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第1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第2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文化 导入策略

1.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日渐发达,人们与国外的交流机会逐渐增加,这就表示国际之间的交流已经使得外语迅速成为教育的新方向,语言是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国家之间的人们交流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说:“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而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1]。

2.高中英语导入文化的必要性

要清楚导入英语文化的必要性,就要深刻了解英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有英语文化的导入意识,还要与时俱进、博闻强记。人一出生,就注定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在家庭中可以自然习得文化,但并不完整,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学习更全面的文化。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要学习的知识、文化不只是书本教材,还需要通过延伸到课外学习更多知识文化。目前我国还没有优秀的语言文化教材,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教育,深知文化的注入对学生带来的无可厚非的影响力,教师要懂得随时随地融入文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高效吸取文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见识和能力。《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该注重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交流能力,以及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化国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更加要对英语教育进行有力而实效的改革。学习外语的听说读写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把目前花较多精力在背单词和记语法的时间挪出部分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背单词和记语法,不仅会出现学生无法进行顺利交流,还会导致跨国际的文化障碍。

3.高中英语导入英语文化的策略

很多教师只知道“教什么”,而不注重“怎样教”,而学生也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课堂上不仅氛围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课堂教学中普遍是重接受、轻探究、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当代教育存在着多大的错误,轻重相反,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文化教学主要有三个内容:(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讲述该国家的政治、地理、历史、经济、科教、文教的相关文化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求知欲,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深入剖析英美国家的文化,用文化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中西方文化因各种观念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体现在自由、个性、创新、坦率、守时、尊重青年等方面,东方文化体现在谦逊、感恩、和平、老实、尊重长者等方面。教师在讲解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就中西方文化比对分析,明白其中的优缺点。(3)词语文化来自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进程,有特定的词语文化,例如典故、习语、俚语、语意双关等,要让学生在词语中感受文化、渗入文化[2]。如今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无疑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方向,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传播英语文化。中、外教的穿插结合,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中教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基础英语知识记忆英语文化,课后安排学生与外教的互动交流,外教的教学可以多样化。例如:与外教进行户外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样的,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课堂呈现环节,教师以短语动词的构成形式“verb+adv.+prep”,加上教材里“verb+adv.”和“verb+prep.”两种形式,将短语的三种构成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学校也应当组织教师多展开课题的教学讨论和文化的深究,提出教学方案的改良和建议,探讨英语文化以更好的表达方式传播给莘莘学子,这才是教育的进步。

4.结语

将英语文化融入目前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学习的哑巴英语根本无法与国际友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从根本上不可能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只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并融入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学习并真正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键盘乐器 高职艺术教育 琴法教学

一、有目的的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

中职的一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相对来说文化知识不够丰富,音乐素养也不高。如果对音乐非常有热情,也有很强烈的兴趣,想学好也不难。所以在基础课程中,可以用技巧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可以用很多方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影响她们的听觉品味,如果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比如老师可以播放一些音乐视频,名人故事,这些有视觉和听觉美感的资料可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基本兴趣。老师可以适当演奏一些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现场也来感受乐器的魅力。同时丰富课堂学习内容,用多种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让他们能长久的保持对学乐器的热情。

二、针对学生实力选择合适的教材

对于学琴教育来说,教材不能太过于专业,这样让学生晦涩难懂,降低了学生了解的兴趣。但也不能只注重幼教歌曲伴奏,忽视基本实力的训练。所以选择教材既要专业又要有实用性,还要能引发学生持续学习的欲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高等范院校的教材,还有一些即兴伴奏教材。这样的话,分析一些厄、车尔尼599的练习曲,还有一些和弦旋律,再结合幼儿歌曲,在有了一定乐理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的即兴表演,更能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和即兴表演实力。如此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审美,听觉欣赏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自我弹唱能力的提升

自我弹唱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一首幼儿曲目,首先必须在演唱歌曲方面能很完整流畅的展现,要展现一个很全面的艺术层次。在弹这方面,从技巧还有和声伴奏,情绪表现这方面,能很自如的完整演奏。再就是弹唱的时候,尽量熟练的唱出歌词,最后再注意情绪的表达。在演奏的时候,注意现场表情的展现还有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效的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歌曲教学的气氛。但有一点要注意,弹奏是为了演唱服务的,所以还是要将演唱作为主体。

