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主义的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纯粹;节约;健康;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5
1 买椟还珠式食品包装的弊端
1.1 过度包装
现如今,很大一部分食品存在着过度包装的问题,如咖啡礼盒、酒品礼盒、保健品礼盒等等,它们的包装更甚于食品本身,起了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过度包装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礼品式、开窗式、填充式、应对式四种。
礼品式――迎合消费者口味和显气派,礼品盒内的产品体积较小,外包装较大。
开窗式――在包装盒上设计成开窗式,窗口以外不可见处没有产品,让消费者误以为可见的知识少部分,其余部分仍有产品。
填充式――为了使商品包装大一些,不让较小的商品在大包装中晃荡,盒内大部分填充泡沫塑料等杂物。
应对式――为了应对监督检查,在盒内放置一些礼品和其他物品来达到提高限量指标合格率的目的。
1.2 独立包装
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方便携带的需求,生产出了一系列独立的小包装,虽然满足了消费者,但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包装垃圾,形成了资源浪费,没有合理的节约资源;产品的成本反而增加了,形成铺张浪费的局面,起了本末倒置的副作用。久而久之,不仅污染环境,并且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
1.3 劣质包装
现在许多无良商家为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会采用低档、劣质的材料对食品进行包装。在经过一系列往返运输、储存、搬运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会对商品产生一定的影响,起了取舍不当的反作用。在商品学中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就是对包装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太过劣质,这是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前提条件。商家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良心经营,合理经营,为人们的食品健康着想。
2 买椟还珠式食品包装弊端的解决方法
这些食品包装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会使我国食品行业停滞不前,得不到提高,影响我国在世界食品包装业的位置。所以我们应尽快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应制定严格的食品包装标准,特别是制定礼盒包装的强制性包装标准;并且,国家政府也应该投入其中,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杜绝食品包装违规的现象;其次,相关部门可采取强制性手段,比如高额罚款、法律责任、对违规包装的处理采取生产企业责任制等等;最后,为了避免“过度包装”的弊端,我们应该鼓励厂家实行“适度包装”,提倡食品包装应该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着想。食品包装行业也应该行动起来,倡导无害包装和适度包装,采用更加纯粹的食品包装,树立良好和健康的消费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美好社会。
3 纯粹的食品包装设计的特点
《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孔颖达疏:“纯粹不杂。”人的精神如此,食品的包装亦是如此。纯粹将成为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新理念,所以日后纯粹的食品包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3.1 适用化
适用化的食品包装设计要求经济实用,一切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是一种核心的理念。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使食品包装的物质功能最优化,并且具有节约环保意识,充分符合消费者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运用与众不同的食品包装设计来满足现代社会人需求的造物活动。反对过度包装欺骗消费者,时刻保持一种节约意识。
3.2 安全化
随着食品包装的日益复杂,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中之重。食品包装材料的不环保、造假、对食品不能起保质作用等等,这些安全隐患都对消费者的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我应当设计处具有相对安全性、能保护食品、益于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包装。
3.3 人性化
人性化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说里可以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又可以在西方资本主义哲学思想里发现对“人性”的论述。将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所以设计师必须把“为人而设计”的理念贯穿于食品包装设计之中,巧妙地处理食品包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使消费者更快地了解食品包装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3.4 自然化
在材料、技术、工艺及理念的运用下,起到食品包装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企业应运用天然、绿色、可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内涵的自然环保价值延用至今,可回收合成其他行业所需的材料,从而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起到环保,保护自然的作用。
3.5 美观化
不是华丽复杂的包装才最具观赏性,纯粹简洁的包装更耐看。一个好的食品包装设计应具有良好的观赏性,运用独特的设计思维来增强包装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从而提升食品包装中所蕴含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体现在包装设计中,让消费者在食品包装中看到文化,文化中体现别具一格的美观度,注重品质的提升。
4 结语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化
“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瓶颈引起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强烈质疑和深刻反思。
正是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者们发现,对于人类今日的不幸,现代性难咎其责。因此,挑战、批判现代性便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务。“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后现代主义的目标在于消除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它强调的是非决定论而不是决定论,是多样性而不是统一性,是差异性而不是综合性,对基于共识、理性沟通行动和人类自由之上的理论和科学深表怀疑,试图寻求关于社会、语言和人类主体的新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宏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依据,停止对主体、作者和伟大著作等现代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的关注,而开始批评重视宏大叙事、总体性和本质主义的倾向。“去中心化”成了它的核心,主张把视野转向和边缘。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一种反思,它并不完全否定现代社会,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现代思维中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共同催生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诞生。如果说现代社会理论是以各种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理论则是把所有的体系看成是易破易碎的观点去指导它看待世界。
与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尼采等大人物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大为改观,信息与通讯技术不仅带来信息社会、全球化、地球村等外在宏观世界的新形态,还时时刻刻重构和型塑着人、社区、民族、性别等微观形态;生物基因技术给经济社会的外在形态带来许多革命性变革,同时促发了对人体、甚至对人的重新界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被再度凸显;电视、影像、广告充斥地球的各个角落,消费主义和消费,成为社会分析所应该关注的焦点,“坚持的生产模式分析,无法充分理解消费社会”。很大程度上,这个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这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这个稍纵即逝的超现实世界,处在现代性宏大叙事视野之外。
