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认识到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全球影响下,媒体融合已超越言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承载国际政治经济角逐、影响国内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历史趋势,北美学者也因此给于媒体融合足够的重视,对这个历史进程在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机构和权力分配中起到的有机作用做了全方位的研究。
1 什么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最早是由MIT政治学学者IthieldeSolaPool提出的。他在1983年的专著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把媒体融合描绘成一股未来趋势。这个概念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根据这个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信电、电话、电报、大众传媒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未来,某一物理媒介―无论它是无线还是有线,无论是电波还是电缆―将能承载所有的语音、图像、数据、以及视频的传递;同理,原本只能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来主义把“新科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放大到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伴随着国际资本和西方发达国家实实在在的推动,媒体融合已从主观预测转变为有自我实现能力的潮流,因而有了超越话语范畴的现实影响力。在自由化的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垄断集团通过融合强占先机,以期制定规则,主导转型。可以说通过迎合跨国垄断集团资本扩张的本性,这一历史性改革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机制的兴起,其深远的影响力波及了整个国际传播体系。
当然,不同的学术流派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不尽相同。首先是机构研究。机构研究以引导机构改革、促进融合为目的,着重分析和评估融合的具体政策和现状。这类研究默认并接受了主导媒体融合的商业逻辑,其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完善并促进资本主义技术改革,推进在“新自由主义”引导下的全球信息体系的重组与再造。从这个意义上,媒体融合说明资本逻辑渗透全球传播体系的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张。有别于机构视角,批判政治经济学往往突出国际资本活动所起到的隐形的,但实质上相当核心的主体导向作用,并且描述这个复杂历史过程中所上演的种种矛盾、斗争、控制,进而说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2 新媒体政策与融合经济
毋庸置疑,媒体融合给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信、广电和信息产业原本是在相对独立的监管制度下发展的。具体的说,在欧美地区,电信监管政策强调对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但视内容为超出监管范畴的私人问题;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维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广电的监管则侧重内容管理;同时,信息与网络产业则是在相对无监管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Blackman,1998).但是面对媒体融合,原来各自分立的行业监管不得不重新调整,不同利益和理念之间的争论与冲突不可避免。对于这些争论的记载和分析有助于说明媒体融合的多重主体性与复杂的内在矛盾。
首先,在基础设施这一层面,就存在许多关于发展趋势的争论。在媒体变革的过程中,种种有关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行业准则的监管政策都将影响未来媒体格局,因而至关重要。
其次,媒体融合还促使了许多新型终端和新型服务的出现;虽然传统媒体并不会彻底消亡,但却经历巨变。重要的是,这些剧烈的变革鼓励社会各界重新审视貌似永恒不变的媒体结构和媒体权力分配,因此孕育了大量的争论和动荡。但是,往往正是这些极有益的技术特点使得资本通过全球传播体系实现利润积累的过程受到冲击。
总之,如何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如何控制乃至扼杀不符合资本积累的技术应用,如何打开并开发利用新兴市场,如何创造新的需求不仅对于资本逻辑下的媒体行业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剖析现代资本经济组织演化也有关键性意义。
3 媒体融合的社会影响
由媒体融合引发的全球传播体系的重整对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本身有深刻的影响。当新媒体社会学和新媒体文化学的研究从大众“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媒体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则又回归到媒体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交点,那就是媒体融合对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状况的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各种机构中的渗透加深了资本主义体系对劳动者的监视、控制和操纵,在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下,当全球数字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融合,媒体融合更促使国际产业链的扩张和调整,因而对世界各国的就业结构和劳动状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也带来了鼓励劳动者主体性和承载集体维权活动的空间。这一对相互制衡的矛盾趋势将怎样影响数字劳动、创造性劳动和知识型劳动?面对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媒体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广义的媒体工人是怎样应对的?在信息产业全球化,媒体行业的工会做出什么样的战略性的组织调整?可以说,关于广义的“知识劳动”与“创造性劳动者”的研究是一个的新兴领域。这个视角再次把媒体融合的现象设置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全球扩张和自我更新的时代背景之下。