四、注意科学技术的应用

教师要注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将演奏过程分解细化进行重难点的解析,对很多手指的细节动作进行分析讲解,一些声像的演示反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现场演奏视频,让钢琴教学深入学生身边,让学生在教室里也能感受钢琴乐曲在现场演奏出的律动美感,实现人和多媒体辅助工具的结合,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热情,开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学到系统化的音乐知识。

五、提升琴法素质修养

对于音乐完整的表现,演奏者需要用自己的形象,肢体,乐器总体展现。教师一般通过对作品的讲解,还有音乐旋律结构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还要丰富学生的艺术鉴赏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技巧练习的同时,学习一些中西方音乐艺术历史知识,拓展音乐知识面,锻炼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更好的展现音乐的表现力,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细致的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身心一体,音乐怡情怡心,真正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总之,高职艺术琴法对于幼儿教学来说,是非常基础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程底蕴,还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有效的获取音乐知识。教师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琴法教学必须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持续坚持才能收获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细心体察学生的心态变化,锻炼学生的乐感,不断的跟随学生的状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效率的掌握更多的钢琴知识,学成之后为社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琪萍.高级钢琴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6).

[2]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第4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国际合作办学 会计双语课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授课。目前各个高校所开设课程中的“双语”主要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因此,如何让学生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而会计双语课和其他双语课的不同或更高的难度还在于,会计学科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即技术性上具有共通性,但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朱洪荭等,2008)。我国的会计设置虽然不断在向国际接轨,会计准则也在变化,但是基本还保留着原苏联的模式和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很多细节如账户设置、会计处理上差异较大。而合作办学要求用西方的教材,学生在接受西方的内容之后,接触我国的各种会计考试和会计实践,对国内企业的业务处理无法适应,所以会感觉无所适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所有从事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老师费尽心思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双语课程,学生事前并未学过中文专业知识,教材和考试全是英文,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和理解,尤其是对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是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课程的不同特性,需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二、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选择

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可以分成四种(朱建华,2010):一是用英语按中国会计准则制度讲授;二是用英语按国际或英美等国家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外会计准则)讲授;三是用汉语讲中国会计准则,用英语讲国外会计准则,即穿插式教学;四是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采用哪种方法讲解最合适,根据个人理解,要看学习目的、教材选择和适用对象。第一种方式,常用于一般高校会计学科双语课程,学生不以出国为目的,不用和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协调,因此采用多是国内学者编著的英语教材,内容体系和国内教材基本相同,类似于会计英语,只是将国内的会计处理进行翻译,讲解时主要是以国内为主,学生重点掌握的是会计专业术语,知道国内的会计如何用英文进行处理和交流。第二种,常用于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双语课程,因学生出国的需求,需要和国外高校负责人就教材选择和内容讲解进行沟通确认,因此采用国外教材,其结构安排和会计处理均是国外体系,讲解的时候要按照国外的准则进行。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在上述两种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和具体课程进行合理安排的。如果是国内一般高校开设的会计双语课,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会计,学生对会计还非常陌生,同时对英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采用第一种方式比较合适,同时讲解国外会计无太大必要,且容易混淆知识点,加大理解难度。但如果是对稍高年级开设中级会计或审计之类的双语课程,学生已学过基础会计和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可能已经通过,对英文的理解有所加强,因此可以稍微增加国际的会计处理,但要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如果是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如基础会计这样的课程,可以只采取第二种方式,但因为有些同学不需出国,而且需要考会计证之类的国内证件,可以采用第四种方式,讲解国外会计处理时,同时介绍国内的做法,但需要掌握好度,因学生初学,容易混淆。如像中级会计这样的课程,针对不出国的同学,因为考研、考注会或考职称和在国内就业的需要,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增加课时补充国内的会计处理,这时候用汉语讲解国内准则,用英文讲国外会计准则。