如果说,这种反思批判的精神最初是从现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出来的话,那么这种精神是否可用之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从发展的内部角度反思和批判中国当前的发展?如果我们重新认真审视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回顾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中所谈论的,“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这些特征恰恰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
另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目前人们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变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且是一股缠绕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避免的潮流。
在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当今中国。在过分推崇主体性力量和强调人对客观世界征服、占有的“合法性”的情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已成客观事实。在物质与文化的关系上,物质的欲望占了上风,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屈居物质欲望之下,经济发展浪潮中的非理性因素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工业气体的排放,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斥着不信任、冷漠等间隔,个人存在的意义被置于绝对地位,以致使他人成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与工具;在价值文化观念上,价值观念体系的崩塌,人的价值追求的分散化,文化相对主义的膨胀。从另一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差异”“碎片”“不确定性”等,也在被我们身边的社会现实所“印证”:多样性的思想表现及价值散乱性追求与评价;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等状况造成的人们对于自我前途和现实地位明显的迷茫与“不确定感”;“跟着感觉走”所显露出的飘零无定的无奈;“谁怕谁”这一口号所掩盖的个人的极度孤独感;“假发现象”所暴露出的对权威的无声地反抗;文学作品中对崇高的背离而向烦琐生活的趋近,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的瓦解和对“确定性”观念的排斥。“从中国人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可能被看作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最近思潮。而从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则常常被看做是后现代主义的来源。”(霍伊,1998)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情境促使我们重新省察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它不仅通过揭示世界的复杂性、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强有力地挑战了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同一性思维,而且倡导一种欣赏历险的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我想这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事业中是十分需要的。后现代主义倡导“主体破裂”“理性毁灭”的真实意图是要拯救现代主义,拯救人类和人类社会,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片面主体化和理性至上性,把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漩涡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性给人与社会带来的问题和灾难的反思,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吸取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华,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使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后现代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远处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和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从而超越了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论;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利益。
同时,倡导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很有现实意义,“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大卫•格里芬,1998)”。在现代化实践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在避免现代化弊端的前提下如何去实现现代化。西方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对我们来说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价值,后现代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很好的具有后现代思维的思路,政策的一系列倾斜等等都是后现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体现,是在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端反思之后的决策。
当然,作为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后现代主义自身也存在着局限,特别是它的前无古人的庞杂和所涉及问题域的宽广,以及它在根底上对现代性,亦即资本主义现代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大规模的批判,使它所招致的批评也很多。作为一股影响巨大的文化思潮,对它的任何形式的批判和讨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他的漠视是怎么都不应该的。
“可以肯定地说,实现向未来的任何质的飞跃,后现代主义都是一股‘促进世界转变的巨大力量’。”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检讨人类的过去、审视人类的现在提供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视角。随着时间的消逝,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纯属时尚性的、过于标新立异的东西注定会随风而逝,然而,它的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思想毫无疑问将会伴随我们,启发我们去思考,去发明,去创造新事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 译林出版社,2000
[3] 霍伊: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王治河译) [J] 国外社会科学,1998(4)
[4]刘朝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韩非法治思想弊端之辨析
个体的人之于文化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的法治路径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研究
资本:现代社会的支点和界限
马克思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战争制胜因素的政治运用
论“无为而治”的当代价值
民办高校去行政化之对策思考
论北大荒精神与文化传承机制
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
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新功能主义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
