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

第1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其他不同点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发展对中西方法律本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文化下的社会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制约着人类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密切。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逐渐占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以来,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族,而后是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国家、家族的利益根本上是高于自己的,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为家族、国家这些集体利益服务。在这种以集团利益为主的价值标准下,个人的的行为及权利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这种限制却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从而形成家族集团本位观念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中国法律本位在家族集团本位的影响下,忽视个人,让个人变得渺小,也使个人的生存价值只能服从于他所依附的家族国家社会中。所以在家族中,这种本位观最大的体现是“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等这类等级观念。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商业文化,西方社会却因此形成了积极开放的商品经济。在商业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带动下,西方社会从氏族到个人本位则有了巨大的发展。他们更加强调自己是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法律人格,有着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为任何其他集体或个人所依附。个人本位法也在西方社会中被逐渐确立。

二、不同法律本位下的家庭教育差异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同时,各种不同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多样文化交流的同时,冲突与摩擦也日益明显。就好比中西方因为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少摩擦。因此在以家族集体本位为观念的古代中国,“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的等级观念是非常普遍的。家长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自然认为孩子是附属于自己,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会把体罚作为最有效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在中国家长心中,孩子不应该反对父母,否则认为是不孝的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中国式教育方式。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父尊子卑”,说的就是父亲的地位高于孩子,孩子要听从父亲教导。在现代社会,“鹰爸式教育”所体现的传统中国教育方式更是如此。在西方社会,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的一件私有物,他是作为个体在法律上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人格的自然人,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父母作为家长,当然享有监护和管教孩子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却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果父母超出法律所规定的限度,父母的监护权则会受到影响。西方父母在行使监护和教导孩子的权利时会受到社会及公权力的监督,西方孩子因此比中国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所以在中国,家长如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权使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打骂孩子时,大部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必定也认为这在中国家庭是极其普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是属于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但在西方,家长却会被,儿童福利机构也会调查此事。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对比的反思

第2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 《当幸福来敲门》;《长江七号》;父子情;教育观念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影片无论是对生活的写实、回忆还是预测、幻想,总与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父子亲情一直是电影热衷表现的主题。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父子情的故事。一位迫于生计的底层公民,以推销医用扫描仪为生,因为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的重担。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主人公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他也履行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国产影片《长江七号》也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普通民工为了儿子将来有出息,过上好生活,不惜供儿子上贵族学校。同时,给儿子买电扇,亲手为儿子补鞋子,在垃圾堆里找寻可以当玩具的东西……父亲尽了一切所能让儿子得到快乐。

同样涉足父子清,两部影片由于诞生的环境一中一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互异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他们用不同形式来阐述同样的主题,更折射出了中美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一、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美国的主导文化是“欧洲文化”与移民文化。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人民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 价值取向的差异。

美国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表现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美国父母也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个人的追求。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常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常丧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并常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美国人重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因此,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看成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中国人以情意至上,家庭教育则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因此,中国父母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的角度去考虑子女教育,常常带有“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心态。

二、中美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影片中的折射

电影是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文化并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美两国人民由于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在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长江七号》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

首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当幸福来敲门》将抚养孩子看作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不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代价的。因此,影片一开篇主人公便以独自的形式宣布“当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一定对他好好的负起责任”。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了履行承诺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父亲。为了儿子,更为了他自己,他必须加倍努力――他必须在妻子离家后独自承担家庭的重负;他必须一周五天在股票事务所作高强度的工作后,在周末带着儿子继续作推销工作以便糊口;他必须在每天拼命工作五个小时后,飞速的拉着儿子赶到救济站去抢床位;他还必须在安顿好儿子后借着窗口昏暗的灯光复习以成为最终获得职位的人……相比而言,《长江七号》则显示出一种将个人的追求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观点。影片中穷困潦倒的周爸爸完全失去自我,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儿子。他不分昼夜的劳作,是为了让儿子能上贵族学校;他因为儿子得了一百分,而四处炫耀;他为儿子扇风,为儿子补鞋,他甚至为了儿子与老板大打出手……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侧重于引导孩子根据某种价值观去进行选择,而不是直接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影片中的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对于儿子,他也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而《长江七号》中却反映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说教。父亲反复对儿子强调一种既定的规范“只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读书……”,为使儿子少走弯路,他不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在儿子违反规范后,不惜用体罚来争取他。

第3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观差异

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正稳步向前,国际上的竞争也越演越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要培养优秀少年,教育是关键。教育从很大方面有得益于文化的传承。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教育理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如美国拥有着并不长久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业绩却是每个人所看到的,追根溯源还是在教育问题上,美国教育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自信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发明自己的方法。相反的,在中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典型的好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先人思想精髓,同时也使人们被许多传统和习俗所约束着。古人有“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出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象;现今中国虽对外开发,但教育问题上仍然有待引进先进教育观进行改进。

