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1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医院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5-01

近年来,医院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方面势态发展良好。但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加强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现状

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寿命周期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跟踪和循环往复的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风险管理并不深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突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的专业水平不达标,风险管理的方法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和控制风险;另外,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其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概念性层面上。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比较缓慢,医疗器械管理各责任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基于此,加大对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无处不在,在医院中,风险是指因医疗技术的使用不当而造成对病人或者使用人员的伤害。造成医疗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医疗器械损伤或电击造成损伤的物理风险;二是医疗技术应用不当,医疗机械操作不合理引起的临床风险;三是医疗器械性能指标下降或测量错误等而造成的技术风险。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因为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还体现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风险。

医疗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被大量运用于医院的诊疗过程中,但由于其管理不当就会给病人以及使用人员造成各种风险。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是否安全可靠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同时对医院的信誉以及医疗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测,风险分析、评估预建档,并制定切实可靠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可靠,降低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与医院的医疗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医疗器械管理的基础。

3 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某三等甲级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应用实际,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即在其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回收报废的整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析、检测、评估与防范,加强对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3.1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不仅仅依赖于医疗器械的治疗保证,或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降低风险,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其风险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风险意识,并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管理进行分工协作。该三等甲级医院从各个部门中组织人员,成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委员会的职责进行完善与分工,在原有的医疗器械购置论证的职能上,增加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等职能,强化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意识。

3.2 加强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与分析

该医院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板块: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对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该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分析与评估主要在医疗仪器使用前和在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1)医疗仪器使用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在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前,根据仪器的各种警示内容,如防护设施、安装设备以及配套条件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高频电离辐射或多台设备联合使用可能对病人造成的危害干扰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

(2)医疗仪器在不同使用环境下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器械的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以及有害或有毒气体对医疗器械的危害等,或者由于使用者的错误使用,以及医疗仪器存在故障的环境下使用等,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3.3 加强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及日常维护

对医疗器械进行预防性维修是该院在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与日常维护相结合,消除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对医疗器械的工作状态、使用环境及情况、医疗器械的电源系统、软件测试系统、光学系统、随机附件等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并做好归档工作。

3.4 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与管理

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较大的维修之后,风险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不强,不会进行进一步质量检测,风险意识薄弱,造成医疗器械的使用性能极不稳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关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加强维修后的质量检测与管理,使医疗器械的质量具有可靠性及稳定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在分析我国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风险管理对于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医院风险管理实例,介绍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运用。经分析,加强对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做好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估、监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将风险管理运用于医院医疗器械的各环节之中,不但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还能使医疗器械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信誉。

参考文献

[1] 李伟,王澜.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风险分析的方法[J].现代医院,2012(7):6-8.

[2] 王帆.关于我国医疗器械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第2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一、重视国际贸易的综合风险管理

传统国际贸易在获利观念上的“价格驱动”和在实践流程中的“纸上贸易”的理念使商业信用的风险由来已久,也产生了诸如信用证、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保障机制,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出口方的收汇风险;出口方本身的交货信用风险通常是外生的法律和惯例管辖的范围。“马肉风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即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异质性的日益凸显,越来越需要一种内生化于贸易标的物之中的更加优化的信用保障机制,将出口方对贸易品的责任直接与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挂钩。这种信用保障机制应当以市场运作为特性、以综合风险管理为目标,对“价格驱动”下的贸易商形成足够有力的信用保障和欺诈制约,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均衡与协调发展。金融危机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不管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对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学上讲的“成本—收益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源、风险容忍度以及风险可控性等问题认真、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成本、获取收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现代国际贸易风险的综合性、交叉性、动态性特点,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的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完善现代国际贸易的信用保障体系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异质性特征需要的综合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识别、防范和管理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对贸易商的恶性利益膨胀形成有效的制约,对相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形成合理保护,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马肉风波”揭示了当前国际贸易的风险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高度复杂、联系广泛且信用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的贸易体系无法保障现代异质性突出的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世界经济困境冲击着国际贸易的道德底线,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国际贸易秩序可能恶化乃至崩溃;再次,不协调的发展和失衡的结构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从而使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缺乏长久的动力。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有效的综合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具备以下功能:第一,以全球化的视野和高水平的监管识别风险点,建立风险防火墙,例如在经济危机严重时期,应提高综合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第二,辩证地认识风险,动态地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具备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结合生产、消费、贸易的适时特征,调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力度。第三,以高效率的协调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形成超越国家发展程度的综合风险管理社区,缓解国家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增强贸易发展的动力[2]。

