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对媒介融合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它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个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②数字技术为信息的内容共享提供了支撑,只需进行内容资产的一次性创建,就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重复使用,而计算机网络则构建了一个多媒体平台,实现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形式的有效整合和传播,而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对声像画的整合能力是电视媒体独有的优势。技术的进步促使各种媒介的传播平台趋于融合,受众在融合网络的各个节点上获取多种媒介的多样化信息。电视媒介再不断拓宽送达到用户终端渠道,使媒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效应的同时,也在丧失着自有传播平台的媒介独占优势,面临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介生态的变迁
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是媒介融合的主要推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正成为推动各种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改变着电视媒介的媒介生存环境。杰金斯教授将媒介融合的影响归纳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③
内容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数字技术对媒介边界的消解,瓦解了信息对传播渠道的特殊依赖,传播内容可跨平台自由流动,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都呈现出“无限”的状态。过去以时间和空间为依托的稀缺性媒介资源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得以释放,媒介渠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几近无穷地出现。媒介融合使得电视媒介的传播平台不再成为稀缺资源,那种依赖渠道稀缺下销售广告获利的运营方式将逐渐被淘汰,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将是电视的内容原创能力、内容资源配置能力。媒介之间壁垒的消解使得媒介市场的竞争不再受媒介平台的限制,任何一种媒介随时面临跨媒介的竞争。电视长期依赖的传统资源竞争优势正发生着转变:对节目内容音视频信息的接近不再为电视媒体所独享,多元化媒体的内容提供与网友使用数码相机和DV制作的草根内容使得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极大丰富,第一手音视频资料的占有不再是电视媒体的核心优势。全媒体竞争环境下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空前的激烈,电视要与更多的竞争者去博弈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传受界限模糊导致受众地位的提升。网络媒体的出现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力。网络媒体依托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表现出天生的互动优势,其拓扑结构特点表现为: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发送信息,成为相对中心节点;任何一个节点可以在收到信息后,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和中间节点进行信息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路径不止一条。④传受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不再是拉斯韦尔的线性模式,而是类似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受者会变成传者,传者也会变成受者。在媒介融合的情景下,整个传播网络中,不存在信息发送的中心点,只存在信息传递的节点,信息的传播体现为较强的去中心化。加之DV和视频编辑软件的普及,Web2.0中SNS、微博、播客、博客等代表性应用的大量电视受众的占有,电视受众被赋予了生产并快速地传播自创内容的能力,受众参与的内容生产使得信息源呈现多元化,公民新闻和草根媒介大量涌现。电视受众传播能力的提升在使受众积极从事传播内容的生产并丰富了媒介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电视受众获取信息的能力,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的轰炸,而是通过搜索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内容,选择自己方便的接收终端。电视受众成为电视媒介内容生产的中心,地位得到提升。
信息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在传播理想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不受信息形态的限制,需要用什么样的信息形态来最有效地完成传播任务,就可以自由地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形态。⑤借助数字技术,人类离自己的传播理想是如此之近,传播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根据信息传播的需要来选择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的形式完全服务于信息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和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在媒介融合的情景下,信息内容既可以是广播、报纸、电视台的报道,也可以是门户网站的策划、甚至可以是博客中的日志、播客中的DV、微博中的心情和网友的互动;信息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网页。信息从内容到形式的极大丰富,使得电视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并且这种需求被持续地强化,使得电视受众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的发展策略
媒介融合带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格局调整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的没落,只要电视媒体根据所处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构性地进化自己的采编播业务,加强与各种媒介多方式、多角度的融合,凭借其专业的人才资源、内容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电视仍将在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受众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立体化传播推动跨媒介的资源共享。在媒介融合情景下,传媒的竞争日趋激烈,单独的任何一种媒介形态很难形成传播优势,用户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信息、多形式的包装、多通路的送达。每种媒介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媒介融合的精髓在于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为信息选择合适方式和平台,让信息得以快速的流动。手机电视、视频网站、网络电视、播客、IPTV甚至手机短信、微博都应该成为电视媒体内容的来源,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借鉴,电视媒体传播借助的手段。当前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地进行立体化传播尝试,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视台建立网站,依托电视台现有的节目,提供播出节目视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网站。另一方面是组建传媒集团,对接多种媒介平台,整合不同类型媒体的内容资源、传播平台,开展跨媒介的资源共享。但仅仅做到这两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立体化信息需求,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制胜的关键是将信息的内容与表现分离,根据不同的媒体形式为内容设计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多种通道立体化送达受众,并允许受众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模块化的定制。
变独创为共创让互动成为电视的内容。单向传播一直是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诟病。在早期的电视节目中就已经看到电视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努力尝试,比如通过观众来信、观众热线的形式让电视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台开始注意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节目进行互动性推动,往往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互动板块接受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反馈,但要真正实现对其他媒介的有机整合,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电视需要创造性地嫁接其他媒介平台,让互动从形式变成节目的内容。在内容选题时,关注网络互动平台,选取网民点击量最多的话题,借助自己内容的原创能力,通过记者现场、网络连线,演播室主持人、嘉宾讨论对话题事实再现和群体讨论。在原创性内容报道中,邀请观众通过论坛、微博、播客、DV展播等形式参与,把观众作为内容生产的合作者、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针对通过网络收看节目的观众,还可以考虑提供专门的网络通道,让观众实时地参与到节目中,并将互动的过程以节目内容的形式呈现。
