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

第1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养老资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龄化进度加快,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而通过近十几年来研究发现,我国养老主要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为主,且都存在一些问题。以社区养老为例,社区养老目前在逐步转向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但仍然存在着社区资源与养老需求供不应求的现状,在社区人员管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

1.社区养老的概念。“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同时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在家里并能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还能得到社区有关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的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2.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供给,指把生活必需的物资用品,财产等给需要的人使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该学派主张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以及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类的需求层次提出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杭州市社区养老供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杭州市老年人口情况。通过2016年浙江统计年鉴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市共有老年人口1524267人,其中上城区有95234人,下城区有100906人,江干区有94379人,拱墅区有82200人,西湖区有116339人。随着杭州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在十二五时期全市老年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以及失能化的“四化叠加”趋势,而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也随之不断地增加。预计到2020年,杭州市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达到180万人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杭州市总人口的24%以上,而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将会突破30万,与此同时还会在原来“四化叠加”的基础上加剧家庭小型化以及少子化趋势。

2.杭州市社区养老需求情况。以杭州某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访谈以及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得出:老年人对于社区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家政需求以及医疗需求等方面以上门服务需求为主,其中对于家政需求里的清洁打扫需求高达35.8%,而对于送餐上门以及买菜购物的需求则分别达到了27.9%和29.9%,在医疗需求方面则主要以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为主,而这其中对上门测量血压的需求达36.8%,对于测量血糖的的需求则达到了36.3%。针对以上的结果表明,该社区的老年人口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十分可观,而且对于需求服务的要求较高。

3.杭州市社区养老供给情况。由于杭州市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政府以及社区各阶层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面对逐渐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在“十三五”期间,杭州的重点养老服务业规划项目就有十四个,截止2020年底,杭州市计划打造200个面积较大,功能齐全且具有10张及以上日托床位和餐饮功能的综合型养老中心。而民办方面则要求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同时护理型的床位比例不得低于60%。杭州市政府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于2016年新建了641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改扩建50家400平方米以上,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杭州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建设发展,已经搭建起相关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监管平台,开通了杭州市内的智慧养老服务热线。同时杭州市人力社保局还积极支持与鼓励培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民办专业人员培训机构、在杭高校护理类专业与职业学校对于该方面的招生,为全市提供养老服务就业岗位约8万个,以此来共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进步。

4.供需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学校和企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但老年人层面的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方面仍有较大的缺口,社区养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4.1现实存在的医疗需求与社会医养服务供给差异大。老年人本就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看病难的情况更是不利于他们的养老。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医养结合的并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社区老年人的认可以及配合,专业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而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人员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可以达到推行社区医养结合的目的,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老年人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同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专业的了解,从而进行记录在案,对症下药。

4.2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过少,且专业程度不高。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有耐心且细心并在专业护理康复等专业化方面专长的人员,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我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在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才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仍然需要加大对专业性人员的培养以达到社区养老的需求。

4.3社区老年活动单一,设备资源不齐全。对于社区老年人而言,精神层面的满足同物质层面的满足都很重要。有些老人因为外在原因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子女后代,而有些老人因为丧偶的原因而选择独居。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内心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不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社区设备不齐全更是严重影响到了老年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其活动的多样性。

4.4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认可度不高,老人参与度低。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部分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对其认可程度不高,从而拒绝社区养老服务,导致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存在难度和阻碍。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不够完善,不能全方面的满足老人的需求,导致老人参与程度不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提供的建议及策略

1.加强社区医养护建设,积极宣传健康养生知识。在社区里推行医养护的发展建设,让老人在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在平时也能得到定期的健康医养服务,政府需要大力构建智慧医疗的平台,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社区则应该经常性举办健康养生知识宣传的活动,让老人在了解自己健康方面问题的同时注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还能保持心情的舒畅。

2.政府放宽政策推动政企结合,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政府对于社区养老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可以和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使企业按条约办事。同时积极支持民间企业开办专业性培训机构并给予补贴,扩充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引进医护专业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合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可用资源。在社区内可以建设小剧院,每周定期在剧院播放老人喜闻乐见的节目视频,或是鼓励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节目表演,以实际行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3.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构建杭州特色服务模式。杭州的各个城区以及县、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老年人经济收入和经济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文化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区的地域条件、发展情况及老年人口的需求缺口,同时预测该区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进行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4.定期开展家庭性活动,定期和老人进行良性访谈。社区开展家庭性活动,邀请社区老人的子女参加,有利于老人与子女后代之间培养感情,弥补因外在原因不能相处的遗憾,社区积极走访老人家庭,对每家每户老年的情况能详细了解并记录在案,针对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让老人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幸福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王花玲,陈雪萍,刘炳炳.杭州某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J].健康研究,2017,38(1):22-24.

[2]高丽静,高凯东.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状况调查及对策:以杭州市为样本[J].未来与发展,2015,(07):35-40.

