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的对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同样如此。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
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发展到更严重且残酷的施暴行为,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其过程。如某县级中学8名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某市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暴力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的干预滞后和低犯罪成本,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已分别被判6年、10年、13年监禁。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成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67-01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笔者到万州区检察院了解到中职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特点:
1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共受理审查案件2707件/3905人,其中,在校生犯罪案件38件/81人,占受案总件数的1.4%,占受案总人数的2%。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涉及盗窃罪占13.6%、涉及抢劫罪占24.7%、涉及故意伤害罪占24.7%、涉及聚众斗殴罪占16%、涉及寻衅滋事罪占7.4%、涉及罪占6.2%。属于未成年人作案的有27件/66人,占总件数71%。发生在校内的有9件/19人,占总数的23.7%;发生在校外的有29件/62人,占总件数的76.3%。提起公诉28件/59人,占总件数的73.7%;作出不决定10人,占总人数的12.3%;建议侦查机关撤回案件12人,占总人数的14%。
2在校生犯罪的特点
2.1犯罪动机多数是图财或逞强好胜。
在校生犯罪突发性、偶然性较大,他们作案目的和手段较为简单,初犯、临时起意犯罪的占绝大多数;其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罪过心理不明显,盲目性大;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是主要类型,其中又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主要包括多发性抢劫、盗窃、寻衅滋事,侵财类犯罪人数占总数的45%。暴力犯罪案件主要因青少年逞强好胜、易冲动、易受带动。如吴某、黄某等9名犯罪嫌疑人聚众斗殴一案,因琐事而产生纠纷,双方纠结数十名学生在公路上斗殴,社会影响恶劣,我院依法提起了公诉。该类案件占总数的40%。
2.2作案形式多以团伙为主。
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个人往往难以实施犯罪,于是他们转向同学、朋友寻找“兄弟伙”、“铁哥们”,进而形成团伙犯罪。这些团伙成员有的来自同校,有的来自同村、镇,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属于校内外勾结。如办理的李某、袁某、冯某、王某、何某、杨某等6名被告涉嫌抢劫案,6名被告来自不同学校,因沉迷玩游戏而无心向学,向家里要钱不遂,于是共谋抢劫他人财物,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2.3对犯罪的认识不清。
大多数在校生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不知道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认识不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如在校生刘某、熊某抢劫案,犯罪嫌疑人仅因无钱购买零食、饮料而抢劫人民币10余元。
2.4再犯罪率较低。
由于在校学生犯罪突发性、无明确动机犯罪占大多数,多数在校生犯罪之后往往产生悔恨心理,经过家庭、学校、司法机关的系统教育后认罪态度普遍较好,具有悔罪表现,比较珍惜机会,重新犯罪较少。
3犯罪成因
3.1家庭背景问题突出。
从犯罪人的背景看,缺乏正当家庭教育的在校生犯罪所占比例较大,如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其父母大都不能对孩子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监护。如犯罪嫌疑人向某盗窃案,向某双亲在外打工,为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偷拿旅社财物数千元给自己庆16岁生日。
3.2自控能力差,缺乏抵御不良习气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矛盾时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但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等还搞不清楚,片面性很大。主观上报把哥们义气说成主持正义,把贪图享受、摆阔气说成自己能干,有本事。
3.3社会的不良诱因。
首先是享乐主义的滋生,很多在校生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享乐欲望的膨胀促使自控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追求畸形消费,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就不惜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来满足物质欲望。
3.4学校的管理、教育缺失。
一些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上、法制教育上做的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展法制课程,以致于学校存在安全漏洞,学生的法律意识谈薄,给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如在校生谭某抢劫一案,谭某因无钱购买新款手机,便邀约朋友抢劫低年级学生,还教唆同案犯翻供,情节较为恶劣,学校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未发现。
4预防、减少在校生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4.1着力建立帮教体系。
针对在校生犯罪再犯率低的特点,应有针对的建立帮教体系,要多方位、多层面地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对于能不收监执行的,坚决不收监,对于决定不、判处缓刑、免刑的,要坚持与所在学校联系、磋商,由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争取让学生继续学习。同时,及时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主、学校、监护人为成员的帮教小组,建立帮教联系制度和帮教网络,定期让他们向小组汇报思想工作状况,促进其思想转变。
4.2构建预防网络。
要加强对开展校园治安调研工作,分析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在校学生犯罪及侵害中小学生权益案件的治理和预防建议,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少年的毒害。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屡教不改、扰乱、破坏校园教学环境、危害学生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人员加大惩处力度,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送工读学校,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责的从严处理。
4.3优化社会环境。
联系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严格管理各种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市场,特别是校园周边违规设立的网吧、娱乐会所、电子游艺室等娱乐场所。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消除不良影响,使在校生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 loan in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school and society, has caused a lot of problems, and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mpus net loan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lege campus net loan risk.
