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第1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理论。这在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具有很明显的体现。我们传统的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不会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我们都是整体来调理。所谓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以毒攻毒”来医治疾病。这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也很容易看到。比如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里,往往都是人在景中,人融于景,人是大自然景物的一部分。因为在我们汉民族眼里,个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很微不足道的一种“存在”,是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的一种“悲秋”情怀。

然而相比之下,英美民族关注个体的探究。比如像在英文中,所有的字母在拼写时都无需大写,只有一个词语要大写,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大写。就是“我”,“I”就要大写。然而在汉语中,同样是称呼“我”,我们不仅不会大写,我们还会用别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我们会说“在下”,“鄙人”,“在下”,甚至就连皇会称自己是“寡人”或者是“孤”。在这里,整体与个体的差异就不言而喻了。

中西方整体与个体思维模式的差异也相应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中方英语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授课,教师主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听课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听课认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则不会特别在意个别学生的听课情况。而外方教师授课则注重突出个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批判性观点。比如,在一个西方教学的课堂里,如果一位教师讲完课后问他/她的学生:“我今天讲课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如果有两个学生起来回答,一位学生回答说:“老师,您讲得非常精彩,我完全赞同。”而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位学生起来回答说:“老师,我想找个时间和您辩论一下,因为您讲的很多地方我不太赞同。”在一位西方教师的心目中,她会很看重第二个学生,也就是要找时间和她辩论的那位同学。也即是说,西方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在他们眼中,教学应该是将学生领到一个平台,或者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自己去看。也许每位同学所见所感都会有所差异。比如说有些同学看到的是窗外的树木,有些同学看到的是楼前的草坪,还有的同学看到的是树上的绿叶……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无对错。

二、模糊与具体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注直观感受,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物。比如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旦凡是描写“美人”的诗句,所看到的无非就是“沉鱼落雁,碧月修花”之类的套语。然而在西方的文学著作中,如果是描写美人,那往往是千人千面。再比如,假设我现在走到您的面前说:“您需要换副新眼镜了,您的眼镜花了。”实际上在上述句子中有两幅眼镜,而且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这两幅眼镜实际上并不一样。但是汉语不需要特指,也可以知道是两幅眼镜。但是在英语中,就必须要说明清楚究竟是哪幅眼镜。由此可见,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习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逐个进行研究,把事物具体化,注重逻辑分析。

三、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

外语思维是外语教学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每种语言都在它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才有可能摆脱母语的束缚。”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渗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让学生重视思维和语言间的关联。

(二)加强学习者英语和汉语对比的意识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过:“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比如词形、语义、语法、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当然,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讲解语言形式差异的同时,分析其内在原因---即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相反,通过语言差异,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2]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鲍林杰,D.语言要略[M].方立、李谷城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曹逢甫.中英文的句子――某些基本语法差异的探讨[A].一九七九年亚太地区语占教学研讨会论集

[5]常宝儒.论汉字属性[A].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C].陈原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陈原.语言和人――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8]陈才宇.古英语评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9]陈昌来.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现状・角度・反思[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0]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4]郭富强.形合和意合的辩证法及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第2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差异等因素,·部英文对白的动画片要想赢得中国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这部影片却轻巧地跨过了这条鸿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同。

这是因为好莱坞梦工厂的这部片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够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如果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纯西方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向世界大门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英语走近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学习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3.1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特色词汇的导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

此外,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2开展课堂活动创造听说的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去用英语交际来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pair-work(结对练习)、s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输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多方位体验西方文化

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的蓬勃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原版电影,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浏览网络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

第3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一.电影简介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家庭教育观念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2.法律观念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3.亲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差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目前,中国初中英语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的要求是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的倾向,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正确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 spend mony like earth (正确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把“ 红茶”误译成“red tea( 正确black tea)”;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也是经常发生的。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字义的不正确理解,也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系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适当讲解其区别和不同用法,对学好英语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1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1.1 在说话的语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在操场上愉快地打篮球。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

1.2 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国人碰面很自然的会互问“你去哪啊?”,而这在西方,被看做不礼貌,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说“Where are you going?”,取而代之,我们可以说诸如“How are you?”之类的。

1.3 在称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中国把姓放前称呼放后,而西方恰相反。如:中国的张老师,英语则称为“Miss/Mr Zhang”,叶医生为“Doctor Ye”,王叔叔为“Uncle Wang”。

