新老观念相冲突的环境让留守少年们本来就很纠结的青春期变得更加复杂。

总而言之,留守少年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青春期,他们开始不愿受家长支配,开始追求自由与独立,但是他们又缺少基本的社会生活经验,基本难以实现生活自立,不得不继续依赖监护人,但大多数监护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导作用。这些心理和现实的矛盾夹杂在一起,很容易导致认知和行为发生轻微程度的偏差。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的过程。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介入有其实用价值,可以增进留守少年的福祉,并为学校、家庭以及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乃至少年严重而复杂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当前中国处在特殊发展的转型时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我国虽然有一些对于留守儿童保护的政策和规定,但是在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个别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指出,必须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基层政府、村委会和学校等的安全管理、监督、教育等责任,切实把保护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责任落到实处。并强调要通过支持社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强制报告、干预、帮扶等机制,坚决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的各种违法行为,加大寄宿制学校等建设。

其次,社会工作是解决留守少年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作为一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科,留守少年问题即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留守少年问题的解决,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保障,也需要来自家庭、社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加上民间扶贫助学的努力,已经为解决这两类问题建立了系统的机制。但是在心灵关注机制上,还需要专业社会组织的介入。而社会工作能充分整合资源,为留守少年提供一个系统、多层次需要的服务,其专业化与精细化恰恰弥补了政府的不足。王思斌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社区层面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对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有助于留守少年问题的解决。从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专业使命来看,“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自助”即对案主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实施的社工介入,使留守少年的成长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家庭工作、政策分析等专业方法,为留守少年提供服务,通过复原、提供和配置资源、预防、发展与稳定社会的社会工作五大功能,为留守少年问题解决获得更多的资源。

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我们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提出有关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介入方法与建议,并结合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主体系统视角,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等多种专业工作方法,以达到改善农村留守少年现状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一,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工作介入离不开个人系统和家庭系统。个人系统与家庭系统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是影响留守少年所思所想的根源。对于个人系统,更多的要运用到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与留守少年建立专业关系,对他们进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保持同理心,表现出真诚一致,从而以社工自身来影响他们。在介入过程中,可以运用到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以期改善他们的部分错误认知和偏差行为。例如,案主吴某学习成绩不理想,他自己表述他很努力地在学习,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面对这种情况,社工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寻他成绩不理想背后的原因。经多次访谈与ABC理论的运用,发现吴某在小学期间由于家庭变故的原因,错过了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使他心中一直存在一种想法――他比别人落后。由于这个认知错误,使得他的行为一直响应着他的错误观念,因而他再努力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很多留守少年的问题都是由于认知偏差造成的,最明显的就是有些留守少年直接认为父母根本不爱他,从而自我约束力底下,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社工需要通过人本主义疗法来让留守少年觉得他们被关注,他们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与更好的未来。传统的服务往往视留守儿童为没有能力的弱者,忽视了其参与成长的意愿和潜能,从而使留守儿童在“关爱”中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不仅对留守少年解决目前的问题有所帮助,而且也为留守少年服务提供了长远的发展视角。

对于家庭系统,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较重要的层面,社会工作者应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尽力改善案主的家庭环境,根据案主的迫切需要来弥补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祖辈在这一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即使他们不能起到教育留守少年的作用,他们也是留守少年在父母不在家时内心的依靠。但由于隔代抚养,沟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留守少年反应他们与爷爷奶奶存在严重的代沟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中介作用,帮助双方实现沟通。关爱是留守少年最需要的情感,而这一情感的最好给予者在现实来看无疑是他们的祖辈,这也是缓解留守少年内心消极情绪的良方。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留守少年的赋权增能,即提升留守少年对其家庭处境的认识和接纳能力以及寻求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增强其应对悲伤处境的能力,使其在内心动荡时可以主动规避和寻求保护。

第二,从中观层面来看,社会工作介入要涉及社区系统和学校系统,以此来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系统。对于社区系统,农村及乡镇村委会要逐步完善有关留守少年的资料,及时给予他们关注与照顾。村委会应尽可能地发展一些有关留守少年的活动项目,将他们聚集起来,感受集体的温暖,以弥补家庭不完整带来的缺憾。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成立小组来帮助留守少年进行改变。对于学校系统,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更新学校内留守少年的情况。班主任在这一系统中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关注留守少年的状况,定期与其沟通交流。尤其是对于留守少年的交往状况,老师应时刻观察,以免其误入歧途。学校还应大力推广建设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引导留守少年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是帮助他们从容地面对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留守少年的关爱与保护缺少不了政府和社会系统的帮助。对于政府系统,社会工作介入应使用社会行政专业方法,发挥行政工作的功能,对关乎留守少年切身利益的决策作出干预,促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国家层面上的社会福利与服务,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在源头治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努力减小乃至消灭城乡壁垒,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确保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平等享有权利和待遇,使得不完整的家庭结构破镜重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留守现象。对于社会系统,要本着增强社会力量的出发点,通过支持一些慈善组织的参与,扶持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来支援留守少年群体。当然其中也不能少了政府力量的支持,乡镇、村委等有关部门要重视解决留守问题,拨给足够资金,配备专门人员,完善留守少年关爱服务体系。例如采取定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开智有益、文明健康的活动以丰富留守少年单调的校外生活等关爱措施。

四、结语与反思

农村留守少年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加之在初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些问题更显得扑朔迷离。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少年顺利渡过初二时期具有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用。社会工作可以为解决留守问题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路径,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系统。这种多元化的支持系统不仅包含了宏观支持系统,即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存、关爱和社会支持问题;而且还包含了社区、学校、家庭等一些中微观支持系统,其以社区系统为依托,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共同承担起保护农村留守少年、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洁,林艳艳,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2008.46(10)1012-1015.

[2][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132.2-3.

[4] 李涛.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服务[J].中国社会工作,2015.

[5] 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7.125-129.

[6]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