赫勒对宏大叙事的继承与解构
高校智库服务与社会能力建设刍议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的再澄清
评德里达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反驳
专车运营的法律困境及解困之道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路径
基于ERG理论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美国网络国防建设立法的经验与启示
论“伊玛堪”中“阔力”的艺术形象
工业文明中的技术困境及其根源
风险社会语境下公共政策的发展途径
从大庆话剧探析“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
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
伯恩施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史之考
论《尚书》中商周之际“德”的内涵演变
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中国特色国防文化的拓展与创新
《曲终人散》作品中的美国社会危机探析
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
现代大学图书馆管理方法之改进与提升
网络安全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政治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下不动产统一登记
城市学派的空间消费思辨
技术理性主义视域下哲学思维方式之探析
“虚假需求”理论视角下“炫耀性消费”行为
重塑政府信任: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适应之道
智慧治理:大数据时代政府社会治理之创新
地方立法赋予社会组织行政管理职能的可行性分析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之意愿研究——以舆论动力学为视角
审查逮捕和羁押必要性与审查听证工作的实践与价值分析
“人与武器关系”的认知历程及对军事现代化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39-02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指导依据。坚持生态思想,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
一、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是关于人与人、自然、社会相和谐关系的经典阐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开始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告诫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为,自然是客观的,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既有利用自然的权利又有保护自然的责任,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实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主体,不能脱离人的活动来谈论自然问题。人和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自然创造了人,人又反过来以其社会性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在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彼此相互制约中,人应该爱护和保护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人道的交往,因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命的自然基础,对自然的爱护和保护就是对人类自己的爱护和保护。的生态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并且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生态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
生态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自然界的生存系统内,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过程中,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思想界定了发展对象
生态文化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型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其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把被资本主义异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彻底扭转过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却常常被忽略。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贫富差距十分严重,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质量极其低下,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长时间重复性的劳动甚至使个人的人格扭曲;与此相比,另外一些人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工业时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大量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要处理生态问题,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这就为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生态思想规定了发展内容
生态文化的建设要归结到生态思想的方向上来。党的十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地位和重要性,将其提升到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发展的高度上来,这就说明追求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那种摒弃自然而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思想作为观念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十的新提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生态思想引导了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思想是一种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它标志着人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是与当今发展生态文明步伐一致的思想观念。建立在此种观念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则是一种互利型的价值观,讲求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思想文化观念之中的反生态性质,积极追求一种适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持续进步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承认和肯定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合理消费,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发展的客观需求。生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一种生态型的生产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走上以生态文明发展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应该以生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起以生态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生态思想指导下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路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正得到急切的呼唤。生态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它随着环保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可以说是新时期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系。因此,要想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就需要不断进行生态文化的创新,这直接关系到人类整体的生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建设良性的生态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