培养具备全媒体制作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占有是电视媒体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媒介融合给电视媒介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记者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奎恩教授曾对媒介融合下的记者能力做过如下描述:对于一个传媒集团来讲,最理想的是拥有三个层次的记者。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子;第三个层次是既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实片。⑥目前对我国电视媒体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开设广电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将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基础性核心专业课程和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新型广电人才。在报道技能上,全媒体的记者应熟练地运用数字化采编工具并能熟练地使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当然对一个记者来说要做到对所有媒体形式都很精通确实很困难,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一般做到一专多能就可以了。电视媒体也应树立人才培养的责任,强化对记者跨媒介技能的在岗培训,提升记者队伍的全媒体制作能力。
开发全媒体媒介资产管理系统。电视台节目素材的选择多遵从帕累托定律,即拍摄的素材只有20%有用,80%不过是垃圾而已,但如果这些垃圾被分类处理储存,并非常便捷地为后来者和其他媒介检索、利用,那些每天被抛弃的素材垃圾就成为重要的核心资源。⑦这就要求对海量节目素材的共享进行高效管理,媒介资产管理系统就是针对这种需求开发出的产品。
结语
随着我国三网合一工程发展速度的加快,媒介融合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任何一种媒体面临的都将是一个变革与挑战的生存环境。媒介融合在使电视媒体丧失很多传统优势的同时,也使得给电视受众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成为可能,电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媒体之间合作和竞争并存,对于明天的电视人来说,把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借助新技术的支持,整合内容资源,创造性地发展自身的融合内容业务,培育媒介融合产业,是电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 释:
①http://省略/it/news/2010/01-13/2070600.shtml
②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Ithiel de Sola Pool,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P316
③Jenkine,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④李逊林:《计算机网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⑤王文宏:《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⑥王丽萍:《媒介融合:传媒与受众全新对话平台》,《中国传媒科技》,2009(8)。
⑦黄升民:《升民视点――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媒介》,2006(3)。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他指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本文由收集整理起。”①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主要是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出了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媒介的所有权归同一传媒集团所有,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美国的新闻电讯集团;2、策略性融合,指不同所有权的媒介共享内容,如属于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台进行合作;3、结构性融合,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报纸的编辑记者到合作方的电视台做节目;4、信息采集融合,指媒体从业者用多媒体方式采集信息,如“超级记者”;5、新闻表达融合,即记者或编辑运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表达。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媒介融合从单纯的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渐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从媒体外在形式上的合作走向新闻采集、加工、等环节的互动;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到媒体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寻求相互合作;从同一区域、同种媒介的融合到跨区域、跨媒介融合。其最终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本质在于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在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的服务。③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新闻传播业的必然趋势。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
1、积极因素
(1)媒介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媒介融合。报纸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从业人员,擅长深度报道,但是其时效性差,并且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在私家车逐步普及的今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电视是声画并茂的传播媒介,感染力极强,但主要是线性传播,只能按照电视节目单的顺序观看节目;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双向互动、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但是公信力不足。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回溯传媒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为报纸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奠定了基础;无线电的广泛使用和大功率发射机以及电子管接收机的发明使得广播传入千家万户;摄像机、转播车、发射台及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在家里通过电视机接收终端就能目睹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发展都以数字技术作为平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3)受众的需求推动了媒介融合。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中,传播者一定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如今受众需求正在向小众化、多样化、细分化转变,因此,要针对分众市场制作和不同的信息,这就需要不同媒介之间通力合作,对各自的信息采集、加工、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
2、限制因素
(1)缺乏专业人才。以往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只需要为单一的媒体服务,仅需要按照自己所服务媒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但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改变了过去泾渭分明的状态,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介融合需要的是所谓的“超级记者”,即能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采写的全能型人才,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既能为报纸采写消息,又能完成声音录制、影像采集的工作,为广播、电视报道提供素材,同时还可以及时向互联网发回报道。这就使得媒介融合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熟练运用各种采访设备,精通电脑,学会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的采集、加工、全过程。而就目前状况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2)传统媒体管理体制落后,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产业链,相互独立。但在这其中隐含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媒介融合的推进,如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机构繁多,人员冗余,层级复杂,人浮于事。尽管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管理层也认识到机构整合能力弱将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优化管理体制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仍然处于观望的态势,做表面文章,呈现在操作方法上的浅层次的媒介融合,并未纵向深入。
(3)利益分配限制媒介融合的发展。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适应了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局面,自说自话已经成了习惯。然而,媒介融合正是将这些原本独立的媒体粘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媒体思考的依然是如何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与利益格局,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生产线”当中,这样就很难形成市场合力。只有经过触及利益分配的艰难的改革,才可能产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