第2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医院文化摄影展,;,,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建立富有时代信息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反映以人为本,强调高尚品德、医疗责任,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国医院文化博大精深,医院文化摄影展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文化摄影展 ; 学生综合素质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n Culture in Hospital for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n hospital and set up hospital culture with time spirit and one'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hospital to enhance th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n culture in hospital was held to reflect people-oriented,possession of noble morality,medical liability, deep medical and health reform, and build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which is of great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medical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The Chinese hospital civilization have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n culture in hospital can improve th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Hospital culture; Photogrtaphy exhibitio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特有的精神财富,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兴趣与重视。医院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生活信念、审美情趣、思想作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包括医院文化的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

1 医院文化摄影展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临床学院应使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形成合理有序的素质教育大局。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为了丰富和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倡议下,院工会在住院部等大厅处举办了“用心灵感悟大世界,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职工摄影展,通过作品折射出医院的综合实力,彰显出医院的自身形象,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举办摄影展,摄影的真谛是让瞬间变为永恒,从拍摄的对象、取景、各种镜头都可以完美地演绎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及反映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内涵。来院的同学经常观看、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进入临床实习的同学们。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1]。医院领导、教师、学生都重视临床实习,摄影展中也有反映教师与实习同学在一起参加各种健康有益活动的照片。大学生们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2]。

2 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意义

2.1 领导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首要位置有《憧憬未来》与《留念》二幅照片,内容为医院领导向国家卫生部领导介绍医院基建模型等,表现了院领导平时的工作情况,反映出院领导班子德才兼备,具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方法,勇于创新的工作胆量,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并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重点抓“十六大”精神的落实与贯彻,深入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3]。《全院领导班子与6位优秀科主任的合影》展示学科评估表彰的工作。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学科评估,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2.2 榜样力量激发了学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多幅照片反映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老师们的廉洁行医、无私奉献、勇于实践、忠于职守、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已是时代的需要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教养,有仁有义,有情有爱,视病人如亲人,品德高尚,善于“医人”的高级医学人才。《严谨的态度》展示原副校长、四位博士生导师认真查房介绍急诊范围,脑血栓超早期溶栓治疗的照片,表明了教育的目的要求,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思想境界、情感、心灵都得到升华。医院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医、教、研相统一,鼓励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工作,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文明礼貌,廉洁行医,团结协作,保守医密,严谨求实,奋发进取。

2.3 干部的优秀品质鼓励和教育广大学生院手外科专家认真做手术的照片,腹部外科专家进行微创手术照片,展示他们精湛技艺、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理念。妇产科《问诊》,妇产科教授耐心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及时明确诊断、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珍惜生命、认真负责,这些优秀品质都非常值得广大同学学习。

2.4 教师的人格风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应社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进行学科合理整合,扩大选修课范围,突出以人类的人文关怀,特别要加强和提高人文科学和行为医学的比重和地位,重视医学论理学的教育,重视人际交流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加强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训练。

转贴于

2.5 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业务学习的影响 我们应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了人类的幸福、维护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幅中医科《传帮带》的照片表现的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无论是其价值还是行为准则都贯穿着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中医的望、闻、问、切之传统诊断方法,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关注。中国进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动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4]。大家认真学习,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向老年患者宣传药物知识,解答病区和门诊老年患者用药疑问[5]。临床医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责任心[6]。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重要途径,从事药学同志也是如此,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主流是药学监护,其本质特征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7]。医乃仁术,由于医学研究和实践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的全部活动必需由道德思想体系来指导。医生和患者作为社会角色,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双方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牢固树立人才兴院,探索责任、奉献精神、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时间就是生命》,表现急救中心医务人员上救护车出发去抢救病人。《国际援助》是护送我院成功救治的德国友人卡尔思佩斯先生乘德国空中ICU回慕尼黑的场景之一。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体现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8]。

2.6 医院文化摄影展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带教加拿大实习生缝合操作,学习病理知识的《我在中国当病理医生很高兴》。胸外科带教加拿大实习生《方便的网络》,教留学生上网查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住院处与门诊相继应用计算机,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在医疗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使医院与社会两方面取得明显效益[9]。各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10],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恰当精选教学内容[11],注意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实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7 医院文化摄影展对科研工作的影响 《索》反映博士点科研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标本,《阅片讨论》反映血液肿瘤科的教师认真阅骨髓片,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作为学生,更应珍惜时间,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各种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8 医护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一组护理方面的照片,其中展现护士为患儿作静脉注射的《一针见血》,护士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提问的《有问必答》,说明了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2]。朝气蓬勃的护理团队,团结向上的医疗集体,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2.9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幅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师生情》的照片,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体化培养[13],导师具备奉献精神,提高研究生手术技能,使研究生取得很大的成绩。《同心同德》反映原副校长与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及全科同志的合影、齐心协力在医、教、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10 不断攀登高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3位老专家教授阅读资料、著书、撰写文稿的图片,医学之发展总是要在反复中不断总结、著书立说形成理论[14],作为青年本科生,更应继续努力,学习老教授们继续钻研,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大公无私、具备奉献精神、多做工作、多做贡献。总之,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展出大量医院文化的照片,医院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医院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业文化)展照片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致谢:作者感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会举办医院文化摄影展及各位摄影爱好者提供医院文化内容的宝贵照片。

参考文献

[1] 张恒文,余万桂,何晓斌,等. 中医临床带教内容与方法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4.