1.4 在道别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道别时往往会说“走好”、“小心慢走”等。但在西方国家,我们不能直接翻译“Go carefully”或“Go slowly”。他们听不懂。而应说“See you”或者“Byebye”就行。

1.5 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courage to a coward,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屁不通:a person who offer bad advice。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你是一个幸运儿:You are 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老人学不了新东西;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2 在英语教学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的方法

强调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讲授英语单词是应指出其含义用法的不同,讲解语法、时态时应和中文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在讲解课文时应对其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并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同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可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录像资料,介绍一些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网络资源上学生课余访问,以便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第二,将一些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的典型材料的句子、范文作为补充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其使用异同,体会英语单词的含义和时态在具体语境的不同,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英语语言的灵活性,对重点的习惯用法的不同进行记忆并在实际阅读和作文中灵活运用。

第三,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笔者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内容的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文化差异产生的小故事和笑话。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语言兴趣。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并通过交流和相互指错来巩固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祁素娟.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王睿.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比较[J].宁夏教育,2011,(3)

第5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相互依存,任何一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英语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诱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西方的文化产生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了解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交流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对话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而中国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见面喜欢谈论吃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各个地方的打招呼用语,就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间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我国,小学就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初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教学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小学甚至是幼稚园孩子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教学英语的条件,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时成绩跟不上,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做题,教师在讲课文时,主要讲解单词、词组、难句、句型,讲解一些固定用法,没有新意,而且记忆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阅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仅仅靠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阅读方式很多,学生可以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收听广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播放英语原声电影,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表现出来,营造一种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新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境对话,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是英语学习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光学不会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当前,大部分学生跟外国人交流时都存在障碍,究其根本,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创办英语角,鼓励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学生自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地说、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初中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影响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 Can you speak German? B: Oh, no. It’s all Greek to me. “It’s Greek to 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 ,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 ,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打招呼、 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 ,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 ,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7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6).

[2]孟蕊芳,马鹏飞.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8).

第8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职英语 文化差异 渗透 策略

伴随语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英语课程的实施、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界的共识。现行中职英语教材根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每个单元都分为三部分:会话、语法和阅读,会话部分和语法部分各体现一个话题和一个交际功能项目,反映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而阅读部分则集中反映着中西方的知识文化。教材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渗入”特点。

一、现行中职英语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中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中,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风情、民俗等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人打招呼会明知故问,如:“你在看书呀?”见面爱问:“你吃了吗?”聊天时喜欢探听对方的私事。西方人一般以天气开启话题,而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等属于尊重的隐私,聊天时一般不触及;致谢语与答谢语的差异。中国人较少使用“谢谢”,对别人的感谢往往使用“否认”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恭维语与应答语的差异。中国人有时会违心地恭维他人,对别人的赞美和祝贺也往往使用自谦或自贬的方式;西方人则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或祝贺,并向对方表示谢意。此外,还有中西方的禁忌语与体态语的差异。

二、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中职英语与普高英语相比,更加淡化语法,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语言是交际工具。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中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了解文化差异,很容易引起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有效突破语言交际障碍。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领略异域风情,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丰富文化视域,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自身的内驱力,引发学习英语的遐思,达到自然启发式英语教学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渗透的原则

教学大纲强调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应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循序渐进,在语言教学中逐步渗透。要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以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学为主,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渗透的对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模式,作为载体的语言内含着文化差异。教师应采取策略活化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

1.课前文化氛围融入

备课时,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选择涉及相关主题的图片、电影、录像等并制作课件。如在讲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浙人版)Book 2 Unit 8 Lesson 30“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音乐文化及其价值观,我制作并播放了美国乡村歌手John Denver的视频。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很快便融入了西方文化氛围。

2.课中文化讲解吸收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效渗透相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1)对话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得体的交际需要懂得相关的交际文化。不了解西方文化特征,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在对话课中,若学生有不解之处,教师应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从交际功能项目方面进行交际文化比较,又可进行非语言交际的对比。教材及配套的练习册中就有不少涉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如在谈话中,英国人不习惯彼此靠得太近,而阿拉伯人为了表示礼貌,同朋友谈话时却相互站得很近。