(4)政策局限。长久以来,传媒业的行政色彩浓厚。同时,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开放市场,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而报纸虽然具有采访权,但是也没有权利自办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在需要跨区域、跨媒体进行采访时,多数媒体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一系列政策因素都阻碍了媒介融合前进的步伐。
三、媒介融合为传媒业带来的变革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之间将会打破界限,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会相互融合。并且,就像当初广播并未取代报纸、电视并未取代广播一样,当产生一种新型媒介时并不会导致原有媒介的消失,它们会继续相互包容和融合,直至达到共生共存的局面。
2、媒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据《青年时代》总编陈小川分析: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做全套,成本大约能节省30%-35%。④媒介融合将会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指挥,节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在新闻的采集环节不区分是何种媒体,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在之后的加工环节,各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定位,从采集的素材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进行加工和制作;环节中,根据新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平台,将包装好的新闻送到特定的受众手中。
3、媒介融合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人文关怀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无论何种报道形式,始终都要坚持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于同一事件,可以先由互联网进行简明的报道,抢占时效性;之后派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制现场同期声和画面,发回编辑部,由编辑加工制作成为广播和电视节目;最后将事件的详细过程、背景链接等要素合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同的报道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的时效性需求,广播、电视比较直观,娓娓道来,适合吸引受众;报纸则以深度报道见长,对于那些对新闻事件兴趣浓厚和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受众来说,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媒介融合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新闻媒介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受众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建立起了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
4、实现多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可以使各个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与其他媒体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使传播效果扩展到最大程度。以报纸为例,近年来报纸的编辑借鉴了很多互联网的表现方法,如适时进行背景介绍、资料链接等方法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对新闻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解读,使新闻更加丰满。同时电视媒体也开办起读报节目,主持人用幽默的语言对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做个性化解读,这样既借鉴了纸媒善于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又发挥了电视声情并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效果。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台;新闻采访;转型研究
本质上来看,媒介融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信息交换来完成各类媒介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传播。如现代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日益走向多元化。作为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产物,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必然趋势,必将推进新闻传播方式转型升级。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战略,将新媒体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电视新闻单位在迎接和顺应媒介融合背景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必然需要从媒介融合环境与媒介传播方式下,积极转变观念,快速融入到媒介融合大传播体系中。
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介融合具有多元性,既有媒介所有权、媒介传播手段,还有媒介传播组织结构,以及媒介信息的资源整合等。以新媒体为主流的媒介融合语境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媒介信息的无限性。媒介融合使得各类媒介信息资源快速整合,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单一的媒介传播方式,特别是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受体,无形中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巨大影响。如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催生无线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让新闻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电视新闻在技术支撑下,尤其是在新闻采访方式上,更需要从各类网络化设备的运用中,来拓宽新闻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丰富信息资源库。二是媒介表达观点的多元化。以现代新媒体为特征的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采访与信息资源表达方式更趋多元,不同媒介信息以其不同的存在方式成为新闻的主体内容。如电视新闻并非局限于固定的新闻内容,也可以是播报内容,还可以是基于某一视角的新闻评论内容。无论是在视角转换还是多元化表达上都体现了多元化。三是新闻采访及编写更趋合作化。在传统电视新闻采访中,新闻信息以现场采访为主,而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新闻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也让新闻信息的采集与编写更趋分散。电视新闻记者在面对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中,需要从视频素材、图片素材、音频素材、文字素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全方位的为受众呈现真实的新闻资讯。
二、媒介融合视阈下电视新闻采访特征
(1)采访周期更短、新闻传播速度更快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在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其面临的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新闻采访周期更短,特别是在网络传播下,各类信息传播范围更广,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加之媒介传播多元化,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及者。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媒介传播环境,要摈弃传统单一的新闻采访方式,拓宽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范围,特别是在引入自媒体、网络媒体运用中,要更多的借鉴和吸收各类信息传播者的优势。电视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来说,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度、权威性要求更高,而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相对专业的媒介方式,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公信力,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采访报道中,更要立足新闻客观事实,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真实、全面、权威的新闻消息。(2)电视新闻与受众的沟通更加顺畅在网络化新闻传播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采访及制作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于网络媒体技术优势的借鉴,从关注信息接收到关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电视新闻采访活动要逐步拓宽面向受众的范围,增进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顺畅沟通。如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不仅要关注新闻消息自身价值,更要从受众反馈中来释疑解惑,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追踪分析,并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平台进行解答,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获取要求。正是基于此,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记者的采访并非单一目标,而是要借助于多种媒介平台来实现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记者只有最大化的发挥媒介融合的资源优势,才能更深入的挖掘新闻消息背后的价值,为受众提供新鲜、及时、全面、真实的新闻资讯。(3)电视新闻采访形式更趋开放电视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被采访客体,以及各类新闻受众,其态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不再对新闻采访感到神秘,而是更倾向于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更加透明,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应该开放和包容,要深入到现场,挖掘新闻采访中的鲜为人知的事实,特别是在深度采访、追踪报道中,面对新闻采访活动的复杂化,电视新闻记者要注重多种采访工具的综合运用。如平板、手机等采访设备的应用,更能够从中向受众展示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采访形式转型研究