[2] 刘 琴.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574.

[3] 杨博宇,赵梦溪,路 璐, 等. 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其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2):245.

[4] 刘冬玲,金 萍. 浅谈中医中药的发展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10):1053.

[5] 余淑芳,杨祚荣,李燕君. 药师应关注和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 [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58.

[6] 付志荣,蔡 玲. 谈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10):1056.

[7] 舒 琴. 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创新举措[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171.

[8] 杨博宇. 隐性课程对综合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影响与意义[J].农垦医学,2004,26(1):49.

[9] 李玉澄. 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87.

[10] 李正禄. 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的意义与实践 [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0.

[11] 赵 岩,刘孟安,李治淮,等. 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152.

[12] 史素萍. 浅谈我国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11):1176.

第3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而“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面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发展的迅猛势头和严峻挑战,党的十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而随着社会转型、产业调整和经济的转轨,养老观念、方式的转变也成为必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日益扩大,社会养老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必将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

1 雅安市老龄事业发展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雅安地处四川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人口小市,资源大市,经济欠发达市。雅安市早在1997年就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近年来,雅安市老年人口仍持续增长,据2012、2013年数据统计显示,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6.12%、18.5%。从近十年发展趋势分析,雅安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而且老龄化将逐步加重。预计在2025年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4以上,而在2035年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近十年来,雅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总体看,雅安人口率先进入一个“三低”时期,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转变。雅安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面临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

1.2 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由于雅安社会经济欠发达,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养老机构主要是以国有为主的单一格局,民办养老机构起步晚,基础差。从数量上看,雅安市养老机构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主要为农村敬老院。截至2013年2月,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个,其中农村敬老院30个、公办社会福利院11个,合计床位3622张,“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只有1个,床位60张。由于“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全市38个养老机构不同程度受损,使养老服务的提供受到了影响。目前雅安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1.3张,按照省上“十二五”时期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张的目标,全市老人需养老床位8484张,缺口达4802张。

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限制,不同养老机构之间的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异,全市公办城市福利院建设不足,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总体不能满足雅安市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较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老年人对国有养老机构信任度比较高,入住率较高,有些社会福利院出现供不应求、预约及排号入住的现象,如市社会福利院“一床难求”,目前至少有100多人等候入住。但农村敬老院,主要是为“五保户”提供日常的生活供养和照料,各方面的条件都较差,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金短缺、院舍陈旧、设施简陋、医护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入住对象精神慰藉、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严重缺乏,普遍存在着入住率低、床位长期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1.3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现状

雅安市养老机构总体呈现出工作人员数量少、城乡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的主要特点。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与集中供养对象之比为1∶6,远高于省三星级(最高等级)敬老院1∶10的标准。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全市41个公办养老机构共有管理服务人员409人,其中在编165人,临聘24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41.8%。在编人员多为乡镇机构改革分流安置人员,临聘人员多为“4050”人员。管理服务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现有在编管理服务人员大部分无养老职业资格证书,临聘人员也只能从事清洁卫生等后勤工作,同时这部分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管理能力、医护水平相对较低,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难以开展。

2 当前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保障体系不健全,老龄事业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交织。从全国范围来看,现阶段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老龄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老龄产业起步晚,一些地方对老龄工作重视不够,机构人员力量薄弱,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现有养老制度基本上还是“补缺型”的框架,主要保障“三无”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务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而当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养老产业之后,养老机构的管理以及服务标准亟待规范,行业的监管作用亟待加强。

2.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服务功能不足

家庭养老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体现的亲情给予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是社会养老无法替代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中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城乡“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接近50%;与此同时,中青年人紧张快捷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多更好地照料老年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社会工作的加快发展,社区照顾模式作为社区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正逐步得到推行,但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社区机构功能发挥不足,客观上造成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3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现有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离巨大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为4.4万个,床位数416.5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22.4张,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公立养老机构出现千人难求一床的尴尬局面。而民营养老机构却呈现床位空置率高,营运不佳的状况。从全国总体来看,养老机构和配套设施缺乏、养老床位不足、现有资源亟待整合优化,养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2.4 养老服务项目、水平及医护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给入住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养生康复、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很少。过于单一的模式,不仅影响养老机构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会影响到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护工年龄偏大、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及流动频繁,不少养老机构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工作人员只能既当管理人员又当护理人员,身兼数职,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社会上还存在着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偏见,导致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2.5 养老产业发展滞后