二、综合风险管理的模式选择与信用提升效应

顺应现代国际贸易异质性的特征,综合风险管理要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当选择异质社区风险管理模式。为此,可以在传统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下强化异质性特征,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贸易商形成合理的奖惩分明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同时激发信用提升效应。在综合风险管理机制的选择上,国际货物保险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贸易的流程中通常会涉及保险,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和补偿原则为综合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最大诚信原则出发,投保人应履行主要事实申报的义务:投保时应将自己知晓或在通常业务中理应知晓的有关保险标的的主要事实如实告知保险人,以便保险人判断是否同意承保或决定承保条件。从补偿原则出发,保险社区内被保险人正当行为过程中的损失、费用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在传统保险原则的基础上引入对贸易商异质性的界定和信用评级制度,并以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等直接的保险利益形成信用保障的内在动力,在一定保险社区内促进信用提升效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在传统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如果能够强化投保贸易合同双方的信用评级,并将之与保险费率、投保加成等直接利益挂钩,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贸易商的资信保障和信用提升[3]。

三、结论与前瞻

第3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医院供应室;战略管理;风险;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171-1

医院供应室是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宗旨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心脏”科室,其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全院的医疗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贮存、发放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供应,为医院开展各项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影响着医院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科学、规范管理。我院供应室管理的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三注重”。

1注重建设战略化

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战略管理是确定使命,根据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院供应室形成的建设战略架构为:以增强工作人员意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前提,以合理的环境布局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基础,以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为控制院内感染的保障,以加强制度化管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以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以加强无菌物品的管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核心。

不可忽视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比较性研究已经证明,集中管理可以提高消毒供应工作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可节省医院的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因此,管理模式集中化、清洗方式机械化、处理程序规范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是我院供应室管理的战略选择。

2注重风险防范与预警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供应室是医院污染物品的集散地,很易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媒介,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和避免不安全的风险因素,是供应室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即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进行管理的活动。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医务人员的安全以及医院功能和效益的发挥,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损失。我院供应室近年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供应室风险成因,正确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风险管理措施等,重新评估和确定工作中的不安全风险因素,对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差错率显著降低,风险达到最小化,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安全的消毒灭菌物品,为预防医院感染及保证医疗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3注重精细化管理

研究表明[1],医院感染是目前影响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难度加大。手术切口感染在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总数中占有重要比例(在美国排第三位,在英国为第二位,均占14%~16%),其预防中,除加强手术部及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管理外,加强器械与用品清洗、消毒工作的管理是重要环节。精细化管理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之道[2]。为达到兼顾高质量与低成本的工作目标,我院尝试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供应室日常工作中来。

精细化管理是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供应室管理,关键是以“安全、低耗、高效”为目标,以高标准严格把关每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杜绝浪费,并坚持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密。在工作中,所有员工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从而实现兼顾高质量与低成本的工作目标,从整体上提升供应室效益。

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后,我院供应室的管理由单纯经验型、粗放式管理转向科学化,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纵横结合,广泛性与综合性结合,独立性与协同性结合,程序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管理承上启下,保证了每个程序的工作质量。

4讨论

我们认为,进一步把风险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确保供应室战略目标的达成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4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信泰富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问题的出现以及经营活动复杂程度的不断加大,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在当今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无可避免要面临各种风险的挑战,能否成功的分散和化解风险已经成为了公司能否长治久安的先决条件。美国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将内部控制框架扩充发展为风险管理框架也正体现了风险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概述

1.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的思想由来已早,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之前,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三个阶段。1992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在其中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下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些目标包括: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不是一系列制度的组合,而是企业为达成目标,有机协调内部各项活动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为企业三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2.COSO风险管理框架。2004年,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又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被看做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进一步延伸。该框架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执行,适用于公司战略的制定和整个公司范围,用来识别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水平之内,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些目标包括四类: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风险管理框架的目标在内部控制框架的目标之上又增加了战略目标这一项,把风险管理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要素是相互关联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风险管理框架新增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应对这三个要素,强调事前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其涵盖范围来看,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首先,COSO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风险管理八要素是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在内部控制目标基础上扩充得到的。其次,从执行层次而言,风险管理属于企业治理层次,而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层次。最后,从风险应对的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只是降低风险的措施之一。因此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内部控制的动力源于风险防范并构成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风险管理,它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担或分散风险。

