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媒介融合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的现状

第1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规则 变革 媒介融合 新定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在组织结构、传播手段上日益相互渗透和融合,媒介间的技术和形态界限日渐模糊。

这场遍及全球的“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革命,不仅给传播业务和传播产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且使传统的传播规制政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分立时代所构建的政策架构,已经成为媒介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变革的必要性以及路径、模式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已成为一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都非常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文献研究,在对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厘清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媒介融合的研究现状

有关“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McLuhan)。在媒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这种媒介观事实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

不过,“媒介融合”思想真正萌芽的始点一般认为是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Negroponte)提出的观点:“广播电视业”、“电脑业”和“印刷出版业”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交叠重合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介实验室(Media Lab)的筹建演讲上,尼葛洛庞帝提出了这种“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自尼葛洛庞帝提出“三个重叠的圆圈”之后,媒介问的融聚汇合便备受关注和讨论。但“媒介融合”真正作为一个学理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 Sola Pool)首先提出的。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浦尔首次提出“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并率先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作出界定,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进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间的融聚、汇流便在数字化的潮流中日渐得以显现和证实。而媒介融合作为一项前沿课题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开始得到接续和深入。目前,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涨,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多,美国一些大学甚至专门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或方向。从已经问世的成果看,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化,目前已开辟了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编技能融合等多个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开始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互动以及整合、融合的问题。但具学理意义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则一直到2004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状况过程中引进。2005年开始,以蔡雯为首的一批学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迅速投入该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随即迅速增多。目前,国内各学者围绕该课题的研究已获得了第一批成果。

一些先行研究者围绕“媒介融合”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围和层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整理,初步搭建起该课题的理论架构。从2006年开始,以蔡雯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应用新闻学角度对“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新闻资源开发、新闻报道策划以及新闻人才技能的更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探讨“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变革与影响,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出微观、具体视角和宏观、思辨视角并重的局面。

综观既有研究,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学界的研究视角正在趋于多样化。不过,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的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虽然研究的广度得到拓展,但深度比较欠缺。而且,既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媒介形态、功能的融合。对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上的融合还关注不够;同时,基本基于一种“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理论取向,对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技术推动力量持一种过于简单和乐观的态度,而普遍忽视了政策规制、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媒介融合进程的制约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和局限。从研究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媒介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等既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一种基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宏观研究视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规制融合:“社会形成论”视野下的新视角

从尼葛洛庞帝开始。技术因素便被定义为媒介融合的直接诱因,而媒介间的融聚、汇合过程被认为是技术驱动的进程。如,在浦尔的最初理解中,媒介融合不过是由于数字化的发展而导致的通信和广播的形态融合。Pavlik(1996)将融合定义为“在计算机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体的所有形式汇聚到一个电子化、数字化的平台之上”。

确实,在许多人看来,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之所以会产生碰撞而导致边界模糊,主要是由于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影响。但这些将数字技术(或者称为“计算机技术”等)视为媒介融合唯一前因的观点,显然充满了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色彩。在技术决定论的理论视野下。技术被看成是形塑社会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甚至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唯一逻辑。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技术单向决定社会发展的线性模式便已受到众多批判。作为最主要的批判理论,技术社会形成论(Social shaping theory,SST)十分强调技术的社会因素塑造。注重考察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认为技术并不是完全按照技术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的,而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境所决定的。

因此,遵循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认识论,一些学者对媒介融合技术决定的论调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技术因素并非媒介融合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唯一因素,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变革的产物,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内部逻辑,而要受到其

运作环境和社会情境的限定。即使媒介形态在技术上实现了融合,但媒介融合的社会进程必然是缓慢和渐进的。正如Winseck所指出的,媒介融合其实在数字化之前就开始了,并且一直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媒介私有化的制度以及政府规制等种种限制阻碍了其进程。

事实上,媒介融合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也已经证实了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观点。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介融合作为媒介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普遍认同和追捧,但在产业、组织等现实推进中却是困难重重。政策规制变革的滞后、产业和市场融合所面临的种种壁垒、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转换以及相应人才资源的匮乏……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成为了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的束缚。