(1)新采访工具设备的全面运用如紧急条件下可以采用手机、录音笔、数码相机、Ipad等设备进行现场采访;在电视新闻传播载体选择上,除了电视台,还可以通过推特、微信、脸书等网络平台进行,增强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当然,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还要善于编辑与制作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要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从文字解说到现场音视频编辑,使其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提升新闻传播的网络适应性。(2)加强对新闻采访前期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媒介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电视新闻采访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新闻采访节奏与新闻信息分布的快速呈现,每一位优秀电视台记者都应该快速处理网络传播,特别是在某些突发事件上,要第一时间参与到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如电视新闻记者可以是新闻采访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在平时的新闻采访中要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力,要善于拓宽新闻传播的多样化渠道,尤其是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来改进新闻传播效应。另外,电视新闻记者在确定新闻采访主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搜寻,关注留言板、论坛,以及受众反馈,来增强新闻采访的针对性。(3)发挥网络媒介优势优化采访策略电视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要深入理解和全面运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沟通策略,特别是在优化新闻采访计划、明确新闻采访主题、推进新闻采访发展上,要极力发挥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更好的调整新闻采访沟通策略。如在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可以引入电话连线方式与其他媒介对象进行沟通,实现对新闻报道的全面体现;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实时性特征,对现场新闻采访进行直播,提升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可以将新闻采访采集的录音素材进行剪辑制作,直接满足广播要求。当然,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还要尽可能发挥其他网络媒介传播工具的优势,如利用网站平台、电子信箱、留言板等及时与受访对象及受众进行沟通;对于长距离、时间紧的采访任务,可以利用网络语音连线方式来进行网络采访,并就采访语音进行网络平台,打破传统电视新闻采访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最大化发挥各自媒介平台的传播效率。结语媒介融合视阈下新媒体工具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成为电视新闻采访形式转型的主要内容,电视新闻记者要抓住机遇,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是在挖掘和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要从敏锐的新闻感知力上,增强新闻意识,作为新闻采访谋划与创新,改进和完善电视新闻采访流程和方式,确保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冰.新闻记者使用新媒体规范调查[J].青年记者.2014(19).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
传播效应是指通过某一中心点,向周围辐射传播的过程中感应到各种影响因素影响的情况。其不仅可以充分反映受众人群的需求,更能深入反应各媒体在媒介融合情况下发展的优劣。当前,我国各研究人员立足在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传播感应情况,将新闻传播融合效应大致分为叠加效应、波纹效应、窗口效应和长尾效应等四类。
(一)叠加效应叠加效应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媒体传播媒介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对其传播方式进行一个叠加的结果,此不仅扩大了新闻传播覆盖率,更能拓展受众面积,提高社会影响力。比如,在2017年的四川九寨沟地震时,除了四川新闻电视台、报纸等进行官方数据播报之外,更有贴吧、抖音、微信、直播等开始纷纷报道转述,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到九寨沟灾情,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样的叠加效应下,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全面,传播效率更高,受众面积更大,影响力更加深远。
(二)波纹效应波纹效应就是在新闻数据信息传播过程中,各媒介之间传播一些相符合或者是相似的信息,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公信力,发挥出新闻的社会舆论引领力。比如,在疫情期间,有部分自媒体人员断章取义,编纂不实信息获取流量,这时候官方新闻需要出面对其信息进行澄清,以消除民众恐慌。因此,官方媒体需要通过多重渠道,来对其谣言进行澄清,以便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舆论引领力。
(三)窗口效应窗口效应就是新闻媒体立足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受众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最大面积的传播“窗口”,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影响力与新闻的覆盖面积,为提高社会公信力与凸显社会新闻价值创造条件。比如,在“中国留学生章莹颖在美失踪事件”这个新闻上面,我国法治新闻正是通过互联网、微博、公众号等媒介,让受众及时了解到我国侦查此案件的决心与进度,并全程将案件发生到嫌疑人抓捕过程转播给受众,并将侦破最新消息公布给受众,让广大市民朋友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更快地侦破此案。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也想社会传播了积极正能量,并宣传了我国法治、保障每位公民人身权益的决心。
(四)长尾效应长尾效应就是充分开发媒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并全面提高新闻媒体传播效率,不断拓展新闻采编内容,从而引导新闻市场的“长尾”区域。此主要是通过研究新闻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当前的市场之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仍然是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是人们印象中真实、可靠新闻的来源渠道。在这样背景下,网页、微博、公众号、自媒体视频等在公众间的公信力较小,也就是市场需求下的“长尾区域”。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只有充分提高各个媒介间的新闻传播公信力,提高民众新闻获取宽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新闻媒体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路径
(一)明确融合目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路径需要明白信息处理的目标。首先,要充分运用当代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全面挖掘新闻素材,提高新闻的真实度与整合性;此外,还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喜好,立足在新闻采编原则的基础之上,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引起受众的观看新区,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之中,就充分利用了传统新闻的模式融合现代短视频传播形式,让严肃、枯燥的新闻联播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播报形式,更通过自媒体的互评功能,及时了解到受众的意见,快速获取网络热点新闻,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其次,要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主要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播放,这样严重阻碍了新闻的实效性,且对受众的时间有巨大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新闻媒体需要进行前期数据处理以及新闻审核、采编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更是传统新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结果。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改变传统新闻媒体传播模式,将其向新型媒体延伸,以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拓展受众面积,使之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最后,更加贴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快节奏生活之中,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仅需要满足其快速了解重要事态发展之外,更多的是满足其阅读时间。新型媒体由于短平快的特点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从而提高受众面积。综上,本文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需要明确融合受众喜好、新型媒体传播模式、新型媒体生产流程目标。