4.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要和内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关系,也无可避免要面临各种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在众多的风险管理方法中,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应当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比以往更加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进行更多的事前控制,而不是风险事故发生后亡羊补牢式的事后控制。

二、案例分析

第5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控;内部控制;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为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国企的内部控制管理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各业务管理领域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业务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风险控制活动;设置了监察审计部,对主要业务领域初步实施了内控制度监督评价惩处;各级人员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突出表现在内控基础尚不牢固,内控运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信息化支持等,内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内控基础尚不牢固的具体体现在:缺乏系统的内控政策和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和明确的管理职责;缺乏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和流程体系;没有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预控;尚未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内控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体现在:业务管理领域缺乏明确的风险自我控制机制,目前只停留在零散内控管理阶段,管理水平和内控效果参差不齐;缺乏风险战略管理机制。未设立风险战略管理机构,无法统筹管理各部门内控管理工作,无法对全局性重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控制。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内控效率不高,无法实现在线精细化管控。内控管理的缺陷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完善、高效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三、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如何搞好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以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五要素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迅速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要按照依法从严治企的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的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处理好内控与发展、效率与风险等方面的关系。加大企业经济安全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内控意识的培养;规范员工行为,使其深刻认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明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初始阶段的成果,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规范管理和经营安全的企业目标。

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重点

企业要想完善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进行风险管理,事事想到风险存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整个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适应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风险制度以保证企业在日后行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企业借助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的风险阶段,及时不断地调整企业的应对策略,以降低企业风险。此外,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预测风险的存在,使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六、风险管控的平台和载体是内控运作的保证

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以及风险战略管理、业务风险自控、监督评价奖惩、信息沟通等是内控运作机制的核心平台和载体。运作原理是: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各业务部门每季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制定部门风险自控计划;内部控制办公室审核汇总各部门季度风险自控计划;召开内控委员会季度工作会议研究审批后下达计划,将管控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业务部门按照计划开展风险自控改进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每月跟踪,每季末开展监督评价,通报各部门当季风险管控完成情况,并纳入绩效指标考核;凡未完成管控任务的部门除在通报及绩效指标中予以公布外,在下一季继续实施。通过这一内控常态工作机制,有效实现风险管控的落地,形成了风险管控PDCA闭环管理,确保内部控制运作持续良性循环。

七、风险管控有效开展依靠监督评价

第6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延以及内涵存在差异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由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内部环境五个方面组成的,而风险管理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应对三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外延要比内部控制大,其已经延伸到企业战略层面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并且尤为强调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管理中提出了战略目标的概念,而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制度层面,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来对风险进行防范。因此,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下,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能力的提高。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识别出来,再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依赖于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合理识别和评估,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漠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不仅面临着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还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新型金融风险、控制风险、信息风险等。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弱,对风险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阶段,对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我国一些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但是很少有企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大打折扣。另外,一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企业,由于企业的管理层缺乏重视,制度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而言,企业应该对面临的风险进行主动的识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尽量降低或避免风险。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缺失,没有成立专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管理的机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能力比较低下。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很多企业逐步涉足资本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企业为了追逐高收益,往往忽视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的高风险,企业对新型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严重缺乏,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破产风险等大大提升,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些年中航油以及中信泰富等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的巨亏事件,就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没有能够对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分析和应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内部审计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很多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比较低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经营、舞弊以及特殊项目审计方面,而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以及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发挥方面严重缺失;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很多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是由财务人员代为实施,内部审计的程序以及手段极其不专业。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要受到企业管理层以及其他部门的干涉,这些因素都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执行无法得到监督。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内部控制的持续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去,从而建立内部控制的持续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强化其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使其积极领导全体员工参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二是要促进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管理,要在员工中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为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三是要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中去,让企业文化成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土壤。其次,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一是要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将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去。二是要通过风险管理来有效化解企业的潜在风险,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予以制度化。