1.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无特殊之处,只不过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更高级,进化的更完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借口,人类应该秉持与自然平等的态度,进而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这种文化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对自然生态环境无休止的破坏,以及对自然地位的轻视和蔑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是人类的生养之父”,人类没有权力主宰自然的命运,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恩于自然,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2.重视生态文化教育
教育的作用和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教育有助于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生态教育的施行方法和内容都是不同的,生态教育同样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群体是生态教育施行的主体,大学生本身具有其他群体不可比拟的教育优越性,拥有最先进的教育资源,而且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更容易接受最新理念并付诸行动。因此,大学生群体是施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等。相比于此,倘若针对社会成员依旧采取相同的措施,则收效甚微。社会人员闲暇时间少,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生态文明理论,针对此特点,可以采取开展生态文明展,主题讲座以及短片宣传教育等。
3.积极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的方式
生产生活方式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积极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就是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论的具体行动。理论的力量在于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践行理论,倘若理论仅停留在书本层面,那么这些理论的价值几乎为零。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4.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
生态文化制度建设是规范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保障。制度是一切非规范行为的牢笼。“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意识层面的支撑,更需要制度层面的依靠。规范生态意识和行为不仅需要人们自身的自觉意识,更需要制度进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的努力,这不是少数环保主义者的独角戏,更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研究的课题,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但是,在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型时期,大多数人仍旧缺乏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制度的工具,培养和规范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兼顾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对不同企业类型进行分类指导等。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在炫耀权力,不是制约,更不是经济利益的获取,而是在理性的层面上,利用制度的手段和工具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建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们的主动吸收和内化,将建立起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转化为生态行为,从而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5.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
生态问题不是一国专有的内政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有性问题。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一国出现的问题极有可能是受他国影响或者将问题传染给其他国家。针对同样的生态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交换看法和意见,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有助于各国关系的改善和融洽。
参考文献:
[1]宣裕方,王旭峰.生态文化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 诚信 企业经营 市场经济 企业营销观念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
随着1984年的《中国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摒弃了以往按需生产分配的计划经济。由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1.1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随之大量的企业不断建立。在招商引资方面,大量的外资不断的涌入,外商不断地在中国内陆建立工厂企业,与中国的本土的企业一起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同等竞争。
1.2市场的开放也引发了各种弊病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在这种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这种市场体系下,必然导致生产企业被市场价值利益所驱使,盲目的生产销售,甚至以次充好,导致市场营销摒弃了“诚信”和“道德”。中国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但毕竟中国建立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也难逃市场缺失“诚信”等厄运。
近年来“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山寨手机”等事件无不透露出中国市场的一系列的弊端,以致于被其他国家给中国冠予了一个“山寨大国”的称号。所谓部分影响整体,中国内陆由于大量的企业,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摒弃了“诚信”这条道德的底线,但也因为部分企业缺失“诚信”而影响了他们,导致中国生产的商品在国外销售时都遭遇重重的阻碍。
总体看来,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市场营销中企业缺失“诚信”的道德而导致了市场中的种种混乱的现象。
“诚信”是市场营销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遵循“诚信”作为企业根本的与不遵循“诚信”作为道德底线的企业产生的各种效益截然不同。
2诚信与否是企业做市场营销的生命线
2.1失诚信者难以立足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个奇迹和“五个率先”,2005年,“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等,一系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各种光环头衔的名企,受着大量消费青睐的奶粉生产企业,却因为08年发现其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而瞬间倒塌,各种头衔瞬间化为乌有,由于大量儿童食用其奶粉而导致大量得病,一时间,消费者百般问责,经过不断调查,三鹿最终。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诚信”遭到泯灭,纵观全事件,即使有客观的原因在其中,但三鹿集团完全可以将产品推向市场前采取紧急的措施挽救,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三鹿却并未这样做,而是继续将毒奶粉推向市场,毒害消费者。这样泯灭“诚信”道德的做法换来的是企业的彻底破灭。