(2)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职英语教材中阅读文章取材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教师应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西方文化深入理解课文,以切实达到阅读教学目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浙人版)Book 3 Unit 1 Lesson 2“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涉及到餐桌礼仪:东方人用筷子,西方人使刀叉;英美人请客,最好准时赴约,决不可早去,以免主人因准备不充分而感到尴尬;请客吃饭,中国人总喜欢向客人敬酒、布菜。西方人通常只敬一次,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都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3)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有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词汇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涵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dog,中西方的文化蕴意相差甚远,汉语中贬义居多,如“狗腿子”、“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英语的俚语俗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乌及屋);A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又如dragon,中国人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人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

3.课后文化体验

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课后,教师可播放学生喜欢的英美歌曲、小故事或进行原版电影、录像的欣赏,鼓励学生阅读各类具有时代气息、反映英美社会文化的各种刊物,如《英语沙龙》、《开心英语》、《中国日报》等,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中感受西方文化。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渗透西方文化,分析、揭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避免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炎吕,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公益广告; Hofstede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1-027-05

引 言

Ting-Toomey定义文化为特定群体内成员互动形成的传统、价值观、象征、信仰等(2007),不同国度间语言与非语言现象间的差异如同冰山一角,归根究底,源于人们的文化规约、文化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冰山基石”。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在文化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这又指导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为言语行为。但人类的认知共性也会推动文化中的相似成分发展,本文从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异与同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性与共性。

一、Hofstede 的跨文化四大维度

Hofstede (Hofstede, 1980)曾提出了文化四个维度,包含个人/集体主义维度(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权力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不确定规避维度(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女性维度(Masculinity/Femininity),其中核心为个人/集体主义维度。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的个人身份、个人权利与需求高于集体身份、权利与需求,人们推崇自我效能感、个人责任感、个人自主性;而在集体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强调集体的重要性、集体的需求与权利,人们强调集体内部的和谐、相互依靠(Ting-Toomey, 1988)。权利距离维度即人们对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的接受程度。据Hofstede调查显示,国家越富裕,人口越少,传统文化越少,现代科技越多,社会流动性越大,城市生活方式越多,权利距离数值就越低(Hofstede, 1991)。不确定规避维度即人们对不确定和不可知情况的规避程度。规避程度越高,人们对不确定和不可知状况的担忧程度就越高。所以人们倾向于用清晰的准则指导人们的言行,而规避程度低的群体乐于冒险,比如儿童的教育中,规避程度低的社会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发掘自己的价值和品行,而规避程度高的群体中,人们倾向于清晰地熟知家庭角色,儿童自小就在家庭规章中长大。此维度与历史、政治因素和国家富裕程度有关(Ting-Toome, 2007)。男性/女性维度中,男性主义社会里,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有明显差别,男性角色为健壮刚毅,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而女性则被认为应该温柔谦虚,在家庭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以女性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不分性别,强调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关注周围的环境多于关注经营的业绩。

二、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Hofstede理论基于对国际上不同国籍人员的调查研究,而二十世纪的公益广告是否符合此文化维度观点呢?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旨在维护社会所有人的利益。中西方公益广告有很多主题,比如禁烟、预防艾滋病,帮助残障人士等等,经笔者调研发现,在共同主题下中西方文化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一)中西方个人/集体主义维度差别

在中国西方公益广告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表现比较明显。例如,在群体中一人吸烟,其他人投来鄙夷的眼光,然后吸烟人在压力下不好意思地灭掉烟蒂。此场景意为:个人的行为违反了集体的利益,个人受制于集体的压力而灭烟,这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与此同样是戒烟广告的西方某禁烟广告则是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想抽烟,但看到某婴儿就自觉地不抽了,又转到一位老人身边时,想抽时又不愿再抽烟了。以西方社会的角度来看,并非个人受制于集体的压力而不抽,而是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其他的个体。出于对其他个体的尊重,情愿选择不吸烟。相比之下,中文广告某场景中是爸爸去院外吸烟,而让妈妈和女儿在无烟的环境中看电视。这是从家庭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中国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西方禁烟广告虽也从家庭出发,但角度不同,如有些广告中有妻子在伤心地悼念吸烟致死的丈夫,儿子在缅怀吸烟致死的父亲,这类广告的重点在阐述个体的伤心情怀(个人的得失),而不是家庭集体的缺失(逝去的人对家庭的创伤)。可见从公益广告中可看出中国文化依然强调集体主义,即做事以集体的共同利益为上,说话做事顾忌集体中他人的想法,不愿意伤害集体的利益。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个体,常常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维护个人的权力,尊重他人的利益,集体意识相对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所以,从中西方个人/集体主义维度看,目前文化差异趋势还是比较明显。