4 总结与未来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媒体犹如雨后春笋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破竹而出,焕发新机。于是有了一股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其实,电子报刊、网络广播、手机报、网络电视等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方式,同时这些传播途径融合了不同媒体的功能,所以说,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于做到内容为王,以内容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并延伸产业链。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优势在内容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博格对于美国机械工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指出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传媒产业,传统媒体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诞生了新的媒体,新旧媒体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碰撞、交叉,最终走向融合。
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融媒体时代到来有它的必然性。其实,“媒体融合”一词由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最先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广义上,媒体融合包含一切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技术、内容、文化、体制等;狭义上,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体形态融为一体,从而诞生出一种全新的媒体。我国为顺应融媒体的到来而提出“三网融合”的一系列规划是媒介融合重要的政策支撑。
传统媒体如报纸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能力,而这正是新媒体极其欠缺的地方。原创的高质量的内容是传统媒体的强有力阵地,但目前在传统媒体大量资源被掠夺的同时,却没有对于稿件等版权的有效保护,才造成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新媒体运用传统媒体稿件从来不交版权费,一些传统媒体还以内容被点击量高的新媒体引用为荣,而这种引用通常是无偿的,不被告知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增强版权意识,做到内容为王,还是具有优势的。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机遇在创新
融媒体时代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国外媒体融合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媒体互动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进行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和合作。二,媒体整合阶段:媒体组织结构上的融合,各种不同类媒体通过并购等方式,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在新闻信息采集上联合行动。三,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媒体开始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一些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报网融合,开通报纸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一些媒体在探索中开拓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这正是传统媒体探索办新媒体或向新媒体融合的主要途径。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即时通信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达到83.1%,年增长15.4%;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机遇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内容传播形式的创新,也要求营销模式的创新,又传统媒体带动新媒体发展,由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及时效的缺陷,这样才能做到相互补充,而这些基于“中央厨房”的制造能力,这个中央厨房就是内容一次生产要通过多个端口多次,从而实现融媒体时代的多样性传播。
三、融媒体时代,媒体出路在于延伸产业链
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终的出路都在于是否能够延伸产业链。内容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对产业链的健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目前原创作品匮乏的现状,内容尤其重要。有了内容,需要多种多样的传播终端进行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传统媒体需要重新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比如利用传媒媒体的优势资源,包括产品的制作、加工、出版、、销售等一系列运作,并且最终到达到消费者的手中。
在融媒体时代,多元盈利被广泛提及。作为传统媒体,首先可以向自身擅长的领域延伸,如将内容的策划能力和创意进行营销商业化。再者可以借助现有的资源,进行打包营销。如湖南卫视在播放《亲爱的翻译官》这部剧时,在网络电视上随时弹出如电视剧主人公同款手机、同款红酒、同名小说等商品,让受众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看到商品,一键购买。传统媒体除了有内容生产能力,还需要创新的营销能力和营销团队,打造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多元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山东大学,2009.