同样是奶粉企业,“雅士利”奶粉也在随后几年中被消费者发现奶粉中“掺假”的事故,索性雅士利集团的紧急措施才勉强挽回了企业,但据一项数据表明,自”雅士利”奶粉事件以来,其奶粉在中国的销售量在不断下降。这正应正了那句“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实。
同样的事件还有“双汇火腿”,“盗版影像”等等各行各业各种产品,这充分反映了企业生产和市场营销中的缺失“诚信”道德的表现。纵观此类缺失“诚信”的企业,几乎没有逃脱企业垮塌或名誉受损的厄运。企业失去“诚信”将难以立足。
2.2坚守诚信者得市场认可
温州被世人称作“假冒伪劣”之城,然而正泰却在“假冒伪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批认定的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电器公认的品牌,正是坚持诚信获得的成功。虽然生在号称“假冒伪劣”之城中,但正泰集团始终将诚实经营,诚信营销作为企业的立足根本。从正泰集团的名称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正,及经营要走正道,为人要讲正气,产品要正宗;泰,及泰然、安泰。因正得泰,正道则泰兴,这是正泰人的本质追求。而正泰集团的企业价值观中也以诚信守法作为自身的价值观之一。从解读中我们发现,正泰讲究从企业经营,产品生产,企业管理者和营销者都做到“正”,这个“正”正是以坚守“诚信”为根本要求的。而正泰集团也正是做到了“诚信”营销,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因而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一致青睐,企业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家对烟草行业进行严格控制是很必要的。烟草专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了促进了烟草行业的良性发展,然而烟草制度也开始面临各种挑战。本文先从专卖制度的本质、特点入手,对其制度的优势和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烟草专卖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烟草专卖制度;优势;弊端
一、引言
(一)烟草专卖制度。
我国烟草专卖制度萌芽于清朝末年,并在民国初期初步形成。1983年国务院《烟草专卖条例》的颁布和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专卖制度步入了法制轨道。
《烟草专卖法》对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
销售、进出口依法实行专卖管理,并实行许可证制度。《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进一步规定:“烟草专卖是指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业务实行垄断经营、统一管理的制度。” 自此,中国烟草行业开始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
(二)烟草专卖制度的特点。
1.专卖的国家性。
烟草税收作为全国财政收入的重中之重,国家必须把烟草经济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并采取措施使之稳定增长,这样才有利于统一的大流通市场的形成,也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这样一个基本国情。
2.专卖的全方位性。
专卖的全方位性,具体表现在专卖对象不仅包括烟草及其制品,而且还包括与烟草经济密切相关的烟机和烟用辅料;不仅在生产领域内专卖,在经营领域内也实行严格的专卖,是对烟草行业产业链全程的管制。
3.专卖的法律性。
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的,《烟草专卖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为烟草行业的产销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烟草行业必须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的具体条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证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健康的发展。
4.专卖的竞争性。
烟草经济的独占并不等同于计划经济,他在行业内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行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有利于促进烟草行业快速良性的发展。
5.实行专卖制度的利弊分析。
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实施以来, 各界人士对其的讨论就此起彼伏。有些人认为,对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中国来说,烟草行业进行行政垄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有些人则认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行业,对烟草实行专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保障。下面具体从优势和弊端两个方面来分析实行烟草专卖制度所带来的影响。
二、优势
(一)烟草专卖制度的本质是提高烟草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一方面,烟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国家通过实行烟草专卖,提高烟草制品的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健康,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烟草是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由于其特殊性国家对其征收高税。实行专卖制度,对烟草行业进行市场垄断可以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收入,我国是正处于经济转轨期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正是国家累积资本的重要手段。
(二)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有利于控制总量,保持产销平衡和防止盲目发展;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和促进烟草生产经营的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
(三)烟草专卖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福利。烟草行业涉及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为各个行业的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烟草行业正在以务实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社会责任观,它们在主动融入社会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四)通过严格的许可证管制来提高烟草市场进入壁垒, 阻止那些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国外烟草公司对国内市场的侵入, 并把拥有3亿多消费人口的国内烟草市场牢固地控制在自己的企业手中, 为国内烟草企业实现高额税利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
(五)烟草专卖制度有利于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经济秩序。
以上阐述及事实都表明,烟草专卖体制的存在有利于中国烟草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它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弊端
(一)由于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对行业进行市场垄断,并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支撑烟草专卖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烟草国家垄断、国家经营,产业缺乏适度的竞争,致使烟草业整体缺乏竞争力与活力,监督和行使不到位,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导致产业效率低、缺乏创新管理、技术进步缓滞。
(二)烟草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消费者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吸烟,这是因为他对吸烟的期望收益大于其投入的成本。只要消费者觉得吸烟带来的满足和享受大于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他就会选择吸烟。由于垄断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货币,因此烟草专卖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烟草专卖体制在抑制消费、控制危害方面,并未起到其所宣传的作用.