P键词:互联网金融;校园网贷;风险防控
Key words: Internet banking;campus net loan;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5-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信贷款消费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P2P网贷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短短几年间成为了投资理财业中的瞩目现象,引发了青年群体贷款消费的热情。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已超2600万,据易观智库2016年报告,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超过67%,按每名大学生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分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随着2009年下半年校园信用卡被叫停取缔,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络贷款平台、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甚至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信贷业务,2013-2014年间汹涌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为学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创造了条件,也对相关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不少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总结当前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网贷公司、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提出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1 当前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以P2P为主的网络贷款对大学生消费、创业、开展社会活动等方面融资有着其独特优势。一是操作简单,便利快捷;二是超低门槛,大部分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下,利息按月或按日计算;三是无须抵押。因此为学生解决临时紧急的创业、消费、偿还学费等资金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网络贷款安全风险控制问题一直令人担忧,随着2016年3月郑州一大学生因无法归还几十万网贷而在青岛自杀,2016年6月一些女大学生“裸持贷款”,2017年2月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利用“校园贷”采取传销方式的特大诈骗案等事件的被报道,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存在的严重问题暴露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1 一些网贷平台风险控制不力
一是由于一些平台办贷程序过于简单,风控措施不足,缺乏基本的反查机制,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还款能力评估、多平台重复借贷等多方面出了纰漏,甚至一些网贷公司为了竞争故意审核不严,导致一些大学生身份被冒用,从而影响其未来的个人信用记录,产生了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二是缺乏监管的网络贷款渠道,动辄为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提供万元甚至数万元贷款,授信额度过高。一些无良平台笃定贷款学生的家长不会坐视子女信用破产,逼迫子借父还以搞“风控”,与高利贷无异。三是网贷平台难以控制借款的流向,出现多个平台重复授信,造成较高逾期率,有的甚至高达50%,形成较大信贷风险。四是贷款平台付给中介(社区)、校园、催债人员费用,平台运营、抵御坏账等运营成本很高,从而导致只能依靠采取带有一定欺骗性手段收取偏高的实际利息和手续费、服务费等隐性费用加以弥补。
1.2 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
加入网络借贷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办正事真的急需用钱。另一种是纯粹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买自己目前无法负担的东西。一些校园贷平台还倾向针对家里负担不起这些东西的农村孩子推销,导致部分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挖东墙补西墙,甚至冒用同学身份证借贷以过度消费、恶性超前消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1.3 给学生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由于校园贷平台的门槛一般很低,贷款时通常只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信息即可申请到分期付款或提现,不需要父母或老师提供任何担保,但必须有老师舍友电话、学生家庭信息,包括家人联系方式,一些无良平台在贷款前通过了解学生父母的经济情况,故意发放巨额贷款,在平台之外向其收取高额利息,导致利滚利,逾期时的追债催收方式野蛮,威胁恫吓学生,造成学生巨大压力,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最后用连坐等非法手段逼迫子借父还,给学生家长也造成很大的思想和经济压力。
1.4 惊人的实际利率构成非法行为
一些分期付款消费平台搞虚假宣传,以低门槛、零首付、零(低)利息、免担保名义诱惑学生,但费率不透明,名目繁多的服务费、咨询费、管理费、交易费、风险担保费、逾期滞纳金等加在一起变相增高了利息,使消费总额远超商品实际价格,利用学生缺乏金融常识、辨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的弱点,赚取暴利。据一些调研数据显示,纯P2P学生网贷平台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至25%之间,分期付款购物平台多数产品年化利率在20%以上,有的超过了36%的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规定的不受法律保护的界线,有的甚至年化利率达60%~70%,大大超过了法律保护的范围。至于2016年6月出现的一些高利贷团伙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视频放贷”,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采用挟迫手段逼还,则更属于明显犯罪行为。