在种种限制性社会因素中,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传统媒介规制体制无疑是最主要的阻力之一。在大部分的国家,传统的媒介规制方式都由基础技术平台的分类所决定。如在我国,报刊以及印刷出版归属新闻出版局管理,广播电视归属广播电视局管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归属信产部管理。但在媒介技术平台日益汇流以后,媒体功能出现重迭,传统媒介产业之间乃至于媒介产业与通讯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原本处于不同产业中的报刊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通讯渠道相互渗透和交叉竞争。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的基础平台分类为依据的产业分立规制体制便面临着出现双重标准、规制失灵等问题,而媒介融合无论是在技术平台上的融合,还是内容产品、媒介组织乃至媒介产业的融合上,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牵制和阻碍。

基于媒介融合融合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规律,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规制融合”(regulatory convergence)的概念,认为,所谓“规制融合”,其实意味着通过展开一系列因应媒介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媒介规制变革,从而“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所有融合领域的共通的规制框架”。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规制融合”的推进是一项涉及到机构变革、政策调整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如,不仅包括规制主体和对象的融合,而且要求建立适应媒介融合领域的规制政策以及更灵活、更具融合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制度,以促使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充分竞争。

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政策规制的变革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变革,而政策规制的调整与变革往往是进一步推进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但对于媒介规制融合与媒介技术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市场融合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们并不赞同以一种单向线性的思维,简单地将之构建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在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Bruce Garrison和Michel Dupagne设计的“媒介融合”模型(图1)中。既可以是技术融合作为经济融合(即市场或产业融合)和规制融合的先决前提,也可以是经济融合和规制融合带来技术的融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融合效果的最后产生都是技术、经济和规制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样一种系统论的思维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和平台的聚合和产业、市场的融汇,也不仅仅是规制政策的应对和融合,而是多种因素(既包括技术的,也包括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研究现状

在媒介融合趋势初露端倪的20世纪末,西方一些学者便开始关注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如,Clements和Blaekman在1998年便注意到了电信产业与媒介产业的融合趋势。并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探讨。不过,当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融合趋势对广电频率资源以及电信产业政策的挑战,而关于传统媒介内部规制政策的探讨较为鲜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对传统媒体内容与流程的影响日渐扩大和普遍,关于融合趋势下媒介产业内部政策调整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学者们主要围绕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以及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上都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过往将不同媒体以不同模式分别监管的政策将面临挑战。但在应该如何建立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传播政策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的意见比较多元。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粱丽娟在对比台三地传播政策的基础上,从“政府角色”、“规管模式”和“竞争法律”三个方面探讨了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影响,认为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政策架构由多重规管简化为单一架构以及引入竞争法律将有利跨媒体竞争;因应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02)而成立的ITU-D(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研究小组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事前监控的产业政策(sector specific ex-ante law)转向事后追惩的竞争政策(ex-post application ofcompetition law)的建议:而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常捷则针对台湾地区广播电视市场,提出了一种层级模式(layered model)。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从各国或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案分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台湾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立兴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媒介融合语境下台湾地区有线电视与电信事业的相关管制规范与竞争机制进行了研究;伦敦吉尔德霍尔大学的MarkWheeler对英国传播政策在媒介融合语境的调整与变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伦教城市大学社会学系传播政策项目负责人Pesos losifidis探讨了媒介融合刘欧洲各国传播政策的影响和冲击,并初步勾画了融合时代欧洲新的政策架构。总体来言,在个案研究方面,欧盟各国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被认为是目前较为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

近两三年来,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研究也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学术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观点开始散见于各级学术期刊。如,蔡雯及其博士研究生黄金在分析、比较美国、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媒介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的观点;肖燕雄在其论文《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管理原则》中,总结了西方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原则:法律政策整合原则、管理分散原则、管理国际化原则。同时,一些大型的科研课题也开始将该议题纳入研究框架,如蔡雯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重点关注了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肖燕雄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现代传播技术变革与新闻传媒法律、政策”,则在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政策变革的宏观框架下,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政策变革进行了探讨。而在今年10月,我国第一场有关“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内容规制与传播政策”的主题研讨会也将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举行。

总体而言,我国对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政策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就研究的关注点而言,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处于总结西方经验的初始阶段,不仅对于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问题的研究未及深入,而且还基本没有涉及我国传播规制政策调整与变革这一问题。

四、小结

第2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 所在院系 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 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 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 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5).