三、国际合作办学中基础会计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和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如果基础会计理解不了,很难再深入学好中级会计和其他会计类课程。基础会计的核心关键就是“基础”二字。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明白原理,为什么这样处理,最基本的规则是什么。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基础会计课程,为满足学生出国需要,采用国外教材,讲解国外的内容和体系,同时,还要就国内的会计处理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和国内的差异。笔者采用上述第四种教学方式,即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当然,侧重点还在于国外会计准则的讲解和学习,国内会计准则的要求会适度介绍。很多学者关于如何处理会计双语课的问题都是大而化之的介绍,如教材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变革等(刘,2009;刘玮玮,2010等),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的比较少。笔者以基础会计为例,根据自身经验,介绍了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是如何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这就需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1、语言问题

很多学生学不好专业课,有一半的原因是语言的问题。因为涉及到英文的专业术语,学生无法像中文一样提前预习,这会造成课堂上进度较慢,需要专业老师详细讲解这一点,在会计专业尤为突出,而基础会计则更甚。学生对会计几乎无了解,英文几乎也无法预习,即使看中文教材,但中文很难与英文的术语对照起来。因此,基础会计的专业理解,几乎全靠老师的讲课。这样的话,如何能让学生克服语言问题,理解专业知识,成为基础会计老师很大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现总结出解决语言问题的几点经验。

(1)在开始讲授课程各章节内容之前,先将关键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简单介绍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在本章节的地位,让学生先对其了解并留有印象,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些术语有了感知,便于更快更好地理解专业内容,不影响上课进度。如在讲解会计要素时,有很多关键的会计专业术语,应在讲解部分专业知识之前,先将英文和中文对照的关键词在PPT上向学生展示,并作简单介绍,此时,学生可以做笔记,将中英文对照起来。如Assets (资产)、Liabilities (负债)、Own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账款)、Accounts payable(应付账款)等。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这些关键术语不应一次过多介绍给学生,可能到几次课后才会用到,学生会记忆吃力,可以将一章分几部分安排好,然后每讲一部分前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这一部分讲完,再给一些关键词,进行下一部分讲解。

(2)讲课内容中,注重安排好中英文比例。会计双语模式可以分成三种:渗透模式,日常授课以母语为主,然后将第二语言日渐渗透到母语教学中;整合模式,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难度小的用英文,难度大的用中文;主体模式,教师用英语讲授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洪荭,2008)。基础会计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二上学期,因此用整合模式更合适。在涉及到口语交流时,可以用英文进行沟通,但涉及到会计术语及主要会计重点及难点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文,多用中文进行解释。一般程序是,先把定义、规则或要求等用英文介绍,甚至语法的构成也要补充,然后,重点用英文详细解释。这时候,中文比例较高。当学生充分理解含义后,开始进行应用,如开展习题、案例等进行练习时,就可以用全英文进行。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锻炼了英文的理解能力,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专业问题

会计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因此讲解专业知识时要多种方法并用。

(1)在介绍比较难记晦涩的会计术语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形象语言,并要用实物辅助,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术语的含义。如介绍账户和分类账的定义时,先介绍科学严谨的定义,然后告诉学生账户和分类账的关系,类似书页与书的关系。所有的书页合在一起就构成一本书,也即企业所有的账户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分类账。同时,将会计账薄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实物,就会对这些概念有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记忆更深,理解更好。

(2)在课堂上,引入小案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分析,注重启发与互动。如在讲会计的概念和原则时,其定义比较抽象,如何理解实体概念(Entity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会计主体假设),就要引入小案例,如一个人同时开办两家企业,一家是咖啡店,一家是化妆品店,那么,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两家店都归属你一个人,可以将业务或经营成果集合在一起,但从会计角度上来说,业务必须要分开核算,不能混合在一起。当然,你个人的财产也不能和这两家企业的任何一个相混淆。还有稳定货币计量概念(Stable-Monetary-Unit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货币计量假设),可以用一家超市进行举例,虽然商品有很多种计量单位,如重量、体积、数量等,但只有通过货币计量才可以将各种商品加总起来。另外,货币计量还有一前提,就是忽视物价变动因素,假设币值稳定,这从英文的表达上就能看出来。类似问题,不胜枚举,都要采用这些小案例进行教学,这些案例要和学生的日常认知接近,便于理解所学内容。