2 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校园网贷是近几年新崛起的行业,虽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但专门针对校园网贷还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措施,因此如何合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网贷公司、大学生自身之力防控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2.1 政府相关部门
校园网贷有其作用,也固有其风险。作为成年人,一批有收入来源、资质良好的大学生完全有权享有这项普惠金融的好处,但校园网贷决不能成为高利贷,金融监管部门对之也一味封杀,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促进一个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的形成。各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准入管理,强化资金监测,建立举报和“重罚”制度,及时惩罚滥发贷款并利用暴力、株连等手段追债的机构,加大整治不正当竞争的力度,做好相关风险教育工作。
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后,重庆市等地为金融机构和高校列出负面清单,规范校园网贷行为,其中包括不得仅凭学生身份证、学生证等低门槛方式发放贷款;未取得家长、监护人等第二还款来源方书面同意,不得向学生发放贷款;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发放高利贷等内容。2016年11月,银监会联合14部委开始重点整治校园贷市场,暂停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机构的校园网贷业务,把校园贷逐渐纳入严格O管之下。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大学生网贷相关负面事件虽仍有发生,但已得以扼制和减少。
公安机关和网信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高利贷的控制,依法处置,一旦发现涉嫌到违法犯罪,给予打击,以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向网络高额贷和高利贷陷阱说不。
2.2 社会
网贷作为新兴的贷款形式,没有现成的监管治理法律法规,也没有国外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再加上当前金融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金融创新交织在一起,导致网贷问题更加复杂化,对校园贷等网贷形式有力的监管和治理体系的完善还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社会必须负起这个责任,要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手段加强网贷案例、金融知识和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家长作用的发挥,提升家长、学校、学生防控校园网贷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3 学校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理财技巧、诚信意识、金融知识的训练教育,对贷款利息计算、畸高的贷款成本、欠贷不还对自己造成的信用污点等不了解、不敏感、不在乎,加上信贷消费等观念强烈,很容易上了不良网贷平台和中介人的当。为此,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将学生网贷纳入学校管理职责,明确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及时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问题,分析评估其潜在风险,向学生预警提示信息,同时要求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切实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升其金融理财实践能力。学校要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通知》后引起了高校重视,纷纷采取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2.4 网贷公司等平台
网贷公司等平台要从根源上化解风险,首先要制定科学可行的风控标准和统一的贷款额度、收费、交易模式标准,加强风控审查,给学生提供小额、与还款能力匹配的适度性消费金融产品,让风险关口卡在前端。其次,各贷款平台要加强数据共享合作,与征信机构联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防止学生多平台过度借贷,配合相关部门打击非法套现。还应更多地把学生贷款嵌入消费场景中,限制学生借钱用途,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非随意挥霍。
2.5 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应努力养成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意识,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树立文明、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科学制定消费计划,结合实际,量入为出,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增强抵御诱惑和辨别风险的能力,提高消费理财素养和金融理财实践能力,提高对刷单诈骗、裸条侵害的警惕心和防范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平,胡夏露.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文献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3(9).