(三)烟草专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市场竞争。中国烟草专卖体制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垄断,这种行政垄断违背了自愿、平等的市场交易规则,破坏了竞争、统一、有序、开放的市场竞争秩序,直接阻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从而根本上限制了中国烟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烟草专卖助长了不良风气。由于烟草专卖制度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与经济利益相互纠结,政府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同时,也会凭借行政权力为地方、部门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使得的不良社会风气得以滋长。
(五)烟草专卖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烟草专卖造就了高额垄断利润,造成了行业闻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了行业内员工收入的不平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总结
综上所述,烟草专卖体制已经呈现出“ 弊大于利”的发展特点,而且难以阻挡废除烟草专卖体制的世界趋势。因此,在目前的专卖体制下通过渐进的改革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已经是关系到我国烟草产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万松.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1001.
[2]张中祥.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废之争与制度创新.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 人类 环境
从最早的石器开始,人类在发展中不断的制造出各种产品,这些产品的造型从最早的无意识造型到现在的材质、颜色、形态多样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他们的功能却是从使用功能到审美功能无一例外的服务与人类。人类是产品的创造者、使用者,于是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务于人类由此诞生了产品的一项设计原理——以人为本。
在工业设计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产品越来越多,同时不断的有具备新的功能、新的造型的产品出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生产者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特定的人群,为他们设计更符合他们要求的产品。在服务与产品的使用者的同时,达到了成功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是谓双赢。而产品设计是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设计师扮演着介于消费者与生产厂家之间、产品、消费者、使用环境之间相互沟通的角色,其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制造及使用状态的认识,赋予美学价值,将心中的产品形象予以具体化。设计师透过产品与使用者做思想上的沟通,但是否能使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协调融合之地方,即看产品能否对使用者发生意义。产品设计一般情况下要满足使用者得两种需求,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功能需求要产品造型设计师与工程设计师通力合作,而审美需求则一般有产品造型设计师独立完成。
若照此推算,我国文化消费总量理论数据测算理想值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高达近3万亿元的缺口。如何看待这样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怎样形成的?
“余钱”积蓄不足,不敢消费
“国情不同,国际文化发展规律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说。他认为,文化消费实际与理想值产生巨大缺口的基础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宏观经济“重出口投资、轻消费”的长期结构性弊端体现在了文化领域;二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不健全,许多百姓即使有钱也喜欢存着以备不时之需,而不会轻易用于文化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额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做测算文化消费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在云南省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看来,这一指标在今天的参考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吃饭构成日常必需消费主体的时代早已过去。通讯、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消费在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王亚南提出了“余钱”概念,他把当今社会的必需开销统称为“非文化消费”,而日常消费减去“非文化消费”的部分统称为“余钱”。
“‘余钱’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包括投资、储蓄、现金在内的全国城乡积蓄,另一部分才是我们广义上的文化消费。”王亚南说。据云南省社科院测算,全国城乡积蓄若上升1%,文化消费就下降0.65%。长期以来,“余钱”里的积蓄部分一直在上升,文化消费的比重则在逐年下降。对此,王亚南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及物价上涨速度。
“免费”消费习惯难舍
“长期以来,许多人已经形成了可以忍受低水平但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消费习惯。”人们往往是出于“不得不”和“大势所趋”才掏出真金白银进行必要的文化消费。“一个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也许舍不得去看电影、旅游,但是舍得让孩子学钢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说。
有学者认为,随着年轻一代在文化消费市场中比重的提高,文化消费“免费时代”即将过去。然而,游戏、唱片、图书只买盗版,甚至盗版都不舍得买,直接去网上下载;电影院新出影片不去看,先看“枪版”,再坐等其下线上网找资源……种种迹象表明,那些依赖青年消费的文化产业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被消费者的“免费”心态所困扰。这样的心态,似乎与消费者的年龄并不相关。
“虽然近年来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但文化市场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对文化消费有着直接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认为,文化市场的不规范不完善,将蚕食掉很多本该被纳入文化消费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影响文化消费总量。“如果没有一个开放、规范、法制、全流通的文化市场做保障,群众的消费观念就会相对薄弱,文化消费‘免费时代’就很难过去。”齐勇锋说。