从现实看,我国有消费能力的老人数量其实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存在的,养老市场规模巨大。国家有关扶持老龄事业的政策、规划虽然陆续出台,但地方政府实施的细则、配套的制度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各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不够,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还比较缺乏,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养老产业还一直处于被“观望”的境地,进展缓慢。与迅猛发展的老龄化进程相比,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养老产业规模小,形式陈旧,结构单一,数量少,由于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经营养老院或生产老年用品上,而从事老年用品的生产企业、消费场所普遍规模不大、产品不多,无法形成联动,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养老行业发展较为分散,行业准入标准还不完备,行业规范与监管也相对薄弱。

3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地方党委政府要把老龄事业看作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重大的民生问题,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养老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雅安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养老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走多元化、特色化、生态化之路。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着力构建以政府投资和普通服务为特征的机构养老、以社会投资和中高档服务为特征的专业社区养老、以居住分散和服务分散为特征的居家养老这三种方式。建立与雅安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2 加强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养老服务规划、制定养老服务扶持政策、加大基本养老服务投入以及养老机构规范管理等方面。一是要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超前规划的原则,在科学分析本地老年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全市养老机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为未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将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对养老产业在简化和规范程序、土地划拨、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精神鼓励、财政补贴、信贷优先、吸引外资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三是提高财政对新增养老床位的补贴力度,对新增养老床位的补贴范围、标准、补贴申请和下拨办法进行具体规定,使对新增床位的财政补贴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要结合地方实际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养老体系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3.3 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有计划地增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实用性专业人才。二是以医药卫生类专业为主要优势的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建立全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与轮训,逐步建立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四是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者、社会义工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志愿服务。

3.4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养老机构已从传统意义上仅为孤寡老人提供抚养和生活照料的老年福利院,向覆盖全体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转化。而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现实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社区参与到养老服务业中。要超前谋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把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等形式,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范围和方式,依据不同情况为老人提供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

3.5 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重点解决农村老人“养”和“医”的根本问题。二是探索医养结合,引导医院与养老机构对接挂钩、开设全科门诊和派驻医务人员等,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范围,并逐步建立政府为困难、空巢、失能老年人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三是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四是建立全市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对年龄在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享受高龄生活补贴,按年龄段制定适当的补贴标准按月发放。

3.6 大力发展民办养老产业,丰富组织形式与运行模式

雅安经济还比较落后、财政困难、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立养老机构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而大力支持和发展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是切实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市养老机构数量少、服务类型单一的问题,缓解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状况。雅安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按照灵活适用的原则,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兴办养生养老公寓、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建设养生养老基地等高、中端生态养老服务机构。引导民间资本、企业投入养老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方面进行重新组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老年旅游产品,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餐饮服务中心、文化娱乐场所、老年大学、老年运动中心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7 规范养老服务管理,加强行业监管

第4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惠农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我镇救灾救济工作投入资金12098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9户。投入供养金38986元,供养五保户5名。投入资金138.9万元,实施156户危房改造。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三难”工作,发放“三难”补助金75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经费2.6万元,全镇4887户1605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认真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发放保障金633户1438人748655元。通过“两基”迎“国检”工作,投入“两基”扫盲工作经费6万元开展扫盲工作,扫盲650人。投入2万元边远地区贫困学生补助经费,解决边远村组贫困学生午餐困难问题。以创“国优”为契机,投入配套资金4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站进行扩建,新购置了医疗设备。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

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第5篇: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64―08

一、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实践

四川横断山区是指包含岷江上游、黄河河曲白河流经地带、嘉陵江上游、大渡河上游、青衣江上游、雅砻江全流域、金沙江上、下游内的四川省属地区。按行政区划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绵阳市平武县、安县,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石棉县、汉源县,攀枝花市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等。以上地方除个别县而外,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或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

四川横断山区幅员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400万。世居少数民族有藏族、彝族、羌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白族、布依族等民族。从流域看,藏族集中分布于大渡河流域、雅砻江中上游和金沙江上游地区。彝族集中分布于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下游以东、金沙江下游以西的地区。羌族则集中分布于岷江上游地区。

四川横断山区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性区域,也是“天保”和“长防”工程的重点区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样,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四川横断山区也是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和集中的地区。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经常性的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风雪、干旱和鼠害等。龙门山、鲜水河两条深大地震断裂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四川横断山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四大河谷多是产生焚风效应的干热河谷,河岸水土流失、岩石破碎、山体不稳。因此,四川横断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经常受到来自自然本身的威胁,是急需加强人工防治和治理的区域。

由于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重要性,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四川省纳入全国生态移民试点工程重点省区后,四川横断山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投资区域。2004年和2005年两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5亿元,其中的72.5%投入了三州,搬迁的生态移民户数和人数都超过全省总数的60%。两年时间中,生态移民的试点工程布局进一步扩大,资金量也有所增加,但项目内容还是集中在以下范围:第一类是为移民准备生产条件的开发性投入,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建设、牧区生产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类是为移民准备生活条件的投入,包括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架设输电线路、配套广电设施等;第三类是完善社会事业服务的投入,包括学校及卫生院(站)建设等。不是所有的移民点均需要三类投资。一般来说,新的集中安置点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要大一些。而分散安置和扩大安置规模的移民点的投资相对要少一些。