1. 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美教育发展水平及差异也是相当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而带来的结果。此外思维方式上、情感态度上都有出入。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教育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向来深植于美国文化里,美国宪法清楚地表明:个人尊严的重要性、人的自由和正义之权不可剥夺。所欲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而中国人“国治而家”,安更崇尚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精神。

②独立性。通常美国人的独立性较强,甚至也不一定乐于接受父母的帮忙;而父母亦鼓励子女自立自强。而我国的青少年缺乏独立性甚至独立意识。

③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大部分美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事“努力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而中国人一般遵循古人的谦虚,礼让。

一种社会文化会形成相应的教育观,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中美不同形式的教育观。

2.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这是一个关于中美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典型的例子。“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这这句话正体现了家庭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石。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足以体现父母的引导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世上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中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样的目的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张展方向。美父母重在于锻炼孩子独立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去体验来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而中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独立性放在首位,相反的,还要时时为孩子精打细算,甚至规划未来,对他们在生活太过限制,而经济方面又太过放纵。其次,教育的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广泛,体力、交际、情感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而中国父母偏于智力的开发,特别强调孩子的成绩,相对忽视了生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最后,家庭教育的方式。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利,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中国,父母更具有权威,孩子在家的表决权很少,甚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受限于父母的管制。

3. 中美学校教育上的不同

美国学校从小尊重孩子,崇尚个性的发展。学校力求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同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主要起引出问题的作用,而发现结果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更主要是要有思考问题,探索结果的思维。课程上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可自行编订。课程设置灵活,内容广而不深,强调生活中的基础,注重实践、思维的培养。同时,美国大多数学生都有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之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但美国高等教育以“宽进严出”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而在中国,学校形成一定的静态教育模式。尊师重道,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强调的是问题最终答案,而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及严谨的精神。此外,中国的教育资源比较稀缺,使得高等教育形成了“严进宽出”的整体局面。

4. 分析总结

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都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当今快步调的世界,竞争越演越烈,归根结底各国综合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我国逐渐一步步走入国际化的大舞台,备受瞩目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这要求我们国家人才的储备有待增加。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对教育进行不懈的探索、改革。教育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改革的主心场,而思想上的转变则是真正改革的关键。

美国的教育模式相对于我国来说可能过于松散,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追求快、难、多,很多东西不得不省略和舍弃,而省略和舍弃的确实却包含着很多对增长智慧和发展创造力来说最需要的条件、最根本的基础。所以,美国的一些教育方法还是可以拿来参考借鉴的。现在教育改革正迎面一步步进入我们的课堂,这是对教育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相信今后中国的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也能获得学生时期的欢乐,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探索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 从教育观念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文化纵横谈.2012(5):18

[2]徐瑞华,刘 丰.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学术论坛.2006(7):150-151

[3]袁玲,杨琦.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09:72-73

[4]张玉銮. 论中美教育的差异[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92-95

第4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文化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纽带,商务活动离不开中外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商务英语人才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实现商务贸易中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加强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商务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师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商务英语改革加快解决。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外商务贸易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而且还要合理处理商务文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为迫切。而且,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1.2文化是商务互动的纽带

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一味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行事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导致商务贸易失败。例如,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前对对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可能因为细小的交易环节而产生贸易分歧。具体来说,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出于礼貌和尊重常常以沉默回应。而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不考虑礼貌等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而产生分歧。

1.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商务英语人才的工作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是因为,商务与英语人才的工作岗位多为商务贸易行业,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具备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并尊重英语国家文化。只有尊重英语国家文化才能够赢得对方的认可和赞同,商务贸易才能够继续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2商务活动中中外文化差异

2.1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的首要工作,也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商务活动中做到恰到好处的问候和寒暄不仅能够体现商务人才的涵养,而且也体现了商务贸易双方的形象。而恰到好处的寒暄和汶口需要商务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而在东方国家,我国经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表示欢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问候。但是,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的时候会采用拥抱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诚的轻易,并且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来选择问候和寒暄的内容。另外,东方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处于礼貌和尊重通常不会直视对方的双眼,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相互注视是自己真诚和尊重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中外商务接待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宴请文化差异