第3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体变革 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媒介融合在业界的繁荣使学界对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011年,新闻学术期刊中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

1978 年,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张建在《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为:新兴媒体主导,新兴媒体成为引导或影响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的强势媒体;新旧媒体融合,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密切交融,共同主导主流舆论与文化状况;媒体竞争加剧,每一种媒体都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竞相伸张和突显自身的传播优势。”张建运用了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理论――长尾理论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必要性。①

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中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 常常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 是否融合、与谁融合、何时融合、如何融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 并不是由媒体负责人和一般的新闻从业者所能自主决定的。”②

丁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即物质层面、操作层面和理念层面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也就是传播工具之间的功能相互交融;操作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传播业务和运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的;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谭天、刘晓璇在《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中认为:“当下我国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是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为主导,但更多的还是在行业的框架内展开。由此,广电、报业和新媒体各自为战,总体上呈现分兵合进的融合态势。”广电行业要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报业要全面实行全媒体战略,新媒体要积极推进跨界与越位。③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媒体融合带动了媒体变革,而媒体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变革手段之一:异质媒体的互动和联合

陈善宝、陈力峰在《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一文中,以《楚天都市报》打造“金喜购”网络平台为例,阐释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与联合。“依托于《楚天金报》、金网两大媒体平台的金喜购,一亮相即赢得《楚天金报》50 万忠实读者、金网20 万时尚网民的高度关注。基于《楚天金报》和金网的双向互动,金喜购借助于《楚天金报》的品牌和公信力,聚合了目标客户群体,延伸了报业传统盈利模式的产业链,通过客户和读者的互动体验和支付,形成了媒体形态和商业形态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销售盈利和模式创新。”④

2、变革手段之二:报业集团化经营

姜帅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中指出:“通过媒介组织的融合,组建集团式发展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湖南省现已组建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集团,湖南报业由此走上集团化发展之路。”⑤

3、变革手段之三:自身模式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不同的媒体要争取“和而不同”。王凡在《“和而不同”―――媒介融合下的报纸生存之路》一文中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进行报网融合的同时,努力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限制,在“和而不同”中提供优质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知情权的代言人,找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展壮大之路。

广播媒体也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创新模式。郭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中认为:第一,强化广播在舆论引领中所起到的独特功能;第二,精办广播栏目,坚持走品牌经营的道路;第三,实时更新节目形态,开发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在多种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于广播而言,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在可预见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进程会逐渐影响到传媒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媒介市场的需要,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也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徐文婷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中总结了现在很多新闻院系做出的一些有益尝试。包括通过专业设置开辟传统新闻专业人才的“试验田”,通过借鉴国外的融合教育模式来改造教育环境以及通过与业界合作,依托媒体平台开展融合教育。她认为对于学界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应业界发展的人才,必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解决新闻教育中最最关键的由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几个问题。

管文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中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媒体专业技能的界限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的首选。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的突出表现,记者不再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⑥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姜卫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认为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四、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会引领媒介向哪个方向走,不少文章将重点放在了这一个议题上。

程美华在《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发展》中总结了出版媒介的五个发展趋势:第一,出版媒介组织机构间的融合将会渐渐摆脱行政力量的因素,不会受行政干扰;第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仍会是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第三,媒介形态的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大;第四,资本的力量将会日趋彰显,并且在出版媒介融合中起纽带作用,出版媒介融资的渠道将会更宽、力度也将更大;第五,出版媒介融合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孔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市场格局的主导者将会是传媒集团,尤其是多媒体新闻集团,例如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新闻融合”的竞争焦点。⑦

对于媒介融合的方向孔玮认为可以归纳为四个,即跨媒介融合、跨区域融合、媒介资本融合、媒介集团化融合。孔玉双、孔庆帅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中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接收终端的融合的实现,它是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⑧

五、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

综合分析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既有对宏观规制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探讨。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等基础性研究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播业界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实践,也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并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其概念的解读可能有所不同。2011年,对于媒介融合概念等基础性研究依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

梳理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传媒治理与媒体变革方面占很大部分。当今世界,伴随传播进步的是业界传播理念的更新。媒介形态的创新以及多种媒介的融合会导致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体现在媒体变革和传媒治理上。研究者们在媒介变革与传媒治理这个议题上展开了不少讨论。

3、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操作建议

研究者们较多关注媒体技术发展给媒介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进而讨论媒体变革的必要性和手段。这部分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结合现实案例,指导性较强。