2、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及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要不断对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文化进行优化,从而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观念,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推动股东文化水平不断成熟提高。最后,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准确的风险识别能力、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有效的风险应对和防范策略。首先,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即能够准确及时地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辨别,引导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被识别之后要对其进行评估,衡量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模型分析风险所处的级别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持续变化的,因此企业需要对风险变量进行持续的评估;另外,企业应该针对风险选择科学的风险应对和防范策略,即结合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风险进行应对和防范,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最后,在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之后,企业还要大力强化执行力度,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督促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

4、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尤其要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控制职责的有效执行。首先,企业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引入专业的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能,让其做好信息的反馈者以及企业风险的规避者。其次,企业要让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得以充分保障,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的权力,管理层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予以配合,从而让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再次,企业要不断推进内部审计制度改革。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使内部审计人员全面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审计手段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最后,企业还要将内部审计的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进行挂钩,从而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

四、总结

第7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护理工作是一项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医生医嘱的执行情况、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生命安全、科室的稳定团结等各个方面,所以护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就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为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风险种类分析

1.1医疗事故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院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为损害的事故”,并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

1.2医疗意外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虽然客观上发生了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但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医护人员主观上不存在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1.3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由于病人及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向司法机关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告所引起的纠纷。实际工作中的医疗纠纷案件情况各异,发生原因多种多样,甚至“一份清单引起医疗费用纠纷”。

1.4并发症

并发症是指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后一种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是由前一种疾病引起的;

2)后一种疾病或病症的发生时医护人员难以预料和避免的。

2护理风险中的相关因素

2.1管理因素

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措施等等。

2.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是指护理人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技术素质等。当这些素质偏离了护理职业的要求,就可能造成护理服务行为不当或过失,增加护理风险。

2.3患者因素

患者的心理素质、求医动机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将影响其是否能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

2.4疾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演变多存在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这将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

2.5环境因素

患者住院期间的自然环境会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另外社会环境如患者期望值过高、医疗水平的局限性等也会影响到护理风险的发生。

3护理风险的处理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医院管理现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基础质量,抓好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控制。注重管理的前瞻性,坚持安全隐患分析制度,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2重视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培训。

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要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面对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防范护理凤险的能力不强,在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培训班,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

3.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按计划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常用设备及抢救仪器的操作使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3]。

3.4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

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明确职责,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要求,按标准做。对倾向性问题做到“三预”,即:预见、预查、预防。同时注意薄弱环节,做好“四抓”。即抓易出风险的时间、抓易出风险的环节、抓易出风险的部门、抓易出风险的人。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3.5提高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将病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事事想到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能认真、耐心地对待他们的要求与疑问,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和帮助,争取病人配合,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4小结

第8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PDCA;风险管理;工程施工;应用

前言: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意外损失的评估,以达到提前预防、有效控制的目的。规模较大、工程复杂等均属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同时,建筑工程建筑周期较长,加之具有生产的单件性,导致施工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建筑施工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可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手段,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达到高效防范风险的目的,促使工程顺利、有序进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施工风险基本概述

工程施工风险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上,以具体施工时间为基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影响下,发生损害合同当事人或合同双方利益的可能性,其具有不可确定性。换言之,工程施工风险指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人与承包人在正式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可测事件,例如,现场人员伤亡、安装设备遭到损害、工程材料出现问题、自然灾害导致工期耽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等意外事故。

二、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分析

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规划、实施执行、检查反馈以及管理评审。在具体工程中执行风险管理,以检查反馈为基础,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致使风险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前提下,来往反复,实现执行过程秩序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PDCA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一)PDCA风险管理内容

针对PDCA风险管理,其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任务。首先,针对风险规划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处置。其次,针对实施执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责任、教育与培训,同时需开始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再次,针对检查反馈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风险监督以及反馈和改进。最后,针对管理评审阶段,管理层评审是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二)风险规划阶段

在风险规划阶段,相关人员应准确分析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并研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影响的目的,从而节约工程施工成本。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属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在于确认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明确需控制的变量,探究风险可能造成的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已确定风险个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联系的风险分析模型,探讨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风险分析必须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在研究项目需求、策略以及项目时间和预算经费的前提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方案。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影响程度是风险分析的重难点。其中工程施工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风险、建筑风险两大方面,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工期风险、费用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均属于建筑风险范畴。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掌握风险影响大小以及风险可能性等信息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成本、项目工期等为依据,采用决策树、期望货币价值等措施,达到现有分析结果与可能性结果的高度融合,制定正确的风险因素处理优先级,达到高效调配资源的效果。