[2]尹韵公.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了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我国的三网融合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之后,我国的媒体市场和传媒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融合所造成的传媒界革命,不仅仅是传媒产业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媒体融合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新要求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基础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在相关人才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广播电视行业需求的不断更新,我国高校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编、评论、包装、营销等实用技能,但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仅仅具有上述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发生摩擦,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对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我国也处于模糊的摸索状态。因此,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一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对相关的道路进行清晰的探索,并为我国在此行业中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当前,促进媒体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核心办法就是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早在媒体融合概念出现的时候,相关教育部门就提出过关于此行业内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前的环境需要的是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全能型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运用性技能有全面的把握。从本质上来说,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通识人才的培养并重,并且注重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者管理机制与体系
为了培养符合媒体融合背景要求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需要电视台建立起新闻工作者管理机制。首先,就需要建立竞争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目的是为了激励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从而也淘汰掉一些思想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较差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其次,还需要对全体工作者落实聘用制度,面向全国进行招聘,目的是为电视台招揽更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后,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进行表扬与激励,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工作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前人才培养无法达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因为教师的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在他们学生时代以及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累积经验得来的。对于当前的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要求、新技能等的掌握,他们也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要从本质上解决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当前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可以事先被派遣到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具体的学习和进修。在老师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对其需要的实用技能进行培训。直到老师取得了相关的合格证之后,才能实施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老师和学生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人才专业素质
媒体融合环境首先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环境下,相关专业人才需掌握采编、评论、包装和营销等专业技能。由于最新兴起的自媒体,专业人才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专业人才需要做的不仅是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完美转换,同时还要兼顾两种媒体之间的传播活动。这就要求相关的专业人才掌握编导、顶光技术等新型技能。综合来讲,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另外一点,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专业技能体现在其独特的敏锐性。要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需要制定与环境相匹配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适当加入新的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的安排下多参加培养实战能力的实习活动或者是知识论坛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独有的敏锐嗅觉。
(四)岁搭建立体化的实践平台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应该注重对新闻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槠涔菇ㄒ桓隽⑻寤的实践平台,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我国可以仿照国外有成功经验的高校院系,加大对新闻媒体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获得新闻实践经验。必要的话,借助国家教育行政平台,创设属于自己的报纸、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
三、结语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变媒体行业现状的重要转变。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新媒体确实为我国传媒业发展带来了帮助。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人才需要适应当前新媒体背景之下的工作要求,努力改善当前的工作现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思想素养,进而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做出贡献与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发展分析
1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也日趋成熟,很多移动互联网设备层出不穷,推进了新媒体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数字化、平台化、移动化、社交化均是新媒体平台的特征。在新媒体领域,媒介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同时也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目前,新媒体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形态的劣势开始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十分关键。
1.1媒体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
当下我国职称评审机制并没有实现重大改革,纸质版科技期刊的发展空间依然十分广阔。纸质科技期刊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纸质期刊的审稿制度严格,其幕后审稿团队的专业性极强,一直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另外,纸质期刊的编写发行是广大编辑团队和幕后审稿团队辛勤劳动的成果。最后纸质期刊在网络发达的国家具有较高的权威,被公众所认同,此外由于纸质期刊在推广有的性质,使其基本不会出现版权争议。由于网络刊物的编辑与出版可以同时进行,极大地缩短了出版的周期,所包含的内容大,编者与作者可以在期刊网络中进行交流与探讨。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来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实现纸质期刊、网络期刊、新媒体平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媒体融合实现了图文与音像的结合,使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利用新媒体的分享来扩宽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期刊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内容形式上,传统纸质期刊与网刊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使三者互相融通,并推动其一体化发展。
1.2媒体融合能够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和增值服务
纸质期刊的小众化传播范围较窄,有明确对应的受众群体,市场细分程度高。纸质版期刊内容的“精”“专”“深”特点,也是其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原因。科技期刊应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强化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服务,加强广大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为发表期刊的学者提供一个便捷途径。新媒体以网络技术为优势可以对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并且进行实时传播,通过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为他们提供了碎片化的信息,并且会为客户们提供最新最热的信息,同时也会把读者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将最精简的信息整理推送给用户,这样,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及增值服务将得以发展。要充分了解其他各个媒体的特殊功能及特点,找出自身的独特性,充分了解其他媒体在网络上的定位,利用自己与其他媒体不同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增加用户读者的满意度指数。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度,并与媒体相结合来填补三者之间的空缺,从而展现出科技期刊的媒体形态由单一到多元化的展现过程,将科技期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因此,读者就可以准确又快速地看到这些有关学术性的高效率的信息。