纵观2011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投向媒介融合给传播领域带来的益处,与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者们对于媒介融合持过度赞扬的态度,对媒介融合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①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②丁柏栓,《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③谭天、刘晓璇,《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④陈善宝、陈力峰,《从“金喜购”谈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盈利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⑤姜帅,《媒介融合背景下湖南报业转型之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1(5)

⑥管文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2006(26)

⑦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⑧孔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探索思考》,2011(3)

第4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采访中缺乏关键性提问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采访中,应采取问答、聊天式的采访方式较能较快的与被采访者建立和谐关系,且能更好的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为了取悦被采访者采用迂回战术,则很容易导致问题的笼统和不着边际,反而造成新闻信息内容的贫乏。甚至有的记者全程未能提出较为关键性的问题体系,没有将新闻“点”具体化、详细化,致使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也不出“彩”。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访技巧探讨

利用媒介技术融合深入研究采访对象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等直接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新闻采访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融合条件及信息技术能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性别、年龄、职业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应采取不一样的采访方式。记者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对采访对象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术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结果,选用适宜的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运用其采访技巧时,其前提应为新闻的客观和真实性,要恪守记者的职业道德,熟悉采访对象的特性,正确予以引导。

新闻采访中加强信息提取和时效性对于新闻来说,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是新闻的关键。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否则其就缺乏了新闻价值。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其要利用这一优势对新闻现场的过程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获取事件发生的背景,以此来提取新闻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有效保障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

新闻采访内容需契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基本特征包含:真实、准确、时效等,并且新闻对受众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文字、图像、语言、视频等等,在现代媒介融合的大形势下,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电视、互联网视频、数字广播等新媒体越来越普及,新闻采访要配合新闻新媒介,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公众互动的工具、新媒体与信息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以便更好的发挥新闻的作用,服务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三、结语

第5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其次,媒介融合进程中,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的媒介整合组织。同时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报道内容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传播平台的变化,从以前的四大媒体到现在媒介融合之后,使媒介形态越来越丰富。各地的媒体也会顺应这个趋势,推动自身的媒介融合,从而给我国媒体环境的深度发展带来机遇,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最后,媒体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受众,媒介融合就是为了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而受众又是媒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媒介融合给受众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媒体资讯,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媒介传播的信息。同时,现在的媒体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受众资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断增多,各取所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体中来,有利于媒体环境朝着受众的方向发展。这样媒体环境里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会更加紧密,相互协作,媒体的发展空间更为扩大。

第6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组织重构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等促使我国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媒介格局,同时也使得我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新时期传统媒体的节目质量相对较低,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严重束缚了自身的高效发展。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我国传统媒体纷纷加快了转型,组织重构等逐步成为新时期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现状

2016年11月2日,我国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其中有关广播电视类的新闻奖存在许多空缺,仅一等奖就涉及到广播消息、编排和电视消息、评论和专题等10项空缺,达到广播电视类评选项目的一半,这虽然可能和评委会的评选标准和要求比较高有关,但是更多地反映出我国广电媒体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有所降低。实际上,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技术和传播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媒体领域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介形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传统媒介格局。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自诞生起就展示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远胜于传统媒体的强大潜力。为了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纷纷开始转型发展,比如许多传统媒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成立专门的新媒体部和网站,然后将以往传统媒体内容直接搁置在所开发出的新平台上,这种转型方式属于表面上的转型,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致使优质内容不断减少,盈利能力越来越低,逐步陷入了发展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纵观欧美等国家的媒体发展可知,这些国家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受着冲击,越来越多社会听众开始取消收视收听,这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和新闻集团等均纷纷开始重新定位传媒组织,改造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尤其是打破了以往电视、广播和频道之间固有的界限,成立了按照娱乐和新闻等内容性质划分的部门来对组织内容的生产环节和分发环节进行统一组织,这些迎合媒介融合时展潮流的举措大大提升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高品质内容的多平台共享。然而,我国两千多家广播电视机构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小、弱、散”的发展态势,其在转型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思维与行为向新媒体靠拢,却依旧按照媒体类型来确定媒体组织运营,无法有效的打破渠道、资源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实现新媒体转型成为了空话、大话。因此,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就必须要本着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对传统组织进行重构,确保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