(二)中西方权力距离维度差别

中西方在权力距离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可从艾滋病公益广告看出。中国的预防艾滋病广告大多是名人代言,如看各演员濮存昕、蒋雯丽、成龙等均有宣传预防艾滋病。中国公益广告用影视音明星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来影响人们的言行思维,这表明公众比较在意他们的影响力,若换成普通人来发表言论,在公众心中的力度便大打折扣。这说明利距离系数还是比较大。而在美国的公益广告中,预防艾滋病广告中明星或名人的代言较少,广告常聚焦在普通艾滋病人的个人生活细节上(如安全措施下个人的幸福生活等)。可见人们的权力距离相对小,不会因为非名人,效应就变小。对比可见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人们的权利距离相对较西方大,人们对社会中的等级制度较西方容忍度较高。现代的中国追求平等,但文化中的传统依然保留着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生活中,中国人们观念中还是比较重视权力、资历、年龄、影响力等。经过分析,中西方权力距离维度存在较大差异。

(三)中西方不确定规避维度差别

Hofstede在四维度理论中指出,中国的不确定规避维度相对较高,人们对于不明了或难于启齿的事情常常避开;但是西方人不确定规避维度系数较低,他们对不确定因素的表达相对比较直接。

笔者从公益广告着手,例如在禁烟广告中,烟草商和禁烟无疑是相互矛盾的两方,但西方禁烟广告中有很多从烟草商的角度拍摄的,以烟草商的内心直白(希望人们不要戒烟,鼓励人们吸烟,鼓吹吸烟对身体无害,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向人们警示,让人们从中认识到烟草商在利益驱动下蛊惑人心,从而达到警告的目的。但中国公益广告不会裸地展示烟草商人的利益驱动,而是以正义的角色宣传禁烟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禁烟广告中,中国文化强调从预防教育,正面教育民众不要吸烟,这正是由于高的不确定规避维度系数高,希望在行动之前用准则指导人们言行,以规避不确定后果。而西方文化强调冒险直接,很多广告从吸烟的悲惨后果出发,比如吸烟后低下或生命垂危,这符合西方人的冒险意识,在不规避不确定因素的文化意识下,人们对严重的后果进行展示以警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直接指出别人(烟草商)的错误,伤害别人利益的言语属于不确定因素,应规避。再如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广告中,西方与中国公益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性预防的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性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话题,属于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中国的艾滋病预防广告语言比较委婉,比如成龙用武打片来做隐喻,暗指生活中要做好保护措施。但西方的相关广告直接地表现艾滋病人在防护措施下可以享受生活。

(四)中西方男性/女性维度差别

中西方男女性社会地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中西方文明社会都在呼吁男女应当有平等的权力与社会地位,但实际情况仍有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男女性别差异,所以受此影响,中国民众强调男女的不同社会角色。尽管现在很多女性与男性一样工作与学习,但很多中国人还是认为中国男性角色为赚钱养家,而女性应对家庭的生活琐事负责。所以中国是男性主义的社会,公益广告中男女的身份也非常符合其社会赋予的角色。比如某环保广告中有一个眼睛有问题的女儿睁开双眼抱向妈妈,却看到天空中的空气污染,中国文化的社会赋予妈妈的角色为照顾家庭,关爱儿女,所以女儿扑向妈妈的场景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温馨。 再如关于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有一个场景为一个和蔼的老奶奶买菜过程中与小贩谈话。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赋予了她们家庭主妇的形象。但西方女性角色不会这样固定,女性和男性一样比较独立,例如某禁烟广告中,为了强调吸烟对男士有害,场景中某男正吸烟,某女士被其吸引慢慢走近,谁知快接近时,男性的那只烟突然无力地弯曲(意指弱),女士傲然将其甩到一边还有某女孩将吸烟男性引诱至酒吧外边,然后突然将其关至门外,让其在外边吸烟。可见西方女性表现为很独立而且行为大胆前卫,倡导与男性平等。不会把女性固定在一个角色(如家庭主妇),中国女性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与工作赋予了女性新的身份,但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还是顺从、温柔、体贴、贤惠。