(二)加强媒介互动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传统新闻媒体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传播,这样情况下,观众只能被迫接受新闻信息,对很多事件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降低了受众的观看兴趣。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充分开发新型媒体优势,借助新型媒体平台传播的快速性与影响力,增强互动性。比如,可以将新闻媒体内容制作成为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播放,让受众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依据受众的喜好,提高新闻播放的详细度;通过此方法,也可以充分了解到人民所关心的事件内容。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之中,主要是针对当前“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并对受众提出的意见及热点事件进行剖析与报道,这样提高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新闻传统媒体距离远的印象,让播出的新闻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发展需求以及心理诉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
(三)提高技术升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传播路径的研究必须奠定技术基础,要充分开发现代技术手段,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要充分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与效果呈现的完整性。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依据传统新闻严谨性、科学性的原则,通过网络分类管理,并方便民众依据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提高受众观看效率;其次,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了媒体行业的主要技术植株,其不仅能为新闻媒体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源指出,更能提高传统媒体在自媒体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还能促进两者信息的交流与发展。最后,完善新闻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上,更多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页、贴吧等现代渠道进行传播,这样不仅能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的信息资源,更能延伸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在当前“共享单车扫码对账户的安全影响”的事件之中,我们可以得知人们关注的是在进行扫码骑行共享单车的时候,由于泄露了自己的支付账号以及支付方式,若是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对我们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闻媒体需要针对这一事件深入分析,并针对民意调查、解决方案收集或者收集观众的建议,并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荐给受众,这样切实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意识,也能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人才培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首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要认清当前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要及时转变传统新闻媒体的运营模式,要不断把握新型媒体的发展与变化,全面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其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学习新型媒体的发展理念、营销手段、运营模式等,使之充分与传统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最后,要打造专业全媒体人才队伍。既要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互联网专业人才,也要培养一批精通媒体业务的专业人才,为新闻媒体传播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五)注重层级开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虽然媒体发展有利推动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间的影响力,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隐私问题、法律问题。因此,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方向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把握。要充分优化媒体应用环境,切实提高全媒体时代信息数据技术的升级与发挥在那。首先,要建立全媒体研究院校,广泛吸收西方国家的技术经验,实现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其次,要对媒体系统进行层级开发,充分保证受众的隐私安全;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媒体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切实保证新闻媒体是国家政策方针“宣传员”的作用;此外,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我国各地文化差异、喜好偏爱等进行定制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1媒介融合的改变特点
1.1无限的新闻信源
当代媒体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闻信源呈现出无限增长模式,这也是快节奏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使多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方式,还解放了新闻传播的单一渠道模式,一种范围广阔的一体化市场正在逐渐成熟,其中以门户网站为主的新媒体,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自媒体、私媒体取代。全媒体具有多种综合表现模式,其独特的信息传输特点,为新闻媒体发展带来个更多可能性,也使新闻信源呈现出无限化发展的趋势。
1.2合作型新闻采编
媒介融合为新闻采编工作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合作型新闻采编模式也是新时代媒体生存环境经过媒介融合后发生的具体改变。新的新闻采集模式与传统模式有很大不同,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下,对传统的分工式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不仅在新闻采集中兼顾了分工形式,而且也使团队合作式新闻采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媒介融合使新闻信息得以共享,通过不同媒体的通力合作,使合作型新闻采集团队应运而生,这就是合作型的新闻采编变化。根据电视新闻进行分析,电视主要通过视频传播信息,在新闻融合中有很大优势,而媒介融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传播范围,将音频、文字、图像完美结合,加强了信息的共享性,也是手段最多样化的媒体平台。
1.3新闻表达多元化
媒介融合使新闻表达更加多元化,这也是新闻传播改变的具体特征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中,无限的新闻信源,合作型新闻采编,这些改变使得新闻表现更加多元化。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中发生了许多改变,在设置媒体议程的时,传统一家独大的媒体议程方式将发生改变,在相同新闻的报道中,不同媒体会得出独特的新闻报道内容,表达特征十分多元化。不同媒体会在同一事件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到不同的侧重点、视角、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新闻特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新闻表达的特点直接影响媒体核心竞争力。例如在报道地质灾害新闻时,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会根据门户网站需求进行报道,可以提供搜索、目录等服务,并且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实时调整传播方式。
2电视新闻创新措施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电视新闻必须挖掘出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媒介融合虽然使新闻传播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实质并没有脱离新闻的本质,电视媒体应当提高信息,加强职业记者与职业编辑的工作效果,通过专业的媒体传播让观众得以接受。
2.1直播常态化