2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策略

2.1打造优质作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依存和竞争,这是我国现阶段媒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状,同时社会大众对于广播电视组织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打破以往按照媒体类型来划分的媒体内容制定模式,对现有的广播电视传媒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定义和构建,尤其是要注意结合用户的需求和市场内容产品发展情况来打造一个个性化、特色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从而借助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来吸引越来越多受众来收看收听,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要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等先进技术,这实际上也是在我国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和前提。

2.2加强多方扶持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可以顺利进行,除了各大媒体自身需要贡献出足够力量之外,同样还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和扶持。比如,我国新奖评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来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可以向正确的方向进行转型,这是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此一来,通过媒体、新闻奖评选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可以逐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更好地实现转型,确保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剧,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想突破发展壁垒,创新发展内容和形式,就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大众需求和内容产品,切实打破传统以往按照媒体类型划分的模式束缚,对传媒组织进行重新定义,同时还要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处理,从而切实确保我国媒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不断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82-01

新闻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的媒介出现对新闻采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其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则主要是把多种媒介元素得以融合形成整体,这也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及这一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征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分析

处在当前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在诸多媒介的发展中其关系愈来愈紧密,媒介的融合对新闻采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媒介融合的表现上主要就是对新闻传播的方式有了改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媒体间的联合传播。并在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基础上使得媒介和新闻得到了有效融合。再者就是媒介的融合也促进了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媒体的发展,能够通过媒体融合把文字、声音等内容与网络电视得到结合,进而在传播的途径上更加的便捷,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再者是媒介的融合在技术特征上能充分体现,通过技术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都进行融合。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的特征分析

从媒介融合背景下能够发现,新闻采编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在新闻业务流程重组和整合层面有着很大的变化,媒介融合下新闻业务整合的工作方式较为多样化,以往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就逐渐失去优势地位。通过媒介额融合就能在数字网络化基础上来进行开展相应业务,而媒体数量的增多也在竞争上比较激烈,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新闻信息不断整合,将新闻的新鲜性得以充分体现。

再者,新闻传播主体也有了变化,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新闻传播主体并非只是专业的人员,还有社会大众,他们通过手机来对新闻的传播在速度上也比较迅速。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着创新体现,以往是线性结构,而在媒介融合下就开始向着全方位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对受众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方便。

另外,随着媒介的融合新闻的信息资源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化,由于新闻采编的重点就是对事件的采访还有据此来提取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当前新闻的传播有着大众性特征,而大众在传播新闻过程中对新闻信息的编辑和筛选能力不足,所以就会在新闻信息的质量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媒介融合下早新闻的载体也比较先进,其中在云储存以及新闻信息记录等方面也比较方便,形式上多样化。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就能对新闻事实全面报道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还有就是媒介的融合背景下对新闻采编的流程也产生了影响,使之有了新的特点。传统新闻采编主要是以媒体类型作为依托而单独进行的,通过媒介融合则就对这一现状有了打破,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下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在对新闻素材的来源开拓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对新闻资源的信息互补就有了保障作用。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的应对策略

第一,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也要能对媒介融合作用下做出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新闻采编的采访能力上要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新闻采访其本质就是对发生的客观事物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在媒介融合下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的提取能力上进一步增强,并且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要能够加强,充分将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利用,这样才能够为后续新闻编辑大好基础。

第二,还要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培养得以强化,及时的改变传统服务意识,要能认识到新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对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要能准确的把握。并要能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新的发展环境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要求也有着提升,所以要能全面化的将自身素质水平提升。

第三,对新闻的策划能力要能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人员要在策划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对新闻报道质量加以保障,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在新闻质量上能够保障,这样对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增强。对受众的关注热情加以引导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这对新闻采编人员也有着严格要求,对新闻要能深层次的挖掘,进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媒介间的融合已经是新闻业和媒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闻采编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相关的采编人员也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得到重视,将市场竞争力充分的提升,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程小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

第8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院校 新闻传播教育 地方优势

[作者简介]姚建惠(198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吴海涛(1965-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传播学;张文婷(198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32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12-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在进一步地革新,这不仅推进了媒介发展的步伐,还加强了媒介间界限的进一步模糊,网络、内容、终端的融合,促发了新闻传播的新形态,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在新媒介形式下,更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深化改革,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水平。