(3)在课堂组织上,可以做如下安排。教学前五分钟,回顾上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随堂多做练习。最后,留有五分钟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课下留作业,并及时批改讲评。同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强调解释疑难点,下次课再次回顾。通过每次课的这样安排,不断循环往复,学生就能区分混淆点,计牢关键点。

(4)习题安排。合理恰当及时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国外的教材课后习题很丰富,考察同样的知识点,会从多个角度出发,有选择、判断、解答、案例讨论等。这时候,选择合适的习题,就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有应用感。

3、中西方会计差异问题

在向学生讲解国外会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国内的情况,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会西方会计处理的同时,了解国内的会计处理,方便学生参与国内的考试和企业实践,从事国内企业工作。

(1)课程内容差异。如讲到会计账户时,西方没有会计科目,所以设置比较灵活,但国内财政部统一颁布的有会计科目,因此企业比较统一,各有优缺点。西方的会计设置账户名称比较自由,具有灵活性,但企业间同样的事项所记账户名称不同,不利于对比分析。国内的固定,灵活性受限,但企业间记账口径高度统一,便于理解和比较。这样向学生讲解后,学生就会较好地理解国内外的处理差异。

(2)实务中账表的差异。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安排有十个课时的课内模拟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会计的整个循环,了解中西方会计实务差异。要求学生从分析业务开始,进行记账、过账、调账、编制报表、结账,完成会计循环,最后要求学生上交各种账页、报表,让学生知道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其中的业务采用国外的英文实验材料,具体账表采用国内的方式,如记录业务国外用普通日记账,国内的却是记账凭证,国外的普通日记账和我国的记账凭证在格式上差别较大。在进行实验时,采用我国国内凭证,并分别说明各自的登记要求。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一方面用英文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西方的会计处理与整个循环体系,知道报表是如何完成的;另外一方面,用中国的账表格式,让学生知道中国实务账页的样子,可以解决好中西方的实务差异,加深学生印象。

4、专业拓展问题

结合专业,向学生引深会计前沿问题。如讲到资产确认时,强调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利益,且能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为企业资产。这就涉及到目前探讨的一个热点,就是人力资源是否能够资产化。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为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于个人,且具有流动性,因此不能简单来说为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且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所以从现有的资产定义上,不能确定为企业资产,需要改变目前的会计要素或会计等式,对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样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前沿性的论文,如吴泷(2005,2010)、黄晓波(2007)、朱炎(2010)等的论文。

5、与学生沟通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会计的知识用双语讲解,而且是入门知识,学生会存在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除了上课时间的讲授处,还存在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问题。这个交流可以有很多方式,因上课时间有限,课下沟通就更重要。可以用E-MAIL、电话、面谈、精品课程网上留言互动等沟通。这样,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学生和老师会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能够更好地学好课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洪荭、曾扶群、张珊珊:完善本科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8(8).

[2] 朱建华:国际化视角下会计教育的双语教学探讨.会计之友,2010(4).

[3] 刘:财会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4] 刘玮玮:关于会计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10(2).

[5] 吴泷: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之再思考.会计研究,2005(10).

[6] 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会计研究,2010(1).