二、目标与移民意愿的双重性

1.目标的双重性――生态保护和消除贫困

国家计委为生态移民工程确定的第一原则,是“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并明确规定了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那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投入资金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并要求“这项工作的实施,要在有关省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规划的指导下,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按照这一思路,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也都确定了双重目标,但根据其规划或指南的表述,各州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甘孜州易地移民致富工程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9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甘孜州生态环境建设易地安居致富工程。全州共需易地安置农牧户3.65万户、约20万人,其间对全州约1万户、5万农牧民进行集中易地安居,约2.65万户、15万农牧民有计划地实施分散易地安居,向现代农业、生态药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业等产业进军,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通过易地安居到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等配置相对好的地区,集中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治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发展第三产业,使搬迁农牧户三年后稳定解决温饱,9年左右基本脱贫和接近小康,达到改善生存、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做到移得下,稳得住和‘以退促改、以改促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随着该工程的逐步实施,全州的草地、湿地、林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要逐步恢复,创造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新甘孜”。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甘孜州是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第一目标来制定规划,因此,将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作为互相关联的内容一并提出。

《凉山州移民扶贫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总目标是:一是用5~10年时间使18.5万搬迁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困境;部分自身素质较高且自然条件较好的移民户实现小康。二是配套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山、水、田、林、路、电、学、医、邮等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条件较好的移民点初步形成小集镇雏形。三是移出区全面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用10~20年时间使治理区生态有一个根本性改善,基本达到生态平衡、协调。这一表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域划分,即对移民移出区的要求是生态环境改善,而移入区则注重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阿坝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指南》提出的生态移民工程总目标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后,到2003年底,我州贫困人口还有30.93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山地灾害严重威胁地区;大骨节病及其他地方病区;严重影响草原治理、湿地保护地区;干热河谷无水无路恶劣地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地区;深山峡谷、深切割地区(以下简称“七类区”)。……计划用7年时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分批将居住在“七类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种平均资源,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实现脱贫致富。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州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到,阿坝州列入生态移民工程区七类地区,除了大骨节及其它地方病病区外,都属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区域,但从其表述的目标看,反贫困显然是放在第一位的。

2.双重性目标对移民意愿的影响

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国际惯例,似乎是一种非自愿移民,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由于横断山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双重目标,在生态移民工程中,非自愿移民和自愿移民都存在。

盐源县白乌镇长坪子村的扶贫移民工程,由县扶贫办负责实施,以农户自筹与国家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的调查显示,迁来的移民有四种情况:一是由国家下达移民扶贫指标,政府宣传动员,移民自愿搬迁,这种情况占80%以上;二是原居地有重大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为保护移民生命安全,政府强制迁入;三是投亲靠友,自己解决住房和土地;四是不了解当地情况而盲目迁入。从这四种搬迁的原因可以看到,前两种是非自愿移民,后两种是自愿移民。

盐源县宝清农场也是一个扶贫移民试点区,现有农户216户,1260人。主要有三类移民,一是自发迁来的老移民(自称老住户),有69户,占村总户数的32%。他们认为这里气候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离县城近,于是逐渐有了迁移下山的想法。二是新移民,主要指国家以扶贫为目的而安置的移民。来自木里团结乡和芽租乡70户,占村总户数的32%,来自白乌镇牦牛山牧场30户,占14%。三是80年代以来自发迁来的移民。过去由于水资源短缺,不少人迁来后不久又搬走,现在这里基础设施较好,发展前景喜人,又吸引不少移民迁来。属这类情况者46户人家。占村中总户数的21%。

在四川横断山区大多数的生态移民定居点,移民来源都是上述这种结构。这一结构说明:首先,非自愿移民是主体。政府实现生态移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是非自愿移民形成的主要原因。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农户在生态环境关键区域的经济行为,尽管会造成陡坡种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后果,并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导致农户贫困。但是,从单一的农户来讲,他没有必要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农户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荒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满足粮食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山养殖业和林间、草地的过度放牧获得其它收入。因此,大部分农户不会出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进行移民。同时,移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适应。在多民族聚居的四川横断山区,迁移往往意味着远离自己传统的文化圈、熟悉的生活环境、熟练的生计,对任何移民来讲,这种变化都极具挑战性,对于长期居住在偏僻的高山、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单一的移民而言,很难接受这样的挑战。上述情况,决定了生态移民大部分是非自愿移民。导致他们移民的原因,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流域生态系统安全这样的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支持,将他们从较为重要的生态关键区域搬迁出来。同样,由于移民的非自愿性,这部分移民最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引起,甚至出现比较多的返迁现象。

其次,自愿移民的比例在逐步加大。自愿移民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具体讲,主要有三种:

一是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吸引。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生态移民自愿迁移作为开展工程的条件,国家在生态移民工程的原则中也再三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强调群众自愿,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严禁强迫命令。同时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搞好生产发展条件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要把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来抓”。由于政府可以为移民协调土地,提供一定的建房资金,还可以配套相应的社会事业条件,因此,许多移民利用这一机会自愿进行迁移。丹巴县2004年进行生态移民试点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七条搬迁优惠政策:1)享受国家规定的建房补助。2)原房屋拆除所得财物由迁出户自行支配。3)土地优惠政策: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或相对集中安置地点未开发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山草场、荒滩荒山荒坡,具有一定数量土地资源的,由政府授权主管部门、各乡(镇)统一协调,通过无偿划拨、直换或承包落实给迁入的农户,力争户均要有1亩高产稳产田,人均1亩生态经济林,宅基地的划拨,集中搬迁点按县上灾后重建的统一要求,户为120平方米,分散搬迁户为150平方米。4)户籍、宅基地优惠政策:迁入搬迁点的农牧民,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所在地政府统一协调办理入户手续和宅基地审批。5)易地搬迁后,迁入户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6)迁入户在新居住地可优先享受国家农业、林业或扶贫配套项目资金兴办l一2个增收致富项目。7)迁入户可优先安排参加劳务培训。这一优惠方案,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移民后的后续发展支持,因此得到了移民的认可,在该县符合搬迁条件、群众自愿搬迁的有2922户14073人,大大高于符合搬迁政策的重点搬迁户1095户,5139人的比例。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促使移民主动迁移。这种现象在生态灾害区表现得特别突出。凉山州盐源县的牦牛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雨季多滑坡、泥石流,以牦牛山九龙坡泥石流危害最大。村民毁林毁草开荒,耕作方法简单,广种薄收。生态遭到破坏,水灾严重,房屋被洪水冲走,村民无法生活。因此,许多村民一直都有移民愿望,部分移民主动要求迁移到政府确定的安置点。甘孜州丹巴县格宗乡鱼日村就面临整体滑坡的威胁,滑坡环绕该村一圈,裂纹长度达到4―5公里,最大裂纹宽度达到2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群众强烈要求搬迁。

三是文化程度提高和思想观念变革。近年来,由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普及,高山居民的致富欲望和对子女就学、家庭就医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移民解决就学和看病难问题,成为自愿移民的重要动力。盐源县原籍大河乡马路村的彝族沈都哈一家,自愿迁移到生态移民新村,据他们讲,自愿移民的原因是原居地没有学校,孩子到11岁才能到中心校读一年级。由于交通不便,步行到乡政府需20多公里,东西用马驮,到县城需一整天。为了家里的孩子,希望搬迁到学生入学方便、交通方便的地方,即使一段时间内生活水平下降也可以忍受。

三、安置方式的选择

1.高山农业居民移民模式――人林异位

对于居住在高海拔(海拔a500米以上)、泥石流或滑坡地区、严重缺水地区的高山农业居民,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农业生产必然带来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生态安全,是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通过将高山农业居民迁移到海拔2500―2800米之间的平地、从利用陡坡耕作地区迁移到利用缓坡地种植的地区;从河流集水面陡坡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移民后,全面进行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以恢复高山植被并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增加居民收入。此种移民方式是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貌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方式。这一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零星下迁,集中安置。按照生态移民的要求,最好是对生态关键区域的居民进行整体搬迁。但是,一方面,四川横断山区高山人口居住分散,特别是居住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核心区的农户则更为分散,许多村寨只有三五户人。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移民需要农户自筹部分建房资金,因 此一部分特困人口不能纳入生态移民的范畴。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四川横断山区采取了逐步将这部分农户从高山零星迁下,集中安置在生态移民点的做法。

第二是集中,下迁,集中安置。这种迁移主要针对生态灾害区。甘孜州九龙县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点魁多乡杨家窖的40户、200人生态移民全部来自该乡的下申古组。由于寨子位于一个滑坡上,住房受到滑坡影响开裂、下沉、倒塌。农户通过辛勤劳动所得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住房的维修、重建。新建住房平均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五年,就需重建。成为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大障碍,该地群众强烈要求实施移民。最后,生态移民在高山峡谷的乱石窖中用炸药炸出一块平地,每户均新建了一楼一底住房、厨房,硬化了院坝,搞好了通路、通水、通电工程,完成了住房建设600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3200平方米,蓄水池6立方米,饮水渠(管)9公里,新建乡村公路5公里,维修改建学校100平方米,卫生院150平方米。同时,完成了集中成片优质高产桑园300亩及四边桑园460亩,培植蚕桑产业,配套解决了蚕房,使移民生产条件迅速改善。

第三是以行政区域内迁移为主,大部分移民在县内进行迁移。考虑到集中安置区土地的协调和其它政策的配套,这种迁移大部分在一个县的行政区划内进行。主要针对来自全县各地生态脆弱区的移民。

第四是迁移方式多种多样。盐源县移民主要有彝族、傈僳族,其中,彝族文化历来认同迁移,自清末彝族人口进入盐源县境内后,自发迁移从未停止。但大规模的迁移还是由政府组织,并形成移民聚居点。目前,盐源县已经出现了政府组织的移民点、农民转包购买土地形成的零星移民两种形式相互渗透的情况。还不断有移民从政府安排的移民点向条件更好的地方迁移,也有未列入计划的农民自发迁到政府规划的移民点的状况。