[2]高少华.大学生“网贷热”风险被忽视[J].国际先驱导报,2016-1-28.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建议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转折时期,但同时也是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未成年人约有3.7亿。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心理有问题的少年,而且近几年内仍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在我国经济物质文化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是指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考试的压力过大,考试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良,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精神越高度紧张,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导致厌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
(二)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三)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2、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高中学校频繁的"动态管理",不时的调班分层,使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班,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相反,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如若孩子的成绩或其他表现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四)早恋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五)上网成瘾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瘾证"已成为青少年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沉迷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网恋,沉迷,虚拟婚姻和,模仿暴力,病理性赌博等。网络成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那些热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学生,则会因受到游戏的影响,而增加自身的暴力倾向和攻击,从而增加了他们发生自杀或走向犯罪道路的几率。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家庭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素养、教育方式、健康状况、家庭气氛、经济状况和品德行为等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调查显示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第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第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如: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第三。父母的过高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影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采取按文化课成绩分班、排名次、排考号、搞题海战术等有违反心理健康的教育手段、方法和措施。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并出现某些异常学习行为和习惯。
(三)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生活节奏紧张而急促,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着升学、社会适应等一系列地重大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过大。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管理的不到位,众多的商家被利益所驱使,纵容、收留、诱导青少年学生,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建设,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一)首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榜样,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其次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的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演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2.53 亿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的便捷性和交流性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方便,但是,网络文化的不稳定性也会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尝试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实现新发展。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一是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沟通渠道,更有利于有思政教育工作者收集社会、家庭和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先进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案例可以通过网络得到高效的共享、不同区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共同研究思政工作,促进新思路、新想法的产生和成熟。三是网络可以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域和视野。网络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而且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政教育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有效地搭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领域的新动向和新变化,及时对教育方式和思想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发挥。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挑战。一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起到负面影响。当前网络管理越来越健全,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良信息、黄色信息存在,这些信息都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尤其大学生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事物判断的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预。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在网络上宣传霸权主义等不良思想,使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二是网络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导致了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漠不关心,对社会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同时,一些网络游戏大力宣扬暴力等不道德的行为,会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盲目模仿,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努力净化网络环境。要想做好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给大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预防,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要进行技术过滤,对大学生的上网轨迹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浏览不良网站,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进行阻止。同时,要加强对上网行为的自我管理,树立文明上网的风气,成立有学生个人组建的网络监管小组,对学生日常的上网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和干预,为做好思政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正面引导。要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正面引导,要加强正面信息的传播、覆盖,让互联网充分发挥自身传播速度快、涵盖范围广、个人参与度高等特点,将互联网打造成一个网民合理表述情感和个人看法的平台和载体。作为大学生来讲,必须要引导他们多多关注正面的舆论信息,用积极的信息去感动他们、鼓舞他们、教育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了解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作用。
(三)注重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疏导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没有完全成熟,对外界的干扰也没有防范措施,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事件。在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当前,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交友,反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业可是毫无兴趣,甚至有严重的暴力和犯罪倾向。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师来讲,必须要及时对学生的个人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就要及时疏导,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更大的问题发生。
(四)强化网络道德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约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使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利用互联网的道德建设,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互联网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在互联网上跟现实社会中一样也要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不能轻易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来。可以结合一些正反两面的典型剖析,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在互联网上一旦做出违法的事情来,不仅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更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参考文献
[1] 王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4).
[2] 王海建,宋英.3G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01).
【关键词】网络犯罪;原因;对策
中学生网络犯罪是一种新的犯罪态势,它与信息化发展相伴相随,并且伴随着科技化手段的普及而迅速蔓延。它不仅严重危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预防中学生网络犯罪、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中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14岁--18周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他们对外界事物分析能力差,冲动性强,性格可塑性大,办事往往不计后果。表现为好奇心强,容易受外在不良诱惑尤其是不良网络游戏的诱惑,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沉迷于网络,可能引发网络犯罪。
l.内在心理因素
(l)心理发育缓慢是中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进入青春期后的中学生,生理发育非常迅速,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心理发育相对缓慢。这种不和谐的发育使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和诱惑,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在学生网络犯罪中,多数并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而是处于某种刺激或不良诱惑的好奇所致。
(2)侥幸心理也是中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一些中学生错误认为:网络犯罪风险小,犯罪活动实施完成后删除作案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查到罪犯的行踪,侦查人员也难予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样,侥幸心理,便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
(3)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形成遵规守法的习惯。进行网络犯罪的中学生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浑然不知已严重触犯法律,在被追究刑事责任时才恍然大悟。
2.外在环境因素
(l)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学生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暴力或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利用计算机。
(2)学校因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制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新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制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学校共青团组织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校中学生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
(3)法律因素。目前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严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首先,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在未成年入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
二、预防中学生网络犯罪的建议
如何有效遏制中学生网络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每个家庭、学校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职能部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行使职能,积极组织开展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网络违法犯罪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可以由司法机关选派工作人员到学校挂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先进文化思想古领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开展红色网站、绿色网吧的教育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2.加大惩治网络犯罪的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立法,消除法律对网络犯罪存在的“空白点”。二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中学生网络法制观念,引导中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上网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三是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不断加大依法惩治网络犯罪的力度,对于利用网络教唆青少年犯罪的要从重打击,对于一般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要立足教育挽救,落实帮教措施。
3.建立学校和社会互动平台,共筑“防火墙”。一是聘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定期到学校上网络法制课;二是利用网络优势,开通未成年人网络法律服务网站;三是出版未成年人上网法律手册,引导文明上网,增强安全上网意识。
[关键词] 青少年;上网成瘾;网瘾倾向;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a)-150-02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YIN Yuhong
(Pingdingshan Health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467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of Pingdingshan through making investigations, analyzing the ques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leading and helping the masses of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and establishing the healthy idea of internet surfing and giving up internet addiction effectively. Methods: Choosed teenagers from 7 schools and 4 Net bars in Pingdingshan, adopted the way of investigating, visiting and having an informal discussion at random etc by questionnaire type, releasesed 2 000 questionnaires together. Result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und the number of network addiction teenagers in Pingdingshan account for 15.68% of the teenagers of net surfing and about 12.09% of the persons of net surfing was prone to network addiction in colony without the network addiction. Conclusion: It is very urgent to lead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prevent teenagers' net surfing from becoming the addiction, giving up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tting up the internet culture of security and civilized internet surfing.