1.3媒体融合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
媒体融合可以改变科技期刊传统的播放方式,也使传播渠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因此,期刊的编辑就担起了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同时媒体融合可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技术可以将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行丰富,其特点也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给他们分享碎片化的信息资源。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在网络上对读者的点评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关联的内容服务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科技期刊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分享,编辑团队充分采纳其建议,从而使选题得到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可以与读者共同进步,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上读者间的交流,可以拓宽科技期刊的学术视野,进而加强了读者的对科技知识的了解。
2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
2.1媒体融合的思维理念
转变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媒体形式的优势,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新媒体人应充分明确媒体发展的思维与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标。简单的“纸刊+网站+新媒体平台”的模式并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全新媒体形态才是最终目的。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新媒体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应用新媒体,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也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广播必须要积极适应现代化媒体的发展,优化节目生产力,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就针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现在,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它要求新旧媒体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它是一种复合媒体的形态,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可不是单纯的各种手段的叠加,在 广告、出版、广播、电视、报纸等行业的全媒体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扩张式”全媒体:丰富、扩展手段的注重。二是“融合式”全媒体,在丰富手段的同时注重其的有机融合。
2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 共存形势复杂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已经开始共存,共存形势复杂。广播媒体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如老年人群体、有车一族等等,广播中的交通信息、新闻信息、评述等等都能够满足此类受众的需求,因此,广播媒体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广播媒体的记者素质水平较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广播“内容为王”的优势,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广播也有一些依附作用,如,手机媒体中的新闻信息中有很多都是依赖广播媒体的;很多电台举办的节目,也实现了网站与电视台的即时点播与同步直播,与此同时,其节目互动模式也从传统的短信、电话发展成为网页互动。因此,广播媒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融合模式多样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就现阶段我国的情况来看,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建立相关的广播网站,发展独立网络广播事业;第二就是借助外力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扩大广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3.1 提高新闻采集手段
广播记者在报道新闻任务、新闻采集的手段和写出来的新闻产品都相对单一,记者仅只根据实际事件,在消息、专访、通讯、特写等新闻题材上择其一,利用的技术手段只是电脑、录音盒相机而已,而新媒体的记者则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在面对多个传播手段须具备有复合的传播能力和符合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记者需综合采、写、摄、录、编等各种网络手段和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手段的能力。在专业素质上,记者需要对新闻做出快速判断,确定新闻主题,再从不同方面丰富新闻本身内容,快速的通过手机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编辑,这些信息在通过编辑加工之后,即可发消息、通讯、图片,传到网络上通过广播的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方面立体化全方位,让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加全面的生动信息,是新闻信息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开发,以适应各种不同读者的要求。
所以,新媒体的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积极利用各项工具,如网站、手机报、视屏等,这对于记者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工作者,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是仅一次就能完成采访工作,而且要熟悉各种媒介类型的生产,利用多种手段去跟踪报道的复合性人才。
3.2 整合再造采编流程,实现资源的共享
原来的传统广播媒体都是各自一家,互不沟通,各自拥有自己单独的记者、编辑小组,自己的运作新闻的模式和经营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单独的媒介进行新闻编辑,这些都不符合现下集团的集约化、流程化的要求,难以整合自身优势,形成竞争力和品牌。而新媒体的时效性和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于一体的特点,对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如果采用传统的模式,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解决的方法则是要将各种新闻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要建立一个能统筹各类传播渠道的策划编辑和的平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有效开发,这就是“新媒体”。借助已经形成了组织集团的采编小组和记者团队,形成一个“通讯社”,在此上面对所有的记者编辑培训。将文字、摄像摄影技术融合一体,这样就可以为各个媒体提供个性化的稿件服务,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不像过去的单一的平面的报道形式,全媒体时代需要将网络的广阔和广播、报纸的内容、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共同搭建新的传播媒体平台,形成好时段、受众广、立体的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的新闻集团。
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采编的流程需要更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撑,目前较成功的就是“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信息、互动、平台服务,这一系统实现了集团内部的内容、线索、策划、审核、用户、检索、数据库等编辑过程的统一管理,为资源的共享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新媒体”的进程也对编辑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纸媒的新闻编辑相较来说,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所需的稿件除特殊稿件能特别量身定制外,其他大部分的稿件往往是单一的。而这样同一个新闻事件,在广播电台、新闻网站、微博、手机报等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却完全不同。有的会侧重文字,有的侧重视频或者图片,有的要求权威性,而有的则要求短小活泼的新闻风格,这就要求新闻编辑的多媒体和制作能力。编辑小组要在那个和各方面的资源,及时和前线记者进行沟通,随时改变侧重报道的点、以及可能会用到的传播媒体,同时组织相关的背景和评论,从而形成内容丰富、鲜明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新媒体的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定位,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新闻报道,为避免不同的媒体内容却一样,编辑小组要更深入新闻活动,提前策划好方案,与前线记者进行充分协调和沟通,再把记者发回的素材筛选出适合各类媒体的报道,分析和制作,必要时进行二次编辑,组织其关联报道。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媒体就需要不间断地规划不同的活动,将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与数字媒体的亲和力、互动性有力的融合起来,再据听众的要求,开展各类线下线上的活动,聚集人气,方便用户。
5 结语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只关注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注重关注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意识当下主流。要想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广播媒体必须要积极应战,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
[2]吴佳妮.媒体融合时代呈现的视听盛宴:从2010世界杯报道说起[J].新闻界,2010(04).