数字信息时代,新闻时效性是媒体竞争的关键要素,只有第一时间提供正确的新闻,才能使观众更加愿意接受。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现场直播,以现场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充分发挥出现场的真实感。将传统的电视新闻前线封闭性报道转变为直播状态,通过实时的新闻事件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观众切实的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并且对事件的发展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提高观众的互动与参与,使现场直播的魅力完全得以体现。现场直播中,新闻记者是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件的人员,也是决定新闻材料切入方向的关键人物。记者独特的视角,不仅可以体现出媒体特征,也能展示记者与媒体的实力。虽然现在许多新闻媒体都在广泛收集群众素材,但是往往这种第一手资料较为粗糙,视角十分主观,缺少新闻敏感性,这点恰恰是专业新闻从业者的绝对优势。以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直播成本逐渐减少,操作也更加简单,这些条件为实现直播常态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提高整合能力
媒介融合使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就为媒体提出了问题,如何处理大量信息,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媒体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整合是媒体处理信息的关键能力,媒体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新闻的加工、筛选、组合,形成独特的观点框架,通过编辑部完成知识管理职能。
2.3强化互动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相比,最大的弱势在于参与性与互动性上面。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观念,改变媒体作为主体的方式,而是将群众作为主体,根据群众不同的需求,认真研究收视心理与规律。数字时代实现了观众与媒体的实时交流,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使电视新闻获得了更多的反馈,呈现出几何增长。特别是现在电视新闻与合作网站的联合播报方式,使得电视可以与互联网进行联动,通过新闻采编人员与观众的联动,为节目营造出活泼、亲密的氛围。
3结论
媒介融合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解决媒介融合变化带来的问题,使电视新闻获得新的突破。积极促进媒介融合,使电视新闻栏目更加人性与自由,采纳各种优秀的融合方案。通过媒介融合使电视新闻实现高效的整合与传输,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新闻操作效果,实现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弋.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直播的商业盈利模式[J].电视研究,2010(6):26-27.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多媒体性
信息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旧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为信息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内容也呈现了新的姿态,信息生产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呈现,传播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中,单一的传播途径难免会出现新闻趋同化、内容娱乐化的倾向,为了迎合收视率,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视野过窄,同时针对突发性新闻的应对也缺乏一定的能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并且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带有主观性,使得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降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内容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技术性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技术性。媒介融合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成为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新闻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保障的新闻传播和媒介,才能达到新闻快速和广泛传播的目的[1]。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参与到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和传播中去,利用视频等方式,促进新闻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三)系统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呈现系统性特点。在新闻传播中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由新媒体进行细节报道和实时报道,新闻传播更加呈现系统化的特征。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受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二者的优势,填补二者在新闻传播上劣势,并实现新闻传播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四)互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观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平台等等实时关注新闻事件进展,并进行即时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2]。互动性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离不开新闻即时互动。传统媒介缓解一般没有条件去关注观众的反馈,或者观众的反馈较慢,在新闻传播中缺乏民众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看法,大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缺乏民意反映的平台和渠道,部分新闻关注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五)介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和媒介会更加呈现一种多样性特点,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会是一种全介质的传播,新闻传播既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多种介质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
(六)私人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个人也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因此新闻传播又具有私人化的需求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比如网络、手机新闻APP等,可以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推送相应的新闻内容,比如生活、财经、国际等等板块,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效应
(一)长尾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会产生长尾效应,由于大多数的传播媒介仍然采取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电视、广播等等,其余的传播媒介大多为网络媒体,新媒体发展时间短,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小,但是发展速度快,在新闻行业逐渐占据了长尾区域,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方向扩展,比如在微博平台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等等,运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提升媒介融合的发展空间[3]。
(二)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叠加效应是利用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各种媒介和传递方式,提高新闻的覆盖面,使其更加具体而广泛,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比如在夏季一些自然灾害报道中,在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对自然灾害的广泛报道外,也可以在微博公众号和论坛上对自然灾害报道详细和具体地进行报道,群众可以对事件进行了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扩展新闻的影响区域,最大程度上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三)窗口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获取和传播新闻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新闻价值,在互联网技术保障下,新闻报道可以更加全面,并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报道,提高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四)波纹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相似的新闻内容也会被不断提起,在众多媒介影响下,相似新闻都加快传播速度,人们也会去了解新闻报道,对新闻内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媒介融合渠道的多样化,也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4]。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新闻内容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要提升传播速度,就要重视新闻内容,内容的多样化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稳步发展、吸引观众的基础和前提。受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的限制,媒体在获取新闻内容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新闻传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及时、真实。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收集和整理新闻信息,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具体,满足新闻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减少传统的新闻背景下的新闻重复的问题[5]。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更加侧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内容上更加趋近于细节报道,可以使民众获得更加全面的新闻内容。