一、加宽培养路径,更新专业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点,所以应该实时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也要实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宽培养的路径,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更新,结合媒介的发展,设置更能与行业、市场接轨的专业方向,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还应该以短小的课程或独立的项目的方式,补充专业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置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甚至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能够精专于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仅是就媒介环境进行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及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进行传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空间毕竟有限,更新专业方向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强化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操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整合部分课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课程尽可能地合并,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并,同时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进行重组。其次,适当删减不适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强、层次过高的课程,去除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冲突。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媒介应用类的课程,尽量减少媒介研究等课程的比例。再次,结合媒介融合的现状,开设一些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应用等业务课程,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最后,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中汲取意见、搜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走进企业。总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认识媒介发展的现状,及时转变观念,胆大心细地改革,从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发,结合地方资源展开全方位的改革。

二、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特色,这不仅需要在学科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还要避免简单复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社会与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强,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有差异竞争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应及时发掘和搜集本地区的现有及潜在资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一方面寻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发现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前,地方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形势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适当的调研,发掘当地可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情况,发掘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就业推荐。地方院校可以订单的方式,根据地方相关单位提出的明确的规格需求,培养定向的人才。比如与各类媒体、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沟通,确定他们紧缺的人才类型,在现有培养方案允许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的重点,以小班、精优班为单位,培养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地的企业,还能在同类城市中相似企业进行就业。同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学校和课堂,将市场的变化、需求以及从业技能及时地带给学生。地方院校与传媒单位合作,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还应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异,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成自身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类人才应在理论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多方向、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转化到教学中,各院校则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新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财政、师资、生源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局限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设备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遇到很多阻碍。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更应该进行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首先促发了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时,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先传输给学生在新闻、传播、媒体方面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对自己学、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再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创新。在以往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也已经在使用项目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做专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式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化展开,采用模拟式与实操式相结合的方式,渐进式地推进,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在实验实训的内容方面,还应根据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适当结合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演练及深度创造。比如,可以根据当地媒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设计并制作相关的产品,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调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毕业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业务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还需要与社会沟通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不仅能补充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行业一线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媒介环境的快速转型期,媒介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能解决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面临的硬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日后就业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见习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实习、见习基地输送学生。初期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技术、理解行业的经营理念为主,下一阶段则应由学校牵头,以专业资深的教师带队,配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的合作,将实习、见习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真正地为企事业单位做出产品,体现成效,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四、提升教研转化力,服务地方经济

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以及学校都具有前卫的实践意识。作为教学单位,高校要做好教学和科研,更要重视教研的转化。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实现科研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更能体现其本身的应用型特征。在教研转化的实践中,地方院校可以结合研究所的方式展开。首先,研究所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科及专业科研队伍的完善,形成科研梯队,从而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研究;其次,研究所形成科研效益之后,不仅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品牌推广,让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研究所可以切实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相关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科研项目和应用型研究课题,以研从用,以用养研,从而充分地结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做到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可以根据本地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展开品牌传播、宣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地方的传媒、广告行业的具体运作需求,打造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具体方案等。地方院校的研究所不仅能够搭建起学校、企业和传媒的桥梁,还能为本地经济的品牌化发展做出贡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更需要充分运用其自身的地方优势和机遇,紧抓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出发,形成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具有更强专业思维、技能和实践力的专门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操慧.从“大教育观”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3]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贾菁.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J].中国报业,2012(3).

第9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摘要】随着新兴媒体不断发展,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种媒介呈现出功能一体化趋势,走向了“媒介融合”。在这种“媒介融合”大潮中,一些地方台、都市报等地方媒体也纷纷就“媒介融合”进行了大胆尝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地方媒介融合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等,谈谈对地方媒介融合的反思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方媒体 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地方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整合。地方媒介融合作为媒介融合的一部分,除媒介融合产生的技术、用户等背景外,还受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媒体融合的一些影响。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媒介的融合。从1946 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的出现到1971 年第一台芯片电脑的问世,再到20 世纪70 年代末通讯卫星的出现,直到今天的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时代对媒介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推动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数字压缩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还是数字视频存储器等,都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传媒内容的制作,使得新闻制作等更加方便简洁快速。这些技术为地方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用户选择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由原来的读报和看电视逐步转移到看移动视频、玩微信微博等。用户获取消息和娱乐方式的转变便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媒介进行了融合。例如,当用户获取消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读报看电视转变成利用互联网终端等时,地方媒体为寻求用户,增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开始进行媒介的融合。