这一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移民集中安置后,仍然沿袭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从比较长的时间段看,可能造成迁入地的环境退化。

2.高寒草原移民模式――退牧还草

四川横断山区拥有全国最好的高寒草原,但是,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严重。草原沙化、鼠害严重。草场载畜量大大下降。因此,在这一高寒草原区,生态移民的目标是将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场退牧还草,并对冬季草场进行围栏封育。

在目前草场载畜量过大的条件下,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解决牲畜的过冬问题。为此,阿坝州红原县在过去进行多年的“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基础上,以牧民新村定居点安置为措施,以联户牧场这一畜牧业产业化形式为替代方式,支持退耕还牧,进行生态移民。

这一生态移民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联户牧场的土建部分同时进行了生产用住房、暖棚带草库、畜圈建设。其中每个自然户建立了62平方米的生产用住房,62平方米的暖棚带草库,500平方米的畜圈。打贮草基地建设按照每个自然户50亩人工种草面积,种植了老芒草、披碱草、燕麦优质牧草,人工种草基地均安装了网格式围栏;建设了防疫巷道圈5处,建设了联户牧场连接乡镇主干道的道路和电力、人畜饮水、广播电视设施等。

第二,大力推进生产方式变革。在基础设施保障下,大力推进种草养畜、畜种改良、促进牧业产业化。红原县南西和约旦联户牧场建成后,各牧户集中居住,通过打贮草基地建设和围栏建设,实现了分区轮牧,并为今后半舍饲喂养奠定了基础。在2005年春的雪灾中,通过暖棚保暖以及对牲畜进行饲草、饲料补饲,两个联户牧场只有7头牲畜死亡,比全乡的牲畜平均死亡率低53个百分点,比非项目户低83个百分点。项目中的牧道建设完工并通车后,为该联户畜产品及畜副产品快速高效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统计,两个联户的牛羊输出量增加了5%,鲜奶输出量增加了10%,仅此就为牧户增加收入2.8万元。

第三,有效缓解草场压力。联户牧场建成后,草场的使用结构出现了变化。20%的生产畜使用30%的草场,80%的后备畜使用60%的草场,迫使牧户严格控制后备畜,保障生产畜的草场需求,提高草场产出率。

第四,有利于改善草场结构。进行人工种草和补播后,草场结构调整为30%的人工和半人工草场,60%的天然牧场,10%的湿地,大大缓解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保护了草场的自然恢复能力。

第五,有利于转移劳动力。在部分能够培育替代产业的地方,对牧民新村的选址进行精心规划,一方面完善教育、卫生、通讯、环境保护设施,一方面尽量与旅游发展线路相结合,红原县瓦切乡的牧民新村已经建成藏族牧区风情的旅游接待电,每年夏季约有4个月时间接待一些游客,对增加牧民收入,减少牲畜数量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牧民新村建设、人草畜“三配套”结合和联户牧场的结合,可以逐步将高山牧场的放牧线恢复到1950年代的海拔3800米左右。

这一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牧民对新的生产方式的适应能力还有待培养。

3.干旱河谷区移民模式――易地致富工程

在干旱河谷区,分散进行陡坡种植的居民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在河谷地带,土地相对集中,农业生产条件也较好。只要集中力量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就可以把大量分散居住的居民集中起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甘孜州提出的生态移民与易地致富工程,就是这一方式的代表。

甘孜州的得荣县幅员面积291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8人,是典型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坡陡峡深,地质破碎。气候为亚热带干旱河谷类型,人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该县需要移民的人数达到1.4万人。在生态移民开始前,得荣县在瓦卡坝进行的扶贫移民,就是将生态灾害区的居民迁移下山,集中安置,实际上具有生态移民性质。从1984年开始,该县在瓦卡坝区进行移民开发,仅利用3年时间,修建了2×320kw电站、2×75kw、2×55kw提灌站各一座,并从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上修建了长11.7km的引水主渠(子庚渠),开垦耕地448亩,林果地360亩,修建民房98幢,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贸公司、邮电、粮店、银行营业所、林业、农技服务站等服务机构,1987年搬迁到坝区的98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元,到2003年人均有粮已经达到480公斤,人均纯收入800余元,有的已超过1000元,搬迁农户全部越过了温饱线,目前这里已经建设成为得荣县一个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和对外交往的窗口。从1998年起又规划实施了搬迁150户1000余人的古学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工程。