[3]师强.形式更新 内容创新 理念革新:用“三新”推进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媒体发展[J].记者摇篮,2010(03).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 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科技;传统纸媒;应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9-01
1 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所面对的困境
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而现在的中国,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也已经变得多元化起来,我们开始走向了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传统纸媒已经开始全面受到冲击打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纸媒早已被冲击的毫无招架能力,只能偏安一隅,让人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纸媒、广播、电视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全然不复返了,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除了这3种媒体,大量的网络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虽然传统纸媒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但是在面对竞争压力的同时传统纸媒也应积极应对,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扩大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不足,在不忘初心的心态下,如何正确、成功地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发展成为了新的难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从3个方面开始入手。
2 互联网时代来临,科技类纸媒路在何方
1)积极主动寻求创新转型,开创媒体深度融合。面对“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传统纸媒已经无法偏安一隅,循规蹈矩以求安稳了,也不能坐以待毙,等待新媒体的继续冲击。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创新转型。据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董事长郭永宏介绍,《纽约时报》曾经在2012年首次实现了订阅收入直接超过广告收入,成功地借助数字化平台拓宽盈利渠道。而面对网络的不断挤压,国外已经有不少主流媒体开始收回其网络阅读免费权限,实行收费订阅。而据我所知国内也已经有一些时尚类杂志已经开始利用开发手机客户端进行网上支付订阅杂志,如《女报》《周末画报》等等。但推出网络电子版以此期望打败新媒体是万万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要积极努力地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等的深度融合,并不断将融合推向纵深发展。这些才是传统纸媒在“新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抓住的重大机遇。
2)市场细分化,找到所需读者。市场细分化,找到所需读者并不仅仅指的是在科技类报纸、杂志投放的时候细分读者群,这需要延伸到我们在编辑、制作时就细化好读者群,以《科学之友》杂志为例,《科学之友》杂志是一本科技类杂志,如果它的受众群定位为初高中学生,就在编辑、采访中以他们的爱好为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分析这本杂志做好以后,初高中学生现在对科技类杂志的阅读量与其他读者受众群的阅读量之间哪一个更高,择高者作为读者受众群后,再开始编辑出版。
3)从“读者”到“用户”如何转化思维。雷永青老师在报告中提到,读者流失,编者逃离,而作者疏远,就目前传统纸媒行业的现状就是这样的。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在科技类传统纸媒中可能难度更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科技类爱好者,科技类纸媒在生存与发展中更应该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把他们发挥补充好。在大数据的时代中,读者已经并不能只依靠单本的杂志报纸内容来满足阅读量,他们可以在其他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中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在如此的环境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为我们的用户服务。以《科学之友》杂志为例,不管是在文章的内容上,还是在广告的中,都没有真正地实现对每个“读者用户”实行针对性投放,还是更多地像传统媒体单向地传递信息。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真正的需求才是我们期刊、报纸立足之本,如果不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一味地闭门造车,用户就自然而然地从其他的众多平台中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关键词:新媒体;改革;媒介融合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手机终端与固定终端都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媒介融合使现阶段的信息摄取由单一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同时高校的多媒体专业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教育现状分析
1.1新媒体教育的发展脉络。从传媒进化史来看,经历口耳相传、印刷传播、电子产品以及数字媒介时代,基于现阶段的需要,技术的革新让新媒体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兴技术支撑体系下演化出的新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则从2007年衍生之初就投入了教育行业,在2014年于各大高校中兴起,全方位、立体化、新形象均使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深刻。[1]1.2国外新媒体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以美国为典型案例,美国的新媒体专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以计算机图形为基础的数学技术,这对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有很高的硬性要求。比如,学生要会运用3DMax或Maya等软件在计算机上制图,同时在此基础上,为3D科幻影片制作高水准的特效,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支撑。第二类则是设立在传媒学院和商学院下,与影视传媒相关的专业。