(4)风险处置:风险处置即采用正确的风险处理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预先制定对应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属于风险处置的四种基本方式。

(三)实施执行阶段

实施执行阶段,是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基础上,项目管理人员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包括组织机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落实三方面内容。

(1)组织机构:为保证风险管理系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职责,尽量细化职能,保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迫使组织机构更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

(2)教育培训:为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提供保障,需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顺应时展需求,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3)实施落实: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基础上,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严格控制风险,掌握风险实施计划、资源需求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且在总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于上级部门。

(四)检查反馈阶段

构建风险监察制度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指派专人对风险进行监察、控制,并及时反馈监察结果,达到风险重认的目的,从而判定项目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在不断重认、评估、矫正、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判断是否产生新的风险,一旦发现新风险,需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且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而改善风险规划,保证全面规避工程风险。

(五)管理评审阶段

管理评审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审工作,以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保障,检查评估管理系统是否发生异常。针对风险管理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成果、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监督过程等。(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供电多经企业 风险管理 咨询案例

1 风险管理是促进供电多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以及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的内部环境,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企业应当按照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体现差异、适应变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管理风险。

风险,是指对实现企业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战略、产品研发、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施工生产、项目管理、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实现经营目标。这些措施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基本要素:

①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③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④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⑤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目前,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决策、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等,涵盖了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到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企业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我国电力企业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关注及控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安全和与其相关的财务损失上,并未从整个企业层面研究企业生存、发展、经营各方面的风险与威胁,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比,缺乏先进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结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供电多经企业实际情况,构建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探讨多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供电多经企业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风险威胁因素也逐渐增多。供电多经企业在经营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需要从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理解企业发展的内涵,充分认识风险管理技能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科学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开展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规划及构建。

2 一个基层供电多经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探索

2.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组织结构

2000年以前,辽宁某基层供电多经企业(以下称L公司)系挂靠供电企业的集体性质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由供电企业领导担任,企业的经营主要依附于供电企业。2001年,L公司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以改制为由企业职工持股会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在产权关系上摆脱了多经企业和供电企业之间的挂靠关系,使多经企业在组织形式上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起来的企业。为了使企业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主决策,L公司按照公司章程确定了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对多经公司的业务管理向公司董事会负责,解决了过去多经企业由供电企业领导多头管理、多经业务缺乏统一指挥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L公司先后组建了生产部、经营部等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多经公司的经营管理职能,对管理职能进行了重组,将财务、材料采购、工程承揽等经营职能集中管理。生产部负责多经公司的工程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材料采购、工程预算审核、工程回款管理等。财务部进一步明确了职责范围,加强了财务核算的规范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报告制度,提高资金付款申请、审核程序的效率,提高财务工作为公司领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水平。与此同时,引入内部竞争和市场机制,将电建公司一分为二,资产、人员实行两套人马,将电力工程施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信息传导到公司内部,将过去的“要”改变为现在的“我要干”,增强了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各岗位人员的积极性。

2.2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基层供电多经企业主要借助于供电企业的垄断行为承揽工程。随着电力建设市场的开放和招投标竞争机制的建立,基层供电多经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让多经企业表现出比市场其他企业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变得十分重要。L公司把市场竞争的核心放在客户、业主身上,在业务重组、市场开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业务重组方面,公司确立了以电力电气施工安装工程和用户服务为主的业务战略,逐步放弃了物资经销、设备和金具制造等业务;在市场开拓方面,在巩固传统的电力电气施工业务基础上,相继开展了设备租赁、高压用户设备试验、用户设备代维等业务,既满足了用户需求,又为公司拓宽了业务范围,而且促进了电网的运行安全;在用户服务方面,L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和技术理解,对承接的用户工程,按期、按质完成并协助报竣、送电,设立用户代办岗,为用户代办有关手续,让用户享受到一条龙服务;在内部管理方面,落实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降低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突出发挥了L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力建设市场改革带来的冲击,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3 流程再造