第5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可直击人的心灵,叩开人们心底的感想。音乐除了给人美的感受外,对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帮助,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就有了美育、德育、智育的功能。只有热爱音乐、懂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音乐对其而言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不懂音乐、不喜欢音乐的人们面前,再动听的旋律也是毫无意义、全无欣赏价值的。从审美角度来讲,即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对审美客体的价值有重要作用。当然,审美客体本身的价值也必须存在,否则,审美便无从谈起。音乐审美教育是提升审美主体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世界各种现象的感知与辨别能力。我们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受理性掌控的感性化因素存在,而音乐审美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感性带来的弊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引导审美主体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拿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来说,学习音乐并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听、读、说、唱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儿童拥有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一颗善于体察世界的心灵。音乐启蒙教育,是启蒙孩子学会发现、找寻世界的美,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进而在音乐教育中输入德育内容,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同时,音乐启蒙教育提倡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因此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实有裨益。这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当下发展十分火热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均有一个全面的提升。从音乐对幼儿的功能作用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一、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实施美的教育,个体的审美观点各异,美育要在宏观的整体上对个体审美进行调控,以保证个体审美观点在整体发展的大方向上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古希腊哲人十分重视音乐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音乐自产生之始就一直追寻着和谐的音响,伴随着西方历史文化的变迁,音乐对于和谐的认知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和谐在教育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在西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且对人们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音乐的要求如果是尽善尽美,那么对人的要求也会十分严苛。音乐越是追求“和”,人们在对音乐的训练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和”的力量,长此以往,音乐的功能便会如“随风潜入夜”一般,“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辨识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速成的,它需要在素质教育中长久的积累、渲染。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功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是通过听觉、视觉来辨别善恶,凭借的是感官去感知社会,是将理性因素贯穿于感性之中,通过感性化的方式让人们接受理性化的内容。理论性知识难免枯燥乏味,但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性知识点的纯叙述是十分少量的,大部分的音乐美育教育都是在聆听、演唱、游戏中完成。无论接受者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层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都是通用的,实施手段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的中心思想不会变化。例如,幼儿音乐教育上就以游戏感知多一些,青年音乐教育会以欣赏感受多一些,老年人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欣赏加上简单易学的游戏,美育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运用一些音乐手段进行引导式道德性教学,要比纯书本理论的叙述更容易为人接受。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的训练都是以群体性教学为主,只有艺考生或者艺术特长生才会有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集体”意识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集体”的生活中,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排名以及别的小朋友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孩子们会尝试在与别的孩子交往中衡量自己的影响力,并会在团队活动中缔结友谊;良好的集体的训练,会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他们之间会经历矛盾并得以解决。通过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训练比如管弦乐、合唱等等,孩子们会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同时在集体式的训练中,孩子们在遭遇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接受别的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有意识地对优点进行模仿,对缺点进行谅解和接受,逐渐学会了宽容,并感受到了宽容的魅力。以管弦乐为例,无论是校内组织的管弦乐团,还是校外各种机构成立的管弦乐团体,孩子们在乐团中的需求都是一致的。孩子们会在乐团中寻求与其他孩子的联系和共同点,找寻自己的伙伴,这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是帮助儿童树立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形象的大好机会。孩子们渴望在集体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获得一定的认可,并会将自己在乐团中的经历讲给自己的父母、老师。在有的教育机构中,孩子们在进行乐队训练时,父母往往能够在教室门口或走廊或另外一个教室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于父母而言,这是了解自己孩子优缺点的一次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乐队的训练过程讲求的是纪律、节奏速度的统一、乐器间音色的配合,孩子们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会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演奏能够获得指挥老师的表扬,什么样的演奏会让其他孩子对自己注意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招致指挥老师的反感,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必要前提,即音乐机构或学校进行的乐队训练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健康积极的乐队训练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倾听他人演奏的声音,进而在生活中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会逐渐学会配合其他声部调整自己的演奏,让自己的演奏与集体融为一体,进而在生活中学会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一定的帮助;更因为乐团是集体训练,孩子们在集体演奏时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自觉地向良好情绪靠拢。演奏乐观、活泼的管弦乐曲目,会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当下,从素质教育中极力推广管弦乐来看,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显而易见。在中西方音乐文化比例极其“不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在素质教育中推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迫切。我国的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族舞蹈是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其与西方音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平等对待,但当下似乎与此相反。音乐教学中过多深入西方音乐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在最初的教学中就开始忽略我国的民族艺术,照此发展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故而,大部分的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都在“重拾”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在本土民族音乐的渲染中,孩子们会在幼时对我国音乐文化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尊师重道”“和而不同”等传统道德理念与音乐旋律结合得十分巧妙贴合,在向学生教授传统民族音乐时,这些传统道德理念也会不自觉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有良好的作用。