不同的宴请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礼仪的发展,商务宴请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生理需求,而是成为展示礼仪的重要场所。中西方在宴请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宴请礼仪有着较多要求。例如,在中国,长辈或领导居于上座、主人或陪客的人居于下座,其他的客人则按照顺序坐在偏座上。但是,在西方国家,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然后按照主嘉宾和一般客人的顺序就座。另外,从餐桌规矩方面来说,西方人一般使用刀叉,强调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在吃饭的时候发出难听的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东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多使用筷子,习惯热闹的氛围。

2.3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商务谈判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但是,谈判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充分尊重双方的谈判风格差异。例如,在谈判风格上,东方人注重审时度势,习惯制定灵活多变的时间表,而西方人习惯制定周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东方人十分讲究礼节,会为对方准备礼物,说话风格多采用简介的语言表达方式,重视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而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讨厌迂回的交谈方式。另外,东方人习惯于集体协商,避免个人决定,而西方人的个人决定可以代表公司的决策。

3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知识教育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十分重视向学生介绍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商务英语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导致商务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而且,文化范围较广,涉及语言、风俗、思维、交际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把握。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了解向学生讲解一些浅显的国外文化,文化知识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2缺乏文化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习惯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部分学生会存在盲目排外的显现,一味否定西方文化,缺乏文化包容心态。并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收,然而,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

3.3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主要采用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相加的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且,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商务英语文化课程,没有将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4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讨论,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知识讨论的时间很少。另外,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情境构建,没有将学生带进具体的商务英语情境中,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商务贸易的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对商务英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4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积极配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外国文化或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商务贸易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并探索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从词汇和语法转移到英语运用和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上。并且,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扮演,将英语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习需求,加大文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商务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3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积极选择文化内容丰富且与时展相符合的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另外,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商务英语报刊、网络商务文化资源以及商务礼仪等纳入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商务英语文化及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4创设文化学习情境

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具体的商务文化活动场景,加强学生对商务贸易的体验。为此,商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商务接待、商务宴请、商务谈判等情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中商务接待文化、商务宴请文化和商务谈判文化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将中西方的商务文化进行对比,向学生传授商务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应对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5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商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优化教育效果。首先,高校应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引导商务英语教师学习西方文化,加强商务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意识;其次,高校应不断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培训,使商务英语教师深入接触对外商务活动,学习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陈蓓.基于学生需求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仲姗.浅析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8).

第5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75-02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形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简单的符号,它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所生存的社会影响,这其中包括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文化中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同时承载,传播着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自觉认识文化的一种活动,是对一种文化内涵的领悟和熏陶。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文化意识也就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一般指文化差异的比较或指文化差异状况的存在。“跨文化意识”指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外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上。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促使各个民族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汉民族为主在亚洲大陆上繁衍生息,人民的生活与农业密不可分。而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把航海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因此,这两个民族通常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有些词语是源于历史典故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民族色彩,要掌握这些词语就得明白历史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佛教和道教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宗教,它们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词汇都来源于宗教或跟宗教有关的传说。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是词汇来源于《圣经》。因此,不同的宗教带给民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必要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证。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的具体内容按照大纲和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安排。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要掌握文化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语言知识的灌输转变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2001年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征:将文化意识正式作为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它详细地阐述了文化的含义,并指出了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承担的任务;针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阶段,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虽然国家制定了规范的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电视、电脑、杂志和教材。这些渠道都是间接的、经过加工的,有些甚至是负面的内容。很少有学生是通过与英美国家的人交流而获得直接感受。这就致使学生获得知识都是被动的,并且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在教学环节中相当普遍。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语法,能否正确运用词汇,很少关注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生硬地割裂开。例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以及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把语言和文化分开。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技能和语言形式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而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在教材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项目能够承载有效的文化信息。目前在大部分的教材中,文化知识零星分布在各册教材之中,教师很难掌握文化内容的“量”。这使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中文化知识教学时感到困难。