确定了多经公司改革思路后,原有用户工程管理流程不能适应新体制的需要。L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进行多种方案比较,按照工程管理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制定了新的用户工程管理流程。此流程在制度上使得多经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的经营职能得以发挥,其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形成多经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进行自主经营的机制,为其走向市场奠定基础。

2.4 改变粗放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科学性,落实经济责任制

在明确了多经公司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后,公司改变过去粗放的管理方式。管理咨询公司对公司各项业务成本、费用构成、盈利能力等进行了详细的财务分析和测算,取得了较为可靠的测算数据,对各项业务的盈利水平有了较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结合各年度市场情况和公司各部门人员状况和资源条件,确定有关业务单位的绩效目标,并签订绩效目标承包合同。为了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L公司对所有绩效目标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确定绩效目标责任人,引入绩效目标风险抵押制度,以确保经济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并且是落实到有能力完成绩效目标的人。

2.5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为改善多经公司过去管理上的薄弱状况,多经公司在采取组织机构重组、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建立经济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后,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与之配套。公司在调查基础上,结合多经业务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包括材料采购制度、财务核算体系设计、财务管理规定、资金使用与管理规定、绩效目标考核单位考核办法和财务操作细则、回款管理办法、关键绩效信息报告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不仅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执行,还有效地落实了内部控制措施,在关键业务环节和领域防范了重大风险的发生。

2.6 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第一责任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永恒主题。对电力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解。L公司在生产安全方面,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治理”的方针,着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督和保证体系,健全安全施工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急体系和事故调查体系,开展全过程的技术监督,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预控能力。在L公司改革过程中,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不容妥协的地位。在落实绩效单位经济责任时,始终将安全指标列入考核指标中,不容许任何方式忽视对其安全指标、安全措施的落实。

3 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考

3.1 基层供电多经企业的使命已经转变,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发展战略

L公司作为基层供电多经企业,在历史上曾经以安置供电企业家属就业、为供电企业创收福利为主要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电力体制改革,安置型、福利型企业不再是基层供电多经企业的主要使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L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电力工程设计、施工、电气安装市场的领先企业。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环境,有必要审视基层供电多经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有助于明确L公司的市场定位和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如此,才能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才能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责任。

3.2 为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突出风险管理的重点

①明确主要风险控制点,构建企业风险控制点的关键领域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业务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通过全面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点进行归集和分类,界定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建立完善的风险集成机制。L公司根据调查发现归集了33个问题,集中归纳为6个领域,揭示了其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风险,确定了重点改进领域。

②制定并完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全面覆盖业务、财务、人事、信息等领域

针对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业务实施规范,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业务风险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或不良影响,确保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规范有序运转。业务规范应明确业务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原则、组织体系和职责、控制环节和内容、控制要求和范围,确定与业务风险控制有关的信息传递形式、报告以及评估工作等相关事项。

3.3 建立实施风险管理的决心、能力和策略

①实施风险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精心组织。领导是关键。L公司在供电企业支持下,对多经业务改革态度不含糊,意志坚决,锐意改革,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尤其是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紧要关头,管理层起到了领导、引导、说服、指挥、沟通、统一认识等作用,这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

②计划周密。在揭示、分析L公司现状、绩效目标测算、流程再造、竞聘上岗、财务及管理制度出台等重大问题上,L公司都是反复制定方案、比较分析、讨论,甚至聘请外部中介机构介入,避免问题判断不清、情况掌握不清、决策重大失误等问题的发生。

③抓目标、抓重点,带动全局。抓目标,是指以绩效目标为切入点,提出和落实目标责任,在制度上完善绩效管理工作环境,注重考核结果,放手让责任人去抓绩效工作,给予其相应的自利,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过多干预责任人具体工作。抓重点,是根据L公司多经业务特点,抓用户工程,全公司上下为实现用户工程绩效目标创造条件。通过抓目标,抓重点,形成多经业务改革的主潮流,带动全公司各项多经业务的改革和开发。

④集思广益、勇于实践。在改革过程中,L公司领导多次召开班长以上的会议,就重大问题和方案比较进行讨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决策的正确性。同时,L公司班子成员不停留在争论上,一旦形成决定,即付诸实施,不惧阻力,一切让实践说话。

参考文献:

[1]梁军花.企业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J].价值工程,2005(01).

[2]陈卫华,石玉英,糜仲春.基于多风险体企业风险管理组合的优化决策[J].价值工程,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