[Key words]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Trend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有其消极的一面。不少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而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被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世界而成瘾,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地调查了平顶山市3所中专学校、2所高中学校和2所初中学校,以及4家网吧,调查对象主要是年龄为13~18岁的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和无业者。
1.2 方法
本调查主要调查有上网经历也就是青少年网民,采取问卷式的随机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53份,回收率为92.65%,其中男生986份,女生867份。
2 结果
2.1 青少年网瘾与网瘾倾向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平顶山市网瘾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5.68%,而网瘾倾向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约12.09%的比例。青少年网瘾现象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2.2 青少年网瘾群体性别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网瘾青少年为15.63%,比例高于女生(8.71%),男生网瘾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2.3 青少年网瘾受教育程度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为17.83%,中专生为23.51%,高中生为8.43%,无业者为18.03%,初中生和中专学生比例偏高,网瘾现象严重。
3 讨论
3.1 产生原因
3.1.1 内心空虚,缺乏情感交流[2]。初中生因为起初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时间充裕导致上网成瘾;中专学生则是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轻松,远离家长看管导致上网成瘾;高中学生因为学习负担重,无暇顾及上网,比例相对较小;无业者则是没有固定职业,只可用上网来消磨时间,或者寻求刺激。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他们在心灵上空虚,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导致沉溺于网络。
3.1.2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3],缺乏正确引导。家庭的教育方式单一,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易于沉溺于网络。
3.1.3 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单一,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地加重课业负担,一好百好,校园文化不丰富,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只有逃避到虚拟世界来满足[3]。
3.1.4 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4]。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识别和自控能力,社会经验缺乏,冲动性强,喜欢新奇和刺激的事物,极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3.2 解决对策
3.2.1 学校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上网正确引导[5]。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一个学习之外的交流互动的渠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
3.2.2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避免粗暴或者歧视性的干预方式[3],帮助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家庭情结,满足其精神需求。
3.2.3 家庭、学校都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青少年及时干预,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3.2.4 净化网络环境,创建绿色上网场所,文明上网[4-6]。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办好主流网站,净化网络教育,倡导文明上网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平顶山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以及戒除青少年网瘾,建立安全文明上网的网络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5)[OL].人民网,2005-11-23.
[2]吕亚东.当代青少年网瘾原因及处理方法浅析[OL].省略,2008-07-28.
[3]秦洪良.青少年网瘾问题亟待重视[N].大众科技报,2006-03-05.
[4]尚飞,鲍盛华.心理、精神专家剖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四大原因[OL].新华网.省略,2004-04-14.
[5]权益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N].今日信息报,2007-07-20.