2004年甘孜州的生态移民,借鉴了瓦卡坝移民的经验,采取了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生态移民与产业结构改善相结合的方式。这一生态移民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人口集中与土地集中开发相匹配。甘孜州是我省人口居住最分散地区,同时,其土地供给条件也是四川横断山区最好的。全州尚有22万亩宜农、宜果荒地可供开发利用。特别是在该州北部和南部的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地广人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为大量集中安置生态移民和农业 区、半农半牧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土地资源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配套完善,尤其是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白松、茨巫、古学、子庚、因都坝、木垭通、毛垭坝、拖坝、呷拉、虾拉沱、朱倭、新都桥、塔公等地,都可以作为州内较大的移民安置地,进行成片开发建设。因此,将人口集中与土地集中开发相匹配,是非常适用的原则。雅江县决定在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柯拉县志柯村集中安置134户669人,为了保证安置区建设能够满足移民需要,他们进行了地形测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房屋布局、道路、水井、电站、暖棚、围栏、厕所等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安置区的自然资源。同时对每项建设制定了不同的选择方案,如房屋设计了两层、一层半、一层三种方案,以供移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二是按照有房可住、有水可饮、有路可行、有病可治、有书可读、有业增收、有草场可用、有电照明的原则,不仅规划了水、电、路、医疗、卫生、学校的建设,还从商贸发展、民届旅游接待、畜牧业生产方面进行了建设,既改善了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后续产业保障。

第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集中安置的主要方式是建立易地致富工程,即对一部分具备中低产田改造的地区,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再逐步移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这样可以将生态移民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尽量降低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这一模式的主要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问题难以解决。

4.横断山区边缘区――市场化引导的自愿移民

四川横断山区与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盆周山区相连,近20年来,随着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盆周山区的许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些地区出现大量的抛荒耕地。这里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市场距离较近的交易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配套的社会事业设施,吸引了大批横断山区的居民,形成了一个市场化引导的自愿移民群体。出现了盆周居民向城镇迁移、横断山区边缘区居民向盆周山区迁移、横断山区腹心区居民向边缘区迁移的梯度迁移潮流。生态移民实践开始后,横断山区边缘区地方政府开始利用这一趋势,为生态关键区居民的迁移创造条件。

雅安市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石棉县,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石棉县对于生态关键区内要求迁移的农户,每户发给6000元安置费,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帮助移民审读购买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转包土地的合同,帮助移民在当地上户,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以保障移民的利益。由于这种移民大部分为投亲靠友,自愿性很强,加上能够合法转包土地,获得稳定的生活条件,政府支持的安置费又可以解决房屋翻修经费,因此,移民后的效果很好。

四、生态移民――一定要在空间上移动吗?

1.困 惑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具有双重性的目标,在我们的调查中,生态移民的安置是不是一定要在空间上移动,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产生这一困惑,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横断山区整体是一个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空间上的移动,不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将生态环境压力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当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没有改善时,区域性的转移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

第二,生态移民空间上的移动,成本非常高昂。正如我们在上述所提到的一样,对政府来讲,只有把生态移民当成一个过程来安排资金支持,才能满足生态移民的需要。因此,作为政府主导、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移民工程,生态移民需要财政提供大量的投入。按照《凉山州移民扶贫工程总体规划》的安排,凉山州的移民扶贫工程需搬迁4万户、18.5万人,约需建集中安置点250个、安置人口10.07万人;分散安置8.43万人。在规划只考虑对移民进行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财政总投资高达7.4亿元,移民人均投资为4000元。对移民来讲,生态移民意味着生活和生产重建,基本上会消耗掉多年来的积累,还有进一步贫困化的风险。

第三,四川横断山区在高山和半山上的村寨很多,每个村寨的户数和人口都不多。由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水土流失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有可能建立起对生态环境扰动较小的生态经济体系,这种变革的成本,要低于生态移民空间移动的成本。

第四,四川横断山区高山和半山的村寨,往往保留了该民族村寨的外观,保留了该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由于横断山区在历史上是一个民族走廊,在藏族、彝族、羌族等民族中还有许多人数很少,文化特征突出的民系,这些民系的文化特征要么被大的民系同化,要么被汉化,大部分有特点的聚落都位于高山和半高山地区,亟待保护。如果进行生态移民,可能对该民系的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

第五,从生态恢复的需要看,横断山区的大部分地方仅仅依靠自然恢复是不够的,还需要人工干预帮助自然恢复,在生态恢复的早期,人工养护非常重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退耕还林区的生态移民,每年定期回去养护植被,其环境恢复效果就更好。而不在退耕还林区的地方,生态移民迁出后,生态恢复并不理想。

2.建议

鉴于对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空间移动的困惑,我们设想能不能探索一些新的生态移民方式,既尽量减少生态移民空间移动的数量,又满足生态移民的双重性目标。这种方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把生态移民转变为生态维护者。

第二,把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经济方式。

第三,把传统生活方式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于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长期按照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给予补助,基本解决陡坡垦殖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对于自然保护区、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居民,可以仿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具体做法,使居民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第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转变经济结构。对于能够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的地方,改善基础设施,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和方案,开展对外宣传,资助进行绿化和环境美化,开展村寨旅游民居接待培训。对于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地方,支持改水,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建立生态农产品经销的龙头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以电代柴,控制生活能源及人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四,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控制人口总量增加。

总之,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安置,似乎应该是空间上的四种移民方式与空间上不移动的方式的结合。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