中央媒体融合和方针政策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中央媒体的一些融合举措给地方媒介融合做了示范,一些地方媒体也开始纷纷效仿,从而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此外,我国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方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①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这类意见的提出给了地方媒体进行融合的动力和依据,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媒介的融合。

二、地方媒介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自2000 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坦帕新闻中心”②以来,国内外新闻界也已经大胆地进行了媒介融合的试验。这些比较成功的试验中,不管是国外欧美电信业的并购、法国电信IPTV 新战,还是中国香港NOW 电视的诞生以及当今央视与移动、联通合作开启的手机电视,无一不证明了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在这种机遇大潮流中,地方媒介作为媒介的一部分无疑也享受着这种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推送引擎、全量化的自媒体内容,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同时自媒体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展示、更精准的用户,避免优质内容被埋没。③而之前的地方媒介,在没有大数据廉价迅速等优势下,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地方媒介的融合会给地方电台、电视台以及地方报等地方媒体注入新的血液,让这些地方媒体能以更快更丰富的形式将新闻内容传播出去。此外,从新闻生产看,现在无疑是新闻业最好的时代之一,素材丰富,可使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联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④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上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仅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记者的负担。

无论是地方的报纸和网络、电视和网络的融合还是其他形式的地方媒体融合,当面对新形势时,既有着令人兴奋的机遇,同样也存在着各种挑战。与央视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融合相比,我国的地方媒体融合程度还远远落后。一些地方媒体虽然也有着媒介融合的想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地方媒介融合有的毫无进展,有的甚至偏离了媒介融合的理念。有些地方媒介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他们只是成立了新媒体部门,新媒体和自己的原有媒体仍处于分离状态,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不像“坦帕新闻中心”那样三种媒体共享资源和交流。也有地方媒体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但仍旧不肯做出改变,只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与新媒体的竞争,而非合作。比如2014 年12月24 日,央视与移动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央视负责建设4G 手机、电视内容聚合与集成播控平台,而移动将负责建设4G 手机电视分发平台及运营支撑,正是央视和移动在新形势下寻求竞合状态的一个结果。此外,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相比,技术资金以及新媒体人员等方面存在着差距,使地方媒介融合进入困境。

三、地方媒介融合的建议

如何加强互联网思维、改进地方媒体发展道路、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成为地方媒介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加强互联网思维和理解媒介融合理念方面,地方媒体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地方媒体由于自身的原因,从业人员没有太强的互联网思维,仍不看好媒介融合,甚至有的人员认为媒介融合是简单的物理嫁接,没有太大作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可以邀请一些新媒体方面或媒介融合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从业人员们进行一些培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媒介融合以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等,逐步增强地方媒体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另外,还可以邀请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中具有媒体融合经验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若各方面条件允许,也可以引入一批这方面的人才,随时指导地方媒体的融合。

地方媒体没有中央媒体那么多的高端设备和国内顶尖技术,在资金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状态。比如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刚定标的高端制作岛5、常规制作岛5 系统技术运行外包服务项目耗资一千多万,这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媒体远没有中央媒体那么多的资金,在媒介融合方面同样也会受到资金技术的制约,地方媒介除了通过广告来获取资金外,也应积极探索其他的资金来源途径,比如参加一些团体比赛,获得一定的奖金等。

政府也应对地方媒体进行一些扶持,帮助地方媒体进行融合。2014 年总书记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该指示给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等,不仅是中央媒体,也是地方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重要参考。政府还可以一些针对地方媒介融合的指导建议,帮助地方媒介进行融合,也可以为地方媒体融合提供一些扶持政策。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地方媒介融合虽然面临着许多机遇,但也面临许多挑战,融合之路任重道远。地方媒介在面对融合的困境时,既要积极冷静地去思考,不能慌了阵脚,同时也要不断地去寻求媒介融合的好方法,把握好地方媒介融合的方向,不断去适应这个大趋势,找准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信息安全》,2014(9):20-20

②石艳红,《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2)

③吴辰光,《媒介融合发展迎来黄金十年》[N]《. 北京商报》,2015-02-04④《中央强力推进媒体融合,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与机遇》,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8-19

⑤苟东涛,《浅谈媒体融合》,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