根据对《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产生兴趣,并能根据各自的文化特点产生自己语言的理解。在标准中,有个单独的部分涉及文化教学:它主要涉及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传统风俗,文学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标准中文化内容的教育做出来总体的描述: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文化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得到了极大地增加。例如:在第七册中分几个单元谈到了饮食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西餐制作,也涉及中国饮食――面条。在第七册中也向孩子们介绍了如何交友,以及在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的礼节,如握手,亲吻,鞠躬等姿势。在第八册中谈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如节日,如名人,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这几册书中还穿插了求医问药,购物,衣服穿着等民俗文化。这些一点一滴的文化内容使学生走出了教材,真正融入另一种文化中,这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它很单一,很枯燥。它只是编写人员根据教育大纲制定的二语习得的指导书。课外阅读材料才是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对于课外材料,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单词、句型,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西部淘金者,这之中不乏中国人参与其中,可是这些淘金者对美国本土人们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参与进来呢,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后才能体会当时的问题。听说训练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方式,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无限的学习中,殊不知这种方式根本就是填鸭过程,学生毫无兴趣。央视有个精品栏目《希望英语》,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学习中国的事物,内容轻松愉快。类似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都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英语学习体验。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接受英美文化,这是个涉及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复杂的学习过程。首先,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观念。其次,教师要正确地了解文化意识的内涵。文化意识培养又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方面的内容。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还包括理解能力,自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语言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文化知识的积累是积少成多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英美文化,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方式要把文化培养渗透在外语教学上,将学生培养成参与型文化交际的语言学习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西方文化常识社交礼仪,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扫除障碍。在文化意识培养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比意识和洞察意识。学生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在此之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展开各种丰富的活动,例如:推荐书目阅读,观看多媒体资源,比较中美文化差异等。教师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在教学目标,资源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在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课外的活动培养中,教师都应该多选择跨文化交际的主题,为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增加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的感受英美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并且多角度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为基础,逐步把学生提升到一定的文化理解上,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平等,不能盲目地接受或排斥西方文化,要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去衡量中西方文化。以对方的价值观评价对方的行为方式,理解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艺术[J].外语学刊,2002(1).

[3]李剑军.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蒲小君.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技能[J].外语界,1991(2).

[6]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赵同庆.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9]王如娟.农村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摘要: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阐述了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在今后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0 引言

高中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课内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教材渗透进英语的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和体会到不同情境下语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学生有了英语文化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中生英语文化意思薄弱这一弊病,就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旨在提高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高中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为广大同仁借鉴参考。

1 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存在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外语如果不能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外语就不可能做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体在外语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运用外语,这样他们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文化的修养程度得以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全球化,我国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高英语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开阔的视野、广阔的知识面。这样的人才不仅对本国的文化很了解,而且深入了解国外的文化精华,以便我们吸收和借鉴,推进我们在军事、航天等科技领域的步伐。因此,培养一批精通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世界一流人才,成为外语领域中一个紧迫的任务。就高中英语教学来讲,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把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落实到位。

2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对比中西文化,学习背景文化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如高一英语Celebration中涉及到的灯笼节在我们中国成为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课文中还涉及到中秋节(Mid-autumn Day)的来源和其象征意义。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自然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干扰,例如学生会用汉语语法来套用英语语法。如:这个一问一答的例子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teacher, is he B:____,he isn’t a teacher.这句的中文翻译过来应该是:“是的,他不是老师。”由于汉语思维模式,学生会填Yes,但在英语中,在回答别人文化时是根据事实来用肯定的“yes”或否定的“no”来回答。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用法的差异性,同样的内容汉语和英语的表述有何不同,以及与人交流时应该如何表达,两种语言之间是否有共通的地方,是否有规律可循。

2.2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渗透

跨文化进行交流交际的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思维的环境不同,语言的习惯、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语境就会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这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理,造成理解上的故障。所以,要培养英语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渗透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有合理的取舍。运用实践中发现,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1、称呼2、感谢语,英语国家,任何场合都可以用“Thank you.”来表达感谢之意,也适用于所有人之间。3、赞美词:英语国家会常用赞美来引出一段交谈。4、隐私问题:英语国家认为年龄、婚姻以及收入都是属于个人隐私。5、打招呼:英语国家人们经常以天气、身体健康状况、体育、交通灯作为话题谈论。6、节日:中国人收到别人礼物一般不会当面打开。而英语国家中,人们都要当面打开,并赞赏一番同时欣然道谢。

2.3创设真实语言环境

高中英语老师要为学生学习英语扩大实践途径,要尽量营造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交际的场景,对于英语文化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进去,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文化的环境也决定了语言的运用与发展,社会、语言、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英语文化外,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知识宝库。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会资源,我们都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的探索,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友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便可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习到很多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更有利于了解英文国家的社会背景。

2.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培养高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英语文化,分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语言教学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掌握文化和语言。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明确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应该讲书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识点串联起来,做一个文化专题,来引导学生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

3 结语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风俗、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也各具特色,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自身的英语水平,课内外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柏林.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校长月刊,2006(8):93