(二)注重新闻媒介的新旧交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新闻传播,需要将新旧媒体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新闻核心内容的真实性,利用新媒体来加快传播速度,获得第一手资料,拓宽新闻传播范围,并从中更新新闻资料和信息,将观众引导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吸引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对新媒体的认可度,为新闻传播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6]。
(三)注重新闻的层级开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打破传统媒介束缚,不断改进,向层级开发靠拢,进行多种媒介的融合,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和资讯,对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报道,体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支持,利用影音和视频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网络中与网友进行互动,对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看法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满足公众的互动需求,也可以深入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提升新闻质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要多利用各个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利用各个媒体的特点,做好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介,从而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为全媒体生产模式。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其次,媒介融合进程中,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的媒介整合组织。同时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报道内容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传播平台的变化,从以前的四大媒体到现在媒介融合之后,使媒介形态越来越丰富。各地的媒体也会顺应这个趋势,推动自身的媒介融合,从而给我国媒体环境的深度发展带来机遇,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最后,媒体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受众,媒介融合就是为了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而受众又是媒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媒介融合给受众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媒体资讯,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媒介传播的信息。同时,现在的媒体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受众资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断增多,各取所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体中来,有利于媒体环境朝着受众的方向发展。这样媒体环境里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会更加紧密,相互协作,媒体的发展空间更为扩大。
[关键字]媒介融合 形式 渠道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的概念来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的“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论。他认为,数码电子的出现导致了原来各种不同传播形态之间产生聚合,“其本意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
媒介融合实质上是要打破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以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各种媒介由于自身的偏向,有着自身所专注的领域。不同的媒介在技术上、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媒介所有权、媒介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都存很大的差异。缩小各种媒介之间的这些差异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了美国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一是所有权融合,二是策略性融合,三是结构性融合,四是信息采集融合,五是新闻表达融合。”[3]董年初在《媒介融合与政府监管》一文中认为,媒体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4]匡文波和黎在《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一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是指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共同发展。”[5]
许颖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介战术性融合。第二个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个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的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6]
笔者认为,对于媒介融合形式的考察,不仅要考虑纵向的融合层次,也考虑横向的传播过程。考察传播过程就是要研究不同层次的融合发生在传播过程的哪个要素上。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了描述传播行为的五W问题,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过程涉及到的主要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接收者。其中,在媒介融合研究中,接受者是媒介融合影响的对象。接收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已经是个融合体,泛指整个受众群,因而不属于媒介融合中融合的对象。传播者有时也可以抽象为一个信息发送者的整体,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也可以是具体的传播组织,且各个传播组织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媒介融合主要发生在传播者(即传播组织)、传媒内容和传播渠道三个要素上。结合许颖提出的三个层次,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播内容的互动
1.内容互动的方式
在传播内容互动的形式中,不同的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交叉的关系。因此,传播内容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的。如果将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总体上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那么传播内容的互动就可以分成三类:
(1)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媒体之间的互动,即同一形态的媒介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各类报纸之间和不同电视台之间的互动。二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互动,比如报纸与电视之间的互动或报纸与广播之间的互动。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新媒体尤其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门户类网站,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媒体,需要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大量刊登和编辑整合。而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同时,视频网站的网友上传的视频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通过创办自己的网站,而将自身的内容网络化,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此种方式,传统媒体扩大了受众的接触面。