三、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文化相似表现

人类认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域、历史、发展等因素,会有相异的文化价值观表现,但认知中的相似内容也会让中西方文化有相似的表现。正因如此,各不同文化间才能有共鸣进而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地做到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公益广告主题相似

在公益广告中,我们能看到主题相似的一面。比如中西方都比较关爱儿童的生命与教育。澳大利亚某社会和谐公益广告以“孩子做个榜样”为主题,从儿童模仿父母的处事态度为视角进行教育,视频中父亲骂人,儿童也跟着骂;母亲吸烟,女儿也跟着吸烟;父亲打宠物,儿子也效仿;父亲打母亲,儿子在一边也挥拳等等,最后以“chinlren see, children do. Make your influence positive”结尾。中国有则公益广告表现为妈妈给奶奶洗脚,而宝宝照样子给妈妈洗脚的场景。尽管一个从反面警示,另一个从正面引导,却都表现出父辈对下一代的影响,为了下一展,呼吁为人父母端正行为。这两则广告都以关注下一代为主题渗透了一样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关于关心残疾人的广告中,有一个场景为一个男孩对一个残疾朋友的照顾(和残疾朋友一起吃饼干,在海边玩耍,在家给他按摩),还有一个场景为残疾人对正常人帮助;而在中国关于残疾人公益广告中,除了残疾人的自立自强外,也有很多为陌生人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的场面。中西方都呼吁人们能以正常人的心态对待残疾人,让他们的心底不会感到被社会所冷落。因此看出,中西方虽然有很多价值观和文化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温情是一样的。人们对儿童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尽管表现形式不同,真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中西公益广告氛围相似

中西方公益广告不论主题与表现手法如何,大体有三种氛围:严肃氛围;搞笑氛围;和温情氛围。比如西方某呼吁人们禁止吸烟的广告,通体只有不同群体人们的一句语言表达,即"no smoking”,以黑色为背景,内容简单,表情严肃,效果透彻人心。而中国禁烟广告有一则也是以黑色为背景,没有一句语言表达,视频中(1)爸爸吸烟,烟圈图形变为塑料袋,捆住了在一边的妈妈和女儿;(2)某男吸烟,烟圈变成手枪打死了他;(3)某女吸烟,烟圈变为了绳子勒住了她。三个场景没一句话,但内容严肃,震慑人心。

西方搞笑公益广告比比皆是,比如某禁烟广告,一群人吸烟,某男正要加入其中,却发现那群人一下子从楼上摔下去了。再如上文出现过的关于吸烟导致性无能的广告,夸张的手法逗笑观众,却也能警示大家。中国公益广告电视中很少有搞笑广告,但是在网络上能看到很多青年人自拍的搞笑公益广告,比如校园广告中的禁烟,学生们拿着饭盆脸盆等砸向吸烟的男生,表现手法夸张,体现了校园学生调皮玩闹的年龄特点。温情公益广告在中西方共存,如西方帮助残疾人朋友的广告,关于关心残疾人停车位(把车停在了残障人士车位的周围,导致残障人士无法开门)的广告等,都是感动人心的。中国公益广告中,也有很多动人篇。比如关于“打包篇”的孝道广告,儿子嫌父亲把饺子往兜里揣丢人,但是父亲却说这是给儿子留的。这广告以宣传子女要关心父母为主题,却使很多人潸然泪下。再如某广告,女儿外出打工,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和病重的母亲,父亲还给女儿说谎,怕女儿担心。这也是以关心父母为主题,以动人为氛围,感染了大家。从分析中可见,中西方公益广告在氛围上基本相似。

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价值历来被二元化所分割,诚然,不同的历史与政治等因素造就了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社会生活的公益广告上也有所反映。“地球村”使得各国交际频繁,相互间文化也在影响与渗透,但从中西公益广告中可见,在信息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西文化差异依旧普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相似性与现代国家间交流的便利,中西方也存在其文化与认知相通之处,这都表现在广告主题和广告氛围中。在异同共存是如今中西文化的特点,所以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合理认识中西方的文化异同,才能促成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0.

[2] Ting 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A face-negotiation theory[M]. In Y.Y.Kim&W. Gudyku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bury Park, CA: Sag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