三、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智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认知是否完善,处理是否得当,都体现着智育的作用。音乐是听觉艺术,早期的音乐启蒙训练中,都会训练孩子对音符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率。音乐的众多科目中,不同的科目训练着孩子不同的能力,从整体上,无论训练哪个科目,对孩子智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视唱练耳是音乐的基础性学科,可以说,是音乐入门必学的科目。视唱练耳训练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后期掌握良好的情况下还会训练孩子节奏、旋律的创编能力,培养创造力。声乐是训练孩子唱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器乐是锻炼孩子手指的技术,管乐还增加了气息的技术,锻炼的是孩子肢体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视唱练耳、声乐,还是器乐,在最初锻炼的都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锻炼孩子在看到乐谱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反应出音高、时值,能够用适当的音色音量来演唱,能用准确的手指技巧来演奏,孩子的眼睛与声带、气息、手指在训练中能够达到统一一致。这样一套训练下来,孩子的反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智育也就不言而喻了。拿创编节奏、旋律这一教学环节来说,视唱练耳课可以教学,声乐课可以引导孩子自主创作旋律演唱,钢琴课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旋律来演奏。无论是什么音乐科目的教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拿视唱练耳课来说,一定程度的教学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和旋律创编。时间一长,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训练非常熟悉之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进行旋律记忆并背唱、默写下来,这间接锻炼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当孩子再次接触到节奏、旋律创编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创编上的规律性,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规范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样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收到过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的想象天地非常丰富,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想象通过一定的手段释放出来,并加以提升。声乐演唱要求孩子背谱,钢琴演奏更需要孩子脱谱演奏,甚至于学会即兴伴奏的能力。因此,音乐的非语义性、听觉性,以及时间性特征,对于孩子记忆和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做不到的功能和效果。综上所述,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提升自己对环境美好因素的感知能力;在音乐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记忆力,听、说、读、写、唱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不可小觑。当下我们音乐教师需要做的是充分挖掘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美育、德育、智育因素,体察传统音乐中的意境美、韵味美等等,并将这些因素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法,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杨立岗.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音乐,2001(03).

[2]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1).

第6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虚拟专用网络;食品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74-02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各大高校纷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办学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股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的热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设备参与教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概述

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事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是在国际教育大背景下差距还是很大。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4%,至2008年达到23%,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早,在1950年就已达到20.01%,提前步入大众化阶段,古巴和泰国也在1985年达到20%[1]。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及发达国家,也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紧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多途径、多元化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同时,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高级人才,但我国国内经济暂时不能满足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再加上国际上跨国高等教育以其原有的学科优势和发展阶段的相对超前,为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条件[2]。

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对传统思想和观念的突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一种适应性反映,即不断学习先进、发展自我的一种认识;是一个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即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通过打开国门,在国际间广泛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更好发挥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作用,培养具有国际知识与视野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3]。

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载体。通过吸收、借鉴国外高校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虚拟专用网络的定义

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指的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其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如Internet、ATM(异步传输模式)、Frame Relay (帧中继)等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4]。VPN主要采用了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5]。

三、虚拟专用网络在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中应用的意义

1.在传统的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①经费不足。由于中外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些许的不平衡,这就导致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其实也不仅仅是食品类人才,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同样也是如此。国内大部分实行国际合作培养的院校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高额的合作方国外教师到国内进行教学的经费,使得国内很多院校只是在名义上进行合作办学,鲜有国内外老师进行交换教学,对于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存在着很多的不足。②地域、文化差异。在国内外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就使得中西方孩子在教育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一些以交换生或留学生方式实行国际合作培养的院校,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合作地存在着些许的不习惯,这些学生可能需要花大把的时间在熟悉地域、文化上,同样使得人才的培养得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实行虚拟专用网络的意义。①使用虚拟专用网络可以降低成本。通过建立合作双方之间的虚拟专用网络,可以节省大量的经费,不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进行实体交换,解决了因为经费不足导致的食品类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表面化问题。实现了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不出国门就可以接受到先进的食品专业知识,解决了中外学生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与麻烦。②传输数据安全可靠。虚拟专用网络采用身份验证及加密等安全系数高的技术,保证合作双方的可靠性以及传输数据的保密性。有效的防止了数据、信息的泄露,保证教学交流过程中的安全可靠。③连接方便灵活。如果没有虚拟专用网络,合作双方要想进行交流,并且与合作方进行联网,双方必须协商如何在双方之间建立租用线路或帧中继线路;采用虚拟专用网络,仅仅需要合作双方匹配安全连接信息就可以了,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流更加方便适时,能够及时地掌握双方最新的动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④完全控制。虚拟专用网络的使用者可以充分享受ISP的设施和服务,但同时又完全享有掌握自己网络的主动权。这种方式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掌握着自己方的控制权,对于隐秘类资源实行自主控制。