[2] 冯志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3):66-68

第7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交际能力

在我国,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投入多但收益少。英语教师普遍抱怨说,英语难教,口语更难教;在英语学习上已花了几年时间的学生中大多数人的语法很好,书面表达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还是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意见。众所周知,现代基础英语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是重视和加强口语教学,这也是整个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像听力、阅读和写作一样,英语口语是英语教学中占有统领地位的内容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口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那么,使学生掌握这种技能的困难和问题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中,绝不能忽视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而文化知识的传授无疑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英语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具备交际能力。人们经常称之为“哑巴英语”,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之中,我发现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越来越难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发音没有自信,在读英语或说英语时总是羞于开口,不愿意说出来,生怕说错或是发音有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笑。但是随着这几年我国逐渐开始在小学时期就开始进行英育,并且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口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几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克服开口难,以及怕开口的问题。但是,等到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又出现了第二个方面的为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道说什么好。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开始,英语口语的练习渐渐趋向实质内容的对话,甚至是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互讨论或辩论,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是会说几句问候语,进行简单的公式化对答,而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中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对话。这就需要学生们不仅仅有相当的词汇量和英语口语的能力,可以使用各种句型来交流各自的意见;而且更重要的是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即有话可说,不会双方见面打完了招呼,问候了之后,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这一情况非常常普遍的,我经常发现学生们最常谈的就是天气、爱好等简单的话题。由于对于英语国家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使得我们的学生找不到可以用作聊天的合适话题,因为不知道哪些是适当的,哪些是禁忌的;即使开了一个话题也很难深入地交谈,因为不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向一个还不熟悉的外国友人发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由于对不同文化的不了解和陌生感,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交际之中经常遇到困难。这样一来,就很难真正深入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技巧和巩固词汇、句型,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是离开跨文化交际的。

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英语教学确实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事实上,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我国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的相互关系

首先,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语言,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语言;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的话;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其次,英语口语教学又反过来能够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做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于是,我们也可以说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使用英语与对方讨论或者交谈,可以增强语言的输入与储备,从而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而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可以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一方面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口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就不能够离开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英语口语教学的深入也能反过来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在口语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增加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把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困惑,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误解。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学会准确、得体交际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2.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注意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的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必须要把握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结合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换角度换身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对比教学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词汇解释,扩充口语交际词汇。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以下英汉差异类别:

(1)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的farmer与汉语中的农民之间的文化含义上的不同,又如英语中的peacock,指爱慕虚荣、炫耀等,而汉文化中的孔雀则是吉祥的意思。

(2)英汉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英语的亲属称谓的命名较之汉语要简单得多,如英语的uncle就对应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

(3)有的词英语有,汉语没有;或汉语有,英语没有,即“词汇空缺”的现象。如英语中的前后缀多达100个以上。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词典中是没有的,这体现了西方人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4)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词组,包括某些习语、俗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如:asacountry that carvedits swath across so much of the world….中的carveditss wath不是字面“割下稻草”之意,而是“出尽风头、惹人注目”之意。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得体地运用英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及文化差异的比较必须以词汇为先导,通过词汇蕴涵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跨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歌德学院科研处布尔曼女士(R.Buhlman)在她的《阅读是交际的一个方面》一文中强调: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读者为了获得所需的信息,就必须运用各种阅读技能进行判断、推论,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并对它们做出评价。由此可见阅读即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幻灯片、录像、电影等。英语录像、电影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不但可以提供反映文化的生活及社会场景,还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例如电影“TheDevilWearsParada”反映了21世纪美国现实主义的画面,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美国的时代风貌、人文观念和拜金主义。

5.课外活动丰富文化教学。由于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难以独立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导入的重要阵地,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讲座,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或辩论赛等活动,把语言文化学习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总之,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更新陈旧教育观念,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策略,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各个环节之中。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也不是以文化为中心,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外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交际的能力。这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3]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M].龙岩师专学报,1998.

第8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重点 教学方式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2]蒋志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30):180-181.

第9篇: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范文

一、对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形成全面认识

蒙台梭利教学方式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该种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中心,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该种教育模式是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为核心内容开展的,在其中还融入了先观察的教育方式,借助多种能够形成感官认识的教具为幼儿创造易于学习的环境,保证幼儿能够在事先创造的环境中进行自由学习,并通过自主选择和准确的判断力进行自我调整。借助丰富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持续性学习,提升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专注力和创造能力。

二、准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方式中的真实内涵

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为主体组成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通过对幼儿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内在需求积极引领儿童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式发展和成长。该种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对幼儿的观察,然后根据儿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形成具有较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与之配套的教育环境,最终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境创建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预设环境所形成的基本作用,并充分发挥环境的基本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儿童的研究,尊重儿童的基本需求,从而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适当改进和应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西方教育思想,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部分内容也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包括生活、感官、数学、语言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该种理念并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基本需求。基于此,借助蒙台梭利开展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中的相关教具和操作方式进行改造,消除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规则,从而形成符合幼儿教育道德和时展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