(3)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各类网站之间的互相转帖,以及互为信息来源。二是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互动,这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媒体与手机媒体之间的互动。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版成为手机信息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2.内容互动的融合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必然变革的表现,其实质是融合之后的分众传播。融合是指新闻收集和加工的团队协作,分众传播是指按照不同媒介的特性实现新闻多样化的传播。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周期运行。”[7]
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Lori Demo等学者总结的美国融合新闻的模式中的第五种模式就是“融合”,即“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8]融合新闻就是要在新闻的采集、制作和报道环节上实行跨媒介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追求协同效应。
(1)新闻采集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产生了冲击。首先,新媒体以数字技术来存储信息,刊播新闻的网页可以无限多,在新闻需求上不会受到版面或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大量的新闻来填充网页。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来源,博客、微博和网络论坛成为消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可以获得那些传统新闻来源所不能提供的重大消息。面对消息的海洋,仅靠单个媒介组织所聘用的记者和通讯员是不能胜任的。这就需要跨媒介间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在于发挥各个媒介在某一类型新闻上采集优势,做到专业化;协作在于互通新闻线索和共同对新闻进行多方位的深度挖掘。
融合新闻就是力图将一个完整的新闻以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种方式连续性地呈现给受众。融合新闻在新闻编辑制作环节,就是要按照各种媒介不同的特性,来分配刊播的内容和刊播的形式。比如利用电视的即时性来迅速报道突发事件,随后通过报纸来进行深度跟踪报道,同时可以在互联网设立专题报道。
(3)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融合新闻在刊播环节就是要力图新闻传播在时空上的最大覆盖率。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时空偏向,并吸引不同的受众。在各种媒体分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群,新闻传播面向一些主要人群,或集中在一个黄金时段,忽视了其他边缘人群和边缘时段,造成时空上的空白和新闻的重复化。在融合新闻的条件下,各媒介充分发挥自身的时空优势,选取适合自身的传播时间段和接收人群做针对性的传播,而不必集聚在某一特定人群和某一特定时间段。
二、传播组织的整合
1.运行机制的融合
从大众传播媒介兴起之后,社会的信息传播就主要由专业的机构来操作。不同形态的媒介有各自的传播组织,同形态的媒介也有不同的传播组织。这些传播组织是相互独立的利益组织,它们在所有权、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传播组织的整合就要将这些彼此独立的组织关联起来,以最大效率地利用社会资源。
传播组织的整合,首先表现为媒体所有权的合并。市场化之后的媒介机构是市场中的一个利益组织,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拥有所有权的法人代表。媒体所有权是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并购,实现所有权的转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世纪兼并”是这一形式代表。国内的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股权和分众传媒合并聚众传媒也是这一形式的经典案例。
其次表现为运行机制的融合,即打破各种媒介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在信息采集、加工和上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在不同媒介独立对信息采集、加工和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同时也造成传播上重复化。通过运行机制的整合,在信息采集上实现新闻线索共享,在信息加工上根据媒介的符号特性制作相应的形式,在信息上根据传播的时空偏向和受众群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段和空间区域进行传播。其“核心就在于同一集团旗下的各个媒介平台围绕共同的目标统一调配、整合新闻资源。”[9]这样既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又能节约媒介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就是传播组织整合的典型代表。该中心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新闻网组成。这三者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相互协调。例如对于突发事件有电视先行报道,随后由报纸进行详细的报道。
2.集团化的发展取向
朱春阳在《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一书中提出传媒集团成长的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创造不同,以竞争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二是战略联盟,以合作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方式;三是扩展图存,以规模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10]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采取竞争方式来发展传媒集团有三种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目标聚集策略。战略联盟的传媒集团方式主要有合资方式、共同开发与研究、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等方式。以规模扩张来发展传媒集团的方式则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多元化成长战略和一体化成长战略。其中密集型成长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三种;多元化成长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两种;而一体化战略则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至于选择何种成长模式则需要从传媒集团的边界、市场竞争状况、传媒集团的定位以及传媒集团的组织状况来定。
总之,传媒产业集团化是媒介融合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它连接媒介融合最初和最终的两个层次,只有促使传媒产业集团化的正常发展,才能推动媒介融合的纵深层次发展。
三、传播渠道的融合
各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在于物质特性的差异,而物质特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上。传播渠道包括传播者信息发送器、受众的接受终端装置以及信息传输的方式。媒介渠道的大融合就是发送器、终端装置和传输方式的大融合,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一个容纳各种传播形态的数字媒体平台。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原有各种符号形式的信息都成为两种简单的脉冲信号“0”和“1”,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都可以通过编码技术转化为数字形式,这就打破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信息传输边界,使信息的生产和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传播渠道的大融合还需要终端装置的融合。电子媒介兴起后,终端装置变得多样化,包括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再加上新媒介所需要的电脑和手机。终端装置对于传播渠道的融合成为关键。国内正在实行的“三网融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就需要相应的终端装置融合。比如,电视需要融合电脑的特性,既能接收和存储数字化信息,又能实现交互性。因此,在传播渠道融合的阶段,各种传播形态实现的汇流,被吸纳到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中去。
四、总 结
媒介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各种形态媒介之间的技术壁垒、经济壁垒、组织壁垒和政策壁垒不能一次完全打破,需要分阶段完成。媒介融合在纵向上分为互动、整合和大融合三个递进的层次,每一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在互动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内容,在整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组织,在大融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渠道。从简单的内容互动到复杂的产生一个庞大的数字媒体平台,是一个长期的累进过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注 释: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2]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Hong Kong,June 5,2001
[3][7][8]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4]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匡文波、黎:《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广告大观》,2007年第8期
[6][9]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