四、虚拟专用网络的实现技术

1.隧道技术。隧道技术(Tunneling)是一种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或负载)可以是不同协议的数据帧或包[5]。

2.隧道协议。隧道协议(tunneling protocol;TP)为在因特网上建立专用通道的规范协议,也可以说是因特网专用网的隧道标准[6]。

五、在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过程中实行虚拟专用网络的优缺点

1.在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过程中实行虚拟专用网络的优点。①便于网络扩展。随着国际合作培养的深入进行,信息量不断加强,数据库迅速得到扩充;由于虚拟专用网络扩展的方便性,只是在接入点架设虚拟专用网络设备就可以利用因特网建立安全的隧道,如果有新的外部分支加入,只需给新的分支网络配备虚拟专用网络设备,原有的内部网络并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不断的得到完善,为国际化食品类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②时间上灵活方便。合作方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移动接入,这将解决地域时间差异的问题,合理搭配学生的需要。

2.在食品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过程中实行虚拟专用网络的缺点:①虚拟专用网络扩展了机构的安全边界,将远程的网络包括其中远程接入网络的安全性的强弱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如果远程支点网络安全性较薄弱,那么VPN可能会是一个入侵者的突破口,因此,需要严格的策略和审计功能,以保证机构的整体安全[7]。②数据的丢失。由于虚拟专用网络有着本身的特点,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当传输数据的处理量超过虚拟专用网络设备处理的最大负荷量时,将会导致传输数据的丢失和延时。③内部网络的扩张导致所使用的私有IP地址冲突或者IP不够用。当两个内部网络通过VPN连接时,一旦使用的私有IP段相同就有可能会出现地址冲突,要解决此类情况只有重新设计内部网络地址,或者做其他处理如启用NAT等来解决问题[7]。

六、总结

本文为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概括总结了虚拟专用网络在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中的应用,为食品类人才提供一条更加现代化的培养路线,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培养出国际化的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凯.本科以上层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3,(4):149-150.

[3]杨洪青.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84-86

[4]杨敏.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72.

[5]邓渊.VPN路由器在构建远程网络互联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8):51.

第7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开流。我们平时都说学习英语主要掌握四个技能就好了,那就是听、说、读、写。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把写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听、说、读这三个方面习惯的培养,即笔者认为的“四缺三”现象。我认为这三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比较重要的。

一、夯实基础——听

小学生学习英语一般都是先听教师示范,然后再去模仿的。课堂上教师示范时,学生应学会认真听。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的发音,特别是小学生在初学阶段更加要求发音准确,所以教师的示范从单个语音到整个语句,学生都要认真地去听,不能急于模仿,不能养成一听就自以为是的乱说的坏习惯。但小学生生性好动,如果教师长时间让学生听、模仿,学生难免会坐不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变换各种方式去让学生听。比如在听的时候让学生看嘴型去试着模仿,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他们大声地说出来;再或者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说出他的优缺点。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会渐渐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的学习习惯。

在课后,同样也能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比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规定学生每天听磁带并且跟读。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经常督促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每天听的习惯,或者推荐学生听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英语歌、英语小故事等,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听的兴趣,而不是只局限在书本里。