第三类主要出现在艺术类专业上,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1.3国内新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在国内,新媒体行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可观,各行各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行业如果员工无法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那么企业会自主淘汰不合格的员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巩固行业地位。[2]在国内,广告学、新闻学、动漫制作学等专业都与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交集。随着新媒体的普遍应用和技术升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延伸出更为细致的高校专业。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提高,使得新媒体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就业中将占据明显的优势。1.4地方性高校开办新媒体专业的意义。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从侧面来讲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技术引导,才能使各个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存在价值。地方性高校开办新媒体专业的目的不仅是丰富本校的专业设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第一,教学措施。脱离原来的教育和知识传授模式,形成了现在的全方位、立体性授课模式。高校通过引进专业的新媒体设备和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给予学生更好的视听享受和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新媒体设备进行口语授课。第二,课程设置。遵照相应的进度需求,合理地设置课程。由理论走向实际操作,再到临近期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模拟课程等达到学生更新自身知识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新媒体人才的目的。第三,岗位需求。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岗位数量与类别也在不断更新。传媒学、广告学、网络学、动漫制作、新媒体编辑与运营等通过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三大主要推动力成功跻身热门行业之列,是优秀人才主要选择的岗位。第四,制约因素。缺乏原创性是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良莠不齐的中小型企业盲目追求点击量和阅读量,抄袭和模仿痕迹严重。当前的新媒体产业链有四个关键环节:内容创意、内容制作、生产复制、交易传播。第一个环节与最后一个环节的成本较高,中小型企业往往会为了缩减成本而走上复制信息的道路,直接导致销售渠道受阻,发展困难。
2改革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培养。政府对于新媒体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综合现在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急迫性,新媒体教学毋庸置疑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3]教育理念要紧跟社会总体水平不断进步,就要摆脱守旧的纸质教育模式,不能局限于传播理论知识,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多媒体资源。要逐渐走出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不拘泥于课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了解新媒体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新媒体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在课下,组织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进来,亲自操作,明确原理,掌握诀窍。2.2加大对地方的产业研究,推行校企合作。正如现在全日制高校普遍施行假期与社会企业合作,借此来锻炼和检查学生在大学期间和课堂上的实际成果一样,现在的高校均采用开放式教育模式,这就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钻研和改变对多媒体的看法,最终积极提高自身的技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种新兴产业的崛起使互联网得到了进一步普及,遵循传统经营模式的产业需积极跟进。财务的申报、账务的处理、人才的管理和更有效的沟通等内容贯穿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对新媒体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各个经营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不仅能发掘人才,还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2.3充分发挥新媒体专业在各个行业的作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离不开新媒体的辅助,正如互联网无所不在,新媒体亦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的优化和改良离不开新媒体的介入。[4]根据大数据展望社会的发展前景,将来新媒体的表达和具体的呈现方式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盈,在社会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新研发出来的医学仪器、打印技术和广告呈现展板等都离不开新媒体的大力支持,如3D打印机以及可以深入患者胃部进行手术的医学胶囊等,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也逐步攻克了技术难题,推动了社会进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会继续深入挖掘这种能力,造福人类。
3结语
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客观存在致使现在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新媒体专业的设置逐渐走向专业化。相信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和社会生活中,新媒体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34-38.
[2]宋皓.浅谈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的改革[J].北方文学(下),2017(08):148-150.
[3]孙傲飚.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6(1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