“金币”的两面不相称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犹如一块金币,一面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另一面是社会文化消费能力。金币的两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消费饱受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困扰。少数高中等收入人群“吃不完”,而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又“买不起”。
2012年,全国21 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如期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仍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面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重新布局,对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文化消费的关系是否应有新的认识和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未转企的文化事业单位难道就应该完全脱离市场,“独善其身”吗?
大部分的垃圾并不能有效循环降解,更不用说有些产品本身无法回收,如饮料的包装盒是金属和塑胶层层粘在一起,不可能真正回收。这使人类生态系统处于危机之中,需要在系统的源头寻找解决的途径,即不要浪费资源、随手丢弃,养成一种为人类及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而节约自然资源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时尚。这个新思维的核心理念就是绿色、环保、循环和零丢弃,这绝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显著。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就是将过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生态伦理学奠基人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的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学会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用爱护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演变,用保护自然之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盲目增长。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今天的产品设计必须做好三个方面。首先,树立生态和谐的理念。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要明确了解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生物种类占据着各自特有的生态位,相互之间形成互惠关系,任何形式的生态位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品设计师如果坚持为丢弃而设计的设计理念,一切设计都是围绕人类各种需求和欲望开展,那就意味着直接为地球带来无尽的资源浪费和大量不可回收的垃圾。森林砍伐、土地破坏、水源污染、动物灭绝,产品生产不断消耗自然资源,人类已经用完了地球三分之一的资源,而这是不可逆转的。其次要做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生态化。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必须想办法避免破坏环境,节约资源,因此倡导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品设计过程主要通过使用符合环境优化的环保材料,采用减少性原则与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从而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优化产品设计的目的。改变传统产品设计只关心产品的商业属性,改变物质资源在生产活动中加快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弊端,避免物质流通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考虑产品的处理与回收,努力推动产品循环利用,以最低的环境成本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产品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构建全社会节俭自然资源与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生态公正是指使不同地域的当代及后代人都能获得其应得的东西。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机会均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平享有地球、把大自然看成当代共有的家园,共同承担保护它的责任和义务。过度商业化的今天,无论是产品生产者、消费者还是设计师,都由于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未来世代的关怀。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当代人应该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自律精神,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产品设计应该倡导一种节约型消费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创建生态文明的消费理念。消费者选择购买一些可循环、可再生、简约的产品,保证舒适、朴素的生活方式。产品设计师在考虑产品成本、功能的同时应该选择可再生、可循环的材料,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减轻对环境的反复无尽的破坏。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时期,在物质文明富足的同时却缺乏理性的约束,文明发展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无度浪费。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消费者都缺乏整体的生态意识,利己主义泛滥导致对自然、后代人的利益以及公共伦理规范的尊重缺失,这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全面发展。美国设计师、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过:“没有道德的设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产品设计师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然与人类共存的生存法则,摒弃所谓“物质富足”是人类社会发展至高目标的思想,有效地缓解高科技下工业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增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全社会良性、和谐、低碳、健康与持续的生态设计文明,对于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