二、学以致用——说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如果一个学生不敢开口、害怕开口,或者只要一开口就脸红,再或者开口了声音也很低,那他永远也学不好英语。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中,这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说的兴趣。现在小学的教材大多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为主的内容,这就为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课上要尽量利用一些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如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 、录音、指套、木偶等等,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在指出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时应注意语气和方式,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说英语的机会。如果仅仅让学生单方面开口去说,会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将平常的简单对话运用到肢体表演中去。这样,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感。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模仿。在学习新课文或对话时,要求学生去模仿录音。还可以在班级中进行比赛,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好,谁的声音比较响亮。这样,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模仿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模仿,并乐于去模仿。如果个别学生模仿得很好,但声音却很小,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喉咙,让他听到自己的声音,更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知道 “good,well done,good job,excellent……”这些话语会极大地鼓舞他们,让他们更有勇气说英语。

最后,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后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比如创设班级英语角,让学生用英语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英语的经验,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同时讲英语小故事、唱英语歌、表演英语剧等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能让他们在各种交流中享受学习英语和说英语的快乐,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模仿起步——读

“读”可以分为朗读和阅读。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拼读单词,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同时“读”也为“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部分学生会出现只会拼写单词但不会读单词的现象,这是错误的拼读单词的习惯所导致的。所以拼单词时应要求学生先将单词读一遍,再拼字母,然后再读一遍单词。朗读课文时,必须要求学生要模仿录音,一句一句跟读。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先自身整音,尽量与录音一致。在跟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书上标上升调、降调、重读等符号,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朗读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了解朗读内容、理解含义,接着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 这样教学,朗读效果会更好。

第9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文化性

引言

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此次,“新课标”不仅明确地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而且制订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

首先,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文化知识”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理

解”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新课标》对“文化”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

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第三,《新课标》首次明确了高中阶段对“文化意识”的分级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修订后的《新课标》既紧扣当今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从侧面指出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渗透的现状。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当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高中生的学习动机、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现状和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调研,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并不表明培养文化意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高中生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和增强,但仍很薄弱。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对部分教师及高中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中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以赴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对相关文化的介绍和引入。在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课堂正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学生接触文化的机会少,怎能谈得上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呢?

(二)教师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客观原因

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在当今,在县级以下的学校或是在一些山区学校,受过正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同时受到各地经济的制约,大批在职英语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与相应培训和进修。试想,一个文化意识不高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文化意识的学生呢?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

化。

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四)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总之,笔者认为:第一,中西文化差异始终存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

二,要改善目前高中学生的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更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如何丰富学生的相应知识?如何跨越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堂上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地文化教学时刻不容缓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之探析

文化教学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更具有效性,根据《新课标》中英语文化教学七八级的目标划分,结合教材自身的内容和优缺点,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新课程实施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自己的挑选、补充、或替换。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训练,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异国的社会风貌。在口语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把对话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问候、电话、赞美、讨论等这些不同的交际话题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的异同。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传递文化信息。

同样,在语法教学环节,很多老师认为这块是没办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其实不尽如此。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语言语法体系的独特性。汉语讲求意合,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英语讲求形合,注重形式联系。

英语阅读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过程。阅读技巧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文章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

因此,英语教师不仅应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猜词等,同样也必须将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技巧训练相结合。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学生也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为此,阅读课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享受阅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如,配以图文的背景介绍,一小段电影视频等,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乐趣。

(二)创设课堂情景,还原真实西方文化氛围

环境总在隐性的影响语言学习。一个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良好

效果。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有着大量在课外学习和运用母语的实践机会.不同于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所以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实践英语的主要场合。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各技能训练,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西方情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小游戏、赏析歌曲、笑话等;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开展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高中课文中涉及了数目不少的课本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性的课堂交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的技能训练,也在真实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三)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教师都应该细致深入,这样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会增强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四)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举办多种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课堂氛围一样,亦是学习英语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让校园洋溢着英语文化的氛围。以笔者的学校为例,外教会主讲一些文化讲座;每年举办英语游园活动、英语竞赛等;各班级会举办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晚会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极好的延伸和补充。

结语

伴随着文化教学在高中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教学中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广大师生都能转变对文化教与学的态度,都以宽容、热情之心不断实践,集思广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之路定会呈现越走越宽阔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 Language 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1921.

[2]Scarcella, R. C. and Oxford, R.L.: 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Boston: 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92.

[3]Seelye, H.N.: Teaching Culture.Lincolnwood, II: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5.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