近年来,家庭暴力犯罪频繁发生,一幕幕家庭惨剧的上演,不仅直接威胁伤害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安宁,更是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据统计,2008年至今,番禺区检察院共受理、审查家庭暴力犯罪48宗55人。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家庭暴力犯罪主要呈现出“五化”特点:
一、犯罪主体“特定化”。家庭暴力犯罪行为发生于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暴力实施者与受害者有着特定的身份关系,且受害者多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从当事人双方的关系上看,家庭暴力犯罪主要发生于夫妻之间、(准、继)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与第三者之间,分别是14宗15人、14宗16人、14宗18人,另外还有6宗6人发生于姻亲关系之间。其中29名受害者是妇女、儿童、老人。
二、犯罪行为“隐蔽化”。家庭暴力犯罪行为本身发生在家庭生活领域、家庭成员之间,外人一般难以发现,且受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受害者掩饰开脱不想给外人知道,即使外人知晓了,一般也会认为是私事而不愿过多地介入。如邓某过失致人死亡案,邓某经常以殴打、水浸等方式对其儿子进行变相体罚,学校老师和邻居虽有所发现,但都没有过问,直至在某次惯常的浴缸浸水体罚中,年仅11岁的儿子被溺死而案发。
三、犯罪形式“多样化”。在家庭暴力犯罪中,施暴者手段残忍,行为各异,有杀人、伤害、、抢劫、遗弃等,且造成的后果严重。从其侵犯的客体上看,侵害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受害家庭成员的生命、身体健康权,近八成案件即是属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遗弃等杀亲犯罪,造成11人死亡、9人重伤,还出现了侵害风化、财产等新类型犯罪,如、强制猥亵儿童案7宗7人、重婚案3宗3人、抢劫案1宗2人等。
四、犯罪时间“持续化”。由于家庭暴力犯罪发生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对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得不到社会的监督调控,施暴者在家庭中长期肆无忌惮地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如黄某等二人故意伤害案,自2010年初,黄某夫妇将8岁的女儿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管教,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打骂女儿,7月初又因怀疑女儿偷窃家中钱财而持竹棍殴打,并将其捆绑在铁窗和木梁上,在五个小时内不间断地殴打直至女儿完全失去意识。
五、案发原因“集中化”。家庭暴力犯罪诱发的原因相对比较集中,多数是因夫妻双方感情不和,或出现第三者、婚外恋,争吵继而相互动手、持械打斗,甚至花钱雇凶报复。因此原因引发的家庭暴力犯罪31宗。如熊某等二人抢劫、故意杀人案,熊某因要求前夫复合遭拒绝,即雇凶回家抢劫前夫财物,挑断脚跟致其昏迷后,还关闭门窗打开煤气罐试图同归于尽。此外,为满足引发的案7宗,因小孩的抚养、教育问题引发的6宗,因金钱纠纷引发的4宗。
二、家庭暴力多发的原因
家庭暴力犯罪多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施暴者文化素质低下,“家长制”观念严重。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相对盲目,一些父母深受传统“家长制”教育方式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信奉“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往往以体罚手段来教育未成年子女,导致家庭暴力愈演愈烈,甚至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
二、家庭内部缺乏沟通,成员关系日趋紧张。庭成员忙于生计,埋头苦干,辛苦赚钱,却忽视了家庭和亲情,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渐渐缺少彼此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且随着道德文化的变迁,个体权利意识膨胀,只强调个人权利而不考虑应尽义务,对婚姻、家庭缺少责任感,关系日益紧张,由此埋下隐患。
三、“不告不理”致使难以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虐待、遗弃等家庭暴力行为,即使已构成犯罪,如没有造成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则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司法机关无法主动干预。往往会出现受害者不知道提出告诉,或忍气吞声不愿意提出告诉,或无法提供充足证据等情况,无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三、应对家庭暴力多发犯罪的对策
为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共同预防惩治家庭暴力犯罪:一是各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三大阵地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预防家庭暴力的事件的发生。如,基层妇联组织深入社区组织家庭开展插花、歌咏等活动,倡导新型的家庭道德,营造家庭和睦团结的良好氛围;团委联合教育部门,在学校中以图片展示、法制宣传等多种方式,将家庭伦理道德融入德育课程中,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是建立健全防范家庭暴力犯罪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为受害者提供各种帮助。如,成立家庭暴力救助中心,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临时避难的场所,为其提供物质上、心理上、精神上的帮助;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让经济困难的弱势受害者可借助法律援助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
三是在司法诉讼环节中依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严厉打击严重家庭暴力犯罪。对施暴者量刑时,除认定相应的损害后果,还应考虑家庭暴力的行为方式及发生的频率等情节,对严重违背人伦道德的家庭暴力犯罪应依法从重处罚;对因被害人过错,如长期受虐或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引发的家庭暴力犯罪,则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四是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意识。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典型个案,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予以追踪报道,或借助公益广告,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家庭暴力问题,充分认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提高家庭弱势群体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